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20章
提要:1 耶和华下令,7 要以色列人设立六座逃城。
1 耶和华晓谕约书亚说:
2 “你吩咐以色列人说:你们要照着我藉摩西所晓谕你们的,为自己设立逃城,
【本会注释】
逃城。“逃”的原文qalat意为“收缩”,“吸引”,“接纳”,“接受”,因此有了“避难”的意思。在希伯来文中,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中,“逃城”前面均有冠词,说明是特指上帝所说过的。关于逃城的法律已在《民数记》35章和《申命记》19章中详细说明。对人生命的尊重是基督教的伟大原则之一,而在异教和无神的信仰中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上帝很早就设法让祂的子民明白,在任何情况下结束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其严肃性在于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因此与上帝有亲缘关系。洪水以后,上帝特地强调“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流,因为上帝造人是按自己的形象造的”(创9:6;见出21:12,14)。上帝应许一个地方让误杀人者可以逃避(出21:13),但这不是为谋杀者预备的。上帝要调整古代报私仇的风俗,也就是由被杀者的近亲或子嗣来惩罚凶手的做法。在周围各国中,只有以色列人尊重人的生命权利。现在上帝要进一步就祂的怜悯和公义教导他们。祂按照人理解祂真理的速度来引导他们。这条原则体现在上帝通过摩西所赐的希伯来人法律中。它适应人类的状况,但始终着意于人们在开始还不能理解的完美状态。所以上帝暂时容忍了奴隶制度,一夫多妻和自由离婚,并制定法律规范这些做法,尽管这些行为不是上帝所设立和认可的。
由近亲来保护兄弟的性命,这种观念在希伯来人心中根深蒂固。他觉得有责任为兄弟报血仇。为了制约或根除这种观念,上帝对它进行合理的规范,以避免冤枉没有真正犯罪的人。
我藉摩西所晓谕的。由摩西说出并由他作记录,所以约书亚才能了解这些信息(出21:13;民35:9-34;申19:1-13)。在写《约书亚记》时,摩西五经就可能以我们现在的形式存在了。
3 使那无心而误杀人的,可以逃到那里。这些城可以作你们逃避报血仇人的地方。
【本会注释】
无心而误杀人的。民35:22-25和申19:4,5对此进行了说明。一般是指非预谋的行为而导致人死亡的。蓄谋杀人的,即使逃到逃城,查出来以后也要马上受到惩罚。上帝宣布,这样的人就是逃到祂的祭坛也要被带走处死(出21:14)。
报血仇人(go'el)。该词在其他地方还译成 “救赎主”,“亲属”和“近亲”。在伯19:25;赛47:4;48:17;54:5中该词是指上帝。对于希伯来人来说,对上帝的这种称呼会使他们想起自己作为亲属救赎的权利(见民35:12)。逃城本身就是预表基督所提供的避难所(《先祖与先知》516页)。
4 那杀人的要逃到这些城中的一座城,站在城门口,将他的事情说给城内的长老们听。他们就把他收进城里,给他地方,使他住在他们中间。
【本会注释】
逃到。杀人者要赶紧逃跑。要采取一切措施使他不致耽搁。通往逃城的道路必须修好。在十字路口必须有指向逃城的标志。如果报血仇的人追上,就会要他的命。逃命的人必须及时赶到逃城。从以色列全境到逃城都不会超过半天的路程(见《先祖与先知》515-517页)。
古代关于逃城的计划形象地说明了基督徒的状况。罪人必须毫不迟延地逃到避难所基督耶稣那里(来6:18)。知道方向的人应该在沿途立下路标。这些向导承担着重大的责任。稍有疏忽就可能为逃命的罪人指错方向。
城门口。通常有法官或长老坐在城门口处理案件(见得4:1;撒下15:2)。
把他收进城里。在听了逃亡者的叙述并认为他的案件需要公正的审判以后,长老所采取的下一个步骤,就是让他接受他们的保护。以后还要进行更加详细的听证来裁决案件。
5 若是报血仇的追了他来,长老不可将他交在报血仇的手里;因为他是素无仇恨,无心杀了人的。
6 他要住在那城里,站在会众面前听审判,等到那时的大祭司死了,杀人的才可以回到本城本家,就是他所逃出来的那城。”
【本会注释】
会众。可能指的是杀人者本城的会众,而不是逃城的会众(见民35:24,25)。如果被证实有罪,就要把他交给报血仇的人;如果证明是误杀,就要让他住到逃城直到大祭司去世。
大祭司死了。赎罪的崇祀集中在圣所中和祭司身上。逃亡的年限取决于举行仪式的环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事件,好让报仇的人知道自己合法复仇的权利已经结束了。
7 于是,以色列人在拿弗他利山地分定加利利的基低斯;在以法莲山地分定示剑;在犹大山地分定基列亚巴(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
【本会注释】
他们分定。直译是“他们使之成圣”,即把这些城分别出来作为神圣的用途。这些都是利未支派的城邑,是服侍上帝的人居住的。他们轮班在上帝面前侍奉。这就使逃亡者有机会学习,并与在圣工上受过专门训练的利未人进行交流。因此当利未人和祭司教导他有关耶和华的道时,这里同时就成真正福惠的泉源(见申17:8-13;21:5;33:9,10)。
这些逃城都分布在平原或河谷为人所熟悉的地方。它们彼此的距离合宜,对于各个支派都很方便。三座在约旦河西,三座在约旦河东,北部,中部和南部各一座。焦急逃命的人必须获得一切便利。在他筋疲力尽之际,不应该让他在最后的路程中爬山。这些逃城必须是大家所熟悉的,通往那里的道路也必须是良好的。以色列的母亲必须教导孩子记住这六座逃城,以便将来在必要时知道往哪里逃。
这里给我们的教训是:如今也有一个罪人的避难所,就是耶稣。道路是敞开的,沿途都有标记,很容易逃往那里。“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34:18;参诗85:9;145:18)。我们可以住在避难所里直等到愤怒过去。
基低斯。来自希伯来语“qadash ”,意为“圣洁的”,其强调形式意为“使圣洁”。其名词形式qodesh 意为“圣洁”。关于该城的位置,见书19:37。
示剑(shekem )。意为“肩膀”,喻指“政权”。“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示剑)上”(赛9:6)。示剑在以法莲支派境内,位于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间,就是现在耶路撒冷以北偏东48.8公里处的巴拉他丘(Tell Balâtah)。
希伯仑。源于动词chabar ,意为“联合”,“结盟”。因此chebron 的意思就是“友谊”,“联盟”。关于它的位置,见书14:15注释。
8 又在约但河外耶利哥东,从流便支派中,在旷野的平原,设立比悉;从迦得支派中设立基列的拉末;从玛拿西支派中设立巴珊的哥兰。
【本会注释】
比悉。源于动词basar,意为“约束”,“包围”,因此有“防卫”的意思。其名词意为“设防的城”,即“要塞”。比悉的位置不详。有些人认为是现在米底巴西北的乌姆阿玛德(Umm el-`Amad) 。
拉末。源于ra'am,意思是“高举”。Ra'moth(拉末)是复数名词,意思是“高地”,喻指“高不可及的东西”。其大致的位置见书13:26注释(拉末米斯巴)。
哥兰。源于gôlan “环绕”。据认为在基尼烈海(加利利湖)东边,可能是现在的萨亨约伦(Sahen el-Jōlân)。
9 这都是为以色列众人和在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所分定的地邑,使误杀人的都可以逃到那里,不死在报血仇人的手中,等他站在会众面前听审判。
【本会注释】
上帝为外人作出安排,好让他们分享以色列人的属灵权利。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曾有一大群闲杂人跟着他们。在基遍人寻求和平时,以色列人就与他们讲和了。当喇合表达了信心时,上帝就接纳了她。在所有的时代都是这样。上帝不偏待人。凡到祂那里去的人,祂绝不丢弃(约6:37)。有一扇大门敞开着,欢迎一切谦卑忍耐的人进来。
约书亚记21章
提要:1 抽签从其他支派中分给利未支派四十八座城。43 上帝按照祂的应许把全地和平安赐给以色列人。
1 那时,利未人的众族长来到祭司以利亚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并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长面前,
【本会注释】
众族长。就是从利未的三个儿子革顺,哥辖,米拉利所出三族的领袖。
利未人。利未人等到以色列其他支派分完土地以后才获得他们的那一份。推迟到土地分完后,是为了让利未人散居在以色列全境中,好从各支派中获得城邑。他们的要求不是蛮横无理的。因为以色列的上帝已经下令要让利未人得到良好的照应(民35:1,2)。
同样,上帝也安排让基督教的传道士得到充足的供应。“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4)。上帝设立尊崇什一制和和捐献的制度,就是为了支持那些今日推进祂圣工的人。
以利亚撒。在列举利未人带着要求前来拜访的对象中,首先提到以利亚撒。上帝曾指示约书亚向祭司请教(民27:21),祭司则要求问上帝的旨意(民27:21)。所以上帝的直接代表排在第一位。这段时间的全部历史表明约书亚如何与祭司亲密合作。不幸的是,约书亚有时也偏离了这条原则,如在对待基遍人的问题上(书第9章)。
2 在迦南地的示罗对他们说:“从前耶和华藉着摩西吩咐给我们城邑居住,并城邑的郊野可以牧养我们的牲畜。”
【本会注释】
郊野。源于希伯来词根garash ,意为“驱赶”。后面加上“我们的牲畜”,就是指放牧牲畜的地方,也就是“城邑郊野的草场”(见书14:4)。
3 于是以色列人照耶和华所吩咐的,从自己的地业中,将以下所记的城邑和城邑的郊野给了利未人。
【本会注释】
利未人的要求显然得到了满足。每个支派都按照自己土地的大小和价值把城邑给了利未人,因为上帝曾指示(民35:8)城邑多的支派多给,少的支派少给。这个方法考验了百姓的慷慨程度。从所给的城邑来看,至少其中有许多都是好地方。
在分配的时候,百姓没有忘记上帝的旨意,就是让利未人分散在以色列全境中。这样利未人就可以在百姓中藉着言传身教推广主的道,防止以色列人拜偶像。
4 为哥辖族拈阄:利未人的祭司、亚伦的子孙,从犹大支派、西缅支派、便雅悯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三座城。
【本会注释】
拈阄。各支派划出四十八座城的时候,可能把它们分成了四份。然后决定如何分给利未支派的四个家族。在这里哥辖宗族被视为两族,即担任祭司的亚伦子孙和哥辖宗族不担任祭司的其他人。担任祭司的亚伦子孙从犹大,西缅和便雅悯支派中得到十三座城。上帝凭着智慧将他们安排在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因为将来圣殿要建在这里。祭司们需要在这里供职。
分配土地的顺序与在旷野中行军的顺序相似。驻扎在会幕东边的摩西,亚伦和祭司们排在前面;哥辖族在南边,前进时抬着圣器;革顺族在西边,跟着哥辖族,抬着帘幕,帐篷和会幕的各个部件;米拉利族在北边安营,在队伍中排在最后,抬着闩和板。
根据利25:32-34的指示和圣经历史的记载,这些城市显然不是归利未人所独有的。按照让利未人散居的旨意,这不符合上帝的计划。上帝要他们分散在以色列人之间,不要与他们所教导和指引人隔离开来。因此利未人的城也有其他支派的人居住。便雅悯的基遍给了利未人(书21:17),但仍有便雅悯人居住。这可以从他们后来对那个利未人的妾施暴的事件中看出(士第19章)。扫罗也住在那里。大卫和他的宫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驻扎在另一座利未人的城希伯仑。利未人可能只是有权住在这些城中所需要的房屋里。他们似乎有权变卖自己的房屋(利25:32-34),也有权赎回。其余的住所由原支派的成员拥有。各城的郊野是供他们放牧牲畜的,要从城向外量两千肘,归他们所有。这部分土地不可以变卖,要永远视为上帝的产业。
后来也有记载有祭司和利未人住在别处的,如挪伯(撒上21:1)。显然随着历史的演进,原来的计划有了变动。
十三座城。这些城市似乎大都给了亚伦的子孙。但要记住,这些城市不是单由祭司居住的。这里所列举的城市还没有全部从迦南人手中夺取。
5 哥辖其余的子孙,从以法莲支派、但支派、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座城。
【本会注释】
哥辖的子孙。不是亚伦的家族。他们从以法莲支派,但支派和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分得了十座城。这些支派的领土靠近亚伦的子孙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哥辖族的人彼此相距不远。
6 革顺的子孙,从以萨迦支派、亚设支派、拿弗他利支派、住巴珊的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三座城。
【本会注释】
革顺是利未的长子(出6:16;民3:17)。可是哥辖却先行分配,可能是因为祭司是从哥辖的家族而出的。革顺得了十三座城。哥辖得的多一些,有二十三座城。
7 米拉利的子孙,按着宗族,从流便支派、迦得支派、西布伦支派的地业中,按阄得了十二座城。
【本会注释】
米拉利是利未的幼子,也是最后获得产业的。他们的人数最少,所以只得到了十二座城,其中有八座是在约旦河东。
8 以色列人照着耶和华藉摩西所吩咐的,将这些城邑和城邑的郊野,按阄分给利未人。
【本会注释】
上帝吩咐摩西抽签分配城邑。
9,10 从犹大支派、西缅支派的地业中,将以下所记的城给了利未支派哥辖宗族亚伦的子孙;因为给他们拈出头一阄,
【本会注释】
有趣的是,除了亚因以外,所有祭司的城都安排在最终属于犹大王国的领土内(王上第12章)。首都耶路撒冷是上帝从各支派拣选出来彰显祂圣名的地方。虽然在耶罗波安背叛的时候(代下11:14),北方王国的利未人都离开他们的城邑及其郊野来到犹大,但所有的祭司,除了上述的少数例外都已住在犹大,乃是很有好处的。
本章列举了利未人的城邑。在代上6:54-81中稍有变动和省略。因为很多年时间过去了。有些城市可能已经改了名字。其间可能还作了一些调整,以适应政治局势的变化。
11 将犹大山地的基列亚巴和四围的郊野给了他们。亚巴是亚衲族的始祖。(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
【本会注释】
亚巴。见书14:15注释。
12 惟将属城的田地和村庄给了耶孚尼的儿子迦勒为业。
【本会注释】
田地。显然指民35:5说的城外两千肘的土地。这个指示显然不单适用于希伯仑,而是作为普遍原则的例子,适用于所有的城邑。
13 以色列人将希伯仑,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祭司亚伦的子孙;又给他们立拿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立拿。见书10:29注释。
14 雅提珥和属城的郊野,以实提莫和属城的郊野,
15 何仑和属城的郊野,底璧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底壁。见书10:38注释。
16 亚因和属城的郊野,淤他和属城的郊野,伯示麦和属城的郊野,共九座城,都是从这二支派中分出来的。
【本会注释】
伯示麦。见书15:10注释。
17 又从便雅悯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基遍和属城的郊野,迦巴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基遍。见书9:3注释。
迦巴。见书18:24注释。
18 亚拿突和属城的郊野,亚勒们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亚拿突。后来以耶利米的出生地而闻名(耶1:1;11:21)。现名拉斯哈鲁比(Râs el-Kharrûbeh) ,在耶路撒冷的斯高波山(Scopus)东北2公里,基遍的东南处。它在耶利米的时代仍是一座祭司的城(耶1:1)。这也是祭司亚比亚他的家乡。后来他因参加亚多尼雅的叛乱而被撤职(王上2:26)。
19 亚伦子孙作祭司的共有十三座城,还有属城的郊野。
20 利未支派中哥辖的宗族,就是哥辖其余的子孙,拈阄所得的城有从以法莲支派中分出来的。
21 以色列人将以法莲山地的示剑,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基色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示剑。见书20:7注释。
基色。见书10:33注释。
22 基伯先和属城的郊野,伯和仑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伯和仑。见书10:10注释。
23 又从但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伊利提基和属城的郊野,基比顿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基比顿。见书19:44注释。
24 亚雅仑和属城的郊野,迦特临门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亚雅仑。见书10:12;19:42注释。
25 又从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他纳和属城的郊野,迦特临门和属城的郊野,共两座城。
【本会注释】
他纳。见书12:21;17:11注释。
26 哥辖其余的子孙共有十座城,还有属城的郊野。
27 以色列人又从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中将巴珊的哥兰,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利未支派革顺的子孙;又给他们比施提拉和属城的郊野,共两座城;
28 又从以萨迦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基善和属城的郊野,大比拉和属城的郊野,
29 耶末和属城的郊野,隐干宁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耶末。见书10:3注释。
隐干宁。见书19:21注释。
30 又从亚设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米沙勒和属城的郊野,押顿和属城的郊野,
31 黑甲和属城的郊野,利合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32 又从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业中将加利利的基低斯,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哈末多珥和属城的郊野,加珥坦和属城的郊野,共三座城。
【本会注释】
基低斯。见书12:22;19:37注释。
33 革顺人按着宗族所得的城,共十三座,还有属城的郊野。
34 其余利未支派米拉利子孙,从西布伦支派的地业中所得的,就是约念和属城的郊野,加珥他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约念。见书12:22;19:11注释。
35 丁拿和属城的郊野,拿哈拉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拿哈拉。见书19:15注释。
36 又从流便支派的地业中给了他们比悉和属城的郊野,雅杂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比悉。书20:8注释。
37 基底莫和属城的郊野,米法押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38 又从迦得支派的地业中,将基列的拉末,就是误杀人的逃城和属城的郊野,给了他们;又给他们玛哈念和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拉末。见书20:8注释。
玛哈念。见书13:26注释。
39 希实本和属城的郊野,雅谢和属城的郊野,共四座城。
【本会注释】
希实本。是亚摩利人的王西宏的首都。当以色列人出埃及来到死海东岸时,西宏曾攻击他们,结果失去了自己的王国。这个地名保留在希实本丘(Tell Hesbân )中。它位于约旦河口东北偏东25.5公里,拉巴斯亚扪(阿曼)西南20.5公里处。
雅谢。见书13:25注释。
40 其余利未支派的人,就是米拉利的子孙,按着宗族拈阄所得的,共十二座城。
41 利未人在以色列人的地业中所得的城,共四十八座,并有属城的郊野。
【本会注释】
在民26:62所记载以色列的人口普查中,利未支派是23,000人。有人认为,按照人口的比例,利未支派得到的,要比其他支派多。但要记住这份名单里并没有记录其他支派的所有城邑,而利未支派则被限制在这四十八座城邑及周围数百亩的牧场内。其他支派则拥有大量的土地。
有人认为利未支派的四个宗族各凝聚了十二个支派中的三个支派。例如革顺宗族凝聚了约旦河东的一个支派和约旦河西的两个支派。米拉利凝聚了河西的一个支派与河东的两个支派,把以色列领土的东南部和北部联系起来。他们因此结合在一起,共同在上帝里面成长。利未人分散在以色列人中间。他们的分散却成了一种凝聚力,把以色列人团结在起来,又把他们和上帝连系在一起。
利未人除了履行分配给他们的宗教职责以外,还要教导青年人,研究,抄录和解释律法,记录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他们要把宗教带到日常生活中去,互相帮助,使他们的邻居认识那位看不见的圣者,达到上帝的标准。
42 这些城四围都有属城的郊野,城城都是如此。
【本会注释】
七十士译本在四十二节和四十三节中插入了:“约书亚分完了土地,以色列人遵照上帝的吩咐把他所要求的城邑给了他,就是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立。他造了城,住在里面。约书亚取火刀石为在旷野的路上出生的以色列人行割礼,把它们放在亭拿西立。”
43 这样,耶和华将从前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全地赐给以色列人,他们就得了为业,住在其中。
【本会注释】
这一节表面是有些矛盾,因为以色列人要到大卫和所罗门的时代才占领全地。况且就是到那时,他们仍不一定占领了上帝原先想给他们的全部土地。但这里只说上帝要把“全地赐给以色列人”。虽然迦南人占领着部分土地,但这土地是属于以色列人的。上帝的旨意不是要把迦南人马上全部驱逐,而是逐渐将他们赶出去(出23:30),以免野兽和荆棘为害,直到以色列人口多起来可以占领全地为止。
44 耶和华照着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一切话,使他们四境平安;他们一切仇敌中,没有一人在他们面前站立得住。耶和华把一切仇敌都交在他们手中。
【本会注释】
但上帝所考虑的不只是休战。定居迦南是上帝要藉着以色列人实现的伟大计划的第一步。这个计划只有通过在生活中作祂代表的个人来实现。当《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上帝就不再提别的日子”(来4:8),他说的是在心灵中实现这一属灵目标,在世界完成传道的工作。由于以色列人不幸未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进入“安息”,上帝就呼召基督的教会来成就祂的旨意。“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来4:1)。
45 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都应验了。
约书亚记22章
提要:1 祝福和打发两个半支派的人回家。10 他们在回去的路上筑了一座祭坛作为见证。11 以色列人生气了。21 他们把事情解释清楚了。
1 当时,约书亚召了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来,
【本会注释】
当时('az)。 说明事情的发展始于某一时间,紧接着上述的局面,就是第二十一章所记把城邑分给利未支派以后。句子的结构似乎暗示那两个半支派打完仗并没有像有些人所想的马上回去,而是等到12个支派的土地全部分配完毕,利未支派得了城邑以后。
2 对他们说:“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遵守了;我所吩咐你们的,你们也都听从了。
【本会注释】
第2和3节回顾了1:16节的应许。约书亚在第五节的吩咐回应了他自己当初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应许(书1:7)。在第23和24章所记载约书亚临终前对以色列人的遗嘱中又重复了这些话。
3 你们这许多日子,总没有撇离你们的弟兄,直到今日,并守了耶和华你们上帝所吩咐你们当守的。
【本会注释】
见书11:18注释。以色列人化了六七年时间征服了迦南。这两个半支派为了履行自己对弟兄的承诺(书1:12-16),已经离家很久了。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的弟兄。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征战中,除了约瑟的支派提出要求以外(第17章),没有抱怨的声音记录下来。这与在旷野飘流四十年时不断的埋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色列人在征战,胜利和运动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如果今日的教会能积极推进有每一个成员都参加的布道运动,抱怨,批评和牢骚就会显著减少。
4 如今耶和华你们上帝照着他所应许的,使你们弟兄得享平安,现在可以转回你们的帐棚,到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在约但河东所赐你们为业之地。
【本会注释】
这时百姓可能已经在他们所占领和建造的房屋中定居下来(民32:17)。作者在本节用了“帐篷”,只是对旷野漂泊时住所的习惯称呼而已。这个词在很久以后依然使用。
5 只要切切的谨慎遵行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你们的诫命律法,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行他一切的道,守他的诫命,专靠他,尽心尽性事奉他。”
【本会注释】
切切地谨守遵行。本节的内容与申6:5;10:12;11:13,22;30:6,16,20等节十分相似,说明这些话当时已经记录下来,所以约书亚就可以采用。他对这些话非常熟悉,所以说出与他的前任摩西几乎一样的话。约书亚用属灵的劝勉和警告打发那两个半支派回去。他们唯一的保障在于严格遵守上帝的一切诫命。
专靠他。在诗119:31中译成“持守”。有牢固的意思,故意为“抓紧”。
6 于是约书亚为他们祝福,打发他们去,他们就回自己的帐棚去了。
7 玛拿西那半支派,摩西早已在巴珊分给他们地业。这半支派,约书亚在约但河西,在他们弟兄中,分给他们地业。约书亚打发他们回帐棚的时候为他们祝福,
【本会注释】
不要以为本节是约书亚对玛拿西半个支派又一次单独的谈话。这只是一种重复,是《旧约》作者,特别是约书亚的普遍特征。一个现代的作者可能只是提到他所说过的话,但犹太的历史学家在认为有必要时就进行重复的叙述,为了说清问题。例如约书亚四次提到利未人在全地没有产业(书13:14,33;14:3;18:7),四次提到玛拿西支派分成两半,住在约旦河两岸(书13:7,8;14:3;18:7;以及本节)。
8 对他们说:“你们带许多财物,许多牲畜和金、银、铜、铁,并许多衣服,回你们的帐棚去,要将你们从仇敌夺来的物,与你们众弟兄同分。”
【本会注释】
那些留在巴勒斯坦东部保卫家园,重建城邑,看护牲口的人应该分享战利品。这是上帝原来吩咐的(民31:27)。后来大卫又这样教导他的百姓(撒上30:24)。
9 于是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从迦南地的示罗起行,离开以色列人,回往他们得为业的基列地,就是照耶和华藉摩西所吩咐的得了为业之地。
【本会注释】
本节说明了两个半支派是在一些支派分到了土地,以色列的总部迁到示罗以后才被打发回去的。如果不是等到那时,他们可能在吉甲就被打发走了。这证明他们是留到了土地分配结束。
10 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约但河的一带迦南地,就在约但河那里筑了一座坛;那坛看着高大。
【本会注释】
靠近约旦河。有人认为这是指约旦河上游东岸的富饶地区,可能在约旦河蜿蜒的河道边肥沃的草场上。约旦河在加利利湖到死海的104公里直线距离中,蜿蜒延伸了320公里。但这种说法不符合本节的叙述。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都用“吉甲”代替“靠近”。这是各支派过约旦河最理想的地点。经过吉甲的道路一直通往流便和迦得支派的境界。如果他们从北边的约旦河上游过河,他们还得走一百英里左右。还有一个可能的过河地点是亚大玛,但这条路线对于流便和迦得支派的返回不那么直接。所以这些支派是从吉甲回去是最合理的(见《先祖与先知》518页)。他们到了靠近约旦河的地方,在离约书亚立石不远的高地上建了一座祭坛。但也可能在河的对岸(见11节注释)。
迦南地。有人认为这是在约旦河西岸,但未经证实。
看着高大。说明这座祭坛非常高大,从远处就能看到。这说明这座祭坛只是一个标志,不用来派献祭等用途。但它是模仿会幕门口献燔祭的祭坛建造的,以证明约旦河东的两个半支派也是属上帝的以色列的一部分。
11 以色列人听说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靠近约但河边,在迦南地属以色列人的那边筑了一座坛。
【本会注释】
一座坛。根据第28节,那是模仿上帝所指示以色列人燔祭坛的样式建造的。
那边。希伯来文mul 的意思是“前面。”在大部分地方也是这样译的。就方向而言,前面代表东方,右面是南方,左面是北方。如果本节也是这样,那就是指迦南的东部入口,或约旦河东岸。
迦南地。与第十节的“迦南地”一样。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均为 “吉甲”。
靠近约旦河边('el`eber )。直译是“过去”。`Eber 意为渡口或通道。这似乎证实了最有可能过河的地点(见第10节注释)。该词还有“穿过”的意思,所以无法确定这座坛造在约旦河哪一边。可能是在东边(见《先祖与先知》519页)。
12 全会众一听见,就聚集在示罗,要上去攻打他们。
【本会注释】
这说明在约书亚的时代,以色列人严格顺从和尊崇上帝的律法。稍微的偏离(利17:8,9;申12:5-7;13:12-15)就足以使那九个半支派义愤填膺,甚至不惜与兄弟支派交战。当他们听说在示罗之外又筑了一座祭坛,就准备马上采取行动,以免耶和华的崇拜受到玷污。这一次不是约书亚召集的,而是各支派自发的。但约书亚可能和以利亚撒一起劝说他们暂缓行动,先派代表到二个半支派那里去调查真相。
13 以色列人打发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往基列地去见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
【本会注释】
大祭司的儿子非尼哈非常适合担任这次使命。他曾在危难的时刻起来抵制巴力毗珥的罪恶(民25:7,8)。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忠心。也许没有人比他更适合率团前往了。
14 又打发十个首领与非尼哈同去,就是以色列每支派的一个首领,都是以色列军中的统领。
【本会注释】
约旦河西的十个支派都有代表,加上利未支派的非尼哈。和他同去的都是军中的统领,也是各支派的领袖。这个阵容足以组成当地的最高法庭了。以色列人认为,那两个半支派可能严重违犯了上帝的律法。代表团的人员规格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
15 他们到了基列地,见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对他们说:
16 “耶和华全会众这样说,你们今日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干犯以色列的上帝,为自己筑一座坛,悖逆了耶和华,这犯的是什么罪呢?
【本会注释】
这件事不仅关系两个半支派,也关系到整个以色列民族。过去的经历表明,个人或群体的犯罪往往会向全民族追讨。非尼哈和他的同伴告戒他们要引以为戒,免得建造祭坛的人不受处罚,致使上帝把全体以色列人当做同谋而予以惩罚。但这九个半支派的指控只是凭着传说,所以要先进行调查。人容易对别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河西的支派误会了。但河东的支派也有错。他们应该把筑坛纪念的事通报自己的弟兄。可能他们没有料到会产生这样的谣言。避免误会乃是聪明之举。但单凭一面之辞就妄下结论肯定是不对的。
17 从前拜毗珥的罪孽还算小吗?虽然瘟疫临到耶和华的会众,到今日我们还没有洗净这罪。
【本会注释】
毗珥的罪孽。见民25:1-9;申4:3。“罪孽”一词源于`awon ,有“犯罪”,“做错”之意。有人认为该词源于`awah ,意为“屈身”,“弯曲”。在斯1:16中`awah 译成“得罪”。所以`awon 既涉及犯罪,也涉及惩罚。
还没有洗净这罪。不知作者指的是什么情况。然而毗珥的罪孽所带来的羞愧和耻辱依然存在,而且一些上帝所不悦的标志可能还留在会众中。那一次死了两万四千人,这些不圣洁群体的后代还有留在百姓中的。想到死去的两万四千人,亲人们无疑心有余悸。家破人亡,和失去父亲的孤儿,是那场灾难的见证。这句话还暗示腐败的酵在某种程度上还留在他们中间,感染还没有完全根除,虽然得到暂时的抑制,但仍在暗中活动,有可能重新爆发,就像书24:14,23中所暗示的。罪恶不但在犯罪者的身上,也在他所影响的其他人身上留下痕迹。
18 你们今日竟转去不跟从耶和华吗?你们今日既悖逆耶和华,明日他必向以色列全会众发怒。
19 你们所得为业之地,若嫌不洁净,就可以过到耶和华之地,就是耶和华的帐幕所住之地,在我们中间得地业。只是不可悖逆耶和华,也不可得罪我们,在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坛以外为自己筑坛。
【本会注释】
不洁净。指仪文上的不洁净,因为会幕不在那两个半支派中间。古人普遍认为,如果没有专门敬拜上帝的场所,就被视为不洁净。如果那两个半支派也这样想,那就放弃河东的土地,与其他属于主的支派同住吧。这里表现出一种慷慨无私的精神,宁愿作出牺牲,也要保持纯洁与和平。换一句话说,非尼哈和他的同伴希望把最重要的事放在首位。“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可见河西的支派并没有认为非打仗不可,即使他们的弟兄犯了罪,除非他们顽固不化。
不可悖逆。上帝已经赐下典章和诫命来引导祂的子民。对于这些命令的任何偏离,尤其设立祭坛拜假神,实际上就是悖逆天上的上帝。上帝昨日和今日都是一样的(来13:8)。祂公义的原则也是永不改变的。虽然对违背上帝律法的追讨可能会推迟,但一切罪恶终必受到正义的惩罚。
20 从前谢拉的曾孙亚干岂不是在那当灭的物上犯了罪,就有忿怒临到以色列全会众吗?那人在所犯的罪中不独一人死亡。”
【本会注释】
亚干的例子说明,一个人的罪可能会给全体会众带来上帝的不悦。因着他的罪,他和全家人都受到了惩罚,还有那些被艾城的军队杀死的人。如果他们原谅另立祭坛崇拜的事,上帝将会如何更加不喜悦以色列人呢?百姓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是正确的,只是他们还没有把真相调查清楚,就急于提出指责。
21 于是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回答以色列军中的统领说:
【本会注释】
在面临指责的时候能回答温柔是很不容易的。这一次双方都有可称道之处。当指责的一方发现自己错了,他们没有转过来责备弟兄不谨慎,尽管他们可以这样做。受指责的一方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以后,没有用急噪,粗鲁和不公正的话来回应自己的弟兄。这是一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15:1)的范例。如果大家都能接受这个教训,生活中可以避免多少不快的事啊!
22 “大能者上帝耶和华!大能者上帝耶和华!他是知道的!以色列人也必知道!我们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华(愿你今日不保佑我们),
【本会注释】
在这里上帝的三种称呼'El(埃洛),'Elohim(埃洛希姆),和Yahweh(亚卫),按上述的顺序说了两次,也可译为“万神之神,耶和华”,均带有强烈的祈求语气,通常用于重大的场合。两个半支派对于所受的指责大感震惊。两次重迭呼吁真神的名称,说明他们对这件事的关切和重视。
23 为自己筑坛,要转去不跟从耶和华,或是要将燔祭、素祭、平安祭献在坛上,愿耶和华亲自讨我们的罪。
【本会注释】
亲自讨我们的罪。也可以译为“愿耶和华亲自鉴察”。他们两次呼吁创造主的三重名称,说明这两个半支派愿意将这件事交在上帝手中,即使丧失性命,也在所不辞。他们用这样正面的语气向代表们保证了他们造坛动机的纯正。
24 我们行这事并非无故,是特意做的,说:恐怕日后你们的子孙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有何关涉呢?
【本会注释】
两个半支派开始解释他们忧虑的原因。将来他们的后裔由于远离耶和华的会幕,恐怕会被以色列会众视为外人。他们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了修建一座纪念物。如果他们事先想到了,是会告诉约书亚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孙会被其他支派的人认为不关心上帝的祭坛。河东的支派目前是会被当作弟兄,像其他支派一样在会幕受到欢迎的,但他们的后裔会不会被排斥呢?因为路途遥远,他们不可能像其他支派那样拜访会幕。他们会不会慢慢与整体分离呢?这就会导致他们子孙的冷漠而失去信仰。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并有一个永久的见证证明他们是以色列的一部分,这两个半支派的人就在约旦河边筑了一座大坛,让两岸的人都能看见。
25 因为耶和华把约但河定为我们和你们这流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们与耶和华无分了。’这样,你们的子孙就使我们的子孙不再敬畏耶和华了。
26 因此我们说:‘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
27 乃是为你我中间和你我后人中间作证据,好叫我们也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平安祭,和别的祭事奉他,免得你们的子孙日后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无分了。’
28 所以我们说:‘日后你们对我们,或对我们的后人这样说,我们就可以回答说,你们看我们列祖所筑的坛是耶和华坛的样式;这并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乃是为作你我中间的证据。’
【本会注释】
这座祭坛是完全按照示罗的样式建造的,证明他们和在原坛献祭的人承认和侍奉同一位上帝。为了引人注目,它的尺寸可能要大得多,但其样式和比例都和原先是一样的。
29 我们在耶和华我们上帝帐幕前的坛以外,另筑一座坛,为献燔祭、素祭,和别的祭,悖逆耶和华,今日转去不跟从他,我们断没有这个意思。”
30 祭司非尼哈与会中的首领,就是与他同来以色列军中的统领,听见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所说的话,就都以为美。
【本会注释】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是自己的荣耀。现在事实已经澄清。虽然证明是他们错了,他们还是很高兴。上帝是兄弟之间情谊的真正纽带。如果我们是真正的弟兄,那么弟兄的耻辱和痛苦就是我们的耻辱和痛苦。我们会真心希望还他们以清白。如果约旦河西的支派怀着自私的动机,他们就会对弟兄的过错幸灾乐祸,千方百计挑剔别人。基督徒有时过于自恃,极力想压倒想象中的对手,而不是主持正义。人越亲近上帝,就越愿意承认了自己过错,而不是强辞夺理。
31 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对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说:“今日我们知道耶和华在我们中间,因为你们没有向他犯了这罪。现在你们救以色列人脱离耶和华的手了。”
【本会注释】
现在('az )。强调事情已经发生了。一般译为“之后”。这里译为“结果”更好一些。说明行为的结果。全句可理解为:“结果,你们没有给我们带来所担心的严厉惩处,反而使我们摆脱了所害怕的刑罚。”
32 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与众首领离了流便人、迦得人,从基列地回往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里,便将这事回报他们。
33 以色列人以这事为美,就称颂上帝,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毁坏他们所住的地了。
【本会注释】
不再提。该词在撒下21:16有类似的用法:“以实比诺…要杀大卫”。原文是“说要杀大卫”,表示目的和意图。这里也是如此。百姓放弃了“上去”的打算。代表们的陈述使他们相信没有必要再那样做了。
34 流便人、迦得人给坛起名叫证坛,意思说:这坛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上帝。
【本会注释】
证坛(Ed)。意为“证据”。该词在原文中没有出现,至少在一般的抄本中没有,而是出现在一些后来的抄本中,并出现在叙利亚,阿拉伯译本和七十士译本中。七十士译本为:“约书亚给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个支派的人所造的坛起了名字,并说:‘这要在他们中间为证据,证明耶和华是他们的上帝。’”KJV版本的Ed采用了斜体。
本章的事件有着一些重要的教训:第一,再好的动机有时也会引起误会和怀疑,所以要尽力避免呈现不良的形象。第二,出于虔诚之心关注弟兄,要比漠不关心他们的得救好得多。第三,当我们受到误会时,先要镇定地倾听,再谦卑地进行辩护。正直的人始终能保持冷静,并为他人着想。
约书亚记23章
提要:1 约书亚的遗嘱。3 以前的福气,5 应许,11 和警告。
1 耶和华使以色列人安静,不与四围的一切仇敌争战,已经多日。约书亚年纪老迈,
【本会注释】
见《约书亚记》序言关于约书亚的年龄。估计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时约书亚约八十三岁。如果他比迦勒大五岁,那么征服迦南时他已九十岁了。根据书24:29,他的寿命是一百一十岁。如果我们的推算是正确的,而且本章的事件都发生在约书亚的晚年,那么,上帝已经让以色列人安居了二十年(书21:44;22:4)。这段时间使约书亚发现以色列人最大的危险就是效法迦南人堕落。
2 就把以色列众人的长老、族长、审判官,并官长都召了来,对他们说:“我年纪已经老迈。
【本会注释】
以色列众人的长老。召来的人有四等:长老或支派的首领,各族族长,解释律法并根据律法断案的审判官,执行裁决的官长。大祭司以利亚撒,他的儿子非尼哈,年迈的迦勒,可能还有俄陀聂等人都来了。
这次会议的地点没有记录。下一章第一节提到示剑是第二次会议的地点。有人据此认为这次会议的地点是在约书亚所住的亭拿西立。但也有可能是示剑,或示罗等其他地方。
我年纪已经老迈。几年前上帝就提醒约书亚年龄大了:“你年纪老迈”(书13:1)。现在约书亚自己也觉得老了。他说,“我年纪已经老迈。”这时他可能已经一百一十岁了(书24:29)。
3 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因你们的缘故向那些国所行的一切事,你们亲眼看见了,因那为你们争战的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因你们的缘故。直译是“在你们前面”,即打仗时在以色列的前头。当以色列人投入战斗时,迦南人就被杀了。
4 我所剪除和所剩下的各国,从约但河起到日落之处的大海,我已经拈阄分给你们各支派为业。
【本会注释】
本节和书13:1-7以及士2:23都明确地承认,约书亚对迦南的征服只是初步的。上帝把迦南赐给以色列人,并且保证,只要以色列有足够的人口占领全地,祂就会在他们前面把剩下的人赶出去。
5 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去,使他们离开你们,你们就必得他们的地为业,正如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所应许的。
【本会注释】
申6:19,9:4 也用了“赶出去”。该词在《旧约》中只出现十一次。约书亚可能引用了《申命记》。《申命记》在约书亚的时代已经成文。
6 所以,你们要大大壮胆,谨守遵行写在摩西律法书上的一切话,不可偏离左右。
【本会注释】
你们要大大壮胆”。胆量来自体力和灵力。基督徒的生活需要勇气。在嘲笑面前用言语和行动承认基督需要勇气。在敌对的世界中行义需要勇气。战胜自私需要勇气。承认错误需要勇气。上帝藉着约书亚对我们说:“你们要大大壮胆”行善事。
写在摩西律法书上的一切话。注意这个命令的普遍性。没有保留,没有例外,没有选择性。所要阅读,相信和遵守的是“写在摩西律法书上的一切话”。
7 不可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搀杂。他们的神,你们不可提它的名,不可指着它起誓,也不可事奉、叩拜;
【本会注释】
不可与这些国民搀杂。以色列人虽然住在这些民族中间,但不可与他们搀杂。任何交往,不论表面上多么无邪,都会导致更加亲密的关系,最终引诱以色列人离开上帝。这条命令依然有效。《新约》的教训是:“你们信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林后6:14)。青年人如果无视这条命令,与不信的人建立婚姻关系,其结果往往是很不幸的。他们在家中找不到真正的和谐,对宗教越来越不感兴趣,迟早会与上帝完全隔绝。“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摩3:3)?
不可提它的名。关于摩西的指示,见出23:13和申12:3。不要利用这些假神的名字。甚至提也不要提!
不可指着他起誓。指着任何神起誓实际上就是请他在违约时作证和伸冤,以他为崇拜的对象。以色列人不可以与拜偶像的人结盟。因为拜偶像的人在结盟时要指着他们的神起誓。这也就等于以色列人承认了他们的神。
8 只要照着你们到今日所行的,专靠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9 因为耶和华已经把又大又强的国民从你们面前赶出;直到今日,没有一人在你们面前站立得住。
10 你们一人必追赶千人,因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照他所应许的,为你们争战。
【本会注释】
在本节中约书亚引用了申32:30所记载摩西之歌里的话语。
11 你们要分外谨慎,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以色列人定居迦南以后所面临的危险可能更大了。他们对上帝的爱可能会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安逸的生活也许更容易使他们的心转离上帝。新旧约圣经都强调爱的极端重要性。权力给人以快感。智慧和美貌让人舒服,财富给人体面和安全感。但生命不在这一切中。爱是超乎万物的。顺从要求人“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爱则回应说:“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8:1)。顺从要求人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而爱则宣称:“我们心里所羡慕的是你的名,就是你那可纪念的名”(赛26:8)。“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顺从要求人不违犯安息日,爱则“称安息日为可喜乐的,称耶和华的圣日为可尊重的”(赛58:13)。上帝所有的诫命都应是这样。“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10)。
12 你们若稍微转去,与你们中间所剩下的这些国民联络,彼此结亲,互相往来,
【本会注释】
以色列人很久以后才学会如何身在世界又不属于世界。那是在巴比伦囚掳之后。但他们不久就转变到法利赛式的排外主义了。
13 你们要确实知道,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不再将他们从你们眼前赶出;他们却要成为你们的网罗、机槛、肋上的鞭、眼中的刺,直到你们在耶和华你们上帝所赐的这美地上灭亡。
【本会注释】
网罗和机槛。见出23:33;民33:55。这说明最危险的罪恶总是伪装起来不易被人发现的。腐败的社会在外表上往往很有诱惑力。先布置好网罗和陷阱。受害者上当以后,鞭和刺就随之而来了。败坏的人常常用伪装来引诱纯洁的人。他们出于本能地掩盖自己的邪恶,展示自己的好处,以欺骗受害者。纯洁之人的美德有时也会被利用为毁灭的工作服务。他们以为没有害处。他们受到诱惑评价引诱者说:“他们是受冤枉的。他们实际上要比所传的要好。”
肋上的鞭。这些鞭子要把以色列人赶到他们所不愿意去的地方。他们一旦罗入圈套,就会像负轭的牛那样被人驱赶。
眼中的刺。代表盲目,因为眼中的刺会使人失明。同样,仇敌也会藉着偶像崇拜使以色列人失去辨识的眼力。
14 “我现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你们是一心一意地知道,耶和华你们上帝所应许赐福与你们的话没有一句落空,都应验在你们身上了。
【本会注释】
约书亚平静而自信地面对他人生的终点。除了以诺和以利亚以外,这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将来唯一的例外就是基督复临时活着变化升天的人(林前15:51-54)。约书亚在临终的时候对上帝和祂的作为心满意足。但他还是关心下一代人的属灵利益。他品格的伟大在于他把自己隐藏在上帝带领他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后面。他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死之后他们会不会效忠上帝?他们现在认识祂,不知将来还会记得吗?”
15 耶和华你们上帝所应许的一切福气怎样临到你们身上,耶和华也必照样使各样祸患临到你们身上,直到把你们从耶和华你们上帝所赐的这美地上除灭。
16 你们若违背耶和华你们上帝吩咐你们所守的约,去事奉别神,叩拜它,耶和华的怒气必向你们发作,使你们在他所赐的美地上速速灭亡。”
【本会注释】
上帝先认定祂的百姓是忠实的。祂在赐福以前并没有先检验他们。祂现在赐给人类丰富的恩典,以预备使他们在将来领受更多的福分。虽然上帝能预见百姓将来的悖逆,但祂并没有因此而收回祂的恩赐。领受上帝的慈爱,祝福和智慧乃是最奇妙的特权,但随之而来还有最严肃的责任。面对这些恩赐,偏离上帝和祂真理所招致的惩罚是与所接受的亮光和成正比例的。
约书亚记24章
提要:1 约书亚把各支派召集在示罗。2 简述从他拉起上帝的恩典。14 让百姓重新与上帝立约。26 立石为证。29 约书亚的寿命,逝世和埋葬。32 埋葬约瑟的骸骨。33 以利亚撒去世。
1 约书亚将以色列的众支派聚集在示剑,召了以色列的长老、族长、审判官,并官长来,他们就站在上帝面前。
【本会注释】
约书亚将他们聚集。二十三章记载约书亚召集了领袖等人,告戒他们驱逐敌人的责任,警告他们疏忽这项命令的危险。他提醒他们,上帝应许与他们同在。他们有责任实行这个计划。现在约书亚把各支派的领袖和代表召集到示剑,进行最后的劝勉。
选择示剑是非常合适的。上帝曾在这里第一次与亚伯拉罕立约(创12:6,7)。雅各似乎就在示剑附近重新与上帝立约(创33:19,20),并在示剑的橡树下除掉家中外邦的神(创35:2-4)。现在约书亚又在这里提醒以色列人(书24:23)。这里也是攻占艾城后与上帝重新立约的地方(书8:30-35)。没有什么地方比示剑更合适让约书亚宣布医嘱,让百姓与上帝重新立约的了。
站在上帝面前。这些以色列的领袖,可能有数百人,站在上帝的面前。约柜专门从示罗运了过来(《先祖与先知》523页)。
2 约书亚对众民说:“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古时你们的列祖,就是亚伯拉罕和拿鹤的父亲他拉,住在大河那边事奉别神,
【本会注释】
耶和华如此说。约书亚用先知所常用的庄严方式开始讲话,引用上帝亲自所说的话。由此可见,约书亚既是领袖,又是先知。
大河(nahar )。指幼发拉底河。迦勒底的吾尔城就在河边。
侍奉别神。约书亚要百姓记住,他们的祖先和现在以色列人所灭绝的人一样,是拜偶像的。以色列人处在如此优越的地位,完全是由于上帝的恩典。如果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从什么石头中凿出来的,回到偶像崇拜中去,他们就非常危险。
3 我将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从大河那边带来,领他走遍迦南全地,又使他的子孙众多,把以撒赐给他;
【本会注释】
本节讲述亚伯拉罕的经历,表明上帝为亚伯拉罕的一生成就所有的大事。亚伯拉罕谦卑地顺从上帝的管束。他的生活成为信心的榜样(罗4:1-11;加3:6-9;参雅2:21-23)。上帝十分愿意带领亚伯拉罕的子孙实践同样的信心。
4 又把雅各和以扫赐给以撒,将西珥山赐给以扫为业;后来雅各和他的子孙下到埃及去了。
5 我差遣摩西、亚伦,并照我在埃及中所行的降灾与埃及,然后把你们领出来。
【本会注释】
降灾。直译是“击杀”,通常指来自上帝的打击。
6 我领你们列祖出埃及,他们就到了红海;埃及人带领车辆马兵追赶你们列祖到红海。
7 你们列祖哀求耶和华,他就使你们和埃及人中间黑暗了,又使海水淹没埃及人。我在埃及所行的事,你们亲眼见过。你们在旷野也住了许多年日。
【本会注释】
他们的父辈离开埃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活着的人中还有不少曾见过上帝在埃及所施行的大事,以及埃及人怎样被淹没在红海之中。在迦低斯背叛的时候,他们还不到二十岁,所以逃过了落在成年人身上的可怕死刑(民14章)。
8 我领你们到约但河东亚摩利人所住之地。他们与你们争战,我将他们交在你们手中,你们便得了他们的地为业;我也在你们面前将他们灭绝。
9 那时,摩押王西拨的儿子巴勒起来攻击以色列人,打发人召了比珥的儿子巴兰来咒诅你们。
【本会注释】
根据从民23,24和士11:25的记录,巴勒并没有与以色列人发生实际的冲突。这里说他“起来攻击”,是指他有这样的企图,进行筹划和准备。上帝把人的意图视为行动。导致故意犯罪的企图就是罪恶。行动只是犯罪的实施罢了(太5:28)。
10 我不肯听巴兰的话,所以他倒为你们连连祝福。这样,我便救你们脱离巴勒的手。
【本会注释】
为你们连连祝福。或“特别为你们祝福”。在结构上类似于创2:17的“你必定要死”。这种强调结构有时很难翻译。这里似乎是说,与巴兰的所有企图和意愿相反,上帝使迫他祝福以色列人。
11 你们过了约但河,到了耶利哥;耶利哥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迦南人、赫人、革迦撒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都与你们争战;我把他们交在你们手里。
【本会注释】
耶利哥人。直译是“耶利哥的首领”。以下的七个迦南民族不是耶利哥人,而是与耶利哥人并列的。本节的“征战”和第九节的“攻击”原文是同一个词,意思也应该是一样的。虽然耶利哥人没有出击,只是防御而已,但也被视为作战。
12 我打发黄蜂飞在你们前面,将亚摩利人的二王从你们面前撵出,并不是用你的刀,也不是用你的弓。
【本会注释】
黄蜂。参出23:28和申7:20。上帝应许打发黄蜂飞在祂的子民前面去征服那地。现在约书亚说上帝已打发黄蜂飞在祂的子民前面,把亚摩利人的二王赶出去。但前面说这王两个和他们的百姓被以色列人用刀杀尽的(民21:24,35)。这次的胜利显然不是由于刀剑的技术,而是因上帝特别的赐恩。所以黄蜂似乎是比喻上帝帮助以色列人取得胜利。这个比喻非常合适。正如黄蜂能在营中产生恐慌和混乱,上帝也使敌营产生惊恐,惧怕,混乱和战兢,以致无法作战(申25;书2:11)。
有人认为黄蜂为埃及人。上帝藉着他们削弱迦南人的力量,使以色列人更容易战败他们(见出23:28)。
13 我赐给你们地土,非你们所修治的;我赐给你们城邑,非你们所建造的。你们就住在其中,又得吃非你们所栽种的葡萄园、橄榄园的果子。’
14 “现在你们要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地事奉他,将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华。
【本会注释】
神。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为“外邦的神”。就在各支派目前聚集的示剑,雅各曾除掉他家中外邦的神像,把它们掩埋在一棵橡树底下(创35:2,4)。以色列人可能还保留着一些从被征服的迦南人那里得来的偶像,作为古董或纪念品,并有可能崇拜它们。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倾向在埃及就已形成(结20:6,7),在旷野中经常表现出来(见出32;摩5:25,26;徒7:39-43),就像在埃及一样(结20:6,7)。约书亚知道,就是现在,以色列人中还是有人偷偷地在拜偶像,尽管在外表上他们对拜偶像深恶痛绝(书22章)。今天有许多自命为基督徒的人像以色列人一样心中怀藏着秘密的偶像。这种偶像如果不去除去,最终会败坏他们的整个基督徒生活,造成灵魂的毁灭。
15 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事奉的神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神呢?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本会注释】
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服侍耶和华的命令并不排除选择的权利。凡不出于自愿的侍奉是没有用处的。上帝把生死摆在他们面前,并恳劝他们选择生,但绝不干涉人作出相反的决定,也不保护他们的这种选择所造成的后果。
我家。上帝圣工的领袖们要特别关照他们所负责的人,特别是他们的家人(提前3:4,5)行走义路。不管别人怎么样,约书亚决心让自己和他的家人侍奉上帝。有时服侍上帝会成为一种选择。但“你不可随众行恶”(出23:2)。行走天路的人要克服一切反对,照最好的去做,而不是随波逐流。约书亚一生忠于上帝。他要忠心到底。他对百姓最后的劝勉就是要他们效法他的献身。他生活的高尚和纯洁加重了他话语的分量。
16 百姓回答说:“我们断不敢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别神;
【本会注释】
意思是 “如果我们离弃耶和华,愿我们被咒诅。”
17 因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曾将我们和我们列祖从埃及地的为奴之家领出来,在我们眼前行了那些大神迹,在我们所行的道上,所经过的诸国,都保护了我们。
18 耶和华又把住此地的亚摩利人都从我们面前赶出去。所以,我们必事奉耶和华,因为他是我们的上帝。”
19 约书亚对百姓说:“你们不能事奉耶和华;因为他是圣洁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必不赦免你们的过犯罪恶。
【本会注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离弃耶和华去侍奉别神,就不能侍奉祂了。因为祂是忌邪的上帝,不能与别神分享祂的地位和权威。”
第十九节也可能有另外的意思。“你们不能侍奉耶和华”,可能是指人意志薄弱,无法依靠自己顺从上帝的命令。约书亚不只是说:“你们不能带着别神来侍奉耶和华。”他也是强调“你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侍奉耶和华。”约书亚在使徒保罗一千多年以前就在这句话中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伟大原则。要得到这种义,上帝和人需要配合。如果没有我们的同意与合作,上帝就不能为我们做什么。同样,如果没有上帝的帮助,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信心和行为就像一条船上的两把浆,必须配合使用。人要做的是,选择正确的道路,下决心走下去,认识到自己必须完全依靠上帝。上帝会赐给我们力量。祂随时准备履行自己的义务。问题是我们愿意履行自己的责任吗?我们弃恶从善了吗?我们愿意积极行动起来,使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得到现实吗?
20 你们若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外邦神,耶和华在降福之后,必转而降祸与你们,把你们灭绝。”
【本会注释】
说明有可能从恩典中坠落。如果没有这种可能,本节就失去了意义。
21 百姓回答约书亚说:“不然,我们定要事奉耶和华。”
22 约书亚对百姓说:“你们选定耶和华,要事奉他,你们自己作见证吧!”他们说:“我们愿意作见证。”
23 约书亚说:“你们现在要除掉你们中间的外邦神,专心归向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
【本会注释】
除掉。见第14节注释。
24 百姓回答约书亚说:“我们必事奉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听从他的话。”
【本会注释】
百姓三次确认他们效忠于耶和华,这就加强了他们宣言的严肃性,并重新坚固了这约(出19:8;24:3,7)。
25 当日,约书亚就与百姓立约,在示剑为他们立定律例典章。
【本会注释】
律例。源于一个表示“切割”和“雕刻”的词。“典章”一般译为“审判”。可能刻在约书亚立起来作为纪念的石头上。
26 约书亚将这些话都写在上帝的律法书上,又将一块大石头立在橡树下耶和华的圣所旁边。
【本会注释】
约书亚将这些话写在上帝的律法书上。就是约书和律例典章(25节)。这份记录和律法书都放在约柜旁。
这是《旧约》作者中的第二次“签名”。第一次是摩西(申31:9)。约书亚之后是撒母耳(撒上10:25)。这些人并没有认为自己是那卷书的作者,而只是奉命对已经写好的内容进行补充,把交代他们的记在 “上帝的律法书中”。《圣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统一性的基本特征。
一块大石头。见第25节注释。
橡树下。可能是雅各掩埋偶像的那棵橡树(创35:4)。
27 约书亚对百姓说:“看哪,这石头可以向我们作见证;因为是听见了耶和华所吩咐我们的一切话,倘或你们背弃你们的上帝,这石头就可以向你们作见证(倘或至见证:或作所以要向你们作见证,免得你们背弃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石头比较经久。刻在上面将永远作为无声的见证,即使刻写的人去世了,这些石刻也将留给以后的世代。
28 于是约书亚打发百姓各归自己的地业去了。
29 这些事以后,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
【本会注释】
见书23:1注释。约书亚名字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出17:9)。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许多大事。如今,这个伟大政治家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其实不管是名声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约书亚没有指定继承人。他的后代没有接替他的位置。事实上,以后的历史再也没有提到他的子孙。很可能约书亚根本就没有留下后嗣来接续他的名份。但他比任何地上的家庭拥有更高的荣誉,和更久的纪念。
30 以色列人将他葬在他地业的境内,就是在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拉,在迦实山的北边。
【本会注释】
迦实山。靠近亭拿西拉。关于其位置,见士2:9注释。
31 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诸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事奉耶和华。
【本会注释】
以后的世代忽略了回顾过去的历史,忘记了上帝为他们的先祖所行的大事。这种回顾本来是会帮助他们认识到上帝也愿意为他们施行大事,就象祂对待他们的祖先一样。“我们不必担心将来,除非我们忘记上帝过去带领我们的方式和所赐的教训”(《怀氏传略》196页)。
32 以色列人从埃及所带来约瑟的骸骨,葬埋在示剑,就是在雅各从前用一百块银子向示剑的父亲、哈抹的子孙所买的那块地里;这就作了约瑟子孙的产业。
【本会注释】
这里记录埋葬约瑟的骸骨,是在约书亚的逝世以后,但有可能发生在本章所描述以色列人聚集在示剑时,也就是他去世之前。原文的动词可以是过去式的。
33 亚伦的儿子以利亚撒也死了,就把他葬在他儿子非尼哈所得、以法莲山地的小山上。
【本会注释】
以利亚撒。他可能与约书亚是差不多时间或稍后一点去世的。
非尼哈所得。直译是“非尼哈的小山”。由于分配给祭司的城邑是在犹大,便雅悯和西缅支派的境内,以法莲山地给大祭司居住的这份地可能是百姓自愿奉献的。这里离约书亚和会幕较近。称为“非尼哈的小山”可能是因为非尼哈住在那里比他的父亲以利亚撒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