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给七教会的信(一)(启2:1-11)
启示录2-3章谈到“七个教会”,这“七个教会”可能代表整个教会时期。 如前所述,《启示录》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基督复临”。这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线索来看,每经历一个教会时期,基督复临的日子就更加临近了! 下面我们可以从主给七教会的书信中清楚地看到主复临日益临近的信息。 1.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启2:1 这里所描写的人子是“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表明他在天上的圣所。 2.给士每拿教会的书信:启2:8
这里所描写的人子是“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 这是主对自己身份的介绍,同时也是对处在患难中的教会的慰勉。 3.给别迦摩教会的书信:启2:16
这里所描写的人子是“快临到”。 4.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书信:启2:25
这里所描写的人子是“直等到我来”。 5.给撒狄教会的书信:启3:3
这里所描写的人子是“必临到”。同时还提到了主临到的方式——“如同贼一样”。 6.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书信:启3:11
这里所描写的人子是“我必快来”。 7.给老底嘉教会的书信:启3:20
这里所描写的人子是“站在门外”。 为了便于对比,列表如下: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不难清楚地发现,基督复临的确离我们越来越近,正在门口了! 研究七教会,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在每一封书信里面,都有迫切的信息要传给教会。 ● 建议:画表格将七教会的名称、含义、时间、代表、教会特点、基督的表扬或责备(批评)、劝勉、奖赏等一一列出。(参后面附录) ● 七封书信的特点:
A. 有相同的模式: 1.你要写信给xx教会的使者:每一封信都有固定的开头(格式)。 比如,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你要写信给士每拿教会的使者……等等。 2.说几件事: 每封书信都会提说几件事情,尽管这几件事情各不相同,但是所用的格式是一样的。 3.我知道……每封书信中都有的固定格式。如:我知道你的行为…… 4.得胜的……这是每封书信结尾时的一个格式。 5.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这也是每封书信结尾时的固定说法! B. 书信中对耶稣的介绍:对于耶稣身份的介绍与所写信的内容直接相关。 下面我们就对这七个教会一一予以介绍。 一.
以弗所教会:启2:1-7 以弗所教会,相当于公元31-100年期间的使徒教会。 公元31年,耶稣被钉、复活并升天后,五旬节圣灵沛降,教会开始建立和兴旺。 ●以弗所是罗马帝国小亚细亚省的一座名城,且是省城。城
内 有 亚底米女神庙,这庙乃是世界七大奇工之一,和拔摩岛相对。 以弗所教会是保罗开创的,有百基拉、亚居拉夫妇及亚波罗、提摩太等曾在此侍奉。约翰和主的母亲马利亚晚年皆在这城睡去,葬在这里。 1.
地理位置:参圣经附图(略)。 七封书信的名称是分别按照亚细亚七个教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次序来说的。 2.
名字的含义: 以弗所
VEfe,sw,就是“可羡慕”、“值得羡慕”的意思;也有“首先的”意思。 3.
教会存在的优缺点:启2:1-2 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 ·右手拿着七星:当时的犹太人相信,每个人都和天上的一颗星有关连。基督的右手拿着七星,预表我们的命运掌握在主的手中。 ·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表明基督在天上的圣所做祭司,为在地上的教会服务。 “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不能容忍恶人……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 这是他们的优点!据说,那时使徒们不辞劳苦地传福音,
甚至传到印度、中国。 ·你也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 表明这个时期的教会对于真理和个人都能很认真、很清楚地予以识别。 这也给我们一个有益的提醒:我们也要防备假道和假教师! 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可以接受某个人,但是我们不可以接受他所传讲的谬道。有时候,我们可能接受他所讲的道理,但是不能接受他的主张和他的建议。比如:在道理之外所传的“弦外之音”——让你主动离开教会……等等,类似这样的事情。 当时以弗所教会的很多做法是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的,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对于教训非常认真——要看看那些自称是使徒所讲的道,是否和使徒及圣经上所讲的一致。 当然,当时大部分的信徒手中并没有圣经。因为圣经只有在会堂里才有,或者只是使徒和少数教会领袖手中拥有;至于一般平民百姓或普通信徒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圣经。况且,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买得起昂贵的皮卷圣经。 另外,对于使徒们来说,他们既跟从了耶稣多年,他们必然晓得耶稣所说的真理。所以,当时使徒们所传的道,在一般信徒的心中就认为是真理。若是使徒们没有讲过的道理,他们就不把它视为真理。 因此,鉴于当时实情,若是某人和使徒关系很近,他所说的话就带有很大的权威性! 当然,在如今的时代,我们就不可以轻信,甚至于迷信某一个人为权威。毕竟上帝已经赐下全备的圣经真理和预言之灵的亮光!我们只要殷勤地查考、研究,并祈求圣灵的光照和引导,就能清楚地辨明何为圣经真理,何为虚假的道理,甚至是异端邪说。 但是,在当时特定的教会历史状况下,的确就是上述所说的这种情况! 尽管如此,我们发现,以弗所教会对待真理的态度却是非常认真的。 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到呢?从他们对待人的态度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如主在书信中所说;“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启2:3) 正因为他们拥有上述很多的优点,因此,上帝在书信中一开始就对他们的善行予以肯定和表扬。但是他们也有受批评、受责备的地方!正如主接下来在书信中所指出的。 4.
主的责备和劝勉:启2:4-5 ·责备:“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启2:4) 起初的爱心,就是“上好的爱心”!当然,这不一定等于初恋时的爱心! 初恋的爱情是非常嫩、非常薄、非常脆弱的,是经不起考验的。 但是,主在此所说的“起初的爱心”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换句话说,它有两个含义: 1)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最初的;2)从质量上来讲,他是最好的。 ·劝勉:“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启2:5) 把灯台从原处挪去-
意味着你不再是基督的教会! “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启2:6)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最可恶的就是“乡党”。 事实上,人们常说的“党”(黨)字,就是“尚黑”。“黑道”,就是由结党而来。“结党纷争”在教会里面是最可怕的一件恶事!一旦结党就麻烦了,就会“尚黑”! 那么,“尼哥拉”究竟是怎样的一等人呢? “尼哥”(Nico),就是“征服”、“战胜”的意思。 至于它的具体意思,在今天几乎很难搞清楚!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 我们发现,在后面主写给别迦摩教会的书信中也提到了“尼哥拉一党人”,甚至把他们和巴兰联系在一起。正如启2:14-15说到:“然而有几件事我要责备你,因为在你那里,有人服从巴兰的教训……也有人照样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 很明显,这里在说到“尼哥拉一党人”之前,提到了巴兰。因此,有人就推断说,“尼哥拉一党人”就是类似巴兰那样的人;也就是在教会里面追求世俗的一等人。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解释! 但是,请不要忘记:“尼哥”(Nico)在此有“胜过”的意思。而“拉”(Lao)是指“平民”或教会中的“平信徒”。如果把这二个词加在一起,“尼哥拉”就是“征服人民”、“征服百姓”的意思。若再引申,就是“超过百姓”、“胜过平信徒”的意思。在教会中“超过百姓”,就是指超过平信徒!通常有人认为,就是指天主教的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 天主教会强调,“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之间有区别。他们认为,“神职人员”的地位超过“平信徒”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人为地划分阶级,因而造成了等级森严的罗马教皇制;并使许多信徒的信仰受到严重的摧残,良心也遭受极大的压制。 基督教会的牧师并不高过平信徒!牧师和平信徒是同样的身份,只是他们的角色略有不同罢了。牧师是经过专职训练,然后教导平信徒如何传福音。既然牧师和平信徒都是传福音的,因此他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不存在牧师高过平信徒的说法! 其实,牧师充其量是扮演教导和帮助的角色! 事实上,在教会中只有基督是头,基督徒都是肢体。凡骄傲自大的,是主所恨恶的。 在圣经中我们也看到,保罗也一直要信徒为他祷告,使他能“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弗6:19)可见,平信徒也应该帮助牧师! “尼哥拉一党人”,也许就是那种想要高抬自己,超过普通教友的人。因为在接下来的一个教会时期中,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教皇势力的兴起。 由此看来,这时的教会可能正处于逐渐朝着天主教会的方向发展与过渡阶段。于是,也就出现了所谓神职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有区别的说法。 当然,也有可能这时的尼哥拉一党只是在他们的思想中产生了这样的概念,但是还没有形成正式的邦派和势力。毕竟当时以弗所教会及时地发觉,并坚决抵制了这种不良倾向。 5. 给得胜者的应许:启2:7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上帝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生命树:圣经明明地提到生命树有十一次,其中创世记记载二次,箴言书记载四次,以西结书记载一次,启 示 录 记 载 四 次 。(创 2:9;3:24;箴 3:18 ;11:30;13:12;15:4;结 47:12;启
2:7;22:2 ,14 ,19) 主给得胜者的权柄,可到生命树那里。 这里“生命树的果子”代表什么? 我们在此不妨引申一下,使徒时代的教会得到了一种特别的“果子”,就是新约圣经!因为上帝给了他们许多真理的启示,后来就汇编成了新约圣经。 所以,使徒们在这个时期所得到的这种丰盛的果子,正好应验了主给这一时期教会的奖赏,就是上帝藉着他的话——“生命之树”,保守了这个时代的教会。 在新约圣经中,我们看到,不仅使徒约翰写了好几封书信,寄给各处的教会;而且我们也看到使徒彼得和保罗等,针对当时教会实际的需要,也都写了不同的书信,寄给各地的教会。尤其保罗的书信,极大地帮助了当时的教会,解决了许多关于信仰和教义上的实际难题,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真理…… ·凡有耳的,就应当听:福音书记载了八次;启示录也记载了八次。可
见,这 是 主惯用的语言。 书信中提到的“教会的使者”,可能是当时教会的长老! 二.
士每拿教会:启2:8-11 士每拿教会相当于公元100-313年时期的教会。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结束对基督教信仰的逼迫。 ●士每拿在以弗所城略偏西北,是小亚细亚一个海口。城外有良港,内拥要道,商业繁盛,为运输进出口货之要港。 在罗马时代,此城与以弗所、别迦摩齐名。基督教在此地兴旺甚早。 这时期的教会正遭受罗马帝国的大逼迫,为道受逼迫而舍弃性命的信徒,实在是尝了极大的苦味,因而发出了主的香气。 1. 名字的含义: 士每拿Smu,rnh,就是“馨香”、“没药”之意。 没药,滋味虽苦,却有香气,是极贵重的香料,可作香膏和贵重的礼品,又可作裹尸用。 2. 关于基督的启示: 他是坟墓、死亡的征服者!正如启2:8所说:“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
为什么主在这里宣称他是“死过又活”的呢?因为主预先看到,士每拿教会的信徒要面临逼迫,甚至要面临死亡;但是主耶稣在这里安慰他们说,不用怕,我是胜过坟墓的,我是死过又活的。所以,纵然你们为信仰的缘故而死,也不用害怕,你们也会活过来。 其实,基督的这个身份,是特别针对这一时期的教会说的,藉以安慰他们。 3. 经历: 当时士每拿教会的境况正处在患难、贫穷之中,但是他们在属灵上却是富足的;耶稣在这里劝他们,“你务要至死忠心”。而这个时期的教友,也表现出了这样的忠心。 我们发现,耶稣对这一时期的教会充满了鼓励和谅解,没有批评。但也有人指责他们。 然而,基督知道他们是在教会中间制造扰乱的一等人。正如主在书信中所说:“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 4. 鼓励、劝勉:启2:10 “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你们被试炼,你们必受患难十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 主对他们的劝勉和鼓励是:1)不用怕;2)要至死忠心。 主耶稣为什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呢?因为他曾死过,并且又得胜了死亡。对于一切信靠他的人,他有绝对的把握和保证,可以救他们脱离死亡!即或有人因信仰他的缘故而遭遇迫害和死亡,他也能救他们到底! 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死亡,也不能靠自己得胜死亡的人,都不能对别人说,你们要坚持到底,死也不怕…… 当时,士每拿教会所面对的是“撒但一会的人”。“撒但一会的人”所能作的,充其量也不过是把人置死而已! 撒但的确曾把耶稣置于死地,当然这也是耶稣自愿的。 所以,耶稣在此鼓励士每拿教会的信徒务要至死忠心。 5. 奖赏: 对于他们的奖赏是生命的冠冕!这和他们所经历的再恰如其份不过了! 他们要经历“十日”的患难——被下到监里,甚至经历死亡。 根据预言“一日顶一年”的计算法,这里的“十日”就是十年。(结4:6;民14:34) 查考历史得知,公元303-313年是罗马帝国逼迫基督徒最残酷的一段时期。此后,逼迫就停止了。 很有意思的是,主在这里给得胜者的应许是:“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这里并没有说不受“第一次死”的害。说明在他们当中肯定有相当多的人要受第一次死的害。但是耶稣在此却说,你们不用怕,你们必不会受“第二次死”的害。 所以,这是主给他们的奖励。这也是与他们当时遭逼迫的状况直接相关的。 6. 对前两封书信的比较: 我们发现,在主给以弗所教会和士每拿教会的书信中,除了有不少相同点外,也有几处不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对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1)对基督的启示不同: 前面说他是“在灯台中间行走的”一位。这里说他是“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 2)教会的状况不同: 3)劝勉不同: 4)警戒和奖赏不同: 这种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接下来的五封书信中继续存在。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