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过逼害的方法

【返回上级目录】

经文:彼得前书三章13—23节

 

彼得在教训信徒各方面应尽之本分后,便开始指导信徒如何胜过各种苦难。本书相当重视信徒如何胜过苦难之信息。上文第一、二章已有提及,本段则加以更详细的讨论。

 

应有的认识(彼前三13,14

    1、行义能使人慑服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彼前三13

    行善指上帝所喜悦的事,许多时候,我们为自己所喜悦的事热心很容,但为上帝所喜悦的事热心却提不起劲。若我们「热心行善」有谁害我们?这是按一般的情形来说,多半的人都不会害行善的人。这句话表示行善的人有一种看不见的权威,能使人慑服在他的权威之下。一个人是行善抑行恶,伪善抑真善,人们的良心是明白的,即使那些按外表随从多数人来反对行善者的人;在他们的良心中,仍然知道谁是真正行善的。

    这句话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信徒若真是热心行善——行上帝所喜悦的事,有谁能加害上帝所看顾的人昵?「既是这样,还有甚么说的呢。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31)。因为行上帝所喜悦的事,就等于站在上帝一边,让上帝来帮助我们。人纵或能杀我们的身体,却不能杀我们的灵魂(太十28);更不能夺去我们应得的赏赐(太五1112)。所以人的逼害不能使我们受损失,倒能使我们在属灵方面大有增益。

 2、行义受苦是有福的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彼前三14

    本节的教训与主耶稣在八福中所论为义受逼迫的教训十分相似(太五1012)。我们每逢受苦时应先问自己是否为义而受苦,或只有若干成份是为义,而其余的则是自己招徕的?往往我们所受的苦多过上帝所给我们的,而那些多受的苦,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软弱所添上的。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这句话是根据上节「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退一步来说,纵使热心行善仍有人来加害,「也是有福」的。因为虽然肉身方面受到损害,但在永世中却必得着主的赏赐。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是根据彼得前书三章14节的话劝勉信徒的。既然是为义受害,当然不必怕人了,因为人的逼害至多不过使我们今生受亏损,但主的话使我们知道,今世为主所受的损失,将使我们获得更大的收获(罗八18;林后四17;路十八2930;提后1213;启二10 )

 

 应有的准备(彼前三15,17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只要」—这两个字暗示除了我们所作的之外,其余的事上帝就会为我们负责,使徒似乎将苦难分为两半,我们所要负责的那一半就是「心里尊主为圣」,而其余的上帝就会负责为我们担当一切,管理一切了。

    「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意即让基督在我们心中实际作主,居首要地位,不可随便侵犯祂,或使祂在我们心中受委屈。我们心中应常因基督之圣洁、忌邪、荣耀……而发生一种尊崇、敬畏、不敢随已意行事的心。本句解明「敬畏」上帝的意义,与上节「不要怕人」相对,敬畏上帝使我们在人前不放肆、不傲慢;怕人则使我们在上帝的事上软弱,对人的恶势力胆怯,不敢前进。信徒应当自省;我们心中是否尊主为圣?基督在我们心中是否遭受无礼的对待,抑或受尊崇与敬拜?

    「有人问」——这假定的话,暗示信徒美好的生活见证,是会引起外人的发问的。信徒过着敬虔、尊主为圣的生活;或是在苦难中满有喜乐,受人恐吓而不惧怕,被人咒骂反而祝福时;这种生活是具有吸引力的,是会被那些围绕着我们的人来发问,究竟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是甚么,我们怎样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法则?正如施洗约翰、主耶稣,和使徒们,也都引起当时人们来向他们查问(约十1923,六2830;八25;徒四7)。这都说明,信徒应以将来的盼望作为生活的「缘由」,并把这种盼望应用在实际的敬虔生活中。

    「就要常作准备」——信徒应随时准备,一有机会就高举基督,和「救恩的杯」,将主的恩典向人讲述。当人因我们敬虔的生活而感到希奇的时就更当心趁机会传讲福音的大能,却不可宣传自己。

    本句与歌罗西书三章16节:「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或作当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以各样的智慧)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上帝。」的意思相似。但与马太十19;马可十三11;路加十二1112等处,主耶稣教训门徒不要「思虑」怎样回答,却不同意义,那是教训门徒在患难急迫时,不必忧虑如何申辩。而在此乃是指信徒经常应有的准备,就是经常准备将自己信仰的根据、福音的能力告诉人,以开解人的误会,引人归向基督。

    「用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除了应常有准备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态度来回答人的问题。敬虔的生活既使人受感动来的问道,信徒就应当善用这种机会,纵使人的态度是十分无礼而傲慢,也要存一种温柔敬畏的心回答人,因我们的目的不是为自己在人前争取荣誉或胜利,而是要使主道传开,被人接受。

    「温柔」——是一种谦卑、柔和的态度,不因自己有好见证而轻视别人。这种态度使人易于接受,也使圣灵易于动工。

    「敬畏」——是对上帝方面,不敢窈取上帝的荣耀,在人们看见自己的敬虔生活而追问「缘由」时,要将一切荣耀归上帝,承认一切表现都出于上帝的恩典。

    「存着无愧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三16

    1516节中有三种心:

    a尊主基督为圣的心;  

    b温柔敬畏的心;

    c无愧的良心。

    这三种心,使我们在各种患难中,可以坦然无惧。

    「无亏的良心」是我们可以刚强壮胆的原因。信徒在世最重要的不是求在人前不会受反对,乃是求在上帝前有无亏的良心,这就是我们的安慰和快乐。

    「……叫那诬赖你们……的人,自觉羞愧。」使徒教导信徒答复人的毁谤的一种方法,不是用口为自己争辩,乃是用一种坚强的生活见证,使那些毁谤的人自觉羞愧。「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显出我们的见证,使那些人的毁谤自动失效,并且显明他们的毁谤是恶意和虚假的。这样,那些毁谤我们的人,实际上是毁谤他们自己。

    许多时候我们不能使人的毁谤自动失效,是因为我们不能良心无亏,我们的情形常是一部分为主,一部分搀杂了自己的软弱。

    「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本句中「在基督里有好品行人」,不指那些诬赖者,乃是指被诬赖的信徒。解释这些被诬赖的信徒,是怎样的人,乃是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

    「上帝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彼前三17

    本节是这小分题的一个小结论,我们既能有一个无亏的良心,与「好品行」的见证,显出人的毁谤与无亏的良心,与「好品行」的见证,显出人的毁谤与事实不符。这样,纵使别人所加于我们身上的痛苦很厉害,亦可安心了。因为我们所受的苦楚,是在上帝的旨意中。我们为着遵从上帝的旨意行事,以致招惹人的嫉妒冤屈,或无故加害而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了。

    本节暗示人生在世是免不了「受苦」的,行上帝的旨意虽然会受苦,但「行恶」亦同样要受苦,比较起来,行上帝的旨意受苦,比行恶受苦更为上算!

奔走十架道路的人,不能存有一种心理,以为只要眼前稍微受苦,背一下十字架便可以永远享受安逸。乃是应当准备在今生经历许多苦难,一如主耶稣基督那样。但我们人生的价值,却不在乎能否享乐,乃在乎所行所作是否上帝所喜悦的,若所作的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则受苦更强于享乐了。

 

应效法之榜样(彼前三1823

    从十八节开始,使徒引证基督受苦焉例证,以劝勉信徒胜过苦难。上文彼得前书二章2225节已引用过类似的榜样,但上例注重基督之被钉十字架受苦,是作我们的榜样,而本处所注重的是主的受死与复活之胜利,以鼓励信徒为主受苦。

    3、耶稣基督的代替

    「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上帝面前,按着肉体说祂被治死;按着灵性说祂复活了。」(彼前三18

    本节包括救恩之重要原理,和基督教的最大特色,就是「代替」。慈分点解释如下:

    1)谁「代替」了我们?基督,上帝的儿子代替了我们受苦。「因基督……」,「因」字表示是解释上文的,说明何以信徒「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因基督也曾这样「行善」而受苦。基督虽是无罪的,但祂仍为上帝旨意而受苦;何况我们原本是有罪的。我们受苦原属该当的,这样就更无可怨叹的了!

    2)基督甚么时候「代替」我们?「基督也曾……受苦」也是我们的安慰。因祂既曾凡事受试探而没有犯罪,其结果使祂可以在凡事上体恤我们的软弱,我们所受的贫穷、羞辱、孤单……以及种种身心的痛苦,祂都也曾为我们受过(参来四1516)。

    「也曾……」说明基督曾先为我们受过苦。所以我们现今为祂受苦是理所当然。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世人既然曾这样恶待基督,何况祂的门徒?许多信徒在受苦中会问说:「为甚么主允许我们受这样的痛苦呢?」圣经的答复就是「基督也曾……受苦」。

    3)基督怎样「代替」我们?「一次」说明基督受苦之果效是完全的。无论甚么事,我们若作了一次还要再作,就证明所作的还未完全,正如世上各种宗教,和人的救法,都是不能「一次」除罪的。连旧约的犹太教在内,牛羊的血也是不能一次献上,就使献祭的人成为完全的(来十14),但基督只一次献上自己,就使信祂的人得以称义。显见祂这一次所付出的赎价,已经足以清偿我们一切的罪债(罗六9;来十1014)。

    4)「代替」我们甚么?「为罪受苦」圣经小字「受苦有古卷作受死」,但不论「受苦」或「受死」都是指主被钉十字架的事。总之本句说明罪是必须受刑罚的,基督为罪受苦,就是为解决人类罪刑的问题而受苦的意思。圣经告诉我们,罪的各种恶果基督都为我们代替了:

    a罪是一种苦,基督为我们受苦(彼前三18)。

    b罪是一种重担,基督为我们担当(彼前二24)。

    c罪是一种亏欠,基督为我们偿付(罗三26;六23)。

    d罪是一种病,基督为我们医治(彼前二24下;大九1213)。

    f罪是一种捆绑,基督使我们自由(林后八23;加五13)。

    g罪是一种咒诅,基督为我们受咒诅(加三13

    5)基督如何能「代替」我们?「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义的」就是主耶稣,祂是那「义者」所以祂能代替我们,并且祂既是义者而为我们受苦,祂的受苦就大有价值了。照样今日信徒若因行善而受苦,也是上帝所看为大有价值的。

    圣经中许多经文证明主耶稣乃是「义者?

    a主自己向人见证(约八46)。

    b彼拉多向人见证(太廿七2426)。

    c犹太人向人见证(太廿六5960)。

    d彼拉多替人向人见证(太廿七19)。

    e十架旁强盗向人见证(路廿三4142)。

    f犹大人向人见证(太廿七39)

    g百夫长向人见证(太廿七54)。

    h上帝自己向人见证(太廿七5153,廿八56;徒二26)。

I 众使徒向人见证(徒七52;林后五21)。

    这些经文说明了,为甚么只有基督能代替我们担当罪恶,因为只有祂是「义者」。

    6)基督「代替」的重要,「代替」、是基督最大的特点。「代替」说明了基督为罪受苦的意义。祂若仅为某种主义而牺牲,不过有伟大之精神而已,对于拯救世人脱离罪恶深渊;但祂是代替我们的不义而受苦,这「代替」就成为救恩的根基。

    当我们背负重担,力不能胜时,就会领略「代替」的宝贵了。若有人能代替我们担负我们自己担不起的担子,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安慰。而耶稣基督就是「代替」了我们不义的罪担的救赎主,使我们在上帝面前可以站立得住。

    这「代替」不独是救恩的重要原则,也是已经得救的信徒奔走灵程的力量;我们不论在痛苦、疾病、贫穷,或患难……中,都不要忘记主耶稣乃是「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诗六八19;太十一2930)。

    (7)基督「代替」之目的,「为要引我们到上帝面前」——这是祂为我们受苦的目的与结果;使我们这些从前远离上帝的人,现今得以亲近上帝,人若要见今世的君主或大官,是不能贸然擅自去求见的,必须有引见的人;这样一个满身罪恶的人,如何能见上帝?就是凭基督的引见。而祂能引我们到上帝面前的根据,就是祂曾为我们受死,代替了我们的不义;所以凡靠祂进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祂不但自己是义的,也使那靠祂的人成为义。

    「引……」表示祂是曾经走过我们所要走的路之人,祂已经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十20),又在前面引领我们走这条路,为我们解决走这条路的一切疑难。我们这些被引导的人,对于引导我们的主最重要的本分,是全心信赖祂、跟随祂。

    「按肉体说祂被治死,按灵性说祂复活了」——在此按灵性原文是( to ( I) penumati)即in which「在那灵里」,所以这「按灵性」绝非表示基督只不过灵性复活,而没有身体复活。

    何以基督能引我们到上帝面前?因祂不但按肉体说为我们死了,且由圣灵而复活了(罗一4),「祂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四25)注意,彼得在此引证基督受苦之例证,是要勉励信徒受苦,说明基督虽然为我们受苦而被「治死」,但却由圣灵所复活,不但不是一种可怜的结局,反倒成就了上帝奇妙的拯救,显明是上帝的爱子。照样信徒若为主受苦,纵使受死,也不过是肉身的死而已。这肉身的死,不但不是我们痛苦的终局,反倒是引我们进入更美好的属灵的境界中活着,并且使我们获得身体复活的美好盼望,因为没有死就不能有复活。

    设立家庭祭坛的十大理由

    一、  它可使家庭生活感到甜蜜,也增进家中各人彼此的感情与联系。

    二、  它可以消除误会,缓和磨擦。

    三、  它可以使儿女们认识基督并为永久之幸福下决心。

    四、  它可以驱驶我们进而在:学校、家庭、辨公室、商店中或工厂里,都热情殷勤的工作,并定志在凡事上荣耀上帝。

    五、  它使我们有勇气面对失望与攻击。

    六、  它使我们深深体验到,在整天时光中,都有一位圣洁的良友与援助者与我们同在。

    七、  它会激发增进到访之嘉宾与主人的友谊。

    八、  它将会使教会的工作与影响力增强,教会的学校和各机构藉此得以达到基督教理想之生活。

  九、  它将鼓励其他的家庭也让基督和教会在他们家中有地位。

  十、  它将使天上的父得着尊荣,也表现出我们对祂的慈爱与祝福之感谢。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