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论

【返回上级目录】

一、作者

新约中有三个雅各:一是约翰的哥哥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他是使徒中首先为主殉道的,那是教会还未兴旺,所以他不是本书的作者。二是亚勒腓的儿子,使徒小雅各,他名望小圣经少提到他,本书作者的名望和权威与彼得相等,当然不是小雅各。三 是主的兄弟雅各,亦即本书的作者,他是耶稣最大弟弟,早年不肯信主,直至于亲眼看见复活的主遂笃信基督。他曾参加五旬节前的祷告会,后被举为耶路撒冷教会监督,曾任大会主席(徒十五 13)称为教会柱石 加二 9 19 ,据说他从小是拿细耳人,常在殿中为众民代求,德高望重,使人起敬,使徒彼得,保罗都曾求教于他,他为人公义正直,严守律法,行为圣洁,被人称为新约的阿摩司。据犹大史家约西弗告许我们,雅各是在主后 62 年为道殉难,大祭司亚拿盼咐人用石头打死,他在临死前像主为仇敌祷告,求主赦免他们。不久圣城遭毁,百姓后悔说雅各若不死,耶路撒冷必不至毁灭。

二、受书人

本书是一种公教书信,是写给分散在各处的犹太基督徒,即于五旬节后因教会受逼迫而散居在各处,当时的信徒可能尚未与犹太教分离,仍在会堂中聚会 2 ,雅各必定没有离开耶路撒冷,他觉得对那些分散的羊群有牧养的责任,就写书信去勉励他们]。

三、著书时地 约在主后 44 ----49 年写在耶路撒冷

1 请散住十二支派之人的安,暗示受书人是在耶路撒冷,而且雅各是在耶路撒冷教会,受逼迫时,仍在那里维持教会,才被称为教会的柱石,至于写作时间必定早于主后 50 年,书中未提到耶路撒冷大议会的内容,所以本书是写给信徒第一封信。

四、著书原因

本书不是讲论福音要道.乃是为着希伯来的基督徒而作:第一,为要安慰那些遭遇逼迫患难的人,那些分散各地的信徒已落在百般的试炼中,雅各要他们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信心经过试验可成全完备,毫无缺欠;第二,为劝戒沾染世俗的人,当时信徒散居在各地与异邦人杂居,深恐他们在品德上被沾染,而照着世人的样子行 27 ;第三,警告信徒信行不一致的人,教训他们听道要行道,故写此信说明信行合一之紧要。

五、本书内容

本书的开端与结尾都劝人祈祷,存忍耐的心,可见祈祷与忍耐的重要,因为在大试炼中的信徒只有借祈祷与忍耐才能胜过它。书中一般内容常用对比方法来教导信徒。例如;试炼与试探,听道与行道,真伪的虔诚.外在与内心,信心与行为,上智与下智,属世与属神。本书的内容在书信中好像一篇主耶稣的登山宝训。

六、本书要旨 为纠正信徒把信行分开的错误观念

当时散住在各处的犹太信徒,他们在信仰上有一种危险的观念,就是以为一切都出于神的恩典,因此只要有信心就够了,不必有好行为‘由于刚刚从律法下脱离出来实在很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误解真信心的意义,以致他们中间好些人听道而不行道,好自夸,争作师傅,言语不慎,贪爱世俗,他们在这种境况中.所以无论在信仰、行为、生活上,各方面都需要真理的指引,本着这样的宗旨,雅各指出那些以为有了信心不必有好行为之人的错误,向他们讲明真信心是必有好行为的信心。所以作者对于教会中的诸罪,表示公义的忿怒,而加以严厉的斥责

七、本书主题 信心的行为

本书注重信心与行为行并行,多讲到信徒该有的善行,似乎本书重行不重信,因此引起许多人的猜测与误会,以为雅各与保罗所传的,似乎互相矛盾,其实不是这样,要知信心如树根,善行如果实,二者不能偏重与分开的。雅各指出凡是不能产生圣洁生活的信心,就是一个死的东西,换句话说:是有活泼的信心,必活出基督徒的生活来。马丁路得却不明此点,竟欲把此书列入附录视同禾楷。以其缺少要道性质,但细味是书处以经解经,发明与保罗同一的真理,并非信仰冲突,互相矛盾,保罗所反对的是死行为,即无信心的行为、雅各所反对的是死信心,即指无行为的信心。保罗主张称义因信是向神说的,但雅各主张称义因行是向人说的,因为世人只有看见信徒的行为,不像神能看见他们的信心。所以书中常说到指给“你看”这一句话.雅各认为大凡真实的信心必能产生真实的行为,井非行为敌挡信心,行为却是信心的完成。

八、本书分题

1 、试炼与试探;2、听道与行道; 3 、虔诚与待人;4、信心与行为; 5 、言语与智慧;6、责备与劝告;7 、忍耐与祷告。

九、本书灵训

雅各的宗教经验是着重一种现实主义,他保守律法时却采用基督教的精神,所讲处世之道以及人生哲学,脱胎于箴言传道二书,不尚空谈而重实际,他以为真实的虔诚,就是有爱心与圣洁一 26 / 27 ,真实的信心,就是有行为的信心。例如补足弟兄的缺乏,并且尊重贫穷人的人格,原来神的教会,应当要平民化,实行弟兄的爱心。雅各认为想得好,或是说得好都不中用,但作得好才算是属灵啊。信徒不但要言行一致,并且要信行合一,言而无行非信,信而无行不是真信。摩迪说,说而无行神不关心,行而无信神不赞赏。信是行之根,行是信之果。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信与行如烛之光与热,二者不能分开。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