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数记14章
提要:1 百姓听到消息后发怨言。6 约书亚和迦勒努力安抚他们。11 上帝警告他们。13 摩西恳求上帝,并获得宽恕。26 发怨言的百姓将不得进入迦南。36 报恶信的人遭瘟疫而死。40 违抗上帝的旨意进攻那地的百姓被杀死。
1 当下,全会众大声喧嚷;那夜百姓都哭号。
【本会注释】
当探子向各自支派的首领述说他们的怀疑时,坏消息传遍了全营。
2 以色列众人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全会众对他们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这旷野。
【本会注释】
我们可以想象人们对摩西和亚伦发出的各种无理指控,以及有人煽动选举别的领袖领他们回埃及(第4节)。
3 耶和华为什么把我们领到那地,使我们倒在刀下呢?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掳掠。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
4 众人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吧!”
【本会注释】
他们竟要立一个首领来代替摩西(尼9:17)。
5 摩西、亚伦就俯伏在以色列全会众面前。
【本会注释】
摩西和亚伦在绝望中俯伏在全会众的脚前。他们所想到的却是上帝。
6 窥探地的人中,嫩的儿子约书亚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撕裂衣服,
【本会注释】
撕裂衣服是古时表示极度悲伤的做法(创37:29,34;伯1:20;参珥2:13)。
7 对以色列全会众说:“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极美之地。
8 耶和华若喜悦我们,就必将我们领进那地,把地赐给我们;那地原是流奶与蜜之地。
【本会注释】
喜悦我们。指上帝的眷爱。在撒下22:20中表示对大卫的眷爱;在王上10:9中表示对所罗门的眷爱;在赛62:4中表示对教会的眷爱。
9 但你们不可背叛耶和华,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食物,并且荫庇他们的已经离开他们。有耶和华与我们同在,不要怕他们!”
【本会注释】
他们是我们的食物。就是很容易被征服(见民13:32;24:8;申7:16;诗14:4;耶10:25)。这种说法表达了对上帝能够并且乐意实现其应许的极大信心。
荫庇他们的。直译为“他们的荫”。约书亚和迦勒可能想到上帝停在以色列营上方引领和保护他们的云彩,暗示外邦的神无力保护。
10 但全会众说:“拿石头打死他们二人。”忽然,耶和华的荣光在会幕中向以色列众人显现。
【本会注释】
耶和华的荣光。就是显现在西乃山(出24:16,17),并在帐幕被献时充满其中的荣光(出40:34,35)。上帝荣光的显现无疑使百姓不敢拿石头打这两位探子。
11 耶和华对摩西说:“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我在他们中间行了这一切神迹,他们还不信我要到几时呢?
他们还不信我。在犹太人的整个历史中,他们一直强调自己的亚伯拉罕血统,但那令他得到上帝尊重的信心,他们却没有表现。(创15:6;加3:7,9)。这种信心的缺乏使他们不能进入上帝的安息(来3:19;4:11)。
这一切神迹。虽然现代世界缺乏信心,“神迹”仍是证明上帝话语的证据(见出14:31;约12:37)。
12 我要用瘟疫击杀他们,使他们不得承受那地,叫你的后裔成为大国,比他们强胜。”
【本会注释】
瘟疫。指降在人畜身上的瘟疫。
大国。摩西(见出32:10)将成为第二个亚伯拉罕,实现上帝向先祖所发的一切应许(创12:2;18:18;申26:5;赛51:2)。
13 摩西对耶和华说:“埃及人必听见这事;因为你曾施展大能,将这百姓从他们中间领上来。
【本会注释】
摩西用这些话在耶和华面前为以色列人祈求(见出32:12;申9:28;书7:9;赛48:9,11等)。
14 埃及人要将这事传给迦南地的居民;那民已经听见你耶和华是在这百姓中间;因为你面对面被人看见,有你的云彩停在他们以上。你日间在云柱中,夜间在火柱中,在他们前面行。
【本会注释】
迦南地。英文KJV版为“这地”。
面对面。直译为“眼对眼”。参民12:8;出33:11;赛52:8的类似说法。
15 如今你若把这百姓杀了,如杀一人,那些听见你名声的列邦必议论说:
【本会注释】
如杀一人。喻指完全消灭,一次打死一人(士6:16)。
你名声。希伯来原文指或好或坏的“消息”。
16 ‘耶和华因为不能把这百姓领进他向他们起誓应许之地,所以在旷野把他们杀了。’
17 现在求主大显能力,照你所说过的话说:
【本会注释】
本节的“主”和第16和18节的“耶和华”不是同一个词(见出6:3;15:2注释)。摩西这里所用的理由是上帝在西乃山所表显的本性(出34:6,7)。
18 ‘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赦免罪孽和过犯;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本会注释】
“罪孽”意为“堕落”,“歪曲”;“过犯”意为“背叛”,“挑战”,“反抗”。
19 求你照你的大慈爱赦免这百姓的罪孽,好象你从埃及到如今常赦免他们一样。”
20 耶和华说:“我照着你的话赦免了他们。
【本会注释】
百姓仍将在旷野中灭亡(出32:34)。但摩西的祈祷防止了他们整个民族的灭绝。摩西作为代求者,成为基督的预表(诗106:23;耶15:1)。
21 然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遍地要被我的荣耀充满。
【本会注释】
指着我的永生起誓。这种说法又见于赛49:18;耶22:24;46:18;番2:9。用来确认最庄严的论述。
22 这些人虽看见我的荣耀和我在埃及与旷野所行的神迹,仍然试探我这十次,不听从我的话,
【本会注释】
试探。原文指“考验”,“证实”,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诱惑”。参该动词在以下经文中的译法:出15:25;20:20;但1:12,14;玛3:10。
23 他们断不得看见我向他们的祖宗所起誓应许之地。凡藐视我的,一个也不得看见;
24 惟独我的仆人迦勒,因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我,我就把他领进他所去过的那地;他的后裔也必得那地为业。
【本会注释】
我的仆人迦勒。这个应许的应验记在书14:6-15;士1:20。
另有一个心志。就是圣灵对迦勒个人心灵的感动(见士3:10;6:34;赛59:19;61:1)。
专一跟从我。这句话重复了七次(见书14:8;民32:11;申1:36)。
25 亚玛力人和迦南人住在谷中,明天你们要转回,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
在谷中。如果他们想穿过山谷进入圣地,将会被亚玛力人和迦南人打败。
你们要转回。上帝吩咐百姓朝东南方向从红海的路返回。
26 耶和华对摩西、亚伦说:
27 “这恶会众向我发怨言,我忍耐他们要到几时呢?以色列人向我所发的怨言,我都听见了。
28 你们告诉他们,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必要照你们达到我耳中的话待你们。
29 你们的尸首必倒在这旷野,并且你们中间凡被数点、从二十岁以外、向我发怨言的,
【本会注释】
你们的尸首。指人(摩8:3)和动物(创15:11)的死尸,含贬义(见利26:30;结6:5)。
从二十岁以外。一般认为利未人不包括在这一预言之内,因为他们不是从二十岁算起,而是从一个月(民3:15)或三十岁(民4:3)算起的。他们在探子中也没有代表。亚伦的儿子以利亚撒后来还活着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他当祭司时显然已超过三十岁(书17:4;24:33)。
30 必不得进我起誓应许叫你们住的那地;惟有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才能进去。
【本会注释】
我起誓应许。直译为“我举起我手的”(见创14:22;申32:40;结20:5,6,15,23)。
31 但你们的妇人孩子,就是你们所说、要被掳掠的,我必把他们领进去,他们就得知你们所厌弃的那地。
【本会注释】
孩子。指20岁以下的(见第3节;申1:39)。
32 至于你们,你们的尸首必倒在这旷野;
33 你们的儿女必在旷野飘流四十年,担当你们淫行的罪,直到你们的尸首在旷野消灭。
【本会注释】
飘流。直译是“为牧人”。该词原文还出现在创13:7;47:3;出2:17;赛31:4;耶6:3等。百姓要在旷野飘流,照看羊群。
消灭。原文是意思不是“烂掉”,而是“结束”。所以是指被判死罪的人全部死亡人为止。在以下的经文中,该词译为“花尽了”(创47:18),“受完了”(书5:8),“说完了”(伯31:40)和“已谢”(赛18:5)。
34 按你们窥探那地的四十日,一年顶一日,你们要担当罪孽四十年,就知道我与你们疏远了,
【本会注释】
一日。译自yom。该词分别被译成“一天”(创26:8),“一些日子”(创40:4),“年纪”(创18:11),“何时”(利14:57),“现在”(申31:21),“且”(撒上9:27),“整”(撒下13:23),“永远”(王下17:37),“长寿”(诗91:16),“在世的日子”(伯27:6),“(冷)天”(箴25:20),“年”(出13:10)。Yom的含义显然要比“日”灵活得多。其复数形式yamin常用来指“年”(见出13:10;利25:29;民9:22;书13:1;士11:40;17:10;21:19;撒上1:3,21;2:19;20:6;27:7;撒下14:26;王上1:1;代下21:19;摩4:4)。
yom是chom(“热”,源于词根yacham,“暖和”)的弱化形式(见创9:2注释)。每一天都是由“晚上”——一天的黑暗或“寒冷”部分(创1:4,5;3:8),和“早上”——一天的光明或“暖和”部分(创1:4,5;18:1)组成的。同样,一年中也有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见创8:22)。在气温的循环方面,两者有共同之处,天和年十分相似。在创8:22中,“稼穑”、“寒暑”、“冬夏”、“昼夜”的概念都是相对应的。前两对是后两对的结果。前两对是先冷后热;后两对是先热后冷(原文是“夏冬”)。请特别注意后两对严谨的并列:一年的寒暑和一天的冷热是平行的。
这里(民14:34)第一次把“日”和“年”在预言中联系起来。探子花了四十日侦察迦南,并带来了不利于占领该地的报告。他们因此表明自己不相信上帝的应许和祂实现这些应许的能力。百姓却相信了他们的话(见第4节注释)。由于这样的选择,他们被判处在旷野受苦四十年。按照预言,四十天顶四十年。在旷野中飘流磨练的每一年,都代表了在侦察应许之地时所度过的每一个不信的日子。这不是预言中运用一日顶一年原则的唯一实例。结4:6再次运用了这条原则。上帝特别指示以西结:“我给你定规侧卧四十日,一日顶一年”,从而确认了民14:34所立下的原则。
我与你们疏远了。译自一个表示“阻碍”,“挫败”“抑制”的动词。该词又译成“不应承”(民30:5,8,11);“使……灰心丧胆”(民32:7,9);“使……无有功效”(诗33:10)。他们使自己与上帝对立起来,同祂疏远。为了使他们学会与祂合作,祂要让他们体验一下祂的疏远,和祂对他们计划的挫败。
35 我耶和华说过,我总要这样待这一切聚集敌我的恶会众;他们必在这旷野消灭,在这里死亡。’”
36 摩西所打发、窥探那地的人回来,报那地的恶信,叫全会众向摩西发怨言,
37 这些报恶信的人都遭瘟疫,死在耶和华面前。
【本会注释】
遭瘟疫。直译为“打击”。该词也用来指埃及的十大灾(出9:14),可拉、大坍和亚比兰叛乱后的瘟疫(民16:48,49),以及被刀杀(撒上4:17;撒下17:9;18:7)。这里没有说百姓遭到什么瘟疫。
在耶和华面前。说明“瘟疫”是上帝的惩罚。
38 其中惟有嫩的儿子约书亚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仍然存活。
39 摩西将这些话告诉以色列众人,他们就甚悲哀。
40 清早起来,上山顶去,说:“我们在这里,我们有罪了;情愿上耶和华所应许的地方去。”
【本会注释】
山。指“亚摩利人的山地”(申1:19,20),或加低斯巴尼亚北面尼革的山地(见民13:17注释)。
我们在这里。承认他们已准备按迦勒和约书亚所恳劝的去做(民13:30;14:9)。
41 摩西说:“你们为何违背耶和华的命令呢?这事不能顺利了。
【本会注释】
上帝曾吩咐他们掉转脚步(第25节),不要前进。
42 不要上去;因为耶和华不在你们中间,恐怕你们被仇敌杀败了。
【本会注释】
约柜不会伴随他们(民14:44;参书6:8,9),云彩也不会行在他们前面。
43 亚玛力人和迦南人都在你们面前,你们必倒在刀下;因你们退回不跟从耶和华,所以他必不与你们同在。”
44 他们却擅敢上山顶去,然而耶和华的约柜和摩西没有出营。
【本会注释】
他们却擅敢。违背上帝旨意的愚蠢傲慢之举。
约柜。云彩歇在帐幕之上;摩西没有离开营地,利未人也没有在百姓前面抬约柜(民9:21,22;10:33)。除了利未人以外,其他支派显然都去了。
45 于是亚玛力人和住在那山上的迦南人都下来击打他们,把他们杀退了,直到何珥玛。
【本会注释】
何珥玛。意思是“注定毁灭”。何珥玛后来分给了犹大或西缅支派,在圣经中多次提到(民21:3;士1:17;撒上30:30)。申1:44讲述了追杀的路线。路线之长表明伤亡人数不少。
以西结书11章
提要: 1 首领的傲慢。4 他们的罪和处罚。13 以西结的倾诉。上帝告诉他,祂的旨意是要拯救剩下的人,21 并惩罚恶人。22 上帝的荣耀离开这座城。24 以西结被送回到被掳的人中间。
1 灵将我举起,带到耶和华殿向东的东门。谁知,在门口有二十五个人,我见其中有民间的首领押朔的儿子雅撒尼亚和比拿雅的儿子毗拉提。
【本会注释】
灵将我举起。本章的事件在时间上并不与第9和第10章相连。异象似乎回过来详细描写耶路撒冷首领的道德状况。
东门 。以西结曾看见基路伯去的地方(结 10:19)。
二十五个人。和内院里拜太阳的人数一样(结8:16),但或许不是同一批人。那些人可能是祭司(见结8:16注释),而这些则是世俗的首领。但这种区别的证据并不很明确。
雅撒尼亚。意思是“耶和华垂听”。有人认为本节名字的含义是要说明百姓所抱有的虚假信念。押朔的意思可能是“帮助者”;毗拉提的意思是“耶和华释放”;比拿雅意为“耶和华建立”。如果所强调的是名字的含义,毗拉提的暴死(第13节)就太令人吃惊了。列举雅撒尼亚和毗拉提,也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是背道的著名首领。
2 耶和华对我说:“人子啊,这就是图谋罪孽的人,在这城中给人设恶谋。
3 他们说:‘盖房屋的时候尚未临近;这城是锅,我们是肉。’
【本会注释】
这句希伯来语的俗语太简单,含义有些模糊,可能是讽刺耶利米寄信给巴比伦的囚虏,要他们建造房屋,住在其中,因为被掳的时间会很长。这封信曾激怒了许多囚虏。他们送信到耶路撒冷,要求惩罚耶利米(耶29:24-28)。首领们的话与耶利米的信是相反的。他们说:“为长期被掳而盖房屋的时间还没有到。”
有人认为这是指耶路撒冷悖逆的首领。他们不理睬耶利米关于城市即将毁灭的警告,规划在这座注定遭劫的城市中大兴土木。
锅子的比喻似乎来自耶利米(见耶1:13)。锅子怎样在火中保护里面的肉,照样,城墙也将保护居民抵抗迦勒底的军队。七十士译本把这句话译成反问句:“盖房屋的时候不是临近了吗?”这种态度反映了耶路撒冷居民的自信和骄傲(见耶28:3)。耶利米曾奉劝城里的犹太人出来投降迦勒底人(耶21:9)。他们傲慢地拒绝了这一忠告,选择留在“锅”里。这种解释与上下文相符。因为本节继续说明他们要放弃这项“特权”。这个比喻也可能指正如“锅”是“肉”所归属的地方,耶路撒冷也照样是其中的居民所归属的地方──暗示他们将留在那里。参耶13:12。
4 人子啊,因此你当说预言,说预言攻击他们。”
5 耶和华的灵降在我身上,对我说:“你当说,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家啊,你们口中所说的,心里所想的,我都知道。
【本会注释】
全知全能的上帝知道在外表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愿望和动机(见代上28:9;箴15:11;耶17:10)。
6 你们在这城中杀人增多,使被杀的人充满街道。
【本会注释】
可能指这种处决没有得到上帝的批准,也可能指这些人被杀是因为巴比伦人的残暴。耶路撒冷的首领因其道德和宗教上的悖逆而对这场残杀负有责任。
7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你们杀在城中的人就是肉,这城就是锅;你们却要从其中被带出去。
【本会注释】
百姓以城防的坚固而自豪,不听从耶利米要他们弃城投降迦勒底人的指示(耶21:9)。以西结的严肃警告是,只有他们所杀的人才有权留在城里。活人都要在城外遭殃。
8 你们怕刀剑,我必使刀剑临到你们。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9 我必从这城中带出你们去,交在外邦人的手中,且要在你们中间施行审判。
10 你们必倒在刀下;我必在以色列的境界审判你们,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本会注释】
这个预言在在历史上应验了。尼布甲尼撒的将军攻克耶路撒冷以后,将百姓带到国王面前。国王当时正加低斯以南16公里的利比拉。尼布甲尼撒在那里宣布了对俘虏的判决,在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儿子们,处决了其它的人。西底家成了盲人以后,和剩下的人被掳往巴比伦(见王下25:6,7)。
11 这城必不作你们的锅,你们也不作其中的肉。我必在以色列的境界审判你们,
12 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因为你们没有遵行我的律例,也没有顺从我的典章,却随从你们四围列国的恶规。”
13 我正说预言的时候,比拿雅的儿子毗拉提死了。于是我俯伏在地,大声呼叫说:“哎!主耶和华啊,你要将以色列剩下的人灭绝净尽吗?”
以西结只在异象中看见毗拉提的死亡,但这肯定是预言。参哈拿尼雅的死亡(耶28:17)。
14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这似乎是上面预言的继续,是对先知祈求的回应。基路伯队伍的继续离开(第22,23节),把这个信息与前面的信息联系起来(见结10:18,19)。
15 “人子啊,耶路撒冷的居民对你的弟兄、你的本族、你的亲属、以色列全家,就是对大众说:‘你们远离耶和华吧!这地是赐给我们为业的。’
【本会注释】
你的弟兄。就是与以西结一起流亡的人。
本族(ge'ullah)。指go'el(近亲)处理相关事务责任(利25:25,48;见得2:20注释)。
你们远离耶和华吧。这句话透露出对被掳者缺乏同情的傲慢心理。耶路撒冷的居民对被掳到巴比伦的人表示出“我比你圣洁”的态度。
16 所以你当说:‘耶和华如此说:我虽将以色列全家远远迁移到列国中,将他们分散在列邦内,我还要在他们所到的列邦,暂作他们的圣所。’
【本会注释】
上帝依然关心祂的余民。祂计划通过他们来成就祂的旨意。祂要让被掳成为有益的教训,引导祂的子民回归祂,并以此作为一场热身运动,为祂耽搁已久之旨意的实现开路。
17 你当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从万民中招聚你们,从分散的列国内聚集你们,又要将以色列地赐给你们。’
【本会注释】
傲慢自夸的人将会被赶出去,而他们所藐视的流亡者将会重新聚集,占领这地(见民14:3,31,32)。
18 他们必到那里,也必从其中除掉一切可憎可厌的物。
【本会注释】
犹太人被掳回归以后厌恶偶像崇拜,从而使这句预言得到部份的应验。但是上帝的目的还远远不止如此。在第18-21节,上帝概述了祂对于将来新以色列国的计划。所以这段话是预言了在以色列人完全接受和顺从上帝计划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状况。
19 我要使他们有合一的心,也要将新灵放在他们里面,又从他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他们肉心,
【本会注释】
合一的心。心志和行动的统一,是上帝新以色列人的特征。但以色列的失败使这一应许未能实现。耶稣祈祷这个福气实现在基督教会里。祂的祈祷在早期教会的热情中得到短暂的应验。当时大家“都是一心一意的”(徒4:32)。不幸的是,这样的合一时间很短。不顾惜羊群的豺狼闯了进来,造成信徒的分裂(徒20:29)。从此以后,基督教内一直存在着不和。这种状况要延续到我们主耶稣的复临,以致“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弗4:13)。
石心。内心的改变就是重生的经验。这在《新约》中有更详细的论述(约3:3-8等;见《今日的生活》第24页),尽管它绝不局限于基督教的时代。上帝救人的方法,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上帝逐步显示祂的旨意。不是因为上帝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弱点,而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天上来的启示,以致限制了上帝所能显示的真理。拒绝宝贵的亮光会阻碍进一步的光照。以色列人就是这样。如果被掳回归的人能完全经历上述的新生,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亮光。不幸的是,他们满足于他们对旧约的解释所造成的局限,所以只能由弥赛亚带来更充分的福音真光了。
20 使他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顺从我的律例。只有上帝的恩典所更新的心才能遵守祂的律法。“原来体贴肉体的……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8:7)。圣灵住在人心中发挥能力的应许,乃是上帝与人所立永约的重要特征。这一点是以色列人所没有把握的。他们认为得救是靠自己的努力,不肯接受 “上帝的义”(罗10:3)。他们觉得不需要救主,也不需要悔改。他们完全拒绝了那唯一能使他们遵守祂律法的经验。
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上帝计划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回来以后,实现这里所描述的光荣前景。由于被掳归来的人没有履行新约的条件,这个应许一直未能实现,因为这是他们属灵兴旺的基础。上帝的应许是有条件的。但肉身的以色列人所未能实现的,上帝将藉着属灵的以色列人来完成(罗9:11)。这个光荣前景的最终实现,是在千禧年的结束(启21:3)。
21 至于那些心中随从可憎可厌之物的,我必照他们所行的报应在他们头上。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人既拥有选择的能力,就会有人随从 “可憎可厌之物”。上帝巴不得人人都得救。但祂绝不强迫人的意志。灭亡的人完全是咎由自取,决不是上帝恩典的缺欠。
22 于是,基路伯展开翅膀,轮子都在他们旁边;在他们以上有以色列上帝的荣耀。
【本会注释】
参结10:18,19。
23 耶和华的荣耀从城中上升,停在城东的那座山上。
【本会注释】
可能指后来的橄榄山。在耶路撒冷东面的汲沦谷上,它的四个山峰海拔为823米。耶路撒冷本身的海拔是777米。上帝的荣光在离开圣殿以后曾停留在这里(《历代愿望》第829页),耶稣后来从这里“看见城,就为之哀哭”(路19:37-41)。祂在这里宣布了这个顽梗悖逆的城市第二次的毁灭(太24),以及祂复临的预兆。祂还在这座山上升天(路24:50,51;徒1:11,12)。新耶路撒冷将降临在这座山上(亚14:4,5,9;见《善恶之争》第662、663页)。
24 灵将我举起,在异象中藉着上帝的灵将我带进迦勒底地,到被掳的人那里;我所见的异象就离我上升去了。
【本会注释】
见结8:3注释。
25 我便将耶和华所指示我的一切事都说给被掳的人听。
【本会注释】
犹大的长老(结8:1)可能一直等到以西结从异象中出来。他们已准备好接受来自上帝的指示。
以西结书12章
提要: 1 用以西结搬家的作为预兆。 8 预言西底家被掳。17 以西结的战兢预表犹大的荒凉。21 责备犹太人狂妄的俗语。26 预言的异像很快就要应验。
1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本会注释】
这次预言的目的是要强调,如果相信犹大王国和耶路撒冷会继续存在,巴比伦的囚掳很快要会结束,那是何等的愚妄。
2 “人子啊,你住在悖逆的家中。他们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见,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
【本会注释】
参申29:4;赛6:9;耶5:21;太13:14,15。无疑是因为百姓的悖逆,先知奉命做出一个他们不能不看的预兆。
3 所以人子啊,你要预备掳去使用的物件,在白日当他们眼前从你所住的地方移到别处去;他们虽是悖逆之家,或者可以揣摩思想。
【本会注释】
这些物件是急需的,如衣服,用具等。要趁着白天准备,把物件搬到方便的地方。
4 你要在白日当他们眼前带出你的物件去,好象预备掳去使用的物件。到了晚上,你要在他们眼前亲自出去,象被掳的人出去一样。
5 你要在他们眼前挖通了墙,从其中将物件带出去。
6 到天黑时,你要当他们眼前搭在肩头上带出去,并要蒙住脸看不见地,因为我立你作以色列家的预兆。”
【本会注释】
可能预表西底家化装起来,怕被人认出来(见第10节注释),或象征俘虏离开时的屈辱和悲伤。
7 我就照着所吩咐的去行,白日带出我的物件,好象预备掳去使用的物件。到了晚上,我用手挖通了墙。天黑的时候,就当他们眼前搭在肩头上带出去。
【本会注释】
以西结做出象征之举,自己可能不完全理解。以色列人问他:“你作什么呢”(第9节)?说明这个象征之举是真的做了,而不是在异象中做。
8 次日早晨,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9 “人子啊,以色列家,就是那悖逆之家,岂不是问你说:‘你作什么呢?’
10 你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这是关乎耶路撒冷的君王和他周围以色列全家的预表(原文作担子)。’
【本会注释】
直译是“君王是耶路撒冷的担子”,即这个信息与君王有关。以赛亚和耶利米经常用 “担子”(massa')一词(赛13:1;14:28;等;耶17:21,22;等),但以西结只用了两次,而且只有在这里指“预言”。有人认为以西结不用这个词,是因为该词经常被假先知使用(见耶23:33-38),所以名声不太好。“君王”指西底家(见王下25:2-4;耶39:4)。
11 你要说:‘我作你们的预兆:我怎样行,他们所遭遇的也必怎样,他们必被掳去。’
【本会注释】
就是作被掳之人的预兆。他们不要指望耶路撒冷能够幸存下来。
12 他们中间的君王也必在天黑的时候将物件搭在肩头上带出去。他们要挖通了墙,从其中带出去。他必蒙住脸,眼看不见地。
【本会注释】
历史记录中没有提这件事(见耶39:4),但没有理由断定这句话是比喻。
13 我必将我的网撒在他身上,他必在我的网罗中缠住。我必带他到迦勒底人之地的巴比伦;他虽死在那里,却看不见那地。
【本会注释】
耶52:11记录了这个预言的应验。在西底家被带到巴比伦以前,他的眼睛在利比拉被剜掉,所以看不见迦勒底人的土地。约瑟弗斯记录了一段有趣的逸闻:西底家相信了耶利米关于被掳的警告,但他的谋士们说服他不听先知的忠告。当以西结关于西底家看不见迦勒底人土地的预言传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国王认定这二个预言是互相矛盾的,所以都不相信(《上古史》卷十7.2)。
14 周围一切帮助他的和他所有的军队,我必分散四方(方:原文作风),也要拔刀追赶他们。
【本会注释】
国王的被俘导致残兵的逃散。
15 我将他们四散在列国、分散在列邦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本会注释】
按语法结构,这个句子既可指外邦人,也可指以色列人。但由于“你们(或“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结5:13;6:7等)在预言中经常指以色列人,所以在本节也可能是指他们。
16 我却要留下他们几个人得免刀剑、饥荒、瘟疫,使他们在所到的各国中述说他们一切可憎的事,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本会注释】
几个人。直译是“容易数的人”。这些幸存者述说他们屈辱的故事,是要让外邦人知道,上帝的子民遭遇苦难和失败,不是因为以色列上帝的无能,而是因为以色列人没有实现上帝的旨意。
17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本会注释】
见结6:1注释。
18 “人子啊,你吃饭必胆战,喝水必惶惶忧虑。
【本会注释】
以西结曾预言(结4:16)可怕的粮食短缺。现在他要说明迫近的围城所带来的恐惧和困苦。
19 你要对这地的百姓说:主耶和华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地的居民如此说,他们吃饭必忧虑,喝水必惊惶。因其中居住的众人所行强暴的事,这地必然荒废,一无所存。
【本会注释】
以西结的一些预言无疑传到了犹大居民的耳中。但这个预言对被掳的人来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希望留在犹大的人能幸存下来,耶路撒冷能得以幸免到。先知却告诉他们说,他们的土地将完全荒废,一无所有。
20 有居民的城邑必变为荒场,地也必变为荒废;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21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本会注释】
见结6:1注释。
22 “人子啊,在你们以色列地怎么有这俗语,说‘日子迟延,一切异象都落了空’呢?
【本会注释】
这里描写耶路撒冷的居民嘲笑上帝警告的可靠性。他们用俗语来回答,实际上是说:“时间正在过去,预言不论凶吉都没有应验。看来不会实现了。”他们的态度反映出罪人对上帝长久忍耐的普遍误解(见传8:11;摩6:3;太24:48;帖前5:3)。末日好嘲笑的人也会说出同样的话来:“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彼后3:4)。
23 你要告诉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这俗语止息,以色列中不再用这俗语。’你却要对他们说:‘日子临近,一切的异象必都应验。’
【本会注释】
以西结所预言的的灾难很快将字字应验。
24 从此,在以色列家中必不再有虚假的异象和奉承的占卜。
【本会注释】
假先知预言说国家将会兴旺,被掳的人很快就会从巴比伦回来。真先知则预言会有长期的被掳,伤亡将十分惨重,圣城和圣殿将毁灭和荒凉。嘲笑的人可能争辩说,以西结的预言和他所宣称假先知的预言一样,都是虚假的。上帝会使所预言的厄运很快来临,从而有效地驳斥他们的争辩,证明假先知的虚谎和这些嘲笑者的无理。
25 我耶和华说话,所说的必定成就,不再耽延。你们这悖逆之家,我所说的话必趁你们在世的日子成就。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不是指将来的世代,而是指当时活着的人会看到异象的应验。
26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27 “人子啊,以色列家的人说:‘他所见的异象是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所说的预言是指着极远的时候。’
【本会注释】
这句话是针对那些至少在表面上承认以西结是先知的人。可能在那段时间里反对者的语气发生了变化。他们没有说异象“落空”,而是把它的应验推到遥远的将来。上帝回答那些认为耽搁了的人说,凡祂所说的话绝不拖延。许多等待基督复临的人也抱有这种看法。他们即使没有在言语上,也是在行动上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见太24:48)。但结局很快就会突然临到他们。所有的异象都将应验。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耶稣的来临在表面上是延迟了呢?上帝的话落空了吗?”圣经的回答说:“绝不!务要记住上帝的应许和警告都是带有条件的”(《布道论》第695页)。
我们只要回顾几句圣经作家的话,就可以看出他们总是把时间视为很短。保罗写信给哥林多信徒说:“弟兄们,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林前7:29)。他在《罗马书》中说:“黑夜已深,白昼将近”(罗13:12)。耶稣藉着拔摩岛的先知亲自见证说:“日期近了”(启1:3),“看哪,我必快来”(结22:6,7)。但保罗和约翰都清楚地预言,在耶稣来临之前将要发生一些事件(见帖后2:1-5;启1:3注释)。
从以前已经应验的预言来看,基督复临的确没有像祂的余民所希望的那么快。有许多证据证明,基督本来是可以早一些复临的(《历代愿望》第633,634页;《善恶之争》第458页;《证言》卷六第450页;《证言》卷八第115,116页;《证言》卷九第29页)。以下的话进一步说明了耽延的理由:“幽暗的长夜是为了考验人;但出于怜悯,早晨被推迟了。因为如果主来了,就会发现许多人还没有准备好。上帝不愿意祂的子民灭亡,所以才耽搁这么久”(《证言》卷二第194页)。这与使徒在彼后3:9的论述是一致的。同一位作者还补充说,基督徒有责任催促耶稣的复临(第12节)。上帝对于本文主题的解释是:“每一个基督徒都有权利不仅仰望,而且催促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复临”(《证言》卷八第22页)。
到了一天,就不再耽延了。“信息一旦传到各国家各方各民,耶稣的复临就绝不迟延”(《布道论》第697页)。上帝在认为合适的时候,会促成一些事件的发生,使结局的来临“比人们所的预料更快”(《善恶之争》第631页)。
但我们不知道祂复临的准确时间,也不能就这样的日期进行猜测。下面是给我们的最好勉言:“你不可以说祂会在一年,二年或五年之内复临,也不可以把祂的复临推到十年二十年以后。上帝子民的责任就是剔净和点亮他们的灯火,如同等候新郎从婚礼回来的人那样”(怀爱伦《评论与通讯》1892年3月22日) 。
28 所以你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话没有一句再耽延的,我所说的必定成就。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以西结书13章
提要:1 斥责撒谎的先知, 10 和他们未泡透的灰。 17 关于女先知和她们的枕头。
1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本会注释】
参照耶23章关于耶路撒冷城内和周围假先知的预言。有人认为以西结是在对俘虏中的假先知说话(见结13:9)。
2 “人子啊,你要说预言攻击以色列中说预言的先知,对那些本己心发预言的说:‘你们当听耶和华的话。’”
【本会注释】
如此称假教师说明他们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时代的气氛也有利于这样的假教师。这些先知也许自以为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见帖后2:11)。但本节吩咐这些上帝的假使者“当听耶和华的话”。
3 主耶和华如此说:“愚顽的先知有祸了,他们随从自己的心意,却一无所见。
【本会注释】
愚顽的(nabal)。不但指智力缺乏,而且指道德上的缺陷。“愚顽的先知”( hannebi'im hannebalim)在希伯来语中采用了有趣的修辞手法。
随从。即追随。
4 以色列啊,你的先知好象荒场中的狐狸,
【本会注释】
狐狸十分狡猾(路13:32)。它们毁坏葡萄园(歌2:15),住在废墟中(哀5:18)。假先知也很狡诈奸滑。它们破坏上帝的葡萄园。
5 没有上去堵挡破口,也没有为以色列家重修墙垣,使他们当耶和华的日子在阵上站立得住。
【本会注释】
没有上去。指假先知。第4节是对百姓说的。第6节再次用第三人称指假先知,第7节又回到了第二人称。这种人称的变化在《以西结书》等先知书中是常见的。
墙垣。这些假先知没有藉着警告或教训帮助处在危机中的国家。他们把百姓出卖给的敌人,而不是帮助他们。参赛1:5;《天路》第287页。
6 这些人所见的是虚假,是谎诈的占卜。他们说是耶和华说的,其实耶和华并没有差遣他们,他们倒使人指望那话必然立定。
【本会注释】
所见的(chazah)。该词常常指上帝的话(赛1:1;2:1等)。
耶和华说。这些自封的先知类似于今日的许多传道人。他们倡导虚假的道理,声称这 “是耶和华说的”。 人们不论多么热心地倡导一种道理,说得多么感人,如果它不是上帝所说的,就决不可纳入信徒的信仰中。人的学说不论在表面上多么有理,也不要忘记它们缺乏上帝的权威。
指望那话必然立定。他们希望通过预言事件的应验,来证实他们话语的可信度。他们可能希望上帝赞同他们自封的职务,使他们冒昧的话得到确认。
7 你们岂不是见了虚假的异象吗?岂不是说了谎诈的占卜吗?你们说,这是耶和华说的,其实我没有说。”
【本会注释】
先知似乎在盘问他的对手。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假先知无法否认这一指控。所列的三大灾难将落在这些骗人的先知身上。“他们必不列在我百姓的会中”。
8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你们说的是虚假,见的是谎诈,我就与你们反对。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9 我的手必攻击那见虚假异象、用谎诈占卜的先知,他们必不列在我百姓的会中,不录在以色列家的册上,也不进入以色列地;你们就知道我是主耶和华。
【本会注释】
会(sod)。指秘密会议。
册。他们的名字不会登在以色列忠心的余民所保留的名册上。拉2:62说明了这份名册在被掳回归时的用途。
10 因为他们诱惑我的百姓,说:‘平安!’其实没有平安,就象有人立起墙壁,他们倒用未泡透的灰抹上。
【本会注释】
平安。参耶6:14;23:17;弥3:5;亚10:2。假先知引诱人产生虚假的安全感,麻痹他们的思想。上帝的真使者则绝不奉承罪人。他们也不传平安的信息,引诱不圣洁的人产生致命的安全感。他们的信息是唤醒罪人的良心,使他发出痛苦的喊声:“我当怎样行才能得救?”(徒16:30)。见耶6:14注释。
墙壁(chayis)。词义不完全清楚。似乎指界墙。因此并不坚固。
未泡透的灰。希伯来词taphel表示“涂料”。 Taphel还表示“未泡透。”这是拼法相同但词源不同的另一个词。这个taphel在伯6:6译为“淡”,在哀2:14译为“愚昧的异象”。解释如下:有人建造了一堵脆弱的隔墙。假先知粉刷用了它,改善了其外观,却没有增加其强度。首领和百姓想出了各种办法,如与埃及结盟(见耶37:5,7)。自封的先知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来为这些办法辩解。
我们注意到今日宗教界的状况与之惊人地相似。许多没有上帝圣言依据的假道理被引进基督教的信仰之中。这些道理所依据的只是遗传,而遗传则往往具有异教观念和习俗的背景。人们不肯放弃这些没有圣经依据的信念,而是花大量的精力来“粉刷”这些脆弱的观点,使之显得可信。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就是竭力找出圣经的证据来支持星期日。大多数基督徒都在遵守圣经所没有指定的日子。他们推论说,既然基督教已守了这么多世纪,那它一定是对的。他们回避了指出第七日是真安息日的明确证据,藉着牵强附会来支持每周的第一日。这样做的结果和《以西结书》中造墙粉刷的人是一样的(结13:12-16)。
11 所以你要对那些抹上未泡透灰的人说:‘墙要倒塌,必有暴雨漫过。大冰雹啊,你们要降下,狂风也要吹裂这墙。’
【本会注释】
参诗11:6;18:13,14;结38:22。这里无疑主要指巴比伦的入侵。犹太人尽管自吹有准备,却无法阻挡。见结13:12注释。
12 这墙倒塌之后,人岂不问你们说:‘你们抹上未泡透的灰在哪里呢?’”
【本会注释】
墙(qir)。通常指外墙,而不是chayis(墙壁,见第10节注释)。灾祸的原因无疑是建筑的质量太差,不能用作外墙,使抹墙的人和相信他们诡计的人非常失望。到了末日,那些参加撒但所导演虚假宗教复兴的人,看到这个体系在最后七灾的毁灭性打击下土崩瓦解,同样也会大失所望。在人类历史的最后一幕中,撒但将在全世界人面前自称是上帝(见《证言》卷六第14页;《证言》卷八第27、28页;《证言》卷九第16页;《给传道人的传证》第62、364、365页;《善恶之争》第624页)。这个骗局还将大量利用奇迹(启13:13,14;16:13,14)。由于这些迷惑,除了忠心的余民之外,所有的人都将被卷入仇敌的行列(启13:8),与撒但联合起来违抗上帝(《给传道人的传证》465页)。只有少数余民保持对上帝的忠诚(启14:12)。当惩罚降临,大群的人看到他们信为神那一位根本无力阻止更强大之主的手时,他们会突然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他们会把怒气撒在撒但的欺骗所炮制的虚假机构上,把它彻底摧毁(启17:16,17;《善恶之争》第656页)。这时候会再次宣布说:“墙和抹墙的人都没有了”(结13:15) 。
13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发怒,使狂风吹裂这墙,在怒中使暴雨漫过,又发怒降下大冰雹,毁灭这墙。
14 我要这样拆毁你们那未泡透灰所抹的墙,拆平到地,以致根基露出,墙必倒塌,你们也必在其中灭亡;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15 我要这样向墙和用未泡透灰 抹墙的人成就我怒中所定的,并要对你们说:‘墙和抹墙的人都没有了。’
16 这抹墙的就是以色列的先知,他们指着耶路撒冷说预言,为这城见了平安的异象,其实没有平安。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17 “人子啊,你要面向本民中、从己心发预言的女子说预言,攻击她们,
【本会注释】
《旧约》其他地方没有提到假女先知。真的女先知有米利暗(出15:20),底波拉(士4:4),户勒大(王下22:14)和新约时代的亚拿(路2:36),传道者腓利的四个女儿(徒21:8,9)等。
18 说主耶和华如此说:‘这些妇女有祸了!她们为众人的膀臂缝靠枕,给高矮之人做下垂的头巾,为要猎取人的性命。难道你们要猎取我百姓的性命,为利己将人救活吗?
【本会注释】
这些妇女有祸了。虽然第18、19节总的意思似乎是明确的,但细节却不太清楚。以西结目睹了他所描述的景象,我们却没有。他所用的措辞在当时是很明确的,但其中有不少在《旧约》别处没有出现,故含义不十分清楚。
靠枕(kesathoth)。源于阿卡德语kasū(“绑”)。有“带子”或 “护身符”之意。该词的含义仅凭猜测。
膀臂('assilim,“关节”)。直译是“我的手关节”,似乎是指腕,肘或肩(耶38:12)。希伯来语原文,一些古版和《塔古姆》均为 “我的手”或 “手”。如果是“我的手”,那就是指假女先知正在阻挡耶和华的圣手。
头巾(mispachoth)。该词只出现在这里,可能指头巾,显然不是女先知自己戴的,而是请教她们的人戴的。
人( nephashoth,单数是nephesh )。见诗16:10注释。似乎指假女先知把求助于她们的人作为牺牲品。
为利己将人救活吗?这句话可译为“你们要猎取我百姓的性命,使自己活着吗?”可能指女先知们自私地利用受害者的轻信。
19 你们为两把大麦,为几块饼,在我民中亵渎我,对肯听谎言的民说谎,杀死不该死的人,救活不该活的人。’”
【本会注释】
两把大麦。有人认为是指古时人们请教先知时呈上礼物的做法(撒上9:7,8;王上14:3)。鉴于大麦是较次的谷物,数量又少,很可能是指这些假女先知为了区区小利而甘心阻挡真理,引导百姓毁灭。也有人认为是指古代用大麦和饼的占卜的习惯。
对肯听谎言的民说谎。可能指人们爱听悦耳的假话。耶利米描述了这种状况:“先知说假预言,祭司藉他们把持权柄。我的百姓也喜爱这些事”(耶5:31)。
20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与你们的靠枕反对,就是你们用以猎取人、使人的性命如鸟飞的。我要将靠枕从你们的膀臂上扯去,释放你们猎取如鸟飞的人。
【本会注释】
释放。来自希伯来语parach,词义不确定。本节总的意思是清楚的。受害人要从试图奴役他们之人网罗中解救出来。上帝不允许每一个诚心的人受欺骗。
21 我也必撕裂你们下垂的头巾,救我百姓脱离你们的手,不再被猎取,落在你们手中。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22 我不使义人伤心,你们却以谎话使他伤心,又坚固恶人的手,使他不回头离开恶道得以救活。
【本会注释】
女先知在义人和恶人的心目留下了对于上帝的虚假印象,使义人行善时灰心,恶人在作恶时更加坚决。
23 你们就不再见虚假的异象,也不再行占卜的事;我必救我的百姓脱离你们的手;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诗篇48篇
序言——这是一得救之歌,像《诗篇》46和47篇一样,可能用于圣殿的崇拜。本诗纪念耶和华眷顾耶路撒冷,把祂的子民从仇敌手中救出来。这是大卫最欢乐的诗歌之一(见《先知与君王》203页)。约沙法的军队在取得大胜以后,就唱这首诗(见《先知与君王》201-203页)。
关于本诗的题记,见书第617,627页(《诗篇》序言)。
可拉后裔的诗歌
1 耶和华本为大!在我们上帝的城中,在他的圣山上,该受大赞美。
【本会注释】
大。大卫一开始就高声称颂耶和华,因为祂把他们从极大的危险中救出来(第4-8节)。
城。耶路撒冷(见诗46:4;48:8)。
圣山。就是锡安山(见诗2:6;68:16;见诗48:2注释)。
2 锡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华美,为全地所喜悦。
【本会注释】
居高。耶路撒冷最显著的地理特征就是海拔超过周围的地带。这座城市位于全国最高的山脊之一上。其高度可能使入侵者望而却步(见第4,5节)。
为全地所喜悦。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诗人对于祖国首都的热爱(见诗50:2;哀2:15)。
北面。该词含义不明,但下面的解释似乎比较合理。锡安山原来只是指从耶布斯人手中所夺取的那一部分(代下5:2;参撒下5:7)。摩利亚山在锡安山的北面。圣殿和所罗门的王宫后来都建在上面(代下3:1;参王上8:1)。从地理上看,这两座山形成一个山脉。圣殿建好以后,整个山脉就都称为锡安(见赛8:18;珥3:17)。山脉的北部自所罗门的时代起有了圣所和宫殿,所以成为城区最重要的部分。根据上下文,诗人可能用“北面”指民政和宗教中心,特别是上帝的居所。这种解释显然也有助于理解赛14:13。那里说路锡甫想要坐在“北方的极处”。处在这样的位置,就是要参与上帝的机密,了解上帝的意图。这是路锡甫的野心(见《先祖与先知》第37页)。
由于大卫是本诗的作者(见诗48篇序言),他对于摩利亚山北侧高处的强调,都带有预言性质的,或者是写于圣殿的细节计划,包括地点的确认落实以后(代下3:1)。
大君王的城。见诗46:4注释。耶稣它来称呼耶路撒冷(太5:35)。
3 上帝在其宫中,自显为避难所。
4 看哪,众王会合,一同经过。
【本会注释】
4-6节形象地描写敌军的进攻和突然毁灭。用语非常精练。第4和第5节少用连词,加强了语气(见诗46:6注释)。
5 他们见了这城就惊奇丧胆,急忙逃跑。
【本会注释】
仇敌一看无法攻取这座城市,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就急忙逃跑了。
6 他们在那里被战兢疼痛抓住,好象产难的妇人一样。
【本会注释】
这个比喻指剧痛,在《旧约》中经常使用(见耶4:31;6:24;弥4:9,10)。
7 上帝啊,你用东风打破他施的船只。
【本会注释】
用仇敌的混乱四散来表明上帝的大能。“他施”一般被认定为古代西班牙南部的塔提色斯,位于加的斯北部,但也可能指其他的地方。“他施的船只”原来指驶往塔提色斯的船只,现在被称为“精品船”(见王上10:22注释)。风暴怎样毁坏这些船只,上帝也照样扫荡仇敌。
8 我们在万军之耶和华的城中,就是我们上帝的城中所看见的,正如我们所听见的。上帝必坚立这城,直到永远。(细拉)
【本会注释】
正如我们所听见的。我们的祖先曾告诉我们上帝过去的奇妙拯救。现在我们亲眼看见了。
万君之耶和华。见诗24:10注释。
我们上帝的城。见第1节注释;参诗46:4。
上帝必坚立。目前的拯救是将来胜利的保证。
直到永远。参《先知与君王》第46页,564页;《历代愿望》第577页。
细拉。见本书第629页(《诗篇》序言)。
9 上帝啊,我们在你的殿中想念你的慈爱。
【本会注释】
想念。直译是“比较”。
慈爱(chesed)。“上帝的爱”(见诗36:7注释)。
你的殿。见诗5:7注释。常去上帝的殿会把我们的思想引向上帝。
10 上帝啊,你受的赞美正与你的名相称,直到地极!你的右手满了公义。
【本会注释】
上帝的名传到地极,赞美祂的声音也传到地极。
11 因你的判断,锡安山应当欢喜,犹大的城邑(原文作女子)应当快乐。
【本会注释】
锡安山。见第2节注释。
犹大的城邑(原文作女子)。见书15:45。
12 你们当周游锡安,四围旋绕,数点城楼,
【本会注释】
四围旋绕。为了检查和观察藉着上帝大能的奇妙显示而从仇敌手中夺来的城市。
数点。或“统计”。如“数钱”,“计票”(见诗22:17;147:4)。
13 细看他的外郭,察看他的宫殿,为要传说到后代。
【本会注释】
细看。即“仔细观察”。
传说。即“记录”。作为上帝宇宙统治权的证据。大卫完全有权利为耶路撒冷而自豪,把她的一切荣耀都归于她的拯救者上帝。
14 因为这上帝永永远远为我们的上帝;他必作我们引路的,直到死时。
【本会注释】
这上帝。上帝选择这个城市作为祂的住所,并且保护这座城市。
直到死时。上帝将引导我们走过一生,陪伴我们走到终点。基督徒有了这个保障,就不必惧怕。牧羊人将带领祂的羊群进入永生(见诗23:6)。
关于希伯来词语′alDmuth译为“直到死时” 是否正确,尚有疑问。这也许是一个音乐术语(参诗9篇题记中的“慕拉便”;见本书第628,651页)。七十士译本译为“永远”。
罗马书13章
提要:1.当顺服在上有权柄的,并履行其他的义务。8.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11.贪食醉酒和暗昧的行为在福音的时代是不合时宜的。
1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
【本会注释】
“在世上有权柄的”。见彼前2:13;参路12:11;多3:1。本章的“权柄”指“统治权”,与罗1:16,20;林前1:18的“能力”不同。
“人人”。见罗2:9注;参诗16:10注。
“顺服”,即服从。
“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人间所有的权柄都是受上帝所认可和控制的。旧约圣经常讲到上帝废王立王(见但4:17注;参但2:21;4:25,34,35)。
“凡掌权的”,即现有的政权。
“都是上帝所命的”。保罗并没有说上帝认可地上政权的所有举措,也没有说基督徒必须完全顺从。政府的要求有时与上帝的律法相悖,这时基督徒应当顺从上帝而不顺从人(徒4;19;5:29)。保罗所说的是,地上的政权是上帝为人类的福利而设立的。他们掌权或失权都出于上帝。所以基督徒要服从掌权的当局,不要擅自抵制或推翻“凡掌权的”。
这样的教训在保罗的时代特别需要,因为当时犹太人情绪骚动,在罗马帝国各地发动叛乱。如果基督徒显出同样的叛逆精神,就会引起人们对于犹太人那样的反感,从而失去罗马政府的保护。保罗从自己的经验中证实,政府的保护对于早期的基督徒来说,乃是一种福气(见徒22:24-30)。悖逆的精神也会给基督教会和她平安仁爱的信息带来指责。所以保罗在别处还劝信徒为掌权的祷告(提前2:1-2),并服从他们(多3:1)。彼得也要信徒“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彼前2:13-17)。
2 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本会注释】
“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即“起来反对上帝所安排的”。
“刑罚”即“判决”(见罗2:2;5:16;11:33)。保罗这里指当局作为上帝的用人所下的判决(罗13:4)。既然不服从“凡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当局所实施的处罚自然也代表上帝对反叛百姓的判决和怒气了。
3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
【本会注释】
“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一般说来,只要不作恶,就不要惧怕统治者。但实际情况并非都是这样。许多掌权者会迫害行善的人。如保罗写这封书信时的罗马皇帝尼禄,后来就致使保罗殉道。但一般说来,行善的人不必惧怕当局。这样的政府不会让行善的惧怕。相反,他们的存在是有好处的,服从他们的要求通常对基督徒有利(见提前2:1-2)
“你们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凡不愿意惧怕地上政府的基督徒务要行善。这样,他们的善举就会受到表扬(参彼前2:14,15)
4 因为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
【本会注释】
“因为”。下面解释上述观点的理由。既然当局是上帝为良好的目的而命定的用人,只要基督徒安分守己,就不必惧怕其权威。保罗再次表述一个普遍的真理,而不是用例外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言论。
“他”。指掌权的当局(3节)
“用人”。该词原文也用来指执事(提前3:8,12)
“与你有益的”。地上政权作为上帝的用人和代表,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佩剑”。喻指统治者实施处罚的权威。
“刑罚”。该词还出现在帖前4:6。在希腊古卷中,该词常用来表示“司法代表”。
“那作恶的”。国家作为“上帝的用人”,是要惩处作恶的人(参本章2节,及罗12:19)。
5 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
【本会注释】
“所以”。指前面四节,保罗已解释了顺从的理由。
“刑罚”。上帝既然设立地上的当局,基督徒就当服从。不是因为刑罚,而是因为理应如此,除非国家的法律与上帝的律法相悖。
6 你们纳粮,也为这个缘故;因他们是上帝的差役,常常特管这事。
【本会注释】
“你们纳粮”。保罗所表述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一条命令。显然早期基督徒把纳税看作原则的问题,也许是听从了基督的教训(路20:20-23),如罗13:7所反映的。基督徒通过纳税支持地上的当局,表明他们服从上帝所命定罚恶赏善的政权(彼前2:14)。
“差役”即“仆人”,“公仆”。与第四节的“用人”不是同一个词。两个词都可指世俗的事务,而“差役”也可指宗教事务(见罗15:16;来8:2)。保罗用这个词给地上政权带来一点作为上帝公仆的神圣色彩,是为了强调服从当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常常特管”。在罗12:12中译为“恒切”。“这事”指为上帝执行罗13:3,4的任务。
7 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
【本会注释】
一些解经家认为本节总结保罗有关基督徒要顺从当局的论述。“凡”指所有掌权的。也有的解经家认为本节指出了适用于上下文的广泛原则。所以“凡”指所有的人。保罗所说的是“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
“纳粮”。原文意为“税”。古卷里还有“租金”的意思。参路20:22。
“上税”。见太17:15注。
“惧怕”。指对当局应有的尊敬,而不是恐惧。参彼前2:18;3:2。
“恭敬”。参彼前2:17。在保罗的时代,罗马政府的工作人员受权收税,受到犹太人普遍的蔑视和仇恨。所以保罗劝勉罗马的信徒不仅要纳税,而且要尊敬长官。这与狂热的犹太人日益滋生的叛逆情绪迥然不同。这种叛逆最终将导致犹太民族的毁灭。(见约瑟夫《战争史》卷二13章4-7页[258-270])
8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本会注释】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基督徒要偿付一切的债务,但有一个债他永远还不清,就是他欠同胞的爱。
“唯有彼此相爱”。彼此相爱是无穷尽的义务。这个债他需要不断偿付,而且只要他还有造福同胞的机会,这个债他永远也还不清。
“爱人”。即“爱别人”,或“爱邻舍”。
“成全了”。爱同胞的人已经实行了律法的宗旨。上帝的全部诫命都是以爱的原则为基础的(太22:34-40;参罗13:9)。所以单从外表上遵守字句是无法完全顺从律法的。真正的顺从是出于内心的(参罗2:28-29)。成全律法靠的是内心的爱,而不是外表的实行(罗13:10)。尽管有摩西明白的教训(见利19:18,34;申6:5;10:12),犹太人仍不愿意相信和实行这基本的真理。他们把对上帝律法的爱变成严厉无情的法律条款。他们连薄荷,茴香和芹菜都献上十分之一,却忽略了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和对上帝的爱(太23:23;路11:42)。所以耶稣设法再次说明祂父之诫命的真正宗旨。祂教导说:爱是一切诫命的总纲(太22:37-40;可12:29-34;路10:27,28)。爱同胞,是听命门徒的重要标志。(约13:34-35)。
“律法”(见罗2:12注)。尽管保罗提到了十诫的条款,表明他想着十诫,他也是泛指律法的原则。既然违背律法就是罪(见约壹3:4注),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10)。
9 象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本会注释】
“象那”。保罗现在引用诫命的条款。爱邻舍的人不会偷窃,杀害他,贪图他的财物,作假见证害他或同他的妻子犯奸淫。
“不可作假见证”。一般文本没有这句话。钦定本加上这一句是为了使第二块石版的诫命更完整一些。但显然保罗并不想说完它,因为他说:“或有别的诫命”。这里诫命的排列与出20:13-15不一样,把第七条放在第六条前面。可10:19;路18:20;雅2:11也是这样排列的。太19:18则按原来顺序。保罗所依据的可能是七十士译本的一个文稿。他的顺序与申5:17的梵帝冈手抄本一致。这份手稿的出20:13-15把第七条诫命放在后五条之首,然后是第八条,再是第六条。
“包在”即“归纳”。
“爱人如己”。引自利19:18,见该节注释。
10 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本会注释】
“爱就完全了律法”(见林前13:4-6注,参罗13:8注)
11 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
【本会注释】
“再者”:联系到上面有关爱的劝勉。爱是罗12,13章所述基督徒责任的总结。作为履行这些责任的重要原因,保罗现在提到了基督徒生活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基督快来的信仰(参林前7:29;来10:25:37;彼前4:7)。
“时候”。这不是泛指的时间,而是特定的时间,或重要的时期(见太1:15注;参林前7:29;启1:3)。罗马的信徒务要意识到他们所处的重要时刻。所以保罗规劝他们要摆脱冷淡,懒惰,不再自我放纵,“披戴主耶稣基督”。
“现在就是”。即时候已经到了(参太24:44;25:13)。
“睡醒”。为上帝的大日所作的准备需要警醒。见十个童女的比喻,她们都“打盹,睡着了”。(太25:5;参帖前5:6)。
“得救……近了”。保罗这里的“得救”显然指基督带着荣耀的能力再来。那时,他所描述的以下事件都会发生:“上帝的众子显现”(罗8:19),“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3),大自然“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罗8:21)。
“初信的时候”。(参徒19:2;林前3:5;15:2),指刚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时候。基督在祂反复的警告中,一再劝诫我们要不断保持盼望主再来的心态(见太24章)。这种盼望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警告:“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太24:36)。保罗不是不知道这一点(见帖前5:1,2;帖后2:1,2)。但是他对那个伟大日子的期望仍然十分强烈(见帖前4:15,17;林前15:51,52)。其他新约作者也抱有这样的态度(见彼前4:7;彼后3;约壹2:18;启22:12,20;参《布道论》695页;《使徒行述》265页)。
时间比所期待的要久,并不证明上帝的话失了效。基督再来以前,有工作要完成,有条件要满足(见《布道论》694-697)。同时,就信徒个人而言,经常意识到时间的短暂和基督快要复临,是完成必要的工作,满足所需的条件不可缺少的动力。主的日子对于那些沉睡在冷心纵欲的人来说,如夜间的盗贼,“他们绝不能逃脱”(帖前5:3)。
12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
【本会注释】
“黑夜”。保罗把读者目前的属灵状况比作睡觉。现在他接着用黑夜与白昼之别,来比拟今生与来生之别(参来10:25)。
“脱去”。该词原文在新约中多次用来描述放弃坏习惯(见弗4:22,25;西3:8;来12:1;雅1:21;彼前2:1)。
“暗昧的行为”。在这里比作要脱下的衣服。基督徒要换上真理和公义的盔甲,为基督显现的光明日子作准备。
“光明的兵器”,与“暗昧的行为”相对照。基督徒蒙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前2:9),成为“光明之子”(帖前5:5),用光明的兵器不断从事属灵的战争。
“兵器”一词还出现在约18:3;林后10:4;罗6:13,参弗6:11-18保罗所述基督徒的军装。
13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
【本会注释】
“行事为人要端正”。直译为“以良好的方式”,故有“优雅”,“适当”,“体面”之意。参林前12:23“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参罗12:17。“众人以为美的事”,意为“体面的好事”,该词还用于林前14:40;帖前4:12译为“规规矩矩地”,“端正”。
“好象行在白昼”。恶人总想把残暴淫乱的行为藏在黑夜之下(帖前5:7;弗5:11,12)。但基督徒做人要象世人都能看到似的。他是白昼之子,不是黑夜之子(帖前5:5),所以行事为人就当象光明的子女(弗5:8)。
“荒宴”。参加5:21;彼前4:3。指“狂宴”,“痛饮”。
“好色”。指“放荡”,“道德败坏”。
“邪荡”,即“淫荡”。(参林后12:21;加5:19)。这里所列举的罪在保罗时代的外邦人中十分流行(罗1:24-31),当然也绝不限于他们(见罗2:3,21-24)。
“争竞”,即“争吵”。
“嫉妒”,即“妒忌”。
14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本会注释】
“披戴”。11节劝基督徒要带上“光明的兵器”。现在保罗又提出基督自己就是基督徒的军装。但这种披戴的生活必须每天更新,在圣洁里成长(弗4:24;亚3:12-14)。每前进一步,都可以看作重新披戴基督。凡保持这种变化经验的基督徒将越来越完美地效法基督的生命与品格,向世人反射祂(见林后3:2,3;《天路》69页;参加4:19)。
“肉体”,即堕落的本性(见罗8:13)。肉身的需要是要得到供应的,但是基督徒不要考虑肉体不圣洁欲念的兴奋和满足。奢侈放纵的人生会刺激肉体的欲念,这是基督徒应当克制的(罗6:12,13;8:13)。所以保罗警告信徒不要想这些事情。
罗马书13章的补充注释
一些新约的作者似乎都说到基督很快就要再来了。以下经文经常被引用作为典型的说明:罗13:11-12;林前7:29;腓4:5;帖前4:15,17;来10:25;雅5:8-9;彼前4:7;约壹2:18。
有人匆匆得出结论说:圣经作者肯定是弄错了,至少他们对基督再来的时间一无所知。但这样的话缺乏证据。
圣经在反复讨论有关世界末日和基督再来的问题时披露了一些事实。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一个与圣经所启示,有关基督复临的信仰完全一致的结论。这些事实是:
1.圣经作者始终满有把握地讲述基督复临。新旧约的作者都是这样。任何正面理解圣经本义的人,都会得出结论:“主的日子必要来到”(彼后3:10)。
2.论述基督复临的圣经作者似乎十分感佩这个与全人类和一切受造之物有关之大事的威仪,荣耀和辉煌。他们往往把它说成是将来唯一的大事。在先知的眼里和心中,上帝大日的辉煌似乎夺去了其他一切事情的光彩。以至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基督复临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次要的,是一切受造之物期盼等待之伟大事件的前奏。他会感觉到那大日就要来到了。
最早对基督复临作出生动描述的显然是“亚当的七世孙以诺”。他曾对当时的恶人宣告:“看哪,主带着他的千万圣者降临,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犹14,15)。以诺并没有说到这是几千年以后的事。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只知道主要来行审判,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3.圣经作者强调主的日子会出人意料地突然来到。基督的话充分说明这一点。祂说:“所以你们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24:42)。“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网罗忽然临到你们,因为那日子要这样临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21:34-36)。
保罗回应主的话说:“主的日子来到,好象夜间的贼一样”(帖前5:2)。彼得也写过类似的话:“主的日子要象贼来到一样”(彼后3:10)。
正是基督复临的突然和出人意料性,加上这件大事的确定性,使得这件事的传扬显得急迫,至少给人以这样的印象。
鉴于主认为不宜告诉我们祂来的“那日子,那时辰”,而要求他的门徒时时警醒,以免那日子象贼一样来到,新约的作者只能以急迫的语气来描述基督复临。这不影响他们所受的灵感。他们藉着上帝的启示和基督的直接指示,知道祂一定会再来。在祂来之前必有一段混乱的日子。他来是突然而出人意料的,他们和他们所带领的人需要要时时警醒。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日子,那时辰”。正是因为启示的这种局限性,他们不断规劝和警告信徒有关主的日子。
显然,按照上帝的计划,是不让众先知确实地知道基督复临的时间的。我们的主升天以前在回答门徒有关祂下一步行动的时间时,说:“父凭著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徒1:7)。
4.圣经作者的写作不只是针对当时的时代。书信的对象也不只是收信的人。否则,圣经只与上帝的代言人写作的时代有关了。实则不然。他们灵感的笔,常常是无意识地为主复临以前所有的世代写作。他们所写的有些事情,如割礼,确实只与新约作者写作的年代有关,而其他部分,越是接近世界历史的末叶,关系就越是重大。圣经作者规劝,警告,和指教的对象是基督复临以前所有的人。这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新约圣经把基督复临说得那么急迫。从历史上看,这些信息的确是传给当时代的人的,大部分圣经的属灵教训是针对很久以前特定的时代和群体的。
虽然某一训言是针对某些信徒的,但更多地却适用于他们的属灵后代。当基督向祂的门徒描述有关祂来以前的主要事件作为征兆时,祂是跨越了大约二千年的历史。祂先描述耶路撒冷的毁灭,“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太24:15)。这里的“你们”指祂跟前的门徒。但祂继续谈论但以理所预言延续到十八世纪的“大灾难”,然后主说:“若有人对你们说”(23节)。基督再次警告门徒所要面临的欺骗。通观全篇,基督的话更是针对生活在十八世纪和以后的信徒说的。
圣经的话,不单是针对当时代的人,而且更主要的可能是针对后世的人。这就使我们不至就某些将来事件的时间,匆匆作出结论。
基督升天以后,包括使徒在内的众弟兄,可能都以为主会在他们的时代再来,“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约翰)不死”(约21:23),而要活着见主再来(参徒1:6,7)。
但新约中也有证据表明,上帝确已就基督再来以前的时兆,给予祂的代言人一定的亮光。保罗在帖前4:15中讲到“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但保罗是否真的要帖撒罗尼迦信徒以为主会在他们这一代复临?有些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保罗在第二封书信中谈到了这一话题,“弟兄们,论到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和我们到祂那里聚集,我劝你们,无论有灵,有言语,有冒我名的书信,说主的日子现在到了,不要轻易动心,也不要惊慌”(帖前2:1-2)。他接着描述了基督复临以前要发生的事(3-12节)。其中,最大事情就是“离道反教”(3节)。他在别处讲到,离道反教的事主要发生在他去世以后(徒20:28-30;提后4:6-8)保罗在归纳了基督复临以前的大事以后,规劝他们为今后的日子要站得稳(帖后2:15-17)。
保罗在死牢中写信给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说:“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2:2)。保罗显然告诉提摩太,离基督再来还有一段时间。
所以,保罗在帖前4:15中所说的“我们”不包括他自己,而是生活在末日的基督门徒。用“我们”只是表明他是那跨越多世纪的忠心门徒团体的一份子。
彼得写道:“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彼前4:7)。这话单是针对他写信的对象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从《彼得后书》中读到(两封书信相隔多久我们不知道):“叫你们纪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传给你们的。第一要紧的,该知道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这充分证明,彼得预言日后的形势会产生一些好讥诮的人。
特别注意彼得在讨论基督复临的时候,呼吁信徒要“纪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他在彼后1:19中说:“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他的话表明:基督复临是在未来。信徒应当随从预言的亮光,“直等到天发亮”。保罗也对帖撒罗尼迦信徒说了类似的话:“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帖前5:1-4)。
使徒对于先知著作的提述回应了基督所说“先知但以理”论及将来事件的话:“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太24:15)。
5.圣经既劝勉信徒用预言的亮光指导他们的脚步,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圣经中含有某些与主再来有关的特殊预言。这些预言与伟大的历史时期有关。使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基督复临“近了,正在门口了”(太24:33)。我们特别推荐《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上帝凭着祂的智慧在基督教的早期不让人充分明白其中的内容。但以理书的某些预言要“隐藏封闭,直到末时”(但12:9)。这些预言主要是为末时的。
今天,有充足的亮光从《但以理书》及其姐妹篇《启示录》中照耀出来。其中有关时间的预言令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预言的“时候,日期“(帖前5:1)。这两卷书使我们以预言的确据宣告万物的结局近了。今日的复临运动正是依据这些蒙大光照耀的预言篇章,理直气壮地宣扬有关上帝的大日临近的确实信息。
罗马书14章
提要: 3:不可因彼此的差异而相互轻看,论断。13:不要冒犯别人。15:使徒根据许多理由证明为不对的事。
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本会注释】
“信心软弱的”。指对于公义的原则只有一点了解的人。他急于得救,乐意做他认为需要做的任何事情。但是由于他基督徒经验的幼稚(见来5:11-6:2),也许还因为原来的教育和信仰的影响,他就遵行某些不需要遵守的规则,为了使自己的得救更加可靠一些。他们认为这些规则十分重要,是得救所必需的。当他看到其他的基督徒,特别是那些更有经验的人不遵守这些规则,就感到困惑失望。
有关保罗在罗14章中的论述有好几种解释,有人据此来认为:1.贬低素食;2.取消洁净与不洁净肉类的区别;3.取消一切有关日子的区别,从而废除第七日的安息日。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困扰部分初世纪基督徒的某些宗教及相关问题,就会得知保罗所说的与上述三点无关。
保罗提到了几个容易在弟兄们之间引起误会的问题:1.与饮食有关的问题(2节),2.守日子有关的问题。(5,6节)。在林前第八章中,他也讲到在饮食问题上刚强的和软弱的弟兄问题。哥林多书的写作时间比《罗马书》早不到一年。由此可见林前8章和罗14章讨论的基本上是同一个问题。哥林多书讨论了吃祭偶像之物是否合适的问题。根据古老的习惯,异教的祭司大量经销祭偶像的肉食。保罗对来自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哥林多信徒说,偶像既然算不了什么,吃祭偶像的物本身也算不了什么。但他解释说,鉴于原先的背景和教育,以及属灵见识的差异,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等知识”,能放心吃这些食物的(见林前8章注释)。保罗奉劝那些对这种食物没有顾虑的人不要因为吃而把绊脚石放在弟兄的路上(罗14:13)。他的劝告与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是一致的,也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会议采取这样的立场(见徒15章注)。也许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担心使一些基督徒完全禁戒肉食,单单吃素(见罗14:2)。
保罗所说的不是不卫生的食物。他并没有要信心刚强的基督徒什么都吃,不管其对身体有没有害处。他在罗12:1中已经说明,真正的信徒要保守自己的身体圣洁,蒙上帝悦纳,作为活祭。信心刚强的人要把保持健康作为属灵的一个方面(罗12:1;林前10:31)。
还有一件事能说明保罗所讨论的问题。许多犹太籍的基督徒起先只是朦胧地认识到仪文律法已经在基督身上应验(见西2:14-16注),所以不再有约束力。实际上早期的基督徒并没有马上停止参加犹太人年度的节期,并拒绝一切的仪礼。根据仪文律法,犹太人每年要守七次年度的安息日,保罗悔改以后也好几次参赴这些节期(徒18:21等)。虽然他教导说割礼算不得什么(林前7:19),他还是让提摩太受了割礼(徒16:3),同意按古代的条规履行礼仪(徒21:20-27)。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好根据认识的提高逐渐取消犹太人的礼仪。在犹太籍的基督徒中间自然会产生如是不是要守某些日子的问题——与犹太人年度的节期有关的假日(见利23:1-14;西2:14-17注)。
以上事实证明,保罗在罗14章中:1.没有贬低素食;2.没有取消古时圣经对洁净和不洁净肉食的区别;3.没有废除道德律法中第七日的安息日(见罗3:31注)。如有人持上述看法,那他是误解了保罗的意思。
象杰米逊、福赛特、布朗等保守的解经家在解释罗14:5,6时,也认为保罗并没有教导或暗示废除第七日的安息日“。根据这段有关守日的文字,阿尔福特遗憾地推论:如果只是在福音之下才以任何形式实施安息日的律法,就不会用这样的语言。如果安息日只是犹太节日中的一个,就不会这样说了。不能因为在摩西的制度下守了安息日,就作这样的理解。既然安息日比犹太教更加古老;既然在犹太教制度下安息日被奉为永恒神圣的十诫之一,是在西奈山的赫赫威仪中颁布的,犹太教的其他礼仪则不是这样;既然赐律法的主在地上说过“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见可2:28),那就很难证明使徒要让读者将安息日列在废除了的犹太节期之中。只有“软弱“的人还认为这些节期仍得遵守,那些有更多亮光的人应当出于爱心宽容这种软弱。”
在罗14:1-15:14中,保罗劝勉比较刚强的基督徒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软弱弟兄的问题。如同在罗12和13章中一样,他说明教会的团结和安宁在于基督徒真正的爱。这种爱心和互相的尊重会确保信徒团体持续的和谐,尽管他们在宗教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禁忌。
“你们要接纳”。要把信心软弱的人接纳为弟兄,因为基督也这样接纳欢迎他们(罗15:7)。
“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把“软弱”的信徒接纳进来,不是为了跟他们争辩,刚强的弟兄并没有义务去解决和评判信心软弱者的禁忌。
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本会注释】
“有人信”。保罗指出,有人的信心使他能吃别人不敢吃的东西。
“蔬菜”。见本章1节注释。保罗在这里并不是讨论该不该吃某些食物,而是倡导在这些问题上的宽容。“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17节)。所以信心刚强的人要“追求和睦的事”(19节),谨防自己的饮食和其他个人行为破坏了上帝的圣工(20节),伤害了基督为之舍命的人(15节)。
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上帝已经收纳他了。
【本会注释】
“轻看”。信心刚强的人自然容易轻看信心软弱者在饮食问题上的狭隘。这当然也表明所谓信心刚强的人仍有亏欠,因为纯洁的信心是“生发仁爱”的(加5:6)。
“论断”。凡是宗教经验上主要依赖履行外表规条的人往往会彼此论断。其实双方都有错,他们所表现的事是属灵的骄傲,而不是基督徒的爱。
“收纳”。在本章第一节中译为“接纳”。基督徒要“接纳”弟兄,就象上帝接纳他一样。
“他”。指在食物上没有禁忌的较为刚强的人(2节)。保罗的意思是,那些有禁忌的信徒,不要论断那些在没有禁忌的状态下被上帝接纳的人(见林前10:29;加5:13)。上帝既然已经赦免他的罪,接纳他为儿女,他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已体现圣灵的同在,这样的批评就是不合适的了。
4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本会注释】
“你是谁,竟论断”。保罗是对软弱的人说。
“别人的仆人”,指“上帝的”或“基督的”,视本节后半部分的译法而定(参本章8,9节)。译为“仆人”的希腊原文新约中仅在路16:13;徒10:7;彼前2:18中出现,指的是“家仆”,与家庭关系密切,而非一般的奴隶。“软弱”(罗14:1)的信徒所论断的是上帝的仆人,他是对上帝负责,而不是对同伴负责的。
“站住”。有人理解为道德上属灵上站稳(参罗11:11,12),也有人理解为在上帝眼中所豁免和悦纳(参诗1:5)。
“跌倒”。与“站住”相对应。有人理解为道德和属灵上失败,也有人认为指被定罪不受悦纳。林前10:12中这两个词均采用第一种见解,“自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
“能使他站住”。在相关问题上他运用了基督徒的自由,虽然他受到弟兄的挑剔和批评,却得到主的扶持和帮助。“信心软弱的”(罗14:1)人可能担心那些刚强的弟兄有危险,因为他们不履行他的禁忌。但是保罗说,不论有什么危险,召祂仆人进入自由的主(加5:13)有能力保守他脱离与自由有关的危险,而“软弱”的弟兄则设法用别的办法来规避这些危险。也有人把这节经文解释为审判时的豁免。
5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
【本会注释】
“看”。即“判断”、“估计”、“赞同”。保罗现在谈论引起信徒中纷争和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即一些特定日子的遵守问题。见本章1节注。参加拉太教会和歌罗西教会类似的情况(加4:10,11;西2:16,17)。
凡有信心立即放弃所有仪文节日的信徒不要看不起信心较软弱的人。后者也不要批评在他看来似乎不守法规的前者。每一个信徒都要对上帝负责(罗14:10-12)。上帝要每一个仆人“心里要意见坚定”,按照他至今所领受的亮光和理解的程度,遵从自己的信念。基督徒中间不应有强迫,要始终表现仁爱宽容的精神。信心刚强的人要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罗15:1),正如基督曾担当我们众人的软弱。绝不要自以为义,批评那些不同观点和做法的人,藐视那些仍为“婴孩”的人(来5:13)。
“意见坚定”,意为“完全信服”(见罗4:21注)。保罗并没有说基督徒在有分歧的问题上不可以有自己的信念。他要求信徒要有明确的结论,同时以要宽容那些意见不同的人,不要剥夺别人在个人责任上有自己看法的权利。参《历代愿望》550页;《教育论》17页。
6 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上帝;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上帝。
【本会注释】
“守”。本节该词出现4次,原文意为“遵守”、“看待”。还有“思念”之意(见腓3:19;西3:2)。
“为主守的”。在吃食和守节日的问题上,双方的动机都是一样的。刚强的弟兄为“百物”而感谢上帝,为“荣耀上帝”而享用(参林前10:31)。软弱的弟兄也为他所吃的感谢上帝,为荣耀上帝而不吃祭偶像之物(见罗14:1注)。
7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本会注释】
“为自己活”。保罗把6节中“为主”的观念扩大到人生的普遍原则。基督徒不仅在食物和日子的问题上要“为主”而作。他整个人生的目的不应“为自己活”,追求自己的快乐和欲望,而是要“为主”,荣耀主,遵行祂的旨意(见林后5:14,15)。他的一生直到最后一刻,都是属于主的(罗14:8),到时候他要向上帝交账(12节)。所以基督徒活着,要感到自己有朝一日要“站在上帝的台前”(10节)。
有人常用本节指一个人对于同胞的影响,但原文意思不是这样。保罗是在强调基督徒不论做什么,都要为主而做。
8 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本会注释】
“我们……是主的人”。即我们是属于基督的。祂曾是“死人并活人的主”(9节)。我们不论软弱还是刚强,是生是死,都要对主负责,因为我们是祂所买来的产业(徒20:28;林前6:20;弗1:14)。我们有什么权利论断属于基督的人呢?
9 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
【本会注释】
“死了,又活了”。基督藉着祂的死赎回了一批子民。藉着祂的复活拯救祂所买来的人(见罗4:25注)。基督受难和复活以后,就升到天父右边,获得宇宙的统治权(见可14:62;16:19;弗1:20-22;腓2:8-10;来1:3)。
“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采用这样的语序也许与本句前半句有关基督的语序有关。基督徒虽然死了,仍然属于基督,因为他死的时候,是“在耶稣里”睡着了(帖前4:14;参启14:13)。“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4:16.17)。就是那些拒绝基督的人,到死了也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因为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要么“复活得生”,要么“复活定罪”(约5:29;参启20:12,13)。到那日,“我们个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说明(罗14:12)。
10 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上帝的台前。
【本会注释】
“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论断和轻看“只吃蔬菜”者的人是认为“百物都可吃”的人(2节)。
“我们都要站在”。原文“都”字是强调式的。我们不论是刚强的,还是软弱的,都要站在上帝的审判台前。既然所有的信徒都是上帝的百姓和臣仆,都要站在同一个审判台前,他们就没有权利彼此论断。他们论断别人,就是篡夺了上帝的权利(罗14:10;参林后5:10)。
11 经上写着: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向我承认。
【本会注释】
“经上写着”。引自赛45:23。与原文略有出入。
“万膝”。强调最后审判的普及性。
“承认”。原文有“承认”和“赞美”之意。七十士译本常译作“赞美”(见代上29:13等)。在路10:21中,该词译为“感谢”。雅5:16等处也译为“承认”。在罗14:11中,两种意思都合适。以赛亚的原文用“起誓”(参书23:7;林后15:14;赛19:18),表明全世界都归服耶和华,庄严地承认祂的统治。
12 这样看来,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说明。
【本会注释】
“这样看来”。本节原文的语序强调每一个信徒的责任。
“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说明”。在良心的问题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对上帝负责。
13 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本会注释】
“宁可定意”。本节提出信徒不可互相批评的另一条理由。“定意”和“论断”原文是同一个词(参林前2:2;林后2:1;多3:12)。要论断的话,不要论断别人,而是定意不让弟兄跌到。保罗叫人不要论断的第一个理由是人要向上帝交账,而不是互相交账。只有上帝是主宰和审判者。第二个理由是他一再强调的基督徒之爱。信心刚强的信徒,要出于爱心体谅软弱弟兄的思想感情,千方百计避免得罪和打扰他们。虽然在良心的问题上没有人可以对别人负责,每一个基督徒仍然要关心弟兄的利益。基督徒尽管有权抛弃以前所有的繁文缛节,但是出于对别人的爱,他不要滥用这种权利伤害“信心软弱”的同道(罗14:1)。
14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
【本会注释】
“凭着主耶稣”,即“在主耶稣里”。保罗的信念来自与上帝的交往,受圣灵的启迪。参罗9:1。
“确知”。保罗就基督徒的自由和不守他人禁忌的权利表示了他受圣灵启迪的个人信念(参林前8:4)。他用这样的话强调他对于“软弱”者的体谅是出于爱心,而不是认可这些禁忌。
“本来”。“软弱”(罗14:1)的弟兄所不吃而刚强的弟兄要吃的食物,本身并不是不洁净的,而是人心理上的顾忌(见罗14:23注)。保罗并没有食物之间的区别。对本文的理解,应限于所讨论的特殊食物。使徒讲述的重点是要体谅那些认识较浅,不敢吃某些食物的人。
“没有”。指保罗所述及的食物(见1节注)。“没有”不要从绝对意义上理解。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所以它的含义必须从上下文中确定。例如保罗说:“凡事我都可行”(林前6:12),若脱离了上下文,就可能理解为保罗说自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上下文是对不道德之事的警告,所以马上否定了前面的推论(见该处注释)。同样,在出16:4中,“每天”可理解为一周的每一天,但上下文告诉我们,这里不包括安息日。
“不洁净的”,意为“普通的”。指那些对于一般人虽然认为“普通”,虔诚的犹太人却不吃的食物(见可7:2注)。
“在他就不洁净了”。不洁净不在于食物的性质,而在于信徒的看法。例如“软弱”(罗14:1)的信徒认为自己不可吃祭偶像之物,把不吃这些食物看作是良心问题。只要他有这种信念,他就不可以吃。别人也许认为他不对,但他认为这是上帝所要求的,违犯了就会不合适(见罗14:23注)。
15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经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
【本会注释】
“你们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软弱的弟兄看见那些更有经验的信徒做他们认为有罪的事,就会心里忧愁困惑。这种忧愁会造成他跌倒。他可能离开基督教的信仰,因为他认为基督教卷入了他认为有罪的行为;他也可能因刚强弟兄的榜样而勉强默认他认为有罪的行为(见林前8:10-12)。
“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参罗13:13注)即“不是凭着爱心行事做人”。
“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任何影响人违背良心的事都会造成他败亡。良心受到违背就会大大削弱,产生连锁反应,直到心灵败亡。所以基督徒若自私地放纵他认为完全合适的事,从而产生败坏人的影响,他就是造成了基督为之舍命之人的败亡(参林前8章)。
“基督已经替他死”。基督已经舍命拯救“软弱”(罗14:1)的弟兄。他的同道却因放纵某些食物而导致他败亡。与基督相比,要他作的牺牲是很小的。基督曾舍了性命。信心刚强的基督徒肯定乐意为软弱弟兄的缘故放弃某些所喜欢的饮食。
16 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
【本会注释】
“你的善”。可能指刚强的信徒更多的信心、知识和自由(见林前8:9—11;10:30)。
“被人毁谤”。参该词用于罗3:8;林前10:30。刚强的人不要滥用自己的自由,让“信心软弱”(罗14:1)的人有机会毁谤对他而言是好的事情。要小心不留下任何口实,让别人因他个人的行为给过分审慎的弟兄造成伤害而指责他。见林前8:7-13注。
17 因为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
【本会注释】
“上帝的国”。这个词单独使用,既可指将来的荣耀之国(参林前6:9),也可指现在的恩典之国(见太4:17;5:2,3注)。本文显然指恩典之国。上帝之国的要素不在外表,而在属灵生活内在的美德。
“吃喝”。与上帝之国的主体相比,吃喝问题是微不足道的。信心刚强的基督徒应当注重上帝之国的属灵性质。实际上有关这个重要真理的认识也是16节中“善”的部分内容。这种认识会使他不至为了区区小事而伤害软弱的弟兄。
“公义”即公义的生活方式,行义(见罗6:19;弗4:24)。
“和平”。不但指与上帝和好(罗5:1),而且指教会内部的和谐和爱(参罗14:19;弗4:3;西3:14.15)。
“圣灵中的喜乐”。上帝的灵使这种圣洁的喜乐充满“靠圣灵得生”的人(加5:25;参罗15:13;加5:22;帖前1:6)。信心越刚强,就越能明白上帝的国不在于吃喝之事,而在于上述属灵美德。有关他们在吃喝问题上的基督徒自由,他们宁可克制自己的个人权利,也不因此而破坏了教会的和平(罗14:13),使软弱的弟兄勉为其难,令其伤心,从而剥夺了他们在圣灵里的快乐(15节)。
18 在这几样上服事基督的,就为上帝所喜悦,又为人所称许。
【本会注释】
“在这几样事上”。或作“以这种方式”。宽厚待人的信徒会赢得弟兄的好感。他就不会把绊脚石放在别人的路上。
“称许”,原文意为“考验”,“经得起检查和批评的考验”。参该词用于林前11:19;林后10:18;提后2:15。
19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本会注释】
“我们务要”。(参帖前5:11;林前14:26)。
20 不可因食物毁坏上帝的工程。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
【本会注释】
“因食物毁坏”。与19节的“建立”相对照。基督徒不要仅仅因为食物的缘故破坏上帝的工程,从而与上帝作对。
“上帝的工程”。参林前3:9;弗2:10。
“洁净”。见本章14节;参林前10:23。
“叫人跌到”。指刚强的弟兄滥用自己的自由使软弱的弟兄跌到,也可指软弱的弟兄,因刚强弟兄的榜样,勉强吃下他认为不可以吃的东西(见林前8:10)。多数解经家赞同前一种解释。若是这样,保罗是在说:人不可以因自己的食物而为别人放置绊脚石。
21 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
【本会注释】
“吃肉”,指肉食,该词原文只在林前8:13出现过。在罗14:15,20等处,用的是另一个名词。
“喝酒”。软弱的弟兄在信仰上禁忌的主要是酒肉,也许因为异教徒习惯上用酒肉来祭偶像。
“是什么别的事”。保罗的告诫包括任何本身合法,但可能造成弟兄困惑不安的事情,因为他还不认识这些事情是上帝所许可的。基督徒在采取行动的时候,不但要问,这合不合法?而且要问:“会不会影响弟兄的心灵?”
“才好”。刚强的弟兄宁可放弃在这些较为次要事情的自由,而不愿让软弱的弟兄跌到(林前8:13)。
22 你有信心,就当在上帝面前守着。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
【本会注释】
“你有信心”。原文的“你”是强调的。“信心”指吃“百物”(落14:2)的信心。
“守着”。不要公开表现这种信心。让“软弱”的人跌到,而要在自己与上帝之间守着。
“就有福了”。(见太5:3注)。这种福气来自无亏的良心。
“以为可行的”。(见罗12:2注)。
23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本会注释】
“疑心”,即“有思想斗争”。参照对疑惑之人的描述(雅1:6;参太21:21;可11:23;罗4:20)。
“就必有罪”。心有疑虑而吃的就有罪了。
“信心”。指是非观,令人决定做任何他认为是上帝旨意的事情。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徒做事若不是出于强烈的个人信念,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而是懦弱地屈从别人的意见,他的行为就是有罪的。基督徒决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他的良心可能需要得到指教。良心也可能告诉他某些事是错的,而实际上本身并不是错的。但是,一件事情若没有经圣经和圣灵认证为正确的,就不要去做。他不要以别人为他行事的标准。他必须查考圣经了解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责任(见《证言》卷二119-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