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启示录概论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启示录》基础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上帝的启示至少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透过自然,其次是透过圣经。当然还透过耶稣基督。 透过自然所能获得的许多教训,都可以运用在属灵的方面。譬如:当植物开花,蜜蜂去采花时,既帮助传递花粉,使植物再生,又给人带来美感。 所以,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现象,也有多重目的! 同样,我们发现,在圣经中,有时上帝也会用一件事情来说明多重问题,达到多重目的。比如:耶稣基督降世,虽是一件事,但却达到多重目的。 我们在研究《启示录》时,也可能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形!虽是一节经文,或者是一个事件,但它却有多个目的、多个运用。 所以,我们务要牢记这个原则在心中!不然的话,我们的脑筋就会变得很僵化。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研究启示录的基本原则。 研究《启示录》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学习《释经学》时提到,解经有一定的原则。同样,研究启示录也有一些基本原则。 一. 预设:(前提) 1. 圣经是上帝的道:圣经既是上帝的话,也是上帝的道。 2. 圣经是可以被理解的:倘若上帝的话不能被理解,我们又何必去读经?事实上,圣经是可以理解的。 3. 圣经是圣灵所默示的:圣经虽然是通过人手所写,但它却是圣灵所默示的。 圣经既是圣灵所默示的,因此,必须靠圣灵才能够解释。 二. 解经原则: 1. 自我解释:圣经能够自己解释自己,圣经是它本身最好的解释者。 2. 耶稣基督:圣经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基督的光照下得到阐明和发挥。 3. 以经解经:属灵的事情要用属灵的眼光来理解。正如林前2:13所说:“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 ·所谓“以经解经”,就是用一段经文解释另外一段经文。 ·有时候不是用经文解释的问题,而是出现了一些象征符号,这些符号本身也需要解释。可能需要用这一个符号来解释另外一个象征物。 ·圣经是它本身最好的解释者,只是一个大框架。以经解经是在此大原则之下派生出来的。 4. 预表解释实体: (type exlains antitype) 在圣经中,既有许多的预表,也出现了一些实体。例如:在旧约中间曾有许多的预表,而在《启示录》中间,都以实体的方式出现了。 事实上,《启示录》中充满了许多的象征物或象征符号。 因此,我们就要透过对象征物解释的原则来对象征物进行解释。 ·赛28:10“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 ·上帝的“道”是明显的,又是隐藏的。上帝说话总是“惜墨如金”!即或是一个字,都有深刻的含义! ·当耶稣行了五饼二鱼的神迹之后,曾吩咐门徒把那些剩下的零碎收集起来(约6:12)。 主耶稣的教训和做法告诉我们:不要浪费上天任何一点的恩赐,即使是零碎的饼,也还是食物! 对于上帝在经上的话语,我们也当以同样的态度对待! ·解释圣经时,也要应用同样的原则——把上帝隐藏在圣经各处的零碎的真理收集起来。这样,就能帮助我们解释圣经。 ·研究启示录也要研究解经法。如果把我们引离根基,
就是错的。 5. 工具书的应用: 使用工具书不是增加内容,
乃是填平鸿沟(如:时代、语言、民族、文化上的差异),挖掘已有的教 训 。 ·圣经的意思,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同一个意思!因为“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假定圣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解释,乃是错误的解经原则。 ·圣经只有不同的时代出现不同的应用,而没有不同的意义。不可把解释和应用混为一谈! 6. 遵行所得亮光,会获得更多的亮光: ·应用对解经有相当大的帮助,光靠解释是不能明白的! ·耶稣在约7:17说:“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上帝,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只有在明白一部分亮光并努力去实行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亮光! ·耶稣曾对犹太人说:如果你们不照摩西的律法去行,就不能明白真理。可 见 ,行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明白更多的亮光。 ·如果我们已经得到亮光,却不去实行,就是自堵心门,不能再得新的亮光! ·主在启3:20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开门”=
付诸行动!“一同坐席”=
品尝上帝的道!当我们行动的时候,上帝就进来,与我们一同坐席,一起品尝上帝的道。 以上是一般性的解经原则。 三. 特殊原则(文学形式): 文学的形式对于解经有很大的影响! 以太24:为例:当时耶稣坐在橄榄山上, 门徒暗中前来问他:“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会有这些事呢?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太24:1-4) 很明显,门徒问了耶稣两个问题!但耶稣的回答却把日后耶路撒冷遭毁灭的厄运和世界的结局有机地串在一起了,似乎让人难以弄清! 其实,这就牵涉到所谓结构性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是A(或B),所回答的问题也是针对A(或B),我们就能清楚明白。如果答非所问,或者张冠李戴,就容易让人混淆不明! 事实上,圣经的结构对于经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旧约圣经中出现了许多“交叉对称结构”(也叫“爬山结构”)。《摩西五经》也是“爬山形”的结构。 《启示录》最复杂的就是文学形式。除了许多象征以外,结构也很令人困惑!甚至让很多人困惑得搞不清楚它究竟在说些什么! 《启示录》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四. 文体
(genre) : 1. 启示文体(Apoclypse): 我们通常把《启示录》说成“启示文体”。 启示文体有其固定的特征。在解释《启示录》时,我们不可用解释普通文体的方式来解释启示文体。 2. 特征: 启示文体约出现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00年间。在这前后500年,曾出现了许多启示性的文献。这一类的启示文献谈些什么样的内容呢? (1)以弥赛亚荣耀的出现为主题:弥赛亚出现之前,会有以利亚出现,然后弥赛亚在荣耀中降临。 (2)认为弥赛亚的出现会使得社会的秩序发生历史性的突变: (3)外邦人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悔改归正,加入犹太教的信仰;另一种结果就是被剪除。 (4)谈到死人的复活: (5)论到在复活以后会出现普世性的太平盛世: (6)土地会蒙福,有丰富的出产: (7)谈到以色列和犹大支派将会合而为一。 (8)在启示文体中间,曾经出现过所谓冒名之作:例如:冒以诺、摩西、彼得的名而写成的伪经、次经。 (9)启示性文体通常是在烦恼、苦闷、困惑中写成的,实现解脱的人物就是弥赛亚。 (10)强调末世要发生的事情:因为弥赛亚的荣临,会使世界的局势到达一个终点。 (11)在启示文体中间,会出现很多的异象与异梦:其中会出现惊人的对照(义人/恶人、现实/天国)。 (12)启示性的文体中大量地使用象征物: 3.《启示录》既有启示文体的特征,又包含了书信体: 《启示录》虽有启示性的文体,但也包含了书信体。如:七封书信(启2:-3:)。 书信分为: 1)个人性的(私函):如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书信; 2)给群体的:如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哥林多的书信; 3)正式的:写给每一个人的。比如:罗马书、希伯来书、雅各书。 4)虽使用书信的形式,但它不是书信。比如:约翰一书,实际上是写给每个人的,但却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写的。 《启示录》中的“七封书信”究竟属于哪一类的书信? “七封书信”表面上似乎是按照当时教会的区域性写给群体的——“七个教会”,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在每封书信的结尾都提到“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所以,比较复杂,且有很强的象征性意义!况且,这“七封书信”也和当时教会的灵性有关。 因此,我们不能够把启示录简单地归纳为启示性的文体,毕竟其中还有普通的书信。 事实上,功能性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功能!正如水杯用来盛水喝水的功能,决定了它的形式;启示录的文学形式也受到它的启示性功能所影响! 《启示录》究竟启示了什么? 启1:1说:“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上帝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 对此,主要有两种争论: 1)关于耶稣的启示 (About Jesus); 2)由耶稣而来的启示
(Revelation from Jesus)。 其实,上述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正如我们前面提到,一件事情可能有多重目的! 关于耶稣的启示:在启1-3章共71节经文中,关于基督的身份共提到126次。 由耶稣而来的启示:正如开头后半句又说到——“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表明他会把将要发生的事情指示他的众仆人。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从他而来的启示。 因此,在这同一节经文里,主要启示了两件事情:第一,是将来的事情;第二,是天上的事情。 启示录和这两个主体有关。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