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耶稣写信给七教会(启2: - 3:)

【返回上级目录】

导言

  基督写给七教会的书信,可提供材料,使家庭研经获得快乐的经验。第一,家中大到能读书的孩子可以帮助预备一个图表。

  孩子们可以帮助画大纲的格子。以后每一天他们可以花几分钟与大人一同寻找那要填进方格中的项目。当他们获得技术时,他们就会争先去发现每个新项目:对基督的描写,警告,特定的应许,等等。全家人可以帮助使圣经的话配合方格的大小。将这个图表挂在饭厅,人人就都可以知道这项研经计划的进行情形。

  人人都可背诵给听的人的应许,比如:“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2:10)“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3:20)

  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们会更了解耶稣如何爱那笨拙的基督徒──就是那仍然在学习像基督的基督徒。

  我曾经遇见一些不去教会的人,因为他们不喜欢一些他在教会中遇见的人,或者因为他们以为教友们是假冒为善的人。耶稣知道基督徒离完全尚远(约2:25)但是,祂启示祂自己是一个十分忠心赴会的人。祂解释说,启1:20节中的“七个金灯台”代表七个教会。然后祂在启2:1节中描写自己是“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

  一个真实的朋友知道我们的软弱,但仍然爱我们。

  一天晚上,在一次教牧拜访结束之时,我向一位老教友建议,叫她邀请那位分租她公寓的女人参加我们一同祷告,但是我的教友拒绝说:“我们已经同意,她不到我这边来,我也不到她那边去。”

  上帝并不建造不必要的障碍。祂也不要我们如此行。祂知道,要帮助人,我们就要亲近人。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保持交通的管道。“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希伯来书十章二十三至二十五节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象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10:25)耶稣在金灯台中间行走。

  “父亲怎样怜恤祂的儿女,
   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祂的人!
   因为祂知道我们的本体,
   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103:13,14)

  七个“使者”(原文与天使同义)──发现约翰受命要写这七封书信给七个教会的使者,会觉得惊异。启示录中常常提到使者。他们通常都是超自然的生灵。上帝叫约翰写信给超自然的眼不能见的天上的使者,似乎是不智之举。

  解释是,“使者”或“天使”一词,其希腊文原文,其简单的意思是“传信者”。诚然,上帝天上的传信者是超自然的生灵,但是这个字在可1:2,路7:24;路9:52节及雅2:25节中所译出的意思都是非超自然、普通“使者”的意思。在这些经文中,使者是指施洗约翰,施洗约翰的门徒,耶稣基督的门徒,及两个探子──完全是人。

  这作使者的人,或这教会的使者,乃是将上帝的信息传给会众的传道人。耶稣说,祂将这些作传道人的使者,托在祂的右手中。见启1:16;2:1可鼓励家中每个人想象你们的牧师是托在耶稣的手中。看这会如何影响他们对他的感觉。

  七教会的名字──当耶稣叫约翰写这七封书信时,在所说的七个城市里都建立有基督的教会。你可以有兴趣的读到,这些城市都位于罗马的大道上,你可以依它们所列出的顺序去访问他们。罗马帝国的邮政可能在处理邮件时,经常依这个顺序拜访这些城。“所有这七个城市都位于那将亚细亚省人口最密集,富有,及富有影响力的地区联接在一起的环形道路上。”拉姆齐(W. M. Ramsay)在他的古典作品“致亚细亚七教会的信”中说(注一)。

  但是在一本像启示录充满象征表号的书中,我们要认为,在这七个城市中的七教会是唯一该听这些信息的听众吗?或者,我们假设说,这七个教会代表所有时代,或任何时代不同的教会之不同的景况呢?这七个信息中一般的教训是要赐给每一个人的吗?或者它们是代表从约翰的时代至世界末日整个教会经验中继续出现的各个阶段呢?是否所有书信中的信息都是要赐给每个人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各种可能性。

  1.为当地教会──这七封书信都讲到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或在启示录书写成之时正在发生的事。“你(以弗所教会)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启2:4)“你(别迦摩教会)那里有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启2:14)“你(推雅推喇教会)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启2:20)“你(非拉铁非教会)……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启3:8)“你(老底嘉教会)说:我是富足。”(启3:17)

  显然,这些话在约翰写这些书信时,对各该地方教会必定是真实的,否则书信送达时,当地的基督徒就会说:“约翰一定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因此,是的,这些信的确讲到约翰时代地方教会的情况。

  2.为每一个人──但是它们不能限于那些当地的教会。那每一封信的末尾都有这样的话:“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所有书信中的教训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应许也是一样。耶稣一再用这样的话讲到祂的应许:“凡得胜的”。比如祂说:“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得胜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以及“得胜的”要与祂一同坐在祂的宝座上,等等。这些应许是要给凡需要鼓励的人──为了古时面对野兽的殉道者,也为了每一个今天面临压力的人。它们是为了凡有耳的人,就是乐意去听的人。

  3.为了各教派及各种运动──虽然这些应许是为了每一个愿意听的人,但这些书信,以整体来看,乃是写给教会的。它们主要的是写给团体的。我们既是社会的动物,我们就都是我们所属团体组织的一分子,影响团体,也受团体的影响。我们多少都要为我们所属团体的错误负责,也配得他们的赏赐。为此之故,正如我们在研究但以理书第九章时所说的,先知但以理承认他团体的罪,那不是他自己所犯的罪,求上帝赦免“我们”。参见《但以理书研究》。

  因此,正如这七封书信曾一时用在地方教会上,正如它们可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及任何人身上,那就显然,它们也可用在教会的各种情况之中──就是用在各时代的教会,教派,及各种运动上。

  4.七阶段的象征表号──我们仍然需要问,这些书信是否象征从约翰时代至世界末时教会经验的七个阶段呢?回答是:是。作为预言,它们包含了整个基督教世纪。作这样的结论是有几个理由的:

  a.与但以理书相平行──我们已经看明,但以理书二、七,八章诸般预言彼此平行,都从但以理的时代起,至世界的末了、但以理书与启示录书都是由同一位上帝所默示,并显出许多互相关联的相似之处。故此认为启示录中的有关七印的预言,七号筒的预言,并七教会,如但以理书中的预言一样, 也是彼此平行,都从约翰时代至世界的末了。

  在基督的时代,四个强权,──罗马帝国,安息帝国(PARTHIAN EMPIRE), 贵双王朝(KUSHAN DYNASTY), 中国汉朝,──统治了大西洋至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然而在这四个强权之中,但以理书第二、七、八章中,只提到罗马帝国。同样地,在巴比伦,波斯,希腊顶盛时期,也有其它帝国的存在,而大多数圣经连提也没有提到。但是那些成为圣经预言焦点的大帝国,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是相继控制中东及欧洲地区的国家。在那个时代,住在那些地方的人,大多数读上帝的话及相信上帝。圣经若是讲说其境内根本没有人相信圣经、其境外相信圣经的人又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贵双王朝及中国汉朝的预言,就毫无意义。在本书上卷我们得到的原则是,圣经对万国的预言是要讲到世界那些其居民可借着他们对上帝的信心,及对圣经知识,而从圣经预言获得最大益处的地方。我们可以认为启示录那属历史的一半,大多数──虽非完全──是关乎在中东及欧洲的情势发展,就是在基督钉十字架后一千五百年间基督教所局限于其内的区域。我们也可以作结论说,这写给七教会的书信,主要的是关系到那个地区中基督教的发展。

  b.本身即是明显的预言──某些项目,尤其是在给士每拿及非拉铁非教会信息中,乃是预言性的。在士每拿的信徒得到警告说:“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并且“你们必受患难十日。”(启2:10)给非拉铁非的应许是:“我要使他们”(假犹太人)“在你脚前下拜”,“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启3:9,10)

  而且,这些预言及一些其它的预言,要在不同的时候应验,并牵涉到不同的团体。比如,魔鬼将加给士每拿教会持续到“十天”的患难,“叫你们(好基督徒)被试炼”(启2:10)。但是,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中,那加给大患难的却不是魔鬼,而是上帝。那患难是专加在耶洗别邪恶的爱人身上的。见启2:20-22。还有非拉铁非教会在全世界有一天无论善恶都要遭受严厉试炼之时,却要受到安慰(启3:10)这样,预言了三个不同的患难,一个是真基督徒的,一个是耶洗别的爱人的,一个是全世界所有的人的。单从这些例子,就显然看出这七封书信包含了在约翰时期将来的预言。参见前面的表。

  c.应验的证据──上帝与我们相交的一种方式,一些预言在应验之后,才为人清楚了解。在最后晚餐时,耶稣宣布说,祂的一个门徒要卖祂。门徒们大感惊奇。“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耶稣解释说:“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约13:19)在当时,门徒们一点也没有想到犹大会出卖主,但是到犹大真正出卖主时,其它的门徒想起那预言来,就看明它是如何应验的,而更坚定了他们对主的信心。

  依照此项原则,一些预言要在应验之后才更清楚地为人所了解。当我们回顾近两千年基督徒的经验时,我们会想知道,教会历史中的事件是否与这七封书信中所预言的事情有关联。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书信与教会历史之间的确有着极多的关联。这七封书信,依它们的次序,与七个连续的世代中基督教会主要的经验同步。现在我们相信,它们已经发生。

  教会如海豚──你在海洋公园或在电视上或看过海豚。你看到那庞大,性情良善的哺乳动物在水底潜水,突然之间跃出水面,又再回到水底潜水。有时一群海豚一起跃出水面,重复有韵律的跳跃。有时,只有一头海豚跃出,以后一个接着一个的跃出,如同游行一般。

  在我们研究启示录第二、三章时,你若想那七教会如同七头海豚,可能对我们大有帮助。试想这些海豚是常存在于教会中,但未浮现在水面的各种运动与趋势,但是这些运动,一个一个地浮现,成为最得势的,最重要的,某一时期典型的教会运动与趋势。

  但是要记得,即使这七教会被视为预言,预表七个接续的时代,但其所含的教训,却适合在每一个听这些信息的人。当你读下面启示录第二第三章的经文时,愿上帝赐福给你。

启示录书第二章经文

  (1)“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2) 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你也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3) 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4)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5) 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6) 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7)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得胜的,我必将上帝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8)“你要写信给士每拿教会的使者,说:‘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说:(9) 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10) 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你们被试炼,你们必受患难十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11)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12)“你要写信给别迦摩教会的使者,说:‘那有两刃利剑的,说:

  (13) 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处;当我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在你们中间、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杀之时,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14) 然而,有几件事我要责备你:因为在你那里有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这巴兰曾教导巴勒将绊脚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们吃祭偶像之物,行奸淫的事。(15) 你那里也有人照样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16) 所以,你当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临到你那里,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17)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18)“你要写信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使者,说:‘那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的上帝之子说:(19) 我知道你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20)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21) 我曾给她悔改的机会,他却不肯悔改她的淫行。(22) 看哪,我要叫她病卧在床。那些与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们同受大患难。(23) 我又要杀死她的党类(原文是儿女),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24) 至于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我告诉你们,我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25) 但你们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26) 那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27) 他必用铁杖辖管(辖管:原文是牧)他们,将他们如同窑户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从我父领受的权柄一样。(28) 我又要把晨星赐给他。(29)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启示录第三章经文

  (1)“你要写信给撒狄教会的使者,说:‘那有上帝的七灵和七星的,说: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2) 你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原文是死)的;因我见你的行为,在我上帝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3) 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若不警醒,我必临到你那里,如同贼一样。我几时临到,你也决不能知道。(4) 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5) 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6)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7)“你要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使者,说:‘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说:(8) 我知道你的行为,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敝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9) 那撒但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乃是说谎话的,我要使他们来,在你脚前下拜,也使他们知道我是已经爱你了。(10) 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11) 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12) 得胜的,我要叫他在我上帝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从那里出去。我又要将我上帝的名和我上帝城的名(这城就是从天上、从我上帝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并我的新名,都写在他上面。(13)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14)“你要写信给老底嘉教会的使者,说:‘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在上帝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说:(15) 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16) 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17) 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18) 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19) 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20)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21) 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22)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启示录第二章,第三章的信息

I.基督关怀冒烟的教会

  你孩童时代,家中曾否用过煤油灯?你现在有一盏吗?你若是用过,你就知道,一盏煤油灯需要何等多的照顾?几乎每次用过之后,你都要修剪或更换灯心,补充煤油,并擦拭作为烟囱的灯罩。

  旧约时代的圣所中,那七个金灯台上的七盏灯必须每天由大祭司照顾。见利24:1-4。保持它们洁净,修剪或更换灯心,加添橄榄油,构成了我们在上卷中所讲的大祭司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启示录二章一节说,耶稣“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祂是我们现今的大祭司,在天上的圣所中服务。见来3:1及8:1。祂是“长远”照顾我们的利益(来7:25)。祂象征性地照顾那代表教会的冒烟的灯,乃是祂大祭司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当然耶稣并不实际修剪灯心,或倒橄榄油。祂如何照顾祂冒烟的教会,以及照顾祂那常是蠢笨的基督徒,在启示录第二与第三章的七封书信中,得到了说明。祂在此借着夸赞她们的优点,率直责备她们的缺失,呼召诚心悔改,并对凡正面响应的人作出辉耀的应许,帮助祂的“灯”,发出更明亮的光。

1.以弗所──丢弃起初爱心的教会。启示录2:1-7

  背景──以弗所是罗马帝国亚细亚省主要的城市。它非都会,都会在别迦摩。但是它有一个好海港,位于东西大道的起点位置,使它成为一个强大的商业中心。以弗所广为人重视,也因为它是一个异教中心地。那里崇拜那有许多乳房、称为亚底米、也称为狄安娜的女神。见徒19:35。她那华丽的庙被当代人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那忙碌,位于异教地区的以弗所教会,乃是一对献身的夫妇,百基拉,亚居拉所建立。开始时,那位有口才的布道家亚波罗也曾帮助。有两年之久,他天天在最热的上午十一点至下午四点,当商业活动缓慢下来,在一个租来的已没有人使用的厅堂里教授圣经。见徒19:8-10;20:31。

  因为许多的人停止购买当地银匠所打造的记念品亚底米女神的像,就引起了一场反基督教的暴乱。见徒19:23-41。

  保罗在以后拜访以弗所教会的领袖之时,曾警告他们说,他们当中有些人不久会将异端教导人。见徒20:29,30。他在一封信中叫他们小心:“不要被人虚浮的话欺哄”,并且“所以,你们不要与他们同伙。”(弗5:6,7)

  夸赞──以弗所教会接受了保罗的劝勉。三十年之后,耶稣在启示录中夸赞他们,因为他们“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因为他们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耶稣加上说:“这也是我所恨恶的。”耶稣夸赞以弗所教会,也因为他们的“行为”,“劳碌”,“忍耐”。见启2:2,6。

  但是“尼哥拉一党人”是谁?那在靠近以弗所地方长大的第二世纪的传道人爱任纽,曾在他的一本着作中提到他们。他说,这些尼哥拉党人声称是基督徒,但是他们却“对奸淫,吃拜偶像之物,毫不在意。”(注二)这样看来,尼哥拉党人是那认为相信耶稣就可以使他们不必遵守十诫中某些诫命的基督徒。在约翰壹书二章四节,约翰曾谴责那口里说“我认识祂”,但不守祂诫命的同类的人。讲这样话的人,约翰说,就是“说谎话的”。

  称一个轻视诫命的基督徒为“说谎话的”,这话是讲得很重的。耶稣说,祂“恨恶”尼哥拉党人的教训,也是说得很重的。我们记得,在山边宝训里,耶稣曾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这样的话,应该让我们清醒过来。尤其是当我们想到,今天许多人说,信心使基督徒可以不必遵行一条或多条诫命之时。这些基督徒也轻看第七条讲到奸淫的诫命,或第四诫讲到遵守安息日的诫命。

  责备──我们高兴知道以弗所教会的基督徒弃绝了尼哥拉党人错误的思想。他们如此行就是遵照保罗的吩咐,不与骗人的同伙。但是显然的、他们对保罗的另一个劝勉,却没有完全遵行。保罗在弗5:2节中曾要他们“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但是在启示录二章四节中耶稣还必须说:“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以弗所教会的信徒失去了他们当初那样热爱主的心。他们也失去了当初彼此之间的亲热之情。

  耶稣认为这项爱心的失去是最大的罪。“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祂说:“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耶稣坚定地,但机智地对待以弗所教会不成熟的基督徒。祂先讲到他们的优点,然后再明白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基督教会,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教会,在世界中成为真光,就有不可避免的将爱活出来的责任。“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

  当基督徒用实际的方式帮助了那些境遇差的人时,他们就会见到教会是真光,并归荣耀给上帝。当基督徒按时付款给商人,在必须的时候,只是用仁慈友善的态度提出货品的缺点,就会使商人见到教会是真光,并归荣耀给上帝。当一个有纷争恶名的教会,不再是个冒烟的教会,再回到彼此相爱的情况之中时,非基督徒就会因上帝的大能大感惊奇。

  奖赏──恢复起初爱心关系的喜乐,只不过是以弗所基督徒所要获得的奖赏的开始。“得胜的”──就是每一个胜过爱心冷淡的人──,“我必将上帝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这生命树原生长在伊甸园。见创2:8,9。现在乐园在天上。见林后12:2,3。我们早就盼望我们能到生命树那里。耶稣应许说,我们不久可到天上的生命树那里。

2.士每拿──受逼迫的教会。启示录2:8-11

  背景──士每拿城位于以弗所北方的一处美丽的爱琴海口。在商业上,士每拿是与以弗所竞争的对手,并不久就胜过了以弗所。我们有兴趣地发现,士每拿是所知在古代世界中唯一市场构筑为三层的城市,商店分布在地上两层,与地下室中。它现在仍以伊兹米尔的名字继续存在,是土耳其第三大城 ,它也是启示录第二、三两章中所提七个城市中最繁华的一座城。

  士每拿的教会是一个受逼迫的教会。她受到假犹太人的诽谤,她被公开宣布,要在撒但手中受苦,受“患难十日”。她的一些信徒要受监禁,有些要被处死。

  在写这项预言约七十年之内,士每拿因在一连几天之中变成信徒殉道的地方而受人注目。那第十二个、也是最后一位殉道者,是年迈的波利卡普。到他去世时为止,他至少已作了四十年的士每拿教会的主要传道人。他在已是十分年迈之时,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在一个农舍中被捕。他立刻要求那农人的妻为那来捉拿他的士兵预备晚餐。士兵吃饭的时候,波利卡普站在茅舍内的一边,大声为他所能想到的在罗马帝国中的每一个基督徒祷告了两小时之久。

  第二天,在士每拿的圆形剧场中,总督关垂都斯(STATUS QUADRATUS) 深受波利卡普的感动,想要救他的命。当他的努力证明无效之时,这位总督要求波利卡普咒骂基督,他以为这位像波利卡普的老人,会愿意与这位罗马定为罪犯的基督分离,但是波利卡普提出了响亮的回答:

  “我已事奉祂八十六年,祂从未错待过我,我如何能咒骂我的王,祂拯救了我。”

  那时的群众,包括一些犹太会堂中的人,大声吼叫,要将波利卡普喂狮子。但是那些狮子刚刚已饱餐过一顿非基督徒的受害者。一个卫士解释说,那时已经过了以狮子娱人的合法时刻。因此,群众要求将波利卡普烧死。当总督同意之时,那些犹太人,在一种最不寻常的敌意之下,虽然那时已是安息日,仍最先去找烧火的柴。(注三)

  夸赞──耶稣知道士每拿基督徒现今及将来的一切试炼。祂也深深地重视他们对祂的信心。祂说:“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但祂又迅速加上说:“你却是富足的。”士每拿教会未受到责备,只有夸赞与奖赏。

  奖赏──为了配合士每拿基督徒困扰的环境,耶稣向他们介绍自己说,祂是“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然后祂再赐给他们双重复活的保证:“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及“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耶稣是生命与复活的专家。见约11:25。祂曾自己复活(约10:17,18),并且已经使一些其它的人复活。见启1:18。祂赐给士每拿信徒奇妙的应许,是完全可靠的。

  但是这项应许是赐给那“得胜的”,“至死忠心”的人。它们是给那些胜过罪恶、宁肯死也不愿行错的人。它们是给那些宁肯死也不犯奸淫,或妄称上帝的名,或违犯安息日的人,给宁肯死也不说谎的人。

  主耶稣啊,灯的照管者,求帮助我们发出纯洁清楚的亮光。

3.别迦摩,靠近撒但座位的教会。启示录2:12-17

  背景──别迦摩城位于高的山脊上,容易防守。在主前第二,及第三世纪,别迦摩是别迦摩王国的首府,为一灿烂的文化中心。它的图书馆有藏书二十万卷。其中许多是羊皮卷,是一种精制的皮所制作。当埃及王托勒密五世禁止他的国家出口纸草卷时,羊皮卷就在别迦摩开发出来。那时经济制裁与今天同样效用甚微。它们激励竞争,生产出更高级的产品。羊皮卷是别迦摩的改良产品。

  阿塔罗斯三世驾崩时,在他遗书中规定,别迦摩应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主前一三三年,这项愿望实现。别迦摩作为亚细亚省的新首府,可以自称为是罗马统治者的住处。日子久了,别迦摩也可因几种异教的庙宇而夸口。包括那最早为人所知的(主前二十九年)亚古士督皇帝的庙。以后,又献上一座崇拜图拉真皇帝的庙。又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再献上一座庙给塞维鲁皇帝。你还记得强迫崇拜皇帝,就造成约翰时代广大的逼迫,及约翰被流放到拔摩岛。

  “我知道你的居所,”耶稣对别迦摩教会说:“就是有撒但座位之处。”

  夸赞──基督表示祂很高兴,虽然环境如此恶劣,别迦摩的教会并未丢弃信仰。祂说:“当我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在你们中间、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杀之时。”我们愿更多知道安提帕的事,但是未曾有什么发现。这位忠心的基督徒在复活之中,该会多么高兴地听见耶稣向他庆贺说:“我的见证人安提帕,我的忠仆!”

  责备──虽然安提帕可以接受夸赞,但是其它别迦摩的基督徒,却不能。他们有些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这巴兰曾教导巴勒将绊脚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们吃祭偶像之物,行奸淫的事。”耶稣又加上说:“你那里也有人照样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

  前面我们曾读到,以弗所教会恨恶尼哥拉党人。这样,别迦摩教会整体说,不如以弗所教会。我们在讨论以弗所教会时,曾发现尼哥拉党人教导人说,相信基督,就可不必遵守不可奸淫的诫命。巴兰的教训似乎也相似。

  这里所用的“巴兰”一词,乃是比譬。历史中的巴兰是旧约圣经中一个恶名昭彰的先知。见民25:1-9;31:16。巴兰在服事上帝许多年之后,接受了摩押王巴勒给他的贿赂,去咒诅以色列人,使他们不能在战场上得胜摩押人。

  上帝行了一个神迹,不让巴兰咒诅以色列人。但是巴兰定意要得到那贿赂,他就建议巴勒邀请以色列人参加一个异教的节庆,供给女人与酒。显然,巴兰推论说,他若能让以色列人犯大罪,上帝就会亲自咒诅他们。

  巴勒王听从了巴兰阴险的计谋,许多以色列人屈从试探。当然,上帝并未咒诅以色列人,但是祂却曾要求将与巴兰合作的以色列的领袖们处死。成千上万的以色列人也因参与而生病。

  启示录二章十六节中,耶稣要别迦摩教会的领袖们(使者)说服巴兰的一队人悔改,改变他们所行的道。否则,耶稣严肃地说:“所以,你当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临到你那里,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

  别迦摩教会的境况或比听起来更复杂。借着看一下保罗处理过的哥林多教会类似的境况,我们就可学到更多。

  在哥林多(像在别迦摩一样)经常由社团及各种工商协会在异教神庙中举办公众宴会。这些神庙美丽宽大,具有足够为大批群众预备餐饮的烹饪设备。哥林多的一些基督徒指出,偶像算不得什么,并且基督死了是要我们得自由。他们说服自己,他们若要到庙里参加宴会,不会因此受到什么伤害。他们知道,他们的榜样可能使软弱的基督徒完全回到异教中去,但是若是如此,他们推论说,那只是他们自己的错。(见林前8:4-13)

  保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同意说,偶像根本不存在。但是,他说,魔鬼却存在。他指出,参加异教的节庆,有如去参赴魔鬼的筵席,以代替主的圣餐。至于在基督里面的自由呢?影响一个软弱的基督徒去犯罪等于毁灭一个基督所替之舍命的人。见林前10:14-33;8:9-13。

  显然,别迦摩教会使耶稣担心的,就是这同样败坏的基督教。他们自称在基督里我们都有自由作我们自己的事,甚至可以作违犯诫命的事,并说,我们的行为对他人的任何坏影响,是他们的错,不是我们的错。

  但是今天,正如在别迦摩一样,仍然有基督徒,宁肯远离有问题的娱乐场所,不愿冒险让软弱的基督徒受到影响为坏习惯缠住。有一些坚强的基督徒,选择他们的读物,及电视节目,以避免影响较年幼的弟兄姐妹去读、或去看那些会伤害他们的东西。这样的基督徒不是尼哥拉党人。

  奖赏──“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在许多非西方文化中,一个人起名字是配合他的品德或人格,或配合他人生中某件大事。有时候,几年之后,当一个人的品德或事业改变之时,他的名字也跟着改变。

  在圣经中,耶稣将西门改成西门彼得,好表示他那个人像一块石头。见可3:16,太16:18。彼得的意思是石头。

  基督的名字,耶稣,意为“拯救者”。见太1:21。

  在旧约圣经中,雅各意为取代者之意,一个用欺骗手法取代他人的人。雅各是个狡猾的人。但是他改变了。在他成功地在伯特利那个晚上与上帝的天使较力之后,他的名字改成了以色列。“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那位天使说:“因为你与上帝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创32:28)他不再是个骗子,雅各不再称为雅各,但称为得胜者,因为他已经成为得胜者。他现在是以色列,一个得胜者。

  我们岂不都多多少少是不诚实的人吗?像巴兰,像尼哥拉党人一样,我们都擅于为我们作错的事寻求借口。但是我们凭着信心抓住上帝,借着读经与祷告,我们可以改变,直到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得胜者。那时上帝会赐给我们新名。

  祂也应许赐给我们“隐藏的吗哪”。在旧约圣经中,当以色列人从埃及去应许之地的途中,有一种神秘,称为吗哪的营养的食物,每天早上出现在旷野的地上。在约翰福音六章三十一至三十五节,耶稣告诉祂的门徒说,从属灵的意义看,祂自己就是吗哪,是从天降下来的真粮。若是我们不像巴兰,或尼哥拉党人,拒绝参与有问题的活动与娱乐,我们就必发现,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天天收聚吗哪,那就是借着研究圣言,以基督喂养我们。

4.推雅推喇──容忍耶洗别的教会。启示录2:18-29

  背景──推雅推喇城不像以弗所,或士每拿,它不是海港。它的位置不高,不像别迦摩有山险防御。但是它位于两个山谷交会的大道上,使它贸易发达。它附近所生长的西草根使它的工匠及商人制有一种在古时称为紫色的染料。那位在腓立比接受基督的作生意的妇人吕底亚,就是卖这种从推雅推喇获得紫色染料及紫色布匹的。见徒16:11-15。

  夸赞──基督夸赞推雅推喇基督徒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祂注意到,他们的好行为甚至会与日俱增。“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启2:19)

  责备──但是他们即使有许多爱人的善行及值得夸赞的德性,推雅推喇的基督徒,需要从天上那看顾灯的一位得到的帮助,比老底嘉教会以外的任何教会都多。虽然以弗所教会已经弃绝了尼哥拉党人,虽然只有某些别迦摩人接受了巴兰的教训,但推雅推喇整个的教会都容忍了那自称为女先知的耶洗别。她引诱信徒“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20节)

  像巴兰一样,那真正的耶洗别是个旧约圣经中无耻的妇人。她嫁给亚哈王,成为以色列王后,就是那时北方以色列的王后。她是异教的推罗王的女儿,将异教的祭司带到以色列,不久就让大多数的以色列人改变信仰,崇拜巴力。许多拒绝放弃崇拜上帝的以色列人,她都使他们殉道。见王上16章至21章。

  我们认识到,在推雅推喇的耶洗别问题──奸淫及吃偶像之物──与尼哥拉党人及巴兰所倡导的与异教文化妥协的情形相同,但是,其妥协的程度,却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耶洗别叛逆的时间已经成熟。悔改的时机已经赐给她,但是她已经顽梗地拒绝改变她所行的道。

  其结果是,她要害一场可怕的病,那由她自己放荡所造成的病。“看哪,我要叫他病卧在床。”除非他们悔改,跟随她的人,将要“受大患难”。

  在旧约圣经耶洗别的时代,七千个以色列人曾勇敢地拒绝随从时尚,不肯向异教文化妥协。见王上19:18。我们高兴地听到,在推雅推拉喇,也有一群“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基督鼓励他们说:“你们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

  基督复临前的审判──在讲到惩罚的话之后,耶稣立刻说:“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

  在旧约圣经中,甚至先知以利亚也不知道我们刚才所提到的那些忠心的七千人仍然坚定不移。他以为忠心的只剩下他一个了。但是上帝知道那七千人的情况。上帝经常地看我们的品行。祂那友爱的眼,放在每一个对祂忠心的人身上。

  当耶稣说“众教会”都会知道祂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知道祂“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时,祂是在讲说审判。祂是在讲祂自己要作所有基督徒,及众教会审判官的角色。

  误解耶稣在约翰福音五章二十四节所说的话,已不幸的使基督徒误以为真实的基督徒,可以忘记最后审判这回事,认为他们不会受审判。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5:24)

  哥林多后书五章十节说:“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5:10)基督在启示录二章二十三节确定地说:“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

  约翰福音五章中的话并非不受审判,而是不被定罪而已。我们曾在本书上卷中研究过上帝最后审判的第一阶段。这第一阶段有时称为“查案审判”。又因为它是在基督复临之前举行,故又称为“基督复临前的审判”。我们已经知道它关系到所有的以色列人,所有曾经承认信仰真神上帝的人。这最后审判的第一阶段的目的之一,是要向宇宙显明,谁忠心持守他们最初的约。另一个目的是要为那些被不忠心的同道虐待的忠心信徒伸冤。我们在下面及在研究启示录第十四章时,当进一步讲论这项审判。

  报赏──对那些不顾一切代价不肯对世俗文化妥协的人,耶稣应许赐给那世上一切的权炳,友谊,及荣耀说:“那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他必用铁杖辖管他们,……像我从我父领受的权柄一样。我又要把晨星赐给他。”

  古时,“铁杖”是牧人用的棍子。见诗23:4。它的用处不在于攻击,而在于保卫羊群。除灭一切作恶的人,终会确保好人的安全。将不再有嘲笑,威胁,脏话,使他们受苦。

  耶稣所应许赐给他们的“晨星”,就是祂自己。见启22:16。祂虽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19:16),祂却愿作我们的友伴──甚至作我们的仆人。见路12:37;22:27。祂是何等奇妙!祂是何等具有说服力,在我们受试探要妥协之时,可以抗拒同侪的压力,不怕失去普通的朋友。

5.撒狄──停滞的教会。启示录3:1-6

  背景──撒狄认为自己是攻不破的城。它像别迦摩一样,座落山的高处。这城的主要部分,位于离谷底三百公尺,或一千英尺左右悬崖陡壁的高处。在古时,那位众人皆知的吕底亚的富王克罗伊斯选择了撒狄作他的首都,感到他巨大的财富在撒狄十分安全。硬币最先铸造的地方就是撒狄。

  没有军队可以越过那城峭壁的保障。但是古列大帝于主前五四七年却从克罗伊斯手中夺取了撒狄并他的财宝。安条克大帝于主前二一八年再度征服了这城。在这两次攻城中, 都是由一个勇敢的战士爬上悬崖,在城内的人感到安全无虞熟睡之时,从里面将城门打开。

  责备──约翰时代撒狄的基督徒感到十分安全,可以睡觉。“若不警醒,”耶稣说:“我必临到你那里,”“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

  我们在发现所靠赖的东西不像从前那样可靠时,都曾失望过。一家餐馆,或者一家百货公司,某个厂牌的工具,某个足球队,或一个有名望的教授,在经过了几年之后,当我们再去试一下之时,发现他们不像我们所想的。他们是靠赖他们早期的名声,但现在的情况已一落千丈。我们盼望他们像我们记忆中的一样好。

  撒狄教会靠赖她的桂冠。她的信徒曾一度因灵性好而出名。那些赢得他们归主的布道者,曾给他们讲最优秀的讲章。现在是教会回到当初情况的时候了。“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你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的。”

  撒狄教会的情况严重。但是并非没有希望。基督那时对每个人的关心像现在一样。祂对每个人的关心,就好象祂只是为那一个人舍命一样。因此,即使在这个自满的已经冒烟的教会,耶稣仍然认识几个人的名字,他们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

  报赏──其实,对那个教会的任何信徒,都未太晚。“凡得胜的,”耶稣鼓励所有的信徒说:“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

  “凡得胜的,”依据给撒狄教会的信的意思,这是说:“任何警醒不睡觉的人,”所以耶稣乃是说:“你若醒过来,恢复你从前所有过的宗教热忱,我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你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你的名。”

  当耶稣说,当一个人醒过来时,祂不会涂抹他的名,反而要在父与天使面前承认他的名时,祂就是明白地说,若是撒狄有一个基督徒不警醒,祂就必须涂抹他的名。当基督讲到生命册,在上帝面前及天使面前承认他的名时,我们就认识到,祂乃是讲到我们在研究推雅推喇教会时所提到的那同一个基督复临之前的查案审判。它就是但以理书第七章中所叙述的审判。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祂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但以理书7:9,10。

  这里再有另外的证据,所有的基督徒与非基督徒都同样的要接受最后的审判。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审判中,尼哥拉党,及巴兰党的基督徒,不会得着永生。耶洗别一党的人也不会有永生。睡觉的基督徒也不会有。

  基督舍命使我们每个人有可能永远活着。祂并非在那时玩游戏,现在也不。祂对我们是认真诚恳的。祂有权盼望我们也以真诚的态度待祂。

6.非拉铁非,开门的教会。启示录3:7-13

  背景──离开撒狄东南不远,有非拉铁非城。它象推雅推喇一样,位于两个肥沃山谷之间的山上。其中一个山谷是个自然的门户──一个开着的门──向东穿过山,大大帮助了非拉铁非商业的兴盛,及文化上的影响力。如同启示录所列的其它的教会一样,非拉铁非常常遭遇地震。非拉铁非人显然在一次地震之后,变得十分神经紧张,在地震之后的余震中住在周围田间的草棚里。(注四)

  非拉铁非意为“兄弟之爱”。这美丽的名字,是由别迦摩的王阿塔罗斯二世为了记念他的哥哥赐给这城的。今天这城以Alasehir(红城)为名,仍存在同一地点,是个拥有两万人口,相当繁荣的城镇。

  夸赞──耶稣夸赞非拉铁非的基督徒,并有意不看他们的缺点。正如祂对待士每拿教会一样,祂未曾责备他们。祂只是提到他们“你略有一点力量,”原谅他们,不责备他们。在祂被钉十字架之前,祂曾说,我们都是没有能力的。“离了我,”祂那时说:“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15:5)“你……也曾遵守我的道,”祂满意地对非拉铁非的基督徒说:“没有弃绝我的名。”

  报赏──耶稣赐给非拉铁非的基督徒许多应许,“那撒但一会的,”祂说:要在他们的脚前下拜,并知道基督爱他们。祂可能用“撒但一会的”指变节的犹太人,或十分可能的,指那些谎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见《但以理书研究》。祂应许说,非拉铁非得胜的,要在上帝殿中作柱子,永不再需要出离圣殿。在此,在上帝那里的永生的稳定与安全,与地震后非拉铁非人的紧张构成了对比。

  耶稣也应许,得胜的要领受“我上帝的名和我上帝城的名……,并我的新名,”我们已经学到人名的意义乃是品格的显示。当耶稣应许赐给我们上帝的名,祂的意思是说,我们若与祂合作,祂必帮助我们发展出像祂那样标准素质的品格来,何等美好的应许!

  应许我们“我上帝城的名”,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成为上帝宇宙王国京都新耶路撒冷城的居民。见来11:14-16,腓3:20。这提醒我们记起但以理书七章二十七节的应许:“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

  患难中的保护──读到基督所应许非拉铁非的基督徒说:“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其中有何等的安慰!这话是指但以理书十二章一节所说的“有大艰难,从有国以来直到此时,没有这样的”。但以理十二章一节说,从这项大患难,“你本国的民中,凡名录在册上的,必得拯救。”同样的,在启示录三章十节,耶稣也应许保守非拉铁非人免去他们的试炼。

  那最后最大的试炼,在世界末日、册子都在基督复临前的审判中审查过之后、在基督复临时死人复活之先、米迦勒站起来时、终必来到。(但12:1-2;7:9-14)

  如今,士每拿已遭遇十日的患难,在那患难中,他们必须至死忠心。那是一次专为逼迫真基督徒的患难。在这项逼迫中,一些忠心的信徒,会被处死。推雅推喇教会也受到患难的警告。但是她的患难乃是惩罚,那些遭受患难的人,是那些跟随耶洗别的恶人。

  这样给七教会的信,讲到三种不同的患难。(1) 士每拿的逼迫,圣徒在此患难中会殉道。(2) 推雅推喇的惩罚,跟随耶洗别的人受苦。(3) 最后试炼的时刻,此时全世界的人都要受到试炼,但是上帝的子民却要蒙拯救。当我们问七教会是否代表教会历史中七个时代之时,我们必须记住这些患难的区别。

  但是在我们如此行之前,让我们先问,为要在将要来到的患难中得以保全,我们需要作什么?我们对此有兴趣。我们还记得所有的应许都是给“凡有耳的”,就是任何愿意听的人。

  耶稣回答说:“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在启示录原先写成的希腊文中,这“道”字,可以代表“信息”,“教训”,或“命令”。要点是,(1) 基督教导我们要忍耐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试炼,(2) 祂应许若是我们现在依持祂,借着祂的帮助,胜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试探,当大的危机临到时,祂就必定会保守我们。

  我们在开始讨论非拉铁非时,曾称她是开门的教会。基督向她介绍自己是“那……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这幅图画得自以赛亚书二十二章二十二节。在那里,这些话讲到一位名叫以利亚敬、任职只有短时间的地方官员。与他对比的,耶稣乃是真实的永远掌管钥匙的,拥有高超的权柄。耶稣在启示录三章八节加上说:“给你(非拉铁非的基督徒)一个敝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个观念。

7.老底嘉,淡而无味的教会。启示录3:14-22

  背景──老底嘉,那列在基督通讯簿中的第七个、也是最后的城,十分富足,并以此自豪。当主后六十年左右一次地震将其毁灭时,它未像其它的城,接受罗马的灾难救济,她用自己的钱重建。

  老底嘉大多数的财富得自商业及银行利润。有意义的是,一种有光泽、柔软、贵重的黑羊毛,在那里上市,并制成昂贵的衣服及地毯。老底嘉也因医学院及从当地材料制成的眼药而闻名于世。它也是一个游憩胜地。南边几里路远的山上有温泉、到热水经过水管流到城中时,已变成温水,难喝,但正适合沐浴用。

  责备──老底嘉教会看来分有那城的自满自傲,但却没有自满自傲的理由。耶稣特别痛责他们,未给于任何夸赞。“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耶稣对他们说:“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祂加上说:“你也不冷也不热,”“如温水”。

  基督介绍祂自己给老底嘉基督徒的方式是特别合适的。祂称祂自己“为诚信真实见证的”,祂选这个称谓,因为祂所向之讲话的子民,是一批自欺的子民。祂要他们信任祂那令他们不愉快的诊断。

  祂也介绍自己是“为阿们的”。这个希伯来文意为“在真理中”。这是另一种方式提醒自欺的老底嘉人,祂可以解救他们脱离自欺。

  但是当祂称祂自己为“在上帝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时,祂心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祂暗示,他们若是承认祂所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形,祂就会将他们完全改变过来。祂能重造他们。(请参阅以下的问题解答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

  耶稣继续用一种老底嘉人容易接纳的方式讲述为他们的病所开的药方。祂描写自己是一个天上来的商人,贩卖他们所迫切需要,但他们自己却认为不需要的产品。“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

  对那些认为自己富足的人,祂介绍自己是真财富的源头。对那些认为自己有药能医治一切眼疾的人,祂要给他们那唯一有效的眼药膏。对那些自以为制造世界最精美衣服的人,祂要给他们的不是黑袍,而是祂自己公义的白袍。

  那“白袍”在启示录十九章七,八节指出说,就是羔羊新妇的“细麻衣”,其意思是“圣徒所行的义”。他们的义行从那里来的呢?从基督而来。因为“耶和华是我们的义”。见耶23:6。只有基督从罪中救赎我们,改变我们的动机,鼓励并帮助我们时,我们才能够成为好人,或行出任何善良的事。至于眼药,就是圣灵。那在我们行错,使我们的良心感到不安,帮助我们看出自己缺点的,岂不是圣灵吗?见约16:8-10。我们可以想那眼药就是圣灵的表征。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信心与爱心。我们可以想它们像金子一样。但是上帝的恩典是可买卖的吗?信心,爱心,公义,及圣灵,是可以买得的吗?

  “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以赛亚书五十五章一节说:“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但是在路加福音十四章三十三节,耶稣说:“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基督最伟大的恩赐是白白给我们的,但是,却要用一切所有为代价。不是钱币,支票,或信用卡可以购得──但要我们的全心。

  报赏──甚至应许给老底嘉教会的报赏也包含着责备。“我站在门外叩门,”耶稣说:表示祂的出现,目前不是老底嘉人心里所想的。但是“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

  耶稣所要给我们的那奢侈的衣袍,金子,与眼药,都是白白给我们的,但是它们不是从邮件中寄来的。它们是由耶稣亲自送达的,并且,祂也不会强迫我们接受。祂不会在我们睡觉之时进来,放在我们的房子里。我们必须醒转起来。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确没有衣服穿,我们必须努力去开门,接受祂的白袍,请祂进来。

  要作一个基督徒是不错的。但是显然要作一个基督徒仍然不够。许多人在盼望、想要得救之时却失丧了。我们必须决心作基督徒。我们必须在觉得要抱怨之时,选择度信心的生活,在觉得怨恨之时,将爱活出来,在觉得什么都不想作,或想要作恶时,去行善。我们必须以那唯一可能的方式去如此行,就是借着与耶稣基督之间个人活泼的关系。我们必须打开门让祂进来。我们若要我们的家庭成为基督化的家庭,我们必须努力将基督带进家中。

  老底嘉的基督徒,是不冷不热,如同他们水管中的水。不太坏,也不太好。不与基督相敌对,但也没有活泼地献身。不绝对地吝啬,但也没有自发慷慨的心。不反对帮助人,但在帮助人上作的不多。

  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耶稣叹息说。我们了解祂为何要我们热。因为那样,我们就会热衷于行善,充满起初的爱,充满赞美与喜乐。但是祂为何要我们冷呢?因为那样,我们就会觉得不舒服,感到事情不对劲了。

  “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厉害的话,但不是最后的话。“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基督责备我们为要重建我们。“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祂同坐一般。”

  老底嘉的情况是教会最危险的病。不冷不热,胡说八道,淡而无味。但是,甚至这些,也可胜过。我们若现在让基督完全进入我们的人生,祂就会带我们进入祂永远的生命。祂甚至可以让冒烟的老底嘉基督徒“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见但12:3)

II.个人发展的鼓励

  不是人人的婚姻都是一样的。

  我所知道的一个最短的婚姻,在婚礼茶会中,由一辆救护车及警车来收场。救护车将新娘与照顾她的人送到医院,那辆警车则将新郎与他的人送到拘留所去。

  这样短暂的婚姻不多。即使在离婚率高的美国,有超过半数的第一次的婚姻仍然维持到终身。但是并非所有维持至终身的婚姻都是幸福的。一些婚姻实际上是怨恨与日俱增。一个奋斗中的妻子当问到曾否想结束她的婚姻时回答说:“藉离婚结束吗?从未想过,藉杀人吗?天天都有可能。”(注五)

  有如此多的婚姻持续如此之久,但可悲的是,许多婚姻只是表面维持,没有真正成功的结合。

  结婚,离婚,人都遭遇。真正婚姻美满的人,会显出那些我们称为“成熟”的特征。在一本广泛采用的教科书中说,婚姻美满的人,“情感稳定,为他人设想,退让,人喜欢与之为伴,自信,及在情感上可以依靠。”(注六)

  圣经介绍耶稣基督拥有人理想的性情。耶稣会成为何等美好的丈夫啊!大丈夫气概,勇敢,自信,祂为他人设想,喜欢朋友,小孩,宽恕祂的仇敌。吸引大批不幸的人,将祂伟大的智慧放在故事之中,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明白。祂有完整的人格,活出祂崇高的原则,将祂所讲的付诸实行。祂勇敢地面对当时的权威,甚至孤身将一大群受保护的骗子赶出圣殿外院。

  我们多数人都钦崇耶稣,愿意像祂──只要不那么困难就行。在遭遇试探之时,我们也常常忘记我们所作的好的决志。为了帮助我们进步,使我们成熟,基督写给七教会的信可以视为给我们一连串的指导与鼓励。

  在那七封信中,耶稣曾表达祂欣赏门徒们好的素质,欣赏那些与祂自己相似的素质。在我们家中,我们应该表达我们欣赏在他人身上好的素质。耶稣曾美妙的讲到“劳苦”,“忍耐”,“信心”,“勤劳”与“爱心”。

  鼓励人的应许──我们也可在祂赐给那在各种试探中得胜的子民的宏大应许中得到鼓励。在那七封信中所提到的试探,今天我们仍然会遭遇,虽然它们或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比如,在那三个教会,以弗所,别迦摩,与推雅推喇,那强烈的试探是,在当代文化中一些与基督教实际相冲突、但许多人却不认为有问题的方面妥协。

  青年基督徒,新信徒,与感到疲倦的教会中作柱子的教友,容易成为那说圣经所禁止的东西是好的,是可喜悦的朋友们攻击的目标。要那些年轻的,软弱的,或疲倦的基督徒抗拒这些论调,当提倡这些论调的人也是基督徒──尼哥拉党人,巴兰党人或耶洗别一派人时, 尤其困难。

  今天的基督徒要抗拒朋友们说现代文明中的一些罪恶面并不真正那么坏,并不容易。历史学家史威廉(WILLIAN WARREN SWEET)几年前指出,当美国为奴隶问题意见分歧之时,美国的教会对同样的问题,也是意见分歧。当美国内战爆发之时,美国的基督徒,站在不同的立场彼此残杀。当美国在一九二零年代走孤立路线时,基督徒对海外布道的支持就随之减低(注七)。一八四零年代,许多美国基督徒热心为奴隶制度辩护,但在一八六零年代,他们却要杀持有奴隶的人。一九二零年代,他们撤销国外布道的许诺,用钱在美国建造大教堂。他们说服自己,他们是在遵行上帝的旨意。但是在每种情形下,他们都是在跟随当时的潮流。正如尼哥拉党人与巴兰党人,他们不但不抗拒当代的文化,真正去寻求上帝的旨意,反而屈从试探。

  福音派的基督徒曾高兴地看见在一九二零年代、一九五零年代、以及在一九六零年代末期,并在一九八零年代中期所表现的,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增长。天主教大学社会学家何基(DEAN R. HOGE)曾研究过这些潮流,发现大学生对宗教的热忱与他们对其它方面关心的事,如“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对大学社交标准的依从”,呈显著的平行。像大多数的成人一样,许多学生是好,或坏,大半看他们的同学是好是坏而定。(注八)

  若这一切不令人惊奇,这里可能是令人惊奇的事了。那对少年怀孕特别关切的美国康乃迪基金副主席施优妮(EUNICE KENNEDY SHRIVER)曾说“我们的青年人的确拥有价值观念,但需要支持。”(她的结论与我所认识的一些青年工作人员的结论相若)她抱怨说:“是社会本身在鼓励少年性行为,并且,伪善的谴责其恶果。”依据她二十五年为少女工作的经验,她说,“她发现她们乐于接受标准,不要避孕药。”为了说明她的论点,她讲到她曾在一个少女的特别班上,看到学生们听见老师提出一系列类似的题目都没有激起兴趣之后,当老师问“你们喜欢讨论如何对你的男朋友说不,而不失去他的爱吗?”所有的手都立刻同时举了起来。(注九)

  施优妮的论点是,许多青年人都要有好品行,他们只要知道如何去抗拒朋友的压力,并受到适当的鼓励,他们就会去抗拒。在他们表面的叛逆之后,许多青年人“的确拥有价值观念,”但“需要支持。”

  若是少年人能将圣经的应许深深地放进他们的生命之中,圣经的应许就能提供这项支持。

  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诗119:9-11

  上帝圣言中有一些应许是在给七教会的信中赐给我们的。“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2:10)“得胜的,我必将上帝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启2:7)“那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启2:26)“凡得胜的必……穿白衣,”(启3:5)“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3:20)

  青年人在约会之前先需要知道这些应许。信仰基督的商人在受试探逃税之前,在将本可用捐助穷人的钱花在鸡尾酒会之前,需要先知道它们。

  要将这些应许拥为己有。要用心眼看见基督现在与我们同在,并以后与我们共度永生时的喜乐。在地上的生命转瞬即过,虽然不完美,但却是相当甜蜜的。我喜欢活下去。你也一样。基督的复活对我们代表一切,因为,这就是说,祂现在活着,并且我们可以永远快乐的生活。若是我们及我们的家人都在我们的意识及潜意识里有着写给七教会信中的复活的真理,我们就可培植出,当我们受刺激或受引诱时不要行错的自然的欲望来。圣灵必会在我们需要帮助之时大力地提醒我们记起这些应许。这样我们的品格就会长大成熟。

  体贴的警告──在这写给七教会的信中,随着促进我们人格成熟的应许,也将那过于自信的危险警告我们。在撒狄与在老底嘉的基督徒觉得如此有把握,认为他们无问题,以致他们落入一种无目的的梦境之中。那些以弗所人丢弃了他们起初的爱心。坦白地说,过于自信,是基督教所一直就有的一项危险。我们已如此明白上帝的爱,祂的赦免,及祂乐意按我们的样子接纳我们(而我们也的确需要这些美妙的知识),以致我们容易自欺,以为祂会满意于我们停留在我们原来的状况之中。

  你曾否有过亲戚度假时返家途中,顺便到你那里,带着他们的孩子们,巨大的狗,及一大堆脏衣服,你请他们留下来过夜而他们却停留了一周之久?他们倒空了你的冰箱,撕破了你的沙发,弄脏了你的地毯,最后在不高兴中离去?

  是啊,你欢迎他们,不是吗?你接纳了他们,依他们的样子接纳了他们。但是你是否要他们总是停留在那种样子之中呢?

  我们无法偿付上帝赐给我们的饮食,或祂卖给我们的金子与白衣。祂没有要我们为那些付上代价。但是祂确是要我们培植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男女,为祂的缘故聪明的为他人服务,告诉他人祂的良善,提供榜样,让他们看见,使他们可以得到感动。祂要我们的家庭使整个邻里都受感动。

  我们家里的人盼望我们每个人在某些点上都改变,长大,这些我们都知道。

  悔改的呼召──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理想,在这七封信中一再出现的主题是呼召悔改。悔改意为“心意改变”。上帝要我们今天的思想方式不同于昨日,尤其在对我们所要达成的理想方面。祂要我们承认,我们没有按照我们应该的情形去爱人,我们在应该坚定的时候却妥协了,在应该体谅他人时却顽固、生气,我们太自视过高。悔改牵涉承认自己真实的情况,作出适切的反应。

  适切的反应之一是,决心借着上帝的恩典作一个改变的人。另一个适切的反应是向那受我们伤害的人赔罪。

  我必须多次为了发脾气向我的男孩道歉。向我的妻子也一样,因为不够温柔。我高兴的说,道歉未伤害我们的关系。实际上它似乎帮助使我们的关系更亲密。

  回想一下水门案。你还能记得,当你开始认识到美国总统不诚实时的情形如何?你还记得你的感觉如何?你是否想象得出这样的一幕:

  报告员:各位女士先生:现在请美国总统说话。总统:各位美国同胞,我犯了错。我犯错时,我以为我是对的,但是现在我知道我错了。我向你们每个人道歉。虽然我不配得你们的信任,我求你们帮助我补好我所造成的损害。

  有人要说那是伪善或软弱。但是我认为一般人中的大多数都会说:“这不容易!对他是有益的。”我想那信任的鸿沟就会变窄,对政府的信任就会加增。

  我们多数人都害怕悔改,认错,因为我们认为,若是我们承认做错了事,人会相信我们真正犯了错。为何我们不够聪明去认识他们早就知道呢?

  你曾否听过那个错将盐当作糖放在草莓中的人吗?他不喜欢咸草莓,但是为了不让他的妻子知道他犯了错,就一直吃了十几年的咸草莓。

  我们的错处如此明显,人有时奇怪,为何我们自己却看不见。

  这就是耶稣所说老底嘉教会的情形。他们是瞎眼的,但不知道自己是瞎眼的。

  不知道自己是赤身的,贫穷的,淡而无味的。

  为了帮助我们醒过来,变成富足、美丽的人,变成成熟的男女,成为成功的丈夫与妻子,耶稣基督要赐给我们一切所需要的,那爱心与信心的金子,祂自己良善的白袍,圣灵领导使我们正直的眼药,与祂自己的友谊,死后的生命,并永远在祂宝座上与祂同坐。

  这对品格发展是何等的鼓励啊!

III. 七教会是预言

  牛顿(注十)与一些聪明的诠释但以理与启示录的释经家曾提出说,启示录的七教会是预表教会历史中将要来到的七个阶段。这些信,作为预言去了解,除了带给那接受这些信的早期教会,及各时代的教会与基督徒属灵信息益处之外,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东西。

  我们曾在前面看过这预言性的可能性。除了那里所作的考虑之外,在后面的问题解答中还列有更多的考虑。鉴于有折服人的证据指向这个方向,就值得我们花一点时间再看这写给七教会的信,看它们是否与基督升天之后到基督再来之间的教会经验的七个阶段相吻合。

1.以弗所(主后31-100年)

  以弗所教会因为丢弃了起初的爱心而受责备。同时,也因她的忍耐与好行为而受到夸赞。她尤其受到夸赞的是,她试验出并弃绝了那些假教师。她的热心减退了,但是她的信心仍然明亮。人人可以同意,这些描写与新约圣经时代至主后一百年左右的教会情形相吻合。新约时代教会的纯洁代表了自那时之后无数改革运动所追求回归的理想。

2.士每拿(主后100-313年)

  在这七封信中对士每拿教会的道理只字未提。我们只看见他们在受逼迫时的忠心。在此人人也会同意,所描写的可靠的吻合第二与第三世纪教会的经验,就是在主后一百年至主后三一三年戴克里先结束统治之时的教会经验。在此时期中,教会的确在道理上有了重大的偏差。但是在基督评估中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祂的门徒经常遭受攻击。

  在给士每拿教会信中提到关于那“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的(启2:9)可能就是讲那些一时冲动,帮助将波利卡普烧死的犹太人。但是将士每拿作为象征教会历史的一个阶段看,假犹太人则可能是指假基督徒。这样的看法适合数目众多的诺斯底派的基督徒。他们对圣经巧妙的解释,引起那时期中忠于圣经的基督徒广大的关心。

3.别迦摩(313-538), 4.推雅推喇(538-1565)

  与最先的两个教会,构成了痛苦的对比的这两个教会,别迦摩与推雅推喇,为了她们错误的道理,是该受严厉责备的。从整个教会看,别迦摩需要悔改,因为她容忍尼哥拉党人,巴兰党人。更坏的是,推雅推喇容忍了耶洗别。

  知道事实真相的人,少有人会否认基督教在所谓罗马帝国基督教化,及进入中世纪时,经历了严重的衰退。

  当我们以我们现在的看法,以之为象征,去看七教会时,那尼哥拉党人,巴兰党人,耶洗别,也被视为象征。旧约圣经的先知们用“淫乱”形容上帝的百姓与他们时代的异教国家作政治与宗教上的联盟。比如以西结书十六章与二十三章。古以色列人将上帝的真理与纯洁与他们周围国家的哲学、淫乱,及压迫搀混在一起。在这过程中,他们丢弃了对上帝的信仰,忘记了他们是上帝的百姓,而可悲地让自己堕落。“尼哥拉党人,巴兰党人,及耶洗别”,乃是象征基督徒愈来愈深的背道情形。在旧约圣经中,耶洗别代表上帝子民与他们周围有害的文化之最深堕落的搀合。

  现在我们已经注意到,在但以理书中,有关但以理书第七章与第八章两个小角的预言,主要的是关乎罗马教会坏的一面。在这七封信中,看到基督将重点放在那与坏处参杂在一起的优点上,是一件愉快的事。

  虽然别迦摩教会有尼哥拉党人,巴兰党人,基督还可以说:“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在可以提到的许多特点中,这时期一个优异的特点是,专心了解耶稣基督。重要的尼西亚会议(主后325年)在经过许多考虑研究之后,作结论说,耶稣是真神。康斯坦丁堡会议(381)作结论说 ,祂也是真人。以弗所会议(431)作结论说,祂的神性与人性结合在单一,与统一的位格中。迦克墩会议(451)说,祂继续有永在的神性与人性。每一次的决定都是为了响应一些采取相反立场之人的挑战。在此别迦摩期间所获得的这些坚信,与圣经相和谐,仍然为普世千千万万的天主教徒与基督徒所宝贵。

  至于推雅推喇时期,基督不仅讲到耶洗别及随从她的人,也讲到他们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祂能说,祂“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2:19)祂也能提到:“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24节)

  在此,祂使我们快乐地提醒自己,在推雅推喇时期(约在538至1565年),罗马天主教会因为她所办的医院,孤儿院,学校,国外布道,而配得大称赞。甚至那在晚年不夸赞天主教会的路德马丁,也热切的讲到在意大利“建造得辉煌”的医院,“殷勤”的工人,“十分清洁”的病床,及“学识丰富”的医生。(注十一)

  耶稣讲到“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时,祂似乎想到那些热忱的基督徒,如海牙的米里江,约翰威克里夫及跟随他的人,胡斯约翰及许多跟随他的人等。我们也想到瓦勒多及瓦典西派的人,或者还有圣法兰西斯,与早期的法兰西斯派。

  中世纪教会的善行虽然美妙,许多信徒虽然勇敢,但有些事有了严重的错误。人广泛的同意说,教会在中世纪,当整个欧洲在名义上都信奉基督时,教会属灵情况十分低落。前面已经讲过一些不快乐的故事,不必在此重复。保罗所预言的“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帖后2:3)都可悲的应验了。

  这“离道反教”的根本原因是中世纪教会乐意用属人的取代属上帝的。圣经,十字架的救赎,基督的祭司职分,从未被否认过。它们常是以恭敬的态度被提及。但是在日常的作为中,属天的真理却被人的遗传蒙蔽了。善行,无论是人自己的,或所拣选之圣徒的,其价值慢慢变成与信耶稣同等重要了。

  这项偏离上帝,转移到人的结果,对教会与其领袖的品行,是最不幸的。一五零零年左右,就在宗教改革之前,那位有名的天主教学者伊拉斯母说,在他那个时代,最容易得罪信徒的,就是称他为神父或修士。剑桥的历史学家蔡威克说:“在西方教会中每一个重视真理的人,都在呼求改革。”(注十二)

  耶稣预言式地讲到耶洗别说:“我曾给她悔改的机会,她却不肯悔改她的淫行。”(启2:21)改革的冲击曾一再临到──在第十世纪及以后从克龙尼修道院,在第十三世纪从圣法兰西斯,在第十四世纪,十五世纪,从重要会议,及在十六世纪从路德马丁与其它的人,都有改革冲击临到教会。人人都知道上帝如何藉路德马丁赐福世人。甚至在他早年身为天主教大学教授,及管理几个修院之时亦然。他在读天主教的圣经之时,快乐的读到:“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3:28)

  当然,他读的是拉丁文。

  路德马丁也在以弗所书二章八、九节中读到同样有福的信息:“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宗教改革伟大的发现是,救恩不是赚取的,而是接受的,它是白白得着的。

  那常常为人讲说的故事是,年老的贵格会的美国信徒,为了购买一个身驱特别壮实的黑人奴隶,出了压倒所有人的高价。在拍卖进行时,他一再听见这位黑人因不肯为奴隶而忿怒地说:“我不要作工,我不要作工。”

  那位贵格会的信徒,将这奴隶带回家去,向他几次解释说,他购买他,为要使他得自由。当这位黑人最后弄清楚实际情况之时,他跪在那位贵格会信徒的脚前,流泪向他保证说:“主人啊,我要终身为你作工。我要在我活着的时候服事你。”

  这里就是简单的福音及其效果。耶稣为我们付上了代价,全部价银,为了使我们得自由。当我们见到我们自己真是罪人,并见到基督是我们个人的救主,挂在十字架上好让我们得自由时,我们就渴望跪在祂的脚前感激地将我们自己永远献给祂。

  路德马丁的发现,改变了历史。宗教改革仍然被视为历史的分界线。

  那时是推雅推喇教会悔改的大好良机:“我曾给她悔改的机会,”但是底下可悲的话是:“他却不肯悔改。”

  对路德马丁的反应是众所熟知的。一五二零年教皇称他为“野熊”,一五二一年被开除教会。以后那出名的天特会议(1545-1563)坚持说(注十三),人在受洗之后,称义就不再是只借着信,也要借着由神职人员的赦罪,悔罪,及一段时间停留在炼狱中。见《但以理书研究》。

  天特会议常被认为是天主教对抗宗教改革的一项主要手段。为了响应路德马丁的挑战,它确曾带来了一些改革,但主要的是在教会管理方面,比如,神父必须受更高的教育,持守更高的道德标准,主教必须住在他们的教区内,而不可住在别处的官殿里,等等。天特会议也第一次将天主教的神学正式系统化。不幸的是,如此行时,它选择了采取了中世纪教会的立场。在会议中,曾有激烈的辩论,因为一些天主教领袖在一些重点上急切想依照基督教宗教改革的观点改变。但是这项辩论一直进行,直到传统的观念得胜。在会议结束不久,教皇庇护五世宣布说,圣多马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为教会的大教师。他是中世纪后期最伟大的神学家。

  一五六三年天特会议闭幕之时,看来是推雅推喇时期结束的适当的时候。但是在历史之中,潮流与各种运动通常并不在一定的日期开始或结束。基督教会也从未是全然一致的教会。试看一看在以弗所时期那七个教会之间的歧异之处吧。因此,我们若想象推雅推喇是一头在某一个时期在基督教舞台上的海豚,当我们进入较晚的时期中,我们就必会认为,牠在水下游行的距离也不远。

  其所着教科书曾被各大学及神学院采用几达一世纪之久的瓦克(Williston Walker)说,约在此时(1560年代),一种新的精神在那些继续为天主教的地区荡漾。这项新精神,“第一,强烈反对基督教,第二,采纳中世纪神学,第三,愿意为其信仰争战与受苦。”(注十四)

  为自己的信仰而战,与为自己的信仰受苦,完全是两回事。新的天主教徒,太乐意为自己的信仰而战了。基督教徒也是一样,这在我们讨论撒狄时就可看见。

  耶稣已经指出,耶洗别若是不肯悔改,祂将会让事态自然发展。“看哪,”祂说:“我要叫她病卧在床。那些与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们同受大患难。我又要杀死她的党类。”(启2:22,23)

  这“大患难”不是所有真实基督徒都会从其中蒙拯救的末时的大患难(启3:10),也不是士每拿所经历,圣徒受苦的大患难(启2:10)。它看来像橄榄山谈话中所预言的大患难是同一个大患难。其危机如此严重,看来似危及人类的生存。见本书前面所述。

  当欧洲前所未有的、拒绝了各种悔改的机会,甚至在罗马崩溃的那一世纪也一样。“西方的人民,走过死荫的幽谷。中世纪的大饥荒于十四世纪二十年代来袭,在那个世纪中叶当黑死病沿着贸易路线爆发开来时,欧洲有五分之二的人口丧命。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不仅连结了十四世纪与十五世纪,也在战争的末期带进了现代的武器,火药与大炮。乡村与都市中贫民的大暴乱,搅乱了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组织。”(注十五)

  黑死病是一种在皮肤下造成黑块的淋巴腺传染病。大多数病人染病后数日内死亡,许多人在数小时内死亡。在许多社区,没有人存活去埋葬死人。它成为一种地方性疾病达三百年之久。它就是推雅推喇所要遭受的病吗?

  在黑死病继续存在的同时,欧洲在一六零零年,南方的天主教徒与北方路德派基督教徒之间的仇恨愈积愈深。人民被不愉快地拖入1618─1648三十年战争之中。经过可怕的战争之后,人终于觉醒,存活的人发现中欧各处都遭士兵及不法的流氓蹂躏,成群的孤儿到处流浪。无数的妇女遭强暴,农业与工业都瘫痪了。估计的伤亡人数,单只在当初拥有一千八百万人口的德国而言,就高达一千万。(注十六)

  若欧洲南部的天主教徒接纳了那因信称义及其相关的改革原则,若是北方的基督徒记住了这些原则,这可怕的三十年战争就不会发生。

5.撒狄(1565-1740)

  撒狄当作预言的表征看,适当地代表了那在辉煌的宗教改革初期之后的1565至1740两世纪之间基督教那停滞的,自满的景况。撒狄靠赖她在宗教改革时的名声,“按名”是活的,“其实是死的。”(启3:1)

  路德派的宗教改革给基督教一个新的起点。有一段时期,千千万万的人因比从前更清楚地认识我们慈爱的上帝而喜乐。圣经有了重要的地位。教育获得显著的进步,因为宗教改革要每个人都能读圣经,自己了解圣经。从前付给神父为死者举行弥撒的大量的金钱,如今用为救济穷人。修士们离开了修院在世界中找到工作。神父,修士,及修女,被鼓励结婚。无数的神父天天主持家庭礼拜。

  但是,这种佳境不能维持长久。由于事态不幸的发展,似乎用正确的词语将因信称义表达出来,比在生活中经验因信称义更重要。路德会历史学家郭本(Las Qualben)说:“福音被视为道理看待,而不视为上帝拯救的大能。基督教被介绍给人时,作为正确的思想,而没有相对的强调正当的心灵状况。”圣经成了神学武器的火药库。辩论造成了“争论的神学家,及唇枪舌剑的基督教。”(注十七)这些辩论变得如此不愉快,路德马丁的盟友梅兰克吞在一五六零年当他将要离世时感到欣慰的说,他不久就可脱离“神学家的忿怒”了。(注十八)

  一五七七年,在路德会信徒之间藉“协和信条”(Formula of Concord),一五八零年,又藉“协和信经”(Book of Concord)达成了僵硬的和平。这些信条由八十六个小型路德会国家教会的代表,及八千位路德会的牧师及教师签字。现在追随路德马丁的人,有了他们清楚的教义信条,正如天主教会借着天特会议有了他们的信条一样。这样,路德会的信仰,变成了撒狄,位在山顶,为那看来不会受到攻击,但却说来可悲的是,奇冷的,形式的,停滞的悬崖所保护。

  在英国,英国教会也大大失去了她原来的热忱,藏在它那三十九条信条的高高的避难所之中。

  跟随宗教改革第二位伟大领袖加尔文的信徒,在较长时期中表现了出色的创造力。他们在中欧被称为改革派基督徒,在法国有胡格诺派(Huguenots), 英国有清教徒。不久,清教徒被称为长老会或公理宗教会,更在后来,在美国,也称为浸信会。

  虽然每一个基督教的运动有其英雄式的起初的贡献,在一七零零年代,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其情况与宗教改革者所预见的大不相同。智识分子否认复活与基督复临,变成唯理主义者,导致奇怪地被称为启蒙时期的黑暗时期。一般人只要参加教堂礼拜,相信教会所教导的就好了。英国落到不敬虔的边缘。在那里,在一九零零年初叶,“大众娱乐粗俗,文盲广布,执法野蛮,监狱因疾病与罪恶沉落,醉酒流行是英国历史上空前的。”(注一九)

  撒狄的基督徒若是能记住在宗教改革开始时所“领受……听见”的荣耀的事,景况会有何等的不同啊!

  但是至于那在撒狄那“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警醒、配得穿白衣的几个人呢?(四节)

  路德会中有许多这样的人。基哈特(Paul Gerhardt 1607-1676)写了许多现在仍为许多教会所爱的十分属灵的赞美诗,包括“主首受创”那一首。韩德尔(1685-1759)作了弥赛亚曲。巴哈(1685-1750)使整个西方教会的崇拜更丰富。本格尔(Johannes Bengel 1687-1752)写了一部美好的新约圣经注释。

  我们不要漏掉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他是贵格会的热心的创始人,也不要漏掉浸信会的本仁约翰(1628-1688),他的著作“天路历程”与“丰盛恩典”,帮助了所有教会中许许多多的人,或翠史克(Dorothy Traske,死于1640年),她因为爱第七日的安息日在监中受了十六年的苦。

  斯彭内尔(Philipp Jacob Spener 1635-1705)曾作过伟大的贡献。他使基督徒以小组形式聚会,研究圣经及祈祷。他的“敬虔主义”曾发挥深远的影响。亲岑多夫伯爵(Count Nikolaus von Zinzendorf 1700-1760)在斯彭内尔的影响之下,在自己私人的产业名为亨哈特的村庄上,安顿了一批莫拉维亚弟兄。这些与路德派保持连系的莫拉维亚弟兄,与上帝之间并彼此之间,培植出深切的属灵的关系。他们听从基督的命令,在基督复临之前要将福音传给各处,他们差遣信徒到最艰难的地区,比如,在那时似乎是地极的地方──南非与北极──去传道。

  美国殖民地发现不久,就有二十六个莫拉维亚弟兄被差遣到乔治亚作传道士。在一次大西洋的暴风雨中,他们保持了惊人的内心的镇静与安宁。那一场暴风雨却让那在同一艘船上的卫斯理约翰吓得要死。那位即将成为卫理公会创始人的卫斯理约翰,那时还是英国教会所差遣到美国去的年轻传道人。他十分好奇地要知道,为何莫拉维亚弟兄有的平安,他没有。

  以后,到了岸上,那位出名的莫拉维亚弟兄会的领袖施旁恩伯尔(A. G. Spangenberg)亲自与年轻的卫斯理约翰谈话。“你认识基督么?”他问道。

  “我认识祂是世人的救主。”卫斯理回答说。

  “不错,”施旁恩伯尔说:“但是你是否知道祂已拯救了你呢?”

  两三年之后,卫斯理约翰从美国回到英国,决心多认识莫拉维亚弟兄会的耶稣。当他在一七三八年祈求亮光之时,他在伦敦奥德门街教堂参加了一次圣公会教会的聚会。他听见有人在读路德马丁所着罗马书评注的序言。这就是说,他从那位对因信称义已经知道如此之多的宗教改革家听见了因信称义的道理。

  “约在八点四十五分,”以后卫斯理约翰写下那不朽的话:“当他(路德马丁)在描写借着对基督的信心上帝在人心所造成的改变时,我感到我的心奇怪的温暖。我感到,我真正信靠基督,并在得救上只信靠祂。有保证赐给我,祂已担当了我的罪。救我脱离了罪与死的律了。”

  在此蒙光照的时刻,卫斯理约翰记起了在宗教改革新时代基督徒所曾经领受及听见的。但是他发现耶稣是他个人救主的结果,则属乎教会的非拉铁非时代。

6.非拉铁非(1750-1844)

  非拉铁非时代可以被视为约在一七零零年代中叶至一八零零年代的中叶。耶稣只讲到非拉铁非教会的优点。“你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祂说:“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非拉铁非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兄弟之爱。非拉铁非是个美丽的教会,象征教会历史中一个美丽的时期。我们将在下面讨论她那打开的门。

  在卫斯理约翰的心感到奇异的温暖之后,他的传道工作发生了一件十分引人的事。数目众多的人为他的信息所吸引。其中大多数都是那个时代境况较差的人──粗暴,不识字,醉酒的人。那些有够大的教堂容纳这些群众的传道人蔑视他们。因此,卫斯理约翰将他们带到田里。他在星期日之外工作的日子,在日出之时,他尚未去工作之前,在户外讲道。他鼓励他的听众与他们的家人,经常去参加英国教会的崇拜,但是他将他们组成会社,像敬虔派的祷告小组一样。

  卫斯理的一个亲密朋友怀特飞德(George Whitefield)也以他的信息吸引了大批的听众。卫斯理约翰的哥哥查理写了几百首赞美诗。其中出名的有“爱我灵的主”,“新生王歌”。

  全英格兰有了如此深的改变,称为“布道觉醒”。它导致今日全球信徒已达数百万的卫理公会的诞生。怀特飞德的讲道大大助长了新英格兰的大觉醒(1740),使那里的公理会及长老会得着奋兴,导致浸信会的诞生。这浸信会也与卫理公会一样,现今在普世也拥有许多信徒。

  当布道觉醒在英格兰继续进行之时,在美洲,在那一世纪稍后,有了另一个觉醒,并在一八零零年代初期,还有一次更大的觉醒。实际说来,十九世纪初叶,是新的美国各城镇及森林区布道兴盛时期。当法国的基督徒反对法国革命无神论流行之时,一股敬虔的浪潮也在天主教的法国涌起。

  这奋兴的时代激起了宏伟的布道事业。比如,英国的基督徒,决心利用大英帝国的兴起,要在英国的枪讲述帝国主义的地方,讲述基督的救恩。

  据说,一七八五年,在全世界只有二十个基督教会的布道站,其中一半由莫拉维亚兄弟会的小组所经营。以后浸信会的一位平信徒传道人、身为鞋匠的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听见了上帝的呼召。在他于一七九三年离开英国坐船到印度去之前,他帮助组织了浸信会宣道会。这宣道会继续进行募集金钱,拣选另外的人作布道士,差遣出去。三年之后,超教派的伦敦宣道会组成。再过两年,第三个宣道会在荷兰组成。以后柏林有一个,一八一零年,在美国组成了美国宣道会等等,直到基督教有了十几个宣道会。一八零四年英国及外国圣经公会诞生,帮助出版廉价的圣经及供给国外布道士所需要的新语言的部分圣经。接着在欧洲与美洲有许多圣经公会成立。

  国外布道一点未曾耗尽非拉铁非的精力。一八零零年初期一位美国的基督徒说:“宗教是一项输出越多,存留越多的商品。”(注二十)

  对儿童产生了新的关心。英国的雷克斯(Robert Raikes)发动了主日学运动,使欧美两洲千千万万的儿童得益。穆勒乔治于一八三二年开办了孤儿院。这孤儿院不断扩大,有一个时候,其许多孤儿院中的一个孤儿院就收容了两千名无家可归的孤儿。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于一八三三年使奴隶为非法。另外的基督徒则在美国为废除奴隶制度而努力。数以百计的教会大学诞生了。许多基督徒的会社成立,以增进人民的福祉。多数的庞大的计划都是超教派,其人力及财力都由平信徒支持。那是一个充满热忱、自我牺牲、各教会彼此合作的时代。与其相联的是,虔诚地相信耶稣基督为个人的救主。称其为非拉铁非是恰当的。

  但是我们还没有讲到在此时期中在许多教会中所爆发的对圣经预言热烈的新兴趣。上帝曾经应许但以理,在一千二百六十年结束的“末时”他的书将被开启。见但12:4。我们将保留等到研读启示录第十一至十四章时讨论。

7.老底嘉(1844──)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一次失望。在非拉铁非之后是老底嘉。兄弟之爱的美由不冷不热及自夸所代替。在非拉铁非时期耶稣说:“我必快来,”(启3:11)耶稣快要回来,但是虽然有祂的这项应许,祂的教会却转身离开。

  在此,无论直接或间接,未曾以任何方式,讲到老底嘉所信仰的教义。基督所选择要唤起注意的,甚至比教义更基本,一种内心深处的态度。老底嘉教会自满,心意不专。她在善行上不专心,满足于自己那看来是属灵的宗教经验、但实际是没有基督的。

  我们已经知道,在任何时间,都有一些基督徒及一些教会,反映出所有七教会中的教会。这七教会,作为预言中的象征,只是代表那时代基督教会的主要经验。

  十九世纪中叶之后(非拉铁非时期已经结束),基督教,从整体看,仍然充满活力,在某些方面仍在前进。宣道事业扩张了。新的教派兴起,充满热忱。有大量金钱献在救济工作上。但是实际上,重大的改变正在形成。这些改变,当我们在研读启示录第十二至十四章时,我们将了解得更清楚。

  现在可能只要注意到一些如那使卫理公会与浸信会于一八四四年开始发生裂痕的事就已够了。这两个教派都各有一半,要狠狠地决心保守奴隶制度,认为那是上帝所赐福的制度。那更诡秘、更不停止弥漫的是基督教会急忙使自己适应达尔文进化论的快速动作。那基于进化论认为人类进步之不可避免的新思想,及其与基督复临结合在一起的新奇古怪的思想,使千千万万的基督徒将需要耶稣为个人救主的注意挪开。与这些发展同时兴起的,则有对第七日安息日的惊人的敌对。

  当然,还有偷偷进来的物质主义,腐蚀了基督徒的价值观。

  当一个人有了人寿保险,一艘游艇,三部汽车,两栋房屋,就容易认为他不需要与上帝有个人的关系。耶稣说:“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玛门:财利的意思)。”(太6:24)那就是说,你不能事奉上帝又事奉金钱。但是我们大多数,想二者都事奉──结果就成了一个既非好的基督徒,在世俗中也非一个精明的人。

  一九八零年五月二日版美国福音派主要发言人的“今日基督教”杂志,刊载了一篇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人有百分之九十四相信上帝。百分之七十九的人说已经悔改重生。百分之四十五的人相信救恩是藉相信基督而得。那分杂志作结论说:“显然,全国宗教的脉动十分强健。”

  可悲的是,“今日基督教”杂志也指出,接受调查的三分之一天主教徒说,他们从未读过圣经,基督教徒则只有百分之二十四说,每周去教会,福音派的信徒百分之四十二能说出十诫中的四诫。

  这样,百分之九十四的美国人说相信上帝,但是他们花在宠物身上的钱,比献给国外布道的钱多六倍。

  每年在第三世界,有一千五百万儿童死亡。联合国告诉我们,他们的百分之九十,那就是每年有超过一千三百万儿童,若是他们的家有干净的水,就可以获救。第三世界给水的洁净费用估计为每年三十至四十亿美元,共计十年。这样的数目听起来昂贵。它也确是昂贵。但它只不过相当于几乎全是基督徒的美国人每年在酒上的花费的一部分罢了。

  “显然,全国宗教的脉动十分强健。”这分杂志说。啊,是的,但它还可以强健得多。

  若是美国离开基督的理想十分遥远,在欧洲及其它西方国家教会的情况就更坏了。

  在末日的教会松懈,不冷不热,不仅在这七封信中预言到,也显示在基督焦虑问题中:“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路18:8)这也显露在祂所讲十个睡觉童女的比喻中。其中五个愚拙到未为灯预备足够的油。以整体说,她们像老底嘉一样,是一半一半。同样地,保罗讲到末世的基督徒时也说, 末世的基督徒“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后3:1,5)

  我们读教会历史,就会证明我们的预期是有理由的。这七个教会,视为预言中的表征,的确能符合七大时代。在这些年月中,基督是何等忍耐啊!

  这位整理灯的上帝,为祂冒烟的教会及生硬的基督徒表现了何等的关怀啊。

  认识到基督就要回来,我们今天正住在老底嘉时代,对我们具有何等振奋的作用啊!

  感谢上帝,耶稣说祂自己正在我们门外叩门。

IV.两扇开着的门

  耶稣对非拉铁非的教会说:“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敝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启3:8)

  对老底嘉教会,祂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启3:20)

  两扇门──一扇在天上,已经打开,另一扇在地上,需要打开。

  一扇门,是我们没有任何人能关闭的。另一扇门,则只有我们能开。

  那第一扇门,是基督已经打开的门,使我们可以进去。那第二扇门,是我们要打开,让基督可以进来。

  基督打开的门──因为保罗常常提到布道的机会,如同打开的门(见林前16:9;林后2:12)。一些解经家就认为,在这写给非拉铁非的信中所讲的开着的门,也是指布道的机会。但不幸的是,布道机会的门,能为各种人所关闭。而启示录三章八节中所说的门乃是“无人能关的”。

  为了要找出这扇门的意思,最好是在启示录这卷书内去找寻。启示录第四章一节说:“我观看,见天上有门开了。”

  耶稣在山边宝训中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7)祂在这一段话中借着邀请我们叩门,鼓励我们祷告。祂的劝勉今天仍然有效。但是在启示录中,祂让我们知道,去天国的门已经打开,我们所需要的,只要凭着信走进去。

  不需要预先约好日子。没有人需要等候。没有接待的人会说:“对不起,老板现在太忙了。”

  在上帝与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就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耶稣说:“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敝开的门。”

  一零七七年一月,当亨利第四皇帝在意大利北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要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道歉时,那自称是基督代表的教皇让这位皇帝在风雪中等候了三天。最后,他让这位皇帝进去,但是,依据教皇自己写的信(注二一),只是十分勉强才让他进去。就是这种态度使人看不见基督经常性的工作,就是祂在天上圣所中所作不断的服务。

  公共建筑物中许多门都标着“请关门”。但是耶稣说,到天上圣所的门是打开着的。──“请进来!”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4-16)

  我们都有困难,孩子大人都有。耶稣要我们每个人,面临试炼与试探时,就习惯地想到,在天父与我们之间,中间毫无阻挡,只有一扇门,开得像天空一般大。

  祂并不是说,当我们进了这扇门去见祂,祂就一定会赐给我们所求的。祂的智慧与爱心不会让祂这样行。祂的意思是,祂真正关心我们,祂所行的甚至比我们求的更好。正像我们刚刚读到的,祂必赐给我们怜悯与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我们的门开了吗?天上的门已经大开。但是我们的门呢?“看哪,”耶稣说:“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3:20)

  当然,耶稣是在天上圣所中与父同在。我们刚刚在希伯来书四章十四至十六节中已经读到。但是在地上,圣灵是如此真实的基督的全权代表,基督讲到圣灵时,就好象圣灵就是祂自己一样。例如,约翰福音十四章十六至十八节。因此,我们也像圣经一样,说耶稣正在我们门外叩门。

  耶稣拿着大卫的钥匙。启3:7。他有权柄开任何门。祂为何不开我们的门,自己进来呢?

  因为祂不想强迫我们。祂看重我们的自由选择权。其实,祂来是要我们得自由。“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8:36)祂的生、死、与祂在天上继续为我们所作不断的服务,正表明祂如何重视我们的自由。(来7:25)

  因为祂要我们自由,──从罪的捆绑中得自由,好真正有自由选择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祂就不想在未邀请之下闯进我们的私生活。因此,让我们从窗户瞧出去、瞧见祂在那里,在我们的门口。

  祂已行过了漫长的路。

  那帮助创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年轻的怀雅各与怀爱伦,有个时候关心他们住在离他们二百四十公里外的朋友的灵命,他们在一八五六年初冬时候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没有顶的雪橇。疾风与深雪使他们每天只能行走四十公里。

  那没有桥梁的密西西比河构成了威胁。它既没有完全结冰,但已冰冻到无法行驶渡船。当马蹄踏进漂浮的冰上,密西西比河中的水溅上雪橇的底板时,怀雅各与怀爱伦看见当地的农人聚集到河边来看它们淹死。

  怀雅各与怀爱伦真想到他们的朋友那里,说服他们再将心门打开迎接耶稣。我高兴的报告说,他们英勇的努力,及长途的跋涉,没有白费。那些人打开了他们的心门。耶稣要达到我们的心所旅行的路远得多,也难得多。祂的路是十字架。祂沿路用爱心叩各人的心门。

  你现在可以看见祂在那里。祂拿着礼物:白衣,眼药,与金子。祂虽然关心着所有的世人得救,祂仍然可以将我们所给祂同样多的时间给我们。祂说:“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3:20)

  救主正等着要进入你的心,
    为何不让祂进?
    世上没有什么拦阻你与祂相亲,
      你要如何响应?
      祂已一次又一次等待,
        现在祂再次徘徊,
       看你是否乐意将门打开,
        啊,祂多么想进来!(注二二)

  与祂一同作王作后──基督叩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现在在此地与我们谈心一会儿,正如下一个经文所说的,乃是要帮助我们得胜,好叫我们永远与祂一同作王。基督徒的生活是快乐的生活,但也是一种与罪恶及试探相战的生活。“得胜的,”耶稣说,就是那胜过罪恶的得胜者,“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祂同坐一般。”

  在这七封书信中赐给教会应许的目的,乃是要鼓励我们在人生的战场上胜过试探及罪恶。在基督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应许将生命树赐给得胜者,就是应许赐给那些胜过属灵上冷漠的试探,归回到起初爱心的人。免受第二次死的害,是在写给士每拿教会的信中应许赐给得胜的人,就是应许赐给那些勇敢的胜过一切怀疑,或怨恨的试探, 甚至在逼迫之中仍然保持了愉快的基督徒信仰的人。铁杖及晨星是在写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中应许赐给得胜者,就是那些抗拒耶洗别感官试探到底的人。其它的应许也相若。

  基督已经得胜。祂说:“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祂同坐一般。”现在祂要来帮助我们得胜。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保罗在监中得胜的写道。他在另一处写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西1:27)

  启示录第二、三章中的得胜者,哥林多后书五章中的新造的人,以弗所书五章中的没有玷污皱纹等类的病的新妇,但以理书第七章中的至高者的圣民,它们都是基督荣耀期望中对那配永远一同快乐地住在美妙新地上、数目众多真实基督徒的不同描写。这些人今生在地上已借着经验认识到,那“基督在你们心里”的力量,是地上,死亡,或地狱所无法应付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祂要进来,为什么祂要我们开门的缘故。

  许多基督徒,满足于作平庸的基督徒。他们是基督徒,并喜欢作基督徒。当他们发现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之处时,他们也不在意。但是耶稣要我们成为的人,不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有时我尝试要年轻的基督徒想基督正站在他们心内各个房门口。他们已经邀请基督进入人生的“屋子”内。他们要作基督徒,但是他们常常将耶稣留在客厅里,而自己单独溜进他们思想深处所爱的罪房中去了。

  我们还年轻时,我们当中有些人,有一个绿色的房间。这房间的墙壁,家俱,地毯,都是绿色。我们在那里抚爱我们绿色嫉妒的洋娃娃。“李莎为什么认为自己不错?”我们抱怨说:“若是她的家没有钱,没有人会理她。而我比她聪明多了。”或浸沉在什么其它的不满的思想之中。

  忽然之间,叩门声使我们大吃一惊。耶稣正站在我们绿房的门口,要我们让祂进来。

  或者我们有一间紫色房,我们在其中念一些当人对我们不仁慈时我们想对他们说的气话。当然,那些话,是我们不想说出口的。

  或者我们有一间灰色房。我们在其中自怜。(不舒服的感觉是多么好)还有野心房,娱乐房,友情房,音乐房,性房等等。

  年长的基督徒,也似乎有这些房间。

  这些房间,耶稣都要进入。祂是伟大的室内装饰家。祂要帮助我们选择不同的颜色。祂愿意建议我们有不同的思想。祂要告诉我们如何胜过内心深处的怨恨与自私。祂愿帮助我们使我们的敌人成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领我们关心他人的快乐,破除我们的坏习惯。

  当我的妻子与我春天走出去时,那在我们院子里栖息的白头翁,吵闹咒骂,牠们在我们的喂食站进食,但是牠们看不见我们的慷慨与我们的出现之间有什么关系。牠们害怕,若是我们太靠近,我们会伤害牠们或牠们的雏鸟。“飞鸟缺少信心,”路德马丁曾说:“我进入园中时,虽然我毫无恶意,牠们却飞走了。我们也对上帝这样缺乏信心。”(注二三)

  或者我们虽然知道基督是我们的朋友,但也是害怕基督一直进到我们里面。或是我们热心信靠祂,要将一切交托给祂呢?

  我们在要完全属乎祂,及要我们的家人完全属乎祂的这件事上,认真的程度如何?

  以弗所的基督徒有一段时间是认真的。但是他们偏离了他们当初的热心。别迦摩的基督徒容忍尼哥拉党的异端,说,只要他们相信耶稣,他们的行为如何,无关重要。在推雅推喇,许多基督徒一面公开与耶洗别行淫,一面仍要作基督徒。在这项过程之中,他们让她地上的祭司进入他们与他们天上的大祭司之间。他们选择相信,他们自己的努力与捐献可以帮助他们购买永生。他们乐意忽视圣经,蔑视上帝的安息日。他们将异教希腊哲学及罗马帝国压迫手段编织在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当宗教改革来到时,他们之间太多人看重旧传统,胜于圣经的真理。撒狄的基督徒,看来是活的,但是他们几乎是已经死了。他们说已经改革,但是他们没有从心里要改革。老底嘉的基督徒则是漠不关心。

  我们看重的程度有多少呢?“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17:17)我们是否真正想望与圣经所说的慈爱的上帝建立彼此了解的,个人的,一同得胜的关系?我们是否最向往的就是上帝的圣经真理改变我们的人生及使我们的生命获得力量?

  不屈服的雪人──看来,金柄铃所要的就是这个。依据圣经公会的公报,韩国的金柄铃与他的家人,住在离汉城八十公里的地方,缺少圣经维持他们的信仰。离他们最近的教会,位于山的另一边。

  一天消息传来,有一位圣经公会的人计划要来拜访山那边的教会。因为在乡下的农人所有的现金不多,圣经公会就让他们用农产品购买圣经。多少谷子买一本圣经,一只鸡买一本新约圣经,一两枚蛋换一本福音书等。

  到了指定的日子,那个小乡村教堂挤满了人。母鸡,豆子,谷子,与人争夺教堂内有限的空间。教堂外面正风雪交加。

  不久,谷子,豆子,鸡与蛋,都用为交换圣经。那些快乐的拥有圣经的人拿起圣经来默念。

  门被掀开了。强风括了进来,接着走进了一个小雪人。教堂一时沉静下来。然后是吵闹的声音。有人将门关起来,另外的人则将那奇怪形体衣裳上的雪抖下来。

  在雪下面,他们找到了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在他的肩上,有两大袋豆子。他的脸,虽然冻得厉害,却闪出兴奋的光芒。

  那个小男孩僵硬地走到前面来,圣经公会的人问他叫什么名字。

  “我叫金柄铃,”那孩子回答说:“我住在山的那一边,离这里十八公里。我来买圣经,因为我听见你们这里现在可以用谷子或豆子买圣经。我可以买一本吗?”

  他的故事需要我们用一点时间去思索。十八公里的距离,是陡峭的山路,并已被雪掩蔽,加上风雪交加,而他才十二岁。

  “欢迎,金柄铃,”那位圣经公会的人回答说:“但是为何你的父亲不来。”

  “他不能将田放下。我们有一些牲口,在这样的天气下必须照顾。并且妈妈身体不好。”

  “但是你怎么找到路的呢?”

  “我迷路了好几次。几乎跌下山崖,因为路又滑又窄。我害怕不能及时赶到这里,所以一直不停的赶路,我可以买一本圣经吗?”

  当然,他可以买一本圣经。他们给他一本,并将他留下,直到风雪停了才让他走。那时,他带着他冒险买到的圣经高兴地动身回家。(注二四)

  我想金柄铃是要耶稣进入他心中。我想他的门已经打开。


有趣的参考研读资料

  In Arthur S.Maxwell, The Bible Story, vol 10 "Conquerors fore Christ," p.171. "Someone at the Door" p.176

  In Bible Readings for the Home: "A Prophetic History of the Church".page 217

  In Ellen White, The Triumph of God's love: "The First Christians-Loyal and True," p.21 "Rejecting God's Word." p.29


问题解答

  1. 以何种意义说,耶稣是“在上帝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启3:14)这问题的重要性系于基督徒以敬拜耶稣为敬拜上帝的整个观念。这节经文的一些译文,如英文雅各王版,标准修订版,都可以解释为耶稣只是一位受造的生灵,是上帝最先创造的生灵。若这节经文的意思真是这样,就不该将耶稣当作上帝敬拜。

  要完全了解这节经文,必须先分析其希腊文原文。译为“元首”的希腊文原文是arch'e, 对讲希腊话的人,这字含有时间上最先的意思,但并不尽然。Gerhard Kittel编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中说,arch'e 总是代表第一,在时间上,也在位阶上。在时间上的第一,意为开始,但在位阶上的第一,则是指权力,职位,统治的威权上居首位。在 Walter Bauer编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中,则对 arch'e一字,除了解释为开始之外,再加上“源头”,“第一因”的解释。

  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启3:14节,其希腊文原文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以某种意义说,耶稣是最先上帝创造的生灵,但它也可支持完全不同的结论,那就是,耶稣是上帝所创造之物的源头或第一因。

  现在我们以某种意义说,耶稣是受造的来看一看。因为祂是道成肉身,圣经甚至在祂如今已在荣耀的情况下仍称祂为“人”(提前2:5)。但是若说,启3:14节是以基督的道成肉身为受造,就不可能说祂是一切受造之物中最先造的。耶稣成为人,是在千千万万的人出生之后。

  其它新约圣经中的经文使我们有更高超的看法。约1:1-3节讲到耶稣在太初就与上帝同在,又继续说,“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1:3)在此讲到耶稣不是一位受造的,而是施行创造的一位。祂看来是与祂的父共同创造万物的。

  歌罗西书在这方面特别引起我们注意。它像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给老底嘉教会的信一样,也是要读给老底嘉教会听的,见西4:16。其中一段最出名的经文,西1:15-20节称耶稣为“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并且继续以比约1:1-3更强的语气,更清楚地说:“因为万有都是靠祂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祂造的,又是为祂造的。祂在万有之先。”若耶稣是在万有之先,万有又都是藉祂造的,又是为祂造的,那么祂自己就不能视为是受造的。

  在启示录二十二章十三节中,耶稣称自己是阿拉法,俄梅戛,使用了天父在启1:8节中描写祂自己的同样的词语。只有无穷的神能使用这无所不包的说法描写自己。

  由于这些考虑,及一些其它的考虑,一些现代译本,在译启3:14节时,就用了不同的译法译“在上帝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现代中文译本译的是:“那位上帝创造之根源。”

  任何译文只要是描写基督超乎创造之上,或说祂是创造的源头,或是受造之物的统治者,都公正地反映出希腊原文的意思。在启示录三章十四节中,没有什么可用以限制基督不成为人真崇拜的对象。这同一个老底嘉信息继续说,祂与上帝一同坐在上帝的宝座上。见二十一节。

  2.还有什么其它的凭据证明这七封信是预表教会历史的七个时期?── 我们在前面曾应许对支持七教会的信是代表教会历史七个时期的想法作进一步的审视。我们已经考虑了三项:

  a.但以理书第二章的大像乃是了解但以理书及启示录书的钥匙。它清楚地含盖了,从先知但以理那个时代至世界末了的世界历史。它使我们准备好有把握的明白,其它但以理书中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中主要的异象,也是从先知的时代开始,与第二章异象平行地直到世界的末了。启示录是以但以理书为稳固的基础。因此,但以理书第二章使我们准备好,看明至少启示录的第一半,就是历史的那一半中各主要异象,──那七印,七号筒,善恶之争的场景,并七教会──,也是平行的从先知的时代直至世界的末了。

  b.那七封信清楚地包括了预言,如“你们必受患难,”(启2:10)“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启3:10)

  c.耶稣曾在约翰福音十三章十九节说:“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应用基督自己的解释的原则,我们从我们今天的日子回头看,发现这七封书信确是与教会历史大事有密切的关系。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可以加上以下的证据:

  d.耶稣在橄榄山谈话中,像但以理一样,扫描了从当时起至祂复临时的整个教会历史。若耶稣与但以理是这样,推论约翰也是这样,就该是合理的推论。

  e.士每拿教会受到警告,他们要受患难十日。启2:10。在主后一五五或一五六年左右,或依某些历史家所说是一六六年,当波利卡普殉道之时,他们确曾遭受一次历时数天的逼迫。但是他们又在主后二五零年再受到德西乌斯皇帝的逼迫。他们也经历了从三零三至三一三年间戴克里先皇帝及其继位者的可怕逼迫。许多世纪之后,在一四零二、一四二四、与一九二二年,他们被集体屠杀,其凄惨,远超过戴克里先的逼迫。若是那十天,只按照字面去了解,我们就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耶稣只将士每拿基督徒所受的逼迫中最小的逼迫警告他们。但是若是士每拿是代表整个基督教会的一个时期,并且十天是代表那个时期中的十年,那么,这信中的信息就有意义了。

  f.实际说来,那七个当时的教会,都在三零三至三一三年受到了戴克里先皇帝的逼迫,是他们共同的经验。但在另一方面说,若这写给七教会的信,代表七个连续的时期,那在一个时期中打击到所有基督徒的戴克里先逼迫,只在对那代表那时期的士每拿教会提到这预言,就是合理的。

  g.启示录一章七节中的基督复临的应许,是没有条件的。“看哪,祂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祂。”其它关于基督复临的应许,也在写给以弗所教会(2:5)、别迦摩教会(2:16)及撒狄教会(3:3)的信中出现,但这些应许都是有条件的。这些应许或警告指出,若是教会不肯悔改,基督要来作什么。与之相对比的,推雅推喇教会中忠心的信徒受到鼓励,叫他们“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2:25)非拉铁非的信徒们也受到鼓励说:“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3:11)这些无条件的应许,讲到基督在末时的复临。同时,这“持守”的呼召,也是说,有一段时间的迟延。值得注意的是,那唯一讲到基督甚快就要回来的话,是写给那接 近末时的第六个教会的。

  将这一切加起来看,在这里所讨论的一些看法,鼓励我们看这写给七教会的信,像启示录中许多其它的材料一样,是预表性、象征性的。它们要我们看它们像但以理书中的预言,及基督在橄榄山的谈话一样,其范围包括了自先知自己的时代直到世界的末了。


注一:W. M. Ramsay, The Letter to the Seven Churches of Asia, reprint of the 1904 ed.(Grand Rapids, Mich,: Baker Book House, 1979), p.183 (many comments about the seven churches in this section are based on this work.)

注二: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 1,26; ANF 1:352

注三:The Martyrdom of Polycarp, in The Apostolic Fathers; LCC 2:312-345.

注四:Ramsay, Seven Churches, pp. 396, 397.

注五:Adapted from Diane E. Papalia, and Sally Wendkos Olds, Human Development.

注六:同上,p. 344.

注七:William Warren Sweet, The Story of Religion in America, rev. and enl. ed.,(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0)pp.6,7.

注八:Dean R. Hoge and David A. Roozen, eds., Understanding Church Growth and Decline:1950-1978(New York: The Pilrim Press, 1979) pp.96, 97.

注九:Eunice Kennedy Shriver, "There is a Moral Dimension,"The Readers Digest, Nov. 1977, pp.153, 154.

注十:Sir Isaac Newton, Observations Upon the Prophecies of Daniel, and the Apocalypse of St. John(London: 1733) pp. 285-293,但是他只以七教会及七印结束──于主后四百年。

注十一:Martin Luther, Table Talk, Theodore G. Tappert, Jaroslav Pelikan, and Helmut T. Lehmann, eds., Luther's Works, American ed.,55 vols.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55) 54:296

注十二:Chadwick, The Reformation, The Pelican History of the Church, vol 3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4) pp.21, 11.

注十三:见H. J. Schroeder, O. P. trans., Canons and Decrees of the Council of Trent (ST. Louis; B. Herder Book Co., 1941), pp. 29-46.

注十四:William Walker,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rev. ed.(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9) p. 379.

注十五:Steven Ozment, The Age of Reform 1250-1550; An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Late Medieval and Reformation Europ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p.8.

注十六:Walker, History, p.396. 一项较低但仍然令人心碎的估计是,在一千八百万人民中有八百万人丧生。见James Hastings Nichols,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1650-1950(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56). p.42

注十七:Lars P. Qualben,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rev. and enl., ed. (new York: Thomas Nelson and Sons, 1958)p.357

注十八:Walker, History, p.390.

注十九:同上,p. 454.

注二十:Sydney E. Ahistrom, A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p.424.

注二一:Oliver J. Thatcher and Edgar Holmes McNeal, eds., A Source Book for Mediaeval Histor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5, 1933)pp.158, 159.

注二二:Ralph Carmichael. Copyright 1958 by Sacred Songs, a division of Word, Inc. Used by permission.

注二三:In Roland H. Bainton, 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New York: Abingdon-Cokesbury Press, 1950), p.295.

注二四:Adapted from " The Strange Case of the Indomitable Snowman, " American Bible Society Record,      August-September, 1978, pp.20-22.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