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给七教会的信(四)(启3:14-22)
七.
老底嘉教会:启3:14-22 传统认为,老底嘉教会相当于公元1844年以后,直到基督复临为止的末后时期的教会。但是也有人认为,老底嘉教会应该从公元1850年以后开始。更加准确地说是在1852年。 为什么把这个时期放在1852年?因为当时本会《晨星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清楚地论述了有关查案审判的道理;说明当时的复临信徒开始明白了查案审判的道理。此前虽有复临运动,但没有人明白查案审判的道理! 这里我们不妨提出另外一个说法,从“末后”到“末了”。 “末后”和“末了”在含义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末后:是指从末后时期开始的一段时期。英文叫作“Time of the end”。 我们现在正处于末后的这段时期。 末了:是指整个事情或末期的结束,也就是末后的终点时期。英文叫作“End of the
time”。 “末后”的时期究竟从何时开始?在学习《但以理书》时,我们曾提到了两个说法: 1)从1798年开始。这是相对于教皇逼迫的势力而言的。 2)从1844年开始。这是相对于信徒而言的。这两种说法都成立! ●老底嘉,位于非拉铁非东南150里远,是 个
很富足的地方。 60AD地震后有能力自己重建。 此地出产一种黑色羊毛织成的黑绒。白衣是罗马官员所穿的。 这
里 有200座庙宇,是奉献给药王神的。有一庙中制造眼药,和一眼科医院很出名。 此 地
有天然温泉,出泉虽很热,但流至近城时,即成不冷不热之水,不能作治疗之用。 1. 名字的含义: “老底嘉”就是“审判民众”,或者“对民众进行审判”的意思。 2. 基督的启示:启3:14 “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在上帝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 我们发现,主在这里对自己几个身份的介绍,其实在第一章中都已经出现过了。 这里再次出现,表明这几个身份的特别和重要! 3. 评说:启3:15 我们发现,这个时期的教会没有优点! 主说:“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 ·“不冷不热”只有两种状况: 一种状况:冷热参半,结果就成为不冷不热。 这就好比拿一半热水,兑一半冷水,结果就成了不冷不热的“温水”。 同样,这时的教会也出现了类似的两种人:一种人非常地冷淡,就如冷水一般;还有一种人非常热心,就如热水一般。当这两种人掺在一起,就变成不冷不热了。而且这种“不冷不热”,一定是“冷水”吃掉了“热水”。如果是热水多过冷水的话,还是热的。 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教会中,只有少部分人在发热心。 第二种状况:整体上的不冷不热,就如未烧开的温水。 但是我们认为,可能更加形象、更加贴切的一种说法是:只有少部分人发热心,大部分人冷淡,才使得这个时期的教会变成“不冷不热”!而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温水”一般。 ·“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 意思是说,你若是干脆“冷了”或者干脆“热了”也就罢了。问题是你“不冷不热”,就如前面所提到的撒狄教会的情形,“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真所谓“名存实亡”! 所以,主说:“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 ·“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很有意思的是,在第一个教会时期中,耶稣是“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一位。后来主说:“你若不悔改,我就要把你的灯台挪去。” 可是主在这里又说:“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表明这个时期的教会已经在基督的里面了,看上去是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 但同时耶稣又站在教会的门外叩门,正如在接下来的20节中主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表明基督这时不在门内,而是被关在门外了。 很明显,这时期的教会似乎处在一种很矛盾的状况之中——与主的关系既亲密又冷淡。 尽管如此,怀师母却说:末后的教会虽然象一艘“破旧的船”,但基督依然在掌舵!毕竟教会是上帝在地上最关爱的对象! 因此,尽管这艘“船”很破旧,但最终会安然地驶向天国。 ·“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 从上帝律法的方面来说,天主教缺两条(二、四诫);基督教会缺一条(四诫);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余民教会一条都不缺,因我们全守上帝的十条诫命。 不仅如此,我们还拥有“预言之灵”,藉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圣经中上帝全备的真理。 ·“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 这就使我们想到了旧约赛58章中关于怜悯“饥饿”、“贫穷人”的说法。其中所提到的“使命”,似乎就是指着这个时期说的。 赛58:7“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 这里出现了“饥饿的人”、“飘流的穷人”,还有“赤身的”。 很明显,约翰在这里使用了旧约以赛亚的语言。 事实上,主耶稣在太25:31-46中也用了同样的语言。主说:当他第二次降临的时候,他要赏赐那些怜悯并关心饥饿的、患病的、赤身露体的、坐监的……人。 其实,主容许这样的事情出现,也是对教会信徒爱主爱人之心的一项检验! 同样,我们在《启示录》书中看到,这个时期的教会自认为自己已经发了财、很富足,什么道理都懂,可是它却是“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 据说,历史上的老底嘉城出产有名的“眼药”。 4. 劝勉与应许:启3:18-22 启3:18“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 主在此劝勉我们,要向他买“三样宝贝”。 “火炼的金子”,就是上帝的话!因“上帝的言语,句句都是炼净的。”(箴30:5) 虽然我们有上帝的话,还有预言之灵,但是我们却没有把它放在心里去。 所以,上帝劝我们要向他买“火炼的金子”,使我们在灵性上可以富足。 接下来,主又劝我们向他买“白衣”穿上。 这一点对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徒来说太合适了! 我们知道,本会有很多的“规矩”,尤其在国内!似乎我们不按这些“规矩”做就不行,一按这些规矩做,就会比别人更加圣洁。 比如:在饮食方面:你是吃荤的,我是吃素的;你是吃素的,我是吃少盐少油的;你是吃少盐少油的,我是吃生食的;你一个月禁食一次,我每周禁食一次…… 在奉献方面:你只缴纳什一,我却是缴纳双份的,就连教堂也还是我奉献盖造起来的。 在探访方面:看我包里,总是带着单张、小册子,到处传福音,发送。 在听道方面:我非常认真,从不打盹睡觉…… 在遵守安息日方面:我从来不在安息日说一句私话,办一件私事…… 总之,我有很多好行为……总觉得自己的行为挺好,比张三李四都要强! 请问:哪来这么多的规矩? 其实,我们遵守安息日最大的目的就是敬拜上帝,和耶稣建立关系! 有时候,孩子们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我们都没法回答! 比如:为什么安息日散步可以,游泳就不行?如果说,在安息日可以走进大自然去散步,那么水也是自然!有哪个小孩子不喜欢水?…… 许多的时候,我们人为地定出很多的规矩,然后按着规矩去行,于是就有了各种行为! 据说,在我们国内教会有一个人一连禁食了80天,似乎比耶稣还“厉害”! 然而,主在这里劝我们说,“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 这里主所说的“白衣”,就是“基督的义”。 启3:19“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 反过来讲,凡我所不责备管教的,就属于被我拒绝的。 “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 前面我们说过,老底嘉教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少数人发热心,而大多数人都不热心。所以,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只有发热心,并且也要悔改。 当然,发热心也要有目标、有方向,不能盲目地发热心!有时候我们可能向教会内部发热心,但是主更希望我们对外发热心,向人宣讲福音,见证主的恩典和大能。 事实上,教会什么时候失去了宣教的目标,什么时候就失去了活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热心,要充满热忱。如果没有热心、没有热忱,什么事也干不成! 因此,上帝说,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 启3:20“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在希伯来人的概念中间,“坐席”就是指最后的大结局、大团圆。正如主耶稣在太8:11曾说过:“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事实上,在希伯来人中间,“坐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他们相信,最后的那一顿饭,必是团聚的一顿饭。 我们知道,在旧约圣经最后一卷玛拉基书上讲到,以利亚将来要来。正如玛4:5所说:“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 所以,犹太人一直期盼着以利亚来到。因为一旦以利亚来到,最后的结局就来到了。 据说,犹太人为此发明了一种叫做“以利亚的杯子”。将“以利亚的杯子”放在家里,在里面倒上一点果汁,再放上一点饼在旁边,希望有一天以利亚来到…… 主耶稣在四福音书中也曾用了很多婚筵的比喻,来讲解天国的道理。他所采用的还是“坐席”的概念!意指最后的一顿团圆饭、最后的大结局。 在前面我们曾经作了比较,发现在七教会的历史时期,耶稣来临的日子越来越靠近。 启3:21“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
“得胜的”说法,源自旧约圣经的典故。雅各曾与天使较力得胜,后来天使(即基督)给他改名为“以色列”,因“以色列”就是得胜之意。正如主在创32:26说:“你的名不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何12:4说,雅各“与天使较力并且得胜,哭泣恳求。” 来5:7说:“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保罗说:“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腓4:12-13) 又说:“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8:37) 启21:7应许说:“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反之,不得胜的,不能承受这些为业。 由此可见,得胜的秘诀之一是“情词迫切地直求”(路11:8);要学雅各祷告:“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创32:26)平淡、冷漠的祈祷,不是与上帝较力! ●将七教会的赏赐和耶稣的关系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在这七教会期间,教会与主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近,甚至最后与主同坐筵席。 在此我们不妨比较最后两个教会: 前面说到有“上帝的名”、“新耶路撒冷的名”和“我的新名”要写在得胜者的上面。 这里提到与上帝直接面对面地坐着同桌吃饭。 可见,与主的关系是越来越近了! 末后的教会虽然毛病最多,甚至没有一处值得表扬的地方。可是,我们若去比较就会发现,它的赏赐却是最多的,而且赏赐的等级也是最高的,甚至还高过了士每拿教会。 所以,单从这个方面比较,我们也能看出,末后的教会和主的关系也是越来越亲近了。 ●对于七教会的理解: 通常可以作出这样的几个理解: 1)本位理解:就是指当时的七个教会。 2)教会时期:指从使徒时代的教会开始,直到末后的教会时期。 3)个性化理解:对于每个教会的证言、劝勉,我们都可以个性化地应用在自己的身上。 4)集体性理解:对于每一个时期教会的信息,都可以用在我们个人的身上;同样,对每一个时期教会的劝勉,都可以用在我们今日教会的集体层面。 比如:从以弗所教会,我们能够学到,要悔改、要恢复起初爱心的教训。 从士每拿教会,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在遭受逼迫的时候,仍然至死忠心的榜样。 所以,每一个时期的教会,对我们都有很多属灵的劝勉! 以上是启2:-3:对整个教会时期的展望。从中我们发现,当上帝把教会的状况、教会的劝勉,以及赏赐预先讲说出来,好比是给我们先吃下一个“定心丸”,使我们可以在心理和思想上有所准备,以便可以承受《启示录》后面接下来所要讲述的那些具有挑战性的事件。 从启4:往后就开始转移话题了。这是我们以后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