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题 七号筒的吹响(第五号)--第五位天使吹号

【返回上级目录】

 我们现在要研究第五号筒的内容:“第五位天使吹号,我就看见一个星从天落到地上,有无底坑的钥匙赐给他。他开了无底坑,便有烟从坑里往上冒,好象大火炉的烟,日头和天空都因这烟昏暗了。有蝗虫从烟中出来飞到地上。有能力赐给他们,好象地上蝎子的能力一样,并且吩咐他们说,不可伤害地上的草和各样青物,并一切树木,惟独要伤害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但不许蝗虫害死他们,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这痛苦就像蝎子螫人的痛苦一样。在那些日子,人要求死,决不得死。愿意死,死却远避他们。蝗虫的形状,好象出征的马一样,头上戴的好象金冠冕,脸面好象男人的脸面,头发像女人的头发,牙齿像狮子的牙齿。胸前有甲,好象铁甲,他们翅膀的声音,好象许多车马奔跑上阵的声音。有尾巴像蝎子,尾巴上的毒钩能伤人五个月。有无底坑的使者作他们的王,按着希伯来话,名叫亚巴顿,希利尼话,名叫亚玻伦。”(启9:1-11)

  前面我们已讲过第一到第四号筒是论到上帝借着各蛮族的军队对西罗马帝国的刑罚和毁灭。第五、第六号筒是论到上帝借着回教军队(先是阿拉伯人,后是土耳其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刑罚和毁灭。第五号筒的预言是先讲到上帝借着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军队和随后的土耳其军队,所带给东罗马帝国的严重的刑罚。起先“不许……害死他们”(意即不许在政权上毁灭东罗马帝国),“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启9:5)。及至吹第六号筒时,上帝才让土耳其军队“杀(死)人的三分之一”(启9:15)。即指在政权上杀灭东罗马帝国。因这里的所谓“三分之一”,正如我们前面详细解释过的,是指罗马皇帝康士坦丁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分治全国,将全国一分为三,其中康士坦休斯(CONSTANTIUS)占有的东方部分,即为后来的东罗马帝国,建都于康士坦丁堡。这也就是第六号中“三分之一”所预表的实质部分。第五、六号筒固然是对东罗马帝国的刑罚和毁灭,但也使离道叛教、迫害圣徒的罗马教权遭受到部分的惩罚。现在让我们先逐点解释第五号筒的预言:

回教的创始人

  “第五位天使吹号,我就看见一个星从天落到地上。”(启9:1)圣经中曾用星代上帝的仆人(但12:3启1:20),也曾用星代表假牧人、假先知等(犹11-13)。曾用星代表新生的王基督(民24:17太2:2启22:16),也曾用从天上落下来的星代表匈奴王阿提拉(启8:10-11)。此处“从天落到地上”的“一个星”,是代表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的创始人,阿拉伯人的领袖穆罕穆德(公元570-632年)。他曾自称为“安拉(上帝)的大先知”。

  “有无底坑的钥匙赐给他。”(启9:1)“无底坑”在旧约圣经中七十士希腊文译本中,常用以指旷野或沙漠的意思(参申32:10伯36:16),而且“无底坑”在预言表号中也经常是代表旷野、沙漠之地(参启20:1,3;17:8路8:31)。因此,在这里的“无底坑”显然是指穆罕默德的本国乡土,也就是阿拉伯人所居住的阿拉伯大沙漠。“钥匙”是象征管理的权柄(启3:7;1:18)。“有无底坑的钥匙赐给他”,是象征有管理阿拉伯国土的权柄赐给穆罕默德。

  “他开了无底坑,便有烟从坑里往上冒,好象大火炉的烟,日头和天空都因这烟昏暗了。”(启9:2)

  此处“好象大火炉的烟”是象征伊斯兰的教义,古兰经为该教的经典。由于回教的教义和古兰经的内容,是穆罕默德在阿拉伯所著述,并由此而散布出去的,因此说:“他开了无底坑,便有烟往上冒。”

  古兰经的内容,虽有不少采用自新旧约圣经,来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但其中还加入了许多不符合圣经的教义,“好象大火炉的烟”一样散布出去后,遮天蔽日,使人对公义的日头基督和天上的真神上帝的认识与信仰,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例如回教虽然信仰独一真神上帝,但却不信仰三位一体真神上帝的启示,不信仰基督是三位一体真神上帝中的一位,是上帝的独生子,人类的救赎主。他们只信仰上帝的创造,却不信仰基督的救赎;他们只承认耶稣是先知,不承认祂是救主。因此在他们的信仰中没有上帝借着基督赐给世人的救恩。正如经上所指出:“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主耶稣也亲口向我们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另一次又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关于以上的解释,略引一段史料。在“世界通史”中古部分77-78页上有一段简要介绍:“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麦加城古来西部落的商人贵族穆罕默德(570-632年)。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二十五岁时和富商寡妇卡狄加结婚,因而富有。约在610年前后,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宣传伊斯兰教义,……伊斯兰教的圣典‘古兰经’……上说:‘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安拉为你们创造大地上的一切’;‘天地万物皆属安拉’。伊斯兰教并不排斥摩西和耶稣等在宗教上的地位,但以穆罕默德为最后的和最大的先知。‘伊斯兰’一词,原为归服之意。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即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教要求信徒必须身体力行五善功;一为念功,背诵‘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先知。’二为拜功,每天祈祷五次,每星期五举行公众祈祷。三为课功,每人交纳财产2.5%的赈济税……。四为斋功,每年斋月,即回历九月间斋戒禁食。五为朝功,一生中要到麦加的克而伯古庙朝圣一次。”

预言中的回教军队

  预言中接着说:“有蝗虫从烟中出来,飞到地上。……”(启9:3)这里的“蝗虫”是预表回教的军队,先是由阿拉伯人组成,后是由土耳其人组成。

  “从烟中出来”,说明这些回教的军队是借着回教的教义所产生、组织和武装的。迈尔通史上说:穆罕默德“因宣言奉上帝的命,宜藉兵力以推广新教,次年遂起兵,劫掠商贾,四出侵伐。谓其众曰,为道杀身者,他日必享天堂之福。……十年间遂攻下麦加,传教遍于亚拉伯,632年卒。”(迈尔通史中世纪卷一22,23页,世界通史中古部分78页)

  “飞到地上”:这是指穆罕默德在完成阿拉伯的统一后,他的继承人,一切回教的国王,无论是阿拉伯人的“哈里发”(意为阿拉使者的继承人),或是土耳其人的“苏丹”(意为有权威的人),都同样主张藉兵力传教。因此他们都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兵力,出发到各地对东罗马帝国的疆土和部分西欧顺从罗马教的国家疆土,进行征服和吞并。

  “蝗虫的形状,好象预备出战的马一样,……他们翅膀的声音好象许多车马奔跑上阵的声音。”(启9:7,9)

  这里是描述回教的军队──众多的骑兵──威武出征的情形。事实上也果真如此,无论阿拉伯人或后来的土耳其人,都是以威武的骑兵为主力军的;因他们原是游牧部落,善于骑马作战。

  如历史上提到:“阿拉伯人拥有游牧部落的骑兵,在经济利益和宗教信念的推动下,迅速攻占广大地区。”(世界通史中古部分80页)“阿拉伯人乃世人认为出产良马之地,因为这些彷佛蝗虫之人的成败,乃在他们所乘之马的优劣。……阿拉伯军的纛旗,也以马为标记。”(启示录之研究147-148页)

  至于后来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回教帝国的军队,也仍然是以骑兵为主力军的。历史上提到:“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以后从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统治时期起,又“建立了常备军,包括正规的步兵和骑兵。”但仍以骑兵为主力军。该帝国“绝大部分的国有土地都分封给世袭的封建主作为采邑。……梯马尔和札美特的领有者必须听从苏丹的征召,率领人数与领地收入相当的武装骑士,随苏丹出征。这是奥斯曼国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源泉。”(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72,273页)

  “头上戴的好象金冠冕”(启9:7):这是指他们各人头上所裹的头巾,在金色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好象金冠冕。因为无论阿拉伯人或土耳其人都有此习惯,喜欢将头巾裹在头上。在“启示录之研究”上提到:阿拉伯人“头上戴的是用一条布所作的裹头巾,作为他们的记号。”(148页)圣经手册上也提到:“他们头部所戴的黄头巾如黄金。”(907页)至于土耳其人也一样。如世界通史上提到这样一件事:1439年东罗马皇帝约翰八世为抵抗土耳其人的入侵,亲自到意大利寻求罗马教皇和西欧各国的援助,当时有人反对此事说:我宁愿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土耳其人的头巾,不愿看到教皇的法冕。”(中古部分275页)

  “脸面好象男人的脸面,头发像女人的头发”(启9:7,8):这是指阿拉伯男人表情端庄严肃,少有笑容,并留有男性长胡须的标志,但另一方面却又留有像女人的长发。至于土耳其人的外表也相似。

  “牙齿好象狮子的牙齿”(启9:8):这是指他们在战争中的凶勇善战,吞并各地。

  “胸前有甲,好象铁甲”(启9:9):这是指他们“身穿魁梧的铁甲”,以保护胸腹(圣经手册907页)。

不可伤害地上的草和各样青物

  “有能力赐给他们,好象地上蝎子的能力一样,并且吩咐他们说,不可伤害地上的草和各样青物,并一切树木,惟独要伤害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启9:3下-4)

  关于“蝎子的能力”,放到后面一并解释。从此处对“蝗虫”的吩咐中,也可再次证明:这里的“蝗虫”不是指真的蝗虫,而是预表回教的军队。

  当回教的军队征战各地时,确曾有过这样的军令:“不可伤害地上的草和各样青物,并一切树木,惟独要伤害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

  如“穆罕默德死后,接他位的人,多阿布卑克,曾发信给阿拉伯族长说:‘你战争的时候:一,不可叫敌人看见你的背后。二,你战胜了的时候,不可伤害仇敌的妇人儿女。凡田里的五谷,山上的枣和各样的树,不要毁掉。三,除应食用的牲畜外,都不可乱杀。四,你若与别人立约,就当照约而行。五,若遇着脱离世俗,隐居自修,敬拜上帝的人,不可伤害,也不可毁坏他们的房宅。六,你若遇见撒但的同党,头上剃有一孔的,就当勉强他与你同心,信穆罕默德,或叫他进贡,倘若不肯听从,就当将他的头颅破开云云。’见吉本司的罗马兴衰史记)。”(启示录之研究146,147页)

  关于不可毁坏庄稼和树木的军令,实际上也是根据穆罕默德的吩咐而制定的。如圣经手册上提到:“他们与哥德人(GOTHS)不同,因他们曾奉了穆罕默德之命而特别的顾惜树木、青草、菜蔬等植物。因为树木在那些居住在亚拉伯沙漠、荒芜不毛之地的人看来,乃是得天独厚的凭据。”(907-908页)

  至于后来的土耳其人,也正如阿拉伯人一样宝贵这些树木、青草和庄稼,因他们原来也是从事游牧的民族。对从事畜牧业的人来说,青草、植物和树木确是十分宝贵的。再者,他们也都是回教信徒,都同样乐意听从穆罕默德对他们的训示。

惟独要伤害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

  “惟独要伤害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首先是指罗马教会中以及那些跟从她离道背教的东方教会中,有意废除遵守安息日的第四条诫命和取消不可拜偶像的第二条诫命的人。正如但以理七章的预言早就指出:“他必想改变节期(原文为时间)和律法。”果真,罗马教皇已经将圣经中上帝十条诫命中的第四条吩咐人当守的安息日的神圣时间,更改为七日的第一日(星期日),又将第二条禁止人拜偶像的诫命取消了。他们公然提倡敬拜马利亚和诸圣像,甚至敬拜圣徒的遗骸、遗物等等。他们不但不遵守安息日,以纪念、敬拜创造主上帝,而反倒去敬拜被造之物,因此他们确可说是“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再者,“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也是指一切与罗马教等背道教会行淫勾结的列国君王。正如后面预言中所指出:“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启17:2)而在本号筒中主要是指与背道教会行淫勾结的东罗马帝国说的。正如主在写给推雅推拉时代教会的书信中,也曾对此发出警告说:“看哪,我要叫她病卧在床,那些与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们同受大患难。我又要杀死他们的党类(原文作儿女),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启2:22-23)此段预言在第五、第六号筒对东马马帝国的刑罚和毁灭中也已获得初步应验。并且在此时期中,“额上没有上帝印记的人”也特别受到了回教军队的伤害。

  如上述多阿布卑克的军令中提到的“撒但的同党,头上剃有一孔的”,看来很可能就是指当时罗马教中的某一种修道士。他们和当时的教会已普遍的离道背教,不遵守安息日的诫命,而还要敬拜偶像,如敬拜马利亚、主耶稣和圣徒的像,甚至圣徒的遗骸、遗物等等。因此特别遭受到回教军队的憎恨。

  穆罕默德“在主后630年率领一支军队重入麦加,曾打毁了360具偶像,由此以后就誓死要奋力将偶像彻底扫光。”(圣经手册976-977页)他的继承人也同样如此,在所征服的各国各地,对拜偶像的宗教严厉禁止。但对其他宗教则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存在。至于在本国,只应许信仰回教。如迈尔通史上所指出:“至于阿拉伯本国,但行回教,他教悉为厉禁。境外属地,除崇拜偶像之教悬为厉禁外,他教听人自由,惟不信回教者,须纳税免资。”(迈尔通史中世纪卷一29页)由此可见,回教对敬拜偶像的事是特别憎恶的。因此当时不守安息日而又敬拜偶像的罗马教等背道教会,以及一切跟从她的离道背教的人,也就特别遭到了回教军队的憎恶和打击。

  如八世纪初叶,阿拉伯人的回教军队,“原来的目的乃欲沿地中海各地铲除罗马教,而以罗马城为他们宗教的中心。”(启示录之研究145页)又如公元1396年,土耳其人的回教军队在战胜匈牙利、波兰、捷克和德国、法国之联军后,“拔嘉色秀意张甚,誓直捣罗马,夷彼得教堂为马厩,……乃定计先取君士坦丁。”(迈尔通史中世纪卷二30-31页)虽然上述二次攻打罗马教廷的企图都未能得逞。

  由以上资料可见,第五号筒中回教军队的兴起,不但是对东罗马帝国的惩罚,而也是对当时背道教会的惩罚,虽然罗马教廷在当时只是受到了局部警告性惩罚。

  “圣经手册”上有二段话正好对此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和评论:“回教的蔓延:主后634年叙利亚被攻陷了,637年耶路撒冷被攻陷,638年埃及被攻落,640年波斯,689年北非洲,711年西班牙,都相继被攻陷了。由此可见,在这样短促的片时,整个亚洲的西部与非洲的北部,即基督教的摇篮都变成回回教化了。穆罕默德的出现,正是教会变质而与异教同化的时候,因为其时教会里面都充满了对偶像遗物、殉道士、圣徒与天使的敬拜,他们用了马利亚与圣徒的肖像来代替那些希腊的神明。由一方面看来,回回教实在是针对着基督教世界的崇拜偶像而发出的一支当头棒,也就是神对付那些背道腐化的教会所施行的审判。”另一处又提到:“在数年之中,整个西亚西亚与北非洲,即基督教发源并六百年之久占极大势力的领域,都被回回教横扫而过,正如大浪冲来一样。以致从那时起直到今日,全部领域都回教化了。那一个广泛的世界,有600年是基督教化的,而有1300年是回教化的。这乃是教会历代以来所遭受的最严厉的攻击之一。”(977,907页)

坚守圣日不拜偶像的人反得保护

  而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阿布卑克在他的军令中提到另一等人:“脱离世俗,隐居自修,敬拜上帝的人”,却指示他的部下:“不可伤害,也不可毁坏他们的房宅。”这一等人看来很可能就是指的那些坚守安息日,坚守上帝诫命,不肯拜偶像,不肯随从罗马教离道背教的敬拜上帝的基督徒,他们为了保守自己纯正的信仰和坚守上帝全备的诫命,不得不离开罗马教皇的管辖区,而来到荒野、高山、穷乡、僻壤之处,而过着隐居的生活(参启12:6,13-14)。

  此外,另有一个历史事实值得注意的,那些在北非洲的遵守安息日,高举上帝印记的阿比西尼亚教会,和他们的国家埃塞俄比亚(又名埃提阿伯,参徒8:27,也即古实,但11:43),都始终蒙保守,未被回教势力所征服。直到今日埃塞俄比亚国仍信奉柯普特基督教,并遵守安息日。

不许蝗虫害死他们

  预言中接着说:“但不许蝗虫害死他们,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这痛苦就像蝎子螫人的痛苦一样。在那些日子,人要求死,决不得死,愿意死,死却远离他们。”(启9:5-6)

  此处不许蝗虫害死的人,也就是后面第六号筒中他们所要杀害的“三分之一”的人(启9:15)。这所谓“三分之一”的人以前已经详细解释过,显然是指罗马皇帝康士坦丁死后他的三个儿子所分治的三部分国土中的一部分,即东方部分,首都设立在康士坦丁堡,也就是指后来的东罗马帝国。因此预言中“不许蝗虫害死他们”,也就是指在第五号筒时期中不许回教的军队在政权上毁灭东罗马帝国。

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

  “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这痛苦就像蝎子螫人的痛苦一样。”这是象征回教的军队在对东罗马帝国长期不断进攻、侵占和劫掠中所带给他们的极大痛苦。这痛苦犹如蝎子螫人的痛苦一样,虽不能使人丧命,却使人痛苦难忍。甚至“在那些日子,人要求死,决不得死;愿意死,死却远避他们。”这话进一步形容了他们在剧烈痛苦中的心情,似乎是欲生不能,欲死不得;活不了,也死不去。

  例如“世界通史”上提到:“早在七世纪时,阿拉伯政府就强迫农民项上挂牌,写明居住地点,防止农民逃亡或规避纳税义务。租额迅速增加,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上的农民处境都异常困苦。非伊斯兰教徒还有人头税的重担。以后改奉伊斯兰教的居民有时也要缴纳人头税。”(中古部分83-84页)此外,“阿拉伯人在长期征服程中,把大批战俘役为奴隶,……在阿拉伯国家和贵族的土地上,有大量奴隶从事繁重劳动。”(同上84页)

  至于后来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土耳其人的政府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剥削和压制,更为惨重。历史上提到:“在封建主土地上耕种的农民,都被固定在各自的土地上,没有封建主的许可,就不能转往他处。……非伊斯兰教徒除缴纳收成的百分之二十五到五十作为土地税外,还要缴纳人头税。”此外还有更残酷的“奴隶劳动”。“土耳其人所进行的侵略战争,扩大了奴隶的来源。”(同上273-274页)

五个月的算法和历史上的应验

  关于使人“受痛苦五个月”的时期问题,和下面的预言一起解释。

  预言中最后论到那象征回教军队的“蝗虫”说:“有尾巴像蝎子,尾巴上的毒钩能伤人五个月。有无底坑的使者作他们的王,按着希伯来话,名叫亚巴顿,希利尼话名叫亚玻伦。”(启9:10-11)

  此处提到蝗虫尾巴上似蝎子的毒钩,“能伤人五个月”,意思就是能伤害东罗马帝国“五个月”,和上面的预言是同样的意思:“但不许蝗虫害死他们,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这痛苦好象蝎子螫人的痛苦一样。”

  这“五个月”按照预言表号一贯算法,应作一百五十天(即按每月三十天来计算的,参启11:2-3;12:6,14;13:15),也即代表一百五十年(参民14:34结4:6但9:24-27)。这段预言已两次获得奇妙应验。

  第一次初步的应验:根据历史的记载,阿拉伯人的军队一开始就与东罗马帝国进行了一百五十年之久的战争,并侵占了她大片的领土。从公元633年穆罕默德的继位者第一任“哈里发”阿布卑克“欲伐(要攻打)(东罗马帝国的领土)叙利亚,大征阿拉伯兵”时起(迈尔通史中世纪卷一24页),到最后一个大规模进攻东罗马帝国的“哈里发”于公元“783年……一度包围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廷纳贡”时止,正好是一百五十年。或者是从公元“635年占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时起(世界通史中古部分79页,同上87页),到公元785年最后一个大规模进攻东罗马帝国的“哈里发去世时(775-785年)”止,也正好是一百五十年(参迈尔通史中世纪卷一24页,世界通史中古部分79页87页)。

  “圣经手册”上也对此简略提到:“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年之久,他们曾不遗余力的企图克服全世界。当公元786至809年哈伦阿尔拉士其(HAROUN AL-RASHCHID)掌权时,即萨拉森人(阿拉伯人)荣耀的最高峰,他们才停止了对世界邻邦的侵略,而开始与那些未被征服的邦国建立和平互惠的关系。”(圣经手册908页)

  第二次更完全的应验:此后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从公元1299年起,又开始对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另一个一百五十年时期的更为剧烈的进攻和蹂躝,直到第五号筒时期的结束,也是第六号筒时期的开始。在第六号筒开始后,他们便进一步毁灭了东罗马帝国。

  上述预言中提到的“使人受痛苦”的“五个月”,也即一百五十年时期,主要是指后者,也就是指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所带给东罗马帝国一百五十年的更厉害的攻击和蹂躝。有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点,当时的土耳其人比过去的阿拉伯人更为排外并残忍。正如圣经手册上所指出:“他们(指当时的土耳其人)较比阿拉伯人更为排外并残忍,……虐特信徒。”(978页)

  第二点,预言中“不许蝗虫害死他们(指在政权上毁灭东罗马帝国),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的时期,主要是指土耳其人带来的,而不是指亚拉伯人带来的另一个主要理由是:后来到第六号筒时期时,那最终毁灭东罗马帝国的正是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而且奥斯曼帝国完全有力量、有可能早就攻入康士坦丁堡,使东罗马帝国完全灭亡。但是在第五号筒时期中,上帝却不许土耳其人“害死他们,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及至第六号筒时期开始后,上帝才容许他们毁灭东罗马帝国。

  关于这方面历史上提供了一段生动的史料,可作证明。迈尔通史提到:“奥多曼(即奥斯曼)土耳其……国势最强,其俗骁悍,乐于战斗,以次蚕食东罗马之亚洲属地,以逼君士坦丁。拔嘉色秃善用兵,扰及欧洲西境,欧人大震。匈加利、日耳曼(德国)、法兰西合兵百万御之(1396年),战于布尔格利亚之尼格波利,大败,死伤无数。拔嘉色秃意张甚,誓直捣罗马,夷彼得教堂为马厩。……又料东罗马兵力已疲,不难一鼓而下,乃定计先取君士坦丁。会(正遇)铁木儿率蒙古兵而下,势如破竹,进攻土耳其之小亚细亚。拔嘉色秃不得已,解君士但丁之围。急渡暴士珀斯峡,驰师还救。1402年战于恩古拉,大败,被擒。土耳其人吞并之心,为之一阻。君士但丁得仍在基督教人掌中,复延残喘五十年。”(中世纪卷二30-31页)

  第三点,预言中在论到蝗虫“有尾巴像蝎子,尾巴上的毒钩能伤人五个月”后,接着说:“有无底坑的使者作他们的王(按原文和英文圣经应译为:他们有一个王,就是无底坑的使者,治理他们)。按着希伯来话名叫亚巴顿,希利尼话名叫亚玻伦。”(启9:11)在此又进一步指明了预言中的“五个月”时期,主要是指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对东罗马帝国剧烈进攻、蹂躝的一百五十年时期。

  乌利亚·史密斯的“但以理和启示录的预言”一书,对此解释说:“他们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的伤害人的工作呢?第11节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有一个王治理他们。’从穆罕默德死后,直到十三世纪将结束之时,伊斯兰教徒在几个领袖之下,被分为多种派别,没有全民的政府扩大管辖他们所有的人。十三世纪将结束之时,奥斯曼建立了一个知名的奥斯曼政府,或称奥斯曼帝国,它逐渐成长,直到扩展为管辖所有主要的伊斯兰教部落,统一他们成为一个主要的君主国。

  他们的王被称为‘无底坑的使者’。使者是指一个传送信息者,一个事奉者,不论是好是坏,而不常指灵界的天使。‘无底坑的使者’是指无底坑开启时,从里面出来的宗教的主持事奉者。这个宗教就是伊斯兰教,苏丹(指土耳其人的回教国王)就是它的主持事奉人。

  他的名字希伯来话名叫‘亚巴顿’,意即毁灭者;希腊话名叫‘亚玻伦’,意即灭绝者或毁灭者。既然在二种言语中有二个不同的名字,这就证明预言的名字主要是表示他的品格,而不是他的能力。若是这样,正如在二种语言中都表示的,他是一个毁灭者,这已常常成为奥斯曼政府的特性。”(502-503页)

  以上乌利亚·史密斯的解释是很正确的。迈尔通史上也记述: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死后,“无子,众争继其位(多人争着继承他的王位)。其妻父(他的岳父)阿布卑克代之(代他执政),称喀利孚,阿拉伯语,王也(王的意思)。穆罕默德有从弟,曰(称)阿利,素(来)忠于穆(罕默德),众(人)复立之(立他为王),分国为二。国人分为喀利孚,阿利两党。教也渐歧,争端屡起。”(中世纪卷一24页)此后这种分裂局面始终存在,并又分裂成更多党派。因此回教信徒一直没能有一个王治理他们。但到了十三世纪末,土耳其人奥斯曼开始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逐渐统管了所有主要的回教部落。于是从此“他们有一个王治理他们”。

  奥斯曼帝国的国王都被尊称为“苏丹”(土耳其语,意为有权威的人)。苏丹也都自称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和伊斯兰教的主持者和传播者。由于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都是从无底坑所代表的阿拉伯旷野出来的,因此他们被称为“无底坑(阿拉伯)的使者”也是十分恰当的。

  他们的名字“按着希伯来话名叫亚巴顿,希利尼话名叫亚玻伦”,都是毁灭者的意思。这正表明了奥斯曼帝国统治者的特性。他们不但比过去的阿拉伯军队更排外,更残忍,而且后来到第六号筒时期时,毁灭东罗马帝国的也正是他们。因此他们确可被称为“毁灭者”。只是在第五号筒时期中,预言中不许他们毁灭东罗马帝国,“只叫他们受痛苦五个月”,即一百五十年。

  那么,这一百五十年使东罗马帝国受到特别痛苦的时期,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或者说,创立奥斯曼帝国的第一任国王奥斯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他对东罗马帝国的第一次攻击呢?

  “根据吉本所说:‘奥斯曼第一次侵略尼可迪亚(NICOMDIA)地区是公元1299年7月27日。这个非常精确的日期似乎揭露了这个残忍之人快速和毁灭之过程的深谋远虑。’(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的衰亡史,第六卷64章226页)”(但以理和启示录的预言原文503页,乌利亚·史密斯著)

  有的历史家把上述年代放在1301年是不正确的,因和奥斯曼同时代的人,历史家柏克摩(PACHYMERES)在他的著作中也同样精确提到上述日期1299年7月27日。另一位和奥斯曼同时代的人贵哥拉(GREGORAS)在他的著作中也证明了上述年代之正确(同上503-504页)。

  此外,“有些作者的计算根据这样的推测:以为这段‘五个月’的预言时期应从奥斯曼帝国建立时开始算起。但这明显是一个错误,因他们不但要有一个王管辖他们。而且要使人受痛苦五个月。这段使人受痛苦的时期不能在他们对东罗马帝国第一次攻击之前开始,这第一次攻击的时间如上所述是在1299年7月27日。”(约西亚·李奇,JOSIAHLITCH,预言的解释PROPHETIC EXPOSITIONS第二卷180页。转引自乌利亚·史密斯,但以理和启示录的预言504-505页)

  关于“五个月”预言时期中的情形及其应验情况,约西亚·李奇在公元1838年公开发表的“基督复临”一文中继续解释说:“‘能伤人五个月’:借着不断的劫掠使人受痛苦,而不是政治上的杀害他们,如此限制了他们的任务。‘五个月’(一个月30天,共150天),也就是150年,从公元1299年7月27日开始,到1944年。在这整个时期内,土耳其人几乎不断地和希腊的帝国(即指以希腊城堡康士坦丁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争战,只是还没有征服它。他们掠夺和占有了几个希腊的省份,但希腊的独立仍在康士坦丁堡中维持着。但在1449年,一百五十年时期结束之时,一个变化发生了。’”(同上“预言的解释”第二卷181页,转引自英文但启预言505页)

  关于一百五十年时期结束之时,1499年7月27日,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变化呢?在下面第六号筒开始时接着说明了:即代表奥斯曼帝国的“四个使者释放了”,开始了“一年、一月、一日、一时”的所谓“杀人”时期,即不但容许他们在政权上毁灭东罗马帝国,而也容许他们在此时期内继续征服、蹂躏原东罗马帝国领土上的人。下一题我们将开始查考第六号筒内容。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