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13章
提要:1 头生的归上帝为圣。3 吩咐记念逾越节。11 牲畜中头生的要分别出来。17 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带走约瑟的遗骨。20 他们来到以倘。21 上帝借着云柱和火柱引领他们。
1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2 “以色列中凡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别为圣归我。”
这个命令是在出埃及的那一天颁布的(见出12:51)。只限于头生的雄性。因为只有他们才受第十灾的威胁。“头生的”原文是“凡初开子宫的”,说明只包括既是长子又是母亲头胎的。他们的分别为圣与逾越节密切相关。耶和华拯救了以色列中头生的,所以他们成了祂的特殊产业,应当奉献给祂。
3 摩西对百姓说:“你们要记念从埃及为奴之家出来的这日,因为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你们从这地方领出来。有酵的饼都不可吃。
这个吩咐在旅程第一天结束的时候很有说服力(见出12:37),因为希伯来人如此显著地体验到他们上帝大能的手。埃及人不仅允许他们离去,而且催促他们上路。以色列人充分体会到他们已脱离了“为奴之家”。
有酵的饼都不可吃。见出12:15-20。
4 亚笔月间的这日是你们出来的日子。
你们出来。见出12:37,51。
亚笔月。第一次提到这个月的名称。关于亚笔月在希伯来宗教年历中的意义和地位,见出12:2注释。
5 将来耶和华领你进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就是他向你的祖宗起誓应许给你那流奶与蜜之地,那时你要在这月间守这礼。
迦南人……之地。见出3:8注释。
就是他……起誓。见创15:18;24:7;参出6:8。
这礼。见出12:25。
6 你要吃无酵饼七日,到第七日要向耶和华守节。
第6-8节重复了出12章,特别是第15,16,19,26,27节中的各种说法和规定。
7 这七日之久,要吃无酵饼;在你四境之内不可见有酵的饼,也不可见发酵的物。
8 当那日,你要告诉你的儿子说:‘这是因耶和华在我出埃及的时候为我所行的事。
9 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在你额上作纪念,使耶和华的律法常在你口中,因为耶和华曾用大能的手将你从埃及领出来。
有些学者认为这条指示直到列王时代甚至是马加比的时代才得到正式执行。关于犹太人把律法的条文戴在左臂和额头上的圣经外明确证据来自大约基督的时代。犹太人称之为经匣(tephillin),本意为“祈祷”,希腊语为phulakterion(太23:5),英语为phylactery。这些经匣是用洁净动物的皮做成的小匣子。缝在皮带上,好系在十三岁以上男子两眼正中的上方的额前以及左臂上。头上经匣的四个格子里分别装着写在羊皮纸上的以下经文:出13:2-10;13:11-16;申6:4-9;11:13-21,共30节。手臂上的经匣只有一个格子,装有写在一整张羊皮上的上述四段经文。这个经匣是戴在左臂比肘部略高一点的位置,以便贴近心脏。这样做大概是为了遵守申6:6命令:“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敬虔的犹太人在每天早祷的时候习惯佩带这些经匣。有些自称虔诚的人整天都戴着。为了装出虔诚的样子,他们往往做宽带子以使经匣更为显眼。基督在太23:5中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保守的犹太人至今仍佩带经匣。
众所周知,埃及人经常佩带护身符。这些护身符是一些小蒲纸卷,上面写着符咒。后来以色列人可能从埃及人那里学来了这种迷信的做法。但上帝并不想让犹太人按字面理解这里“在你手上作记号,在你额上作纪念”的吩咐(《历代愿望》第612页)。祂只是说在心灵和思想中,在理智和情感上接受公义的原则,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
10 所以你每年要按着日期守这例。’”
就是无酵饼的例(见第3,5,7节;参出12:14,24)。
11 “将来,耶和华照他向你和你祖宗所起的誓将你领进迦南人之地,把这地赐给你,
见出3:8注释。
12 那时你要将一切头生的,并牲畜中头生的,归给耶和华;公的都要属耶和华。
这句话特别适用于头生的牲畜。它们应从羊群或牛群中分别出来归给耶和华,免得与其他的小绵羊、小山羊和牛犊相混。它们不是马上奉献的(利22:27),所以要分出来等到上帝吩咐时再作处理。
13 凡头生的驴,你要用羊羔代赎;若不代赎,就要打折它的颈项。凡你儿子中头生的都要赎出来。
凡头生的驴。民18:15关于赎出一切不洁净牲畜的指示,表明驴在这条吩咐中是一切不洁净牲畜的代表。
凡你儿子中头生的。以色列人的长子也要归耶和华为圣。但不是按照异教的形式,在祭坛上宰杀和焚烧婴儿,而是把他们当作活祭献给耶和华,用他们身心的一切能力侍奉祂。后来上帝把利未支派分别出来侍奉祂,代替其他支派的长子(见出32:26-28;民3:12,13)。同时每一个头生的以色列人都要用五舍客勒的银子从耶和华那里“赎”回来,如民3:47;18:16中所规定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许多国家里都有奉献长子从事宗教事务的习惯。
14 日后,你的儿子问你说:‘这是什么意思?’你就说:‘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
见出12:26注释。
15 那时法老几乎不容我们去,耶和华就把埃及地所有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杀了。因此,我把一切头生的公牲畜献给耶和华为祭,但将头生的儿子都赎出来。
直译为“法老硬着心不容我们去”。参出4:21注释。
16 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在你额上作经文,因为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
见第9节注释。
17 法老容百姓去的时候,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上帝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因为上帝说:“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就回埃及去。”
从那里走。见第18节注释。在以色列人的第一个宿营地疏割,他们的组织工作可能已经完成。为此曾作出一些规定(《先祖与先知》第281页)。从埃及到迦南最短和最直接的路线应当是沿海边大道到迦萨。迦萨离疏割约250多公里。他们在准备好夺取迦南以前,必须组织成一个国家,学会信靠他们还不很了解的上帝。作为一个奴隶民族,他们既没有武装也不习惯于作战(《先祖与先知》第282页)。在他们准备好与上帝合作征服迦南以前,必须进行一场属灵上,知识上和政治上的改革。
就回埃及去。以色列人以后的态度表明,他们是多么容易只遭遇一点失败或挫折,就要回去重新为奴啊(见民14:4)!如果他们知道将会面临什么,他们可能永远也不愿意离开埃及。他们原来可能以为只要几周就能到达迦南。
18 所以上帝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带着兵器上去。
领百姓绕道。上帝不让以色列人走最直接的路,而领他们绕道而行。上帝原已通知摩西,要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以后到何烈山集合(出3:12)。因此他早就知道他们所要走的路线。这无疑和他最近从米甸回埃及所走的是同一条路。于是百姓从疏割向南(《先祖与先知》第282页),来到了以倘旷野的边缘(第20节)。到他们经过以倘进入旷野以后,才有云柱显现引领他们(第21节)。
走……的路。或“向……”(见结8:5;21:2等)。这里和出13:17一样,摩西所指的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而是他们在离开埃及以后所要走的路线。他们不是“向”非利士地走去,而是“向”红海走去。摩西所指的旷野在埃及和红海之间。
红海旷野。位于埃及和红海之间(见上文),而不是西奈半岛上的旷野。这是因为: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希伯来语的语法结构表明红海是这个阶段行程的目的地。二,第17节的并列结构“往非利士地”要求第18节的意思必须是“往红海”。三,摩西马上指出“旷野”是他们离开以就要进入的地方(第20节)。四,这是怀爱伦所指的旷野(《先祖与先知》第282, 283页)。
上帝选择红海路线有两个目的:一, 以色列人没有武装,也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所以还没有做好对付好战的非利士人的准备(见第17节注释)。以色列人能够理解这个原因,所以这也是上帝这时给他们的理由(第17节)。二,正如上帝已经指示摩西的(出3:12),祂要在何烈山与百姓相会。在那里他们要建立正式的国家组织;上帝要以他们作为一个民族而与他们立约;祂要在那里向他们颁布祂的神圣律法;要设立圣所的各项崇事。以色列人还没有准备好理解或欣赏这些事情的必要性;所以上帝现在还没有提。
西奈半岛南部相对闭塞的环境,特别适合于上帝成就带领祂的子民到何烈山附近所要实现的旨意。这个崎岖荒凉的半岛两边都被红海所环绕,还有一边是巴兰的大沙漠。百姓不仅可以领受祂要给他们的指示,而且他们在崎岖的荒漠中长途疲惫的跋涉所带来的缺乏,使他们有机会可以学习信靠祂。这是他们准备担负征服迦南的艰难任务前所必需的训练。
都带着兵器。原文有多种解释。有些注释家认为这是指“武装”,“束腰”,或“编成五个师”。还有些注释家大它解释为“列阵”,“排队”,或“五人并肩”前进。许多译者把书1:14;4:12;士7:11等经文中的该词理解为“武装”。但有人要问,这些卑微的奴隶从哪里获得的武器,又在什么时候接受武器使用的训练呢?这种译法不会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没有武装,不习惯战争”(《先祖与先知》第282页)。不论如何理解,本节都是表达以色列人在离开埃及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在一个在英明果断的领袖率领下组织严密的群体(见《先祖与先知》第281页)。
19 摩西把约瑟的骸骨一同带去;因为约瑟曾叫以色列人严严地起誓,对他们说:“上帝必眷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一同带上去。”
虽然这里和约瑟遗体安葬在示剑的记录(书24:32)都没有提到雅各的其他儿子,但司提反在公会前的讲话似乎暗示所有的先祖都“被带到示剑”(徒7:15,16)。以色列人保留了约瑟的骸骨并实现了他在迦南安葬的遗愿(见创50:24-26),这说明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得救的应许。
20 他们从疏割起行,在旷野边的以倘安营。
根据本节经和民33:6,以色列人的第二个宿营地在“旷野边”。具体位置尚未认定。希伯来语的以倘可能译自埃及语khetem(“要塞”)。埃及文献告诉我,从地中海到苏伊士湾曾有一道边境防线(见出2:15注释),其目的显然就是防御东部旷野的部落入侵埃及,同时也是为了控制埃及与亚洲之间的贸易。由于这些边境的要塞位于东部旷野的边缘,本节所指的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至少就摩西而言,这些边寨阻止不了个别逃亡者过境进入旷野(见出2:15注释),但以色列大军若未经卫兵许可是无法通过的。法老显然只想让希伯来人进入东部的埃及旷野敬拜上帝。也许到了边境卫兵报告说以色列人要穿过旷野前往红海去,法老才出兵追赶(出14:3;《先祖与先知》第283页)。
21 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
云柱。摩西曾担任埃及的将领(《先祖与先知》第245页),并曾从法老手下逃亡(见出2:15注释),所以非常熟悉行军的一般路线。上帝还指示他要把以色列人带到何烈山(出3:12)。但为了使百姓信服上帝的引导,并指示摩西精确的行军路径,上帝就亲自指引了他们每日的旅程。摩西在出13:18中说过,是上帝在带领以色列人,现在他解释祂如何引领。古代的军事统帅有时会以烟或火为信号来引导部队前进在没有道路的荒地中。但以色列人的云柱和火柱不是用普通的方法制造出来的,而是基督临格的神奇表现(林前10:1-4,9;《先祖与先知》第366页);是基督在他们离开以倘进入旷野时在他们面前显现。当时似乎只有一个“柱”(出14:24),在黑暗中发光时仍被称为“云柱”( 出14:19)或简称“云彩”(民9:21)。这柱白天在阳光下显为乌云,但在夜间却显为明亮的光(民9:15,16)。耶和华在这云彩中与祂的百姓同在。祂从云中向摩西说话。耶和华的荣耀在那里显现(出16:10;40:34)。耶和华曾以类似的方式在烧着的荆棘中向摩西显现(出3:2),后来又在西奈山的雷轰和闪电中显现(出19:16,18)。火和云象征上帝的领导和保护。
日夜都可以行走。我们不要以这句话为据,推测上帝让以色列人昼夜不停地行军。这是说他们昼夜都在旅途上,直到目的地。正如本节上半部分所说的,云柱在白天引导他们行军,在夜间照亮他们的营地。“日夜都可以行走”是指云柱不离开他们。包括了夜间的安营和白天的行走。
22 日间云柱,夜间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
最后一次明确提到云彩是在民16:42,但在民20:6中也有暗示。据尼9:19和民9:15-23,我们可以断定云柱和火柱在以色列人旷野飘流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与他们同在。《约书亚记》没有提到它,说明它可能在四十年结束,以色列人准备过约但河之时消失了。
云柱在漫长的旅途中与以色列人同在,即使是在他们悖逆的时候,这就向基督徒的保证,上帝是不会在他的人生路途中随便离开他的。耶稣对门徒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位愿意随祂引领的人身上失效过。在人生的经历中,上帝从来没有上帝撤回自己。祂不仅在在最光明的喜乐成功之日与我们同在,也在最黑暗的痛苦失望之夜与我们同在。的确,我们在夜间需要祂,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但我们在白天容易感到自信时可能更需要祂。那看得见的云柱不再出现,但上帝的同在依然可以在个人,教会和国家的经验中被体会到。眼睛明亮、能觉察耶和华引导的人是有福的。
出埃及记14章
提要:1 上帝在以色列人的行程中指教他们。5 法老追赶他们。10 以色列人发怨言。13 摩西安慰他们。15 上帝指示摩西。19 云柱转到营后。21 以色列人过红海,23 海水淹没埃及人。
1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2 “你吩咐以色列人转回,安营在比哈希录前,密夺和海的中间,对着巴力洗分,靠近海边安营。
转回,安营。迄今以色列人是朝东南方向前进。再走一天的路程就会远远地跨过埃及的东部边境。但上帝却下令改变方向。这条命令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非常奇怪和无法解释的。他们要向西南方向前进,很快就来到红海,把他们和目的地分隔开来。尽管圣经相当详细地描述了下一个宿营地的地理位置,但所提到的地名没有一个得到确认。比哈希录显然是一个埃及地名,但其含义和地理位置仍无法确定。
密夺和海中间。密夺的意思是“塔”和“堡垒”。无疑指埃及东部边境的若干地方(见民33:7;耶44:1;46:14;结29:10;30:6)。这些“密夺”可能不是城市,而是构成边防体系的要塞(见出13:20注释)。
对着巴力洗分。虽然巴力洗分也可以指一个迦南的神,但该地点却不为人知。它的意思是“北方的主”或“巴力”。这是一个在埃及纪念碑和迦南北部的碑文中都提到的神。一份腓尼基的文献称他为埃及三角洲大斐奈城(圣经中的答比匿,现在的德芬内废丘,Tel Defenneh)的主神。巴力洗分的地名可能来自这个迦南的神;在城中有该神的神庙,东部旷野的人都来敬拜他。
如此准确的地理描写是《摩西五经》所特有的。它首先说明比哈希录本身不是很有名的;其次说明《出埃及记》的作者非常熟悉那里的地理。后来的作者都没有如此细节的地理描写。
3 法老必说:‘以色列人在地中绕迷了,旷野把他们困住了。’
本段解释了上帝带领以色列人走这条异常路线的目的(见第2节注释)。在人看来,这一路线是十分荒谬的。迦南位于埃及的东北面,可是当他们到达埃及的东部边境时,云柱却引导他们朝西南方向前进。所以当法老得知以色列人走一条奇怪的路线时,自然会认为他们迷了路,在埃及东部的旷野里飘流。逃脱现在是根本不可能的。上帝安排这样的局面,是为了使埃及和周围的国家能学会敬畏和尊重祂的名(见第4节)。
4 我要使法老的心刚硬,他要追赶他们,我便在法老和他全军身上得荣耀;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于是以色列人这样行了。
见出4:21注释。
5 有人告诉埃及王说:“百姓逃跑。”法老和他的臣仆就向百姓变心,说:“我们容以色列人去,不再服事我们,这做的是什么事呢?”
法老原先的批准显然只限于在埃及东部旷野三天的路程。当以色列人急剧穿越旷野向红海前进时,法老就出兵追赶(《先祖与先知》第283页)。受苦后的暂短平息使他从第十灾的恐惧中恢复过来。他此时后悔当初的草率之举。当长子死后再也没有灾难发生时,埃及人可能以为希伯来上帝的能力已经到头了。他们以为自己又一次掌握了局面,控制了自己的国土。大批劳动力的丧失将危害国家的经济,并给留下来的人带来困难。
6 法老就预备他的车辆,带领军兵同去,
7 并带着六百辆特选的车和埃及所有的车,每辆都有车兵长。
六百辆特选的车。从第十八王朝开始,战车就成了埃及标准的军事装备。从那时起,国王总是驾着战车前往战场。有两辆第十八王朝的王室战车保存到今天,使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它们的结构。它们的后面是敞开的,有一个半圆形的木制立板,周围有一个带着优美曲线的边框。边框与立板垂直,约有70厘米高。战车有两个轮子和一个辕杆。战车是用两匹小马来拉的。一辆车上通常有两个人,一名战士和一名御车人。
军兵长。该词在希伯来语和其他闪族语言中均意为“第三者”,在这里可能指“战车上的第三个人”。该词在亚述指驾车人。但在希伯来语中,该词似乎与“杰出的勇士”同义(参王下9:25等)。埃及战车通常只有两个人,所以这里的“军兵长”应当指“杰出的勇士”。六百辆特选的战车及其乘员可能都属于国王的卫队,随时准备参加追击以色列人这样的行动。
8 耶和华使埃及王法老的心刚硬,他就追赶以色列人,因为以色列人是昂然无惧地出埃及。
耶和华使……刚硬。这件重要的事实一共提到三次(第4, 8, 17节),与法老追赶以色列人有关(见出4:21注释)。
昂然无惧地。就是胜过追赶的埃及人。该词还出现在民33:3中。
9 埃及人追赶他们,法老一切的马匹、车辆、马兵,与军兵就在海边上,靠近比哈希录,对着巴力洗分,在他们安营的地方追上了。
马兵。埃及当时还没有骑兵,虽然在一个小纪念碑上有过一个骑手的形象。所以“马兵”应理解为驾御战车的人。这样就与当时那里纪念碑相吻合了。因为这些纪念碑描绘埃及只有两种部队,战车和步兵。
在他们安营的地方追上了。不知法老赶上以色列人是他们刚在红海边安好营时,还是他们已经在那里驻扎了一天或更长的时间。虽然法老是在以色列人离开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追赶的,但他能够以比以色列人快得多的速度跨越泰尼斯(兰塞)到红海西北岸120多公里的路程。这至少要花两天的时间,大约相当于以色列人从以倘出发穿越旷野所需的时间(见第5节注释)。有关埃及人逼近时所发生事件的描述,似乎暗示以色列人刚刚安下营来,就发现埃及人追赶他们(第9,10节;《先祖与先知》第284页)。
10 法老临近的时候,以色列人举目看见埃及人赶来,就甚惧怕,向耶和华哀求。
就甚惧怕。在人来看,他们的境况非常绝望。东面被海阻隔,南面被崎岖的山岭拦住,西面被多山的旷野包围,北面又有埃及人在追赶,他们可能认为根本逃不掉了。况且他们既没有武装,也没有战斗的准备。最后,他们还没有学会信靠上帝的能力和保护。
向耶和华哀求。如果他们祈祷伴随着信心的话,第11节就不会留下他们对摩西的怨言了。有些注释家认为以色列人中虔诚的人向上帝哀求(第10节),不敬虔的人则对摩西发怨言(第11节)。
11 他们对摩西说:“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你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吗?你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呢?
人们总是喜欢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埋怨他人。于是摩西成了他们发泄的对象。他们说,他作为领袖不应该把他们领到这么危险的境地。云柱岂不是把他们领进这个无路可逃的陷阱吗?他们反唇相讥道:埃及作为一个充满陵墓之国度,难道不能为他们提供坟墓吗?
12 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不要搅扰我们,容我们服事埃及人吗?因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
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百姓对摩西是夸大其辞的。他们只是在摩西第一次与法老见面以后压迫加重时才埋怨摩西的(出5:21),而他们开头是很乐意接受他建议的(出4:31)。在离开埃及时,他们是自愿服从了他的指示的。
比……还好。当死亡与为奴是唯一的选择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为奴而不是死亡。一个习惯于为奴隶、并缺乏独立传统的民族,还没有上升到自由人所达到的勇敢程度,这是不足为奇的。
13 摩西对百姓说:“不要惧怕,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因为,你们今天所看见的埃及人必永远不再看见了。
不要惧怕。希伯来人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摩西高贵的勇气和信心却更令人惊叹。自从他胆怯地与耶和华争辩以来(出4:1,10,13;5:22,23),身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他可能只是模糊地理解上帝将“在法老和他全军身上得荣耀”(第4节)的话,仍保持冷静,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劝百姓耐心等候耶和华的拯救,反映了他自己平静的信心。他们显然没有别的选择。摩西不知道上帝将如何实现祂的旨意。但他在埃及与上帝合作的经验使他确信,不论前景多么渺茫,祂都能拯救祂的百姓。摩西因他的同胞表显得如此小信而感到难过(《先祖与先知》第284页)。
埃及人。就是法老的大军。指他们只能在红海岸边看见他们敌人的尸体(第30节)。
14 耶和华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作声。”
15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为什么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
耶和华的话暗示摩西曾向祂求助,可能将百姓的怨言摆在祂面前。上帝这些话并不是责备他,而是劝他采取果断的行动。
16 你举手向海伸杖,把水分开。以色列人要下海中走干地。
当耶和华施行拯救的时候时,以色列人并不是无所事事的。他们要往前走,以见证上帝的大能。祂本可以使红海分开而不需要摩西的协助,假如说举杖也算为协助的话。上帝再次选择借着摩西做工,为要使百姓可以更充分地信任为他们所任命的领袖。不论何时何地,上帝总是要充分利用献身的人来完成祂在地上的工作。
17 我要使埃及人的心刚硬,他们就跟着下去。我要在法老和他的全军、车辆、马兵上得荣耀。
我要使埃及人的心刚硬。圣经只在这里说上帝使埃及人的心刚硬,显然与祂使法老的心刚硬的意义相同(见出4:21注释)。他们听从法老的话,就与他的罪有份(参启18:4)。埃及人无疑希望收回失去的财物,并对任何拒绝的人采取血腥的报复(出12:35;15:9)。在这种情形下,他们的本性变得冷酷无情。
他们就跟着下去。基于以前经验的理智,本应使埃及人谨慎行事,不致冒险跟随希伯来人下海。愚蠢和残忍使他们铤而走险(见罗1:21,22)。那些故意离弃上帝圣灵引导的人,通常都是卤莽的。他们既不考虑刚刚受到的上帝惩罚,又被盲目的自信冲昏了头脑,他们顽抗以色列的上帝到底(见帖后2:9-12;启17:14;19:19;20:7-9)。
18 我在法老和他的车辆、马兵上得荣耀的时候,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了。”
19 在以色列营前行走上帝的使者,转到他们后边去;云柱也从他们前边转到他们后边立住。
在云柱中显现的神在第24节和出13:21中称为“耶和华”,在这里却称为“上帝的使者”(见《先祖与先知》第366页)。同样,那在烧着的荆棘中向摩西显现的主也被称为“上帝”和“耶和华的使者”(出3:2-6)。
20 在埃及营和以色列营中间有云柱,一边黑暗,一边发光,终夜两下不得相近。
在……中间有。埃及人显然在结束了一整天的长途行军后到达了以色列人的营地附近(《先祖与先知》第287页)。云柱象一堵无法穿透的迷雾之墙从海中席卷而来,隔在追兵与被追赶者之间,迫使追兵止步。埃及人确信希伯来人无法逃脱,决定把攻击推到次日(第23,24节;《证言》卷四第24页;《先祖与先知》第287页)。
云柱,一边黑暗,一边发光。参《先祖与先知》第287页。夜幕急速降临,加深了云柱无法穿透的黑暗。同时在以色列人一边,云柱像光明的火把照亮了全营,使他们行军的准备象在白天一样方便。羊群可以聚在一起,驮重物的牲口也可以牵来装货,各支派和家族都可以按照行军的队列排好(见《先祖与先知》第281页)。他们单等出发的信号。
21 摩西向海伸杖,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
“东风”的原文可以指从东南到东北之间任何方向的风,因为希伯来人用专门的术语来指四方。即使到现在,苏伊士湾的退潮仍会被强烈的东北风所加强。据报道,在苏伊士运河建成以前,苏伊士城以北的海湾退潮时,往往被强烈的东北风吹成了旱地。结果,人可以骑马或徒步穿越海湾。但被东风所加强的退潮并不能解释本节所写海变干地的现象,因为在这时海水会被吹向南边,而不会象圣经中所说的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开。海水这样的分开只有借着神迹才能实现(见《先祖与先知》第287页)。以色列人过红海的具体地点不详。
22 以色列人下海中走干地,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垣。
我们不知道“干地”两边海水的深度。也不知道海水的形态像垂直的“墙垣”,还是喻指以色列人“左右”受到保护。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见第21节;《先祖与先知》第287页),但前一种解释可能更好一些(《证言》卷四第24,25页)。
23 埃及人追赶他们,法老一切的马匹、车辆,和马兵都跟着下到海中。
最后一个以色列人离开红海西岸以后,云柱也跟着过去,使埃及人看见希伯来人已经逃脱。埃及人立刻向海边前进。他们发现通道还是干的,就急忙进去追赶。当埃及全军都进入海里以后,就发现云柱变成了火柱,以及他们自己已身处险境(《证言》卷一第265页;《证言》卷四第25页)。
24 到了晨更的时候,耶和华从云火柱中向埃及的军兵观看,使埃及的军兵混乱了;
晨更。希伯来人的“晨更”从凌晨三点直到日出。这时的日出是在早晨5:45。
耶和华……观看。诗77:17-19生动地描写了这个情节。一场倾盆大雨伴随着雷轰闪电。在红海河床上追赶的埃及人看见两边堆积起来的海水,一定非常恐惧(又见约瑟弗斯《上古史》ii.16.3)。
25 又使他们的车轮脱落,难以行走,以致埃及人说:“我们从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吧!因耶和华为他们攻击我们了。”
使他们的车轮脱落。可能指轮子陷在沙子里直到车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拉出来,但没走多远就又陷进去了。七十士译本等说上帝“阻塞他们的车轮”。埃及依然能驾御他们的战车,但“难以行走”。暗示车轮虽然没有丧失,却不能正常运转(见《证言》卷四第25页)。
耶和华……攻击。神奇的黑暗先把他们与以色列人隔开(第20节),过红海的通道神秘地敞开,猛烈的暴风雨,以及最后难以行走,使愚钝的埃及人认识到,希伯来人的上帝一直在帮助祂的百姓,并有效地阻止他们的前进。他们知道一意孤行肯定会失败,就开始撤退。
26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向海伸杖,叫水仍合在埃及人并他们的车辆、马兵身上。”
27 摩西就向海伸杖,到了天一亮,海水仍旧复原。埃及人避水逃跑的时候,耶和华把他们推翻在海中,
摩西再次向海伸杖。东风止息了。海水也合上了(见第21节)。海水的复合和通道的敞开似乎都是风吹的结果(见出15:10)。强西风取代了第21节的东风突然刮了起来,可能加剧了这一过程。埃及人逃跑时,被两边涌来的巨浪所淹没。
28 水就回流,淹没了车辆和马兵。那些跟着以色列人下海法老的全军,连一个也没有剩下。
法老的全军。就是进入海中追赶希伯来人的人。一些注释家推断,法老的部分军队可能留在西岸没有被淹没。“车辆、马兵、全军”的说法并不支持许多注释家所认为的只有战车进入海中而步兵留在后边的观点。怀爱伦似乎暗示埃及人全军覆没(《先祖与先知》第287页;《证言》卷一第265页)。
29 以色列人却在海中走干地;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垣。
30 当日,耶和华这样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手,以色列人看见埃及人的死尸都在海边了。
约瑟弗斯(《上古史》ii.16.6)说,以色列人过红海以后,开始刮起了西风(见第27节注释)。这样的风加上水流,会使淹死的埃及人漂到东岸。根据约瑟弗斯的说法,摩西因此而为以色列人获得了武器装备。
31 以色列人看见耶和华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华,又信服他和他的仆人摩西。
是上帝安排引导以色列人过红海,为了在百姓的心中树立起对祂的尊敬和信心。但对耶和华的信心是与对祂的代表摩西的信心密不可分的。因此,这个神迹是借着摩西施行的。以色列人在信心上还是婴孩,需要神迹和上帝的显现。他们的信心是随着眼见而来的,并且建立在眼见之上。但我们的主却宣布说,那些“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20:29)。不断依赖眼见的信心是绝非完美的。以色列人就是这样。如果我们不了解以色列人以后的历史,就会认为他们从今以后一定会欢喜快乐继续他们的行程,不论有多大的危险也将全心全意地信靠上帝,再也不会表现出不信。但事实正好相反。我们发现他们不断地对上帝和摩西表示不满,向他们发怨言,藐视他们的勉言。我们为以色列人的背信弃义感到奇怪,但我们不要轻易责备他们的愚钝。如果我们相信上帝,也是单凭肉眼所见的上帝旨意和手段,我们肯定也不比他们好。
出埃及记15章
提要:1 摩西的歌。22 百姓要水喝。23 玛拉的水是苦的。25 一棵树使水变甜了。27 在以琳有十二股水泉和七十棵棕树。
1 那时,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唱歌说: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
那时,摩西……唱歌。摩西在红海边的颂歌,为上帝的教会提供了一个与黑暗势力做斗争时所发颂赞的模式(见《先祖与先知》第289页)。这首颂歌的庄严主题回荡在以色列人的一切颂歌之中,赞美上帝为他们所成就的荣耀大工。最后,上帝的仆人摩西的歌将再次与羔羊的歌一起,为站在“玻璃海”上那些战胜兽和兽像的信心英雄们所吟唱(启15:3)。
没有明确指出摩西为此歌的作者,但其形式和内容不可否认地说明他是作者(见《先祖与先知》第288页)。该颂歌由三个高潮段落组成。每一段都以赞美耶和华开始,以描述埃及军队的覆灭结尾(出15:2-5,6-10, 11-18)。第1节所宣扬的主题以三种不同方式表达,但都强调上帝的全能。带着明显的预言远见,第三段特别指出以色列在未来家乡中的荣耀,以及作为上帝居所的圣所。
他大大战胜。米利暗所率领的妇女合唱重复了第1节的话语(见第20, 21节)。我们不清楚这是在每段以后,即第5,10,18节以后唱的,还是在整首歌结束时唱的。“大大得胜”的意思是“大得尊荣”或“大受荣耀”,如七十士译本所译。重复的目的是强调尊崇的意思。
2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我的上帝,我要赞美他;是我父亲的上帝,我要尊崇他。
耶和华。这是《旧约》中第一次出现上帝圣名的缩写形式Yah。该形式有时为了节奏的缘故而用于诗歌的语言,有时也用作人名甚至地名的结尾,例如亚比雅,亚哈谢,西底家,摩利亚山等。(见本卷注释第35,173页)。
我要尊崇他。英文KJV版译为:“我要为他预备一个居所”,源于亚兰文塔古姆译本。但从七十士译本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以来的大多数译者,包括大多数现代注释家都认为该动词的基本含义是“美”,所以译为“我要荣耀他”或“我要赞美他”。
3 耶和华是战士,他的名是耶和华。
4 法老的车辆、军兵,耶和华已抛在海中;他特选的军长都沉于红海。
5 深水淹没他们,他们如同石头坠到深处。
摩西为以色列人的神奇得救和埃及人的失败归荣耀与上帝之后,又用诗歌的语言清楚地描述他们的命运。第21节米利暗的合唱很可能是对此的回应。
6 耶和华啊,你的右手施展能力,显出荣耀;耶和华啊,你的右手摔碎仇敌。
这是一个新段落的开始。主要扩展和解释了前一段,更详细地刻画埃及人的骄傲和他们悲惨结局的对比。这一切都是借着耶和华的“右手”。
7 你大发威严,推翻那些起来攻击你的;你发出烈怒如火,烧灭他们象烧碎秸一样。
8 你发鼻中的气,水便聚起成堆,大水直立如垒,海中的深水凝结。
你发鼻中的气。这是用诗歌的语言描写东风。它是海水分开的部分因素。摩西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两边的大水描述为“直立如垒”,“深水凝结”。
凝结。直译为“收缩”,“聚拢”或“凝固”。这是诗的语言,不要理解为水真的结冰了(见《先祖与先知》第287页)。
9 仇敌说:我要追赶,我要追上;我要分掳物,我要在他们身上称我的心愿。我要拔出刀来,亲手杀灭他们。
几个连续的短句,生动地描写了埃及人追赶以色列人、气呼呼地想要报仇的决心。这里断断续续的句子模仿了国王士兵心焦气急的语气。这是对希伯来诗歌严谨格律的异常偏离。
10 你叫风一吹,海就把他们淹没;他们如铅沉在大水之中。
你叫风一吹。这句话提供了埃及人毁灭的直接记录中所没有说到的另一个事实,但与那个记录是完全一致的。正如大东风把海水分开让以色列人过去,现在西风或西北风又使海水回流淹没了埃及人。风顺从其创造主的命令有效地拯救了一批人,毁灭了另一批人。
如铅沉在大水之中。第一段的最后是把埃及人的淹没比作石沉大海(第5节)。第二段也用类似的结尾,把埃及人比作铅。淹没他们的水称为“大水”,因为水回流是创造主荣耀的伟大见证。米利暗的合唱(第21节)可能在这里再次插入。
11 耶和华啊,众神之中,谁能象你?谁能象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
摩西又继续他的赞美和胜利之歌。诗歌的第三节向上帝的子民保证,祂将完成已经开始的拯救工作,使他们的仇敌充满恐惧;祂将带他们到祂神圣的居所,并把他们栽在祂产业的山上。耶和华迄今所做的一切,都是祂为跟随祂引领之人将来所存留之产业的保证。
12 你伸出右手,地便吞灭他们。
13 你凭慈爱领了你所赎的百姓;你凭能力引他们到了你的圣所。
14 外邦人听见就发颤;疼痛抓住非利士的居民。
外邦人听见。包括非利士各部落,以东,摩押和迦南的其他居民(第15节)。摩西现在以一位先知的身份说话,展望他们从埃及军队的手中神迹般地被拯救出来的效果(见申18:15)。巴勒斯坦的各族人不仅会听见这件事,而且要为自己将来的厄运而惊恐。因此他们没有勇气有效地抵抗以色列人。
非利士。不是指现在的巴勒斯坦全境,而只是迦南西南岸从迦萨到约帕的狭长地带,约有80多公里,为非利士联盟所占领。他们后来成为以色列人肋旁的刺。
15 那时,以东的族长惊惶,摩押的英雄被战兢抓住,迦南的居民心都消化了。
以东的族长。到了以色列人接近以东边境的时侯,其族长的权力已被国王所取代(民20:14;参创36:15)。尽管以东人不许以色列人过境,给人以他们自持强大和无畏的印象,但事实上他们拒绝摩西和平的请求,是表明他们试图隐藏的不安全感和恐惧(见士11:17)。
摩押的英雄。巴勒请巴兰来咒诅以色列人,说明了摩押人的恐惧(民22至24章)。
迦南的居民都。这个预言惊人地应验在“迦南人的诸王,听见耶和华在以色列人前面使约但河的水干了,……他们的心……就消化了,不再有胆气”(书5:1)之时。
16 惊骇恐惧临到他们。耶和华啊,因你膀臂的大能,他们如石头寂然不动,等候你的百姓过去,等候你所赎的百姓过去。
不是过红海,因为这是已发生的事,而是过旷野和迦南边界。
17 你要将他们领进去,栽于你产业的山上,耶和华啊,就是你为自己所造的住处;主啊,就是你手所建立的圣所。
“你产业的山”可能不象有些注释家所主张是指迦南山区(申3:25),而是指耶和华为自己的圣所而选择的山(诗78:54)。以色列人被栽在这座山上,不是指他们进入应许之地,而是指上帝的子民被栽在耶和华的殿中(诗92:13),就是未来的圣所中。耶和华将在这里与祂的子民进行更充分的交流。他们也将在那里事奉祂、献上自己为祭,从而表明自己是祂特殊的产业。
18 耶和华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在圣经的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宣告(见诗10:16;29:10;146:10;启11:15等)。摩西借此表达了属上帝的人坚定的信念,相信上帝的统治是永恒的,不仅在宇宙中,而且在这个世界;不仅在律法之下而且在福音之下;不仅在现今而且在永恒之中。摩西的颂歌以这句出于灵感的宣告结束了,但他在下一节解释了上帝的统治为什么要直到永远的原因。
与前两段以埃及灭亡的话结束一样(见第5, 10节),第三段也以类似的方式结束。但摩西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失败的埃及人,而是转向他们自己凯旋的拯救者。因此颂歌没有以上帝仇敌毁灭的悲观画面终止,而是以胜利和赞美的语气结束。这个主题将贯穿赎民在玻璃海上所唱的摩西之歌和羔羊之歌(启15:2-4)。
19 法老的马匹、车辆,和马兵下到海中,耶和华使海水回流,淹没他们;惟有以色列人在海中走干地。
20 亚伦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手里拿着鼓;众妇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
亚伦的姐姐。米利暗当然也是摩西的姐姐,在他的婴儿时期曾经保护过他,但这里她却被称为亚伦的姐姐。这可能是说明她的地位低于摩西,与亚伦一样都要服从摩西(见出4:16)。
女先知米利暗。米利暗是圣经中第一位女先知。在上帝子民的全部历史中,不时有其他的女先知出现(见士4:4;王下22:14;赛8:3;路2:36)。米利暗在这里被称为女先知,主要不是因为她所唱的歌是出于灵感的,而是为了承认她在出埃及的过程中所起仅次于摩西和亚伦的作用(见《先祖与先知》第382页)。她特别声称自己拥有预言的恩赐(民12:2),因为上帝曾借着她说话。先知弥迦说耶和华借着摩西、亚伦和米利暗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弥6:4)。她的任务可能是向百姓传达信息,在受压迫的黑暗岁月中让得救的盼望保存下来。她可能曾教训、劝勉和责备百姓。但在红海边上,她似乎成了有灵感和有天赋的歌唱家和音乐家。她这时一定已经九十多岁了(见出2:4;7:7)。
众妇女。埃及人的习俗是男女乐队分开,跳舞也是这样。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希伯来人在寄居埃及的漫长岁月似乎接受了这种习俗。后来我们还发现希伯来妇女参加庆祝胜利的庆典,载歌载舞地迎接回来的军队(见士11:34;21:21;撒上18:6,7;29:5)。
鼓。米利暗和女乐手们打击的是一种铃鼓或手鼓。研究古乐器历史的现代学者倾向于指手鼓。该词(toph)在现代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均指手鼓。古埃及的画面显示它是用一个木箍加两张皮做成的,但没有铃或鼓锤,是用手来击奏的。在圣经中该乐器通常是由女性来击奏的(士11:34;撒上18:6;诗68:25),和埃及一样,但有时也由男性来击奏(撒上10:5)。它常用来伴随歌舞,强调节拍,被视为一种欢乐的乐器。在《旧约》中,该乐器通常用于欢庆和赞美。
跳舞。在宗教礼仪中的使用舞蹈符合东方人的思想感情,这与西方人对端庄的看法不同。《旧约》的记录中有许多宗教舞蹈的例子。大卫把约柜运到耶路撒冷时曾在约柜前跳舞(撒下6:16);耶弗他的女儿也曾跳舞迎接她胜利的父亲(士11:34);示罗的女子跳舞守节(士21:21)。《诗篇》的作者对舞蹈持肯定态度(诗149:3;150:4)。圣经时代的舞蹈是圣洁喜乐的表现,是本着与颂赞诗歌或感恩祈祷一样的精神进行的。这显然是一种敬拜之举,是上帝所悦纳的(参约6:37)。现代的交谊舞与圣经时代的宗教舞蹈毫无相同之处,因为宗教的舞蹈没有男女的混杂,跳舞者的唯一目的就是表达对上帝的热爱、忠诚和感恩。古代的舞蹈乃是敬拜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21 米利暗应声说:你们要歌颂耶和华,因他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
米利暗和她的女声合唱团歌唱回应男声合唱团,可能是在每段颂歌的结束(在第5, 10, 18节之后)。米利暗的迭句“你们要歌颂耶和华”等,也是摩西凯歌的首句(第1节)。
22 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到了书珥的旷野,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
书珥的旷野。这是从埃及东部边境到巴勒斯坦南部边境的荒漠地区,南连西奈半岛的山岭。在先祖的故事中多次提到书珥(创16:7;20:1;25:18);在扫罗和大卫战胜亚玛力人的记录中也提到过书珥(撒上15:7;27:8)。以色列人从这个旷野的南部经过,沿着红海边朝着东南方向行进。在民33:8中,这里被称为“以倘的旷野”。如果对出13:20的注释是正确的话,即“以倘”是表示边境要塞的埃及词语,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书珥的旷野又称为以倘的旷野了。
找不着水。以色列人无疑在皮袋中携带一定量的饮用水,如古时东方人所做的那样。以色列人知道自己将进入旷野,是不会不带水的。但是走了三天的路却没有找到补给的水源,会给人畜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隔一段距离就得找到井水或泉水。在近东的家畜中,驴是最普遍地用于旷野旅行中驮物的。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骆驼才有出现。驴能行走四天而不饮水,而以色列人所大量拥有的牛却做不到到这一点。它们需要经常的饮水。所以三天的路程没有水源差不多就是牛所能忍受的极限了。
23 到了玛拉,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玛拉。
苏伊士以南的第一个绿洲是哈瓦拉泉(`Ain Hawarah),位于通往西奈铜矿的古道上,离海湾只有几公里远,离苏伊士城约有75公里。泉水是苦的。如果把它认定为圣经中的玛拉是正确的话,那么摩西把泉水变甜就不是永久性的了。虽然大多数注释家都接受这种认定,但要注意附近还有许多苦泉,其中一个比哈瓦拉泉还要苦。
24 百姓就向摩西发怨言,说:“我们喝什么呢?”
百姓就……发怨言。他们在红海西岸曾发过怨言(出14:11,12),而且他们在旷野飘泊结束以前还要多次发怨言(见出16:2;民14:2;16:41等)。“发怨言”是他们在经常遭遇困难时发泄内心怨恨的常用方式。是摩西带他们离开埃及,而且又是他们的领袖,所以自然就首当其冲。那些为国家尽忠的人活着的时候往往得不到理解。丰碑通常是在他们死后才为他们竖立起来的。
我们喝什么呢?虽然人在非常干渴的时候往往会喝下难以下咽的水,但也是有限度的。阿拉伯沙漠中一些苦井的水连牲畜都不要喝。
25 摩西呼求耶和华,耶和华指示他一棵树。他把树丢在水里,水就变甜了。耶和华在那里为他们定了律例、典章,在那里试验他们;
耶和华指示他一棵树。没有说是什么树。世界各地有好几种树木或植物据说都有使苦水变甜的功能,但在西奈半岛没有这样的植物。事实上这一带的贝督因人都认为哈瓦拉泉和附近其他类似的泉水是很难喝的。他们不知道怎样使水变得好喝。所以本节经文只有两种解释。要么摩西奉命所拿的树本身就有使苦水变甜的性能,但这种树现在那里不再有;要么水质的改变是出于上帝的直接干预,而树只具有象征意义。
典章。在治好泉水、使百姓解除了干渴以后,上帝藉着一个应许(见第26节)为他们规定了一个与该神迹有关的典章。
在那里试验他们。从出埃及到进入迦南,上帝曾多次“试验” 祂的子民──先是在红海边上,现在是玛拉,后来又在米利巴(出17:1-7),西奈(出20:20),他备拉(民11:1-3),基博罗哈他瓦(民11:34)和加低斯(民13:26-33)等地。这些“试验”是上帝在比较容易的环境中训练他们的一部分,为了使他们能面对在迦南所要遭遇的事。
26 又说:“你若留意听耶和华你上帝的话,又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留心听我的诫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将所加与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为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
你若留意听。这里记录了一个奇妙的应许。如果上帝的子民今后肯严格遵守祂的诫命,祂就会“医治”他们,就象祂医治泉水一样。祂还将保守他们免患肉体和道德上的病疾。所以他们肉体的健康也有赖于顺从。这条大原则不仅适用于希伯来时代,也适用于各个世代。人肉体的健康仍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对上帝律法的尊重。疏忽健康定律的人只能自食其果。在另一方面,那些遵循上帝所赐有关健康之指示的人,将明显地摆脱各种疾病的侵扰。上帝不仅关心人的属灵状况,也关心他的身体状况(见约叁2)。
加与埃及人的疾病。这些疾病在申28:27和申7:15中有提到了一些。有些疾病在埃及人中间十分流行,特别是皮肤病和眼病。希伯来人长期寄居埃及,非常熟悉埃及的疾病。
耶和华是医治你的。埃及的医生在古代整个近东地带都是很有名的,但现存的文献表明他们并不认为医治的能力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于他们的神。他们的医学手册,有些距今已有四千余年,把疾病分为三大类:一,可以治疗的;二,可以抑制的;三,不能治愈的。虽然从摩西的时代以来医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上述分类依然适用。外科医生能够开刀,切除一个器官,缝合伤口,却不能医治它。内科医生能够开出他所知道对某些病有效的药物,但他的技术仅此而已。实际的医治过程乃是由人类科学所无法控制的能力施行的。现在和摩西的时代一样,只有上帝能够治病。祂是至大的医师。
27 他们到了以琳,在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他们就在那里的水边安营。
以琳。下一个宿营地从古时起一直被认定为哈瓦拉泉以南约10公里的加兰德河谷(Wadi Gharandel)。这里有充足的优质水源,茂盛的棕树,柽柳,洋槐和高高的草,至今仍是苏伊士和西奈之间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考古学家弗林德斯.彼特利两次穿该河谷,都发现了良好的水源。第一次是在1904年十二月。第二次是在次年三月。虽然那时是冬季,十分干旱而且已数周没有降雨(《在西奈的研究》,1906年,第12页)。
他们就在那里的水边安营。加兰德河谷与两个更加肥沃的河谷,即乌塞特河谷(Wadi Useyt)和他伊贝河谷(Wadi Tayibeh)相连,所以以色列人可能乘机放牧他们的牲口,休息几天以后再继续行程。民33:8虽然提到了玛拉,却没有说他们曾在那里安营(见第23-26节)。百姓可能只是在玛拉作了必要的短暂停留。摩西以前曾走过这些地方,熟悉所有的水源。他可能告诉以色列人,再走几公里就有一个肥沃的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