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文稿发布(第十六卷)
第1231号 葡萄园
    基督说过:“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太21:33-38)。{16MR 328.1}
    家主用来代表上帝:园户指犹太民族,上帝曾指定他们耕种祂的葡萄园——世界。上帝所差去收果子的仆人指众先知和教师,上帝曾藉着他们叫以色列将祂当得的交给祂。要是自称上帝子民的人一直在听从主的话,原没有必要提醒他们这事,叫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但他们却变成了自私贪婪的人,他们在有条不紊地抢夺祂曾委托他们开展祂工作的资金和设施。{16MR 328.2}
    上帝曾在法老面前行大能的奇事,表明祂是全地的统治者。祂计划祂的教会应当由在埃及为奴的人构成。祂用祂的大能大力将他们从法老手下拯救出来,并使他们成了祂的教会,就是祂各时代教会的一个代表。基督买了这班子民,他们是祂的产业。他们所保管的一切都是主的。但他们却在挪用他们才干,以致别人不能受益于上帝的恩典和财富。{16MR 328.3}
    上帝曾教导他们,祂的国度包含全世界。祂在一切的安排上都很明确,在祂一切的要求上也很明确。祂的国要接续其它一切的国,并要遍满全地,绝不会被另一个统治者所取代。这个国是上帝特别的宝贝,它的原则要试验和净化祂的国民,依照上帝的形像塑造他们。{16MR 329.1}
    基督在葡萄园的比喻之前讲的那些比喻中的教训表明犹太民族在他们的管家工作上不忠心。上帝所指定的人们曾来到葡萄园收果子,却发现没有果子。基督将他们比作那棵不结果的无花果树,满了叶子,显然很茂盛,却没有果子。基督从最上面的枝子找到最下面的枝子,却没有发现什么,只有叶子,祂便咒诅了那棵不结果子的树。祂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太21:19)。{16MR 329.2}
    基督曾宣布,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上帝的国不是由形式和礼仪构成的。仪式既庞杂烦琐,上帝之国的重要原则就丧失了。但基督所要求的不是形式和礼仪。祂渴望从祂的葡萄园收到圣洁无私的果子,就是良善、怜悯和真诚的行为。{16MR 329.3}
    教堂中华丽的衣饰、夸张的声乐和器乐并不能引起天使诗班的共鸣。在上帝看来,这些东西就像那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枝,只有茂盛的树叶。基督所寻找的是果子,是良善、同情与爱的原则。这些都是属天的原则,一旦显示在人的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基督已在人心里成了荣耀的盼望。一个教会在地上可能是最贫穷的,没有音乐或外在的表现,但是如果她拥有这些原则,信徒们就能发声歌唱,因为基督的喜乐在他们心里。这就是他们献给上帝的馨香贡物。{16MR 330.1}
    基督说:“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约15:10)。上帝在寻找顺从的果子。“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约15:8-12)。我们中间谁认识到了这些事,并且培养彼此相爱的心呢?{16MR 330.2}
    由仪式和炫耀构成的流行的宗教是不蒙上帝悦纳的;因为上帝的爱不在那里。一个有这种宗教的教会不会唤起天使的任何反应;因为他们的心不是在领受正从天上涌到地上并使上帝子民的心快乐的爱的洪流。当心灵中基督的爱以清洁丰富的暖流涌向需要柔情和仁慈的人时,就像喝了来自上帝之河的水,这水从祂的宝座下面流出来,使干渴的心灵得舒畅。{16MR 330.3}
    基督希望从祂的葡萄园中,从年年聚集敬拜祂的圣徒中得些果子。顺从上帝的诫命使我们的灵魂在祂眼中看为宝贵。教会是上帝的心所非常亲爱的。祂希望祂的子民用心也用悟性歌唱:“祢从埃及挪出一棵葡萄树,赶出外邦人,把这树栽上。”“我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是我所爱者的歌,论祂葡萄园的事:我所亲爱的有葡萄园在肥美的山冈上。祂刨挖园子,捡去石头,栽种上等的葡萄树,在园中盖了一座楼,又凿出压酒池。……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诗80:8;赛5:1,2,7)。{16MR 331.1}
    要让那被从坛上取下的火炭沾了的口发声歌唱。要扬声歌唱《诗篇》121篇、125篇和126篇的话。天使军团会与那些用灵也用悟性歌唱的人一同歌唱。(《文稿》1899年123号)
 
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1987年1月23日全文发表于美国首都华盛顿。{16MR 331.2}
目录
收藏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