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8章
提要:1 上帝鼓励约书亚。3 攻取艾城的策略。29 把艾城王的尸体挂起来。30 约书亚筑坛,32 将律法抄写在石头上,33 宣读祝福咒诅的话。
1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你起来,率领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经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里。
惊慌。亚干的罪及其后果一定使约书亚非常灰心。但现在既然他已经执行了上帝的旨意,除去了营中的罪恶,上帝就赐给他新的勇气继续征战。
率领一切兵丁。探子曾向约书亚建议不必派所有的人去进攻艾城(7:1节),结果他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人的智慧,指导了这一步计划,因过份自信,结果失败了。现在上帝似乎用间接的方法责备他们只是部分参与的计划。祂指示所有的人都要参与攻城,并分得一份掠物。今日上帝的圣工也是这样。所有的人都要参加福音的工作,并领取奖赏。
2 你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当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只是城内所夺的财物和牲畜,你们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你要在城后设下伏兵。
上帝亲自指示了战略的细节。约书亚本来应该在上一次攻城之前等待上帝这样的指示。我们常常跑到上帝前面去,走在我们自己点燃的火把中(见赛50:11),还以为自己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在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应恳切求问:这是上帝的旨意吗?
3 于是,约书亚和一切兵丁都起来,要上艾城去。约书亚选了三万大能的勇士,夜间打发他们前往,
本章的确切人数很难确定,因为叙述十分简单。1和3节的“一切兵丁”似乎暗示上帝命令所有的战士都参加这场战斗。本节提到三万人“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第9节)。而12节则提到他挑了约有五千人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艾城的西边”。后一批人可能是专门安排的另一支伏兵。若是这样,这两支伏兵和约书亚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就构成了参战的全部兵力。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三万人等待约书亚的信号放火烧城。另外五千人,圣经没有记载他们得到什么指示。有人推测他们的任务可能是要防备伯特利的敌人来增援艾城(见第12节注释)。
4 吩咐他们说:“你们要在城后埋伏,不可离城太远,都要各自准备。
5 我与我所带领的众民要向城前往。城里的人象初次出来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他们面前逃跑,
6 他们必出来追赶我们,直到我们引诱他们离开城;因为他们必说:‘这些人象初次在我们面前逃跑。’所以我们要在他们面前逃跑,
7 你们就从埋伏的地方起来,夺取那城,因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把城交在你们手里。
8 你们夺了城以后,就放火烧城,要照耶和华的话行。这是我吩咐你们的。”
9 约书亚打发他们前往,他们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这夜约书亚却在民中住宿。
在民中。就是在主力部队所驻扎的吉甲。
10 约书亚清早起来,点齐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长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
百姓。按第11节的解释,当然是指战士。七十士译本为“掩护百姓”。也许约书亚暗暗地下达最后的指令,叫他们出发隐蔽,等待时机。他们那天晚上在城北安营。七十士译本为“在东边”。在艾城遗址泰勒(et-Tell)的北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峡谷。他们可能就是在这条峡谷的北面驻扎的。
11 众民,就是他所带领的兵丁,都上去,向前直往,来到城前,在艾城北边安营。在约书亚和艾城中间有一山谷。
12 他挑了约有五千人,使他们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
五千人。见第3节注释。以下的话解释了这些人的任务。有两条山谷在艾城(现在的泰勒et-Tell)和伯特利(现在的拜廷Beitîn)之间汇合。放火攻城的三万人驻扎在靠近艾城的山谷中。当他们前去攻城时,必须有人在后面掩护,并阻击从伯特利出发增援艾城的部队。因此这五千人安排在另一条山谷,监视西面伯特利的动向。他们可能要对付来自伯特利的军队,防止他们从后面袭击约书亚的部队。第17节中提到伯特利人果然出来追赶以色列人,证明这五千人可能卷入了又一场战斗。
13 于是安置了百姓,就是城北的全军和城西的伏兵。这夜约书亚进入山谷之中。
山谷。源于emeq ,一块宽阔的低地。这似乎不是第11节所提到的山谷(原文是gai)。圣灵没有告诉我们约书亚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山谷。我们推测在战斗临近的时候,约书亚进入谷中祷告,以确认不会有什么东西阻碍上帝的祝福和最后的胜利(参撒上17:3)。
14 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来,按所定的时候,出到亚拉巴前,要与以色列人交战;王却不知道在城后有伏兵。
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直译是“根据国王所看见的。”他立即采取行动。可能艾城的哨兵发现了约书亚和他的部队,立即报告了国王。国王就下达命令,召集官兵出去迎击以色列人,希望再一次轻松取胜。
按所定的时候(lammo`ed )。七十士译本为 “直接地”,叙利亚译本为“在谷中”。把mo`ed改为mored,就成了“下去。”
亚拉巴前。原文`arabah 意思是“荒场”。加上冠词就特指约旦的山谷或平原。以色列人的逃跑可能把他们诱往吉甲。
15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在他们面前装败,往那通旷野的路逃跑。
16 城内的众民都被招聚,追赶他们;艾城人追赶的时候,就被引诱离开城。
城里的百姓可能被传令官召集在一块。以色列军队的突然逃跑似乎使他们大为吃惊,因为艾城的居民没有料到这一点。艾城人自卫的勇气至少要超过他们的邻居耶利哥。他们敢于主动出击。上一次的胜利使他们对这次的成功满怀信心。但他们的热心被误用于敌挡上帝了。所有违抗上帝的人都是这样。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在为谁发热心?如果我站在错误的一边,唯一理智的选择就是投降。如果我站在上帝一边,我就是在用自己的全副精力“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前6:12)。
17 艾城和伯特利城没有一人不出来追赶以色列人的,撇了敞开的城门,去追赶以色列人。
伯特利城。它和艾城只有数里之遥。两城之间可能有一套报警系统。当一方受到攻击时,马上通知另一方前来援助。另外五千人的任务也许就是阻击伯特利的援军。伯特利城要到后来才完全攻取(见士1:22)。进攻艾城时所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伯特利人的征服,推迟了该城的攻克。
18 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你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因为我要将城交在你手里。”约书亚就向城伸出手里的短枪。
19 他一伸手,伏兵就从埋伏的地方急忙起来,夺了城,跑进城去,放火焚烧。
希伯来文的“放火”有“点火”的意思。这个词与第28节的“焚烧”不一样。他们点火烧城,但没有烧毁。第28节则有烧毁的意思。这两处的记录并无矛盾之处。
20 艾城的人回头一看,不料,城中烟气冲天,他们就无力向左向右逃跑。那往旷野逃跑的百姓便转身攻击追赶他们的人。
21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见伏兵已经夺了城,城中烟气飞腾,就转身回去,击杀艾城的人。
22 伏兵也出城迎击艾城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间,前后都是以色列人。于是以色列人击杀他们,没有留下一个,也没有一个逃脱的,
23 生擒了艾城的王,将他解到约书亚那里。
24 以色列人在田间和旷野杀尽所追赶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灭尽;以色列众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杀了城中的人。
25 当日杀毙的人,连男带女共有一万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26 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来的短枪,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尽行杀灭。
有人认为约书亚举起的短枪上应该有旗帜或徽章之类的东西。他举起来枪就像四十年前他与亚玛力人交战时摩西举起手来一样。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他决不收回战斗中伸出来的短枪,直至完成上帝所命定的工作。但也可能约书亚想起了在利非订亲自与亚玛力人(出17:8-13)交战时的情景。只要摩西手中高举上帝的杖,他就能取得胜利。
27 惟独城中的牲畜和财物,以色列人都取为自己的掠物,是照耶和华所吩咐约书亚的话。
28 约书亚将艾城焚烧,使城永为高堆、荒场,直到今日;
指艾城永远成为荒场。希伯来文的“丘”是tel ,尤其指废墟。阿拉伯语的“丘”是tell ,常放在一些地名前面。
29 又将艾城王挂在树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时候,约书亚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城门口,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
挂在树上。可能先用刀杀死,像对待五个亚摩利王一样(书10:26)。希伯来文“挂在树上”可能指一棵特别的树。耶利哥王和艾城的王可能先后被挂在同一棵树上示众,受上帝的咒诅。耶利哥的王很有可能被挂在树上,因为约书亚“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书10:1;参书8:2)。凡犯了该死的罪并被挂在树上就是“被上帝咒诅”(见申21:22,23)。但基督并没有犯罪,却因我们而受咒诅,被挂在木头上(加3:13)。
城门口。城门口是实施审判和商议其它重要公共事务的地方。艾城王过去也许经常坐在这里主持审判。现在轮到他自己受审了。城门口是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对国王的审判就这样当众举行。
30 那时,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为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筑一座坛,
那时,约书亚为上帝筑一座坛。“那时”。该词原文不是一般译为“那时”的连词。它在这里强调时间概念,标志着鉴于上述的局势,从那时起开始为上帝筑坛。以色列已经取得了胜利,得到了上帝与他们同在,驱逐面前迦南各族的凭据。现在他们该暂停军事行动,与上帝重新立约了。上帝曾两次指示以色列人在进入迦南以后,马上就要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召集各支派举行庄严的集会(申11:26-30;27:2-8)。要向以色列人要重申律法,把其中的规定写在石头上,放置在全国的中心,让以色列人和其他民族阅读。上帝用这种方法邀请所有的民族了解祂仁慈的旨意,并与祂的子民联合。
从地理上来说,该处位迦南的中心和交通的要冲。一些历史学家不相信当时能够在敌人的领土上进行这样的行军。约瑟弗斯认为这个宗教仪式是在五年以后举行的。七十士译本把这段话放在书9:1,2之后。但所有这些改动时间的做法都是不必要的。以色列人在尚未征服的敌人领土上行军并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上帝使周围的城市产生恐惧,就像从前雅各经过这里前往伯特利时一样(创35:5)。还有人认为,没有提到这个地区中在伯特利以北有什么要塞,以及其他经文的旁证(见书17:18),似乎表明这里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居住人的林区。南方各王联盟的中心远在南方。示剑和北方的要塞相距甚远。参撒上9:4注释。
以巴路山。以巴路山离艾城只有20英里。所有的以色列人离开了吉甲的营地,也许在安排了警戒以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前往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参加这个神圣的礼节,并与上帝重新立约。虽然以色列人急于想定居下来,但长途行军中得有一个停顿,参加这次圣礼,再回到吉甲。这样,他们就明白了,要兴旺,就得把上帝放在第一位。耶稣后来重述了这条伟大的原则:“你们要先求上帝的国”(太6:33)。以巴路山在北边,基利心山在南边,它们之间的山谷大约有三分之一英里,东西走向。两座山的山顶相距约两英里。在两山相距的最近点,有一块500码宽的绿谷。两边山坡上石灰岩层形成了天然的阶梯形露天剧场。这是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筑起第一座祭坛的地方。百姓在这里聚集,两边各六个支派。每宣布一条福气,基利心山上的六个支派就说“阿门!”每宣布一条咒诅,则由以巴路山上的另外六个支派回应。山坡上突出的岩石成为天然的讲台,使宣讲者的声音可以传遍整个山谷。根据上帝的指示,要在宣布咒诅的以巴路山建一座坛(申27:4,5)。但为什么要建在咒诅的山上呢?这正合适。因为在宣读律法对罪人之咒诅的地方,必须有恩典和宽恕的标志。祭坛上的祭牲预表基督。
31 是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的,照着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正如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众人在这坛上给耶和华奉献燔祭和平安祭。
这符合上帝的命令(申27:5,6)。用“整石头”的原因是担心一动斧凿,以色列人就可能在坛上为自己雕刻图象,从而遭受拜偶像的诱惑(见出20:25)。
32 约书亚在那里,当着以色列人面前,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据申27:2-8,要在祭坛旁边立一块石碑,涂上石灰,刻上十诫和摩西的律法。这些文字,连同顺从的福气和悖逆的咒诅都要读给以色列全会众听。石碑在那里能经受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作为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的见证,也作为给周围民族的见证。
33 以色列众人,无论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长老、官长,并审判官,都站在约柜两旁,在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华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34 随后,约书亚将律法上祝福、咒诅的话,照着律法书上一切所写的,都宣读了一遍。
35 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在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子,并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面前,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妇女,儿童和喇合及其全家那样的外族人都在那里。所有的人,包括男女老少都要敬听上帝的话语。获得知识是基督徒成长的第一步。人处在无知中是不能与上帝和好的。真正的基督徒不会是愚昧的。所以上帝非常强调基督徒的教育。不能让任何事物干扰来我们按上帝的要求教育孩子。尽管前往以巴路山的旅途是艰难的,古时以色列的儿童还是要与父母一起去。
约书亚记9章
提要:1 诸王联合与以色列人争战。3 基遍人采用诡计与以色列人立约。16 于是他们被判永远为奴。
1 约但河西,住山地、高原,并对着黎巴嫩山沿大海一带的诸王,就是赫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诸王,听见这事,
诸王。这些王听到消息以后无疑既生气又害怕,所以就召集了紧急会议。他们不但听说了耶利哥和艾城的沦陷,无疑也听说了以巴路山的大会。在那里以色列人宣布耶和华的律法是迦南全地的律法。以巴路山的大会表明以色列人将成为这里唯一的主人。迦南人的怒气可能盖过了他们的恐惧。他们决心联合抵抗,希望阻止对其领土的入侵。关于“诸王”,见《约书亚记》序言。
约旦河西。原文是“约旦河那边”。这句话可能是作者在约旦河东写的,也可能他刚过河。如果他已经在巴勒斯坦安家,就不大可能这样写。这证明至少《约书亚记》的这一部分是很早写的。如果作者不是在河东,或者自认为在河东,“约旦河那边”就是指河东了(见士5:17)。
山地。指巴勒斯坦中部的山区,后来成为犹大和以法莲的领土。“高原”指现在的谢费拉地区,或西部丘陵。“沿大海一带”包括非利士和沙伦的沿海地带。
2 就都聚集,同心合意的要与约书亚和以色列人争战。
同心合意。直译是“异口同声”。“口”常用来指“命令”。本节可能是这个意思。六个民族合兵统一指挥以应付危机。虽然他们属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利益,无疑也常常彼此不和,但他们要联合起来抵抗上帝的子民。对义人的仇恨是他们联合的基础。恶人往往都是这样的。例如对基督的敌意曾把彼拉多和希律联合起来。到了末日,这种敌意也会把一切宗教和政治势力都联合起来反对上帝的真正余民,就是那“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2:17)。
3 基遍的居民听见约书亚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
基遍。直译是“山丘”。 基遍位于丘陵地带,里面有一个水池。耶利米称之为“大水池”(耶41:12)。它在耶路撒冷西北约9公里处通往约帕的路上。其中所住的希未人(书9:7;见创10:17注释)包括在本章1,2节的联盟中。基遍人听到耶利哥和艾城毁灭的消息以后,意识到抵抗以色列人是徒然的,就精心策划了一个计谋来讨好以色列人,与他们立约。
有些学者认为希未人(见创10:17注释)就是何利人(见创36:20注释)。七十士译本为称希未人为何利人(Chorrhaion)。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来自亚美尼亚凡湖西南的何利人在赫人来到以前就定居在基遍一带。
基遍人的政体多少有些民主,因为基遍的使者说是他们的长老和那地的一切居民派他们来的(第11节)。如果他们有国王统治的话,他一定会骄傲自大,不肯向以色列人低头,于是基遍人就可能与迦南诸王结盟了。基遍人大概向以巴路山派出了探子,听到了律法的宣读,以及上帝给以色列人(见申7:1-3)不可怜悯迦南人,在战争中不可宽恕他们,也不可与他们立约(见出23:32)的命令。基遍人决定不抵抗,至少表达了他们对以色列人上帝之大能一定的信心。他们愿意与以色列人立约,包括保证放弃偶像崇拜并接受对耶和华的崇拜(《先祖与先知》506页)。
4 就设诡计,假充使者,拿旧口袋和破裂缝补的旧皮酒袋驮在驴上,
设诡计。如果约书亚求问上帝,基遍人的诡计马上就会戳穿。但就像在艾城一样,他又一次忽略了这样做。
假充使者。该词在圣经其他地方没有出现。原意是“旋转”。只出现在阿拉伯语中。如果用d 替换r (这两个字母在在希伯来文中很容易混淆),该词就译成“准备行装”,与第12节中“带出来的这饼还是热的”意思就一样了。这种译法与许多手稿和古代译本相吻合,如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可以理解为他们要装扮成使者。“准备行装”似乎更符合上下文。
5 将补过的旧鞋穿在脚上,把旧衣服穿在身上;他们所带的饼都是干的,长了霉了。
6 他们到吉甲营中见约书亚,对他和以色列人说:“我们是从远方来的,现在求你与我们立约。”
以色列人回到了耶利哥吉甲(靠近耶利哥)原来的营地,而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是靠近示剑的新吉甲(见《先祖与先知》505页;王下2:1)。书9:17说以色列人从吉甲的营地起程,第三天到达基遍。但示剑离基遍很近,根本用不了三天。书10:7所说“约书亚上去”更证明了以色列人的营地是在约旦河谷。
7 以色列人对这些希未人说:“只怕你们是住在我们中间的;若是这样,怎能和你们立约呢?”
以色列人。原文是单数,但后面的动词是复数,说明这里指的是“以色列”的个人。七十士译本为 “以色列的孩子”。叙利亚译本为“以色列家”。显然谈判是由首领来实施的。
希未人。见第三节注释。
立约。以色列人可以与远方的城邑缔结和约,但不可以与附近的七个迦南民族讲和(申7:1,2;20:10-15)。必须把他们全部消灭(申20:17),免得以色列人受他们虚假宗教和败坏品行的污染。故一再指示以色列人不可与他们立约(见出32;34:12;申:2;20:16-18)。基遍人似乎知道这条命令,因所以设法冒充来自远方的人。
8 他们对约书亚说:“我们是你的仆人。”约书亚问他们说:“你们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说可能是出于礼貌,而不是心悦诚服(见创32:4,18;50:18;王下10:5;16:7),只是为了让以色列人动心。基遍人无疑想作出一些如纳贡之类让步,但希望条约尽可能对他们有利。然而他们精心编织的答复并不能使约书亚满意。这可以从他对他们所提的问题中看出来。他在疑惑不定的时候应该求问上帝。他可能像现今的很多基督徒那样,感到自己不需要麻烦上帝就能处理好事情。但上帝吩咐我们把一切问题都带到祂面前来。不要觉得会麻烦祂,增加祂的负担。如果我们把一切问题都带到主的面前,不依靠自己的聪明,就能避开许多的陷阱(箴3:5-7)。
9 他们回答说:“仆人从极远之地而来,是因听见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声和他在埃及所行的一切事,
因耶和华的名。这句话表明基遍人已在一定的程度上追求上帝了。他们只有一点认识,就实行自己有限的亮光。他们的手段固然不对,但他们开始侍奉真神,这总是对的。他们虽然不了解整个事情的缘由,但他们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要远超过任何所谓的神为其百姓所做的。他们据此开始权衡那些“神”的价值。上帝尊重他们有限的信心,不允许以色列人取消对他们的保证。上帝按照人的现状接纳他们,并设法引导他们进入更完美的侍奉。有些人开始侍奉上帝时动机完全是错误的,但上帝接纳他们的降服,并帮助产生更良好的动机。基遍人就是这样。就属灵的特权而言,他们拥有立约的全部福气。
祂所行的一切事。基遍人故意只列举发生在埃及和约旦河东的事。如果他们提到耶利哥和艾城,谎言就会被戳穿。因为远道而来之人,一般是来不及知道最近发生之事的。
10 并他向约但河东的两个亚摩利王,就是希实本王西宏和在亚斯他录的巴珊王噩一切所行的事。
11 我们的长老和我们那地的一切居民对我们说:‘你们手里要带着路上用的食物去迎接以色列人,对他们说:我们是你们的仆人;现在求你们与我们立约。’
我们的长老。由此可见基遍及其各城是没有国王统治的(见第3节注释)。
12 我们出来要往你们这里来的日子,从家里带出来的这饼还是热的;看哪,现在都干了,长了霉了。
长了霉。该词的原文在《旧约》中只出现过三次。两次在本章(5,12节)。一次在王上14:3,译为“薄饼”,不可能译为“长了霉”。本节为什么这样译呢?有人认为这里应和《列王记》翻得一样。况且在《约书亚记》中,该词前面的动词都是完成时态。所以直译是“看哪,现在都干了,成薄饼了。但大多数翻译者和评论者都认为是“长了霉了”。
13 这皮酒袋,我们盛酒的时候还是新的;看哪,现在已经破裂。我们这衣服和鞋,因为道路甚远,也都穿旧了。”
14 以色列人受了他们些食物,并没有求问耶和华。
受了他们这些食物。可能比另一种译法更好一些:“以色列人因他们的食物而接纳了他们”。许多注释家接受后一种译法,尽管原文不一定有这样的意思。他们认为这样更符合上下文。希伯来领袖们亲自品尝,抚摩和测试了他们的食物,以便作出判断。他们这样做以后,就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这次的考验与他们第一次试图攻取艾城时不一样,否则他们会识破试探者的新伪装。魔鬼有很多诡计。他要为受害者挑选最合适的。单靠人的智慧,我们在任何事上都是不安全的。
没有求问耶和华。上帝已经安排藉着祭司以利亚撒,用乌陵和土明来显示祂的旨意(民27:18-23)。约书亚在作出决定的重要时刻应该这样寻求上帝的引导。我们不知道上帝在这件事上会如何答复。很可能祂仍然会饶恕基遍人。上帝的怜悯欢迎任何寻求祂拯救的人。上帝固然不允许祂的子民和迦南人立约,但这只是为了不让以色列人效法当地居民的堕落行为。这些异教民族中的任何人,如果能像喇合那样,转离可憎之事而寻求上帝的怜悯,祂就会接纳他们,就像后来祂接纳尼尼微人那样(拿3:10)。但所有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在于上帝。惟有祂能真正鉴察人心。祂不会把这种决定权交给人。虽然祂下令消灭所有的迦南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祂不能在特殊情况下作出变动。上帝没有授权以色列人哪怕与一个城市立约,否则迦南人可能会假装悔改。这种欺骗将迅速蔓延。当地的许多居民都会假装悔改,心里依然在拜偶像。
现今上帝的工人仍要十分小心,来确认一个人有没有信心的凭据,再接纳他立下信心之约。他不可自作主张,而要谦卑真诚地寻求上帝的引导(诗2:8)。
15 于是约书亚与他们讲和,与他们立约,容他们活着;会众的首领也向他们起誓。
会众的首领。直译是“受推举的人”,即各支派的领袖。
16 以色列人与他们立约之后,过了三天才听见他们是近邻,住在以色列人中间的。
17 以色列人起行,第三天到了他们的城邑,就是基遍、基非拉、比录、基列耶琳。
第三天。即他们起程前往基遍的第三天。所以他们走了两天的路程。这证明他们不是像一些人所想的,是从新吉甲出发的。因为从新吉甲到基遍只要几个时间。和约签定、使者离开以后三天,以色列人发现基遍人的城就在附近。他们受骗了。也许是一些叛逃者告诉他们的,也许是以色列的探子发现了真情。约书亚命令下以色列军队马上进发前去调查。也许约书亚想修改因基遍人的欺骗而立的约,并看看可以如何利用他们的城邑。
他们的城邑。“基遍“,意为“山丘”。“基非拉“意为“少壮的狮子”。“比录”意为“水井”,后来都划归便雅悯支派(书18:25,26)。基列耶琳归犹大(书15:60)。约柜曾安放在基列耶琳,直到它被大卫运往耶路撒冷(撒上6:21;7:1,2;撒下6:2)。基遍现在叫伊吉布(ej-Jîb),基非拉叫凯夫里丘(Tell Kefîreh),基列耶琳叫阿萨尔丘(Tell el-Azhar)。
18 因为会众的首领已经指着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向他们起誓,所以以色列人不击杀他们;全会众就向首领发怨言。
虽然百姓埋怨他们的首领。首领签订这样的协议也确实错了,以色列人仍觉得有义务遵守诺言。承诺一旦作出,只要它不勉强人去做坏事,就应该视为神圣(见箴12:22;诗24:4;15:4;《先祖与先知》506页)。以色列的领袖由于自己的错误而给全会众带来了麻烦。为了自己的信誉,他们觉得仍要遵守诺言。身负重任的人需要非常小心,以免依靠自己的判断而给全会众带来麻烦。
19 众首领对全会众说:“我们已经指着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向他们起誓,现在我们不能害他们。
20 我们要如此待他们,容他们活着,免得有忿怒因我们所起的誓临到我们身上。”
如果需要通过犯罪来实现诺言,那它就不再具有约束力,因为我们没有义务犯罪(见士11:29-40)。虽然首领们贸然犯了错,仍不应违背自己的诺言,哪怕自己要受到伤害(诗15:4)。上帝显然赞成他们这样做。后来扫罗违背了诺言,祂就很不喜欢(撒下21:1-3)。
21 首领又对会众说:“要容他们活着。”于是他们为全会众作了劈柴挑水的人,正如首领对他们所说的话。
根据23和27节,这种杂役是为会众和上帝的殿服务的。这些工人在百姓中的地位是最低的(申29:10,11)。这种劳役都是由他们中的外人来做的,作为对基遍人的惩罚。如果基遍人与以色列人以诚相待,他们的性命仍会保全,但就不用做这些杂役了。但咒诅也可以转化为福气。他们确实是仆人,但他们是在为上帝的殿效劳。藉着在上帝的殿里服役,他们很容易认识真神。因此,他们所受的影响防止了他们回到祖先的偶像崇拜中去。他们虽然是以色列人的仆役,但他们是属于耶和华的自由民。因为在侍奉上帝中,最低的职位也是自由的。祂的工作本身就是报酬。有人认为《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的“尼提宁”就是基遍人(拉2:70;8:20;尼7:60),因为尼提宁是圣殿的仆役。希伯来文nethinim 意思是“奉献的人”,所以有可能是基遍人。根据撒下21:1-9,基遍人显然一直生活到大卫的时代。但扫罗的错误热心差一点灭绝了他们。后来大卫给了他们新的职任。他们就成了尼希米时代的“尼提宁”人。
22 约书亚召了他们来,对他们说:“为什么欺哄我们说‘我们离你们甚远’呢?其实你们是住在我们中间。
23 现在你们是被咒诅的!你们中间的人必断不了作奴仆,为我上帝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
24 他们回答约书亚说:“因为有人实在告诉你的仆人,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吩咐他的仆人摩西,把这全地赐给你们,并在你们面前灭绝这地的一切居民,所以我们为你们的缘故甚怕丧命,就行了这事。
25 现在我们在你手中,你以怎样待我们为善为正,就怎样做吧!”
26 于是约书亚这样待他们,救他们脱离以色列人的手,以色列人就没有杀他们。
27 当日约书亚使他们在耶和华所要选择的地方,为会众和耶和华的坛作劈柴挑水的人,直到今日。
约书亚记10章
提要:1 五王攻打基遍。6 约书亚救援基遍。10 上帝用冰雹击打五王的军队。12 日头月亮因约书亚的祷告停住。16 五王藏在洞里。23 他们被带出来,24 践踏他们,26 他们被挂在树上。28 又征服了七王。43 约书亚回到吉甲。
1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听见约书亚夺了艾城,尽行毁灭,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又听见基遍的居民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住在他们中间,
亚多尼洗德。直译是“我主是公义”。
耶路撒冷。这是《旧约》中第一次提到耶路撒冷。关于这个名字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一般认为该词后半部分的意思是“和平”(见来7:2)。前半部分可能来源一个表示“继承”的词,或一个表示“定居”的词。其基本概念是相近的。约书亚时代的耶路撒冷就是现在的耶路撒冷,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公元前19和18世纪的埃及文献中曾提到这个城市。考古学证实了耶路撒冷在当时就已存在。
源于公元前14世纪,也就是约在以色列人征服迦南时代的阿玛纳版片,曾提到巴勒斯坦的一座城市叫乌路撒林(Urusalim),意为“和平之城”。后来亚述的文献中用的也是这个名字。犹太拉比文献称这个名字起源于亚伯拉罕为献他儿子的摩利亚山所起的名字,,加上创14:18中的“撒冷”。摩利亚山后来成为所罗门圣殿的所在地(撒下24:18-25;代下3:1)。根据创22章的记载,在亚伯拉罕的时代,摩利亚山上并没有城市,只是在附近的山上有(见《先祖与先知》703页)。亚伯拉罕称那地为耶和华以勒(创22:14),即“耶和华必预备”。有人认为,“摩利亚”起源于同一个词根,意为“耶和华的异象”。根据拉比文献的解释,“耶路撒冷”是“以勒”和“撒冷”的合成词。
古时耶路撒冷还有一个名字叫耶布斯(书18:16,28;士19:10,11)。在士师时代,那里住着耶布斯人。直到大卫的时候他们才被赶走。
住在他们中间。七十士译本为 “转变立场”。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结盟,惹来了他们以前朋友的刻骨仇恨。基遍人作出决定以后,似乎一直效忠以色列人和真神上帝。这个事实说明,虽然他们与以色列人结交的手段并不光明,但他们确实是忠实于已有的亮光。
2 就甚惧怕;因为基遍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比艾城更大,并且城内的人都是勇士。
就甚惧怕。他们所害怕的不仅是以色列人和他们上帝的强大,正如来自耶利哥和艾城的消息所证明的,而且还害怕基遍各城的军事力量。他们觉得必须立即制止与以色列人结盟的行为。
如都城一般。请注意“如”字。因为它证明作者记述的严谨。如前所述,基遍是没有国王的,只是由长老来治理(见书9:3)。这里又间接暗示基遍没有国王,所以说它“像”都城一般。基遍后来成了以色列第一个国王扫罗的城(代上8:29,30,33)。
3 所以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打发人去见希伯仑王何咸、耶末王毗兰、拉吉王雅非亚,和伊矶伦王底璧,说:
希伯仑。意为“联合”,“同盟”。这是巴勒斯坦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位于耶路撒冷西南30公里处。希伯仑的建造比埃及的锁安(泰尼斯)早七年(民13:22),后者是古喜克索斯人在阿瓦里斯的中心。很多先祖时代的事件都与希伯仑有关。亚伯拉罕曾在希伯仑的幔利平原居住(创13:18;18:1)。撒拉在这里逝世。亚伯拉罕从赫人以弗伦手中买下了麦比拉洞将她安葬(创23:7-16)。后来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利百加和利亚都埋葬在这里。
耶末王毗兰。毗兰意为“野驴”。耶末(含义不明)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偏西25.5公里,就是现在的基尔比特.耶尔穆克(Khirbet Yarmûk )。这里发掘出一些古城墙和水池的遗迹。在约书亚时代其面积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一定被列为巴勒斯坦南部较大的都城之一。
拉吉王雅非亚。雅非亚意为“可见的”,“发光的一位”,可能指神明的化身。拉吉,就是现在杜威尔(Tell ed-Duweir )大废丘,是古巴勒斯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位于耶路撒冷西南44公里处,就是现在的谢非拉即犹大丘陵地区,占据着从巴勒斯坦中部前往埃及的交通要道。这是拉吉在《圣经》中第一次提到,但这个地名以后经常出现在以色列的历史中。
伊矶伦王底壁。底壁意为“神谕”。伊矶伦可能意为“滚动”。它暂时被确人为现在的海西丘(Tell el-Hesī),过去认为它包括拉吉的废墟。
4 “求你们上来帮助我,我们好攻打基遍,因为他们与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立了和约。”
上去。这个说法在地理上是正确的。其他的王住在低地和丘陵,耶路撒冷则位于较高的位置。耶路撒冷是离目前共同的敌人最近的重要城市,所以处在最大的危险中。这也许是它在这次危机中担任领导的原因。
攻打基遍。而不是攻打约书亚。在迦南战争中,我们没有看见约书亚和他军队受到直接的攻击。以色列方面是处于攻势。属灵的战争和属世的战争一样,最好的防御往往就是对敌人发起主动的进攻。
5 于是五个亚摩利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大家聚集,率领他们的众军上去,对着基遍安营,攻打基遍。
亚摩利往往泛指如何迦南民族,可能是因为亚摩利人是迦南最强大的民族。耶路撒冷的居民被称为耶布斯人(书15:63)。希伯仑的居民被称为赫人(创23:2,3;25:9,10)。基遍人有时被称为希未人(书9:7),偶尔被称为亚摩利人。
6 基遍人就打发人往吉甲的营中去见约书亚,说:“你不要袖手不顾你的仆人,求你速速上来拯救我们,帮助我们,因为住山地亚摩利人的诸王都聚集攻击我们。”
打发人去见约书亚。基遍人处在危难之中。他们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如此强大的联盟。他们前来请求约书亚,希望他不记前嫌能出手相助。基遍人在危难时怎样向盟友求助,我们在遭遇属灵的仇敌追逼的时候也要向上帝求助。我们虽然因自己的罪而觉得不配得到上帝的帮助,,但我们也应该确知,没有出于真诚寻求帮助的祈祷是不蒙垂听的。
山地。指上述五座城中有一部分所在的中部“山地”(书21:11)。其它几座在谢弗拉。但基遍人在慌乱之中就没有细分了。就基遍人而言,五王的军队是从耶路撒冷的山区向他们逼近的(3,4节)。表面上的矛盾证明了记录的真实性。尽管地理上也许全错了,作者还是忠实地记录了基遍使者对约书亚所说的话。
7 于是约书亚和他一切兵丁,并大能的勇士,都从吉甲上去。
上去。这里和第九节中的“上去”在地理上都是正确的,因为从吉甲到基遍的进军是上行的。这两个地方相隔26.7公里。以色列人整夜行军经过凯尔特干河和苏威尼特干河(Wadi Suweinit),在亚摩利人发觉他们离开吉甲的营地之前,就在拂晓到达了基遍附近。约书亚在援助基遍人的同时推进了以色列人的计划。这座城市为于巴勒斯坦中部和南部的要冲,所以应当占领。
并大能的勇士。七十士译本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没有 “并”字。“并”的原文还能译成“甚至”,似乎更能达意。本句暗示约书亚带领一批特选的战士上去,都是强壮勇敢,精于战事的人。叙利亚译本也有这样的意思。
8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怕他们;因为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他们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
或“因为耶和华说”。约书亚如果没有先求问上帝的旨意,是不敢前去征战的。他似乎终于学到了这个教训。
9 约书亚就终夜从吉甲上去,猛然临到他们那里。
上去。只是说明约书亚如何“猛然临到他们”。他靠的是“终夜”行军。
猛然。约书亚是一个办事利落的人。眼前的任务需要立即行动。许多事业的失败都是因为缺乏行动或行动拖沓。约书亚连夜行军,到了黎明就可以发起进攻了,使敌人没有时间准备。
10 耶和华使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溃乱。约书亚在基遍大大的杀败他们,追赶他们,在伯和仑的上坡路击杀他们,直到亚西加和玛基大。
使他们溃乱。在出23:27中上帝应许以色列人要使那里的众民在他们面前惊骇、扰乱,又要使他们一切仇敌转背逃跑。迦南五王的溃败就是应验了这个应许,也告诉我们,如果以色列人一直愿意顺从上帝的计划,祂在整个征服迦南的过程将如何运作。
伯和伦。直译是“和伦(神)的殿”。伯和伦分为上城和下城,就是今天的上拜特欧尔(Beit `Ur el Fōqā)和下拜特欧尔(Beit `Ur et-Tahtā)。这两座城扼守着山口。约书亚和他的部队朝西北方向追赶亚摩利人到这里。从伯和伦上城通往下城的路险峻陡峭,崎岖难行,每一个台阶步都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上帝就是在这里降冰雹在敌人身上。敌人也从这里转而向南逃往都城耶末和拉吉。
亚西加。拉吉东北17公里处一座防守坚固的城,就是今天的泰勒扎卡利亚(Tell ez-Zakarîyeh),在《旧约》后来的历史中经常提到。
玛基大。玛基大的位置不详。有人认为是在泰勒沙非(Tell es-Safi )开凿的要塞,有人认为那是立拿,也有人认为是泰勒马克敦(Tell Maqdûm),位于拜特贾夫林(Beit Jibrin,Eleutheropolis)东南10.8公里,希伯仑以西偏北13公里处。
11 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正在伯和仑下坡的时候,耶和华从天上降大冰雹(原文作石头)在他们身上,直降到亚西加,打死他们。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
大石头。在本节中就是“冰雹”。不要以为它们是陨石或一般的石头。上帝以前曾用过冰雹作为毁灭的工具(出9:18-26)。现在还保存了东方几次风暴的记录,说那时冰雹的重量从半英磅到四分之三英磅不等。中国北方曾有过重达数磅的冰雹,会砸死牲畜。上帝备有“雹仓”(伯38:22,23),要在最后的战争中(启16:21)使用。
12 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
祷告耶和华。叙利亚译本为“在耶和华面前”。希伯来语的介词le分别有“关于”,“由于”,“涉及”等意思。这说明约书亚的话是“因为耶和华”,“关于耶和华”,即受上帝的指引或至少得到上帝的认可,绝不是谮越之举。
你要停住。动词“停住”通常译为“沉默”。也有“不动”之意。这是让无声的太阳和月亮停住。受到灵感的作者用当时的语言描述科学的事实。实际上昼夜的交替不是因为太阳在天空的运行,而是因为地球绕地轴自转。但即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我们依然说太阳东升西落。一些认为上帝没有能力干预自然规律的观念狭隘的人,认为地球停止自转会对其本身,对整个太阳系,甚至对宇宙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不管这种现象是出于上述的方式,或是阳光的折射,或是其它的原因,奇迹确实发生了。如果我们相信一位全能的上帝,相信祂是创造者和维持者,能控制祂所造的万物,那就没有问题了。
白昼的延长不仅提供了完全消灭敌人的充足时间,也证明了以色列上帝的大能。它说明外邦人所崇拜的神在真神面前是何等的无能。迦南人崇拜巴力和女神亚斯他录。他们所崇拜的太阳和月亮都得接受约书亚的指令,也就是服从以色列的耶和华上帝。
一些不认真研读的人认为这个奇迹发生在快要日落之时,也就是太阳刚好停留在地平线上。但第13节说“日头停在空中”。约书亚和他的部队追击敌人到伯和伦。战斗是从凌晨开始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中午之前到达这里。当约书亚站在伯和伦隘口的山顶上,往下看到这么多的敌人逃往西南的要塞时,他担心日子太短,没有足够的时间取得完全的胜利。他知道敌人在四处逃窜时最容易击杀他们。任何耽搁都会让他们重新组织反抗。当约书亚回头观望东面基遍的时候,看见太阳还在那里。在西面雅伦谷的上空,下弦月仍依稀可见。如果这时将近日落了,他就会看到太阳西沉大海,而不是东边的基遍上空。
关于太阳停顿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一整天,但原文没有说清楚。直译是“日头没有像平时那样急于落下”。但也可以译为“大约一整天”。这就提供了时间完成28节所描述的事件,因为该节的话语暗示的玛基大也是那一天攻取的。
13 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雅煞珥书。直译是“正直的书”。叙利亚译本称之为“颂赞之书”或“赞美诗”。该书在《旧约》中只直接出现过两次。即本节和撒下1:18-27。七十士译本的王上8:53所提到的一本“诗歌”,可能也是指《雅煞珥书》。这似乎是一本叙事诗集,诗前面加上散文体的序言。里面所叙述的是历史的英雄,就是义人,说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并有哪些功绩。这本书的内容显然是随着这些义人丰功伟绩的建立而逐步积累的。撒下1:19-27的诗歌由大卫所写并收录在《雅煞珥书》上,并不能证明书中有些部分不会出现在更早的时候,如约书亚的年代。日头停留,月亮止住,这样的大事很可能在发生以后就马上记录了下来。如果是这样,那么当约书亚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可能是在他死前不久),引用了《雅煞珥书》中的这首诗歌及其序言,作为他记录这个异常事件的一部分。第15节暗示它是引言的一部分,至少是诗歌内容评述的一部分。作为序言的第12节和作为结语的第15节,可能是第14节的作者加上去的。但更可能的是,除了“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之外都是引来的。
14 在这日以前,这日以后,耶和华听人的祷告,没有象这日的,是因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15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16 那五王逃跑,藏在玛基大洞里。
玛基大的地址不详(见第10节注释)。显然这是附近的一个山洞。
17 有人告诉约书亚说:“那五王已经找到了,都藏在玛基大洞里。”
18 约书亚说:“你们把几块大石头滚到洞口,派人看守,
19 你们却不可耽延,要追赶你们的仇敌,击杀他们尽后边的人,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因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已经把他们交在你们手里。”
你们却不可迟延。直译是“你不可停住”。约书亚的迅速调遣显示了他的领导才能。现在是打击敌军主力的良机。任何迟延的行动,例如处置五个迦南人的王,都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击杀他们尽后面的人。即清剿后面的残余势力。“击杀”的原文只在这里和申25:18出现。
20 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大大杀败他们,直到将他们灭尽;其中剩下的人都进了坚固的城。
21 众百姓就安然回玛基大营中,到约书亚那里。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饶舌。
众百姓。意味着在战斗中没有一个以色列人被杀,受伤或失踪。原文强调说,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饶舌。这是一场完全而光荣的胜利。
22 约书亚说:“打开洞口,将那五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我面前。”
23 众人就这样行,将那五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约书亚面前。
24 带出那五王到约书亚面前的时候,约书亚就召了以色列众人来,对那些和他同去的军长说:“你们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他们就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
以色列众人。指所有“和他同去的”的人。约书亚知道如何保持他战士的斗志。他信任他们。他们与他共同参战,应当看到劳苦的功效,分享胜利的最后果实。真正的领袖会与他的部下同甘共苦,不但参与辛劳,也分享劳动的果实。他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工作的一份子,而不只是成功轮子上的嵌齿。,约书亚信任他的战士,他的战士也信任他。作为领袖来说,这种分享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他的地位。因为信任能产生信任。
踏在颈项上。这是东方的一种习俗,可以从一些亚述和埃及的石碑上看出来。它是完全胜利的标志。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证明只要他们完全顺服,就会战胜一切敌人(见创49:8;撒下22:41)。
25 约书亚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应当刚强壮胆,因为耶和华必这样待你们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敌。”
26 随后约书亚将这五王杀死,挂在五棵树上。他们就在树上直挂到晚上。
在旧约时代,希伯来人不将活人挂在树上。犯人先被杀死再挂在树上作为鉴戒,警告别不要犯同样的罪。但根据申21:23的律法,尸体不得挂在树上过夜,否则地就受污秽了。
27 日头要落的时候,约书亚一吩咐,人就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他们藏过的洞里,把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直存到今日。
由于白天延长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本节的“日头要落”是指这异常一天的傍晚。
28 当日,约书亚夺了玛基大,用刀击杀城中的人和王;将其中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玛基大王,象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当日。显然指伯和伦战役的那一天。攻占玛基大为这值得纪念的日子一系列的战事划上了句号,暂时消除了以色列人的后顾之忧。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取得了许多战绩。
29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玛基大往立拿去,攻打立拿。
攻打立拿标志着下一阶段战役的开始。立拿是拉吉北面的一个要塞。对其遗址的挖掘表明它曾是坚固的堡垒,大约在那个时候毁于大火。
30 耶和华将立拿和立拿的王也交在以色列人手里。约书亚攻打这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立拿王,象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31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立拿往拉吉去,对着拉吉安营,攻打这城。
拉吉是这个地区的主要防城,在后来以色列人的历史中依然是一个堡垒。该城已经发掘,就是今天的杜威丘(Tell ed-Duweir)。这里发现了著名的耶利米时代的拉吉信函。拉吉的遗址在耶路撒冷西南约44公里处,离海边31公里。拉吉在《旧约》里经常提到,是一个重要的堡垒,抵御着南面的来敌,防止他们入侵耶路撒冷(见王下18:14,17;19:8)。
32 耶和华将拉吉交在以色列人的手里。第二天约书亚就夺了拉吉,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是照他向立拿一切所行的。
33 那时基色王荷兰上来帮助拉吉,约书亚就把他和他的民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
基色。就是现在的杰色丘(Tell Jezer) ,在耶路撒冷西北偏西31公里处。在这里发掘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它本不在约书亚的进军的路线上,但它的王荷兰前来帮助拉吉,所以约书亚就消灭了他和他的军队,但没有攻占他的城市(书16:10)。荷兰显然与拉吉王订有互助协定。当一方受到攻击时,另一方要来协助。后来基色分给了利未支派(书21:21)。
34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拉吉往伊矶伦去,对着伊矶伦安营,攻打这城。
伊矶伦。见第3节注释。
35 当日就夺了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人。那日,约书亚将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是照他向拉吉一切所行的。
36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伊矶伦上希伯仑去,攻打这城,
希伯仑。见第3节注释。显然希伯仑的居民又推举了一个国王来接替先前被杀的那一个(书24-26)。“属希伯仑的诸城邑”说明希伯仑是首都和中心城市,周围有很多城市依附它并归它管辖,就像书9:17所提到的基遍那样。
37 就夺了希伯仑和属希伯仑的诸城邑,用刀将城中的人与王,并那些城邑中的人口,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是照他向伊矶伦所行的,把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
38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底璧,攻打这城,
底壁。迦南名字叫基列西弗(Kirjath-sannah),意为“书城”。在书15:49中称它为基列萨拿——棕树之城。它位于犹大山地,在希伯仑西南19公里,拉吉东南约13公里处,就是现在的墨辛丘(Tell Beit Mirsim )。后来迦南人重新占领了这座城市,但迦勒的侄子俄陀聂又为以色列人将它夺了回来。因为他的勇敢,迦勒就将自己的女儿押撒给他为妻(书15:17)。这座城后来分给了祭司(书21:15)。
39 就夺了底璧和属底璧的城邑,又擒获底璧的王,用刀将这些城中的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底璧和底璧王,象从前待希伯仑和立拿与立拿王一样。
40 这样,约书亚击杀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诸王,没有留下一个。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所吩咐的。
山地。指耶路撒冷南面的山区。
南地(negeb) 。这是一片半干旱的石灰岩地区,有少量的泉眼,但没有树,只能在雨季见到一点绿色。这里勤劳的农夫不仅耕种每一块平地,而且让贫瘠的岩地长出庄稼和葡萄。
山谷。舍非拉低地是犹大和非利士之间的丘陵地带。
水泉。可能是舍非拉山脚一片起伏的土地,位于舍非拉和腓尼基之间。这个地区的溪流沟壑纵横密布,土地非常肥沃。
41 约书亚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又攻击歌珊全地,直到基遍。
歌珊。不是以前希伯来人在埃及所居住的歌珊,而是在犹大南部(书11:16;15:51)。
42 约书亚一时杀败了这些王,并夺了他们的地,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为以色列争战。
43 于是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吉甲。见书9:6;10:7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