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一)彼得是耶稣的门徒,原本是一個渔夫。耶稣的十二使徒中,彼得是最接 近耶稣的三個使徒之一 太 26:37 可 5:37 9:2 。耶稣被捕時彼得曾三 次不认主,但耶稣复活后,彼得成为教会领袖、「受割礼之人的使徒」 加 2:8 。依据教会的传统说法,彼得在尼禄皇帝迫害基督徒時,与保罗 同時在罗马殉道。据说彼得是被倒钉十字架而亡,保罗是被砍头。 (二)本书的写作风格与彼得前书有相当大的差异,耶柔米认为这是彼得使用 了不同的代笔人之故,这种说法也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 (三) 1:1 说作者是西门彼得, 1:17-18 说作者看過耶稣登山变像,为作者 是彼得的重要内证。与 太 17:5 记载吻合。 (四)本书是新约书卷中作者争议最多的书卷。 二、收信人:信上没有明说,但前书既然是小亚细亚五省份,后书应該也相近。 参考 彼后 3:1 。 小亚细亚五個省份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的基 督徒。这是 徒 16:6-10 圣灵禁止保罗去传福音的地方。 (一)本都:是米德拉底特王国的所在地,該地被劃入庇推尼与加拉太。 (二)加拉太:是高卢人所建立的王国所在地,后来被扩充为加拉太省。 (三)加帕多家:是加帕多家王国的领地,后来直接变成罗马的一省。 (四)亚西亚:以前是亚西亚王国的领地,包括小亚细亚爱琴海沿岸的地区。 三、写作地点与日期: (一)彼得前书写作時,基督信仰已经传到罗马帝国各地,并且已经被视为与 犹太教不同的信仰群体。 (二)罗马皇帝尼禄在西元64年7月罗马大火后,開始逼迫基督徒,到了西元 九十年豆米田(Domitian)皇帝推行皇帝崇拜時,罗马帝国就開始有系 统、全面性的逼迫基督徒。 (三)如果彼得在罗马大火后一年左右殉道,且本书在彼得前书之后写成的话 ,那本书的写作日期应該就在西元六十五到六十六年之间。 (四)由 彼前 5:13 中可以看出彼得应該在罗马教会(巴比伦)写彼得前书 ,因此也可以推论彼得在罗马写彼得后书。 (五) 3:15 保罗还活著,但书信已经传遍教会,所以時间不会早於西元60年。 四、写作背景:当時基督信仰已经传到小亚细亚各地,基督徒面对社会上普遍的 歧视。但还不到全面性的逼迫。教会中開始有雏型的诺斯底主义 异端混入。 五、写作目的:一方面激发信徒在真道上坚定不移,在恩典与知识上长进,另一 方面驳斥异端的谎言谬论。 六、特点: (一)彼得后书与犹大书的资料有相当多相似的地方,有可能是两书互相参考 ,或者是两书依据一個共同的资料来源。 (二)宗教改革時期,马丁路德将之当成次要经典,伊拉斯姆拒绝接纳本书卷 ,加尔文也曾对此书犹豫不决。此书也是最少被教父引用的新约书卷。 (三)西元一百一十年到一百四十年间成书的「彼得启示录」引用许多彼得后 书,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彼得后书的著作年代一定早於西元一百一十年。 西元95年的革利免一书、西元120年的黑马牧人书等,也有引用彼得后 书的痕迹。 (四)优西比乌把彼得后书、雅各书、犹大书、约翰二、三书列为「有争议, 但被大多数人算为可信的正典书卷」。 (五)初代教会時期,很多诺斯底派的非正统文献,常常借用彼得的名字作为 作者,而且有一段時间彼得后书传抄的范围与数量不广,所以教父们不 够熟悉此书。 (六)死海古卷第七洞发现有7Q5残卷,可能是 可 6:52-53 ,被鉴定为西元 50年左右,7Q10长度仅有两公分,如果也是新约文件,那就是 彼后 1:15 ,該洞於西元68年被封,如果7Q10真的是彼得后书,那就 表示該书在西元68年以前就已经成书了。 (七)本书的希腊文比较生硬艰涩。 (八)全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论及「知识」、「知道」总共十六次。由这個 角度来看,本书针对的异端很可能是诺斯底主义的雏型中带有纵欲倾向 的类型。 ☆参考资料: 1.「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潘秋松(增订版)、詹正义(初版)编译,美国活 泉出版社。 2.「圣经串珠注释」,中国神学院出版。 3.「雅各书、彼得前后书注释」,巴克莱著,褚永华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4.启导本圣经,海天书楼。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更新传道会。 5.「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彼得后书、犹大书」,格林著,欧斯真译,校园出版 社。 6.「中文圣经注释--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犹大书」,杨东川著,基督教文艺出 版社。 7.「古代基督信仰圣经注释丛书 新约篇 XII」,杰拉尔德.布雷编,石敏敏翻 译、黄锡木编审,校园出版社。 ☆代号说明: 「●」:经文注释 (或文化背景) 「◎」:個人感想与应用 「☆」:特殊注意事项 「○」:相关经文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