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80天读经|交叉融汇通读新旧约
第9天 创17-18章 箴16章 诗9章 太15-16章

旧约:创世记17章

神赐来伯兰名为亚伯拉罕

17:1 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 神,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

17:2 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

17:3 亚伯兰俯伏在地, 神又对他说:

17:4 “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

17:5 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

17:6 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

17:7 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 神。

17:8 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我也必作他们的 神。”

始定割礼

17:9 神又对亚伯拉罕说:“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

17:10 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

17:11 你们都要受割礼(注:原文作“割阳皮”。14、23、24、25节同),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

17:12 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是家里生的,是在你后裔之外用银子从外人买的,生下来第八日,都要受割礼。

17:13 你家里生的和你用银子买的,都必须受割礼。这样,我的约就立在你们肉体上,作永远的约。

17:14 但不受割礼的男子,必从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约。”

易撒莱名为撒拉

17:15 神又对亚伯拉罕说:“你的妻子撒莱,不可再叫撒莱,她的名要叫撒拉。

17:16 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

17:17 亚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里说:“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

17:18 亚伯拉罕对 神说:“但愿以实玛利活在你面前。”

应许生以撒

17:19 神说:“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作他后裔永远的约。

17:20 至于以实玛利,我也应允你,我必赐福给他,使他昌盛,极其繁多。他必生十二个族长;我也要使他成为大国。

17:21到明年这时节,撒拉必给你生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

始受割礼

17:22 神和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离开他上升去了。

17:23 正当那日,亚伯拉罕遵着 神的命,给他的儿子以实玛利和家里的一切男子,无论是在家里生的,是用银子买的,都行了割礼。

17:24 亚伯拉罕受割礼的时候年九十九岁。

17:25 他儿子以实玛利受割礼的时候年十三岁。

17:26 正当那日,亚伯拉罕和他儿子以实玛利一同受了割礼。

17:27 家里所有的人,无论是在家里生的,是用银子从外人买的,也都一同受了割礼。


旧约:创世记18章

亚伯拉罕接待天使

18:1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

18:2 举目观看,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他一见,就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

18:3 说:“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离开仆人往前去。

18:4 容我拿点水来,你们洗洗脚,在树下歇息歇息。

18:5 我再拿一点饼来,你们可以加添心力,然后往前去。你们既到仆人这里来,理当如此。”他们说:“就照你说的行吧!”

18:6 亚伯拉罕急忙进帐棚见撒拉说:“你速速拿三细亚细面调和做饼。”

18:7 亚伯拉罕又跑到牛群里,牵了一只又嫩又好的牛犊来,交给仆人,仆人急忙预备好了。

18:8 亚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并预备好的牛犊来,摆在他们面前,自己在树下站在旁边,他们就吃了。

应许撒拉生子

18:9 他们问亚伯拉罕说:“你妻子撒拉在哪里?”他说:“在帐棚里。”

18:10 三人中有一位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在那人后边的帐棚门口也听见了这话。

18:11 亚伯拉罕和撒拉年纪老迈,撒拉的月经已断绝了。

18:12 撒拉心里暗笑说:“我既已衰败,我主也老迈,岂能有这喜事呢?”

18:13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暗笑说:‘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养吗?’

18:14 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到了日期,明年这时候,我必回到你这里,撒拉必生一个儿子。”

18:15 撒拉就害怕,不承认,说:“我没有笑。”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

18:16 三人就从那里起行,向所多玛观看,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

18:17 耶和华说:“我所要做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

18:18 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

18:19 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

神将灭所多玛蛾摩拉

18:20 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18:21 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像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吗?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亚伯拉罕为所多玛祈求

18:22 二人转身离开那里,向所多玛去,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

18:23 亚伯拉罕近前来说:“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

18:24 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

18:25 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

18:26 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

18:27 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

18:28 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你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

18:29 亚伯拉罕又对他说:“假若在那里见有四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

18:30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假若在那里见有三十个怎么样呢?”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

18:31 亚伯拉罕说:“我还敢对主说话,假若在那里见有二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18:32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18:33 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箴言16章

善恶互论垂为箴言

箴16:1 心中的谋算在乎人;舌头的应对由于耶和华。

箴16:2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

箴16:3 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

箴16:4 耶和华所造的,各适其用,就是恶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

箴16:5 凡心里骄傲的,为耶和华所憎恶,虽然连手,他必不免受罚。

箴16:6 因怜悯诚实,罪孽得赎;敬畏耶和华的,远离恶事。

箴16:7 人所行的,若蒙耶和华喜悦,耶和华也使他的仇敌与他和好。

箴16:8 多有财利,行事不义,不如少有财利,行事公义。

箴16:9 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

箴16:10 王的嘴中有神语,审判之时,他的口必不差错。

箴16:11 公道的天平和秤都属耶和华;囊中一切法码都为他所定。

箴16:12 作恶,为王所憎恶,因国位是靠公义坚立。

箴16:13 公义的嘴,为王所喜悦;说正直话的,为王所喜爱。

箴16:14 王的震怒如杀人的使者,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

箴16:15 王的脸光使人有生命;王的恩典好像春云时雨。

箴16:16 得智慧胜似得金子;选聪明强如选银子。

箴16:17 正直人的道,是远离恶事;谨守己路的,是保全性命。

箴16:18 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箴16:19 心里谦卑与穷乏人来往,强如将掳物与骄傲人同分。

箴16:20 谨守训言的,必得好处;倚靠耶和华的,便为有福!

箴16:21 心中有智慧,必称为通达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学问。

箴16:22 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惩治。

箴16:23 智慧人的心教训他的口,又使他的嘴增长学问。

箴16:24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

箴16:25 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

箴16:26 劳力人的胃口,使他劳力,因为他的口腹催逼他。

箴16:27 匪徒图谋奸恶,嘴上彷佛有烧焦的火。

箴16:28 乖僻人播散纷争;传舌的离间密友。

箴16:29 强暴人诱惑邻舍,领他走不善之道。

箴16:30 眼目紧合的,图谋乖僻;嘴唇紧闭的,成就邪恶。

箴16:31 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着。

箴16:32 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箴16:33 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


旧约:诗篇9章

称颂耶和华之公义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调用“慕拉便”。〕

诗9:1 我要一心称谢耶和华,我要传扬你一切奇妙的作为!

诗9:2 我要因你欢喜快乐;至高者啊,我要歌颂你的名!

诗9:3 我的仇敌转身退去的时候,他们一见你的面就跌倒灭亡。

诗9:4 因你已经为我伸冤,为我辨屈;你坐在宝座上,按公义审判。

诗9:5 你曾斥责外邦,你曾灭绝恶人,你曾涂抹他们的名,直到永永远远。

诗9:6 仇敌到了尽头,他们被毁坏,直到永远;你拆毁他们的城邑,连他们的名号都归于无有。

诗9:7 惟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他已经为审判设摆他的宝座。

诗9:8 他要按公义审判世界,按正直判断万民。

诗9:9 耶和华又要给受欺压的人作高台,在患难的时候作高台。

诗9:10 耶和华啊,认识你名的人要倚靠你,因你没有离弃寻求你的人。

诗9:11 应当歌颂居锡安的耶和华,将他所行的传扬在众民中。

诗9:12 因为那追讨流人血之罪的,他记念受屈的人,不忘记困苦人的哀求。

诗9:13 耶和华啊,你是从死门把我提拔起来的;求你怜恤我,看那恨我的人所加给我的苦难,

诗9:14 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美德。我必在锡安城(注:“城”原文作“女子”)的门因你的救恩欢乐。

诗9:15 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在自己暗设的网罗里缠住了。

诗9:16 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了,他已施行审判;恶人被自己手所做的缠住了(注:或作“他叫恶人被自己手所做的累住了”)。〔细拉〕

诗9:17 恶人,就是忘记 神的外邦人,都必归到阴间。

诗9:18 穷乏人必不永久被忘;困苦人的指望必不永远落空。

诗9:19 耶和华啊,求你起来,不容人得胜,愿外邦人在你面前受审判!

诗9:20 耶和华啊,求你使外邦人恐惧,愿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人!〔细拉〕


新约:马太福音15章

礼上的污秽

15:1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说:

15:2 “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15: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 神的诫命呢?

15:4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15:5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

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

15:7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

15:8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15:9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15:10 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15: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15:12 当时,门徒进前来对他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不服(注:“不服”原文作“跌倒”),你知道吗?”

15:13 耶稣回答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

15:14 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15:15 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

心里的污秽

15:16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

15: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

15: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15: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

15: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耶稣夸奖迦南妇人的信心

15: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15:22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15:23 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15:24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15:25 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

15:26 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15:27 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15:28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15:29 耶稣离开那地方,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就上山坐下。

15:30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带着瘸子、瞎子、哑巴、有残疾的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他脚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15:31 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 神。

15:32 耶稣叫门徒来,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

15:33 门徒说:“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

15:34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有七个,还有几条小鱼。”

15:35 他就吩咐众人坐在地上,

15:36 拿着这七个饼和几条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15:37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

15:38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15:39 耶稣叫众人散去,就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


新约:马太福音16章

16: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16:2 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

16:3 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

16:4 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16:5 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

16:6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16:7 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吧!”

16:8 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

16:9 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

16:10 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

16:11 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

16:12 门徒这才晓得他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16:13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注:有古卷无“我”字)?”

16:14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16:15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

16:16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儿子。”

16:17 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注:“权柄”原文作“门”)。

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16:20 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

16:21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16:22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16:23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16:24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16:2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注:“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16:26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16:28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创世记17章
提要:1 上帝重新立约。5 亚伯兰更名作为更大福气的证据。10 割礼的设定。15 撒莱更名,得到祝福。17 以撒的应许。23 亚伯拉罕和以实玛利行了割礼。

1 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上帝。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

【本会注释】
  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从以实玛利出生到上帝再次向亚伯兰显现,十三年的光阴过去了(创16:16)。在此之前的十一年中上帝至少向他显现过四次(见创12:1,7;13:14;15:1)。上帝长时期地不向亚伯兰再次显现可能不是无故的。这可能是上帝纠正性的惩罚,因为亚伯兰不耐心等候上帝按祂自己的时间和方法来实现祂的旨意。
 
  我是全能的上帝。这个名称(`El-Shaddai)只在《创世记》出现6次,《约伯记》中出现31次。这是证明这两卷书是同一位作者所著的证据之一。Shaddai一词的起源和含义均不详,“全能”可能是最贴切的译法(赛13:6;珥1:15)。这个名称是精心选用的,因为上帝将向亚伯兰发出新的应许。他进入迦南地已有二十四年之久了(见创12:4)。在头十年中,上帝多次应许亚伯兰将有一个儿子,直到自作主张,娶夏甲为妾生出以实玛利。以实玛利出生以后,圣经中再也没有亚伯兰获得上帝进一步启示的记录了。亚伯兰似乎认为以实玛利就是上帝应许的实现(见第17,18节)。当上帝准备重新对亚伯兰发应许时,却发现他有些怀疑。因此上帝称自己为“全能的上帝”。不论在人看来是何等的困难,对于祂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在我面前。亚伯兰已经十三年没有在上帝“面前”完全行事了,因此上帝对他发出这样的命令。亚伯兰行事要仿佛在上帝眼前一般,确知上帝的审查并且热切期望着祂的认可;而不是躲在祂后面,仿佛自惭形秽,想要逃避监视。这个命令与用来描述以诺(创5:24)和挪亚(创6:9)人生的说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先前的两位先祖,经上记着说他们“与上帝同行”,而亚伯兰却被要求要“在祂面前”。这是指一种不够完全的交情,可能暗示上帝对亚伯兰在娶夏甲为妾的事上信心缺乏的不悦。
 
作完全人。正如因信称义是立约的必要条件一样,在上帝面前行事完全(成圣)是保持圣约的必要条件。这一训勉可能暗示性亚伯兰过去的生活并非毫无瑕疵。上帝期望亚伯兰明白,神圣应许的最终实现需要他更完全地符合上帝纯全圣洁的崇高标准(见太5:8,48)。亚伯兰蒙召过比以前更高尚的生活。

2 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

【本会注释】
  不是立新的约,而是要实现约十四年前(创15)所立的约。


3 亚伯兰俯伏在地;上帝又对他说:

【本会注释】

  在多年的静默之中亚伯兰可能怀疑上帝是否再向他显现,此时他谦恭敬畏地俯伏下拜。这种敬拜的态度在古代十分普遍,甚至是对人表示尊敬的一种姿势(见创17:17;24:52;民16:22;可14:35)。

4 “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

【本会注释】
上帝以强调的方式在句子的开头提到祂自己。这就等于说:“就我而言,我”或“对我来说,我”信守多年以前所立的约。
 
  多国的父。这一预言的应验是双重性的。首先,该预言指那些能够追溯他们的家谱直至亚伯兰的诸多部族。以实玛利族的阿拉伯人、米甸人和其他从基土拉延续下来的阿拉伯部族(见创25:1-4),另外还有以东人和以色列人。所有这些都是亚伯兰的后裔。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这一应许是指不计其数的称亚伯兰为父的属灵后代(加3:29)。

5 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

【本会注释】
  你的名……要叫亚伯拉罕。亚伯兰是几个被上帝改名之人中的第一位。名字对于古人来说比对于我们要重要得多。所有的闪族名字都是有意思的,通常包含着一个表达父母愿望或感恩的词组或句子。考虑到人们对名字所赋予的重要意义,上帝更改某个人的名字是要使之与他们过去或将来的经历相称。亚伯兰的意思就是“被高举的父亲”,在圣经的其他地方没有以这种形式出现,而是以亚比兰的形式出现(见民16:1;王上16:34)的,其含义是“我父被高举”。有些圣经注释者认为亚伯拉罕只是亚伯兰的一种扩展形式。但鉴于本节中所给予的解释,这是不大可能的。凭借我们现今对亚伯拉罕时代所通行的各种闪族语言的了解,我们很难解释亚伯拉罕这个名字的含义。最好的解释依然是依据阿拉伯文的“鲁罕(ruham)”,正如历代的解经家们所做的那样。鲁罕的意思就是“繁多”。尽管该词在现有的希伯来文献中从未出现过,但却可能存在于古希伯来文中。因此,亚伯拉罕翻出来的意思就是“多国的父”。这正好符合上帝在为他改名之后所做的解释:“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

6 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

 
7 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上帝。
【本会注释】
  我要坚立我的约。这约的条款和利益不仅与亚伯拉罕个人有关的,而且也与他所有的后代,包括属肉体和属灵的后代有关。上帝在此向亚伯拉罕所发出的应许是专指着基督说的(加3:16;徒2:30)。而且正如保罗所说的,所有的基督徒借着祂也得以分享这一应许(加3:29;徒16:31)。正确地理解该约的条款将对保持上帝与今日的信徒之间正常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永远的约。“永远”一词原文的含义并非总是指无休止的时期(见出21:6节注释)。圣经中所使用的“永远”一词通常表示,只要所指对象因其固有的本性而受某种境况或情形所影响,这种境况或情形就继续存在。正如 “愿王万岁(直译为:活到永远)”(王上1:31;尼2:3等)只是表示希望国王能够得享长寿。由于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基督所有的跟随者,都是圣约之荣耀应许的承受者(加3:7,27-29),所以只要救赎计划仍在运作,这“永远的约”就必将一直有效。这样,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的条款便得以世代有效。
 
  要作……的上帝。这个应许包含着救恩的全部福惠,是亚伯拉罕之约属灵特征的明显标志。上帝将自身给予那些与祂立约的人,并把这种关系所带来一切的特权、喜乐和荣耀的盼望赐给他。凡如此成为上帝儿女的人,在今生与来世都没有什么更能使他们高兴的事了。上帝好象对亚伯拉罕说,“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拥有什么,或我能做些什么,我都将为你和你的后裔而存在和行事”(见罗8:32)。那些有耶和华为上帝的人是有福的(诗144:15)。依据这永约的条款,上帝和信徒都有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给予对方。
 

8 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我也必作他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除了那些影响深远的属灵应许之外,上帝又加了一项保证,就是迦南全地要归属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这个应许在过去曾多次重申(见创12:7;13:15;15:7,18-21)。这一次上帝告诉他该应许将永远有效。只要其属肉体的后代遵守圣约的条款,就可以一直拥有此地。而且他忠实的儿女,包括属肉体的和属灵的儿女,最终将永远承受天上的迦南。
 

9 上帝又对亚伯拉罕说:“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

 
10 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
【本会注释】
  这句话在希伯来原文中更象是一个命令,可以被直译为“把你们所有男丁的阳皮都割掉”。割礼在此被定为一个与立约有关的义务。割礼要成为肉身之以色列人立约的记号,正如洗礼对于属灵的以色列人一样(见创17:11;西2:11,12;多3:5;彼前3:21)。前者与肉体的出生有关,后者与属灵的再生相连。
 

11 你们都要受割礼(原文作割阳皮;十四、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节同);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

【本会注释】
  从古至今,人们对这个礼仪给予不同的解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哲学家斐罗认为上帝设立割礼只是为了提倡卫生。其他人认为这是对埃及和其他异教民族中所流行的某些偶像崇拜仪式的抵制。加尔文认为这是除掉肉体污秽一种象征,也就是除罪的象征。关于割礼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注意到以下几点。设立割礼是要(1)使亚伯拉罕的后裔从外邦人当中分别出来(弗2:11);(2)保持人们对耶和华之约的记忆(创17:11);(3)促进道德纯洁的培养(申10:16);(4)象征因信称义(罗4:11);(5)象征心里的割礼(罗2:29);(6)预示基督教的洗礼(西2:11,12)。
 
  在古代,希伯来人并不是唯一一个行割礼的民族。例如,有记载证明早期的埃及人和许多闪族人都有这种习俗。
 
  割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受割礼的人也有不同年龄或阶级的人。而且这种礼仪在一些非洲部族、阿拉伯人和其他的穆斯林民族以及散居的人群,如太平洋海岛的居民中至今仍在实行。
 
  立约的证据。上帝曾为不同的重大事件设立证据和记号。安息日是为了纪念创造而设立的;割礼是为了纪念亚伯拉罕之约;洗礼是为了纪念基督的死和复活;而圣餐则是为了纪念基督的赎罪牺牲。外在的记号可以体现属灵的真理,从而成为上帝指定的属灵福惠的通道,经常提醒我们上帝的恩惠和我们自己的责任。
 

12 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是家里生的,是在你后裔之外用银子从外人买的,生下来第八日,都要受割礼。

【本会注释】
  上帝明确吩咐亚伯拉罕哪些人应当受割礼,以及什么时候受割礼。这些律例后来被列入摩西的律法(利12:3;路2:21)。希伯来人社会中所有的男丁,无论是自主的还是为奴的,都不得例外。割礼作为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标志,成了以色列人作为上帝选民的记号。每一位以色列男子都接受了这个记号。后来属肉体的以色列人不再被接纳为上帝的选民,割礼也就失去其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意义了(徒15:5,10,19,20,24,28,29;加2:3-5;5:2-6;罗2:28,29)。
 

13 你家里生的和你用银子买的,都必须受割礼。这样,我的约就立在你们肉体上作永远的约。

 
14 但不受割礼的男子必从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约。”
【本会注释】
  必从民中剪除。这个判决在摩西的律法中经常出现,针对违犯该礼节的各种行为(见出12:15,19;利17:4,10;民15:30;19:13)。摩西个人的经历表明了上帝对这一礼仪的重视(出4:24-26)。这里没有明说这种判决是由会众、行政长官还是上帝亲自执行的。从某一民族中被开除,在某些场合下伴随着死刑(见出31:14),但这并不证明这种判决一律伴随着死刑的执行(见出12:19;利7:20,21;民19:13)。这种判决对于一个未受割礼的希伯来人来说,无论他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将失去其作为一个希伯来人所应享有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地位(见出12:15节注释)。
 

15 上帝又对亚伯拉罕说:“你的妻子撒莱不可再叫撒莱,她的名要叫撒拉。

【本会注释】
  这是在上帝与亚伯拉罕的交通中第一次提到他妻子撒莱名字。撒莱和撒拉这两个名字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撒莱(意思是“我的公主”),变成了撒拉(“一位公主”)。从前,她是亚伯拉罕的公主,从此她要作为整个民族的公主和祖先,将既属于亚伯拉罕也属于她的后代。
 

16 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

【本会注释】
  也要从她得一个儿子。经过多年的等待,上帝终于明确指示亚伯拉罕:所应许的后裔将是撒拉的孩子而不是夏甲的孩子(见加4:22-31)。
 
  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这主要是指着大卫和他的继承者在犹大的王位上说的,但也包括以东的王位。上帝向亚伯拉罕保证说尽管人类刚愎任性,经常在忙乱中妨碍祂,祂的旨意仍将实现(见赛46:10,11;55:10,11)。
 

17 亚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里说:“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就俯伏在地。亚伯拉罕再次俯伏在地,表明他已经从启示开始时的伏卧姿势中站起来了(见第3节)。
 
  喜笑。圣经注释家们对于亚伯拉罕的喜笑到底是表示喜乐还是疑惑有着极大的分歧。虽然根据罗4:19,20节,前一种观点显得更容易让人接受,但上下文的意思似乎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保罗在《罗马书》中的话语指的是指亚伯拉罕信服了应许之真实性以后的心态。亚伯拉罕所的问题只是他心理活动,没有说出来。“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以及“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这两个问题并不会让人们觉得他是怀着喜乐的心情说的,似乎是在表达疑惑。或许亚伯拉罕的喜笑也反映了他心里的难堪,因为他发现上帝对撒拉的应许无视他对以实玛利的计划(见创17:18)。那些觉得难以相信在信心的大英雄亚伯拉罕的心中也会有疑惑的人,应当留意记载在创12:11-13和16:2-4的事件。还要注意在创18:12-15节中撒拉的喜笑,表明她在亚伯拉罕相信之后仍心存疑惑(见创21:6,9;另见19节注释)。

18 亚伯拉罕对上帝说:“但愿以实玛利活在你面前。”

【本会注释】
  这一祈求表明自从以实玛利出生以来,亚伯拉罕一直坚信这个儿子将成为所应许的后嗣。由于看不到年纪老迈的撒拉会有给他生子的可能性,亚伯拉罕便为以实玛利祈求。亚伯拉罕甚至甘愿接受按照他自己的办法而得的儿子来代替撒拉所要生的儿子。而且,这样也会使他不致因放弃他公开宣布的、让以实玛利作其后嗣的计划而感到难堪(见《先祖与先知》第146页)。

19 上帝说:“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作他后裔永远的约。

【本会注释】
  撒拉将成为一个母亲,这是毫无疑问的。上帝为撒拉的应许之子所选择的名字以撒,就是“他笑”的意思。这可能指亚伯拉罕的喜笑,提示他疑惑的软弱时刻。然而这个名字更有可能反映了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子出生时所将要体验到的喜乐。他现在或许会因为疑惑而喜笑,但当信心与事实相遇的时候他真的就要喜乐了(见创21:6,7;赛54:1;加4:27)。以撒和以实玛利的名字都是在他们出生前被选定的,而亚伯兰和撒莱的名字则都是因他们面临的新经历而更改的。

20 至于以实玛利,我也应允你:我必赐福给他,使他昌盛,极其繁多。他必生十二个族长;我也要使他成为大国。

【本会注释】 上帝让亚伯拉罕放心:向以撒所发出的特殊应许不会影响上帝在旷野的井旁向以实玛利的母亲所发出的那些应许(创16:10)。以实玛利十二个儿子的名字记载在创25:12-16。正如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一样,他们也都各自成为一个支派的祖先(见创25:13-16节注释)。

21 到明年这时节,撒拉必给你生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

【本会注释】
  上帝复述第19节的话语向亚伯拉罕保证说:以撒(而不是以实玛利)将成为圣约之子。虽然以实玛利将分享上帝向亚伯拉罕所应许的福,但以撒的子孙将多得足以拥有迦南地。该约及其所有的物质的和属灵的福气都是专门为撒拉的儿子以撒和他的子孙而存留的。两个儿子后来的历史证明,上帝拣选一个儿子放弃另一个儿子是完全有道理的。虽然夏甲已经相信了真神,但她早年在埃及所受之教养,对以实玛利和他儿子们的人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的后代变成了崇拜偶像的异教徒。
  到明年这时节。上帝现在为应许之子立了一个时限,是毫不含糊的。从第一次领受上帝的应许以来,亚伯拉罕等候了近二十五年之久,并在此期间表现出他的信心和疑惑,现在终于得知他等待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

22 上帝和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离开他上升去了。

【本会注释】
  这句话表明上帝是以一种可见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不知道上帝是以何种形式让亚伯拉罕看见的。

23 正当那日,亚伯拉罕遵着上帝的命,给他的儿子以实玛利和家里的一切男子,无论是在家里生的,是用银子买的,都行了割礼。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顺从上帝,为他大家族中所有的男子行了割礼,其中包括以实玛利。因为以实玛利受割礼时是十三岁(第25节),所以阿拉伯人行此礼的时间至今仍比犹太人要晚得多,通常是在五至十三岁之间,一般都不在十二周岁之前行割礼。

24 亚伯拉罕受割礼的时候年九十九岁。

 
25 他儿子以实玛利受割礼的时候年十三岁。
 
26 正当那日,亚伯拉罕和他儿子以实玛利一同受了割礼。
 
27 家里所有的人,无论是在家里生的,是用银子从外人买的,也都一同受了割礼。

创世记18章

提要:1 亚伯拉罕接待三位天使。9 撒拉因嬉笑奇异的应许而被责备。17 启示亚伯拉罕所多玛的毁灭。23 亚伯拉罕为那里的人代求。


1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

【本会注释】

  这件事一定是在创17的经历稍后,因为这两件事都是在以撒出生近一年前发生的(见创17:21;18:10,14)。“幔利橡树”靠近希伯仑,见创13:18节注释。

  在整个第十八章的叙述中,注意摩西称亚伯拉罕的神圣来访者为“耶和华”(Yahweh),亚伯拉罕却总是称呼祂为“主”(`Adonai,见第3节注释)。

  那时正热。可能是中午(见撒上11:11),而“天起了凉风”(创3:8)指的是傍晚或晚上。希伯来文一般用sohorayim来表示中午(创43:16),采用双数形式,意思就是“双倍”,即“最亮”的时候。对于中午的诗歌表达方式“日午”(箴4:18),直译为“日之顶点”,因为此时太阳达到了天顶,就象我们常说“正午”一样。在时亚伯拉罕可能已经吃过饭了,正在休息。因为客人来到时,他需要预备食物接待他们。


2 举目观看,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他一见,就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

【本会注释】

  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耶和华第六次向亚伯拉罕显现的记录就是这样开始了(见创17:1节注释)。有些解经家将这三个“人”视为神格中的三个位格。这种观点似乎是毫无依据的,因为三者中的两位后来被称为天使(创19:1,15;来13:2)和人(创19:10,12,16)。因此,这三个“人”最好被视为耶和华和两个天使。

  他一见。亚伯拉罕还没有认出他们的身份。他只看到了三位旅途劳累的陌生人到这里来寻求歇息与食物。他按照东方传统的礼节向他们跑去,用他家中所有的来招待,并依照东方人的习俗在他们面前下拜。这一问候的形式绝不是说亚伯拉罕认出了耶和华是三位当中的一员。他在赫人邻居面前也是如此行的(创23:7,12)。同样,雅各也在以扫面前下拜(创33:3),约瑟在他的父亲面前下拜(创48:12),所罗门在他的母亲面前下拜(王上2:19),众先知的儿子们也在以利沙面前下拜(王下2:15)。


3 说:“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离开仆人往前去。

【本会注释】

  我主。有些解经家将亚伯拉罕向其中的一位陌生人提出邀请,视为是他已经认出耶和华是其中之一的证据。很可能这三位当中的一位相貌出众,或者其中的一位作为三者的代言人从中站了出来,以至亚伯拉罕向那一位说话。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主在希伯来原文中不是神圣的Yahweh,而是`Adonai,是一种致意的尊称,相当于“先生”。

  我若在你眼前蒙恩。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向上司或特别尊敬的人说话。这并不是说亚伯拉罕已经认出三人当中有一位是上帝。拉班对雅各(创30:27)、雅各对以扫(创32:5;33:8,10,15)、示剑对雅各(创34:11)、埃及人对约瑟(创47:25)、以及雅各对约瑟(创47:29)都曾这样说过。许多其他的例子表明这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不要离开。亚伯拉罕带着典型的东方人的热情与好客将这些陌生人请进家中,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亚伯拉罕显然是那些“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13:2)之人中的一位。这件事表明亚伯拉罕惯于款待陌生人。尽管他最初完全不认识这些人,但他的问候是如此的恭敬,就象有人事先通告给他有关他们的身份和他们来探访他的用意一般。那些随时准备着要向陌生人和客旅表示友善的人,可能会在无意之中有幸接待那些将要凭其权柄而将特殊福气授予他们的宾客(见路24:29)。


4 容我拿点水来,你们洗洗脚,在树下歇息歇息。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首先提到要用水洗这些疲乏客旅的脚。这种做法至今仍在某些东方国家中作为好客的一种必要表现。当他们在树下休息的时候,他会为他们去预备食物。然后他们可以平安地离去,继续旅行。


5 我再拿一点饼来,你们可以加添心力,然后往前去。你们既到仆人这里来,理当如此。”他们说:“就照你说的行吧。”

6 亚伯拉罕急忙进帐棚见撒拉,说:“你速速拿三细亚细面调和做饼。”

【本会注释】

  就象今日贝都因人的酋长那样,亚伯拉罕吩咐他的妻子去取三“细亚”,se`im(约22升)的细面烙饼。饼是在炽热的岩石上烙成的。“奶油”是凝乳状的牛奶,至今仍在许多东方地区被视为佳肴。在本节和下面两节经文中的食物构成了丰盛可口的一餐。亚伯拉罕将他最好的食物给了他们。


7 亚伯拉罕又跑到牛群里,牵了一只又嫩又好的牛犊来,交给仆人,仆人急忙预备好了。

8 亚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并预备好的牛犊来,摆在他们面前,自己在树下站在旁边,他们就吃了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的天外来客真的吃了他为他们所预备的食物,正如基督在复活并得荣耀以后为要证明祂复活的真实性所做的那样(路24:21-43)。基督和天使接受亚伯拉罕的热情款待,可能是要向亚伯拉罕证明,他们对幔利帐棚的探访并不是一个异梦或异象,而是一个真实的经历。


9 他们问亚伯拉罕说:“你妻子撒拉在哪里?”他说:“在帐棚里。”

【本会注释】

  他们吃饭的时候,亚伯拉罕站着(第8节)等候。吃完了,他们便问起撒拉。这种询问与东方的习俗是完全不符的。陌生人绝可能认识他人的妻子,或直呼其名。他们对她名字的了解可能使亚伯拉罕意识到他的来客不是凡人,而且他们的询问暗示着他们的来访与她有关。接着的对话表明了他们的身份。通过重申应许,亚伯拉罕确认这就是曾经五次向他显现的上帝。这是撒拉第一次亲身见证了她丈夫所说上帝显现。亚伯拉罕已经知道并且相信了(罗4:19,20)。从这些事实以及创18:9-15节的记载来看,这次来访是为了预备撒拉经受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而安排的,就是她头生的也是独生儿子的降生。


10 三人中有一位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在那人后边的帐棚门口也听见了这话。

【本会注释】

  这可能是指一年,正如罗9:9节所示。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也是如此翻译的。也可以是指怀孕的正常周期──九个月。不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说到时撒拉要生一个儿子。

  撒拉正站在帐棚的幔子后面,正如阿拉伯妇女从古至今的习俗那样。贝都因妇女至今仍不能随意地和男人交往,其中包括男性客人,特别是生人。尽管如此,她们却对他们的交谈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因此,她们经常躲在帐棚口附近有遮掩的地方。她们虽然不会被人看见,却能听见客人所说的一切话语并能严密地观察他们。提及她的名字的一定使她和亚伯拉罕一样大吃一惊。当她听到自己将有一个儿子时,她必定怀着极大的兴趣凝神倾听。


11 亚伯拉罕和撒拉年纪老迈,撒拉的月经已断绝了。

【本会注释】

  就象前一次启示时的亚伯拉罕一样,撒拉现在也无法相信上帝的应许真地会实现。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她不断地听到这个应许的重申,她觉得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使她信靠的限度。亚伯拉罕的每一个异象似乎都落了空。前一次的启示(创17)使亚伯拉罕的疑惑变为信心。这一次,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疑惑,正如保罗所明确指出的(见罗4:19,20)。


12 撒拉心里暗笑,说:“我既已衰败,我主也老迈,岂能有这喜事呢?”

【本会注释】

  在前一次启示时,亚伯拉罕笑了(见创17:17节注释)。现在撒拉也笑了,可能是对自己命运的苦笑,或是对局面转变的怀疑。带着一种半挖苦半愁闷的笑,她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哪有这么好的事啊!”(见结12:22-28)。

  我主。撒拉虽然有明显的缺点,但她对亚伯拉罕的尊重和顺服却是值得称道的。即使是跟自己说话,她也称他为“我主”。所以新约称赞她是基督徒妻子美德的典范(彼前3:6)。


13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暗笑,说:‘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养吗?’

14 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到了日期,明年这时候,我必回到你这里,撒拉必生一个儿子。”

【本会注释】

  耶和华现在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值得一提的是,上帝的这次显现虽然很可能主要是为了撒拉而不是为亚伯拉罕,因为他已经了解并且相信了,但撒拉若不先开口,祂就不直接同她说话。祂没有与撒拉说话,而是问亚伯拉罕:难道耶和华还会有什么难成的事吗。上帝如此说是为了纠正撒拉的不信并坚固她的信心。当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能达到的时候,当生命力衰退、缺乏作为的能力时,上帝仍具有完全的支配权,能使事情按照祂自己神圣旨意的计划发生。事实上,祂经常允许人的境遇陷入僵局,以便使人的无能与祂的全能产生明显的对比。


15 撒拉就害怕,不承认,说:“我没有笑。”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

【本会注释】

  撒拉的否认显明她的笑和12节所说的话都是无声的。就算是有声的话,也是极其轻微的,她以为没有人能听得见。她此时直接与陌生人说话,既可能仍然躲在帐棚幔子的后面,也可能是从幔子后面走出来。她的否认一方面是怕得罪客人,另一方面也是怕暴露她心理的活动。突然的暴露感使她一时陷入慌乱之中,于是她想用撒谎的来躲避。

  你实在笑了。就象对待伊甸园中的第一对犯错者一样,上帝用简洁的话语严肃地指出她的否认与事实不符。撒拉接下来的沉默表明她承认了上帝的话,而她怀上以撒的事实说明她的悔改和得蒙宽恕。


16 三人就从那里起行,向所多玛观看,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

【本会注释】

  三位天国的来客休息并吃喝了,便准备继续他们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这时才首次提到。如果所多玛等城邦坐落于构成现在的死海南部的平原的话(见创14:3节注释),那么它们距离希伯仑约有40公里──约有一整天的路程。由于亚伯拉罕的客人是在中午来到的,而且他们无疑地和他在一起花费了好几个小时才走,所以他们离去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傍晚。

  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按照一种一直延续至新约时代的表达友情的古老习俗(罗15:24;林前16:11;徒20:38;约叁6),亚伯拉罕陪同他的客人一同走了一小段路。在东方国家中,当客人要离去时,主人仍有送客的习惯。送客的路程的长短标志着主人向客人所表示尊敬的程度。根据古老的传说,亚伯拉罕一直送到迦法巴录卡,这是位于希伯仑向东至东北有七、八公里路程的一个山地。从这里,人们便可以看到死海。亚伯拉罕可能正是在这里和他的客人们一起观望平原上繁荣的城邦的。


17 耶和华说:“我所要做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

【本会注释】

  圣经称亚伯拉罕为上帝的朋友(代下20:7;赛41:8)。由于他与上帝有很深的交情,因此上帝认为可以多告诉他一些祂的作为和手段。祂也曾如此将信息交托给众先知,说他们站在祂的会中,参与其“奥秘”(耶23:18-22;摩3:7)。特别有关耶和华在地上施行审判的信息。


18 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

【本会注释】

  上帝提到祂原来向亚伯拉罕所发的应许(创12:2),解释了为什么要告诉他即将临到平原诸城的审判。至少从理论上说,全地都属于亚伯拉罕。如果上帝作为圣约中的主要一方要采取足以影响其部分地区的行动,祂理应告诉作为可靠的次要一方的亚伯拉罕。事实上,让亚伯拉罕理解和认可即将发生的事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行动将影响到罗得和他的全家。其中一些人不久就要丧失他们的性命。


19 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是值得信赖的,他不会背叛上帝。这是对这位逐渐年迈的先祖美好的称赞。他需要了解上帝的旨意,才能聪明地履行上帝所指定的任务。亚伯拉罕的后裔也必须明白这一点,免得遭遇所多玛与蛾摩拉的厄运。他有责任将他对上帝与人类交往的知识传给后代。上帝的道德律和仪文律法也是他要传予后代的神圣遗产之一。亚伯拉罕不仅在他的家人面前和他们一起祈祷,也象一位祭司一样为他们代求。这个习俗被其他先祖和古代圣人所沿用的(见伯1:5)。作为一个先知,他向他的家人传授了宗教的理论与实践,特别强调实际的德行。他不仅教导他的家人知道这些事情,而且教导他们照着去行。作为一位仁慈的丈夫、父亲和监督人,他给予其庞大家族的社会和宗教生活积极的引导。

  上帝信任亚伯拉罕,因为他“吩咐”家人,不是用专制的方法,而是凭借清楚的训诫和言行一致的榜样。在教育儿童方面,每一个字,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影响。在许多的家庭中,很少有凭借言传身教来进行教育的。父母应对上帝托付给他们的儿童负责,因此要象亚伯拉罕所那样,将坚定和慈爱结合在一起。教养儿童所当行之路的任务是绝对不可委托他人的,不论是监护人还是老师,否则必招致重大的损失。家长不应期待以敬虔教师的影响来取代家庭的教育,这只是一种补充。两者各有其功用,不可偏废。如果没有一方的帮助来协助和巩固的话,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完全的。


20 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本会注释】

  这是指平原城邦中极端罪恶的流行(见创13:13)。上帝恒久的忍耐现在已经达到了尽头。虽然这些平原民族的生活方式一直都很邪恶,但上帝仍给他们一个恩典的时期。在此时期中,祂无时无刻不为自己安排有见证人。罗得公义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榜样,但这对他们却毫无影响(见彼后2:7,8)。他们从前与亚伯拉罕的交往使他们得与真神接触(见创14:22)。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们的罪恶“甚重”,招惹上天的刑罚。我们现今的世界几乎达到了同样罪恶的程度(见路17:28-32;《证言》第5卷第208页)。


21 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象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吗?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本会注释】

  这并不是说上帝对在所多玛所发生的事情不完全了解(见创13:13)。正如在建造巴别塔时一样(见创11:5),上帝要让人类了解自己的公正。祂向亚伯拉罕说明了毁灭所多玛的决定绝非出于专横,而是迫不得已。因此,在上帝宣布要亲自审查所多玛的打算与第17节中所示审判的确定性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22 二人转身离开那里,向所多玛去;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

【本会注释】

  两位天外来客此时离开他,下到平原那里去了(见创19:1)。但耶和华却留了下来,要与亚伯拉罕做进一步的交谈。


23  亚伯拉罕近前来,说:“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近前来。这句话所表达的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靠近耶和华。希伯来原文的“近前来”有时指带着悔罪和崇敬中以心灵亲近上帝(出30:20;赛29:13;耶30:21)。在新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见来4:16;10:22;雅4:8)。

  不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这种对同胞的关爱是亚伯拉罕品格的崇高特征之一。他为他们的代求是圣经中记载的许多类似经验中的一个(见出32:11-32;伯42:10;结14:14;但9:3-19;路23:34;徒7:60)。亚伯拉罕不仅关心罗得,而且深深地同情所多玛的居民。他在营救他们脱离美索不达米亚诸王之手的过程中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相识。亚伯拉罕一定有理由相信平原居民中的一些人已经被他早先的服务所感化。他显然没有忘记罗得,但没有提他的名。亚伯拉罕可能想起自己在先前的经历也需要宽恕之恩,故他的的同情之心更加强烈了。

  这句问话的前提是:上帝已经根据创18:17节的决定向先祖解释了祂将要毁灭平原诸城的意图。亚伯拉罕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保存在这些注定毁灭的城邑中可能存在任何敬虔的余民。他是想为全体居民再争取一段宽容的时期。但当他意识到事情已成定局,这些富有而又邪恶的平原城邦必定要被毁灭时,亚伯拉罕便怀着果敢的谦恭询问耶和华是否在恶人的大灭亡中考虑到了义人的命运。亚伯拉罕此时是在恳求上帝仁慈的宽恕。


24 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

25 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

【本会注释】

  惟有上帝是全人类的审判者。亚伯拉罕如此称呼证明他知道面前是至高的上帝。他现在不在恳求上帝的恩典和赦免,而是恳求祂绝对的公正。上帝已经在祂延长亚摩利人四百年的宽容时期的事上显明了这一原则。因为他们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15:16)。当上帝同意说如果城中还能找到十个义人的话祂就饶了所多玛时,祂根据的仍是这条原则。


26 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

【本会注释】

  上帝接受了亚伯拉罕所提出的要求,不是作为一种秉公之举,而是作为一种怜悯之举。公正的要求就是要保存义人的性命,而只有怜悯才能饶恕恶人的性命。五十个义人的存在有可能使其他人发生改变。上帝理解亚伯拉罕的推理并表明自己是愿意为“五十个义人”的缘故而施恩给那些不配的人。


27 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

【本会注释】

  虽然是灰尘(`aphar wa`epher)。这里亚伯拉罕采用了两个发音和意思都很相近的希伯来词。这些词表明了他在上帝面前所感到自己极其谦微。他太了解自己卑微的起源以及他注定仍将归回到尘土的事实了(见创3:7,19)。


28 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你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


  先祖以东方人的机敏表白了他的主张。他对所多玛人中义人头一次假设的人数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但他意识到这个数字可能过于偏高。于是,他再次显示出了极佳的交际智慧。他并没有以四十五个义人为依据来为城市的安全乞求,而是对因减少五个义人就毁灭该城的做法提出异议。他因上帝不断的仁慈回答而变得更加大胆,就逐渐地减少他认为足以拯救这城的义人的人数。

  亚伯拉罕并没有要求上帝对该城无条件的饶恕,而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存留。我们无法贸然地推测如果他继续将人数减少到少于十人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可能亚伯拉罕觉得这个数字已经足够安全的了,因为除了罗得、他的妻子、以及家中的两个女儿以外,那里不是还有罗得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和她们的家眷吗(见创19:14,15)?亚伯拉罕最初可能想要从一个他认为能够得到肯定答复的人数开始,将人数减少到有指望确保得到肯定答复的人数为止。上帝凭怜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亚伯拉罕的代求。


29 亚伯拉罕又对他说:“假若在那里见有四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

30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假若在那里见有三十个怎么样呢?”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

31 亚伯拉罕说:“我还敢对主说话,假若在那里见有二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2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3 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本会注释】

  每一个真正爱上帝的人都会同样地爱他的邻舍,而且如果必要的话,他们也愿意作出牺牲来增进邻舍的福利。我们无法防止人得罪上帝,但我们可以为他们代求,并恳劝他们。上帝悦纳这样的代求,因为这正反映了祂自己的大爱。义人积极的祷告经常具有何等大的收益啊!当亚伯拉罕凭着爱心和信心就近上帝,谦卑地为罪人代求时,上帝便凭怜悯亲近他,仁慈地应允他的每一个请求。今日那些跟随信心之父脚步的人也会有相同的经验。


箴言16章

 

1 心中的谋算在乎人;舌头的应对由于耶和华。

【本会注释】

巴兰的经历证明了本节箴言的真实性。这个贪心的先知本想咒诅以色列人,以获取巴勒的赏金。但他自称所代言的上帝控制了他所说的话(民22-24章)。本节特别适用于一个人为上帝说话的时候(出4:12;耶1:7;太10:19)。


2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

【本会注释】

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生活中的缺点,但他们总要为自己犯罪找出某种理由。他们可能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认为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难处,他们至少并不比别人坏。他们或者觉得因为自己的某些弱点,上帝会原谅他们偶然的偏离正道。他们接受上帝所定的标准,但不愿意完全遵守。

以自己为标准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纯洁的。他们既以自己为唯一的标准,还会得出别的什么结论呢?圣灵的工作就是破除这种自满心理,使人认识到存在一种绝对的标准。这种标准在上帝的圣言中清楚地显示,并在基督的生活中得到最有力的说明和例证。只有人类的创造主知道人心中自我欺骗的动机,并且利用天国的一切媒介让人认识到需要一位救主,并相信上帝有足够的能力使人重生(见箴21:2;24:12;耶17:9,10;约16:8;雅2:12;《天路》第159页)。


3 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

【本会注释】

交托(galal)。原文有“滚动”之意。圣经劝勉说,“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诗37:5)。

成立。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缺欠,转而求上帝在一切行动和决定上进行指导和帮助时,就有天上的能力帮助他实行在圣灵的感动下所作出的决定。人经过这样的感化以后,连魔鬼也会诧异他的变化。他本来是那么软弱动摇,又骄傲固执(见《给传道人的证言》第18页)。


4 耶和华所造的,各适其用;就是恶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

【本会注释】

本节的意思难道是指依照上帝的计划,祂在地上创造恶人,是为了最后惩罚和毁灭他们吗?人们一直用本节来支持可怕的预定惩罚论,说上帝创造有些人,就是要他们受永远的惩罚。KJV版是前半节是“上帝造万物,是为祂自己。”“祂自己”在箴15:1和箴16:1中译为“回答”,“应对”。所以作者在这里所说的不是预定惩罚的教义,而只是说万物永远不变定律,使痛苦和死亡成为罪的报酬。

上帝所造的人本是正直的,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而犯了罪(传7:29),所以只能在万物结局的时候灭亡。而那些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重生的人(约3:3,7),则能享受永生,承受纯洁的世界(彼后3:13)。上帝已经安排了各种结局,以适应人自己所作的选择。地上其他的受造之物则不由自主地卷入人类所带来的毁灭之中。上帝就是这样向我们保证,祂已预见,并为每个种结局作好准备。再也不会有犯罪的人因他永远的痛苦而让上天难受(见出4:21注释)。


5 凡心里骄傲的,为耶和华所憎恶;虽然连手,他必不免受罚。

【本会注释】

心里骄傲。上帝无法帮助那些心里骄傲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上帝的帮助。属灵的骄傲是最危险的骄傲,因为它使人自满,不让圣灵来感化他。

连手。该词含义不很清楚。有人认为是寓指暴行;有人认为是指连手敌挡上帝;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强调形式,意为“这是我的手”。最后一种解释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所罗门的时代握手没有这样的意思。有一点是肯定的,骄傲的心肯定不能算为无知(见箴29:23;赛25:11;太23:12;腓2:8;《天路》第154,161页;《福山宝训》第19页)。


6 因怜悯诚实,罪孽得赎;敬畏耶和华的,远离恶事。

【本会注释】

尽心爱上帝和同胞,忠于承诺和职责,坚持上帝的真理,就是不再做罪人,而成为上帝忠心的仆人。要蒙上天的悦纳,靠的不是礼物或许多的祭品,而是要脱离罪恶。这个教训与当时许多人的看法大不一样。他们献大量的祭物,想购买上帝的悦纳,而没有洁净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见箴3:3;14:22;20:28;太22:37)。


7 人所行的,若蒙耶和华喜悦,耶和华也使他的仇敌与他和好。

【本会注释】

当一个人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时,他仇敌的敌意往往会因他的善良而平息,无须上帝的特别干预,尽管上帝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情况下介入,如在雅各和以扫的事上(创32:6-11;参《先祖与先知》第198)。


8 多有财利,行事不义,不如少有财利,行事公义。

【本会注释】

该词可能指圣洁的生活或正直的行为。“行事不义”指与之相反的情况。不义之财不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平安,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也不能提供真正的满足。义人的正当收益虽然菲薄,却能带来满足的快乐,绝不会引起妒忌和贪婪(见箴13:7,25;15:16)。


9 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

【本会注释】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依靠上帝赐给我们的生命,所以也要经过祂的许可。人可以进行筹划,但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实现自己的计划。一些基督徒显然认识到这个真理,所以在他们发表将来的计划时,习惯上说:“主若愿意”(见雅4:13-15)。

人必须为将来的行动聪明地制定计划,但所有这些计划都要与上帝所显示的旨意和律法相对照,以确认符合上帝的标准。在考虑问题时要祈求上帝的引导,并愿意接受上帝的更改或阻止(见路12:17-20;《福山宝训》第150页)。


10 王的嘴中有神语,审判之时,他的口必不差错。

【本会注释】

神语(qesem)。通常指虚假的预言(申18:10;耶14:14;结13:6)。但这里似乎用于褒义,指国王所说的话出于超人的智慧。所罗门就是这样。扫罗和大卫二人在开始执政时,也有证据证明上帝与他们同在(见撒上10:6,7;16:3;王上4:29,30)。本节的意思可能是“由于国王们被视为说话具有超人的智慧,他们需要特别小心,以免作出错误的决定”。


11 公道的天平和秤都属耶和华;囊中一切法码都为他所定。

【本会注释】

诚实的交易是受上帝政权的永恒原则来约束的(见箴11:1)。


12 作恶,为王所憎恶,因国位是靠公义坚立。

【本会注释】

由于国王是上帝的仆人,为祂而工作,代表祂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罪在性质上就比一般人更加严重。所以恶王的王位要被剥夺,而公义的政权将得以继续存在(见但4:17;罗13:1-6;《先知与君王》第535页)。


13 公义的嘴为王所喜悦;说正直话的,为王所喜爱。

【本会注释】

公义的国王自己是诚实的,所以喜欢和尊重臣仆和百姓中诚实正直的人(见箴8:6,7)。


14 王的震怒如杀人的使者;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

【本会注释】

暴君独裁而专制。他一生气,就要杀人。所以聪明人要设法让国王高兴(见箴19:12;20:2)。本节并不是维护独裁,而是劝人怎样与这样的暴政相处(见传8:2-4)。


15 王的脸光使人有生命;王的恩典好象春云时雨。

【本会注释】

这句话与第14节形成对照。春云时雨会增加去年秋天早雨时所播种子的收成(见伯29:23;耶5:24)。同样,国王的悦纳也会提供鼓励进步的环境(见诗72:6)。


16 得智慧胜似得金子;选聪明强如选银子。

【本会注释】

国王的悦纳可能更多地带来物质的利益,而不是知识的进步。当人违背自己的信念,屈从统治者的意愿时,智慧和聪明就会受到阻碍。所罗门不可能是指智慧胜过聪明,如同金子胜过银子,而是说智慧和聪明的价值超过人们所竭力寻求的金银(见箴3:14;8:10,11)。


17 正直人的道是远离恶事;谨守己路的,是保全性命。

【本会注释】

正直人的道超脱世界及其诱惑。这些诱惑会引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导致灭亡。凡努力与上帝保持和谐的人,会仔细考虑自己所走的道路,确认自己的脚步不走错(见箴4:26;15:19;提后2:19)。


18 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本会注释】

尽管对于骄傲一再提出警告,每一代仍然都有人骄傲自负,结果落入困苦和耻辱之中(见第19节;箴11:2;17:19;18:12)。那些生骄傲自负的人在审判的时候将不得不降卑承认上帝(见《善恶之争》第670,671页)。


19 心里谦卑与穷乏人来往,强如将掳物与骄傲人同分。

【本会注释】

贫穷要强过在忿怒的日子突然消失,使人无可奈何的富贵(见箴15:17;16:8)。


20 谨守训言的,必得好处;倚靠耶和华的,便为有福。

【本会注释】

这是众所周知的重要事实。只要谨守上帝的道,就能在灵,智,体方面康健,并在万事上蒙福(见约13:17;雅1:25;《历代愿望》第314页)。


21 心中有智慧,必称为通达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学问。

【本会注释】

必称为通达人。即使是没有智慧的愚昧人,也会承认智慧。

嘴中的甜言。即动听悦耳的话语。这也是大家所承认的事实。用现代电声设备在世界的广大地区进行宣传,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仅在商业上,在传福音方面也一样(见第23,24,27节;箴27:9)。


22 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惩治。

【本会注释】

惩治(musar)。参申11:2;箴3:11;赛26:16;53:5。智慧能持续不断地给人带来鼓舞和力量。但愚昧只能给愚昧人带来惩罚(见箴1:7;7:22;15:5)。


23 智慧人的心教训他的口,又使他的嘴增长学问。

【本会注释】

教训他的口。意思可能是“使他说话有智慧”。智慧人聪明的话语能吸引听众,使真理更加动人(见《证言》卷六第400页)。


24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

【本会注释】

人们一直都知道良言是甘甜的。但言语,心情和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是由现代的实验来证明的。埋怨和生气的话语给说和听的人都造成身心的伤害;但和蔼温柔的话语会给全身带来治疗(见《先祖与先知》第556页)。


25 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

【本会注释】

见箴14:12注释。


26 劳力人的胃口使他劳力,因为他的口腹催逼他。

【本会注释】

人劳动是为了食物,衣服和住所。在三者之中食物是最主要。人需要满脸流汗,才得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见创3:19;传6:7;帖后3:10)。


27 匪徒图谋奸恶,嘴上彷佛有烧焦的火。

【本会注释】

匪徒。直译是“彼列的人”,也就是无用的人。

图谋奸恶。KJV版为“挖掘奸恶”。可能指恶人给邻居挖掘陷阱,图谋陷害他。或理解为挖掘奸恶,就像人挖水井一样。说他的话如火灼人,说明他图谋奸恶是为了陷害邻居,而不是为了自己在罪恶的知识中寻欢作乐(见雅3:6)。


28 乖僻人播散纷争;传舌的离间密友。

【本会注释】

夸大其词,造谣中伤会制造纷争,离间友谊(见箴17:9;18:8)。


29 强暴人诱惑邻舍,领他走不善之道。

30 眼目紧合的,图谋乖僻;嘴唇紧闭的,成就邪恶。

【本会注释】

狡猾邪恶的人心地非常钢硬。当他们闭目策划恶计,闭嘴隐藏奸笑时,他们的罪恶就等于已经实行了(见箴6:14;10:10)。


31 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着。

【本会注释】

老年人如果行走公义之道,他们智慧的劝导和良好的影响就为他们一生的成就加冕。但老年人如果坚持作恶,就与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称了。这是很不幸的(见箴20:29;《服务真诠》第204,205页)。


32 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本会注释】

成功的军事领袖总是会受到许多称赞,并被视为勇士。但克己自制更值得尊敬(见雅3:2;《历代愿望》第301页)。


33 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

【本会注释】

上帝并不希望人任何事情都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或相关的原则可以帮助人做出决定,采用抽签就会削弱人的意志和品格。只有在得到上帝特别指示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否则就无法保证能得到出于灵感的答案。

希伯来人抽签的方式不很清楚。“签”可直译为“鹅卵石”,暗示用的是小石子,可能是不同颜色或特殊形状的。本节似乎暗示至少有时把石子放到长袍胸部的皱折里摇晃,再拿出来(见书18:10;箴18:18;徒1:23-26;《先祖与先知》第494,495页


诗篇9章

序言——本诗被称为感恩诗。它赞美上帝是公义的审判者,惩罚恶人,保护受压迫者。只有第13节用负面的话语打断本诗胜利的音符。本诗是《诗篇》中第一首离合诗,即字母顺序诗(诗9,10,25,34,37,111,112,119,145篇),尽管其离合体不像其他诗歌那样严格。第一段的每一行都是以希伯来语的第一个字母开始的。后来只是每一段的第一行遵守这一规则,但仍有些违规现象。本诗的分段完全按照规则,共分成10个相等的段落。一般的离合式诗歌是通过重复不同的侧面来强调主题,但在组织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展开或程序。有人认为本诗的背景是撒下8章,但本诗没有提到任何历史事件。有些希伯来语文稿,七十士译本和武加大译本把本诗和第10篇合为一篇。见本书第625页(《诗篇》序言)。

关于题记,见本书第616,628页(《诗篇》序言)。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调用慕拉便。

1 我要一心称谢耶和华;我要传扬你一切奇妙的作为。

【本会注释】

一心。本诗以最深的感激开始。感情是非常专一的。诗人竭尽全力赞美上帝。所表达的感激是倾情而真诚的,比口头的表达更加强烈。

你一切奇妙的作为。诗人始终热情地赞美上帝的一切福气,不仅指直接引发赞美的拯救。第3-5节提到了上帝的特殊干预。


2 我要因你欢喜快乐;至高者啊,我要歌颂你的名!

【本会注释】

歌颂(zamar)。其词根是名词mizmor(“诗歌”)。Zamar意为“歌唱”,或“奏乐”。

至高者('Elyon)。见诗7:17注释。上帝是世界的主宰。


3 我的仇敌转身退去的时候,他们一见你的面就跌倒灭亡。

【本会注释】

上帝一出现,仇敌就跌倒。是上帝大能的显现带来胜利。


4 因你已经为我伸冤,为我辨屈;你坐在宝座上,按公义审判。

【本会注释】

已经为我伸冤,为我辨屈。上帝保卫了正义的事业。祂是维护者。

坐。描绘审判者坐在王位上(见第7节)审理案情。祂的裁定对诗人有利。


5 你曾斥责外邦,你曾灭绝恶人;你曾涂抹他们的名,直到永永远远。

【本会注释】

外邦(goyim)。即“各民族”(见诗2:1注释)。

涂抹他们名。当一个民族被征服时,它的名字就从地上的国度中消失了。


6 仇敌到了尽头;他们被毁坏,直到永远。你拆毁他们的城邑,连他们的名号都归于无有。

本节描绘仇敌的完全毁灭。


7 惟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他已经为审判设摆他的宝座。

【本会注释】

惟耶和华。第六节的原文是以hemmah(他们)结束的。该词大多数版本没有译出,因为其含义与上下文不符。据乌加列文献(见本书第618页),hemmah还有“看哪”的含义。若是这样,该词就属于第七节。这一节的前半部分就成了:“看哪,上帝将永远忍耐”。在诗人的时代没有标点。如果标点用在hemmah之前,而不是在之后,本诗的离合结构就好多了。这样的调整会使第7节以字母he开始。而目前的希伯来文本则不是这样。

坐着为王。与第6节的毁灭形成强烈的对比。上帝永远坐在审判的宝座上公正执法。“变化无常,环境何能留住?恳求不变之神,与我同居”(《赞美诗》505版38首)。


8 他要按公义审判世界,按正直判断万民。

【本会注释】

参启20:12,13。本诗的背景是,上帝显示自己为公义的审判者。祂在最后的审判时也会这样。第7,8节为第四段,没有按照离合诗的格式。


9 耶和华又要给受欺压的人作高台,在患难的时候作高台。

【本会注释】

高台(misgab)。“平安的高台”(见诗18:2;46:7;48:3)。


10 耶和华啊,认识你名的人要倚靠你,因你没有离弃寻求你的人。

【本会注释】

认识你名。见诗5:11;7:17注释。认识上帝的名,就是熟悉祂的品性。

倚靠。律法是上帝颁发的。我们可以信任上帝能秉公行事(见诗62:8;64:10;111:5)。

没有离弃。人可能离弃上帝;上帝却永不会离弃祂的儿女。


11 应当歌颂居锡安的耶和华,将他所行的传扬在众民中。

【本会注释】

歌颂。鉴于上帝神圣的品性和祂对人类的仁慈,,诗人呼吁别人也赞美上帝。

锡安。见诗2:6注释;参诗3:4;5:7。

众民中。要把上帝在以色列人中的奇妙作为告诉各国人民,使他们也承认上帝,得到祂的保护。上帝不是单怜悯以色列(见诗105:1)。这个观念贯穿在整部《诗篇》。如果以色列学会了这个教训,就不会出现法利赛人严格排外的做法。


12 因为那追讨流人血之罪的,他记念受屈的人,不忘记困苦人的哀求。

【本会注释】

追讨。参创9:5。这里描写上帝对恶人实施惩罚。在上天看来,谋杀是可憎的罪孽。上帝追讨流人血的罪,绝不会姑息剥夺他人性命的人(见创4:10)。以色列人是祂的儿女。祂发誓要报应流无辜者血的罪(见得2:20注释)。

困苦人。即“受苦者”。


13 耶和华啊,你是从死门把我提拔起来的;求你怜恤我,看那恨我的人所加给我的苦难,

【本会注释】

希伯来人把死亡与she'ol联系起来。该词指死者的居所。在诗人的想象中,它是一个有门看守的入口。巴比伦人认为she'ol是一座城市,外面有七道墙。每道墙上都有带双道门闩的门,防止死人回到活人之地。诗人觉得自己离死亡的门户太近了。只有上帝能救他,所以他在危险中仰望上帝,求上帝拯救他。“死门”还出现在诗107:18。本诗只有第13节中断了胜利的宣告。


14 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美德;我必在锡安城(原文作女子)的门因你的救恩欢乐。

【本会注释】

述说。由于死人不能赞美上帝(诗88:10-12;115:17),诗人呼吁上帝拯救他,使他可以在活人中间赞美祂。

门。与13节的“死门”形成对照。这些门是城市的入口。人们聚集在那里,交流新闻,就象现在的每日看报。这是一个方便的公共场所,就象希腊人的会所和罗马人的广场。

锡安城的门(城原文作女子)。指耶路撒冷的居民。锡安或耶路撒冷被视为母亲城。本节和第11节出现“锡安”,暗示创作的年代是在锡安或耶路撒冷成为首都和敬拜的场所以后。


15 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在自己暗设的网罗里缠住了。

【本会注释】

外邦人。拜偶像的国家合伙反对诗人(见诗2:1;9:5注释)。

坑中。本节的“坑中”和“网罗”与诗7:15的说法相同。采用了两种捕猎方法作为比喻。这种观念在下面的第16节里有重复。他们是罪有应得。


16 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了,他已施行审判;恶人被自己手所做的缠住了(或作:他叫恶人被自己手所做的累住了)。(细拉)

【本会注释】

施行审判。上帝通过让各国自食其果而在万民面前展现了祂拯救的大能。

自己手。参第15节和诗7:15。

Higgaion。该词没有译出。在诗19:14里译为“意念”;在诗92:2里译为“幽雅的声音”。该词含义模糊,很难确定在本诗中的意义。它可能是一种音符,或公共演唱时的插曲。

细拉。见本书629页(《诗篇》序言)。


17 恶人,就是忘记上帝的外邦人,都必归到阴间。

【本会注释】

必归到。该动词在第3节译为“退去”。


18 穷乏人必不永久被忘;困苦人的指望必不永远落空。

【本会注释】

穷乏人。该词和后半句的“困苦人”不但指穷人,而且指受压迫者(见第12节注释)。上帝特别关照穷乏人和困苦人。这是《旧约》的伟大真理之一。

被忘。与第17节“忘记”相呼应。上帝不会忘记那些需要祂拯救和保护的人。

指望。最诚恳地希望得到拯救。穷乏人和困苦人总不会失望。


19 耶和华啊,求你起来,不容人得胜!愿外邦人在你面前受审判!

【本会注释】

耶和华啊。诗人庄重地呼吁上帝就席全地的审判者(见诗3:7注释)。

('enosh)。是软弱无力的,与大能的审判者上帝形成强烈的对比(见诗8:4注释)。

面前(paneh)。直译是“脸”。乌加列语(见本书第618页)的pn 意为“脸”,还有“意愿”,“目的”的意思,与亚马拿书信里的迦南词panu相义(见本注释卷一105,106页)。所以在这里和其他地方(在诗21:9译为“震怒”;在诗80:16中译为“脸”;在诗82:2中译为“人”), paneh可译为“意愿”。这样,整句就成了:“愿各国按你的旨意受审判。”


20 耶和华啊,求你使外邦人恐惧;愿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人。(细拉)

【本会注释】

恐惧(morah)。该词的辅音意为“教师”。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是这样译的。其他译本认为morah是mora(恐惧)的误拼,还有人认为morah是me'erah(诅咒)误拼,意为“使他们受到咒诅”。

('enosh)。与第19节相同。本诗的最后强调,在全地审判者的眼中,人是软弱的。

细拉。见本书629页(《诗篇》序言)。


马太福音15章

提要:3基督谴责文士和法利赛人藉着他们的遗传违反上帝的诫命:11教导人明白为何入口的不能污秽人。21他治好了迦南妇人的女儿,30和其他许多人:32并用七个饼和几条小鱼使四千人吃饱了,不算妇女和孩子。


论洁净

太15:1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说:

【本会注释】

那时。[有关遗传与仪文污秽之争,太15:1-20=可7:1-23。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关于马太使用“那时”这个词的注释,见对太4:1的注释。


太15:2 “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太15: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上帝的诫命呢?

太15:4 上帝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太15:5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

太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上帝的诫命。

【本会注释】

不孝敬。太15:6的第一个句子在钦定本中似乎实际上继续并完成的是第5节的思想。第6节以“这就是你们”开始会更好。

诫命。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话”。


太15:7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

太15:8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太15:9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太15:10 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太15: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太15:12 当时,门徒进前来对他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不服(原文作跌倒),你知道吗?”

太15:13 耶稣回答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

【本会注释】

凡栽种的物。这里的意思指每一条遗传,每一条“人的吩咐”(见对可7:3,13,15的注释)。


太15:14 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本会注释】

沟。更可说是:“坑”或“洞”。


太15:15 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

太15:16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

太15: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

太15: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太15: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

太15: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迦南妇人的信心

太15: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本会注释】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腓尼基,太15:21-28=可7:24-30。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接下来的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晚春,可能约在五月份。加利利传道因使5,000人吃饱和在迦百农会堂里关于生命粮的布道(见对约6:1,25的注释)达到了高潮。大众性的潮流开始转而反对耶稣了,就像一年前在犹太地一样(见《历》第四十一章),那些自认为是他的跟从者的人多数都拒绝了他(见对约6:60-66的注释)。这是在那年的逾越节之前不过几天的时候,耶稣没有参加那个逾越节(见对可7:1的注释)。

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曾使犹太领袖们大大惊慌(见《历》第四十二章;见对可6:14的注释)。在逾越节后,一个代表团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控告他正在违反宗教规条(见可7:1-23)。但是他通过揭露他们的假冒为善使他们无言可答,他们就气愤愤地走了(见《历》第四十二章)。他们的态度和威胁说明他的性命有危险了(《历》第四十三章)。所以与他先前给门徒们的忠告相一致,他就暂时退出了加利利(见对太10:14,23的注释),就像他一年前在犹太地被领袖们拒绝时离开那里一样(见对太4:12的注释)。

这次向北撤退标志着基督传道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也标志着他在加利利传道的结束,约从公元29年的逾越节到公元30年的逾越节,他曾在加利利献身传道约一年之久。当时距他的死期已经不到一年了。

虽然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产生冲突,是促使耶稣退到腓尼基地区的直接原因,但这次的旅行也有它积极的一面。耶稣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不仅在于离开加利利,而且在于转到腓尼基的一般地区。既然他已经被犹太地和加利利的犹太人拒绝了,耶稣就寻求一个机会教导他的门徒们为非犹太人作工。异教徒需要福音,他现在开始进行的一系列教训,计划是要使门徒们认识到异教徒的需要,以及他们也是天国预期之候选人的事实。退到腓尼基给这样的教导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见《历》第四十三章)。在这次访问腓尼基期间,耶稣只行了一个神迹。然而,这次访问显然不具有那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的意义,因为耶稣一到那里就隐退了,并且计划不让人知道他在那里(见可7:24)。

境内。希腊文merē,“区域”,“分界线”或“地区”。耶稣退到了加利利与腓尼基接壤的丘陵中(见《历》第四十三章),从那里他可以看到推罗和西顿的城市,相隔23英里(约37千米),在下面的滨海平原。该地区属于罗马的叙利亚省(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69页)。

推罗和西顿。见本册注释第一册原文第128页;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67,68页;见对创10:15的注释。在罗马人来到之前,数百年来腓尼基人曾一直是世界贸易的领导者。


太15:22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本会注释】

一个迦南妇人。腓尼基人是古时的迦南民族;实际上,他们称自己是迦南人(见对创10:6,18的注释)。希腊人称他们是腓尼基人,显然是以一种紫色染料的名称(希腊文phoinix)命名的,那种染料是腓尼基人很早以前,在爱琴海地区做贸易时希腊人从他们买进的(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68页)。迦南人是含族血统,但在他们居住在巴勒斯坦初期时,就采用了闪族语系并且吸收了那么多闪族文化,以致于长期以来就被认为他们是闪族出身了。犹太人是闪族人,希伯来人和迦南人在语言和一般的文化特征方面极其类似。

这是记载在福音书中的关于耶稣曾照顾非犹太人的第四个场合。第一个是在撒玛利亚的叙加(约4:5-42),第二个是在迦百农(路7:1-10),第三个是在格拉森附近地区(可5:1-20)。当然,撒玛利亚是部分的犹太人,虽然耶稣为他们传道不会被看作可支持的,但也不会给他带来为彻头彻尾的外邦人传道的责难。那百夫长待犹太人如同朋友,并且相信他们持有的是真信仰。基督为百夫长行的神迹是依照犹太领袖们的要求而行的。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不可能被犹太人解释为,基督故意和异教徒接触。反而,他们可能会认为是强加在基督身上的一个紧急事件,在某种意义上,他赶出那些鬼乃是出于自卫。而且,他不肯让那两个脱离了被鬼附的人作为门徒与他联合。即使在现在,关于这个腓尼基妇人,耶稣也没有公开地为那地区的人作工(见可7:24)。她来到他面前并将自己的请求强加给他。

基督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人交往,他只是为“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15:24)传道的附带事件。如果他为选民的劳苦偶遇任何程度的成功,他就有必要至少在表面上遵照传统到这种程度,以致犹太领袖们不该有任何机会控告他,毁掉他们已经建立起来反对外邦人的隔墙,因为那些隔墙在许多方面都是错误的(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28-33页)。否则,他就会破坏自己为之劳苦的百姓的影响力。现今,基督徒工人们要认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并且要谨记“上帝并不偏待人”(徒10:34)。

那地方。希腊文horia,“边界”,这里指被各边界围绕之地(见对第21节的注释)。耶稣是在推罗和西顿的附近,那妇人是推罗和西顿地区的人,这里所记载的事件发生在同一个地区内。那妇人一发现耶稣就来“俯伏在他脚前”(可7:25),她俯伏在他面前,这在东方通常是一个人向长者提出请求时所采取的姿势(见对太4:9;8:2的注释)。

可怜。希腊文eleeō(见对太5:7的注释)。

大卫的子孙。见对太1:1的注释。一个外邦妇人竟然用这个头衔称呼耶稣,暗示承认他是弥赛亚,实在令人惊奇。有许多犹太人住在腓尼基,在他们中间早就开始流传着关于耶稣的奇妙事迹了(见可3:8;路6:17)。显然通过这些住在腓尼基的犹太人,那妇人曾听说过耶稣(见《历》第四十三章)。

被鬼附得甚苦。直译是,“严重地被鬼附着”,或,更为自由地译为“严重地被一个魔鬼附着”(见对可第一章的附注)。


太15:23 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本会注释】

一言不答。基督的目的是要教导门徒们一个在为非犹太人作工方面的教训,他是通过先扮演犹太人通常的态度,再将之与他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来施教的(见对第21节的注释)。典型的犹太拉比会做的与门徒们的提议一样,对她的请求连一个直接的回答都不给就打发她走。耶稣本人对外邦人的关切,与他们适合享有天国的特权一样,从他曾论到他们的话中都是显而易见的(见路4:26,27),加之他在先前的场合对他们所做的事。耶稣决没有犹太人对外邦人怀有的那种狭隘的排外情绪(见对太15:22,26的注释)。

门徒进前来。他们并不重视由这个外邦妇人热情洋溢的请求引起的宣传效应,他们看她不过像一条狗(见对太10:5的注释)。她不仅是一个外人;还是一个女人。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外国人。在他们的观念中,还丝毫没有想到为陌生的外国女人传福音的事。


太15:24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本会注释】

我奉差遣,不过是。见对第21节的注释。即,耶稣主要是奉差到犹太人那里去的,可是一有机会他也不拒绝把他给自己百姓的祝福给外邦人(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26-30页)。直到基督升到天上许多年之后,犹太基督徒们才完全领会了,上帝认为各地的所有人都适合成为天国公民的事实(见徒9:9-18,32-35;10:1-48;15:1-29;罗1:16;9:24等)。

迷失的羊。见对太10:6的注释。


太15:25 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

【本会注释】

拜。直译是,“俯伏自己”(见对太8:2的注释)。在敬拜的对像面前,或者在人面前,尤其是在向之寻求恩待的长者面前,都可以采取这个典型的东方恳求姿势(见对斯3:2的注释)这个妇人使用弥赛亚的称号“大卫的子孙”(见对太1:1;15:22的注释)暗示她至少模糊地认识到了耶稣实际是谁。并不清楚她用这个称呼只是因为她的犹太邻舍曾用它来讨论基督的奇妙作为,还是表示她本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


太15:26 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本会注释】

不好。即,不适合或不适当或不好。基督在这里表达的是犹太人对外邦人的典型态度,认为他们不配得上天的祝福。

饼。即,救恩的“粮”(见约6:32),就是上帝曾委托给犹太人,他的“儿女”的,为要将之分发给外邦人,但犹太人却将之私藏了(见《路》第二十三章)。

狗。希腊文kunaria,“小狗”,在这里用来指外邦人(见对太7:6的注释)。犹太人认为救恩的福份如果给了外邦人就浪费了,照犹太人的观点看,外邦人没有能力赏识这些福份或受益于这些福份。基督假装对那妇人采取轻视的态度可能会使她气馁,但毋庸置疑,他相信她的信心不会失败(见林前10:13)。她似乎确信基督能给她心中所想的,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见对可1:40的注释)。骄傲和偏见对她来说算不得什么,她也不让这些阻止她。她的信心和恒心都确实值得表扬。


太15:27 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本会注释】

主啊,不错。或,“是的,主”。在耶稣假装对她热切的请求漠不关心的背后(见对太15:23,26的注释),她显然察觉到了涌自他源源不尽之伟大爱心的温柔同情。他屈尊与她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像拉比们做的那样断然拒绝她,这事本身显然给了她勇气相信他会同意她的请求。他的声音没带有一点儿不耐烦,并且他的面容显示出的只是他面上常有的平静、尊严和无限的亲切。

碎渣儿。希腊文psichia,一个小辞形式,意思是“一点儿”,或“碎屑”。就连“小狗”(见对第26节的注释)都有权利吃它们主人丢给它们的“碎渣儿”。这个不平常的妇人准备好要接受基督可能会给她的任何级别的仁慈,甚至于都不为这点争论,只要他愿意答应她的请求就行了。请比较那麻风病人面对主要障碍时的坚持不懈(见对可1:40-45的注释)。


太15:28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本会注释】

你的信心是大的。她已经面对了考验;她的信心是坚定的。她确信基督有能力把健康赐给她的女儿。请比较基督对那个百夫长的称赞(见对路7:9的注释)。

那时候。像那个大臣的儿子(见约4:43-54)和百夫长的仆人一样(见路7:1-10),这个迦南妇人的女儿在远处就被治好了,并不直接在基督面前,并且与在另外两个案例中一样,都是立即、完全治愈的。


治好许多病人

太15:29 耶稣离开那地方,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就上山坐下。

【本会注释】

耶稣离开那地方。[治好一个聋哑人;在低加波利行的其他神迹,太15:29-31=可7:31-37。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15:30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带着瘸子、瞎子、哑巴、有残疾的,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他脚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本会注释】

都放在他脚前。不是以一种粗鲁的方式,而显然是以一种决定性的方式。他们把病人和受苦的人都托付给他的怜悯。


太15:31 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上帝。

耶稣使四千人吃饱

太15:32 耶稣叫门徒来,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

【本会注释】

叫门徒来。[使四千人吃饱,太15:32-39=可8:1-10。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关于紧接在此之前的事件,见对太15:21的注释。关于这个神迹的附近地区,和在同一地区从前行过的一个神迹以及这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见对可5:1,18-20的注释。关于这两个事件的比较,见对本章末尾的附注。时间很可能在公元30年的早夏,可能在六月底或七月初。

怜悯。救主总是被人类的苦难和悲哀打动(来4:15)。

众人。即使不都是外邦人,大部分也是外邦人(《历》第四十四章)。他们最初对耶稣怀有偏见,现在似乎不仅友好地待他,而且对他所说的非常感兴趣了。

三天。根据东方的计算方法,这可能是一个整天,加上这天之前的一部分和之后的一部分(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人们可能至少带了一天否则就是两天的食物,因为耶稣直到第三天才对之感到关心。

我不愿。直译是,“我不乐意”。

恐怕他们困乏。他们饿了,耶稣关心他们身体的康乐,就像他关心他们属灵的福利一样。


太15:33 门徒说:“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

【本会注释】

门徒说。请比较可6:35-37的注释。


太15:34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有七个,还有几条小鱼。”

【本会注释】

有多少饼。关于在使5,000人吃饱时所提出的类似问题,以及“饼”的注释,见对可6:38的注释。

几条小鱼。鱼并不多,并且在门徒们看来,它们是那么小,几乎都不值得注意。


太15:35 他就吩咐众人坐在地上,

【本会注释】

地。关于没有像在使5,000人吃饱的叙述中一样提到草的重要事实,见对本章结尾的附注。


太15:36 拿着这七个饼和几条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本会注释】

祝谢了。见对可6:41的注释。


太15:37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

【本会注释】

众人都吃。见对可6:42的注释。

零碎。关于“零碎”这个词,见对可6:43的注释。

筐子。希腊文spurides,由草绳或枝条编成了大篮子(见对可6:43的注释)。


太15:38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本会注释】

四千男人。在使5,000人吃饱时,加上妇人孩子共有10,000多人在场(见《历》第八十五章)。如果现在的比例也是一样,就会有8,000多人在场,包括男人,妇女和孩子。


太15:39 耶稣叫众人散去,就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

【本会注释】

马加丹。马可福音是大玛努他(可8:10)。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名称。大多数现代权威支持读作马格大拉,并且暂时认为它是Mejdel,在加利利海西岸,迦百农和提比哩亚之间。Mejdel的遗迹位于革尼撒勒平原南部边界附近。


对第十五章的附注

批评者们经常控告说使4,000人吃饱和使5,000人吃饱并不是分别不同的两个事件。他们指出了许多相似的细节,尤其是当基督要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使那么一大群人吃饱时门徒们的态度。然而,许多别的细节却表明这是两个相似的事件,就像福音作者们所断言的,而不是像批评家们所声称的,以为是一个原始事件的两个版本,。

可以列出如下的相似点:(1)神迹的发生地,都在加利利海的东岸或东北岸;(2)都有一大群人聚集在一个空旷的山坡上听耶稣讲道;(3)都缺乏食物,鉴于那种情形,耶稣都对他们表示了同情;(4)耶稣与门徒商议,暗示他们应该带头提供食物;(5)门徒们充满疑问的回答以及耶稣询问有没有可供应的食物;(6)群众都坐在地上;(7)祝谢、擘开,并且分发饼和鱼;(8)剩余食物的数量;(9)遣散群众;(10)回到加利利海西岸。

不同点是这些:(1)一个是由海路来的;另一个是由陆路来的,就如上下文所暗示的;(2)一个靠近伯赛大朱莉亚斯;另一个很可能更远在南方,靠近格革沙(Gergesa);(3)一个主要是参赴逾越节途中的犹太人(《历》第三十九章);另一个主要是住在当地的外邦人(《历》第四十四章);(4)一个教导了一天之久;另一个教导了三天之久;(5)导致耶稣去那地区的环境:一个是与他的门徒们同去的;另一个是耶稣已经在那地区并且在医治人了;(6)时间:一个紧接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之后;另一个在一次去腓尼基的旅行之后;(7)一个是群众立即聚集的,没有带食物;另一个显然是群众预备了一天或两天的食物,所以是按照预先安排的计划聚集的;(8)一个是5,000人;另一个是4,000人;(9)一个是门徒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提议打发群众回家;另一个是耶稣提出了这个问题,暗示门徒们有义务对这事做点什么;(10)一个是绿草地;另一个没有提到草;(11)一个记述了有秩序的就座安排;另一个没有提到百姓怎么坐的;(12)收集剩余零碎的篮子种类:一个是kophinoi;另一个是spurides;(13)收集的数量:一个是12kophinoi;另一个是7spurides;(14)一个是耶稣打发门徒们先渡到海那边去,他自己退到山上去祷告;另一个是耶稣陪伴着他们;(15)目的地:一个是迦百农或革尼撒勒;另一个是马加丹;(16)一个后来发生了海上风浪;另一个没有提到在暴风中渡海的事;(17)一个是因为有人看见耶稣离开,诱发了群众的聚集;另一个是有些人从很远的地方来,除了先作计划不可能知道聚集的事或者不能聚集。

几处不同点的偶发性排除了这两个故事源自一件事的可能性,也排除了福音书作者们从一个故事造出两个故事的意图。还应该注意的是,相似点实质上大部分是对总体而言,不同点却主要与具体细节有关。而且,不同点在数量上也比相似点多。尤其值得注意是几个更为重要的不同点:

1.在使5,000人吃饱时,有许多青草(太14:19;可6:39;约6:10),而使4,000吃饱时,没有一位福音书作者提到过草。第一个神迹发生在逾越节前几日,所以很可能是在公元30年的三月底四月初(见对可6:30的注释)。在巴勒斯坦,最后一次大量的降雨是在三月,一般说来,随着几周后干旱季节的到来,草就枯干了(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110页)。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上下文中,都记载这两件神迹,而这两件事至少要有数星期的间隔时间(见对可7:1;太15:21的注释)。在第二个神迹时,草应该已经变成褐色枯干了。在这两个叙述中的这两个不相关的附带要点倾向于彼此确认,然而,要是反过来,在第二个场合中提到了青草而第一个中没有提到,似乎就矛盾了。

2.第一个场合的篮子是kophinoi,小的手提篮,而第二个场合用的是spurides,大的、筐子似的篮子(见对可6:43的注释)。与那5,000人在一起时,门徒们带的是kophinoi,或小手提篮,是犹太人在短途旅行中使用的,第一个场合在不到24小时中涉及的旅行不到10英里(16千米)。第二个场合涉及的旅行穿过的主要是外邦地域,行程约有50到75英里(80到120千米),花了几周时间。在这种穿过外邦地域的旅行中,犹太人会避免向外邦人购买食物,所以门徒带的就是较大的spurides(见对可6:43的注释)。要是与那5,000人在一起的短途旅行用的是大篮子,而另一次的长途旅行用的却是小篮子,似乎就有矛盾了。事实上耶稣后来提到了这两个场合,并且在kophinoi和spurides之间作了区分,再一次证实了这两个神迹之间的差别(太16:9,10;可8:19,20)。有些人提议说这两种篮子之间的不同只是大小上的不同。如论如何,福音书作者们一贯主张了这一区别。

3.在第二个场合,群众留在耶稣身边三天,显然到第三天才吃完食物的事实,引起了强烈的假定,可以推测他们是有准备而来,至少要留下来一或两天。换句话说,他们知道会找到耶稣,并且显然盼望与他共渡若干时光。他们中有从远处来的(可8:3),这事指明一种有计划的聚集,而第一个场合却不是这样。但是福音书的叙述无意中提供了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说明了人们是如何开始聚集的,虽然这并不是与故事本身一起提到的。那两个被鬼附的人曾把他们被治好的故事传遍了低加波利(可5:20;路8:39)。他们曾恳切热心地作工,以致那地区的都人非常想见耶稣(见路8:40;《历》第四十四章)。许多月后,当他回来时,那两个被鬼附的人,无疑还有别人,欢快地传播了这消息,并且很可能事先经耶稣同意,从远近各处召了人来。

批评者们反对这是两个神迹的主要原因在于门徒们像前一个场合一样,对于基督能力的彰显没有准备(太15:33;参可6:35-37)。而且,自从前一次神迹以来,至多不过三或四个月,门徒们在第二个场合显得那么智力迟钝似乎难以令人置信。然而,第一个场合的群众全部由犹太人构成,他们据认为是适合吃那“从天上来的粮”的,然而第二个场合的群众全部由外邦人构成(见《历》第四十四章)。耶稣自己不是最近还断言“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吗(太15:26)?固然,这句话不可在字面上应用就像不可象征性的应用一样,但在门徒们迟钝的心中(参太16:6-11),显然按字面意思理解了。不到24小时之后,耶稣再次斥责他们那么迟钝没能领会他所说话语的意思(太15:9-12)。对门徒们来说,令人惊异并且想不到的事并不是耶稣能提供食物,而是他竟然愿意为外邦人这样做。


马太福音16章

提要:1法利赛人求神迹。6耶稣警告他的门徒们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13百姓对基督的看法,16彼得认耶稣为基督。21耶稣预言他的死,23责备彼得对这事的劝阻:24并且告诫那些跟从他的人要背起十字架。


法利赛人求神迹

太16: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求一个神迹,太16:1-12=可8:11-12。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至少有两个场合论到有人要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第一个场合与海边布道有关,很可能在公元29年秋天(见对太12:22,38,39的注释)。太16:1-4的事件约发生在九个月后,很可能在公元30年的早秋。关于紧接在此之前发生的事件,就是第二次求神迹所基于的事件,见对太15:21,32的注释。

和撒都该人。现在,撒都该人与法利赛人第一次联合起来企图压制耶稣了。在此之前几周,耶稣曾离开加利利,避开这些吹毛求疵的批评(见对太15:21的注释)。现在,几乎就在他重新踏上加利利的土地的同时,他们就向他展开了新一轮的进攻。

试探。希腊文peirazō(见对太4:1的注释)。早些时候他们曾问过耶稣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无疑猜测过他可能会怎么回答(见对太12:38的注释)。他会拒绝,他们很可能打算把他的拒绝呈现在百姓面前作为证据证明他声称自己是弥赛亚乃是错误的。他们在使耶稣受试探,就像撒但在旷野里所做的一样(见对太4:7的注释),他们并不真诚地想看见会令他们信服的什么事,而是盼望他不这么做,从而给他们一个机会公然抨击他和他的主张。明显地,耶稣有能力行这种神迹,但他一贯拒绝这样做(见对太4:3-11;7:6的注释)。他能做,但不肯做,因为这么做会与行神迹的原则不一致(见《历》第三十九章)。

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

从天上。见对太12:38,39的注释。到现在,耶稣已经行过了各种各样的神迹,包括证明有能力控制疾病、魔鬼、死亡和自然力的神迹。每一神迹都是他对真正需要的应允(《历》第三十九章)。实际上,他所行的所有神迹都是借着神能而实现的,每一神迹所带给人类的祝福,都可能是他神能最好的证明。但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想要“从天上显个神迹”,并且否认耶稣所行的许多神迹,乃是证明他的使命是出自上帝的令人满意的证据。显然,他们寻求一个完全在人的控制领域之外的神迹,例如不合时令的雷声(见对撒上12:17的注释),或火从天降(见对王下1:10的注释),或日头停在空中(见对书10:12的注释),并且准备好要断言如果耶稣不这样做,他就不比古时的先知们伟大,例如撒母耳和以利亚。虽然他们知道天使对伯利恒牧羊人的宣告(路2:8-14)。知道把博士们带到耶路撒冷的那星(太2:1-6),也知道圣灵仿佛鸽子降下以及从天上来的声音(太3:16,17),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被归为“从天上来的神迹”—但他们还是拒绝承认,这是证明耶稣就是上帝儿子的直接证据(见对太13:13-16的注释)。他们没有知识乃是因为他们选择拒绝亮光(见对何4:6的注释)。


太16:2 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

【本会注释】

晚上。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支持省略第2节,以这些话开头的余下部分和第3节的所有内容。路12:54-56的意思相同,只是形式上略有区别。这种例证显然是基督经常使用的,在马太福音中也完全符合上下文。

天必要睛。耶稣指的是巴勒斯坦的天气。从西边地中海而来的风和云一般会带来降雨,而来自东南方向阿拉伯沙漠地区的风却意味着炎热、干燥的天气。


太16:3 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

【本会注释】

今日必有风雨。直译是,“今天,一场暴风雨”。

发黑。希腊文stugnazō,“显得黑暗”,或“看上去忧愁”(见可10:22)。在这里stugnazō的意思是“阴天的”,要么多半是“预示着……的危险”。

分辨。希腊文diakrinō,“区别”,“分开”或“作区分”。

天上的气色。见第2节;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在论到弥赛亚的犹太气候观中,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个“时兆”,一个“今日必有风雨”的象征。


太16:4 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本会注释】

邪恶淫乱的世代。“邪恶”的意思是指缺乏道德和属灵的领悟力;“淫乱”的意思是指不忠于上帝(见对太12:39的注释)。

没有神迹。耶稣的批评是人们需要内在属灵的重生,而不是某个外在的记号(见《历》第四十四章)。耶稣所说的话本身就是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神迹”,是他们必须留心的。

先知约拿。基督在这里指的先是约拿传道的能力,成了给尼尼微人的一个“神迹”,正如他自己的传道乃是给他在世时的百姓的一个神迹一样(见《历》第四十四章),其次,是就时间因素来说—三日三夜—乃是约拿的经历(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

耶稣就离开他们。见对太10:14,23;15:21的注释。耶稣不肯进一步与这些假冒为善的人争论。这么做是没用的,因为什么都得不到,不管是为了使他们信服还是启发旁观者。进一步的讨论只能使百姓混乱,并且巩固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故意不信和欺骗的事业。


防备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的酵

太16:5 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

【本会注释】

那边。他们的目的地是伯赛大朱莉亚斯(见对太11:21;可6:31;8:22的注释),距马加丹约8英里(约13千米)。马可福音中的记载(可8:13-22)乍看起来像是暗示,耶稣和门徒们之间的交谈是在渡海途中发生的。但是马太明说是在他们到了“那边”之后发生的(见《历》第四十四章)。

忘了。即,他们匆忙离开马加丹时,是由与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论战引起的。伯赛大朱莉亚斯本身属于外邦人的领域,犹太人一般会带着食物到那里去,以免向非犹太人购买食物(见对太第十五章的附注)。


太16:6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的酵。见对太13:33的注释。在这里“酵”特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见太16:12),即,指他们的原则和教导。酵怎样充满面团,一个人所接受了原则也怎样充满他的生活。这个比喻确实适当,无论那些原则是好是坏。宗教领袖们的精神、教导、和品格显明他们是假冒为善、骄傲、卖弄、和形式主义的,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那些尊重他们,并照着他们的指示而行之人的生活。在这一特殊的情况中,耶稣指的是导致法利赛人和撒教该人求一个神迹的精神(参可8:15)。后来耶稣把他们的假冒为善比作酵(见路12:1;参太23:2,3)。


太16:7 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吧。”

【本会注释】

议论。或他们彼此“商讨”。

没有带饼。见对第6节的注释。即,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门徒们只有一个饼,再没别的了(见可8:14)。他们把耶稣警告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曲解成了,他们应该避免向偶然成了做饼师傅的法利赛人或撒都该人买饼(见《历》第四十四章)。门徒们是多么迟钝啊,没能从因果关系推断并领会耶稣寻求给予他们的属灵真理!(见对太第十五章的附注)


太16:8 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

【本会注释】

耶稣看出来。即使他没有听到门徒们在说什么,他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见对可2:8的注释)。

你们这小信的人。见对太8:26的注释;参太6:30;来11:6。信心对领悟属灵真理乃是必需的。门徒们部分的困难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真正的品格(见《历》第四十二、四十四章)。他们仍旧认为这些宗教领袖就像他们假装的那样而没有认出他们的真面目,对这些人潜藏在假装虔诚的面具后面的假冒为善熟视无睹。


太16:9 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

【本会注释】

你们还不明白吗。耶稣对门徒们感到失望,因为他们对属灵真理领悟的这么迟钝(见对可6:37的注释)。仅在数小时之前,他曾使4,000人吃饱,在几周前,曾使5,000人吃饱。为什么他们会认为他之所以关心只是因为缺乏实际的食物呢?

五千人。见对可6:30-44的注释。


太16:10 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

【本会注释】

四千人。见对太15:32-39的注释。


太16:11 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

太16:12 门徒这才晓得他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太16:13 耶稣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有古卷无我字)人子是谁?”

【本会注释】

耶稣到了。[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伟大的表白,太16:13-28=可8:27至9:1=路9:18-27。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仲夏,在耶稣隐退致力于教导他的门徒们的那半年。基督传道的这个阶段从春天约在逾越节的时候他在迦百农被拒(见对约6:66的注释),持续到秋天住棚节的时候(见对约7:2的注释)。为了避免与犹太领袖们和被派来追随他的探子们冲突(见对可7:1的注释),耶稣已经在加利利境外的腓尼基和低加波利度过了几周(见对太15:21,22;可7:31的注释)。但他一回到加利利,受犹太议会任命的探子们就又向他提出了挑战(见对太16:1的注释),他就离开加利利去了伯赛大朱莉亚斯,在希律腓力的领土内(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5页;见对可8:22的注释;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探子们没有跟到那里去。

境内。见对太15:21的注释。

该撒利亚腓立比。离开伯赛大朱莉亚斯后,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向北旅行了约25英里(40千米)到了以土利亚的主要城市该撒利亚腓立比附近,以土利亚在加利利分封的王希律安提帕的兄弟腓力的管辖之下(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5页;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该撒利亚腓立比,原名潘尼亚斯,已被认为是现代的Bâniyâs村。潘尼亚斯是以潘的名字命名的,潘是掌管羊群、牧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神,并且是牧羊人和猎人的保护神。从一个在潘尼亚斯(该撒利亚腓立比)附近高高的绝壁上,以前曾奉献给潘的人造洞窟里,发源了一条常流河,Bâniyâs,乃是约旦河的主要水源之一。腓力重建并美化了潘尼亚斯城,以自己的名字和提庇留该撒的名字将之命名为该撒利亚腓立比(约瑟夫,《犹太掌故》xviii.2.1;《犹太战记》ii.9.1[168])。

问。或,“开始问”,暗示延长的讨论。基督退到这个外邦地区部分是为了避开探子们,只要他留在加利利他们就不容他有片刻的休息,同时也为了有机会教导他的门徒,使他们可以预备应付将来的危机,这危机会结束他短暂的传道生涯(《历》第四十五章)。接下来的讨论显然发生在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旅行期间(见可8:27),在他的一次祷告结束的时候(见路9:18)。故事中这些附带的细节暗示耶稣和门徒们,可能在黑门山的丘陵地带,某处过了一晚,而且他要么是整晚献上的祷告,要么是很早就起来了,走到远离门徒们的地方在某个安静、隐蔽的地方祷告了一段时间。他即将开始指示门徒们有关他在地上使命结束的场景了。所以他寻求指导能开导他们的心,接受这些不受欢迎的思想,并且祈求上帝预备他们的心,接受他所要传授给他们的(见《历》第四十五章)。

人说我是谁。耶稣通过将门徒的思想指向自己,他就是弥赛亚展开了他将要受难的讨论,他就是弥赛亚这个主题以前似乎一直没有直接探讨过。在他们能以任何方式,赏识他在髑髅地代死牺牲的意义之前,使他们承认他是弥赛亚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他们只认为他是一个“从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见对约3:2的注释),或者是古时的一位先知从死里复活了(见对太16:14的注释),那么他的死比起任何一位别的伟人和好人的死,也就没有更多意义了。他的死就是值得效法的而不是代死了,也就没有赎罪的能力了。凡在髑髅地的十字架发现救恩的人,必须先承认那钉在十字架上的一位就是上帝的儿子,世界的救主,弥赛亚,基督。只有基于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弥赛亚,才能以真实正确的观点理解并赏识十字架。当然,耶稣十分清楚百姓对他的想法。他也知道他们对于他来要建立之国的性质的错误观念(见对路4:19的注释)。他问门徒们这个问题的动机是要使他们的心中出现下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自己认为他是谁(太16:15)。门徒们的信心与不信的人或他们同胞的半信半疑相比时,就更加显著了。固然是因为他们已经亲密地与夫子联合了一段时间。

人子。见对可2:10的注释。


太16:14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本会注释】

有人说。门徒们提到了他们曾听到的,论到耶稣的四种看法。但是这些看法的难度在于虽然他们承认耶稣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们都没能认出他是上帝。尼哥底母也曾是这样(见对约3:2的注释)。关于大众对耶稣这个人早期的说法,见对可6:14-16的注释。

你是约翰。这确实是人们心中对约翰及其感人的短暂传道的一个颂词,甚至连希律安提帕的迟钝的良心也这么想(见对太3:1;可6:14-16的注释)。人们对耶稣持有的各种各样的看法乃是一个可悲的供认,尽管上天提供了一切的证据,“他自己的人”却没能认出,他实在就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见约1:11;路24:25-27)。

以利亚。见对约1:19-25的注释。

先知里的一位。见对申18:15的注释。


太16:15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

【本会注释】

你们说我是谁。希腊原文的结构强调的是:“但你们,你们说我是谁?”关于耶稣与他的门徒们之间一次稍微有点相似的对话,见约翰6:66-69。已经在耶稣身边陪伴了一年多,门徒中的有些人已经陪伴他两年多了,他们远比别人更有机会观察到耶稣神性的许多证据(见对约1:1-3的注释)。现在耶稣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证实他们的信仰。虽然他们对他的认识还远不完全,但安得烈、腓力、和拿但业显然从起初就相信耶稣是弥赛亚(见约1:40-49;《历》第十四章)。在经历了海上风浪后,所有门徒都曾拜他(见对太14:33的注释),并且在加利利危机之后,他们已经表白了对他就是上帝儿子的信心(约6:68,69)。


太16:16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

【本会注释】

彼得回答说。即,不只代表他自己(《历》第四十五章),而是作为那十二个人的发言人,与以前的场合一样(见约6:69;见对太14:28;可3:16的注释)。

你是基督。关于基督这个称号的意义,见对太1:1的注释。虽然许多人已经拒绝了基督可能就是预言的弥赛亚的思想(见对太16:13,14的注释),但是门徒们还是照样忠于他,即使他们并不完全明白这个称号所涉及的一切。当然,后来,他们确实明白了(参路24:25-34)。他们如果不凭着信心领会这一基本真理并坚定的持守它,就完全不能领会弥赛亚必须受苦的真理。事实上,当他临近死亡的时刻来临时,“门徒们都离开他逃走了”(太26:56)。虽然如此,耶稣还是把教会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一小帮见证人的身上,如果他们都不相信他就是基督,还能指望别人有谁会相信这个崇高的真理呢?见对约1:11,12的注释。

说耶稣仅仅是一个伟大善良的人,可能是世上曾有过的最好的人,但不过如此-这种乖巧捏造的虚言是既荒谬又难以置信的。他声称是上帝的儿子,并且期望他的跟从者们赞成这个信仰。要么他是要么他就不是。如果他不是,他就搞出了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一个会做出如此声称并鼓励别人认为他是世界的救主的人,然而他不是,就几乎不值得景仰,更不要说敬拜了。拿撒勒人耶稣要么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儿子,要么就是空前绝后的最大的冒名顶替的人。

永生上帝的儿子。见对路1:35的注释。虽然耶稣接受了这个称号,但他似乎很少将它用在自己身上。耶稣一般称自己是人子(见对太1:1;可2:10的注释),这也是他在这个场合向他们提问时用的称号(太16:13)。耶稣问:“谁是人子?”门徒们回答说:“永生上帝的儿子”(见对约1:1-3,14的注释;约翰福音第1章的附注)。


太16:17 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本会注释】

有福的。见对太5:3的注释。耶稣严肃地接受了彼得的信仰表白。由于彼得是所有门徒的发言人(见对第16节的注释),所以对彼得说的祝福也属于他们,就他们的信心达到了他的程度来说。

西门巴约拿。即,“西门,约拿[或约翰]的儿子”(见对约21:15的注释;参可3:16的注释)。根据犹太习俗,这是彼得的全名。

血肉。即,人。这是一个常见的犹太成语,指全人类或部分人类(参加1:16,17)。

我父。见约6:45;林前2:10。关于耶稣使用“父”这个词指上帝,见对太6:9的注释。


太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作门),不能胜过他。

【本会注释】

我还告诉你。天父已经启示了一个真理(第17节);耶稣现在给它加上另一个。

你是彼得。称呼西门巴约拿(第17节)为彼得,耶稣使用的是他初次见到彼得时曾经赐给他的名字(见约1:40-42;见对太4:18的注释)。

在这磐石上。这些话一直有各种解释:(1)彼得就是“这磐石”,(2)彼得对耶稣的信心,因为基督就是“这磐石”,(3)基督本身就是“这磐石”。有说服力的理由已经被提了出来,支持上述解释中的每一种。要确定基督所说这些有隐含意义的话语的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查究圣经本身,这个修辞格对犹太听众来说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对那些在这个场合听到耶稣用这个修辞格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见《福山》第一章)。门徒们亲自著作的见证显然优越于后来的人对耶稣所说话语意思的想法。幸运的是,有些目睹了这个场合的人(见彼后1:16;约壹1:1-3)留下了清楚不含糊的记录。

这些话是对彼得讲的,但彼得通过自己的教训断然否认了耶稣所说的那“磐石”指的是他(见徒4:8-12;彼前2:4-8)。马太记载的事实是耶稣再次使用了这个修辞格,是在清楚地将之用在自己身上的环境下使用的(见对太21:42的注释;参路20:17,18)。从很早的时候起,关于磐石的修辞格就被希伯来人用作表示上帝的特殊术语(见对申32:4;诗18:2的注释等)。先知以赛亚论到基督是“大磐石在疲乏之地”(见对赛32:2的注释),并且是“稳固的根基,宝贵的房角石”(见对赛28:16的注释)。保罗断言基督乃是古时随着他的百姓的“磐石”(见林前10:4;参申32:4;撒下22:32;诗18:31)。在次要的意义上,耶稣所说的真理也是“磐石”,人们可以在其上安全放心地建造(见对太7:24,25的注释),因为他本身就是活泼的“道”成了“肉身”(见约1:1,14;参可8:38;约3:34;6:63,68;17:8)。

耶稣基督乃是“拯救我们的磐石”(诗95:1;参申32:4,15,18;《历》第四十五章)。唯有他才是教会的根基,“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没人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在教会的根基中与作为“房角石”的耶稣基督紧密相连的就是“使徒和先知”(弗2:20)。在同样的意义上,基督乃是那“磐石”,“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却是被上帝所拣选的”,凡信他的人,“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彼前2:4,5),“联络得合式……成为主的圣殿”(弗2:21)。但唯有耶稣永远是那磐石,整个结构建在其上,因为没有衪就根本不会有教会。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就使我们也可能变成上帝的儿子(见约1:12;约壹3:1,2)。像彼得在这个场合所做的断然确认一样(见太16:16),认识到耶稣基督确实是上帝的儿子,乃是打开得救之门的钥匙(见《历》第四十五章)。但是彼得在这个场合第一个承认并且宣布了他的信仰,只是一个附带事件,并不是主要的,他是作为所有门徒的发言人那样做的(见对第16节的注释)。

早期基督教时代天主教最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约公元400年),将之留给他的读者们去决定,基督在这里把他自己还是彼得指作“这磐石”(Retractiones i.21.1)。早期教会另一位教父,“金口”传教士屈梭多模,说耶稣应许将教会的根基建造在彼得的信仰声明上[不是彼得上],而在别处称基督本身实在是我们的根基(《关于加拉太书的注释》,加1:1-3;《关于提前的讲解》,No. xviii,提前6:21)。早期教会的史学家优西比乌,引用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的话说彼得、雅各、和约翰并没有力争耶路撒冷教会的最高地位,而是拣选了那义者雅各作为领袖(《教会历史》,ii.1)。其他的早期教父,例如亚尔勒的希拉流,教导的也是一样。

只有当为了主张罗马的主教应在教会居首位而寻求圣经的支持时(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836页),基督在这个场合所说的话被断章取义了,并解释为彼得就是“这磐石”。利奥一世(约公元445年)是第一位声称他的权柄是通过彼得从基督而来的教宗。论到他,一位居领导地位的教会历史学家肯尼思·斯科特·来德里说:“他坚持说基督判定彼得就是那磐石,根基,天国看门的人,进行捆绑和释放的人,他的审判在天庭保持有效,而且通过教宗,他的继承者,彼得在继续执行曾委托给他的任务”(《基督教历史》[1953],第186页)。确实很奇怪,如果这真是基督的意思,那么彼得和任何一位别的门徒,以及其后四百年的其他基督徒们竟然都没发现这事!并没有任何一个罗马主教发现基督话语里的这种意思,直到第五世纪的一位主教认为有必要找出某个圣经经文支持教皇的最高权力,这是多么反常啊!归于基督话语的这种意义,藉以使它们将最高的权力授予所谓的彼得的继任者,罗马的主教,这完全与基督给予他的跟从者们的教训不符(见太23:8,10)。

或许基督并没有指定彼得作为他要将教会建造在其上的那“磐石”的最好证据,就是事实上那些在这个场合听基督讲话的人—甚至就连彼得—都没有这样解释他的话,无论是当基督在地上的时候还是后来的时候。要是基督使彼得成了门徒中的首领,那么他们从那时以后就不会再三地争论他们中哪一个“可算为大”了(路22:24;见太18:1;可9:33-35等;《历》第八十五章;见对太16:19的注释)。

彼得这个名字源自希腊文petros,“石头”,通常是一块小石板。“磐石”这个词的希腊文是petra,大岩石本身,“岩脊”或“岩床”,“多岩石的山顶”。petra是巨大、稳固、不可移动的“磐石”,而petros是小“石头”。然而,基督心里对这个区分可能到什么程度,或者可能在什么范围内解释他所说的话,乃是一个从这些话本身无法决定的问题,因为基督说的肯定是亚兰语—那时在巴勒斯坦的通用语。希腊文petros无疑表示亚兰文中的kepha'(矶法)这个(见对太4:18的注释)。并且,很可能petra也表示亚兰词kepha',可是有可能基督用了亚兰文中的某个别的同义字或表达方式,那就会赞同福音书作者们用希腊文在petros和petra之间作出区分。然而,似乎很可能基督必须有意作出这种区分,要不然马太在用希腊文并受圣灵指导写作时,就不会做这种区分了。

显而易见petros,或小石头,不可能成为任何大建筑物的根基,而耶稣在这里断言不亚于petra,或“磐石”的才能胜任。这个事实使得基督在太7:24中所说的话更加确定了:“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希腊文petra]”。任何大厦建造在彼得,petros,一个软弱的,易犯错误的人上面,就像福音书所说明的,不亚于建造在流沙上(见对太7:27的注释)。

教会。希腊文ekklēsia。见对太18:17的注释。

门。在古时的城中,城门口乃是市政府主要成员们的聚会处,并且在反对敌军攻击时是保卫城市的关键地方(见对创19:1;书8:29的注释)。所以夺取城门就使夺取全城成为了可能。

基督得胜死亡和坟墓乃是基督教的中心真理。撒但想用死亡的绳索拘禁基督是不可能的(见徒2:24),他也不可能拘禁任何任何一个信靠基督的人(见约3:16;罗6:23)。象征性地说,撒但把持着“阴间的门”,但基督藉着他的死,进入了撒但的据点并捆绑了那仇敌(见对太12:29的注释)。基督徒盼望在今生被救脱离撒但的诡计,脱离他控制坟墓的权势,并且在来生脱离他的存在就基于这一庄严的事实。“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6)。死亡和坟墓最终都要被“扔在火湖里”(启20:14)。

认为基督的话意思是“阴间的门”不能胜过彼得,就是否认基督自己在太16:21中的解释(第13-20节就是它的引言),并且使彼得的反应变得没有意义(见第22,23节)。

阴间。见对太11:23的注释。

不能胜过。象征性地,当彼得三次否认他的主时,“阴间的门”就已经胜过了他(见《历》第四十五章),在他死时,“阴间的门”也胜过了他(见约21:18,19)。

当基督说“阴间的门”“不能胜过”时是什么意思的充分意义,最好是根据他紧接着就说了他会怎样“被杀,第三日复活”来理解(见对太12:40的注释;参《历》第四十五章)。基督荣耀地胜过了撒担所有的权势,并且藉着那场胜利,他提供了保证,他在地上的教会也必得胜。


太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本会注释】

钥匙。到天国的“钥匙”就是基督的话(见《历》第四十五章;参约1:12;17:3)。重要的是要注意基督在这里说到的“钥匙”指的是如何进入天国的“知识的钥匙”(见路11:52)。耶稣的话对所有接受它们的人来说就是“灵”,就是“生命”(见约6:68)。上帝的话乃是重生经验的钥匙(彼前1:23)。

因为耶稣所说的话令门徒们深信了他的神性,所以他们作为他的大使,对别人重述他的话也会使他们与上帝“和好”(见林后5:18-20)。唯有福音的拯救之能,才能使男男女女们获准进入天国。基督只是把将人带入天国的权威与能力给予了彼得和所有其他门徒(见对太18:18;约20:23的注释)。彼得领悟了耶稣确实是基督这一真理,所以才拥有了天国的“钥匙”并且得进天国,直到时间的结束,对基督所有的跟从者来说都是如此。那种说基督给了彼得一种大于或不同于,他给其他门徒的权威度的论点,是没有圣经根据的(见对太16:18的注释)。事实上,在使徒中,早期在耶路撒冷教会中行使管理职责的是雅各而不是彼得(见徒15:13,19;参太1:13;12:17;21:18;林前15:7;加2:9,12)。至少有一个场合保罗曾因一个错误的行径“当面抵挡”彼得(见加2:11-14),要是他知道任何关于彼得享有现在有些人声称的根据太16:18,19彼得具有的权利与特权的话,他肯定就不会那么做了。

天国。在基督的传道中,“天国”这个词经常指此时此刻存在于那些成为其国民之人心中的神圣恩典之国,在本节中也是如此(见对太4:17;5:2的注释)。凡没有先进入基督现在的恩典之国的人,一个也不能盼望进入将来的荣耀之国(见对太25:31,34的注释)。

捆绑。全句可以照字面读作:“凡是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意思显然就是这样,地上教会只能要求天上所要求的,也只能禁止天上所禁止的。这似乎是圣经清楚的教导(见对太7:21-27;可7:6-13的注释)。当使徒们按照所委托给他们的职权走出去传扬福音时(见太28:19,20),他们要教导悔改归主的人“遵守凡”基督所吩咐的—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

把“捆绑”和“释放”的意思延伸到指示教友们在信心和实践的问题上,可以信什么和可以做什么,乃是越过了基督用这些话表达的意思,也越过了门徒们对这些话的理解。上帝并没有批准这种主张。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捆绑”凡“天上”已经“捆绑”的,“释放”凡“天上”已经“释放”的,即,去要求或禁止凡灵感所清楚启示的。但是越过这个就是用人的权威代替了基督的权威(见对可7:7-9的注释),在那些已蒙上天指定照管在地上的天国公民的人中,这种趋势乃是上天必不容忍的。


太16:20 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

【本会注释】

不可对任何人说。直到他传道的结束—直到荣入耶路撒冷,实际上—耶稣都避免公开讨论他的弥赛亚身份。他从未公开声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显然要避免被宣传为弥赛亚(见对可1:24,25的注释),基督再三吩咐邪灵们不可说他是“上帝的圣者”(见可1:24,25,34;3:11,12;路4:34,35,41)。那十二个人,当他们在加利利各地旅行传道时,也不可讨论耶稣是不是弥赛亚的问题(见《历》第三十七章),因为大众对弥赛亚所怀有的错误观念(《历》第二、四十五章;见对路4:19的注释)会倾向于阻碍福音的传扬和接受。人们会在一种政治的意义上解释这种传扬,就像他们在荣入耶路撒冷时所做的一样(见对太21:1,5的注释;约6:15)。


耶稣预言受难和复活

太16:21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本会注释】

从此。第13-20节的对话乃是耶稣现在要初次提出的主题—他即将受苦、受死、并且复活的引言(见对第13节的注释)。至于第21-28节的对话和指示是在前述部分之后立即发生的,还是不久之后发生的,不得而知。在第23节和第24节之间可能有另一个微小的时间间隔(见可8:34;《历》第四十五章)。不管怎么样,显然记载在第14-28节中的所有对话和讨论都发生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地区(见对第13节的注释;参《历》第四十五章)。那时很可能是在公元30年的晚夏(见对第13节的注释)。

在这个场合之前,耶稣甚至都没跟那十二个人讨论过他的弥赛亚身份(见对第13,16节的注释),他也没有向他们提起过事实上作为弥赛亚,他必须为世人的罪死。确实,两年多前,他曾在第一次洁净圣殿时以一句高深莫测的话暗指过他的死(见对约2:19的注释),也对尼哥底母明白地,可是却是私下地提出过他受死的事实和本质(见约3:14)。然而,从此以后,耶稣再三跟他的门徒们讨论了这个问题,无疑是要尽力断绝他们心中所怀有的,那时的犹太人对弥赛亚和他的国度所抱有的错误观念(见对路4:19的注释)。他们不愿在这个场合接受并欢迎弥赛亚必须受苦受死的想法(见太16:22),加强了基督解除他们心中这种错误观念的困难。一次(太17:22,23)又一次(太20:17-19),他跟他们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当那时候最终来到时,他们的失望表明耶稣现在努力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指示只有部分成功。

他必须。直译是,“对他来说是必需的”(见对路2:49的注释),即,为了实现他在地上时终身的计划,在这个意义上他必需这样做(参可8:31;9:12等)。除了十字架的道路,再没有别的办法能完成他的使命。

耶路撒冷。几个月后—可能三或四个月—他“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见对路9:51的注释)。

受许多的苦。就如所预言的(见诗22:1,7,8,15-18;赛53:3-10等)。就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旧约预言的弥赛亚、以及世界的救赎主而言,他受苦对我们来说是意味深长的。因为他是弥赛亚,他必须受苦。

长老。在希腊文中使用单数定冠词表明这三类领袖—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在这里被看作是一个群体而不是分别的三群人。所以,很可能这是指犹太议会,因为人们都知道犹太议会就由这三群人组成。关于祭司长的注释,见对太2:4的注释。关于“文士”的注释,见对可1:22的注释。犹太议会是以色列最高的立法和司法机构,由71位成员组成(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7页)。

被杀。耶稣再三地明白说出了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事实。然而,门徒们没能领会基督的意思(可9:10,32),盲目地决定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忽视与自己预想的观点发现不愉快的(见《历》第二章)。

第三日。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


太16:22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本会注释】

彼得就拉着他。直译是,“彼得就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暗示他把耶稣拉到了一边跟他讲话。

开始劝他说。彼得“开始”,但耶稣在他能完成之前就阻止了他。后来,当彼得抽出刀来企图保护耶稣时,他的大胆再次显明了出来(见约18:10;参太26:51-52)。

万不可如此。一个被译成了希腊文的常见的犹太成语,意思是“愿上帝以仁慈待你”。彼得不能明白弥赛亚怎么会受苦;“弥赛亚”的观念和“受苦的仆人”在他心里似乎是不可调和的思想(参赛52:13至53:1)。彼得通过自己的抗议显明了他的自私。他想要跟从耶稣,但并不喜欢与一种注定导致受苦与死亡的计划联合的思想(见《历》第四十五章;见对太16:24,25的注释)。

这事必不。在希腊文中有一个双重否定,以一种强调的方式说:“这事决不能”。


太16:23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本会注释】

耶稣转过来。似乎耶稣转离了彼得,面向别的门徒(见可8:33),可是当他这么做时他的话却是对彼得说的。

退我后边去吧。彼得表达的观点乃是出于那试探人的,基督的回答直接针对的是鼓动这事看不见的仇敌。这些正是基督在旷野中击退那拭探者时所说的话(见路4:8),也是耶稣曾表达的最严厉的斥责。这命令的字面意思是:“离开我!”或更为直率地:“走开!”或“别让我看见你!”彼得好像允许“阴间的门”胜过了他,使他成了那邪恶之君的代言人(见对太16:18的注释)。然而,基督的话并不是对彼得说的,而是对鼓励彼得说出这些话的那一位说的。

绊。希腊文skandalon,严格的意思是放有诱饵的网罗的扳机,比喻性的意思是“一个障碍。”在这里主指的是彼得像他走向十字架途中的一个障碍(见对第21节的注释)。

体贴。希腊文phroneō,“谅解”,“感觉”或“想”。英文动词“to savor”(尝到或闻到)古时有“理解”,或“领悟”的意思。片刻之前,彼得曾说出了关于耶稣的神圣真理,是由天父启示给他的(第17节);现在他却说出了那众善之敌所暗示的话。在大斗争中,彼得多么快地改变了立场投到对方去了呀!


太16:24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本会注释】

若有人。耶稣现在是对所有门徒说话(见路9:23),马可福音(可8:34)补充说,除了他的门徒之外,还有别人在场—可能是该地区的一些已经开始相信他的犹太人,他们曾听过他在加利利所行的奇妙工作。关于在太16:24,25中所表达的思想的注释,见对太10:38,39的注释。

舍己。即,“否认自己”,将自己的意志顺服基督,自此以后为基督生活而不是为自己生活。

背起他的十字架。即,承担起伴随着门徒身份而有的责任,即使这样做会要求付上最大的代价。十字架并不是犹太人的而是罗马人的一种刑具(见对太10:38的注释)。然而,数十年来,十字架在巴勒斯坦已经众所周知了。

一个被宣布要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罪犯,实际上要“背起他的十字架”或者至少要背着十字架的横木到刑场,很可能基督在这里暗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基督此时提到背十字架的上下文中,似乎他指的并不是门徒们要遭遇的较小的困难和障碍,而是需要准备好去面对死亡本身(见太16:21,22)。彼得刚才曾企图劝阻耶稣放弃要他背十字架的神圣计划。耶稣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并不是天父的旨意,而且,此外,如果彼得继续作门徒,他就必须愿意付同样的代价,确实,他最终付上了(见对约21:18,19的注释)。在别处,基督提出了额外的思想,就是门徒们必须“天天”背起他们的十字架来跟从他(见路9:23),献身于他们蒙召要做的终身的服务。人们如果恨耶稣,就可以料到他们也会恨他的代表,就是门徒们(见约15:18;16:33;见对太10:22的注释)。

跟从我。想要成为门徒的人必须先抛弃自己,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愿望;然后必须乐于背负责任要他“背起”的任何十字架;最后,他必须“跟从”耶稣的脚踪(见彼前2:21)。“跟从”耶稣,就是要照着他的生活模式构筑我们的生活,并且像他所做的一样侍奉上帝和我们的同胞(见约壹2:6)。


太16:2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作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本会注释】

救自己生命。见对太10:39的注释。要“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是先寻求今生的事物,忘记“上帝的国和他的义”(见太6:33)。

丧掉生命。当一个人“否认”或“抛弃”自己并背起基督的十字架时,就为基督的缘故“丧掉”了自己的生命(见对太5:11;16:24的注释;参彼前4:12,13)。

得着生命。这一伟大的福音反证的另一个方面。对基督徒来说,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冠冕,可是撒但在旷野里却通过一条不是十字架的道路,向基督提供这世界的冠冕(见对太4:8,9;16:22的注释)。


太16:26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本会注释】

世界。希腊文kosmos,在这里指世界提供的物质财富、利益等等。“赚得全世界”一直是古往今来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邪恶势力的野心。

生命。希腊文psuchē(见对太10:28的注释)。

拿什么换。基督在这里使用了一个有力的例证,使一个永恒的真理鲜活了起来。没有什么答案足以回答所提出的这个问题。


太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本会注释】

人子。耶稣通常用于自己的称号(见对可2:10的注释)。

在荣耀里降临。那些为基督的缘故丧掉自己生命的人,当时代的末了主在荣耀里回来时,必会得着生命(林前15:51-55;帖前4:16,17)。那时每个人都可以指望得到自己的奖赏(见提后4:8;启22:12)。基督刚才说到的是基督徒们为他的缘故丧掉自己的生命(见太16:25)。如果像流行的神学所说的,他们因牺牲而得的“奖赏”在死时就要得着的话,奇怪的是基督却在这里特别宣布说,这奖赏是直到时代的末了,他在荣耀里回来的时候才给人的(见对太25:31的注释)。

同着众使者。请比较太24:31;林前15:52;帖前4:16。

照各人的行为。即,照各人在今生所做的。基督在山羊和绵羊(太25:31-46)、财主和拉撒路(路16:19-31)、稗子(太13:24-30)、撒网(太13:47-50)以及婚宴(太22:1-14)的比喻中最有力地教导了这个真理。在基督的教导中,并没有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说人们会蒙赐予第二次机会的事,并没有一个可以逃脱按照今生的恶行得“报应”的机会。圣经一贯把今生描绘为“拯救的日子”(赛49:8;林后6:2),是一个人靠着在基督里的信心并且在圣灵使人能做成的能力之下“恐惧战兢地做成自己得救的工夫”(腓2:12)。


太16:28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本会注释】

实在。见对太5:18的注释。

必看见。有意义的是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在这一预言之后,紧接着记载了登山变像的事。在叙述中并没有中断—在希腊原文中并没有章节的划分—而且三部福音书都提到在说了这句话之后约有一周就发生了变像的事,暗示那事乃是这一预言的应验。这两部分叙述之间的连接似乎排除了,耶稣在这里指的是除了登山变像之外的任何别的事的可能性,变像一事乃是荣耀之国显现的缩影。无疑,彼得就是这样理解的(见彼后1:16-18)。

人子。见对太1:1;可2:10的注释;见对约第一章的附注。

目录
注释
切换音频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