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80天读经|逐章顺序通读
第81天 尼13斯1-7
尼希米记13章
 
亚扪摩押人不得入  神会
 
13:1  当日,人念摩西的律法书给百姓听,遇见书上写着说:“亚扪人和摩押人永不可入 神的会, 
 
13:2  因为他们没有拿食物和水来迎接以色列人,且雇了巴兰咒诅他们;但我们的 神使那咒诅变为祝福。” 
 
13:3  以色列民听见这律法,就与一切闲杂人绝交。 
 
掷出多比雅之家具
 
13:4  先是蒙派管理我们 神殿中库房的祭司以利亚实与多比雅结亲, 
 
13:5  便为他预备一间大屋子,就是从前收存素祭、乳香、器皿,和照命令供给利未人、歌唱的、守门的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并归祭司举祭的屋子。 
 
13:6  那时,我不在耶路撒冷。因为巴比伦王亚达薛西三十二年,我回到王那里。过了多日,我向王告假。 
 
13:7  我来到耶路撒冷,就知道以利亚实为多比雅在 神殿的院内预备屋子的那件恶事。 
 
13:8  我甚恼怒,就把多比雅的一切家具从屋里都抛出去, 
 
13:9  吩咐人洁净这屋子,遂将 神殿的器皿和素祭乳香又搬进去。 
 
13:10  我见利未人所当得的分,无人供给他们,甚至供职的利未人与歌唱的俱各奔回自己的田地去了。 
 
13:11  我就斥责官长说:“为何离弃 神的殿呢?”我便招聚利未人,使他们照旧供职。 
 
13:12  犹大众人就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库房。 
 
13:13  我派祭司示利米雅、文士撒督和利未人毗大雅作库官管理库房,副官是哈难。哈难是撒刻的儿子,撒刻是玛他尼的儿子。这些人都是忠信的,他们的职分是将所供给的分给他们的弟兄。 
 
13:14  我的 神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不要涂抹我为 神的殿与其中的礼节所行的善。 
 
戒民犯安息日
 
13:15  那些日子,我在犹大见有人在安息日榨酒(注:原文作“踹酒榨”),搬运禾捆,驮在驴上,又把酒、葡萄、无花果和各样的担子,在安息日担入耶路撒冷,我就在他们卖食物的那日,警戒他们。 
 
13:16  又有推罗人住在耶路撒冷,他们把鱼和各样货物运进来,在安息日卖给犹大人。 
 
13:17  我就斥责犹大的贵胄说:“你们怎么行这恶事,犯了安息日呢? 
 
13:18  从前你们列祖岂不是这样行,以致我们 神使一切灾祸临到我们和这城吗?现在你们还犯安息日,使忿怒越发临到以色列!” 
 
13:19  在安息日的前一日,耶路撒冷城门有黑影的时候,我就吩咐人将门关锁,不过安息日不准开放。我又派我几个仆人管理城门,免得有人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城。 
 
13:20  于是商人和贩卖各样货物的,一两次住宿在耶路撒冷城外。 
 
13:21  我就警戒他们说:“你们为何在城外住宿呢?若再这样,我必下手拿办你们。”从此以后,他们在安息日不再来了。 
 
13:22  我吩咐利未人洁净自己,来守城门,使安息日为圣。我的 神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照你的大慈爱怜恤我。 
 
禁与异族联姻
 
13:23  那些日子,我也见犹大人娶了亚实突、亚扪、摩押的女子为妻。 
 
13:24  他们的儿女说话,一半是亚实突的话,不会说犹大的话,所说的是照着各族的方言。 
 
13:25  我就斥责他们,咒诅他们,打了他们几个人,拔下他们的头发,叫他们指着 神起誓,必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外邦人的儿子,也不为自己和儿子娶他们的女儿。 
 
13:26  我又说:“以色列王所罗门不是在这样的事上犯罪吗?在多国中并没有一王像他,且蒙他 神所爱, 神立他作以色列全国的王,然而连他也被外邦女子引诱犯罪。 
 
13:27  如此,我岂听你们行这大恶,娶外邦女子干犯我们的 神呢?” 
 
13:28  大祭司以利亚实的孙子、耶何耶大的一个儿子,是和伦人参巴拉的女婿,我就从我这里把他赶出去。 
 
13:29  我的 神啊,求你记念他们的罪,因为他们玷污了祭司的职任,违背你与祭司利未人所立的约。 
 
13:30  这样,我洁净他们,使他们离绝一切外邦人,派定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使他们各尽其职。 
 
13:31  我又派百姓按定期献柴和初熟的土产。我的 神啊,求你记念我,施恩与我。 
 
以斯帖记1章
 
亚哈随鲁大设筵宴
 
1:1  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1:2  亚哈随鲁王在书珊城的宫登基。 
 
1:3  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玛代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 
 
1:4  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1:5  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 
 
1:6  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的铺石地上。 
 
1:7  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1:8  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王后瓦实提不遵命赴筵
 
1:9  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1:10  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1:11  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1:12  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废瓦实提后位
 
1:13,14  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玛代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 
 
1:15  “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 
 
1:16  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1:17  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1:18  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1:19  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1:20  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1:21  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1:22  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以斯帖记2章
 
诏选美女为后
 
2:1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实提和她所行的,并怎样降旨办她。 
 
2:2  于是王的侍臣对王说:“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处女。 
 
2:3  王可以派官在国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处女到书珊城(注:或作“宫”)的女院,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给她们当用的香品。 
 
2:4  王所喜爱的女子可以立为王后,代替瓦实提。”王以这事为美,就如此行。 
 
末底改叔之女以斯帖入宫
 
2:5  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 
 
2:6  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耶哥尼雅(注:又名“约雅斤”)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去,末底改也在其内。 
 
2:7  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 
 
2:8  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 
 
2:9  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份,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2:10  以斯帖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2:11  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边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并后事如何。 
 
2:12  众女子照例先洁净身体十二个月:六个月用没药油,六个月用香料和洁身之物。满了日期,然后挨次进去见亚哈随鲁王。 
 
2:13  女子进去见王是这样: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给她。 
 
2:14  晚上进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给掌管妃嫔的太监沙甲;除非王喜爱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进去见王。 
 
2:15  末底改叔叔亚比孩的女儿,就是末底改收为自己女儿的以斯帖,按次序当进去见王的时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册立以斯帖为后
 
2:16  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见王。 
 
2:17  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 
 
2:18  王因以斯帖的缘故给众首领和臣仆设摆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税,并照王的厚意大颁赏赐。 
 
二竖谋逆末底改首告之
 
2:19  第二次招聚处女的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 
 
2:20  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 
 
2:21  当那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下手害他。 
 
2:22  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诉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 
 
2:23  究察这事,果然是实,就把二人挂在木头上,将这事在王面前写于历史上。 
 
以斯帖记3章
 
哈曼举高位怒末底改不敬之
 
3:1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抬举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事的一切臣宰。 
 
3:2  在朝门的一切臣仆,都跪拜哈曼,因为王如此吩咐;惟独末底改不跪不拜。 
 
3:3  在朝门的臣仆问末底改说:“你为何违背王的命令呢?” 
 
3:4  他们天天劝他,他还是不听。他们就告诉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经告诉他们自己是犹大人。 
 
3:5  哈曼见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气填胸。 
 
3:6  他们已将末底改的本族告诉哈曼。他以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 
 
谋灭末底改及其同族
 
3:7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签,要定何月何日为吉,择定了十二月,就是亚达月。 
 
3:8  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 
 
3:9  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就捐一万他连得银子,交给掌管国帑的人,纳入王的府库。” 
 
3:10  于是,王从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给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 
 
3:11  王对哈曼说:“这银子仍赐给你,这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待他们。” 
 
王准奏诏灭犹大人
 
3:12  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书记来,照着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旨意,传与总督和各省的省长,并各族的首领。又用王的戒指盖印, 
 
3:13  交给驿卒传到王的各省,吩咐将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杀戮灭绝,并夺他们的财为掠物。 
 
3:14  抄录这旨意,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们预备等候那日。 
 
3:15  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传遍书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饮酒,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以斯帖记4章
 
末底改与犹大人禁食哭泣
 
4:1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 
 
4:2  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 
 
4:3  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求以斯帖向王乞恩
 
4:4  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来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甚是忧愁,就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他却不受。 
 
4:5  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他革召来,吩咐他去见末底改,要知道这是什么事,是什么缘故。 
 
4:6  于是,哈他革出到朝门前的宽阔处见末底改。 
 
4:7  末底改将自己所遇的事,并哈曼为灭绝犹大人,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都告诉了他。 
 
4:8  又将所抄写传遍书珊城要灭绝犹大人的旨意交给哈他革,要给以斯帖看,又要给她说明,并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 
 
4:9  哈他革回来,将末底改的话告诉以斯帖。 
 
4:10  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见末底改说:“ 
 
4:11  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4:12  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末底改。 
 
4:13  末底改托人回覆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 
 
4:14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4:15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 
 
4:16  “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4:17  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以斯帖记5章
 
以斯帖请王率哈曼赴筵
 
5:1  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进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王在殿里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 
 
5:2  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 
 
5:3  王对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5:4  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 
 
5:5  王说:“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于是,王带着哈曼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5:6  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5:7  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5:8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哈曼立木备杀末底改
 
5:9  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 
 
5:10  哈曼暂且忍耐回家,叫人请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 
 
5:11  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使他超乎首领臣仆之上,都述说给他们听。 
 
5:12  哈曼又说:“王后以斯帖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请我随王赴席;  
 
5:13  只是我见犹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门,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5:14  他的妻细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对他说:“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日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地随王赴席。”哈曼以这话为美,就叫人做了木架。 
 
王忆末底改功欲赏赉
 
6:1  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 
 
6:2  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 
 
6:3  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什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什么。” 
 
6:4  王说:“谁在院子里?”(那时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 
 
6:5  臣仆说:“哈曼站在院内。”王说:“叫他进来。” 
 
6:6  哈曼就进去。王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里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不是我是谁呢?” 
 
6:7  哈曼就回答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 
 
6:8  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 
 
6:9  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命哈曼尊荣之
 
6:10  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6:11  于是哈曼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6:12  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哈曼却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 
 
6:13  将所遇的一切事,详细说给他的妻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听。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6:14  他们还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的太监来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以斯帖述哈曼之恶于王
 
7:1  王带着哈曼来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 
 
7:2  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7:3  王后以斯帖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 
 
7:4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 
 
7:5  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 
 
7:6  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惊惶。 
 
哈曼悬于自备之木
 
7:7  王便大怒,起来离开酒席往御园去了。哈曼见王定意要加罪与他,就起来,求王后以斯帖救命。  
 
7:8  王从御园回到酒席之处,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说:“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这话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7:9  伺候王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现今立在哈曼家里!”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 
 
7:10  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尼希米记13章

提要: 1 读了律法书以后,就与闲杂人绝交。4 尼希米回来之后,洁净圣殿的屋子。10 重新任命圣殿的官员。15 干犯安息日,23 娶外邦妻子。


1 当日,人念摩西的律法书给百姓听,遇见书上写着说,亚扪人和摩押人永不可入上帝的会;

【本会注释】

当日。也可能意为“大约在那时”。根据第6节,尼13章的事件发生在尼希米的第二次省长任期内。他有一段时间不在犹大。

人念。不知这种宣读是住棚节的相关律法所规定的(申31:10-13;见尼8:1,8,18注释),或是尼希米发现犹大的状况急需纠正,就下令宣读律法。

遇见书上写着说。这里照搬了申23:3-5的命令。


2 因为他们没有拿食物和水来迎接以色列人,且雇了巴兰咒诅他们,但我们的上帝使那咒诅变为祝福。

【本会注释】

关于巴兰,见民22章到24章。他的咒诅变成祝福,见民24:10。


3 以色列民听见这律法,就与一切闲杂人绝交

【本会注释】

闲杂人。希伯来语是`ereb,曾在出12:38中指以色列人中的埃及“闲杂人”。这里指居住在以色列人中间的几个非犹太人民族。以斯拉以前曾采取过类似的措施(拉10:10-19)。由于第30节再次提到这个行动,并在第25-27节中严厉斥责与外邦人结婚,表明这个过程可能并非易事。干预了人们所认为的私事,往往会引起不愉快。


4 先是蒙派管理我们上帝殿中库房的祭司以利亚实与多比雅结亲,

【本会注释】

以利亚实是大祭司(见尼3:1;12:10,22;13:28)。多比雅是尼希米的亚扪族仇敌。在尼希米第一次担任省长期间(尼2:10,19等),他曾设法阻挠城墙的建造。结亲就是建立婚姻关系。


5 便为他预备一间大屋子,就是从前收存素祭、乳香、器皿,和照命令供给利未人、歌唱的、守门的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并归祭司举祭的屋子。

【本会注释】

作为大祭司,以利亚实负责整个圣殿区域。尼希米不在时,他把圣殿里一间最好的屋子分给了多比雅,让他在这里居住(第8节)。尼希米执政时,多比雅和耶路撒冷的领袖们保持着联系,但是不能进去。现在省长不在,他不仅进了城,而且在圣殿里有了一个住所。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亵渎。况且这间房屋是专门放置礼品和供献的。


6 那时我不在耶路撒冷;因为巴比伦王亚达薛西三十二年,我回到王那里。过了多日,我向王告假。

【本会注释】

那时。即“在那段时期”,发生了以利亚实和多比雅的事。

三十二年。见尼5:14注释。

巴比伦王。居鲁斯,冈比西斯,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的早期都拥有这个称号。在薛西斯当政期间发生了两次反叛以后,这个称号被正式废除。尼希米使用这个称号可能是因为他习惯于这样称呼波斯国王。

过了多日。直译是“那些日子结束后”,指过了一段时间(见创4:3注释)。有些注释家认为是指一年,这缺乏依据。尼希米留在波斯宫廷一定超过一年。因为尼希米回来在犹太人中所发现的这么多违法行为,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

告假。我们单凭这一段就可以知道尼希米两次担任省长。第一次是十二年(尼5:14)。第二次不知是多久。但一定结束于公元前407年之前。根据厄勒番丁岛的一封信函,我们得知当时的犹大省长是比革瓦伊(见尼12:11注释)。


7 我来到耶路撒冷,就知道以利亚实为多比雅在上帝殿的院内预备屋子的那件恶事。

【本会注释】

以利亚实给多比雅使用的房间不在圣殿的主楼,而在隔壁的一个建筑物里,但它属于圣殿的神圣区域。这样做无疑减轻了亵渎的罪责,但决不是正确的。


8 我甚恼怒,就把多比雅的一切家具从屋里都抛出去,

【本会注释】

多比雅每次造访耶路撒冷似乎都住在这里。


9 吩咐人洁净这屋子,遂将上帝殿的器皿和素祭、乳香又搬进去。

【本会注释】

原来只提到一个“屋子”供多比雅使用(第5,7,8节),但这里用的是复数,说明除了大厅以外,还涉及其他房间。这些房间可能小一些,供多比雅的家人或随从使用。这些房间因改作俗用而受到玷污,需要进行洁净的仪式。有好几种洁净的方法,通常是以血和水来举行象征性的仪式(见利12;14:4-32;17:15,16等)。


10 我见利未人所当得的分无人供给他们,甚至供职的利未人与歌唱的俱各奔回自己的田地去了

【本会注释】

尼希米见利未人不在。圣殿的崇祀受到了疏忽。经了解,他得知他们不在的原因是百姓没有缴纳十分之一。利未人是靠十分之一和初熟的水果为生的。由于这些被扣留,他们只好回所住的村镇,种田谋生。


11 我就斥责官长说:“为何离弃上帝的殿呢?”我便招聚利未人,使他们照旧供职。

【本会注释】

亵渎圣殿的罪责主要在祭司。扣留十分之一的罪责主要在官长和贵族。作为领导者,他们显然没有给百姓留下好榜样。所以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发现了这些可悲的状况,就特别地斥责他们。


12 犹大众人就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库房。

13 我派祭司示利米雅、文士撒督,和利未人毗大雅作库官管理库房;副官是哈难。哈难是撒刻的儿子;撒刻是玛他尼的儿子。这些人都是忠信的,他们的职分是将所供给的分给他们的弟兄。

【本会注释】

我派……管理库房。十分之一再次缴入圣殿的库房(第12节),以维持神职人员。尼希米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确保公平的分配,使每一人都得到自己该得的份,没有人受到忽视(见徒6:1-5)。

示利米雅。在四个库官中,一个是祭司,一个是利未人,一个是秘书,还有一个是有地位的平民。人口的四个主要阶层都有了代表。这几个人未能确认,但有的还出现在《尼希米记》的其他地方。示利米雅在拉10:39,41;尼3:30有提到,但没有一个会是这里的示利米雅。毗大雅也许是尼8:4所提到的那个人。他和以斯拉一起解释律法。哈难是一个常用名(见尼8:7;尼10:10,22),但这里的哈难似乎其他地方没有提到。《尼希米记》里有三个撒督(尼3:4,29;10:21),但不知他们当中有没有人是这里的“文士”。

文士。希伯来语是sopher,“抄写员”或“秘书”。


14 我的上帝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不要涂抹我为上帝的殿与其中的礼节所行的善。

【本会注释】

记念我。尼希米的类似要求记在尼5:19;尼13:31等处。

礼节。也可理解为“遵守”或“侍奉”。


15 那些日子,我在犹大见有人在安息日醡酒(原文作踹酒醡),搬运禾捆驮在驴上,又把酒、葡萄、无花果,和各样的担子在安息日担入耶路撒冷,我就在他们卖食物的那日警戒他们。

【本会注释】

那些日子。没有说在什么时候,和尼12:44和13:1一样。大概稍晚于上述的事件。尼希米可能巡视各地了解安息日的遵守情况。

我……警戒他们。踹葡萄是酿酒的第一道工序,显然违反第四条诫命。那些运农产品到首都来卖人也违犯了诫命。有些注释家认为运粮食是必需的,这样可以早一点入市,以便第二天销售。但律法并没有允许这样的行为。16节记载安息日确实做了买卖。所以15节后半句子应该理解为尼希米在那天,即安息日警戒他们。因为他们在那一天把货运到耶路撒冷卖。


16 又有推罗人住在耶路撒冷;他们把鱼和各样货物运进来,在安息日卖给犹大人。

【本会注释】

推罗人。律法没有禁止外邦人住在耶路撒冷。尼希米也没有拒绝推罗人住在该城。

把鱼……运进来。以色列人喜欢吃鱼(利11:9;民11:5;申14:9;赛19:10;太15:34;路24:42等)。鱼主要来自加利利湖和地中海。


17 我就斥责犹大的贵胄说:“你们怎么行这恶事犯了安息日呢?

【本会注释】

我就斥责。像十分之一的问题一样,在遵守安息日的事上,贵族们似乎罪责难逃。要么他们没有阻止这种交易,要么他们自己也参加了。


18 从前你们列祖岂不是这样行,以致我们上帝使一切灾祸临到我们和这城吗?现在你们还犯安息日,使忿怒越发临到以色列!”

【本会注释】

干犯安息日,列在耶利米和以西结所严厉谴责在罪孽之中(耶17:21- 27;结20:13;22:8,26;23:38)。阿摩司(摩8:5)说,在灵意上遵守安息日比在字面遵守更加重要。尼希米也提醒犹太人说,尼布甲尼撒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是由于他们的祖先违反了第四条诫命,正像耶利米所预言的(耶17:27)。尼希米可能想到了耶利米的预言。


19 在安息日的前一日,耶路撒冷城门有黑影的时候,我就吩咐人将门关锁,不过安息日不准开放。我又派我几个仆人管理城门,免得有人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城。

【本会注释】

有黑影。希伯来语是salal。从创造时起,圣经的日子都是从日落开始的(见创1:5注释)。所有的特别节日都是从 “晚上到(次日)晚上”(利23:32)。每周的安息日也是这样(见可1:32注释)。所以尼希米下令在安息日以前关闭城门。他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上帝安息日神圣时刻的“繸子”。把世俗的追求持续到可以允许的最后时刻乃是对安息日精神的亵渎。

我几个仆人。见尼4:16;5:16。

担子。可能允许百姓来往从事合法的安息日事务。但要设立警卫,防止安息日运输商品。


20 于是商人和贩卖各样货物的,一两次住宿在耶路撒冷城外。

【本会注释】

商人们安息日到达耶路撒冷,发现城门关闭,就在城外等待,进行本来会在城内进行的交易。关闭城门只是使城内市场的交易转移到城门之外。这种事进行了两个安息日。尼希米发现以后,就予以阻止,并警告商人,如果安息日再把货物带到耶路撒冷附近,就要受到逮捕(第21节)。


21 我就警戒他们说:“你们为何在城外住宿呢?若再这样,我必下手拿办你们。”从此以后,他们在安息日不再来了。

22 我吩咐利未人洁净自己,来守城门,使安息日为圣。我的上帝啊,求你因这事记念我,照你的大慈爱怜恤我。

【本会注释】

守城门。派自己的仆人在安息日守城门(第19节)可能是临时性的。而固定的责任是交给尼希米最近召回耶路撒冷的利未人(第11节)。当初城门建好的时候,这个责任就已交给他们,但后来被疏忽了。利未人失去了经济上的支持,就放弃了在耶路撒冷的职责,种田谋生去了。利未人做了一段时间的俗务以后,必须先洁净自己,才能重新担负圣职。

记念我。见14,31节注释。


23 那些日子,我也见犹大人娶了亚实突、亚扪、摩押的女子为妻。

【本会注释】

那些日子。参第15节。尼希米在这里详细地记录了他对与异族通婚之事的处理,就如第1-3节。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以后,注意到许多犹太人重新陷入以斯拉于公元前457年到达耶路撒冷时所处理的罪孽中(拉9章和10章)。而且他第一次当省长后不久所订的约也特别提到这事(尼9:38;10:1,30)。尼希米留在犹大时,可能没有严重违约,但是他离开犹大以后,犹太人的家庭就娶进外邦的妻子。

亚实突……的女子为妻。即一直与以色列为敌的非利士族妻子。亚实突的居民最近与尼希米的死敌结成联盟(尼4:7)。

亚扪,摩押。参拉9:1和尼13:1。


24 他们的儿女说话,一半是亚实突的话,不会说犹大的话,所说的是照着各族的方言。

【本会注释】

他们的儿女。如果他们是尼希米离开以后成婚的,且婚后的孩子已经能说话了,那尼希米不在耶路撒冷一定有好几年时间。

一半是亚实突的话。有些注释家认为孩子们说的半希伯来语,半外语的混合语。“一半”更可能指外邦女子所生的孩子。她们有许多是二房。在这样的家庭里,一半的孩子说不准希伯来语。“亚实突的话”可能不是原来非利士人的语言,而是当时广泛地通行于波斯帝国的亚兰语。尼希米作为波斯官员,肯定懂亚兰语,也不会反对懂那种语言。但他发现一些孩子无法正确地说希伯来语,就很生气。摩押人和亚扪人的语言与希伯来语很接近,但也有明显差别。尼希米发现这些外语在犹大站住了脚跟,就很难过。。


25 我就斥责他们,咒诅他们,打了他们几个人,拔下他们的头发,叫他们指着上帝起誓,必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外邦人的儿子,也不为自己和儿子娶他们的女儿。

【本会注释】

咒诅他们。罪行的严重性及其所表现的危险倾向,重重地压在尼希米的心头,使他采取了这里描写的行动。

拔下他们的头发。以斯拉曾拔下自己的头发和胡须,表示非常难过(拉9:3)。拔别人的头发似乎是一种公认的惩罚方式(赛50:6)。失去胡须本身就被认为是一个很大的耻辱(撒下10:4)。


26 我又说:“以色列王所罗门不是在这样的事上犯罪吗?在多国中并没有一王象他,且蒙他上帝所爱,上帝立他作以色列全国的王;然而连他也被外邦女子引诱犯罪。

【本会注释】

所罗门不是?这个例子比其他例子更能说服犹太人。王上11:3的作者所婉言的“诱惑你们的心去随从”的,尼希米直言不讳地称之为“犯罪”。

没有一王像他。参王上3:12,13;代下1:12。

蒙他上帝所爱。参撒下12:24。

上帝立他作以色列全国的王。见王上4:1。


27 如此,我岂听你们行这大恶,娶外邦女子干犯我们的上帝呢?”

【本会注释】

尼希米用这个反问句告诉违法者,他和那些与他有同感的人不会接受这些人所提倡的做法,也不会允许他们这么做。所罗门的事例足以作为这种行径后果的警戒了。


28 大祭司以利亚实的孙子、耶何耶大的一个儿子是和伦人参巴拉的女婿,我就从我这里把他赶出去。

【本会注释】

耶何耶大的一个儿子。违法者不大可能是是约哈难和耶何耶大的继任者约拿单(尼12:10,11),但一定是他的另一个没有列出名字的儿子。大祭司以利亚实此时已经老迈,所以可能有孙子已经成婚。大祭司家族的一员与尼希米的主要仇敌结亲,使尼希米感到十分气愤和羞耻。

参巴拉。见尼2:10注释。关于以利亚实与尼希米的另一个仇敌多比雅之间的可鄙关系,见尼13:4-9。

从我这里把他赶出去。可能指尼希米迫使违法者流亡国外。也许他不肯放弃他的异族妻子,所以就逃到撒玛利亚的参巴拉那里。


29 我的上帝啊,求你记念他们的罪;因为他们玷污了祭司的职任,违背你与祭司利未人所立的约。

【本会注释】

玷污了祭司的职任。尼希米认为大祭司家庭成员的这种婚姻玷污了祭司的职任,是与祭司职务的神圣性质根本相冲突的(见利21:7,14)。

与祭司利未人所立的约。不是上帝让非尼哈的家族永远当祭司的约(民25:13),而是上帝与利未支派,与亚伦及其后裔所立的约(出28:1)。这个约要求祭司“归上帝为圣”(利21:6,8)。是上帝拣选他们成为祂圣殿的工作人员和祂恩典的管家。

把参巴拉的女婿赶出耶路撒冷,可能与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上另造圣殿有关。约瑟弗斯说(《上古史》xi.7.2),大祭司押杜亚的兄弟玛拿西,娶了古他人(Cuthite)参巴拉总督的女儿尼卡索(Nikaso)。犹太当局据此革除了他的祭司职位。他依靠岳父的支持,就在基利心山建造圣殿举行崇拜。可能有许多其他祭司与他同谋。但约瑟弗斯把故事的时间推到亚历山大时代,比尼希米迟一个世纪。这个故事本身完全可能是真实的。约瑟弗斯只是弄错了时间。他把参巴拉的时间推迟了一百年(见本书第373页)。约瑟弗斯称分裂的领导人是耶何耶大的孙子押杜亚的兄弟,而圣经说是耶何耶大的儿子。要么是约瑟夫说错,要么可以把圣经中“耶何耶大的一个儿子”(第28章),理解为“耶何耶大的一个孙子”。


30 这样,我洁净他们,使他们离绝一切外邦人,派定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使他们各尽其职。

【本会注释】

我洁净他们。指1-3节和23-29节所说的措施。

派定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即安排各个祭司和利未人的职责(见尼10:38,39;12:44-46;13:13)。


31 我又派百姓按定期献柴和初熟的土产。我的上帝啊,求你记念我,施恩与我。

【本会注释】

献柴。派专人监督献柴(尼10:34)和初熟果实(尼10:35-37)的收集。

记念我。尼希米用赋有他个性的话语结束了他的记录(见尼5:19;13:14,22,29)。尼希米人生和工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地与一切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保持密切的关系。他的祈祷是他成功的秘诀(见尼1:4-11;2:4;4:4,5,9;5:19;6:9,14;13:14,22,29)。


以斯帖记1章

提要:1 亚哈随鲁设王筵。10 瓦实提受到召唤却拒绝前来。13 亚哈隋鲁听从米母干的意见,颁发男性为尊的法令。


1 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本会注释】

亚哈随鲁。希伯来语是'Achashwerosh,译自波斯语Khshayarsha。在一些巴比伦石板上拼写为Achshiyarshu。在厄勒番丁岛纸萨草纸文稿上的辅音字母拼为Chshy'rsh 和Chshyrsh。含义不明。希腊语把Khshayarsha 译成Xerxes,在拉丁语里成了Assuerus。故薛西斯和亚哈随鲁是同一个人。一个是来自希腊语的波斯名字,另一个名字来自希伯来语和拉丁语(见《先知与君王》598页)。

《以斯帖记》的作者似乎还知道亚哈随鲁之外的其他的当政者。《以斯帖记》的亚哈随鲁不应与但9:1的亚哈随鲁混淆,此人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人。至于拉4:6的亚哈隋鲁,见拉4章的补充注释。


2 亚哈随鲁王在书珊城的宫登基;

【本会注释】

波斯国王每年部分时间住在伊克巴塔纳,有时去波斯波立和巴比伦,而书珊城当时是政府的首都(见但8:2;斯9:12)。

书珊城位于以拦省(见但8:2),约离目前波斯湾海岸线以北161公里,离巴比伦以东322公里多。它在《以斯帖记》之前曾经是以拦的首都。位于底格里斯河谷的东岸。这个河谷地势上升,连与伊朗山脉。在4.8平方公里多的大废墟中,可以看到宽敞的宫殿遗址。那里曾发生《以斯帖记》中的许多动人故事。这座宫殿是薛西斯的前任大利乌希斯塔斯普在以拦城堡的遗址上兴建的。见本章5,6节注释。


3 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玛代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

【本会注释】

第三年。约始于公元前483年4月14日开始,到公元前482年4月2日为止。“筵席”可能持续了六个月,始于该年春天。那时雨季已经结束,出门旅行较为容易舒适。

筵席。原义为“酒席”。亚哈随鲁一二年后将离开书珊远征希腊(见《以斯帖记》序言),这次召集全国各地的首领,总督及军事将领,可能是为了规划预期取得辉煌成功的征战。希罗多德(vii.8)记录薛西斯曾召集这样的会议。他可能在六个月内相继召集不同的官员。每次都是与国王讨论他们在战争中的特殊责任。如果不是政治和军事要事,不可能把大帝国的所有要员都召集过来。

首领。即“官员”。

臣仆。即他的“侍臣”。

权贵。希伯来语chayil,意为“[全]军”(出14:4)、“军兵”(出19:9)、“勇敢的[人]”(撒上16:18)等。亚哈随鲁设宴目的之一是规划出征希腊,当然会邀请他的主要军事长官。

波斯和玛代。词序与《但以理书》相反(但5:28;6:8,12,15;8:20),并一再出现在《以斯帖记》的叙述中(斯1:3,14,18,19),说明那时波斯已取代玛代成了联合帝国的主体(见但7:5;8:3)。在斯10:2节里用了原先的词序,可能是因为按照“历史”玛代国王在先。

贵胄。是源于波斯语的希伯来语。意为“主要[人物]”。

首领。即管理被征服领土的省长或总督。历史证实,在灾难性的出征希腊之前,书珊曾召集过一次大会,有总督们在场。


4 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本会注释】

他荣耀之国的丰富。薛西斯生性爱炫耀。他率大军远征希腊时一路招摇过市。对于波斯的庞大财富,现代各国作家们均有论述。波斯宫殿的荣华包括包金的城墙,大理石的柱子,奢华的悬挂物,一棵金色梧桐树和树藤。书珊城的出土文物证明《以斯帖记》的作者非常熟悉波斯的宫殿及宫廷习惯和规则,因为他的描述与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完全吻合。学者们据此确信只有亲自了解王宫,或认识这样身份的人,才能为这个故事描述出如此准确的背景。

一百八十日。同一批人不可能招待这么久。各省的首领们不可能同时都离开各自的省份,外出这么长时间。亚哈随鲁可能在六个月的“筵席”里轮流招待不同批次的客人。


5 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

【本会注释】

筵席。亚哈随鲁可能是为了保证在他长期远征希腊期间,首都的臣民对他的忠诚。若是这样,这就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政治举措。筵席当然只请男人,因为王后瓦实提另为女人设宴(第9节)。

御园。薛西斯宫殿的废墟保存得非常良好,所以我们能作出部分的描述。末底改坐过的宫门,以斯帖擅自进入的宫庭,以及宫殿的一些其他部位已经确定。

宫殿的边长约300码。正门朝南。

宫殿东北部是宽敞的王座大殿。这个高大的建筑,边长330英尺,要经过一大段阶梯才能到达。中央部位的平顶由三十六根有沟槽的、柱顶雕刻的细长石柱支撑着。柱子有六行,每行六根。建筑的正面可能是敞开的,后侧和两边的墙可能是由砖砌成,以瓷釉雕带贴面。在王座大殿的装饰上大量使用金、银、宝石。希腊作者们讲到这个庭院中的金色梧桐树和树藤。王宫西北面据认为是“御园”。《以斯帖记》中的许多事件都是在这里或附近发生的。


6 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铺的石地上。

【本会注释】

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直译是“白色的棉布和紫罗兰色的[布料]”。“绿色”来自梵文“棉”。“帐子”是外加的。这些“帐子”,或者遮蓬,很可能是用白色和紫罗兰色的棉布做的。

细麻绳、紫色绳。需要牢固的“绳子”,支撑遮蓬从有柱子的中央大殿延伸到60英尺长的镶嵌铺设的庭院。

白玉石柱。书珊城的石柱是深兰色石灰石做的。希伯来语shesh(白玉)可能指这种石灰石,或者条纹大理石,而不是普通大理石。

石地。“红、白、黄、黑”在希伯来语中不是指颜色,而是指镶嵌着石地的不同石头和其他材料。在石地上和石柱上使用了深兰石灰石。


7 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本会注释】

金器皿。胜利的希腊人在帕拉提亚附近的波斯帐篷里,发现了很的多金制的杯子。

各有不同。这个细节必须亲眼所见,或来自筵席目击者的描述。

御酒。来自皇家的酒窖。


8 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本会注释】

国王下令,各人饮酒自量,不要争竞酒量。


9 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本会注释】

希腊人所记载薛西斯唯一的妻子是阿米斯特里(Amestris)。薛西斯登基前达到婚龄时就已娶她。希罗多德和帖西亚(Ctesias)说到她冷酷放荡。但这不能证明阿米斯特里和瓦实提是同一个人。这个王后可能象以斯帖一样(见斯2:7)不止有一个名字。


10 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本会注释】

只有太监他们有权直接到女人住处。这些太监名字的含义不明。太监往往是被阉割在波斯市场上出售的外国奴隶。波斯人视数字七为神圣的。


11 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本会注释】

亚哈随鲁炫耀了自己王国的财富和荣耀之后,想到了美丽的王后。他想以她的美色作为最高的炫耀。


12 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本会注释】

王后拒绝的理由不明。有人认为亚哈随鲁炫耀瓦实提的美貌有失唐突,但上下文并没有提供他这方面意图的线索。犹太人的他尔根经认为她拒绝出面是因为她不肯炫示。约瑟夫将她的拒绝误认为是波斯的习惯,即不许已婚女性与陌生人交往。其他古老的犹太作家提出各种假想或荒谬的解释,不值一提。

亚哈随鲁特别要瓦实提戴上王后的冠冕(第11节),说明他不但把她看作美女,也是国家的第一夫人。椐斯5:4节的描写,波斯女性在有陌生人的筵席上出面其实是有风度的表现。迦勒底人的妻妾同样也出席她们丈夫的酒宴(但5:2)。尼2:1-记载亚哈随鲁的儿子和继任者亚达薛西一世的王后陪伴他饮酒。好几位希腊作家证实波斯女性出席酒宴的事。亚哈随鲁的同时代人希罗多德说到阿米斯特里(见第9节注释)出席国王生日的宴会(ix.110)。所以当时波斯的习惯不可能排斥女性。在男人饮酒的时候召唤瓦实提出面没有什么不妥(见7:7)。

在亚哈随鲁宴请男人的同时,瓦实提也为书珊女人举办一个宴会,这说明她配合他的策略,旨在提高民众对国王的忠诚。圣经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说明瓦实提拒绝服从国王指令的理由。

甚发怒,心如火烧。见创4:5注释。


13、14 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玛代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

【本会注释】

常见王面。这些人最重要的特权是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参见国王。

七个大臣。以斯拉曾把七个特殊的谋士与波斯的君王同列(见拉7:14)。他们可能组成国王的内阁。希罗多德说到波斯有七个望族,其首脑有特殊的权利。

达时务。他们有知识、有经验、熟知先例。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知道如何处理为当。

明哲人。即国王的顾问。亚哈随鲁尽管心里生气,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大庭广众面前,用粗暴恐吓的言辞发泄自己的怒气是不合适的。他没有匆匆下令,而是认真考虑下一步措施。亚哈随鲁似乎很听谋士的话(见斯3:8-10;8:1-8;9:12-14),现在请与“明哲人”商量如何处置瓦实提。

王的常规。与国王相关的任何事项,他都先向有学识的人征求意见,再作决定。作者在这里所提到的可能是波斯君主的惯例,而不是亚哈随鲁个人的做法。


15 “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

【本会注释】

国王不想表现出报复心强。而且波斯的统治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受到限制的(见斯1:19;8:8;比较但6:8-16)。国王似乎在说,我们不要感情用事,只考虑照章办事。既然王后在宫廷中公开违抗国王,那么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应对她如何处理?这句话体现了玛代波斯政府所标榜的其法律不可更改性。


16 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本会注释】

米母干的发言代表七位谋士。他的回答说明波斯法律中没有对这种案例的惩处,没有涉及这一类的案件,没有先例可循。

不但得罪王。米母干代表七位谋士把这个问题从国王个人的恩怨,提升到国家事务的高度上,使国王免受报复之嫌,并为处理这类案件提供通例。


17 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本会注释】

米母干在这里说瓦实提藐视亚哈随鲁。不清楚他指的是瓦实提不听王命的动机,还是仅指该行为本身。


18 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本会注释】

众夫人。希伯来语是saroth,复数为sarah,(公主。见创17:15注释)。她们将会对丈夫说不礼貌的话。作者这里先提波斯再提玛代(见第3节注释)。

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即妻子的藐视和丈夫的愤怒。


19 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本会注释】

这种使爱妻蒙羞的事情通常是在后宫里秘密处理的,避免引起大家的注意。米母干认为,既然瓦实提公然抗命,就当公开处理。

写。针对个人的谕旨一般不会放到国家的法典当中,但有时暂时性的谕旨会受入法典,强调其不可更改性(但6:8,9)。

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瓦实提不是被赶出王宫,而是离开国王的面前。同时她还失去王后的崇高身份。这是最大的羞辱。美貌保不了她(见对12节注释)。


20 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21 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本会注释】

国王与瓦实提不是离婚,而是分居。采取这个行动的原因向各省通告,不容误解。亚哈随鲁处理这件事的考虑说明瓦实提可能是一个波斯要人的女儿,而国王要继续得到他的支持,也可能她是某个省长的女儿。


22 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本会注释】

除了发诏书之外,薛西斯还附了一封信,目的是保护帝国免遭米母干所指出的危险(见18节)。


以斯帖记2章

提要:1 要从所挑的处女中选一位王后。5 以斯帖的养父末底改。8 以斯帖最受哈该的喜悦。12 洁净的方式,入见国王。15 以斯帖最受国王喜爱,成为王后。21 末底改发现一件造反的阴谋,记录在编年史中。


1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实提和她所行的,并怎样降旨办她。

【本会注释】

这事以后。瓦实提不再担任王后,但亚哈随鲁似乎没有急于把她的荣誉赐给其他人。他的后宫无疑有许多嫔妃,但没有一个出类拔萃。亚哈随鲁“想念瓦实提”,可能是由于头脑冷静了下来,或时间久了的缘故。圣经没有说是瓦实提被废以后多久。瓦实提被废是他当政的第三年(斯1:3),而以斯帖被皇家征召到王宫是在他当政第六年(斯2:12,16)。在这段时间里,亚哈随鲁(薛西斯)离开书珊,去从事不走运的希腊战役(见《以斯帖记》序言)。以斯帖是在亚哈随鲁回来以前到达王宫的(他于公元前480年10月或11月离开希腊,以斯帖来到王宫是在公元前479年),召集处女很可能发生在他不在的时候。

想念瓦实提。亚哈随鲁可能曾考虑召回瓦实提,重新让她当王后。如果这样,那些建议废黜她的官员就危险了。瓦实提被废是他们造成的。一旦她复位,他们就会遭殃。不被处决,也会被免职。


2 于是王的侍臣对王说:“不如为王寻找美貌的处女。

【本会注释】

美貌的处女。这个提议肯定很讨薛西斯这样的东方君主欢心。这个建议也许会使他找到更加美丽更讨他喜欢的女子,把他的思想从瓦实提身上转移,同时也保护了那些建议废黜她的人。


3 王可以派官在国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处女到书珊城(或作:宫)的女院,交给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给她们当用的香品。

【本会注释】

女院。在东方的王宫,后宫是与国王和其他男性的居所分开的,通常在另一座建筑里。她们的住宅由太监管理。在薛西斯的后宫位于宫殿的东北部(见斯1:5注释)。

掌管女子的。严格地说,希该似乎只管处女。还有一位高级太监专管已献给国王的女子(第14节)。

太监。见斯1:10。国王委以特殊的责任。

需用的香品。即“香膏”或“化妆品”。见第12节所列。波斯的国王也许自认为是半神,所以连献给他们的处女也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洁净。


4 王所喜爱的女子可以立为王后,代替瓦实提。”王以这事为美,就如此行。

5 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

【本会注释】

有一个犹大人。笔锋突然从波斯宫廷转到住在首都的一个普通犹太人家庭。迄今并没有犹太人被掳到书珊城的记录。住在那里的犹太人可能是自己去的。据犹太人的传说,末底改在进入波斯朝廷以前是经商的。

末底改。关于末底改的可能性是楔形字版上的Marduka,见本卷序言。

末底改是便雅悯支派的犹太人,要在他们民族的史册是留下光荣的一笔。无法确定“从耶路撒冷掳去[巴比伦]”的末底改先人是基士还是睚珥。按照希伯来语句法,这两者都有可能。如果是基士,那他就是末底改的祖父。在118年的时间里会有大约三四代。如果是睚珥,那么示每和基士就是被掳之前末底改的祖先,其准确的辈分关系不明。如按后一种说法,这里的家谱并不是末底改的直接父辈,而是较早的亲人,只是为了确认他的家系而已。这种表达方式符合于希伯来人的习惯(见太1:8,17注释)。在圣经中,“父”和“子”有时不按字面解,只是体现上下辈的关系(见本书卷一181页,及创37:35注释)。基士可能是末底改较远的祖先。

大约在《以斯帖记》的事件60年以前,古列王降旨让所有愿意的犹太人回巴勒斯坦,但末底改的父母决定留在被掳之地。大多数犹太人似乎都是这样(见《先知与君王》598页)。末底改的侄女哈大沙(以斯帖,见本卷序言)失去父母以后,他就收养了她。

有人认为末底改认是Matacas(或Natacas)。希腊历史学家帖西亚(Ctesias)说他是薛西斯的一个近臣。A·Ungnad教授在研究柏林博物馆的一些楔形字版时,发现一段提到马杜卡(末底改的巴比伦语译名)的文字,说他是薛西斯统治时书珊城的一个高官,其头衔sip?r 说明他权高位重(见序言)。一个相同名字的要人,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和相同的城市,这是值得思考的。


6 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大王耶哥尼雅(又名约雅斤)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去,末底改也在其内。

【本会注释】

掳去。被掳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05年,包括但以理;第二次是公元前597年,约雅斤被囚;第三次是公元前586年,西底家被俘,耶路撒冷被烧毁。末底改的先人被掳到巴比伦是在第二次,发生在118年之前。


7 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为自己的女儿。

【本会注释】

哈大沙。以斯帖的原名(见序言)。词根是hadas(爱神木),带有阴性词尾ah。

以斯帖。'Ester,可能来自波斯语。很象现代波斯人名Stareh,意为“星辰”。译成希腊语是Aster 或Esther(七十士译本)。希腊语词根aster 在英语词汇“aster”、“star”和“asteroid”中意为“象星辰的”。该词巴比论语的拼法是Ishtar,在希腊语中拼成`Ashtoreth(复数`Ashtaroth)和Astartē。在巴比论语中,金星拼为Ishtar。末底改选择波斯名字可能是为了隐瞒以斯帖的犹太人血统(第10节)。

容貌。yephath-to'ar。系yaphah(美丽)和to'ar(被注视,体形)的复合词,译为“体形美丽”可能更好。

俊美。tobath mar'eh,意为“好看”或“漂亮”。


8 王的谕旨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送入王宫,交付希该。

【本会注释】

谕旨。意为“法律”,见于下列经文“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但6:8,12)。


9 希该喜悦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当得的分,又派所当得的七个宫女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本会注释】

喜悦。直译是“他视为优秀”。

恩待。该词是《以斯帖记》所特有的。在第17节里译为“宠爱”(又见斯5:2)。

急忙给她。哈该似乎从一开始就偏爱以斯帖。他了解国王的爱好,显然意识到以斯帖可能被选上,就立刻给她以未来王后的待遇。

她所当得的分。可能指日常的饮食。

上好的房屋。后宫中“上好的房屋”是给王后保留的。


10 以斯帖未曾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本会注释】

国王可能会不喜欢出身于附属民族的人(见20节)。迦勒底的吾珥是亚伯拉罕的故乡,离书珊西南约240公里,所以以斯帖的外貌与许多当地人很象。


11 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边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并后事如何。

【本会注释】

暗示末底改已是在朝门执行国王吩咐的低级官员。但末底改还是尽量找机会离开朝门到后宫的前院,好看见以斯帖,或至少得到有关她的消息(见第5节注释)。


12 众女子照例先洁净身体十二个月:六个月用没药油,六个月用香料和洁身之物。满了日期,然后挨次进去见亚哈随鲁王。

【本会注释】

没药油。没药在古代是很贵重的。不仅因为它的香味,而且被认为有洁净的效果。埃及用没药处理尸体(见创50:2注释)。犹太人用没药作为“圣膏油”的主要配料(出30:23-25)。服装和卧床上有它的香气(诗45:8;箴7:17)。

香料。歌4:16中译为“香气”。


13 女子进去见王是这样:从女院到王宫的时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给她。

【本会注释】

一些注释家认为,这是指每一个处女此时可以自行选择所穿戴的珠宝或服装。


14 晚上进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给掌管妃嫔的太监沙甲;除非王喜爱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进去见王。

【本会注释】

二院。即后宫内宅,居住着国王的嫔妃。


15 末底改叔叔亚比孩的女儿,就是末底改收为自己女儿的以斯帖,按次序当进去见王的时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监希该所派定给她的,她别无所求。凡看见以斯帖的都喜悦她。

【本会注释】

末底改叔叔。直译为“父方的叔叔”,或“父亲的弟弟”。亚比孩是以斯帖的父亲,可能是睚珥的弟弟(见第5节注释)。

她别无所求。以斯帖完全接受希该的安排,尽管她有权选择自己的服饰。


16 亚哈随鲁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别月,以斯帖被引入宫见王。

【本会注释】

提别月。相当于十二月的后半月和一月的前半月。亚哈随鲁第七年提别月始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前479年),终于一月二十日(公元前478年)。上一年亚哈随鲁从灾难性的希腊远征回来。无疑现在他早已把军事问题抛之脑后。


17 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

【本会注释】

过于爱众女。无疑包括他原来的嫔妃,和刚送来的一切处女。

立她为王后。国王喜欢以斯帖,似乎没有再见其他处女就立她为王后。


18 王因以斯帖的缘故给众首领和臣仆设摆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税,并照王的厚意大颁赏赐。

【本会注释】

大筵席。就是娶以斯帖的婚宴。

豁免各省的租税。国王为了庆祝以斯帖的加冕,就豁免了通常征收的税。按波斯帝国的惯例,国王要把收入的十分之一给王后,供她服饰和其他物品所需。

照王的厚意。直译为“按照国王的手”,即“按皇家的方式”。赠礼的做法在东方一直很普遍,那时在波斯人中正盛行。


19 第二次招聚处女的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

【本会注释】

处女。指又一次征募处女,发生在公元前478年1月和公元前474年4月之间。

朝门。指末底改已成为宫殿的侍卫或低级官员。也许他先前还不是(见11节注释)。朝门是皇家办公,处理国家事务的地方(见创19:1注释)。


20 以斯帖照着末底改所嘱咐的,还没有将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

【本会注释】

以斯帖十分尊敬自己的养育者。她成为王后以后仍然很重视他的忠告。这证明末底改确是她的养父,以斯帖则是一个忠诚听话的女儿。她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品德和人格上。容貌的美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父母们往往过于疏忽或过于严厉,使青年人产生摆脱约束的愿望,养成刚愎和懒散的性格。保持父母的权威并尊重青年人的个性,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维系着家庭的幸福。父母的管束应以培养儿女的自制为目的。这样的孩子离家以后,就会像以斯帖那样,拥有均衡的人格和富有教养的品德。


21 当那时候,末底改坐在朝门,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恼恨亚哈随鲁王,想要下手害他。

【本会注释】

当那时候。见19节注释。

门。即“入口”。辟探和提列显然是太监,负责保卫国王私宅或卧室的入口。这个要职给阴谋者们有机可乘。据历史记载,薛西斯最终还是死于这样的阴谋。


22 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诉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报告于王;

【本会注释】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上古史)xi.6.4)记载,是一个奴隶向末底改举报了阴谋者。


23 究察这事,果然是实,就把二人挂在木头上,将这事在王面前写于历史上。

【本会注释】

究察这事。即进行调查。

果然是实。即查证属实。

挂在木头上。即钉在尖桩上。这是波斯处置反叛者通用的刑罚(见拉6:11注释)。


以斯帖记3章

提要:1 哈曼得到国王的提升。他没有受到末底改的尊重,就侍机报复所有的犹太人。7 他掣签。8他通过诽谤的手段获得国王的谕旨,要杀害犹大人。


1 这事以后,亚哈随鲁王抬举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过与他同事的一切臣宰。

【本会注释】

这事以后。相隔时间不详,可能较长。本章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74年,即亚哈随鲁王第12年(见第7节)。

哈曼。哈曼继亚哈随鲁(斯1章),末底改和以斯帖(斯2章)以后以首相的身份登场。据犹太人的传说,哈曼是亚玛力王亚甲的直系后裔(见撒上15:8),第十六代孙(《塔古姆》[亚兰文圣经意译本];约瑟夫《上古史》xi.6.5)。


2 在朝门的一切臣仆都跪拜哈曼,因为王如此吩咐;惟独末底改不跪不拜。

【本会注释】

朝门的一切臣仆。系朝廷的低级官员,与末底改同级。

跪拜。按东方方式跪在哈曼面前表示臣服,忠诚和顺从。

吩咐。哈曼可能是从低级的职务上提拔的。这个特别的吩咐要求所有的人,包括哈曼原来的上级,都要跪在他面前。

末底改不跪。希伯来人不仅在国王面前下跪(撒上24:8),也对上级或他们所尊重的人下跪(创23:7;27:29;33:3等)。所以末底改拒绝向哈曼下跪的目的不详。哈曼虽然是外邦人,但亚伯拉罕也曾向外邦人下跪(创23:7)。末底改拒绝将单属于上帝的尊敬归给哈曼(《证言》卷五第450页;见《先知与君王》600页)。


3 在朝门的臣仆问末底改说:“你为何违背王的命令呢?”

4 他们天天劝他,他还是不听,他们就告诉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经告诉他们自己是犹大人。

【本会注释】

他们天天劝他。同事们坚持劝说末底改服从勒令,向哈曼下跪,说明他们很尊敬他。他们希望在汇报这件事以前给他一个公平的机会。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先例。皇家的一条谕旨如果可以如此被侮慢,那么其他谕旨呢?

他已经告诉他们。末底改可能向他们解释他的宗教不允许拜任何人。末底改的籍贯显然以前没有暴露过。他和以斯帖在外貌和语言上似乎都被视为波斯人。


5 哈曼见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气填胸。

【本会注释】

哈曼发现末底改不尊重他,显然是由于“朝门的臣仆”的举报。末底改的态度和解释意味着各地的犹太人都是与哈曼作对的。末底改在朝门口的公开蔑视,对于哈曼只能意味着是阴谋敌对!至少哈曼很喜欢这样理解。如果末底改用宗教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那么所有信仰这种宗教的人就都有牵连。


6 他们已将末底改的本族告诉哈曼;他以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

【本会注释】

以为下手害。如果哈曼只报告薛西斯说有一个宫廷小官吏侮辱了他,从而违背了王命,亚哈随鲁当然会下令处死末底改。但侮辱他的末底改是犹太人,所以整个犹太民族都要受到到惩罚。如果犹太人和他们的宗教妨碍了哈曼的自尊和安全,二者都得牺牲。

要灭绝。在非基督化的国家里,大屠杀是司空见惯的。那里无视人生命的价值。独裁君主的反复无常往往决定人的生死。大约半个世纪之前,薛西斯的父亲大利乌希斯塔斯普登基时,曾有过麻葛大屠杀。再往前半个世纪,曾有过对西古提人的大屠杀。


7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签,要定何月何日为吉,择定了十二月,就是亚达月。

【本会注释】

尼散月。犹太人被虏之后以此名代替了亚笔月。

十二年。按波斯历法,从公元前474年4月5日到公元前473年4月21日。

掣普珥。迷信的抽签法,用来为某些事情决定良辰吉时,很早之前就在东方流行。抽签的工具是骰子,木片,羊皮卷,黑白石子等。犹太人认为抽签是表达天意的特殊方式,(箴16:33),由此而决定的事务体现了上帝的旨意。哈曼先抽签决定日子,再决定月份。

上下文没有说明哈曼是抽签决定向国王提出自己计划的日子,还是决定执行屠杀令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抽签是化了几个月时间,还是一次性决定吉时。希伯来原文倾向于前者的含义(见第460页)。

亚达月。抽签确定在亚达月十三日,就是该年最后一个月十二日。像尼散月一样,亚达月是巴比伦的名词,相当于我们的三月(见本书卷二108页)。


8 哈曼对亚哈随鲁王说:“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们与王无益。

【本会注释】

有一种民。多数犹太人选择留在被掳之地。约瑟夫注意到,越是在巴比伦生活富裕而有影响力的犹太人,就越不愿离开他们所安的家。如今显然有大量犹太人侨民住在书珊城(见斯9:12-15)。

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这是事实,但不足以除灭犹太人,因为波斯人准许所有附属的民族保留自己的宗教、律例和习俗。

也不守王的律例。这个指控就整体法律而言是不实的。只有当王的命令要求犹太人违犯自己的宗教信仰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但玛代和波斯的法律总的来说还是公正的。犹太人无疑也愿意接受它。否则他们就不会享有经常得到的优惠了。上帝藉着先知耶利米,严令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成为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的百姓(耶29:7)。


9 王若以为美,请下旨意灭绝他们;我就捐一万他连得银子交给掌管国帑的人,纳入王的府库。”

【本会注释】

我就捐。亚哈随鲁不会像哈曼那样,随便对待灭绝一个民族的事,所以哈曼马上采用贿赂的手段,以引起国王的兴趣。

一万他连得。按较轻的巴比伦度量衡制,也会有377吨,或343公吨(见本书卷一168,169页)。希罗多德说,薛西斯(亚哈隋鲁)曾经拒绝接受臣下的一次这样的捐献。最近的希腊战役,无疑使国库空虚,但接受贿赂仍有失于国王的尊严。


10 于是王从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给犹大人的仇敌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

【本会注释】

戒指。即印章。可能是一个戒指,因为在波斯常用作印章的戒指。也有人认为是圆柱形的,像他的父王大利乌所用的那只,目前存在大英博物馆。哈曼得到了国王的印章以后,就有权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发布勒令,因为国王的印章带有最高的权威。哈曼的话也就等于国王的话。国王实际上是允许哈曼完全随心所欲。


11 王对哈曼说:“这银子仍赐给你,这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待他们。”

【本会注释】

亚哈随鲁似乎拒绝了贿赂(见第9节注)。


12 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书记来,照着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旨意,传与总督和各省的省长,并各族的首领;又用王的戒指盖印,

【本会注释】

王的书记。希罗多德说,有“书记”在整个希腊征战中伴随着薛西斯。他们守候在宫廷,随时准备起草国王的谕旨。

总督。希伯来语是'achashdarpenim,波斯语拼为khshatreapavan,英语的“satrap”(总督)由此而来。据希罗多德记载,在大利乌一世时代有20个总督,系帝国大区的首脑,各自管辖好几个省分。

各省的省长。即127个省的省长(见斯1:1)。几个“省长”归属一个总督。

首领。与在斯1:3节里的“首领”同,系地方领袖,或被征服民族的头领,享有较大的地方自治权。


13 交给驿卒传到王的各省,吩咐将犹大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杀戮灭绝,并夺他们的财为掠物。

【本会注释】

交给驿卒。波斯的邮政系统是在古代闻名的。色诺芬说该体系为古列所设。色诺芬如此描述:

“有马棚建搭在不同的路线上,间隔为一匹马一天的行程。所有的马棚都配备若干马匹和马夫。每个驿站均有一名邮政站长负责。他们接收疲惫的人和马所带来的信件,然后派新的人和马继续送信。有时夜间也要送,日以继夜地投递。据说送信的速度比鸟还快,可能言过其实了。但这无疑是陆地上最快的传递了。

剪除。《以斯帖记》的作者显然直接引用了谕旨。注意其中的法律术语。

老少。古时人们认为,杀了父辈却饶了子女乃是愚蠢的。所以要把罪犯连同妻儿一同处死。连犹太人有时也这么做(书7:24,25;王下9:26)。

十三日。七十士译本里,有一份据说是谕旨的副本,署为“十四日”。若把十四日作为实际战斗的日子,则与希伯来原文吻合(斯9:1)。现在犹太人遵守的是十四日和十五日(见斯9:14-21)。

在七十士译本里,还附有一封据称是亚达薛西,即亚哈随鲁所写的信函。尽管这封信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但是把亚哈隋鲁针对犹太人的谕旨和最后发布针对上帝子民的谕旨相对照,是很有意思的(见《先知与君王》605页):

“该信函的副本如下:亚达薛西大王写信给从印度到古实127个省的省长,以及这些省的官员。自从我成为多民族的主宰,掌握了世界大权之后,并没有自高自大,始终以公平和慈悲为念,想让我的臣民长期过着平静的生活。国泰民安,打开前往远方的通途,达到全民所希冀的新平安。

在我同大臣们商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这里智慧超群的哈曼,他的一贯善意和持久忠诚已得到证实,在王国中位居第二,他告诉我们,在所有的民族中,散布着一种邪恶的人。他们的法律总是与其他民族相违,对国王的谕旨置若罔闻,使我们所希望的团结无法实现。

我们既已了解到这个民族一贯与全民为敌,按照他们自己的法律过生活,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坏事做尽,使我们的王国得不到稳固。现委任哈曼处理这件事。他在我们国家位居第二。务要让他们及其妻儿在他们仇敌的刀剑下全部消灭。不得有任何怜悯或同情。时间定于今年十二月,即阿达尔月十四日。至于他们中的老人也一样坏,所以要在一天内把他们赶入阴间,使我们的事业能稳定下来,不再有麻烦。”


14 抄录这旨意,颁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们预备等候那日。

15 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传遍书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饮酒 ,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本会注释】

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帝国最远的地方要在一个月以后到达,最多不超过两个月,所以无需着急。但哈曼等不住了。他担心国王会改变主意,拒绝发布命令。

坐下饮酒。插入这个细节似乎要强调国王和哈曼的心地刚硬。安排了消灭一个民族的事情以后,他们就开始饮酒享乐。

书珊城。其居民可能多数为波斯人和以拦人,但其他民族的人可能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首都居民通常都赞同大王所做的任何事情。他们现在似乎对他的审慎和公正产生了怀疑。作者也可能是指住在首都的犹太人,而不是全体居民。


以斯帖记4章

提要:1 末底改和犹太人大大悲伤。4 以斯帖知道以后,派人到末底改那里。末底改说明缘由,劝她为此事求情。10 她提出理由,末底改说明利害关系。15 她约定禁食,决定求情。


1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

【本会注释】

撕裂衣服。撕裂衣服表示悲伤,沮丧,恐怖或愤恨。圣经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创37:34;44:13;书7:6;士11:35;撒下1:11等)。犹太人和波斯人都会明白末底改这样做的意思。

穿麻衣,蒙灰尘。也是表示非常伤心。圣经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见创37:34;王上20:32;赛37:2;但9:3;拿3:6;等)。末底改看到谕旨以后,马上明白其缘由和动机。他的第一个反应自然是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但王宫不是表达个人悲伤的地方。而且可以肯定,末底改不是独自在悲伤和惊慌。在书珊城和其他省份里,这个倒霉的民族肯定极为悲伤。大家心中似乎都没有奢望从谕旨下逃脱。


2 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

【本会注释】

末底改显然不想隐瞒自己的悲伤。他来到王宫,是想把谕旨告诉以斯帖。


3 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本会注释】

各省各处。说明犹太人此时散布在波斯帝国各地。

甚多。或“大多数”。


4 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来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甚是忧愁,就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他却不受。

【本会注释】

宫女。除了宫女之外,东方的王后还有许多侍侯的太监。他们为她走差,帮助她同外界联络。以斯帖在忧伤之余,关心她的养父,送衣服给他,让他换掉麻衣。以斯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末底改进宫。

他却不受。末底改穿麻衣不是因为没有好衣服。他觉得没有必要直接去见以斯帖。可能他认为在这种情形下见她并不合适。


5 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他革召来,吩咐他去见末底改,要知道这是什么事,是什么缘故。

【本会注释】

哈他革。国王派这个太监长侍候王后,一方面服侍她,一方面监视她的举动。戒备和疑心是君主的通病。


6 于是哈他革出到朝门前的宽阔处见末底改。

【本会注释】

末底改不肯进宫,以斯帖又不能离开宫殿,所以按东方的惯例利用中间人。


7 末底改将自己所遇的事,并哈曼为灭绝犹大人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都告诉了他;

【本会注释】

银数。见斯3:9注释。圣经中没有说明末底改是怎么知道哈曼为了补偿消灭犹太人导致国王收入的损失而给薛西斯银钱的事。即使亚哈随鲁收了这笔钱,也不大可能在谕旨写出来(见斯3:11注释)。


8 又将所抄写传遍书珊城要灭绝犹大人的旨意交给哈他革,要给以斯帖看,又要给她说明,并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

【本会注释】

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肯定知道她对末底改的关心(见斯2:10-22)也许还知道她的国籍(见斯3:4)。为了说明自己拒绝跪拜哈曼的理由,末底改被迫透露了自己的国籍(斯3:4)。现在以斯帖也得这么做了(见斯2:10)。她必须到王面前为她的本族求情。但她如果把犹太人作为自己的本族提出来,她就成了哈曼谕旨的对象,别无选择。不管怎样,她个人的命运已不可避免地与她的同胞连在一起了,完全取决于亚哈隋鲁对于她的态度。她才当了四年多时间的王后。她的行为和举止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王对她的看法。一切取决于她过去四年的生活所作的无声见证,取决于她现在的机智,耐心和良好的判断力。


9 哈他革回来,将末底改的话告诉以斯帖;

10 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见末底改,说:

11 “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本会注释】

一个定例。这样的定例并非完全出于武断,因为常常有伪装的朋友,或表面上无害的陌生人怀着谋杀的动机接近国王。这个也许是保护国王的一个措施,使他避开伤害和麻烦的求见者,并在执行王法中不受干扰。

没有蒙召。国王现在似乎忘却了她。她可能要过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才被召见。看来她最近不会有什么好的机会。


12 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末底改。

13 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

【本会注释】

她的地位无法帮她摆脱哈曼的怒气。在宫廷中至少已有一些人知道她的国籍(见第8节注释)。那些向哈曼举报末底改的人,也会举报以斯帖的。只要有一个犹太人活着,哈曼就不会安心,特别是像以斯帖这样贴近国王,受他宠爱的人。


14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本会注释】

末底改坚信上帝恩典的承诺,确知哈曼的阴谋会受到挫败。他尽管不知道细节,但相信拯救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临到。

你父家。如果以斯帖只想救自己的命,就会丧命(见太10:39)。不想死的偏偏会死;只有愿意放弃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末底改说到以斯帖父家的灭亡,暗示她是父亲的独女。她堂兄末底改收养她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以斯帖有哥哥或姐姐,末底改就不需要收养她。末底改似乎是以斯帖的唯一活着的近亲。

得了王后的位分。末底改看出了天意的运作。天国的代表面临着勇气,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最大挑战。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也一样迫切和真实。

以斯帖意识到如果不坚持信赖上帝,她的工作就会失败,所以需要同胞的祈祷。她将要做的事情既是为了他们的性命,也是为了她自己的性命。民族的存亡维系在一个年轻女子的勇气,机智和牺牲精神上。


15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

16 “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本会注释】

为我禁食。以斯帖觉得需要知道她的同胞有没有与她分担由她负主要责任的重担。

三昼。有人认为以斯帖不是指这么长时间不吃不喝。也许是第一天的晚上到第三天的早晨,不超过36个小时(见斯5:1注释;本书卷二136,137页)。

我和我的宫女也要。禁食会使她头脑清晰,好明白上帝的旨意,知道怎样聪明地配合。

我若死。以斯帖的意思是“如果我为了救我的同胞而死,我将欣然赴命。我有责任尝试一下。不管结果怎样,我都要尽力”。


17 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以斯帖记5章

提要:1 以斯帖冒险去见国王,得到金杖的恩宠。她邀请国王和哈曼赴宴。6 她的请求得到国王的鼓励,就邀请他们第二天再来赴宴。9 哈曼因自己的提升而骄傲。他怨恨末底改的轻视。14 听了细利斯的话,做了一付木架。


1 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进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王在殿里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

【本会注释】

第三日。即禁食的第三天(斯4:16)。以斯帖和她的宫女们(可能也是犹太人)从第一天的某个时候起什么都没有吃,第二天也没有吃,直到第三天的上午(见斯4:16注释)。

穿上朝服。禁食时以斯帖可能穿上麻衣,蒙了灰尘,但这时她换上了显赫的朝服。以斯帖离开宫殿的女宅,经过皇室大殿周围的御园,进入面对敞开的王座大厅的庭院(见斯1:5注释)。以斯帖站在王座对面,与王座保持一段距离,以引起国王的注意,等待国王的悦纳。她知道她来的时候国王正坐在自己的宝座上,一定能看见她。

对着殿门。即大殿入口的对面。王座朝着大门,可能设在一个平台上。国王坐在宝座上可以透过立柱看到大门和外面的庭院(见斯1:5注释)。


2 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

【本会注释】

伸出金杖表示国王悦纳。模杖头表示接受国王的悦纳。以斯帖擅入庭院是违法的(斯4:11;参斯6:4)。亚哈随鲁一定意识到以斯帖有要紧的事才未经召唤就来到御座。


3 王对她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

【本会注释】

你要什么。未经请求就已准许,这是东方君主表达善意的习惯做法。据希罗多德记载,国王在一年中有一天,要答应酒席上一位客人的任何请求。以斯帖的来到说明她有要紧的请求要提。

国的一半。证明国王高兴的又一个证据(见可6:23)。


4 以斯帖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着哈曼今日赴我所预备的筵席。”

【本会注释】

这个邀请有点不寻常。国王和王后通常是分开用餐的。王后除了邀请国王,还邀请另一个男士,这就更不寻常了。这对于受邀请者似乎是的很大善意。亚哈随鲁可能还记得瓦实提拒绝出席他宴席的事。以斯帖这种不寻常的邀请,加上由她亲自提出,一定令国王感到惊奇。国王可能胡乱猜测了好几个小时,越发好奇。


5 王说:“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话去行。”于是王带着哈曼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6 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本会注释】

以斯帖冒着生命的危险,未经召唤就来到王座,亚哈随鲁当然知道这绝不是单为了宴请他和他的首相。


7 以斯帖回答说:“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8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愿意赐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请王带着哈曼再赴我所要预备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问的说明。”

【本会注释】

把陈述请求推迟一天,对以斯帖是很有好处的。最主要的是亚哈随鲁无疑会对她的请求更加重视。她早一天不情而来,说明她的请求不仅涉及到她本人的生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拖延还会增强国王的好奇心(见第4节注释),使他对意外的情况不会过于吃惊。对于以斯帖来说,推迟使她有时间祈祷和仔细考虑表达请求的方式。天意在以斯帖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导了这次推延,使国王的思想做好了准备(斯6:1-11)。


9 那日哈曼心中快乐,欢欢喜喜地出来;但见末底改在朝门不站起来,连身也不动,就满心恼怒末底改。

【本会注释】

或“不站起来,也不颤抖”(英文RSV版)。被哈曼的敕令判处死刑的末底改勇敢地藐视始作俑者。他站在朝门,证明他不再像两天前那样穿着麻衣(斯4:2)。他无疑已知道以斯帖蒙王悦纳,相信她的计划会取得成功。


10 哈曼暂且忍耐回家,叫人请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

【本会注释】

哈曼尽管对末底改很生气,但不屑于理他。


11 哈曼将他富厚的荣耀、众多的儿女,和王抬举他使他超乎首领臣仆之上,都述说给他们听。

【本会注释】

富厚。见斯3:9注释。

儿女。直译为“儿子们”。据9:7-10,哈曼有十个儿子。儿子多在波斯人和其他东方人中是很体面的。


12 哈曼又说:“王后以斯帖预备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许别人随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请我随王赴席;

13 只是我见犹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门,虽有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本会注释】

哈曼没有学会以喜乐克制痛苦,以高兴克制悲伤,以满足克制烦恼,也不明白人生的苦恼和磨练乃是化装的福气。虽然他在表面上有自制力,担任强大的波斯帝国的首相,但他的本性与野蛮人无异。属世的伟大并不能证明心灵的伟大或良善。


14 他的妻细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对他说:“不如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地随王赴席。”哈曼以这话为美,就叫人做了木架。

【本会注释】

木架。波斯人不采用绞刑,而是把人钉死(见斯2:23注释)。

五丈高。约73英尺(22.3米,见本书卷一165页)。该词还出现在斯7:9里,说这个木架立在哈曼的家里。波斯的住宅有内院,就像西班牙的房屋。把木架做高可能是为了让全城的人都可以看到处死末底改。

明早求王。哈曼的朋友们认为,只要首相请求,一定会批准马上处死一个犹太人。


以斯帖记6章

提要:1 亚哈随鲁在历史中读到末底改的功劳,就关心起他的报酬。4 哈曼原想到宫中提出把末底改挂在木架上,没想到自己的建议反倒使末底改得了尊荣。12 他抱怨自己的不幸;他的朋友告诉他最后的命运。


1 那夜王睡不着觉,就吩咐人取历史来,念给他听。

【本会注释】

睡不着觉。他可能在猜测以斯帖的请求是什么。以前有一次,她曾给亚哈随鲁带来惊人的消息(斯2:21,22)。那次以斯帖也不可能等待国王的召唤,因为情况非常紧急。国王在好奇和想象中消磨夜间的时光,无疑想到一切可能加害他的阴谋。为了回忆起那个事件,也可能是担心一些共谋者逃过追究,国王叫人读了那份记录。再说以斯帖邀请哈曼,说明他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相关,但是国王无法判断他是敌是友。怪不得国王睡不着觉!

取历史来。在斯2:23和斯10:2提到的似乎是同一本书本。

念给他听。可能国王自己无法阅读。但更有可能阅读是由专人负责的。在当时,写作阅读属于很高的技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胜任。


2 正遇见书上写着说:王的太监中有两个守门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将这事告诉王后。

【本会注释】

见斯2:21-23节。


3 王说:“末底改行了这事,赐他什么尊荣爵位没有?”伺候王的臣仆回答说:“没有赐他什么。”

【本会注释】

在任何国家,只要有人揭露谋害国王的阴谋,都会得到优厚的报赏。在波斯,“国王的恩人”构成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名字登记在专门的名单上。国王特别要保证这样的人得到与他们的服务相应的报酬。亚哈随鲁虽然想不起细节,但他觉得已经给了末底改某种尊荣或者爵位。据斯3:1,在这次阴谋揭露之后不久,也可能是这次事件的结果,哈曼得到亚哈随鲁的提拔。有人认为哈曼可能有功于这次阴谋的揭露。


4 王说:“谁在院子里?”(那时哈曼正进王宫的外院,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他所预备的木架上。)

【本会注释】

在哈曼来到的时候,可能天刚蒙蒙亮,所以能看到身影,但看不清是谁。在东方的宫庭,重要的事项往往是在清晨商定的。哈曼急于在第二次宴席开始以前,完成他针对末底改的计划,就及早来到王宫,想成为第一个晋见者。他想杀害末底改是操之过急了,正好让他被选为带给末底改最高荣誉的人。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


5 臣仆说:“哈曼站在院内。”王说:“叫他进来。”

【本会注释】

在庭院中即使有其他参见国王的人,也要让给像哈曼那样的高级官员。


6 哈曼就进去。王问他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哈曼心里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不是我是谁呢?”

【本会注释】

当如何待他呢?直译为“该做什么呢”(见斯1:15)?


7 哈曼就回答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

8 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

【本会注释】

王常穿的。或“王穿过的”。穿国王穿过的朝服,在一般情况下,按波斯法律要判处死刑的。穿的人有擅取国王权威之嫌。国王当然也可以特许例外,作为他喜悦的标志。

御马。直译为“国王骑过的马”(英文RSV版;参创41:43;王上1:33)。


9 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本会注释】

哈曼自以为是能得到这份尊荣,却成了“极尊贵的一个大臣”,把荣誉带给的他最恨的敌人。


10 王对哈曼说:“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本会注释】

速速。国王不容许让已经耽搁了太久的事再有耽搁。

犹大人末底改。末底改的国籍和身份无疑记在仆人那天晚上所读的历史上。使国王了解了他现在所说的事实。他也许引用了历史记录的原文。


11 于是哈曼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就如此待他。”

【本会注释】

哈曼没有理由拒绝国王所交代的任务。他成为首相以后应该阅读了历史,看看有没有应尽之责。现在他必须履行他所告诉国王一个尊贵的大臣应尽的义务。


12 末底改仍回到朝门,哈曼却忧忧闷闷地蒙着头,急忙回家去了,

【本会注释】

仍回到朝门。末底改回到了原先的状态和职位。国王认为这样的尊荣已给了末底改足够的报答。在东方人看来,这比金钱更具有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

蒙着头。伤心的标志(见撒下15:30)。


13 将所遇的一切事详细说给他的妻细利斯和他的众朋友听。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细利斯对他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本会注释】

他的智慧人。哈曼似乎有他自己的术士班子。希罗多德说波斯的术士据认为有讲预言的能力。


14 他们还与哈曼说话的时候,王的太监来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预备的筵席。

【本会注释】

按照东方的礼节,主人要派一名护卫陪同受邀请的客人赴宴席或其他招待会(见路14:17)。

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为谋害邻舍而设置陷阱的,很可能自己会掉进去。人们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见太7:2)。


以斯帖记7章

提要:1 以斯帖招待国王和哈曼,为她自己和本族求情。5 她控诉哈曼。7 国王大怒,知道哈曼为杀末底改制造木架,将哈曼挂在上面。


1 王带着哈曼来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

【本会注释】

筵席。即“喝酒”。波斯的宴席很少吃主食。时间主要花在喝酒和吃美味的甜食上。


2 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本会注释】

酒席筵前。即喝酒时。这里暗示国王既然再次提问时,筵席的主要内容已经结束。

王又问。这是亚哈随鲁第三次要以斯帖提出请求。他一直想知道她有什么要求。


3 王后以斯帖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

【本会注释】

将我的性命。在国王看来,杀掉成千的臣民只不过是小事。他不在乎他们的生命。他相信哈曼关于犹太人目无法纪的指控。但如果谕旨牵涉到以斯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她的品性,忠诚和贞洁是无可置疑的。他很看重她。王后经过深思熟虑,机智而得体地亲自向国王提出请求:她的生命受到威胁。她作为王后正处在危急关头!


4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

【本会注释】

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不清楚亚哈随鲁是否接受了哈曼的贿赂(见斯3:9,11;4:7注释),或以斯帖在这里是否用了比喻性语言。

要剪除。这里用了三个同义词,这是第一个,引自谕旨(斯3:13)。

但。以下的文字有不同的解释。以斯帖可能指哈曼所付的钱抵不上国王因犹太臣民的死亡而造成的损失。也可能指“我们的痛苦不能与国王的损失相比”(英文RSV版),即谕旨的执行给国王带来的损失要比犹太人本身更大;他们的痛苦远比不上对王位所造成的威胁。伤害他们的,终必伤害国王本身


5 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

6 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惊惶。

【本会注释】

仇人敌人。以斯帖先用了“仇人”,再用了一个语气更重的词“敌人”。


7 王便大怒,起来离开酒席往御园去了。哈曼见王定意要加罪与他,就起来,求王后以斯帖救命。

【本会注释】

御园。见斯1:5注释。

定意要加罪。哈曼以他的聪明,从国王的态度里看出他“终必......败落”(斯6:13)。他知道以斯帖对国王的影响,就求她说情。


8 王从御园回到酒席之处,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说:“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这话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本会注释】

王从御园回。亚哈随鲁从御园回来后,要么把哈曼的姿势误会为非礼王后,要么他在盛怒之下故意解释。

蒙了哈曼的脸。意味着要处死哈曼。希腊和罗马的作家证实了这种惯例。


9 伺候王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现今立在哈曼家里。”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

【本会注释】

哈波拿。见斯1:10节。可能是早先被派去请哈曼出席筵席的太监(见斯6:14),若是这样,他就会亲眼看见木架(见5:14)。

救王有功。指末底改查出了谋害国王的阴谋(斯2:21-23)。

在哈曼家里。强调哈曼的残忍。这是惩治恶人的最佳方式。他是罪有应得(见诗7:13-16;9:15)。


10 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目录
注释
切换音频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