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圣经难题-苏佐扬

【返回上级目录】

309.保罗为何写提摩太后书?是在何时何地写的?他在写本书前的布道行踪为何?


  提摩太前书、后书与提多书被解经家称为“教牧书信”。保罗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提前一章3节),负责教务,他自己却到马其顿去布道。保罗唯恐提摩太年幼、缺乏经验,所以写了前书教导他如何在教会中工作,那时保罗是自由身,即在第一次坐牢被释之后。
  跟着,他与提多在革哩底布道,成立教会,把提多留在革哩底负责教务,所以保罗写提多书来勉励和指导他。
保罗仍然老当益壮,继续他的布道旅程,但当时罗马暴君尼禄为皇,开始逼迫基督徒,保罗于是被捕,再度入狱。但这次入狱与前次不同,保罗自知无释放希望,而且预知要为主殉道。当时几乎所有的同工都离开他,于是他写这封“后书”给提摩太,叫他赶紧到罗马监狱去看保罗,并要带马可一同去服事他(提后四章9、11节)。
我们知道路加写使徒行传时,是以保罗首次到罗马坐牢作结束。保罗在狱中曾写了几本“狱中书信”,即“弗、腓、西、门”四本,在这些书信中,保罗充满信心,预知他一定会被释放,有机会再在各处为主传福音,与各地基督徒再会面。
  可是保罗从监狱里被释放之后,保罗以后的布道行踪并无“使徒行传续集”来告诉我们,我们只能从保罗的书信中,去猜测他以后曾到过什么地方。
  一、他在罗马书十五章23节说想望到士班雅去(即今日西班牙)。保罗从监里被释后,由罗马到士班雅去比从任何地方更方便更近,可能他曾到过士班雅去作开荒布道。不过士班雅也有好几个城市有犹太侨民在那里寄居(圣经地图6、左下的罗马地图中的星号便是犹太人散居的城市)。保罗逝世后30年,罗马教父革利免曾写书,提及保罗到过“西方的边界”,相信是指士班雅而言。
  二、保罗盼望到腓立比去(腓二章23一24节)。我们相信保罗被释放后很自然地要去看望他心爱的马其顿各地的教会,腓立比是其中之一,是毫无疑问的。
  三、他也极力想法子要见帖撒罗尼迦人的面(帖前二章17一18节,三章1l节)。
  四、他希望快要到以弗所去(提前三章14节)。我们相信保罗得释后,先到西方最远的士班雅,以后到罗马、马其顿和亚该亚,然后再到小亚细亚去,以弗所是必须到的一个主要城市。在该处,阿尼色弗多多的服事保罗,以后到罗马也是如此(提后一章16一18节)。
  五、保罗在腓利门书提及他要到腓利门的家去。腓利门是歌罗西教会的门徒,他的儿子亚基布是歌罗西教会的传道(西四章17节;门1节)。
  六、保罗何时到过革哩底,只有从提多书获得唯一的资料(多一章5节),从该书中,我们也获悉保罗到过尼哥波立,并在那里过冬(多三章12节),尼哥波立在马其顿与亚该亚两区的边界,是一个重要的港口。
七、保罗最后的行程,可能是哥林多、米利都(提后四章20节),以后到特罗亚时突然被捕(提后四章13节),以致他连外衣与书卷都来不及带去罗马。保罗在特罗亚被捕后,再解到罗马去入狱,当时与他同入狱的只有路加一人,别人都因工作不在身旁,底马则因贪爱世界而离开。因此保罗写这封“后书”给提摩太(是保罗所写的第五封监狱书信),希望与这属灵的儿子有最后相聚的机会。
保罗首次在罗马入狱,是被犹太人控诉的,但第二次入狱则不然,乃是被罗马皇帝尼禄所逼害。当时的情况如下:
尼禄皇帝在位由纪元后54至68年,纪元后64年,尼禄皇帝这位天才建筑家,觉得罗马城太古老,应予改建,但不容易进行,于是使人纵火焚城,历史家一致认为这场空前大火灾是这个疯子皇帝所计划的。但尼禄把放火焚城的罪名归咎于罗马的基督徒,并且说那几位基督徒的领袖是主使人,其中包括彼得和保罗。
罗马历史家他西图(TAcITUs)①详述罗马焚城的情形说,他认为尼禄应负全责,但归咎于基督徒乃尼禄是的诡计与技巧。当时基督教势力在罗马帝国内扩张得非常迅速,不过信徒多为下级公民,其中也有许多为奴的。尼禄皇晓得归咎于这些低级公民,是不会有人反对的,他也相信这些所谓基督徒是无能为力起而叛国的,于是纵火计划成功,基督徒在他手下殉道的,为数甚众。他们被审受刑,也是非常残酷的。希伯来书作者在十一章所写的“信心一章”,可能是为当时那许多惶惶不可终日的基督徒“打气”的。在该章最后一段由32节至4Q节所描述的痛苦,乃是当时在尼禄皇手下基督徒受苦情形的一部份。在该书中也提到提摩太也曾被捕,以后获得释放(来十三章23节)。
世界文学名著中有两册是基督徒不妨阅读的,一为暴君焚城录,另一为往何处去,这两书均描述当时基督徒在尼禄皇手下受苦的悲惨情况。
保罗明知这次入狱无法获释的了,他明白这次入狱的原因,不是犹太人反对他,乃是罗马政府要害他,所以他很清楚地宣布说:“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提后四章6节)。他必须告诉提摩太如何尽他传道的本份,而且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二章2节),意即栽培人才,继续圣工。
①他西图生在尼禄皇时代,卒于哈德连时代(纪元后55年至120年)。保罗在本书内宣告他将去世,但他并不是用怨哀的腔调,乃是用唱凯歌的精神。所以本书四章7-8节是保罗所有著作中最伟大的一段,是他一切书信的高峰,是他一生为主劳苦传道所获得天上冠冕中的一颗灿烂的宝石,他说: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从此以后,
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
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
不但赐给我,
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提摩太后书是写在罗马监狱中,应称为保罗的“监狱中第五封书信”,时在纪元后67年保罗殉道前,但亦有人认为应比67年更早,即65或66年。

chapter310.提摩太后书与前书有何不同,后书又有何特点?
提摩太前书与后书虽然都是写给提摩太的,但因时间与环境完全不同,所以两书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研究两书的不同,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提摩太前书              提摩太后书
一、保罗从狱中获释,继续传道。     一、保罗两度入狱,传道之门已
二、保罗纵横罗马帝国,开拓新闭。
  的传道工场。            二、工作结束,同工们分头在各
三、圣工兴旺,毫无拦阻。 处传道。
四、环境顺利,保罗教导提摩太      三、圣工衰落,困难重重。
  如何建立教会。           四、环境不如前,保罗教导提摩
五、着重长老与执事的选立。太忠心坚守岗位。
六、传道人应运用权柄。         五、着重传道人及后继者的栽
七、充满喜乐,高举基督。          培。
八、预言教会将有败坏之事。       六、传道人应温和待众人
九、注重教会有真理的柱石和根      七、逼迫开始,充满忧愁。
  基。                八、教会的败坏,亦已开始。
十、似乎人人拥护保罗,团契非      九、注重神家的各种器皿。
  常火热。              十、人人都离开保罗,自觉凄凉。
十一、是一道继续前进的号令。      十一、是一封死别的遗书。
十二、不提及任何同工,只提及
   两个不良的信徒。         十二、提及廿四人。
本书也有很特殊之处,即:
   ①透露提摩太的外祖母和母亲的名字(一章5节)。
   ②提及传道人底马的堕落(四章10节)。
   ③愿意马可来服事他(四章ll节)。保罗曾一度不喜欢马可,而且因他引起与巴拿巴之间的意见之争(徒十五章38一39节),但年老时赏识马可的优点。
   ④引用犹太人口传的旧约故事,提及雅尼与佯庇敌挡摩西的事(三章8节)。
   ⑤为“圣经”(旧约)定下一个“教义上”的定义(三章16一17节)。

 

311.“他能保全我所支付他的”(大字)和“他能保全他所交托我的”(小字)有何不同?如何解释?


(提后一章12节)
  新约圣经译文中如在大字之下另有小字,表示早年译经长者们曾对该处经文有过争辩,争辩到无结果时,便在大字下加注小字。时至今日,我们觉得有许多“小字”的译文实在比“大字”所译,不只在文字上,也在神学上更合原文的意义。
  这里的经文也是如此,若照原文字义重译一次,l2节最后的两句是揭露保罗在12节与14节之间曾运用写作的“字技”。
  12节:也深信他能“保守”我的“受托之物”,直到那日。
  14节:你要“保守”那“美好的受托之物”。
  保罗在12节与14节曾两次用“保守”,FULASSO及“受托之物”pARATHEKE。12节是说“主能保守保罗的受托之物”,但14节则劝提摩太要“保守他的受托之物”,而且在“受托之物”一词之前加一个“美好”(中文译为善道,变成名词,不合原文,因为这个美好是指受托之物而言)。
  这就表示,那“受托之物”有两份。保罗有一份,提摩太也有一份。保罗劝提摩太要靠着圣灵去“保守”该“受托之物”,保罗则相信自己那份“受托之物”,主能保守。
  “受托之物”又译为“托付”,是指一种工作,一种使命而言,是抽象的,不是肉眼所能看见的宝物。这种“受托”无疑地是上主所交与保罗与提摩太,要他们去完成的。
  所以12节的小字译得对,是“他所交托我的”,不是保罗交付与主的。
  在提前六章20节,保罗已用这样的句子说:“提摩太阿,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原文也是用这两个字,即上文FULAsSO与PARATHEKE。
  “受托之物”一词原文是指一个家主出门远行时,将一道“密封的信件”或一包“重要物品”交与他的管家。这管家必须到庙里去向他们的假神起誓,为主人保守秘密和忠心保守主人所交托与他的“受托之物”。
  根据这背景,我们便有充份理由相信“小宇”所译的合乎原文。
  不过,圣经“大字”所说的“我所交托他的”一语,仍然有人坚持那是保罗的原意,他们所提出的理由如下:
  ①保罗写信给提摩太时,自知快将离世返天家,所以他在世上所作的一切工作,要交付与主,求主保守他在世上所做的。
  ②主那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时,曾将自己灵魂交在天父手中,保罗快要离开世界,也将自己的一切圣工交与主,与主那稣的做法相同(路二十三章46节)。彼得也有同样的态度,劝勉凡为主受苦的人,要将自己的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彼前四章19节)。
  ③保罗与巴拿巴在教会中选立了长老之后,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徒十四章23节)。
  ④保罗在米利都与以弗所众长老辞别时,曾把他们交托神(徒二十章32节)。
  凡此种种,表示保罗是对主“有所交付”。那些“受托之物”是保罗的,也是他要交与主保守的。
  圣经“大字”被采用为正文,其理由在此。
  

312.腓吉路与黑摩其尼及阿尼色弗为谁?他们如何对待保罗?


(提后一章15一16节)
  一、“腓吉路”(PHYGELLUS)意即“逃走者”,“黑摩其尼”(HERMOGENS)意即“希耳米所生者”(徒十四章12节,提及希耳米)。此二人是在亚西亚与保罗一同传道的。后来因为尼禄皇开始逼迫基督徒,许多基督徒因怕为主受苦,只说一声“我不相信那
稣”,便可免受逼迫。当时在罗马及在亚西亚各地,有不少人离经叛道,不再承认主名。连传道人也有背道或不再敢传道的,腓吉路与黑摩其尼即其中二人。他们二人可能在亚西亚各地曾为主做过许多圣工。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说此二人不信那稣,只说他们“离弃”保罗;所谓“离弃”,可能是指本书四章16节所说的“我初次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而言。
  因此,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凡在亚西亚的人都离弃我,并不一定指当时住在亚西亚所有的基督徒,可能是指旅居在罗马的亚西亚基督徒而言。保罗在罗马被捕受审,那些旅居在罗马的亚西亚基督徒因惧怕尼禄皇的逼迫,所以都不敢亲近保罗,更不敢在保罗为自己申诉时,与保罗站在一起,或为保罗作证人,因此保罗说:“惟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四章17节)。
  二、“阿尼色弗”(oNESIPTORUS)意即“带着利益者”,与“阿尼西母”(oNESIMUS)意思近似。保罗在此盛赞他的行动,说他“屡次使我畅快”,“不以我的锁炼为耻”,“在罗马的时候,殷勤的找我,并且找着了”,“他在以弗所多多的服事我”等。
  阿尼色弗果真是名副其实的“带着利益的人”。有一本圣经外传“保罗行传”说阿尼色弗是以哥念第一个信耶稣的人,非常爱保罗,以后在以弗所多多服事保罗,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所以使保罗觉得畅快。
  这次保罗在罗马被捕,众人都怕死而离弃保罗,只有阿尼色弗的行动正相反,他可能由亚西亚赶到罗马去,几经困难才找到保罗住牢狱的那一个房间,保罗所说“殷勤的找我”便是指此而言。
       罗马监狱中的锁链,一条链锁着
      囚犯左手,一条链锁着士兵右手。
       SOthatmybondsinChrist
       aremanifestinallthepalace。
  假如仔细研究保罗在这里所提及阿尼色弗的事,似乎阿尼色弗在罗马看见保罗之后,也不幸被捕而被害,为主殉道了。所以保罗在本书四章19节说“问候阿尼色弗一家人”而一章18节也说“愿主怜悯阿尼色弗一家的人”,显然地这是安慰阿尼色弗所遗下的家人而言。但保罗在此不便说出阿尼色弗殉道的事,因为他在监牢里写这信,而且写信的时候,是有最少一个或两个罗马兵在身旁监视着,那罗马兵右手与保罗左手是有锁炼相连的。
  保罗在18节有一祝祷语说:“愿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怜悯”。“那日”指将来的日子,即主再来的日子。显然地暗示阿尼色弗已经离世,等主再来时必定有重大赏赐。

313.“许多见证人”指什么人而言?


(提后二章2节)
  保罗勉励提摩太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把自己所领受保罗的教训,交托与这一代或下一代的同工,保罗说提摩太是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保罗的教训。所谓“许多见证人”有不同的解释:
  一、有人以为是指保罗与众长老为提摩太按手时的许多长老,那些长老成为保罗教训的见证人(提前四章14节;提后一章6节),他们也听见保罗如何教训提摩太,所以称为见证人。
  二、也有人以为是指路司得与以哥念的众信徒。因为保罗是在路司得认识提摩太的,提摩太在路司得与以哥念两地有好名声,保罗要带他到各城去布道,所以曾在路司得众信徒面前给他许多教训,那些信徒也听见了,所以称为见证人(徒十六章1一4节)
  三、更有人认为保罗所说的见证人是保罗的许多同工。我们在使徒行传中可以找到保罗许多同工,比方第二十章首段便有七名,在歌罗西书四章我们研究保罗有多少同工时,曾列出廿六人。这些人都晓得保罗如何器重提摩太,时常教训他,视他为儿子。这些同工便是许多见证人。
  四、最后有人谓保罗所说的见证人是提摩太的外祖母罗以和母亲友尼基以及他一切亲戚朋友(提后一章5节)
  希伯来书作者在十二章l节说“我们既有这许多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他所指的是十一章那许多古时的圣徒而言,作者用古时圣徒的信心来勉励当时受尼禄皇逼迫的信徒。保罗则在此处提出“见证人”一词来勉励提摩太要刚强,像一个精兵,像一位比武的勇士,也像一个努力的农夫。

314.许米乃和腓理徒是何人?


(提后二章17节)
  “许米乃”即提摩太前书一章20节的那人。前书提及他与亚力山大丢弃良心,及有谤渎行为,保罗已经将他们交给撒但(见前书该处的研究)。在后书此处又题及他与腓理徒在一起,而且说他俩的话如越烂越大的毒疮,他们说复活的事已过,以致败坏人的信仰。
  许米乃虽然被保罗交与撒但,但他仍不悔改,继续他的败坏行为和错误的教训,显然地,他是一名冥顽不灵、知错不改的人。也许他从前和亚力山大在一起,现在又和腓理徒在一起,从事活动,其目的是要破坏保罗所建立的真理的基础,但神坚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也有印记(19节)。
  不相信“复活”,自古已然,今天也不例外。许多挂名的传道人,虽然在复活节也举行庆祝,但并不相信主那稣果真从死人中复活。虽然在降生节也庆祝主降生,但不相信主那稣是由童女马利亚而生。虽然也守圣餐,但不相信主那稣的宝血可以赎罪。
  虽然在念诵使徒信经,但并不相信使徒信经中的话。这些人与保罗时代的许米乃和腓理徒一样,在今日教会中他像毒疮一般,对己无益,对人有害。
  传道人不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随着自己私意与幻想去胡乱解释圣经,好像一个售肉者以刀背割肉,或根本没有割肉的刀,他们的刀长了锈。一切爱主的传道人,应传扬纯正的信仰和基本要道,为真理作战,为真理辨护。

315.“被魔鬼任意掳去的”指什么人而言? 


(提后二章26节)
  这节也是使解经家意见分歧的经文,而中文翻译也不十分理想,事实上原文也因为用了两个不同的代名词“他”与“他那”而引起争论,不知到底是指神呢,指上文神的仆人呢,还是指魔鬼而言。根据圣经原文,我试逐字重译如下:
他们可能醒悟(复原)从(脱离)魔鬼的网罗曾被生擒(被掳)了的由他以至于他那旨意
原文这些字句最后的“他”(AUTOU)与“他那”(EKEINOU)这两代名词便是这节圣经使人迷惘之处。
  因此,解经家分三派:
  一、这是指信徒被魔鬼掳去后,因明白真道而脱离魔鬼的网罗而言。与中文圣经所译的意思相同,这也是许多人所愿意接受的一种解释法。
  二、“他”字与“他那”二代名词指神而言,神把信徒从魔鬼手中“生擒”过来,脱离魔鬼的网罗,以进入神的旨意。那么这节经文应译为“叫他们已经被他生擒去的,可以醒悟,脱离魔鬼的网罗,进入他那旨意”(任意,原文为旨意,是一个名词)。
  这第二种解释法是神使信徒脱离魔鬼的网罗,第一种解释法则是信徒自动脱离魔鬼的网罗。
  三、还有第三种解释认为“他”字指上文24节的“神的仆人”,“他那”一词则指25节的“神”而言。
  那么全节经文应如此意译:“叫他们这已经被主的仆人所生擒去的,可以醒悟,脱离魔鬼的网罗,进入神的旨意”。
  这一说认为神的仆人劝人信主,善于教导,使人悔改信那稣,等于把在魔鬼网罗中的罪人生擒,或说掳掠过来,使他们进入神的旨意,“明白真道”(25节)。
  “生擒”一词原文为2oGRE**Yp*),原文指在战争中生擒敌人,或在狩猪中生擒野兽而言。主那稣在路加福音五章10节对彼得说:“不要伯,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得人”一词,原文是“把人们生擒,,。主那稣把这“生擒”说出,是加重语气的说法,不是指普通的“得人”,乃是指在战争中的“擒敌”。
  因此,第三派人士认为保罗所说的“生擒”,不是指魔鬼的作为,乃是指24节的“主的仆人”的行动,应验主对彼得所说的预言。
  至于“网罗”,保罗很清楚地指出是“魔鬼的网罗”,在提摩太前书也曾两度提及网罗。三章7节是警告做监督的要提防因行为不好而陷入魔鬼的网罗。六章10节则警告贪财的人要提防陷入金钱的网罗。那是许多人都曾陷入的地方。

316.雅尼与佯庇是什么人?他们如何敌挡摩西?在旧约何处曾记载这事?           


(提后三章8节)
  “雅尼”(JANNES)与“佯庇”(JAMsnEs)这两名字并不见于旧约。正如本书第一集第一条难题曾举出一个原则,那就是“口头传下来的教训、故事和预言”,乃是以色列人家知户晓的,虽然未记于圣经,但一提起来,人人皆知,这两个人的故事也是如此。到底这两个人在何时何地及如何敌挡摩西,则传说不一:
  一、根据教父奥利金的解释,认为这两个人乃是埃及国的术士,是法老所御用来与摩西斗法的。在出埃及记七章11节说:“法老召了博士和术士来,他们是埃及行法术的”,其中二人便是雅尼和佯庇了。这两人敌挡摩西,结果自认失败,因为当摩西用杖打击地上沉土以致埃及遍地变作虱子时,埃及的术士因为无法创造生命,所以对法老宣布说:“这是神的手段”(出八章16一18节)。
  二、战后1958年在死海附近“甘兰”(QUMRAN)①发现以赛亚古卷时,也发现其它许多文件,其中有一“撒督作品”,书内提及“彼列”(恶人或魔鬼的绰号,参林后六章15节),教唆约翰尼(YOHANEH)和他的弟兄反对摩西和亚伦(该书第2l页)。所谓“约翰尼”,乃是希伯来文拼音,与希腊文“雅尼”相同。撒督则称佯庇为雅尼的弟兄,不过没有指出他们是在埃及抑在旷野与摩西作对。
三、犹太拉比在巴比伦所写的“口传法令”(TALMUD)提及“约翰尼”和“孟庇”(MAMBRES),其实“孟庇”就是“佯庇”,因为是亚兰语的说法,这二人是在巴兰时代跟着巴兰与摩西作对的(民二十二至二十四章)。
  四、还有解经家以为这两人是可拉党的党员,他们背叛摩西的事载于民数记十六章。不过,没有什么资料支持这一说。
  这两人敌挡摩西,保罗说他们心地已经坏了,但他们敌挡的结果不过自显愚味(三章9节),正如埃及的术土不能制造虱子的生命
  ①在甘兰所发现的以赛亚古卷的事,请参阅拙著以色列古今死海有关的资料有说明。从该古卷证明以赛亚书是一人的手笔,并非两个或三个以赛亚所写一样。当保罗提到这口传的故事时,提摩太一定是明白的,相信从他的外祖母和母亲口中老早已经听见过这个故事。
  保罗引用这两人的故事,是否暗示上文所说的“许米乃和腓理徒”也是行邪术之流,不传真理,不行真道,及与行邪术者一样呢?保罗在帕弗传道时,曾遇见一个行法术冒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保罗曾斥责他以致他眼瞎(徒十三章6一12节)。相信保罗提及雅尼和佯庇时,巴耶稣的故事仍在脑海中。

317.“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一语与小字所说“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二语有何分别?“默示”与“启示”有何不同?


(提后三章16节)
  “圣经”当然是指旧约圣经,即由创世纪到玛拉基书这三十九卷而言。这是保罗时代犹太人所用的圣经,犹太人称之为“妥拉”(TORAH)意即律法书,信那稣的犹太人与外邦人也一同奉为经典。
  “默示”一词原文为THEOPNEUSTOS(6E0flvevaros),英文译为“灵感”INSPIRATION,新约圣经只用过一次。从前中文圣经将“启示录”译为“默示录”,日本圣经至今亦然,韩文圣经则已改为启示录。日本圣经在这里的“默示”则译为“灵感”,韩文圣经译为“感动”。其实“默示”与“启示”在神学的定义上是不同的。“默示”按照原文意义是“由神灵而感动作者的心意去写出神要他写的话”,“启示”一词,顾名思义是“开启而示之”,原文为APOKALUPSIS,原意为“打开而非遮盖的事”。所以约翰所写的“启示录”是神将未来的事物打开给约翰看,所以该书应译为“启示录”。但圣经各卷有许多话是神直接在人的心灵中感动他们去写出神的思想,所以是属于“默示”的,或称为“灵感”。
  保罗在此所说的话,中文圣经有两个不同的译法,其意义当然也不同。
  一、“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一语表示犹太人所公用的“圣经”,已被承认为神的默示,即由创世记到玛拉基书共三十九卷均是神默示他的众仆人去写成的,其中也包括许多“启示”。这三十九卷被称为“圣经”,保罗认为都是神所默示的,有种种高尚的目的及效果。
  不过三十九卷乃是我们今日所用旧约圣经的数目,但保罗时代的犹太人将旧约分为二十二卷,与希伯来文二十二字母同数目,其排列次序如下:
  ①创世纪②出埃及记③利未记④民数记⑤申命记③约书亚记⑤士师记与路得记(合为一卷)③撒母耳记上下⑤列王纪上下@历代志上下②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12以斯帖记③约伯记②诗篇⑤箴言⑤传道书17雅歌18耶利米书与哀歌③以赛亚书20以西结书21但以理书22小先知书十二册
  这是根据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所说的资料,他说:“我们有这二十二卷记载一切,乃是神的书。先有摩西五经,摩西以后的先知们所撰历史书十三卷,其余四卷乃是赞美神的诗歌。自亚达薛西王以后,犹太人亦有宗教性著作,但不能与这二十二卷并列,这二十二卷神书,不能增删一字”。
  但后来,犹太人的“口传法令”(TALMUD)将旧约圣经分为二十四卷,即将士师记与路得记分开,耶利米书与哀歌分开,于是多了两卷。
  除此以外,在400年启示静默时期,即自玛拉基书至马太福音时期,仍有许多著作,则被称为“次经”(APOCRYPHA),亦有“伪经”,不被承认为“圣经”者,因此,中文小字的翻译亦有其理由。
  二、“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一语,表示有许多著作,虽有人重视与诵读,但并非神所默示的作品,不能与圣经等量齐观。除旧约三十九卷外,在那“启示静止的四百年期间”中,有下列各书出现:
  ①以斯得拉书上下卷(I&ⅡESDRAS)。
  ②多必传(ToBIT)。
  ③犹滴传(JUoITH)。
  ④以斯帖续记(suPPLEMENTOFESTHER)。
  ⑤所罗门智慧书(wIsDOMorsoLOMON)。
  ⑥西拉书(sIRAcH)又称“传道记”(ECCLESIASTICUS)。
  ⑦巴录及耶利米书(BARucH&JEREMAIAH)。
  ⑧三圣子之歌(但以理三友之歌soNGOFTHREEHOLYCHILDREN)。
  ⑨苏撒拿传(SUSANNA)。
  ⑩彼勤与龙(BEL&THEDRAGON)。
  11玛拿西之祈祷(PRAYEROFMANASsES)。
  12玛客比一、二、三、四书(ⅠⅡⅢⅣMACCABEES)。
  以上十二种被称为次经的作品,不被主那稣和众使徒所引用,表示不是神所默示的圣经。不幸在纪元后16世纪中叶,天主教会在“天特”(TRENT)大公会议中承认这些作品也是圣经,所以现在天主教公用圣经中,是有这十二卷次经在内的。
  后来英国在西敏寺大会中否定这些次经为圣经,所以基督教圣经不把次经列入。
  保罗的意思可能暗示一切不是神默示的作品,不应被重视,但久已被承认的圣经三十九卷,乃是神默示之作,对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圣经原文的口气,虽不太显明,但以中文小字所译为较合。数十年前译经先进们曾为此而争辩,相信因争辩无结果而有大小字之别,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保罗不能不保卫神所默示的圣经三十九卷,同时向人暗示其它的作品并无灵感之作。
  最后,我们要明白,保罗这节的着重并不是“圣经”与“伪经”之争,乃是圣经在属灵生命上的价值。

318.底马是何人?何以离弃保罗而到帕撒罗尼迦去?革勤土和提多是否也和他一样而离弃保罗?


(提后四章10节)
  “底马”(DEMAS),意即“闻名者”。新约圣经只有三次提到他。保罗写信给歌罗西人的时候,曾提他的名问候歌罗西信徒(西四章14节),而且把他和路加的名字放在一起。
  保罗写信给腓利之时,也把底马和路加的名字放在一起,一同问候腓利门(门24节),在这里保罗称底马为同工。
  不要忘记,当时保罗是在监牢里,路加与底马是与保罗一同坐监(陪监)的,证明底马一向是爱护保罗,与他同工,与他一同受苦的传道人。
  等到保罗从监狱里被释放之后,再度周游罗马帝国各地布道之时,可能底马自己在各地自由传道,并不常常和保罗在一起。以后底马到帖撒罗尼迦去了,正如保罗为他所叹息的,他因“贪爱现今的世界”所以“离弃保罗”。似乎保罗并不怪他到撒罗尼迦去,乃是怪他离弃保罗而贪爱现今的世界。
  当时保罗已再度被捕入狱,人们“竟都离弃他”(16节),只有忠必耿耿的可爱医生路迦仍然陪监。因为保罗这次被捕是由于尼禄皇帝,所以人们不愿受诛连。不过其他传道人都准备为主牺牲,只有底马是例外的,留下臭名,堪为后代传道人的鉴戒,因为可能他以前为主所做的一切圣工,在天上都一笔勾销,前功尽废了。
  保罗也提及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挞马太去,相信他两人不像底马那样因贪爱世界而去,乃是为工作而去。
  “挞马太”(DALMATIA),圣经地图6把它画在意大利省对面的以利哩古境内。保罗曾到过以利哩古传道(罗十五章19节)。这时打发提多到那里去栽培信徒。
  但有解经家谓,挞马太是在革哩底岛境内,革哩底是提多的工场云。
  革勒士(cRESCENS),新约只此一处提及他。中文圣经说他到加拉太去(GALATIA)。但有些圣经古卷以“嘎拉”(GAul亦译为高卢)代替加拉太(看圣经地图6,左下的罗马国地图上,今日法国境内有此地名)。传说革勒土被保罗派往嘎拉传道,并曾建立教会。
  嘎拉是在欧洲,加拉太是在亚洲,当然是两个不同的区域,但有解经家谓嘎拉在第1世纪亦被称为加拉太,因为加拉太人即嘎拉人,他们一部分进占以后的加拉太地区,另一部分仍留居欧洲(参阅加拉太书难题研究),如果是,则革勒士乃是到欧洲去,在高卢族人原居地传道了。
  底马“贪爱”世界的“贪爱”,原文只有一个“爱”字,亦即“理智的爱”,“不改变的爱”AGAPAO(aYan&…,与上文第8节的“爱慕”同用此字。似乎保罗又在这里运用字技的写作法。有些人用不改变的爱爱主,但底马则用不改变的爱爱现今的世界,似乎底马不能再回头了,何等可惜。

319.铜匠亚力山大是何人?他如何及为何多多的伤害保罗?


(提后四章14节)
  “亚力山大(ALEXANDER),这里称他为铜匠,是否即提摩太前书一章20节与许米乃在一起的那位亚力山大,在前书已详细研究过。有人认为这位亚力山大在前书后书都提过,很可能是同一人。但有人认为在后书“铜匠”一词,以别于前书的亚力山大,也有可能。因为当时以亚力山大为名的人甚多。
  至于这位亚力山大与使徒行传十九章33节那位被犹太人推出去发言的亚力山大是否同一人,多数解经家认为是不同人,因他是犹太人(34节),该处并没有说他是保罗的同工,不过亦有人猜想他或者是保罗的朋友与同工。
  我们所要研究的乃是这铜匠亚力山大如何及为何伤害保罗呢?圣经中并无迹象使我们能明白。
  “多多的害我”一语所指,相信是精神的虐待而非身体的残害,因为在15节说明亚力山大曾“极力敌挡了我们的话”,这句话有两个可能:
   一、极力反对保罗所传的道。
   二、在保罗申诉时,极力歪曲事实来驳斥他。
假如他是反对保罗所传的道,那么这亚力山大与前书所说的亚力山大可能相同,因为前书所说的亚力山大与许米乃从事谤渎,他们在真道上如同被破坏的船一般。
但假如是后者,那么可能这亚力山大是卖主卖友的那种人,在保罗再度被捕而申诉时,亚力山大被收买去作控诉人或假见证人。
  保罗引用诗篇六十二篇12节的话来自慰说:“主必照他所行的报应他”。似乎上述第二点的可能性较大。
  我们根据本章13节所说的话,似乎猜想出,保罗再度被捕是突然的,很仓卒的,防备不及的,所以他在特罗西的一切东西,都未曾携带在身旁。我们相信保罗首次出狱再布道之后不久,因尼禄皇下令拘捕基督徒领袖,所以保罗突然在特罗亚被捕,以致他留在特罗亚信徒加布家中的那件外衣(原文可能指包行李用的布块)和那些书卷与皮卷都未曾带走。同时,我们可以相信,铜匠亚力山大是被敌人收买,与保罗作对,加诸种种罪名。当时所有的朋友大部明白,这次出于皇帝命令的拘捕,是凶多吉少的了,所以没有人愿意在他申诉时为他辩护或作证人(16节),但保罗毫无惧色,反倒利用被控诉的机会,面对一切外邦人,把福音传开。

320.“我也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一语何所指?


(提后四章17节)
  “狮子”,可能保罗想到当时处境的危险,正像但以理被扔在狮子坑中的处境一般,但他相信神能救他脱离狮子的口,正如但以理被天使救护,脱离狮子的伤害一般。
  “狮子,在保罗的想象中无疑地是暗指残杀基督徒的疯子尼禄皇帝而言,保罗相信主会救他脱离尼禄皇的手重获自由。
  不过,这句话的原文是用“已往”口气,即“我从狮子口中被救出来”。是“已往”的,不是“将来”的或“希望”的。因此,有解经家谓这是保罗回忆他在以弗所斗兽场中的一件过去的事实(参哥林多前书九章的难题研究)。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32节这样说:“我若当日像寻常人,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那于我有什么益处呢”?保罗可能参加过这种一年一度惊人的残忍运动会,许多人与野兽搏斗,胜者得荣,败者丧生。但保罗在该运动中曾与狮子搏斗,几乎丧生,但被主用奇妙方法救他脱离狮子的口,所以保罗以此为信心的根据,表示主必救他脱离诸般的凶恶,和救他进入天国。
  这里三次提到“救”字,原文是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
  一、从狮子口中被“救”和“救”我脱离诸般的凶恶,两次救字,原文是RUOMAL(一而tLat),指“救拔”人脱离危险而言。
  二、“救”我进他的天国一语的“救”字则指“拯救”的救,是用在救恩上的,原文是SOZO(o呐…。
  当保罗写完提摩太后书之后,正如他自己所宣布的——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从今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7一8节)
  他果然完成他在世一切的神圣任务,他很安详地等候“被浇奠”(6节),毫不畏惧,亦毫无怨言。他为后世每一个为主工作的神仆,留下最佳的传道模范。
  当保罗在尼禄皇手下被斩首时,许多不信那稣的罗马人因为毁灭了这位传那稣的人而欢呼,但同时在天上,千万天使也因这位忠心耿耿的传道人为主牺牲而欢呼。当他的首级被斩下之后,一向服事他的天使(或天使们)出现在他灵魂眼前,带领他愉快而胜利地往天家去,拜见他一生所事奉的主那稣。
  主那稣可能从他宝座上走下来,热烈地欢迎他,微笑着用温和的声音对他说:
  “保罗,你回来了,
   你是一位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罢!”
  于是,保罗在天家开始享受那不为人所了解的荣耀与快乐,等候他的同工们一个一个地也回来永远相聚。
  保罗也等候着你、我和一切忠心事主的人,回到天家去,一同分亭我主的荣耀与快乐。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