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保罗再次祷告
七 保罗再次祷告(五23-24) 23愿赐平安的 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24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 这两节经文可以看为结束全书的一个笼统性的祷告,若是这样,便构成完全独立的一段;但鉴于此二节在格式和内容上与三章十一至十三节有相同之处,这两节较可能是第陆段(劝勉:四1-五24)的结束,就如该三节是第伍段(继续自辩:二17-三13)的结束。623除了此点外,保罗这两个“祈愿”(此词的解释见三11注释)还显示下列的平行状况:两次皆以“愿神亲自”这四个字开始,624两次都提到主的再来,两次同样愿望帖人会在那大日子显为无可指摘。两个祈愿亦可说是前呼后应:首个祈愿为下文的劝勉(四3-五11)铺好道路(参三13〔该节本身〕注释末段),这第二个祈愿则把上文的劝勉(四1-五22)归纳起来,放在“成圣”的主题下。625
623 Cf. Bruce 3. Marshall 145(cf. 160-161)则认为五23-24是五12-24一段的结束。 624 autos de ho theos. 625 Cf. Wiles, Prayers 65.
五23“愿赐平安的 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 有释经者认为,本节原文开始的两个小字(见注624)提示,保罗将他现在向神的祈求和他在上文向信徒的劝勉看为对比;626但如上文解释的(见三11注释),第二个小字并无反语气作用,第一个小字──译为“亲自”(思高、新译同)──虽然确是强调的(如在三11及四16),627但其作用可能只是强调神要亲自(也唯有祂才能)成就祂在信徒身上的计划,而不必涉及与信徒本身的努力相对之意。 “赐平安的 神”一语的原文628在新约另外出现五次,全部都是在祈愿(来十三20)、祝福(罗十五33)、保证(林后十三11;腓四9)或应许(罗十六20)的话里面。629此语原文并无“赐”字,直译只是“平安的神”;就此词本身来看,“平安”可指(甲)神所赐的平安,亦可指(乙)神本性的一面,表示在神里面,与“平安”或“和平”相反的“冲突”并不存在,“平安”若不是神本性的一面,祂也无法把平安赐给人。630按文理的提示,“平安的神”一语在哥林多后书十三章十一节的重点似乎是在上述第二个意思,在腓立比书四章九节则可能同时包括第一、二两个意思(详参冯:“腓立比书” 456-457);但在本节,如在罗马书十五章三十三节及十六章二十节一样,“平安”实质上与“救恩”同义,“平安的神”之意即是那在教会身上施行拯救及赐下福泽的神,631因此数本中译本都合理地译为“赐平安的神/ 神”(新译、现中、当圣,参思高)。(“平安”原文的字义研究见五3注释。)这种救恩意义上的平安是“圣化”(思高)之工可以在其上进行的唯一基础,因为人若非先接受了与神和好的信息,他是断不能被神圣化的。632 译为“圣化”(思高)的原文动词633基本意思是“使……成圣”(新译同)或“使……圣洁”(现中、当圣);形容词“圣洁”的基本意思是“分别出来归给神的”(详参冯:“腓立比书” 67-68)。这动词在新约另外出现二十七次(保罗书信占八次),其用法显示几个重点不同的意思:(一)尊为圣──被尊为圣的对象包括主基督(彼前三15)及神的名(太六9;路十一2)。(二)从俗世之物分别出来归给神,使之成为不可侵犯的──这样成为圣物的有祭坛上的金子和礼物(太廿三17、19),以及大户人家中贵重的器皿(提后二21,参思高);用在人的身上,此字指基督“自己分别为圣”,即是藉死完成神的旨意(约十七19a),神把基督“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约十36)。由于只有纯洁无瑕之物力能供献给神,这动词另一个意思就是:(三)藉洁净而分别为圣归给神──这里的“洁净”可能是外表礼仪上的洁净(提前四5;来九13),可能是辟除罪过的洁净(林前六11;弗五26;来二11〔两次〕,十10、14、29,十三12;因此基督徒是“已经成为圣洁”的人〔原文用完成时式的分词:罗十五16;林前一2;徒二十32,二十六18〕),也可能是内里使心灵更新的洁净(约十七17、19b),这个意思最适合本节。此外,这动词有两三次的意思较为特别:不信主的丈夫或妻子因信主的配偶而“成了圣洁”(林前七14〔两次〕);由于末日逼近,那时各人要照自己所行的受报应”,故此,“让圣洁的,仍旧圣洁罢!”(启二十二11,思高)。 从上一段的资料可见,神“圣化”或使信徒“成圣”的工作不仅有个肯定的开端,即是他们罪得洁净之时,而且是个过程,即是他们内在的不断更新洁净。本节动词所用的时式,如在三章十一、十二节一样,是在祈祷或祈愿中惯用的简单过去时式,其作用是将动词所表达的意思看为一个整全的行动,并不特指此行动的开端、过程或结束;634不过从文理看来,保罗所想及的显然不是行动的开端,而是成圣的过程及其终结。按圣经的教训,成圣的意思可分为三方面:(一)地位上、或与神关系上的成圣,是与称义同时获得的(例如:林前六11);635(二)循序渐进、品格行为上的成圣(参四3注释);(三)完全的成圣,即是得荣耀;此三者的关系可以图表说明如下:636
保罗祈求神使帖人“全然”成圣。原文所用的是个形容词,在整本希腊文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此字在一至二世纪写成的“黑马牧人书”中用了四次,分别指“完整”的石块、“完全”的启示(两次),及在信心上“完全”;就证据所及,此字最早一次出现是在主后六十七年的一份文献中,意思是“完全地”(即是形容词有副词的作用)。637在本节,此字若看为形容词来解释,得出的意思就是:愿神亲自圣化你们,以致你们得以完全。638但若形容词在此有副词的作用,得出的意思便是:愿神亲自“完全圣化你们”(思高),即是完全地、透澈地圣化你们,亦即是使你们“完全成圣/圣洁”(新译/现中、当圣)。639后一个看法似较符合下半节“全人”蒙保守的重点,因此,所谓“完全地、透彻地”圣化,大抵不是在质的意义上,而是在量的意义上(等于“完整地”),指他们“整个人”(包括身体:参四4)都成为圣洁。640 加尔文说:“倘若〔意即既然〕重新塑造整个的人是神的工作,那就没有甚么是留给〔人的〕自由意志〔去作〕的。倘若我们有责任与神合作的话,保罗会这样说,‘愿神协助或促进你们成圣的功夫’。但当他说,‘使你们全然成圣’,他就是把神看为整个工作唯一的负责人。”641这段话有一点难与保罗书信本身的证据协调(四1-6;林后七1都是好例子):不错,保罗教训信徒,“你们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但正因这缘故,信徒“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二12),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有“与神合作”的责任。642
626 Moore 85; cf. Wiles, Prayers 86. 627 MHT 3.41. 628 ho theos tes eirenes, 'the God of peace'. 629 Cf. Delling, 'Die Bezeichnung "Gott des Friedens"', 83.保罗所用类似的词语包括“赐忍耐和安慰的 神”、“赐盼望的 神”、“赐各样安慰的 神”(新译:罗十五5、13;林后一3);参彼前五10:“赐诸般恩典的 神”。 630 Guthrie, Theology 109.“平安”亦与“混乱”相对(林前十四33,参思高、新译)。Delling(art. cit. 77-78)指出,在一些死海古卷所用的'God of Righteousness', 'God of compassion'等词语中,形容神的那个名词及其结构是指神本身的一项特性(不是祂所赐的东西)。 631 Cf. Delling, art. cit. 84; W. Foerster, TDNT II 414-415, TDNTA 210; Best 242. 632 Denney 357b. Davies (Studies 212)解释“神的平安”对“人的生存”的意义如下:由于神在基督里的新创造,信徒如今是在一个新处境中,他们对神的敌意已被撤除,他们得享平安,因为他们受新的引导。在他们的生命里,虽然仍有挣扎,却没有挫败感;虽然仍有不安,却没有绝望,因为“在基督里”神与他们同在。在此意义上,平安基本上变成对生命本身的信任,知道生命是在神的手中并且“在基督里”被神引导着。 633 hagiazo. 634 On this 'complexive' or 'constative' aorist, cf. BDF 337(4); MHT 3.72. 635 Cf. Fung, 'CorinthianS' 249-251, 257(4). 636 此图表系美国福乐神学院荣休教授夏理逊(E.F. Harrison)博士于一九七○年春季讲授“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时所用的。 637 BAGD 565(s.v.); MM 447(s.v. holoteles); cf. H. Seesemann, TDNT V 175, TDNTA 683. 638 Lightfoot 87; cf. Thayer 444(s.v.); Jewett, Anthropological Terms 176; Marshall 161.最后一位学者将“完全”解为“完全符合神为他们所定的计划”。 639 MM 447(s.v.); H. Seesemann(as in n.637): 'wholly and utterly', 'through and through'; RSV: 'wholly'; NIV: 'through and through.' 640 Frame 210. 641 Calvin 380. 642 详参冯:“腓立比书” 270-277,尤其是276-277。
“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 “又”字(新译同)表示这是保罗的祈愿的第二部份,前一部份是笼统性的,此部份则较为细则性及具体。本句似乎将人看为由灵、魂、体三部份构成,643但在保罗全部的书信里面,只有这一次用了这种近乎“三元论”(即是人乃由灵、魂、体三种元素所组成)的讲法,因此本节是否反映保罗接受三元论的人观,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以下先概览有关的三个名词644在保罗书信中的用法。 “灵”字的原文在保罗书信出现一百四十六次(新约共享了三百七十九次),包括本书五次(一5、6,四8,五19、本节)及后书三次(二2、8、13)。出现次数最多的用法(共一○五次)是以此字指圣灵:原文有“圣”字的占十七次,645无“圣”字的占四十七次;646此外,无“圣”字的“灵”字多次出现在圣灵与肉体、647圣灵与(人的)身体、648圣灵与“文字”(参思高)649的对比中,以及在形容圣灵的词语中。650“灵”字有一次(复数的)指“属灵的恩赐”(林前十四12),一次指主耶稣口中的“气息”(帖后二8,思高),另有五次指与人有别的“灵(界之物)”,或是好的(林前十五45:“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或是坏的(林后十一4;弗二2;提前四1b,原文为复数),或是中性的(林前十二10,复数;帖后二2);还有九次指一种心境、性情或气质(林后十二18;弗四23:新译“心灵”),加(正面的)“慈爱和温柔的心情”(林前四21,思高)、“信心”(林后四13)、“温柔的心”(加六1)、“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一7,原文无“灵”字),或(负面的)“胆怯的心”(提后一7)、“奴仆的心”(罗八15a)、“昏迷的心”(罗十一8)、“这世界的精神”(林前二12a,思高)。 余下的二十四次,基本上皆指人的灵,这灵是“在人里面的”(林前二11a,新译),它代表看人的非物质的一面,就如身体代表人物质的一面,因此“灵”多次与“肉体”或“身体”相对:保罗告诉哥林多人,要把犯了乱伦之罪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林前五5);信徒要自洁,“除去身体〔原文作“肉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林后七1);未婚的和守独身的妇女所挂念的是主的事,“要身体、灵魂都圣洁”(林前七34);不止一次,保罗虽然肉身不在某一教会中间,心灵却与他们同在(西二5〔原文用“肉体”〕;林前五3〔原文用“身体”〕、4);与娼妓苟合的,便是与她成为一体,但“与主联合的,便是与主成为一灵”(林前六17,参16),即是“在灵性上跟主合而为一”(现中)。“灵”字有几次跟“心”同义,或是指感受情绪的所在(林前十六18;林后二13,七13),或是指思想和意志的所在(腓一27)。在数次信末的祝福里,“你/你们的灵”可能是跟“你/你们”完全同义的(见新译:加六18;腓四23;提后四22〔原文为单数的“你”〕;门25);651但保罗特别提到读者的灵,也许是因为人感受 神恩典的运行,正是在他的灵里头,这就是说,灵是人的内在生命中有神的意识的一面, 神与人相遇,最直接是透过人的灵。652下列的经文进一步支持这个看法:在一段论方言的经文中,“灵”与“理智”相对(新译、现中:林前十四14、15〔两次〕、16);先知的“灵”是受先知控制的(林前十四32,新译);圣灵向信徒的“灵”见证他们是神的儿女(罗八16b);653保罗用心灵事奉神(罗一9)。这些经文提示我们,人的灵特别与神、圣灵(或主耶稣:林前六17)及人的宗教活动有关。帖撒罗尼迦本节的“灵”字最宜按此提示来解释。 本句的第二个名词“魂”字,已在二章八节出现过;从该处注释的字义研究可见,这字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的十二次中,两次的意思是“性命”,三次与“心”同义,其余七次都是以“魂”代表全人。它在本节既与人的灵和身体有别,最可能的意思就是人的内在生命中有己之意识的一面,与有神之意识的一面(=“灵”)相对。654 第三个名词“身体”在保罗书信用了九十一次(新约共一四二次),其中显示了四个不同的主要意思:(一)与影子相对的“真体”(西二17,新译)或“实体”(现中、思高)。(二)教会,即是基督的“身体”──这是比喻性的用法。655(三)由种籽长成的植物的“形体”(林前十五37、38〔两次〕),以及“天上的形体”(林前十五40a,即是41节所说的日月星宿)──这是将人的“身体”此一讲法转移到植物及天体上去。(四)人和动物的躯体──这是此字最常有的意思,不过指动物(及人)躯体的只有一次(林前十五40b:“地上的形体”即是39节所说的人、兽、鸟、鱼),余下的六十八次皆指(活)人的身体。其中多次提到身体及其上的肢体;656人生在世,他的身体就是他生命的所在地(林后五6、8),他用身体来进行各样的活动(罗十二1;林前六20;林后五10),包括性活动(罗四19;林前七4〔两次〕);保罗在他的身体上经历苦难,又藉着他的身体彰显基督(林后四10〔两次〕;加六17;腓一20)。人的身体是受制于罪(罗六6,七24657)和肉体(西二11,思高:“肉欲之身”),是必死的(罗六12,八10、11);但藉着基督舍身成就救赎(罗七4;西一22;林前十16,十一24、27、29),信徒的身体成了圣灵的殿(林前六19),他们更要经历身体最后的救赎和复活(罗八23;林前十五35),血肉的身体要改变为属灵的身体(林前十五44〔三次〕,参现中),就是说,他们现今“这脆弱必死的身体”要变成基督荣耀的身体一样(腓三21〔两次〕,现中)。“身体”可代表全人或“自己”(林前十三3),有一次与“血”分开(林前十一27),数次与“灵”相对(林前五3,六16〔参17〕,七34);在本节则与“灵与魂”相对。658 上述的证据显示,保罗通常的讲法是将人描写为“身体与灵(魂),而不是“灵、魂、体”的组合,因此我们不宜根据一节经文(本节)便断定保罗是持三元论的人观,即是说人是由灵、魂、体此三部份组成。至于本节将三者并列的现象,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若把“你们的灵”看为相等于“你们”,并且把它归人动词“圣化”之下,本节的上半节便呈现一种交叉式的平行句法,659而下半节亦变成“愿魂与身子得蒙保守……”,这样便保持了保罗惯用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分法。660但把原文这样划分是非常不自然的做法。(二)本节三元论的词藻来自保罗在帖城的敌对者,他们持诺斯底式的人观,把“灵”(神所赐的灵进到人里头,成为人的灵)和“魂与身子”看为相对的,人的得救在于认识他真正的属灵的自我,并从“魂与身子”的桎梏中释放出来;保罗采用了这种词汇,但强调圣化的工作是包括整个人的。661此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并无证据显示帖人当中有人(或是保罗的敌对者)持诺斯底式的人观;此外,保罗清楚的将圣灵和信徒自己的灵分开(罗八16),而且,“灵”若是指神所赐的灵,那么为甚么神的灵也需要“成圣”呢?最后两点也是另一说的困难,(三)此说把“灵”看为描写在信徒里面的、神的灵,“魂与身子”则是所有人(包括非信徒)都有的。662(四)不少学者认为保罗在此可能是沿用了当时流行的传统(或许是礼拜式)的人观,这并不代表他本身对人的构造的真正看法。663许多释经者(不论是否接受这项假设)都认为保罗这样把三个名词堆栈起来,只是为要强调“整个人”的意思,虽然“灵与魂”与“身子”之间自然有分别,但灵与魂之间则难以作出任何分别(参申六5;可十二30)。664 (五)最自然的看法,是认为本句的三个名词都具有属于其本身的意思,因为上文的字义研究指出,一些经文提示我们,人的灵特别与神、圣灵及人的宗教活动有关;而且保罗在描写人的时候,把旧约放在“魂”的重点(如创二7,“有灵的活人”原文直译作“活的魂”)改为放在“灵”的身上(保罗用“魂”字及提到“〔人的〕灵”分别为十三次与二十四次之比),正是因为他从他对基督之体验此一角度来看人,665人与神相遇,最直接地是透过他的灵。按此了解,“身子”代表人的生命物质性或外在的一面,人藉着他的身体与物质世界接触,又藉着他的身体来行事和表达自己;他非物质性或内在的生命则分为两方面来看:“魂”代表人有己之意识的一面,代表他一般的活动(思想、感情、意志、良心等),“灵”则代表人有神之意识的一面,代表他的灵修或与神交往的活动。666不过,就是这样解释,灵、魂、体仍然不是构成一个人的三“部份”,而是他整个人的三“方面”,任何一方面的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活动;667而保罗这样详列这三方面,确是为要加重语气,强调整个人都是救赎的对象。在这备受争议的一句话里面,可能是最值得留意的一点就是:身体像“灵与魂”一样被纳入神的救赎及圣化的计划中。这就清楚表明,保罗并不持希腊传统二元论的人观(不朽的灵魂被因于要朽坏的躯体之内);身体在一些希腊的哲学派系中是受贬抑的(参徒十七32),保罗却坚持,信徒的身体是基督的肢体,又是圣灵的殿(林前六15、19),最后要得赎、复活和改变(罗八23;林前十五35、44;腓三21)。
643 Cf. H. Hanse, TDNT II 819; G. Harder, NIDNTT III 684. 644 原文依次为pneuma, psyche, soma. 645 见四8注释注131。 646 Nominative/accusative──pneuma: 林前十二13b;弗四4。to pneuma: 罗八16a、26(两次);林前二10b,十二4、8b、11;林后三17a;加三2、5;帖前五19;提前四1a。Genitive──pneumatos: 林前二4、13;林徒三18;腓二1;帖徒二13。tou pneumatos: 罗八23、27;十五30;林前二10a,十二7、8a;林后一22,五5;加三14;弗四3,六17。Dative──pneumati: 林前十二13a,十四2;加五5、16、18、25(两次);弗二18、22,三5,五18,六18;西一8;提前三16。toi pneumati: 罗十二11;林前十二9(两次)。 647 he sarx ─ to pneuma: 加五17b。pneumati ─ sarki: 加三3。eis ten sarka ─ eis to pneuma: 加六8a。ek tes sarkos ─ ek tou pneumatos: 加六8b。en sarki─ en pneumati: 罗八9a。kata sarka ─ kara pneuma: 罗八4、5a;加四29。kata tou pneumatos ─ kata tes sarkos: 加五17a。ho karpos tou pneumats ─ ta erga tes sarkos: 加五22(参五19)。ta tes sarkos ─ ta tou pneumatos: 罗八5b。to phronema tes sarkos ─ to phronema tou pneumatos: 罗八6。(共十二次)。 648 pneuma ─ soma: 罗八10、13。 649 to gramma ─ to pneuma: 林后三6b。pneumatos ─ grammatos: 罗七6;林后三6a、8。en pneumati ─ grammati: 罗二29。(共五次)。 650 神来的灵”(林前二12b);“他儿子的灵”(加四6)、“基督的灵”(罗八9c)、“耶稣基督之灵”(腓一19)、“主的灵”(林后三17b);“生命之灵”(罗八2,新译)、“智慧和启示的灵”(弗一17,新译)、“收纳为儿子的灵”(罗八15b,原文;此语的正确解释见冯:“真理” 252-253; Fung, Galatians 185)。(共二十二次) 651 E. Schweizer, TDNT VI, 435, TDNTA 891. 652 F.F. Bruce, NBCR 1160b(作者现住似乎已放弃此看法:见下面注664及所属正文);J.D.G. Dunn, NIDNTT III 693. 653 本句此解释见Cranfield, Romans 403. 654 F.F. Bruce同注652。 655 罗十二5;林前十17,十二13;弗二16,四4、16〔两次〕,五23;西一18,二19,三15;(有“基督的”一词:)林前十一27,十二27;弗四12;(有“他的”一字:)弗一23,五30;西一24(共十七次)。“身体”原文是soma. 656 罗十二4;林前十二12〔三次〕、14、15、〔两次〕、16〔两次〕、17、18、19、20、22、23、24、25(共十七次)。 657 此节“取死的身体”一语的解释,可参冯:“律法的无能”95; Fung, 'Impotence of the Law' 44 . 658 “身体”一词在保罗书信出现的余下十四次见于:罗一24,八13;林前六13〔两次〕、15、18〔两次〕,九27;林后十10,十二2〔两次〕、3;弗五28;西二23。 659 愿神圣化 你们 hymas holoteleis 全然 ╳ 完全 holokleron hymon to pneuma 你们的灵 660 P.A. van Stempvoort, as reported in NTA §6(1961-62)-231. 661 Jewett, Anthropological Terms 175-183(esp. 177, 179-180, 181-183), cf. 250-251, 451. 662 Frame 16, 211; Ku/mmel, Man 44-45. 663 E. Schweizer, TDNT VI 435, VII 1060, IX 651; S. Wibbing, NIDNTT I 235; Bultmann, Theology 1.205-206; Conzelmann, Outline 174. 664 Moore 86; Whiteley 85-86, Theology 37-38; Best 244; Guthrie, Theology 165; Bruce 130; Ridderbos, Paul 121. 665 Guthrie, Theology 165;参林:“属灵神学” 311。 666 Cf. Lightfoot 88-89; Neil 134; Milligan 78b; Marshall 163; BAGD 675(s.v. pneuma 3a); Thayer 520(s.v. 2)有人建议说,信徒彼此代祷时,应按照本句所提的次序:“灵与魂”与“身子”,因为“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灵忧伤,谁能承当呢?”(箴十八14)。“生命若缺少外在的资源,是辛苦的;但若缺少内在的资源,生命是不能忍受的”(Kidner, Proverbs 129). 667 Not 'parts', but 'aspects'.林(“属灵神学” 320,参304)强调,新约作者(包括保罗)主张一种整全性的人观(即整体论);但留意作者于314-315对二元论的词汇所作的让步。Gundry(SOMA 155)指出,在保罗书信许多的经文中,一种确定及常是显著的二分法(duality)渗透其思想。关于此点,Osei-Bonsu('Anthropological Dualism')的讨论尤其具说服力(583-585论帖前五23)。
“……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按原文的次序,译为“完全”的形容词是放在“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之前,以致本节祈愿的两部份呈现一种交叉式的平行状态。668同字根的抽象名词在蒲草纸文献中有“安全、亨通”之意,669在新约只出现一次,指圣殿门口的瘸腿者得医治而“全然好了”(徒三16),即是说他身体的各部份都是健全的。形容词在七十士译本用来指没有动过铁器的整块石头(申二十七6;书八31〔九2b〕;马加比书卷壹,四47),在蒲草纸文献中常指身体或其它物质方面的健全和完整。670此字在新约只出现另一次(雅一4),在该处与另一形容词“成全”671连着用,和合本译为“完备”(思高同):前者指整体的发展或生长之完全,后者则指各部份皆无一或缺,即是完整之意。672用在帖人成圣的事上,“完全”或“完整”(现中)表达保罗愿望帖人在每一方面都不受罪恶的污染,亦即是说,愿他们的“整个人:灵、魂和身体”(新译,参思高)都蒙保守,与上一句的“全然”成圣前后呼应。673保罗求神不但在“量”的方面保守他们整个人,也在“质”的方面保守他们“无可指摘”;原文用的是副词,在新约只出现另一次(二10),同字根的形容词已在第三章的祈愿里出现过(三13,见该处注释),两个词背后的动词的意思是“挑剔、揭短”,674因此副词或形容词亦可恰当地译为“无瑕可指”(思高)及“没有缺点”(现中)。 “保守”一词的原文675在保罗书信一共出现八次(新约共七十次),全部用在比喻的意思上(其字面意义是“看守”,如在太廿七36、54;徒十六23):一次指“保存自己的童女”(林前七37,思高)──或是作父亲的“留下”女儿不出嫁(和合),或是男的让他的女朋友“持守”独身(新译);一次指信徒要“持守”(新译)或“保持”(思高、现中)圣灵所赐的合一(弗四3),免得失去此合一;另一次指保罗“守住”或“保持”(思高)──即是忠心地完成──了他受托的重任(提后四7);676其余五次的意思都是“保守”:保罗“谨守”自己,不让自己成为哥林多教会的经济负担(林后十一9,两次),提摩太必须“保守自己清洁”(提前五22),也要“保守”所受的训令“不受玷污,无可指责”(提前六14,思高);只有在本节,动词才是被动体态的,因保守者是神。提摩太前书五章二十二节再一次提醒我们,尽管在终极的意义上,信徒得蒙保守是神的工作,他们在某个意义上也有“保守自己”的责任(参本节第一句注释的末段)。 “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像“当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三13)一样,是一种浓缩的讲法:保罗的祈求,不是要帖人只“在”那个时候才得蒙保守以致成为完整、无可指摘,而是要他们现今便这样蒙保守,直到主再来的时候。677这是本书第四次(亦是最后一次)提到主的“再来”(新译、现中;参二19注释)。第二次提到主再来的时候,同样把重点放在信徒的心“在圣洁中无可指摘”(三13),该处注释中的一段话(以注265结束那段),同样适用于此处。
668 (A) hagiasai
圣化 669 MM 446(s.v. holokleria). 670 MM 446(s.v. holokleros). 671 teleios. 672 Lightfoot 87. 673 W. Foerster, TDNT III 767, TDNTA 443; Thayer 443(s.v.); cf. Milligan 78a; Frame 211. 674 memphesthai = 'to find fault with'(Lightfoot 89). 675 tereo. 676 Cf. Kelly, Pastoral 209. 677 en = a brachylogy: Lightfoot 89; Bruce 130-131.
五24“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 从二章十二节原文所用相同的结构(冠词+现在时式的分词:见该处注释)可见,“那召你们的”所指的是“那选召你们的 神”(现中;不是“那呼召你们的主”,当圣)。“信实的”一词的原文与动词“信(靠)”及名词“信(心/仰)”是同字根的;678此形容词在保罗书信共享了三十三次(新约共六十七次),主要分为两种用法。用于主动的意思上,这字指对神“有信心”(加三9)或是指信主耶稣的(提前四10,六2a、b;多一6),与“不信的”(林后六15)相对;亦可作名词用,意即信主者(提前五16)或信徒(提前四3、12)。用于被动的意思上,这字指“可信”的话(提前一15,三1,四9;提后二11;多三8;第一、三两处加上“值得完全接纳”〔新译、思高〕一语)或“可靠”的道理(多一9,新译、现中)、“忠心”的管家(林前四2)及多位“忠心”的主仆和信徒(提摩太:林前四17;推基古:弗六21;西四7;以巴弗:西一7;阿尼西母:西四9;其它:弗一1;西一2)、“凡事忠心”为女执事必须具备的条件(提前三11),亦指“忠信可靠”又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二2,思高),以及保罗自己蒙了怜悯成为“可信靠”的人(林前七25〔新译,参现中〕;提前一12);余下的六次皆指神(本节;林前一9,十13;林后一18)或主(帖后三3;提后二13)是“信实”的,祂是忠于祂的本性和祂的应许的(参罗四21)。保罗的祈愿以“愿……神亲自”开始,强调了神有能力去完成祂为祂的子民所定的计划,现在结束的时候,则强调这位有能力的神同时是信实的,“他必实行”(思高)。 最后这句的原文直译是:“祂真的会作”。679有两点加强了这话的语气:其一是加上“一定”(现中)这个虚词;其二是动词之后并无受词,这就突出了神要藉着着祂的行事来完成祂的呼召,如旧约的先知巴兰所说:“〔神〕不像人能食言,不像人子能返悔。他说了岂能不做,许了岂能不行?”(民廿三19,思高)。680按文理来看,神必会作的,就是保罗求神为读者做的事,即是上一节祈愿的内容;因此中译本正确地补充“这事”(新译、现中同)作为动词的受词(当圣的“这些事”不及“这事”好,因为祈愿的两部份其实是指同一件事)。 既然神必会使信徒全然成圣并使他们整个人得蒙保守,这是否一种保证,表示信徒一经蒙召成为基督徒,便不会离道反教呢?有释经者认为本节与此问题无关,保罗的关注只是要帖人保持信靠神的态度。681但这答案很不合理地削弱了保罗在此所表达极强的信念,就是神保守的大能足以成就祂在祂子民身上的救赎计划(参彼前一5)。另一方面,保罗的书信亦不厌其详地劝谕信徒要坚守信仰;换言之,神的看顾和保守并非不管信徒有无持守信仰都必然有效的,二者(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构成一种正反相合的情况,682就如腓立比书二章十二至十三节所表达的683(再参五23首句注释末段)。
678 pistos: cf. pisteuo, pistis. 679 hos kai(= 'indeed': Bruce 131) poiesei (future indicative). 680 Milligan 79b; Morris II 183. 681 Whiteley 86. 682 A paradox. 683 Cf. Guthrie, Theology 627-629; Marshall, Kept by Power 99-125(especially 122-125).
柒 结语(五25-28) 从注11的附表可见,本部份的其中三项都是保罗书信结语中常见的,开首的请求代祷一项,虽然只在另二封书信的结尾出现(罗十五30-32;西四18b),但是也在其它一些书信的主体中出现(弗六19-20;西四3-4;帖后三1)。
1 保罗书信结语内容概览:
一 请求代祷(五25) 25请弟兄们为我们祷告。 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四次(亦是最后一次,参一4注释)直接称呼(见新译、现中)读者为“弟兄们”。他的请求无疑是发自他内心的需要(他觉得需要他们的代祷),也是基于他对他们的信心(相信他们会为他和同工祈祷:这种信念亦在林后一11;腓一19;门22等处反映出来)。此句思高圣经作“你们也要为得们祈祷”,反映了一些抄本的说法,即是在“为我们”之前有“也”字。此字可能是抄者想起歌罗西书四章三节的讲法而加进去的,但抄者因不明白此字的用意而把它省掉的可能性似乎较大,因此应加以保留。2“也”字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说认为它回应了第十七节“不住的祷告”那句话(动词在信上只在该节和本节出现),保罗的意思即是:你们要不住的祷告,“也要为我们祈祷”,3相同的思想亦见于保罗请求读者代祷的另二处地方(弗六18-19;西四2-3)。可是在该二段经文,这思想是一气呵成的,但本节则与第十七节相隔甚远,因此另一个解释较为可取:保罗刚为帖人献上了祷告(23-24节),现在请求他们也为“我们”──指保罗及其同工(参一1)──祷告。4 保罗在其它地方请求读者代祷时,每次都有说明他们应为甚么事情祷告:记念他的捆锁(西四18b),求主开传道的门(西四3),并赐他口才和胆量去清楚的宣讲福音的奥秘(弗六19-20;西四4);求主的道可以快快传开,得着荣耀(帖后三1a),也使保罗和同工可以脱离不讲理的恶人(帖后三1b);或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可蒙圣徒悦纳,并得以欢然安抵罗马与该处的信徒同得安息(罗十五31a、b、32)。明确的代祷事项对代祷者是很有帮助的。但本节却没有指出读者应为何事代祷。也许带信人会口头上向帖人详述保罗现今在哥林多传道的情况和需要;无论如何,他们至少可从信上的提示,知道保罗等人在传道给外邦人的事上,遭遇犹太人(及外邦人)的敌对、撒但的阻挡,并陷在困苦患难之中(二14-16、18,三7),并且应为他们祷告,叫他们也能“靠主站立得稳”(三8)。5 综观整卷书信,我们发现本书含有两个感恩的祷告(一2-10,二13)、两次代求(三11-13,五23)、一个祈祷的报告(三10)、一次劝勉读者要不住的祷告(五17),以及一次请求代祷(本节)。保罗对祷告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2 Best 245. Metzger 633则不作决定。 3 Frame 215. 4 Milligan 79a; Best 245; Neil 135; Bruce 134. Wiles(Prayers 262)则认为本节同时响应了17及23-24节。Collins 201将原文有关的小字译为'even'(ascensive),但得出的意思不大清楚。 5 Wiles Prayers 263 n.1.
二 问候教书(五26) 26与众弟兄亲嘴问安,务要圣洁。 问安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保罗对此特别重视,这从两件事实可以看出来:第一,除了加拉太书、以弗所书及提摩太前书以外,保罗每一卷书都有用“问安”一字;第二,此字原文6在新约共享了五十九次,保罗书信占了三份之二(四十次)。他用命令语气的动词(一)请求读者替他问候别人(罗十六3-15〔十五次〕;西四15a;提后四19;多三15b)或整个教会(本节;腓四21a;西四15b〔缺动词〕),(二)叫会众彼此问安(罗十六16a;林前十六20b;林后十三12a)。他又用实事语气的动词表示(一)个别的基督徒(罗十六21-23〔四次〕;林前十六19b;西四10、12、14;提后四21;门23),或(二)保罗所在地的整个教会(林后十三12b,腓四22a),或(三)教会里的特别一人(腓四22b〔缺动词〕),或(四)与保罗在一起的同工和旅伴(林前十六20a;腓四21b;多三15a),甚或(五)普世(罗十六16b)或某“地区的众教会(林前十六19a),向读者问安。此外,他三次用了同字根的名词亲笔向读者问安(林前十六21;西四18;帖后三17)。7 本节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你们要以圣吻问候所有的弟兄”(思高)或“要以圣洁的亲吻向〔所有的〕弟兄们问安”(现中)。比较之下,和合本的翻译有以下的缺点:它把重点错误地放在“圣洁”一字上(好像那是个副词似的),但该字在原文只是“圣吻”此一词组中的形容词,而真正的重点是在原文句首的“你们要……问候”此动词上;它未能清楚表明保罗是在请求教会向所有的信徒问安;“亲嘴”(新译)一词容易使人误以为所指的是今人在唇上的“接吻”。 由于本节是个请求,而请求的内容是“问候众弟兄”(新译),因此便引起了“谁负责问候”的问题。(一)有释经者认为这请求是向教会的领袖(可能是那些长老,参12节)发出的,8但这看法有两点困难:第二十五节和二十八节都是向教会整体说的,并无清楚的证据表示保罗在本节(及/或下一节)突然转向教会的领袖说话;教会的长老要替保罗以圣洁的亲吻问候所有的信徒,这是一件不容易实行的事。因此另有释经者(二)把“问候所有的弟兄”看为与“彼此问安”同义,全句意即“你们要用圣洁的亲吻互相/彼此问安”──就如保罗在另三封信的结语中所说的(罗十六16a;林前十六20b;林后十三12a:现中,参思高)。9可是,保罗在另外那三处地方都用“彼此”一词,但在本节则放弃了那个较常用、甚或是定了型的讲法(参彼前五14:“你们要以爱的亲吻,彼此问候”,思高),改说“问候所有的弟兄”,因此把二者干脆地认同是有点牵强的。也许最好的解释是这样的:(三)保罗的用意是向帖城教会所有的弟兄们问安,但是他用来表达这用意的特别方式是“以圣吻向弟兄们问安”,而这请求只能藉着弟兄们以圣吻彼此问安来完成;换言之,虽然保罗不在他们当中,但是当他们以圣吻彼此问安时,就是等于代表了保罗向所有的弟兄以亲吻问安了。10在下一节(见注释)的提示下,“所有的”可能是加强语气的讲法。 “亲吻”此名词的原文在新约共享了七次,四次在“以圣洁的亲吻(问安)”(本节;罗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后十三12)、一次在“以爱的亲吻(问安)”(彼前五14)一语中,其余两次分别指犹大用亲吻的暗号来出卖人子(路廿二48),以及请耶稣吃饭的法利赛人西门没有用亲吻之礼来欢迎祂(路七45,参现中)。同字根的动词“吻”字出现三次,皆指犹大以亲吻向耶稣问安作为暗号出卖祂(太廿六48;可十四44;路廿二47)。同字根的复合动词“吻”字出现六次,分别指犹大卖主的问安之吻(太廿六49;可十四45)、以弗所的长老吻别保罗(徒二十37)、罪得赦免的女人因感激和爱而吻耶稣的脚(路七38、45),以及浪子的父亲那满有宽恕、接纳、和爱的亲吻(路十五20)。11由此可见,新约中没有提及两性之间表示性爱的接吻(但参箴廿四26,思高);我们大可以假定,信徒彼此问安的亲吻,也不是在唇上的接吻。 无论如何,这“亲吻礼”(当圣)之所以称为“圣吻”,并非因为它不是性爱之吻(“圣洁的”并不是“非性爱的”之意)。“圣洁”此形容词的原文12在保罗书信用了七十六次(新约共二三三次),除了十六次用于“圣灵”一词外,13余下的六十次显示几个略为不同的重点,分别指:(一)与神有特别关系、因而是“神圣”的事物,如“圣经”(罗一2)和“圣召”(提后一9),或是神所使用的“圣者”(即天使:帖前三13)及“圣使徒和先知”(弗三5);(二)纯洁、完全、配得上神的律法、诫命(罗七12a、b)和圣殿(林前三17;弗二21);(三)分别出来归给神(这是“圣洁”的基本意思:参冯:“腓立比书” 67-68)的“圣徒”、14信徒(西三12)及其儿女(林前七14),和喻为“树根”的犹太族长(罗十一16b),以及奉献给神或基督的祭物和供物,如信徒的身体(即是信徒自己)所构成的活祭(罗十二1)、“圣洁,无有瑕疵”的教会(弗一4,五27;西一22),和喻为“新面”的犹太基督徒(罗十一16a);(四)在道德伦理意义上纯洁无罪(林前七34;上列的弗一4,五27及西一22亦可能属于此处)。在本节及提到圣洁之吻的另外那三节(见上一段),“圣”字基本上属第三个意思:信徒彼此问安的亲吻称为圣吻,因为它是圣徒所作的事,它象征了信徒同属一个神圣的团体(即是教会)并在其中合而为一的事实;因此它不是社交的礼节而已,乃是表达基督徒的爱的一种方式。15 这种亲吻不但在保罗写给他自己所建立的教会的信上出现(帖前、林前后),亦见于罗马书(罗马教会并非保罗所建:参罗一10-13)及彼得前书,而且作者不作任何解释,表示读者对它并不陌生,这两点足以证明,此亲吻礼从最初开始便流行于教会中。在二世纪中业,圣吻是罗马教会圣餐礼仪中固定的一个环节:按殉道者游斯丁的记载(“护教篇”上六十五2),此亲吻礼是在公祷后,在领受圣餐的饼和杯之前。新约书信里的圣吻或爱之吻可能也是在圣餐的场合中出现的:信徒在领受圣餐之前以圣吻之礼彼此问安,一方面象征和印证了信徒之间的彼此宽恕、和睦共处,同时具体地表达并证实了教会作为神的末世性家庭的合一性。16
根据犹太会堂男女分座的习惯来推论,信徒彼此的亲吻最初可能是限于相同性别的教会成员,但在发展为不分性别之后,便产生流弊,以致三至四世纪成书的“使徒宪典”要立例把圣吻限于同性;十三世纪以后,此亲吻礼在西方的教会逐渐消失,在东方(希腊更正)教会的礼拜仪式中则保存至今(称为“平安之吻”)。17无论如何,在不以亲吻为问安的通常方式之文化中(包括传统的中国文化),信徒不必(亦不宜)为要顺从圣经教训的字面意义而在教会中采用这种亲吻礼;重要的是,他们应有一些符合自己的文化的方式,来具体地、可见地表达他们作为基督身体内的成员彼此间的合一和爱。18
6 aspazomai. 7 aspasmos.参冯“腓立比书” 502。该处的资料欠此处正文第(四)项;又注1的“该节”应改为“此三节”。 8 Ellicott 86b; Lightfoot 90.当圣“问候其它的弟兄姊妹们”此一翻译,似乎反映了这个看法。 9 Milligan 80a; Moffatt 43b. 10 Cf. Morris II 184; Marshall 164-165; Collins 138. 11 三个字的原文依次是:philema, phileo, kataphileo.第二个字其实在新约共享了二十五次,但在其余的二十二次它的意思是“爱”(保罗书信只用了两次:林前十六22;多一15)。 12 hagios. 13 详见四8注释注131。罗一4用的不是形容词,故不属此列亦参三13注释注255。 14 即是以复数的形容词作名词用(只有腓四21是单数的),共三十九次:详见三13注释注256。 15 Best 246; Bruce 134; Collins 137; Denney 359b. G. Sta/hlin(TDNT IX 139 n.235)则认为“圣”字还有合乎圣徒的体统之意。 16 Cf. Moore 87; Best 245-246; G. Sta/hlin, TDNT IX 139-140, TDNTA 1265; Cranfield, Romans 796. Bruce 134(with reference to I.H. Marshall, Last Supper and Lord's Supper 145)进一步认为林前十六20-22对我们提示,保罗预期他的信会在教会的圣餐聚会中读出来──也许就是在公祷之后、信徒以亲吻彼此问安的通常那个时刻之前;但此看法并无足够的经文证据支持(cf. Collins 142 n.36). Fee(First Corinthians 836)则认为圣吻所指的只是普通的问安方式,同时反映着当时的文化(亲吻)以及信徒之间的特殊关系(“圣”)。 17 G. Sta/hin, TDNT IX 143, TDNTA 1265; D.K. McKim, ISBER III 44b. E.E. Ellis(IBD II 863a)则根据“使徒宪典”(II 57, 12)假定此圣吻从开始时已是限于同性的。 18 Cf. Marshall 165.
三 最后嘱咐(五27) 27我指着主嘱咐你们,要把这信念给众弟兄听。 本节从上两节的复数第二人称突然改为单数的第一人称(参二18,三5;帖后二5),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保罗现在从代笔人(参罗十六22)的手中接过笔来,亲笔写下本节和最后的祝福(参帖后三17-18;林前十六21-24;加六11-18;西四18)。19译为“我……嘱咐”的原文动词是个复合词,在整本希腊文圣经只出现这一次;它是同字根的简单动词(在新约出现两次:可五7;徒十九13)20的强化格式,但仍是“使之发誓”或“郑重恳求”之意。21若按前一个意思来解释,“我因主誓求你们”(思高)真正的意思是“我要你们对主起誓(你们会把这信……)”,就如“我指着 神恳求你……”(可五7)的原文亦可译为“(你要)对神起誓……”;22若按后一个意思来解释,“我指着主吩咐你们”(新译)意即“我奉主的名吩咐你们”(现中,参当圣;亦参徒十九13)。从文理看来,后面这个意思似乎已经足够,因此我们不必坚持这字在这里有“要你们起誓”的意思;多数的中译本亦是采纳“嘱咐/吩咐”这较温和的译法。23虽然如此,保罗仍是用了一个罕见的动词,并且引用主的名,来提出他的吩咐;他这么郑重其事的原因,在下文再作交代。 保罗的嘱咐是:“这信24要被念给所有的弟兄听”(原文直译)。“念”字的原文在古典希腊文通常指“诵读”,在蒲草纸文献则除“诵读”外还有“阅读/看”的意思。25这字在保罗书信共享了八次(新约共三十二次),全部是前一个意思──“诵读”(林后三2〔新译、现中〕、15)、“宣读”(本节〔现中、当圣〕;林后一13〔新译〕;西四16〔三次,思高、现中〕)、“读”(弗三4〔思高、新译、现中〕)。有学者指出,在整个古代,就是私人阅读也是读出声的:奥古斯丁发现安波罗修在阅读时,他的眼睛在书页上迅速地移动,他的声音和舌头却是静默无声的,便觉得奇怪(“忏悔录”6.3);26若这立论是正确的话,那么“念”字在新约其余的二十四次也都是诵读的意思。27由于这字亦是用来指在会堂的礼仪中宣读旧约圣经,因此有学者认为保罗用了此字来指在教会中宣读他的信,不但将与旧约圣经相同的权威赋予地自己的话,而且他的用意是要他的书信在教会的聚会中有圣经的功能。28但这话可能是言过其实,因为保罗并无提示帖人要经常地拿他的信来公开诵读,只是要他们一次过“向所有的弟兄们宣读这一封信”(现中)。这不是说保罗并不认为他的话有主的权柄(事实刚好相反:林前二4、12-13,七40,十四37),而是说我们不能单从所用的动词便得出那么重要的结论。 至于保罗为何这么郑重的“指着主嘱咐”帖人,要向“所有的弟兄”29宣读这封信,释经者提出了多个解释。(一)帖人中不少是文盲的,保罗的嘱咐是为要确使连那似乎最不重要的教会成员亦不会被忽略。30但在早期任何的教会中都会有不识字的成员(参林前一26;今天也何尝不是这样?),因此这事实不足以解释为何保罗单在这里才发出此郑重的嘱咐。(二)保罗要防止教会任何分党派的趋势。31但就是在写给明显有这种趋势或现象之教会的书信中(腓、林前),保罗也没有用本节的讲法。(三)保罗相信这封信是主藉着他给予帖人的启示。32但在不同程度上,其它的保罗书信亦可同样看待(例如参:林前十五51;罗十一25)。(四)保罗有一种预感有人会、或是怀疑真的有人在滥用他的名和他的权柄(参帖后三17,二2),因此他要所有的弟兄都知道他的看法。33但此说不能从帖撒罗尼迦前书本身找到支持的证据,却要引用后书的经文作为根据,因此说服力不大。(五)保罗特别想要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五14)听到他在信上的话,可能他们有不参加教会聚会的趋势(参来十25),因此保罗特别嘱咐,要他们也有机会听到他信上的话;甚或可能因为这些人曾声言不会理会他的信,如后书三章十四至十七节所提示的。34此说仍然有上一说的缺点,仍然带有一些臆测成份。(六)较好的看法如下:保罗的信是一种代替物──代替了他个人造访教会;虽然他的每一封信都有这种性质,但就他和帖人的关系来说,这信的代替性特别重要,因为书信的内证显示,保罗似乎因被逼离开帖城后未能重返帖人当中而受到攻击、被人毁谤,他也多次在信上表明他对帖人的挂念及行动上的关怀(参二17-18,三1、10,及首段注释),为要向他们保证他对他们的爱;如今他在信末郑重嘱咐,要把这信向所有的弟兄宣读,也是为要加强这个保证,要所有的弟兄都知道他是爱他们的,这封代替他个人访问的信是为他们每一个人而写的。35
19 Best 28; Marshall 165; Bruce 135. Moore 87则认为保罗可能亲笔写了25-28节。 20 二字依次为:enorkizo, horkizo. 21 (en-)horkizein tina ti = 'to cause to swear = to adjure'(BDF 155.7); enorkizo = 'to adjure, put under oath, solemnly entreat'(Thayer 217, s.v.). 22 'Swear to God that ...... '(NIV).'The accusative ton kyrion 〔可五7 ton theon, 徒十九13 ton Iesoun is common for the person or thing invoked in the oath'(Bruce 135). 23 Cf. AV, NIV, 'I charge you ......' RV, RSV, NEB, NASB则译为'I adjure you ......'. 24 “信”字原文epistole 在保罗书信出现十七次,新约共二十四次,除了两次是比喻性用法之外(林后三2、3),其余皆按字面意义指书信:复数八次──徒九2,廿二5;林前十六3;林后三1,十9、10、11;彼后三16;单数十四次──帖前本节;帖后二2、15,三14、17;徒十五30,廿三25、33;罗十六22;林前五9;林后七8〔两次〕;西四16;彼后三1。在蒲草纸文献的用法里,此字可指多种不同的函件,如公函、通告、公文、请愿书、收据等(MM 246 s.v.).此字在新约亦多次指“公函”(徒九2,新译;参廿二5,十五30,廿三25、33)、“介绍信”(林前十六3,现中)或“荐信”(林后三1)。 25 MM 31(s.v. anaginosko). 26 Doty, Letters 7. 27 参:太十二3、5,十九4,廿一16、42,廿二31;可二25,十二10、26;路六3(以上十次都是在“你们没有念过吗?”此语中:oude/oudepote/ouk anegnote);太廿四15;可十三14;启一3(以上三次在“读者”一词中:“ho anaginoskon, 参思高、新译、现中);路四16,十26;约十九20;徒八28、30〔两次〕、32、十五31,廿三34,十三27,十五21(最后两次在“每安息日被宣读出来”一语中:kata pan sabbaton anaginoskomenas/anaginoskomenos)。 28 Ridderbos, Paul 483. 29 有的抄本在“弟兄”之前有“圣洁的”(hagiois)一字,但支持较短说法的外证较强,“圣洁的弟兄”一语并没有在其它的保罗书信出现,形容词在此语中是不必要的赘述,它可能是抄者从上一节加进来的;基于上述理由,“圣洁的”不是原来的说法(cf. Metzger 633-634; Morris II 185 n.73). 30 Best 246. 31 Moffatt 43b; Palmer 56. 32 Whiteley 87. 33 Lightfoot 91. 34 分别见:Bruce 135; Frame 217, 161, 17. 35 Cf. Moore 88; Morris II 186.这个解释若是正确的话,我们便不能根据本节便下结论说,在教会中宣读使徒的信是一种崭新的做法,或至少尚未成为教会崇拜中一个被认可的项目(分别见:J. Schneider, TDNT V 464 n.3; Collins 367; 及Moffatt 43b),与此同时,我们亦不能根据本节而达到相反的结论。换言之,不论此事有无先例可援,保罗嘱咐教会这样做,乃是为要达到一个特别的目的。
四 最后祝福(五28) 28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同在。 关于保罗信末祝福语的各种格式,请参冯:“腓立比书” 505-506。“我主”原文是“我们的主”(现中);“我们主耶稣基督”一语已在本章九节、二十三节及一章三节出现过(见该处注释)。36原文并无“常”字。“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与你们同在”(新译)可意译为“愿我们的主……赐恩典给你们!”(现中);但它真正的意思是,愿主耶稣基督与读者同在,因为恩惠和赐恩者是不能分开的(参冯:“腓立比书” 507)。
36 亦参一10注释注190。 ──《天道圣经注释》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