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启示录第七章

【返回上级目录】

“十四万四千人”和“群众”

 

我们已经学过《释经学》,知道了解经的三步骤——观察;解释;应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学习,偏重描述与解释。至于应用部分,需要大家在解经以后自己去挖掘。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十四万四千人”“群众”。

 

一.十四万四千人:

启7:1-8主要讲的是“十四万四千人”。在讲到“十四万四千人”时,有几个概念需要我们弄清楚。

1.盖印的工作:

这里提到的“盖印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

其实,它就等于启14:9-11所记载的第三位天使的工作。当他们在这里盖印的时候,就是发出第三位天使信息(警告)的时候。

在启14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警告——不要拜兽和兽像并受兽的印记。可是我们在启7章看到的是盖印的工作”。

事实上,启7章是从正面来说的;而启14章是从反面来说的。这两者同时构成了第三位天使的信息!

所以,当我们讨论启7章的时候,我们提到第三位天使的信息;当我们讨论第三位天使信息的时候,应该回到启7章所谈到的盖印的工作

前面我们证明了,盖印的工作安息日相关。

那么,盖印的工作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那些身处巴比伦的上帝子民,又何时才被盖印?这些问题都是在启14章所要讨论的!

 

2.时间:

盖印的工作,意味着“时候不多了”

当上帝的印盖完,四位天使就要把手中执掌的“四方的风”松掉了,于是“风就刮在地上”

所以,我们所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因此,盖印的工作给我们发出了紧迫的信息——我们的时间是可数的,就如同十四万四千人是可数的。

 

3.可数的:

14,4000的数字就是12×12×1000

“十四万四千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字面的,还是象征的? 我们暂且先把它搁在一边。

 

二.群众:

1.数不过来:

这里出现了“群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指“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得过来!

但我们前面提到的“十四万四千人”是可数的。很明显,“十四万四千人”的数字就是12×12×1000

那么,这个数字是字面的,还是象征性的呢?有两种说法——字面象征

群众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把这里的群众启14章联系起来,他们就是来自各国、各族、各方、各民中接受永远福音的人。

 

 2.“多国的父” :(创17:)

他们站在羔羊和宝座面前身穿白衣。(启7:9)

这节经文使我们想起了创17章,上帝曾给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并且对他说:你要作“多国的父”

上帝在创17章中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你要作“多国的父”,在这里就明显地得到了应验!

 

3.身穿白衣:

启7:9 “……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

这里的“穿白衣”,使我们想到了在旧约亚3:3-5的经文。

约书亚在主的使者面前脱去污秽的衣服,蒙恩穿上了华美的衣服,就是白衣!

原来我们也都是污秽之众,但是上帝将他的白衣穿在我们的身上,使我们污秽的袍子被脱去。

 

4.手拿棕树枝:

手拿棕树枝,象征着得胜和凯旋回归圣城。

这一批得赎的人是数不过来的一些人,他们在地上经过一场战争之后,凯旋回到了他们本该回去的地方——天城。

 

启7:10-11 他们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上帝,也归与羔羊!众天使都站在宝座和众长老并四活物的周围,在宝座前面伏于地,敬拜上帝。

5.赞美:

这些得赎的群众回到天乡,就发声赞美上帝。

这样,就出现了两批人!一批是“十四万四千人,另一批是“数不过来的群众

这两批人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究竟是两批人,还是同一批人,还是同一批人中间的两群人?

在我们做出结论之前,先继续来看启7:13-17节。

 

启7:13 长老中有一位问我说:这些穿白衣的是谁?是从哪里来的?

实际上,前面我们谈到,约翰这时已经没有去考虑这些问题了。因为他已经看到,也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正如在前面9节中他就清楚地明说,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

可是为了我们的缘故,这位长老就问了这样的问题。并且回答说:“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这就表明不是从普通的患难中间出来的。

 

启7:14-17 ……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所以,他们在上帝宝座前,昼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宝座的要用帐幕覆庇他们。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上帝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这里使我们想到旧约中间有一处关于擦眼泪的地方。

赛25:6-8“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他又必在这山上除灭遮盖万民之物和遮蔽万国蒙脸的帕子。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

 

赛25:9是怀师母特别爱用的经文。“到那日,人必说:看哪,这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素来等候他,他必拯救我们。这是耶和华,我们素来等候他,我们必因他的救恩欢喜快乐。”

这种以诗篇的形式被唱出来,表明我们在世上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这节经文至少带给我们两个希望

1)表明我们在等候天上的这一位与我们有关系的上帝。我们因为在等他,所以能够激励我们的希望;

2)不仅我们在等他,也是因为他与我们的关系,他还会再来,所以我们不是空等而已!

因此,这样的两件事情就给了圣徒在地上很大的希望,使他们能通过大患难而不至于失去信心!

 

启7:17 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

这就使我们想起旧约诗23:1-2的经文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在这里,大卫对耶和华的称赞就变成了所有得赎之人的诗篇;因为他们都得到了上帝的牧养,而且都领到生命水的泉源。在那里,他们不仅要饮生命泉之水,上帝也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所以,这是一幅充满非常欢乐希望的图景!

 

我们可以想象,当把这些美好的图景说完了以后,下面就要说到患难了。

在进入启8章之前,我们首先将这两批人进行比较。大致说来,有以下这几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十四万四千人”与群众”是同一批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观点呢?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们知道,关于十四万四千人的数目,是在启7章被描述出来的;但是他们的特征却是在启14:1-5中被描述出来的。启14:1-5描述了十四万四千人的八个特征。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八个特征同时适合于任何一个得赎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第二种观点:十四万四千人”与群众”是两批人

他们认为,十四万四千人”是可数的,而群众”是不可数的。既然一个是可数的,另一个是数不过来的,就表明是两回事情

本会林大卫牧师就是持第二种观点的人。

事实上,在我们安息日会的信徒中,普遍接受的是第二种观点——认为是两批人,而不是同一批人。因为一批是可数的,一批是不可数的。

 

但是,我们发现,这种观点也有可质疑之处:

1.十四万四千人”的数字是象征性的。

其实,《启示录》中几乎所有的数字都是象征性的。

2.《启示录》是一本充满象征符号的书。

3.解经上的不一致:

既然《启示录》是一本充满象征符号的书,为什么在说到十四万四千人”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不是用象征的手法,而把它当成字面的意思呢?这就出现解经上的不一致!

很明显,这种观点的毛病就在于,出现了有选择性地把一部分按照象征性的来加以解释,而另一部分则按字面加以解释,从而出现了解经上的不一致。

在怀著中间有关于十四万四千人”的看法。

 

4.怀著中反复地强调说:我们要努力进入十四万四千人行列。

所以,本会就有很多人猜测:这十四万四千人”一定就是一个实在的数字。

 

在《善恶之争》(四十章“上帝的子民蒙拯救”)一书中,怀师母曾说:

“在宝座之前仿佛有火搀杂的玻璃海,因上帝的荣耀而极其辉煌;聚集在其上的群众,就是那已经‘胜了兽和兽的像,并他名字数目的人’(启15:2)。那从人间赎回来的十四万四千人,要与羔羊同站在锡安山上;他们手里‘拿着上帝的琴’,随即有声音发出,‘象众水的声音和大雷的声音,并且我所听见的好象弹琴的所弹的琴声。’(启14:1-5;15:3)他们要在宝座前唱出‘新歌’,除了那十四万四千人之外,没有人能学这歌这是摩西和羔羊的歌——一首拯救的歌,因为这乃是他们的经验之歌。其中所叙述的经验是他人所未曾经历的。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这些人是从世界上活着的人中变化升天的,要被算为‘初熟的果子,归与上帝和羔羊。

‘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他们曾经历过那从有国以来最大的艰难;他们已经忍受了雅各大患难的困苦;他们曾在上帝倾降最后刑罚和人类没有中保的时候坚定站立。这时他们已经蒙了拯救;是因为‘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在他们的口中查不出谎言来,他们是没有瑕疵的’站在上帝面前。‘所以他们在上帝宝座前,昼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宝座的要用帐幕护庇他们。’

他们已经看见地球被饥荒和瘟疫所蹂躏,太阳发出大热烤人,并且他们自己也曾忍受患难和饥渴之苦。但今后‘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必不伤害他们,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上帝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启7:14-17)

 

◆除了那十四万四千人之外,没有人能学这歌。

- 意味着在十四万四千人之外,还有一些人。当然,他们所唱的歌乃是其他人所不会的。

 

这是摩西和羔羊的歌——一首拯救的歌,因为这乃是他们的经验之歌。其中所叙述的经验是他人所未曾经历的。

- 其实,每一个得赎之人的经验都是别人没有的,因此每一个人都能唱一个别人所不能唱的歌

 

◆‘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

- 其实,这个应许既是给十四万四千人的,也是给所有人的!正如主耶稣曾在约14:1-3所应许的——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

 

◆这些人是从世界上活着的人中变化升天的,要被算为‘初熟的果子,归与上帝和羔羊。’

- 很明显,这里有一个最明确的描述——十四万四千人是生活在末世,直等到基督再来,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也就是在第三位天使所传的信息之下,凡坚守耶稣再来的一批得赎之人。

怀师母说,他们会看着其他的人复活。

所以,我们明显地看到,十四万四千人不等于群众,但却是群众的一部分。特别是指在第六印下的一部分。在第六印下生活的这部分人,又分为两批——有一批是活着见主的;还有一批是已经在主里安息了。群众就是这一批安息的人。)

 

◆坐宝座的要用帐幕护庇他们。’

- 在启7:15我们看到,“坐宝座的要用帐幕护庇他们”,用在群众的身上。

但怀师母在这里却用到十四万四千人身上。

同时,在上述这段文字中间我们看出两点:第一,十四万四千人是末后活着的一批得赎的人;但是我们又发现,怀师母把用到群众身上的经文又用在了十四万四千人的身上。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十四万四千人既不同于群众,又是群众中间的一部分

以上我们引证了怀著的说法,现在我们再从圣经本身来证明这里的十四万四千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群众包括从亚当开始所有得赎的人,十四万四千人也在群众之列

下面我们再回到圣经中来,看圣经本身是怎么论到“十四万四千人”。我们将会提出第四种观点

十四万四千人”是:

- 上帝的众仆人

·启7:3-4“等我们印了我们上帝众仆人的额……”

- 衣服洗白

·启7:13-15“长老中有一位问我说,这些穿白衣的是谁?是从那里来的?我对他说,我主,你知道。他向我说,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曾用羔羊的血,衣裳洗白净了。所以他们在上帝宝座前,昼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宝座的要用帐幕覆庇他们。”

 

- 身穿白衣=群众

·启7:9 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

 

我们在此证明:十四万四千人就等于群众,至少等于群众的一部分。因为十四万四千人被称为上帝的仆人,后来他们的衣服也洗白了。

而在启7:9说,身穿白衣的就是群众。所以,十四万四千人是群众中间的一部分。

 

◆十四万四千人群众的关系

1.十四万四千人是群众的一部分,是在世界历史的终结活着见主的一部分

2.“群众”有两个含义:

1)在启7章中,是指生活在第六印之下得赎的人(解释)

2)这个术语也可以指所有得赎之人。(应用。)

 

3.十四万四千人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字面的

为什么说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字面的?因为这里所提到的“十二个支派”也是象征性的

事实上,我们在解释同一段经文的时候,不可以采用两个原则我们不可以说十二个支派是象征性的说法,而十四万四千人的数字是字面的含义。要么同是象征性的,要么同是字面性的,因为这两个概念来自同一节经文。

比如说:“犹大支派受印的有一万二千”。我们在解释犹大支派时,就会说它不等于真正的犹大支派,而是属灵的。但我们碰到一万二千人的时候,就把它当成实际的数字,这样合理吗?

很明显,这在解经上是矛盾的!

 

◆启6章7章的关系:

启6:16提到“倒在我们身上吧!”这是采用了何10:8的说法。

伯亚文的邱坛就是以色列取罪(.的地方.),必被毁灭,荆棘和蒺藜必长在他们的祭坛上,他们必对大山说,遮盖我们,对小山说,倒在我们身上。

接着又说:“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坐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

 

6:17就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

启7章就回答说:十四万四千人与群众能站得住!

所以,启七章是对六章问题的回答。

从表面上看来,天下既出现这么多变化——有人的变化、天象的变化,又有上帝的忿怒临到,好像没有人能够得赎!但是启7章告诉我们——得救的人是数不过来的!哪怕是在第六印之下,得救的群众也是数不过来的。

因此,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希望!如果最后得救的人就是按字面意义的话,那么我们的希望就不大了。但是上帝告诉我们,尽管撒但会用他最大的欺骗、最大的试探来诱惑世人,可是还是有一些,甚至数不过来的人要跟从上帝,最终得到拯救,来到羔羊的宝座面前。

 

事实上,现代人所受的试探是以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比如:现代家庭中出现的影视、网络等高科技家用电器,是以前的人所没有的。现在人们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或听到许多足以污秽人心灵,败坏人思想的各种不道德的画面或音响。如:影视或网络中的各种武打、言情片,甚至是色情、暴力的镜头,足以污秽人的心灵,不能帮助培养基督化的品格和爱上帝、爱人如己的精神。尤其现在比较流行的言情片,基本上是在描述非法的两性关系。明显地,这是在变相地怂恿和助长人干犯上帝的第七条诫命。

所以说,人们足不出户,各种犯罪的事就可以充斥于心灵意念之中。

 

我们若是观看这类的画面,思想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影响和刺激。而这一类的试探与诱惑是以前的世代所没有的!

现在比较流行的认识——笑贫不笑娼。以前中国人对这种概念是不能接受的,但现在由于报纸、电视等各种传媒的大肆渲染,大众对此都很麻木了,当成无所谓了。

所以,在末后的时候,撒但所发动的影响和对我们的试探是最大的!

 

另外,在末后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最恶劣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在夏天读书时,教室里没有电扇也能坐得下来,但是现在就不行了。

事实上,现在全球气候普遍要比二十年前热得多。

可见,自然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而我们所受到的各种打击与试炼也是比过去更多!正如怀爱伦在《善恶之争》40章 P477页曾有一段话说到:

“在各世代中,救主的选民都是在试炼的学校中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他们曾在世上行走窄路;他们曾在患难的火炉中被炼净。他们曾为耶稣的缘故忍受反对、恼恨和毁谤。他们曾在斗争和痛苦中跟从他;他们曾坚忍克己并经验痛苦和失望。由于他们自己的痛苦经验,他们看出了罪的邪恶、权势和祸害;因此他们真心憎厌罪恶。他们既体会到救主用以消除罪恶的无穷牺牲,他们就自卑虚己,心中充满感恩和赞美;这种心情不是那些未曾犯罪堕落的生灵所能体会到的。”

每个世代都有试探,但是末后的试探恐怕更大一些。以前的人要想干一件犯罪的事不是有那么好的机会,但是现在都非常容易!

 

最后这些人看到上帝忿怒的日子来到的时候,问:谁能站得住

其实,这个问题在旧约和新约中间反复地被问到!如:在旧约中间提出——谁能登耶和华的山?意思是说:谁能得救?

 

怀师母在《早期著作》中说,当这些人问:“谁能登耶和华的山?上帝回答说:手洁心清的”。正如24:3-4所说:“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

类似的问题有:谁能与永火同住?

赛33:14-16“锡安中的罪人都惧怕,不敬虔的人被战兢抓住。我们中间谁能与吞灭的火同住?我们中间谁能与永火同住呢?行事公义,说话正直,憎恶欺压的财利,摆手不受贿胳,塞耳不听流血的话,闭眼不看邪恶事的,他必居高处。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坚垒。他的粮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断绝

可见,只有那些得蒙救赎的人,才能与永火同住。

 

事实上,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耶和华的大日来到的时候,谁能站立得住?

可能每个人都会问这同一个问题,只是各人问的时间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对于那些得赎的人,他们不是在耶和华的大日来临之日问这个问题,而是在生活的当下问这个问题,并且对这个问题做出反应。

如果我们只是问一个问题,而不对它作出反应,是毫无价值的!

上帝知道我们最终所要临到的,所以,他预先告诉我们,以便我们能为此事早作准备!

 

将来恶人也要问这同一个问题!

然而圣经告诉我们,不如今天我们就问这个问题,并且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

如果我们现在就做出正面的反应,我们的衣服就会被洗净、洁白,将来我们就能列身于十四万四千人与数不过来的群众中间,成为到生命水泉源去的一部分,成为被羔羊所牧养的群众。

但愿我们今天就问一问这个问题,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做出一个正面的回应!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