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80天读经|交叉融汇通读新旧约
第113天 书21章 耶7-8章 诗100篇 约21章 徒1章

旧约:约书亚记21章

利未人所得之邑

21:1 那时,利未人的众族长来到祭司以利亚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并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长面前。

21:2 在迦南地的示罗对他们说:“从前耶和华藉着摩西吩咐给我们城邑居住,并城邑的郊野可以牧养我们的牲畜。”

21:3 于是,以色列人照耶和华所吩咐的,从自己的地业中,将以下所记的城邑和城邑的郊野给了利未人。

21:4 为哥辖族拈阄,利未人的祭司亚伦的子孙,从犹大支派、西缅支派、便雅悯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三座城。

21:5 哥辖其余的子孙,从以法莲支派、但支派、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座城。

21:6 革顺的子孙,从以萨迦支派、亚设支派、拿弗他利支派、住巴珊的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三座城。

21:7 米拉利的子孙,按着宗族,从吕便支派、迦得支派、西布伦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二座城。

21:8 以色列人照着耶和华藉摩西所吩咐的,将这些城邑和城邑的郊野,按阄分给利未人。

21:9-10 从犹大支派、西缅支派的地业中,将以下所记的城给了利未支派哥辖宗族亚伦的子孙,因为给他们拈出头一阄,

21:11 将犹大山地的基列亚巴和四围的郊野给了他们。亚巴是亚衲族的始祖(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

21:12 惟将属城的田地和村庄,给了耶孚尼的儿子迦勒为业。

21:13 以色列人将希伯仑,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祭司亚伦的子孙。又给他们立拿和属城的郊野、

21:14 雅提珥和属城的郊野、以实提莫和属城的郊野、

21:15 何仑和属城的郊野、底璧和属城的郊野、

21:16 亚因和属城的郊野、淤他和属城的郊野、伯示麦和属城的郊野,共九座城,都是从这二支派中分出来的。

21:17 又从便雅悯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基遍和属城的郊野、迦巴和属城的郊野、

21:18 亚拿突和属城的郊野、亚勒们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21:19 亚伦子孙作祭司的共有十三座城,还有属城的郊野。

21:20 利未支派中哥辖的宗族,就是哥辖其余的子孙,拈阄所得的城有从以法莲支派中分出来的。

21:21 以色列人将以法莲山地的示剑,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基色和属城的郊野、

21:22 基伯先和属城的郊野、伯和仑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21:23 又从但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伊利提基和属城的郊野、基比顿和属城的郊野、

21:24 亚雅仑和属城的郊野、迦特临门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21:25 又从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他纳和属城的郊野、迦特临门和属城的郊野,共两座城。

21:26 哥辖其余的子孙共有十座城,还有属城的郊野。

21:27 以色列人又从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将巴珊的哥兰,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利未支派革顺的子孙。又给他们比施提拉和属城的郊野,共两座城。

21:28 又从以萨迦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基善和属城的郊野、大比拉和属城的郊野、

21:29 耶末和属城的郊野、隐干宁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21:30 又从亚设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米沙勒和属城的郊野、押顿和属城的郊野、

21:31 黑甲和属城的郊野、利合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21:32 又从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业中将加利利的基低斯,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哈末多珥和属城的郊野、加珥坦和属城的郊野,共三座城。

21:33 革顺人按着宗族所得的城,共十三座,还有属城的郊野。

21:34 其余利未支派米拉利子孙,从西布伦支派的地业中所得的,就是约念和属城的郊野、加珥他和属城的郊野、

21:35 丁拿和属城的郊野、拿哈拉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21:36 又从吕便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比悉和属城的郊野、雅杂和属城的郊野、

21:37 基底莫和属城的郊野、米法押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21:38 又从迦得支派的地业中,将基列的拉末,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玛哈念和属城的郊野、

21:39 希实本和属城的郊野、雅谢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21:40 其余利未支派的人,就是米拉利的子孙,按着宗族拈阄所得的,共十二座城。

21:41 利未人在以色列人的地业中所得的城,共四十八座,并有属城的郊野。

21:42 这些城四围都有属城的郊野,城城都是如此。

21:43 这样,耶和华将从前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全地,赐给以色列人,他们就得了为业,住在其中。

21:44 耶和华照着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一切话,使他们四境平安,他们一切仇敌中,没有一人在他们面前站立得住,耶和华把一切仇敌都交在他们手中。

21:45 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都应验了。


旧约:耶利米书7章

劝犹大悔罪免掳至异邦

7:1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7:2 “你当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在那里宣传这话说:‘你们进这些门敬拜耶和华的一切犹大人,当听耶和华的话。

7:3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

7:4 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

7:5 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在人和邻舍中间诚然施行公平,

7:6 不欺压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在这地方不流无辜人的血,也不随从别神陷害自己,

7:7 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就是我古时所赐给你们列祖的地,直到永远。

7:8 看哪!你们倚靠虚谎无益的话。

7:9 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向巴力烧香并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

7:10 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又说:我们可以自由了!你们这样的举动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吗?

7:11 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引示罗事以警犹大

7:12 你们且往示罗去,就是我先前立为我名的居所,察看我因这百姓以色列的罪恶,向那地所行的如何。

7:13 耶和华说:现在因你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我也从早起来警戒你们,你们却不听从;呼唤你们,你们却不答应。

7:14 所以,我要向这称为我名下、你们所倚靠的殿,与我所赐给你们和你们列祖的地施行,照我从前向示罗所行的一样。

7:15 我必将你们从我眼前赶出,正如赶出你们的众弟兄,就是以法莲的一切后裔。’

7:16 所以,你不要为这百姓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也不要向我为他们祈求,因我不听允你。

7:17 他们在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所行的,你没有看见吗?

7:18 孩子捡柴,父亲烧火,妇女抟面做饼,献给天后,又向别神浇奠祭,惹我发怒。

7:19 耶和华说:‘他们岂是惹我发怒呢?不是自己惹祸,以致脸上惭愧吗?

7:20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将我的怒气和忿怒倾在这地方的人和牲畜身上,并田野的树木和地里的出产上,必如火着起,不能熄灭。

违逆者之祭不蒙悦纳

7:21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你们将燔祭加在平安祭上,吃肉吧!

7:22 因为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

7:23 我只吩咐他们这一件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我就作你们的 神,你们也作我的子民;你们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

7:24 他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随从自己的计谋和顽梗的恶心,向后不向前。

7:25 自从你们列祖出埃及地的那日,直到今日,我差遣我的仆人众先知到你们那里去,每日从早起来差遣他们。

7:26 你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硬着颈项行恶,比你们列祖更甚。’

7:27 你要将这一切的话告诉他们,他们却不听从;呼唤他们,他们却不答应。

7:28 你要对他们说:‘这就是不听从耶和华他们 神的话,不受教训的国民,从他们的口中,诚实灭绝了。’

陀斐特之恶事及其重罚

7:29 耶路撒冷啊,要剪发抛弃,在净光的高处举哀。因为耶和华丢掉离弃了惹他忿怒的世代。

7:30 耶和华说:‘犹大人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将可憎之物设立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污秽这殿。

7:31 他们在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邱坛,好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7:32 耶和华说:‘因此日子将到,这地方不再称为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称为杀戮谷,因为要在陀斐特葬埋尸首,甚至无处可葬。

7:33 并且这百姓的尸首,必给空中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并无人哄赶。

7:34 那时,我必使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都止息了,因为地必成为荒场。’


旧约:耶利米书8章

犹大死骨生人必皆遭祸

8:1 耶和华说:‘到那时,人必将犹大王的骸骨和他首领的骸骨、祭司的骸骨、先知的骸骨并耶路撒冷居民的骸骨,都从坟墓中取出来,

8:2 抛散在日头、月亮和天上众星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事奉、所随从、所求问、所敬拜的。这些骸骨不再收殓,不再葬埋,必在地面上成为粪土。

8:3 并且这恶族所剩下的民,在我所赶他们到的各处,宁可拣死不拣生。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斥其昏庸愚昧怙恶不悛

8:4 你要对他们说,耶和华如此说:‘人跌倒,不再起来吗?人转去,不再转来吗?

8:5 这耶路撒冷的民为何恒久背道呢?他们守定诡诈,不肯回头。

8:6 我留心听,听见他们说不正直的话,无人悔改恶行说:我做的是什么呢?他们各人转奔己路,如马直闯战场。

8:7 空中的鹳鸟知道来去的定期,斑鸠、燕子与白鹤也守候当来的时令;我的百姓,却不知道耶和华的法则。

8:8 你们怎么说:我们有智慧,耶和华的律法在我们这里?看哪!文士的假笔舞弄虚假。

8:9 智慧人惭愧、惊惶、被擒拿;他们弃掉耶和华的话,心里还有什么智慧呢?

8:10 所以我必将他们的妻子给别人,将他们的田地给别人为业。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贪婪,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谎。

8:11 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

8:12 他们行可憎的事知道惭愧吗?不然,他们毫不惭愧,也不知羞耻。因此他们必在仆倒的人中仆倒;我向他们讨罪的时候,他们必致跌倒。’这是耶和华说的。

警以必受重灾

8:13 耶和华说:‘我必使他们全然灭绝。葡萄树上必没有葡萄,无花果树上必没有果子,叶子也必枯乾。我所赐给他们的,必离开他们过去。’”

8:14 “我们为何静坐不动呢?我们当聚集,进入坚固城,在那里静默不言;因为耶和华我们的 神使我们静默不言,又将苦胆水给我们喝,都因我们得罪了耶和华。

8:15 我们指望平安,却得不着好处;指望痊愈的时候,不料,受了惊惶。

8:16 听见从但那里敌人的马喷鼻气,他的壮马发嘶声,全地就都震动;因为他们来吞灭这地和其上所有的,吞灭这城与其中的居民。”

8:17 “看哪!我必使毒蛇到你们中间,是不服法术的,必咬你们。”这是耶和华说的。

叹其以虚无之像干主怒

8:18 我有忧愁,愿能自慰,我心在我里面发昏!

8:19 听啊!是我百姓的哀声从极远之地而来说:“耶和华不在锡安吗?锡安的王不在其中吗?”耶和华说:“他们为什么以雕刻的偶像和外邦虚无的神,惹我发怒呢?”

8:20 “麦秋已过,夏令已完,我们还未得救!”

8:21 先知说:“因我百姓的损伤,我也受了损伤。我哀痛,惊惶将我抓住。

8:22 在基列岂没有乳香呢?在那里岂没有医生呢?我百姓为何不得痊愈呢?”


旧约:诗篇100篇

劝众赞美耶和华

〔称谢诗。〕

诗100:1 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

诗100:2 你们当乐意事奉耶和华,当来向他歌唱!

诗100:3 你们当晓得耶和华是 神。我们是他造的,也是属他的;我们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场的羊。

诗100:4 当称谢进入他的门,当赞美进入他的院;当感谢他,称颂他的名。

诗100:5 因为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他的信实直到万代!


新约:约翰福音21章

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显现

21:1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

21:2 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21:3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得满网鱼

21:4 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

21:5 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

21:6 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

21:7 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

21:8 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注:古代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就在小船上把那网鱼拉过来。

21:9 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

21:10 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21:11 西门彼得就去(注: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

21:12 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

21:13 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

21:14 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

查彼得爱主之心

21:15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注:“约翰”在马太16章17节称“约拿”),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21:16 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21:17 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21:18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21:19 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 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21:20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

21:21 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21:22 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

21:23 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21:24 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

21:25 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新约:使徒行传1章

使徒行传

1:1 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1:2 直到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1:3 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 神国的事。

1:4 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1:5 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应许得圣灵的能力

1:6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1:7 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

1: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主被接上升

1:9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

1:10 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

1:11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门徒在楼房祈祷

1:12 有一座山,名叫橄榄山,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当下,门徒从那里回耶路撒冷去,

1:13 进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在那里有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注:或作“兄弟”)犹大。

1:14 这些人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

犹大的结局

1:15 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

1:16 说:“弟兄们,圣灵藉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

1:17 他本来列在我们数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

1:18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1:19 住在耶路撒冷的众人都知道这事,所以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给那块田起名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

拣选马得亚

1:20 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1:21 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

1:22 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1:23 于是选举两个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此包括徒1:23-24 )

1:25 众人就祷告说:“主啊,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这位分犹大已经丢弃,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1:26 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约书亚记21章

 

提要:1 抽签从其他支派中分给利未支派四十八座城。43 上帝按照祂的应许把全地和平安赐给以色列人。


1 那时,利未人的众族长来到祭司以利亚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并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长面前,

【本会注释】

  众族长。就是从利未的三个儿子革顺,哥辖,米拉利所出三族的领袖。

  利未人。利未人等到以色列其他支派分完土地以后才获得他们的那一份。推迟到土地分完后,是为了让利未人散居在以色列全境中,好从各支派中获得城邑。他们的要求不是蛮横无理的。因为以色列的上帝已经下令要让利未人得到良好的照应(民35:1,2)。

  同样,上帝也安排让基督教的传道士得到充足的供应。“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4)。上帝设立尊崇什一制和和捐献的制度,就是为了支持那些今日推进祂圣工的人。

  以利亚撒。在列举利未人带着要求前来拜访的对象中,首先提到以利亚撒。上帝曾指示约书亚向祭司请教(民27:21),祭司则要求问上帝的旨意(民27:21)。所以上帝的直接代表排在第一位。这段时间的全部历史表明约书亚如何与祭司亲密合作。不幸的是,约书亚有时也偏离了这条原则,如在对待基遍人的问题上(书第9章)。


2 在迦南地的示罗对他们说:“从前耶和华藉着摩西吩咐给我们城邑居住,并城邑的郊野可以牧养我们的牲畜。”

【本会注释】

  郊野。源于希伯来词根garash ,意为“驱赶”。后面加上“我们的牲畜”,就是指放牧牲畜的地方,也就是“城邑郊野的草场”(见书14:4)。


3 于是以色列人照耶和华所吩咐的,从自己的地业中,将以下所记的城邑和城邑的郊野给了利未人。

【本会注释】

  利未人的要求显然得到了满足。每个支派都按照自己土地的大小和价值把城邑给了利未人,因为上帝曾指示(民35:8)城邑多的支派多给,少的支派少给。这个方法考验了百姓的慷慨程度。从所给的城邑来看,至少其中有许多都是好地方。

  在分配的时候,百姓没有忘记上帝的旨意,就是让利未人分散在以色列全境中。这样利未人就可以在百姓中藉着言传身教推广主的道,防止以色列人拜偶像。


4 为哥辖族拈阄:利未人的祭司、亚伦的子孙,从犹大支派、西缅支派、便雅悯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三座城。

【本会注释】

  拈阄。各支派划出四十八座城的时候,可能把它们分成了四份。然后决定如何分给利未支派的四个家族。在这里哥辖宗族被视为两族,即担任祭司的亚伦子孙和哥辖宗族不担任祭司的其他人。担任祭司的亚伦子孙从犹大,西缅和便雅悯支派中得到十三座城。上帝凭着智慧将他们安排在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因为将来圣殿要建在这里。祭司们需要在这里供职。

  分配土地的顺序与在旷野中行军的顺序相似。驻扎在会幕东边的摩西,亚伦和祭司们排在前面;哥辖族在南边,前进时抬着圣器;革顺族在西边,跟着哥辖族,抬着帘幕,帐篷和会幕的各个部件;米拉利族在北边安营,在队伍中排在最后,抬着闩和板。

  根据利25:32-34的指示和圣经历史的记载,这些城市显然不是归利未人所独有的。按照让利未人散居的旨意,这不符合上帝的计划。上帝要他们分散在以色列人之间,不要与他们所教导和指引人隔离开来。因此利未人的城也有其他支派的人居住。便雅悯的基遍给了利未人(书21:17),但仍有便雅悯人居住。这可以从他们后来对那个利未人的妾施暴的事件中看出(士第19章)。扫罗也住在那里。大卫和他的宫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驻扎在另一座利未人的城希伯仑。利未人可能只是有权住在这些城中所需要的房屋里。他们似乎有权变卖自己的房屋(利25:32-34),也有权赎回。其余的住所由原支派的成员拥有。各城的郊野是供他们放牧牲畜的,要从城向外量两千肘,归他们所有。这部分土地不可以变卖,要永远视为上帝的产业。

  后来也有记载有祭司和利未人住在别处的,如挪伯(撒上21:1)。显然随着历史的演进,原来的计划有了变动。

  十三座城。这些城市似乎大都给了亚伦的子孙。但要记住,这些城市不是单由祭司居住的。这里所列举的城市还没有全部从迦南人手中夺取。


5 哥辖其余的子孙,从以法莲支派、但支派、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座城

【本会注释】

  哥辖的子孙。不是亚伦的家族。他们从以法莲支派,但支派和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分得了十座城。这些支派的领土靠近亚伦的子孙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哥辖族的人彼此相距不远。


6 革顺的子孙,从以萨迦支派、亚设支派、拿弗他利支派、住巴珊的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三座城。

【本会注释】

  革顺是利未的长子(出6:16;民3:17)。可是哥辖却先行分配,可能是因为祭司是从哥辖的家族而出的。革顺得了十三座城。哥辖得的多一些,有二十三座城。


7 米拉利的子孙,按着宗族,从流便支派、迦得支派、西布伦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二座城。

【本会注释】

  米拉利是利未的幼子,也是最后获得产业的。他们的人数最少,所以只得到了十二座城,其中有八座是在约旦河东。


8 以色列人照着耶和华藉摩西所吩咐的,将这些城邑和城邑的郊野,按阄分给利未人。

【本会注释】

  上帝吩咐摩西抽签分配城邑。


9,10 从犹大支派、西缅支派的地业中,将以下所记的城给了利未支派哥辖宗族亚伦的子孙;因为给他们拈出头一阄

【本会注释】

  有趣的是,除了亚因以外,所有祭司的城都安排在最终属于犹大王国的领土内(王上第12章)。首都耶路撒冷是上帝从各支派拣选出来彰显祂圣名的地方。虽然在耶罗波安背叛的时候(代下11:14),北方王国的利未人都离开他们的城邑及其郊野来到犹大,但所有的祭司,除了上述的少数例外都已住在犹大,乃是很有好处的。

  本章列举了利未人的城邑。在代上6:54-81中稍有变动和省略。因为很多年时间过去了。有些城市可能已经改了名字。其间可能还作了一些调整,以适应政治局势的变化。


11 将犹大山地的基列亚巴和四围的郊野给了他们。亚巴是亚衲族的始祖。(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

【本会注释】

  亚巴。见书14:15注释。


12 惟将属城的田地和村庄给了耶孚尼的儿子迦勒为业。

【本会注释】

  田地。显然指民35:5说的城外两千肘的土地。这个指示显然不单适用于希伯仑,而是作为普遍原则的例子,适用于所有的城邑。


13 以色列人将希伯仑,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祭司亚伦的子孙;又给他们立拿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立拿。见书10:29注释。


14 雅提珥和属城的郊野,以实提莫和属城的郊野,

15 何仑和属城的郊野,底璧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底壁。见书10:38注释。


16 亚因和属城的郊野,淤他和属城的郊野,伯示麦和属城的郊野,共九座城,都是从这二支派中分出来的。

【本会注释】

  伯示麦。见书15:10注释。


17 又从便雅悯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基遍和属城的郊野,迦巴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基遍。见书9:3注释。

  迦巴。见书18:24注释。


18 亚拿突和属城的郊野,亚勒们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亚拿突。后来以耶利米的出生地而闻名(耶1:1;11:21)。现名拉斯哈鲁比(Râs el-Kharrûbeh) ,在耶路撒冷的斯高波山(Scopus)东北2公里,基遍的东南处。它在耶利米的时代仍是一座祭司的城(耶1:1)。这也是祭司亚比亚他的家乡。后来他因参加亚多尼雅的叛乱而被撤职(王上2:26)。


19 亚伦子孙作祭司的共有十三座城,还有属城的郊野。

20 利未支派中哥辖的宗族,就是哥辖其余的子孙,拈阄所得的城有从以法莲支派中分出来的。

21 以色列人将以法莲山地的示剑,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基色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示剑。见书20:7注释。

  基色。见书10:33注释。


22 基伯先和属城的郊野,伯和仑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伯和仑。见书10:10注释。


23 又从但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伊利提基和属城的郊野,基比顿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基比顿。见书19:44注释。


24 亚雅仑和属城的郊野,迦特临门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亚雅仑。见书10:12;19:42注释。


25 又从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他纳和属城的郊野,迦特临门和属城的郊野,共两座城。

【本会注释】

  他纳。见书12:21;17:11注释。


26 哥辖其余的子孙共有十座城,还有属城的郊野。

27 以色列人又从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将巴珊的哥兰,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利未支派革顺的子孙;又给他们比施提拉和属城的郊野,共两座城;

28 又从以萨迦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基善和属城的郊野,大比拉和属城的郊野,

29 耶末和属城的郊野,隐干宁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耶末。见书10:3注释。

  隐干宁。见书19:21注释。


30 又从亚设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米沙勒和属城的郊野,押顿和属城的郊野,

31 黑甲和属城的郊野,利合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32 又从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业中将加利利的基低斯,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哈末多珥和属城的郊野,加珥坦和属城的郊野,共三座城。

【本会注释】

  基低斯。见书12:22;19:37注释。


33 革顺人按着宗族所得的城,共十三座,还有属城的郊野。

34 其余利未支派米拉利子孙,从西布伦支派的地业中所得的,就是约念和属城的郊野,加珥他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约念。见书12:22;19:11注释。


35 丁拿和属城的郊野,拿哈拉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拿哈拉。见书19:15注释。


36 又从流便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比悉和属城的郊野,雅杂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比悉。书20:8注释。


37 基底莫和属城的郊野,米法押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38 又从迦得支派的地业中,将基列的拉末,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玛哈念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拉末。见书20:8注释。

  玛哈念。见书13:26注释。


39 希实本和属城的郊野,雅谢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希实本。是亚摩利人的王西宏的首都。当以色列人出埃及来到死海东岸时,西宏曾攻击他们,结果失去了自己的王国。这个地名保留在希实本丘(Tell Hesbân )中。它位于约旦河口东北偏东25.5公里,拉巴斯亚扪(阿曼)西南20.5公里处。

  雅谢。见书13:25注释。


40 其余利未支派的人,就是米拉利的子孙,按着宗族拈阄所得的,共十二座城。

41 利未人在以色列人的地业中所得的城,共四十八座,并有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在民26:62所记载以色列的人口普查中,利未支派是23,000人。有人认为,按照人口的比例,利未支派得到的,要比其他支派多。但要记住这份名单里并没有记录其他支派的所有城邑,而利未支派则被限制在这四十八座城邑及周围数百亩的牧场内。其他支派则拥有大量的土地。

  有人认为利未支派的四个宗族各凝聚了十二个支派中的三个支派。例如革顺宗族凝聚了约旦河东的一个支派和约旦河西的两个支派。米拉利凝聚了河西的一个支派与河东的两个支派,把以色列领土的东南部和北部联系起来。他们因此结合在一起,共同在上帝里面成长。利未人分散在以色列人中间。他们的分散却成了一种凝聚力,把以色列人团结在起来,又把他们和上帝连系在一起。

  利未人除了履行分配给他们的宗教职责以外,还要教导青年人,研究,抄录和解释律法,记录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他们要把宗教带到日常生活中去,互相帮助,使他们的邻居认识那位看不见的圣者,达到上帝的标准。


42 这些城四围都有属城的郊野,城城都是如此

【本会注释】

  七十士译本在四十二节和四十三节中插入了:“约书亚分完了土地,以色列人遵照上帝的吩咐把他所要求的城邑给了他,就是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立。他造了城,住在里面。约书亚取火刀石为在旷野的路上出生的以色列人行割礼,把它们放在亭拿西立。”


43 这样,耶和华将从前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全地赐给以色列人,他们就得了为业,住在其中

【本会注释】

  这一节表面是有些矛盾,因为以色列人要到大卫和所罗门的时代才占领全地。况且就是到那时,他们仍不一定占领了上帝原先想给他们的全部土地。但这里只说上帝要把“全地赐给以色列人”。虽然迦南人占领着部分土地,但这土地是属于以色列人的。上帝的旨意不是要把迦南人马上全部驱逐,而是逐渐将他们赶出去(出23:30),以免野兽和荆棘为害,直到以色列人口多起来可以占领全地为止。


44 耶和华照着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一切话,使他们四境平安;他们一切仇敌中,没有一人在他们面前站立得住。耶和华把一切仇敌都交在他们手中。

【本会注释】

  但上帝所考虑的不只是休战。定居迦南是上帝要藉着以色列人实现的伟大计划的第一步。这个计划只有通过在生活中作祂代表的个人来实现。当《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上帝就不再提别的日子”(来4:8),他说的是在心灵中实现这一属灵目标,在世界完成传道的工作。由于以色列人不幸未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进入“安息”,上帝就呼召基督的教会来成就祂的旨意。“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来4:1)。


45 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都应验了。


耶利米书7章

 

提要:1 耶利米奉命呼吁人真心悔改,免得被掳。8 他斥责他们虚假的信心,12 以示罗为例。17 他警告他们的偶像崇拜。21 他斥责悖逆者的祭物。29 劝他们为陀斐特的可憎行为而举哀,32 为所受的惩罚而举哀。


1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本会注释】

这句话经常出现在《耶利米书》中(耶11:1;18:1;21:1;25:1;30:1;32:1;34:1;35:1;40:1;44:1),引出先知的一段非常重要的预言讲章。耶7-10章主要记录这个讲章。它是在圣殿门口发布的(耶7:2),通常被称为“圣殿讲章”。它斥责了犹太人在圣殿和宗教仪式上所表现的虚假信心。耶7章和耶26章的相似性,使有些人认为26章是该讲章的总结,是耶利米传达信息的结果。如果这样,讲章的发表就是在“约雅敬登基的时候”(耶26:1;见《先知与君王》第412-415)。当然有可能耶利米后来在“犹大城邑”重复了这个讲章的主要内容(耶11:6;见《先知与君王》第414页)。


2 “你当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在那里宣传这话说:你们进这些门敬拜耶和华的一切犹大人,当听耶和华的话。

【本会注释】

耶和华殿的门口。(耶26:2)。耶利米既然是祭司,就完全有权进入圣殿。他可能站在从外院进入内院的一个门口。在这个有利的地形上,他可以看见全体聚集崇拜的人(见耶36:10)。

你们……一切犹大人。有人认为这个讲章的发表是在全国性的节日,圣殿挤满了敬拜者的时候。

敬拜。先知暗示既然百姓来敬拜上帝,就应该听上帝对他们所说的话。


3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

【本会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万军之耶和华(Yahweh)”是上帝最威严的称号之一(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73页),经常出现在《耶利米书》中(见耶2:19;5:14;7:21;8:3;10:16;11:17,20;15:16等),强调上帝拥有无限的权柄和能力。在《旧约》中,“军”常指世界的军队(见代下28:9;耶51:3)。其统帅被称为 “元帅”(王上1:19等)。“军”也指 “天使”(见王上22:19;尼9:6;诗103:21;148:2)和天体(见申4:19;17:3;王下17:16;21:3,5;耶8:2;19:13等)。以色列的上帝统帅着无数属灵和属世的“万军”。祂是天军之主,全能之神(见启19:6)。

改正。直译是“纠正”,是耶利米常用的词(见第5节;耶18:11;26:13)。

行动作为。这是《耶利米书》常用的词组(见第5节;耶4:18;18:11;26:13;35:15)。 “行动”可以理解为心中的欲望,固定的习惯,或一般的生活方式,“作为”指构成这些习惯的外表成果和具体行为。

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即“允许你继续居住”。


4 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

【本会注释】

你们不要倚靠。假先知明然宣称,上帝不会让圣殿就是祂的居所落入外邦人的手;圣殿既然在于耶路撒冷,就成了保护城市及其居民的吉祥物(见弥3:11注释)。今天也有许多信徒依靠教友的身份得救。他们热中于外表的宗教活动,而不是内心的准备。

这些。圣殿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壮丽的建筑之一。我们可以设想先知是指着圣殿宣讲的(见太24:1)。但这座宏伟的建筑决不能代替真正内心的奉献。宗教仪式本身并不能赎罪。其设施和数量的增加应伴随着虔诚的增加。

耶和华的殿。说了三次,说明百姓为圣殿的宏伟建筑而自豪。这是一种迷信。


5 “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在人和邻舍中间诚然施行公平,

【本会注释】

这是第3节的延伸。部分或半心半意的改革是不够的。只有彻底悔改,生活上保持严格的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才能躲避所警告的惩罚。


6 不欺压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在这地方不流无辜人的血,也不随从别神陷害自己;

【本会注释】

不欺压。真宗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关系在内。宗教的真正价值和凭据体现在行为上所产生的效果中(见雅1:27)。

寄居的。这里所列出的阶层泛指穷苦和无助的人(见出22:21-24;23:9;申10:18;14:29;24:17-21;申27:19)。

不流无辜人的血。除了凶杀以外,无疑也包括法庭上不公正死亡判决。


7 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就是我古时所赐给你们列祖的地,直到永远。

【本会注释】

我就。先知给出始于第5节之条件句的结论。如果满足了第5,6节的条件,就应许有安全和以及永久的居住(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27-30节)。

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见第3节。

直到永远。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30页。


8 “看哪,你们倚靠虚谎无益的话。

【本会注释】

指假先知用虚谎无益的话,引诱百姓关注外表的宗教礼节,而不是真正的内心感受(见对第4节注释)。


9 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向巴力烧香,并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

【本会注释】

你们偷盗。原文的结构即形象又醒目,可理解为:“什么!偷盗、谋杀、奸淫吗?”生动描写了这些罪行的蔓延和继续。

不认识的。反之,耶和华早已向以色列人显示了自己。祂救他们脱离奴役,在旷野里神奇地保佑他们,颁布了祂的神圣律法,又一直引导保守他们。百姓可以亲身体验到祂是上帝(见出20:1,2)。


10 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又说:‘我们可以自由了。’你们这样的举动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吗?

【本会注释】

这称为我名下。见耶7:11,14,30;32:34;34:15;见申12:5注释。

要行那些可憎的事。这句总结性的话不是百姓说的,而是先知说的,揭露了那些在形式上参加礼拜的人内心的动机。由于所警告的惩罚来没有临到,百姓继续行可憎的事。


11 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贼窝。在圣殿里服侍敬拜的人都是恶人。他们用虔诚的外表掩盖自己的罪恶。

我都看见了。犹大的居民无法在上帝面前隐瞒自己罪恶的动机。祂不会被他们虚假的侍奉所蒙蔽。祂全都看见了,并要作出相应的处罚(见诗10:11,13,14;赛29:15)。


12 你们且往示罗去,就是我先前立为我名的居所,察看我因这百姓以色列的罪恶向那地所行的如何。”

【本会注释】

示罗。位于以法莲境内,见士21:19。它处于中心地带,故适于设立圣所(见书18:1)。示罗作为约柜的安放地达300年之久。后来约柜被非利士人夺走(见撒上4:10,11)。由于以色列大肆崇拜偶像,上帝就“离弃示罗的帐幕”(诗78:60)。非利士人掳走了约柜,可以推定同时也摧毁了示罗(见撒上5:1注释)。

示罗现名塞伦(Seil?n),是一组由克嘉尔(H.Kjaer)率领的丹麦考古学家在1926至1932年发掘出来的。他们的结论是,该城在青铜时代中期和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到十一世纪有人居住,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初被火烧毁,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300年无人居住。这些考古的发现与圣经的记录相吻合。虽然圣经没有明确记录该城的毁灭,但提到了以色列人在以便以谢和亚弗被非利士人打败,以及约柜的被掳(撒上4:1-11)。也许示罗就是在这时被烧毁的。

我……所行的如何。耶路撒冷的约柜能否保证带来比过去的示罗更大的安全呢?示罗的命运证明,单凭外表的崇拜得救是靠不住的。以利疏忽了他儿子的罪恶(见撒上2:12-17,22-25;《先祖与先知》第575-580页),百姓则仰赖约柜,而不是出于内心的宗教,来谋取上帝的悦纳。这些罪使示罗遭遇上帝的惩罚(见撒上4:17;诗78:55-64)。耶利米警告百姓:临到示罗及其圣所的惩罚即将落在耶路撒冷及其圣殿之上(耶7:14)。

罪恶。见撒上2:12。


13 耶和华说:“现在因你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我也从早起来警戒你们,你们却不听从;呼唤你们,你们却不答应。

【本会注释】

从早起来警戒。表示一再恳劝。这种说法是耶利米所特有的,有时稍作变动(见耶7:25;11:7;25:3,4;26:5;29:19;32:33;35:14,15;44:4;参代下36:15,16)。但不论上帝如何反复地恳劝,犹大的百姓就是不听(见箴1:24;太23:37)。


14 所以我要向这称我为名下、你们所倚靠的殿,与我所赐给你们和你们列祖的地施行,照我从前向示罗所行的一样。

【本会注释】

这称为我名下。见第10节注释。

你们所倚靠的。见第4节注释。

示罗。耶利米以示罗的毁灭,作为耶路撒冷及其圣殿所面临之命运的一个教训(耶26:9;弥3:12)。


15 我必将你们从我眼前赶出,正如赶出你们的众弟兄,就是以法莲的一切后裔。”

【本会注释】

赶出。就是把你赶到外国去。迦南是耶和华的地(见利25:23;何9:3),受到祂的特别关照和看顾(见申11:12)。犹大现在不再受主的特别眷顾(见耶15:1;23:39;32:31;52:3),就像以前北方的以色列人被亚述人俘掳一样(见王下17:18-23;23:27)。

以法莲。常指北方的支派(见赛7:2;何4:17;5:9;12:1;参诗78:67,68)。以法莲支派以前在北方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北方王国的第一任国王耶罗波安也是以法莲人。所以“以法莲”用来指整个北方王国。


16 “所以,你不要为这百姓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也不要向我为他们祈求,因我不听允你。

【本会注释】

和上帝的其他先知一样,耶利米热心祈祷,急切地为他的同胞代求(见耶11:14;18:20;参创18:23-32;出33:11-14;民14:13-20;撒上7:9,10;12:17-19,23;诗106:23)。既然这个民族拒绝改革,面临的厄运就无法避免了。惩罚和管教必须进行。要求免去惩罚的祈祷,将不能奏效(见耶11:14;14:11,12;15:1;参出32:10;约壹5:16)。


17 他们在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所行的,你没有看见吗?

【本会注释】

如果耶利米想知道第16节拒绝的理由,就只需考虑一下事实。自称上帝子民的无耻背道是公开而肆无忌惮的的。


18 孩子捡柴,父亲烧火,妇女抟面做饼,献给天后,又向别神浇奠祭,惹我发怒。”

【本会注释】

孩子。全家人,包括孩子,都参加偶像崇拜,所以惩罚是向他们全体宣布的(见耶6:11注释)。

(kawwanim)。“奉献的饼”。以饼为祭是一些近东宗教的礼仪。这种异教的习俗后来传到了基督教之内。伊皮法纽斯(约315-402年,《驳异端》{Against Heresies} lxxviii.23;lxxix.1)说有些妇女甚至“奉万福之马利亚的名献饼”。“在某些日子,她们奉马利亚的名献饼,但大家全都参加。”耶利米时代所献的饼是一种素祭,加上浇奠酒(见耶44:19,25),作为崇拜的一部份。饼上还可能印上女神的像。

天后。见耶44:17注释。

其他的神。敬拜天后只是异教偶像崇拜的形式之一。


19 耶和华说:“他们岂是惹我发怒呢?不是自己惹祸,以致脸上惭愧吗?”

【本会注释】

自己惹祸。原文强调的是他们咎由自取。百姓崇拜偶像,必然自食其果(见伯35:6,8;箴8:36)。

惭愧。见耶3:25。


20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将我的怒气和忿怒倾在这地方的人和牲畜身上,并田野的树木和地里的出产上,必如火着起,不能熄灭。”

【本会注释】

惩罚的火一经点燃,人就无法熄灭(见耶4:4;15:14;17:27;21:12;哀2:3;4:11;参申32:22)。


21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你们将燔祭加在平安祭上,吃肉吧!

【本会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见第3节注释。

燔祭(`olah)。直译是“那上升的”(见创8:20;利1:3注释)。祭物要在圣坛的火中烧尽(见利1:9)。

平安祭(zebachim)。泛指一切可以吃的祭(见平安祭的解释,《SDA圣经注释》卷一第700、701页)。先知宣布犹大的百姓既可吃平安祭的肉,也可吃燔祭的肉,反正上帝都不会接纳(见耶6:20;何9:4)。祭物再多也不能避免即将临到的惩罚。


22 因为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

【本会注释】

我并没有提说。这是圣经中难解的章节之一,表面上似乎与圣经的其他论述相矛盾。耶利米似乎否认上帝在西奈山有关献祭物的指示。但我们不要这样理解先知的话。从先知所说的其他话语来看,先知并没有否定献祭的制度(耶17:26;31:14;33:11,17-24)。那么,该怎样理解他的话呢?耶利米显然运用修辞的手法把两个概念进行比较,以否定一个来肯定另一个。这种方法的例子还有:一,在创45:8里,约瑟告诉他的兄弟们,送他到埃及的不是他们,而是上帝。其实他的兄弟对此负有主要的责任。二,在出16:8中,摩西对悖逆的群众说,他们的怨言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上帝的,但实际上他们是向摩西发的怨言。耶稣也用过类似的方法(路14:26)。表面上祂似乎吩咐人恨自己的家人。但实际上祂只是强调爱上帝超过对人的爱。祂所说的“恨”实际上是“少爱”。

本段经文强调顺从道德律法比顺从仪文制度更重要(见撒上15:22;诗51:16,17)。外表上的遵守是为了提醒人真心的顺从(见申6:1-3),但绝不能替代内心的圣洁。上帝在西奈山根本没有吩咐过耶利米同胞的那种崇拜方式。


23 我只吩咐他们这一件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我就作你们的上帝,你们也作我的子民。你们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

【本会注释】

我就作你们的上帝。见出6:7;利26:12;申29:13节。这句话经常出现在《耶利米书》中(耶11:4;24:7;30:22;31:3;32:38)。

一切道。与申5:33相似(见申9:12,16;11:28;31:29)。

就可以得福。《耶利米书》经常用这句话(见耶38:20;40:9;42:6)。《申命记》也是如此(见申4:40;5:16,33;6:18)。


24 他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随从自己的计谋和顽梗的恶心,向后不向前。

【本会注释】

听从(shama`)。“倾听”,“留意”或“顺从”。第24-28节叙述了以色列人悖逆耶和华仁慈命令的不幸事实(见诗81:11,12)。

不侧耳而听。见赛55:3;耶25:4;44:5。

顽梗(sheriruth)。在《旧约》中,该词总是与“心”联系在一起(见耶3:17中;9:14;11:8;13:10;16:12;18:12;23:17;参申29:19;诗81:12)。

向后。见第26节,耶2:27;32:33;参尼9:29;何4:16。犹大像一头固执后退的牛,不肯负轭。在宗教和道德经验上是不可能停顿的。不是前进,就是后退(见《证言》卷五第93页)。


25 自从你们列祖出埃及地的那日,直到今日,我差遣我的仆人众先知到你们那里去,每日从早起来差遣他们。

【本会注释】

我的仆人。参太21:33-41,45。

先知。参代下36:15,16。

从早起来。见第13节注释。


26 你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硬着颈项行恶,比你们列祖更甚。

【本会注释】

不听从。见第24节注释。

硬着颈项。比喻倔强(见王下17:14注释)。

比你们列祖更甚。耶利米时代的百姓得罪了更大的亮光。他们没有接受祖先的教训,还在圣殿的范围立起了所崇拜的偶像(见耶7:30;参王下21:7)。


27 “你要将这一切的话告诉他们,他们却不听从;呼唤他们,他们却不答应。

28 你要对他们说:这就是不听从耶和华他们上帝的话、不受教训的国民;从他们的口中,诚实灭绝了。”

【本会注释】

国民。指民族。以色列成了顽固和悖逆的典型(见赛1:4)。她所享有圣约的特权,使她的罪行更加严重。

诚实。即忠诚(见耶5:3注释)。


29 耶路撒冷啊,要剪发抛弃,在净光的高处举哀;因为耶和华丢掉离弃了惹他忿怒的世代。

【本会注释】

要剪发抛弃。原文的动词和物主代词都是阴性的,说明这句话是针对女性的。本节把耶路撒冷比作一个妇女,为失去儿女而深深悲伤,剪掉头发,到山上去举哀哭泣(见士11:37;哀1:1-3)。剪掉头发表示伤心至极(伯1:20;赛15:2;耶16:6;48:37;弥1:16)。有人认为这是指拿细耳人的散发,周围献身给上帝的标志(见民6:19)。拿细耳人与死尸接触而受到污染以后,就要剪掉头发(民6:6-21)。

高处(shephayim)。“光秃的山顶”。


30 耶和华说:“犹大人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将可憎之物设立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污秽这殿。

【本会注释】

玛拿西曾在上帝的殿中设立亚舍拉的雕像,亵渎了圣殿(见王下21:5,7;见耶7:18注释)。百姓不满足于在原来迦南的神龛举行淫荡的仪式,或在房顶上向天上的万象烧香(见耶19:13)。他们堕落到污秽上帝居所的地步(见耶23:11;32:34)。


31 他们在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邱坛,好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本会注释】

焚烧自己的儿女。以儿女为祭,是腓尼基人,摩亚人,亚扪人和其它民族偶像崇拜的一部份。亚哈斯(见王下16:3注释)和玛拿西(见王下21:6注释)也效法了这种恐怖的习俗。不知道孩子是活活烧死,还是先被杀死的。由于孩子是献给摩洛为燔祭的(见耶19:5;结16:20,21),有人认为他们是先被杀死的。狄奥多罗-西库路斯(xiii.37,39;xx.14)描写了当时在迦太基的腓尼基殖民地所举行的这种仪式。人形牛头的铜像,伸出双臂。铜像是空心的,可以加热。孩子放在滚烫的双臂上。他们的哭声被长笛和铜鼓的声音所淹没。

普鲁塔克(约46-119年,希腊传记记家,《论迷信》第13章)说,在举行仪式时,父母站旁边,没有流泪哭泣。但在耶利米的时代,孩子可能是先被杀死的。诗人说这种祭是“祭祀鬼魔”(诗106:37,38)的。

陀斐特。在欣嫩子谷献孩子给摩洛的地方。“陀斐特”的词源不明。有人认为它源于希伯来词tuph,意为“吐出”,表示憎恶或痛恨。陀斐特可能是这个偶像崇拜中心的贬称,就像用bosheth(“羞耻”),来称呼巴力一样(见士6:32;撒下2:8注释)。也有人认为陀斐特源于toph(“手鼓”,见《SDA圣经注释》卷三第30、31页),采用这个名字源于用鼓声来掩盖孩子们被献时哭声的做法。弥尔顿在《失乐园》(bk.I,ll.391-396)中提到了这种做法:

“首先,可怕的国王摩洛,

沾着人祭的血,和父母的眼泪;

大鼓和手鼓的噪声

淹没了孩子们的哭声,

他们经火献给他冷酷的神像”。

邱坛(bamoth)。原文不同于第29节的“高处”,指所设立拜偶像的地方(见王上11:7;王下17:9;结16:16)。

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见耶19:5;32:35。上帝不但没有吩咐这些仪式,而且予以严格的禁止,违者处以最严厉的惩罚(见利18:21;20:1-5;申12:31;18:9,10)。


32 耶和华说:“因此,日子将到,这地方不再称为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称为杀戮谷。因为要在陀斐特葬埋尸首,甚至无处可葬;

【本会注释】

似乎指杀戮的范围极大,连葬身之地都没有。


33 并且这百姓的尸首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并无人哄赶。

【本会注释】

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许多尸体没有埋葬(见申28:26;耶16:4;19:7;耶34:20)。因为杀死的多,幸存者少。

哄赶。意为“恐吓”。城市差不多空无一人,以致没有人去吓跑吃尸体的鸟兽(参启19:17,18,21)。


34 那时,我必使犹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上,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都止息了,因为地必成为荒场。”

【本会注释】

欢喜和快乐的声音。灾难和悲叹将代替欢笑和欢乐。特别提到伴随着新郎和新娘从娘家到夫家的歌唱和音乐的止息(见赛24:7,8;耶16:9;启18:23)。

荒场(chorbah)。指原来住人,后遭毁灭的地方。土地将变成一片荒漠。


耶利米书8章

提要:1 犹太人遭殃,包括死人和活人。4 他责备他们愚蠢而无耻的顽梗。13 向他们显示严重厉的惩罚,18 悲叹他们绝望的状况。

1 耶和华说:“到那时,人必将犹大王的骸骨和他首领的骸骨、祭司的骸骨、先知的骸骨,并耶路撒冷居民的骸骨,都从坟墓中取出来,

【本会注释】

到那时。就是耶7:32-34的事件发生的时候。

将……骸骨……取出来。有人认为这种暴尸的动机是为了搜寻与国王同葬的财宝,首饰和证章等。但根据上下文,其动机更有可能是发泄对死者的憎恶。这种做法与亚述人对待被征服国君王坟墓的恐怖做法是一致的。遭到暴尸的人,正是带领犹大堕落的阶层。


2 抛散在日头、月亮,和天上众星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事奉、所随从、所求问、所敬拜的。这些骸骨不再收殓,不再葬埋,必在地面上成为粪土;

【本会注释】

抛散。无疑指随处乱撒,毫无敬意。

天上众星。这是具有讽刺意义的画面。宇宙的天体默然观看它们崇拜者的尸骨遭到侮辱。

所喜爱。见王下17:16;21:3;耶19:13;结8:16;番1:5。他们爱得发狂。

收殓。即埋葬。


3 并且这恶族所剩下的民在我所赶他们到的各处,宁可拣死不拣生。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4 你要对他们说,耶和华如此说:人跌倒,不再起来吗?人转去,不再转来吗?

【本会注释】

人跌倒,不再起来吗?与人的正常行为相比,耶路撒冷居民的顽梗不化实在是荒唐。一个人摔倒在地上,难道就躺在那里,不肯起身吗?

人转去,不再转来么。人走错了路,难道就不愿意回来吗?


5 这耶路撒冷的民,为何恒久背道呢?他们守定诡诈,不肯回头。

6 我留心听,听见他们说不正直的话。无人悔改恶行,说:我做的是什么呢?他们各人转奔己路,如马直闯战场。

【本会注释】

这里用战马的狂热来比喻百姓疯狂地冲向厄运(见伯39:19-25注释)。


7 空中的鹳鸟知道来去的定期;斑鸠燕子与白鹤也守候当来的时令;我的百姓却不知道耶和华的法则。

【本会注释】

鹳鸟。先知把候鸟忠实迁徙的本能,与人悖逆管束自己之律法的行为进行比较。巴勒斯坦是非洲北迁之鸟的必经之路。巴勒斯坦人都知道白色和黑色的鹳。在迁徙时,这些鸟从红海朝北飞越约旦谷,在巴勒斯坦停下来,沿着约旦河和加利利海捕捉水中的小动物为食。很少有其他鸟比它们更遵守迁徙的时间。

定期(mo`adim)。“指定的地点或时间”。

斑鸠。斑鸠的返回说明春天来了(歌2:12)。

燕子。这种鸟在非洲和欧洲之间迁徙的时候要经过巴勒斯坦。约旦河超过320公里的淡水使那里的昆虫大量滋生,大大超过地中海沿岸。


8 你们怎么说:我们有智慧,耶和华的律法在我们这里?看哪,文士的假笔舞弄虚假。

【本会注释】

你们怎么说?这句话显然特别针对祭司和假先知(见第10节;耶2:8;5:31)。他们自吹熟悉和享有律法,却不理睬上帝的要求。

文士的假笔舞弄虚假。假先知根本不接受耶利米的教训。他们自以为很聪明,是上帝所任命百姓的教师。祭司也藉者歪曲圣经的教训,把百姓引入歧途。


9 智慧人惭愧,惊惶,被擒拿;他们弃掉耶和华的话,心里还有什么智慧呢?

【本会注释】

有什么智慧?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箴1:7;9:10)。上帝的话是一切智慧的泉源(见申4:5,6;诗19:7;提后3:15)。但这些虚假的宗教领袖对上帝和上帝的话都不尊重。


10 所以我必将他们的妻子给别人,将他们的田地给别人为业;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贪婪,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谎。

【本会注释】

所以。这里所说惩罚及其原因的话(第10-12节),与耶6:13-15基本相同(见该处注释)。

为业。即归他们所有。


11 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

12 他们行可憎的事知道惭愧吗?不然,他们毫不惭愧,也不知羞耻。因此他们必在仆倒的人中仆倒;我向他们讨罪的时候,他们必致跌倒。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见耶6:15注释。


13 耶和华说:我必使他们全然灭绝;葡萄树上必没有葡萄,无花果树上必没有果子,叶子也必枯干。我所赐给他们的,必离开他们过去。

【本会注释】

必使他们全然灭绝。这句话意义含糊,可能源于希伯来语'asaph(“聚集”)。从而译成“我必聚集他们。”七十士译本为:“他们将聚在一起。”参番1:2,3。据认为“我必使他们全然灭绝”,是假定动词的词根是suph,而不是'asaph。

没有葡萄。有人认为这是庄稼歉收和食物缺乏的警告。其实它更可能是比喻一个民族。上帝的子民已退化成为不结果子的葡萄树,无花果树,和枯干的树枝(见赛5:2;耶2:21;太21:19;路13:7-9)。

叶子。把耶17:8与诗1:3义人的画面进行对照。

必离开他们过去。这句话的原文含义不明。七十士译本没有这句话。不清楚“赐给他们的”与“离开他们过去”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14 我们为何静坐不动呢?我们当聚集,进入坚固城,在那里静默不言;因为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使我们静默不言,又将苦胆水给我们喝,都因我们得罪了耶和华。

【本会注释】

我们为何静坐不动呢?先知形象地说出了恐惧的百姓彼此间所说的话。

苦胆(ro'sh)。一种苦而有毒的植物(见申29:18;32:32;诗69:21),可能是毒芹,药西瓜,罂粟或龙葵。


15 我们指望平安,却得不着好处;指望痊愈的时候,不料,受了惊惶。

【本会注释】

平安。见耶6:14注释。

痊愈。或“治疗”。

惊惶(be`athah)。“恐怖”或“沮丧”(见耶14:19)。


16 听见从但那里敌人的马喷鼻气,他的壮马发嘶声,全地就都震动;因为他们来吞灭这地和其上所有的,吞灭这城与其中的居民。

【本会注释】

喷鼻气。先知形象的描写述北方侵略者的来到,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恐怖。

。位于巴勒斯坦的北部边境(见耶4:15注释)。

壮马。这里指战马(见耶47:3)。

。这里生动地把将来的事情描写成已经发生的。

其上所有的。直译是“其中充满的”。


17 看哪,我必使毒蛇到你们中间,是不服法术的,必咬你们。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毒蛇(siph`onim)。不知是哪一种蛇,但肯定是有毒的。七十士译本为“致命的蛇”,而不是“毒蛇”。

服法术。耍蛇的历史十分悠久(见出7:11注释)。如今这种法术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印度和埃及。据说有些蛇是不服法术的(见诗58:4,5;见传10:11注释)。先知用这种蛇来比喻侵略者的无情本性。任何策略都无法平息敌人的愤怒。


18 我有忧愁,愿能自慰;我心在我里面发昏。

【本会注释】

本节前半部分的原文含义不明。但显然先知对他民族的绝望状况十分伤心。耶利米在本章结束时倾诉了自己因民族灾难的迫近而产生的痛苦心情。


19 听啊,是我百姓的哀声从极远之地而来,说:耶和华不在锡安吗?锡安的王不在其中吗?耶和华说:他们为什么以雕刻的偶像和外邦虚无的神惹我发怒呢?

【本会注释】

为什么?上帝用反问句来作为答复。百姓为什么要坚持拜偶像?他们的苦难不是因为上帝的失信,而是因他们背叛了自己的大君。

外邦虚无的神。这些外邦偶像所代表的神根本不存在(见申32:21;王上16:13,26;耶14:22;诗31:6)。犹大的百姓选择侍奉外邦的神,所以耶和华把他们赶到外国去。


20 麦秋已过,夏令已完,我们还未得救!

【本会注释】

有人认为本节是被掳者进一步的倾诉,也有认为是先知继续哀叹他同胞的厄运。不管怎样,它都是因失败而悲叹。巴勒斯坦的庄稼大约是四月开始收获的。水果是收获约在八月或九月。如果庄稼歉收,仍有希望收获葡萄,无花果和橄榄等。但犹大已错过了水果收获的季节,失去了得救的最后机会。她的厄运是不可避免的了。

世界末日的夏天很快就会来临。最后的庄稼即将收获。接着成千上万如今过着自满生活的人,将再次发出这种绝望的哀鸣(见《证言》卷七第16页)。


21 先知说:因我百姓的损伤,我也受了损伤。我哀痛,惊惶将我抓住。

【本会注释】

因我百姓的损伤。“损伤”可理解为 “忧伤”(见耶23:9)。一想到同胞将遭灭顶之灾,耶利米的心都碎了。

我哀痛。见耶4:28注释。先知表示悲伤(见诗38:6;诗42:9)。

惊惶(shammah)。“一件可怕的事”(见耶5:30注释)。


22 在基列岂没有乳香呢?在那里岂没有医生呢?我百姓为何不得痊愈呢?

【本会注释】

乳香。一种芬芳性树脂,因其疗效而珍贵(见耶46:11;51:8)。它提自约旦河东山区的一种常青开花的小树。在旧约时代,这是出口产品(见创37:25;结27:17)。难道没有乳香可以治疗以色列属灵的疾病?有没有可以治疗她的医师呢?所暗示的答案是“有的。”如果百姓听从先知所传达的信息,就会得痊愈。

罪病是有疗治之方的。罪恶虽然严重,但人类的“医师”医术更加高明。

为何?百姓未能痊愈,不是因为缺乏治疗的手段,而是因这个民族拒绝接近那“大医师”。也许百姓没有感觉到自己的需要。也许他们太骄傲而不愿意接受治疗,以为自己能够医好自己。也许他们爱上了那种疾病。反正他们不肯向那“医师”求助而存活。

痊愈('arukah)。“治疗”,与第15节的“痊愈”不是同一个词。'arukah 指伤口长出新肉。

我百姓。KJV版为“我百姓的女儿”。这是一个希伯来的习语,暗示过去的希伯来民族是“母亲”,现在的世代是“女儿”。


诗篇100篇

序言——这是一首出色的胜利感恩诗。从诗95篇开始的一系列诗歌中,本诗达到了辉煌的高潮。本诗邀请地上万民和以色列人一起,归属宇宙范围的赞美耶和华的行列。因为祂的慈爱和信实存到永远。本诗第一节“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可能是《三一颂》(“赞美上帝万福之根”,《颂赞诗歌》57首)的原作。由路易斯·布儒瓦(Louis Bourgeois)于1551年作曲。威廉·基思于1561年配词,第一句为“普天之下万国万民”。本诗也许是会堂中使用最多的诗篇。她展示上帝牧养全世界的人,没有丝毫悲伤的色彩。

关于本诗的题记,见本册注释第627,628页(《诗篇》序言)。


称谢诗。

1 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

【本会注释】

欢呼。见诗66:1;98:4。

普天下。即“全世界”。


2 你们当乐意事奉耶和华,当来向他歌唱!

【本会注释】

这是本诗的主调。


3 你们当晓得耶和华是上帝!我们是他造的,也是属他的;我们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场的羊。

【本会注释】

我们是他造的。我们需要赞美上帝,因为祂接纳我们为祂的子民(见诗95:6;参申32:6,15)。

也是属他的。根据一些希伯来语文本,塔古姆译本和希伯来语圣经的边注。七十士译本,亚兰语译文和英文KJV版则为:“我们不属自己”。

羊。参诗95:7;见诗23:1-4注释。这些崇高的意念使诗人发出感恩。


4 当称谢进入他的门;当赞美进入他的院。当感谢他,称颂他的名!

【本会注释】

门……院。可能指圣所,但可以引申到所有敬拜上帝的场所。

称谢。可能指感恩祭(见诗96:8)。这里展示心怀感激的敬拜者带着感恩的礼物来到圣所。

赞美。“天上充满赞美的旋律;当天与地接触的时候,就有音乐与诗歌──‘感谢和歌唱的声音。’”(《教育论》第155页;参赛51:3)

名。见诗7:17注释。


5 因为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他的信实直到万代。

【本会注释】

本为善。见代上16:34;代下5:13;7:3;诗106:1;107:1;118:1等。

他的慈爱,存到永远。诗136;另见诗118:1-4,29。

直到万代。指一代接着一代,都享受上帝的慈爱的信实。上帝值得我们颂赞,因为祂创造我们,救赎我们,疼爱我们,为我们提供现在的一切利益和将来的幸福。


约翰福音21章

提要:1 基督再次向他的门徒显现,他们通过一大网鱼认出他来。12 他与他们一同吃饭: 15 恳切地吩咐彼得喂养他的小羊和羊: 18 向彼得预言他的死: 22 责备他对约翰未来的好奇心。25 结束。


耶稣向七个门徒显现

约21:1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

【本会注释】

这些事以后。[在加利利湖边的显现,约21:1-23.]即,在楼上的显现(约20:26-29)和加利利山边显现(太28:16-20)之间的这段时间。这一点从以下这个事实可以看出来,这次相见被描述为“耶稣……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约21:14)。见马太福音第28章的补充注释。

提比哩亚海。见约6:1节注释。

显现。或作显明。


约21:2 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本会注释】

西门彼得。见可3:16节注释。

多马。见可3:18节注释。

低土马。见约11:16节注释。

拿但业。见可3:18;约1:45节注释。

加利利的迦拿。见约2:1节注释。

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即,雅各和约翰,他们在约翰福音中只此一处被提到过(太4:21;可10:35)。


约21:3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本会注释】

我打鱼去。打鱼是彼得成为耶稣门徒之前的行当(见太4:18-20)。雅各和约翰也是渔夫(太4:21)。彼得的这个建议无疑是想要弥补他们的生计。他们没有忘记耶稣更高的呼召,他们已经来到加利利来见他们的主了(见太28:16节注释;见《历》第八十五章)。

那一夜。夜晚的湖面波澜不起,水清风静,非常适合下网打鱼(见路5:5节注释)。

没有打着什么。就像他们先前那次的情况一样(见路5:5节注释)。


约21:4 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

【本会注释】

天将亮的时候。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是作“天亮的时候”还是作“天将亮的时候”上存在分歧,后者的意思是,现在刚刚有点光了。

不知道。可能他们的眼也和那两个往以马忤斯去的门徒的眼一样,也“迷糊了”(路24:16)。或者可能当时是拂晓,光线还不很清晰。马利亚在耶稣第一次向她显现的时候也没能认出他来(约20:14-16)。


约21:5 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

【本会注释】

小子。在福音书的记载中耶稣只在这里用“小子”称呼过他的门徒。约翰在他的书信中使用过这个称呼(约一2:13,18)。毛尔顿和米利干提出,这个称呼在这里的意思等同于“兄弟(或孩子),”他们还引证了在一首歌谣中这个词被用于士兵身上(希腊圣约的词汇)。但无论如何这种形式的称呼也没有使说话的人被确认。门徒无疑只当他是一个陌生人。

吃的。希腊文词语prosphagion,这是指除饼之外的东西,比如肉,鱼,鸡蛋,蔬菜,等等(参见约6:9节注释)。饼是犹太人食物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在这里,既然问的是渔夫,那prosphagion可能指的就是鱼了。这种形式的问句在希腊文中所含的意思是否定的。


约21:6 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

【本会注释】

右边。耶稣站在岸上,就是在船的右边,借着吩咐门徒将网撒在这边,他是要教导他们关于信心和与神圣能力合作的一课(见《历》第八十五章)。

鱼甚多。这次神迹使门徒们想起了早先那次使他们舍弃一切跟从主的神迹(见路5:11节注释)。


约21:7 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

【本会注释】

耶稣所爱的。关于约翰的这个名称见约13:23节注释。约翰是第一个承认主的并且他也是第一个相信主已复活的人(约20:8)。

西门彼得。彼得的急躁,冲动,热诚,同情心以及真挚的爱都在他鲜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了。

一件外衣。希腊文词语ependutēs,“一件外衣”。

赤着身子。希腊文gumnos,这个词可以描述一个人完全光着身子,但同时它也可以描述一个人只是没有穿上衣,这里用的是后一种意思。显然,彼得为了急着去向他的主问安就顾不得穿上衣了。

在海里。这片区域可能很浅,足以涉水过去,书上没有说他是在水面上走过去的。


约21:8 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古时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就在小船上把那网鱼拉过来。

【本会注释】

小船。希腊文词语ploiarion,直译是“一只小船”。第3节中表示“船”的词是ploion。有些人总结说,第8节用的词是ploiarion,这表明门徒们因为水浅而舍弃了大船,改用小船将网拖到岸边。然而,ploion和ploiarion指的可能是同一条船,就像在约6:17,19,21,22,24节中一样。在那次情况中只提到了一条船。

二百肘(古时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约等于91.4米。


约21:9 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

【本会注释】

炭火。将这里和约18:18节作一比较。

鱼。希腊文词语opsarion(见约6:9节注释)。比较prosphagion(见5节注释)。对于失望的门徒耶稣想到了他们的疲惫和饥饿。门徒们没有询问从哪得来食物,哪里又有火。


约21:10 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本会注释】

把……鱼拿几条来。来补充炭火上预备的食物。


约21:11 西门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

【本会注释】

就去。彼得的性格比较急躁冲动。

一百五十三条。数字有整有零,这表明鱼的数量确实被数算过了。有的评经者将一些奇奇怪怪的解释附会到这个数字上,比如说“三”代表三位一体之类的。但其实这样的一些解释根本不值得我们考虑。


约21:12 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

【本会注释】

吃早饭。希腊文词语aristaō,“吃早饭”。

敢问他。门徒们在敬畏之中无声地吃饭。他们的头脑中闪过了许多的想法,但是却不敢表达出来。


约21:13 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

【本会注释】

拿饼。耶稣热情亲切地款待他们。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略有出入,这里应该加上“耶稣祝谢了,拿饼给他们。”但即便没有这句话,从上下文我们也可以知道必定是会有感恩的祷告的。


约21:14 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

【本会注释】

第三次。约翰这里数算的只是耶稣向门徒们显现的次数,而不是向妇女们显现的次数(太28:9;约20:14-17)。这三次分别是:(1)复活那天的晚上在楼上向门徒显现(约20:19),(2)一周后在同一个地方向门徒们显现(约20:26),(3)在加利利湖边向门徒们显现。见马太福音第28章的补充注释。


三问彼得爱主之心

约21:15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在马太十六章十七节称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本会注释】

吃完了。或,“吃完了早饭”(见第12节注释)。

爱。希腊文词语agapaō。彼得在回答耶稣的问题时用了另一个词来表示“爱”,即,phileō。这两个词有的时候意思是有区别的,agapaō指一种更高形式上的爱,一种受原则控制而不是受情绪控制的爱;而phileō指的是一种自发的、出于情感的爱。关于这两个词语意思上的区别见太5:43;约11:3节注释。关于这两个词在这里的用法,学者们的意见也存在分歧:有的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也有的认为它们在这里的意思是一样的,就像在约14:23节中一样;参见约16:27。

耶稣在前两次提问时用的是agapaō,彼得用phileō进行回答。耶稣第三次用的是phileō,彼得的回答和前两次一样,还是用phileō。如果这两个词的意思在此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的又不能确定,那么这三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样解释:耶稣两次问彼得他是不是用一种更高形式的爱(agapaō)来爱他。然而,彼得只敢承认他对他的爱是出于一种普通的友谊。“你知道我爱[phileō]你”。第三次耶稣用彼得已经使用过两次的词来问他是否像一个朋友(phileō)那样爱他,而这个问题是彼得已经两次承认过的。对彼得来说,第三次的问题中显然暗含着一种怀疑。如果是这样,他的忧愁不是因为耶稣向他三次提出同样的问题,而是因为耶稣第三次改变了他的问题并显然是在置疑彼得回答的真诚。

耶稣的三个问题可能指的是彼得三次的否认。彼得三次否认他的主,现在给他三次机会来承认他的主。

比这些更深。从语法上来说,“这些”可以指其他的门徒,也可以指渔船和上面的工具。但是,既然紧挨的上下文中没有提到后者,我们还是认为“这些”指的是门徒。

你知道。彼得的回答是谦卑的,他的骄傲和自夸都没有了。

你喂养我的小羊。小羊代表那些信心上没有太多经验的人。彼得后来将教会的长老比作牧人,而将那些在他们照管之下的人比作群羊,这些人是要长老们来喂养的(彼前5:1-4)。上帝的牧师是在牧长领导下的牧人。


约21:16 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本会注释】

第二次。这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重复,但没有了“比这些更”这个短语(见第15节)。彼得的爱受到了直接的置疑。彼得的回答和上次一样谦卑。

牧养。希腊文词语poimainō,“放牧”,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喂养。第15节中用来表示“喂养”的词是boskō,“[像一个牧人那样]去喂养。”这两个词用在这里是一个意思。彼得作为牧人的责任被进一步强调并被加重了。如果“小羊”是那些信心上没有太多经验的人,那么“羊”就是指普遍意义上的群羊。尽管彼得失败过,但他将来仍旧是一个“得人”的渔夫(路5:10)。


约21:17 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本会注释】

第三次。耶稣第三次提问中用来表示“爱”的词和前两次不同。这里是否有意使用不同意思的词语还是一个问题。如果第三问中表示“爱”的词与前两次中的有所区别,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见第15节注释。

忧愁。关于彼得忧愁可能的原因见第15节注释。彼得知道别人有理由怀疑他对主的爱。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使他清楚地回想起了他对主可耻的否认,这些问题像一根带倒钩的箭一样刺入他的心灵。

你是无所不知的。彼得第三次不再像前两次那样说“是的”(见第15,16节)。他请求主用他那洞察一切的眼睛看透他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喂养我的羊。耶稣在这里重复了前一次的命令(参见第15,16节)。彼得已经显示出他完全悔改了。他的心里柔和并且充满了爱。主现在可以将群羊交托给他了。


约21:18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你要伸出手来。这里明显是指钉十字架(见第19节)。尽管有一点可疑,但根据基督教的传统说法,彼得是自己要求头冲下倒钉十字架的,因为他觉得与自己曾经否认过的主以同一种方式钉十字架这种尊荣是他不配拥有的(见《述》第五十二章)。


约21:19 (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上帝。)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本会注释】

指着。将这里和约12:33节作一比较。

荣耀上帝。即,作为殉道者而死,无声地见证了基督教信仰的力量。比较彼前4:16节。

你跟从我吧。彼得在彼前2:21节对这个命令做了答复。


耶稣论他所爱的那门徒

约21:20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

【本会注释】

转过来。“转过来”这个短语以及“跟着”这个词提示我们,耶稣带着彼得离开其他的门徒,私下里告诉他关于他死的事,就像他们过去在湖边散步一样。而约翰可能就在后面一定的距离跟着他们。

靠着耶稣胸膛。见约13:23节注释。


约21:21 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本会注释】

这人将来如何。彼得已经得到了关于自己将来相当大的启示,他本应就主向他启示的事情而满足。但他却好奇,还想要知道约翰将来如何。耶稣就用这次机会教导彼得学习了重要的一课,集中精力注意当做的事。


约21:22 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

【本会注释】

我若要。基督的话是一个假设句。这在第23节中已经显明了。但一些人误会了这句话并将其当作一个对事实的陈述。耶稣实际上是在说,“假设我要让他逗留,这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彼得?”这个回答对彼得来说是个责备。他不应该对他的同胞的未来过于好奇。他的事就是跟从他的主。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心我们弟兄的福利。但是这种担心不应该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离耶稣。过于注意我们的弟兄会使我们在他们跌倒的地方同样跌倒。


约21:23 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本会注释】

不死。弟兄们将耶稣仅仅作为一种假设提出的话(见第22节注释)当成了对于事实的叙述。显然,他们相信耶稣的再来是迫在眼前的(徒1:6,7)。


结语

约21:24 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

【本会注释】

这门徒。见约20:30节注释。“耶稣所爱的那门徒”(约21:20)就被认定是这卷福音书的作者(见第891页)。第24,25节是整卷福音书一个适当的顶点(见约20:30节注释)。

这些事。指这一章的叙述,当然,显然也是指整卷福音书。

我们也知道。我们没有被告知这里的“我们”指的是谁。其他人,可能是以弗所的长老(见第892页),希望证实这卷书写的是真理。伪造的讲述,无良作者的著作当时都已经出现并有泛滥的趋势。约翰迫切期望人们能够知道事情的真相。


约21:25 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本会注释】

还有许多。约翰在这最后一节慷慨激昂地宣称他的主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说过的话和行过的事。他写作这卷福音时头脑中是带有一定的属灵目标的,他将与此相关的主说过的话语和发生的事件写进书中(见第892页)。其他福音书的作者也是这样。结果耶稣的好多行为和事迹就没能记录下来。

也容不下了。这里所用的语言是夸张的,但是却有力地强调了耶稣言行的广大。约翰写作这卷福音同时期的拉比撒该子约翰也曾说过一句类似的夸张的话,一直流传到我们现在,“就是以整个天空当作羊皮卷,把所有的树木当笔,有整个海洋的墨水,这也不足以让我写下我从我老师那里学得的智慧”(见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二第587页)。这个犹太人的比喻后来经F. M.理曼而成为了一首广为传唱的福音歌谣“上帝的爱”。关于约翰福音的结束语,加尔文说,“如果福音书的作者,他们注意到基督威严的伟大,而在激动中叫喊说,即便整个世界也不足以容下全部的叙述,我们应该惊奇吗?”


使徒行传1章

提要:1 基督,安排他的门徒们观看他升天的景象,主把门徒们聚集在一起登上了橄榄山,吩咐他们在耶路撒冷等待圣灵的沛降,主应许过不多几日就将降赐圣灵下来:借助圣灵的功效他们将为主作见证,甚至将其传到地的极处。9 基督上升并消失之后,有两位天使出现,并且告诉门徒要他们盼望主的复临。12 众门徒照着天使的吩咐返回,并且诚心祈祷,选出马提亚代替犹大的使徒位份。


赐圣灵的应许

徒1:1 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本会注释】

前书。照字面意义上讲,“前书”一词说明本书是同一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作品。路加所写的福音书显然就是这里所说的“前书”(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63页)。

提阿非罗。见路1:3注释。

一切。路加福音基本上完全记录了“起头的这些事”。路加记录了主要的事件,而不是所有细节(见本册注释第114页)。与约翰福音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包括许多路加福音省略的事件。然而约翰也省略了许多(见约20:30;21:25)。经文中的“一切”(或称“完全”)经常用于说明总的、全部之意(见太2:3;3:5;徒2:5;徒12:11;罗11:26;西1:6;提前1:16;雅1:2).

开头。希腊文archomai,“开始”,路加福音的特色,它在路加福音中出现过30次。这个词在《使徒行传》中出现乃是证明路加为此书作者的一个不言自明的证据。

耶稣基督自身发起的福音工作,在《使徒行传》中由耶稣借着将圣灵赐给教会而使这工作扩展并传开。

所行所教训的。耶稣“说话行事都有大能”(路24:19)。耶稣的所行是指他实行的一切神迹奇事(徒10:38)。耶稣的言语以及他的工作带有“权柄”和“大能”(见路4:32注释)。作者暗示,这种双重的行为也将在自己所要写《使徒行传》一书中寻到。


徒1:2 直到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本会注释】

直到…的日子。即耶稣复活后的第40天(见徒1:3)。

被接上升。这是一个被动的动作,徒1:9,11以及路24:51也提到了相同词,说明了基督升天乃是父上帝大能的显示。

藉着圣灵。这种表达法可以这样认为,它或者意味着圣灵将引导门徒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或者是指耶稣在受难前后,说话像满有圣灵的一位。这里的意思是指后者,因为关于耶稣在地上所完成的一切事情,全都是藉着圣灵的大能而完成的:(a)圣灵使马利亚怀胎(路1:35);(b)耶稣受洗(同上3:21,22);(c)耶稣被圣灵称义,这乃是敬虔生活的表现(提前3:16);(d)他生活以及服务中圣灵的带领(路4:1;见路2:49注释);(e)他所行的神迹奇事(太12:28);(f)他的复活(彼前3:18)。

吩咐。这里的“吩咐”更多是指我们的主在升天的时候,所吩咐的伟大福音使命(见太28:18-20)。

使徒。希腊文的apostoloi,其中apo是指“那些被派遣的人”,“出去,”“离开”之意,其中的stellō是指“派遣”。在古希腊文中apostolos(复数是apostoloi)一词常常是与派遣轮船出海或者某些海上分派有关联的,船队的指挥官以及大使也使用这个词。这两种普遍的对事物和人的表达法,在希腊共同语柯因内语中延续了下来。因而从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的一份埃及莎蒲纸上提到“泰俄德法斯船 [apostolos] 的说明”(J.H.毛尔顿和 G.米利根,《希腊本新约圣经词汇表》第70页)。这莎蒲纸上还说明从这艘大船[apostolos]本身,这个词的意思转换成了它所载的货物,因为货物也是要“发送”的。不仅仅货物被称作apostolos,而且象征那艘船以及所载货物的文献也同样得到这样的称谓,因此这个词可能涉及派遣船只的命令,装载船货的票据,或者是指出口的许可证。就在同一个时期,讲柯因内语的古希腊时期,apostolos大概是指一个人,因为史学家约瑟夫使用这个词作为犹太人派往罗马的大使(《犹太掌故》第十七章11.1)。

然而,以上所提到关于这个词的所有用法,都不能直接清楚地显示出早期基督教中使用的“apostle”一词的由来。使徒保罗是新约圣经中第一位使用这使徒一词的作者(见帖前2:6),并且对他来说,使徒一词已经无疑是一个专门指明一队特殊之人的措辞,这队人在教会中履行职权,普遍都承认他们在教会中的功用(见林前4:9;9:1,2)。在早期基督教文学中所使用,并且具有如此一种特殊意义的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种假定它是指明早期权威性职位的意义。耶稣死后不多几年,在希腊文的著作中,路加和约翰使用了使徒一词(路6:13;11:49;约13:16 [“差人”])。早期教会中使徒的职位显然是起源于耶稣对十二位门徒的按立和任命。

称呼他的门徒为“使徒”,耶稣可能使用了亚拉姆语中的‘shelich'一词,希伯来文中的同意表达是shaluach ,“派遣”。这些词似乎在犹太人以及基督徒中有专门的用法。希伯来文学中使用shaluach一词(或者使用另一种写法shaliach)来表达各种各样权威性的使者。殉道者游斯丁说(约公元146年)犹太人派遣使者到世界各地散布敌基督的亵渎话(《与德理夫的对话》第17,108页)。公元四世纪时,教会史学家优西比乌宣称,那些记载犹太祭司和长老派遣使者到世界各地警告犹太人要敌对基督教的书籍,在他那个时代已经算是古书了。他继续称这些犹太人为“使徒”,并且还说到在他的时代,他们把通渝书信分散在各地(《以赛亚书注释》第十八章第1,2页)。伊皮法纽(死于公元403年)记载,这些“使徒”与犹太人的领袖商议之后就起身到巴勒斯坦境外的犹太人那里,为混乱的会众恢复和平并且收取十分之一以及初熟的果子──与使徒保罗的职责相比较功效显著(见徒11:27-30;罗15:25-28;林前16:1;伊皮法纽《驳异端》第一章第2页,《异端》第三十章第4,11页)。狄奥多西法典(公元438年)上说到“犹太人的会堂里有领袖或者长老,或是有一些被称为“使徒”的人,这些“使徒”在某个季节由教长任命去收取金银,这些事情乃是无用迷信的一个部分”(《狄奥多西法典》第十六章.8.14;安德夫·哈内客译文,《基督教使命及发展》第一册第329页)。

因此,尽管无法证明使徒一词是否在新约时代由犹太使者向巴勒斯坦境外的犹太人使用,然而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词本身以及早期基督教会对它的特殊使用是起源于多少有些相似的犹太习俗。

所拣选。见可3:13-19。


徒1:3 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上帝国的事。

【本会注释】

活活地显给使徒看。见太28章附注。

受害。即耶稣 “被钉十字架”。

许多的凭据。希腊文中的tekmēria是指“凭据”,比较那些可能以及依照情况之类的猜测,这些凭据使门徒们深信耶稣已经复活。这些“许多的凭据”是指耶稣复活之后的许多次显现,并不是指门徒们亲眼所见耶稣施行的神迹奇事(徒2 :22)。他们已经确实相信了基督复活的神迹。这许多的凭据包括:(1)耶稣同门徒们吃喝(路24:41-43;约21:4-13);(2)耶稣实实在在的身体,他也允许门徒们摸他(太28:5-9;约20:27);(3)耶稣多次显现,甚至有一次亲眼看见的多达五百人(太28:7,10,16,17;路24:36-48;约20:19-29;林前15:6);(4)耶稣向门徒讲论天国的性质和有关教义(路24:25-27,44-47;约20:17,21-23;21:15-17;徒1:8)。复活一事的确定,赋予了使徒们一种强有力的大能去传讲这信息(徒2:32,36,37;3:15;4:10;5:28,30-33)。这乃是使徒保罗关于蒙赎之人肉身复活之伟大主旨的基础(见林前15:3-23)。

四十天。照字面意义上讲,这里是指“经由”四十天或四十天“期间”。耶稣并没有在这四十天中一直同门徒们在一起,而是在复活之后的这个时期再三显给门徒们看(见太28章附注).。这里记载的四十天同路加福音中那个简短叙述没有丝毫抵触(见路1:24)。

上帝国的事。这里所说上帝国的事包括(1)关于弥赛亚预言的正确解释(路24:27,44,45);(2)教会将福音传遍全世界之使命,以及得蒙救赎之人藉着施洗并且相信基督就可以得救(太28:19);(3)降下超自然能力以及得蒙神圣保护的应许(可16:15-18);还有(4)基督永远亲自与他的教会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见太4:17;5:3注释。


徒1:4 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本会注释】

聚集。希腊语的sunalizō,从字面意义上讲是指“加盐调味”,从而有了,“一起吃”或者“聚在一起”以及“集合”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聚集可能是指在加利利的聚会(太28:16-18),因为最后一次聚集,就是门徒们亲眼望着耶稣升天那次聚集直到徒1:6才提到。

不要离开耶路撒冷。他们打算返回首都耶路撒冷,就是他们的救主经常工作并且最终被钉死,埋葬,后来有从死里复活的那个城市。门徒们将要在这个城市里领受从天而来的能力,他们也要在那里开始作见证(《述》第三章)。

等候。比较路24:49,门徒们单单凭借人的力量与方法是无法完成他们面临的救灵之重任的。他们必须要等待(1)直到那指定的日子,(2)在指定的地方,就是耶路撒冷,这城也是最危险、最具有挑战性的地方。门徒们要去“等待”不是“打鱼去”就如同在这之前使徒彼得和其他几个门徒所做的一样(约21:3)。他们要具备(1)诚恳的期待上帝圣灵的降临;(2)深深渴望领受这圣灵,并训练自己配领受这圣灵;(3)一种热切、团结的祈祷,以致上帝实现他的应许。

父所应许的。这应许就是指赐圣灵说的(见约14:16;16:7-13)。

我说过的。即这项应许乃耶稣亲自宣布的,然而这应许需要圣子与天父的配合共同来实现(见约14:16,26;15:26;16:7-15)。


徒1:5 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本会注释】

约翰。这里是指施洗约翰(见太3:1-11)。

受圣灵的洗。施洗的约翰曾经应许过这样的洗礼(见太3:11)。这个被称为洗礼的应许(徒1 :4),不是用水来洗(见太3:6,11注释),而是要受圣灵的洗,这应许的圣灵过了“不多几日”就在五旬节沛降了。


耶稣升天

徒1:6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本会注释】

聚集。照着主的旨意(徒1:4),他们一同聚集在耶路撒冷。虽然没有提到任何意料之外以及超自然的显现,但耶稣确实亲自与他们同在。这是门徒们与他们的主最后一次聚集,因为那日正是耶稣升天的日子(可16:19;可24:50,51;林前15:7)。

他们…问耶稣。希腊文所表示的应该是,门徒们不住地问耶稣。

你复兴…就在这时候吗。相当于“你现在要复兴…吗”?直到这个时候门徒们依然没有明白基督之国度的性质。耶稣并没有应许门徒们所期望的那种复兴(见路4:19注释)。他们认为耶稣是“要赎以色列民的”(路24:21),但那是指从罗马人中得赎。彼得和其他的门徒们,在五旬节圣灵沛降那天寻找到了一种不同的得赎方法(徒2:37-39)。基督升天,以及随后五旬节圣灵的沛降给了门徒们一种新的理解;他们终于认识到他们所信奉之主属灵国度的性质。

犹太人迫切盼望弥赛亚的来临。在所罗门的诗篇中,一本在基督教时期不久前所写的伪经书(见本注释第五册第90页),一再地提到犹太人这个盼望。下面这一段祷词比较典型:“啊!看哪!主啊,在你看为合适的日子,要在大卫的子孙中为他们兴起一位君王,啊!上帝,他将统治你全以色列仆人。要赐他力量,以致使他能粉碎那些不义的统治者,他将从各族中净化耶路撒冷,就是那些将耶路撒冷践踏并毁坏的民族中… …他也将净化耶路撒冷,使它圣洁如同古时的圣城一样:因而,天下各国将从地的极处来观看他的荣耀,将他昏倒的众子带来当作礼物,并且观看上帝的荣耀,以其,上帝也就使圣城得到了荣耀”(所罗门的诗篇17:23-35;引用于R. H. 查尔斯,《伪经及圣经模拟》第二册第649,650页)。这种思想大概很大程度上使门徒们希望建立应许之国度的时刻已经来到,并促使他们发出这样的问题。

以色列国。门徒们依然没有领会在各个民族所要建立的属灵国度(太8:11,12),由一批内心受割礼之人组成的真正以色列国(罗2:28,29)。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当犹太民族拒绝耶稣之后,整个民族就割断了与真以色列根本枝条的关系,但由于好些皈依基督教者之中包括外邦人和犹太人,以致没有抛弃所有的犹太人(见罗11章)。显然,他们依然盼望弥赛亚的国度,由大卫的子孙在真实的犹太人中登上犹太国的宝座。见本注释第四册第26-36页。

门徒们使用“以色列”一词来代表“犹太”显得非常轻松。确实,“以色列”一词经常是指与犹太相反的北方支派。但它也经常被应用来指代全部的十二个支派,尤其是指犹太,也指上帝特选的子民,并没有任何支派的名称(如见赛9:8注释)。上下文可能指代任何一种意思。因此,我们发现在新约中一贯使用“以色列”一词来指代犹太民族并不以为奇。尽管那个时代的犹太人由犹大支派统治管理,他们不但受从被放逐到巴比伦后的犹大省直接管理(那是早期犹大国的延续),而且也受起先整体的以色列国统治。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乃是古代神权统治的后嗣,这个国家曾经由上帝任命的大卫王朝统治管理,曾经聚集在上帝指定的圣殿敬拜,并且在上帝与他的特选子民之间建立了国家盟约。保罗称他犹太的弟兄们为“以色列人”,对这些人来说“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罗9:4,5;参3节;也见罗3:1,2;11:1)。

因此,这些门徒们相信给古时以色列的预言以及应许属于犹太人,使犹太人作为古时大卫之国的继承人──而不是那从大卫家分离并组成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众门徒有此种信念并非不合情理。因为那些支派不但使自己与犹大支派隔绝,而且也背弃了真正的崇拜,离开了圣殿,从而弃绝了民族盟约。关于犹大支派的王室继承权,在耶罗波安分割国家领土时期,南方的支派包括众多北方支派中的人民,这些人愿意立定心志寻求耶和华(代下11:13-16;15:9;参代下16:1)。这些证据说明一再使用的以色列一词即指代犹大国,也指,被巴比伦俘虏之后,由犹太人重新建立的犹大省,这犹大省就包括那些从放逐中返回来的各个支派中的人民(见斯2:70;3:1;4:3;7:7,13;8:29;9:1;10:5;尼1:6;9:1,2;10:39;11:3,20;结14:1,22;17:2,12;37:15-19;但1:3;亚8:13;玛1:1)。

再者,耶稣时代的犹太民族代表以色列其他一些支派,不仅仅是人口(见路2:36),而且还有领土(见本注释第五册第45,46页)。记载提到以色列的人有施洗约翰(约1:31),西缅(路2:32,34),耶稣(太8:10;路7:9;约3:10),门徒们以及在犹大的其他人(太2:20-22;9:33;路24:21;徒1:6;2:22,23;3:12;4:8,27;5:31;21:28),迦玛列(徒5:35),路加(路1:80),以及使徒保罗(徒13:16,17,23,24;罗9:4,6,31;11:1;林前10:18;林后11:22;腓3:5)。

因而,这些门徒们依然在寻找为以色列而预言的弥赛亚王权,并且把它作为犹太民族最高主权的恢复。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犹太人没有因为拒绝上帝的儿子而丧失掉这种权利的话,弥赛亚的国度本来会属于犹太人,他们拒绝耶稣是因为他乃是要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正义的国度来代替犹太人的征服观念。作为特选的民族,他们被弃绝,起初作为特选的子民是有条件的(出19:5,6;耶18:6-10;太8:11,12;21:33-45),由于这弃绝刚发生不久,以致门徒们无法理解。他们清楚地知道古时北以色列国无法挽回地使自己断绝了与真以色列民的约,尽管他们当中有个别忠心之人可能仍然选择重新成为特选之民。他们还没有看明的事是,犹太民族也同样拒绝了大卫的子孙耶稣的统治,他们也同样不再是特选的子民,虽然可能有一些个别的犹太人与真以色列的祖先联合,就是耶稣基督的教会(见本注释第四册第25-38页),在他没有种族、国籍、以及地位阶层的区别(加3:28,29;西3:11)。


徒1:7 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

【本会注释】

耶稣对他们说。基督没有直接回答他门徒们的问题。取而代之,基督把他们的注意力贯注于铺设在前面的福音工作。

时候、日期。希腊文是chronoi ē kairoi。其中Chronoi仅仅认为是指按年代顺序排列的“时候”,一般意义上讲,kairoi是指详细精确的,时间的高潮点,在其上发生的事件都十分重要。因而,耶稣这里所使用的“时候”明显是指表面上无止境的时间推移,所使用的“日期”是指末后要发生重要事件的时间(见太24:3注释)。正像耶稣所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耶稣和人类一样住在人间,他也不知道他第二次降临的日子和时辰(见太24:36注释)。这里是一个对人温和的指责(1)他们现在还不是领受一切知识的时候(约16:12),然而(2)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去实施主托付他们的使命(太28:19,20),并且(3)要有圣灵和神迹随着他们(太24:32,33;可16:17,18;约16:13)。

凭着自己的权柄。相当于“凭着自己的权威”。希腊文在这里使用的“权柄”或“权威”(exousia)与徒1:8所用的“能力”(dunamis)是不同的(见约1:12注释)。上帝决不是时间的仆人,反而他乃时间的主人。他的智慧超越了时间,因为他无所不知,天地间一切的事他都明了(诗139:1-6;箴15:3;来.4:13)。他的先见之明乃是他作为上帝的证据。“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赛46:9,10)。耶和华将他的旨意向敬畏他的人显明(申29:29;诗25:14;约15:15;16:25)。


徒1: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本会注释】

能力。希腊文dunamis是指“力量”、“能力”、“权柄”(见约1:12注释)。我们所使用的英文词“dynamite”(意思是爆炸性、精力充沛)源自希腊文的dunamis。在这里路加是指超自然的“能力”,只有领受了圣灵之人才能拥有这种能力(见路1:35;24:49注释)。此种能力是为了作见证:它给予(1)内在的能力,(2)传扬福音的能力,(3)引领他人归从上帝的能力。藉着门徒们,就是那些领受了大能的门徒,耶稣要继续他亲自在地上开展的工作,甚至要做比耶稣在世时“更大的事”(约14:12)。这件赐圣灵的见证乃是辨识基督教的一个标记。

作我的见证。希腊文martures,那些确定,或者能确定自己所看见或听到或借其他方式得知的事情的人。在使徒行传中共使用这个词十三次。作为“见证”人,使徒们明白基督就是预言中的弥赛亚,也是人类的救世主。他们还可以见证主第二次降临的应许。作为见证人,门徒们乃他们那位被钉死、复活、后来又被接升天之主与世界之间最初也是最明显的证据,藉着他们的见证,世人可能会相信基督(见约1:12注释)。约翰写到,“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约一1:3)。今日相信基督之人也同样被呼召去为基督的工作和教训作个人的见证,遵照上帝的意图他们要藉着他儿子的缘故,藉着在他们心中福音的效能拯救世人。再没有比这更令人信服的见证了。没有个人亲身的经历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徒见证。使徒彼得在医好那瘸腿之人后大胆的声明(徒4:10)就是一个在使徒时代杰出的见证实例。

在耶路撒冷。这乃是神圣的计划,特选的子民应该最先有机会从使徒们的工作中获益(见路14:21-24注释)。在这个短短的时间里,有成千的犹太人信服了基督(见徒2:41,47;4:4,32,33;5:14;6:1,7;怀爱伦对徒2:1,4,14,41的补充材料)。当犹太人用石头打死了司提反(徒7章),拒绝了这项特权之后,福音便传向了另外的地方。

撒玛利亚。撒玛利亚人是一个混血民族,与犹太人之间存在敌意和仇恨(见约4:9注释)。关于耶稣对撒玛利亚人所做的个人之工,见路10:1,33;17:16;约4:39-42注释。司提反殉道之后,第一位到撒玛利亚传讲福音的便是执事腓力(徒6:5;8:5),后来去那里的有使徒彼得和约翰,他们去帮助腓力(徒8:14)。在撒玛利亚有许多人信了福音。

直到地极。门徒们要“往普天下去”(可16:15),“对万民作见证”(太24:14)。世界范围的福音工作是由那些被驱散在各处的福音代表发起的,他们将这福音传给了在腓尼基、居比路、以及叙利亚的犹太人(徒8:4;11:19),后来又由大数城的扫罗将福音传向叙利亚和基利家(徒9:15,30;11:25;加1:21,23)。不久,通过使徒保罗三次伟大的传道旅程将其大大传开(徒13-18章)。保罗受圣灵感动声称在他所处之时代的福音“是传与普天下万人听的”(西1:23;参多2:11)。与耶稣在世时差遣十二位使徒出去作工之事相比(见太10:5,6),这福音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国内了,而是传给天下的万民听。路加在《使徒行传》中所做的描述乃是福音工作传向世界的起点。这本书不是一本使徒们传记的杂录,也不是在专门记录某些使徒,而是在叙述那时代的信徒们,传讲福音“直到地极”的所作所为。当信徒们最终完成这项使命之后,基督就要降临(太24:14)。

路加在这里为《使徒行传》划了轮廓:福音要传向(1)耶路撒冷和犹太(徒1-7章),(2)撒玛利亚(徒8-10章),(3)地极(徒11-28章)。


徒1:9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

【本会注释】

说了这话。见路24:50注释。

他们正看的时候。没有信徒亲眼看见到他们的救主从死里复活,十一位门徒以及耶稣的母亲得以看见主被接升天(《早》属灵的恩赐)。因而,他们就成了主复活升天可靠的见证人。

被取上升。这里提到的上升似乎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事实。从这之后,新约圣经中就不经常提到这件事了,然而门徒们暗暗地接受了这件事并做为基督教历史的主要事实。耶稣曾经预言过被接上升之事(约6:62)。使徒彼得也再次叙述这事(见徒3:21),后来使徒保罗也提到此事(提前3:16)。

升天之事乃耶稣在地上工作的顶点。我们的救主从天上降下来实现拯救人类的大工(约3:13,16)。当他完成了地上的工作之后,他计划返回天家(约14:2),在那里为人类做中保(提前2:5;来7:25;8:1,2,6;约一2:1),一直到他第二次降临(约14:3)。

一朵云彩。这朵云彩乃是天使的队伍(见《历》第八十七章)。基督要“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见太24:30;26:64;启1:7)。当人子在荣耀里,成群结队的天使将要伴随着他们的主(太25:31)。“你们看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徒1:11)。

看不见了。直译是“出离了他们的视线”。


徒1:10 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

【本会注释】

定睛望天的时候。直译是“凝视”──脸朝上看。

当他往上去。相当于“当他正上升的时候”。耶稣乃渐渐地被接升天。在以马忤斯也没有“忽然不见了”(路24:31)。

两个人。关于这两位天使其中一位的身份见路1:19。他们被称为“人”,那是因为他们以人的形状显现,他们乃天使(《历》第八十七章)。比较这两位天使,他们身上“穿着白衣”在耶稣的坟墓向马利亚说话(约20:12,13),其中一位被称为“少年人”(可16:5)。

站在旁边。相当于“已经站在旁边”;当门徒们注意到他们时,这两位天使已经站在那里了。

身穿白衣。在路加福音中,作者描述了耶稣复活时两旁天使的特征,“有两个人……衣服放光”(路24:4)。也见徒10:30;参徒11:13。


徒1:11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本会注释】

加利利人。直译是“加利利人”可能除了犹大之外,所有的门徒(见可3:19)都是加利利本土的人,并且通过他们的加利利口音也能分辨出他们(参太26:73;见徒4:13注释)。然而,即使不通过他们的口音,天使也知道这群人是加利利人,正如他们知道其他人的生活一样(参徒10:3-6)。

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些全神贯注的门徒们似乎无法将自己的视线从那位他们所亲爱,如今上升且消失之主的身上挪开。这两位天使以提问打破了众门徒的凝视:这为上升之主乃是圣子上帝;他已经告诉你们他的计划,他要再来──“为什么定睛望天呢”?他已经吩咐你们要做工预备他的复临。比较耶稣复活之时天使所问的“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24:5)。这些问题中包含一种认识,基督徒应该注视上天,仰望上天等候主复临(见腓3:20)。

这…的耶稣。关于这位耶稣,在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门徒们已经与他密切来往、互相熟识。尽管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并且被接升天,作为上帝的儿子,他依然留有人性(见《历》第一章)。

还要怎样来。耶稣基督的第二次降临与他的复活升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所预言的事件要依赖于历史事件一样。圣经显明(1)基督乃创造主(西1:16;来1:2;见约1:1-3注释);(2)基督成了人的样式(腓2:7;来2:14,15;见约1:14注释);(3)基督被钉十字架的那位主(徒17:3;林前15:3,4;见太27:31-56;约19:17-37注释);(4)基督复活的那位(罗1:3,4;林前15:3-22;见太28:1-15;约20:1-18);(5)基督要来的君王(太24:30;启11:15;19:11-16;见太25:31注释),这些启示中,我们不敢忽略任何一条,这些叙述性的措辞具有连续性,统一表达了上帝儿子拯救人类进入永恒国度的之伟大工作。在所有这些措辞中,他就是那为“同样的耶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照着这项应许,耶稣的复临应该是(1)以人的形状──“同一位耶稣”(见《历》第八十七章);(2)看得见的──“你们看他怎样往天上去”;(3)有云彩──“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4)一定会再来──“他还要怎样来”。这两位天使从容而且严肃的保证使耶稣基督复临的教义完全确定,有基督升天之真实事件作为保证。无论是发生的事件还是其中的应许,这一切全都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耶稣复临,先前为救赎计划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将归于徒然,就像撒了种子也耕种培养了作物,最终没有去收割是一样的道理。


门徒们聚集同心祷告

徒1:12 有一座山,名叫橄榄山,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当下,门徒从那里回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门徒…回…去。门徒们从具有深切悲痛和彻底挫败之十字架的阴影下走了出来。经过他们的主复活之后一次次的显现,他们暂时被带进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期望之中。然而,现在亲眼得见他们的主被接升天,门徒们重新振作起来,满心欢喜快乐,对基督再来的应许坚定不移。

回耶路撒冷。遵照主的在徒1:4的命令。

橄榄山。这就是耶稣被接升天的那座山,称作橄榄山,它坐落在耶路撒冷以东,面向伯大尼,距伯大尼非常近(见太21:1注释)。伯大尼距耶路撒冷(约11:18)约15弗隆(希腊文是stadia,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0页),大约合二英里(约三千米)。路加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在耶路撒冷与他的门徒们相聚之后,他“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路24:50),大概是因为这个地方乃耶稣十分熟悉热爱的老场所。从那里做一个简短的行程,越过“橄榄山”门徒们就能返回耶路撒冷。

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关于圣经中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仅仅在这里提到过,它叙述了从耶路撒冷到橄榄山的距离(见出16:29注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0页)。约瑟夫曾测量过这段距离,大约有5或者6 stadia,或称为弗隆(《犹太掌故》第二十卷.8.6;《犹太战记》第五卷.2.3 [70])),大约合三分之二英里(约一千米)。米示孥(犹太人关于律法的遗传集)赞成这个测量数字,因为它给“安息日可行路程”下的定义是2,000肘。上面记载:“如果有人被允准走出超过安息日可行的路程,然后又告诉他[他愿意这样做]已经完成了行程,他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行2000肘。如果他没有出离安息日的行程范围,他可以被认为没有外出。凡是外出拯救生灵之人都要回到他们的原处”(《关于界限的问题》4.3,宋西诺版《他勒目》第306页)。

有一些提供的方法可以克服这种“限制”所带来的不便。“如果一个人在回家的旅途中遇上了黄昏,而且他知道一棵树或者一堵墙,说到‘愿我安息日行程的出发点在这之内’,这样他的陈述就没有任何效用。然而,如果他说‘愿我安息日的出发点在它的根部开始算起’,这样他就可以从他站立的地方到他知道的那棵树或那堵墙的根部,走上2000肘的路程,从到达的根部到他的家还可以再走2000肘。因此黄昏后他可以走四千肘的路程。如果他不知道任何树木或者墙话,……又说,‘愿我现在的位置作为我安息日的出发点’,他的位置只能允许他向任何方向行走2000肘的范围,……然而,智者这样规定:“这段距离应该呈正方形,以致他能抵达角落的范围”(米示孥《关于界限的问题》4.7,8,宋西诺版《他勒目》第343,344页)。

“圣人制定律法不是为了加添一些约束人的规定,而是为了减轻他们的重担。”(同上5.5,宋西诺版《他勒目》第411页)

据称,在传统中发现,起先的2000肘就是从以色列人在旷野时最远的帐篷到聚会帐篷或帐幕的距离(参民35:5),这段距离也是在没有任何吩咐的情况下,希伯来人在安息日可以走的最远路程了“第七天不许什么人出去”(出16:29)。更有可能是这样,这段距离也许是在以色列人过约旦河时,领袖约书亚专门为以色列人距离利未人抬着的约柜而制定的(书3:4)。

屈梭多模(《布道三》,徒1:12)猜想耶稣升天可能是在一个安息日,因为这里说到“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做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必要。耶稣升天那天也可能是在一个星期四(见太28章附注)。


徒1:13 进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在那里有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

【本会注释】

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相当于“楼上的一间屋子”。不是在圣殿(路24:53),虽然门徒们仍然在圣殿做礼拜(参徒3:1),他们是在一户私人住宅楼上的一间屋子,在那里可以隔离起来(见太26:18;可14:15;路24:33;约20:19注释)。

有彼得。关于使徒的名单参太10:2-5;可3:13-19注释。


徒1:14 这些人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

【本会注释】

都同心合意。这里和徒2:46“同心合意”是一个意思。此时的门徒们与最后晚餐之时那种争论谁为大的精神对照是多么不同啊(路22:24)。在他们等待圣灵沛降期间十分沉着,满有神圣的喜乐,与从前迥然不同。这里门徒们开始“同心合意”,几天之后就有了产生了如此大的动力,有成千的人悔改归主(徒2:1,41)。

祷告。希腊文是te proseuchē。这个词至少可以有两种解释:(1)“祷告”(2)“在祷告的地方”关于这个意思在徒16:16提到过。有些评论员建议说,门徒们并没有一直呆在“楼上的一间屋子”,而是时常到会堂参加礼拜,在路24:53有关于这样的记载,“常在殿里称颂上帝”。

其实门徒们聚在一处不断地同心合意祈祷。在五旬节之前,那一百二十位门徒(徒1:15)虔诚地催促了保惠师圣灵充满之保证的实现(约14:16),并且这圣灵要带着大能降临(徒1:8)“不多几日”将要降临(徒1:5)。见《述》第四章。

这节经文包括一个有效祈祷的突出规则:(1)他们祈求时的──恳切;(2)他们祈求时的──坚定不移(3)他们同心合意地祈求──全体一致。参太18:19,20;路18:1-8注释。

同着几个妇人。相当于“同妇人们”,她们可能是指那些聚在那里的众弟兄之妻。书中专门提到“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因为她不是任何在场之弟兄的妻子,这一点支持以上对妇人们的推断。然而,通常的解释认为这些“妇人们”乃是那些在财物上曾经帮助过基督的人,这些人包括抹大拉的马利亚、约亚拿、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见路7章附注;见路8:2,3注释)。

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这里提到耶稣的母亲是有所启发的。她与已经复活升天之主的特殊关系使她被挑选出来特别标明一下,但是书中并没有给予她任何不恰当的优越地位。在这里,她在圣经中最后一次出现,她是同心合意祈祷之人群的一员,他们“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关于她后半生的生活,以及去世后她地位的传说根本没有圣经和事实的依据。

并耶稣的弟兄。这些人是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太13:55;见太12:46;可6:3注释)。他们曾经远离耶稣(约7:5;《历》第四十九章),并且在耶稣钉十字架之时也没有提到他们在聚集的人群中(约19:25-27)。然而,耶稣在地上生活的最后几幕促使他们悔改归主,如今他们已经列入基督的追随者之中。关于西门和约西后来就再没有记载,但雅各可能成为了教会中的一位领袖(见徒12:17注释;见徒15:13;林前15:7;加1:19;本注释第五册第71页),而且有许多人认为他就是圣经雅各书的作者(见“雅各书概论”,本注释第七册)。犹大可能就是圣经中简短的犹大书作者(见可6:3注释;见“犹大书概论”,本注释第七册)。


补选使徒

徒1:15 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说:

【本会注释】

那时。即耶稣升天后与五旬节圣灵沛降前的一段时间。耶稣复活四十天后升天(3节)。因此到五旬节还有十天,“共计五十天”(见利23:16;徒2:1注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33页。

彼得。关于彼得的被召、地位以及他的性情,见可3:14-16注释。他从耶稣那里领受的真道(路22:32;约21:15-17;见《历》第八十五章)如今结出了好果子。他生来具有的才能藉着悔改圣化了,他在教会中脱颖而出,作为一位领袖。然而,在他的带领下并没有独裁。他鼓励弟兄们协同拣选一人代替犹大,随后所做的决定乃是全体信徒的推荐,不是出自彼得一人。彼得担任早期教会事务中极为突出的一部分。圣经中只记载了五旬节圣灵沛降当天彼得的讲论(徒2:14-40),他其他的讲论也受到特别的关注(见徒3:12-26;4:8-12;10:34-43)。他和使徒约翰施行了第一个记载在本书中医治病人的神迹(徒3:1-11),尤其强调了彼得神奇的大能(徒5:15;9:32-41)。在指责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哄圣灵的事上他也扮演主要角色(徒5:3-11)。显然,他在早期教会中占领导地位,但是在本书中,从15:7之后,彼得就从路加的记载中消失了,之后注意力全部聚在使徒保罗身上。关于假定的彼得至高地位之讨论参太14:28;16:16-19。

弟兄。正如14节所说的一样,这不是局限于基督的弟兄们,因为当时有一百二十名信徒出席。这场合肯定是一个非常正式的聚会,需要选出第十二位使徒来代替加略人犹大的位分。

有许多人。直译是“成群的名字”,是指很多人。

约有一百二十名。这里说道的“约”说明是一个大概数字,但这队人的数目足够组成耶路撒冷初期教会的坚实基础。这一百二十人中并不包括一切信徒,因为曾有“五百多弟兄”在耶稣复活后亲眼见过主(林前15:6)。


徒1:16 “弟兄们!圣灵藉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

【本会注释】

弟兄们。照字面意义来讲应该是“男人们,弟兄们”。有人主张,彼得特别是在称呼那一百二十人,就是参加选举第十二位使徒的那些人。

圣经上。更确切地讲即那段“经文”,就是第20节引用的经文。注明使徒时代的教会,在最初建立之时,是如何为教会的权威而引用旧约经文。

必须应验的。不是操纵这些事件来迎合经文,而是被圣灵启示的经文预先看到了这些将要发生的事件。在圣经马太福音有许多类似于此类的旧约经文的引用(见太1:22注释)。

圣灵。这里彼得揭示了门徒们深信大卫所写的诗篇乃是出于圣灵的感动。他们相信大卫所说(或者所写)乃是作为圣灵的代言人。这种教导符合圣经提后3:16 和彼后1:21的论述。

犹大。使徒用经文来表达对犹大的论述。彼得看到这事之后预言的应验,就大胆地把这预言应用在一个人身上,就是犹大,尽管在诗篇里大卫没有提到叛徒犹大的名字。

领人。直译是“成为一名带路人”(见太26:3,14,47注释)。这是多么可怕的职业转变啊!一位被任命带领人归向基督以致能得蒙拯救的人,竟然选择领人去杀害基督──人类的救主。但是记载了在表达犹大的事上的谨慎。尽管彼得和其他信徒感觉到了犹大此种做法的可怕,但他们没有反责。他把审判犹大的权利交在了上帝的手中。


徒1:17 他本来列在我们数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

【本会注释】

列在我们数中。犹大算作使徒中的一员(太10:4;可3:19;路6:16)。圣经中没有记载他被召成为使徒;是犹大自己把他算在了十二使徒中间(见《历》第三十章)。

得了。相当于“幸运地获得”或者是“由于神圣的安排得到”,这是在强调基督接受他为一名门徒。

一份。希腊语klēros意思是说“份额”,“分配的一份”或指“分派”。从而有了我们使用的“clergy.”一词,就是神职人员。

职任。希腊文是diakonia,“服务”“职务”后来这个词用来指代教会中的“执事”。早期教会中的工人们敏锐地感觉到从事(diakonia)福音工作的责任(徒12:25;20:24;林前16:15;西4:17;提后4:5)。


徒1:18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本会注释】

这人…买了一块田。第18,19节可能是作者路加插入到彼得讲论中的一段话;彼得几乎没有必要给那一百二十人讲述关于犹大之死的详细情况。我们不必因此说法而认为路加相信犹大在死之前购买了这块“血田”。犹大用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钱买了这块血田,犹大死后葬在这块血田里,这乃是对他罪恶行径的报酬。马太的记载清楚直接:当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并且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耶稣也没有作任何努力来拯救自己,犹大就为自己的叛逆行为感到懊悔。他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当时犹大就是与这些人在出卖耶稣的事上讨价还价的,后来犹大出去吊死了。祭司长用犹大归还的三十块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在那里堆满了窑厂的废弃物,就在这个地方他们埋葬了犹大。由于这一点,或者是由于这钱是“无辜之人的血”的血价,因而这地方被称为“血田”(见太27:3-10注释;见《历》第七十六章)。马太与路加对这件事的描述只是在修辞上有不同,在实际意义上并没有矛盾:犹大最终获得的报酬就是被埋葬在一片不毛之地,并且声名狼藉。

身子仆倒。有一些证据说明,这几个译词在此处应该理解成“膨胀、肿胀”。然而,由于证据不够充分,以致不能确切取用此种译文。犹大可能是耶稣十二位门徒中个人野心最强的一位,他企图使自己列入心目中耶稣将要在地上建立的国度中,并且要在这个国中取得一个世间的高位。他那可怕的死令人醒目,似乎对于这种野心的悲惨下场有重要意义。犹大不但没有获得世间的高位,就是他背叛基督要获得的位置,反而“身子扑倒”永远灭亡了。


徒1:19 住在耶路撒冷的众人都知道这事,所以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给那块田起名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

【本会注释】

众人都知道这事。相当于“这事变得众所周知了”。由于犹大背叛以及自杀的消息传到了国外,这可能影响了耶路撒冷人民对耶稣基督的好感,因为他们将会认为,耶稣就是祭司们阴谋以及他门徒犹大背叛的牺牲品。再者,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一幕幕景象曾经有许多人亲眼看到(路23:27,35;约19:19,20;《历》第七十八、八十章)。那些在耶稣断气之时,因为大地震而从坟墓中起来的圣徒,在耶稣复活之后他们向许多人显现(太27:52,53;《历》第八十一章)。耶稣基督为拯救罪人所做的牺牲,以及有关的事件并没有秘密的发生;它们没有被隐藏在某个角落(徒26:26)。

起名叫。有人建议这里使用的动词“起名叫”提供了自然证据,说明路加是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写了《使徒行传》一书,在被毁事件之后,除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地方,许多地名都普遍消失了。

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直译是“他们那里的方言 [dialektos]”。这一点可以证明,路加的母语并不是亚拉姆语,路加不是犹太人。

亚革大马。按照希腊文对亚拉姆语中chaqel dema '的字译应该是“血田”。传统把它与Hak\k\ ed-Dumm连在一起,是指耶路撒冷以南的欣嫩子谷南岸,那里有不灭的火(见太5:22)。用三十块银子购买的这块田用来埋葬那些没有亲戚和朋友的外乡人(太27:6-10;参亚11:12,13)。


徒1:20 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本会注释】

诗篇上写着说。它与第17节的联系应该予以标注并保留。第18,19节之后,彼得引用了诗69:25(对照七十士译本,有一些变动)和诗109:8(也见七十士译本)。诗69章包括一些对于大卫的敌人之诅咒,但同时也包括关于弥赛亚受难的预言,这一点可以在69:7-21看到。很明显,第25节是对大卫之仇敌的主要诅咒,同时在引申意义上讲也是对弥赛亚之仇敌的诅咒,因此,彼得在这里用来比喻出卖耶稣的犹大。诗109篇也同样是诅咒的话,在措辞上比69篇更为严厉,并且在第8节大卫恳求诅咒所有的敌人年日短少,并且愿别人得其职分(见诗69;109篇注释)。

犹大以及他那可怕的行为,正作为诗篇所描述的配对物,并且他应得的命运也回应了这段经文所描述有关敌人的下场。这是新约圣经里一种频繁的注解,它用来解释并适用旧约圣经(参彼前1:10,11;参申18:15注释)。

这里,彼得引用诗篇上的话并且应用在犹大所买的那块田(见第18节注释),预见那块田将会无人在内居住。

职分。希腊文是episkopē,意思是“监督”,“主管”,“职责”,正确翻译地希伯来文pequddah。这里使用的“职分”一词相当于“监督职位”主教是公元1611年英国教会的管理头衔,那时翻译了金雅各版本英文圣经,从心理上可以理解,当时的英国国教译员曲解了这个希腊词,它本来的意思是“看管”,或者“监督”,一个相当靠后并且更具权力的教会神职意义。对照徒12:4提到的“复活节”,在希腊文中应该是“逾越节”。加尔文派拒绝教会职位中任何大于“长老”权威(希腊文presbuteros),这并没有在英国国教译员1611年的译文中反映出来,尽管它出现在公元1560年的日内瓦圣经中,译文是“监督”。新约圣经中关于希腊文presbuteros,翻译为“长老”,关于episkopos,翻译成“主教”。见本注释第26,38页。在新约圣经中,“长老”一词有时被称为“主教”,就是“监督者”的意思,但仅仅在这段经文中,间接地把使徒职位指代“主教”。因此,这个词的首选意义应该是“主管”或者“职位”。见本册注释第26,38页。

使徒使用诗109:8 作为一个权威,以便选出另一个人来代替犹大死后空缺的使徒位分。


徒1:21 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

【本会注释】

在我们中间。使徒彼得描述了作为候选人,要求他们应该具有的资格。耶稣在世上工作期间,这位候选人必须一直同门徒们在一起──从施洗约翰的时候一直到耶稣升天的日子。

出入。希伯来语是指每日的活动,正如耶稣同他的门徒们在一起一样。


徒1:22 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本会注释】

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看起来,在信徒中间有几位具有代替犹大位分的资格,尽管只有其中的一名被选中。

起。比较“起头”(可1:1)。

从施洗约翰起。这即可以指当约翰在旷野传讲并给人施洗的时候,也可以专门指他给耶稣施洗那天。

必须。希腊文是dei,“它是必要的”(参16节)。显然,彼得认为原有的十二位使徒位分应该补齐。使徒们心中肯定有一种概念,继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之后,他们认为十二是一个完全数。事实上,耶稣曾经应许他们十二个荣耀的宝座,在其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19:28),应许教会中十二星的冠冕(启12:10,并且还应许在新耶路撒冷中做城墙的十二个根基,根基上还有十二使徒的名字(启12:14)。耶稣亲自拣选了这十二位门徒,但如今失去了其中一名。彼得这样劝说:这个完全数是有必要的,他们要见证耶稣生活以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徒面前摆放着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完全限额的见证人去完成这项任务。

十二这个完全数大约在公元44年由于使徒雅各的殉道而被破坏(徒12:2),但我们在圣经上没有读到任命某人接替雅各。

立一位。希腊文是ginomai,“使成为”。有些人感觉雅各王版本的圣经译者们使用“立一位”似乎过度反映了教会严格管理的原则。这样的设想没有必要,因为那十二位使徒都是由他们的主亲自“按立”的(见可3:14注释;见《历》第三十章),这位被选之人也像十一位使徒一样做福音工作没有什么不合适。

见证。见第8节注释。这重点是指为耶稣已经复活的历史事实作见证(见路24:48注释)。


徒1:23 于是选举两个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

【本会注释】

选举两个人。希腊文中是estēsan duo;这些词即可以翻译成“他们提出两个人”也可以翻译成“站出来两个人”。按照前一种意思,就意味着众门徒提议约瑟和马提亚作为候选人,也只为这两个人摇签。如果理解为后一种意思,这就意味着当使徒彼得声明代替犹大使徒位分之人应该具备的资格后,他就问众人是否能引见某些人作这职位,这时约瑟和马提亚站了出来。

约瑟。一个极为普通的犹太名字(见创30:24注释)。

巴撒巴。希腊文是barsabas,这是按照亚拉姆语的音译,可能bar shabba'的意思是“安息日之子”,那就是说一个在安息日出生的人;或者是bar saba',意思是“年老之人的儿子”。有些人试图把巴撒巴和巴拿巴看成是一个人,巴拿巴是来自居比路的利未人,后来成为使徒保罗的传道伙伴(徒4:36;9:27;11:22,24),但是关于这种推测根本没有属灵依据。但是巴拿巴有可能是巴撒巴·犹大的弟兄,在徒15:22提到了这一点。

犹士都。一个拉丁昵称。在罗马时代许多犹太人使用这样的名字。

马提亚。大概是马提亚斯的简短写法,这个名字是从希伯来文的Mattithyah,意思是“耶和华的恩赐”而来。除了在徒1:26之外,这个名字就没有在其他地方提起过,并且也没有关于他生涯的可靠记载。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一章12.3;第三章25.6)把他列入那七十个人中,并且提到与他有关的假福音。据说马提亚在埃提阿伯或者在犹大殉道(见本注释第36页)。


徒1:24 众人就祷告说:“主啊,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这位分犹大已经丢弃,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本会注释】

众人就祷告。这该是何种祈祷啊,从一种单纯并坚持不懈的信心中迸发的新的开始。在初期教会的每一次重大时刻,门徒们本能地采用祈祷来解决问题。这不是出于起码的习惯,尽管这种习惯是好的;也不是出于宗教仪式,因为那时祈祷还没有使教会崇拜正式化,而是因为看起来,使徒们藉着祈祷是在与天上的主自然交谈,就像与耶稣在世之时面对面交谈一样。因此祈祷应该属于教会历程的一部分,如今也理应如此。

主啊。由于耶稣曾经教导门徒们要奉他的(耶稣的)名向天父祈求,我们假定这里提到的“主”是指天父。

你知道万人的心。比较撒上16:7;诗139:1-4;约2:25.

指明。那一百二十位门徒用他们最好的判断选出了巴撒巴和马提亚两个人来。现在他们要祈求主从这二人中做最终选择。


徒1:25 -

【本会注释】

位分。原文支持(参本注释第10页)“职位”。

使徒的。使徒们特别注意他们称谓的属灵尊严(见徒1:17注释)。

丢弃。相当于“撇开”,“违反”。

自己的地方。门徒们祈求主拣选一个人代替犹大的位置,就是那位选择叛变,并且在灾难和死亡中找到了“自己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乃属于犹大,也是他自己选择地。许多事情证明耶稣早已预见了犹大的前途(约6:70,71;约13:2,21,26),在十二使徒中没有完全属于犹大的位置。


徒1:26 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本会注释】

为他们摇签。直译是“给[或者向]他们抽签”。这大概有以下两种可能,(1)大伙代表这两个人抽签,或者是(2)这两位候选人自己抽签。不论他们使用了那一种方法,总之选举的结果是摇出了马提亚。犹太人十分熟悉摇签这种圣经旧约时代作决定的标准方法:(1)在希伯来人赎罪日的神圣重大的礼节时为挑选公羊拈阄(利16:5-10);(2)在迦南地为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地而抓阄(民26:55;书18:10),并且他们流亡多年回国后也同样抓阄(尼10:34;11:1);(3)为不能确定,不能查明的犯罪案例而掣签(书7:14,18;撒上14:41,42);(4)为选择参战的士兵而抓阄(士20:8-10);(5)任命作高位之人(撒上10:19-21);并且(6)为众祭司和利未人分城而拈阄(代上6:54-65)。掣签的方法记载在代上第24至26章。他们认为掣签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耶和华(箴16:33)。士兵们在髑髅地拈阄分耶稣的衣服(太27:35;见约19:23,24注释)。但拈阄选出马提亚这件事乃新约圣经中唯一一个在基督徒中间拈阄的例子。有关今日的基督徒要谨慎去避免依赖这种方,见书7:14;箴16:33注释。

至于书上的记载,使徒彼得提出使用摇签的建议之后,众人没有反驳也没有进行一番讨论就欣然接受了这个主张。书中也显明,五旬节圣灵沛降之后圣灵直接的带领较比摇签更为直接(徒5:3;11:15-18;13:2;16:6-9)。有一个例子是在使徒时代之后,公元599年西班牙的巴塞罗纳会议中,教会在第三教规中制定了选举主教时要拈阄的规定。

和…同列。希腊文sugkatapsēphizomai,其中sun 是指“一起”,kata,是指“望下”,psēphos,指“一个小鹅卵石”即古代选举的一种方法,他们用一枚鹅卵石投射进一口缸里的方法选举。这个词还可译作“被选为”或者“被加入”。

十一个使徒。在世人眼中,马提亚只是得到一个十分微贱的位份,成为一个不久就被逼迫的,由微贱之民组成的小团体的领袖。然而,对于教会中的信徒来说,马提亚被任命的职位对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没有任何理由否认马提亚代替空缺之使徒职位的高贵荣誉。如果有人因为圣经中没有提到马提亚后来的工作而争论,那么,他们应该知道圣经上也同样没有记载安得烈、腓力(徒8章所记载的是执事腓利并不是使徒)、多马、巴多罗买、马太、莱斯雅各、奋锐党的西门、以及雅各的儿子犹大后来的工作。

圣经中没有记载门徒们按手在马提亚头上(参徒6:6;13:3)。显然,教会相信在使徒们摇签选举之时,圣灵显出了对马提亚的正式认可。在选举马提亚的事上,我们可以找到初期教会组织的重要证据:(1)信徒们的正式聚会,(2)关于教会事务中一件重要项目的商讨,(3)他们所做的决定和实施。教会已经组织了起来,现在要等待神圣能力的沛降。

有人会把使徒保罗也算为第十二位使徒。尽管保罗一次次提到他是使徒(罗1:1;林前1:1;林后1:1,以及保罗其他的书信中),但他从来没有称自己列入十二使徒当中,也没有被任命列入其中。事实上,保罗知道并且强调这一点的不同(见林前15:5,8)。保罗清楚地说明他所传讲的福音不是从十二使徒领受的(加1:11,12,15-19)。保罗从事一个与十二使徒分开的做工方式(罗15:20,21)。在《早》属灵的恩赐和《述》第十章声明,保罗代替了司提反职位。

目录
注释
切换音频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