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讲 前进中的复临运动
(启10:1-11:2) 七雷
- 完全的信息。(先甜后苦的经历) 约翰的经历
- 知道七雷,但是他不需要经历。(异象中) 复临信徒
- 他们不知道七雷,但是却经历了。(历史中) 我们知道,约翰虽听到七雷发声,但是他不用写下来。换句话说,约翰自己不会经历这些事情。 复临信徒们没有听到七雷发声,因为约翰没有写下来。所以,他们不知道! 他们甚至不知道先甜后苦的经历会用在他们身上,直等到他们经历过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时才知道! 这就是圣经奇妙之处!上帝用同一本圣经,要让一些人看见,就看见;要不让人看见,就看不见。 那么,七印、七书信、七号筒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七书信是让教会为耶稣复临而预备;七印是让背道的教会为主的复临作预备;七号是让世界预备主复临。 可见,基督复临是启示录一贯的主题! 复临运动: 在七号筒时期,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是复临运动。 早期复临信徒经历了先甜后苦的阶段。 启10:11在此运动基础之上又出现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通过量度圣所开始的。 通过量度圣所,他们发现了约柜;至圣所以及大祭司在至圣所的服务工作;礼拜的问题。 他们关注到这个时候所要发出的信息——礼拜的问题,将成为末后时期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所以,研究启10-11章,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安慰,使我们发现,我们所在的教会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的教会不是建立在某一个人发现了圣经道理后,(比如浸信会的浸礼的信息、卫斯理发起的卫理公会、马丁·路德改革后兴起的路得宗等),而是根据一场运动、一场为耶稣的复临所发起的运动。 教会的概念是静态的,可是教会兴起的这场运动是动态的。 所以,凡属于在这场运动中间的人,必须始终处于动态与静态之间。他不可能停留在动态或是在静态。否则,他就与这场运动脱节了。而这场运动是要不断地扩大,从一个地方扩大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同样,作为复临信徒,我们参加的不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静态的教会,而是参加了一场宣扬和迎接基督复临的全球性的运动。 所以,我们心中的火种不能灭!一旦火种从我们的心中灭掉,我们就和这场运动没有关系了。尽管在这期间可能要付出很多的代价、经历很多的灾难、遭遇各样的逼迫……等等。 事实上,如果我们心中没有这一团燃烧的烈火,可能我们就不愿意为这场运动付出代价了。 然而,如果我们明白了复临运动历史之后,我们就会觉得,参加这场运动是非常大的荣幸!因为在这场运动的后面有一个推动者,就是主耶稣。而主耶稣在圣经里反复地宣称说:“我必快来!”这就给我们一种极大的推动力! 因此,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参加这场复临运动,应当是我们人生最值得做的事情! 以前,我们经常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来描述政治运动。而那些投身运动的人,最后甚至能达到发疯的状态。 可见,参加一场运动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同样,从圣经中所记载的这场复临运动中我们看到,这些早期的复临信徒在这场运动中首先体验到的甜蜜的喜悦也是溢于言表的,后来经历的痛苦也是难以诉说的。 前面甜蜜的经历,表明他们非常大胆、毫无顾忌地到处传讲复临的信息,后来经历大失望的痛苦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以至于美国后来派生出来的三十四个宗派,均可追溯到早期的复临运动。 启11章所显示的是从这场复临运动中间派生出一支的过渡过程。他们是建立在“拿苇子量圣所”的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地查考、研究圣经中相关圣所的主题,他们发现,原来固守的圣所就是地球的说法是错误的。他们在至圣所里发现了中保的工作,在约柜里发现了安息日,并发现基督复临是最后的阶段。 同时他们发现,礼拜的问题是最后争战的核心信息。所以,他们就开始竭力传扬。 在启11:16中我们发现,四活物不见了,只看见二十四位长老。 那么,四活物究竟干什么去了?很明显,启12章就要开始描写天使的活动了。 事实上,善恶之争中也有一部分天使参加。以后在救赎的工作上也有天使出现。 所以,在这里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启12章会再作一个交待。 记得我刚参加瑜珈Yoga之前,看了怀师母写的《基督徒经验谈》,看了以后心里非常受感动!觉得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能够对她参加的运动有这么大的热情和献身精神,实属难得! 然而,当时我觉得瑜珈更有根基,他们不但有HareKrishnah的运动,更有一种对参加运动应有的态度。可是我在其他的基督教会见不到这种态度。许多参加教会的人只是参加聚会的场所!该去的时候去,该回的时候回。没有表现出那种作为一个运动者在参加运动时所当有的心态、热情。 但我在《基督徒经验谈》这本书里,却看到了怀师母和她那时代的一班人,为着他们的信仰,甘愿放弃一切时所表现出的祷告、流泪、痛苦、悔改、查经、热烈地去传扬真理的一股执着。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持守信仰者所应当表现出来的状况。这也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参加这个运动,应该跟他们一样! 其实,我们在圣经中也看到,当初耶稣拣选门徒时,也曾向他们提出跟从他的条件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 当时的门徒,除了后来卖主的犹大外,其他的门徒都是撇下了一切来跟从主。 譬如:我们知道,彼得是结了婚,有家室的人。但在追随主的三年半中,彼得一直跟在耶稣身旁。 可想而知,彼得的妻子需要作出多么大的牺牲!如果她对彼得稍有一点不理解,就会矛盾重重! 然而,我们在圣经中却看到,彼得的岳母一家人都是支持的。很可能彼得的妻子搬回娘家住了。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彼得整天跟随耶稣到处去传福音,难得回来一次,不会不到自己家去,却单独一个人回到岳母家去。 事实上,圣经却记载,彼得经常到岳母家去。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的妻子一定在岳母家生活。 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如果你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总是先回到自己家去,而不是岳母家去,除非你的妻子在岳母家。这是很现实的,也是一个常识问题! 所以,我们也一再强调,我们对于圣经的理解:一方面来自常识;一方面来自圣灵的引导。 现实生活中,徐洪刚因为见义勇为而身上中了很多刀,但是想要让正义得到伸张的强烈信念支撑着他与歹徒英勇搏斗。尽管他满身流血、伤痛,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追赶。这种场景也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复临信徒走过的路。 参加复临运动的人也当具有这样的信念!我们身上可能受到多处的伤害与流血,但是我们也要忍着痛,朝着目标,向前追赶。我们应该有这样强烈的信念支撑,不然的话,我们坐着干什么? 我们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我们有什么比别人强的?我们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知道耶稣会来!就这一点比别人强!知道耶稣会把世上最美好,我们永远想不到的福气赐给我们!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所参加的这场复临运动,在思想上、感情上有一个新的认识。因为我们参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会、不是所谓的“本会”。我们参加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复临运动! 复临运动与人间的很多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间的很多运动由于没有一个最终的策划者,没有一个最明确的方向,很多人就失去了信心。 而复临运动有一个总的策划者。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有具体的方针来带领,不象“民主运动”那样杂乱无序。启12章对于这位策划者有一个明确的论述。 我们可能从一些基本生活开始,但是我们不应该在从事一些基本的行业而把我们这股迎接主复临的理念磨灭了。我们在中国的教会,需要唤醒一种更大的热情!耶稣所追求的是在运动中间表现出的那种和谐与激情,就是一种为了把这道消息传得更广、传给更多的人发出的有力的行动! 什么人是最可能富有激情的人?苏轼写了一首诗:“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个人只有到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们的激情才会达到最饱满的状态。及至年纪老迈时,是很少、最多也只是偶尔发出一种少年的热望。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少年的复临信徒,我们不奋兴,谁奋兴?我们不发热心,谁发热心?难道我们要等到像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一样吗?甚至我们连老夫都不如! 的确,在我们教会中,也有八、九十岁的老人,虽然人老,但他们的心却未老,仍在为主的工作操心劳力,用他们的余热来发一份光,用他们所能发挥的体力、精力、智力、影响力,来表现对复临运动及其使命的执着。 作为年轻人,我们更是要对主说:我们要为主发一份光、发一份热! 明日拔地而起的大厦肯定是今天盖的!不可能现在不好好装备自己,将来就能成为大有能力的布道家、宣教士,或是很有热心传扬福音的人。也不存在等我办好了一个公司,赚了足够的钱才来投身于教会的事工。 事实上,如果你现在没有很好地预备,你将来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将来你就会说:此一时,彼一时!我那时因为年轻气盛,考虑不周。现在经历了社会上的磨难,我的棱角被磨去了,变得圆滑了,变得真正的深沉了。 其实,我们不需要玩深沉!耶稣说:如果你们不悔改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 光从来不只是照亮自己,都是为了照亮别人!如果我们已经得着了生命的光,为何还不去照亮别人?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