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提要:2 巴比伦倾倒了。4 吩咐上帝的子民从里面出来。9 地上的君王 11 和客商为她哀哭。20 圣徒因上帝对巴比伦的惩罚而高兴。 1.
此后,我看见另有一位有大权柄的天使从天降下,地就因他的荣耀发光。 此后。
这是指启 17 章
和 18 章的内容向约翰启示的顺序,不一定是指这些事件本身发生的顺序。约翰没有说
启 18 章的事件全都发生在
启 17 章的事件之后。见
启 4:1 注释。 另有一位…天使。
即不是
启 17 章的那位天使。他与
启 14:9–11 的第三位天使一起宣扬上帝给世人的最后信息(《早期著作》
第 277 页)。他的信息重复了
启 14:8 第二位天使的信息(《善恶之争》
第603页)。 从天。
这里描写天使从上帝面前带着特殊的使命出来。约翰看见他降到地上。 权柄。“权威”(见
启 17:13 注释)。这位天使从宇宙的宝殿里出来,奉差遣传扬上帝最后慈怜的信息,并警告住在地上的居民那即将临到”大巴比伦”的厄运。 荣耀。见
约 1:14;罗 3:23 注释。这个“荣耀”可以视为代表上帝的品格(参
出 33:18,19;34:6,7),这里特别指祂表现在救赎计划中的品格。 发光。
或“蒙光照。”
虽然撒但尽力要把大地笼罩在黑暗中,上帝现在却让它闪耀出救人真理的荣光(见
约 1:4,5,9 注释)。 2. 他大声喊著说: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或作:牢狱;下同),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 大声喊着说。
要让所有的人都听到。启 18 章的信息要在第三位天使大声呼喊的时候宣扬出来(《善恶之争》
第603,604,614,615,653页),因此需要认真研究。 巴比伦大城。
见
启 14:8;17:5 注释。 倾倒了。
见
启 14:8 注释。她属灵上的倾倒正在得到证实,现在她将受到惩罚。参
赛 13:21,22;21:9;耶 51:8。 鬼魔。
或“魔鬼”
(见
可 1:23 注释)。“巴比伦大城”现在完全被魔鬼所占据(见
启 17:5,6,14 注释。参
太 12:43–45 注释)。从特殊的意义上说,这里也许是指现代的招魂术(见
启 13:13;启 13:13,14 注释;参
《早期著作》第 273,274 页;《善恶之争》
第558,588,624页)。 污秽之灵。
或“污鬼”(见
可 1:23 注释)。 污秽可憎之雀鸟。
这里用一个又一个的表号形象地描写巴比伦的极端堕落与背道。就文体而言,启 18 章反映了古希伯来的诗歌体裁
(见《SDA圣经注释》
卷
三,第 23 页)。 3. 因为列国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倾倒了。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 列国。
见
启 17:2 注释。 大怒的酒。
见
启 14:8 注释。 地上的君王。
见
启 16:14;17:2,10,12 注释。 行淫。
见
启 17:2 注释。 客商。直译为,“旅途上的人,”
因此引申为“旅客”或“商人。”
启 18 章高度形象化的语言使人无法确定这些”客商”是真实的还是象征性的。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如果是象征性的,这些“客商”就代表推销“大巴比伦”教义和政策的人(参
赛 47:11–15)。这是她巴比伦向世人展销,迷惑他们的商品(见
启 18:11 注释)。 奢华。“挥霍,”“奢侈”(参
第 7 节注释)。 太过。
希腊文为
dunamis,“能力”。这里可能指“影响力。”参
启 5:12 注释。 4. 我又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 又听见。
原文暗示是另一位天使的声音。 从那城出来。
快要到最后的时刻了,但显然仍有不少上帝的子民还没有听到出离奥秘之巴比伦的呼召。参上帝在古时叫祂子民逃离巴比伦的呼召(见
赛 48:20;耶 50:8;51:6,45)。正如古时上帝的子民从巴比伦出来要回到耶路撒冷,照样,今日上帝呼召祂的子民从奥秘之巴比伦出来,是要让他们配进新耶路撒冷。可以想象,上帝的一切真子民都将听到祂的声音,接受祂的呼召(见
太 7:21–27 注释;参
约10:4,5)。
这“声音”是
启 14:8 第二位天使信息的重复(见
《善恶之争》
第390,603页;《早期著作》第 277 页)。发出这一呼吁的直接原因在本节的最后部分。 免得与祂一同。
这是赶紧离开奥秘之巴比伦的两个原因之一。凡与巴比伦同流合污的人显然要分担罪责(参
耶 51:6)。 有罪。从广义上说,这是指她引诱人所犯的一切罪。但从特殊的意义上说,这是指
启 17:2–6 所说的罪(见
第 6 节)。
启 18 章列出了巴比伦在上帝审判台前所受的五项指控:一.
骄傲自大,二.
物质主义和穷奢极欲,三.
淫乱,四.
迷惑人,五.
逼迫人(见
第 2,3,5,7,23,24 节)。 受她所受的灾殃。
就是按照
启 17:1 (见
启 16:19;17:1,17 注释)的判决即将执行在她身上的惩罚。启 16:19;17:16;18:8,21简述了这些“灾殃”的性质。启 18 章大都用高度形象化的语言间接描述了这些“灾殃”。最后七大灾的头五个主要降在与巴比伦合作的地上统治者和居民身上(启 17:1,2,8,12),但对巴比伦这个地上背道的联合宗教组织,则要在第七灾时予以惩罚(见
启 16:19;17:1,5,16 注释)。第六灾是为这一刑罚作准备。 5. 因她的罪恶滔天;她的不义上帝已经想起来了。 她的罪恶。
见
启 18:4 注释;参
耶 50:14。 滔。直译是“粘在一起,”“紧紧地拴在一起。”巴比伦的罪孽堆积如山,高达上天。 天。
如同高山直冲云霄,“大巴比伦”的罪孽
(见
启 17:6 注释)也达到上帝面前,需要予以严惩(启 16:19;参
创 11:4,5;18:20,21;拉 9:6;耶 51:9;但 5:26,27;拿 1:2)。这里也许是引喻巴别塔(创 11:4)。 她的不义。
指她的罪行及其后果,特别是
启 17 章和 18 章所指控她的罪行(见
启 17:6;18:6,7 注释)。 上帝已经想起来了。
上帝已经仁至义尽了。祂即将执行对奥秘之巴比伦的惩罚(见
启 16:19 注释)。就上帝而言,“想起来”通常指祂着手对人赏善罚恶(见
创 8:1;出 2:24;诗 105:42等)。 6. 她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的报应她;用她调酒的杯加倍的调给她喝。 她怎样待人。
直译为“根据她的行为。”
报应与行为相当。惩罚与罪行相配。参
赛 47:3;耶 50:15,29;51:24。 待她。
直译为“尽量地给她。”
这个妓女就是背道“大巴比伦”组织(见
启 14:8;17:5 注释),将为她的罪行受到彻底的报应。上天将以绝对的公正对待她,不偏留任何的惩罚。启 17:16,17简短列举了对巴比伦的报应。其详细的描写见
启 18 章。参
耶 51:6。 她所行的。
她怎样待人,上帝也将怎样待她。 加倍地报应她。
参
赛 40:2;耶 16:18;17:18。 杯。
见
启 14:10;17:4 注释。 调给。
直译为,“混合。”
她曾经将邪恶的酒调给别人喝,现在上帝用同一个杯,将可怕的酒调给她,迫使她喝下去(启 14:8;17:4;参
耶 50:15,29)。 7. 她怎样荣耀自己,怎样奢华,也当叫她照样痛苦悲哀,因她心里说: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 怎样。
惩罚必与罪行相当。她的痛苦和悲哀将与她以前的自夸和放荡成正比。 荣耀自己,怎样奢华。
直译为“这么多的东西荣耀了她,使她放荡。”
物质的丰富增添了她的骄傲和放荡。傲慢自负使她坚信自己能实现最终消灭上帝的余民,统一天下的阴谋。她为自己的富有,名望和权力而骄傲。参
赛 47:6–10;结 28:2,4,5,16。 痛苦。
见
启 17:16;18:4 注释。 悲哀。
这是
使她“痛苦”
的“灾殃”的结果(第 4 节)。参
“君王”和”客商”的哀歌(第 9,11 节)。 她心里说。
就是在恩典时期结束之前,及以后的第六灾期间(见
启 17:1 注释),当第 4 节的天使发出警告时候。
极端的自负使她坚信自己统治世界的阴谋必能得逞。欺骗他人必然会导致欺骗自己。她灌醉了别人,也灌醉了自己(见
启 17:2,6 注释)。 我坐了皇后的位。
注意这里的现在时态(见
上面
“她心里说”的注释)。圣经把真教会比作“贞洁的童女”(见
林后 11:2 注释),基督的新妇(见
弗 5:23–32 注释;参
启 12:1;19:7,8 注释)。这个大淫妇在地上居民面前冒充基督的新妇,以基督的名义统治他们。但她是个假“皇后”(参
赛 47:6–10),是从来没有合法丈夫的妓女,却夸耀自己的魅力。地上的”君王”和”尊贵人”不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吗(启 18:9,23)?他们不都对她俯首帖耳,甘愿做执行她奸计的工具吗(见
启 17:2 注释)? 并不是寡妇。
如果是”寡妇”,她就没有合法身份,来要求地上居民的效忠。参
赛 47:8,10。 决不至于悲哀。
她最不希望看到的事将要临到她(见
赛 47:11 注释)。 8. 所以在一天之内,她的灾殃要一齐来到,就是死亡、悲哀、饥荒。她又要被火烧尽了,因为审判她的主上帝大有能力。 所以。
就是因为她狂傲的自夸,自高,过度的放荡,肆无忌惮地贪恋权力和高位,并胆敢公然违抗上帝所昭示的旨意。 在一天之内。
有人认为这是预言性时间,故代表一年。也有人认为天使在这里要么是强调”灾殃”临到奥秘之巴比伦的突然性或意外性,
特别是鉴于她虚假的安全感(第 7 节),要么是指一段不确定的时间。由于这件事又被说成是”一时之间”(第 10,17,19 节),第二种解释似乎更好一些(见
启 17:12 注释;参
耶 50:29,31)。另外”天”
和”时”
的希腊文形式(启 18:10)表明了它们指的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一个时期段,强调其突然性和意外性。参
赛 47:9,11;50:31;51:8。 她的灾殃。
见
第 4 节的注释。 死亡。
首先列出“她的灾殃”
的最终结果(见
第 21 节注释)。 悲哀。
见
第 7 节注释。 饥荒。
在第四灾时那些支持巴比伦的人所遭受的(参
第 1,2 节)饥荒(启 16:8,9)乃是真实性的。但这里所提到在第七灾惩罚巴比伦组织时所发生的饥荒(第 18,19 节)无疑是象征性的,就像奥秘之巴比伦的象征性一样,与全章富于诗意和形象化语言的风格保持一致。 她又要被火烧尽了。
这位象征性的女人巴比伦当然会被象征性的火”烧尽”(参
弗 6:16;彼前4:12;见
启 17:16 注释)。启 18:21 用完全不同的比喻描写她的命运。关于这里所预言的事件,
见
《善恶之争》
第653–657页。 火。
参
耶 50:32;51:24,25,37。 审判。
有古卷作”已经审判了。”对巴比伦的判决十分明确。所以天使说到它,仿佛是已经执行过的。见
启 16:19;17:1,17;19:2 注释。她所遭遇的并不是意外,而是上帝深思熟虑的行动。 大有能力。
就是完全有能力执行祂对巴比伦的旨意(参
启 17:17)。 9. 地上的君王,素来与她行淫、一同奢华的,看见烧她的烟,就必为她哭泣哀号。 地上的君王。
见
启 16:14,16;17:2,12–14 注释。 行淫。
见
启 17:2 注释。 奢华。
见
第7 节注释。 烧她的烟。
参
赛 13:19;耶 50:32;见
启 14:10,11;17:16;18:6 注释。 为她哭泣。 放声痛哭。看到了迫近的厄运,地上的”君王”和”客商”
(第 11 节)无奈地为原先傲慢无比,现在葬身火海的巴比伦的死唱起了挽歌。第 9–20 节以东方的诗体形象地描写了大淫妇不可避免的厄运,加强了其戏剧性的效果。启 18 章的呼吁主要是情感性的,但也因其逻辑性而更具说服力。凡响应上帝呼召逃避将来忿怒的人(第
4 节),都将躲过巴比伦她的毁灭。 本章的表号几乎全部出自《旧约》。这一点可以通过与许多《旧约》经文的对照来证实(见
本章补充注释)。仔细研究这些旧约经文的历史背景,有助于解开本章高度象征性的语言。在
启 17:16中,地上的君王(参
第 12 节注释)用火烧巴比伦。本节说他们为这一行动的后果哀哭。也许他们悲哀地意识到,自己最终也难逃巴比伦的厄运(参
赛 47:13–15)。 哀号。直译为,在悲痛中“捶(自己的)胸,”
“割(自己的)身体。” 10. 因怕她的痛苦,就远远地站著说:哀哉!哀哉!巴比伦大城,坚固的城啊,一时之间你的刑罚就来到了。 远远地。
他们无疑刚刚意识到,自己因与巴比伦合作(见第 3 节)而卷入她的“罪”,因此要分受她的“灾殃”(第 4 节)。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地与她绑在了一起。他们没有听从上帝“从那城出来”的呼吁(第 4 节),所以很快将遭遇她的厄运。参
结 27:33,35。 哀哉,哀哉。
他们曾指望与他们的情妇——奥秘之巴比伦永远“得权柄”
(见
启 17:12 注释)。她曾向他们保证她将永远坐在“皇后”的宝座上。他们只要与她通力合作,也将享受无尽的统治权(见
启 17:2 注释)。现在他们意识到这一谋算的虚妄,但为时已晚,只能发出悲叹。 巴比伦。
见
启 17:5,18 注释。 大城。
见
启 14:8;17:5,18;18:7 注释。原文用强调的语气称赞奥秘之巴比伦昔日的伟大与权势。她主张的虚妄如今暴露无遗,因为”审判她的主大有能力”(第 8 节)。 一时之间。
见
启 17:12;18:8 注释。 刑罚。
krisis,“惩罚的举动,”或“惩罚的执行,”与
krima(“判决”)
相对应(见
启 17:1 注释)。启 17 章主要涉及对巴比伦的判决。启 18 章则涉及判决的执行。 11. 地上的客商也都为她哭泣悲哀,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 客商。
根据一种解释,这些“客商”是地上的商界巨子,以金钱和物质支持大巴比伦的奢侈,荣耀和伟业
(见
第 7,12–15 节注释)。根据另一种解释,这些“客商”是象征性的,代表推销巴比伦属灵商品的人。他们向地上的君王和百姓兜售巴比伦的教义(见
启 16:13,14;17:2,4 注释;见
下面“商品”的注释)。
启 18:23说这些“客商”是“地上的尊贵人。”参
赛 23:2,8,17,18;47:13,15。 哭泣悲哀。
见
第 9 节注释。 没有人…买。
地上的君王和百姓觉醒了,不再与巴比伦来往。参
赛 23:14;结 26:15–18。 货物。 gomos,船或牲畜所载的“货物。”
根据第一种解释,这是真正的商品。根据第二种象征性的解释,这是指奥秘之巴比伦的教义和政策,又称为她的“酒”(见
启 17:2 注释)。鉴于启 18 章的高度象征性(见
第 9 节注释),后一种解释(见
上面”客商”的注释)比较合适。随着巴比伦的毁灭,以她的名义出售和分发的,败坏和迷惑世人的货物断了货源。 12. 这货物就是金、银、宝石、珍珠、细麻布、紫色料、绸子、朱红色料、各样香木、各样象牙的器皿、各样极宝贵的木头,和铜、铁、汉白玉的器皿, 金。要把 12,13节所提到的28种商品分出来,探索其中寓意是没有价值的。启 18 章形象化的诗歌特征表明了这份货单的目的。如果按照第11节中第一种解释,那是为了强调巴比伦庞大的商业利益。如果按照第二种解释,那是为了强调她包罗万象的腐败教义和策略(见
启 16:13,14;17:2,4 注释)。结 27:3–25,33也有一份类似的货单。 香木。
指用来制香的芳香性木材。 铜。
见
出 25:3 注释。 13. 并肉桂、豆蔻、香料、香膏、乳香、酒、油、细面、麦子、牛、羊、车、马,和奴仆、人口。 香料。
从印度的一种芬芳植物中提炼而成。 香膏。
muron,”没药”(见
太 2:11 的注释)。 乳香。
见
太 2:11 注释。 酒。
有古卷无“酒”字。 牛。
kteμneμ,泛指家畜。本节可能单指牛。 车。
rhedai,源于高卢语或凯尔特语,是由以后成为加拉太人的小亚细亚高卢人引进来的。rhedai 指四轮的旅行车。在《启示录》中使用该字,说明作者曾在小亚细亚住过,熟悉该地区的词汇。 奴仆。
直译为”身体”
(参
罗 8:11;等等)。
作为一种商品,当然是指”奴隶。” 人口。
希腊文为“灵魂。”(见
诗 16:10;太 10:28 注释)。
参“人十万”(代上 5:21),直译为“十万灵魂”;”他们用人口…兑换你的货物”
(结 27:13),直译为,”他们用人的灵魂…兑换你的货物。”
有人认为这里的”灵魂”是指人的属灵特性。 14. 巴比伦哪,你所贪爱的果子离开了你;你一切的珍馐美味,和华美的物件也从你中间毁灭,决不能再见了。 你所贪爱的。
直译为”你灵魂所想望的。”“灵魂”常常相当于人称代词(见
诗 16:10;太 10:28;启 18:13 注释)。 果子。 apoμra,指“水果”或“水果成熟的季节”,即晚夏或初秋。这里可能寓指大淫妇期盼充分享受其情欲果子的时候(见
启 17:4,6;18:7 注释)。 珍馐美味和华美的物件。
指一切增进她的奢侈和放荡的物品(见
第 7 节注释)。 决不能再见了。
第 21–23 节中用类似的语言六次重复了巴比伦最后的厄运。正如
启 17:8,11 所说,巴比伦已经归于”沉沦”,不可能东山再起了。参
耶 51:26;结 26:21;27:36;28:19。 15. 贩卖这些货物、藉著她发了财的客商,因怕她的痛苦,就远远的站着哭泣悲哀,说: 这些货物。
见
第 12,13 注释。 借着她发了财的。
与巴比伦合伙是互利的(参
结 27:33)。 客商。见
第 11 注释。 远远地站着。
见
第 10 节注释。 哭泣悲哀。
见
第 9 节注释。 16. 哀哉!哀哉!这大城啊,素常穿著细麻、紫色、朱红色的衣服,又用金子、宝石,和珍珠为妆饰。 哀哉,哀哉。
见
第 10 节注释。 这大城啊。见
第 10 节注释。 穿着。
见
启 17:4 注释。 细麻。
参
启 19:8 注释。 紫色,朱红色。
见
启 17:4 注释。 为妆饰。
见
启 17:4 注释。 17. 一时之间,这麽大的富厚就归于无有了。凡船主和坐船往各处去的,并众水手,连所有靠海为业的,都远远地站着, 一时之间。
见
启 17:12;18:8 注释。 这么大的富厚。
或”所有这些财富”(见
第 7,11–14 节注释)。 就归于无有了。
直译为”变为荒凉了”(见
启 17:16 注释)。 船主。
原文指负责驾船的人员,不管他是否实际操作,而不是指船的主人(参
徒 27:11)。约翰以高度象征性的语言(见
启 18:9 注释)描写”客商”及其交易的画面(第 11–15 节注释)。 坐船往各处去的。
可能是经商。可以被看作”船主”的同位语,译为“凡船主即坐船往各处去的,”描述船长将他的船从一个港口开到另一个港口进行贸易。 靠海为业的。
直译为”在海上工作的,”
就是靠海为生的,与在陆地上工作的人相对,包括造船,打渔,采珍珠,收集能提炼紫色染料的贝壳等职业(见
路 16:19)。参
结 26:17;27:26–32 注释。 远远地站着。
见
第 10 节注释。 18. 看见烧她的烟,就喊着说:有何城能比这大城呢?” 烧她的烟。
见
第 9 节的注释。 喊着说。
或作,”大声喊叫,”
或,”持续地叫喊。”
当
第 17 节提到的那些人不停第大声喊叫时,其情景真可谓象造巴别塔时的吵闹了。 有何城能比。
古巴比伦是独一无二的(见
卷 4,第 794–799 页)。参
结 27:32。 这大城。
见
启 14:8;17:5,18;18:10 注释。 19. 他们又把尘土撒在头上,哭泣悲哀,喊著说:哀哉!哀哉!这大城啊。凡有船在海中的,都因她的珍宝成了富足!她在一时之间就成了荒场! 把尘土撒在头上。
表示极端羞辱或悲痛。这里指的是后者(见
第 9 节注释)。参
结 27:30;见
书 7:6 注释。 哭泣悲哀。
见
第 9 节注释。 喊着说。
见
第 18 节注释。 哀哉,哀哉。
见
第 10 节注释。 凡有船在海中的。见
第 17 节注释。 都因她的珍宝。
直译为”因她的奢华。”
巴比伦的奢侈使供应她喜爱之物的商人发了财。 成了富足。
见
第 15 节注释。 一时之间。见
启 17:12;18:8 注释。 成了荒场。
见
启 17:16 注释。参
赛 13:19–22;47:11;耶 50:13,40;51:26,29;结 26:17,19。 20. 天哪,众圣徒、众使徒、众先知啊,你们都要因她欢喜,因为上帝已经在她身上伸了你们的冤。 天哪。
天上的居民首先为基督和祂教会的胜利而欢呼。 众圣徒、众使徒。
“众使徒”
是指新约时代的领袖们。”众圣徒”是指一般的信徒。 众先知。
泛指先知,但在本节更有可能指旧约时代的先知(见
弗 2:20 注释)。 欢喜。
或作”继续欢欣。”巴比伦荒凉的结局给全宇宙所有的义者带来胜利和喜乐。战胜巴比伦的凯歌记录在
启 19:1–6中。启 19: 7–9 则提到庆祝上帝子民得救的欢宴。 伸了你们的冤。
意为”执行你们的判决。”巴比伦曾宣判上帝的子民死刑(见
启 13:15;见
启 17:6 注释)。但现在她要遭受她曾强加于他们的厄运。参
哈曼的下场(帖 7:10)。关于上帝执行对巴比伦之判决的方式,
见
启 17:1,16,17 注释。这件事发生在第七灾之时(启 16:19;参
启 19:2)。 21. 有一位大力的天使举起一块石头,好像大磨石,扔在海里,说:巴比伦大城也必这样猛力的被扔下去,决不能再见了。 一位大力的天使。
直译为“一位强壮的天使。” 大磨石。
指古时用牲口拉的磨,不是人手所推的小磨。 扔在海里。
参耶利米对古代巴比伦结局的说明(耶 51:63,64;见
赛 13:19;启 14:8 注释)。关于圣经对大水表号的解释,
见
赛 8:7,8;耶 50:9;51:27,42;结 26:3,4。 猛力的。
希腊古典作者常用该词描述战争和洪水所带来的冲击。在
徒 14:5,该词的一个同源词被译成“攻击。”
大磨石被猛推到海洋深处。巴比伦就这样永远消失
(见
启 18:14 注释),“归于沉沦”了
(启 17:8)。
参
耶 51:42,64;结 26:3,19;27:32,34。 决不能再见了。
见
第 14 节注释。约翰对古巴比伦荒凉状况的描写(第 21–23节),对于当时代的人来说,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就在那个时代,这座命运多舛的城市最终变为无人居住的荒场(见
赛 13:19 注释)。 22. 弹琴、作乐、吹笛、吹号的声音,在你中间决不能再听见;各行手艺人在你中间决不能再遇见;推磨的声音在你中间决不能再听见; 弹琴。指演奏里尔琴。这是一种弦乐器,有一个木制的音箱,样子与竖琴相似(见《SDA圣经注释》卷
三,
第 34–37 页)。 吹笛。 见
《SDA圣经注释》卷
三,
第 37,38 页。 声音。
第 22,23 节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巴比伦的荒凉景况(见
第 19 节注释)。
参
赛 24:8;结 26:13。 决不能再听见。
不再有寻欢作乐。见
启 18:14 注释;参
结 26:13。 手艺人。
各种工匠全都走了。生产也停止了。 23. 灯光在你中间决不能再照耀;新郎和新妇的声音,在你中间决不能再听见。你的客商原来是地上的尊贵人;万国也被你的邪术迷惑了。 灯光。
见
启 1:12 注释。用夜晚漆黑一团形象地描述一切生命的消失。 新郎。
所有社会和家庭生活都停止了(参
耶 25:10)。 你的客商。
见
第 11 节注释。 地上的尊贵人。
参
赛 23:8;结 26:17;27:8;启 6:15。 邪术。
就是
巴比伦争取地上居民效忠的欺骗手段。见
启 13:14;16:14;19:20;见
启 17:2 注释;参
赛 47:9,12,13。 24. 先知和圣徒,并地上一切被杀之人的血,都在这城里看见了。 先知。
见
第 20 节注释。 一切被杀之人。
有史以来,奥秘之巴比伦一贯代表背道的宗教
(见
启 14:8;17:5,13 注释)。但是启 13 章至 18 章主要涉及末世背道的大同盟。所以一般说来,”一切被杀之人”包括历代所有的殉道者,但这里无疑主要是指那些在善恶之争的最后战役中舍生的圣徒,或许还包括那些巴比伦想要杀害,但因上帝的干预而未能得逞的圣徒(见
启 17:6 注释;参
赛 47:6;耶 51:47–49)。 血。
见
启 16:6;17:6 注释。
第十八章 补充注释 奥秘之巴比伦在 启 14 章到 19 章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特别是在 启 17 章和 18 章。鉴于《启示录》的描述主要依据《旧约》中的历史记录(见《SDA圣经注释》卷七 第 725 页),特别是古代幼法拉底河畔的巴比伦是奥秘之巴比伦的预表(见 启 14:8;17:5 的注释),参阅《旧约》的相关经文,至少有助于部分理解奥秘之巴比伦含义。 《启示录》对奥秘之巴比伦的描述大都源于 赛 13;14;47;耶 25;50;51;结 26–28。关于这些经文对理解本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见 赛 47:1;耶 25:12;50:1;结 26:13 注释。在下面的对照表中,左栏是《启示录》有关奥秘之巴比伦的一系列话题,右栏是《旧约》对古巴比伦的重要描述。请注意第 五 项是例外。
奥秘之巴比伦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