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天体是个宏观世界
对宇宙起源的不同认识:每当皓月当空,你仰望那茫茫苍天,偶尔见流星在空中划出雪亮的光带,你不禁会思想:这天空到底有多大啊?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治理的主宰?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在《天问篇》中就提出过一连串问题,数千年来,有许多人都试图解释,但却少有正确答案。
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起源认识很简单,大地是一块平面,天穹是个半圆球,扣在大地上,早期希腊唯物论哲学家泰勒斯(公元前624年至547年)认为一切东西都是从水变的,又复归于水,大地是扁平的圆盘形,浮在水上。大地和水之上则扣着一个圆盖形的天,星辰嵌在里面,犹如一枚枚铜钉。这和我国两千年前的“盖天说”很近似。泰勒斯是希腊七贤之一,并且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但是他错了。
赫拉利克特(公元前540年至480年)却认为不是水,也不是气,乃是比水和气更生动,更善于变化的火。他说:“一切事物都可以变成火,火也可以换成一切事物,正如同黄金换成货物,货物换成黄金一样。他也错了。
几何学中勾股弦定理的发现者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至500年)则认为万物本源是属于一种抽象的非物质的东西——数。他也同样错了。他们的观点在当时的世代都曾作为真理来宣扬和接受,但至终证明他们是完全的错了。
今天,产生了唯物论对宇宙起源的观点,他们对宇宙一切事物的解释有两个原则:(一)物质是永存的;(二)一切物质都处在有规律的变化和运动中,因此这个宇宙、天体、地球及地球上一切物质(包括有生命的)都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不同方式。换而言之:那永远存在的物质(不管它是哪里来)经过有规律的运动(不管这规律是谁制定的)和变化便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宇宙和万物。
这里遇到一个难题:那永远存在的物质到底从何而来?它们为什么都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为什么其发展运动的结果如此巧合组成这么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
宇宙间的一切原始物质是无生命的,它们不会思想,不会计划,没有理解力和自由意志为什么能走到一起,拼凑成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宇宙,并组成各种物质适应地上各种生物的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