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主理和教师
如何取得成功
在我们的安息日学中有一种重要的工作要完成,那些管理这些学校的人应该追求以智慧和机智行事。与人心打交道是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工作,要留下正确的印象,给出正确的品格模式。聪明的教育者会设法调动学生的才干和能力,而不是不断地致力于发出指示。{TSS 16.1}
我多次收到来信,询问安息日学主理的责任问题。有一位感到很难过,因为他不能唤醒教师和学员更深的兴趣,他说自己花了许多时间与他们交谈,向他们解释了他认为重要的每件事,要他们明白,可是他们却似乎很缺乏兴趣。他们没有受到虔诚的感动。我在这里要对这位诚实的弟兄说,也对其他可能在类似的困难下工作的人说,要自省,看看你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对这种缺乏宗教兴趣的现象负有责任。许多人努力去做太多的事,却没能鼓励教师和学生们去做他们所能做的。他们需要伟大的单纯和宗教的热诚。他们在安息日学和教师聚会上作冗长枯燥的演讲,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心中厌烦。这种讲论是很不合适的。他们没有使自己的教训适应安息日学真正的需要,也没能吸引人心,因为他们自己的心并没有充满属灵的同情。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冗长乏味的讲话正在消灭人们对安息日学的兴趣和关爱。……{TSS 16.2}
何时工人的心与基督表同情了,何时基督因活泼的信心住在他们里面了,他们讲话的时间才会不及以前的一半,也不会象现在有些人那样显得精明过分;他们以爱心和单纯所说的话才会感动人心,他们才会与教师、学员及教会成员密切表同情。{TSS 17.1}
真正的教育者会使听众的思路跟着他走。他的言语会少而恳切,发自内心,充满同情,且因对宝贵生灵的爱而让人感到温暖。他获得教育的机会或许有限,他本来的能力或许很少,但对工作的热爱和乐于谦卑作工的心态会使他能唤醒教师和学员们心中深切的兴趣。年轻人的心会受吸引归向他。他的工作不会徒具形式。他会有能力抛砖引玉,使教师和学生拿出属灵的和智慧的真理瑰宝。这样,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他自己也受了教育。学员们不是因他显出知识渊博而充满敬畏,却以简单的语言讲述学课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印象。结果就必在安息日学中造成深厚而活泼的兴趣。他藉着基督福音的简朴,就地感动了学员们的心。他们的心融化了,此时他就可以把他们塑造成主的形像了。{TSS 17.2}
智力敏捷锐利或许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在于他的心与世界的亮光和生命有联络。他会爱人,总是设法使人达到更高的层次。他不会总是责备别人,而会心中充满怜悯。他不会自视伟大,也不会不断追求支持和加强自己的尊严;而会在自己的生活的表现耶稣的谦卑。他会感到基督话语的真实性:“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15:5)。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教师。上帝必与他们同工。基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学我的样式。”许多从事安息日学工作的人需要神圣的光照。他们缺乏属灵的眼光,看不出他们所服务之人的需要。{TSS 17.3}
指出错误
安息日学若办理得当,就是上帝使人认识真理的一大工具。教师占用所有的讲话时间并不是最好的计划,应当抛砖引玉,叫学员们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然后教师要用几句简要的评论或说明,使他们铭记所学的教训。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机械呆板地讲授学课,然后坐下来,让孩子们东张西望、窃窃私语或是玩耍,就象我们常见的那样。这样教学是没有益处的;往往有害。教师若是预备妥当,就能利用每一刻光阴使学员受益。孩子们活跃的头脑应该常常加以使用。应该引出他们的想法,并且按情形的需要予以纠正或认可。但教师绝不应该坐下来,说:“我讲完了。”教训没有讲完的时候。{TSS 18.1}
主理们,决不要在教师或学员们面前责骂人或埋怨人。你们若是想对学校发挥为善的感化力,就要抛弃鞭子,并且发挥上天鼓舞人心的感化力,这样才会使大家与你同心。在为安息日学制定计划和规章时,要尽可能地使之代表学校的意见。在有些学校中有,有一种尖刻批评的精神。在形式和规则方面作了不少的事,那更重要的事,就是上帝的怜悯和仁爱,却被忽视了。要让大家都快乐。若有什么人心中乌云密布,就要在参赴安息日学之前走出来进入阳光里。一位母亲若是经常讲述自己的挫折,向儿女抱怨他们缺乏感激,就无法管好他们。教师和主管们哪,你们也是这样。你们若在这方面看到缺乏,就不要说出来,免得减少你的感化力;却要以一种安静的方式发挥你的感化力,纠正弊端。要计划、研究如何造就一个组织良好、训练有素的学校。{TSS 19.1}
所有在学校的人都应该感到自己是学习者。如果我们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就要成为每日的学习者。教导是一件高尚的事;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知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我们获得的越多,如果我们正确利用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越好。我们这些上帝的工人应该多要耶稣,少要自己。我们应有更多救人的愿望,当每日祈求,使你在安息日得到力量和智慧。教师们哪,要与班上的学生相处。与他们一起祷告,教他们如何祷告。要使心地柔和,献上的请求要短简而恳切。你们的言语要寡少,且要精心选择;要言传身教地让他们知道,上帝的道必须扎根在他们心中,否则他们就经受不住试探的考验。我们希望看到全班的年轻人都悔改归向上帝,成长为教会中有为的肢体。(《安息日学工作者》1885年10月1日文章A){TSS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