六 当尽各样本份

【返回上级目录】

六 当尽各样本份(五1222

12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13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你们也要彼此和睦。

14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

15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16要常常喜乐,

17不住的祷告,

18凡事谢恩,因为这是 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19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20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21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

22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

从四章三节至五章十一节,保罗针对读者信心生活上主要的“缺陷”(三10,思高)提出了三方面的劝勉,所关涉的事情依次为:圣洁自守(四38)、弟兄相爱(四912)、主的再来(四13至五11)。本段(五1222)是一连串较短的劝勉话,在体裁和内容上都跟罗马书十二章三至二十一节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有些释经者认为,除了第十二节和十三节上半是直接出自保罗手笔,是针对读者的处境而发之外,保罗在本段用了一些一般性的、教义问答式的传统数据,这类教导适用于任何教会(尤其是一个新成立的教会),并不反映收信人的教会中特别的情况或需要。502但这见解值得商榷。以下先把本段及罗马书十二章的内容列表作一比较:

 

帖前五1222

 

罗十二321

1213a

要敬重教会的领袖

38

自我评估要合乎中道,与其它肢体配搭事奉

 

 

10

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13b

要彼此和睦

18

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14

照顾有需要的信徒

13

圣徒缺乏,要帮补

15a

不可以恶报恶

17a

不要以恶报恶

 

 

19

不要自己伸冤

15b

要互相善待,且善待一切人(思高)

2021

要以善胜恶

 

 

1415
16b

只要祝福,与人同喜乐同哀哭,俯就卑微的人

16

要常常喜乐

12a

在指望中要喜乐

17

不住的祷告

12c

祷告要恒切

18

凡事谢恩

 

 

19

不销灭圣灵的感动

11b

心灵要火热(参新译)

20

不藐视先知的讲论

6b

按信心程度说预言

21a

要凡事察验

 

 

21b

善美的要持守

9c

善要亲近

22

恶事要禁戒不作

9b

恶要厌恶

从上表可见,两段之间有不少共同的传统数据,但这些共同的数据在两段出现的次序非常不同,而且所用的字眼显示,保罗将这些资料运用自如,随意发挥(尤见15节);不但如此,本段亦有不少内容,或是在罗马书十二章没有出现(加1821a),或是跟该段的“平行”部份之间的平行程度非常薄弱(如1213a141920),这些内容较明显地与帖撒罗尼迦的教会有关(1213与四910有关,五14“不守规矩的人”与四1112、“灰心的人”与四1318有关,1921a反映教会中有人对圣灵的工作所持的态度不够开放)。这些现象提示我们,本段的劝勉不只是一般性的传统数据而已,虽然保罗确有采用一些传统数据,但他仍是按读者的实际情况而适切地加以运用,整段都与帖人的处境有关,因此保罗的劝勉可帮助我们了解帖撒罗尼迦教会里面的一些情形。503

在结构方面,本段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大部份(1422节)是由一系列的短句构成;这点详见第十四节注释。504

 

502 Cf. Best 223, 241242; Moore 79.

503 Cf. Marshall 145146; Black, 'The Weak' 309311.

504 Black'The Weak' 308309将本段的劝勉分为五组,每组是个“三组合”,如下:弟兄们,我们劝你们

(一)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

         在主里面治理你们、

               劝戒你们的。

       又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

       你们也要彼此和睦。

    我们又劝弟兄们,
(二)要警戒 不守规矩的人,

        勉励 灰心的人,

     扶助 软弱的人。
(三)要向众人忍耐。

      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

   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四)要常常 喜乐

      不住的 祷告,

      凡事 谢恩,  因为这是 神在基督耶稣里

         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五)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要凡事察验:         善美的    要持守,

                       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

根据这个分析法,保罗在这短短十节的篇幅里,依次处理了五个主题:(一)教会对其属灵领袖的责任(1213节),(二)教会对有需要的会友的责任(14ac),(三)教会对所有的人的责任14d15,四教会的属灵权利(1618节),(五)教会的属灵责任(1922节)。这个分析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把第三组第一行(即14d)看为开始另一组的劝勉(这也是Frame 192的提议),但从原文的平行句法看来,14d其实是结束第十四节的劝勉;这样,第二和第三组都变成不是“三组合”。此外,这个“五乘三”的结构分析过于巧妙,笔者很难相信保罗刻意地按着这种结构写出本段。

 

12“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二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弟兄们”(参一4注释),这称呼在上文多次用来开始一个新的段落(或说题目:二117,四13,五1),它在这里是用来开始一段劝勉的话(如在四1,参五14)。本节和上文的关系可能是这样:保罗嘱咐读者要“互相建立”后,便想到那些特别负有教导之责的人,故此提醒读者,教会的全体信徒对他们的属灵领袖有当尽的本份。505“劝”字原文的意思是“请求”(思高,参新译、现中),如在四章一节(见该处注释)。这请求的内容包括两点,分别在本节和下一节上半。“敬重”一字的原文在上文已出现过十二次(一45,二12511,三34,四245,五2),一贯的意思都是“知道”;它在这里的用法较为特别,指“认识、承认、欣赏”一个人的价值,这种认识和欣赏理应引至下一节所说的“尊重”,但本节的动词所指的可能只是前者,并不同时包括后者(林前十六18那个动词──原文直译也是“知道”506──则本身已有后面那个引申的意思),507因此也许不宜直接译为“敬重”(新译、当圣同)、“尊重”(现中)或“尊敬”(思高)。

原文的结构(三个分词同属一个冠词之下)清楚显示,这里所说的不是三种不同的人,而是同一班人;保罗用了三个分词描写他们,头一个笼统地称他们为“辛劳工作”(现中)的,随后两个则进一步加以解释(“就是”,新译同;参现中,留意破折号),较确切地指出他们两方面的功能。508(一)动词“劳苦”在保罗书信中多数指保罗自己或别人的事奉工作,在本书和后书只用了这一次,同字根的名词则共享了四次(一3,二9,三5;帖后三8),二者同样有辛劳至身体疲乏的地步之意(详参一3注释)。(二)译为“治理”(新译同)的原文动词509在新约中另外出现七次(全部在保罗书信里),它的用法显示了三个不同的意思:“作”(新译:多三814)或“务”(三8,思高),即是“从事”;“照顾、帮助”(罗十二8);510“管理”(提前三4512,五17)、“治理”(五17,新译)、“督导”(五17,,思高)、“领导”(五17,现中)。就本节而论,四本中译本及多本英译本都采纳“治理”(新译同)、“管理”(思高)、“督导”(当圣)或类似的意思;511有释经者则认为这里的意思是“照顾”,因为以“照顾”作为“劳苦”的第一个解释,比起立即转到运用权柄的意思较为适合,而且“照顾”和“劝戒”构成自然的一对,分别代表着正面和负面的重点。512可能这两个意思在此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合并起来的:这些人在教会中负起照顾和监管的责任,因此对教会的成员和教会的活动赋有某程度的治理权。513“在主里面”(参三8,四1)一语的功用,可能不是仅要表明他们的领导是属灵(而非政冶上)的领导,514而是表示他们的治理权是顺服着授权给他们的主的心意来行使的(参徒二十28;彼前五23)。

(三)“劝戒”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使人的心思正当”,515在本节有几个译法:“劝戒”(思高、新译同)、“教导”(现中)、“善诱”(当圣)。这字在新约另外出现七次,按不同的文理有不同的重点:有一次似乎是指信徒之间一般性的彼此教导或“劝导”(罗十五14,新译、现中),两次指对不守规矩的人施以“警戒”(五14;参帖后三15)或提出“警告”(现中),其余四次意思都是指保罗对信徒(徒二十31;林前四14〔新译〕;西一28)或信徒之间彼此的“劝戒”(西三16,在此节及一28与“教导”连着出现)。同字根的名词516在新约共享了三次,分别指以色列人在旷野犯罪的事迹提供给新约信徒的“劝戒”(林前十11,思高),父母对子女所施的、主的“劝戒”(弗六4,新译),以及教会领袖对分门结党者提出的“警告”(多三10,现中)。这字在本节所指的可能是属灵方面的“教导”(现中),与行政成份较重的“治理”(照顾和监管)相对,但“教导”自然包括在信徒需要时加以警告和警戒(如在五14;帖后三15),而在这两节经文以及第十三节末句(见下面注释)所反映的教会情况下,可能这字的重点正是在警告和警戒的意思上。

总括来说,本节的三个分词描写了那些为着教会的好处而辛劳地工作,负起照顾和治理教会以及教导信徒之责的一班人;保罗显然把他们看为教会的领袖,也许他们就是一班长老(参徒十四23;“长老”在新约时代亦称“监督”),尽管保罗没有以此名字称呼他们,而是把焦点放在他们的功能上。517

 

505 Lightfoot 78; Neil 121.

506 epiginosko.

507 Cf. H. Seesemann, TDNT V 117, TDNTA 673; Best 224; Marshall 146147.

508 Cf. Ellicott 76b; Frame 192; Morris II 166; Black, 'The Weak' 312.

509 proistemi.

510 这意思比“治理”、“领导”(新译)、“作领袖”(现中)、“监督”(思高)等更符合文意:参冯:“恩赐”7475

511 Cf. AV, RV, RSV, NEB, NASB, NIV; Thayer 539bs.v..

512 Best 225; cf. B. Reicke, TDNT VI 701702, TDNTA 939; Malherbe, Paul 90; Dunn, Jesus 251. Bank, Paul's Idea 144则采纳“给予帮助”这个译法,他认为本节所指的是读者中那些来自较优越的社会阶层的人。

513 Marshall 147148; cf. Bruce 119.

514 Lightfoot 79. Cf. A. Oepke, TDNT II 541denoting an activity as Christian; Bultmann, Theology 1.329'in a Christian manner'.

515 noutheteo noun tithemi. Cf. Jewett, Anthropological Terms 369'put in the right mind'.

516 nouthesia.

517 详参冯:“恩赐” 131135; Fung, 'Function or Office' 2123, 2930. Cf. also Wenham, 'Paulinism' 54b作者谓帖前五1213的证据表示,虽然保罗在帖城的时间不长,他仍然设立了某种长老的职份然后离开;因此他较早时在加拉太各教会曾选立长老(如徒十四23所记载),是完全可能的事。MalherbePaul 8889则认为保罗并不是在想两班人──负责牧养的和接受牧养的──而只是想到信徒从事的某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适当的回应。但这不是经文最自然的解释,尽管此解释符合作者的理论,即是保罗在五1215的劝勉,跟古代一些哲学群体彼此培育的宗旨和做法相符(见同书8188)。

 

13“又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

这是保罗的“请求”(12节)的第二点。译为“尊重”一字的原文518在新约共享了二十八次,在保罗书信以外的十七次中,八次以现在时式分词的格式(有或无冠词)出现,意思皆为“领袖”,519另外九次的意思是“想”、“认为”或“以(之)为”,520这也是此字在其它保罗书信中出现十次的意思(详见冯:“腓立比书” 200)。若把这动词直接连于“用爱心”一语,得出的意思便是“用……爱心对待他们”(现中),521但这解释有两点困难:动词的正确意思是“看为、认为”,将“用爱心〔直译是:在爱中〕认为”解为相等于“爱〔动词〕”这做法值得置疑;原文在动词和“用爱心”之间有副词(“格外”)相隔。因此,较符合原文次序的做法,是把动词和副词合起来成为“非常重视”之意(参思高),522又把“用爱心”一语看为形容这整个意思,从而得出“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这句话;523换言之,动词在本句的意思不是它在其它保罗书信中那个较通常的意思,而是较特别的“重视、尊重”之意,这用法与上一节的“知道”解为“认识、承认、欣赏”相似。副词“格外”已在三章十节出现过(参该处注释),指一种至极点的、无以复加的程度。保罗请求读者“本着爱”(思高)格外的尊重教会的领袖,就是说他们的动机应该是爱,而不是惧怕,也不是得奖赏或被承认的意图。

为甚么他们应以爱心格外尊重教会的领袖呢?保罗提出这个原因:“因为为了他们的工作”(新译思高、当圣)。但他们的工作为甚么使他们应受到信徒格外的尊重呢?保罗没有加以解释,不过另一些经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他们的工作是一项“善工”(提前三1),是重要的、必须的、辛劳的工作(五12;提前五17;参来十三17),是为着他们、使他们得造就的工作(参林前十六1518;弗四1112),是基督的工作(参腓二29302021)。换言之,“他们所作的工”的性质使他们配受格外的尊重;保罗的话似乎假定,他们亦是忠于所托的(参12节:“在主里面”)。也许除了这个主要思想外,“为了他们的工作”这话还包含一个次要的意思,就是“为着他们的工作的好处”(参来十三17b):信徒用爱心格外尊敬教会的领袖,可使他们的领导工作更为有效。524若果真有这个意思,这话便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句,因为信徒若彼此和睦,对教会领袖的工作必有好处。无论如何,这一点是不庸置疑的:教会领袖应受尊重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所作的工,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地位。

 

518 hegeomai.

519 太二6(思高、新译、现中);路廿二26(现中);徒十五22(新译);来十三71724(思高)。另两次分别指摩西被法老立为“首相”(徒七10,新译、现中),以及保罗在路司得与巴拿巴一起传道时作了“主要发言人”(徒十四12,思高)。

520 “觉得”(徒廿六2,思高、现中),“当作”(来十29),“想象”(彼后三9,思高),“以……为”(彼后二13);“认为”(来十一11〔新译〕;彼后一13〔新译〕),“看为”(雅一2,新译),“以……为”(彼后三15;来十一26〔思高〕)。在后一组的经文,这字可能有“经仔细思考而达到结论”的含意,在首末两节(即是来十一1126)尤其如此。

521 hegeisthai ...... en agapei 'to hold in love', i.e. 'to love'.

522 hegeisthai ...... hyperekperissou 'to esteem very highly'.

523 Cf. Lightfoot 7980; Frame 195; F. Buchsel, TDNT II 907, TDNTA 303.

524 Cf. Morris II 16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the church of Christ demands effective following.'

 

“你们也要彼此和睦”

“和睦”的原文是个不及物动词,525这字在新约另外只出现三次,分别指耶稣嘱咐门徒要彼此“和睦相处”(可九50,现中),以及保罗劝勉罗马信徒要与众人“和睦”(罗十二18),又劝勉哥林多的信徒“要和睦”(林后十三11)──此节原文并无“彼此”或“与众人”526等字,不过“要和睦”跟前一句“要同心合意”是平行的,因此亦是“彼此和睦”(思高)的意思。就保罗而论,这句劝勉话可能来自耶稣对门徒的教训,这思想本身则可能来自旧约(诗卅四14〔七十士译本卅三15〕;参罗十四19;提后二22;来十二14)。本句的“彼此”原文直译是“在你们自己当中”,527但亦可解为“彼此”。528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本句的“你们”包括那些人?保罗为甚么要在这里提出这项劝勉?

有释经者将本句看为独立的一句,与上文或下文都没有连系;他认为本句若连于上文来解释(即是解为与教会的领袖和睦相处),上文(1213a)的劝勉便会变得软弱无力。529但保罗在第十四节重新开始劝勉,这表示本句是连于上文的。在这大前题之下,(一)一些释经者认为“彼此”这个字眼反映了会众和教会领袖之间有不和的现象,并且表示那些领袖要与那些信徒同样地为这情形负责;他们猜想教会中那些“不守规矩的人”(14节;帖后三11)曾向教会领袖请求经济上的援助,后者在这事上处理失当,引致双方磨擦,整个教会的和平亦受到影响。530另一些释经者完全拒绝上述的看法,认为纯属臆测。531(二)亦有释经者虽然拒绝该说的第二点(即是教会领袖处理不当而导致磨擦),但认为第一点(即是那些不肯作工的人反对教会的领袖)是合理的,应被接纳。按这个解释,本句是特别针对那些不守规矩的份子而发的,保罗要他们尊重教会的领袖,避免(跟他们)争吵。532但在本节和上一节,在本句之前的“你们”一字都是指与教会领袖(“他们”)分开的教会一般信徒,因此本句的“你们”(原文)或“彼此”仍解为“你们自己”(现中、当圣),即是一般信徒(不包括领袖在内),是较为合理的。若这理由成立,“彼此和睦”并不是指信徒与领袖之间的关系,而是指信徒彼此之间的关系。(三)最简单和自然的解释,就是说本句指信徒彼此之间应和睦相处,像上一段所引的新约经文一样;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引起磨擦(参15节),某些属灵恩赐的彰显尤其是个可以导致分争的问题(参1920节),因此本句的劝勉常是恰当的,对读者亦不乏特别的适切性。本句紧随“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这话之后,可能有这样的含意:信徒和睦相处,会使教会领袖的治理工作变得较轻省和更有效。另一个可能的含意就是,信徒若顺从教会领袖的引导,便能制止可能在教会中出现的分争的趋势,使整个教会得以和睦共处。533

 

525 eireneuo.

526 en allelois, meta panton anthropon.

527 en heautois 'among yourselves'AV, RV, RSV, NEB; Bruce 118 n.d..即是这第三人称的反身代名词在这里是用作第二人称。有些古卷作en autois; SchmithalsPaul 167169采纳这个说法,并认为保罗在此劝勉帖人与教会的领袖和睦共处,为要巩固后者去抵抗诺斯底派的假师傅。但Milligan 73a认为这说法(异文)只可解为“藉着他们”,即是藉着他们的领导,而不能解为“与他们(和平相处)”,因为“与他们”所要求的结构是met' auton(参罗十二18〔见上注〕)。

528 en heautois en allelois, 'with one anothereach other'NASBNIV): Ellicott 77b; BDF 287; MHT 3.43.即是将反身reflexive代名词看为当作相互reciprocal代名词用。

529 W. Foerster, TDNT II 418.

530 Frame 195, 191192; cf. Morris II 167168, 164165.

531 Best 228; Neil 123.

532 Marshall 149150.

533 Milligan 72b; Bruce 120.

 

14“我们又劝弟兄们”

本句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弟兄们,我们还劝勉你们”(思高)。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三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弟兄们”(参一4注释),第三次以此称呼开始一段劝勉的话(参四1,五12)。本节至第二十二节这段里面共有三组短句,每句由一个命令语气的动词加上一个宾词或副词(或形容动词的词组)构成:第一组(本节)包括四短句,第二组(1618a)三短句,第三组(1922)五短句。534最近有学者重倡一些早期希腊注释者的看法,即谓保罗在这里是特别向教会的领袖说话,理由是:“警戒”(即12节的“劝戒”)在该节显然是教会领袖的责任,在本节亦应该是;本节若是对整个教会说的,这话便只会削弱教会领袖的地位,但第十二节的用意正是要巩固他们的地位。535另一方面,有更多和更强的理由支持普遍的看法,即本节仍是对全体信徒的劝勉:(一)在本书的劝勉部份(四1至五22),“弟兄们”一字总是指全体会众(四11013,五112;参五25),本节不应是个例外(除非有充份理由表明本节确是例外)。(二)第十二节的“弟兄们,我们求你们”(新译、现中)和本节的“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新译、现中)在原文是几乎完全一样的结构(只是动词不同),536倘若本节的“弟兄们”是指与该节的“弟兄们”不同的一班人,此点需要由原文至少用不同的次序表达出来(譬如,把“你们”一字放在首位);因此,本节跟第十二节的对比,不是在于同受保罗劝勉的两班不同的人(教会领袖和一般信徒),而是在于同一班人(“弟兄们”)对两班不同的人(有需要的信徒,教会领袖)的态度或本份。(三)第十六至二十二节肯定是对教会整体说的;第十五节也是最好解为对整个教会说的,像罗马书十二章十四至廿一节一样(参十二节注释之前的比较表);而并无任何迹象表示,第十四节的主词(“你们〔要〕)是与第十五节的主词所指的不同的人。(四)在后书三章十五节,“警戒”(中译“劝”)不服从保罗在信上的教训者,是一般信徒的责任,不单是教会领袖的责任。537由此可见,保罗并不以为“警戒……劝勉……扶助……”等功能是教会领袖的专利,而是全体信徒共有的责任;每个信徒都当认识自己对教会其它成员的责任,并努力尽上本份。保罗随即提出四项劝勉。538

 

534 Cf. Bruce 122.比较上面注504

535 C. Masson, as cited in Best 228229.

536 Cf. erotomen de hymas, adelphoi12, parakaloumen de hymas, adelphoi14.

537 Cf. Black, 'The Weak' 315; Marshall 150; Best 229.

538 以下四个动词皆为本身可独立使用的命令语气动词imperatives,虽然在“劝”字之后较通常的结构是用infinitive(加在四10)或hina with subjunctive(如在四1;帖后三12)。

 

“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

译为“不守规矩”的形容词539在新约出现仅此一次;同字根的副词出现两次,两次皆形容动词“行”字(帖后三611),合起来的意思等于同字根的动词(帖后三7,新约仅此一次)。540这动词在古典希腊文的意思是“违犯法令”或“不受约束”,就如一个士兵离开他的行列(与西二5的“循规蹈矩”〔原文为名词〕相对);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此组字汇在本书和后书的意思。541和合本的翻译反映了这个看法。但在当代的一份蒲草纸契约中(主后66年),一个父亲代表他的儿子签约为学徒,订明他的儿子若有任何时间“旷职”,他必须在约满后补回那些时间;同样,在一份二世纪末业的蒲草纸约书中,一个纺织者的学徒若因“懒惰”或生病或任何其它原因,而在一年内请假多于他所享有的二十天,便要如数补工。542这种意思(旷职、怠工)比较“不守规矩”更符合信上所反映的读者的情况(四1112;参帖后三612),因此亦较普遍被接纳;本节所指的就是那些“闲荡的”(思高)、“懒惰的”(现中)、“游手好闲的人”(新译,参当圣)──那些不负责任,不亲手作工(四11,参二9),反而用“弟兄相爱”的借口倚靠别人的供应来度日的人。543这些人成为教会经济上的负累,亦使教会或基督教的名誉受损(与四12的理想正好相反),因此保罗要教会整体的信徒“警戒”他们(这动词的意思见12节注释)。

 

539 ataktos.

540 ataktos peripatein atakteo.

541 C. Spicq, as reported in NTA §2 195758)-612 'unruly'AV, NASBor 'disorderIy'RV; Malherbe, Paul 92 Russell, 'The Idle' 107108. Cf. Barclay 207 'warn the quitters.'

542 MM 89as.v. atakteo .

543 Cf. RSV, NIV'the idle'; Neil 124; Frame 197; G. Delling, TDNT VIII 48, TDNTA 1160; W.L. Lane, NIDNTT III 955.

 

“勉励灰心的人”

译为“灰心”(现中同)的形容词在新约出现仅此一次;它在七十士译本用来翻译不同的希伯来词语,如“脾气急躁”(箴十四29,现中),“心灵忧伤”(箴十八14)或“意志消沉”(现中)、“精神萎靡”(思高)。同字根的动词544在一份主前三世纪的蒲草纸文献中跟哥林多前书十六章十三节译为“作大丈夫”(“有丈夫气概”,思高)的那个动词相对,在另一份、主后二三世纪的蒲草纸文献中的意思是“灰心”。545形容词在本句最可能的意思也是“灰心丧志气馁”(新译当圣);有释经者认为其意思是“小信”,546但虽然信心不足很容易导致灰心气馁,二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灰心的人”可能包括任何因亲人离世、挂虑他们不能有份于主再来时的救恩而灰心气馁的人(参四1318),但并不局限于这种人,而是泛指因任何缘故在基督徒生活上感到灰心丧志的人。他们需要别的信徒的“安慰”(参思高)和“勉励”(新译、当圣同):两个意思都包括在原文所用的动词内,不过重点可能是在后者,即是在“鼓励”(当圣)方面(分词在二12译为“安慰”;见该处注释)。

 

544 二字依次为oligopsychos, oligopsycheo .比前者较正确及较通常的形容词是mikropsychosEllicott 78b,与megalopsychos相对。后面这两个希腊字都没有在新约出现,但在亚里士多德(主前四世纪)的著作中分别指自足和自信,以及不足和缺乏自信的人Bruce 123。思高圣经“怯懦的”这译法,未知是否与此点有关。

545 MM 40bs.v. andrizomai, 445bs.v. oligopsychos.

546 即是与oligopistos(太六30,八26,十四31,十六8;路十二28)同义:E. Schweizer, TDNT IX 666, TDNTA 1353.

 

“扶助软弱的人”

动词原文在新约另外出现三次,一次(多一9)指监督要“坚持坚守”真道(思高现中、新译),另两次指仆人“依附”(思高)或“忠于”(新译)所事奉的主人(太六24;路十六13)。它在本句的意思是“帮助”,由于帮助的对象是软弱的人,故被译成“扶助”(现中同)或“扶持”(思高、当圣)。

形容词“软弱的”原文547在新约另外出现二十五次(保罗书信占十四次),除了八次指身体方面的软弱,即是有病(太廿五4344;路九2,十9;徒四9,五1516;林前十一30),五次(仍按其字面意义)指各种软弱(太廿六41;可十四38:“肉体……软弱”,与“心灵……愿意”相对;彼前三7:作丈夫的要待妻子“有如较为脆弱的器皿”〔思高〕;林后十10:有人批评保罗说,“他的书信的确严厉而又强硬,但他本人在时却软弱无能”〔思高;后一句新译本作“他本人却气貌不扬”〕;林前十二22:“身体上那些似乎比较软弱的肢体〔如体内的器官〕,更是不可缺少的”〔新译〕),其余十二次皆属喻意性用法:“所谓‘ 神的软弱’也胜过人的坚强”(林前一25,现中);神“拣选世上的人所认为软弱的,来使坚强的人羞愧”(林前一27,现中);保罗以讽刺的口吻对哥林多信徒说:“我们软弱,你们倒强壮”(林前四10);“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即“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罗五6〔参8〕,现中);“那懦弱……的小学”(包括假神和律法)不能使人得救(加四10);“从前的条例〔利未的祭司制度〕因为软弱……就废弃了”(来七18,新译);在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一事上,保罗劝勉信徒不要让他们个人的自由抉择成为“良心软弱”的弟兄的绊脚石(林前八7910〔参12,原文用分词〕);这也是他自己紧守的原则:“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林前九22)。

但本句的“软弱”是甚么意思呢?一说认为,本节提及的三组人依次是指上文所涉及的三种人(四1112:闲懒不作工者;四13至五11:为已死的亲友和自己的得救而挂虑者;四38:受试探在性事上不贞者);换言之,本句的“软弱”指性方面的不洁。548但此说有以下的困难:(一)按此解释,保罗在上文提及那三种人的次序是:软弱的人、闲懒的人、灰心的人;相反的次序是:灰心闲懒软弱的人;两者都不是本节实在的次序。(二)本节的三句之中每句的准确意思都是难以绝对肯定的;三句都有此说所要求的意思,其可能性比起其中一句有此说所要求的意思(如上文对第一句的解释)少得多,亦即是非常微少。549另一说则把本节的三组人依次解释为闲懒不作工者(四912)、挂虑已死信徒在主再来时的命运者(四1318),以及因久候主的再来而变得疲倦、有放弃盼望之危险者(五111)。550但上面第(二)点反对理由同样适用于此说;此外,五章一至十一节一段并无提示,帖人认为主迟迟不来而变得无心等候(特别留意12节:“不用……明明晓得”;参较彼后三9清楚的提示)。第三种看法将本句解为信心软弱、对真理的掌握不足、因而导致“良心软弱”的人(见上一段所引经文最后四段;参罗十四12〔原文用分词〕)。551但哥林多前书及罗马书所反映的这种软弱,跟食物和守节的问题有关,而本书及后书并无任何证据,显示帖人有同样的问题。理论上,本句的“软弱”可解为有病,但这意思并不符合文理(难怪亦无释经者采纳);因此,可能最好的解释就是:“软弱”指道德及灵性上的软弱(参罗五6),“软弱的人”就是那些在对抗试探(包括性方面的试探:四38)、忍受逼迫、持守基督教的伦理标准、遵行神的旨意等事上缺乏力量的信徒。552

 

547 asthenes.动词“扶助”的原文是antecho.

548 Frame 196cf. 1112.

549 Best 231232.

550 Black, 'The Weak', esp. 318319.

551 Cf. Lightfoot 80; Whiteley 82; Best 231; Bruce 123; G. Stahlin, TDNT I 492, TDNTA 8384; BAGD 115s.v. 2b.

552 Cf. Neil 125; Marshall 151; Malherbe, Paul 93.

 

“也要向众人忍耐”

忍耐是圣灵所结果子中的一样美德(加五22);该节原文所用的是名词(新约共十四次,保罗书信占十次,后者的用法见冯:“真理” 346),本句用的是动词。553此词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一次,指爱“是恒久忍耐”(林前十三4),在新约另外出现八次,分别指:欠债者向债主请求“宽容”(太十八2629);主好像迟延祂再来的应许,其实是祂“宽容”世人,给他们悔改得救的机会(彼后三9,参15及彼前三20〔原文用名词〕);“神延迟”(或不会延迟:释经者的意见不一)祂对其选民的援助(路十八7,现中;参思高、新译);亚伯拉罕经过“耐心等待”而获得神所应许的(来六15,现中、新译、思高;参六12〔原文用名词〕);农夫“耐心地等待”田产(雅五7b,现中),信徒也应当忍耐,直到主来(雅五7a8,参五10〔原文用名词〕)。本句若译为“也要容忍所有的人”(新译,参思高:“容忍一切人!”),似乎与上文“警戒不守规矩的人”一句不大协调,因此它的意思较可能是“向众人忍耐”。

“众人”原文作“一切人”(下一节同;见思高),所指的不只是本节上文提及的那三种人,554因为除了他们以外,显然还有其它人也是需要信徒以耐心对待的。表面上看,本节的“一切人”应与下一节的“一切人”同义;555但下一节明说“或是彼此……或是……众人”,这个对比提示我们,保罗是在该节才首次提及教会以外的人;本节上文的三种人都是教会内的人;以弗所书四章二节用了名词“忍耐”,也是对信徒说的──基于这三点,本节的“一切人”最宜解为教会内的所有成员。556信徒在彼此的交往上──包括当他们的“警戒……勉励……扶助”不受欢迎或不被接纳的时候──要反映神对他们所显的忍耐宽容。

 

553 二字依次为:makrothymia, makrothymeo.

554 Ellicott 78b; Moffatt 41b所解释的。

555 Frame 199; Moore 82的解释

556 Best 232; Marshall 152; J. Horst, TDNT IV 383384, TDNTA 551.

 

15“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

译为“要谨慎”(现中同)的原文动词,在保罗书信的另外九次557都是“看见”之意(罗十五21;西二118),尤指看见复活的主(林前九1)或(用被动体态时)指主向不同的人(林前十五5678)或天使(提前三16)显现;但它在本节用于命令句之前,为要加重语气,其意思是“要小心”(思高、当圣)或“要注意”(新译)。原文的现在时式清楚表示,保罗要信徒继续不断的留心和实行下一句的劝勉。558由于下一句用了第三人称的“无论是谁”(直译是“任何人”),因此有释经者认为保罗的意思是:教会整体(“你们”)要留意个别的信徒,免得有“任何人”以恶报恶;但这种解释过份拘泥于复数第二人称的“你们”及单数第三人称的“任何人”之间的分别,其实这极可能只是体裁上的变化,意思仍然是“你们不要以恶报恶”。559另一方面,“不管是谁”(新译)这讲法比单说“你们”更强调“绝对不可”(当圣)之意。

“恶”字的原文560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二十四次(新约共五十次),显示了几方面略为不同的意思:(一)“恶”即是危险的、对人有害的,如革哩底人被喻为“恶兽”(多一12;,思高则译为“可恶的野兽”)。(二)在道德意义上与“善”相对的“恶”:作为形容词,这字指“恶友”(林前十五33,思高;参现中)、“恶欲”(西三5)、“恶行”(罗十三3,原文直译)、“邪恶的工人”(腓三2,思高);作为名词用,这字指人“制造恶事”(罗一30,新译)、以色列人“贪恋恶事”(林前十6)、因食物叫人跌倒是一件“恶事”(罗十四20,思高)、保罗愿意信徒“在恶事上毫不沾染”(罗十六19,新译,参思高),或指依附着人的“邪恶”(罗七21,思高),及以贪财为根源的“万恶”(提前六10);这字多次出现在“作恶”一语中(罗二9,三8,十三4。;林后十三7;罗七19,十三4b)。561上述的恶或恶事部份可能已包括对人的伤害,但这意思在这字的第三种用法更为明显。(三)存心加害于人的“恶”:爱“不加害于人”(罗十三10,思高)──但铜匠亚力山大“作了许多恶事陷害”保罗(提后四14,新译)──也“不计算人的恶”(林前十三5);信徒不可“以恶报恶”(罗十二17),也“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十二21)。由此可见,本句跟罗马书十二章十七节的教训完全一样;同一句亦见于彼得前书三章九节。这基本的基督教伦理教训可追溯到主耶稣的教训(太五4448;路六2736),类似的教训早在旧约中出现(箴二十22,廿五21)。

“报”字的原文562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七次(新约共四十八次),除了罗马书十二章十七节外,三次以人为主词,分别指:信徒应把“人所当得的……〔归还〕给他”(罗十三7)、夫妻应当各“尽”自己的本份(林前七3)、为儿孙的应在家中学习孝道,“报答”亲恩(提前五4);其余三次以神为主词,分别指:神“必照各人所作的报应各人”(罗二6,新译)、主会把公义的冠冕“赏给”保罗及所有爱慕祂显现的人(提后四8,新译、思高),亦会照铜匠亚力山大所行的“报应”他(提后四14)。后面这三节提示我们,信徒为何不可以恶报恶:因为神会施行报应,那是祂的特权(罗十二19)。另一个原因是:信徒若以恶报恶,就是“为恶所胜”(罗十二21a),即是被加害者的恶以及他自己内心的恶所胜,此恶对加害者的恶作出响应,以致他自己成为像加害者一样。563但“向众人忍耐”(14节)的意思,正是在别人惹动自己怒气的时候仍然不动怒,在别人加害于己之时仍然不谋报复。还有两个原因见于彼得前书二章十九至二十二节及三章九至十二节。

 

557 Concordance列出horao 一字在保罗书信出现的次数为二十八次,这是由于该书将eidon一字归入horao 之下处理。

558 On the durative force of horate see MHT 1.110111. On horao me subjunctive cf. Moods and Tenses 206, 209; BDF 3704, 3643; MHT 3.7898. horao me .(亦见于太八4,九30,十八10,廿四6;可一44;启十九10,廿二9)是古典希腊文的句法;保罗较常用blepo me (林前八9,十12;加五15;西二8;亦见于太廿四4;可十三5;路廿一8;徒十三40;来三12,十二25)。

559 分别见Frame 200Moore 82; Marshall 152. MalherbePaul 93将此句解为:那些发出“警戒”的人可能会受到被警戒者的敌意相待,面对这种响应时,他们要特别小心,不以敌意回报敌意。但此说缺乏说服力;而且罗十二17有力地支持较笼统性的解释。见正文注释。

560 kakos.

561 “作”字原文依次为katergazomai(第一处)、poieo第二至四处)、prasso(第五至六处)。参注566608

562 apodidomi.

563 Cranfield, Romans 650.

 

“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原文开始时有强烈反语气词“但”字,表示这下半节是和上半节“不要……”相反的“却要……”(思高、新译):信徒(非但)不可以恶报恶,(更)反要“在彼此相处和对待众人这方面,常常追求良善”(新译)。“追求”的原文564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二十次(新约共四十五次),十一次的意思是“逼迫”(罗十二14;加四29,六12;提后三12),其中多次指保罗从前逼迫教会(林前十五9;加一1323;腓三6)、归主后则(和他的同工一起)遭受逼迫(林前四12;林后四9;加五11)。其余九次皆为喻意性用法,分别指:保罗向着他的属灵目标“直跑”(腓三14,参12〔现中:“继续奔跑”);外邦人不“追求”义,以色列人则追求律法的义(罗九3031);提摩太要追求公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温柔、和平(提前六11;提后二22);信徒也要追求“促进和睦的事”与“彼此造就的事”(罗十四19,现中及新译),要追求“款待客旅”(罗十二13,原文直译),要追求爱(林前十四1)。本节追求的对象则为“良善”。

这字的原文565已在三章六节出现过,它在该处是作形容词用(保罗书信共二十三次,见该节注释),在本节是作名词用。这用法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二十三次,其中一次这字是雄性的,指一个“善人”(罗五7,思高;即善长仁翁),其余的都是中性,最基本的意思是本身有价值、在道德意义上是好的东西(罗七13〔两次〕、18,十二29〔参新译〕,十六19),可能特指“正当的事”(弗四28,新译;即是“靠双手诚实工作”,现中)或对别人有益的事(罗十二21;加六10;门14);在这个基本意思上,“行善”一语出现数次(罗二10;如六10;弗四28;罗七19,十三3b;弗六8)。566这字另外的几个意思分别是,“益处”(罗八28,十三4,十五2;门6〔参现中〕)、属灵的“美事”(罗十15,新译;十四16,参新译)、“善果”(罗三8,思高),以及物质上的“美物”(加六6,新译,参思高)。本节的“追求良善”既是与上半节的“以恶报恶”相对,所指的善就是对人有益的事,如在“以善胜恶”(罗十二21)一语中。567保罗的意思不是笼统地要信徒“彼此关心,为别人的好处着想”(现中,参当圣),而是特指信徒面对别人(包括信徒及非信徒)的敌意甚或逼迫时,仍要向他们显出爱心的行动,做对他们有益的事。568换言之,保罗要帖人追求爱(参林前十四1),就如他为他们祈求爱一样(三12);这就再一次提示我们,在基督徒的生命中,神的工作和人的努力(这是二者的正确次序)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承的(参四1及三5注释末段)。  保罗在此不但秉承耶稣的教训,劝喻信徒以德报怨,并且从四方面强调下半节的话:先有副词“常”字,表明这是信徒当坚守的原则;继而把名词“良善”放在动词之前,以示强调;所用的动词(原指猎人“追逐”猎物)比二章人节所用的“求”字(见该处注释)更强有力地表示,这是信徒要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的目标;569最后(按原文次序),“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将此原则应用至最广的范围。

 

564 dioko.

565 agathos.

566 “行”字原文依次为katergazomai(前三处)、poieo(后三处)。参注561608

567 Lightfoot 81谓本节的to agathon 是指对人有益的事,to kalon则指绝对好、从道德角度看是好的事。但此二字在保罗书信的用法并不绝对支持此说:二字在罗七18ab(两个“善”字在原文依次为前后二者)及罗七1921(与“恶”相对的依次为前者和后者)看来都是同义词。另一方面,二字在罗十二1721及加六910(两处皆依次为后者及前者)则似乎有略为不同的重点。因此,我们不应按一绝对的区分来解释,而是视乎每处经文的情况而定。参冯:“真理” 37598

568 Neil 126; Best 234; Morris II 171; W. Grundmann, TDNT I 16, TDNTA 4; Ridderbos, Paul 299.

569 G. Ebel, NIDNTT II 806807.

 

16“要常常喜乐”

名词“喜乐”已在上文出现四次(参一6注释),动词则只是用了一次(三9)。此字570在其它的保罗书信出现二十七次(新约共七十四次),其中四次与“哀哭”相对(罗十二15〔两次〕;林前七30〔两次〕),一次与“忧愁”相对(林后六10),十四次(如在本书三9)指出保罗因何事喜乐(罗十六19;林前十六17;林后七791316,十三9;腓一18ab,二1718,四10;西一20,二5详见冯:“真理” 344345),四次分别指盼望是喜乐的基础(罗十二12)、爱的一个特征是“不以不义为乐”(林前十三6,思高)、哥林多教会有些人“本该叫〔保罗〕喜乐”(林后二3,思高)、腓立比人会因再次见到以巴弗提而喜乐(或作:因见到他而再次喜乐,腓二28),其余四次(如在本节,参罗十二5)是劝勉信徒“要喜乐”(林后十三11,新译、思译)、“要靠主喜乐”(腓三1)、“要靠主常常喜乐”(腓四4〔两次〕)。副词“常”字提醒我们,喜乐是信徒应恒常无间地保持着的态度,像保罗所表现的一样(林后六10),而“常常喜乐”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信徒喜乐的基础、根源和对象,乃是主耶稣和祂所成就的救恩并圣灵的工作(参一6及该处注释),这些是不受环境影响的(参冯:“腓立比书” 432433)。加尔文说,“一个人若不把基督的义和永生的盼望视为宝贵到一个地步、以致他在忧愁中仍然喜乐,他就是对神极度忘恩负义的。”571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对的;但若有信徒患了精神病性忧郁症,对他引用本句或类似的劝勉不但无济于事,反会增加患者的罪咎感,甚或是一种残忍的做法;572他所需要的,首先是获得医治。

 

570 clairo.同字根的复合动词synchairo在保罗书信用了四次(林前十二26,十三6;腓二1718),在新约另外出现三次(路一58,十五69)。

571 Calvin 375.

572 Cf. Whiteley 83.

 

17“不住的祷告”

“祷告”一词的名词已在一章二节出现过,本节用的是动词,573在此一并作字义研究。名词在保罗书信用了十四次(新约共三十六次),一次指夫妻为了要专心祷告而同意暂时分房(林前七5),四次与“祈求”连着出现(弗六18;腓四6;提前二1,五5;二字的分别见一2注释),七次的意思显然是、或至少包括代求──其中两次指读者为保罗祷告(罗十五30;门22),但多数指保罗(罗一10;弗一16;门4)或他的同工(西四12)或二者一起(帖前一2)为读者祷告──另二次用于“要恒切祷告”一语中(西四2;罗十二12)。动词在保罗书信出现十九次(新约共八十五次),包括本书及后书四次(本节、25节;帖后一11,三1);其中七次指代求──或是保罗及同工为读者祷告(腓一9;西一39;帖后一11),或是保罗请求读者为他和同工祷告(西四3;帖前五25;帖后三1),五次提及“如何”祷告──“用方言……用灵……用理智”祷告(林前十四14a15〔两次〕,新译)、“藉着各样的祷告和祈求,随时在圣灵里祈祷”(弗六18,新译)、“不断”地(本节,思高;参西一39;帖后一11),另外七次皆指信徒的祷告──主词分别是“我们”(罗八26)、“男人”(复数:提前二8)、男人或女人(单数:林前十一4513)、说方言者(单数:林前十四13)、“我的灵”(林前十四14b)。祷告的对象通常是神(一2;参该处注释;林前十一13;弗三14),虽然保罗在他的私祷中亦曾向主耶稣祈求(林后十二8),在本书(三1112)及后书(二16)则更以主耶稣和神同时作为他的“祈愿”的对象。

译为“不住的”的原文副词已在上文出现两次(一3〔原文一2〕,二13),在新约只出现另一次(罗一9);同字根的形容词574在新约只用了两次,一次指保罗因以色列人的不信心中有“不断的痛苦”(罗九2,思高),另一次(像副词出现的四次那样)与祷告有关(提后一3)。本句的意思显然不是说信徒要停止所有其它活动来“不住的”(新译同)祷告;若要严格地按副词的字面意义来解释,本句最可能的意思就是信徒要存着祈祷的态度、以祷告的精神来从事一切的活动,他们要过一个与神相交的生活,以致祷告(不论是有声或无声的)是自然和容易的事。575但“不住的”在一章三节及二章十三节并不表示保罗和同工无时无刻不记念帖人的好行为及为他们感谢神,而且用“不住的”、“常常”等字眼提到祷告似乎是古代信札体裁的一部份(参一2注释注8),因此本句也不必解为“无时无刻不祷告”而可能只是“〔要〕常常祷告”(现中)之意,“不间断的祷告”(当圣)即是“要恒切祷告”(西四2;罗十二12)。无论如何,本节并没有“信徒不必定时祷告”的含意;当代的犹太人和基督徒都有每天祷告三次的习惯(参诗五十五17;徒三1,十30),“不住的祷告”对他们最起码的意思就是“不要疏忽每天经常的祈祷”,今天的信徒若不定时祷告,可能会根本忘记祷告。由于本句的“祷告”跟下一节的“谢恩”是分开的,“祷告”的内容主要指信徒为自己的需要祈求,但亦包括为别人的需要代求(参25节)。576

 

573 二字依次为:proseuche, proseuchomai.

574 二字依次为:adialeiptos, adialeiptos.

575 Cf. Ellicott 80b; Lightfoot 81; Best 235; Bruce 124; Marshall 155.

576 Cf. also Wiles, Prayers 286.

 

18“凡事谢恩”

“凡事”的原文词组在保罗书信的用法显示三个略为不同的意思,它在本句最可能的意思是“在任何情况之下”(详见冯:“腓立比书” 438),即是“在任何环境中”(现中)、“无论遭遇甚么事”(当圣),包括遭受逼迫(参一6,二14,三3)。“谢恩”原文直译是“感谢”(思高、现中);同字根的名词见于三章九节(参该处注释),同字根的形容词见于歌罗西书三章十五节(新约仅此一次),本节用的动词577在保罗书信出现二十四次(新约共三十八次),包括本书三次(一2,二13,本节)及后书两次(一3,二13);除了一次指对人表示“感激”(罗十六4,新译),其余皆指向神表示感谢(罗一21;林前十四17;弗一16,五20;本节),包括四次特指进食前谢祷之举(罗十四6〔两次〕;林前十30,十一24),十二(或十三)次明说神是感谢的对象(罗一8;林前一4〔、14〕,十四18;腓一3;西一312,三17;门4;帖前后本节以外的四节),另一次动词以被动格式出现(林后一11)。不感谢神是不信神的人的一个特征;相反的,“感谢”是对“ 神的恩典”自然和合宜的回应(林后四15,现中)。信徒是领受了神诸般恩典的人(参冯:“恩赐” 501),因此类似本句的劝勉话屡次出现在保罗的书信中(弗五420;西三17,参二7,三15;提前二1,参四34),歌罗西书四章二节及腓立比书四章六节更加强调,信徒在祷告祈求之际,应不忘献上感谢(参冯:“腓立比书” 439)。

以上三句(1618a)所提及的三件事情也在腓立比书四章四至六节连着出现;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祷告应不离感谢,而不住的祷告就是常常喜乐之法,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如此,因为信心藉祷告得以坚固,有坚固的信心才能以主和祂的救恩为乐。因此,与其说这三句话指出三种态度,不如说三者是一个态度的三面。578不但如此,这三句跟上文(1215节)亦有逻辑关系:上文描写的是信徒彼此间及与外人(15节末,原文次序)的关系,此三句则描写信徒内在的生命;信徒有了这种内在生命的态度,才能有上文所述的表现,因为后者只是反映前者。579举例说,一个信徒若非存感恩的心以主为乐,并藉祷告获得神的帮助,又岂有能力实行“不要以恶报恶,反要以德报怨”(15节)这与人的本性相违的教训呢?

 

577 形容词及动词依次是eucharistos, eucharisteo.

578 O'Brien, 'Thanksgiving' 65.

579 Best 234.

 

“因为这是 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本句指出上文教训的原因:“因为”神的旨意是这样。但“这”字所指的包括那些话?释经者提供了三个可能的答案:(一)“这”字单指上文最后一句,因为保罗似乎总是特别强调感谢(腓四6;西三15);(二)“这”主要指最后一句,但前两句跟它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不必将那两句拒诸神旨意的范围外;(三)“这”包括上文三句(1618a)。580鉴于上一段的讨论,正确的答案无疑是第三个看法。“神……的旨意”一辞已在四章三节出现过,所用的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见四3注释注35),意思也是完全一样。按原文的次序,此辞随后由两个以介系词引介的词组加以形容:句末的词组是“向为你们所定的”(当圣同现中)或“对你们所有的”(思高);581在前的词组直译是“在基督耶稣里内”(新译、当圣同思高)。此语已在上文出现一次(二14;参一13;亦参一10注释及注190);若按它在该处的意思来解释本句,得出的意思就是“ 神为你们这些属于基督耶稣的人所定的旨意”(现中)。582可是,按原文的次序此语是紧随“神的旨意”之后并直接形容它的;因此,此语可能有较完满的神学性意义(参一1b注释),指神的旨意是藉着祂在基督里成就救赎而显明出来,信徒亦唯有藉着基督(或神所赐的圣灵〔四8〕,二者在信徒的主观经历里是不能分的;参冯:“真理” 305306)才能够实行神的旨意。583保罗在本节加上此语来形容“神的旨意”,强调了后者“独特地属于基督教”的性质(四3所谈的神的旨意基本上与犹太人的理想相符)。584

 

580 Cf. 1Ellicott 81a; 2Moffatt 42a; 3Lightfoot 82; Best 234, 236.

581 eis hymas. Frame 201, 203则认为其意思是“为你们的利益”。

582 Cf. Bruce 125; A. Oepke, TDNT II 541.

583 Cf. Milligan 75b; Neil 128; Morris II 174 .See also Collins 278.

584 Cf. Frame 201; Best 236.

 

19“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第十八节下半节结束了第十六至十八节上半节所构成的“三组合”,第二十三节是保罗为读者献上的第二次祷告,可见本节至第二十二节是一小段;此段由五个短句构成(参五14注释首段),首二句(1920)用负面的方式表达,第三句用正面方式(21a),其下再分为正负两个可能性(21b22)。按此了解,本段是由一个主题──圣灵在教会中的彰显──串连起来,其中的思想以笼统性的“圣灵的感动”开始(19),继而转为特指“先知的讲论”(20),然后再回到笼统性的“凡事”(2122)上。585一些释经者认为,本段的劝勉是笼统性的,适用于当时任何外邦信徒组成的教会,因此不是针对帖人的特别情形而发的;似乎对此说有利的一点,就是本段的五短句跟上文的三短句(1618。)好像构成一份简短的“礼拜程序”,但后面这个看法是未经证实甚或无法证实的。另一方面,本段的劝勉至少是针对一世纪教会面对的一个真实问题而发的,而除了哥林多前书十二至十四章外,其它的保罗书信再没有讨论本段提及的问题,因此合理的推论是,本段的劝勉(即使其中含有传统数据)仍是由帖人面对的问题引发的,不过这问题的严重性远不及后来哥林多教会所面对的那么大。586

本句按原文的次序直译是“灵不要熄灭”。这有冠词的“灵”字(虽无形容词“圣”字)显然与“圣灵”同义(见四8注释),在此所指的不是圣灵本身,而是圣灵的恩赐(参思高:“神恩”)。“熄灭”(新译)的原文587在新约另外出现五次,都是按字面意思来使用,分别指神仆耶稣不“吹灭”将熄灭的灯心(太十二20,参思高)、没有油的灯要“熄灭”和地狱的火永不“熄灭”(现中:太廿五8;可九48)、信徒若拿起信心的盾牌,就能“扑灭”那恶者的一切火箭(弗六16,新译、思高),以及信心的英雄藉着信“熄灭”烈火的威力(来十一34,思高)。在本句则为喻意性用法,以“熄灭”来指“抑制”(现中)圣灵的恩赐(与提后一6“把……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相反);这种生动的描绘是恰当的,因为新约作者常以“火”喻圣灵(徒二34;罗十二11588参太三11=路三16),故此抑制圣灵的恩赐可喻为扑灭圣灵的火。原文所用的结构589有两个可能的意思:一个是终止已经在进行中的行动,另一个是习惯性地制止自己不去作那件事;就本句(及下一句)而论,鉴于本段是针对帖人一个实在的问题而发的,前一个意思较为可取。590

“销灭圣灵的感动”(当圣同)这个译法,似乎假定本节所指的是圣灵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这话的意思就是不向圣灵降服,不愿意遵行祂的旨意;相反的,不消灭圣灵的感动即是顺服圣灵,这包括顺从神的话清楚的教导,以及存信心接受神的安排。591按此解释,本句跟“不要使 神的圣灵忧伤”(弗四30,现中)同样提出信徒可能得罪圣灵的一种方式,就如新约他处提到非信徒得罪圣灵的几种方式(“亵渎圣灵”:可二28;太十二31;“抗拒圣灵”:徒七51;“侮辱……圣灵”:来十29,新译,参现中)。但若本段叫指的是圣灵恩赐的彰显(见上文),则本句“圣灵的感动”,与下一句“先知的讲论”相较之下,可能泛指一切在圣灵感动下发出的话语──按保罗书信有关属灵恩赐的教训,受灵感动而说话的恩赐包括作先知或说预言、辨别诸灵、说方言及翻方言等恩赐(见冯:“恩赐” 5153,详参6068)。“不要抑制圣灵的工作”(现中)可能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有这等恩赐的信徒不要拒绝说出他们受圣灵感动而得的信息──因为圣灵的感动并非一种不能抗拒的冲动(参林前十四2733)──耶利米似乎曾试图这样作(耶二十9);(二)教会整体或个别信徒不要禁止有这等恩赐的信徒运用他们的恩赐(参林前十四39;摩二12;弥二6)或忽视他们受感而说的话。不论是抑制自己或别人,或是忽略受灵感而说的话,都等于扑灭圣灵的火、熄灭圣灵的光,使教会得不到造就592──因为神赐下属灵恩赐的目的,正是要使信徒得着造就,教会得以长进(参冯:“恩赐” 7778)。

 

585 Cf. E. Schweizer, TDNT VI 422 n.597; Henneken 107108; Gaffin, Perspectives 71.

586 Cf. Marshall 157, over against Whiteley 84; Best 237. 关于帖前五1622此段可视为一份简短的“祟拜程序”,见:F. Lang, TDNT VII 168, TDNTA 1009; especially Martin, Worship 135136.

587 sbennymi.

588 “要心里火热”原文toi pneumati zeontes较可能的意思是“要让圣灵将你们燃烧起来”:cf. Cranfield, Romans 633634; RSV'be aglow with the spirit'

589 me present imperativeas distinguished from me aorist subjunctive

590 Cf. respectively, Milligan 75a; Moore 83; and Bruce 125.

591 Cf. Walvoord, Holy Spirit 220, 223.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本句所指的是信徒因闲懒不作工、不道德的行为及其它的罪,以致在生命中失去属灵的能力和喜乐Morris II 175; cf. Lightfoot 82.

592 Cf. Bruce 125; Best 238; R.K. Harrison, C. Brown, NIDNTT III 110.

 

20“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本节提供了上一节所说“抑制圣灵的工作”一个特别的例子,就是“藐视先知的讲论”。原文动词593在新约另外出现十次(保罗书信占七次),一次指希律和他的兵丁“侮辱”耶稣(路廿三11,现中);另一次引诗篇的话,指耶稣是被匠人所“弃而不用”的石头,却成了屋角基石(徒四11,思高);其余八次意思皆为“藐视”(路十八9;林前十六11;加四4)或“轻视”(现中、思高:罗十四310),其中三次(如在徒四11)以被动体态出现(参思高:林前一28,六4;林后十10〔有人说保罗的言语“可〔被〕轻〔视〕”〕)。这动词在本节的准确意思,有待我们了解原文那个复数直接受事词594的意思后才能断定。

这名词在新约另外出现十八次(保罗书信占八次),一次指从事先知的活动(启十一6,参思高:“尽先知任务”),四次指“说预言”(罗十二6)或“作先知”的恩赐(林前十二10),即是“先知之恩”(思高:林前十三2,十四22),其余皆指旧约的“预言”(太十三14;彼后一2021)或新约的先知所说的“预言”(提前一18,四14;启一3,十九10,廿二7101819)或“先知话”(林前十四6,思高)。这词在本节既是复数的,它的意思就不大可能是“先知之恩”(思高),而较可能是“先知的讲论”(复数指多次的活动),或更可能是“先知的话语”(新译),如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八节(该处原文也,是用复数),复数所指的是不同种类的或在不同场合发出的“先知话”。595这样,动词的意思也就不仅指态度上的“藐视”或“轻视”(思高、现中、当圣),而是同时包括拒而不纳(参徒四11)之意。

按加尔文的了解,本节名词所指的,是先知以“神旨意的演绎者”的身份将圣经解释及应用于当前的需要,596这也是“先知的讲道”(当圣)此译法所提示的意思。可是,解释及应用圣经并不是先知的工作,而是教师的工作;先知的特色,就是直接受圣灵的感动而说话(详见冯:“恩赐” 626368241242)。“先知的话语”的内容可以统称为“启示”,不管那是关乎教会宣教事工崭新的一步(徒十三13)、对信徒体的劝勉及造就(林前十四3,参思高)、将要发生的事(徒十一2728,廿一1011)、“主的话”(帖前四15,参该处注释),或末日的情形(启一3,十11等〔见串释第十七注〕)。597按保罗的教训,新约的先知在地位上仅次于使徒,作先知或“说预言”的恩赐是信徒最当羡慕的恩赐,只有这项恩赐在保罗书信讨论属灵恩赐的所有经文中都出现(详见冯:“恩赐” 606452);可见保罗如何重视这恩赐。598难怪保罗在上一节提醒信徒不要抑制圣灵的工作后,在本节特别叫也们不要藐视和拒绝先知的话语。

有释经者认为,那些闲懒不作工者(参14节)可能曾“受圣灵感动”向教会提出由教会供养他们的要求,他们这样误用了属灵恩赐,使教会的领导者(12节)对属灵恩赐的真确可信性产生怀疑;可是并无证据显示那批人具有特殊的属灵恩赐,倘若真有人这样滥用其恩赐,保罗必会更直接和有力地处理那个问题。599又有认为帖城的教会曾发生“欺哄人〔和〕被人欺哄”的事件(参提后三13),致使属灵恩赐蒙受了不美之名;可是并无证据显示曾有预言被证实为不确,因此另有释经者认为帖人之所以会“藐视先知的话语”,“是由于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使他们忽视别人想用来建立他们的话(包括直接的劝勉,参1213节),600但此解释过于笼统。亦有认为当时帖城的教会中(像其后哥林多教会一样)有一种趋势,就是将那些较惹人注目的恩赐看为比说预言的恩赐更重要;601但第十九节提示我们,大体上说,帖城教会的问题跟哥林多教会的刚好相反:在该处保罗要抑制他们过度的运用说方言的恩赐,在这里却叫他们不要抑制圣灵的工作。因此,较可能的解释是认为帖人在属灵恩赐的问题上产生不和谐的现象:部份信徒热衷于属灵恩赐,在运用其恩赐时没有“照规矩按次序而行”(林前十四40,思高),他们那些“先知的话语”常是属“忘我”或“身外境界”性质的,容易沦为狂野、鄙俗或怪异,在外表上与异教的一些宗教行为相似;这就引起教会内另一些信徒的强烈反应,对任何人自称为受圣灵感动而说的话,特别是“先知的话语”,一律采取怀疑及不接纳的态度,保罗惟恐这些人矫枉过正,因此提醒他们不要以偏盖全的、原则性地拒绝一切受灵感而说的话(19节),尤其是不要藐视先知的话语(本节),即是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他随即(2122节)向他们指出正确的响应及处理方法。602

 

593 exoutheneo. 另一个动词kataphroneo 也是“藐视”(罗二4;林前十一22)或“轻视”(提前六2,思高;四12“小看”)之意。二字的分别在于:前者的着眼点是客观的,在于“被藐视的人或物被视为毫无价值”的事实,后者的着眼点则是主观的,在于主动者内心的态度cf. Morris II 176 n.53.

594 propheteiasaccusative plural, from propheteia.

595 Cf. Frame 206; RobertsonPlummer, First Corinthians 297.“先知的讲论”也可能是这个意思。

596 Calvin 376377.

597 Best 239.

598 Cf. Dunn, Jesus 227228.

599 Cf. Best 238, Over against Frame 161, 204.

600 Moore 84, over against Ellicott 82b.

601 Bruce 125.

602 Cf. Milligan 75b; Neil 130; Best 239; Henneken 104106, 110; Dunn, Jesus 269. Marshall 158159则认为先知的话语在帖人的教会受到藐视,很可能是因为那些信息的种类繁多、价值不一,其中一些“先知话”的素质值得怀疑,致使先知说话的整个现象蒙受恶名。

 

21“但要凡事察验”

如上文指出(见19节注释首段),本节和下一节仍是关乎圣灵的彰显的问题,因此“凡事”(新译同)并非广义的“每一件事”(现中),即绝对地指“无论甚么事”(当圣),而是侠义地指上文所论圣灵恩赐的彰显,包括受灵感而说的话,尤其是先知的话语。603三本中译本(新译、现中、当圣)于句首并无“但”字,似乎是支持前一个、广义的解释,但这字很可能是原文的一部份,此点也是支持后一个、狭义的解释,因为“不要……不要……但要”这结构提示我们,现在所论的仍是同一个题目。604“察验”或“考验”(思高)的原文已在二章四节用过两次(首次译为“验中”;见该处注释)。“十二使徒遗训”提出了一些辨别真假先知的标准,例如:先知若留宿超过两天,若他向人要钱,若他并不实践自己所教导的,他就是个假先知(11.310)。保罗在此要信徒察验的,不是先知本身,而是“一切”(思高)先知的话语、其它受灵感而说的话,以及灵的彰显的任何其它形式。

保罗把“凡事察验”的责任放在教会整体身上,不是只放在有“辨别诸灵”的恩赐(林前十二10;参冯:“恩赐” 6465)的人身上;605后者似乎有一种直觉性的本能,不用试验而能分辨出甚么是和甚么不是从神来的(参徒十六18),但即使没有这特殊恩赐的信徒,亦有责任按照使徒教训的一些原则,去“详细审察”(现中)一切自称为圣灵之彰显的现象。这些原则包括:是否与“耶稣是主”及“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真理相符(林前十二3;约壹四2),能否使教会得造就(林前十四26),有否显出圣灵的果子,特别是爱(林前十三章;加五13142223),以及是否与已知的福音真理及使徒教训一脉相承、和谐一致(加一89;帖后二15)。

 

603 Cf. Denney 356a; Neil 129; Whiteley 85; Best 237; over against Lightfoot 84.

604 这是较自然的看法,虽然Lightfoot 84接受了原文有de字后cf. Metzger 633,仍然将“凡事”解为广义的。

605 如一些释经者的解释cf. Ellicott 82b; Lightfoot 84; Best 240; G Friedrich, TDNT VI 855.

 

“善美的要持守”

“善美”或“美善”(现中)这形容词的原文(在此加冠词作名词用)是跟第十五节(及三6)的“善”字同义的另一个字,606此字在保罗书信另外用了四十次(新约共一○一次),显示了两方面的主要意思。第一方面的意思是:在道德意义上是好的、高尚的、可称赞的,如在“善行”(提前五1025〔新译〕;多二7)、“善工”(提前六18〔思高〕;新译:多二14,三8a14)、“美事”(多三8b)、607“行善”(罗七18〔思高、新译、现中〕;加六9;罗七21〔现中〕;林后十三7〔思高〕;在后二次与“行恶”相对)、608“众人以为美的事”(罗十二17;林后八21〔新译〕)、“好名声”(提前三7)、“怀好意”(加四18b,思高)等词语中;另三节经文分别提出一件“好”的(罗十四21)、“不好”的(林前五6)和在我们的救主神看来是“美好”的事(提前二3,新译)。

第二方面的主要意思是:在本质及特性上是好的,因而是对特定之目的非常合适的,如谓“凡 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提前四4),神的律法是“善”或“好”的(罗七16;提前一8),又如在“好仆役”(提前四6a,新译、思高)、“精兵”(提后二3)、“美好的地步”(提前三13;思高作“优越的品位”)、“美好的基础”(提前六19,新译)、“美善的教训”(提前四6b,新译)、“所交托你〔提摩太〕的善道”(提后一14;,思高“你所受的美好寄托”较贴近原文结构)等词语中;在“美好的仗”(提前一18,六12a;提后四7)、609“美好的宣认”(现中:提前六1312b)、“美好的工作”(提前三1〔现中〕,指监督的职份)等词语中,此字的意思较近乎“高尚的、可称赞的”;另外六次提到一些好的,即是利便、有益或健康的事:“男人不接近女人”(林前七1,新译、思高)、“安于现状”(林前七26ab,现中)、“宁可死”(意即死了更好:林前九15)、“保持像我〔保罗〕”(林前七8,新译),即是“过着独身生活”(现中),以及“受人(怀好意)关心”(加四18a,思高)。

在本节,若前一句的“凡事”按广义解释,“好”字(新译、思高)便有上面第一方面的意思;但上文已指出“凡事”应按侠义解释,因此“好”字有上述第二方面的意思,指“试验及格、显为真正(即不是膺品)”的610受灵感而说的话或圣灵彰显的其它方式。这些属灵的真品,信徒应当“持守”(新译同)。这动词的原文611在新约另外出现十六次(保罗书信占九次),除了一次作不及物动词用在“向岸驶去”(徒廿七40,新译)此航海术语外,全部为及物动词,其中一次以被动体态出现,指受律法的“束缚”(罗七6,思高);在主动体态的十四次中,一次指一个客人“去坐”末席(路十四9,思高),五次的意思分别是“拦阻”(帖后二67)、“留住”(路四42)或“留下”(门13)和“抑制”(罗一18,思高)或“压制”(新译),余下八次则分别为“拥有”(现中:林前七30;林后六10)或“持守”之意──所持守的包括神的“道”(路八15)、使徒所传的福音(林前十五2)和所传授的教训(林前十一2,新译、思高)、信徒“起初的信念”(来三14,新译)、“坦然无惧的心和可夸的盼望”(来三6,新译),即是他们“所宣认的盼望”(来十23,现中)。

 

606 kalos. 15及三6agathos.

607 “善行”及“善工”在原文皆为erga kalakala erga'good works')“美事”在原文并无“事”字。

608 “行”字原文依次为katergazomai(前一处)、poeio(后三处)。参注561566

609 “仗”字原文依次为strateia(头一次)、agon(后二次)。

610 Thayer 322s.v. b; BAGD 400s.v. 2c b; Neil 131'like a coin which rings true'.

611 katecho.

 

22“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

上一句正面的劝勉其实已把本句的意思包括在内,不过这负面句不但加强了保罗的呼吁,更提出了“各样的恶”与单数“善美的”之对比。612这两句话本身构成了一项一般性原则的正负二面(参赛一1617:“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但由于文理提示这两节仍是关乎圣灵之彰显的问题(见19节注释首段),因此也许保罗是把一项广泛的原则应用于一件特别的事情上。613既是这样,动词的意思(原文用法见四3注释)便不是“禁戒不作”(当圣同),而是“远避”(思高)、“远离”(新译)或更确切地“弃绝”(现中)“各种坏的”(思高)──即是假的灵恩现象。

“各样的恶事”(新译同)原文引起了两个相关的问题:“样”字的准确意思是甚么?“恶”字在此是形容词还是用作名词?“样”字的原文614在新约另外出现四次,一次的意思是“(凭)眼见”,与“(凭)信心”相对(林后五7),其余三次分别指神的“形像”(约五37)或“容貌”(新译、现中;与“声音”相对)、基督登山变像时的面“貌”(路九29)、圣灵降临在基督身上时彷佛鸽子的“形状”(路三22)。若以此字在本节为外表形像之意,并把“恶”字看为名词,得出的意思便是一切可见之“形式的恶事”(当圣)。615但在蒲草纸文献中,此字常在“每一种”这词语中出现(与本节原文所用那两个字完全相同),因此很可能这正是本节原文的意思。616关于第二个问题:若“恶”字是名词,便得“各样的恶事”之意,若是形容词,得出的意思则为“各种坏的(……)”(思高)。此字的原文(无冠词)是跟第十五节的“恶”字同义的另一个字,617此字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十二次(新约共七十八次),其中四次(加冠词)作名词用,分别指“那恶者”(帖后三3;弗六16)、“那〔犯罪的〕恶人”(林前五13)及笼统性的“恶”(罗十二9)或“恶事”(思高),其余八次皆为形容词,分别用于“恶人”(帖后三2;提后三13〔思高、新译〕)、“恶行”(西一21)、“恶意的猜疑”(提前六4,思高、新译)、“邪恶的世代”(加一4,思高、新译)、“邪恶的日子”(思高:弗六13〔单数〕,参五16〔复数〕),以及“各种凶恶的事”(提后四18,思高)等词语中。上述的用法提示我们,本节的“恶”字应视为形容词,理由有二:(一)作名词用时,此字皆有冠词,但它在本节是无冠词的;(二)本句的结构跟上引经文最后一节在原文非常相似,支持“各种坏的(灵恩现象)”这个意思,与“各种凶恶的事”平行。618

上文(本节注释首段)曾谓本节及上一节下半也许是一项广泛原则的正负二面;更确切地说,这两节经文(包括21a)可能反映了耶稣曾说过关于兑换银钱者的一个比喻。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主后二世纪)在其“杂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做好的银行家,把一些东西丢弃,但把好的留下来”;该撒利亚主教巴西流(主后四世纪)在其“讲道集”中亦有类似的话:“……像一个认可的银行家那样,他会把检验及格的留下来,但会远避每一种坏的。”619饶有意义的一点,就是革利免“把好的留下来”及巴西流“远避每一种坏的”这两句话,其原文依次与上一节“善美的要持守”及本节“各种坏的,要远避”非常相似;620此点亦有力地支持上文所采纳对本节的解释──“各种坏的(灵恩现象)”,不是“每一形式的恶”。621

保罗在这里(1922节)为信徒提供了响应“灵恩运动”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方法:一方面,要存开放的态度,以免矫枉过正、犯了抑制圣灵工作的大忌;另一方面,不要把一切自称为“圣灵恩赐之彰显”的现象都囫囵吞枣般接受过来,乃要“考验一切,好的,应保持;各样坏的,要远避”(思高)。不消说,我们若要依循使徒在此的教导,就要先对圣灵的身份和工作有所认识,因此“圣灵论”不应只是神学生才修读的课程,而是每个信徒都当留意的课题。622

 

612 Frame 207.参“肉体所行的”(复数)与“圣灵的果子”(单数)之对比(新译:加五1922);冯:“真理” 340

613 分别见:Bruce 126; Marshall 159.

614 eidos.

615 Cf. Milligan 77 a. Calvin 378379认为这里所指的是“看来是(其实并非)恶”的教义,又在其“哥林多后书注释”中引用保罗不接受教会金钱的做法(林后十一7912)作为信徒应“远避一切看来是恶的外观”的一个榜样cf. G. Bertram, TDNT V 473.Frame 209指出,这解释有两个弱点:(一)本句与上句的对比显示本句的重点是在“恶”字上(与“善美的”相对),但此解释则强调了“看来”之意;(二)将名词解为“外观”that 'which has the appearance of evil',从字义的角度看是颇有疑问的。即使我们采纳“形像”为此字在本句的意义,本句的意思也只是'evil which can be seen'而不是'that which appears to be evil'so, correctly, Morris II 179.

616 Lightfoot 87; Ellicott 83b; Robertson, Pictures 4.38; MM 182 s.v.pantos eidous 'of every kind'; BAGD 221s.v. 2; Thayer 172s.v. 2.

617 poneros, 15节用kakos.二字若有分别的话,可能前者比后者更能表达邪恶的积极活动:cf. Trench 315317(§84, 38(§11.

618 比较:
   提后四18  rhysetai me ho kyrios apo pantos ergou ponerou
   帖前五22               apo pantos eidous ponerou apechesthe.
Cf. Lightfoot 68; Frame 208209; Denney 357 a; Dunn, Jesus 236; over against Moffatt 42b; BAGD 691s.v. 2 c; Thayer 53s.v. 2 b; G. Harder, TDNT VI 562, TDNTA 914; E. Achilles, NIDNTT I 567 G. Braumann, NIDNTT I 704.

619 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eis 1.28. 177 Basil, Homilies 12.6; cited in Moule, Birth 145.后者n.2指出这样的话在教父的著作中出现不下六十九次。

620 比较:
   帖前五21b to kalon katechete(用动词)
   革利免        to de kalon katechontes(用分词)
   帖前五22  apo pantos eidous ponerou apechesthe
   巴西流        apo de pantos eidous ponerou aphexetai

621 Cf. G. Kittel, TDNT II 375, TDNTA 202.

622 Cf. Marshall 159160.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