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5章
5:1我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是我所爱者的歌,论他葡萄园的事。我所亲爱的有葡萄园在肥美的山冈上。
5:2他刨挖园子,捡去石头,栽种上等的葡萄树,在园中盖了一座楼,又凿出压酒池,指望结好葡萄,反倒结了野葡萄。
5:3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犹大人哪,请你们现今在我与我的葡萄园中,断定是非。
5:4我为我葡萄园所做之外,还有什么可做的呢?我指望结好葡萄,怎么倒结了野葡萄呢?
5:5现在我告诉你们,我要向我葡萄园怎样行:我必撤去篱笆,使它被吞灭;拆毁墙垣,使它被践踏。
5:6我必使它荒废,不再修理,不再锄刨,荆棘蒺藜倒要生长。我也必命云不降雨在其上。
5:7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注:或作“倒流人血”);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
5:8祸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连地,以致不留余地的,只顾自己独居境内。
5:9我耳闻万军之耶和华说:“必有许多又大又美的房屋成为荒凉,无人居住。
5:10三十亩葡萄园只出一罢特酒;一贺梅珥谷种只结一伊法粮食。”
5:11祸哉!那些清早起来追求浓酒,留连到夜深,甚至因酒发烧的人。
5:12他们在筵席上弹琴、鼓瑟、击鼓、吹笛、饮酒,却不顾念耶和华的作为,也不留心他手所做的。
5:13所以我的百姓因无知就被掳去。他们的尊贵人甚是饥饿,群众极其乾渴。
5:14故此,阴间扩张其欲,开了无限量的口;他们的荣耀、群众、繁华,并快乐的人,都落在其中。
5:15卑贱人被压服;尊贵人降为卑,眼目高傲的人也降为卑。
5:16惟有万军之耶和华因公平而崇高;圣者 神因公义显为圣。
5:17那时,羊羔必来吃草,如同在自己的草场;丰肥人的荒场被游行的人吃尽。
5:18祸哉!那些以虚假之细绳牵罪孽的人!他们又像以套绳拉罪恶,
5:19说:“任他急速行,赶快成就他的作为,使我们看看;任以色列圣者所谋划的临近成就,使我们知道。”
5:20祸哉!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的人!
5:21祸哉!那些自以为有智慧,自看为通达的人!
5:22祸哉!那些勇于饮酒,以能力调浓酒的人!
5:23他们因受贿赂,就称恶人为义,将义人的义夺去。
5:24火苗怎样吞灭碎秸,乾草怎样落在火焰之中,照样,他们的根必像朽物,他们的花必像灰尘飞腾;因为他们厌弃万军之耶和华的训诲,藐视以色列圣者的言语。
5:25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他的百姓发作。他的手伸出攻击他们,山岭就震动;他们的尸首在街市上好像粪土。虽然如此,他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5:26他必竖立大旗,招远方的国民,发嘶声叫他们从地极而来!看哪,他们必急速奔来。
5:27其中没有疲倦的,绊跌的;没有打盹的,睡觉的;腰带并不放松,鞋带也不折断。
5:28他们的箭快利,弓也上了弦;马蹄算如坚石,车轮好像旋风。
5:29他们要吼叫,像母狮子,咆哮,像少壮狮子;他们要咆哮抓食,坦然叨去,无人救回。
5:30那日,他们要向以色列人吼叫,像海浪砰訇。人若望地,只见黑暗艰难,光明在云中变为昏暗。
以赛亚书6章
6:1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
6:2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
6:3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
6:4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
6:5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6:6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
6:7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6:8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6:9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6:10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6:11我就说:“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他说:“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房屋空闲无人,地土极其荒凉。
6:12并且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在这境内撇下的地土很多。
6:13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像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墩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
以赛亚书7章
7:1乌西雅的孙子、约坦的儿子犹大王亚哈斯在位的时候,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上来攻打耶路撒冷,却不能攻取。
7:2有人告诉大卫家说:“亚兰与以法莲已经同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动,好像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
7:3耶和华对以赛亚说:“你和你的儿子施亚雅述出去,到上池的水沟头,在漂布地的大路上去迎接亚哈斯。
7:4对他说:‘你要谨慎安静,不要因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这两个冒烟的火把头所发的烈怒害怕,也不要心里胆怯。
7:5因为亚兰和以法莲并利玛利的儿子设恶谋害你,
7:6说:我们可以上去攻击犹大,扰乱它,攻破它,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
7:7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这所谋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
7:8原来亚兰的首城是大马士革,大马士革的首领是利汛。六十五年之内,以法莲必然破坏,不再成为国民。
7:9以法莲的首城是撒马利亚,撒马利亚的首领是利玛利的儿子。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
7:10耶和华又晓谕亚哈斯说:
7:11“你向耶和华你的 神求一个兆头,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
7:12亚哈斯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
7:13以赛亚说:“大卫家啊,你们当听!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 神厌烦吗?
7:14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注:就是“ 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7:15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
7:16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
7:17耶和华必使亚述王攻击你的日子临到你和你的百姓并你的父家。自从以法莲离开犹大以来,未曾有这样的日子。
7:18那时,耶和华要发嘶声,使埃及江河源头的苍蝇和亚述地的蜂子飞来;
7:19都必飞来,落在荒凉的谷内、磐石的穴里和一切荆棘篱笆中,并一切的草场上。
7:20那时,主必用大河外赁的剃头刀,就是亚述王,剃去头发和脚上的毛,并要剃净胡须。
7:21那时,一个人要养活一只母牛犊,两只母绵羊。
7:22因为出的奶多,他就得吃奶油;在境内所剩的人都要吃奶油与蜂蜜。
7:23从前,凡种一千棵葡萄树,值银一千舍客勒的地方,到那时,必长荆棘和蒺藜。
7:24人上那里去,必带弓箭,因为遍地满了荆棘和蒺藜。
7:25所有用锄刨挖的山地,你因怕荆棘和蒺藜,不敢上那里去;只可成了放牛之处,为羊践踏之地。”
以赛亚书8章
8:1耶和华对我说:“你取一个大牌,拿人所用的笔(注:或作“人常用的字”),写上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注:就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的意思)。
8:2我要用诚实的见证人,祭司乌利亚和耶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记录这事。”
8:3我以赛亚与妻子(注:原文作“女先知”)同室。她怀孕生子,耶和华就对我说:“给他起名叫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
8:4因为在这小孩子不晓得叫父叫母之先,大马士革的财宝和撒马利亚的掳物,必在亚述王面前搬了去。”
8:5耶和华又晓谕我说:
8:6“这百姓既厌弃西罗亚缓流的水,喜悦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
8:7因此,主必使大河翻腾的水猛然冲来,就是亚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势,必漫过一切的水道,涨过两岸;
8:8必冲入犹大,涨溢泛滥,直到颈项。以马内利啊,他展开翅膀,遍满你的地。”
8:9列国的人民哪,任凭你们喧嚷,终必破坏;远方的众人哪,当侧耳而听!任凭你们束起腰来,终必破坏;你们束起腰来,终必破坏。
8:10任凭你们同谋,终归无有;任凭你们言定,终不成立。因为 神与我们同在。
8:11耶和华以大能的手,指教我不可行这百姓所行的道,对我这样说:
8:12“这百姓说同谋背叛,你们不要说同谋背叛。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也不要畏惧。
8:13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他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
8:14他必作为圣所,却向以色列两家作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向耶路撒冷的居民作为圈套和网罗。
8:15许多人必在其上绊脚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
8:16你要卷起律法书,在我门徒中间封住训诲。
8:17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顾雅各家的耶和华,我也要仰望他。
8:18看哪,我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就是从住在锡安山万军之耶和华来的,在以色列中作为预兆和奇迹。
8:19有人对你们说:“当求问那些交鬼的和行巫术的,就是声音绵蛮,言语微细的。”你们便回答说:“百姓不当求问自己的 神吗?岂可为活人求问死人呢?”
8:20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
8:21他们必经过这地,受艰难,受饥饿;饥饿的时候,心中焦躁,咒骂自己的君王和自己的 神。
8:22仰观上天,俯察下地,不料,尽是艰难、黑暗和幽暗的痛苦。他们必被赶入乌黑的黑暗中去。
以赛亚书5章
提要: 1 上帝用葡萄园的比喻,说明祂的严厉惩罚。8 祂对贪婪,11 宴乐,13 不敬虔,20 和不公正的惩罚。26 上帝惩罚的执行者。
1 我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是我所爱者的歌,论他葡萄园的事:我所亲爱的有葡萄园在肥美的山冈上。
我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以赛亚的预言有时宣布厄运,有时则表达希望。他先采用温柔亲切的语气,然后又用忿怒的语言说话。在赛1:10,他曾称耶路撒冷的领袖为“所多玛的官长”,称百姓为“蛾摩拉的百姓”。现在他则以歌手的身份对以色列唱一首爱国主题的歌曲,让他的同胞高兴。参大卫《诗篇》和所罗门《雅歌》(见摩6:5)中的众多作品。
是我所爱者的歌。和他的一些先知同行一样,以赛亚是一个高明的诗人。他的许多信息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的(赛6:10-13;9:2-21;10:1-11,13-19,28-34;11:1-9,12-16;12;13:2-22;14:4-21,24-32;15;16:1-11;17:1-6,10-14;18;19:1-15;21:1-15;22:1-8等)。
我所爱者。拥有葡萄园的“所爱者”是上帝;葡萄园是以色列民族(见诗80:8-16;太21:33-41)。
肥美的山冈。就是迦南地,可能特指耶路撒冷。
2 他刨挖园子,捡去石头,栽种上等的葡萄树,在园中盖了一座楼,又凿出压酒池;指望结好葡萄,反倒结了野葡萄。
祂刨挖园子(`azaq)。上下文表明葡萄园是有篱笆或“墙垣”的(赛5:5;参太21:33)。上帝在祂的子民周围筑起了一道护篱保卫他们。他们处在巴勒斯坦的中央高地上,不与周围的民族直接接触,这是一种保障。上帝的律法和祂藉着先知所传达的信息,有效地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石头。可能代表当地的民族,以及他们拜偶像的宗教和邪恶的习俗。
上等的葡萄树。代表以色列人,是上帝精心挑选的(见第7节)。
一座楼。楼代表圣殿(《历代愿望》第596页)。
压酒池。可能代表先知学校这样的机构,是上帝所设立培养公义,公平,诚实和纯洁等美德的。
葡萄。种植葡萄园是为了收获葡萄,就像路13:6-9比喻中的无花果树一样(见太21:19,34)。葡萄象征品格的果实,是以色列所要在世人面前反映的上帝品性(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27-30页)。
野葡萄。以色列没有结出圣灵的果实,反而结出情欲的果子(见加5:19-23)。残暴,不公正,不诚实,欺骗,不节制和不道德的行为,漠视穷困者的权利,欺诈寡妇孤儿──这些先知所不断斥责的罪恶,就是本节的“野葡萄”。
3 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犹大人哪,请你们现今在我与我的葡萄园中,断定是非。
犹大人。以赛亚继续对自称为上帝子民的犹大和耶路撒冷居民说话(见赛1:1;2:1;3:1;4:3,4)。葡萄园的歌结束了。歌中的“所爱者”上帝,藉着先知对祂的子民说话。
断定是非。这里呼吁锡安自己作出判断(见太21:40,41)。上帝再次邀请祂的子民与祂评理(见赛1:18)。祂的要求是公正的。如果他们正确地面对现实,就肯定会承认祂的公义和自己的罪恶。
4 我为我葡萄园所做之外,还有什么可做的呢?我指望结好葡萄,怎么倒结了野葡萄呢?
反问句往往更能强调事实。以赛亚用这个问句说明上帝为以色列已尽到了一切努力。祂向他们提供了各种便利,帮助他们培养品格,使他们可以像祂。所以他们的失败只能是咎由自取(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30-33页)。
5 现在我告诉你们,我要向我葡萄园怎样行:我必撤去篱笆,使他被吞灭,拆毁墙垣,使他被践踏。
上帝将撤回祂保护祂子民的手,允许他们的敌人掠夺和驱逐他们。犯罪的结果是葡萄园变成一片荒地。
6 我必使他荒废,不再修理,不再锄刨,荆棘蒺藜倒要生长。我也必命云不降雨在其上。
我必使他荒废。上帝并没有自己使以色列荒废,而是撤回了祂保护的手,允许外敌,现在是亚述,以后是巴比伦和罗马,来实行祂的旨意(见代下18:18;22:8注释)。后来以赛亚说到上帝利用亚述作为祂“怒气的棍”和“恼恨的杖”(赛10:5-7)来惩罚以色列人。
不再锄刨。要葡萄园出产,就必须予以照料。不加修剪和栽培,最后就会沦为荒地。不再修剪和锄刨,说明上帝停止在道德和属灵进行栽培(路13:8;约15:2)。
荆棘蒺藜。繁茂的葡萄园变成了荒地。所生产的不是葡萄,而是荆棘蒺藜。甚至天象也扣留了它们的福气。土地变为焦黄荒芜。生命和福气都是上帝所赐的(雅1:17)。祂扣留福气就会造成荒芜和死亡。
7 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或作:倒流人血);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
葡萄园。上帝已清楚地说明了祂给祂子民信息的意义。这个信息特别用在该背道的民族,使人想起了拿单对大卫的责备:“你就是那人”(撒下12:7),和耶稣对犹太人的斥责:“上帝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21:43)。
以色列家。虽然以赛亚的使命主要是针对犹大王国,他的一些信息也完全可以用在以色列王国。葡萄园的比喻当然主要是指犹大(第3节),但责备和将要厄运的信息,既适合犹大,也适合以色列。“以色列”常用来指犹大民族(见赛1:3;4:2;8:18;31:6;弥1:14;3:1;6:2)。但这里同时提到“以色列家”和“犹大人”,似乎暗示该信息适用于这两个国家。如果这里的“以色列”是指北方王国,那么这个预言就肯定是在公元前722年北方王国覆灭以前发出的。既然那个国家快要灭亡了,就不能否认主要关注犹大的上帝先知,有时也会把预言的目光投向处在危险中的犹大北方的邻居。
他指望的是公平。上帝指望祂的子民秉公行义,却到处看到流血,冤屈和压迫。
冤声。“冤声”来自遭受压迫,无辜流血的人(见创4:10;申24:15;雅5:4;启6:9,10)。义人不会这样彼此相待,致使求救的冤声传到天上。
8 祸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连地,以致不留余地的,只顾自己独居境内。
祸哉。以赛亚在这里开始列举将要临到以色列的灾祸,说明每一个灾祸都是以色列相关罪行的结果。这些罪行就是第2节里的“野葡萄”。这里没有列出百姓的全部罪行,而只列出那个邪恶时代最典型的罪恶。
以房接房。形象地比喻贪欲的罪。上帝本来希望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拥有小块土地。为了防止土地的大片兼并,祂设立了禧年(利25:13;27:24)和女子继承的法律(利25:13;27:24)。但这些规定被忽视了。结果不是众人都拥有小块土地,而是一些人拥有大片地产,另一些人则贫困潦倒,没有土地。许多人实际上已沦为努力。还有一些人虽然不是奴隶,却被迫支付高额的地租。与以赛亚同时代的弥迦也曾痛斥这种罪恶(弥2:2)。
只顾自己独居境内。为了保护垄断。富裕阶级不关心大众的福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穷人即使无法生存,他们也不在乎。形势很快发展到穷人一无所有,富人独享土地收成的地步。
9 我耳闻万军之耶和华说:必有许多又大又美的房屋成为荒凉,无人居住。
那些剥夺邻居财产,扩大自己房产的人,不可能长期享受他们通过压迫而获得的成果。他们所面临的不是幸福和繁荣,而是贫困和民族的灭亡。有朝一日,他们大片美丽的房产将无人居住和照顾。
10 三十亩葡萄园只出一罢特酒;一贺梅珥谷种只结一伊法粮食。
三十亩。原文的“亩”指一头牛一天所耕的田。一“罢特”相当5.81加仑,即22公升(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67页)。换一句话说,就是土地实际上没有收成。
一贺梅珥。一贺梅珥等于十伊法,约6.24蒲式耳。一伊法稍多于二分之一蒲式耳。土地的产量大大低于所播的种子。这是一幅完全失败和毁灭的画面。
11 祸哉!那些清早起来追求浓酒,留连到夜深,甚至因酒发烧的人。
所列举的第二个罪就是醉酒和不节制。自称为上帝子民的人染上了严重的酒瘾。他们早起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喝酒。许多人从早到晚只想喝酒(见赛22:13;28:7;何4:11;摩6:6)。
12 他们在筵席上弹琴,鼓瑟,击鼓,吹笛,饮酒,却不顾念耶和华的作为,也不留心他手所做的。
琴。音乐是他们酒宴的(见摩6:5,6)重要部分。音乐非但没有用来荣耀上帝,反而成为仇敌手中毁灭灵魂的有力工具。
不顾念。在狂欢滥饮之中,这些暴食者的良心麻木了,忘记了真理和公义。他们的心向各种罪恶敞开。情欲代替了爱情;暴力和恐怖代替了公义。
13 所以,我的百姓因无知就被掳去;他们的尊贵人甚是饥饿,群众极其干渴。
被掳去。当时被掳还没有发生(见第7节注释)。以赛亚在这里说明被掳的理由。他没有说被掳的事已经发生。以色列人被掳是在公元前723或722年。
无知。犯罪是愚昧的。沉湎于罪孽的人,暴露了他们的愚昧无知。罪的工价不是繁荣,和平和尊贵,而是耻辱,悲哀和死亡。选择罪的人,就是选择了死亡。上帝一再指明犯罪的后果。过去的历史也经常证明悖逆的可怕结局。现在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坚持犯罪,招惹自己的毁灭,表明他们是完全“无知”的。他们“因无知识而灭亡”,因为他们“弃掉知识”(何4:6)。
14 故此,阴间扩张其欲,开了无限量的口;他们的荣耀、群众、繁华,并快乐的人都落在其中。
阴间(she'ol)。比喻死人的住所(见撒下12:23;22:6注释)。
扩张其欲。为了接纳越来越多从活人之地来的人。
繁华。耶路撒冷的贵族,无数的百姓,和所有夸耀自己的繁荣,以罪为乐的人,全都遭到毁灭。
15 卑贱人被压服;尊贵人降为卑;眼目高傲的人也降为卑。
参赛2:9,11,17。贫富贵贱所有阶层的人都会被降卑。在即将来临的毁灭中,无人能以幸免。
16 惟有万军之耶和华因公平而崇高;圣者上帝因公义显为圣。
因公平而崇高。即祂公义的作为得到尊重和推崇。罪的结局乃是耻辱,而公义和公义终必带来尊贵和荣耀。上帝的作为将在全宇宙面前给自己带来尊贵和荣耀。
因公义显为圣。直译是“圣洁的上帝在公义中显示自己的圣洁。”上帝对待人的公义作为,证明了祂圣洁的品格。上帝的子民应当在品格上像祂。以色列忘记了上帝是圣洁的,所以不明白公义的重要性和意义。以赛亚意识到上帝崇高的品格,十分希望以色列能成为圣洁和公义。他始终把这个理想摆在他们面前。
17 那时,羊羔必来吃草,如同在自己的草场;丰肥人的荒场被游行的人吃尽。
在自己的草场。(见结34:11-15)。这里描述复兴的以色列像快乐平安地在一起吃草的羊羔。
丰肥人的荒场被游行的人吃尽。这句话原文含义模糊。英RSV版依据七十士译本译为“肥畜和小羊在废墟中吃草”,比较符合上下文。按照这种译法,今日的荒场将会变成牧场,供家畜平安觅食。
18 祸哉!那些以虚假之细绳牵罪孽的人!他们又象以套绳拉罪恶,
牵罪孽。第三样灾祸是针对那些明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仍坚持犯罪行径的人。他们甘心用绳索把自己与罪孽绑在一起,顽固地抵制一切意在释放他们影响力(见赛61:1)。
套绳。套绳比一般绳索更粗更牢,比喻更严重的悖逆,指恶人用解不开的套绳把自己与罪孽绑在一起。他们坚持作恶,是自取灭亡。
19 说:任他急速行,赶快成就他的作为,使我们看看;任以色列圣者所谋划的临近成就,使我们知道。
这些罪人大胆地要求上帝随意处置他们的刚愎自用。他们带着挑衅的精神悖逆上帝。以赛亚一直指出他们的厄运必将很快临到。他次子的名字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赛8:3),意思就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希望藉此让以色列知道,以赛亚所经常预言的厄运即将来到(赛8:18)。但是百姓嘲笑上帝的警告。他们用讽刺的口吻回答以赛亚关于惩罚迫近的严肃信息:“任上帝急速降下你一再告诉我们的厄运吧。我们要亲眼睛看一看。”他们就是这样自取灭亡。参玛2:17;3:13。
20 祸哉!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的人。
顽固抵制上帝凭祂的慈怜所发警告的人,最终将意识模糊,无法辨别是非。他称恶为善,称善为恶。当他糊涂到这种地步的时候,厄运就不远了。
21 祸哉!那些自以为有智慧,自看为通达的人。
这些刚愎自用、不知悔改的人,觉得自己比上帝聪明。“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21;见《历代愿望》第213页)。他们所吹嘘的智慧其实完全是愚昧(罗1:22)。世界上有许多人藐视相信上帝,顺从祂话语的人。他们对上帝已经做或准备做的每一件事情吹毛求疵。这些人正在为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招惹祸患。他们需要倾听诗人严肃的话语:“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诗46:10)。
22 祸哉!那些勇于饮酒,以能力调浓酒的人。
这个灾祸与第11、12节针对酒徒的灾祸相似。但那只是针对一伙堕落的醉汉。本节的灾祸则追溯饮酒与第23节所说不义行为的关系,指出那是滥饮的后果。这些人“勇于饮酒”,大胆犯罪。
23 他们因受贿赂,就称恶人为义,将义人的义夺去。
称恶人为义。就是“宣告恶人无罪。”这种人毫无正义感。为了物质的利益,他们可以放过最严重的罪行。收了贿赂以后,他们会说义人有罪,恶人无罪。他们没有道德观念,生活奢侈,贪得无厌。他们坐在审判席上,乃是国家的悲剧。
24 火苗怎样吞灭碎秸,干草怎样落在火焰之中,照样,他们的根必象朽物,他们的花必象灰尘飞腾;因为他们厌弃万军之耶和华的训诲,藐视以色列圣者的言语。
干草怎样落在火焰之中。死海古卷1QIsa(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1页;《SDA圣经注释》卷四第86页)为“他像火焰落下。”接近于七十士译本:“和无法控制的火焰一起燃烧”。
像朽物。这些人完全腐败了。他们将在腐败中灭亡。就像干草着了火,很快被烧成灰烬一样,他们很快就毁灭了。
耶和华的训诲。拒绝耶和华律法的后果是可怕的(见《善恶之争》第586页),因为没有律法就无法辨别善恶。这些人抛弃上帝的律法,陷入罪孽的深渊,犯下了第8-23节的罪行。
藐视以色列圣者的言语。上帝的话语始终是真实公正的。但这些人却藐视祂的圣言(见第21节注释)。人一旦抱有这样的姿态,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25 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他的百姓发作。他的手伸出攻击他们,山岭就震动;他们的尸首在街市上好象粪土。虽然如此,他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耶和华的怒气。见士2:20;王下13:3;17:11注释。激怒耶和华是可怕的事。耶和华上帝“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34:6)。祂深爱罪人,但又痛恨罪恶。犯罪的人只有忏悔自己的罪孽,祂才能洁净他们的罪,否则就不符合祂的品性。当罪恶越过了希望的界限时,上帝就不再忍耐,开始发怒了(《证言》卷五第208页;《证言》卷九第13页)。在以赛亚传信息的时代,以色列的恶贯差不多满盈了。
山岭就震动。可能指一场可怕的地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被视为上天的惩罚。这场地震显然发生在乌西雅的时代,可能是在他执政的后期,临死前的几年。这可能是先知阿摩司蒙召前不久发生的那场地震(摩1:1)。以赛亚发出这个信息的时候,那场地震在百姓心目中还记忆犹新。
好像粪土。直译是“废物”或“垃圾”(英RSV版)。地震发生时,许多人逃到街上,死在那里,结果横尸遍地。
他的手仍伸不缩。即在惩罚的时候(见赛9:12,17,21;10:4)。关于上帝收回祂的怒气,见诗85:4;赛12:1;何14:4。关于祂伸手攻击和毁灭,见出3:20;9:15;撒下24:16;赛14:27。
26 他必竖立大旗,招远方的国民,发嘶声叫他们从地极而来,看哪,他们必急速奔来。
大旗(nes)。“信号”,“旗帜”,“标志”。古时最快的通讯方式就是在山顶上点火或点烟。上帝宣布祂将向各国发出信息。以赛亚经常用这种古代的通讯方式作为比喻(见赛11:10,12;13:2;18:3;49:22;62:10)。上帝的“大旗”可能指地上或天上的一个记号,是上帝藉着天使,人类,自然现象,或其他手段所发的信息。当上帝向各国说话的时候,他们将派遣部队响应(见赛5:26-30)。以赛亚在这里特别指即将侵入巴勒斯坦的亚述人(见赛10:5-7)。
发丝声。直译是“口哨”。“大旗”是视觉信号,“发丝声”则是听觉信号。两者都能被各国所理解。他们会很快响应上帝的号召。
27 其中没有疲倦的,绊跌的;没有打盹的,睡觉的;腰带并不放松,鞋带也不折断。
没有疲倦的。第27-30节描写一支快速前进的部队(见赛10:28-33)。这支部队井然有序地前去执行交给他们的任务。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参考埃及人在出发抵制上帝的旨意时,祂阻挡他们的方式(出14:23-25)。
其中。死海古卷1QIsa(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1页;《SDA圣经注释》卷四第86页)没有这个词,和七十士译本一样。
28 他们的箭快利,弓也上了弦。马蹄算如坚石,车轮好象旋风。
军队已经作好战斗的准备。他们的武器是锋利的。他们的战马已准备好进行长途艰难的行军,他们战车的轮子像旋风一样旋转。
29 他们要吼叫,象母狮子,咆哮,象少壮狮子;他们要咆哮抓食,坦然叼去,无人救回。
吼叫。那是他们战斗的呐喊。军队的来到就像狮子,凶猛,勇敢,强壮和坚决。猎物无法逃脱。上帝已经向这支军队发出进军的命令。上帝的旨意必然成就。
30 那日,他们要向以色列人吼叫,象海浪砰訇;人若望地,只见黑暗艰难,光明在云中变为昏暗。
他们要向以色列人吼叫。先知在这里用了另一个比喻,把亚述人的来到比作扫荡全地的洪水,留下一片荒凉和废墟(见赛8:7,8)。
黑暗艰难。比喻大海的咆哮伴随着黑暗和暴风雨的恐怖。
以赛亚书6章
提要:1 以赛亚在异象看到上帝的荣耀,5 大为震惊,确认了他的信息。9 祂显示百姓的顽梗,直至国土荒凉。13 余民将会得救。
1 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
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可能是公元前740或739年。这个日期非常重要。在乌西雅结束他52年漫长的统治时,上帝赐给年轻的以赛亚一个异象,确认他先知的工作,又传给他一个谴责以色列的信息(《先知与君王》第305-307页;《证言》卷五第749、750页)。当时正处在危急的关头。强大的亚述国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于公元前745年登上王位后,马上发动了一系列战争,结果征服了西亚的大片土地(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88页)。公元前745年,他进军巴比伦。公元前744年,他进军亚述东北部的国家。在公元前743年和738年之间,他每年向西北进兵。提革拉-毗列色在他的编年史中经常提到伊奥达(Iauda)的亚兹里奥(Azriau),通常被认为就是犹大的亚撒利雅(乌西雅)。他显然在亚洲地中海地区的国家中是抵抗亚述进攻的领导人物。也提到了以色列的米拿现。在提革拉-毗列色发动西征的时候,乌西雅逝世了。一位对亚述采取如此强硬立场的人消失了。犹大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全世界都要沦为亚述军队的掠物吗?自称为上帝子民的人因罪孽而失去了上帝的保护。亚述人似乎是不可战胜的。犹大被征服,亚述控制全世界,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
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上帝荣耀的这一次显示,发生在以赛亚访问圣殿的时候(《先知与君王》第307页)。上帝希望以赛亚能超越周围所发生的事,进入更加广阔的视野。上帝要让他知道,虽然亚述十分强大,但祂坐在高高的宝座上,掌管着地上的事务。摩西曾见到有关上帝的类似异象(出24:10)。在早于以赛亚一个世纪的时候,先知米该雅看见上帝坐在祂的宝座上,有天军侍立站在祂周围(王上22:19)。在乌西雅执政的早期,阿摩司也看见上帝站在圣殿庭院的祭坛旁边(摩9:1)。后来在被掳到巴比伦时,但以理(但7:9)和以西结(结1:1;10:1-5)都在异象中看见上帝坐在祂的宝座上,就像约翰在拔摩海岛上见到的那样(启4:1-6)。当危险包围上帝的子民,黑暗的势力似乎要取胜时,上帝呼吁他们瞻仰祂坐在祂的宝座上,引导着天上地下的一切事务,以便获得希望和勇气。见《教育论》第173页。
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以赛亚见这个异象时,正站在圣殿的庭院中祈祷(《先知与君王》第307页)。他仿佛看到前面圣殿的门敞开了。在至圣所中上帝坐在祂的宝座上。希伯来词语hekal(圣殿),在这里指天上大君的殿宇(见诗11:4;29:9;哈2:20)。“衣裳”指上帝无穷荣耀的衣袍。约翰(约12:41)用这个异象指基督。
2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
撒拉弗(seraphim)。直译是“燃烧者”或“发光者”。
六个翅膀。参启4:8,约翰所看见在宝座周围的活物也有六个翅膀。但以西结所看到的活物只有四个翅膀(结1:6)。以赛亚看见天使用二个翅膀蒙脸,在上帝面前表示尊崇恭敬,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行。以西结则看见活物用两个翅膀覆盖身体,两个翅膀向上伸展(结1:11)。
3 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
圣哉,圣哉,圣哉。上帝宝座周围的天使深深体会到祂完全圣洁的品性。约翰所看见在宝座周围的活物也喊着说:“圣哉、圣哉、圣哉,主上帝”(启4:8)。上帝设法在以赛亚的心中加深有关祂圣洁的印象,使先知可以不断地把祂的这种品性教导他的同胞,从而鼓励他们放弃自己的罪恶,并追求圣洁。死海古卷1QIsa(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1页;《SDA圣经注释》卷四第86页)没有“说”字,“圣哉”只用了两次“圣哉”。
祂的荣光充满全地。参赛40:5。人一旦认识到上帝的荣耀和圣洁,就会在祂面前谦卑。当“黑暗遮盖大地,幽暗遮盖万民”的时候(赛60:2),以赛亚展望上帝的荣光充满全地的日子。
4 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
门槛的根基。直译是“门槛的枢轴”,即用来安放门扇的底座。圣殿的根基似乎因上帝的声音而震撼。
烟云。焚香时的烟云,反映上帝的荣光。参出19:18,西奈山上布满烟云,且有大地震;参启15:8,因上帝的荣耀,殿里充满了烟。
5 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祸哉,我灭亡了!以赛亚一直在宣告面临上帝子民中罪人的灾祸(赛5:8-30)。现在他来到威严圣洁的上帝面前,深感自己品格上的亏欠。当我们接近上帝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体验。
我眼见。这个有关上帝圣洁和荣耀的异象,使以赛亚体会到人的罪孽和不配。他仰望上帝,再审视自己,就认识到自己与永恒之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以色列圣者”(赛5:24)面前,他感到自己罪孽深重。摩西来到上帝面前时,蒙上了自己的脸(出3:6)。约伯也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6)。
6 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
坛。就是金香坛(见出30:1-5注释),主要用于祈祷(见出30:6-8注释)。约翰看见真心悔改之罪人的祈祷,掺着香呈到施恩的宝座前(启8:3,4)。
7 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坛上取下来的炭代表上帝的恩典洁净人心的能力,也象征品格的改变。此后,以赛亚对于同胞的最大愿望之一,就是让他们也经历洁净和改变。我们今日最大的需要,就是有上帝之坛圣洁的火沾在嘴唇上。
8 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以赛亚立时回应。像保罗一样,以赛亚对以色列的最大愿望就是使他们得救(见罗10:1)。他知道惩罚很快就会临到犯罪的人,深望他们放弃自己的罪。此后,以赛亚人生的使命之一,就是向以色列传达上帝警告和希望的信息,使他们能领会上帝的慈爱和圣洁,从而得救。
9 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和其他许多先知一样,以赛亚面临着艰难的使命。上帝曾告诉过他,许多人对他所传的信息会置若罔闻。虽然他尽到了一切的努力,百姓仍坚持他们罪恶的行径。他一生都会遭遇表面上的失败,但他肯定比不过耶稣(太13:14,15;约12:37-41)和保罗(徒28:26,27)工作的遭遇。以赛亚的这句话在新约时代经常引用。上帝向以赛亚保证,他的工作不会完全徒然。因为上帝对他说,有一批余民将会得救(赛1:9;6:13;10:21)。但保罗意识到当时的犹太人已经作出最后的决定,不再是上帝的子民(徒28:26-28;罗9-11)。
10 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以色列人的属灵感官十分麻木,未能注意到上天最惊人的信息。他们的状况与硬着心不听上帝藉摩西所传信息的法老一样(见出4:21注释)。在以赛亚的时代,上帝没有蒙蔽百姓的眼睛,使他们良心麻木。这种局面是他们拒绝上帝的警告而自己造成的。每一次拒绝真理,都会使他们的心地更加刚硬,灵性更加迟钝,直到最后无法感应属灵的事。上帝不喜欢恶人死亡。祂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离开犯罪的道路,能够存活,不致死亡(结18:23-32;33:11;提前2:4;彼后3:9)。
11 我就说:“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他说: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房屋空闲无人,地土极其荒凉。
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以赛亚所面对的,是一个悲惨的前景。他不相信上帝所描述的情形会长期延续。在不久的将来,百姓一定会认识和接受上帝救赎的信息。所以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直到城邑。上帝给以赛亚凄凉的回答是,这种局面会延续到犹大的完全毁灭。没有悔改和幸存的希望。只有余民能够得救。为了那批忠心的人,以赛亚要宣布拯救的信息。但这个民族就整体而言,会拒绝转离罪恶的途径。这种拒绝会最后导致无法挽回的完全毁灭。城里将无人居住,土地将完全荒废。罪孽所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祸;不是繁荣,而是毁灭;不是生命,而是死亡。上帝的代言人一再向世人传达这个重要的教训(见利26:31-33;赛1:20;5:9;14:17,20;耶4:7,20,23-27;7:34;9:11;26:6,18;弥3:12等)。
12 并且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在这境内撇下的地土很多。
将人迁到远方。预言将要被掳。先是在以赛亚的时代被亚述人,然后是经过一百年被巴比伦人,掳到异国他乡。这是摩西在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以前早已预言的(利26:33;申4:26-28;28:64)。因为上帝的应许是有条件的。
撇下的地土很多。上帝本来希望鲜花盛开的土地,将变成一片荒野, 无人居住,毁灭代替了繁荣。
13 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象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根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
十分之一。由于本节的一些细节不很清楚,翻译和解释就比较困难。直译是:“但在她(即“土地”,见第12节)里面将有十分之一;她(“土地”或“十分之一”)还将(“存留”或“回来”);她(“土地”或“十分之一”)将像笃耨香树或橡树被烧掉,在倒下时,有树墩(留下)在她(“土地”或“十分之一”)里面(或“在他们[指笃耨香和橡树]里面”);在她的树墩有神圣的种子。”本节的基本含义是清楚的。第11,12节描述被掳巴比伦时犹大的荒芜。虽然土地会完全荒芜,但这个遭遇并不意味以色列民族的结束(见耶4:27;5:10,18;30:11;46:28)。她会重新兴起。在以色列顽固不化,拒绝以赛亚的信息,直到完全被掳的悲凉画面里,还包含着一个保证,就是土地不会永远完全被抛弃。上帝对于她的旨意终将实现(《先知与君王》第309、310页)。参以赛亚的长子的名字“施亚雅述”,意为“余民归回”。这个观点在《以赛亚书》里经常出现(赛4:2,3;10:21等)。不一定指余民是原先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圣经里,“十”有时表示不确定的小数目。“十分之一”自然指很少。
树墩子。可能指一种能够提取树脂的笃耨香树。这种树可能被剥光树皮,只剩下树墩。但树墩里会长出新树来。所以这是鼓励和希望的信息。以赛亚的工作不是完全徒然的。最后将有一批余民得救。
圣洁的种类。在“树墩”里还保留着生命,最终将出苗长成一棵新树。《旧约》经常用树来比喻上帝的子民(见赛65:22;耶17:8;参但4:14,23)。从这“圣洁的种类”里,将兴起一个光荣的新以色列。
以赛亚书7章
提要:1 亚哈斯因恐惧利汛和比加而得到以赛亚的安慰。10 亚哈斯虽有权选择兆头,却拒绝选择。一个有关所应许之基督的兆头。17 预言祂藉着亚述而降临的惩罚。
1 乌西雅的孙子、约坦的儿子、犹大王亚哈斯在位的时候,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上来攻打耶路撒冷,却不能攻取。
亚哈斯在位的时候。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77页图表。这个信息显然是在大约公元前734年,亚哈斯将要即位的时候发出的(见第16节注释)。这里历史事件的背景,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86页。
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亚述的文献表明,乌西雅,可能还包括他的儿子约坦,对亚述采取了强硬的立场,但亚哈斯则比较友好。为了收买亚述的帮助,他从圣殿和自己的王宫拿出金银来,送给提革拉-毗列色(见王下16:5-10注释)。我们根据王下15:29得知以色列王比加是反对亚述人的,所以提革拉-毗列色攻击他。从亚述的文献中我们也得知,亚兰王利汛采取了同样的立场。可能当时大部分西亚国家都联合起来对抗亚述。比加和利汛进攻亚哈斯是想废黜他,并策立新的国王,也许要迫使犹大加入反对亚述的联盟。
不能攻取。据代下28:5-15,犹大在比加和利汛手下曾遭到惨重的失败。亚喀巴湾的以拉他落入亚兰人手中(王下16:6)。但耶路撒冷虽然受到围困,却没有被攻克(王下16:5)。
2 有人告诉大卫家说:“亚兰与以法莲已经同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动,好象林中的树被风吹动一样。
有人告诉。那是向大卫家的代表亚哈斯报告的。攻击是特别针对大卫王朝的,目的是要废黜亚哈斯,立他比勒家族的人为新王,登上犹大的宝座(第6节)。
王的心。死海古卷1Qisa没有这个词语。
跳动。或“恐惧”。面临被罢免的前景,亚哈斯深感恐惧(第6节)。他是背道的人,不信赖上帝。他觉得他的王国很快就要崩溃了。
3 耶和华对以赛亚说:“你和你的儿子施亚雅述出去,到上池的水沟头,在漂布地的大路上,去迎接亚哈斯,
你和你的儿子施亚雅述出去。虽然亚哈斯本人是邪恶的国王,但上帝还不想让大卫的王朝结束(见创49:10;撒下7:12,13)。所以以赛亚奉命去告诉国王,上帝的旨意是保存犹大,并打败侵略她的人。
施亚雅述。直译是“余民回归”。以赛亚和他的儿子是上帝所安排作百姓预兆的(赛8:18)。与以赛亚同时代的何西阿也是这样。他儿女的名字也是有寓意的(何1:4-9)。以赛亚不断地向百姓宣讲余民回归的信息(赛4:2,3;10:21等)。
上池。城市在受到围攻的时候,供水是非常重要的。“上池”已确认为基训的上池,称为圣马利亚井或处女泉(见《SDA圣经注释》卷二625也插图)。它位于俄斐勒以东,圣殿以南的汲沦谷。希西家后来就是从基训开挖了他著名的西罗亚水道(王下20:20;代下32:30),把水引到城里的西罗亚池。在亚哈斯的时代,遭到围城时水源将留在城外,所以要采取步骤把水引进城内,而又不让敌人获得。
4 对他说:‘你要谨慎安静,不要因亚兰王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这两个冒烟的火把头所发的烈怒害怕,也不要心里胆怯。
你要谨慎安静。有天上主宰的帮助,就不必害怕。但国王不肯信赖上帝,结果在面临无法应付的局面时就绝望了。
两个冒烟的火把头。表示轻视。以色列和亚兰及其国王是外强中干的,就像冒着余烟的火把,快要烧完了。只要轻轻一拍,就会熄灭。天上的上帝现在预言了他们的厄运,是要亚哈斯能采取聪明的对策。亚哈斯需要考虑的,是日益强大的亚述,而的不是苟延残喘的亚兰或以色列王国。在以后的四五十年间,犹大将几乎被亚述所吞并,而亚哈斯现在所采取的策略,将不可避免地使犹大落入亚述的手中。
5 因为亚兰和以法莲,并利玛利的儿子,设恶谋害你,
6 说:我们可以上去攻击犹大,扰乱他,攻破他,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
攻击犹太。这个计划就是要征服犹大并据为己有。
立他比勒的儿子为王。要废黜亚哈斯,结束大卫的王朝,立“他比勒的儿子”为新的国王。这个新国王的身份不得而知,但据认为是亚兰人,因为“他比勒”是亚兰语,意“神(为)善”。以色列和亚兰一致决定要在大卫的宝座上设一个傀儡新王。
7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这所谋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
大卫的家还不会垮台。以色列和亚兰的计划是与上帝作对的,所以不会成功。上帝对大卫家另有计划(见创49:10;撒下7:12)。祂不许人干预祂对于犹大的旨意,结束弥赛亚要从中出来的王朝。
8 原来亚兰的首城是大马士革;大马士革的首领是利汛。六十五年之内,以法莲必然破坏,不再成为国民。
这个预言的意义不明确。根据本注释暂时采用的列王“短”年表(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77、143、749页),该预言大约是在公元前734年发出的。而任何“长”年表也不会把亚哈斯的即位定在公元前742年之前。但到了公元前722年,北方的以色列王国随着撒玛利亚被亚述人攻占而告结束。有些现代学者认为“六十五年之内”是后来加上去的,打断了第8节和第9节之间的思路。。但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是后来插入的。
假如以赛亚原来的文本就有六十五这个数字,又没有明确的理由来否定它,那就有两种实现的可能性。公元前734年再过六十五年,包含头尾两年在内,就到了公元前670年。当时正是以撒哈顿(公元前681-669年)统治亚述。以撒哈顿(和他的继任者亚述巴尼拔)曾把某些美索不达米的民族迁到北方以色列王国的领土上(拉4:2-10)。这是以色列亡国(公元前723或722年)以后很久的事了。亚述采取分散臣民的政策,是为了消除这些民族原来的特色和归属感。所以以色列十个支派的许多人就散布到周围的人口中,经常被称为“迷失的”支派。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后来可能与来自犹大的俘虏一同回到故乡。他们融入犹太人的团体,只能作为古代犹大王国的延续,而不是古代以色列王国的延续。
还有一种解释:六十五年大约可能从乌西雅或耶罗波安二世在位发生地震的时候开始。阿摩司提到这一次地震是上帝惩罚的预兆。如果这样,以赛亚在这里只是指撒玛利亚于公元前723或722年的陷落。这是有可能的,但缺乏证据,因为地震的精确日期尚未确定。既然不知道六十五年的准确起点,我们今天就不可能也不必要探究预言的含义了。很有可能这种特定的预言对当时代的人来说是很明确的。让他们明白,显然要比让我们明白更加重要。
9 以法莲的首城是撒玛利亚;撒玛利亚的首领是利玛利的儿子。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
亚哈斯显然不相信上帝保证比加和利汛的计划不会成功的话语。他仍然害怕。既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蒙上帝悦纳(来11:6),更不可能顺服上帝智慧和仁慈的引导。
10 耶和华又晓谕亚哈斯说:
11 “你向耶和华你的上帝求一个兆头: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
你向耶和华你的上帝求一个兆头。上帝的这项提议是为了增强亚哈斯的信心。上帝经常赐下这样的兆头来帮助软弱或怀有偏见的人树立信心。
或求显在深处。马所拉学者(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4、35页)将只有辅音的希伯来文本h`mq sh'lh 理解为ha`emeq she'alah(“在深处”)。 但比马所拉学者早好几个世纪的七十士译本等希腊语译者,把h`mq sh'lh 译为ha`emeq she'olah(“到阴间的深处”)。无法判别哪一个是正确的,尽管希伯来语的语法结构,倾向于“到阴间的深处”。关于“阴间”的含义,见撒下12:23;22:6;箴15:11注释。关于天上的高处和阴间的深处之间对比的其他例子,见申32:22;伯11:8;诗86:13;139:8。
12 亚哈斯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
我不求。亚哈斯不听劝说。他不相信,也不接受任何帮助他相信的证据。他已经定了主意,决心一意孤行。他担心有什么事会影响他改变自己的决定。他寻求的是亚述人的帮助,而不是上帝的帮助。
试探耶和华。就是用兆头来测试上帝。亚哈斯在这里表现了他的顽梗和对上帝的悖逆。上帝表示愿意帮助和指导他,他却选择向亚述求助。亚哈斯明确地表示,不与上帝发生任何关系。
13 以赛亚说:“大卫家啊,你们当听!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上帝厌烦吗?
14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尽管亚哈斯不愿意,上帝还是要赐给他一个兆头。但这个兆头是上帝所选择的。为了鼓励那些在所面临的危机中保持忠心的人,上帝认为需要向他们保证祂会与他们同在。这个民族已经从以赛亚的长子施亚雅述身上得到了兆头之一(见第3节注释;参赛8:18)。他名字的意思是“余民回归”。他的出现,就等于提醒人,在将来亚述人的入侵中,少数余民将会得救。
你们。据第13节,这里的“你们”是指“大卫家”,就是现在以亚哈斯为代表的犹大王室。据第1、2节,“大卫家”是指亚哈斯自己。因此有人认为第14节的“你们”是一种称呼的方式,并推断说“兆头”是赐给亚哈斯本人的,因为他是“大卫家”现在的代表,具备作为犹大国王和领袖的资格。也有人认为“你们”是指亚哈斯和其他大卫王位的继承者。
兆头('oth)。“记号”,“标志”,“提醒之物”。在《旧约》中,'oth 可能是奇迹,也可能不是奇迹。如立约的彩虹(创9:12),安息日(出31:13;结20:12,20),逾越节门框上的羔羊血(出12:13),可拉、大坍和亚比兰的香炉(民16:38)等“兆头”('oth), 是重要的属灵真理看得见的标志。至于在埃及所显示的(出4:8;7:3;申4:34等),以及赐给基甸(士6:17)和希西家(王下20:8,9;赛38:7,8)的“兆头”,则是引发合作,鼓舞信心的奇迹。由某一个物体或事件所构成的“兆头”,毫无例外是要证实或提醒人注意属灵的真理和出于灵感、与真理有关的预言信息。其中可能存在或不存在奇迹的因素。“兆头”的基本特征就是被接受的人所看见。这样,他们信心的眼睛可以看明上帝的旨意,坚信祂的应许。不论何时有人求“兆头”,如上帝现在邀请亚哈斯所做的那样(赛7:11),或当上帝亲自选择“兆头”的时候,这些兆头毫无例外是对方所能够看见的。
在这一点上,请注意以赛亚所宣布的话:“我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就是从住在锡安山万君之耶和华来的,在以色列中作为预兆和奇迹”(赛8:18)。其意义表现在它的实现,是与赛7:14所应许“兆头”的预言程序是一样的。以赛亚,施亚雅述和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三个名字的意思分别是“上帝会拯救”,“余民回归”和“掳掠速临、抢夺快到”,明确地预示了与亚述即将多次侵犯犹大有关的事件。以赛亚和他的儿子们是上帝所设立的“兆头”,为了尽可能地在北方以色列王国崩溃和被掳的危险时代,争取亚哈斯和犹大的合作。
童女(`almah)。这个词的单数和复数在《旧约》中只出现九次(创24:43;出2:8;代上15:20;诗46篇题记;68:25;箴30:19;歌1:3;6:8;赛7:14),意义均不明确,所以对于把`almah 译成“处女”或“年轻的女子”,意见并不一致。人们想尽办法证明它是其中的一种含义。但是迄今为止未能得出让所有的希伯来语学者满意的结论。希伯来语词汇学家都同意`almah 源于词根`alam(意为“[性]成熟” ),`almah 是指“年轻的女子”,暗示有怀孕的能力。`almah 和`alam 的阳性形式`elam均指身体的成熟,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指处女还是已婚姻。值得注意的是在歌6:8,9中,“童女”( `alamoth,`alamah的复数)是与“王后”和“妃嫔”同列的,不属“处女”。根据希伯来语,赛7:14的`almah 可能已经怀孕(见“必……怀孕”)。如果在以赛亚说话时她还是一个处女,那么我们就面临又一次与耶稣的诞生相似的神奇生育。详见《圣经翻译问题》,第152-157页。
希伯来语明确表示处女的词是bethulah,在《旧约》中出现50个次,均指“处女”,别无他义。按照圣经的定义,bethulah指可以婚育的女子,不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但更有可能指年轻尚未嫁人的。`almah 没有一次如bethulah,及其派生词那样指处女。Bethulah 没有同源的阳性词,但经常与bachur(“优等的年轻人”或“优秀的年轻人”)同用。Bachur 和bethulah 指希伯来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男女青年,而`elem 和`almah 则是指身体的成熟。在表示道德的完美和贞洁时,都毫无例外地使用bachur 和bethulah,从来不用`elem 和`almah 。
以赛亚说到上帝喜欢祂的子民如“少年人(bachur)”“娶处女(bethulah])”(赛62:5)。最重要的是,锡安作为上帝子民的象征,是“贞洁的童女”(parthenos,林后11:2),在王下19:21;赛37:22;62:5;耶14:17;31:4;哀1:15等处都说她是bethulah,从来不说她是`almah。事实上,上帝的子民从来没有被比作`almah。祂很喜欢教会被比作bethulah。上帝不在乎年龄,而在乎品格。以赛亚总共用了五次bethulah(赛23:4,12;37:22;47:1;62:5)。如果他想让赛7:14的“童女”被理解为严格意义上的“处女”,他很可能自然也会用bethulah。但马太在引用赛7:14时,用了严格意义上的“处女(parthenos)”。关于这样做的理由,见太1:23注释。
赛7:14的上下文,连同上述与 “兆头”和“童女”相关的事实,证明这里的预言在本章的历史背景中是马上应验的。马太的引用同样证明这个预言也是指出未来的弥赛亚。许多《旧约》的预言都有这样双重的应用,先是指不久后要发生的事,然后指更加遥远的未来(见申18:15注释)。
在赛7章其他地方,没有再提到以赛亚在这里所说“童女”的身份。但原文说她是“童女”,暗示她特指某个年轻的女子。不知她当时在不在场。也不知亚哈斯或以赛亚是否了解她的身世(见格塞纽的《希伯来语法》,§126;参摩5:19,其中的“狮子”特指追赶逃跑者的那头狮子)。鉴于赛7章没有透露第14节“童女”的身份,有人认为该预言应验在一个我们所不知道,但亚哈斯和以赛亚所十分了解的一个人身上。有人认为“兆头”必须有奇迹,`almah 是严格意义上的“处女”,不单指“童女”,所以这个预言真的应验在以赛亚的时代,所应许之儿子的母亲像马利亚一样,是严格意义上的处女。的确,如果上帝愿意的话,祂完全能使这件事发生。但这样的孩子将像基督一样,表现出神性和人性的结合。基督就会失去作为神子兼人子的独特地位。
鉴于亚哈斯此时已是一个21岁的青年(王下16:1,2;参《SDA圣经注释》卷二第77页),还有人认为这个“童女”可能就是他的妻子,或当时王室随从中某一个年轻的女子。也有人认为以赛亚是指自己的妻子,就是赛8:3的“女先知”,陪伴他前往参见国王亚哈斯(见赛8:3注释)。这件事发生在以赛亚工作的早期。此后他继续担任先知半个多世纪(《先知与君王》第382页;参赛1:1;6:1)。由此可见,当时先知尚年轻。他妻子有可能就是所提到的 “童女” 。
怀孕。原文动词是完成时态的,一般应译为“已经怀孕”。但众先知常用完成时态来表示将来的行为。他们坚信自己所预言的将来事件定会发生,所以就把它当作已经发生的事(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27页)。许多人认为原文最自然的解释是:兆头所指怀孩子的事在以赛亚说话的时候已经发生,这样比较符合第14节的时态。那些认为“童女”是亚哈斯的妻子,或王室中另一个年轻女子的人,觉得这个预言是给亚哈斯的“兆头”,因为以赛亚不知道怀孕的事发生。他们俩当时都不可能知道未诞生之孩子的性别。但必须记住:“兆头”不一定有奇迹的性质(见上文“兆头”的注释)。
起名。普遍被接受的希伯来语文本为:“她将起名”。但许多文稿是“你将起名”。根据后一种文本,尚未诞生的孩子一定是王室的成员,他的母亲要么是亚哈斯的妻子,要么是其他年轻的女子,但亚哈斯有权对她的子女命名。然而“她将起名”可能合适一些。
以马内利(`Immanu 'El)。直译是“上帝与我们同在”,根据上下文,就是把我们从敌人手中解救出来。关于“以马内利”代表弥赛亚,见太1:23注释。“以赛亚”名字的意思是“上帝将拯救(犹大)”;“施亚雅述”(第3节)名字的意思是“余民回归”;这说明犹大不会随北方的以色列王国而灭亡;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名字的意思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同样,以马内利的名字也是上帝所设立的兆头,表明祂当时对于犹大的旨意,以及不久将发生之事件的性质。详见赛8:1-3,8,10注释。以马内利证明上帝与祂的子民同在,引导、保护和祝福他们。其他的国家虽会崩溃,犹大却要延续下来;以色列虽要毁灭,犹大仍将存留。当西拿基立前攻击犹大,打算毁灭她的时候,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无疑从以赛亚关于以马内利的话语中找到信心和力量的源泉。他在鼓励耶路撒冷的百姓时向他们保证:“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代下32:7,8)
15 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
奶油与蜂蜜。圣经时代的“奶油”就是凝乳,在东方许多地区至今仍被视为美味佳肴(见出3:17;士5:25)。“奶油与蜂蜜”之地是肥沃的。吃奶油和蜂蜜,暗示着食物的丰盛。土地虽要荒凉,仍将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亚述入侵犯后少数留在该地的人(赛7:22)。
到他晓得。“到”的原文le是介词。其用法参创24:63“天将晚”,创3:8“天起了凉风”,创8:11“到了晚上”和撒下11:1“到列王出战的时候”等。当被称为以马内利的孩子长到能“弃恶择善”时,他将吃“奶油与蜂蜜”。不知这里是指孩子有了明显口味的二三岁,还是指有了较深道德观念的12岁左右。二、三年以后大约是公元前732年;十二年以后大约是公元前722年(见赛7:1注释)。公元前732年大马士革陷落。十年以后撒玛利亚陷落。少数没有被掳走的人在荒凉的土地上(见第17-20、23-25节注释)将获得充足的粮食(见第21、22节注释)。见赛8:4注释。
16 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
因为(ki)。这个连词说明本节的“孩子”就是第14、15节的“子”,而不是像有人所认为的指第3节的“儿子”施亚雅述。ki 把本节与前面的句子连起来。况且本节的“孩子”带有定冠词,说明就是上文的以马内利。
在这孩子……之先。见第15节注释。
憎恶的那两王。以赛亚曾劝告亚哈斯不要害怕“两个冒烟的火把”(第4节)利汛和比加。现在他宣布那个快要出生孩子不到二岁,这两个国王将丧失王座。如果亚哈斯是公元前736或735年即位的,那他与以赛亚的这次谈话,要么发生在公元前735年,要么在公元前734年初。公元前735年,亚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出征亚美尼亚地区的乌拉图尔;他于公元前734年进攻非利士;在公元前733年和732年进攻大马士革(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61、62页)。亚述连续发动战争,为了控制全部的西北亚。比加和利汛在反对亚述的战争中,联合起来进攻与提革拉-毗列色结盟的亚哈斯(王下16:5-7)。犹大不需要害怕,只要她的领袖信赖“以马内利”这个名字所表达的应许:“上帝与我们同在”。到了作表号的孩子以马内利二岁左右的的时候,比加和利汛就会垮台。那是在公元前732年,也就是提革拉-毗列色发动进攻大马士革战争的第二年。参赛8:3,4说明这个预言应验的时间。见王下15:30;16:9。
17 耶和华必使亚述王攻击你的日子临到你和你的百姓,并你的父家,自从以法莲离开犹大以来,未曾有这样的日子。
耶和华必使。亚哈斯已明确表示不向上帝求助,而准备投靠亚述(王下16:5-7)。但是以赛亚警告他,亚述不但帮不了犹大,反而会给她带来苦难(赛7:17-20;8:7,8;10:6)。后来当亚述入侵犹大的时候,犹大将向埃及求助,同样也是白费心机(赛30:1-3;31:1-3,8)。先知现在尽力向国王说清这一切。
亚述王。犹大现在面临黑暗和危险的日子。自从两个世纪以前耶罗波安叛离以后,犹大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苦难。亚述国不但要侵略以色列,还要侵略犹大。如果犹大归向上帝,祂就会延长祂的福气,阻止亚述人进攻她。以赛亚诚心要把国王和他的同胞领到上帝面前,但他们拒绝了。所以亚述得以入侵犹大。
18 “那时,耶和华要发嘶声,使埃及江河源头的苍蝇和亚述地的蜂子飞来;
发丝声,使……苍蝇。直译是“对苍蝇发口哨”,从遥远的埃及飞来,也就是召唤埃及的军队。埃及的第二十四王朝大约是公元前750-715年。但是与这个王朝同时代的,是由努比亚强大的酋长皮安希所建立的另一个王朝。他的统治最后扩展到埃及南部(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52、53页)。这个埃塞俄比亚的第二十五王朝统治埃及的时间,大约从公元前715年到663年。当西拿基立第二次入侵犹大的时候(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64页),第二十五王朝的第四任国王(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53、77页)塔哈卡(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53、64、65、160页;见王下18:13;19:9注释)曾阻止亚述的进攻(见王下19:9;赛37:9)。犹大有许多人可能指望埃及解救他们脱离亚述人的手(王下18:21)。本节称埃及的“埃塞俄比亚”国王为“苍蝇”。因为苍蝇是害虫,只会危害犹大,不可能帮助她。以赛亚指出上帝的子民向埃及求助的愚蠢(赛30:1-7;31:1-3)。能够拯救犹大脱离亚述的乃是上帝,而不是埃及(赛31:4-9;37:33-36)。
蜂子。亚述被比作蜂子。蜂子在这里象征顽固而强大的敌人(申1:44;诗118:12)。蜂子的刺虽然使人疼痛,却很少是致命的。亚述进攻犹大如同上帝的怒棍(赛10:5-7),但犹大不会灭亡。
19 都必飞来,落在荒凉的谷内、磐石的穴里,和一切荆棘篱笆中,并一切的草场上。
这里继续昆虫入侵的比喻。埃及人和亚述人就像苍蝇和蜜蜂那样来到这个国家,遍满全地。
20 “那时,主必用大河外赁的剃头刀,就是亚述王,剃去头发和脚上的毛,并要剃净胡须。
那时。先知详细描写犹大所发生的事件。
赁的剃头刀。本节更换了比喻。以赛亚以前曾把犹大比作一个体无完肤的病人(赛1:5,6)。现在则把这个国家比作一个受尽屈辱的人,从头到脚包括胡须全都剃光了。这在东方人是奇耻大辱。
大河外。指幼发拉底河(见书24:2注释)。上帝用亚述作为手中的工具,打击和制服不肯悔改的犹大。参赛10:5-7的类似比喻。
21 “那时,一个人要养活一只母牛犊,两只母绵羊;
亚述的入侵劫掠了大片土地。西拿基立宣称夺取了“数不清的大牛和小牛”。亚述人的“大牛”是指母牛和公牛,“小牛”是指绵羊和山羊。虽然大部份牛都被掳走了,剩余的人仍可能会养活一只母牛犊,两只母绵羊。
22 因为出的奶多,他就得吃奶油,在境内所剩的人都要吃奶油与蜂蜜。
留下来的人不会被上帝抛弃。上天的福气将赐给他们。他们将享用“奶油与蜂蜜”。虽然人会带来咒诅,上帝却会祝福剩下忠实的人。见第15节注释。
23 “从前,凡种一千棵葡萄树、值银一千舍客勒的地方,到那时必长荆棘和蒺藜。
银一千舍客勒。见创20:16注释;参歌8:11。一棵葡萄树值一舍客勒子可能算高价,所以一定是优良的品种。本节的意思是,最好的葡萄园不加照料也会变为荒地。以色列的“葡萄园”遭到诅咒以后,就长出荆棘和蒺藜(赛5:6)。
24 人上那里去,必带弓箭,因为遍地满了荆棘和蒺藜。
必带弓剑。为了对付躲在本来是农田,现在是荒地里的野兽。也可能指人们在这些地方狩猎。
25 所有用锄刨挖的山地,你因怕荆棘和蒺藜,不敢上那里去;只可成了放牛之处,为羊践踏之地。”
刨挖的山地。直译是“过去被挖的地”。
不敢上那里去。原文是“你不会去”。
荆棘和蒺藜。本来平安多产的农田,变成了荒野,因为耕种和管理土地的人被掳走了,不再回到故乡。
以赛亚书8章
提要: 1 他用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预言亚兰和以色列将被亚述征服。5 犹大也因不忠心而遭劫。9 上帝的惩罚无法抗拒。11 安慰将属于敬畏上帝的人。19 偶像崇拜者所遭受的痛苦。
1 耶和华对我说:“你取一个大牌,拿人所用的笔(或作:人常用的字),写上‘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就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的意思)。
耶和华对我说。按照原文的语法结构(参《SDA圣经注释》卷一第27页),本章是第7章的继续,是对赛7章的解释。所以本章的事件应理解为与赛7章有直接的联系。这个预言的时间与前一章大体相同,在公元前735年末,或734年初(见赛7:1,16注释)。预言本身也与上一章的预言密切相关,因此要考虑那一章的背景。
牌(gillayon)。“字板”。该词在赛3:23中译为“手镜”。
人所用的笔(cheret 'enosh)。意为“通常使用的笔”。
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直译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这个名字写在字板上,象征着赛7:17-25所预言的亚述人入侵迫在眉睫。在这个孩子出生前的大约一年时间里,这个名字默默地向耶路撒冷的居民发出象征性的信息,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考虑其意义。详见第8节注释。
2 我要用诚实的见证人,祭司乌利亚和耶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记录这事。”
记录这事。证明其确实性,藉此强调该文件的重要性。乌利亚是祭司,后来奉亚哈斯之命按照国王在大马士革看到的样式在圣殿造一座新坛(见王下16:10,11注释)。撒迦利亚的身份不明。
3 我以赛亚与妻子(原文作女先知)同室;她怀孕生子,耶和华就对我说:“给他起名叫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
女先知。以赛亚的妻子似乎也有预言的恩赐协助他工作。赋有这种恩赐的女人被称为 “女先知”(士4:4;王下22:14;代下34:22;路2:36)。这样称呼她也可能只是因为她是先知的妻子。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是以赛亚的次子(见赛7:3)。正如以赛亚长子的名字是告诉百姓“余民回归”,次子是要告诉人们惩罚快要临到。
4 因为在这小孩子不晓得叫父叫母之先,大马色的财宝和撒玛利亚的掳物必在亚述王面前搬了去。”
孩子到了一周岁的时候,通常会叫“爸爸”、“妈妈”。在这个孩子两岁以前,亚述人将劫掠以色列和亚兰。这个预言在公元前732年应验。那时比加和利汛丧失了王位,后来又丧失了性命(赛7:16;参王下15:30;16:9)。所以把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的名字写在字板上,象征亚述人“掳掠”撒玛利亚,“抢夺”亚兰的日子快要来到(见赛8:1注释)。以色列和亚兰就是如此被亚述攻陷了。犹大暂时幸免。上帝曾告诉亚哈斯不要害怕(赛7:4),并预言象征性孩子以马内利的诞生,是要保证上帝与犹大同在,免去她北方邻居所遭受的厄运。
提革拉-毗列色在一块泥板上宣称以色列的百姓推翻了他们的国王。他就把何细亚放在王位上(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85页)。据王下15:29,30记载,比加在位的时候,提革拉-毗列色征服了“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将这些地方的居民都掳到亚述去了”;何细亚杀死比加,夺取了他的王位。据王下16:7-9记载,在亚哈斯向亚述求助时,提革拉-毗列色攻取了大马士革,俘掳了那里的百姓,并杀死了利汛。亚哈斯没有求上帝帮助,反而求提革拉-毗列色救他脱离以色列王和亚兰王之手(王下16:7)。亚哈斯这样做,是为犹大惹祸上身。《历代志》说,亚哈斯因为“放肆” 而使犹大卑微;虽有提革拉-毗列色上来,却“没有帮助他,反倒欺凌他”(代下28:19,20)。
5 耶和华又晓谕我说:
6 “这百姓既厌弃西罗亚缓流的水,喜悦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
西罗亚缓流的水。这个水道从耶路撒冷东山洞穴的基训泉流出,形成水流,流入西罗亚旧池内。后来希西家所建造的隧道(那里发现了西罗亚铭文;见《SDA圣经注释》卷二65页插图;第87页),把基训的水引入城内的西罗亚新池。西罗亚缓流的水代表针对亚述的保证的信息,就是以马内利的名字——“上帝与我们同在”——所暗示的。厌弃西罗亚缓流的水,就是拒绝上帝的劝告。亚哈斯向亚述求助,致使犹大遭遇“大河翻腾的水猛然冲来”。因为“大河”,就是“亚述王”,会“漫过一切的水道,涨过两岸”(第7,8节)。这一切都是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的名字——“掳掠速临,抢夺快到”——所暗示的(见第1节注释)。
喜悦利汛。这句话在上下文中含义不明。亚哈斯和犹大的百姓非常害怕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比加(赛7:1,2)。有文本改动原文,译为“在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面前惊恐万分”(英RSV版等)。虽然译文与上下文一致,但涉及对原文结构的改变,不太现实。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过去的编者加上去的,如果省略了,第6节就会与第7节自然衔接,思路不致中断。值得注意的是,死海古卷1QIsa 确认了马所拉文本。
7 因此,主必使大河翻腾的水猛然冲来,就是亚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势,必漫过一切的水道,涨过两岸;
这里把亚述比作幼发拉底河(见书24:2注释;参耶47:2注释),把亚述将来入侵犹大比作河水泛滥,溢过河岸,淹没周围地带。大水先吞没以色列,再“涨溢泛滥”到犹大(赛7:8)。亚述人经常说自己的军队像洪水淹没各国。
8 必冲入犹大,涨溢汜滥,直到颈项。以马内利啊,他展开翅膀,遍满你的地。”
冲入犹大。由于悖逆和不信,犹大不能完全摆脱亚述的攻击。以色列会完全毁灭,但犹大不会被完全淹没。洪水起先较小,但越来越大,直到涨至犹大的“颈项”(见赛30:28)。犹大的历史记录,除了耶路撒冷之外,整个国家都暂时落到亚述人手中(见王下18:13注释)。
他展开翅膀。指洪水泛滥,涨过两岸。河本身是代表亚述国王(第7节)。
遍满你的地。见上文。
以马内利。见赛7:14注释。提到以马内利这个名字,就是提醒以色列人,上帝本来是可以与他们同在的(见赛7:14注释)。以色列完全失去了上帝的同在;犹大也差不多这样。犹大的许多领袖和民众都离弃了上帝,所以上帝无法与他们同在。但是剩下的少数人保持了忠心。他们将会得救。这道信息主要是为他们而发的。
9 列国的人民哪,任凭你们喧嚷,终必破坏;远方的众人哪,当侧耳而听!任凭你们束起腰来,终必破坏;你们束起腰来,终必破坏。
任凭你们喧嚷(ro`u)。源于ra`a`,意为“坏”,“生气”或“打破”。所以ro`u 的意思可能是“生气的”或“打破的”。武加大译本的译者可能把将无元音的希伯来语本文中(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27、34、35页)ro`u 一词视为源于词根ra`ah,(“[彼此]交往”),于是把ro`u 译为congregamini(“聚集”或“结交”)。英KJV版沿袭了武加大译本的译法。七十士译本的译者手头的希伯来文本可能是de`u,而不是ro`u,故把de`u 译为希腊语的gnōte,(“知道”)。在希伯来字母中,r 和d 十分相象,容易混淆(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14页;具体的例子,见创10:4;25:15;书9:4;撒上12:11;撒下8:12;23:30注释)。De`u 源于词根yada(“知道”),故de`u 译为“你们知道”。De`u 可能与上下文更加符合。在本节原文的诗体结构中,“知道”和“倾听”是相对应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三第24-27页)。
列国的人民哪。以赛亚在这里向“同谋”对抗上帝(第10节)的外邦民族说话,警告他们“上帝与我们同在”。在本节的诗体结构中,“列国的人民”和“远方的众人”相对应。
10 任凭你们同谋,终归无有;任凭你们言定,终不成立;因为上帝与我们同在。
任凭你们同谋。上帝能够败坏竭力阻挠祂旨意之恶人的一切阴谋。祂在亚哈斯的时代这样作,在今日仍然这样作。
上帝与我们同在(`Immanu 'EL)。该词在第8节中译为以马内利。第9节和第10节说明了上帝设法使祂的子民深刻认识的以马内利信息的意义。亚述人针对上帝子民的阴谋最终是无法得逞的,因为祂与他们“同在”(见赛10:5-12)。以赛亚向犹大人民认真传达了以马内利的信息,无疑使许多人认识到要信靠上帝。亚哈斯的儿子,国王希西家就是其中之一。当西拿基立进攻犹大的时候,希西家用以下激动人心的话勉励他的百姓:“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因亚述王和跟随他的大军恐惧,惊慌。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与他们同在的是肉臂,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代下32:7,8)。由于希西家信靠上帝,上帝就与他同在,最后主的使者一夜之间就击杀了西拿基立的185,000军兵(王下19:35)。
11 耶和华以大能的手,指教我不可行这百姓所行的道,对我这样说:
以赛亚不可随波逐流,离开上帝。上帝“以大能的手”强调这条命令。对于正确的行动方针,以赛亚不必怀疑。
12 “这百姓说同谋背叛,你们不要说同谋背叛。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也不要畏惧。
你们不要说。上帝本来是对以赛亚个人说话的。现在祂对“这百姓”(第11节)说话,一直到第15节。在第16节中祂重新对以赛亚个人说话。
同谋背叛(qesher)。该词大多译为“叛逆”(撒下15:12;王下15:15,30;结22:25等)。代下23:13等处译为“反了”。只有在本节译为“同谋背叛”。“同谋背叛”是要对付别人。现在该词通常用于“结盟”,但也指“为了不合法的目的而勾结”。在圣经里它大多是这种含义。就如在本节中。亚兰和以色列合谋攻击犹大(赛7:2,5,6)。亚哈斯则与亚述结盟对抗以色列和亚兰(王下16:7-9)。亚哈斯和犹大的百姓害怕以色列和亚兰的合谋,所以与外邦人联合与之抗衡。亚哈斯因为向外邦人求助,而不信靠上帝,受到了上帝的斥责。自称为上帝子民的人与拜偶像的人“同谋”,乃对天上上帝的侮辱。上帝要祂的子民成为特殊的百姓,与世界有别。我们应当请教上帝,从祂那里获得力量。只有这样,上帝才与我们同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祂的方式完成祂的工作。当上帝的子民与不认识祂的人结盟时,人的策略不可避免地会代替天国的原则,上帝的工作将蒙受损失。我们的力量不在于和这个世界的紧密联合,而在于和它完全分离。
13 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他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
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赛亚曾看见上帝的圣洁(赛6:1-4)。现在他呼吁犹大的百姓承认上帝的圣洁。如果人没有看见上帝的无限圣洁,他们自己就永远达不到圣洁。
以祂为你们所当怕的。见申4:10;6:2注释。敬畏上帝的民族不需要怕人。亚哈斯害怕比加和利汛,是因为他不敬畏上帝。但敬畏上帝与害怕人相去甚远。敬畏上帝不是惧怕祂,而是敬重祂,信赖祂,爱祂,欢喜到祂面前来。
14 他必作为圣所,却向以色列两家作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向耶路撒冷的居民作为圈套和网罗。
作为圣所(miqdash)。敬畏耶和华的人(见第13节注释)将在祂里面找到避难所(见诗91:1注释)。以赛亚设法把百姓的注意力从属世的事物转到上帝身上。基督过去是,如今依然是以色列的真“圣所”。
绊脚的石头。耶稣说自己是石头(太21:42-44)。保罗把赛8:14引用在基督身上(罗9:33)。彼得则引用得更加详细(彼前2:6-8)。在所罗门建造圣殿的时候,采石场采到的一块大石头没有地方安放。长期以来,它妨碍着建造者,遗弃在那里,没派上用场。最后竟发现这是整个建筑中最重要的石头──房角石,放到了其重要的位置上(见《历代愿望》第597、598页)。耶稣就是被犹太人长期弃绝的房角石。
对于那些不认识基督的人,祂是绊脚的石头。祂始终妨碍他们,阻止他们实行其自私的计划,不让他们的恶谋得呈。把他们绊倒的,是天国的房角石。没有祂,这个世界和宇宙就不可能有生命,喜乐和平安。
以色列两家。说明以赛亚不只是对犹大,也是对以色列说话。以色列和犹大一直与上帝和祂的律法为敌,觉得祂是绊脚石,而不是祂所应许的生命和盼望的圣所。
作为圈套和网罗。石头的比喻变成了网罗的比喻,说明问题的另一方面。基督和祂的信息,对于耶路撒冷邪恶的居民来说,就如圈套或网罗。祂本是全人类的生命,盼望和保护,却成了拒绝走祂道路之人的网罗。只有这样,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得到保护。如果让恶人任意妄为,他们很快就会毁灭自己和地上的所有居民。只有阻止恶人的行动,对他们实施某种限制,不许他们超越,地上的生命才得以延续。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可以感谢上帝作恶人的网罗和陷阱,否则地上的任何居民都不会有平安,喜乐,自由和盼望。
15 许多人必在其上绊脚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
上帝在这里主要指以赛亚时代的人。但是各世代中所有违背上帝的道和祂律法的人,如果拒绝上帝圣言的责备,也会“绊脚跌倒”。那些缺乏属灵辨别力,不明白上帝信息真实含义的人,往往使这些信息成为受到他们影响之人的绊脚石。任何具有属灵见识,热爱真理的人,都不会落入圈套。
16 你要卷起律法书,在我门徒中间封住训诲。
这是以赛亚的任务。指古代卷书封印的惯例。在埃及的埃里潘蒂尼,发现了公元前五世纪犹太人的亚兰文蒲纸,依然用绳子捆扎,打结处封着泥,上面盖着雕刻的印章(见《SDA圣经注释》卷三80页插图)。所以文件的内容非常可靠,保存完好。上帝的话语和律法也是这样。以赛亚给百姓传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就是上帝赐给这个民族生命的信息。这个信息必须认真保存。上帝曾把祂的圣律法赐给以色列人。顺从这律法对于全人类来说,就意味着生命。这部律法必须在所有的年代里妥加保管,完好无损,一点一划也不可改变,否则就失去效果了(见太5:17,18注释)。
17 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顾雅各家的耶和华;我也要仰望他。
我要等候。说话的又是以赛亚。这是他个人对第12-16节上帝信息的回应。不论别人做什么,先知强调自己的目的是顺从上帝,从祂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
掩面。上帝从不任意向一个人或民族掩面。只有当人转离上帝的时候,祂才向他们掩面(见赛59:1,2)。上帝不会永远对不愿听的人说话。祂向以色列人“掩面”,是因为他们不听祂的话,不顺从祂的律法。这个民族就整体而言,就像扫罗一样,到了上帝不愿再回答的地步(撒上28:6)。
我也要仰望祂。不管别人的经验如何,以赛亚仍要仰望上帝,倾听祂的话语,行在祂的道上(见书24:15)。
18 看哪,我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就是从住在锡安山万军之耶和华来的,在以色列中作为预兆和奇迹。
根据他们名字的意义(见赛7:14注释),以赛亚和他的儿子们对于犹大百姓来说,是上帝所设立的活兆头。上帝藉着他们向祂的子民宣布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以赛亚”的意思是“耶和华将拯救”。他的名字实际上是《以赛亚书》的主题(见第84页)。鉴于迫近的局面,它意味着从以色列,亚兰和亚述手中得救。以赛亚的长子施亚雅述名字的意思是“余民回归”。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要告诉百姓:剩下的人将会得救。上帝这次不会像对待以色列那样,完全毁灭犹大。以赛亚次子的名字玛黑珥沙拉勒哈斯罢斯的意思是“掳掠速临,抢夺快到”。这一个儿子不断地提醒人,惩罚很快就要临到,降在那些拒绝上帝恩典的人身上。就忠于祂的人而言,孩子以马内利是上帝永远与他们同在的保证。
19 有人对你们说:“当求问那些交鬼的和行巫术的,就是声音绵蛮,言语微细的。”你们便回答说:“百姓不当求问自己的上帝吗?岂可为活人求问死人呢?”
有人对你们说。以赛亚在这里斥责亚哈斯和许多犹大百姓所请求的来源。
那些交鬼的。见利19:31;申18:11注释。以色列人像扫罗那样求问交鬼的,使自己与上帝隔绝开来,所以上帝不再回答他们(见撒上28:6注释)。百姓现在像扫罗一样,向鬼魔的灵寻求指导和帮助。当时和如今一样,唯灵主义泛滥,结果百姓向邪灵寻求指导。
声音绵蛮(saphaph)。一般指”吱喳声”,“耳语”(见利19:31注释)。灵媒说话含糊不清。这句话带有嘲笑和轻视的语气。灵媒经常采用最荒唐最堕落的方式与邪灵接触。人请教邪灵,自然会在品格和行为上变得像他们一样。撒但在那些放弃“训诲”和“法度”(赛8:20),喜欢邪灵悦耳信息的人身上所发挥的影响,实际上是无限大的。
不当求问自己的上帝吗?他们却向灵媒请教。以色列人离弃生命之创造主,把自己交给悲惨和死亡的制造者,实在是愚不可及的。
为活人求问死人。 “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传9:5),显然向他们请教是不可能的。任何这样做的伪装都是骗人的。离弃生命之主,把自己放在死亡之作者的影响之下,乃是最大的愚蠢。那些因不喜欢真理而拒绝真理的人,对魔鬼的谎言毫无防备(见帖后2:10,11)。
20 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
训诲(torah)。指上帝所显示的一切旨意。这是圣经,特别是摩西著作中的常用词(见民19:14;申4:44;30:10;31:9;箴3:1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7,38页)。以赛亚把人的心思从魔鬼和世人的话语和智慧,引到上帝所显示的智慧上。上帝的先知是祂的见证者和代言人。他们所传的“法度” 是上帝智慧和生命的信息。以赛亚在这里告诉人说,上帝的话语是真理的标准和公义生活的指南。上帝在祂的道中显示了祂自己。人们不论说什么,只要不符合上帝的道,里面就“没有晨光”(见赛50:10,11注释)。
21 他们必经过这地,受艰难,受饥饿;饥饿的时候,心中焦躁,咒骂自己的君王和自己的上帝。
以赛亚在这里描写拒绝上帝和祂圣道真光的人,特别是那些拒绝赛7、8章预言信息的人。所有这样的人,都好象行走在困惑,苦恼和黑暗的土地上,想得到什么,却不知道是什么;想寻找什么,却永远找不到,因为没有上帝的同在。他们在忧郁困窘之中没有亮光,也没有希望,因自己的困境恼怒而指责他们的领袖。他们因收获悖逆的苦果而咒诅上帝。先知在这里形象地描写了各世代顽梗之人的经验。他在赛9:1-8的异像中,瞥见了基督第一次降临。祂是真光,用公义日头的光芒,驱散人心灵的黑暗(玛4:2;见太1:23注释)。
22 仰观上天,俯察下地,不料,尽是艰难、黑暗,和幽暗的痛苦。他们必被赶入乌黑的黑暗中去。
他们仰观上天,看不到上帝或光明。然后俯察下地,只看到心灵的苦恼和困惑。离开了上帝,这个世界只能在困惑不安的迷宫中徘徊。先知在赛9:1-7中所期待的弥赛亚,是如今黑暗中人类唯一的光明,也是他辉煌前途的唯一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