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80天读经|交叉融汇通读新旧约
第119天 士7-8章 耶18-19章 徒7章

旧约:士师记7章

7:1 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随的人早晨起来,在哈律泉旁安营。米甸营在他们北边的平原,靠近摩利冈。

7:2 耶和华对基甸说:“跟随你的人过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

7:3 现在你要向这些人宣告说:‘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于是有二万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万。

留三百人以击米甸

7:4 耶和华对基甸说:“人还是过多。你要带他们下到水旁,我好在那里为你试试他们。我指点谁说:‘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点谁说:‘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

7:5 基甸就带他们下到水旁。耶和华对基甸说:“凡用舌头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单站在一处;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单站在一处。”

7:6 于是,用手捧着舔水的有三百人,其余的都跪下喝水。

7:7 耶和华对基甸说:“我要用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们,将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余的人,都可以各归各处去。”

7:8 这三百人就带着食物和角;其余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发他们各归各的帐棚,只留下这三百人。米甸营在他下边的平原里。

7:9 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起来,下到米甸营里去,因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中。

7:10 倘若你怕下去,就带你的仆人普拉下到那营里去。

7:11 你必听见他们所说的,然后你就有胆量下去攻营。”于是,基甸带着仆人普拉下到营旁。

7:12 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一切东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虫那样多。他们的骆驼无数,多如海边的沙。

7:13 基甸到了,就听见一人将梦告诉同伴说:“我做了一梦,梦见一个大麦饼滚入米甸营中,到了帐幕,将帐幕撞倒,帐幕就翻转倾覆了。”

7:14 那同伴说:“这不是别的,乃是以色列人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的刀。 神已将米甸和全军都交在他的手中。”

7:15 基甸听见这梦和梦的讲解,就敬拜 神,回到以色列营中说:“起来吧!耶和华已将米甸的军队交在你们手中了。”

7:16 于是,基甸将三百人分作三队,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里,瓶内都藏着火把。

7:17 吩咐他们说:“你们要看我行事,我到了营的旁边怎样行,你们也要怎样行。

7:18 我和一切跟随我的人吹角的时候,你们也要在营的四围吹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基甸用策惊溃敌军

7:19 基甸和跟随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换更的时候,来到营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

7:20 三队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7:21 他们在营的四围各站各的地方。全营的人都乱窜;三百人呐喊,使他们逃跑。

7:22 三百人就吹角,耶和华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亚伯米何拉。

7:23 以色列人就从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全地聚集来追赶米甸人。

俄立西伊伯被诛

7:24 基甸打发人走遍以法莲山地,说:“你们下来攻击米甸人,争先把守约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于是,以法莲的众人聚集,把守约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

7:25 捉住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将俄立杀在俄立磐石上,将西伊伯杀在西伊伯酒榨那里。又追赶米甸人,将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级,带过约旦河,到基甸那里。


旧约:士师记8章

基甸婉言慰以法莲人

8:1 以法莲人对基甸说:“你去与米甸人争战,没有招我们同去,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他们就与基甸大大地争吵。

8:2 基甸对他们说:“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

8:3 神已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手中;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基甸说了这话,以法莲人的怒气就消了。

8:4 基甸和跟随他的三百人到约旦河过渡,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8:5 基甸对疏割人说:“求你们拿饼来给跟随我的人吃,因为他们疲乏了。我们追赶米甸人的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

8:6 疏割人的首领回答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你的军兵吗?”

8:7 基甸说:“耶和华将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后,我就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打伤你们。”

8:8 基甸从那里上到毗努伊勒,对那里的人也是这样说;毗努伊勒人也与疏割人回答他的话一样。

8:9 他向毗努伊勒人说:“我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我必拆毁这楼。”

8:10 那时,西巴和撒慕拿并跟随他们的军队,都在加各,约有一万五千人,就是东方人全军所剩下的;已经被杀约有十二万拿刀的。

8:11 基甸就由挪巴和约比哈东边,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杀败了米甸人的军兵,因为他们坦然无惧。

8:12 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赶他们,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惊散全军。

8:13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由希列斯坡从阵上回来,

8:14 捉住疏割的一个少年人,问他:“疏割的首领长老是谁?”他就将首领长老七十七个人的名字写出来。

8:15 基甸到了疏割,对那里的人说:“你们从前讥诮我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跟随你的疲乏人吗?’现在西巴和撒慕拿在这里。”

8:16 于是捉住那城内的长老,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责打(注:原文作“指教”)疏割人;

8:17 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楼,杀了那城里的人。

西巴撒慕拿被诛

8:18 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你们在他泊山所杀的人是什么样式?”回答说:“他们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

8:19 基甸说:“他们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们从前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杀你们了。”

8:20 于是对他的长子益帖说:“你起来杀他们。”但益帖因为是童子,害怕不敢拔刀。

8:21 西巴和撒慕拿说:“你自己起来杀我们吧!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来,杀了西巴和撒慕拿,夺获他们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

基甸治理以色列人

8:22 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8:23 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

8:24 基甸又对他们说:“我有一件事求你们:请你们各人将所夺的耳环给我。”(原来仇敌是以实玛利人,都是戴金耳环的。)

8:25 他们说:“我们情愿给你。”就铺开一件外衣,各人将所夺的耳环丢在其上。

8:26 基甸所要出来的金耳环,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还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环、耳坠和所穿的紫色衣服,并骆驼项上的金链子。

8:27 基甸以此制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后来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

8:28 这样,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抬头。基甸还在的日子,国中太平四十年。

8:29 约阿施的儿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里。

8:30 基甸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8:31 他的妾住在示剑,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基甸与他起名叫亚比米勒。

8:32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年纪老迈而死,葬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在他父亲约阿施的坟墓里。

8:33 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

8:34 以色列人不记念耶和华他们的 神,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

8:35 也不照着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们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旧约:耶利米书18章

以陶人制器为喻

18:1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18:2 “你起来,下到窑匠的家里去,我在那里要使你听我的话。”

18:3 我就下到窑匠的家里去,正遇他转轮做器皿。

18:4 窑匠用泥做的器皿,在他手中做坏了,他又用这泥另做别的器皿。窑匠看怎样好,就怎样做。

18:5 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

18:6 耶和华说:“以色列家啊,我待你们,岂不能照这窑匠弄泥吗?以色列家啊,泥在窑匠的手中怎样,你们在我的手中也怎样。

18:7 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

18:8 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18:9 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建立、栽植;

18:10 他们若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不听从我的话,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福气赐给他们。

警告犹太人必因罪遭灾

18:11 现在你要对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说:‘耶和华如此说:我造出灾祸攻击你们,定意刑罚你们。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

18:12 他们却说:‘这是枉然!我们要照自己的计谋去行,各人随自己顽梗的恶心做事。’”

18:13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们且往各国访问,有谁听见这样的事,以色列民(注:原文作“处女”)行了一件极可憎恶的事。

18:14 黎巴嫩的雪从田野的磐石上岂能断绝呢?从远处流下的凉水岂能乾涸呢?

18:15 我的百姓竟忘记我,向假神烧香,使他们在所行的路上,在古道上绊跌,使他们行没有修筑的斜路,

18:16 以致他们的地令人惊骇,常常嗤笑,凡经过这地的,必惊骇摇头。

18:17 我必在仇敌面前分散他们,好像用东风吹散一样。遭难的日子,我必以背向他们,不以面向他们。”

耻利米求主重惩陷害己命

18:18 他们就说:“来吧!我们可以设计谋害耶利米。因为我们有祭司讲律法,智慧人设谋略,先知说预言,都不能断绝。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不要理会他的一切话。”

18:19 耶和华啊,求你理会我,且听那些与我争竞之人的话。

18:20 岂可以恶报善呢?他们竟挖坑要害我的性命。求你记念我怎样站在你面前为他们代求,要使你的忿怒向他们转消。

18:21 故此,愿你将他们的儿女交与饥荒和刀剑;愿他们的妻无子,且作寡妇;又愿他们的男人被死亡所灭,他们的少年人在阵上被刀击杀。

18:22 你使敌军忽然临到他们的时候,愿人听见哀声从他们的屋内发出,因他们挖坑要捉拿我,暗设网罗要绊我的脚。

18:23 耶和华啊,他们要杀我的那一切计谋,你都知道。不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也不要从你面前涂抹他们的罪恶,要叫他们在你面前跌倒,愿你发怒的时候罚办他们。


旧约:耶利米书19章

以毁瓶为喻明示犹大国必灭

19:1 耶和华如此说:“你去买窑匠的瓦瓶,又带百姓中的长老和祭司中的长老,

19:2 出去到欣嫩子谷、哈珥西(注:就是“瓦片”的意思)的门口那里,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19:3 说:‘犹大君王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当听耶和华的话!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我必使灾祸临到这地方,凡听见的人都必耳鸣;

19:4 因为他们和他们列祖,并犹大君王离弃我,将这地方看为平常,在这里向素不认识的别 神烧香,又使这地方满了无辜人的血。

19:5 又建筑巴力的邱坛,好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子,作为燔祭献给巴力。这不是我所吩咐的,不是我所提说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19:6 耶和华说,因此,日子将到,这地方不再称为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称为杀戮谷。

19:7 我必在这地方使犹大和耶路撒冷的计谋落空,也必使他们在仇敌面前倒于刀下,并寻索其命的人手下。他们的尸首,我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

19:8 我必使这城令人惊骇嗤笑;凡经过的人,必因这城所遭的灾惊骇嗤笑。

19:9 我必使他们在围困窘迫之中,就是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窘迫他们的时候,各人吃自己儿女的肉和朋友的肉。’

19:10 你要在同去的人眼前打碎那瓶,

19:11 对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照样打碎这民和这城,正如人打碎窑匠的瓦器,以致不能再囫囵。并且人要在陀斐特葬埋尸首,甚至无处可葬。

19:12 耶和华说:我必向这地方和其中的居民如此行,使这城与陀斐特一样。

19:13 耶路撒冷的房屋和犹大君王的宫殿,是已经被玷污的,就是他们在其上向天上的万象烧香,向别神浇奠祭的宫殿房屋,都必与陀斐特一样。’”

19:14 耶利米从陀斐特,就是耶和华差他去说预言的地方回来,站在耶和华殿的院中,对众人说:

19:15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我必使我所说的一切灾祸临到这城和属城的一切城邑,因为他们硬着颈项,不听我的话。’”


新约:使徒行传7章

司提反当众申诉

7:1 大祭司就说:“这些事果然有吗?”

7:2 司提反说:“诸位父兄请听!当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在美索不达米亚还未住哈兰的时候,荣耀的 神向他显现,

7:3 对他说:‘你要离开本地和亲族,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

7:4 他就离开迦勒底人之地,住在哈兰。他父亲死了以后, 神使他从那里搬到你们现在所住之地。

7:5 在这地方 神并没有给他产业,连立足之地也没有给他;但应许要将这地赐给他和他的后裔为业。那时他还没有儿子。

7:6 神说:‘他的后裔必寄居外邦,那里的人要叫他们作奴仆,苦待他们四百年。’

7:7 神又说:‘使他们作奴仆的那国,我要惩罚。以后他们要出来,在这地方事奉我。’

7:8 神又赐他割礼的约。于是亚伯拉罕生了以撒,第八日给他行了割礼。以撒生雅各,雅各生十二位先祖。

7:9 先祖嫉妒约瑟,把他卖到埃及去。 神却与他同在,

7:10 救他脱离一切苦难,又使他在埃及王法老面前得恩典,有智慧。法老就派他作埃及国的宰相兼管全家。

7:11 后来埃及和迦南全地遭遇饥荒,大受艰难,我们的祖宗就绝了粮。

7:12 雅各听见在埃及有粮,就打发我们的祖宗初次往那里去。

7:13 第二次约瑟与弟兄们相认,他的亲族也被法老知道了。

7:14 约瑟就打发弟兄请父亲雅各和全家七十五个人都来。

7:15 于是雅各下了埃及,后来他和我们的祖宗都死在那里;

7:16 又被带到示剑,葬于亚伯拉罕在示剑用银子从哈抹子孙买来的坟墓里。

7:17 及至 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日期将到,以色列民在埃及兴盛众多,

7:18 直到有不晓得约瑟的新王兴起。

7:19 他用诡计待我们的宗族,苦害我们的祖宗,叫他们丢弃婴孩,使婴孩不能存活。

7:20 那时,摩西生下来,俊美非凡,在他父亲家里抚养了三个月。

7:21 他被丢弃的时候,法老的女儿拾了去,养为自己的儿子。

7:22 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

7:23 他将到四十岁,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

7:24 到了那里,见他们一个人受冤屈,就护庇他,为那受欺压的人报仇,打死了那埃及人。

7:25 他以为弟兄必明白 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们,他们却不明白。

7:26 第二天,遇见两个以色列人争斗,就劝他们和睦,说:‘你们二位是弟兄,为什么彼此欺负呢?’

7:27 那欺负邻舍的把他推开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

7:28 难道你要杀我,像昨天杀那埃及人吗?’

7:29 摩西听见这话就逃走了,寄居于米甸,在那里生了两个儿子。

7:30 过了四十年,在西奈山的旷野,有一位天使从荆棘火焰中向摩西显现。

7:31 摩西见了那异象,便觉希奇,正进前观看的时候,有主的声音说:

7:32 ‘我是你列祖的 神,就是亚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摩西战战兢兢,不敢观看。

7:33 主对他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

7:34 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悲叹的声音,我也听见了。我下来要救他们。你来!我要差你往埃及去。’

7:35 这摩西,就是百姓弃绝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的;神却藉那在荆棘中显现之使者的手,差派他作首领、作救赎的。

7:36 这人领百姓出来,在埃及,在红海,在旷野,四十年间行了奇事神迹。

7:37 那曾对以色列人说‘ 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像我’的,就是这位摩西。

7:38 这人曾在旷野会中和西奈山上与那对他说话的天使同在,又与我们的祖宗同在,并且领受活泼的圣言传给我们。

7:39 我们的祖宗不肯听从,反弃绝他,心里归向埃及,

7:40 对亚伦说:‘你且为我们造些神像,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

7:41 那时,他们造了一个牛犊,又拿祭物献给那像,欢喜自己手中的工作。

7:42 神就转脸不顾,任凭他们事奉天上的日月星辰,正如先知书上所写的说:‘以色列家啊,你们四十年间在旷野,岂是将牺牲和祭物献给我吗?

7:43 你们抬着摩洛的帐幕和理番神的星,就是你们所造、为要敬拜的像。因此,我要把你们迁到巴比伦外去。’

7:44 我们的祖宗在旷野有法柜的帐幕,是 神吩咐摩西叫他照所看见的样式做的。

7:45 这帐幕,我们的祖宗相继承受。当 神在他们面前赶出外邦人去的时候,他们同约书亚把帐幕搬进承受为业之地,直存到大卫的日子。

7:46 大卫在 神面前蒙恩,祈求为雅各的 神预备居所;

7:47 却是所罗门为 神造成殿宇。

7:48 其实,至高者并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

7:49 ‘主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你们要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里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7:50 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吗?’

7:51 你们这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常时抗拒圣灵;你们的祖宗怎样,你们也怎样!

7:52 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

7:53 你们受了天使所传的律法,竟不遵守。”

看见 神的荣耀

7:54 众人听见这话,就极其恼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齿。

7:55 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 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

7:56 就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 神的右边!”

众人用石头打死他

7:57 众人大声喊叫,捂着耳朵,齐心拥上前去,

7:58 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作见证的人把衣裳放在一个少年人名叫扫罗的脚前。

7:59 他们正用石头打的时候,司提反呼吁主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

7:60 又跪下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说了这话,就睡了。扫罗也喜悦他被害。

士师记7章

提要:1基甸的军队三万二千人,只留下三百人. 9基甸从梦和麦饼的讲解中得到鼓励. 16基甸的吹角和瓶内藏火把的计谋. 24 以法莲众人捉住俄立和西伊伯.

基甸击败米甸人

士7:1 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随的人早晨起来,在哈律泉旁安营。米甸营在他们北边的平原,靠近摩利冈。
【本会注释】
  哈律泉。这条丰富的泉水,从一个山丘的山脚洞穴涌出沿着基利波山边缘流淌,向东流的一股小溪,有另外一个名字。同一股泉水在撒上29:1可能间接地提到。哈律意思是“颤栗”,可能这条泉水得名于米甸人受基甸攻击被逮住的时候。

  摩利冈。摩利冈在谷地对面大约四英里远处,这个山地的北侧是隐·多珥,就是扫罗求问女巫的地方。因此基甸的战线与很多年以后扫罗时期和希伯来人面对非利士人时期的战线是一样的(撒上三十一章)。


士7:2 耶和华对基甸说:“跟随你的人过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

【本会注释】

  过多。基甸有三万二千人(3节),米甸人有一万三千五百人(士8:10)。当耶和华告诉基甸跟随他作战的人过多的时候,他的信心一定受到了严厉地考验。


士7:3 现在你要向这些人宣告说:‘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于是有二万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万。

【本会注释】
  宣告。这个宣告也是摩西曾作出宣告的一部分(申20:5-9),在作战前让那些胆怯的人卸甲归田,以免他们临阵脱逃贻误战机。基甸因为自己人数与仇敌的人数比较起来,已经众寡悬殊,所以没有照着平常的习惯宣告以上的话(《祖知》第五十三章)。因为基甸激励人心的号召,就有许多人应征入伍,但他们还存在惧怕和不信的心,为避免开战后他们脱逃,或战争胜利后归功于自己,耶和华要将这些人遣散回家。队伍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他们的偶像崇拜破坏了以色列人对上帝的信心。

  基列山。有些人把这个单词误读为基利波山,因为基列在约旦河东侧,离战场很远,那里有一座基列命名山与耶斯列谷地毗连。有人指出此名源自这个地方同名的一条河,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Nahr el-Jālūd 河。


士7:4 耶和华对基甸说:“人还是过多;你要带他们下到水旁,我好在那里为你试试他们。我指点谁说:‘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点谁说:‘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

士7:5 基甸就带他们下到水旁。耶和华对基甸说:“凡用舌头舔水,象狗舔的,要使他单站在一处;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单站在一处。”
【本会注释】

  水旁。很多人被带到水旁,他们显然是被寄予希望立即越过这条溪流,进入对面不远处敌人的营地。那些下到水旁用手捧着舔水的即刻获得通过,成了少数参与战斗的人。其他临战胆怯毫无求胜欲的,因他们跪下来悠闲地喝水,所以不容他们久候。那些急促用手捧水舔的人,数下来仅有三百人。所以耶和华应许使用他们去打败米甸人。因拜偶像而沾染污秽的被筛选掉,挑选出有信心和勇气的战士──拥有依靠上帝的信心,没有被偶像崇拜的行为败坏。他们有信心并深信即使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上帝仍然会让他们获得胜利。就如后来约拿单对拿兵器的少年人所说,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见撒上14:6)。


士7:6 于是用手捧着舔水的有三百人,其余的都跪下喝水。

士7:7 耶和华对基甸说:“我要用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们,将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余的人都可以各归各处去。”
士7:8 这三百人就带着食物和角;其余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发他们各归各的帐棚,只留下这三百人。米甸营在他下边的平原里。
士7:9 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起来,下到米甸营里去,因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中。
【本会注释】

  当那夜。哈律泉水旁的挑选可能发生在傍晚,以色列军队大多数人遣散回家已是夜幕降临了。米甸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以色列军队的大多数人已经回家了。


士7:10 倘若你怕下去,就带你的仆人普拉下到那营里去。

【本会注释】

  倘若你怕。上帝愿意给以更多的确据使基甸放心,因为基甸害怕进攻,耶和华就给他一个鼓励的记号,在他悄悄靠近米甸人的营地时就能听到米甸士兵所说的话。


士7:11 你必听见他们所说的,然后你就有胆量下去攻营。”于是基甸带着仆人普拉下到营旁。

【本会注释】

  营旁。就是岗哨旁。米甸人的营地可能包括妇女和儿童的住区。自然在营地边界周围有武装人员站岗把守。


士7:12 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一切东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虫那样多。他们的骆驼无数,多如海边的沙。

【本会注释】

  散布。这个谷地不宽阔,因此营地的人遍布于一个细长的延伸至谷底下面的长达数英里的长线上。米甸人营地的狭小使其人数看起来多如“海边的沙”。


士7:13 基甸到了,就听见一人将梦告诉同伴说:“我做了一梦,梦见一个大麦饼滚入米甸营中,到了帐幕,将帐幕撞倒,帐幕就翻转倾覆了。”

【本会注释】
  将梦告诉……说。因为米甸是亚伯拉罕的一个儿子,所以米甸人的语言无疑与希伯来语言很相似。上帝在所有事件中,都使基甸能够明白梦和对梦的讲解,由此可见,基甸是在圣灵的引领下,带着信心履行上帝托付于他的使命。
  大麦饼。希伯来原文单词salil在圣经中只有此处出现。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的意思,但这个字好像出自意思为“烘烤”的动词。大麦饼是极度贫困的穷人的食物,这可能是暗指以色列人在米甸人连续七年的压制下陷于了极度贫困。

  帐幕。或是指营地将帅或王居住的帐棚,或是指这两个人所在的帐棚,或是象征整个营地。


士7:14 那同伴说:“这不是别的,乃是以色列人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的刀;上帝已将米甸和全军都交在他的手中。”

士7:15 基甸听见这梦和梦的讲解,就敬拜上帝,回到以色列营中,说:“起来吧!耶和华已将米甸的军队交在你们手中了。”
【本会注释】

  敬拜。希伯来单词shachah“俯伏拜”,曲身献上崇敬。在基甸的拯救工作中,只要他认识到上帝临在的明显确据,就在这样的时候以敬拜的方式来回应上帝。毫无疑问,他在祷告中抒发他内心的感恩之情。那些受了上帝福惠而疏忽了向祂报恩的人常常是这样。基甸或许会申辩,因为有这样紧急而需要立即行动的任务,他要等到胜利以后便称谢上帝,这似乎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延缓常常导致全然疏忽向上帝感恩。基甸的敬拜或许也是为自己不配的感悟而认罪。当他说到自己“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这就已经显明了他的谦卑。这里他又重申他的态度。他生命中的这一独特性格,赋予他完成这一任务的资格。就是这样的人,上帝才在祂的工作中使用他,将成功希望的重托交付与他们,因为上帝知道他们不会将荣耀归于自己。骄傲和自负的人不适宜为上帝工作。


士7:16 于是基甸将三百人分作三队,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里(瓶内都藏着火把),

【本会注释】
  三队。这种划分是为了给敌人一个进攻力量强大的错觉,所以当米甸人看见营地周围各处有火把,又听见各方有号角的大声,就以为他们落入包围之中。进攻的计划是在上帝的引领下完成的。
  角。希伯来单词shophar. 就是弯曲的公羊角。
  空瓶。不值钱的土制陶器水罐,那时人们普遍用于装水烧饭。

  火把。燃烧着的火把,插在空陶器罐里会暗烧,当罐子打破后,火把就会突然燃烧起来,火焰随风闪耀。在上帝的指引和赐福下,看来不太可能的方法也会胜过人的精心设计,上帝不会根据人数来决定结果。


士7:17 吩咐他们说:“你们要看我行事:我到了营的旁边怎样行,你们也要怎样行。

士7:18 我和一切跟随我的人吹角的时候,你们也要在营的四围吹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士7:19 基甸和跟随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换更的时候,来到营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
【本会注释】

  三更之初。这个时辰被认为是整夜的三分之一,所以三更之初就是午夜稍前一点的时间。后来犹太人采用了罗马的计时方式,把一夜分成四更。


士7:20 三队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士7:21 他们在营的四围各站各的地方;全营的人都乱窜。三百人呐喊,使他们逃跑。

【本会注释】  

他们……各站各的地方。三百希伯来人还没有进攻,就守在营地边界吹号角,挥舞火把和叫喊,他们的意图是在米甸人的营内引起恐慌。


士7:22 三百人就吹角,耶和华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亚伯米何拉。

【本会注释】
  互相击杀。当米甸营地的人在黑暗中冲下耶斯列谷地要越过约旦河逃跑时,跑在前面的误认为跟在后面的人是希伯来敌人,就转身拿出武器击杀他们。
  伯·哈示他。此地尚未明确地确定。可能位于耶斯列谷地的低地约旦河附近。
  西利拉。可能就是撒拉他拿(王上4:12)。认为是在耶斯列谷地低地的约旦河谷地带。
  靠近。字面意思是“嘴唇”,“悬崖”
  亚伯·米何拉。原文字义为“舞蹈的草场”。这里是以利沙的出生地(王上19:16)。有人认为是伯·善以南大约九英里(14.4公里)的Tell el-Hamma;其他人认为是约旦东部七英里(11公里)处的Tell el-Maqlûb,或是约旦的距离加利利海约二十二英里(35.4公里)的Wadi Yābis。

  他巴。可能是约旦东部亚伯·米何拉附近的Râs Abū Tābât。


士7:23 以色列人就从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全地聚集来追赶米甸人。

【本会注释】

  以色列人。许多几小时前被遣散回家的人,现在又集结起来帮助他们同胞兄弟追赶逃跑的敌人。


士7:24 基甸打发人走遍以法莲山地,说:“你们下来攻击米甸人,争先把守约但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于是以法莲的众人聚集,把守约但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

【本会注释】
  基甸打发人。玛拿西支派和人口众多的以法莲支派住在战场的以南。当基甸召集希伯来人的时候,并没有呼召以法莲人。而是在米甸人开始逃跑时,基甸就很快地打发信使到以法莲山地,催促以法莲人赶紧到约旦河,把守米甸人逃跑必经的渡口。以法莲人迅速地做出回应,阻塞了整个南部渡口的逃跑线路,那时约旦河的水位可能非常高,这就迫使敌人从浅滩涉足。

  伯·巴拉。我们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地址,但它一定在以法莲山地附近离约旦河不远的地方,因为基甸要求以法莲人把守逃跑的路线。进一步的证据是米甸人之前下到约旦河试图越过去,这一点通过基甸追赶敌人越过约旦河到疏割的事实可以反映出来,疏割是雅博附近的一座城邑(士8:5)。


士7:25 捉住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将俄立杀在俄立磐石上,将西伊伯杀在西伊伯酒醡那里;又追赶米甸人,将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级带过约但河,到基甸那里。

【本会注释】
  俄立和西伊伯。原文字义是“乌鸦和狼”这是沙漠酋长生动独特的名字。以法莲人的快速行动切断了众多米甸人的退路,他们试图在浅滩越过约旦河,由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重新集合起来的力量在后面追赶,约旦河的另一边是以法莲人在把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米甸人被迫投降。在俘虏中有两个王,俄立和西伊伯,两人都很快被处死。为纪念这次胜利,这两个王被杀的地方被命名为“俄立磐石”,即是“乌鸦磐石”和“西伊伯酒醡”,即“狼的酒醡”。显然他们的名字在士师记写成后的很多年,仍然为人所厌恶。“俄立磐石”在以赛亚时期仍然为人所知(赛10:26)。
  带过约旦河。约旦河东的地区现在称为“外约旦”,根据士8:4,基甸还没有越过约旦河。因此,有些人认为以法莲人捉住俄立和西伊伯是在他们越过约旦河到了河东后才有可能。他们然后又把俘虏的两个首领带回到基甸那里。更好的解释是,士师记的作者已经介绍了以法莲人和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希望对有关以法莲人的事在他的叙述中有一个完整的交待,如以法莲人与基甸的争辩就是在基甸追赶米甸人到约旦河东的叙事之前很长的一段记载。因为这个原因,作者中断了按事件顺序来讲述战争转而讲述以法莲人的嫉妒以及基甸如何安抚他们的事。接着在士8:4作者又重新理清战争故事的线索。基甸与以法莲人会见实际上是在彻底打败米甸人回来以后的事情,或至少他越过约旦河以后才有可能。

士师记8章

 

提要:1基甸安抚以法莲人. 4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拒绝救济基甸军队. 10 西巴和撒慕拿被捉住. 13 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被灭. 18基甸为弟兄的死复仇,杀死西巴和撒慕拿. 22 基甸拒绝管理. 24 基甸的以弗得导致偶像崇拜.28 米甸人被制伏. 29 基甸的儿子及他的死. 33 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和忘恩负义.


制服米甸人

士8:1 以法莲人对基甸说:“你去与米甸人争战,没有招我们同去,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他们就与基甸大大的争吵。
【本会注释】
  他们就……争吵。以法莲是巴勒斯坦北方人数最多和最重要的支派,所以他们妒忌基甸的领袖地位。在基甸的号召下,以法莲人立即集合起来,以证明他们的力量和对国家的忠诚。踌躇满志和心存的傲气使得他们遇见基甸时,就责备他没有在战争开始时呼召他们,就说离开他们的参与,没有人能抵抗共同的仇敌。他们的傲气部分归因于自己的实力,部分是因为以色列公认的领袖约书亚也是以法莲人。后来以法莲支派又变得傲慢自大(士12:1-7),这是他们招致蒙羞的惨败。

  我们可以在这个故事中找到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与其他北方各支派一样。以法莲在反抗米甸人肆意掠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作为;与其他北方各支派一样,他们仅在敌人逃跑时才有足够的勇气投入战斗。今天有许多人与此多么相似,他们对别人勇敢的计划评头论足,并置身局外袖手旁观,直到事情明显有成功的把握时,才投机取巧抢占功劳。这种态度我们应当给以谴责。


士8:2 基甸对他们说:“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

【本会注释】
  拾取剩下的。剩余物
  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基甸甚至没有说自己,而是审慎地提到亚比以谢家与他一起的三百人。基甸借着这经典的比方,暗示以法莲随后取得的成就会大于他和他的队伍。然而,这样的评价也不无根据,因为以法莲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见赛10:26),即使对他们争战的记载极为简略。基甸的领袖特质和自控力使他能有效地应对充满嫉妒的以法莲人,他的谦恭和交际技巧平息了他们的怒气,使他自己从窘困的情形中解脱出来。

士8:3 上帝已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手中;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基甸说了这话,以法莲人的怒气就消了。


士8:4 基甸和跟随他的三百人到约但河过渡,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本会注释】
  到约旦河。基甸追赶米甸人的记录从士7:24继续讲述。米甸人的一股逃兵被以法莲阻截并消灭;其他的成功越过约旦河逃进了基列山地。

  虽然疲乏,还是追赶。虽然基甸和跟随他的人在追击米甸军队争战中又累又饿,但他们在约旦河没有停歇下来,而是直接过河,继续追赶敌人。他们竭尽全力,乘胜追击。就如我们属灵的争战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懈怠。许多基督徒属灵的得胜就是因为他们“虽然疲乏,还是追赶”的精神。


士8:5 基甸对疏割人说:“求你们拿饼来给跟随我的人吃,因为他们疲乏了;我们追赶米甸人的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

【本会注释】
  疏割。字面意思是“棚”。这是迦得支派的城,位于雅博河沿岸山丘逐渐耸立的地方离雅博河流入约旦河的河口不远。疏割的名字由雅各为牲畜搭棚而来(创33:17)。
  饼。字面意思是“圆状的”或“圆形的”饼,这里是指圣经中常提到的圆状扁平的饼。基甸的要求正当而合理,他为以色列争战,在需要帮助的时刻希望他的兄弟提供充饥的食物,这是合乎情理的。这就如教会的属灵争战也需要弟兄的支持一样,拒绝这样做是令人羞耻的事情。上帝对古时以色列人的教导是:“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申25:4)。保罗在他的属灵争战中应用这一经文,将这一条例作为支持福音事工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林前9:9)。

  西巴和撒慕拿。这两个人名可能是意味深长的双关语。西巴意思是“献祭”或“献祭的牺牲”。撒慕拿的意思可能是“停止保护”。


士8:6 疏割人的首领回答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你的军兵吗?”

【本会注释】

  疏割人的首领。这些首领的职责和作用见十四节。这些首领拒绝为基甸的人提供食物,且要为他们的怯懦和对基甸的嘲弄承担罪责。他们看见一万五千米甸人经过时,可能会想:“这一点人如何能抵抗这么多的敌人呢?我们会因帮助追赶者而落到米甸人的手里招致耻辱和惩罚吧。”因此,他们就只顾自己的小利,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而将民族大义和对同胞的怜悯之情抛之脑后。他们作了实利主义的榜样,宁愿侍奉外邦的暴君也不愿冒险亏损自己一点。此外,他们的吝啬也使他们舍不得给这三百人提供食物。


士8:7 基甸说:“耶和华将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后,我就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打伤你们。”

【本会注释】

  打伤你们。基甸以此恐吓来回答首领的讥笑。他知道如何安抚以法莲人,而他们也能有所帮助。他把疏割的首领看作叛国者,威胁他们要招报应。


士8:8 基甸从那里上到毗努伊勒,对那里的人也是这样说;毗努伊勒人也与疏割人回答他的话一样。

【本会注释】

  毗努伊勒。原文字义就是“上帝之面”。这里就是雅各与天使摔跤的地方(创32:22,30)。它在雅博河的浅滩附近,可能是从疏割逆流而上数英里。


士8:9 他向毗努伊勒人说:“我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我必拆毁这楼。”

【本会注释】
  平平安安。即不受伤害,获得成功和胜利。

  这楼。或许是用作防御工事的一个塔楼和危险时期的避难所。在墙内很可能是用石头修筑的,毗努伊勒的首领感到很安全,不怕米甸人和基甸的攻击,所以他们轻蔑地拒绝帮助以色列人。基甸因他们拒绝帮助,就威胁要回来拆毁这楼,尽管他们现在心安理得的并且无礼地拒绝他的呼吁。


士8:10 那时,西巴和撒慕拿并跟随他们的军队都在加各,约有一万五千人,就是东方人全军所剩下的;已经被杀约有十二万拿刀的。

【本会注释】

  加各。我们不知道此地的位置,可能在叙利亚沙漠边缘难以到达的火山岩地区。


士8:11 基甸就由挪巴和约比哈东边,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杀败了米甸人的军兵,因为他们坦然无惧。

【本会注释】
  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基甸和他的队伍没有跟随米甸人逃跑的路线,而是绕道经过人烟稀少的贝多因游牧地区靠近他们的营地。经这条迂回路线,他就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挪巴。此地的准确位置无人知道。有人认为挪巴是民32:42提到的玛拿西的一座同名城邑。

  约比哈·迦得的一座城(民32:35)即现在叫做Jubeihât的遗址,在安曼东北6.5英里(10.4公里)的地方,疏割东南大约18.5英里(29.6公里)处。


士8:12 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赶他们,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惊散全军。

【本会注释】

  惊散全军。米甸人可能以为他们已逃到了安全之地,远离受到攻击的威胁,在惊慌失措之后试图重振旗鼓。他们沿着逃跑过来的路线设立岗哨,警惕希伯来人的靠近。但是基甸及跟随他的人却巧妙地迂回包抄,出其不意的从营地东侧攻击米甸人。这一突然降临,出乎米甸人意料,他们试图再次逃脱,但勇敢的希伯来人击杀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捉住这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米甸人中其余的一小部分可能逃到沙漠里去了。


士8:13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由希列斯坡从阵上回来,

【本会注释】

  由希列斯坡。这一句有的译为“日头升起以前”。“由希列斯坡”的翻译更为妥当,因为此处的希伯来单词cheres,不是平常所指的“日头”,圣经这里是用作地名。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说明,基甸回到疏割,故意走与离开时不同的道路,这是为了使两个首领意想不到,避免他们逃走。


士8:14 捉住疏割的一个少年人,问他:“疏割的首领长老是谁?”他就将首领长老七十七个人的名字写出来。

【本会注释】
  写出来。一个来自疏割的少年人被偶然地捉住,他就为基甸将疏割城首领长老的名写出来。因为他们都是疏割傲慢地拒绝帮助基甸的统治者,基甸无疑要把他们和城里的居民区别开来,以免惩罚到那些不该承担负责的百姓。
  首领。希伯来原文单词sarim.译为“统治”,“首领”,“酋长”等,最常见的翻译为“首领”。这里是指长老会议的首老,负责军事和民事的领袖。
  长老。一座城邑的居民家庭的首老,组成长老会或主管团体。

士8:15 基甸到了疏割,对那里的人说:“你们从前讥诮我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跟随你的疲乏人吗?’现在西巴和撒慕拿在这里。”


士8:16 于是捉住那城内的长老,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责打(原文作指教)疏割人;

【本会注释】
  捉住那城内的长老。现在基甸开始执行他在第七节中所说的话。文中没有具体讲述他如何捉拿这些长老,他们或许为了保全他们的城邑,就没有抵抗,因为基甸战胜米甸人的事实已打破了他们抵抗的意志。

  责打。原文是指教。用荆条和刺棘击打他们给以惩罚。对长老所行的惩罚也是为了给两个首领一次有效的教训,以免他们再傲慢自大,对同胞以色列人漠不关心。


士8:17 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楼,杀了那城里的人。

【本会注释】
  折了毗努伊勒的楼。毗努伊勒的人似乎要抵抗,基甸就拆毁他们的楼以示警告,他觉得必须杀掉他们。基甸本来已警告他们要拆毁这楼,或许是他们自己带领众人试图保卫这楼的愚蠢行为断送了他们的性命。

  以色列新士师的这些强硬措施,或许是必要的警告方式,它告诉以色列各城邑中的百姓缺乏爱国心所导致的可能后果。给疏割和毗努伊勒所施的惩罚产生了有效的作用,至少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那些孤立的以色列城邑的独立行为。促使以色列人在将来受到侵略时,组成联合阵线共同抵抗敌人。


士8:18 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你们在他泊山所杀的人是什么样式?”回答说:“他们好象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

【本会注释】
  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基甸把这捉住的两个王带到疏割和毗努伊勒众人面前,就与他们清算,因为他们曾讥讽基甸战胜米甸军队的能力。这个场景可能不是发生在毗努伊勒毁灭的当时,而是在数天后基甸回到俄弗拉家中才发生的。这一点从基甸的儿子益帖(20节)在场可以看出来,他胆怯,不敢拔刀杀这两个王。
  是什么样式?。原文单词'ephoh. 译为“哪里”如得2:19和赛49:21 更为贴切。七十士译本也译为“哪里”。基甸完全知道他的兄弟是被这两个王处死的。他的提问是向这两个王宣告,现在他们必须为此恶行付出代价。

  你们……所杀的人。我们完全不清楚这场争战或屠杀的详情。似乎基甸有好几个弟兄在早期米甸人的掠袭中在他泊山附近被俘,并被这两个王杀死。这是第一次暗示,基甸要他们偿还罪债。


士8:19 基甸说:“他们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们从前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杀你们了。”

【本会注释】
  我同母的弟兄。这是基甸为了说明这些人是他亲弟兄的表达方式。在一夫多妻的时代,这种表述是为了区别全亲弟兄和半亲弟兄。很自然基甸的全亲弟兄就会比同父异母的弟兄更亲。

  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报血仇的律法要求基甸把这两个王治死(民35:16-19)。以免他们的犯罪危害更多的人。


士8:20 于是对他的长子益帖说:“你起来杀他们。”但益帖因为是童子,害怕,不敢拔刀。

【本会注释】

  杀他们。古时候,死于未成年的少年或妇女之手被看作是奇耻大辱(见士9:54)。


士8:21 西巴和撒慕拿说:“你自己起来杀我们吧!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来,杀了西巴和撒慕拿,夺获他们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

【本会注释】
  你自己起来。代词“你”是强调语气。如果必死无疑,他们宁愿死在英雄的刀下而不愿死在一个小孩的手里。
  人如何。即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力气,小孩不要指望去做要求成年男人的气力才能达到的事。两个王自然愿意被一击致死,也不愿被一个小孩乱杀乱砍一气。那将更加痛苦的。

  月牙圈。希伯来字saharonim,意思是“小月亮”或“月牙”赛3:18中这个单词也译为“月牙圈”。今天的贝多因人的骆驼项上仍然挂有月牙圈。在这两个王的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可能是金的。


士8:22 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本会注释】

  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因为基甸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使以色列人赢得了巨大的胜利,来自各个支派的人组成军队,他们向基甸提议,推举他作他们的王,并可承袭父传子的世袭王位制度。这个提议是以色列各支派团结在一个君主政体下的日益增长的愿望的表达。这样他们就更容易、更有效地相互支持共抵外侮。他们从周围的邻国可以看到团结努力的价值,就是一个能干的君王诞生出来。这种愿望不断地成长壮大,直到扫罗时代成功地形成了君王制度。


士8:23 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

【本会注释】
  耶和华管理你们。基甸拒绝接受世袭的王位,他认识到他的一切成就惟有归功于上帝的能力。他被上帝选召为以色列民执行了一项特别的工作,并且完成了这项工作。上帝没有叫他作一个君王。他知道他的儿孙没有能力领导国家,除非上帝特别地选召他们。但上帝的呼召没有临到他的家庭,世袭统治地位的弱点反映了这一事实,常常直系的后代并不适合这样的工作。

  基甸的高风亮节表现在他拒绝作王。这项提议一定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试探,这往往需要有比打败敌人更大的力量来抵御权力的诱惑。但基甸在那一刻立稳了脚跟,他的话使他可敬地戴上了英雄业绩的冠冕。


士8:24 基甸又对他们说:“我有一件事求你们:请你们各人将所夺的耳环给我。”(原来仇敌是以实玛利人,都是戴金耳环的。)

【本会注释】

  以实玛利人。以实玛利和米甸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创25:2)这两个名字在经文中常常互换,因为他们近亲血族关系,并且居住在同一地区,在那里相互通婚并长期融合。


士8:25 他们说:“我们情愿给你。”就铺开一件外衣,各人将所夺的耳环丢在其上。

【本会注释】

  情愿给你。经历七年的被掠夺后,从米甸人的压制下解脱出来获得自由是一件幸事,对基甸的拥戴之情也逐渐坚定起来,以色列人欣然同意他们拯救者的要求,把这些最贵重的战利品交给他。


士8:26 基甸所要出来的金耳环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还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环、耳坠,和所穿的紫色衣服,并骆驼项上的金链子。

【本会注释】
  重。金耳环的重量大约是42磅10盎司(19.3千克)创24:22记载一个耳环是半舍客勒。
  月环。原文希伯来字saharonim(见21节)。

  耳坠。原文希伯来字netiphot.就是“坠子”是挂在耳垂上的坠子。


士8:27 基甸以此制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后来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

【本会注释】
  以弗得。以弗得是大祭司穿的无袖坎肩,肩带上刻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的两块红玛瑙(出28:6-35;《祖知》第三十章)。这个单词也用于简单的外袍上,如撒母耳穿着它在圣殿中侍奉(撒上2:18)以及大卫在约柜前跳舞穿着的衣服(撒下6:14)。很明显这是许多祭司穿的外袍(撒上22:18)。大卫的祭司亚比亚他用以弗得向耶和华求告(撒上23:6,9-12)。基甸的以弗得和胸甲仿照祭司穿的以弗得做的(《祖知》第五十三章)
  邪淫。以色列人明显地把以弗得当作崇拜的对象。
  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作者暗示基甸死后临到他家的不幸与此以弗得有关系。人们怀疑促使基甸在俄弗拉建立这个崇拜的动机。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是在以法莲支派的示罗,会幕位于那里。或许是以法莲人傲慢自大的态度(士8:1)让基甸对他们十分怨恨,使他不屑于到以法莲的地域去崇拜。他被选召为士师之前,天使在他家附近显了一个神迹,他就断定上帝在暗暗告诉他,要建立一个新的敬拜场所,他应该在那里做祭司的工作。他曾请求显出神迹的征兆,并得到了应允。在他后来士师的工作中,他感到时时求问耶和华的需要,因此,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就仿照会幕里的那个以弗得又制造了一个,他的罪在于未经上帝的同意便接过了亚伦祭司职位的特权。这种从正确的预备中的偏离,导致他的至亲乃至部族的人更广泛的背道。百姓因此被这个昔日推翻偶像崇拜的人引至歧途。毫无疑问,基甸并不是打算转离对上帝的崇拜,他的目的或许是好的。然而,他离开属天的引领,主观的估算一个新的宗教中心的需要,就打开了通向灾难之路的大门。对基甸来说,没有借口放弃上帝在属天的敬拜和侍奉中标明的印记。若基甸一如既往地寻求上帝的引领,他就不至于使他的亲人和百姓陷于可悲的境地。

  基甸的历史警示人们,良好的用心更需要做出值得称道的行动。而且,人的地位越高,他邪恶榜样的影响力就越深远;因此,越是伟人就越需要效法上帝的样式把握生命中的行为举止。只有上帝的律法是唯一准绳。尽管基甸有失败的经历,但在使徒的希伯来书中因他早期的信心,依然得到称赞(来11:32)。


士8:28 这样,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抬头。基甸还在的日子,国中太平四十年。

 
基甸去世
士8:29 约阿施的儿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里。
士8:30 基甸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本会注释】

  许多妻子。这些妻妾说明了基甸的富有和权力。多妻制仅在统治者或极富裕的家庭采用。基甸家庭的描述在这里(30,31节)为以后的一系列事件提供了背景(第九章)。


士8:31 他的妾住在示剑,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基甸与他起名叫亚比米勒。

【本会注释】
  妾。结局指出她可能是一个迦南人。事实是这个妇女与她的亲戚留在示剑,没有来到基甸在俄弗拉的家,这说明这是早期阿拉伯人称作“sadika [女性朋友]”的婚姻。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妇女居住在自己的民中,由丈夫一次次来访。在这种婚姻中所生的孩子算作妻子家族的成员,他们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

  与他起名叫。希伯来原文是“他给他名字”。这里所用的句子频繁采用后来生活中的父家姓氏(王下17:34;尼9:7;但5:12)。因此,有人认为亚比米勒意思是“一个王的父亲”,这是基甸观察到这个孩子的雄心和自负的性格时取的名字。该名可能也有“我父亲是王”的意思。所以,该名也可能是母亲取的,因爱慕虚荣,让所有的人记住这个孩子父亲是强有力的士师基甸。亚比米勒被证实是基甸的一个不足称道的儿子,因为他有他父亲的勇气和精力,但却没有他的德行。


士8:32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年纪老迈而死,葬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在他父亲约阿施的坟墓里。

【本会注释】
  死。基甸平静和幸福地去世,但是他种下的邪恶种子在下一代中结下了苦果。很少人认识到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俄弗拉。见士 6:11。


士8:33 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

【本会注释】
  诸巴力。见士2:13,17。不可容忍的敬拜方式很快引向对假神的崇拜。

  巴力·比利土。原文字义“立约的主”。同样的神祗被叫作“比利土神”意思是“立约的神”(士9:46)。示剑有一座庙供奉这个神灵(士9:4)。我们不清楚“立约的主”这个名是否是指统管迦南城邑缔结盟约的神,或是指在巴力和他的崇拜者之间有一个约。还是说在示剑的迦南居民与以色列新来者之间所立的约。两个民族的联盟常常由一个共同的崇拜契合在一起。在以后时期中像这样的政教联合常常把以色列人引向偶像崇拜。以色列人被禁止(士2:2)与外邦民族结成联盟。在以色列人中背道的第一个征兆之一,就是倾向把他们与外邦邻居之间的藩篱挪开。似乎让步是立约关系中必需的,而这种让步常常是单边的;就是以色列太频繁地放弃他的信心。


士8:34 以色列人不记念耶和华他们的上帝,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

【本会注释】
  不记念。健忘成了上帝的跟随者的普遍的毛病。安全在于铭记上帝在过去的引领和作为,并继续不断地仰赖祂的领导。感恩涌自回想和反思,当人们不思想上帝对他们的赐福时,他们就会忘记祂,变得不知感恩了。这种忘恩负义成了不信的根源(见罗1:20-28)。
  这使我们以积极努力来记念上帝。人类头脑构成就是这样,他不会保留那些疏于回想之事的记忆。因此,通过我们日常对圣经的研习,不断更新对上帝所施行祂救恩历史的认识,并在属天的敬拜中得以演练。因此也需要回顾当今教会的历史,常常回想上帝在我们个人经历中的引领。
  “记念”一词与许多希伯来单词一样常用,不仅是指有意识地将这些事情保留于心中,更是要求按照对这些事实的认知的命令行出来。上帝所说“记念”的意思,就是依照祂的要求敬拜祂。基甸对“记念”的理解,是向他的子孙显示尊荣,也是留意他的建议和遵循他对未来以色列领地的权限安排。

  基甸的错误在于,他认为设立对以弗得的崇拜能够使百姓保持对耶和华的忠诚,这是极为荒唐的作法。他死后,以色列人既没有思想他,也没有思想上帝对他们施行的拯救。


士8:35 也不照着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们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本会注释】
  也不……厚待。这个句子是对下一章所述事件的概括。那些曾拥戴基甸作王的人,没有善待他的子孙。这个世界多么健忘,今天的英雄明天就被遗忘。
耶利米书18章

 

提要:1 用窑匠的比喻说明上帝处置列国的绝对权力。11 为犹大的悖逆而发出惩罚的警告。18 耶利米就有人谋害他而献上祈祷。


1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本会注释】

这个信息没有标明日期。但耶18章与耶19章似乎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发布这个信息的日期可能是公元前605年(见耶19:1注释)。


2 “你起来,下到窑匠的家里去,我在那里要使你听我的话。”

3 我就下到窑匠的家里去,正遇他转轮做器皿。

【本会注释】

转轮。直译是“两个轮子”。古时有些转轮是由两个石圆盘构成,一个轮子在另一个之上转动。下面的轮子在脚的帮助下推动机器,上面的轮子承载泥土,在转动时让窑匠用手来塑造。


4 窑匠用泥做的器皿,在他手中做坏了,他又用这泥另做别的器皿;窑匠看怎样好,就怎样做。

【本会注释】

坏了。直译是“毁掉了”(见耶13:7注释)。

他又用这泥。即用这泥塑造成另外一个器皿。


5 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

6 “耶和华说:以色列家啊,我待你们,岂不能照这窑匠弄泥吗?以色列家啊,泥在窑匠的手中怎样,你们在我的手中也怎样。

【本会注释】

岂不能照这窑匠弄泥吗?上帝在这里对以色列说话,不是针对个人或个人的得救,而是针对整个民族,和他们与祂立约的关系(见第7节)。上帝过去对待以色列的一切作为,都是基于呼召以色列人作为祂所显示之旨意的监护人(罗3:1,2),以及祂拯救世界的特殊工具(创12:1-3;申4:6-9,20;7:6-14;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26,27页)。上帝已经清楚地告诉祂的子民,他们只有严格地顺从,才能得到祂的福气,并成为别人的福气(申28:1-14)。如果他们不顺从,就会被咒诅,使以色列人最终失去选民的资格(申28:15,63-66)。上帝在这里通过耶利米重申祂以前藉摩西所说过的话,并警告说,如果他们不顺从,就会使赐福的应许失效。但如果他们真心悔改了,被弃绝的警告也就不会实现了(耶18:7-10)。关于上帝对待各国的原则,见但4:17注释;又见出9:16,17注释。

泥在窑匠的手中怎样。作为一个民族,以色列自愿与上帝立约(出19:3-8;24:3-8)。这样,他们就接受上帝为他们的王(见撒上8:7),由祂来指导国家的事务,以便通过他们,达到拯救世界的目的(见约4:22;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26-30页)。他们因自己的选择而成了窑匠手中的泥。在耶利米的时代,“窑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作坏了”(耶18:4)。作为大窑匠,上帝有理由把这个民族抛弃。但是祂凭着自己的慈怜,愿意收回这无用的器皿,用于“另作别的器皿”(第4节)。只要他们学会爱上帝并事奉祂,以前的一切应许仍有可能实现(亚6:15;参赛54:7;结36:11;43:10,11;弥6:8;亚10:6;又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31,32页)。


7 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

【本会注释】

上帝用这些话提醒耶利米担任先知工作的使命(耶1:10),声明一切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祂手中(见诗103:19;但2:20,21;4:25)。


8 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本会注释】

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本文揭示了深刻的真理。这是一个道德的宇宙。各国的兴衰取决于他们与道德律法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遵从公义和慈爱的法规,公平地处理自己的事项,就 “尽都顺利”(诗1:3)。但如果她实施暴政,完全关注物质和世俗的价值观念,在国家和国际上事务上无视诚实的准则,就“必灭亡”(见诗1:6)。犹大仍有悔改的时机。

我就必后悔。见创6:6;珥2:13注释。


9 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建立、栽植;

10 他们若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不听从我的话,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福气赐给他们。

【本会注释】

犹太人不要因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就保证能永远得到上帝的悦钠,不管他们有没有遵行上帝的旨意。


11 现在你要对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说:‘耶和华如此说:我造出灾祸攻击你们,定意刑罚你们。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

【本会注释】

造出(yasar)。见创1:1注释。本章的“窑匠”来自这个词根。上帝正在审判祂的子民。但还是有机会的。“各人当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


12 “他们却说:‘这是枉然。我们要照自己的计谋去行。’各人随自己顽梗的恶心做事。”

【本会注释】

这是枉然。这句话实际上犹大的百姓并没有说,而是上帝根据他们的心思和行为代他们说出来的。它所表达的,并不是一种绝望的态度,而是公然拒绝上帝在前一节所显示的慈爱。背道的人似乎在说:“不要指望我们会按你的意思去做”(见耶2:25)。

顽梗。直译是“固执”。


13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们且往各国访问,有谁听见这样的事?以色列民(原文作处女)行了一件极可憎恶的事。

【本会注释】

你们且往各国访问。见耶2:10,11。不幸的是,外邦人尚且能忠于他们的假神崇拜,以色列人对上帝却是虚情假意。

处女(bethulah)。见赛7:14注释。揭露了以色列属灵奸淫的羞耻(耶14:17;结16)。


14 黎巴嫩的雪从田野的磐石上岂能断绝呢?从远处流下的凉水岂能干涸呢?

【本会注释】

利巴嫩的雪从田野的磐石上岂能断绝呢?说明上帝的大能就像黎巴嫩永不断绝的雪,是祂的子民所应该信赖的。

岂能干涸呢?直译是“被拔出来”,就的干了。从远方高山上流下来的,人们所渴望的凉水是永不干涸的。


15 我的百姓竟忘记我,向假神烧香,使他们在所行的路上,在古道上绊跌,使他们行没有修筑的斜路,

【本会注释】

使他们在所行的路上,在古道上绊跌。指把人们引入歧途的假先知和假教师(见耶14:13-18)。

在古道上。就是 “他们所行的路”,指先祖恒久的信心(见耶6:16注释)。犹大离开宽阔的大路,走进狭窄的小道,除了“绊跌”,还会怎么样呢?


16 以致他们的地令人惊骇,常常嗤笑;凡经过这地的必惊骇摇头。

【本会注释】

令人惊骇。即将来临的入侵将使人口完全流失。两个“惊骇”的词根是一样的。

常常嗤笑。表示不断地嘲笑。

摇头。不是嘲笑,而是同情土地的荒凉。


17 我必在仇敌面前分散他们,好象用东风吹散一样。遭难的日子,我必以背向他们,不以面向他们。

【本会注释】

东风。指来自荒漠的炽热,难熬,充满尘埃的风(见耶4:11注释;参诗48:7;拿4:8)。

以背向他们。上帝“面”上的光充满有喜乐与平安(见民6:25,26),不面向他们,就是把他们留在不幸的阴影中。这是对那些背离上帝之人的公正报应(见耶2:27)。


18 他们就说:“来吧!我们可以设计谋害耶利米;因为我们有祭司讲律法,智慧人设谋略,先知说预言,都不能断绝。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不要理会他的一切话。”

【本会注释】

来吧。先知刺耳的信息引起了百姓的反感。他们公然表达了敌意,想要杀死耶利米(见耶11:21)。

因为我们有祭司讲律法。百姓自欺欺人地以为他们所欢迎的祭司和先知已经在律法上给了他们充份的指导,值得他们信赖,不必理会耶利米所警告将来危机。本节的局面很可能就是巴施户珥阴谋的背景(见耶20:1-3)。


19 耶和华啊,求你理会我,且听那些与我争竞之人的话。

20 岂可以恶报善呢?他们竟挖坑要害我的性命!求你记念我怎样站在你面前为他们代求,要使你的忿怒向他们转消。

【本会注释】

挖坑。形象地比喻敌人对先知的仇恨。他们要挖坑捕捉他,就像捕捉野兽一样。

我的性命。指“我”(见诗16:10注释)。

我怎样站在你面前。这里特指先知为他的同胞代求,没有取得成功(见耶14;15)。后典《马加比下》提到了耶利米的代求:“然后阿尼亚回答说,这是爱护你的弟兄、不停地为犹太人民和圣城祈祷的人。他就是上帝的先知耶利米”(《马加比下》15:14)。


21 故此,愿你将他们的儿女交与饥荒和刀剑;愿他们的妻无子,且作寡妇;又愿他们的男人被死亡所灭,他们的少年人在阵上被刀击杀。

【本会注释】

关于第21-23节表面上复仇的语气,见咒诅诗的注释,《SDA圣经注释》卷三第624页。


22 你使敌军忽然临到他们的时候,愿人听见哀声从他们的屋内发出;因他们挖坑要捉拿我,暗设网罗要绊我的脚。

【本会注释】

愿人听见哀声。百姓拒既拒绝了上帝所提供的怜悯,就只能让巴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了。他们将残暴地对待其中的居民(见王下8:12;何13:16)。亚述的雕刻展示了古代战俘的可怕命运。

网罗。捕鸟人所用的(见诗140:5;142:3)。


23 耶和华啊,他们要杀我的那一切计谋,你都知道。不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也不要从你面前涂抹他们的罪恶,要叫他们在你面前跌倒;愿你发怒的时候罚办他们。

【本会注释】

见第21节注释。


耶利米书19章

提要:用打破窑匠瓦瓶是表号,预言犹太人因犯罪而导致的惨境。


1 耶和华如此说:“你去买窑匠的瓦瓶,又带百姓中的长老和祭司中的长老,

【本会注释】

耶和华如此说。本章和耶7章有许多相类之处,所以不少注释家认为,耶利米这里的两段谈话发表在约雅敬执政的早期。本章的事件与耶25,20和36章的事件有密切的联系,说明本章的事件可能发生在约雅敬第四年,大约在公元前604年(见《先知与君王》第432页)。

去取。直译是“去买”。

古人。直译是“长老”,即市民和神职人员中的资深代表。


2 出去到欣嫩子谷、哈珥西(就是瓦片的意思)的门口那里,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本会注释】

欣嫩子谷。位于耶路撒冷南面(见625页地图;见耶7:31注释)。可能得名于它的第一个主人或曾驻扎在那里的人。详见王下23:10;太5:22注释。

哈珥西(就是瓦片的意思)的门口。起这样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它通往抛弃瓦片的地方。若是如此,这里的整个背景就向耶利米提供了形象的例证,说明犹太人因背道而即将面临的遭遇。


3 说:‘犹大君王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当听耶和华的话。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我必使灾祸临到这地方,凡听见的人都必耳鸣;

【本会注释】

犹大君王。这里用了复数,可能指当时执政的约雅敬和他的继位者约雅斤。

听见的人都必耳鸣。这句话在《旧约》最早用来预言示罗原来圣所的厄运(撒上3:11;见诗78:60),这里指耶路撒冷及其圣殿的毁灭(见耶7:14;参王下21:12-15)。


4 因为他们和他们列祖,并犹大君王离弃我,将这地方看为平常,在这里向素不认识的别神烧香,又使这地方满了无辜人的血,

【本会注释】

将这地方看为平常。直译是“使这个地方认不出来”,或“使这个地方变得奇怪”,即他们使这地方从敬拜上帝转向异教的神(见王下21:1-5,10-12;代下33:1-7)。

无辜人的血。显然指残酷地把孩子献给摩洛(见耶7:31注释)。


5 又建筑巴力的邱坛,好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子,作为燔祭献给巴力。这不是我所吩咐的,不是我所提说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本会注释】

巴力的邱坛。见耶2:23。

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子。见耶7:31注释。

这不是我所吩咐的。用含蓄陈述的辞格进行强调。上帝不但没有命令吩咐这些做法,而且严令禁止,否则予以严厉的惩罚(见利18:21;20:1-5;申12:31;18:9,10;耶7:31)。


6 耶和华说:因此,日子将到,这地方不再称为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称为杀戮谷。

【本会注释】

陀斐特。据本节的描述,陀斐特与“欣嫩子谷”(见第2节)一样,在以赛亚和耶利米的时代,把孩子“经火献给摩洛”为祭(王下23:10;见耶7:31注释)。

杀戮谷。作为犹大偶像崇拜暴行的正义报应,这个臭名昭著的地方在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占领时成为“杀戮”的场所(见王下25:1-9)。


7 我必在这地方使犹大和耶路撒冷的计谋落空,也必使他们在仇敌面前倒于刀下,并寻索其命的人手下。他们的尸首,我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

【本会注释】

我必……使……落空。直译是“我必废弃”。

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见耶7:33;16:4;34:20;启19:17,18。


8 我必使这城令人惊骇嗤笑;凡经过的人,必因这城所遭的灾惊骇嗤笑。

【本会注释】

令人惊骇嗤笑。见耶18:16注释。

灾。直译是“打击”,指入侵的巴比伦人该地带来的创伤和杀戮。


9 我必使他们在围困窘迫之中,就是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窘迫他们的时候,各人吃自己儿女的肉和朋友的肉。’

【本会注释】

见申28:49-57;哀2:20。约瑟弗斯夫曾记录了公元70年提多围攻耶路撒冷期间,一位母亲在可怕的饥荒中吃了自己孩子的事(《战争史》 vi.3.4)。


10 “你要在同去的人眼前打碎那瓶,

11 对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照样打碎这民和这城,正如人打碎窑匠的瓦器,以致不能再囫囵。并且人要在陀斐特葬埋尸首,甚至无处可葬。

【本会注释】

以致不能再囫囵。上帝一再警告祂的子民:祂要因他们的罪而降灾于他们(耶4:6,7;18:11等)。先知现在要用一个惊人之举让人深刻认识到这一真理。打碎瓶子形象地说明了巴比伦入侵犯的后果。但警告是有条件的。要避免城市和国家的厄运,现在还不算太晚。上帝曾宣布,“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耶18:7,8)

“以致不能再囫囵,”并不是暗示上帝撤回了祂的应许,不让以色列人在被掳到巴比伦之后回归应许之地(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31页)。这些应许后来有进行重复(耶29:10;30:3等),与现在的预言根本没有矛盾。

直到犹太人拒绝了基督,他们才最后失去了上帝子民的资格(太21:33-43)。关于犹太人现在的回归与古代预言的关系,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33页。

在陀斐特葬埋尸首。见第6节注释。葬在陀斐特,象征上帝因背道者的罪孽而降在他们身上的惩罚之火。

甚至无处可葬。见耶7:32注释。


12 耶和华说:我必向这地方和其中的居民如此行,使这城与陀斐特一样。

【本会注释】

形象地描述了类似于欣嫩子谷的毁灭(见第2节注释)。陀斐特的名字所象征的厄运,将落到整个耶路撒冷城市(见耶7:31注释)。


13 耶路撒冷的房屋和犹大君王的宫殿是已经被玷污的,就是他们在其上向天上的万象烧香、向别神浇奠祭的宫殿房屋,都必与陀斐特一样。’”

【本会注释】

在其上。古代房屋的平顶是便于敬拜天体场所(见耶32:29;番1:5)。

天上的万象。太阳,月亮和星星(见耶8:2)。


14 耶利米从陀斐特,就是耶和华差他去说预言的地方回来,站在耶和华殿的院中,对众人说:

【本会注释】

先知曾在欣嫩子谷对百姓的首领们传达了他的信息(见第1,2节)。在他来到圣殿,向全体百姓宣布上帝即将降下的惩罚。


15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我必使我所说的一切灾祸临到这城和属城的一切城邑,因为他们硬着颈项不听我的话。”

【本会注释】

耶利米对百姓的讲话显然重复了他以前在欣嫩子谷对首领们所说的话,所以本节只是把信息简要地概括了一下。


使徒行传7章

提要

1 大祭司允许司提反,征对糟践圣所之控告为自己当众申诉,2 司提反说明先祖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侍奉乃是正确、合理,并且说明上帝如何拣选先祖们,20 在摩西出生之前,就是在建造会幕和圣所之前:37 摩西自己见证了基督:44 当时以色列人地上所侍奉并遵守的一切仪式,都是根据天上的样式进行的,并且持续了一个时期:51 司提反谴责这些人的叛逆行为,指明正是他们杀害了基督,就是那位义者,历代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54 他的这番话大大激怒了这些听众,他们蜂拥而上用石头打死了司提反,司提反将自己的灵魂交给耶稣,并且谦卑地为那些用石头打他的人祈祷。


司提反当众申诉

徒7:1 大祭司就说:‘这些事果然有吗?’

【本会注释】

这些事果然有吗。这是大祭司所发的问题,它打断了旁观者的惊奇,因为他们亲眼看到司提反的面貌,但是,这问题很符合正式审讯开头语的习惯,并且同当年审讯耶稣时所问的话相似(太26:62)。被告人可以为自己的罪辩护,或者有罪或者无罪,以下司提反开始为自己申诉。


徒7:2 司提反说:“诸位父兄请听!当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在美索不达米亚还未住哈兰的时候,荣耀的上帝向他显现,

【本会注释】

司提反说。司提反的回答乃是信心的宣布。也同样是对控告他之人的告发。见本章附注的注1。

诸位父兄。司提反的演说很有威严,比使徒彼得的演说词更为自然(参徒4:8)。司提反虽然被控告,但他依然称呼这些犹太领袖为“父兄”,并且显出对这些长老的尊敬。使徒保罗曾经站在营楼的台阶上,使用同样的措辞向群集的控告者分诉(徒22:1)。

荣耀的上帝。直译是“有这荣耀的上帝”,就是指上帝曾在荣耀的云柱以及火柱中向以色列人显现,并向他们显明自己的荣光(出13:21,22;出40:34,35)。上帝的荣耀就是他的品格(见出34:6注释)。这令人难忘地显示了耶稣基督的生活以及工作(见赛40:5;约1:14注释;参雅2:1)。这里所使用的“荣耀的上帝”使司提反的演说在开头就很明智。它不但反驳了对他糟践圣所的控告,而且为上帝,就是犹太人口称自己敬畏的上帝,新的真理预备了道路。

显现。这显明在圣殿未建之前,上帝就已经向人显现。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了耶和华向亚伯拉罕显现,除了吩咐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之外,一共是五次(创12:1-3;15:7):耶和华的应许(创12:7),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13:14-17),为约盖了印章(创15),奉行割礼的约(创17:10),这个约在幔利的橡树那里重申(创18:1)。

美索不达米亚。直译是“在两条大河之间”,即坐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国家(参创24:10注释)。这里司提反似乎是指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地区,它在波斯湾的北方。因为亚伯拉罕的本家被称为“迦勒底的吾珥”(创11:31;见徒7:4),并且也被约书亚称为“在大河的那边”(书24:2,3),即在幼发拉底河的那一边。吾珥城的遗址目前还没有彻底确定。

哈兰。这里司提反似乎要把美索不达米亚同哈兰分开,事实上,哈兰就是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的一个座城。


徒7:3 对他说:‘你要离开本地和亲族,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

【本会注释】

离开本地和亲族。司提反引用了圣经创12:1,但是省略了“从你的父家”几个字,大概是因为这里司提反在指亚伯拉罕从吾珥离开父家,因此,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亚伯拉罕在哈兰告别了亲朋好友。


徒7:4 他就离开迦勒底人之地,住在哈兰。他父亲死了以后,上帝使他从那里搬到你们现在所住之地。

【本会注释】

迦勒底人之地。大概是指巴比伦(见创10:22注释)。

他父亲死了以后。关于这段陈述与创11:26,32;12:1之间的联系见创11:26注释。他拉死时205岁;那时亚伯拉罕74岁。

上帝使他搬到你们现在所住之地。即上帝使亚伯拉罕迁移到这地,或者说是上帝促成他的移居。希腊文要比英文更清楚一些。这里谈话对象的改变(参徒6:6)大概是讲话者所做的自然变更,并非作者所为。这里赞成徒第7章为司提反演说中的原封申诉,未经作者修改。


徒7:5 在这地方,上帝并没有给他产业,连立足之地也没有给他;但应许要将这地赐给他和他的后裔为业;那时他还没有儿子。

【本会注释】

没有给他产业。事实得到了证实,先祖亚伯拉罕向别人购买坟墓一事就可以证明,圣经记载他向别人买了麦比拉洞作为坟墓(创23章),因为拥有一所坟墓几乎不能称之为继承的产业。事实上,如果他已经获得产业的话,他向别人买坟墓一事大可不必。他使用了大片不属于他的,放牧的草地,就是迦南中部和南部的地区,他在那里喂养自己大群的牛羊,但是这些土地并不是专门属于他的地区,当然也不能算为继承的产业。

立足之地。这句直译是“甚至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但应许。见创12:7;13:15,16。

为业。相当于“拥有”。

还没有儿子。当先祖亚伯拉罕75岁之时,离开本家哈兰(创12:4),直到他100岁,才得了儿子以撒(创21:5)。


徒7:6 上帝说:‘他的后裔必寄居外邦,那里的人要叫他们作奴仆,苦待他们四百年。’

【本会注释】

上帝说。在七十士译本中,这里主要是指创15:13,14。

寄居外邦。指迦南和埃及(见创15:13注释)。

四百年。见创15:13;出12:40注释。


徒7:7 上帝又说:‘使他们作奴仆的那国,我要惩罚。以后他们要出来,在这地方事奉我。’

【本会注释】

他们要出来。这里司提反所说的话乃是当年上帝对摩西的应许(出3:12),司提反很自然地将它与给予亚伯拉罕的应许结合起来。


徒7:8 上帝又赐他割礼的约。于是亚伯拉罕生了以撒,第八日给他行了割礼。以撒生雅各,雅各生十二位先祖。

【本会注释】

割礼。这乃是在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的一个约,受这割礼是要作为他们与上帝之间的证据(见创17:10-14注释)。

生了以撒。以撒的出生建立了客观的证据,说明上帝确确实实现了他与亚伯拉罕之间所立的约。亚伯拉罕为自己的儿子以撒施行割礼,继续履行自己在这个约中所有的职责。

先祖。关于这个词见徒2:29注释。这里所说的先祖是指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支派的创始人。


徒7:9 先祖嫉妒约瑟,把他卖到埃及去;上帝却与他同在,

【本会注释】

嫉妒约瑟。这里说明约瑟的哥哥们“恨他”(创37:4,5)并且“嫉妒他”(第11节)。这是司提反申诉中的第一步,暗示上帝在地上的使者总是被人敌对、嫉恨,这些人乃是希伯来民族的代表。

把他卖到埃及去。事实上,约瑟起初是被他的哥哥们卖给了米甸人和以实玛利人(创37:25,28),然而,由于这些人又将约瑟卖到埃及做了奴隶,所以这里司提反说约瑟被卖到埃及并不为过。约瑟自己也曾经对他的哥哥们说“你们把我卖到这里”(创45:5)。

上帝却。相当于“而上帝”。这反映了创39:2,21,23的记载。上帝的临格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因为即使在异教的埃及上帝也与约瑟同在。回忆这段事实一定给考验中的司提反带来了安慰。


徒7:10 救他脱离一切苦难,又使他在埃及王法老面前得恩典,有智慧。法老就派他作埃及国的宰相兼管全家。

【本会注释】

脱离。希腊文exaireō,“拔出”、“选出”、“营救”。约瑟并不是被上帝从埃及拯救了出来,而是脱离了他在埃及的苦难。因此,是上帝拯救了他的子民。上帝给他们力量去战胜所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宰相。见创41:38-45。


徒7:11 后来埃及和迦南全地遭遇饥荒,大受艰难,我们的祖宗就绝了粮。

【本会注释】

绝了粮。相当于“找不到食物”。此处一词翻译为“粮”,这个词经常理解为喂牲畜的“饲料”(见七十士译本创24:25,32)。除了食物之外,牲畜受饥荒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他们必须想法弄到粮食解决人与牲畜的需要。


徒7:12 雅各听见在埃及有粮,就打发我们的祖宗初次往那里去。

【本会注释】

。希腊文sitia,“食物”、“粮食”、“玉米”,或者是指麦子,希腊文写为sitos。这不是指北美洲的“玉米”(corn),那里通常称之为“黄玉米”(maize)。

我们的祖宗。这里是指先祖雅各第一次派往埃及籴粮的十个儿子(创42:1-3)。如果这里司提反不只是在这里编排历史顺序的话,他就是在试图说明那些苦待约瑟的人竟然要仰赖由约瑟的智慧而产生的施舍。因此,司提反时代的犹太人要想得到属灵的粮食,就必须要求助于耶稣基督,就是他们杀害的那位耶稣。


徒7:13 第二次约瑟与弟兄们相认,他的亲族也被法老知道了。

【本会注释】

第二次。见创45:1-4.

弟兄们相认。在金雅各版本圣经中,单单本节就出现两次同样的词。在第二个例证中,希腊原文有所不同,应该翻译为“变的明白”。

亲族。希腊文genos,“民族”。约瑟并没有试图隐瞒他的希伯来人身份(创41:12),但是在那场饥荒来临之前,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如今他们弟兄的相认使法老知道了(创45:16)。


徒7:14 约瑟就打发弟兄请父亲雅各和全家七十五个人都来。

【本会注释】

全家。希腊文是suggeneia,“民族”,或者“家族”,在第3节和路1:61也提到这个词。

七十五个人。见创47:26,27注释。有许多关于他们全家下到埃及之时,家中所有人数的记载(见他勒目《末门》123a,123b,宋西诺版第511,512页)。


徒7:15 于是雅各下了埃及,后来他和我们的祖宗都死在那里;

【本会注释】

雅各下了埃及。从那时起,希伯来人就开始了在埃及地430年逗留时期(见创15:13;出12:40注释),出离了应许之地。

死在那里。相当于“就连他自己也死在了那里”。有些解经家认为这里是指先祖约瑟,而不是雅各。


徒7:16 又被带到示剑,葬于亚伯拉罕在示剑用银子从哈抹子孙买来的坟墓里。

【本会注释】

被带到。除了记载先祖约瑟的骸骨被带到示剑埋葬之外(创50:25;出13:19;书24:32),之后,在圣经中就再没有记载任何先祖的尸体被埋葬在应许之地迦南。约瑟夫说,“他们的尸体在后来的某个时间由他们的后裔 [以及他们的儿子] 带到了希伯伦,并且葬在了那里”(《犹太掌故》第二章.8.2 [199];洛俄伯版第四册第251页)。一部犹太人的传统著作记载,这些先祖们的遗体同那些逝世的以色列人从埃及带了出来。

示剑。这里英文的“Sychem”来自旧约圣经中的“Shechem”(示剑)(见创12:6注释)。

亚伯拉罕…买来。先祖亚伯拉罕购买的麦比拉洞,在幔利的东部,希伯伦的附近,是唯一记载先祖所做的一次交易(见创23:3-20注释)。在这里埋葬着亚伯拉罕、撒拉、以撒、利百加、还有利亚。然而,示剑乃是亚伯拉罕进迦南后第一个安身落脚之地,在那里他曾筑过一座祭坛(创12:6,7)。可能他也是用钱买了这地,尽管圣经上没有记载他购买此地。

先祖雅各在示剑买个一块地,这也记载了一次与哈抹的子孙所做的交易,他买了人家的地(创33:19)。这里也曾经筑过一座祭坛(创33:20),约瑟的遗体被埋葬在这里,但是圣经上没有记载雅各其他的儿子也埋葬在了这里(“我们的祖宗”,徒7:15)。耶柔米,公元四世纪的一位基督教作者,他记载到(第86封书信,本笃版),在他的时代,在示剑发现了那十二位先祖的坟墓,并且这记载与保存几个世纪的撒玛利亚传统记载一致。这一点与司提反的信息正正相符,但我们今天的人并不知道。

以抹。源于旧约中的“哈抹”,这里是希腊文。


徒7:17 “及至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日期将到,以色列民在埃及兴盛众多,

【本会注释】

及至。说明日期将要来到,而不是已经来到。

应许亚伯拉罕的日期。即出埃及记里所说的,上帝为以色列人居住在埃及的而规定的时候已经满足(见创15:13,14;出12:40注释;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88-195页)。“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来11:13)。

将到。相当于“临近”,在时间上与开头的“及至”一致。

兴盛众多。见出1:7;12:37注释。


徒7:18 直到有不晓得约瑟的新王兴起。

【本会注释】

新王兴起。原文证据引用(参本册注释第10页)了“治理埃及全地”。这并非仅仅是一个新王那么简单,他不同与先前的埃及法老(见出1:8注释),自然他对与希伯来人的态度也大不相同。

不晓得。相当于“不曾知道”。这大概是指新上任的埃及法老对当年约瑟拯救全埃及的事迹毫无所知,也可能是指这位法老故意无视希伯来人(参太7:23;25:12中对“认识”一词的使用)。


徒7:19 他用诡计待我们的宗族,苦害我们的祖宗,叫他们丢弃婴孩,使婴孩不能存活。

【本会注释】

用诡计。或作“狡猾地”(见出1:10注释)。

苦害。古代表达法使用“恶劣地对待”,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卷9.1 [203])记载,埃及人利用以色列人开辟水道,并且为尼罗河筑堤。

丢弃。相当于“叫他们丢弃婴孩”。这说明了当时的法老王对可恨的希伯来人实施的残忍政策(见出1:22注释)。


徒7:20 那时,摩西生下来,俊美非凡,在他父亲家里抚养了三个月。

【本会注释】

那时。就是当希伯来的婴孩被抛弃的时候。

俊美非凡。直译是“美丽像上帝”(见出2:2注释)。约瑟夫(同上9.6 [231])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婴孩摩西的俊美,令凡看到他的人都惊讶,无不称他俊美非凡。


徒7:21 他被丢弃的时候,法老的女儿拾了去,养为自己的儿子。

【本会注释】

丢弃。摩西的母亲约基别遵守了埃及法老命令,同时也实行了自己的计划(见出2:3注释)。

拾了去。直译是“把他抱了去”,或者是指摩西被他们带出了尼罗河,更有可能是指,摩西被法老的女儿收养。这个词最根本的意思是“选择”,在腓1:22有类似的用法。下面一句说明法老的女儿对婴孩摩西做了什么。

养为自己的儿子。见出2:5,10注释。约瑟夫(同上第二章9.7 [232-237])宣称,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记载,后来继位的法老没有儿子,摩西被选中,作为埃及法老的王位继承人。


徒7:22 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

【本会注释】

学了。相当于“受训练”,或者“受教导”。虽然,在旧约圣经中并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但是,它暗示了摩西与埃及法老家族的关系。

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见出2:11;王上4:30注释。有许多关于摩西前四十年生活的传说。斐罗(《摩西生平》第一章第五节)宣称,要对有关摩西当时所进修的课程详细的记述,但对于这个主题,圣经却保持缄默。

说话…有才能。这里主要讲明当摩西在埃及皇室之时的口才,而且,这样的描述与以下摩西的陈述并不存在矛盾,下面是摩西自己所说的话:“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我本是拙口笨舌的”(见出4:10注释),这句话乃是摩西在米甸寄居40年之后所说。

行事。圣经中没有记载当时摩西的行为,但是对于一位后来带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显明自己卓越才能的领袖,如果他年轻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才能的话,这会让人感觉奇怪(见出2:11注释)。


徒7:23 “他将到四十岁,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将到四十岁。直译是“当他将到四十岁之时”,就是说他将到四十岁的时候。旧约圣经中并没有在这个结合点指明摩西的年龄。只说到当上帝吩咐摩西去见埃及法老之时是80岁(出7:7),也记载他在120岁时去世(申34:7)。古犹太的记载把摩西的一生分为三个四十年(米大示拉巴,创50:22,宋西诺版第1001页),这里司提反也叙述了同样的的三个阶段:(1)四十年的时间在埃及,(2)四十年的时间在旷野放羊,(3)又用四十年的时间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到了迦南的边境。

看望。希腊文episkeptomai,“拜访”,为了亲眼目睹每个人的生活景况,“鉴察”(参出4:31;路7:16;雅1:27)。摩西决心要帮助他的同胞(见出2:11注释)。


徒7:24 到了那里,见他们一个人受冤屈,就护庇他,为那受欺压的人报仇,打死了那埃及人。

【本会注释】

受冤屈。即受折磨、被殴打(参出2:11)。

为…的人报仇。直译是“施行报复”,上帝的百姓受欺压,报复的工作要留给上帝来完成。

打死了那埃及人。见出2:12注释。


徒7:25 他以为弟兄必明白上帝是藉他的手搭救他们;他们却不明白。

【本会注释】

他以为弟兄必明白。相当于“然而他料想”,正如他亲手杀死了那埃及人。他本以为他的希伯来兄弟会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做这事的动机。但是摩西很快就醒悟了。进入摩西心中的这种洞察力没有从旧约圣经中淹没,但可以由圣灵使之进入司提反心里。讲论者同时也在说明一个比较,就是介于先祖摩西以及耶稣基督之间的比较,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被自己试图要帮助的百姓所拒绝。

藉他的手。显然,这里显明是上帝藉着摩西的手要拯救了整个以色列民族,但是他正受到以色列人的误解,他们认为要完成这工作,必须要使用和埃及人通常使用的相同手段──强制。

他们却不明白。一个简洁但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一个词语,突出选民们的愚昧、迟钝。上帝的选民总是不开窍儿,常常是没有预备好,让上帝来施行拯救(参犹太人对基督的态度,约1:11)。


徒7:26 第二天,遇见两个以色列人争斗,就劝他们和睦,说:‘你们二位是弟兄,为什么彼此欺负呢?’

【本会注释】

两个以色列人争斗。即有两个希伯来人在打斗(出2:13)。

就劝他们和睦。直译是“使他们开始和睦”,就是指劝他们和好。

弟兄。摩西当时刚刚觉悟到的,大家都是兄弟之感觉非常强烈,以致似乎在他眼中不能容忍任何有伤兄弟团结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是在异地他乡受痛苦。


徒7:27 那欺负邻舍的把他推开,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

【本会注释】

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正如司提反在第35节所说,他这里强调了摩西的权威很早就被人质疑,并且显明了以色列人在整个历史中拒绝上帝使者的事实,而且这使者乃是为了全以色列民族的利益。以色列人拒绝耶稣乃是一种普遍的风气。


徒7:28 难道你要杀我,象昨天杀那埃及人么?’

【本会注释】

难道你。比较出2:14注释。


徒7:29 摩西听见这话就逃走了,寄居于米甸;在那里生了两个儿子。

【本会注释】

摩西听见这话就逃走了。司提反的叙述很简洁,很快就讲到埃及法老已经意识到发生的事情,并且开始到处搜寻摩西。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章11.1 [254-256])记载,摩西的逃跑也是由于埃及人对他的嫉恨,他们担心摩西将来会发动叛乱。

寄居。这句直译应是“成了一名寄居者”,就是指摩西逃到外地,成了一名外乡人。

生了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名叫革舜,另一个叫以利以谢。他们的母亲叫做西坡拉,是叶忒罗的女儿(见出4:20;18:2-4注释)。


徒7:30 “过了四十年,在西乃山的旷野,有一位天使从荆棘火焰中向摩西显现。

【本会注释】

四十年。第23节提到过摩西已经四十岁,他从那年逃到了米甸,在那里居住四十年,这就标明上帝呼召摩西去拯救以色列人的时候,摩西正好80岁(见出7:7注释)。

西乃山。这座山也常常被称为“何烈山”(见出3:1注释)。

有一位天使。这里司提反引用了摩西在荆棘火焰中的经历,间接地表明他并没有说什么话敌对摩西,驳回了那些人的控告,因为司提反所说的话乃是在大大荣耀摩西,说明他与上帝之间的个人经历。关于这位天使之身份见出3:2注释。

火焰。见出3:2注释。

荆棘。希腊文batos,“多刺高灌丛”或者“荆棘丛”。我们很难确切地辩明这种植物。


徒7:31 摩西见了那异象,便觉希奇,正进前观看的时候,有主的声音说:

【本会注释】

见了。比较出3:3。

有主的声音。见出3:2注释。


徒7:32 ‘我是你列祖的上帝,就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摩西战战兢兢,不敢观看。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的上帝。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在以撒和雅各的名字后面省略了“的上帝”三个字。如果确实如传统记载所说,司提反是耶稣拣选的七十人之一的话,(见徒6:5注释),他无疑曾经听到过当年耶稣所说的话,就是反驳撒都该人有关复活道理的观点,因为撒都该人不相信死人复活(太22:32)。如果当年那些听见耶稣讲论的撒都该人,如今也在听司提反申诉的话,他们自然会想起司提反所引用的乃是当年耶稣的话。这些大能的言语会使他们的心想起耶稣复活的应许,并且耶稣从死里的复活。


徒7:33 主对他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

【本会注释】

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在出3章记载,上帝向摩西显明自己的身份之前,吩咐摩西脱下鞋,从那之后,每当上帝临格之时,摩西自然会脱下自己的鞋。司提反引用先祖摩西的这次经历,乃是为要强调他自己对神圣场所的尊重,并且也说明,上帝的临格决不仅仅局限在耶路撒冷圣殿的范围之内(见出3:5注释)。


徒7:34 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悲叹的声音,我也听见了。我下来要救他们。你来!我要差你往埃及去。’

【本会注释】

我实在看见了。在希腊文中,重复这句话乃是反映了希伯来句型中语势断然的含义,出3:7。本节是对出3:7,8,10节简洁、合并地引用。

我要差你。司提反使用本节经文,大概是为了向他的听众说明,耶稣基督被差遣的方式,像摩西一样,为了响应解救痛苦之呼声,并且拯救他的百姓(见第35节注释)。


徒7:35 这摩西就是百姓弃绝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的;上帝却藉那在荆棘中显现之使者的手差派他作首领、作救赎的。

【本会注释】

这摩西。这节经文乃是在强调先祖摩西受到尊荣,因为上帝亲自向他显现。

百姓弃绝。这里又一次强调希伯来人拒绝摩西,尽管在各方面摩西都证明自己乃是上帝的使者,但对希伯来人来说全都归于徒然。也许司提反在暗示在场的听众如同当年的希伯来人一样拒绝了耶稣。

首领。希腊文lutrōtēs,“释放者”,“赎回者”。这个词在新约圣经的其他地方没有记载,但是在七十士译本中把它翻译为希伯来文go'el 的译文(见诗19:14注释;参得2:20注释)。因而,他的基本含义就包括“释放者”的意思。在圣经的用法中,这个词包括其暗示的意思,与希伯来的同族赎回者之观点相连。摩西从埃及地释放了,同样也挽救了他的百姓,但是耶稣基督却从罪恶和死亡中释放了,并且还赎回了世界上每一个罪人。

藉着…使者的手。直译是“藉着……天使的手”。这里强调了摩西的工作乃是藉着与上天能力的合作而完成的。有关这位天使的身份见出3:2注释;参徒7:30注释。


徒7:36 这人领百姓出来,在埃及,在红海、在旷野,四十年间行了奇事神迹。

【本会注释】

领百姓出来。只有先祖摩西能做到这些,因为有上帝的大能与他同在(见出3:12注释)。

奇事神迹。见徒2:19,22;6:8注释;参本注释第五册第208页。

红海。这里使用的是希腊文给出的名字,关于这个词希伯来文称这海为芦苇海(见英文雅各王版本)(见出10:19注释)。为什么称之为这两种名字并不能确切研究明白。

四十年间。见民14:33;申29:5。


徒7:37 那曾对以色列人说‘上帝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象我’的,就是这位摩西。

【本会注释】

一位先知。这位殉道者司提反,正像使徒彼得一样(见徒3:22注释),提到了旧约圣经申18:15-18的预言。正如彼得,他看到这预言在耶稣身上应验了。如今他报定决心要犹太公会的成员正视这位先知耶稣,就是他们亲手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徒7:38 这人曾在旷野会中和西乃山上,与那对他说话的天使同在,又与我们的祖宗同在,并且领受活泼的圣言传给我们。

【本会注释】

这人。这里仍然是指摩西。

会。希腊文是ekklēsia,“聚集在一起”,或者指“宗教圣会”(见太18:17注释)。

在旷野。司提反心里浮现了一幅当年希伯来人聚集在西乃山下,领受上帝诫命的景象(出19章)。

天使同在。正如第35节,这天使就是上帝自己,也像第31节所说“有主的声音”。

领受。即摩西领受。

活泼的圣言。希腊文logia zōnta,“活泼的圣喻”。Logia一词是logos的小词,“话”。在七十士译本中,它用来指代上帝的话(民24:4,16),以及斐罗(见本注释第五册第93页)使用的摩西十诫。在金雅各英文圣经版本中,“logia”一词翻译为“神喻”(罗3:2;来5:12;彼前4:11)。这里是指摩西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律法,后来又代代相传一直留给了后人。这些圣言被描写为“活泼的”即,活的,他们一代代遵守,并且一代代持续下来(参来4:12;彼前1:23)。


徒7:39 我们的祖宗不肯听从,反弃绝他,心里归向埃及,

【本会注释】

不肯听从。照字面意义上讲,“不愿意变为顺从”,这次反叛是在一个月前上帝拯救他们安然走干地过红海之后,在以色列人中间爆发的,就是在到达西乃山之前(出16:2,3)。当摩西在圣山的时候,他们的不满导致了叛教(出32:1),正如司提反在以下章节中所大体描述的一样。根据推论,司提反是在提出一种平行的对比,就是有关以色列人对摩西的态度,以及犹太人对于耶稣基督之态度的对比。这两个时代的百姓,对于将要拯救他们的赎回者均表现地不顺从,关于顺从见徒5:32。

心里。他们心里确实归向埃及,但事实上他们没有回到埃及,而是留恋那些他们所谓的美好事物,就是他们在埃及做奴隶之时所享有的(见出16:3注释;参民11:4-6注释)。罗得的妻子因为留恋自己的家产,以致在回头看所多玛的瞬间变成了盐柱,死在了那里(创19:26)。耶稣在世之时曾经谴责那些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路9:62)。

归向。或者“转向”。这里司提反所引用的话,乃是来自出16:2,3;32:1-6,除了这几个章节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文(出17:1-3;民11:1-5;14:1-4等)。


徒7:40 对亚伦说:‘你且为我们造些神像,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

【本会注释】

为我们造些神像。见出32:1注释。司提反显明了这些人对领袖摩西所缺乏的信心,以致以色列人违犯了最严重的罪之一──拜偶像。


徒7:41 那时,他们造了一个牛犊,又拿祭物献给那像,欢喜自己手中的工作。

【本会注释】

他们造了一个牛犊。见出32:4,5注释。希伯来人可能在埃及的纥流波利亲眼看到过埃及人如何侍奉公牛犊墨尼威,或者在孟非斯见到过牛神亚皮斯,并且期望铸造一个相似的兽像来代表伟大的上帝,宇宙的主宰。

那像。希伯来人宣称金牛犊是神(见出32:4),但司提反毫无疑惑地称之为“那像”。

欢喜。相当于正在进行中的“欢喜”,就是说,他们继续进行他们敬拜偶像的侍奉,以及伴随那种侍奉的放纵、狂欢。这个动词尤其表达了过节之时的欢喜场面,正如路15:23,24,29 的记载(参出32:5,6注释)。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听到了这侍奉的声音,并不是打仗的声音,而是“人歌唱的声音”(出32:18)。

自己手中的工作。不单单敬拜偶像是对上帝的否认和侮辱,然而,更糟糕的是,他们居然在上帝的地方,亲手制造了一个假神,屈膝敬拜。那些偶像的崇拜者们背弃了他们自己的创造者,竟屈膝向假神下拜,就是他们自己亲手所造的假神。见何6:6。


徒7:42 上帝就转脸不顾,任凭他们事奉天上的日月星辰,正如先知书上所写的说:以色列家啊,你们四十年间在旷野,岂是将牺牲和祭物献给我吗?

【本会注释】

上帝就转脸不顾。相当于“但上帝扭转了脸”。以色列转离了上帝的代理人摩西,如今上帝也向他们转脸(参书24:20)。上帝任凭了以色列人,临到他们的乃是可怕的情形(见何4:17;5:6注释)。使徒保罗在罗马书描述了同样引人注意的情形,罗1:24,26,28。

事奉。希腊文latreuō,“充当雇员”,后来引申为“实施宗教仪式”,“敬拜”。

天上的日月星辰。见申4:19;番1:5注释。以色列人曾经被警告要坚决拒绝、抛弃这种敬拜偶像的罪(申4:19;17:3)。但是史学家(王下17:16;23:5;代下33:3,5)和众先知(耶8:2;19:3;番1:5)都说明,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些警告全都归于徒然。敬拜天上的星体被称为拜神教。它暗指新约圣经中的占星术。

先知书上所写。即圣经旧约中的先知(见路24:44注释)。犹太人通常将十二本所谓的小先知书视为一卷书。司提反依着犹太人的这种公认习俗,并没有鉴别他所引用之经文的作者。

岂是…献给我吗。根据希腊文强调的顺序,译为“以色列人家啊,你们四十年在旷野,岂是将牺牲和祭物献给我吗?”更恰当。这个引文有了小小的变动,是来自七十士译本中的摩5:25,26。根据历史事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以色列人在旷野的四十年里确实将牺牲和祭物献给了上帝。但是从属灵的角度说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百姓中的许多人(尽管实行这牺牲之礼),同时还侍奉诸多的假神,上帝自然拒绝他们这种三心二意的侍奉。


徒7:43 你们抬着摩洛的帐幕和理番神的星,就是你们所造为要敬拜的像。因此,我要把你们迁到巴比伦外去。

【本会注释】

你们抬着。这节经文是引文,有一点点不同,引用与七十士译本的摩5:26,这里与犹太教的马所拉希伯来文大不相同。这节经文关联到以色列人那些不受欢迎、不被接受的侍奉,以及他们对偶像的忠诚。在他们游离的时日里,以色列人本应该单单“抬着”上帝的帐幕,然而,他们却时常“抬着”异教神像的帐幕和居所。

摩洛。见利18:21;20:2注释。在这些章节中,敬拜摩洛乃是严严禁止的。但这禁令却是徒然无用(见王下16:2,3;23:10;耶7:31;32:35;结23:37等).

理番神。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个词有以下几种写法:“Rhemphan”,“Rhempham”,“Rhempha”,“Rhompha”,“Rhaiphan”,以及“Rhephan”。七十士译本中摩5:26中,(这节经文来自那里),有“Rhaiphan”,这个词同希伯来文中的Kywn,or Kîyyûn相同(金雅各,“Chiun”,意思是龛),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希伯来语中有关土星的措辞,“Rhaiphan”乃是一个科普特人,或者说是埃及人的名称。但是在埃及文中,没有同这个希腊字相似的词。然而,阿摩司书,就是司提反引用的这一卷书,清楚地谴责到敬拜天上星宿的行为。因此,这里司提反充分地证明,并且指责古犹太人乃是敬拜偶像之人。

巴比伦外。本节经文乃是引用于摩5: 27,不论是希伯来文还是七十士译本都提到“大马色”。在阿摩司时代,叙利亚,由大马色为代表,它强大的仇敌就是以色列和犹大。当时虏获到巴比伦一事还没有发生,但是,由于司提反是在回忆过去的历史,因此,巴比伦自然就是犹太人最为突出的敌国了,无疑,因为这个原因,司提反藉着圣灵的启示,用“巴比伦”来代替“大马色”。在第37-43节中,司提反指出希伯来人的背教,他们与摩西对立,敌对上帝,在司提反的时日,犹太人藉着拒绝、反对耶稣来转脸敌对上帝。


徒7:44 “我们的祖宗在旷野,有法柜的帐幕,是上帝吩咐摩西叫他照所看见的样式做的。

【本会注释】

法柜的帐幕。见出25:8;民9:15注释。

吩咐。这句直译是“照上帝所指示摩西的样式”。见出25:8,9注释。

照所看见的样式。相当于“按照样式”。正如来8:5(见出25:9注释)。司提反的申诉暗示,天上的圣所才是重要的,并且是中心的体制,因而强调了地上帐幕作为敬拜上帝之中心,乃是暂时的特性。


徒7:45 这帐幕,我们的祖宗相继承受。当上帝在他们面前赶出外邦人去的时候,他们同约书亚把帐幕搬进承受为业之地,直存到大卫的日子。

【本会注释】

相继承受。希腊文diadechomai,“按着顺序接受”,就是说他们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关于帐幕的一切事。从埃及出来的那一代以色列人,都死在了旷野里,惟有约书亚和迦勒进入了应许之地──迦南,正是死在旷野这一代人的子孙将帐幕带到了迦南。

约书亚。希腊文Iēsous,同希伯来文中的Yehoshua`意思相同,英文写作 “Joshua”(见太1:1注释)。这里显然是指约书亚作为以色列人的首领,带领以色列人将帐幕搬进了迦南。

承受为业。直译是“取得了那地的产业”

外邦人。这里是指“众民族”,或作“外邦人”,尤其是指那些居住在迦南地的外邦人。

上帝在他们面前赶出。见申9:3;诗44:2注释。

大卫的日子。这里所用的词大概有用意,(1)那些居住在迦南地的外邦人口,直到大卫作王的日子才彻底从那地赶出去;(2)帐幕乃使以色列民族崇拜的中心,一直到大卫王的时代都是如此。然而,在大卫以后的时日,以色列的帐幕就由圣殿来代替了。


徒7:46 大卫在上帝面前蒙恩,祈求为雅各的上帝预备居所;

【本会注释】

在上帝面前蒙恩。大卫为了得蒙上帝的喜悦,他期望为上帝建造一所圣殿,但是由于他流血太多,以致上帝并不允许他这样做(见撒下7:1-17;代上22:6-10注释)。

祈求。相当于“请求”。

预备居所。这些话在现在版本的圣经上下文中很少出现,它们来字七十士译本中诗132:5。这里的希腊文翻译为“帐幕”(skēnōma),也许应该更好地翻译为“居住之处”,由于帐幕(skēnē)在摩西时代就开始存在,以致大卫王希望为上帝建造一所持久的圣殿。

雅各的上帝。原文证据分为(参本册注释第10页)“雅各的上帝”,或作“雅各家”,但是上下文支持金雅各英文版本圣经中的译文,“雅各的上帝”。七十士译本诗132:5中记载了“雅各的上帝”,这里的译文正是来自此节经文。


徒7:47 却是所罗门为上帝造成殿宇。

【本会注释】

所罗门…造成。见王上6:1注释。


徒7:48 其实,至高者并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

【本会注释】

其实。这里是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里指出与前面一节经文的对照,前面提到上帝要在地上的圣所中与人相会,48,49节强调了上帝并不居住在人手所建造的圣殿里。

至高者。关于对此头衔注释见创14:18注释。

不住。这里也可以翻译为“不住人手所造的物里”(参来9:11,24注释),因为这里在原文中没有提到“圣殿”一词。事实上,根本不需要提醒犹太人上帝无所不在的神性,因为有关上帝的本性,他们都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见王上8:27;诗139:7-13注释)。但是他们只全神贯注于上帝曾经应许要恩待圣殿,要亲自临格圣殿之类的真理,直到在他们的思想上,认为上帝只住在他们的圣殿为止。更糟糕的是,他们开始更加重视人手所建造这所圣殿,而不是他们所侍奉的主,竟然忘记了这圣殿是为上帝所建造的。正因为他们长期如此做,使他们自己无法认出并且接受上帝“在肉身的显现”(提前3:16),就是当耶稣道成肉身,住在他们中间,他们竟不认识。

使徒保罗(他曾经听到司提反的申诉),在雅典的亚略巴古与那些哲学家们辩论之时,使用了同样的措辞(徒17:24,25)。

先知说。这句引文是来自福音的先知,以赛亚(赛66:1,2),他曾经看见上帝在天上的殿宇中(赛6:1-7)。


徒7:49 主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你们要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里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本会注释】

天是我的座位。司提反的话,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引用了七十士译本经文。关于第49,50节的评论,见赛66:1,2注释。以赛亚先知指出,至高者不能被人性的局限性所拘禁,但是他却要与那些“虚心痛悔的灵”同住。这些话对于那些听见的犹太人乃是一个谴责。他们的侍奉仅仅以地上的圣殿为中心,他们已经远远不再是“虚心痛悔的灵”了。司提反未说明的呼吁乃是要人接受那位神圣的耶稣,他曾谦卑地在世界上行事为人,在他们中间,并且也向他们显示了天父上帝爱的品德。已经有好一些祭司接受了福音(见徒6:7);还会有更多的祭司不断接受并加入基督教会。这些从旧有的典型体系中皈依的人们乃要在众人的心中建立一个属灵的圣殿。


徒7:50 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吗?

徒7:51 “你们这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常时抗拒圣灵!你们的祖宗怎样,你们也怎样。

【本会注释】

你们这些硬着颈项。司提反讲论大意突然的转变无疑是要解释犹太公会狂暴的情绪在不断高涨,以及因为他的话所引起的一切憎恨(参《述》第十章;太26:65)。显然,司提反已经意识到自己临近死期,并且再多的话也不能感化这些人了,于是,从他嘴里开始迸发出严厉的谴责。这里司提反所使用的几个描述古以色列罪人的形容词如:“硬着颈项的”曾在出33:3,5;34:9使用过,还有“未受割礼的”在利26:41出现过。“硬着颈项的”是指倔强的牛(见出32:8注释)。还有“心未受割礼的”曾经由先知以西结使用过(结44:7)是指“外邦人”。如今,在这关键的时刻,司提反居然告知这些人,他们在圣殿的侍奉乃是烦琐无用的,他把这些人与外邦人归为一类。没有更糟糕的侮辱像这种表达一样,更直接抵触这些狂暴之人了。

常时抗拒圣灵。一个准确的历史总结,因为自从摩西的时日起,这些人的祖先就显出了不顺从,一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他们竟然将主钉死在十字架上,整个以色列民族已经彻底拒绝了上帝的圣灵。希腊文“拒绝”(antipiptō)一词,暗示激烈、奋发的敌对。


徒7:52 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

【本会注释】

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的呢。这里,司提反的话乃是基督所说之话的一个回顾(太5:12;路11:47;13:34)。关于犹太人历史上迫害先知的事情参太5:12;23:37(参帖前2:15;参代下36:16注释)。

传说。相当于“宣布”。

那义者。或作“圣洁的那位”。这种崇高的称号也在徒3:14;22:14用来表达主。这个名字早已经在犹太人的文献中使用,用其表达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伊诺克38:2),以赛亚先知也曾经这样使用,见赛11:4,5。本丢彼拉多的妻子使用这个词表达耶稣(太27:19)。早期教会似乎已经接受了此种表达,新约的约一2:1就是一个应用的例证,那里所使用的希腊文“义”同这里所使用的“义者”是一样的。被人定为是犯罪分子的耶稣基督与所有的人分别开,被称为“义者”,“公义的一位”。如今司提反又提到了这同样的义,司提反站出来,表现的沉着镇静,与那些要为他执行死刑之人的邪恶愤恨形成了鲜明对比。

卖了、杀了。面对加害与他的人,诵读他们的命运,然而,这命运将很快成为他自己的结局,司提反重新提起这些如今迫害他之人原来加害耶稣的罪行,显示对主的尊敬。


徒7:53 你们受了天使所传的律法,竟不遵守。”

【本会注释】

天使所传的律法。是基督,上帝的儿子,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颁布了律法(见出20:2注释)。他也同样是立约的天使(见出23:20注释)。但是当主在西乃山的时候,有一大群的天使跟随着他(参申33:2;诗68:17;加3:19;来2:2注释)。七十士译本中申33:2 说到“在他的右边有天使伴随着他”,而且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五卷.5.3)提到了同样的观点。


司提反殉道

徒7:54 众人听见这话就极其恼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齿。

【本会注释】

众人听见这话。相当于“现在,就是正当他们听见这话的时候”。

就极其恼怒。见徒5:33注释。

因司提反而内心憎恨。直译是“向司提反咬牙切齿”。此类修饰手法在圣经中也经常用到(太8:12;13:42等)。然而,不管怎样,这里是一种毫无夸张之愤怒的体现。犹太人允许自己的愤恨超越了自己控制的范围。他们的愤恨是自己说不出话来,他们想把司提反像撕碎畜生一般的野兽一样致死,要好比用他们充满愤恨的獠牙扯碎猎物一般。


徒7:55 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上帝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上帝的右边,

【本会注释】

但司提反。指明司提反与他敌人明显而彻底的对比。

被圣灵充满。暗示了司提反并不是突然被圣灵充满,而是一个渐渐的经验。正如在本书第六章开头所说(徒6:5),因而,在本章最后描述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

定睛。见徒1:10注释。

望天。司提反看见“天开了”(徒7:56;参赛6:1注释)。然而,在场的人中没有一个看到那天上的荣耀景象,也没有看到天开了,司提反对他所见之异象中,荣耀景象的陈述似乎无形中加重了他的罪行。但是,只有先知可以告诉我们,他们所见到的异象是凭着属灵的眼光,还是凭着肉体感觉的范围(参太3:16;林后12:1-6)。

看见上帝的荣耀。比较创3:24;出13:21;约1:14;徒7:2注释。司提反在演说的开始就提到了“上帝的荣耀”,并且在结束之时向众人说明自己见了异象,有神圣的荣耀照进自己心里。司提反全神贯注地表达他所见到的荣耀。他忘记了自己当前面临死亡的危险,完全将自己投入到天上的那番景象。

耶稣站在。基督常常被描述为坐在上帝的右边。

上帝的右边。见太26:64注释。司提反亲眼看见父上帝以及人子,这大大坚固了司提反在受难之时的信心。


徒7:56 就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边。”

【本会注释】

人子。在新约圣经中,除了在四福音以及启示录1:13;14:14使用过人子一词,只有在这里使用过。司提反可能曾经从耶稣口中听到过这个词,或者是因为他在早期教会中学来的,因为他的讲论先于任何一部福音著作。犹太公会的成员可能回忆起当年耶稣基督受难时,曾经亲自使用过这个词(太26:64)。然后他们就定了主的罪,说他说了亵渎的话。关于这个词注释见可2:10注释;参本注释第五册第917页。


徒7:57 众人大声喊叫,捂着耳朵,齐心拥上前去,

【本会注释】

众人大声喊叫。相当于“他们大声呼喊”,即他们力图使司提反闭嘴,虽然有上帝之荣耀的临格,但他们没有听从,也没有承认自己是罪人。

捂着耳朵。这个动词的希腊文sunechō,“压住”,“堵在一起”,那些暴徒认为司提反的话乃是亵渎的言语,他们自然也不愿意继续听下去。因此,这些人的行为证明自己正适合本章51节的描述。说亵渎话的是他们,而不是司提反。

齐心拥上前去。相当于“齐心奔跑过去”。撒但已经带进当时的犹太公会一种摩西律法中要求的齐心合意(申13:9,10),就是当一个人要被执行死刑之时,百姓要齐心拥上去帮忙。这些狂妄的暴徒根本不能等待政府的判决;他们内心的愿望以及决定都是一致的。有关此类简单执法程序,比较太26:59注释。


徒7:58 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作见证的人把衣裳放在一个少年人名叫扫罗的脚前。

【本会注释】

把他推到城外。根据利24:14 中上帝晓谕摩西的规矩,被告有罪之人必须要推到营外的地方,用石头打死。在司提反的时代,犹太人习惯把该死的人推到耶路撒冷城外执行死刑。

用石头打他。直译是“正在用石头打他”,仿佛这些人是在殉道者司提反祈祷的时候为他执行了死刑(第59,60节)。在摩西的律法中,用石头打死乃是对亵渎罪的刑罚(利24:14-16;见约8:7注释)。但是,不论犹太公会多么严格地遵守法律,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他们没有权利夺人的性命,尤其如果司提反是罗马公民的话(见徒6:5注释)。然而,罗马的行政长官可以轻易被贿赂买通,以致保持缄默(《述》第十章)。彼拉多,那时他仍然是巡抚(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7,68页),可能在这个时候,他碰巧离开了耶路撒冷,然而,事情过后,他未必干涉关于用石头砸司提反一事,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这些人加害与耶稣的事情。

把衣裳放在。犹太人的法律中规定,控告者必须第一个使用致命的石头将被告砸死(申17:7;参约8:7注释)。当时那些控告之人所穿戴的宽松、肥大外袍自然会防碍他们执行司提反的死刑,因此他们要把外套放置在一边(参徒22:20)。

一个少年人。希腊文neanias,“青年”,它适用的年龄范围很广,在20岁到40岁之间。因此,这个词无法表达保罗生活中的年代表(参门9节注释)。有关使徒保罗在司提反殉道之时的推测年龄见本注释第99页。

扫罗。关于“扫罗”这个名字的意义见撒上9:2注释。有关扫罗先前的历史记录,在司提反殉道之事件中他的参与,以及后来他改名叫保罗注释,见本章附注,注2。


徒7:59 他们正用石头打的时候,司提反呼吁主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

【本会注释】

他们正用石头打。司提反在被人用石头打的时候还呼吁基督。

司提反呼吁主。金雅各版本圣经中的斜体字标明,起初圣经中并没有使用这个“主”字。祈祷本身显明司提反乃是向主基督呼吁,就是他方才在异象中亲眼看到站在上帝右边的那位主(第56节)。

接收我的灵魂。见太27:50;路8:55;徒7:60注释。这里路加标明,司提反的祈祷同耶稣断气之时的祷告十分相似(路23:46)。


徒7:60 又跪下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说了这话,就睡了。扫罗也喜悦他被害。

【本会注释】

跪下。司提反要祈求他所十分爱慕的那位,就是他亲眼看见站在上帝右边的那位人子,无疑,他已经因为众人的石头跪在了地上。

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直译是“不要把这罪算到他们头上”。在这种情形之下,关于那些迫害他之人过去的罪,司提反做不了什么,但是,他有权利祈求上帝赦免这些人在迫害他的事上所犯的一切罪。在为这些人祈求上帝赦免的事上,充分体现了司提反满有赦免的灵,正如他所信奉的基督一样的性情(参路23:34)。

就睡了。见可5:39;约11:11注释。贯穿整个申诉过程,司提反的一言一行与那些控告他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些控告之人心中充满了报复的怒火,然而,司提反正像耶稣基督面队当年在审判厅一样,保持着镇静、沉着。作者路加,在结束对这位殉道者高尚事迹的描述之时,在他的用词中仍然显示出神圣的氛围,最后他是用“就睡了”三个字记述了司提反的死。这场斗争结束了,上帝的仆人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上帝那位大有信心的勇士离开了混乱邪恶的场所,安详地睡在主的里面,直等到复活的日子。《使徒行传》下面的几章中可以看出,司提反的殉道并非徒然无益。

扫罗也喜悦。虽然扫罗没有亲手打死司提反,但当时他为害死司提反而感到高兴。司提反在临死前所表现的毫无惧怕,肯定触动了扫罗,这种触动比扫罗自己所意识到的还要深刻。这件事情随即引起了扫罗那种法利赛教门的狂热,以及司提反殉道一事之间内心剧烈的争斗。结果,扫罗违背了自己良心的声音,更加地反对基督徒所传扬的真理,苦毒地迫害基督徒(《述》第十—十二章)。这时,扫罗由于为那些残害司提反的人看守衣服,所以被奖励,使他成为犹太公会的一员(见《述》第十章;见林前7:7注释)。在扫罗悔改之后,他为自己在害死司提反的事上起的作用感到深切地悔悟(参徒22:20)。


第七章附注

注1  司提反的演讲中有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如演讲的目的、所提出的事情、对事实的提问。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有些事项应当予以考虑:(1)这篇讲论是在路加写《使徒行述》时才记录的,并不是作者路加在三十年之后按照其内容以及重要而做的理解,这篇演讲大概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在场听众叙述给路加的,例如扫罗(后改名为保罗),以及一个皈依的犹太祭司(徒6:7)。当然,上帝可能直接将司提反的讲论启示给作者路加(2)司提反的这篇讲论永远也不可能讲完,因为在他讲述的时候,那些暴怒的听众就已经蜂拥而上,将他拖到耶路撒冷城外,并且用石头活活砸死了(3)司提反的这篇讲论是有关历史事件的,使徒彼得在他之前的讲论(徒2章;),以及使徒保罗在他之后的演说(徒13;22;26),以及后来的记载,都少有他的神学思想。司提反的神学观点,(由于发展到了他所处的时代),一定蕴涵在他所描绘的历史故事之中,以及他仇敌的控告中(4)无疑,司提反的讲论是在他们七位被按立执事之后继续传扬福音信息(徒6:7-10),司提反在希利尼人的会堂里讲解真理(见第9节注释)。因此,我们理所当然认为,他的辩护会对于当今学者的分析与评价给予帮助(5)司提反的讲论中提出了一些历史上和解经的难题—例如,先祖亚伯拉罕一直等到他父亲他拉去世之后,才带着全家离开了哈兰(见徒7:4);希伯来宗族中的总人数七十五个人同约瑟在埃及(第14节));还说到先祖亚伯拉罕用银子在示剑购买一个坟墓(第16节);雅各就葬在了那坟墓里(第15,16节);同时也引用了旧约圣经中摩5:26,27的话,这里司提反用“巴比伦”代替了“大马色”;他也提到了一些异教假神的名字(徒7:43)──可以认为是由于,部分或者是全部,我们对于司提反所明白之真理缺乏了解。

在司提反的讲论中,有三个明显的目的:

1.藉着向犹太公会显明他非常熟悉希伯来人的历史,来赢得认可,或者用来调和他们固有的不赞成,同时留出余地证明他的信仰正统。

2.显明历代以来上帝是如何寻找并且带领希伯来人,而且显明希伯来人是如何顽固地拒绝上帝给予摩西的领导权利,拒绝历代的先知,以及他们素来所盼望,并且预言中的弥赛亚。

3.显明敬拜的特征和意义,就是耶和华上帝曾经为了他特选的子民,而指示他们先祖的,同时也涉及到耶稣基督在上帝右边新的加冕工作,这一点应该认识到。这可能被视为最重要的一点,但是叙述地最为简单,不像其他的一样清楚。与其有关的有以下四个事实:

a.当这七位执事开始他们公众的福音工作之时,司提反似乎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位,他是一名大能的福音使者,在《使徒行传》中记载,他们开始传扬福音之时,“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徒6:7)。产生这样的结果,一定离不开司提反以及其他几位执事在福音事业上所尽的力量。

b.有剧烈的反对势力临到了司提反,有人控告了他,声称司提反“说话糟践了圣所”,就是指当时的圣殿,以及“律法”;而且“改变了摩西所交给”的“规条”(徒6:13,14)。

c.司提反强调了先祖亚伯拉罕蒙召,以及上帝对先祖雅各和他的后代及时的保守(徒7:2-17);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出离埃及,获得自由(第18-36节);摩西的见证,上帝要在旷野为教会兴起一位先知(第37,38节);希伯来人虚假的敬拜和不圣洁的祭物(第39-43节);在旷野的帐幕乃是遵照上帝指示摩西的样式建造的(第44,45节);所罗门为上帝所建造的殿宇(第46,47节);而且也提到了上帝不需要人手所造的殿(第48-50节)。这些有关敬拜的强调点说明司提反要将主题引入耶稣基督在天上的崇侍。

d.司提反的殉道事件与但以理先知预言的七十个七有公认的联系(但9:24-27),这七十个七的起头是在公元前457年,在这个时期的最后一个七,弥赛亚必被剪除,“不是为他自己”,地上那些象征性的献祭制度要终止,这个结果同时也意味着地上祭祀的结束。本注释接受耶稣被钉十字架发生在公元31年的解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51-265页),那年就是“一七之半”。因此,但以理先知预言中的七十个七的结束应该是在公元34年。这样司提反的工作可以被认为是象征上帝对于他特选之子民,在预言中最后一个七期间的呼吁,这是在福音传向外邦人之前。从而,我们将司提反的殉道推算为公元34年似乎是很合乎情理的,因为他的死象征着犹太民族最终拒绝上帝福音的行为。

当司提反的讲论再一次提及这个背景,似乎是早期教会历史危机时刻的一段生动的、至关重要的插曲。

注2  徒7:58中介绍的年轻人扫罗,在新约圣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本书第一次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的关注。有关扫罗的直接传记细节很不充足,但是间接的参考容许一种对于他早期生活相当必然的再现。

除了对他母亲有过间接的论述(加1:15),以及对于他希伯来先辈们的一般论述外(徒24:14;加1:14;提后1:3),圣经在没有给出有关扫罗身世的线索了。他并不是独生子,这一点通过徒23:16可以看明,因为那里记述了“保罗的外甥”。可能在扫罗的家人得知他成了基督徒,而且还是使徒之后,就与他疏远了,断绝了与他的来往(见腓3:8),提到这些人使保罗的心伤痛,尽管在罗16:7可以认为他的某些亲属是基督徒。

在公元2世纪的一个著作中,第一次有耶罗米记述,说到扫罗的父辈们最初是居住在加利利的。大约公元前4世纪时,他们可能被俘虏,因此在大数城做奴隶,大数城就是亚西亚基利家的首府,在那里,他们最终获得了自由,繁荣了起来,最后成了罗马的公民。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扫罗。

扫罗的生活开始于大数(徒22:3),在那里,他出生八天后奉行了割礼(腓3:5),并且按着当时的风俗起了名字(路1:59)。由于扫罗属于便雅悯支派(罗11:1;腓3:5),他可能是随着以色列的第一个国王而起了名字,因为扫罗王也是出自便雅悯支派。

自从出生,扫罗就拥有某种令人羡慕的特权。他生下来就是罗马公民(徒22:28)。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罗马户籍依然受着十分的重视,令人羡慕,也可能扫罗的家庭声名显赫,与普通家庭不同,要比当地普通的家庭富有。拥有这种户籍的人有任何理由自豪,并且自然会倾向于罗马帝国。但是,另外,扫罗对于他所出生的城市十分忠诚。他说到他是大数城的百姓(徒21:39)。这就是说他不仅仅是那里的居民,而且拥有一名公民所具有的权力。他享受这样的特权大概是因为他的家庭对于这个城市的贡献。

然而,除了以上这些有利的社会因素之外,扫罗很重视他的民族以及宗教继续权。他在自己的陈述中这样自豪地说,“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见腓3:5;参林后11:22),而且十分羡慕他祖先们的传统。这与他本身是罗马公民,同时又是大数人的自豪是一样的,一直到公元70年,因为那时的罗马皇帝维斯帕先取消了他们的合法权力,犹太人可以保留他们与众不同的国籍,甚至在异教罗马的国籍也可以保留。再加上扫罗是一名严格法利赛人的宗教背景,他更有资格自豪了。他“是法利赛人”,“教中[犹太教]最严紧的教门”(徒26:5;参徒23:6;腓3:5)。有些解经家认为,这位法利赛人乃是继承了他的父亲,但是这种说法,正如因为他在教法师迦马列门下受教而成为法利赛人的说法一样,都是猜测(参徒5:34)。

在他早年的时候,大概是当他十二岁的时候,扫罗被派往耶路撒冷(徒26:4),在那里,他在著名的教法师迦马列一世门下受教(徒22:3;见徒5:34注释)。他受训使自己的“行为在律法上完全”,“相信律法和先知书上一切所记载的”,而且“在犹太教中,比我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为我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徒22:3;24:14;加1:14)。比起他的老师迦马列,似乎保罗对他所信奉宗教更加狂热(参徒5:34注释)。因此,这就为他后来残酷地迫害教会中的基督徒奠定了基础(徒8:1,3;22:4,5;26:9-12)。带着这样的背景,扫罗这个人最初被叙述在了《使徒行传》一书中(徒7:58)。作为犹太教最严格派别中的一名热心成员,在司提反被砸死的事上,他扮演了角色,在他看来,司提反似乎是一名对犹太教的批评家。他的参与说明他依然居住在耶路撒冷。这样看来,他应该十分清楚基督的工作和牺牲,以及后来使徒们日益增加的见证力度。但是,由于他仅仅提到了在大马色路上主用超自然的力量与他说话,并与他见面的事(徒22:7,8;26:14,15;林前15:8),保罗可能未曾看到过耶稣的肉身。不过,开始记述到的扫罗就是一名敌基督的迫害者,而且他参与将第一位殉道者制于死地也并不反常。

有大量讨论开始关注为什么在《使徒行传》叙述的中途,扫罗这个名字被改用为保罗。在徒13:9 使用了“扫罗”(又称为保罗)”,而且给出了不同的译文,“扫罗,另外称为是保罗”。为什么当扫罗这个名字从徒7:58 到徒13:9之间,在已经被使用了18次之后,突然又开始介绍他的第二个名字“保罗”呢?在耶柔米的时代,这个新名字(保罗)又与塞奇·保罗斯联系了起来,他是居比路的长官(地方总督)。据称,扫罗在这个接合点改名为保罗,乃是为了荣耀这位长官悔改加入基督教。这样的解释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有一些相当重要的原因表明,在扫罗早年之时一定不仅仅只有一个名字。

扫罗出生在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社会。各个民族的人口混杂在一起,讲说着多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各个族群都说自己本族的语言。其中最为常用普遍的基本语言有希腊文,它被视为是文明社会的语言(见本注释第五册第103页),以及拉丁文,它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结果,当时的许多人不仅仅会说他们本国的语言,而且还会说拉丁文和希腊文。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有不只一个名字,或者是同一个名字,根据语言以及社会使用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还有其他的情况下,他们所起的名字与其他语言根本没有关联──就是说,它们不是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关于扫罗的事,可能是经由了以下过程:施行割礼使他有了一个犹太人的名字,称为扫罗,但是由于他居住在外邦社会,他同样也使用一个普通的拉丁文,保罗。在圣经中有许多两个名字的人:伯沙撒又称为但以理,以斯帖又称哈大沙,约翰也叫马可(参徒1:23;13:1;西4:11)。作者路加显明自己对于使徒的两个名字是知晓的,就是扫罗和保罗。在徒13:9之前,他主要以一个希伯来背景来描绘,所以他就使用了他的希伯来名字扫罗。如今在徒13:9,路加见他与罗马长官面对面,罗马长官自然会问到使徒的名字,可能会这样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家在那里?”。对于这样的问题,罗马公民自然不会回答说“我叫扫罗,是耶路撒冷的法利赛人”,而他一定回答说:“我叫保罗,是大数的罗马公民”。因此,在这里出现作者路加心目中这位英雄的另外一个名字,是极为恰当的—非常适合境况,几乎不必加以其他解释。从那之后,作者路加一直在使用外邦称呼“保罗”,除了三次回忆往事的时候使用过“扫罗”(徒22:7,13;26:14),这三次回忆显明路加准确无误地汇报了保罗的演说。这是完全恰当的,因为在本书中,保罗传道旅程的后半时期几乎全部都在非犹太人中间。因此,保罗这个名字连同他的服务就混杂在了外邦人中间。在使徒自己所写的众多书信中,也使用了“保罗”这个名字,这一点就是一个最为有利的支持(罗1:1;林前1:12;林后10:1;加5:2;西4:18等)。

另外一种解释有益于考虑。拉丁文中的paulus(与它相等的希腊文是pauros)意思是“小”,或者“少”,用来描述使徒保罗的身材。在伪经《使徒保罗和特格拉传记》中可以找到此类证据,这要追溯到公元160-180年,尽管不是十分可靠,但可能会反映出一个有关这位伟大使徒保罗外形特征在传统上的真实记载。相关的论述这样说:“一个小个子,秃头,罗圈腿,体格健壮,眼眉相连,长长的鼻子,很是优雅。因为他有时像人的面貌,有时他的面貌就如天上的使者”(《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八册第487页)。然而,必定会如此认为,这样的解释涉及到保罗这个名字是在更晚一个时期才被接受,因为在他的身体外形没有被描述之前,无法起出这个名字。

不管扫罗另外一个名字是怎么个来路,总之,名字本身符合罗马人的习惯,而且也十分适合使徒保罗最终的目的,就是将福音带到当时帝国的首府罗马(参徒19:21;罗1:15)。再者,正如作者路加开始着手写本书的主题──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他坚持惟独使用使徒的罗马名字。

有关扫罗生活的初定年代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徒保罗,参本册注释第97-102页。

目录
注释
切换音频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