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13章
1 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与罗得,并一切所有的,都从埃及上南地去。
2 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
3 他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
4 也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
5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
6 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
7 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
8 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注:原文作“弟兄”)。
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10 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
11 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
12 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
13 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14 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
15 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
16 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
17 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
18 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创世记14章
1 当暗拉非作示拿王、亚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玛作以拦王、提达作戈印王的时候,
2 他们都攻打所多玛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玛王示纳、洗扁王善以别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琐珥。
3 这五王都在西订谷会合,西订谷就是盐海。
4 他们已经事奉基大老玛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
5 十四年,基大老玛和同盟的王都来在亚特律加宁,杀败了利乏音人,在哈麦杀败了苏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杀败了以米人,
6 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杀败了何利人,一直杀到靠近旷野的伊勒巴兰。
7 他们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杀败了亚玛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逊他玛的亚摩利人。
8 于是所多玛王、蛾摩拉王、押玛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琐珥)都出来,在西订谷摆阵,与他们交战,
9 就是与以拦王基大老玛、戈印王提达、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亚略交战,乃是四王与五王交战。
10 西订谷有许多石漆坑。所多玛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里的,其余的人都往山上逃跑。
11 四王就把所多玛和蛾摩拉所有的财物,并一切的粮食都掳掠去了;
12 又把亚伯兰的侄儿罗得和罗得的财物掳掠去了。当时罗得正住在所多玛。
13 有一个逃出来的人,告诉希伯来人亚伯兰,亚伯兰正住在亚摩利人幔利的橡树那里。幔利和以实各并亚乃都是弟兄,曾与亚伯兰联盟。
14 亚伯兰听见他侄儿(注:原文作“弟兄”)被掳去,就率领他家里生养的精练壮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
15 便在夜间,自己同仆人分队杀败敌人,又追到大马士革左边的何把,
16 将被掳掠的一切财物夺回来,连他侄儿罗得和他的财物,以及妇女、人民,也都夺回来。
17 亚伯兰杀败基大老玛和与他同盟的王回来的时候,所多玛王出来,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
18 又有撒冷王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他是至高 神的祭司。
19 他为亚伯兰祝福说:“愿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赐福与亚伯兰!
20 至高的 神把敌人交在你手里,是应当称颂的。”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
21 所多玛王对亚伯兰说:“你把人口给我,财物你自己拿去吧!”
22 亚伯兰对所多玛王说:“我已经向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耶和华起誓,
23 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我使亚伯兰富足。’
24 只有仆人所吃的,并与我同行的亚乃、以实各、幔利所应得的分,可以任凭他们拿去。”
诗篇17
〔大卫的祈祷。〕
1耶和华啊,求你听闻公义,侧耳听我的呼吁!求你留心听我这不出于诡诈嘴唇的祈祷。
2愿我的判语从你面前发出;愿你的眼睛观看公正。
3你已经试验我的心,你在夜间鉴察我,你熬炼我,却找不着什么。我立志叫我口中没有过失。
4论到人的行为,我藉着你嘴唇的言语自己谨守,不行强暴人的道路。
5我的脚踏定了你的路径;我的两脚未曾滑跌。
6神啊,我曾求告你,因为你必应允我;求你向我侧耳,听我的言语!
7求你显出你奇妙的慈爱来,你是那用右手拯救投靠你的,脱离起来攻击他们的人。
8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
9使我脱离那欺压我的恶人,就是围困我要害我命的仇敌。
10他们的心被脂油包裹;他们用口说骄傲的话。
11他们围困了我们的脚步;他们瞪着眼,要把我们推倒在地。
12他像狮子急要抓食,又像少壮狮子蹲伏在暗处。
13耶和华啊,求你起来,前去迎敌,将他打倒,用你的刀救护我命脱离恶人。
14耶和华啊,求你用手救我脱离世人,脱离那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你把你的财宝充满他们的肚腹;他们因有儿
马太福音9章
1耶稣上了船,渡过海,来到自己的城里。
2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3有几个文士心里说:“这个人说僭妄的话了。”
4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意,就说:“你们为什么心里怀着恶念呢?
5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6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7那人就起来,回家去了。
8众人看见都惊奇,就归荣耀与 神,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
9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10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
11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12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13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14那时,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15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16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17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18耶稣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他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
19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门徒也跟了去。
20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穗子,
21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22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23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
24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他。
25众人既被撵出,耶稣就进去,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
26于是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
27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28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说:“主啊,我们信!”
29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
30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
31他们出去,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
32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巴带到耶稣跟前来。
33鬼被赶出去,哑巴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34法利赛人却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35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36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37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 ;
38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创世记13章
提要:1 亚伯兰和罗得从埃及回来。7 他们因意见不同而分手。10 罗得迁往邪恶的所多玛城。14 上帝重申了对亚伯兰的应许。18 他搬到了希伯仑,并在那里筑了一座坛。
1 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与罗得,并一切所有的,都从埃及上南地去。
【本会注释】
出于上帝的怜悯,亚伯兰带着妻子、家人和家产安全地从埃及回来。圣经这里提到罗得和亚伯兰一起回来,是为接下来要讲的有关罗得与他叔叔的关系作铺垫。他们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巴勒斯坦的南地,即尼革,包括从南部的加低斯巴尼亚直到该地的主要城市别是巴以北的地区(见创12:9)。
2 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
【本会注释】
亚伯兰在去埃及之前就很富有,其财产在回来的时候得到了很大的增加。这都是因法老的慷慨大方。圣经第一次提到金银作为贵重的金属,拥有金银标志着一个人的富有。亚伯兰在离开美索不达米亚时可能就有银子,因为那里盛产这种金属。但金子很可能是他到了埃及之后才获得的。埃及是古代最富有的采金大国。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亚细亚的统治者几乎在他们的每一封书信当中都向法老要金子。人们普遍相信“在埃及金子就象石头一样多”。1920年代在比布罗斯发现的的一些腓尼基统治者的陵墓里,有许多来自公元前十九和十八世纪埃及国王的珍贵礼品。亚伯兰从法老所领受的礼物可能包括精美的器皿、盒子、装饰品以及其他奢侈品。
3 他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
【本会注释】
亚伯兰穿过南地回到了伯特利的附近。他以前曾经在这里安营居住过。“渐渐”表明他不是直接从埃及经过南地来到伯特利,而是从一个草场到另一个草场逐步前进的旅行,前往伯特利(见创12:8)。
4 也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
【本会注释】
摩西强调亚伯兰回到了一个他曾经举行过公众聚会的地方。伯特利一直是他心所爱慕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有他与耶和华亲密交往的圣洁回忆。他也可能期望邻近的居民会乐意聆听并甘心顺服他的话语,他们一定还记得他早些时候在那里寄居的生活。每一处亚伯兰安营的地方都有一座坛作为标记,无定所的迦南人得以借此认识真神,并在亚伯兰离去之后到这里来敬拜祂(《先祖与先知》第128页)。在选择住所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筑坛的地方”。
5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
6 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
叔叔的兴盛超过了侄子。他拉家族唯一的其他成员罗得顺从了上帝命令而来到了迦南,分享了上帝应许赐予亚伯兰的福气。正如古代文献所描绘的那样,迦南的山区树木繁茂,且已被迦南人所占据,所以可供牧养新来者大群牲畜的永久牧场极为缺乏。
7 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
【本会注释】
草场的缺乏,以及有时水源的缺乏导致了亚伯兰的牧人与罗得的牧人之间的争吵。双方的牧人自然都愿意看到自己主人的财产增多。
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其他的经文中,比利洗人和迦南人也有一并提及的(见创34:30;士1:4,5),还有与其他先祖时代居住在迦南的各民族一起被列举的(创15:19-21;出3:8,17;23:23等)。许多的圣经注释家曾认为比利洗人是乡村居民(希伯来语perazi的意思就是“开阔地的居民”,斯9:19)与居住在城市的迦南人不同。比利洗人与巴勒斯坦其他民族的关系不确定,因为他们既未被列入创10章的列国表,也未在非圣经文献中出现过。
8 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原文作弟兄)。
【本会注释】
牧人之间的争吵可能反映了罗得的态度和品行。亚伯兰急于扭转在他与侄子之间的不和与敌意,提出了将他们的牛羊分开的建议,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考虑到罗得是他的晚辈,而且整个国土都被应许赐予亚伯兰,因此他在对罗得的态度上表现出了真正宽大的胸怀。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的高尚,与他最近在埃及所表现出来品格的弱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亚伯兰证实了自己是一个与人和睦的人。
我们是弟兄。亚伯兰意识到他与罗得之间的不和与纷争将给周围的民族带来极其有害的影响。没有什么事情能比两家不断的纷争更会使上帝向迦南各民族传福音的计划受挫的了。虽然亚伯兰是长辈,但他并没有倚老卖老。他称罗得为“弟兄”,是要保证他侄子和他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他试图消除罗得对其叔叔动机的诚实性所可能抱有的任何怀疑。
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尽管亚伯兰是整个国土指定的主人,他却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罗得的利益之下,表现出了真正的谦卑。他允许罗得想要多少土地就占有多少土地。亚伯兰为了和平而放弃了他自己的权利,但却因此而获得了我们对他最高的敬仰。他表现出了一种慷慨的精神,一种心胸的高贵,一种值得仿效的品格。否则,他就会遵循那些主宰人们交往的自私原则了。但是一个属灵的人必要按照更高尚的原则而生活,必将越过今世暂时的利益而仰望那永恒的报偿。亚伯兰借着抵制撒但在他与其侄子之间制造不和与纷争的企图而做到了这一点。
10 罗得举目看见约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象埃及地。
【本会注释】
约旦河的全平原。罗得不象他的叔叔那么高尚。他立即利用了这一提议。他在脑海中搜索了他所知道的整个疆域。他注意到约旦河的全平原具有良好的灌溉系统。这里古时被称为基迦珥,现今被称为歌珥(el-Ghor)。在美索不达米亚,河流和沟渠使土地变得极其肥沃,罗得作为一个美索不达米亚的公民不可能不将他所来到的相对贫瘠的山区与其先前的故乡加以比较。他想,既然亚伯兰劝他来到迦南,就要保证他定居下来。
巴勒斯坦的西部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河流。唯一重要的河流就是约旦河,其大多数的支流都发源于东方。约旦河发源于前黎巴嫩山脉,经从前的呼勒湖。此湖位于上加利利,比海平面约高出2米。从那里开始,该河的海拔急剧下降,在呼勒湖南部16公里处流入加利利海,这里的海拔为-210米。从加利利海到死海的直线距离为105公里,但约旦河却蜿蜒淌流了321公里才流入死海,这里的海拔为-388米。整个约旦河谷深深地埋藏于巴勒斯坦西部的山区和约旦河东的高原之间。这里整年具有热带气候,而且土地也比较肥沃。
所多玛与蛾摩拉。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座城市首次与罗得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城市似乎坐落在死海的南部。死海在亚伯兰的时代要比现在小得多(见创14:3和19:24,25)。因此,这些城市所在的河谷可能也包括在摩西所说的“约旦河的全平原”之中。在第12节中,这里被简称为“平原”。
如同耶和华的园子。肥沃的约旦河谷布满了热带的植被。似乎可以与摩西所听说的久已失去的伊甸园,以及罗得和亚伯兰新近离开的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相媲美。
11 于是罗得选择约但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
【本会注释】
罗得被约旦河谷的美丽和富饶所吸引,毫无顾忌地选择它作为他未来的家园。罗得被利己的心所驱使,被个人的欲望和世俗利益的前景所吸引,作出了一生中最危险的决定。这一决定导致他经历一系列的不幸的,危及到了他的生命、心灵和家庭。罗得和他的家人离开留在伯特利的亚伯兰,起身往东迁移。
12 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
【本会注释】
罗得想要在紧邻约旦河谷的城市居住,并且希望分享那些城市的财富。这与他的叔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亚伯兰一生都过着流浪的生活(见来11:9)。罗得的经验对于每个试图选择属世伙伴和为了世俗利益而放弃永恒幸福的基督徒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首先“举目看见”,然后他做出了“选择”。他离开了死海北部的约旦河谷,渐渐地向所多玛挪移帐棚,最终挪进了该城(见创14:12;19:1)。虽然他自己是个义人,但他致命的决定意味着他将失去几乎一切心爱之物(《先祖与先知》第168页)。
13 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本会注释】
显然,当罗得在那里安家时,他所选择为邻的人已经非常邪恶了。最大程度的堕落往往发生在那些生活在最富饶之土地,并且享受先进文明之优越性的人当中。这正是人类忘恩负义的本性。上帝的恩典在哪里最丰富地赐予,那里的人们往往最先忘记祂(见何4:7;10:1)。这是富裕给人们带来的一大道德危险。人们对今世的事物过于满足,根本不觉得需要上帝。
14 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
【本会注释】
这是上帝第四次直接与先祖对话。这四次分别标志了在他人生中的一个危机。上帝显然认可了罗得与亚伯兰的分离。祂再次吩咐亚伯兰环顾这片土地。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属于他和他的后裔。“你举目”的神圣命令使亚伯兰想起了罗得,因为他最近也曾“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第10节)。虽然罗得选择了这地看起来最美好的部分,但上帝却告诉亚伯兰说将来这些都将属于他的后代。
15 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
【本会注释】
上帝的应许是不变的。只要亚伯兰的后裔将永远生活于上帝面前,迦南将永远是他们的家园。这一应许起初是针对亚伯兰肉身的后代说的,结果却赐予了他属灵的真后裔,就是信心之家的成员(见加3:29)。因此这一应许并不排除亚伯兰不信的后裔从迦南地驱逐出去的可能性。
16 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
【本会注释】
这是对先前应许的重复,就是亚伯兰将成为一个“大国”之父(创12:2)。该应许是用富有东方色彩的形象来表达的。亚伯兰的后裔在这里被比作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后来又比作天上的众星(创15:5)。
17 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
18 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本会注释】
幔利的橡树。亚伯兰顺从上帝的引领,再次搬了帐棚。如果他完全相信上帝的话语,就会逐渐走遍迦南。亚伯兰最终在希伯仑附近的一个树林支搭他的帐棚。希伯来文`elone采用复数形式,表明有许多大树的存在。这片树林属于亚摩利人的酋长幔利。他后来成为了亚伯兰的朋友和同盟者(创14:13,24)。
在希伯仑。希伯仑城位于耶路撒冷以南35公里的地方,在前往别是巴的路上。这是一座极其古老的城市,比埃及的锁安城(泰尼斯)还要早七年建成(民13:22)。但人们不晓得埃及的泰尼斯建造的年代,所以《民数记》所表述的年份我们也无从确定。希伯仑这个名字是后来才用的。在先祖时代,该城被称为基列亚巴,或亚巴之城(见创23:2;书14:15)。这是圣经作者为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其故事而采用当时代地名的几个实例之一。
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正如早先在示剑(创12:7)和伯特利(创12:8)那样,亚伯兰又筑了一座坛。每座为纪念真神所修筑的祭坛都表达了对祂恩惠的感激和对祂原则的忠心。亚伯兰的邻居亚摩利人与赫人,成为了他的朋友(创14:13,24;23:7-17)。这可能是由于他对他们有益的影响。也有可能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上帝赐福于他的事实,感到他们可以与他分享这种福气(见创12:3)。他们的心中一定感悟到亚伯兰所崇拜和侍奉的上帝的确是真神,是天地的创造主。亚伯兰借着训诫和榜样所做的见证绝对是有果效的(《先祖与先知》第128页)。
创世记14章
提要:1 四王与五王的交战。12 罗得被掳。14 亚伯兰将他救回。18 麦基洗德祝福亚伯兰。20 亚伯兰给他十分之一。22 他的同伴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分之后,他将其余的战利品归还给了所多玛王。
1 当暗拉非作示拿王,亚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玛作以拦王,提达作戈印王的时候,
【本会注释】
学术界对本章的看法有着极大的分歧。有些学者将其视为一份基于史实的古代可靠文献。其他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由后来的犹太作者编造的故事,其目的是想美化先祖亚伯兰。但考古发现已经证实该段经文的背景、语言和专有名称与公元前两千年前后的状况完全相符。这些发现大大地坚定了那些相信本章历史真实性之人的立场。但人们尚无法以非圣经文献中所提到的人物来认定本章所列举的任何国王,因为人们对此时期的政治历史所知甚少。
暗拉非作示拿王。此王按传统被认定为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位也是最伟大的国王汉穆拉比。旧约记载中所提到的示拿都是指巴比伦的(见创10:10节注释),所以暗拉非可能是一位巴比伦国的国王,但示拿也可能是楔形文字文献中所说的,位于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的珊哈拉(Shanhéara)。另外从纪年的角度来说,汉穆拉比也不大可能是暗拉非。虽然有些学者相信汉穆拉比的在位年代较早,但更新的观点认为他的统治时期是在公元前十八或十七世纪,此年代要比亚伯兰的时代晚一百多年。暗拉非与汉穆拉比在语言学上的相似性同样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自从1930年左右,另外三位名叫汉穆拉比的国王被相继发现,他们都生活在同一时期。一个在乌加利,一个在阿勒坡,另一个在一座不明之城。因此显然的我们尚且无法确定暗拉非的身份。
亚略作以拉撒王。楔形文字文献证实亚略或亚利乌克(Arriwuk)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马里城作王的心利林王的儿子之一。虽然这并不是以拉撒王本人,但亚略这一名字在亚伯兰后期的记载中出现表明它符合那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们很容易将以拉撒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拉萨城联系在一起。人们过去经常试图这样认定以拉撒,但缺乏确切的证据。
基大老玛作以拦王。这是一个以拦文的美称,其含义是“拉迦玛[女神]的仆人”。许多以拦国王的名称都是以库杜尔(kudur“仆人”)起头的,例如库杜尔玛布克(Kudur-Mabuk)、库杜尔纳昆提(Kudur-Nachunte)、和库杜尔伊利勒(Kudur-Ellil)。基大老玛的后半部分是希伯来文对以拦女神拉迦玛的音译。但目前人们还没有在非圣经文献中发现库杜尔拉迦玛的名字。
提达作戈印王。许多赫人的王都使用这一名字(Tudhalia),但人们无法确定该国王是否在任何圣经以外的记载中出现过。
尽管人们无法确切地认定四王的身份,但他们的名字后都在亚伯兰所生活的时代出现过。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创14章的记载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的。
2 他们都攻打所多玛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玛王示纳、洗扁王善以别,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琐珥。
【本会注释】
在非圣经文献中找到约旦河谷城邦国王的名字要比当时的那些大国的国王困难得多。但这里所提到的四个名字都是巴勒斯坦人的名称,可以椐此解释他们的意思。在阿拉伯语中,比拉的意思就是“胜利者”、比沙就是“个子高的人”、示纳就是“辛神[巴比伦的月神]是父”、善以别就是“大有名望者”。
基大老玛和东方诸王的进军图

1.侵略者沿着大道而来,打败了利乏音人、苏西人和以米人。
2.把何利人赶到加低斯以南。
3.转而攻打亚玛力人和亚摩利人。
4.他们打败了五王,带着俘虏而归。
5.一个逃难者到希伯仑向亚伯兰报告所发生的事情。
6.亚伯兰追击侵略者直到何把,并夺回了一切。
7.亚伯兰经撒冷而归,受到至高上帝的祭司麦基洗德的祝福。
3 这五王都在西订谷会合;西订谷就是盐海。
【本会注释】
西订谷。根据这节经文的描述,西订谷应被认定为后来称为盐海或死海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现今死海北部三分之二的地区水位极深(152-344米),在亚伯兰的时代一定就已经存在了。死海的南部较浅,其深度均不超过四米半。浸在水中的树木显示死海的该部分不久前还是旱地。因此将“西订谷”的地理位置定于死海南部是十分合理的。该地区随着海水水位的升高而渐渐地被淹没。在现代,其水位一直在缓慢地升高,直到农田灌溉减少了约旦河水的流入量,和到达死海的水流量。由于许多的河流流入至今仍非常肥沃的死海南部地区,因此我们可以推定现在构成死海最南部地区的整个河谷,曾一度是圣经将其与伊甸园和尼罗河谷相媲美的肥沃平原(创13:10)。所以所多玛城、蛾摩拉城、押玛城、洗扁城和琐珥城大抵就坐落在这里。
4 他们已经事奉基大老玛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
【本会注释】
基大老玛是诸王联盟的首领。以拦已是亚伯兰时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大国。以拦与其他的亚裔统治者相结盟西征,可能为要重新打开通往红海的贸易路线。由于巴勒斯坦的西部处于埃及人的权势之下,亚裔国家自然会试图控制其贸易路线。从以下的经节中可以看出来,向基大老玛进贡的不单是西订的五国。进贡的数额可能很高,因此当许多民族从上一次战役中稍有恢复时,便反叛并停止每年向美索不达米亚进贡。
5 十四年,基大老玛和同盟的王都来在亚特律加宁,杀败了利乏音人,在哈麦杀败了苏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杀败了以米人,
【本会注释】
背叛带来了讨伐,讨伐的目的就是希望恢复先前的状态。我们没有必要认为第1节中所提到的诸王都亲自参加了这场征战。古代东方的统治者总喜欢将每一场战役都说成是他们一手指挥并获胜的。
利乏音人。第一场战役发生在巴珊的亚特律加宁城,即现代的Sheikh Sa`ad,在加利利海的东边约35公里处。利乏音人在圣经的前几卷中经常提到,是主要生活在约旦河东岸的一个古代民族(参申2:11旁注;3:11,13等)。
苏西人。该民族及其地理位置在圣经的任何其他地方都未提到过,因此我们无法予以认定,除非他们是申2:20节中所说的散送冥,后来被亚扪人所取代。
以米人。以米人先于摩押人在死海以东居住,后来被他们所取代(申2:10,11)。沙微基列亭的意思就是基列亭的高原。基列亭是一个城市的名称,位于亚嫩河的一条北部支流边上,后来被分给了流便支派(书13:19)。
6 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杀败了何利人,一直杀到靠近旷野的伊勒巴兰。
胜利的军队继续南侵,打败杀何利人或户利人。何利人居住在死海以南的山区,后来被以东人所灭(申2:22)。他们追击战败的民族一直杀到位于西乃半岛北部的巴兰沙漠。
7 他们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杀败了亚玛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逊他玛的亚摩利人。
【本会注释】
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本节首次提到了一个沙漠绿洲,它将在以色列人旷野漂流的四十年历史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其全称为加低斯巴尼亚(见民32:8)。原名安密巴的意思是“审判之泉”。
亚玛力人,亚摩利人。亚玛力人是游荡在巴勒斯坦以南地区的沙漠部族,是胜利之军的下一个目标。居住在死海以西的亚摩利人也不例外。在代下20:2节中,哈洗逊他玛被认定为隐基底。
8 于是所多玛王、蛾摩拉王、押玛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琐珥)都出来,在西订谷摆阵,与他们交战,
【本会注释】
下一次交战发生在隐基底的东南方,在现今被死海南部所淹没的河谷之中(见对第3节的注释)。这五个城邦国将兵力联合起来,共同抵御东北四王的军队。
9 就是与以拦王基大老玛、戈印王提达、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亚略交战;乃是四王与五王交战。
10 西订谷有许多石漆坑。所多玛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里的,其余的人都往山上逃跑。
【本会注释】
石漆坑。这个战场显然是五位当地的国王所选定的,以便利用他们对这里特殊地理环境的了解。露天的柏油井是美索不达米亚所独有的特征。但在今日的巴勒斯坦或约旦河以东地区却从来没有被发现过。不过死海的南部仍有相当多的柏油从海底涌出并漂在水面上。这再次证明“西订谷”现在被死海的水所淹没。正如约瑟夫、斯特拉波、狄奥多罗和塔西图所证实的,喷发出来的沥青在古典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他们称死海为沥青湖。
所多玛王和蛾摩拉王逃跑。他们抵御大国胜利之是就师的最后努力失败了,正如前几次一样。两位王“逃跑,有掉在坑里的”。这不是指所有的王都被杀了,因为第17节表明至少所多玛王还活着。这只是说明他们彻底的失败。
11 四王就把所多玛和蛾摩拉所有的财物,并一切的粮食都掳掠去了;
12 又把亚伯兰的侄儿罗得和罗得的财物掳掠去了。当时罗得正住在所多玛。
【本会注释】
战败的城邦遭到掳掠,其中还活着的居民被虏走。其中包括罗得和他的家人以及他一切的财产(见第16节)。这里再次强调了罗得愚昧的选择所导致的不幸后果(创13:12,13)。
13 有一个逃出来的人告诉希伯来人亚伯兰;亚伯兰正住在亚摩利人幔利的橡树那里。幔利和以实各并亚乃都是弟兄,曾与亚伯兰联盟。
【本会注释】
一位逃难者,可能是罗得的一个仆人,来到亚伯兰在希伯仑附近居住的地方,告诉他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圣经在此首次称亚伯兰为“希伯来人”,表示他是一个希伯的后代。希伯的后代在公元前二千年期间遍布古代东方的各个地区。他们在楔形文字的碑铭中被称为“哈比鲁人”,在埃及人的文献中被称为“哈皮鲁人”。作为一个希伯的后 “希伯来人”。
与亚伯兰联盟。此经文中提到的三位亚摩利兄弟,作为亚伯兰的同盟者,很可能是部族的首领。亚伯兰曾与他们订立了互助条约,正如这里所示。所以他们协助亚伯兰营救罗得。
14 亚伯兰听见他侄儿(原文作“弟兄”)被掳去,就率领他家里生养的精练壮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
【本会注释】
精练壮丁。亚伯兰是唯一一位以军事领袖的身份出现的先祖。他马上准备营救他的侄子,立即带领他的部下和亚摩利朋友出发追击(第24节)。译为“精练壮丁”的希伯来词在圣经的其他地方从未出现过,但在一封于公元前十五世纪写于他纳的书信中,它被认定为一个表示“随从”的迦南词汇。亚伯兰的318名“精练壮丁”出生在他的家中,是非常值得信赖的。这说明如果不包括他新近在埃及寄居时(创12:16;16:1)所获得的奴仆,亚伯兰已拥有超过318名男仆(见《先祖与先知》第141页)。我们不知道与亚伯兰一起出征的三位朋友到底有多少随从,但他们很可能对他的军队构成了实质性的扩充。有人怀疑对于亚伯兰的军队怎么能够打败如此强大的军队。但历史记载了许多以少胜多的实例。另外,古代的军队按现代的标准规模是很小的。在公元前十五世纪的米吉多战役中,图特摩斯三世杀死了83个敌人并掠走了340名俘虏,并且将此视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公元前十四世纪巴勒斯坦的亚玛拿书信谈到了四十到五十人的军队,有时甚至谈到了只有十到二十人的军队。巴勒斯坦的城邦国王正是以此而成功地防御了他们的城邑。关于亚玛拿书信,详见第106页。这些文献为了解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巴勒斯坦增添了许多资料。
直追到但。正前所述,这里用后来的地名代替原来的名称利善(见书19:47,及创47:11节注释)。利善城位于黑门山脚下,在呼勒湖以北约16公里处。后来,这里成为了以色列国最北部的边界。“从但直到别是巴”的说法后被用来表示迦南的疆界(见撒下17:11等)。美索不达米亚王的胜利军队在回家的路上已经走得很远了,而亚伯兰必须穿越整个巴勒斯坦才能赶上他们。
15 便在夜间,自己同仆人分队杀败敌人,又追到大马色左边的何把,
【本会注释】
杀败敌人。胜利的美索不达米亚军队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快要接近敌人的时候,亚伯兰将其军队分为许多小组,在夜间发起了出其不意的进攻。亚伯兰的袭击者从四面攻入敌人的军营,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令强大的美索不达米亚军队仓皇而逃,留下了所有的战利品和俘虏。
又追到何把。何把的位置尚未确定,而大马色则位于但的东北方60多公里的地方。亚伯兰追赶逃跑的敌人,直到他们不足以重新组织军队进行反击为止。亚伯兰大获全胜。
16 将被掳掠的一切财物夺回来,连他侄儿罗得和他的财物,以及妇女、人民也都夺回来。
【本会注释】
亚伯兰虽然明显地具有军事才能,但他无疑是在将自身置于上帝的引导和保护之下后,才去追击胜利之诸王的职业军队的。他那毫无畏惧的信心和无私的精神得到了充足的报偿。我们无法确定保罗在谈论到那些在“争战中显出勇敢”(来11:34)的信心英雄时是否包括了亚伯兰。
17 亚伯兰杀败基大老玛和与他同盟的王回来的时候,所多玛王出来,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
【本会注释】
从西订谷战役中逃脱的比拉得到了亚伯兰胜利的消息,就出来迎接他回来。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古时被称为沙微谷,后来被称为“王谷”。这似乎就是撒下18:18节所说的王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里可能就是汲沦谷(《先祖与先知》第703页),后来被称为约沙法谷。该谷位于锡安山脚下,大卫的宫殿后来就是在这里建造的。
18 又有撒冷王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
【本会注释】
麦基洗德。撒冷的祭司君王和所多玛王一起来迎接亚伯兰。在亚伯兰的年代,耶路撒冷被称为撒冷或沙冷,意思就是“平安”或“安全”(见诗76:2)。耶路撒冷城是在公元前十九世纪的埃及文献中被首次证实的。当时,该城被亚摩利人的王所统治。耶路撒冷的意思就是“平安之城”,而麦基洗德的意思就是“我的王是公义的”或“仁义王”,正如来7:2节所示。所多玛王迎接亚伯兰的目的是要领回其人口(创14:21),而麦基洗德却是来祝福这位胜利的指挥官。
饼和酒。这些是迦南的主要产品。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来迎接亚伯兰的目的一直是人们推测的话题。有人认为这些是献给亚伯兰和他的士兵作为茶点的,而其他人认为它们象征着将迦南的土地转让给先祖。它们很可能只是对亚伯兰为当地恢复平安、自由和繁荣而表示感谢的一点心意。
他是祭司。“祭司”一词在这里的首次出现,暗示存在着一种经常性的、有组织的献祭崇拜仪式。
至高上帝。希伯来原文为`El-`Elyon。上帝的这个名称只在这里和第22节中出现过。此词的前半部分`El与伊罗兴(`Elohim)的词根相同,表示“强壮者”。此词很少单独被用来指上帝,而是和一些对属性加以修饰的词汇合用,如`El-Shaddai,“全能神”或`Eloe-Yisra`el,“以色列的上帝”。至高上帝的后半部分`Elyon经常在旧约中出现(民24:16;申32:8;撒下22:14等),将上帝描绘成“至高者”、“被高举者”、“至高无上者”。在亚伯兰时代邪恶的迦南人和亚摩利人当中存在这样一位不仅忠于真神、而且可以以祭司的身份主持宗教仪式的本地君王,确实是一件非常希奇的事情(参出2:16)。这表明上帝在各地仍有其忠心的儿女。上帝真实的仆人虽然为数不多,但却绝不会从地球上消失。上帝从未缺少过忠心的见证人,不论时代多么的黑暗,也不论人类多么的邪恶。
圣经注释家对麦基洗德这个人物进行了许多的推测。这位祭司君王在圣经的记述中突然出现,紧接着便又在古代历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的各种推测几乎都是毫无价值的。“麦基洗德不是基督”(怀爱伦,《评》,1890年2月18日),但他的工作预表了基督的工作(诗110:4;来6:20至7:21;《历代愿望》第578页)。他那出人意料的出现使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个永久的人物,其祭司的职份成为了耶稣基督之祭司职份的一个预表。
19 他为亚伯兰祝福,说:“愿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赐福与亚伯兰!
【本会注释】
在宣告“至高上帝”对亚伯兰的祝福时,麦基洗德扮演了一个真祭司的角色(见20节注释)。祝福的内容是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有两个平行结构。
20 至高的上帝把敌人交在你手里,是应当称颂的!”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
【本会注释】
来7:4节说明缴纳什一的是亚伯兰,而不是麦基洗德。将从敌人那里得来的战利品献上十分之一是对麦基洗德神圣的祭司职份的一种认可,并且证明亚伯兰对缴纳什一的神圣制度十分熟悉。
这是圣经首次提到交纳什一。在整个旧约和新约中经常确认什一为一种上帝的要求(见创28:22;利27:30-33;民18:21-28;尼13:12;太23:23;来7:8)。亚伯兰缴纳什一的事实表明,这一制度并不是一种为满足献祭服务的需要而临时制定的,而是一种从起初就由上帝所规定的做法。将个人收入的十分之一归还给上帝,表明了信徒承认上帝对其一切财产的所有权。上帝曾证明亚伯兰遵守了祂的命令、法度和律例(创26:5)。他认真地履行了他一切的宗教义务。其中一项就是将其所得的十分之一归还给上帝。信心之始祖的这一举动为一切乐意服侍上帝并分享上帝赐福的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如古时一样,上帝对忠心缴纳什一所发出的应许依然有效(见玛3:10)。上帝仍愿随时实现祂的应许,并大大地赐福给那些象亚伯兰一样忠心地将其收入的十分之一归还给上帝的人。
21 所多玛王对亚伯兰说:“你把人口给我,财物你自己拿去吧!”
【本会注释】
所多玛王虽然先行到达(第17节),但他似乎先让位给更重要的人物麦基洗德,见证了他与亚伯兰之间的会面,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就是要归还人口。而按照古代战争的惯例,这些人口本应成为亚伯兰和其盟友的财产。
22 亚伯兰对所多玛王说:“我已经向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耶和华起誓:
【本会注释】
(原文)我已经举起我的手。亚伯兰在说话时举起了一只手作为发誓的标志,这是一种常见的起誓形式(见申32:40;结20:5,6;但12:7;启10:5,6)。他这样做是在向“至高上帝”发誓,麦基洗德也是奉祂的名祝福他的。这表明麦基洗德的上帝,天地的主,也是他的上帝(见第19节)。
23 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我使亚伯兰富足!’
【本会注释】
亚伯兰在对待他侄子的事上极为大度(创13:8,9),这种精神也在他对待一个邪恶城邦之王的态度上表现了出来。他不仅归还了他所营救的一切男丁、妇女和儿童,而且还有他手中所拥有的一切战利品。先祖虽然并不反对从外邦君王那里领受礼物(创12:16),但他却不愿意分享不敬虔的所多玛人的财物。这与罗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亚伯兰唯一无法归还的是其部下用作食物的那部分战利品以及那些属于其同盟者的战利品。
当亚伯兰拒绝接受所多玛王给他的战利品时,他表现出一种比世人更高尚的盼望。他随时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但又不妨碍他人之权利的实现。他允许他自己部下获得他们的口粮,并允许他的盟友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他们只得到他们所应得的分。但亚伯兰自己却不在意这些事。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寻求“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来11:16)。因此他能够轻看一切属世的利益。他虽然生活在世界上,但他的盼望和心愿却不属于这个世界。有信心的人都具有一种使他们超脱这个世界的高尚思想和意志。
24 只有仆人所吃的,并与我同行的亚乃、以实各、幔利所应得的分,可以任凭他们拿去。”
诗篇17
序言——诗人经常被仇敌围困,也经常从心中向上帝发出最恳切的呼吁。本诗是维护义人的祈祷之一。在本诗中,大卫(见本书第452页;《证言》卷五第397页)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祈求在这邪恶的世界里得到保护,并瑕想自己最终面对面见到上帝而心满意足。
关于本篇的题记,见本书616页(《诗篇》序言)。
大卫的祈祷。
1 耶和华啊,求你听闻公义,侧耳听我的呼吁!求你留心听我这不出于诡诈嘴唇的祈祷!
【本会注释】
公义。因为大卫自信公义在他一边,所以他求上帝帮助。
呼吁(rinnah)。可以指欢呼(赛14:7;35:10;44:23;等等),也可以指呼吁(见王上8:28;赛43:14;耶7:16)。
诡诈的嘴唇。英文KJV版是“造假的嘴唇”。
2 愿我的判语从你面前发出;愿你的眼睛观看公正。
【本会注释】
判语。大卫呼吁上帝向他的仇敌证明自己的无辜。
公正。上帝是公正的审判者。祂公平地判断所有的人,包括圣徒和罪人。
3 你已经试验我的心;你在夜间鉴察我;你熬炼我,却找不着什么;我立志叫我口中没有过失。
【本会注释】
试验。大卫说上帝已试验过他,发现他是无辜的。
在夜间。恶人在夜幕下图谋罪孽(见诗36:4)。
熬炼(saraph)。如同金属在火中熬炼。
口。见雅3:2。大卫的决心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动。
4 论到人的行为,我藉着你嘴唇的言语自己谨守,不行强暴人的道路。
【本会注释】
大卫保守自己不犯罪,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留意上帝的话语(见诗119:9)。
5 我的脚踏定了你的路径;我的两脚未曾滑跌。
【本会注释】
你的路径。参“强暴人的道路”(第4节)。
滑跌。当我们处在与诗人一样的危险中时,最好要祈求“坚固,不摇动”(林前15:58)。只要怀藏一件罪,我们就会滑跌(见本书第452页)。只有纯正的原则才能保守我们(见《证言》卷五第397页)。
6 上帝啊,我曾求告你,因为你必应允我;求你向我侧耳,听我的言语。
【本会注释】
你必应允。大卫凭着完全的信心继续祷告。他知道上帝会垂听。
言语。指出声的祷告,而不是默祷。祈祷的诚恳证明本诗的前半部分并不是自诩公义。
7 求你显出你奇妙的慈爱来;你是那用右手拯救投靠你的脱离起来攻击他们的人。
【本会注释】
求你显出你奇妙的慈爱。或“求你显出你的悦纳”。
你……拯救。阅读本诗,肯定会感在诗人的祈祷中有救主存在(见诗106:21;参赛19:20;49:26)。大卫认识他的救赎主。
8 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
【本会注释】
眼中的瞳人('ishon)。直译是“小人”。也许是因为它象镜子一样,可以从中看见自己的小身影。这里祈求上帝会保护诗人,就象一个人保护自己的视力。参申32:10和箴7:2类似的比喻。
你翅膀的荫下。该词在《诗篇》中经常使用,指母禽呵护自己的幼禽。参申32:11,12和太23:37类似的比喻。
9 使我脱离那欺压我的恶人,就是围困我要害我命的仇敌。
10 他们的心被脂油包裹;他们用口说骄傲的话。
【本会注释】
脂油(cheleb)。原来可能是指中腹部脂肪,词根据推测是chalab(“覆盖”)。因此有人认为chalab指情感的所在。RSV版译为“他们关闭了怜悯之心”。放纵会使人心地刚硬,对同胞的苦难漠不关心。
11 他们围困了我们的脚步;他们瞪着眼,要把我们推倒在地。
【本会注释】
直译为“他们的眼睛盯着地球”。就象扫罗及其同伙追逐他们的猎物,眼睛紧盯着大卫和他的同伴所走过的道路。
12 他象狮子急要抓食,又象少壮狮子蹲伏在暗处。
【本会注释】
诗人的追逐者象狮子一样准备扑向猎物(见诗10:8,9注释)。本节是同义平行的典型,后半句重复和加强前半句的意思。
13 耶和华啊,求你起来,前去迎敌,将他打倒!用你的刀救护我命脱离恶人。
【本会注释】
前去迎敌。有文本为“使他失望”。
将他打倒。或“使他倒下”。
我命。见诗16:10注释。
用你的刀。有文本为“是你的刀”。
14 耶和华啊,求你用手救我脱离世人,脱离那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你把你的财宝充满他们的肚腹;他们因有儿女就心满意足,将其余的财物留给他们的婴孩。
【本会注释】
求你用手救我。有文本为“是你的手”。
只在今生。这样的人以物质的满足为人生的目的。肉体的享受是他们的最高追求,和他们所盼望的唯一报酬(见路6:24;16:25)。他们一切都服从于眼前的利益,完全不考虑上帝。
把你的财宝充满他们的肚腹。就恶人自己的人生目的而言,他们是成功的。他们活着只为今生,且在世界的物质上世界富有。他们不考虑来生。他们把永远的满足浪费在暂时的享受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回答了伦理学上最深奥的一个问题:“恶人为什么兴旺?”他们的兴旺只是浮光掠影,与义人永恒的幸福是无法相比的。
儿女。东方人视儿女为福气。儿女越多,福气就越大(见诗127:3-5)。反之,没有孩子被视为最大的不幸(见创30:1)。
将其余的财富。他们自己有足够的财富,并给后代留下遗产。关于属世的兴旺,见伯21:7-11。
15 至于我,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我醒了的时候,得见(或作:看)你的形像就心满意足了。
【本会注释】
与世俗之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不羡慕恶人暂时的快乐,而是盼望面对面见到上帝(见诗16:10,11注释;又见诗13:1注释)。与上帝建立友谊,与创造主交往,是虔诚的人最大的满足。在道德方面,与上帝相象是人类的最高盼望(见约壹3:2)。诗17:15含有约壹3:2的几个要素:最高的满足,伟大的变化,扩大的视野(见太5:8;罗8:29;腓3:21;启22:4)。诗人用这句话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他相信死人复活和将来永生的道理。
马太福音9章
提要:2基督治好一个瘫痪病人,9从税关上呼召马太,10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坐席,14为他的门徒不禁食辩护,20治好血漏,23从死里复活睚鲁的女儿,27使两个瞎子复明,32治好被鬼附的哑巴,36怜悯众人。
治好瘫痪病人
太9:1 耶稣上了船,渡过海,来到自己的城里。
【本会注释】
耶稣上了船。太9:1是关于加大拉那两个被鬼附之人的叙述的结束语(太8:28至9:1;见对可5:21的注释)。此处对于章的划分应该在太9的第1节和第2节之间。
自己的城。即,迦百农(见对可1:29的注释)。
太9:2 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本会注释】
瘫子。[从房顶缒下的瘫子,太9:2-8=可2:1-12=路5:17-2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9:3 有几个文士心里说:“这个人说僭妄的话了。”
太9:4 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意,就说:“你们为什么心里怀着恶念呢?
太9:5 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太9:6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太9:7 那人就起来,回家去了。
太9:8 众人看见都惊奇,就归荣耀与上帝,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
呼召马太
太9:9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本会注释】
马太。[呼召利未马太,太9:9=可2:13,14=路5:27,28。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9:10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
【本会注释】
耶稣在屋子里坐席的时候。[马太的筵席,太9:10-13=可2:15-17=路5:29-32。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9:11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太9: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太9:13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本会注释】
你们且去揣摩。文士和法利赛人不会把经卷带在身边,他们要么会回到会堂要么到自己的家去,以便研究基督建议给他们的这个主题。
我喜爱怜恤。或“我希望怜悯”(见何6:6)。用在这里时,“怜恤”可以说代表品格,即,上帝希望他的子民会体现的品格特性(见对太19:19;22:39的注释)。同样地,“祭祀”代表宗教的各种形式,它们有一种不幸的倾向要蒙蔽实际的敬虔(见提后3:5)。在这种意义上,“怜恤”代表因信称义,而“祭祀”代表靠行为称义。基督说,如果没有生命力的宗教精神,各种宗教形式是没有价值的。见对可7:7-9,13;约4:23,24的注释。
基督并没有命定犹太教的仪文体系,因为它在本质上预表他信仰生活的理想。古时祭祀的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见来9:9;10:1-11)。主不喜悦仅仅是外表的侍奉(见弥6:7)。上帝所要求人的乃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见弥6:8)。“顺从”总是“胜于献祭”(见撒上5:22;见对太7:21-27;可7:7-9的注释)。
禁食的问题
太9:14 那时,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本会注释】
约翰的门徒。[有关禁食的问题,太9:14-17=可2:18-22=路5:33-3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Jairus’ Daughter and the Invalid Woman
太9:15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太9:16 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太9:17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治好睚鲁女儿和血漏妇女
太9:18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他,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
【本会注释】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睚鲁的女儿和患血漏的女人,太9:18-26=可5:21-43=路8:40-5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马太说睚鲁是在第14-17节所记录的讨论期间来到耶稣面前的。在《历》第三十六章中,说到睚鲁是在马太家里找到基督的,结合这一陈述,显然在马太家的筵席、法利赛人对于基督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吃喝的抗议,有关禁食的问题,以及复活睚鲁的女儿这些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时间顺序关系。
刚才死了。根据马可福音(见可5:23,35)和路加福音(见路8:42,49)的记述,显然当睚鲁提出他的请求时,他女儿实际上还没有死,而是像我们可以说的“几乎死了”。不应认为马太的话与马可和路加的话不一致;反之,根据马太福音,这位父亲说到死是必然的,除非基督介入。不可能说这位父亲是否知道发生在这事不久之前的拿因寡妇的儿子复活一事(见对路7:11的注释)。很可能曾听到过那件事的风声。
太9:19 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门徒也跟了去。
太9:20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
太9:21 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太9:22 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太9:23 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
太9:24 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他。
太9:25 众人既被撵出,耶稣就进去,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
太9:26 于是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
两个盲人得医治
太9:27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本会注释】
两个瞎子。[两个瞎子,太9:27-31。注释见:马太福音。参可8:22-26;10:46-52。见“结束加利利的传道”;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这个神迹很可能于公元29年秋发生在迦百农。伯赛大的医治(见可8:22-26)约发生在一年以后,而耶利哥的巴底买得医治(见可10:46-52)约发生在一年半以后。从古时起,瞎子就经常是由于沙眼引起的,在圣经的国家中很常见。
大卫的子孙。瞎子们用这个词表明他们公认耶稣是弥赛亚(见对太1:1的注释)。
太9:28 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说:“主啊,我们信。”
【本会注释】
进了房子。虽然这里并没有指定,但很可能是彼得的房子。使用定冠词暗示是某座房子,很可能是耶稣在迦百农时所住的房子(见对可1:29的注释)。并没有提到耶稣为什么不在街上治好这两个瞎子。
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这方面若不运用信心,基督就不能为他们行使他的能力了。人的信心必须起来迎接并与上帝的能力联合,以便无论在身体上或灵性上都可以蒙赐予并得到祝福(见来11:6)。
太9:29 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
【本会注释】
就摸他们的眼睛。关于医治时触摸的意义和目的,见对可1:31的注释。
太9:30 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
【本会注释】
切切地嘱咐。即,耶稣严厉坚决地命令他们。在这里,这无疑指的是耶稣的面容和声调都表示严厉。至于基督这么严厉地禁止人公开某些神迹的目的,见对可1:43的注释。
太9:31 他们出去,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
【本会注释】
传遍了。请比较那个被医好的麻风病人也疏忽听从不要公开的命令(见对可1:45的注释)。
治好被鬼附的哑巴
太9:32 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巴带到耶稣跟前来。
【本会注释】
他们出去的时候。[一个被鬼附的哑巴,太9:32-34,注释见:马太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他们”这个词显然指的是刚才被医治好的那两个瞎子,他们可能是在彼得的家里被医好的(见对第28节的注释),正当他们离开那房子的时候,这个被鬼附的人被带到耶稣跟前来。
有人带到。当一个人缺乏能力和信心为身体或心灵的痊愈到耶稣跟前来时,要是有某个人对他关心到足以去带他,那么他是幸福的(参可2:2,3)。
一个哑巴。希腊文kōphos,“钝的”或“迟钝”(见对路1:22的注释)。用作名词时,kōphos的意思要么是“一个哑巴”,要么是“一个聋子”,依上下文而定。
鬼。更可说是:“一个恶魔。”关于圣经时代被鬼附的论述,见对可1:23的注释。
太9:33 鬼被赶出去,哑巴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本会注释】
哑巴就说出话来。这是被治好的切实证据。这是数月来最后一个有记录的神迹,下一个使5,000人吃饱的神迹发生在之后的春天。经上并没有说耶稣在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之后有没有在冬天退隐。由耶稣的许多神迹引起的大众的兴奋倾向于蒙蔽救主行那些神迹的主要目标—在人们的心中和生活中增进天国。
太9:34 法利赛人却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却说。见对太12:24的注释。很可能变得不顾一切要止息基督或使百姓转而反对他,法利赛人寻求使人相信基督行神迹的能力证明他与撒但是联合着的。马太在这里记录的是耶稣这一方并没有回答,这暗示着很可能法利赛人并不是当着耶稣的面提出这种主张的,而是在百姓中流传这种主张。
庄稼多,做工的人少
太9:35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本会注释】
耶稣走遍。[第二次加利利巡游,太9:35=路8:1-3。主要的注释见:路加福音。] 因为太9:36开始论及基督指示那十二个人准备去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而且这部分内容以说明在那十二个人,在加利利各城镇乡村旅行传道时基督的活动结束的(太11:1),太9:35很可能是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的一个总结性陈述。马太对第一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也作了一个类似的总结性陈述(见对太4:23的注释)。
各城各乡。显然是一个典型的希伯来式夸张法。鉴于加利利有200多个乡村的事实(见对路8:1的注释),耶稣在其主要的加利利传道期间,在一年多点时间内去访问其中每一个乡村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极其困难的。
教训。关于耶稣在会堂里的教训,见对可1:39;路4:15,16的注释。
会堂。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6-58页。
天国的福音。见对可1:1的注释。
医治各样的病症。见对太4:23的注释。当基督差遣门徒们出去传道时,他们也照样蒙赐予了这种能力(太10:1)。
在百姓中。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省略此处的这些词,但在太4:23中证明有这些词。
太9:36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本会注释】
他看见许多的人。[第三次加利利巡游,太9:36至11:1=可6:7-13=路9:1-6。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马太就这样开始了,他对发生在公元29-30年冬季的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的记述(见《历》第三十八、三十九章;见对可1:39的注释)。关于这次旅行本身,经上说的很少,几乎全部的叙述就是基督指示那十二个人为打发他们出去作准备。就门徒们本身来说,并没有特别的事件被记录下来,而关于基督的经历,只记载了他第二次访问拿撒勒(太13:54-58)。关于这第三次的旅行与前两次旅行的关系,见对可1:39的注释。
在第三次旅行传道时,那十二个人是两个两个地出去的,并且应用了他们曾在耶稣的传道中观察到的那些原则。当那十二个人在从事这种工作时,耶稣本人也由许多别的门徒们陪伴着出去了(见路10:1;参《历》第五十三章)。提到“许多的人”指出的是派遣那十二个人的另一个原因—基督在第二次旅行传道期间,人们对他的需求使得“工人”太“少”这事显而易见了(见太9:37)。第三次旅行传道标志着基督传道的一次重要扩展(见《历》第四十二章)。
困苦。直译是,“筋疲力尽”。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哀伤的”或“困惑不安的”。
流离。希腊文rhiptō,“沮丧,推翻”,“丢下”或“使俯伏”。显然百姓整体上已经十分沮丧悲哀气馁灰心了,以致他们不再生出任何努力去提高他们的信仰状况了。对他们来说,事态是无望的。所以rhiptō这个词指的并不是“羊”的分散,而是他们“沮丧屈服”或“无助”的状态。
没有牧人。见民27:17;王上22:17;结34:5。在基督的日子,下属的牧人们已被证明只不过是雇工(见约10:12,13),当好牧人亲自来到时,他发现自己的羊离散了。
太9:37 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
【本会注释】
于是对门徒说。基督在这里(第37,38节)对那十二个人所说的,几乎与他后来对那七十个人在相似的环境下所说的一字不差(路10:2)。见对可2:10的注释。
收。收割经常被用作最后审判的一种象征(见太3:10,12;13:30,39)。一年多以前,耶稣曾用收割的比喻将他为撒玛利亚的叙加所作的传道联系起来(见约4:35-38)。
作工的人少。当只有很少的工人去收割大量的庄稼时,许多好庄稼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损失掉了。迄今只有一个福音收割队在田里为天国尽力收集庄稼,现在显然可以看出,如果不扩大所制定的计划,即使在加利利的小区域,多数庄稼也永远不能收集进来了。
太9:38 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本会注释】
所以你们当求。他们向庄稼的主祈求并不意味着他不关心或不知道需要更多的工人。那十二个人应当使这个需要成为祷告的目标,以便庄稼的主因而可以有机会使他们自己的心,深信自己有满足那需要的责任。
这祈求的主要部分,并不是要通知上帝若不祈求他就不知道的事,也不是要说服他去做若不祈求他就不去做的事,而是要使我们自己的心怀意念习惯与他合作。无疑,基督曾在祷告的时辰带领过门徒们,在这样的时辰中,会使这一小群的所有成员都已敏锐地感到的这一迫切需要变成最重要的。他们应当祈求,然后凭着信心向前去与上帝在回应他们自己的祈求中合作(见对太10:10的注释)。
打发。这里表示迫切预期“庄稼的主”会打发心甘情愿去收割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