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撒母耳记上20章
大卫自诉于约拿单
20:1 大卫从拉玛的拿约逃跑,来到约拿单那里,对他说:“我做了什么,有什么罪孽呢?在你父亲面前犯了什么罪,他竟寻索我的性命呢?”
20:2 约拿单回答说:“断然不是!你必不至死。我父做事,无论大小,没有不叫我知道的。怎么独有这事隐瞒我呢?决不如此。”
20:3 大卫又起誓说:“你父亲准知我在你眼前蒙恩。他心里说:‘不如不叫约拿单知道,恐怕他愁烦。’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离死不过一步。”
20:4 约拿单对大卫说:“你心里所求的,我必为你成就。”
20:5 大卫对约拿单说:“明日是初一,我当与王同席,求你容我去藏在田野,直到第三日晚上。
20:6 你父亲若见我不在席上,你就说,大卫切求我许他回本城伯利恒去,因为他全家在那里献年祭。
20:7 你父亲若说:‘好’,仆人就平安了;他若发怒,你就知道他决意要害我。
20:8 求你施恩与仆人,因你在耶和华面前曾与仆人结盟。我若有罪,不如你自己杀我,何必将我交给你父亲呢?”
20:9 约拿单说:“断无此事!我若知道我父亲决意害你,我岂不告诉你呢?”
20:10 大卫对约拿单说:“你父亲若用厉言回答你,谁来告诉我呢?”
20:11 约拿单对大卫说:“你我且往田野去。”二人就往田野去了。
约拿单与大卫结盟
20:12 约拿单对大卫说:“愿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为证。明日约在这时候,或第三日,我探我父亲的意思,若向你有好意,我岂不打发人告诉你吗?
20:13 我父亲若有意害你,我不告诉你,使你平平安安地走,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愿耶和华与你同在,如同从前与我父亲同在一样。
20:14 你要照耶和华的慈爱恩待我。不但我活着的时候免我死亡,
20:15 就是我死后,耶和华从地上剪除你仇敌的时候,你也永不可向我家绝了恩惠。”
20:16 于是,约拿单与大卫家结盟说:“愿耶和华藉大卫的仇敌追讨背约的罪。”
20:17 约拿单因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就使他再起誓。
20:18 约拿单对他说:“明日是初一,你的座位空设,人必理会你不在那里。
20:19 你等三日,就要速速下去,到你从前遇事所藏的地方,在以色磐石在那里等候。
20:20 我要向磐石旁边射三箭,如同射箭靶一样。
20:21 我要打发童子说:‘去把箭找来。’我若对童子说:‘箭在后头,把箭拿来’,你就可以回来,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必平安无事。
20:22 我若对童子说:‘箭在前头’,你就要去,因为是耶和华打发你去的。
20:23 至于你我今日所说的话,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为证,直到永远。”
20:24 大卫就去藏在田野。到了初一日,王坐席要吃饭。
20:25 王照常坐在靠墙的位上,约拿单侍立,押尼珥坐在扫罗旁边,大卫的座位空设。
20:26 然而这日扫罗没有说什么,他想大卫遇事,偶染不洁,他必定是不洁。
20:27 初二日,大卫的座位还空设。扫罗问他儿子约拿单说:“耶西的儿子为何昨日今日没有来吃饭呢?”
20:28 约拿单回答扫罗说:“大卫切求我容他往伯利恒去。
20:29 他说:‘求你容我去,因为我家在城里有献祭的事,我长兄吩咐我去。如今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容我去见我的弟兄。’所以大卫没有赴王的席。”
扫罗怒责约拿单
20:30 扫罗向约拿单发怒,对他说:“你这顽梗背逆之妇人所生的,我岂不知道你喜悦耶西的儿子,自取羞辱,以致你母亲露体蒙羞吗?
20:31 耶西的儿子若在世间活着,你和你的国位必站立不住。现在你要打发人去,将他捉拿交给我。他是该死的!”
20:32 约拿单对父亲扫罗说:“他为什么该死呢?他做了什么呢?”
20:33 扫罗向约拿单抡枪要刺他,约拿单就知道他父亲决意要杀大卫。
20:34 于是约拿单气忿忿地从席上起来,在这初二日没有吃饭。他因见父亲羞辱大卫,就为大卫愁烦。
大卫与约拿单泣别
20:35 次日早晨,约拿单按着与大卫约会的时候出到田野,有一个童子跟随。
20:36 约拿单对童子说:“你跑去,把我所射的箭找来。”童子跑去,约拿单就把箭射在童子前头。
20:37 童子到了约拿单落箭之地,约拿单呼叫童子说:“箭不是在你前头吗?”
20:38 约拿单又呼叫童子说:“速速地去,不要迟延!”童子就拾起箭来,回到主人那里。
20:39 童子却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有约拿单和大卫知道。
20:40 约拿单将弓箭交给童子,吩咐说:“你拿到城里去。”
20:41 童子一去,大卫就从磐石的南边出来,俯伏在地,拜了三拜。二人亲嘴,彼此哭泣,大卫哭得更恸。
20:42 约拿单对大卫说:“我们二人曾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说:‘愿耶和华在你我中间,并你我后裔中间为证,直到永远。’如今你平平安安地去吧!”大卫就起身走了;约拿单也回城里去了。
旧约:撒母耳记上21章
大卫至挪伯得助于亚希米勒
21:1 大卫到了挪伯祭司亚希米勒那里。亚希米勒战战兢地出来迎接他,问他说:“你为什么独自来,没有人跟随呢?”
21:2 大卫回答祭司亚希米勒说:“王吩咐我一件事说:‘我差遣你委托你的这件事,不要使人知道。’故此我已派定少年人在某处等候我。
21:3 现在你手下有什么?求你给我五个饼,或是别样的食物。”
21:4 祭司对大卫说:“我手下没有寻常的饼,只有圣饼,若少年人没有亲近妇人才可以给。”
21:5 大卫对祭司说:“实在约有三日我们没有亲近妇人。我出来的时候,虽是寻常行路,少年人的器皿还是洁净的;何况今日不更是洁净吗?”
21:6 祭司就拿圣饼给他,因为在那里没有别样饼,只有更换新饼,从耶和华面前撤下来的陈设饼。
21:7 当日有扫罗的一个臣子留在耶和华面前。他名叫多益,是以东人,作扫罗的司牧长。
21:8 大卫问亚希米勒说:“你手下有枪有刀没有?因为王的事甚急,连刀剑器械我都没有带。”
21:9 祭司说:“你在以拉谷杀非利士人歌利亚的那刀在这里,裹在布中,放在以弗得后边,你要就可以拿去。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大卫说:“这刀没有可比的!求你给我。”
大卫遁至迦特
21:10 那日大卫起来,躲避扫罗,逃到迦特王亚吉那里。
21:11 亚吉的臣仆对亚吉说:“这不是以色列国王大卫吗?那里的妇女跳舞唱和,不是指着他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吗?”
在亚吉王前装疯
21:12 大卫将这话放在心里,甚惧怕迦特王亚吉,
21:13 就在众人面前改变了寻常的举动,在他们手下假装疯癫,在城门的门扇上胡写乱画,使唾沫流在胡子上。
21:14 亚吉对臣仆说:“你们看,这人是疯子。为什么带他到我这里来呢?
21:15 我岂缺少疯子,你们带这人来在我面前疯癫吗?这人岂可进我的家呢?”
旧约:耶利米书51章
耶和华必降重灾于巴比伦以复其虐待以色列人之仇
51:1 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毁灭的风刮起,攻击巴比伦和住在立加米的人。
51:2 我要打发外邦人来到巴比伦,簸扬她,使她的地空虚。在她遭祸的日子,他们要周围攻击她。
51:3 拉弓的,要向拉弓的和贯甲挺身的射箭。不要怜惜她的少年人,要灭尽她的全军。
51:4 他们必在迦勒底人之地被杀仆倒,在巴比伦的街上被刺透。
51:5 以色列和犹大虽然境内充满违背以色列圣者的罪,却没有被他的 神万军之耶和华丢弃。
51:6 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奔,各救自己的性命,不要陷在她的罪孽中一同灭亡,因为这是耶和华报仇的时候,他必向巴比伦施行报应。
51:7 巴比伦素来是耶和华手中的金杯,使天下沉醉;万国喝了她的酒就癫狂了。
51:8 巴比伦忽然倾覆毁坏,要为她哀号;为止她的疼痛,拿乳香或者可以治好。
51:9 ‘我们想医治巴比伦,她却没有治好。离开她吧!我们各人归回本国,因为她受的审判通于上天,达到穹苍。
51:10 耶和华已经彰显我们的公义。来吧!我们可以在锡安报告耶和华我们 神的作为。’
51:11 你们要磨尖了箭头,抓住盾牌。耶和华定意攻击巴比伦,将她毁灭,所以激动了玛代君王的心,因这是耶和华报仇,就是为自己的殿报仇。
51:12 你们要竖立大旗,攻击巴比伦的城墙,要坚固了望台,派定守望的设下埋伏,因为耶和华指着巴比伦居民所说的话,所定的意,他已经做成。
51:13 住在众水之上多有财宝的啊,你的结局到了!你贪婪之量满了!
51:14 万军之耶和华指着自己起誓说:我必使敌人充满你,像蚂蚱一样,他们必呐喊攻击你。
偶像虚无必被毁灭
51:15 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
51:16 他一发声,空中便有多水激动,他使云雾从地极上腾。他造电随雨而闪,从他府库中带出风来。
51:17 各人都成了畜类,毫无知识。各银匠都因他的偶像羞愧;他所铸的偶像本是虚假的,其中并无气息,
51:18 都是虚无的,是迷惑人的工作,到追讨的时候,必被除灭。
51:19 雅各的分不像这些,因他是造作万有的主,以色列也是他产业的支派。万军之耶和华是他的名。
51:20 你是我争战的斧子和打仗的兵器。我要用你打碎列国,用你毁灭列邦,
51:21 用你打碎马和骑马的,用你打碎战车和坐在其上的,
51:22 用你打碎男人和女人,用你打碎老年人和少年人,用你打碎壮丁和处女,
51:23 用你打碎牧人和他的群畜,用你打碎农夫和他一对牛,用你打碎省长和副省长。”
51:24 耶和华说:“我必在你们眼前报复巴比伦人和迦勒底居民在锡安所行的诸恶。”
51:25 耶和华说:“你这行毁灭的山哪,就是毁灭天下的山,我与你反对!我必向你伸手,将你从山岩滚下去,使你成为烧毁的山。
51:26 人必不从你那里取石头为房角石,也不取石头为根基石;你必永远荒凉。”这是耶和华说的。
51:27 “要在境内竖立大旗,在各国中吹角,使列国预备攻击巴比伦,将亚拉腊、米尼、亚实基拿各国招来攻击她,又派军长来攻击她,使马匹上来如蚂蚱,
51:28 使列国和玛代君王,与省长和副省长,并他们所管全地之人,都预备攻击她。
51:29 地必震动而瘠苦;因耶和华向巴比伦所定的旨意成立了,使巴比伦之地荒凉,无人居住。
51:30 巴比伦的勇士止息争战,藏在坚垒之中。他们的勇力衰尽,好像妇女一样。巴比伦的住处有火着起,门闩都折断了。
51:31 跑报的要彼此相遇,送信的要互相迎接,报告巴比伦王说,城的四方被攻取了,
51:32 渡口被占据了,苇塘被火烧了,兵丁也惊慌了。”
51:33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巴比伦城(注:“城”原文作“女子”)好像踹谷的禾场;再过片时,收割她的时候就到了。”
51:34 以色列人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吞灭我,压碎我,使我成为空虚的器皿。他像大鱼将我吞下,用我的美物充满他的肚腹,又将我赶出去。”
51:35 锡安的居民要说:“巴比伦以强暴待我,损害我的身体,愿这罪归给她。”耶路撒冷人要说:“愿流我们血的罪,归到迦勒底的居民。”
51:36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为你伸冤,为你报仇;我必使巴比伦的海枯竭,使她的泉源乾涸。
51:37 巴比伦必成为乱堆,为野狗的住处,令人惊骇、嗤笑,并且无人居住。
51:38 他们要像少壮狮子咆哮,像小狮子吼叫。
51:39 他们火热的时候,我必为他们设摆酒席,使他们沉醉,好叫他们快乐,睡了长觉,永不醒起。”这是耶和华说的。
51:40 “我必使他们像羊羔,像公绵羊和公山羊,下到宰杀之地。
51:41 示沙克(注:就是“巴比伦”)何竟被攻取?天下所称赞的何竟被占据?巴比伦在列国中何竟变为荒场?
51:42 海水涨起,漫过巴比伦,她被许多海浪遮盖。
51:43 她的城邑,变为荒场、旱地、沙漠,无人居住、无人经过之地。
51:44 我必刑罚巴比伦的彼勒,使他吐出所吞的,万民必不再流归他那里。巴比伦的城墙也必坍塌了。
51:45 我的民哪,你们要从其中出去,各人拯救自己,躲避耶和华的烈怒。
51:46 你们不要心惊胆怯,也不要因境内所听见的风声惧怕;因为这年有风声传来,那年也有风声传来,境内有强暴的事,官长攻击官长。
51:47 日子将到,我必刑罚巴比伦雕刻的偶像。她全地必然抱愧;她被杀的人必在其中仆倒。
51:48 那时,天地和其中所有的,必因巴比伦欢呼;因为行毁灭的要从北方来到她那里。”这是耶和华说的。
51:49 “巴比伦怎样使以色列被杀的人仆倒,照样,她全地被杀的人也必在巴比伦仆倒。
51:50 你们躲避刀剑的要快走,不要站住。要在远方记念耶和华,心中追想耶路撒冷。”
51:51 “我们听见辱骂就蒙羞,满面惭愧,因为外邦人进入耶和华殿的圣所。”
51:52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刑罚巴比伦雕刻的偶像,通国受伤的人必唉哼。
51:53 巴比伦虽升到天上,虽使她坚固的高处更坚固,还有行毁灭的从我这里到她那里。”这是耶和华说的。
51:54 “有哀号的声音从巴比伦出来;有大毁灭的响声从迦勒底人之地发出。
51:55 因耶和华使巴比伦变为荒场,使其中的大声灭绝。仇敌彷佛众水波浪砰訇,响声已经发出。
51:56 这是行毁灭的临到巴比伦。巴比伦的勇士被捉住,他们的弓折断了,因为耶和华是施行报应的 神,必定施行报应。”
51:57 君王,名为万军之耶和华的说:“我必使巴比伦的首领、智慧人、省长、副省长和勇士都沉醉,使他们睡了长觉,永不醒起。”
51:58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巴比伦宽阔的城墙必全然倾倒,她高大的城门必被火焚烧。众民所劳碌的必致虚空;列国所劳碌的被火焚烧,他们都必困乏。”
耶利米录巴比伦将遭之灾于书
51:59 犹大王西底家在位第四年,上巴比伦去的时候,玛西雅的孙子尼利亚的儿子西莱雅与王同去(西莱雅是王宫的大臣),先知耶利米有话吩咐他。
51:60 耶利米将一切要临到巴比伦的灾祸,就是论到巴比伦的一切话写在书上。
51:61 耶利米对西莱雅说:“你到了巴比伦务要念这书上的话。”
51:62 又说:“耶和华啊,你曾论到这地方说:‘要剪除,甚至连人带牲畜没有在这里居住的,必永远荒凉。’
命投于伯拉河以示巴比伦必沉沦
51:63 你念完了这书,就把一块石头拴在书上,扔在幼发拉底河中,
51:64 说:‘巴比伦因耶和华所要降与她的灾祸,必如此沉下去,不再兴起,人民也必困乏。’”耶利米的话到此为止。
旧约:诗篇135篇
颂美耶和华之奇妙作为
诗135:1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你们要赞美耶和华的名! 耶和华的仆人站在耶和华殿中,站在我们 神殿院中的,你们要赞美他!
诗135:2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你们要赞美耶和华的名!耶和华的仆人站在耶和华殿中,站在我们 神殿院中的,你们要赞美他!
诗135:3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耶和华本为善;要歌颂他的名,因为这是美好的。
诗135:4 耶和华拣选雅各归自己,拣选以色列特作自己的子民。
诗135:5 原来我知道耶和华为大,也知道我们的主超乎万神之上。
诗135:6 耶和华在天上、在地下、在海中、在一切的深处,都随自己的意旨而行。
诗135:7 他使云雾从地极上腾,造电随雨而闪,从府库中带出风来。
诗135:8 他将埃及头生的,连人带牲畜都击杀了。
诗135:9 埃及啊,他施行神迹奇事在你当中,在法老和他一切臣仆身上。
诗135:10 他击杀许多的民,又杀戮大能的王,
诗135:11 就是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并迦南一切的国王,
诗135:12 将他们的地赏赐他的百姓以色列为业。
诗135:13 耶和华啊,你的名存到永远!耶和华啊,你可记念的名存到万代!
诗135:14 耶和华要为他的百姓伸冤,为他的仆人后悔。
侍奉偶像之愚昧
诗135:15 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
诗135:16 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
诗135:17 有耳却不能听,口中也没有气息。
诗135:18 造他的要和他一样,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诗135:19 以色列家啊,你们要称颂耶和华!亚伦家啊,你们要称颂耶和华!
诗135:20 利未家啊,你们要称颂耶和华!你们敬畏耶和华的,要称颂耶和华!
诗135:21 住在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该从锡安受称颂。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新约:使徒行传25章
犹太人的控告和央求
25:1 非斯都到了任,过了三天,就从凯撒利亚上耶路撒冷去。
25:2 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首领向他控告保罗,
25:3 又央告他,求他的情,将保罗提到耶路撒冷来,他们要在路上埋伏杀害他。
25:4 非斯都却回答说:“保罗押在凯撒利亚,我自己快要往那里去。”
25:5 又说:“你们中间有权势的人与我一同下去,那人若有什么不是,就可以告他。”
保罗上控该撒
25:6 非斯都在他们那里住了不过十天八天,就下凯撒利亚去。第二天坐堂,吩咐将保罗提上来。
25:7 保罗来了,那些从耶路撒冷下来的犹太人周围站着,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他,都是不能证实的。
25:8 保罗分诉说:“无论犹太人的律法、或是圣殿、或是凯撒,我都没有干犯。”
25:9 但非斯都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问保罗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听我审断这事吗?”
25:10 保罗说:“我站在凯撒的堂前,这就是我应当受审的地方。我向犹太人并没有行过什么不义的事,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
25:11 我若行了不义的事,犯了什么该死的罪,就是死,我也不辞!他们所告我的事若都不实,就没有人可以把我交给他们。我要上告于凯撒。”
25:12 非斯都和议会商量了,就说:“你既上告于凯撒,可以往凯撒那里去。”
亚基帕要听保罗
25:13 过了些日子,亚基帕王和百妮基氏来到凯撒利亚,问非斯都安。
25:14 在那里住了多日,非斯都将保罗的事告诉王说:“这里有一个人,是腓力斯留在监里的。
25:15 我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犹太的长老将他的事禀报了我,求我定他的罪。
25:16 我对他们说:‘无论什么人,被告还没有和原告对质,未得机会分诉告他的事,就先定他的罪,这不是罗马人的条例。’
25:17 及至他们都来到这里,我就不耽延,第二天便坐堂,吩咐把那人提上来。
25:18 告他的人站着告他,所告的,并没有我所逆料的那等恶事,
25:19 不过是有几样辩论,为他们自己敬鬼神的事,又为一个人名叫耶稣,是已经死了,保罗却说他是活着的。
25:20 这些事当怎样究问,我心里作难,所以问他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为这些事听审吗?’
25:21 但保罗求我留下他,要听皇上审断,我就吩咐把他留下,等我解他到凯撒那里去。”
25:22 亚基帕对非斯都说:“我自己也愿听这人辩论。”非斯都说:“明天你可以听。”
25:23 第二天,亚基帕和百妮基大张威势而来,同着众千夫长和城里的尊贵人进了公厅。非斯都吩咐一声,就有人将保罗带进来。
25:24 非斯都说:“亚基帕王和在这里的诸位啊,你们看这人,就是一切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这里,曾向我恳求呼叫说:‘不可容他再活着!’
25:25 但我查明他没有犯什么该死的罪,并且他自己上告于皇帝,所以我定意把他解去。
25:26 论到这人,我没有确实的事可以奏明主上。因此,我带他到你们面前,也特意带他到你亚基帕王面前,为要在查问之后有所陈奏。
25:27 据我看来,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
撒母耳记上20章
提要:1 大卫为自己的安全请教约拿单。11 约拿单和大卫通过起誓重申了他们的盟约。18 约拿单给大卫的记号。24 扫罗因不见大卫,想要杀约拿单。35 约拿单钟爱地接受了与大卫的分别。
约拿单帮助大卫
撒上20:1 大卫从拉玛的拿约逃跑,来到约拿单那里,对他说:“我做了什么?有什么罪孽呢?在你父亲面前犯了什么罪,他竟寻索我的性命呢?”
【本会注释】
大卫逃跑。显然是逃到基比亚与约拿单商议。大卫几乎不敢逃到扫罗所在的地方,但是在圣灵的约束能力之下,扫罗留在拉玛一昼一夜(见撒上19:23,24)。这一耽搁给了大卫一个机会找到约拿单并从他那里得知扫罗的态度。没有提到大卫这次有没有去看望他的妻子。他确信约拿单会保持他的忠告,但他对米甲不是那么确定。见大卫逃避扫罗时的流浪生涯:a与b。
我有什么罪孽。“罪孽”与“罪”这两个词几乎不是同义重复。`awon这个词被译为“罪孽,不公正”来自词根`awah,“有乖僻的心思。”`Awon常被理解为罪的行为与刑罚。chatta'ah这个词被译为“罪”,来自词根chata',“没打中标志。”大卫在问:“我的罪行是什么,我对王或对国家的态度有什么乖僻不正当的地方?我岂没有在最具考验性的环境中为扫罗争战吗?我岂没有为以色列英勇服务,与她的仇敌争战吗?我的动机和愿望岂不是一直给我所爱的百姓带来成功吗?我的意图在什么地方没打中标志失败了呢?”
撒上20:2 约拿单回答说:“断然不是!你必不至死。我父做事,无论大小,没有不叫我知道的。怎么独有这事隐瞒我呢?决不如此。”
【本会注释】
上帝禁止[断然不是]。希伯来文是chalilah,用作憎恶、抗议的感叹词。希伯来原文中并没有神的名字。象在9节中一样译为“断无此事”更可取。“上帝禁止”这种表达是一个古老的英语成语,并没有照希伯来原文的字面意义翻译。约拿单似乎确信他父亲的行为是由于他的精神错乱。他向大卫保证扫罗不会在背地里做什么事,显然是根据先前扫罗曾与约拿单和他的官员们说过要杀大卫的事(撒上19:1)。约拿单那时曾能与扫罗理论并使他安静,所以他确信现在也必有解决的办法。但是,既然已经在拉玛的学校中见到扫罗的态度,大卫就没能被说服。
撒上20:3 大卫又起誓说:“你父亲准知我在你眼前蒙恩。他心里说,不如不叫约拿单知道,恐怕他愁烦。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离死不过一步。”
【本会注释】
大卫起誓。即,他通过起誓断言他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大卫使约拿单注意这个事实:扫罗知道他们亲密的友谊,并且尽管约拿单过去曾能与他的父亲理论,大卫现在也害怕扫罗会秘密地继续其邪恶的计划以致他不会与任何一个人谈论这件事,也不告诉他自己的儿子。也许在拉玛的经验之前约拿单还没有直接见到他的父亲,并不知道景况突然变坏了。
一步。希伯来文是pesa`。这个词在旧约中只在这里出现过。它在这个短语中的用法是一个口语的例证,与我们的现代成语有类似之处。这种表达给叙述增添了色彩,并且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大卫曾有几个小时从惊恐中恢复,现在他能清楚地思考并相应地作出计划了。当他概述其要得到必要的信息好决定将来的行动的计划时,表现出了真正的领导能力。
撒上20:4 约拿单对大卫说:“你心里所求的,我必为你成就。”
撒上20:5 大卫对约拿单说:“明日是初一,我当与王同席,求你容我去藏在田野,直到第三日晚上。
【本会注释】
初一。犹太人与他们四围的许多邻邦一样,遵守阴历,月初第一天开始于新月的月牙出现的那个晚上。每月的第一天,叫作“月朔”,是特别欢庆的一天,包括奉献(民28:11-15)并在献祭时吹号(民10:10)。在当时,这种节日既是宗族的也是社会的事务,大卫作为扫罗的女婿,是应该参加的。叙述并没有说是那年的哪个月份。然而,因为在伯利恒也有这种节日被称作“年祭”(撒上20:6),所以这可能是个年度节日,可能是新年的节日,在秋天的提市黎月,即七月初一日来到,与现代的犹太历一样(见第108页)。这样的集会是经所有支派在中央集会上核准的(申12:5-16)。在以利的日子,是在示罗举行的。后来,在列王时代,是在耶路撒冷举行的。在约柜从示罗被移走后,很可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集会。因而同类的节日盛宴在伯利恒或在基比亚都可以举行。
撒上20:6 你父亲若见我不在席上,你就说:‘大卫切求我许他回本城伯利恒去,因为他全家在那里献年祭。’
【本会注释】
因为他全家。更好说是“因为所有宗族。”以色列分为12支派,但这些支派又分为宗族,或家族(见出6:14-30)。在便雅悯和犹大支派,一个宗族可能在基比亚聚会而另一个宗族可能在伯利恒聚会。
有人曾质疑大卫的诚实,因他要求约拿单告诉扫罗他有意访问家乡,因为他们认为大卫根本没有计划去伯利恒。认真地查考上下文并不能确定这一论点。圣经的叙述经常省略许多细节,如果给出这些细节的话,画面就清晰了。这里给出的简要记述传达的印象是整个事件仅仅是要试验扫罗的态度。但是约拿单对他父亲讲的话(28,29节)强烈暗示这两个朋友曾谈论过这整个事件,而且比这里记录的说的要多。看来显然大卫确实计划去见他的哥哥们,而且他可能短暂访问了一下伯利恒(见《祖知》第六十四章)。但是在扫罗可能打发人去找他之前,他就回来藏在田野,等候来自约拿单关于扫罗的反应的消息。
撒上20:7 你父亲若说好,仆人就平安了;他若发怒,你就知道他决意要害我。
撒上20:8 求你施恩与仆人,因你在耶和华面前曾与仆人结盟。我若有罪,不如你自己杀我,何必将我交给你父亲呢?”
【本会注释】
我若有罪。大卫意识到他的困境并不是由于在他这方面有什么罪造成的。在被作为政治仇敌对待这种责备和象一个亡命者的悲惨生活之上,如果再加上罪疚感的重担,那么这重担就几乎是压倒性的了。知道自己是清白的这种知识在这个试炼的时辰支持了大卫。
一个清洁的良心能够补偿这个世界中的任何损失。那些嫉妒恶人,就是羡慕那些放纵罪中之乐的人,应该记得这些快乐要用悔恨与自我憎恶的时辰来偿还。许多曾就饮于世俗污秽之泉的人都愿意给出他们的一切,只要他们能取消过去并擦去他们生活中的污点。另一方面,那些能以一种无亏的良心面对上帝和他们的同胞的人,却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他们可能拥有很少的物质利益,但是他们却拥有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不能买到的财富(见彼前3:13-17)。
撒上20:9 约拿单说:“断无此事!我若知道我父亲决意害你,我岂不告诉你呢?”
【本会注释】
决意害你。约拿单心中感到大卫对扫罗的态度的推理是错误的。他似乎深信只是因为扫罗精神错乱所以有时才会使他的行动象一个魔鬼。他本可以直接反驳大卫,但是由于这经历是以一种私人的方式影响大卫的,所以他乐意尊重他朋友关于探知扫罗态度的方法。未来会显明事实,况且照大卫的办法而行也没有什么害处。
在这一经历中有一个有价值的教训。人们所拥有的遗传与环境并不一样,因而对待生活难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结果常常是意见不同、矛盾和揭丑指责。激烈的言辞被愤慨地说来说去,因而离间了家庭、朋友甚至爱人。自私增长,并且骄傲保持着所采取的立场,不管是不是站得住脚。本章呈现了扫罗与约拿单处理这种情形的方式之间的惊人对比。扫罗在他的急躁专制与顽梗中,感到他必须是第一位的,他所说的就是正确的和决定性的。任何一个有不同意见的人都要被不择手段地消除。然而他亲生儿子却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对待人生。既然父亲和儿子拥有同样的环境和训练,为什么他们之间如此不同呢?难道上帝光照了一个人的生活而没有光照另一个人吗?扫罗生来就是邪恶的,而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却具有高贵的品性吗?难道人们必须接受扫罗所有的怪癖、允许他所有的独断专行和盛气凌人的作风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保罗的话里可以找到:“你们献上自己做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罗6:16)。人类因自己的自由选择,就将他的服务,他的思想,他关于生活的见解献给一个或另一个主人—两位代表完全相反的标准的领导。可能扫罗在他的早期青少年时期全部用来侍奉自己。可能他在父家是一个问题儿童,在同伴中是一个欺凌弱小者,但仍象犹大一样,天生就是领导者。假如确实这样的话,那么当扫罗离家找驴时他父亲会焦急就容易理解了。然而在扫罗受膏时,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上帝不顾他的过错接纳了他,并给了他一个新心(撒上10:6,9)。但是扫罗拒绝行在上天的光中。另一方面,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却选择遵循别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那些利益。在约拿单早期的生活中,通过虔诚的顺服上帝明白的旨意,曾逐渐发展了其观点的确定方针。他的人生观使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卫的建议。这种随着别人的经验可能一直在大卫心里,他后来歌唱道:“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133:1)。
撒上20:10 大卫对约拿单说:“你父亲若用厉言回答你,谁来告诉我呢?”
撒上20:11 约拿单对大卫说:“你我且往田野去。”二人就往田野去了。
撒上20:12 约拿单对大卫说:“愿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为证。明日约在这时候,或第三日,我探我父亲的意思,若向你有好意,我岂不打发人告诉你吗?
撒上20:13 我父亲若有意害你,我不告诉你使你平平安安的走,愿耶和华重重的降罚与我。愿耶和华与你同在,如同从前与我父亲同在一样。
【本会注释】
愿耶和华与你同在。出来到田野里,约拿单通过一个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他都不会丢弃大卫的誓言使自己与大卫紧密结合。如果消息是好的,象他所希望的那样,他不会丢弃大卫。另一方面,如果消息是恶的,他会将真情通知大卫并在他为性命逃亡时祈求上帝祝福他。就自己而言,当扫罗承担国家的重任时,约拿单曾深信上帝与他父亲同在。但是自从遇到大卫以来,他就有了神圣的印象,即耶和华也给大卫计划了崇高的命运,不管扫罗对他的恶意,这命运必会实现。在这种态度中,约拿单显出了真正的宽宏大量。
撒上20:14 你要照耶和华的慈爱恩待我,不但我活着的时候免我死亡,
撒上20:15 就是我死后,耶和华从地上剪除你仇敌的时候,你也永不可向我家绝了恩惠。”
【本会注释】
向我家。在血统上,约拿单是已经成了大卫死敌的一家的成员。然而,他认出了上帝的意思是要把以色列的领导权交托给他的妹夫。约拿单出于他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使自己与大卫家联合,上帝已经显出迹象要使大卫家取代他所出身于的这个颓废家庭。在约拿单的心中,上帝的计划优先于家庭的纽带。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愿望是寻求个人的安全,而是因为他明白真理最终必会获得胜利。
永远。希伯来文是`ad-`aolam,字面意义是,“直到一代”。一代的长度必须由与其相关的概念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的长度将会是这两个家庭同时存在的时期。关于“永远”这种表达法并不一定意思是无止境的证据,见出21:6的注释。
撒上20:16 于是约拿单与大卫家结盟,说:“愿耶和华藉大卫的仇敌追讨背约的罪。”
【本会注释】
结盟。这节经文的希伯来原文很难翻译。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译为“如果你背约,当耶和华从地上剪除大卫的仇敌的时候,假使约拿单家也被大卫家剪除了,那么愿耶和华藉仇敌追讨大卫”。
撒上20:17 约拿单因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就使他再起誓。
撒上20:18 约拿单对他说:“明日是初一,你的座位空设,人必理会你不在那里。
撒上20:19 你等三日,就要速速下去,到你从前遇事所藏的地方,在以色磐石那里等候。
撒上20:20 我要向磐石旁边射三箭,如同射箭靶一样。
撒上20:21 我要打发童子,说:‘去把箭找来。’我若对童子说:‘箭在后头,把箭拿来’,你就可以回来;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必平安无事。
撒上20:22 我若对童子说:‘箭在前头’,你就要去,因为是耶和华打发你去的。
撒上20:23 至于你我今日所说的话,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为证,直到永远。”
【本会注释】
在你我中间。约拿单自然盼望有好消息。否则他也深信耶和华会设法使祂的意图实现。他确信曾赐给他和大卫如此宝贵的共处时光的同一位上帝必会继续看顾他们二人。
撒上20:24 大卫就去藏在田野。到了初一日,王坐席要吃饭。
撒上20:25 王照常坐在靠墙的位上,约拿单侍立,押尼珥坐在扫罗旁边,大卫的座位空设。
撒上20:26 然而这日扫罗没有说什么,他想大卫遇事,偶染不洁,他必定是不洁。
【本会注释】
他必定是不洁。在他所有的邪恶品性之外,扫罗显然还是一个拘泥形式的人。他明白任何仪文上的不洁都是大卫不能出席这种特别宴席的充足理由(见利15;撒上21:3-5;等等)。然而,他此刻主要关心的并不是侍奉的形式,而是那个胆敢接受平民喝彩超过王的年轻人的下落。
撒上20:27 初二日大卫的座位还空设。扫罗问他儿子约拿单说:“耶西的儿子为何昨日、今日没有来吃饭呢?”
【本会注释】
初二日。如果只是不洁问题,那么大卫就可以自洁,并且在黄昏的时候就洁净了,从而第二天可以出席宴会。当扫罗发现大卫没有出席时,他就通过询问他儿子关于“耶西的儿子”的下落暴露了其真实的感情。他对大卫的仇恨是这么强烈以致可能他的话很不友好(见31节)。大卫曾两次逃脱他行凶的手;他决心不让这事再发生了。
撒上20:28 约拿单回答扫罗说:“大卫切求我容他往伯利恒去。
【本会注释】
求去。见6节的注释。
撒上20:29 他说:‘求你容我去,因为我家在城里有献祭的事;我长兄吩咐我去。如今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容我去见我的弟兄’;所以大卫没有赴王的席。”
撒上20:30 扫罗向约拿单发怒,对他说:“你这顽梗背逆之妇人所生的,我岂不知道你喜悦耶西的儿子,自取羞辱,以致你母亲露体蒙羞吗?
【本会注释】
顽梗背逆之妇人。在希伯来原文中“妇人”这个词是被省略了的,但是显然是这个意思,因为“顽梗”和“背逆”都是阴性形式。因此必须理解为“妇人”。它暗示的是,通过省去“妇人”这个词,并使两个修饰限定词都是阴性形式,扫罗连“妇人”或“母亲”这个词都不说出来就在侮辱之上加强了侮辱,他是如此气愤以致允许自己只说出了描述性的咒骂语。在东方,能够愤慨地说出的最恶劣的侮辱之一就是辱骂某人的母亲了。
撒上20:31 耶西的儿子若在世间活着,你和你的国位必站立不住。现在你要打发人去,将他捉拿交给我;他是该死的。”
【本会注释】
站立不住。扫罗决心要保持他的王朝,不管任何对与错的问题。在追求他的事业的过程中,以色列王随从了邻邦国王们的榜样,用武力战争与死亡维持他们的王朝。扫罗不愿意承认上帝是以色列至高的统治者。
撒上20:32 约拿单对父亲扫罗说:“他为什么该死呢?他做了什么呢?”
撒上20:33 扫罗向约拿单抡枪要刺他,约拿单就知道他父亲决意要杀大卫。
撒上20:34 于是约拿单气忿忿地从席上起来,在这初二日没有吃饭。他因见父亲羞辱大卫,就为大卫愁烦。
【本会注释】
为大卫愁烦。这一经验对约拿单来说是一次震惊的觉醒。他父亲的公开决裂对他来说是至感痛苦的。他与“耶西的儿子”共命运的决定受到了考验,但是他拒绝背离正义。象摩西一样,他转离了埃及的宝座,约拿单选择“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来11:25)。他通过经验知道了基督后来说过的真理:“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7)。
撒上20:35 次日早晨,约拿单按着与大卫约会的时候出到田野,有一个童子跟随。
【本会注释】
一个童子。通过带着一个“童子”、弓与箭,约拿单就掩饰了他去田野的目的。人们会认为他只是去打猎或练习射击。
撒上20:36 约拿单对童子说:“你跑去,把我所射的箭找来。”童子跑去,约拿单就把箭射在童子前头。
撒上20:37 童子到了约拿单落箭之地,约拿单呼叫童子说:“箭不是在你前头吗?”
撒上20:38 约拿单又呼叫童子说:“速速地去,不要迟延!”童子就拾起箭来,回到主人那里。
【本会注释】
速速地去。请比较22节。加上这些话是告诉大卫事态的极端严重性。
撒上20:39 童子却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有约拿单和大卫知道。
撒上20:40 约拿单将弓箭交给童子,吩咐说:“你拿到城里去。”
撒上20:41 童子一去,大卫就从磐石的南边出来,俯伏在地,拜了三拜;二人亲嘴,彼此哭泣,大卫哭得更恸。
【本会注释】
大卫哭得更恸。字面意义是,“大卫使得变为伟大。”这一句子的确切意思不确定。七十士译本传达的想法是哭得更久或更厉害。有些人在这些词的字面意义上理解大卫因前面的严酷考验变得“伟大”或“加强了力量”。
撒上20:42 约拿单对大卫说:“我们二人曾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说:‘愿耶和华在你我中间,并你我后裔中间为证,直到永远。’如今你平平安安的去吧!”大卫就起身走了;约拿单也回城里去了。
撒母耳记上21章
提要:1 大卫在挪伯从亚希米勒那里得到了圣饼。7 多益在场。8 大卫拿了歌利亚的刀。10 大卫在迦特装疯。
大卫逃离扫罗
撒上21:1 大卫到了挪伯祭司亚希米勒那里,亚希米勒战战兢兢地出来迎接他,问他说:“你为什么独自来,没有人跟随呢?”
【本会注释】
挪伯。这是在圣经中头一次提到这个地点。它在旧约中只提到过六次,四次发生在撒上21和22章。这六次没有一次说到它与其它众所周知的地点的明确关系。然而,在尼11:32中,挪伯紧接在亚拿突之后被提到,亚拿突是一个在耶路撒冷圣殿区域约2又1/2英里的城镇。在以赛亚关于亚述众军从北方接近耶路撒冷的异象中,挪伯在亚拿突和耶路撒冷之间被提到(赛10:30-32)。但是在那个异象中还有另外两个城镇在亚拿突与挪伯之间被提到。亚述人抵达挪伯时,似乎要向锡安山抡手。去往示剑的大路途经耶路撒冷北方,越过斯高帕斯山,从那里可以看到这城最后的景观。这条大路的右边靠近斯高帕斯山顶是一块高地,有人认为很可能就是挪伯所在地。这个位置还不到从耶路撒冷到亚拿突的一半路程。有些人认为挪伯在橄榄山上。在约柜被非利士人掳走后,会幕被从示罗移到了挪伯。到那时为止,约柜还在基列耶琳亚比拿达的家里。大卫后来把约柜移到了耶路撒冷(撒下6:2,3)。因为当时约柜不在会幕里,所以崇祀可能与基督的日子很相似,那时圣殿里的至圣所是空的。
亚希米勒。见撒下8:17的注释。
祭司。显然是大祭司,照顾圣所的。有陈设饼(见6节)说明会幕当时在挪伯(见《祖知》第六十四章)。
战战兢兢。字面意义是,“战栗,颤抖”。大卫的脸上有忧虑与恐惧。亚希米勒知道发生了某种极其错误的事。大卫的态度与先前是如此不同,以致亚希米勒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撒上21:2 大卫回答祭司亚希米勒说:“王吩咐我一件事说:‘我差遣你委托你的这件事,不要使人知道。’故此我已派定少年人在某处等候我。
【本会注释】
王吩咐我一件事。毫无疑问,事实上大卫给了亚希米勒一个完全失实的陈述。大卫处于极大的危险中。他被近来形势的变化压倒了,以致他难于根据上帝的呼召与保护看顾的明证观察现在的考验。如果他逃到撒母耳那里,可能会危及那位值得尊敬之人的性命。如果他回到自己在基比亚的家,他的出现可能会招致他妻子的死亡。以他心中的诚实,他渴望求问耶和华,而他能想到的唯一地点就是在挪伯的会幕了。因为扫罗曾要求祭司与他一同参战,所以可能大卫作为千夫长(撒上18:13)先前曾在挪伯停留,在继续他多方面的袭击前寻求帮助。
他现在的问题是要进行求问,但不给亚希米勒任何真情实况。祭司确实为他求问了,这似乎可以从多益对扫罗的讲述中(撒上22:10),和亚希米勒默认对扫罗与他女婿之间的麻烦完全不知情(撒上22:14,15)明白看出来。大卫发现因多益的在场使得挪伯的情形很复杂。似乎每件事都在与他作对。他需要帮助,在这受试探的时刻,似乎既得到帮助同时又保护祭司的唯一办法就是这种办法:使亚希米勒不知道他这次来访的原因。采取这种欺骗的办法,大卫做错了(见《祖知》第六十四章)。
圣经在这里没有谴责大卫表里不一的行为,这一事实务必不可以被当作是这种行为的正当理由。圣经要求严格的真实。
从当时的标准观点来看,大卫的虚饰会被认为是适度地防卫。据说近东地区的人们中过去—并且现在仍在很大程度上—相信为了救命撒谎并不算犯罪。基遍人就采取了这种战略,而他们的性命被保存了(书9:3-18)。但是虽然上帝接受人们被当时的风俗所污染,祂还是设法引导他们到更高的标准。祂并不因为当时的风俗偶尔或可能是习惯的作法就拒绝他们或丢弃他们。上帝的计划是最终给所有这些问题带来改革。
虽然大卫不能声称不知自己的行为,上帝也没有丢弃他。也许他去撒母耳那里会更好一些,因为撒母耳熟悉全部问题。上帝有一千种摆脱困境的办法。如果大卫告诉了亚希米勒真相,祭司就会预先得到警告,可能就会逃脱王行凶的手(见《祖知》第六十四章)。
我已派定。在文法上,这句话既可以解释为扫罗的话也可以解释为大卫的话。或许大卫已经在接近东边的从基比亚到伯利恒的大路上安排了他的人,在扫罗的官员去伯利恒的途中监视他们,好通知他。知道扫罗这些特使的行动对大卫来说是极有价值的。
撒上21:3 现在你手下有什么?求你给我五个饼或是别样的食物。”
撒上21:4 祭司对大卫说:“我手下没有寻常的饼,只有圣饼;若少年人没有亲近妇人才可以给。”
【本会注释】
圣饼。这12个陈设饼是每安息日用新烤的饼更换下来的。根据利未记的规定,更换下来的饼只有祭司才可以吃,并且只能在圣处吃(利24:5-9)。
大卫逃离扫罗后的流浪生涯—1

1.在米甲的帮助下,大卫在基比亚从扫罗手中逃脱,并逃避到拉玛见撒母耳。诗篇59篇的希伯来标题提到这次经历(撒上19:12-18)。
2.在拉玛,大卫和扫罗再次会面(撒上19:18-24)。
3.约拿单在基比亚与大卫结盟(撒上20:1,16)。
4.大卫在伯利恒的家庭献祭(撒上20:6,28)。
5.在基比亚,大卫与约拿单分开(撒上20:25-42)。
6.大卫逃到挪伯祭司希米勒那里(撒上21:1-9)。
7.大卫往迦特王亚吉那去。诗篇34篇的希伯来标题提到这次经历(撒上21:10-15)。
8.大卫藏身于亚杜兰洞。诗篇57篇的希伯来标题提到这次经历(撒上22:1,2)。
9.大卫往米斯巴的摩押王那去(撒上22:3.4)。
10.大卫在先知迦得的提示下回到犹大。诗篇52篇的希伯来标题提到这次经历(撒上22:5)。
11.大卫将基伊拉城从非利士人手中拯救出来(撒上23:1-12)。
12.大卫被西弗人出卖,西弗人告诉扫罗他的藏身之处。诗篇11篇的希伯来标题提到这次经历(撒上23:14-23)。
13.大卫逃到玛云的旷野(撒上23:25-26)。
14.大卫在隐基底遭遇大卫。诗篇142篇的希伯来标题提到这次经历(撒上23:29-34)。
15.撒母耳死后,大卫逃到巴兰的旷野。诗篇120和121篇的希伯来标题提到这次经历(撒上25:1)。
注解:因为总是遭到扫罗嫉妒心的困扰,有时还被他所帮助过的人出卖,大卫就被上帝保护并指引着,藏在山洞、森林和旷野。虽然他行了大错,但是他作为逃亡队伍之领袖的经历,给他的继位提供了实际的锻炼,这王位是上帝所应许的,从来不是意图篡夺的。
大卫逃离扫罗后的流浪生涯—2

16.大卫造访迦密的拿八,一位富有而邪恶的人。拿八背叛大卫,但拿八的妻子亚比该,为她丈夫求情(撒上25:2-42)。
17.大卫在哈基拉山上再次遭遇扫罗,并再次放过不杀他(撒上26:1-15)。
18.大卫又逃到迦特王亚吉那。诗篇56篇的希伯来标题提到这次经历(撒上27:2-5)。
19.迦特王亚吉将洗革拉城赐给大卫居住(撒上27:6-12)。
20.在亚弗,大卫被迦特王亚吉打发走了(撒上第29章)。
21.大卫回到以革伦,发现这城被烧,妇女和孩童们都被掳走了(撒上30:1-8)。
22.大卫在比梭溪夺回了一切被掳的(撒上30:9-19)。
23.大卫分了战利品,并给犹大一切的长老送礼物(撒上30:26-31)。
24.大卫移至希伯仑(撒下2:1-3)。
亲近妇人。就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来说,在摩西律法的规定中,并没有禁止那些仪文上不洁的人吃这饼。有些人观察到在古时列国中的风俗中,甚至外邦祭司在履行公职前都要保守自己不亲近妇人,很可能利未人也遵守了这种风俗。根据摩西律法,这种亲近使一个人在仪文上不洁直到晚上(利15:16-18;另见出19:15)。可能因为照大卫所说王命的紧急,并且因为大卫是王的女婿,显然就是王的代表,所以亚希米勒基于大卫和跟从他的人在仪文上是洁净的,就对律法的字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陈设饼,字面意义是“临格之饼,”预表基督,生命的粮(约6:28-51)。人类的食物,不管是属灵的还是属世的,都是通过中保基督接受的。吗哪和陈设饼都见证了的事实是:“人活着不单是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8:3)。从物质的食物观来说,五个饼对大卫和他的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如果亚希米勒“求问耶和华”,又供应“食物”,就如多益所见证的一样(撒上22:10),那么访问祭司就有增值价值了。要是大卫想到他所获得之饼的意义,也许还会帮助他重新认识到一个真理,就是无论他去哪里,上帝都与他同在。在摆在前面的考验岁月中,大卫需要这种保证。
撒上21:5 大卫对祭司说:“实在约有三日我们没有亲近妇人;我出来的时候,虽是寻常行路,少年人的器皿还是洁净的;何况今日不更是洁净吗?”
撒上21:6 祭司就拿圣饼给他;因为在那里没有别样饼,只有更换新饼,从耶和华面前撤下来的陈设饼。
【本会注释】
热饼[新饼。]。有人指出这是大卫在安息日那天访问会幕的证据,但是经上记载只是说这饼是在换上热饼时被换下来的。
撒上21:7 (当日有扫罗的一个臣子留在耶和华面前。他名叫多益,是以东人,作扫罗的司牧长。)
【本会注释】
多益,是以东人。可能是扫罗与以东作战时带回来的人质或奴隶之一(撒上14:47)。
留在。多益已经信奉了希伯来人的信仰,正在会幕还愿(《祖知》第六十四章)。他许愿的详情不知。显然他有一些应受亚希米勒训斥的过犯,因为祭司的这一行动是多益后来反过来告发亚希米勒的主要原因之一(《祖知》第六十四章)。
撒上21:8 大卫问亚希米勒说:“你手下有枪有刀没有?因为王的事甚急,连刀剑器械我都没有带。”
【本会注释】
有枪有刀。看到了多益,大卫就认识到自己离开基比亚是这么匆忙,以致都没时间带上任何武器在受攻击时保护自己。作为一个逃犯,他会受到任何一个发现他之人的摆布。
撒上21:9 祭司说:“你在以拉谷杀非利士人歌利亚的那刀在这里,裹在布中,放在以弗得后边,你要就可以拿去;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大卫说:“这刀没有可比的!求你给我。”
【本会注释】
歌利亚的刀。歌利亚所有的盔甲都已成了大卫的私人财产。可能他先前曾亲自把这刀带到会幕作为对上帝的感恩奉献。大卫很清楚会幕并不是军械库,但是或许想到那刀可能还在那儿,所以他就以一种顺便问一下的方式询问祭司有没有什么他可以借用的武器。
没有可比的。通过这把刀在会幕中的位置和包裹的方式,就会知道它是被作为照天意赐给以色列的一场伟大胜利的纪念品被保存着的。大卫表示对得到这把刀的想法感到很高兴,可能不主要是因为它的军事价值,而更多是因为它会不断提醒大卫耶和华的保护指引。此刻他需要这样的鼓励。
撒上21:10 那日大卫起来,躲避扫罗,逃到迦特王亚吉那里。
【本会注释】
亚吉。亚吉在诗34的标题中被称为亚比米勒,亚吉是一个非利士语的名字,而亚比米勒是闪族语的名字。这首诗篇是大卫在非利士人面前装疯时写的。作为一个逃犯,大卫在以色列找不到帮助。一个国家的逃犯得到那个国家的敌人的保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事。迦特并不远,可能距离挪伯不到30英里。扫罗几乎想不到会去那里找他。大卫很熟悉他曾为他的妻子米甲获得聘礼的这个国家。要是他信任亚吉,就会确定扫罗不会得到允许把他夺去。
历史显示了许多实例都是上帝的儿女被本国的百姓逼迫,却受到了那些被认为是仇敌之人的极大帮助。例如,因为耶利米说预言,西底家囚禁了他(耶32:3),但是巴比伦的征服者们却向他显示了仁慈(耶40:1-6)。大卫的经验展示了奇怪的对照和自相矛盾。为什么上帝允许他成为一个被放逐的人呢?上帝允许他一天还是王的女婿,第二天就成了为饼乞求者,这是什么培训呢?
撒上21:11 亚吉的臣仆对亚吉说:“这不是以色列国王大卫吗?那里的妇女跳舞唱和,不是指着他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吗?”
【本会注释】
国王。这一结论可能不是因为非利士人知道大卫受膏,而更可能是因为他是接受了歌利亚的挑战的那个人。这使他在仇敌中与在朋友中一样赢得了名誉,成了当时的英雄。他已被证明是以色列勇敢坚定的护卫者。
撒上21:12 大卫将这话放在心里,甚惧怕迦特王亚吉,
撒上21:13 就在众人面前改变了寻常的举动,在他们手下假装疯癫,在城门的门扇上胡写乱画,使唾沫流在胡子上。
【本会注释】
假装疯癫。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第二个错误(见撒上21:2)。这一经验的后果使大卫看到更加倚靠上帝的必要性。在他的新关系中,他心里充满了感恩,在他对上帝的颂赞中,他受感写了诗篇第34篇。有些人把大卫写作诗篇第56篇的时候放在他第一次访问迦特王的期间。可能把它放在大卫第二次访问迦特王时更令人满意,就是在扫罗如此无情地追捕大卫以致使他对自己的性命感到绝望之后(见撒上27)。
在个人受到极大试探与考验的时期,当仇敌被高举而朋友们被贬低时,当无论走哪一步都被剥夺了忠告和所需的帮助时,回顾大卫逃离扫罗的故事,他在挪伯与亚希米勒和多益的接触,以及他逃到以色列人在迦特的仇敌那里,然后阅读被认为是他在那时写作的感恩的灵感诗歌(诗34)是很好的。
撒上21:14 亚吉对臣仆说:“你们看,这人是疯子。为什么带他到我这里来呢?
撒上21:15 我岂缺少疯子,你们带这人来在我面前疯癫吗?这人岂可进我的家呢?”
耶利米书51章
提要:1 上帝为以色列伸冤,严厉惩罚巴比伦。59 耶利米把这本预言书带给西底家,然后扔到幼发拉底河,象征巴比伦的永远沉沦。
1 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毁灭的风刮起,攻击巴比伦和住在立加米的人。
【本会注释】
住在利加米的人(leb qamay )。“他们中起来反抗我的人。”正好描述巴比伦对上帝的悖逆。尤其重要的是,这个词语运用了古代犹太被称为atbash的代码,即用希伯来最后一个字母来代替第一个字母,倒数第二个字母代替第二个字母,以此类推。用这种方法,本节的leb qamay 成了“迦勒底人”的希伯来形式Kasdim 。所以英文RSV版为“攻击住在迦勒底的人”。这种代码的其他例子见耶25:25,26;本章41节。
毁灭的风。或“毁灭者的灵”(英文RSV版)。但鉴于后文的“簸扬”(2节),还是译为“毁灭的风”好。
2 我要打发外邦人来到巴比伦,簸扬他,使他的地空虚。在他遭祸的日子,他们要周围攻击他。
【本会注释】
簸扬。展示了东方用牛踹谷后脱粒的一种方法。人们把谷粒和谷壳一同扬到空中。谷粒较沉,会落在地上,而风则会吹走谷壳。巴比伦人也会这样被波斯人“毁灭的风”吹散。
3 拉弓的,要向拉弓的和贯甲挺身的射箭。不要怜惜他的少年人;要灭尽他的全军。
【本会注释】
拉弓的。原文含意不明,有不同的译法。很难确定耶利米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可能是指巴比伦最后被轻易地推翻。敌人参战似乎不需要武装自己。所谓居鲁士纪念柱(Cyrus Cylinder)的译本中(见《SDA圣经注释》卷三64页插图),是一位亲波斯的作者用楔形文字记录了巴比伦的陷落。其最新译文描写了玛代波斯军队向巴比伦进军的情景:“居鲁士的浩荡大军……缓缓前进,收起武器。巴比伦之神米罗达使他不战而胜,进入属于他的巴比伦”( J.B.Pritchard《古代近东史》,315页)。详见耶50:43注释。
4 他们必在迦勒底人之地被杀仆倒,在巴比伦的街上被刺透。
5 以色列和犹大虽然境内充满违背以色列圣者的罪,却没有被他的上帝万军之耶和华丢弃。
【本会注释】
丢弃('alman )。可能指“守寡”。其阴性形式'almanah ,意为“寡妇”。本节与哀1:1形成鲜明的对照(参赛50:12;54:4-10)。
虽然(ki)。这个连词有好几种意思。一些译者采用ki 的普通含义,译为“因为”(犹太出版社),或“但是”(RSV版,但须把“境内”理解为迦勒底人之地,见第4节),从而把巴比伦人的罪行和惩罚与上帝复兴祂子民的旨意进行对比。KJV版译为“虽然”,说明尽管人犯了罪,上帝仍愿意拯救以色列人,乃至于全人类,只要他们肯接受救恩。
以色列圣者。见赛1:4注释。
6 你们要从巴比伦中逃奔,各救自己的性命!不要陷在他的罪孽中一同灭亡;因为这是耶和华报仇的时候,他必向巴比伦施行报应。
【本会注释】
《启示录》把敌基督的大势力比作古代的巴比伦(见启17,18;见赛13:4;耶50:1注释)。特别是参见启18:4。
7 巴比伦素来是耶和华手中的金杯,使天下沉醉;万国喝了他的酒就颠狂了。
【本会注释】
金杯。参耶25:15-29,要各国要喝下上帝忿怒的酒,象征他们被新兴的巴比伦帝国所消灭。巴比伦国现在也要喝下这杯。《启示录》的作者约翰以古代巴比伦为比喻,描写属灵的巴比伦毒害人的势力和她最后的倾覆(启14:8,10;16:19-21;17;18)。
8 巴比伦忽然倾覆毁坏;要为他哀号;为止他的疼痛,拿乳香或者可以治好。
9 我们想医治巴比伦,他却没有治好。离开他吧!我们各人归回本国;因为他受的审判通于上天,达到穹苍。
【本会注释】
医治巴比伦。藉着以色列人的被掳,上帝不但要以色列人悔改,也要使犹太人流亡时所接触的巴比伦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了解真宗教。从但以理和以西结等人身上,巴比伦人获得机会认识和顺从耶和华。他们没有这样做,酿成了他们自己的毁灭。
通于天上。参启18:5。
10 耶和华已经彰显我们的公义。来吧!我们可以在锡安报告耶和华我们上帝的作为。
11 你们要磨尖了箭头,抓住盾牌。耶和华定意攻击巴比伦,将他毁灭,所以激动了玛代君王的心;因这是耶和华报仇,就是为自己的殿报仇。
【本会注释】
玛代。为什么以赛亚(赛13:17)和耶利米都称玛代人是巴比伦的征服者,而历史记录则表明玛代人和波斯人是联合征服巴比伦的,而且后者起主要作用呢?答案可能是在以赛亚的时代,玛代是单一的民族,而不是一个混合的民族。但到了耶利米的时代,玛代人已在巴比伦西面和北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在两位先知的年代,提到波斯人对于读者来说并不十分重要。关于玛代和波斯的早期历史,见但2:39注释;又见《SDA圣经注释》第三卷,50-52页。直到耶利米发出预言4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以后,即公元前553年或550年,玛代属国安申的国王,即后来的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宣布独立,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在他死前得以看见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波斯帝国的建立。所以在耶利米时代,玛代在周围民族的心目中是显得比较强大的。但到了但以理的时代,玛代通常是她与波斯的合称(见但6:8)。
殿。巴比伦人摧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证明他们拒绝了耶和华,所以要遭受“耶和华报仇”。
12 你们要竖立大旗,攻击巴比伦的城墙;要坚固了望台,派定守望的设下埋伏;因为耶和华指着巴比伦居民所说的话、所定的意,他已经作成。
13 住在众水之上多有财宝的啊,你的结局到了!你贪婪之量满了!
【本会注释】
众水。见耶50:12,38注释;参启17:1;见51:6注释。
14 万军之耶和华指着自己起誓说:我必使敌人充满你,象蚂蚱一样;他们必呐喊攻击你。
【本会注释】
指着自己起誓。参耶49:13。
敌人。指入侵推翻巴比伦的军队。
15 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
【本会注释】
第15-19节与耶10:12-16基本相同(见该处注释)。
16 他一发声,空中便有多水激动;他使云雾从地极上腾。他造电随雨而闪,从他府库中带出风来。
17 各人都成了畜类,毫无知识。各银匠都因他的偶像羞愧;他所铸的偶像本是虚假的,其中并无气息,
【本会注释】
银匠(soreph )。“提炼者”,“金匠”。
18 都是虚无的,是迷惑人的工作,到追讨的时候,必被除灭。
【本会注释】
追讨。见耶46:21注释。
19 雅各的分不象这些,因他是造作万有的主;以色列也是他产业的支派。万军之耶和华是他的名。
【本会注释】
恶人在今生享受了他们的福份(见诗17:14)。而上帝子民的福分是创造万有的耶和华自己(见诗119:57;142:5)。
20 你是我争战的斧子和打仗的兵器;我要用你打碎列国,用你毁灭列邦;
【本会注释】
争战的斧子(mappes)。 “打击的工具”。可能指打仗用的棍棒或狼牙棒。解经家对20-23节的“你”指谁有分歧。最好的结论似乎是上帝对巴比伦说话。描写她给列国所带来的各种惩罚。
21 用你打碎马和骑马的;用你打碎战车和坐在其上的;
22 用你打碎男人和女人;用你打碎老年人和少年人;用你打碎壮丁和处女;
23 用你打碎牧人和他的群畜;用你打碎农夫和他一对牛;用你打碎省长和副省长。
【本会注释】
省长(pachah)。源于亚述语pahatu (见尼2:7;该1:1;斯3:12)。
副省长(sagan)。源于亚述语shakenu ,指地位稍低的官长(见尼2:16)。
24 耶和华说:“我必在你们眼前报复巴比伦人和迦勒底居民在锡安所行的诸恶。”
【本会注释】
在你们眼前。这是对犹太人说的。
报复。上帝用巴比伦的侵略来惩罚罪恶,促使祂的子民悔改,绝不会减轻巴比伦自己的罪责(见《使徒行述》581页)。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弃善择恶而付出代价。尽管上帝可能为了良好的目的而控制着罪恶(诗76:10),但这绝不意味着要祂对罪恶负责。上帝常常会利用仇敌的计谋来成全祂仁慈的旨意(见《历代愿望》471页)。
25 耶和华说:你这行毁灭的山哪,就是毁灭天下的山,我与你反对。我必向你伸手,将你从山岩滚下去,使你成为烧毁的山。
【本会注释】
行毁灭的山。显然指巴比伦。但由于巴比伦完全处在平原之上,故应从寓意上理解为指巴比伦强大的统治力量。但以理也用同样的比喻描写上帝的国(但2:34,35,44,45;参启17:9,10)。
26 人必不从你那里取石头为房角石,也不取石头为根基石;你必永远荒凉。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不要按从字面把本节理解成巴比伦废墟的材料不能再用来建筑。古城中的许多材料在中世纪和现代被阿拉伯人用来在古巴比伦外城墙之内建造了好几个村庄。本节应从寓意角度理解为古代的巴比伦帝国永远不会东山再起。巴比伦城也将被摧毁,永不能恢复昔日是荣耀和地位(见耶50:12注释)。
27 要在境内竖立大旗,在各国中吹角,使列国预备攻击巴比伦,将亚拉腊、米尼、亚实基拿各国招来攻击他;又派军长来攻击他,使马匹上来如蚂蚱,
【本会注释】
亚拉腊。指亚述碑文中所提到的乌拉图(Urartu)王国,位于亚美尼亚东部,凡(Van)湖的西北。见王下19:37和赛37:38。基亚克萨里斯(公元前625-585年)把乌拉图并入玛代帝国。
米尼。在亚述铭文中为Mannai ,指居住在乌尔米耶湖东面和东南面的一个民族,又称为Manneans和Munna人。
亚实基拿(Ashkuza)。 这个民族生活在乌尔米耶湖东南(见创10:3注释)。学者们认定他们是西徐亚人,祖先不详,以劫掠为生,在公元前7世纪,从中亚横扫美索不达米亚。希罗多德(I.95页以后)说他们控制和劫掠玛代达28年(公元前653-625年)之久(见乔治.卡默伦《伊朗古代史》176,232页)。后来玛代国王基亚克萨里斯制服了他们,使他们与他结盟。玛代人似乎从西徐亚人那里学到了高超的射箭技术的,并因此而闻名(见耶51:11)。公元前七世纪末,西徐亚人与玛代人和巴比伦联合消灭了亚述王国。在本节中,又作为玛代的盟友消灭了巴比伦。
军长(tiphsar )。可能源于亚述语tupsharru (“书版刻写人”,“抄写员”)。在古代近东,“抄写员”不单指擅长于书写的人。他们的地位比较显要,在本节指高级军官。
28 使列国和玛代君王,与省长和副省长,并他们所管全地之人,都预备攻击他。
【本会注释】
玛代。见11节注释。
省长和副省长。见23节注释。
29 地必震动而瘠苦;因耶和华向巴比伦所定的旨意成立了,使巴比伦之地荒凉,无人居住。
30 巴比伦的勇士止息争战,藏在坚垒之中。他们的勇力衰尽,好象妇女一样。巴比伦的住处有火着起,门闩都折断了。
【本会注释】
止息争战。楔形文字关于巴比伦陷落的记载和圣经的记录,都说明巴比伦对玛代波斯的进攻没有进行认真的抵抗。在所谓《拿波尼度编年史》的楔形文献中,仅记录了一次真正的战斗,是在底格里斯河边的奥皮斯展开的。该地在巴比伦城以北约115英里处。另一份被称为居鲁士纪念柱的楔形文献(见《SDA圣经注释》卷三64页插图)说:“巴比伦之神米罗达使他不战而胜,进入属于他的巴比伦”( J.B.普里查德《古代近东史》,315页)。还说明统帅进攻的居鲁士可能与城里的马杜克祭司有过接触。他们非常厌恶拿波尼度的统治。所以巴比伦城的陷落,内部的背叛起了一定的作用。
圣经中的记载描绘出伯沙撒王在宴会中酒醉的那个晚上,巴比伦城被攻占了(但5;见耶50:43)。
坚垒。巴比伦城的防御极其坚固。考古挖掘发现,该城的四周是由很长的双层外墙围住。墙底总宽度约为100英尺。外城里有护城河,通过幼发拉底河的部分改道而成。护城河里面是一道三层的墙,底部总宽度约为56英尺。在里面,是保护更为严密的皇家城堡(见本册796页插图)。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I.190,191页)和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vii.5.1–36页)都说,在玛代波斯人攻城时,巴比伦人躲在城墙里,以为自己能够抵御长期的围攻。
有火着起。即入侵的军队放火。
31 通报的要彼此相遇,送信的要互相迎接,报告巴比伦王说:城的四方被攻取了,
31,32节描写王的臣仆在意识到攻城者已经侵入他们认为坚不可摧的城市时,陷入一片混乱。
【本会注释】
32 渡口被占据了,苇塘被火烧了,兵丁也惊慌了。
参书2:7;士3:28。希罗多德和色诺芬(见耶51:30“坚垒”的注释)曾记录侵略者通过使流经城内的河水改道,得以进入城中,因为原河床足以容纳大军进城。
33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巴比伦(原文作女子)城好象踹谷的禾场;再过片时,收割他的时候就到了。
【本会注释】
收割。敌人劫掠巴比伦时,收割了她的庄稼(见赛17:5;参珥3:13)
34 以色列人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吞灭我,压碎我,使我成为空虚的器皿。他象大鱼将我吞下,用我的美物充满他的肚腹,又将我赶出去。
【本会注释】
大鱼(tannin) 。可能指巴比伦语中sirrush ,一种想象中的龙状生物,专门奉献给马杜克神的。在装饰巴比伦伊师塔大门的釉砖上,有成百上千这种动物的浮雕。
赶出去。可能源于希伯来词nadach (“推开”)或duach (“冲掉”)。两种意思都对。
35 锡安的居民要说:巴比伦以强暴待我,损害我的身体,愿这罪归给他。耶路撒冷人要说:愿流我们血的罪归到迦勒底的居民。
36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为你伸冤,为你报仇;我必使巴比伦的海枯竭,使他的泉源干涸。
【本会注释】
海(yam )。有时指河(见赛19:5;在鸿3:8中,yam指尼罗河)。先知这样理解,可能是因为巴比伦拥有河流和运河的庞大体系(见耶50:12,38注释)。
耶利米在这里可能指幼发拉底河的改道,使玛代波斯军队得以进入巴比伦(见32节注释)。有趣的是,幼发拉底河在古时曾流经巴比伦城中心,使那里成为商业的中心,如今却在巴比伦废墟以西的一段距离处有了新的河道,而原来市中心跨越幼发拉底河的大桥桥墩,却仍留在旱地之上,尽管这可能不是本段预言的本意。见本册796页插图。
37 巴比伦必成为乱堆,为野狗的住处,令人惊骇、嗤笑,并且无人居住。
【本会注释】
成为乱堆。见耶50:13注释。
野狗(tannim )。见耶49:33注释。
38 他们要象少壮狮子咆哮,象小狮子吼叫。
39 他们火热的时候,我必为他们设摆酒席,使他们沉醉,好叫他们快乐,睡了长觉,永不醒起。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火热。可能指在巴比伦陷落之时,国家的领袖们都在饮酒狂欢(见但5章)。希罗多德(I.191)说:“巴比伦市区的范围极大,所以当边缘地带被攻占时,住在市中心的巴比伦人竟浑然不知(因为他们正在举行宴会)。他们正在跳舞娱乐,直到获得确凿的消息。巴比伦就这样被攻取了”(亨利·卡里译)。
快乐。先知用讽刺的语气描绘巴比伦人在毁灭之夜醉酒狂欢的场景。
永(`olam )。既可表示永恒,也可表示一段特定的时期(见出21:6注释)。巴比伦人在沉醉之中被杀,“睡了长觉”。“永不醒起”指他们像醉汉一样,在酒精的影响消失以前不会醒过来。由于在一千年(启20:5)结束的时候,所有的恶人都将复活,耶51:39中的“永”(`olam )是有一定期限的。
40 我必使他们象羊羔、象公绵羊和公山羊下到宰杀之地。
【本会注释】
羊羔、公绵羊和公山羊可能指巴比伦人的各个阶层。“公山羊”代表领袖(见赛34:6;结39:18)。
41 示沙克(就是巴比伦)何竟被攻取?天下所称赞的何竟被占据?巴比伦在列国中何竟变为荒场?
【本会注释】
有人认为示沙克是另一个代码(见第1节;耶25:26注释)。
42 海水涨起,漫过巴比伦;他被许多海浪遮盖。
【本会注释】
在被称为居鲁士纪念柱的泥柱的楔形文献里(见《SDA圣经注释》卷三64页插图),有着与之惊人相似的描述。这份亲波斯的记录在描写征服巴比伦的时候,说居鲁士的军队向巴比伦前进:“他的浩荡大军犹如河水,缓缓前进,收起武器”(J.B.普里查德《古代近东史》,315页) 。
43 他的城邑变为荒场、旱地、沙漠,无人居住,无人经过之地。
【本会注释】
荒场。见耶50:12,13注释。
44 我必刑罚巴比伦的彼勒,使他吐出所吞的。万民必不再流归他那里;巴比伦的城墙也必坍塌了。
【本会注释】
彼勒。见耶50:2注释。
所吞的。各族的百姓和掠物都曾被掳到巴比伦。波斯人掌权以后,承诺让被掳的百姓和他们的神像回去。在上述(42节)的文献中,居鲁士说:“远至阿舒尔,苏萨,阿加德和埃什南纳地区,赞班(Zamban),米特纳(Me-Turnu),德尔(Der)等城市,以及古蒂人的地区。我把神像归还底格里斯河对岸的这些圣城。其中的圣所已长久沦为废墟。这些神像原来安放在里面,且为它们建造了永久的圣所。我还召集他们(以前的)居民,把他们的住宅还给他们。我根据伟大之主马杜克的命令,把拿波尼度冒着众神之主愤怒,带到巴比伦的所有苏美尔和阿卡德的神像,完好无损地重新安放在原来的神庙中,就是让他们高兴的地方”(J.B.普里查德《古代近东史》316页)。
城墙。见耶50:15。
45 我的民哪,你们要从其中出去!各人拯救自己,躲避耶和华的烈怒。
46 你们不要心惊胆怯,也不要因境内所听见的风声惧怕;因为这年有风声传来;那年也有风声传来,境内有强暴的事,官长攻击官长。
【本会注释】
有证据表明,耶利米的时代结束不久,从尼布甲尼撒的逝世,到巴比伦帝国的倾覆之间,国内外发生了很大的动荡。本节反映了面对自己国家的四分五裂,另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势力正在崛起,即将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许多巴比伦人所怀的恐惧心理(见《SDA圣经注释》卷三46-49页)。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平民素来是邪恶统治者阴谋与战争最严重的受害者。上帝的子民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既不要软弱,也不要害怕。
47 日子将到,我必刑罚巴比伦雕刻的偶像。他全地必然抱愧;他被杀的人必在其中仆倒。
【本会注释】
雕刻的偶像。见52节注释。
48 那时,天地和其中所有的,必因巴比伦欢呼,因为行毁灭的要从北方来到他那里。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欢呼。参赛44:23,用诗歌的语言呼吁大自然欢呼以色列的得救。
北方。见耶1:14注释。虽然波斯的征服者居鲁士实际上是来自伊朗西部的。他来到巴比伦时所统帅的,是延伸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原玛代大帝国的部队。他军队中许多民族的兵员是来自北方的。
49 巴比伦怎样使以色列被杀的人仆倒,照样他全地被杀的人也必在巴比伦仆倒。
【本会注释】
本节原文有好几种译法,依据对其中各分句之间关系的理解。英文ASV版旁注译为:“杀害以色列人的巴比伦将会仆倒。全地被杀的人也必在巴比伦仆倒。”英文RSV版为“巴比伦必因以色列被杀的人仆倒,正如她使全地被杀的人仆倒。”
50 你们躲避刀剑的要快走,不要站住!要在远方记念耶和华,心中追想耶路撒冷。
【本会注释】
耶利米的信息强调犹太人必须牢记,一有机会,他们就得返回巴勒斯坦。这条吩咐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的事实中看出来。若干年后,当居鲁士和他的继位者真的允许盼望回国的犹太人回去的时候,只有一部分人响应召唤。尽管在耶利米时代,流亡的以色列人渴望回家,但经过了两三代人,到了上帝指定被掳的七十年(耶29:10)结束时,以色列人已经在巴比伦定居下来了,也积攒了一点财富,所以大多数人都不肯回到巴勒斯坦山区城市和乡村的废墟中去。
51 我们听见辱骂就蒙羞,满面惭愧,因为外邦人进入耶和华殿的圣所。
52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刑罚巴比伦雕刻的偶像,通国受伤的人必唉哼。
【本会注释】
巴比伦人曾因耶和华的圣殿被毁而嘲笑蔑视犹太人。现在他们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因为他们自己的偶像也将被毁灭。
53 巴比伦虽升到天上,虽使他坚固的高处更坚固,还有行毁灭的从我这里到他那里。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可能指巴比伦高大的城墙和矗立在市中心的宏伟殿塔。由于今天只剩下断壁残垣,人们无从估算巴比伦城墙在鼎盛时的高度。希罗多德(I.178)说城墙有200肘(约340英尺)高。尽管这无疑是夸张的说法(见但4章补充注释),但也说明城墙一定是非同寻常地高。根据当时的一份楔形文献记载,巴比伦的殿塔高达300英尺。
54 有哀号的声音从巴比伦出来;有大毁灭的响声从迦勒底人之地发出。
55 因耶和华使巴比伦变为荒场,使其中的大声灭绝。仇敌彷佛众水,波浪砰訇,响声已经发出。
【本会注释】
大声。可能指巴比伦众多人口的喧闹声,或者指巴比伦吹嘘自己荣耀时发出权威的声音。
众水波浪(gallehem )。可能不是指巴比伦人,而是指进攻的军队。
56 这是行毁灭的临到巴比伦。巴比伦的勇士被捉住,他们的弓折断了;因为耶和华是施行报应的上帝,必定施行报应。
【本会注释】
耶和华是施行报应的上帝。或“施行报应的上帝是耶和华”。
57 君王名为万军之耶和华的说:我必使巴比伦的首领、智慧人、省长、副省长,和勇士都沉醉,使他们睡了长觉,永不醒起。
【本会注释】
首领。这里列举了巴比伦的各级官员(见第23节注释)。
睡了长觉。见39节注释。
58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巴比伦宽阔的城墙必全然倾倒;他高大的城门必被火焚烧。众民所劳碌的必致虚空;列国所劳碌的被火焚烧,他们都必困乏。
【本会注释】
宽阔的城墙。见耶50:15;见51:30,53注释。
高大的城门。根据巴比伦楔形文字记载,巴比伦自恃有八个主门,还有若干较小的门。另一份记录尼布甲尼撒事迹的楔形文字(所谓的《东印度王室铭文》)说,城门的门扇是用香柏木做的,上面包着铜。在巴比伦的废墟里所发现的遗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墙上的伊师塔大门,门下是城市的一条主要道路。门上光亮的瓷砖上雕着与实物一样大小的公牛(献给阿达德神的)和色拉什(“sirrush”,神话中的龙状怪兽,献给马杜克的)。这些黄白相间的雕像刻在蓝色的背景上。在这道大门上,至少雕有575个这样的动物形像。
众民所劳碌的必致虚空,列国所劳碌的被火焚烧,他们都必困乏。参哈2:13。
59 犹大王西底家在位第四年,上巴比伦去的时候,玛西雅的孙子、尼利亚的儿子西莱雅与王同去(西莱雅是王宫的大臣),先知耶利米有话吩咐他。
【本会注释】
尼利亚的儿子。西莱雅显然是耶利米的秘书兼助手巴录的兄弟(见耶32:12)。耶利米把信息交给西莱雅,无疑是交给了一位可靠而同情他的朋友手中。
与王(西底家)同去。鉴于西部地区的动荡可能会酿成对巴比伦的叛乱,有理由相信尼布甲尼撒这时把属国的君主召集到首都,是要让他们重新宣誓效忠他(见《先知与君王》447)。
尽管没有证据,我们是否可以推测,犹大国王造访巴比伦,可能是为了参加杜拉平原上的尼布甲尼撒巨像的奉献礼(见但3:1)。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第四年。即公元前594年或593年。这段预言是耶利米在与假先知哈拿尼雅较量的的那一年发布的。
大臣(sar menuchah )。“休息之地的首领”,可能指军需官,即负责为国王的出行安排住处的官员。基于menuchah 有时是战争的反义词“平安”(王上8:56;代上22:9),也有人认为西莱雅可能是犹大和平组织的领袖,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巴比伦人的喜欢。
60 耶利米将一切要临到巴比伦的灾祸,就是论到巴比伦的一切话,写在书上。
【本会注释】
预言书扔进幼发拉底河以后,预言的记录并没有损失。可见这本书不是预言的唯一抄本。先知或他的秘书巴录可能把针对巴比伦的预言另抄了一份,在有机会送到巴比伦的时候交给西莱雅。
61 耶利米对西莱雅说:“你到了巴比伦务要念这书上的话;
62 又说:‘耶和华啊,你曾论到这地方说:要剪除,甚至连人带牲畜没有在这里居住的,必永远荒凉。’
【本会注释】
见耶50:12,13注释。
63 你念完了这书,就把一块石头拴在书上,扔在伯拉河中,
【本会注释】
耶利米经常用表演的方式来传达他的预言(见耶13:1-11;19:1-13;27:2,3;43:9,10)。
64 说:‘巴比伦因耶和华所要降与他的灾祸,必如此沉下去,不再兴起,人民也必困乏。’”耶利米的话到此为止。
【本会注释】
到此为止。耶利米的预言到这里结束了。最后一章是叙史性后记(见耶52:1)。
诗篇135篇
序言——本诗呼吁赞美上帝,为祂过去和将来为祂子民所做的事。第一部分(第1-14节)劝勉人赞美上帝的良善,接着谴责偶像,并进一步劝人称颂上帝的名(第15-21节)。
1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你们要赞美耶和华的名!
【本会注释】
赞美。见诗113:1;见诗104:35注释。
2 耶和华的仆人站在耶和华殿中;站在我们上帝殿院中的,你们要赞美他!
【本会注释】
这是对祭司和工人的特别呼吁(见第19,20节注释)。
3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耶和华本为善;要歌颂他的名,因为这是美好的。
【本会注释】
美好的。指歌颂上帝的名,或指上帝的名本身(见诗147:1)。
4 耶和华拣选雅各归自己,拣选以色列特作自己的子民。
【本会注释】
特作自己的子民。希伯来语是segullah(“个人财产”,见申7:6,7;14:2;参彼前2:9)。
5 原来我知道耶和华为大,也知道我们的主超乎万神之上。
【本会注释】
其他的神根本不存在(见第15-18节)。
6 耶和华在天上,在地下,在海中,在一切的深处,都随自己的意旨而行。
【本会注释】
见诗115:3。上帝的旨意行使在祂广袤的宇宙里。
7 他使云雾从地极上腾,造电随雨而闪,从府库中带出风来。
8 他将埃及头生的,连人带牲畜都击杀了。
【本会注释】
埃及的灾难充分展示了上帝的权威。第十灾特别厉害,影响也特别大(见出12:29注释)。
9 埃及啊,他施行神迹奇事,在你当中,在法老和他一切臣仆身上。
10 他击杀许多的民,又杀戮大能的王,
11 就是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并迦南一切的国王,
【本会注释】
西宏和噩试图阻扰以色列人进军巴勒斯坦(民21:21-35;申2:30-37;3:1-13)。
12 将他们的地赏赐他的百姓以色列为业。
【本会注释】
西宏和噩的领土被流便,迦得,和半个玛拿西支派所占领(民32:33)。
13 耶和华啊,你的名存到永远!耶和华啊,你可记念的名存到万代!
【本会注释】
可记念的(zeker)。意为“提到”。对人的记忆可以忘却,但上帝的名却要“纪念”到永远。
14 耶和华要为他的百姓伸冤,为他的仆人后悔。
【本会注释】
为他的百姓伸冤。见申32:36注释。
为他的仆人后悔(nacham)。这里指“难过”。
15 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
【本会注释】
关于15-18节,见诗115:4-8注释。
16 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
17 有耳却不能听,口中也没有气息。
18 造他的要和他一样,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19 以色列家啊,你们要称颂耶和华!亚伦家啊,你们要称颂耶和华!
【本会注释】
要称颂。见诗63:4注释。
亚伦家啊。指祭司(见出29:9)。担任属灵要职的人最应该称颂上帝。
20 利未家啊,你们要称颂耶和华!你们敬畏耶和华的,要称颂耶和华!
【本会注释】
当以色列人陷入偶像崇拜,摩西召唤站在上帝一边的人时,所有的利未人都响应了(见出32:26注释)。他们被安排从事圣工(见民18:6注释)。
21 住在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该从锡安受称颂。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本会注释】
见诗134:3注释。
使徒行传25章
提要
2 犹太人在非斯都面前控告保罗。8 保罗为自己分诉,11 并且上告于凯撒。14 后来非斯都将保罗的事告诉了亚基帕王,23 保罗就被带来。25 非斯都说明保罗并没有犯什么该死的罪。
保罗要向该撒上诉
徒25:1 非斯都到了任,过了三天,就从该撒利亚上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非斯都。见徒24:27注释。
到了。即,要么是到了他要统治的地区,要么是到了他的办公室,要开始履行他的职责。见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8.9;《犹太战记》第二章14.1。
凯撒利亚。罗马在巴勒斯坦的行政部门所在地(见徒8:40注释)。
上耶路撒冷去。这是犹太省的省会。非斯都无疑在视察他已成为其巡抚的那片领土,决心要获悉它的问题。他只过了三天就启程上耶路撒冷去,说明他是一个不错的行政官。在能力和正直方面他似乎大大优于腓力斯(见卷五,第71页)。
徒25:2 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首领向他控告保罗,
【本会注释】
大祭司。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祭司长们”。以实玛利(Ismael)是那时的大祭司,是最近由亚基帕二世任命的(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8.8)。保罗的原告们打算在非斯都有空以真实的观点去了解犹太人的事务之前利用他。
首领。或作“领袖们”,“负责人们”。最富有的犹太人和犹太显贵们是公会议员,并且大部分都是撒都该人。似乎撒都该人是造成对保罗的许多控告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否认复活(见徒23:6-9注释;参约11:46注释)。
徒25:3 又央告他,求他的情,将保罗提到耶路撒冷来,他们要在路上埋伏杀害他。
【本会注释】
求情。他们寻求控告保罗特别要考虑的事项。他们是该国的要人们;保罗却不是。他们作为百姓的众领袖的尊荣和信誉在这件事中乃是问题所在。因着他们对保罗的仇恨,他们已经使自己陷入了一个困难的境地。经文暗示犹太人所求的“情”(charis)可能是一个正式通知,要将保罗转让到他们的司法权下。
埋伏。早期反对保罗的密谋(见徒23:12-15)并没有被放弃。犹太人的民意和普通法都赞成直接对违反某些宗教条例之罪的人采取措施(参米士孥《犹太公会》9.6,宋西诺版之《他勒目》,第542页)。或许有些公会议员也已经起了誓,像两年前某些狂热分子所做的那样。
徒25:4 非斯都却回答说:“保罗押在该撒利亚,我自己快要往那里去”;
【本会注释】
押在。即,被拘留。保罗曾被腓力斯打发到那里,他在罗马人手里是安全的,他会留在那里是因为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把他挪到别的地方。
快要。即,约10天以后。
徒25:5 又说:“你们中间有权势的人与我一同下去,那人若有什么不是,就可以告他。”
【本会注释】
有权势的。希腊文是dunatoi,直译是“有势力的[人们]”,“强大的[人们]”,即,有权柄的人,或有能力的人,有资格代表犹太国家的人。同一个词在路24:19;徒7:22;林前1:26;启6:15中被译为“大能”,“才能”,“能力”,“壮士”。他们可能是领导阶层的人和有名望的人士,很可能是犹太公会的成员。
与我一同下去。犹太代表们应该是配与罗马的地方长官一同旅行的人。非斯都在给这些犹太领袖们荣誉,同时也承认保罗案件的重要性。自从两年前保罗前次的听证会以来,犹太领袖们反对保罗的热心显然并没有冷却下来(徒24:1,27)。
有什么邪恶。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有什么不是”,“有什么不适当”,“有什么错误”。希腊原文中并没有表示“邪恶”的那个词,但显然是译者们从拉丁文译本中插入的,该词在拉丁文译本中读作crimen。
徒25:6 非斯都在他们那里住了不过十天八天,就下该撒利亚去;第二天坐堂,吩咐将保罗提上来。
【本会注释】
十多天。重要的原文证据可以引用(参本册注释第10页)支持读作“不过八天或十天”。这种读法强调了非斯都在耶路撒冷停留的时间短暂(第4节),而不是强调停留的时间长度。无疑,腓力斯离任后有许多问题急需关注,非斯都不能离开政府所在地太久(见第1节注释)。
第二天。或作“次日”。犹太人显然曾使非斯都确信正确解决保罗的案件,对于罗马的巴勒斯坦行政官和犹太百姓之间达到令人满意的关系来说,乃是最重要的事。
坐堂。该程序是正式审问的程序。
徒25:7 保罗来了,那些从耶路撒冷下来的犹太人周围站着,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他,都是不能证实的。
【本会注释】
下来的犹太人。非斯都关于由能干的和有影响力的人组成代表团的要求已经得到了满足(第5节),当保罗被传唤来听讼时,犹太领袖们都在场。
周围。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在他周围”。那些曾给保罗带来控告的人中,有些人无疑曾知道他在四分之一世纪前是一个苦毒地逼迫基督徒的人,并且他们憎恨他,当他是犹太国的一个叛国者。
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他。在这两年期间(徒24:27),犹太人显然曾忙于搜集各种各样的传说和谣言。大概他们现在有了远为重大的事要控告他。这一诉状的详单后来没有转送给在罗马的犹太人似乎有点奇怪(见徒28:21)。
反对保罗。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个短语。
不能证实。对非斯都来说,反对保罗的这个案子在法庭上必是显然站不住脚的(参徒24:13,19;参徒25:1注释)。他在这种问题上显然并不是新手。
徒25:8 保罗分诉说:“无论犹太人的律法,或是圣殿,或是该撒,我都没有干犯。”
【本会注释】
然而他。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然而保罗”。
分诉。直译是“作自己的辩护”。很可能他并没有详细回答针对他的琐细的控告(第7节),而只是回答了那些如果被证实了就连罗马法庭也会反对他的控告。就是猜想他亵渎了圣殿并且轻视了犹太律法,以及所谓的他参与了煽动性暴乱的那些事。罗马人是注意这种事的,并且非斯都可能被误导认为保罗犯有起义反抗罗马权威的罪。路加记载了保罗的分诉是在这三个标题之内的。
干犯律法。或许犹太领袖们知道保罗教导割礼仅仅是一个象征的行为(见罗2:23-29),并且将此解释为企图破坏律法。他们也曾这样控告过耶稣(见太5:17;可2:16;7:1-5注释)。犹太人从来没有控告保罗关于安息日的问题,像他们从前曾质疑耶稣一样(约5:16-18)。
干犯圣殿。在这场听证会期间,很可能重新提出了从前的控告,说他带外邦人进了圣殿(徒21:27,28)。
干犯凯撒。如果保罗没有做过任何“干犯凯撒”的事,就没有任何罗马法庭可以定他的罪。那些指控的浅薄和保罗分诉的坦白直率必定给能干而且诚实的行政官非斯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1页)。
徒25:9 但非斯都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问保罗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听我审断这事吗?”
【本会注释】
喜欢。或“好感”(见徒24:27注释)。起先,非斯都曾拒绝了犹太人要把保罗带到耶路撒冷的请求(徒25:3,4)。无论他是不是受了对保罗的那些控告的影响,他至少比从前更多认识到了犹太人反对保罗的感情有多么强烈。非斯都所能作出的适当反应当然就是取悦于犹太人会有助于他管理的成功。
你愿意去。对保罗的控告显然是犹太律法的问题,而不是罗马律法的问题,所以对非斯都来说,似乎在犹太人的首都耶路撒冷审断这事比较合理。
听我审断。非斯都出席听讼会乃是一个保证,保证保罗仍会被罗马拘留,并且处于罗马的保护之下。然而,犹太领袖们会管理司法的程序,非斯都更多处于一个感兴趣的观察员的角色。他并没有把保罗转让给犹太人的司法权,虽然该提议暗示一种试探性的意愿要做这种转让。这个提议事实上宣布了保罗并没有犯任何“干犯凯撒”的罪。可能值得考虑的任何一种控告都与犹太律法和习俗有关。作为罗马的代表,非斯都虽然对这个案件不再直接感兴趣了,但他还是想要赢得他新辖区的犹太领袖们的好感,所以就使他乐于尽可能地照着他们的心愿而行。该提议显然不是基于怀疑保罗实际上有任何公然犯罪的行为,或有任何意向要犯这种罪,而只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徒25:10 保罗说:“我站在该撒的堂前,这就是我应当受审的地方。我向犹太人并没有行过什么不义的事,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
【本会注释】
我站在。直译是“我[已经站在并且]正站在”。保罗从起初就是被罗马人拘留的。他曾免受一场残忍的鞭打也是由于他是一个罗马公民的事实。或许保罗想起来徒23:11的神圣应许,可是他在这里一点儿也没有提到它。他已经在凯撒的权柄下被罗马人关押了两年。他提醒了那位罗马地方长官这一点,并且拒绝在那些已经知道共谋杀害他的人面前受审(见徒23:12-15,30;25:2,3)。
堂。或作“法庭”。保罗宁愿选择比较公平的罗马律法,而不是他鲁莽同胞们反复无常的仇恨,他们不知道任何律法,只知道他们自己自私的、不负责任的成见。
应当受审。即,作为一个罗马公民。
向犹太人。保罗概略地否认了对他提出的所有控告。对于犹太人的人身、财产、品格、或宗教,他并没有带来任何伤害。
你明明知道的。保罗知道非斯都在第9节中所做提议的动机是要取悦犹太人。
徒25:11 我若行了不义的事,犯了什么该死的罪,就是死,我也不辞。他们所告我的事若都不实,就没有人可以把我交给他们。我要上告于该撒。”
【本会注释】
我若。直译是“如果确实那么”。保罗已经否认了任何干犯犹太人的事,并且通过提议把他提交给犹太人去审问,非斯都已经暗示了他在罗马律法方面是无罪的。但是如果不管这一切,仍有任何怀疑存留,认为保罗有某种罪行的话,他就选择运用自己作为一个罗马公民的特权,在罗马律法下受审。
就是死,我也不辞。直译是“我不辩解以避开死亡”。请比较约瑟夫《生活》第29页。保罗声明他甘愿去面对一个公正审判的结果,无论判决可能是什么。
交给。希腊文是charizomai,“赐予”,“使满足”。保罗不愿意仅仅因为要讨好他的控告者们而被移交给他们。他知道非斯都在设法赢得犹太人的好感。他不肯仅仅为了取悦于控告他的人就放弃自己作为一个罗马公民的权利,不肯使他们轻易地完成他们想要害他性命的邪恶计划。他很清楚犹太公会既不会以公正待他也不会给他任何怜悯。
我要上告于凯撒。保罗以要求另一个权利结束了他的申诉(见徒22:25-29注释)。他准备冒险应付在罗马可能会加给他的任何控告,以及凯撒在基于证据作出决定时的公平性。他早就打算去访问罗马了,可是没打算在拘留中(罗1:9-12;15:23,24)。在全帝国中,皇帝是来自下级法庭的所有上诉的终极法庭。
从他被任命为外邦人的使徒到现在,保罗曾遭受苦害,并且他的服务曾受到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打扰(见林后11:24-27)。如果藉着这种反对可以促进基督的事业,他就欣然忍受了这种反对(徒20:22-25;林后4:5-18;加6:14;腓1:12)。然而,他现在已经被关在凯撒利亚两年了,未被判罪也没有新审讯的前景,吕西亚(徒22:29),腓力斯(见徒24:23-27注释)和非斯都(见徒25:8,9,25注释)都断定他并没有犯任何违背罗马律法的罪。出于个人的原因并且为要取悦犹太人,腓力斯还是拘留了保罗,现在非斯都显然提议继续采取以保罗为代价取悦犹太人的方针。因此,只要保罗仍在罗马的犹太地方长官的权限之下,看来就没有被宣判无罪并获得释放的前景了,他被当作一个定罪的囚犯关押着或者仅仅被当作一个政治人质关押着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两种方式都不能使他自由地传讲福音,并且对一个生活没有其他抱负或兴趣的人来说,这种前景必定像是难以忍受的。十字架的其他大使们无疑也发现自己的服务以同样的方式受到了阻碍。
在新约时代,基督教并没有享受在罗马的法律前被承认的宗教地位,而未被承认的宗教,其活动和传扬是被禁止的。罗马容忍了基督教仅仅是因为它起先被认为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而犹太教是被承认的。通过给这个反对保罗和基督教的案件施压,犹太人最终就能连他们的这点益处也剥夺了,并且使他们不能在罗马的律法下合法地维持自己的立场。见本册注释第47,93页。
有人提出,通过上诉于凯撒,保罗打算不仅要使自己已经陷入停顿的案件获得一个决定,而且可能要使基督教在其权利方面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获得承认。这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期盼给十字架的大使们更大的自由,无论他们可能去哪里,并且使他们更容易地克服当地的反对。甚至当保罗仍在罗马的监狱里时,他在皇帝的宫庭传扬福音未受阻止的事实,而且至少有些“凯撒家里的人”(腓4:22)成了基督徒的事实,也见效于使别的基督工人“越发放胆传上帝的道,无所惧怕”(见腓1:12-14)。当众所周知皇帝已经判决这位最重要的基督教福音传道者无罪开释时,在整个帝国就必有更大的自由传扬福音。保罗在皇帝的手下无罪开释因而构成了对传福音的官方许可,或者说至少为官方许可传福音预备了道路。
徒25:12 非斯都和议会商量了,就说:“你既上告于该撒,可以往该撒那里去。”
【本会注释】
议会。希腊文是sumboulion,巡抚自己的“议员团”。当说到犹太“公会”,参议院时,路加一贯使用的词是sunedrion(徒5:21;6:12;22:30;23:1;24:20等)。上诉于凯撒并不是自动批准的,而是经过磋商之后证实的,事实是因为保罗是一个罗马公民,他的上诉不能被拒绝。
被带到亚基帕王面前
徒25:13 过了些日子,亚基帕王和百尼基氏来到该撒利亚,问非斯都安。
【本会注释】
过了些日子。明显是一个短暂的时段(见徒9:19注释)。
亚基帕王。即,希律亚基帕二世,希律亚基帕一世(在徒12:20-23中描述了他的死)的儿子,因而是希律一世的曾孙(见卷五,第39,69,234页)。与他的姐妹土西拉一样(见徒24:24注释),这个君主由于希律第一的妻子玛丽亚娜的血统也是一个犹太人。亚基帕二世被认为太年经,不能在他父亲死时承担巴勒斯坦的王位(主后44年;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九章.9.2),但是在他的一个叔叔死后不久,他就得了安慰,作了卡尔基斯的统治者(同上,xx.5.2)。后来亚基帕接管了从前在腓力和吕撒聂治下的北方诸省(同上,7.1),并有了王的称号。再后来,尼禄给了他另外某些城,在主后68-73的犹太战争中,亚基帕站在罗马人一边反对犹太人,他曾设法劝阻他们不要反叛(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6.4 [345-401])。他退休于罗马,在主后100年死在那里。非斯都会自然求助于亚基帕二世商议关于保罗案件的处理。亚基帕曾监管圣殿的财富,并且有任命大祭司的特权。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是这位罗马地方长官的一个宗教同僚,并且能够就这个案件给出合理的忠告。
百尼基。亚基帕一世的长女,亚基帕二世和土西拉的一个姐姐,腓力斯的妻子。她最初曾嫁给她的叔叔,卡尔基斯王希律(见卷五,第40页),亚基帕二世曾继了他的任(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34页)。犹太和罗马作家们都说到她与她弟弟亚基帕二世的关系是罪恶的。后来,她嫁给了基利家王Polemo,但不久就离开了他,去了罗马与她兄弟在一起。她成了提多皇帝的情妇,当参议院强迫他让她离开时,他非常伤心(绥屯纽《提多》第七章第2页;塔西图《历史》第二章第81页;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7.3)。
问非斯都安。这是亚基帕二世第一次对新来的巡抚进行礼节性访问,目的是要欢迎他。当然,亚基帕二世是罗马分封的一个王。
徒25:14 在那里住了多日,非斯都将保罗的事告诉王,说:“这里有一个人,是腓力斯留在监里的。
【本会注释】
许多日子。当亚基帕和百尼基长时间逗留时,保罗就有机会被带到他们面前。非斯都提到了保罗的案件,甚至都不是作为双方都关心的一项公务提到的,而是在谈话的期间提到的。
徒25:15 我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犹太的长老将他的事禀报了我,求我定他的罪。
【本会注释】
祭司长。见第2节注释。
求我定他的罪。见第1-3节注释。
徒25:16 我对他们说,无论什么人,被告还没有和原告对质,未得机会分诉所告他的事,就先定他的罪,这不是罗马人的条例。
【本会注释】
定他的罪。希腊文是charizomai(见第11节注释)。一个罗马官员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得到好感就把一个被控告的人交给别人去惩处。然而,那正是彼拉多曾对基督做过的事。关于非斯都的记录更为可敬(见卷五,第71页)。
去死。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些词。意思并没有改变。
机会。希腊文是topos,直译是“地方”,意思是“机会”,不是许可意义上的“特许”(见罗15:23)。非斯都决定要给保罗分诉的机会。
徒25:17 及至他们都来到这里,我就不耽延,第二天便坐堂,吩咐把那人提上来。
【本会注释】
来到这里。见第6,7节注释。
徒25:18 告他的人站着告他;所告的,并没有我所逆料的那等恶事。
【本会注释】
事。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恶事”。
徒25:19 不过是有几样辩论,为他们自己敬鬼神的事,又为一个人名叫耶稣,是已经死了,保罗却说他是活着的。
【本会注释】
几样辩论。即,争论的要点,不是要提问并回答的质询。见第7,8节注释。
他们自己。这种表达也可以被译为“他自己的”,在那种情况中它指的就是保罗。
迷信。希腊文是deisidaimonia,“尊敬诸神”,“宗教”,有时的意思是“迷信”,可是这里很可能不是迷信的意思,除非指的是保罗的信仰。非斯都几乎不可能把犹太教描绘为一个“迷信”而不得罪亚基帕,亚基帕本人就是一个名义上的犹太人。
耶稣。在腓力斯或非斯都的访谈中,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直接提到了耶稣,但是认为他的名字先前没有被提到过乃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保罗曾谈过到复活,基督的经验乃是复活的一个伟大的胜利的写照,并且曾“讲论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徒24:25)。保罗这样讲论不可能不会说到基督。在提到耶稣的名字时,非斯都就反映了保罗对救主所作的见证。
徒25:20 这些事当怎样究问,我心里作难,所以问他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为这些事听审吗?’
【本会注释】
我心里作难。非斯都承认自己对犹太信仰和风俗的无知。在犹太教的总部耶路撒冷,大概更容易探知宗教问题的真相(见第9节注释)。但是保罗曾拒绝去耶路撒冷(见第10节注释)。当保罗去罗马时,非斯都就有必要将一份关于保罗案件的报告一同送去,亚基帕既是一个见多识广的犹太人,就能帮助这位巡抚知道要说些什么。而且,对亚基帕的这个请求还带有一个含蓄的恭维,会有益于非斯都与亚基帕将来的关系。
徒25:21 但保罗求我留下他,要听皇上审断,我就吩咐把他留下,等我解他到该撒那里去。”
【本会注释】
留下。希腊文是tēreō(见徒24:23)。
听……审断。希腊文是diagnōsis,直译是“彻底知道”,表示一次彻底的审问。它很可能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见徒23:35注释。
奥古斯都。希腊文是Sebastos,“崇拜的”,“尊敬的”,“令人崇敬的”,相当于拉丁词Augustus,“威严的”,“尊贵的”,“值得尊敬的”(见本注释第五册第37,38页;本注释第六册第72页)。这并不是凯撒奥古斯都,他的统治时期是从主前27年到主后14年(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34页),而是一个相当于凯撒的称号。罗马人说到他们的统治者时称呼奥古斯都,而不是皇上。
凯撒。当时的皇帝是尼禄(主后54-68)。见本册注释第81-84页。
徒25:22 亚基帕对非斯都说:“我自己也愿听这人辩论。”非斯都说:“明天你可以听。”
【本会注释】
愿听。即,想要听。亚基帕显然曾听说过保罗,并且对他和他的教训感到好奇。请比较亚基帕的叔祖父希律安提帕想要见见耶稣的愿望(路23:8)。
徒25:23 第二天,亚基帕和百尼基大张威势而来,同着众千夫长和城里的尊贵人进了公厅。非斯都吩咐一声,就有人将保罗带进来。
【本会注释】
大张威势。或许是要给非斯都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威慑保罗。在这里保罗初次有机会在王室面前证明自己的信仰(见徒9:15)。
公厅。希腊文是akroatērion,“觐见室”。这很可能是专门用于接见的或多或少有点公共性质的大房间。
众千夫长。见徒22:24注释。这样的人如吕西亚,他曾使保罗被捕。非斯都现在为这次特别的接见集合了卫戍部队的高级军官们,可能要给这个向亚基帕表示敬意的场合加添色彩和重要性。
尊贵人。即,凯撒利亚的显要人士们。
徒25:24 非斯都说:“亚基帕王和在这里的诸位啊,你们看这人,就是一切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这里,曾向我恳求、呼叫说:‘不可容他再活着。’”
【本会注释】
一切犹太人。即,犹太人作为一个国家,当然,是以祭司长们和犹太公会的成员们为代表的。
向我恳求。或作“向我起诉”,“向我诉请”,“与我说情”(见罗8:27,34;11:2;来7:25)。
和这里。耶路撒冷的领袖们显然曾在凯撒利亚鼓动了一个反保罗的诉讼团体,该团体曾参加了迫切要求新任地方长官处死保罗的事。
呼叫。犹太人要求杀死保罗的请求显然是激烈的并且是大声叫嚷的(参徒22:22,23)。
徒25:25 但我查明他没有犯什么该死的罪,并且他自己上告于皇帝,所以我定意把他解去。
【本会注释】
什么该死的罪。见第11节注释。一个罗马人会认为因为干犯犹太人的宗教就处死一个人是蛮横残暴的。但是保罗已经上诉于凯撒,而非斯都也欢迎就他向皇上准备的报告提供建议。
奥古斯都[皇帝]。见第21节注释。
徒25:26 论到这人,我没有确实的事可以奏明主上。因此,我带他到你们面前,也特意带他到你亚基帕王面前,为要在查问之后有所陈奏。
【本会注释】
没有确实的事。非斯都对犹太教知之甚少,以致他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呈上一份完全关于犹太教问题的对保罗的控告状。
奏明。非斯都必须给皇帝送上一份详细的诉状。
主上。希腊文是ho kurios,“主[或我主]”,这里指尼禄皇帝。这个称号用于皇帝们时与用于基督时一样,带有一种神圣的含意。奥古斯都曾禁止任何一个人称呼他主,他的接任者提庇留也是这样(绥屯纽《奥古斯都》第三章53.1;《提庇留》第二十七章),但是他们较不谦虚的继任者们却从朋友们和奉承者们接受了这个称号。Caligula称呼自己是dominus,拉丁文相当于kurios,而多米田则采用了dominus deus的称号,“主神”。皮里纽常常称呼他的恩主-皇帝他雅努,为dominus。见本册注释第61,62页。
特意到你面前。非斯都指望亚基帕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案件中提供特别的帮助。同时,如果亚基帕的建议受到了尊重,他也会感到满足。
徒25:27 据我看来,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
【本会注释】
不合理的。罗马的司法原则上是公平的,虽然执法的法官们往往是贪污的。非斯都是一个相当正直的人(见第1节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