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365天读经|通读旧约一遍 新约两遍
第97天 民24-25;箴17;弗5-6
民数记24章
1 巴兰见耶和华喜欢赐福与以色列,就不像前两次去求法术,却面向旷野。

2 巴兰举目,看见以色列人照着支派居住, 神的灵就临到他身上。

3 他便题起诗歌说:“比珥的儿子巴兰说:眼目闭住的人说(注:“闭住”或作“睁开”),

4 得听 神的言语,得见全能者的异象;眼目睁开而仆倒的人说:

5 雅各啊,你的帐棚何等华美!以色列啊,你的帐幕何其华丽!

6 如接连的山谷,如河旁的园子,如耶和华所栽的沉香树,如水边的香柏木。

7 水要从他的桶里流出,种子要撒在多水之处。他的王必超过亚甲,他的国必要振兴。

8 神领他出埃及,他似乎有野牛之力。他要吞吃敌国,折断他们的骨头,用箭射透他们。

9 他蹲如公狮,卧如母狮,谁敢惹他? 凡给你祝福的,愿他蒙福;凡咒诅你的,愿他受咒诅。”

10 巴勒向巴兰生气,就拍起手来,对巴兰说:“我召你来为我咒诅仇敌,不料,你这三次竟为他们祝福。

11 如今你快回本地去吧!我想使你得大尊荣,耶和华却阻止你不得尊荣。”

12 巴兰对巴勒说:“我岂不是对你所差遣到我那里的使者说:

13 ‘巴勒就是将他满屋的金银给我,我也不得越过耶和华的命,凭自己的心意行好行歹,耶和华说什么,我就要说什么’?

14 现在我要回本族去。你来,我告诉你这民日后要怎样待你的民。”

15 他就题起诗歌说:“比珥的儿子巴兰说:眼目闭住的人说(注:“闭住”或作“睁开”),

16 得听 神的言语,明白至高者的意旨,看见全能者的异象;眼目睁开而仆倒的人说:

17 我看他却不在现时,我望他却不在近日。有星要出于雅各,有杖要兴于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毁坏扰乱之子。

18 他必得以东为基业,又得仇敌之地西珥为产业。以色列必行事勇敢。

19 有一位出于雅各的,必掌大权,他要除灭城中的余民。”

20 巴兰观看亚玛力,就题起诗歌说:“亚玛力原为诸国之首,但他终必沉沦。”

21 巴兰观看基尼人,就题起诗歌说:“你的住处本是坚固,你的窝巢做在岩穴中,

22 然而基尼必至衰微,直到亚述把你掳去。”

23 巴兰又题起诗歌说:“哀哉! 神行这事,谁能得活?

24 必有人乘船从基提界而来,苦害亚述,苦害希伯,他也必至沉沦。”

25 于是巴兰起来回他本地去,巴勒也回去了。


民数记25章

1 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

2 因为这女子叫百姓来,一同给她们的神献祭,百姓就吃她们的祭物,跪拜她们的神。

3 以色列人与巴力毗珥连合,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以色列人发作。

4 耶和华吩咐摩西说:“将百姓中所有的族长在我面前对着日头悬挂,使我向以色列人所发的怒气可以消了。”

5 于是,摩西吩咐以色列的审判官说:“凡属你们的人,有与巴力毗珥连合的,你们各人要把他们杀了。”

6 摩西和以色列全会众正在会幕门前哭泣的时候,谁知,有以色列中的一个人,当他们眼前,带着一个米甸女人到他弟兄那里去。

7 祭司亚伦的孙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看见了,就从会中起来,手里拿着枪,

8 跟随那以色列人进亭子里去,便将以色列人和那女人由腹中刺透。这样,在以色列人中瘟疫就止息了。

9 那时遭瘟疫死的,有二万四千人。

10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11 “祭司亚伦的孙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发的怒消了,因他在他们中间,以我的忌邪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们除灭。

12 因此,你要说:‘我将我平安的约赐给他。

13 这约要给他和他的后裔,作为永远当祭司职任的约,因他为 神有忌邪的心,为以色列人赎罪。’”

14 那与米甸女人一同被杀的以色列人,名叫心利,是撒路的儿子,是西缅一个宗族的首领。

15 那被杀的米甸女人,名叫哥斯比,是苏珥的女儿,这苏珥是米甸一个宗族的首领。

16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17 “你要扰害米甸人,击杀他们,

18 因为他们用诡计扰害你们,在毗珥的事上,和他们的姊妹米甸首领的女儿哥斯比的事上,用这诡计诱惑了你们。这哥斯比当瘟疫流行的日子,因毗珥的事被杀了。”


箴言17章

1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乾饼,大家相安。

2仆人办事聪明,必管辖贻羞之人,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

3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

4行恶的,留心听奸诈之言;说谎的,侧耳听邪恶之语。

5戏笑穷人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幸灾乐祸的,必不免受罚。

6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

7愚顽人说美言本不相宜,何况君王说谎话呢?

8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看为宝玉,随处运动都得顺利。

9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

10一句责备话深入聪明人的心,强如责打愚昧人一百下。

11恶人只寻背叛,所以必有严厉的使者奉差攻击他。

12宁可遇见丢崽子的母熊,不可遇见正行愚妄的愚昧人。

13以恶报善的,祸患必不离他的家。

14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所以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

15定恶人为义的,定义人为恶的,这都为耶和华所憎恶。

16愚昧人既无聪明,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

17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

18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乃是无知的人。

19喜爱争竞的,是喜爱过犯;高立家门的,乃自取败坏。

20心存邪僻的,寻不着好处;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

21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愚顽人的父毫无喜乐。

22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

23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

24明哲人眼前有智慧,愚昧人眼望地极。

25愚昧子使父亲愁烦,使母亲忧苦。

26刑罚义人为不善;责打君子为不义。

27寡少言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

28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


以弗所书5章

1所以你们该效法 神,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

2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 神。

3至于淫乱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在你们中间连提都不可,方合圣徒的体统。

4淫词、妄语和戏笑的话都不相宜,总要说感谢的话。

5因为你们确实地知道,无论是淫乱的,是污秽的,是有贪心的,在基督和 神的国里都是无分的。有贪心的,就与拜偶像的一样。

6不要被人虚浮的话欺哄,因这些事, 神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

7所以你们不要与他们同夥。

8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

9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

10总要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

11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与人同行,倒要责备行这事的人。

12因为他们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来也是可耻的。

13凡事受了责备,就被光显明出来,因为一切能显明的就是光。

14所以主说:“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15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

16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

17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18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

19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

20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 神。

21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22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

23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

24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

25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26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

27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28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

29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

30因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注:有古卷在此有“就是他的骨、他的肉”)。

31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32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

33然而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


以弗所书6章

1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此包括弗6:1-2)

3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4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5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听从基督一般。

6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

7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

8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

9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并不偏待人。

10我还有末了的话:你们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

11要穿戴 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

12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注:两“争战”原文都作“摔跤”)。

13所以,要拿起 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

14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

15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

16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

17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 神的道。

18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警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

19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

20(我为这福音的奥秘作了带锁链的使者)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

21今有所亲爱、忠心事奉主的兄弟推基古,他要把我的事情并我的景况如何全告诉你们,叫你们知道。

22我特意打发他到你们那里去,好叫你们知道我们的光景,又叫他安慰你们的心。

23愿平安、仁爱、信心,从父 神和主耶稣基督,归与弟兄们。

24并愿所有诚心爱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人,都蒙恩惠。

民数记24章

提要:1 巴兰放弃占卜,预言以色列人的幸福。10 巴勒在怒中打发了巴兰。15 他预言雅各之星,以及一些国家的毁灭。


1 巴兰见耶和华喜欢赐福与以色列,就不象前两次去求法术,却面向旷野。

【本会注释】

  耶和华喜欢。巴兰已完全明白耶和华所喜悦的是什么(民23:20)。

  去求法术。巴兰曾两次隐退,去寻求与会见上帝(见民23:3,15)。

  面向旷野。就是面向摩押平原以色列人的营地(民22:1)。他没有离开毗珥山上的祭坛。当他注视以色列人的营地时,他的心已准备好领受耶和华的信息。他知道自己只能允许上帝的灵临到他身上。他既自称是上帝的先知,就必须传达上帝的信息。


2 巴兰举目,看见以色列人照着支派居住。上帝的灵就临到他身上

【本会注释】

  看见以色列人。按照上帝的指示安营(见民2)。

  上帝的灵就临到他身上。前两次耶和华曾把话放在巴兰的口中(民23:5,16)。扫罗的使者(撒上19:20)和扫罗本人(撒上19:23)也曾有这样的经历。上帝在必要的时候会用一个恶人来传达真实的信息。上帝可以直接对人说话。也可以在梦中(民22:9,20)或通过一个使者(第32节)说话。巴兰这样的经历,可参赛48:16;61:1;弥3:8。


3 他便题起诗歌说:比珥的儿子巴兰说,眼目闭住(或作:睁开)的人说,

【本会注释】

  巴兰说。圣经的预言书通常用这种语气引出上帝的信息(民14:28)。只有三四处例外。

  。希伯来词语有好几个词译为:”人。最常见的是`ada,出现450多次,是泛指的。另一个是`ish,用来表示相对于女人的男人,相对于妻子的丈夫,相对于仆人的主人,相对于卑贱者的高贵者。该词强调个性。第三个词是`enosh。强调卑微,源于动词“生病”,“不可救药”。该词从未用于弥赛亚。最后一个是geber。巴兰在这里指自己。该词源于一个表示“强大”的词根。有些注释家认为巴兰用这个词是他傲慢的表现。

  眼目闭住。注释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许多人译为“眼目闭住”,就是肉眼不起作用,什么也看不见,精神恍惚。该词原文在《旧约》其他地方没有出现。不论译为“睁开”还是“闭住”,都强调巴兰肉眼的视力被属灵的视力所取代。肉眼是睁开的,但看不见。


4 得听上帝的言语,得见全能者的异象,眼目睁开而仆倒的人说:

【本会注释】

  全能者。译自Shaddai。其准确的含义曾有过很多的讨论。人们普遍接受传统的译法“全能者”。它可能源于耶柔米在拉丁译本中所采用的Omnipotens。一些希伯来学者认为,该词源于一个表示“丰富”的词根。如果是这样的话,用该词来称呼上帝,是表明祂丰盛的恩典。该词也指出上帝是慷慨供给我们一切需要的主。

  眼目睁开而仆倒。似乎指面朝地仆倒,眼睛仍然睁开。这种现象暗示着圣灵的控制。参扫罗(撒上19:23,24),以西结(结1:28),但以理(但8:17,18;10:8-19)和约翰(启1:17)的经历。有人认为亚当(创2:21)和亚伯拉罕(创15:12)也有类似的经历。巴兰就象睡着了一样。而这种状态中上帝跟他说话。不论他的姿势卧倒还是站立的,他的自然感官已停止起作用了。他的感知受到上帝圣灵的控制。


5 雅各啊,你的帐棚何等华美!以色列啊,你的帐幕何其华丽

【本会注释】

  营地的有序安排令先知惊叹不已。


6 如接连的山谷,如河旁的园子,如耶和华所栽的沉香树,如水边的香柏木。

【本会注释】

  接连。直译为“自己伸出”。可能是指间隔宽松的成排帐篷。“河”的原文还被译为“小溪”(利23:40,英文KJV版),“谷”(民21:14,15),“江”(出7:19)和“大河”(书24:3)。

  如河旁的园子。参赛58:11“象浇灌的园子”和赛1:30“无水的园子”。巴兰想到的可能是幼发拉底河。这河对他来说是大河(见赛7:20;又见诗1:3;耶17:8)。

  沉香树。在巴勒斯坦是没有的。它产于东南亚,从那里出口的。在圣经其他地方该词指一种香料(诗45:8;箴7:17)。有些注释家认为该词是指“棕榈树”或“杨树”,而不是指“沉香树”。

  耶和华所栽的。参赛60:21;61:3;诗80:8。在《旧约》中,常常用树象征上帝的子民。

  水边的。东方的香柏木通常不生长在水边。但圣经里经常说该树是上帝所栽种的(诗104:16)。有些注释家认为“耶和华所栽的”和“水边的”是意外调换了位置。不管怎样,巴兰在圣灵的引导下用这些比喻表达上帝计划让祂的子民在将来大享繁荣(见诗65:9)。


7 水要从他的桶里流出;种子要撒在多水之处。他的王必超过亚甲;他的国必要振兴。

【本会注释】

  水……流出。这里描绘一个人带着水桶充份地浇灌园子,一派和平繁荣的景象。以色列人将来就是这样。

  种子。指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的繁荣(见申8:7;11:11)。在那里,他们要象栽在水边的树,多结果实(见赛32:20;44:4;65:22,23)。

  亚甲。可能是亚玛力王的通称,如埃及的法老和非利士人的亚比米勒(见创20:2注释)。巴兰借着圣灵很可能想到扫罗对亚甲的征服,作为以色列将来在列邦中强大的实例,只要她坚持忠于上帝(见创17:6;35:11;撒上15)。

  振兴。这句语最充分地实现在大卫和所罗门的日子,并预示着弥赛亚的来临。


8 上帝领他出埃及;他似乎有野牛之力。他要吞吃敌国,折断他们的骨头,用箭射透他们。

【本会注释】

  上帝领他。到了拯救的时候,埃及帝国所有势力的无情展示都不能使以色列人继续为奴(出13:9;14:8)。

  。该词在伯22:25中译为“宝(银)”;在诗95:4中译为“高峰”(又见民23:22)。有些译者认为译成“角”比“力”更好,所以译为“似乎有野牛之角”。

  。主要指迦南七国的毁灭。

  射透他们。完全得胜的景象。以色列人是不可抗拒的。


9 他蹲如公狮,卧如母狮,谁敢惹他?凡给你祝福的,愿他蒙福;凡咒诅你的,愿他受咒诅。

【本会注释】

  。是第8节“他要吞吃敌国”的自然延续(见民23:24;创49:9)。

  惹他。森林的巨兽不愿在兽穴中受到骚扰。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它们马上就会发怒。

  蒙福。参耶和华赐给先祖亚伯拉罕的福气(创12:3),以及以撒向他儿子雅各宣告的福气(创27:29)。


10 巴勒向巴兰生气,就拍起手来,对巴兰说:“我召你来为我咒诅仇敌,不料,你这三次竟为他们祝福。

【本会注释】

  巴勒……生气。他现在无疑地看透了巴兰到他这里来所怀的诡计。

  拍起手来。表示蔑视和生气(见伯27:23;哀2:15;结21:17)。他可能认为巴兰和以色列人是一伙的,特意来戏弄他的。

  三次。巴勒想到三次造坛和献祭所付出的力气和代价,以及每次所引起的虚假盼望。


11 如今你快回本地去吧!我想使你得大尊荣,耶和华却阻止你不得尊荣。”

【本会注释】

  你快回……去吧。国王命令他回去,不想再看见他。

  耶和华。这个异教的国王认识到耶和华比术士所能招来的任何属世势力都要强大。


12 巴兰对巴勒说:“我岂不是对你所差遣到我那里的使者说:

13 ‘巴勒就是将他满屋的金银给我,我也不得越过耶和华的命,凭自己的心意行好行歹。耶和华说什么,我就要说什么’?”

【本会注释】

  这句话表现了先知的伪善。他本是怀着顽梗和贪恋的心去见巴勒的,明知他的到来会在国王的心中引起不现实的盼望。


14 “现在我要回本族去。你来,我告诉你这民日后要怎样待你的民。”

【本会注释】

  告诉。见得4:4;赛41:28;44:26。

  日后。直译为“到了末期”,在《旧约》中常用来指遥远的将来,特别是弥赛亚及其国度的日子。


15 他就题起诗歌说:比珥的儿子巴兰说:眼目闭住(或作:睁开)的人说,

16 得听上帝的言语,明白至高者的意旨,看见全能者的异象,眼目睁开而仆倒的人说:

【本会注释】

  上帝的言语。承认信息来自上帝,而不是借着法术(见摩3:7;耶23:18,22)。

  至高者。在创14:18-22麦基洗德的故事中,首次用来指上帝。摩西在提到各国领土的划分时也使用了这个称呼(申32:8;见徒17:26)。这个希伯来词语有时也在《诗篇》中出现(诗18:13;78:35;89:27)。不限于指上帝。在创40:17中是“极上的”;在王上9:8;代下7:21;耶20:2中是“高”;在尼3:25;王下18:17;耶36:10中是“上”。


17 我看他却不在现时;我望他却不在近日。有星要出于雅各,有杖要兴于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毁坏扰乱之子。

【本会注释】

  我看他。这是关于弥赛亚的预言。以色列大军都在巴兰的眼前。从他所站的高处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知指的是他用心眼而不是用肉眼能见到那位将要来到的主。

  。通常象征伟人(伯38:7;赛14:12;但8:10;启1:20;2:28;22:16)。

  。参雅各的预言(创49:10)。“杖”象征“统治”,源于词根“击打”。这是一种打人的工具(出21:20节,希伯来语),用来惩罚国家(赛10:24;30:31)或个人(伯9:34;21:9)。也是牧人的竿(诗23:4;弥7:14)。

  打破。征服以色列的仇敌象征恶人的最终毁灭和基督永恒国度的建立(诗2:9;149:6-9;启2:27;12:5;19:15)。


18 他必得以东为基业,又得仇敌之地西珥为产业;以色列必行事勇敢。

【本会注释】

  他必得以东为基业。参诗60:8节。应验在大卫的时代(撒下8:14),但最终的应验要等到基督国度的建立(赛63:1-4)。

  西珥。以东的古名(见创36:6,20注释)。西珥也指以东的山,因此可能暗示各要塞挡不住进攻(见代上18:13)。


19 有一位出于雅各的,必掌大权;他要除灭城中的余民。

【本会注释】

  必掌大权。虽然很快实现在大卫身上,但最终只能实现在耶稣基督身上(诗72:8)。

  。没有提到名字。许多犹太注释家认为是指罗马。他们用以东指罗马帝国;用以“城”指帝国的首都罗马。


20 巴兰观看亚玛力,就题起诗歌说:亚玛力原为诸国之首,但他终必沉沦。

【本会注释】

  巴兰观看亚玛力。他大概不是借着肉眼,而是依据预言来观察,因为他站在毗珥山上(民23:28;参创36:12;出17:8;民14:25,43)。

  亚玛力。许多人用亚玛力来泛指以色列人的仇敌。亚玛力只是一个表号。

  诸国之首。以扫的儿子以利法是亚玛力人的祖先(创36:12)。“首”可能指亚玛力人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第一个攻击他们的民族(出17:8)。该词既能指等级,也能指时间。

  终必沉沦。当亚玛力人袭击以色列人时,消灭亚玛力人的命令就已发布了(出17:14,16)。扫罗王后来奉命去执行这个判决(撒上15:3,15);大卫王给他们以了沉重的打击(撒上30)。他们显然是在希西家的时代被灭绝的(代上4:42,43;又见创36:12注释)。


21 巴兰观看基尼人,就题起诗歌说:你的住处本是坚固;你的窝巢做在岩穴中。

【本会注释】

  基尼人。他们是叶忒罗的亲属,与米甸人有关系(士1:16;民10:29)。与犹大的关系也很密切(士1:16;5:24;撒上27:10)。

  你的窝巢(ken)。这是双关语,既指“窝巢”,又指“基尼人”。这句话还象征依靠人的能力和帮助(俄3)。


22 然而基尼必至衰微,直到亚述把你掳去。

【本会注释】

  衰微。基尼人要渐渐衰弱,尽管他们有安全的居所。

  把你掳去。可能指亚述人对基尼的部族所采取的行动(王下16:9)。


23 巴兰又题起诗歌说:哀哉!上帝行这事,谁能得活?

【本会注释】

  参珥2:11;玛3:2。当上帝用一个国家惩罚另一个国家时,所实行的是上帝的旨意,不管相关的国家是否认识祂(赛10:5-15;但4:30;5:1-4)。


24 必有人乘船从基提界而来,苦害亚述,苦害希伯;他也必至沉沦。

【本会注释】

  基提。Kittim,源于古希腊语Kition(拉丁语Citium),曾是塞普路斯的首都(见创10:4注释;又见《马加比一书》1:1)。该词还出现在但11:30中(又见耶2:10;结27:6)。

  亚述。一般认为亚述和希伯代表东方的大国。但希伯的确切含义不明,有人因为是指希伯来人。关于用亚述来指波斯帝国,见《马加比一书》1:1。那里提到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波斯后来征服了亚述的领土。


25 于是巴兰起来,回他本地去;巴勒也回去了。

【本会注释】

  回他本地去。见第11节。他回家以后,想出了一个挫败以色列人的办法(见民31:16),就马上回到摩押,把他的阴谋告诉国王(《先祖与先知》第451页)。他死于不久以后的战争(民31:8)。

    巴勒也回去了。可能是回基列胡琐,如民22:39。


民数记25章

提要:1 以色列人在什亭犯淫乱和拜偶像的罪。6 非尼哈杀死心利和哥斯比,10 上帝因此赐他永远担任祭司。16 米甸人要受到打击。


1 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

【本会注释】

  在什亭。原文也可译为“在皂荚树林中”。约书亚后来就是从这里派人到耶利哥城一带去侦察迦南的(书2:1;3:1)。该地的全称是亚伯什亭(民33:49),位于摩押平原上,但具体位置不详。

  淫乱。肉体的淫乱导致属灵的淫乱──崇拜偶像。如果不迈出第一步,就不会走第二步。


2 因为这女子叫百姓来,一同给她们的神献祭,百姓就吃他们的祭物,跪拜他们的神

【本会注释】

  这女子叫百姓来。就是摩押女子叫以色列人来。肉体淫乱之后,自然就会吃献给异教神明的祭物(见申12:5,7,17,18;士9:27)。

  百姓就吃。就是吃献给异教神明的祭物(见诗106:28)。

  跪拜。指摩押女子和她们所邀请的以色列人。他们借着吃祭物和跪拜异教的神明,表明自己是假神的追随者(见出34:15)。


3 以色列人与巴力毗珥连合,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以色列人发作。

4 耶和华吩咐摩西说:“将百姓中所有的族长在我面前对着日头悬挂,使我向以色列人所发的怒气可以消了。”

【本会注释】

  悬挂。各支派的首领如果有罪,就要处死。他们在百姓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参与偶像崇拜,使他们负有主要责任。从希伯来原文中很难看出是哪一种形式的惩罚。该动词在创32:25中表示雅各大腿窝的脱臼。唯一的区别就是这里使用了使役形式。该词也出现在撒下21:6中,指处死扫罗的七个子孙。许多注释家认为这里的处罚形式是悬挂或刺穿。

  在我面前。可能指在耶和华的帐幕前。他们放弃对上帝的崇拜。这样的罪是没有赎罪祭可献的(来6:4-6;10:26)。只能用他们自己的血来承当他们过犯的惩罚。

  对着日头。直译为“在太阳眼前”,也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作为对全营的警告(见撒下12:12;耶8:2)。

  消了。审判官要借着如此激进的行为(见第5节),表明他们对于上帝及侍奉祂的热心。


5 于是摩西吩咐以色列的审判官说:“凡属你们的人,有与巴力毗珥连合的,你们各人要把他们杀了。”

【本会注释】

  以色列的审判官。可能是七十位长老(民11:25;参出18:12)。圣经没有记载如何执行处死参与偶像崇拜者的命令。

  凡属你们的人。每一位首领或者长老都要对他们所管的人执行判决(见出18:25,26;32:27)。


6 摩西和以色列全会众正在会幕门前哭泣的时候,谁知,有以色列中的一个人,当他们眼前,带着一个米甸女人到他弟兄那里去。

【本会注释】

  摩押人和米甸人显然联手密谋毁灭以色列人。这个女子为淫乱而来的(见民31:16)。

  当他们眼前。故意不尊敬摩西的权威。


7 祭司亚伦的孙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看见了,就从会中起来,手里拿着枪,

【本会注释】

  非尼哈。见出6:25。他显然是以利亚撒的独子,并将继承他父亲担任大祭司(代上9:20)。

  起来。见诗106:30。

  拿着枪。参王上18:28。代上12:8译为“盾牌”。


8 跟随那以色列人进亭子里去,便将以色列人和那女人由腹中刺透。这样,在以色列人中瘟疫就止息了。

【本会注释】

  亭子。“亭子”的原文在《旧约》别处没有出现,故词义不确定。可能是指主帐篷的里面部分,就是家中妇女退身的地方。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以色列人和摩押人、米甸人一起拜巴力偶像时所支搭的帐篷。

  瘟疫就止息了。非尼哈的正义之举为上帝所悦纳(第11节)。瘟疫止息了。非尼哈的义愤成为后世的榜样(《马加比一书》2:26;《马加比四书》18:12)。


9 那时遭瘟疫死的,有二万四千人。

【本会注释】

  参林前10:8的二万三千人。其差异可以用“一天就倒毙”来解释。那一千人也许是在另一天被审判官杀死的,没有包括在保罗所说“一天就倒毙”的人数中。


10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本会注释】

  不幸的事件发生以后,摩西可能进入圣所与上帝沟通。


11 “祭司亚伦的孙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发的怒消了;因他在他们中间,以我的忌邪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们除灭。

【本会注释】

  使我……所发的怒消了。参诗106:23;耶18:20。

  以我的忌邪为心。他把热忱化为行动,为要恢复上帝圣名和祂子民的尊严。在对上帝圣名的热心方面,他是基督的预表(诗69:9;约2:17)。

  使我不……除灭。就是借着当时席卷整个会众的瘟疫(见王上18:19;19:10;王下10:16)。


12 因此,你要说:‘我将我平安的约赐给他。

【本会注释】

  参赛54:10;结34:25;37:26;玛2:5。这一平安的约无疑包括上帝保护非尼哈不受心利亲属的报复(见第14节)。平安来自在上帝面前的正确立场。


13 这约要给他和他的后裔,作为永远当祭司职任的约;因他为上帝有忌邪的心,为以色列人赎罪。’”

【本会注释】

  永远当祭司职任。上帝之约最初的承受者是利未人(耶33:21;玛2:4,8),可能因为他们在以前所表现的热心(出32:25-29)。基督在十字架上为祂的属灵后裔确定了平安之约的一切福气(诗89:28,29)。不久之后,非尼哈就继承以利亚撒担任大祭司(士20:28)。人们推测,由于某种圣经所没有提到的大罪,该家族大祭司职位的传承在以利的时代曾有过暂时的中断。后来所罗门王把该职位还给了非尼哈的后代撒督,一直延续到希腊时期。

  赎罪。参民16:47。


14 那与米甸女人一同被杀的以色列人,名叫心利,是撒路的儿子,是西缅一个宗族的首领。

【本会注释】

  这个肆无忌惮的罪人是西缅支派的一个首领。关于其他的心利,见王上16:9和代上8:36。心利(Zimri)源于一个表示青羊(申14:5)的词语。


15 那被杀的米甸女人,名叫哥斯比,是苏珥的女儿;这苏珥是米甸一个宗族的首领

【本会注释】

  民31:8提到苏珥是被以色列人杀死的五个米甸王之一。心利和哥斯比二人都出身名门,但这没有吓住非尼哈。他对上帝的热心使他置一切个人的安危于不顾。


16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本会注释】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上帝过了多久才发布这条命令。


17 “你要扰害米甸人,击杀他们;

【本会注释】

  米甸人曾与摩押人合谋陷害以色列人。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他们对上帝的子民不应采取这样的态度。摩押人并没有完全逃脱应有的刑罚;但是也许是由于上帝对罗得的应许(申2:9),或者他们的恶贯还没有满盈(见创15:16),他们被暂时放过了。但摩押人虽过十代也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3,4)。


18 因为他们用诡计扰害你们,在毗珥的事上和他们的姐妹、米甸首领的女儿哥斯比的事上,用这诡计诱惑了你们;这哥斯比,当瘟疫流行的日子,因毗珥的事被杀了。”

【本会注释】

  诱惑了你们。遵照巴兰的邪恶建议,借着他们的女子(民31:16)。

  因毗珥的事。他们被诱惑参加巴力毗珥的崇拜,是因为接受女子的邀请去吃祭物,并卷入淫荡的仪式。


箴言17章

1 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

【本会注释】

设筵。KJV版为“祭物”。平安祭的肉只有一部分的烧掉的,除了分给祭司那一份以外,其余的都由献祭的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吃掉(见利7:11-18)。吃喝过度自然会引起纷争,因为滥用肠胃会使身心处于兴奋状态(见箴15:16,17;箴16:8)。


2 仆人办事聪明,必管辖贻羞之子,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

【本会注释】

家仆往往享有很高的地位,有时甚至能继承财产(见创15:2,3;41:37-45;撒下16:4;传10:7)。


3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

【本会注释】

正如炉鼎用来提炼贵重的金属,上帝也用苦难的火焰洁净祂子民的心(耶17:10;玛3:3;《证言》卷三第541页;《证言》卷四第85页)。


4 行恶的,留心听奸诈之言;说谎的,侧耳听邪恶之语。

【本会注释】

作恶的人喜欢听和他们臭味相同的话语。他们从谈论罪恶中得到快乐,也从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 戏笑穷人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幸灾乐祸的,必不免受罚。

【本会注释】

本节的对比说明这里所指的是带来贫穷的灾难。那些把财富建立在穷人痛苦之上的人的确会有很高的收益。但到了上帝监察审判的日子,他们必然会懊悔莫及。那时他们一定很愿意跪拜在他们所伤害过的荣耀圣徒脚前,乞求得到一点圣徒所享的永远快乐(见伯31:29;箴14:31;24:17,18;太25:40-46;路12:3;《证言》卷四第386页;《早期著作》第294页;《善恶之争》第668页)。


6 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

【本会注释】

为子孙制定明智的计划,给父母以应有的尊重,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见诗127:5)。


7 愚顽人说美言本不相宜,何况君王说谎话呢?

【本会注释】

美言给恶人以骗人的装饰。但任何谎言都会玷污当权者的荣誉(见赛32:5-8)。


8 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看为宝玉,随处运动都得顺利。

【本会注释】

贿赂(shochad)。也可以指礼物。参撒上8:3;诗26:10;赛33:15。贿赂使接受的人眼花缭乱,以致尽力做出相应的成绩,甚至谋取更多的利益。所罗门所叙述的只是事实,并没有赞同这种做法。


9 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

【本会注释】

遮掩人过的。即不重述人的过错。这种解释与后半句形成对照。反复讲述别人的过错,往往会使朋友之间产生敌意,尽管原来的过错并不严重(见箴16:28;林前13:6,7;《证言》卷二第54页;《证言》卷四第607页)。


10 一句责备话深入聪明人的心,强如责打愚昧人一百下。

【本会注释】

深入。即切得深一些。


11 恶人只寻背叛,所以必有严厉的使者奉差攻击他。

【本会注释】

使者(mal'ak)。也可以表示“天使”。这里可能指上帝的审判。


12 宁可遇见丢崽子的母熊,不可遇见正行愚妄的愚昧人。

【本会注释】

丢崽子之母熊的恼怒,仍比不上坚持愚行的愚昧人那么危险(见何13:8)。


13 以恶报善的,祸患必不离他的家。

【本会注释】

见箴20:22;太5:39;罗12:17;帖前5:15。


14 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所以,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

【本会注释】

如水放开。一旦决堤,口子就会越来越大,直到形成洪水。

争闹。要像守卫阻挡海水的堤坝那样防止争闹。


15 定恶人为义的,定义人为恶的,这都为耶和华所憎恶。

16 愚昧人既无聪明,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

【本会注释】

花钱教育这样的人真是浪费。


17 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

【本会注释】

休戚相关,患难与共乃是真正友谊的标志(见箴18:24)。


18 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乃是无知的人。

【本会注释】

见箴6:1注释。


19 喜爱争竞的,是喜爱过犯;高立家门的,乃自取败坏。

【本会注释】

高立家门。有人认为是指建造高高的门楼,使小房子看上去像大宅。这种愚蠢的虚饰只会吸引收税官和窃贼,从而自取败灭。但我们不知道古代有没有这样的习俗(见箴10:14;16:18)。


20 心存邪僻的,寻不着好处;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

【本会注释】

见箴11:20注释。


21 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愚顽人的父毫无喜乐。

22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本会注释】

喜乐的心。(见箴15:13注释)。即使遭遇困苦或疾病,也坚持在主里面喜乐,就会产生安慰和加强身心的力量(见箴16:24;《教育论》第197页;《服务真诠》第241页)。快活往往产生其他疗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23 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

【本会注释】

任何贿赂都会使行贿和受贿的人犯罪。圣经对于这种罪恶有许多论述。它使富人更富,穷人更贫穷(见出23:8;申16:19;赛1:23;结13:19)。


24 明哲人眼前有智慧;愚昧人眼望地极。

【本会注释】

明哲人专心工作;愚昧人则三心二意。


25 愚昧子使父亲愁烦,使母亲忧苦。

26 刑罚义人为不善;责打君子为不义。

【本会注释】

刑罚(`anash)。直译是“罚款”。

君子(nedibim)。可能指人格的高尚,而不是指他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不义”指他们被责打,是因为他们身为法官拒绝滥用职权。


27 寡少言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

【本会注释】

温良(qar)。,直译是“冷静”,指不轻易发怒和冲动。所罗门作品的要旨就是反对急噪草率的话语(见箴15:23;18:6;25:11;29:20;传5:2,3;10:14;12:10)。但该词在马所拉文本里是yaqar,意为“宝贵”。


28 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

【本会注释】

在人的意识中,常常把静默和智慧联系在一起。所以一个愚昧人如果能保持沉默,就会被人当作聪明人。但他无法沉默。那些怀疑自己智慧的人不相信这一点。他们觉得需要用很多的话语证明自己的聪明。只有那些坚信自己智慧的人,才能安静等待,直到有机会说几句智慧的话。


以弗所书5章

提要:2 保罗劝勉人要有爱心,3 远避淫乱4和一切的污秽,7 不与恶人同伙,15 谨慎行事,18 被圣灵充满,22 然后论述一些具体的责任:妻子应当如何顺从丈夫,25 丈夫应当如何爱妻子,32 正如基督对待衪的教会那样。


1 所以,你们该效法上帝,好象蒙慈爱的儿女一样。

【本会注释】

效法。mimētai.“模仿”。本节继续展开弗4:32的话题。使徒一贯劝勉信徒要效法上帝,特别是饶恕的精神。上帝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理想,这里特别强调饶恕的精神。真诚的信徒能够靠着上帝的恩典,学会像上帝那样饶恕人。

蒙慈爱的儿女。要效法上帝,首先要认识衪对我们的爱(约壹4:19)。我们认识到衪是我们的父亲,就会彼此相爱(约壹4:11)。凡真心称上帝为父的人,必视自己的同胞为弟兄姐妹。


2 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上帝。

【本会注释】

凭爱心行事。或“保持凭爱心行事”,“ 养成凭爱心行事的习惯”。人生要在爱的气氛中度过。关于“爱”(agapē)的定义,见林前13:1注释。

基督爱我们。有文本为“你们”(参弗4:32)。

舍了自己。基督藉着舍己显示了衪的爱。我们也应该如此。基督之爱的力量非常伟大,以致衪甘愿献上自己为祭。衪道成肉身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展示衪和天父的爱,因为“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5:19)。“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15:13)。

馨香的。父上帝悦纳基督的奉献和奉献的精神,不是因为衪需要安抚或调解(见罗5:10注释)。关于“馨香”的比喻,详见林后2:15注释(参腓4:18)。

供物和祭物。圣所的崇祀预表基督的供职与牺牲。古代以色列人的仪式预表基督的自愿牺牲。有人提出“供物”和“祭物”的区别,认为“供物”指不流血的奉献,“祭物”指流血的奉献。但原文并没有这样的区别。保罗可能引用了诗40:6的词语。


3 至于淫乱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在你们中间连提都不可,方合圣徒的体统。

【本会注释】

至于。有文本为“但是”。保罗经常通过强烈的对比来加强他信息的效果。现在他提出与基督“馨香的” 奉献完全相反的事物。

淫乱。porneia. 泛指各种不正当的性关系(见林前6:18注释)。

污秽。圣经经常把淫乱和污秽并列,如林后12:21;加5:19;西3:5。保罗从圣洁的爱转到不圣洁的爱,说明这种最神圣的感情是如何遭到败坏的。

贪婪。pheonexia.“想得到更多”。把它与淫乱和污秽并列可能是有意的(参林前5:11;弗5:5;西3:5)。贪婪是想要得到更多。这也是肉体罪恶的标志之一。贪色和贪财都列在比较严重的罪恶之中,应为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所厌恶。有多少基督徒愿意把贪财和淫乱并列呢?贪婪是一种致命的罪,但它常常在最体面的人群中受到忽视。它往往隐藏在“竞争”和“成功”等词语后面。

提。上述罪行非常可怕,甚至不宜在圣徒中谈论。把它们列出来是为了谴责,但不必进行讨论,因为它们不应出现在圣徒的话题中。

圣徒。hagioi(见罗1:7注释)。


4 淫词、妄语,和戏笑的话都不相宜;总要说感谢的话。

【本会注释】

淫词。aischrotēs.“可耻恶心的行为”,可能包括污秽的言谈。该词在《新约》其他地方没有出现。

妄语。没有教益的愚蠢言谈。句句闲话都将受到审判(太12:36)。妄语所涉及的不仅是空话。

戏笑的话。eutrapelia,源于两个意为“善于”和“转动”的词根,故有“机智”之意,但在本节指插科打诨,轻浮庸俗的话语。使徒所反对的,并不是无邪的幽默,而是粗俗低级的玩笑。

不相宜。即不合适。

说感谢的话。快乐感恩的精神是对付不相宜的轻浮精神最有效的武器(参雅5:13)。


5 因为你们确实的知道,无论是淫乱的,是污秽的,是有贪心的,在基督和上帝的国里都是无份的。有贪心的,就与拜偶像的一样。

【本会注释】

你们确实的知道。强调其它的事可能存在疑问,但这一点是肯定的。保罗现在向人的良心发出呼吁。

淫乱的。pornos(见第3节注释)。淫乱的人与上帝的国无份(见启22:15)。

污秽的。(参弗5:3)。

有贪心的。见第3节注释。西3:5说贪婪和拜偶像的一样(参西3:5),该受同样的惩罚。

拜偶像的。贪心的人以他所贪恋的对象为神。拜偶像是肉体情欲的表现之一(加5:19-21)。

基督和上帝的。把基督的名字与上帝并列,充分说明了基督的神性(参罗9:5)。原文也可译为“基督,即上帝的”。

无份的。见林前6:9注释。


6 不要被人虚浮的话欺哄;因这些事,上帝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

【本会注释】

虚浮的话。直译是“空话”,如空谈上述罪恶(弗5:3-5)使人进不了天国的话语。异端已经在威胁着早期的教会。保罗警告人要提防骗局。因为假教师已开始混入基督教的团体之中。关于提防分裂羊群的骗局,详见罗16:18;林前3:18;林后11:3;西2:8;帖后2:3,4。

上帝的忿怒。见罗1:18注释。

悖逆之子。见弗2:2注释。


7 所以,你们不要与他们同伙。

【本会注释】

同伙。即与他们同流合污。


8 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象光明的子女。

【本会注释】

从前。pote,意为“曾经”或“以前”。

暗昧。参罗2:19;约壹2:11。他们从前陷在黑暗之中,做暗昧可耻的事(参弗2:11,12;4:18)。

光明。似乎不但指他们“在光明中”,而且指他们本身就是“光”,因为他们与基督联合。基督自己就是光。

行事为人。见弗2:2注释。

光明的子女。早期基督徒异常纯洁的生活与异教徒形成强烈的对比。普林尼(Pliny)在写给图拉真(Trajan)的信中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信函》X.96;Loeb版第二卷,401-405页)。参约12:36;帖前5:5和雅1:17。


9 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

【本会注释】

光明所结的果子。有文本为“圣灵的果子”。圣灵的果子也就是光明的果子。“果子”指结果。正如黑暗破坏成长与结果子,光明则是成长与结果子的重要因素。

良善。agathōsunē,见加5:22注释。

公义。dikaiosunē,本节是指公义的原则(见太5:6注释)。

诚实。alētheia.可能指各方面的诚实,如言语,思想和行为。良善、公义与诚实构成了诫命和人类的全部职责。


10 总要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

【本会注释】

察验。dokimazō(见罗2:18注释)。基督徒必须不住地察验良善、公义和诚实的事,探索什么是上帝所喜悦的(罗12:2)。圣经和我们实际经验中所显示的上帝旨意,是我们进行察验和认定的标准。信徒心中必须经常询问:“耶稣会怎么做呢?”

喜悦。“喜欢”(参西1:10)。


11 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与人同行,倒要责备行这事的人;

【本会注释】

无益的。即结不出善果的。参加5:19-21所说“情欲的事”。

不要与人同行。不要与他们同流合污,也不要同情或支持他们。

责备。elegchō.“斥责”,“使……知罪”,“揭露”。参该词在路3:19;约3:20;8:9;16:8的用法。基督徒应当以言行不断谴责罪恶的世界。不但“不要与人同行”,还要责备罪恶。基督徒不能保持中立,不能对罪恶冷眼旁观,而要积极揭露和谴责罪恶。要同情受苦的人,不要对他们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否则就很难证明我们在暗昧无益的事上“不与人同行”了。


12 因为他们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来也是可耻的。

【本会注释】

暗中。保罗可能是指异教徒的一些秘密仪式。其入会典礼下流而淫荡。他也可能只是指软弱败坏的人暗中所犯的罪行。

可耻。基督徒的涵养不允许他们谈论一些罪行,更不用说去实行了。通常只需提到罪名就行了,不必描述它们的详细过程。要坦率地谴责罪恶,但不可在这个世俗的时代里直言无隐地谈论它,以耸人听闻。保罗曾提到和谴责一些可耻的恶行(弗3:3-5),但他并没有进行渲染,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


13 凡事受了责备,就被光显明出来,因为一切能显明的就是光。

【本会注释】

责备。elegchō(见第11节注释)。在属灵之光的明亮光线之下,隐藏在人生命中黑暗的东西都揭露出来了。当基督让真理之光照耀当时代的伪善时,就暴露出其真正的面目。暗中的行为如果在黑暗中观察,就显得模糊不清,看不出其真实特性(见约3:20注释)。

显明出来。当真光照耀在人生活上的时候,12节所提到的秘密罪行就会暴露无遗。“上帝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这是一面凸透镜,聚焦真理之光,深深地感服人心。


14 所以主说: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本会注释】

所以。鉴于上面所说的光明驱散黑暗。

主说。或“有言道”。

醒过来。这段引文在《旧约》中找不到。有人认为可能是引自赛26:16;60:1。也有人认为是引自我们所不知道的某首早期基督教诗歌。当时的教会显然和以后一样,也存在属灵沉睡的现象。圣经中经常劝人要醒悟过来(罗13:11-14;林前15:34;帖前5:6,8;彼前1:13)。

死人。指沉睡在属灵死亡中的人。

光照你。转向基督的人保证能得到来自“公义的日头”(玛4:2)、具有医治之能的光线。本节呼吁未悔改的人要从沉睡中醒起,让基督有机会在他们的心中施行祂拯救的工作。


15 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象愚昧人,当象智慧人。

【本会注释】

谨慎。akribōs. “严格”,“准确”,“勤劳”,“小心”。本节劝勉信徒要循规蹈矩,努力抵制周围的试探。

愚昧人。即“缺乏智慧的人”。


16 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

【本会注释】

要爱惜光阴。即充分利用时机(参西4:5)。每一个基督徒都有义务和特权为伟大高尚的目的而充分利用每一寸光阴。爱惜光阴不只是避免闲懒或轻佻的行为。一个人不坏,不等于他就是好。要效法耶稣以祂“父的事为念”(路2:49),积极寻找机会行善(加6:10),甚至对待仇敌也要这样(太5:44)。在不义管家的比喻中,耶稣指着世界的商人在处理业务时所表现的殷勤和智慧,作为教导光明之子的实例(见路16:1-12注释)。

现今的世代邪恶。我们需要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会,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断地被各种罪恶所包围,除了流行的道德败坏之外,还有疾病、逼迫和精神上的痛苦,剥夺了基督徒许多服务的机会(参传12:1;摩5:13)。


17 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本会注释】

有文本在句首有“因此”。那是鉴于保罗上面所论述的黑暗、光明、光阴和邪恶世代。

糊涂。aphrones.“愚蠢”之意。参该词用于路11:40;12:20;林前15:36。基督徒如果不思考上帝对他的旨意,不运用上帝所赐的才能和智慧,就是犯罪。

要明白。不明白就不可能过智慧的生活。“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

主的旨意。明白主的旨意应成为信徒的最高目标(见约7:17)。悔改的心不但能明白上帝的旨意,而且有上帝所培植的直觉,察验“善良、纯全、可喜悦的”上帝旨意(罗12:2)。


18 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

【本会注释】

不要醉酒。保罗一直在论述糊涂人的暗昧和愚蠢。没有什么事比醉酒更愚蠢的了。圣经中经常谴责这种弊端(箴20:1;路21:34;林前5:11;加5:21;提前3:3)。保罗可能认为它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且是一种社会弊端,助长了浪费,以牺牲良知来换取情绪的亢奋,不顾一切地追求享乐。任何削弱理性的事物都会败坏人的心灵,使人进不入了上帝的国。

放荡。asōtia.参该词在多1:6;彼前4:4的用法;参路15:13中该词的副词形式asōtōs。滥饮酒类的后果就是各种纵欲,狂欢,放任和放荡的行为。

被圣灵。或“在(你的)灵里”,可能指人的精神。与醉酒的兴奋相对的,是灵里的喜乐与活力。圣灵所赐人灵里的属灵热情,取代了对世俗刺激的追求。圣灵的工作固然是以冷静为特征的,但是圣灵同在的效果还是可以在为真道所作的热情见证上表现出来的。五旬节圣灵在门徒的言行上的显示,曾被人讥诮为醉酒了(徒2:13)。


19 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

【本会注释】

诗章、颂词、灵歌。这三种赞美诗可区别如下:诗章泛指《旧约》中有乐器伴奏的诗篇;颂词是赞美上帝的诗歌,由信徒所创作,集体颂唱;灵歌则更多地带有普及和默想的性质,有无伴奏都行(见太26:30;徒4:24-30;林前14:26;雅5:13;参西3:16注释)。赞美是敬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彼此对说。可能指轮唱或启应式的吟唱,或可能只是指从公共礼拜中相互获得的益处。普林尼论到早期的基督徒和他们的崇敬时说,“他们习惯在特定的日子天亮之前聚会,轮唱赞美诗献给基督,视之为神”(《信函》x. 96;卷二第403页)。圣灵充满的最先表现就是信徒在团契生活和公共礼拜所表现出来的喜乐。

口唱。psallō,意为“弹奏弦乐”,“唱赞美诗”。该词既可指器乐,也可泛指歌唱。有人认为本节的psallō是指器乐,因为“歌唱”已经提到过了。也有人认为在《新约》中该词只是指“歌唱”。

心和。赞美必须发自内心,而不只是在外表上。音乐素来是崇拜的辅助手段。基督教崇尚和将音乐神圣化。在宗教敬拜中,必须以上帝为歌唱的对象,否则就是自我炫示。正是这种危险导致加尔文和诺克斯轻视器乐。音乐不可为音乐本身而存在。它象祷告一样,是亲近上帝的一种方法。实际上祷告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话语,默想和音乐。


20 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上帝。

【本会注释】

凡事。包括高兴和不高兴的事(伯2:10;罗8:28)。单为所得到的福气而感恩,是没有什么特别价值的。这与人对朋友的爱无异(太5:46)。艰难困苦和我们的仇敌一样,是更难相处的。

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感谢是要呈献给上帝的,但要奉耶稣基督的名。天父配受我们的感恩,因为祂是我们的父(罗8:14-17;加4:4-6)。祂献出了自己的儿子,显明了祂的父爱;所以要奉圣子的名向祂祈祷和感恩。天父藉着基督,已经把所能给人的都给人了,因此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地进到我们的上帝面前(约14:13;15:16;16:23,24)。

感谢。“没有什么比感恩和赞美的精神更能增进人身心的健康了”(《服务真诠》251页)。赞美的精神能消除罪恶和失望。基督徒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欢乐心态。感恩的精神会在快乐或忧伤,成功或失败之时流溢;因为它是基督徒品格中恒久持续的特性(见西3:17;帖前5:18)。


21 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本会注释】

敬畏基督。有文本为“敬畏上帝”。

彼此顺服。这条行为的总原则可能与上文有关,但是它自然引出下文的思路,因为下文是这条原则的具体应用。谦卑和顺服是信徒的基本特征。在上帝和同胞面前,自我必须降卑。我们彼此间的要求,甚至我们对自己权力的要求,往往是与爱心侍奉的精神相抵触的。爱心侍奉的精神乃是福音的精神(约13:15,16;加5:15)。除了顺服年长者和上级之外,还要尊重那与我们同等之人。作为基督徒,我们甚至要顺服地位比我们低的人。这种顺服表现在体谅,关爱和尊重所有上帝儿女的人格。

使徒对这条原则的总述,为他下文的详细教导作了铺垫。他提出如果按基督徒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能充分表现顺服精神的三个方面:丈夫与妻子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仆人和主人的关系。


22 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

【本会注释】

作妻子的,当顺服。在夫妻关系中,保罗把妇女放在服从的位置上(参彼前3:1-6)。我们必须明白,在基督徒家庭关系的伦理中,顺从绝不意味着低人一等。妻子的顺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受丈夫的奴役,而是自愿的顺服,接受造物主所作的安排,让丈夫作她的头(参创3:16)。每一个团体为了组织和生存的需要必须有一个头。即使在我们这个男女平等的自由时代里,如果男人不凭着爱心承担起家庭领导责任的话,就会被男人和女人所轻视。这种顺服的原则是永恒的,但是具体的应用可能随着时代,习俗和社会观念意识而有所不同。参林前11:3,7-9;西3:18;提前2:11;多2:5。

自己的丈夫。不要把自己的丈夫与别人的丈夫相比,而要加这种作为顺服基础的圣洁关系。

如同顺服主。参“在主里面是相宜的”(西3:18)。妻子应该在与丈夫的关系中反映出她与基督的关系。


23 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祂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

【本会注释】

。该词的原文在本节出现两次,没有加定冠词,所以是强调领导的性质。保罗在林前11:3也提出了同样的主张。同时他强调在上帝面前并不分“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加3:28)。“在基督里”的信徒不应区分性别、阶级或种族。但是不同的性别、阶级与种族各有自己的作用,要藉着他们不同的特性彼此造就,并造福于社会。丈夫担任领导,在于他照顾妻子的能力和责任,正如基督照顾教会一样。

全体。就是教会。正如基督是“教会全体的救主”,丈夫也应成为妻子和家庭的保护者与供养者。当丈夫表现出对妻子福利的关怀,就像基督关怀教会那样时,在家庭中就不存在主次优劣之分了。


24 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

【本会注释】

教会顺服。教会顺服基督的特征是什么呢?是自愿,依赖,信靠和出于爱心的。爱的服务是最快乐的经验。教会的元首说:“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

凡事。当然指凡事与上帝的旨意和谐。在个人的心灵与上帝之间,不应存在其它效忠关系的障碍。


25 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本会注释】

爱你们的妻子。对于妻子的顺服,丈夫不应该报之以发号施令,而是要爱她。这就马上会把原本可能是专横的关系,变成一种伙伴的关系。一个真正的丈夫决不会蛮不讲理。他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爱心,说体谅和深情的话语。丈夫要充分供给妻子肉身的需要(提前5:8),尽可能地保证她快乐(林前7:33),并且敬重她(彼前3:7)。关于这里所吩咐的爱(agapan),见太5:43注释。

舍己。爱的最高考验是愿不愿意为了对方的快乐而放弃自己的快乐。丈夫在这方面要效法基督,放弃个人的快乐和舒适,使妻子得到快乐,在妻子迫切需要的时候站在她身旁。基督为教会舍己,因为教会有这种迫切的需要。祂舍己是为了救她。丈夫也当舍己救他的妻子,供应她属灵的需要。妻子反过来也要这样爱丈夫。


26 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

【本会注释】

藉着。或“用”。

。rhēma,“话语”。参该词在罗10:8,17;林后13:1;来1:3的用法。许多解经家认为这是指洗礼仪式的程序(见太28:19)。也有人认为是新悔改的人信心的表达。还有人认为rhēma是指福音或受洗所听到的真道。

。loutron. “沐浴”或“浴场”。该词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多3:5“重生的洗”中。由于上下文涉及婚姻,该词可能是寓指古时新娘在婚前沐浴净身的习俗;也可能是指洗礼。不论哪种情况,都是说明基督已经洁净了教会。基督为教会舍己,使教会可以成为一个纯洁的教会,从而能永远与祂同居。

洗净,成为圣洁。基督取走污秽的衣服,给我们披上祂完全之义的外袍(见太22:11注释)。


27 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本会注释】

。paristēmi,“放在一边”,“呈献”。参该词在林后4:14;西1:22,28;犹24的用法。基督把教会,就是新娘献给自己。基督曾来拯救祂的新娘,然后祂以新郎的身份把她接到自己所预备的荣耀宅第(参约14:2,3)。

荣耀。endoxos,“尊荣”,“光辉”。诗45:10-14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根据保罗的描述,这段关于基督与教会关系的文字突出表现了婚姻关系的光彩和美丽。基督与教会的联合,就像夫妻的结合那样牢靠。

玷污、皱纹等类的病。这种状况要持续到基督再来。稗子和麦子要一起成长,直到收割(太13:30)。那时稗子才会薅出,教会才会得到洁净。

圣洁。hagios(见罗1:7注释)。使徒论述教会所要达到的最终状态,可能已经超越了婚姻的比喻。

没有瑕疵。参弗1:4;西1:22;来9:14。


28 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

【本会注释】

照样。保罗在简短地插叙荣耀的教会之后,又回到了主题,强调地上的婚姻与基督和教会的联合主要的相似点,就是那永不止息、自我牺牲的爱。“照样”是指弗5:25-27对基督之爱的描写。

如同爱自己的身子。不是因为把自爱作为最高的目标,而是因为夫妻已经成为一体(参:创2:24;弗5:31)。人怎样保护自己避免危险和不适,他照样会关照自己的妻子。保罗是在强调重要的生命联合。

爱自己。因为夫妻的志趣,理想和属灵的目标是相同的。丈夫在促进妻子幸福的同时,也是在促进自己的幸福;不仅是因为他们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是因为妻子把丈夫带给她的快乐又回赠给了他。仁慈能够引发仁慈。


29 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正象基督待教会一样,

【本会注释】

从来没有人。保罗所述说的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只有疯子才会恨恶自己的身子。

保养。ektrephō,“养育”,“抚养”。 该词在弗6:4中指养育孩子。有时人们称一个好丈夫是不错的“养家者”。

顾惜。thalpō,原指“温暖”,故有“养育”,“爱护”之意。该词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帖前2:7。保罗说他爱护帖撒罗尼迦教会,“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


30 因我们是祂身上的肢体(有古卷在此有“就是祂的骨祂的肉”)。

【本会注释】

肢体。melē(见林前12:12注释;参罗12:4,5;林前6:15;弗4:25)。基督和祂身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就是祂的骨祂的肉。有的文本没有这句话。这句话回应了创2:23的宣言“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是亚当描述自己和夏娃之间亲密关系的话语。这句话如果存在的话,那是比喻。正如维持葡萄树的生命流向树枝,成为树枝的生命之源(约15:1-8),信徒的一切属灵的生命和美德也从基督而来的。信徒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如果他与主分离,就会在属灵上,最后在肉体上死亡。


31 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本会注释】

为这个缘故。引自创2:24(见创2:24;太19:5注释)。

一体。男人和女人是互补而合成一个整体的。婚姻的问题只要认真考虑,就会杜绝任何轻忽的态度,象世界上的许多婚姻那样。有时人们甚至早就有了不合就离的思想准备。上帝所要求的婚姻乃是终生的结合。任何随便对待婚姻制度的社会,都为自己埋下了毁灭的种子。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绝不可予以破坏。基督也希望祂与祂子民的联合是永久的(约10:28,29)。


32 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

【本会注释】

关于“奥秘”,见罗11:25注释。在《新约》中,该词指原来隐藏的事物,特别是属灵的真理,现在显明了。保罗说夫妻的联合是一个已经显明的奥秘,是一个伟大而深奥的真理,但他现在将之用在基督和教会的联合上。人类的婚姻是可以理解的,但基督与信徒之间神秘的联合虽然是一个显明的真理,我们却无法完全理解。我们仍像“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林前13:12)。


33 然而,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

【本会注释】

然而。保罗回到他在弗5:21-29所讨论的话题。在阐述了基督对教会的爱之后,使徒转向人人都应明白的事情,就丈夫与妻子彼此间的责任,并继续论述他所阐明的真理在个人身上的实际应用。

各人。保罗强调个人的责任和特权。

爱妻子。见第28节注释。

敬重。直译为“畏惧”,“尊重”。保罗所指的不是恐惧,那不符合他的劝勉。他所强调的敬重并不削弱妻子的爱。“敬重”意思是上帝为家庭所制定的自然次序不要颠倒。祂所赋予丈夫的领导责任应当得到尊重(见弗5:23)。只有彼此相爱和彼此尊重,就不会产生专横独权和离心离德的问题。

提要:1 儿女对父母的责任,5 仆人对主人的责任。10 我们的人生是一场战斗,12 不但与肉体和血气争战,而且与属灵的仇敌争战。13 基督徒的全副军装,18 如何使用。21 推荐推基古。


1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本会注释】

作儿女的。使徒从夫妻自然转到儿女身上(见西3:20)。

在主里。修饰“听从”,而不是“父母”,这就规定儿女在属灵范围内,应当根据原则而不是根据需要来听从父母。“在主里听从”指的是来自是“在基督里”的顺从(见弗1:1注释),也说明了人间任何要求的限度,即便是父母对儿女的要求。父母的要求应当符合上帝的旨意(徒5:29)。父母要为对儿女任何道德上的误导承担责任。父母必须尊重儿女正在觉悟的良心。只有这样,儿女才能“在主里”顺服。

听从。该词比妻子对丈夫的“顺服”(弗5:22)更为有力,表示另一种关系。在整部圣经,违背父母被视为是最严重的罪行之一(参罗1:30;提后3:2)。儿女听从父母是应当的。在所有的生物中,婴儿是最无助的,需要多年完全倚赖父母的仁慈和关爱。如果儿女不顺从,家庭生活就失去了秩序,因为孩子还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听从父母的儿女肯定不会听从上帝,因为他不知道基督徒的成长必须有规矩和约束。现代人不喜欢“听从”一词,视之为“辖制。”他们要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惊人增长而承担责任。

理所当然的。这是听从的主要原因和充分理由。听从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上帝有这样的吩咐,父母有这样的权利,并且符合儿女的利益。西3:20说,听从父母是“主所喜悦的”。人际关系和自然界都需要律法的维持,否则会造成混乱。顺从父母的合理要求是是理所当然的。缺乏父母管束的家庭历史,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2 ,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本会注释】

孝敬。见出20:12注释。这里所说的孝敬不是情感上的尊重,而是实际的顺从。基督对这条原则的解释见太15:4-8。孝敬可以视为产生顺从的态度,是针对父母双方的,不可重此轻彼。孝敬有多种表达方式,包括青年人对老年人的小小关照,对父母话语和判断的信任,对家庭名誉和完整性的忠诚。

使你得福。申5:16所记载的第五条诫命是这句话的依据,尽管保罗并没有逐字引用那条应许。儿女学会顺从父母会更加快乐。众人学会顺从上帝也会更快乐。

长寿。第五条诫命“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原来显然是指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而言的。保罗在本节把这条应许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所有的人身上。生命是上帝的恩赐(徒17:25);长寿是上帝的福气。在世上得到上帝祝福的生命持有永生的应许。

众所周知,包括顺从在内的完美的家庭生活,有助于社会和民族的健康。听从基督徒的父母意味着节制,勤劳,自律和其他所有带来身体和属灵健康的美德。保罗既陈述一个自然的法则,也是宣布上帝赐给顺从之人的特别福气。基督徒家庭中不应存在削弱生命的恶习。

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听从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况且它是上帝的明确旨意。这是十诫中第一条特别带应许的诫命。在这一点上,它的确是独特的。第二条诫命带给遵守全部诫命之人的应许(出20:6)比较笼统,但这里应许听从父母的人特别的福气。


4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本会注释】

作父亲的。可能泛指父母。但是教育的责任一般首先落在父亲身上。父亲比母亲通常更需要遵循这样的劝勉。如果母亲纵容孩子,父亲就要严厉一些。

不要惹。既然儿女的顺从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就需要从另一面进行劝导。《歌罗西书》的类似章节为这个劝戒提供了理由:“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3:21)。现今父母权威的衰落,有时是因为他们对儿女不公正,刺激性,甚至是野蛮的要求所造成的,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要求。儿女往往被视为家中捣乱的人。儿女不满的另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一些父母反复无常、自相矛盾的要求。父母虽然用强迫的方式获得了表面上的顺从,却牺牲了儿女的孝敬和尊重。

主的。要让儿女在敬畏上帝中长大,父母的“教训”和“警戒”就必须从主而来,并得到主的认可。父母在小孩面前要为上帝而站立。这是父母最严肃的责任。

教训。paideia,在来12:5-11中指“主的管教”,能“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参其动词形式paideuō在林前11:32;林后6:9的用法。主的管教和训诲是祂慈爱的表现(启3:19)。父母的管教也一样。

警戒。nouthesia,意为警告形式的训诲,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林前10:11和多3:10。其相应的动词noutheteō出现在罗15:14;西1:28和帖后3:15等处。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有警戒的成分。儿女做对的时候,警戒可以起鼓励的作用;他们做错的时候,警戒可以起告诫的作用。

一些教育家认真地提出,要让孩子自己来确立他的宗教信仰,因为在他还不能独立思考的时候就把信仰强加于他是有失公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宗教观念的。如果父母或监护人不以真理教导孩子,就会有别人教导他们谬道了。在这件事上是不能中立的。

养育。ektrephō(见弗5:29注释)。


5 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象听从基督一般。

【本会注释】

仆人。douloi,“奴隶”(见罗1:1注释)。保罗经常用“仆人”来表示他与基督的关系,并就罗马帝国所普遍存在的奴隶现象提出劝勉(见林前7:21,22;西3:22-25;提前6:1,2;《腓利门书》;彼前2:18-25)。奴隶制在古代世界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在异教徒中,也存在于早期教会的基督徒中间。圣经虽然没有特别谴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但《旧约》和《新约》所体现的原则最终将铲除来奴隶制度(见申14:26;林前7:20-24;《腓利门书》注释)。

惧怕战兢。这是典型的保罗用语(参林前2:3;林后7:15;腓2:12),意为非常关注和热心。用该词是在上帝面前宣布一项严肃职责之时。奴隶有责任千方百计地讨主人的欢心。他们并不因基督教而解除对他们合法主人的义务,反而对自己的职责有更深的。

诚实。haplotēs(见罗12:8注释)。在履行对奴隶主的义务时,还要追求讨基督喜悦的目标。口是心非者只求在外表上讨好,尽可能逃避正当的服侍。奴隶很可能受到诱惑辩护说,既然他受奴役是不公正的,他就有权在必要时用欺骗的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利。为正义而行义才是基督徒的高尚原则。

听从。通过遵从保罗关于如何处理与主人关系的教导,罗马帝国中许多基督徒奴隶对上层的奴隶主阶级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大批奴隶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形成了布道的团体,使全社会都感受到他们的力量。当奴隶和奴隶主成为真正的弟兄时,就不可避免会引发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了。

肉身的。该词还出现在西3:22,对他们与主人肉身的隶属关系和他们对基督属灵上的隶属关系加以区别。人间的奴隶制可以束缚人的肉身,却绝不能制服人的心灵。保罗在这里顺便提到了人间奴隶制的局限性。奴隶制虽然能奴役人的肉身,却无法支配心灵。

好像听从基督一般。仆人应该把服侍主人视为服侍基督的一部分。


6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象是讨人喜欢的,要象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上帝的旨意。

【本会注释】

眼前事奉。该词其他地方只在西3:22出现。奴仆很容易受到诱惑只在眼前事奉主人,就是只在主人或雇主监督时才服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样的事奉都会败坏工人的品格,同时违背了主诚实正直的命令(参代下16:9)。

讨人喜欢。而不是讨基督喜欢(见加1:10;帖前2:3,4)。世上的主人可能会只因眼前的事奉而喜悦,因为他不明真相。但是基督徒同时也是为那位准确无误地监察人心动机的主服务。讨人喜欢的愿望并没有错。这也是基督徒努力要尽的义务。但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讨人喜欢,往往采用谄媚和欺骗的手段,是任何有自尊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所不齿的。

基督的仆人。见罗1:1注释。

上帝的旨意。我们遵行上帝的旨意,只要“从心里作”(参西3:23),那么最卑微的工作也是高尚的。


7 甘心侍奉,好象服侍主,不象服侍人。

【本会注释】

甘心。可能指比“诚实的心”更为高尚的服务。那些真正关心主人和主人事务的仆人,已经摆脱了他的重担,接近自由人的地位。当一个奴仆蒙召为上帝服务时,他的确“就是主所释放的人”(见林前7:22注释)。这样的原则蕴含在基督的福音里,最终会摧毁奴隶制度,同时也给多世纪中身为奴隶的基督徒带来安慰。只要出于甘心,人与人之间的任何间隔几乎都可以被拆除。

服侍主。蒙上帝引领的信念,是过丰富人生最强大的动力,就象人知道自己的努力蒙上帝所接纳一样。殉道者抱着这样的信念面对火刑柱。奴仆也因此而忍受自己的冤屈。但是殉道者的勇气和奴隶的忍耐,并不能弥补逼迫者或奴隶主的罪行。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罪而向上帝交帐。


8 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

【本会注释】

晓得。奴仆可以得到保证:他的生活和行为都受到天意的关注;别人所得到的赏赐,他也能够得到。属灵的伟大把握乃是全体信徒的产业。

各人所行。善事得赏赐是仆人“甘心”和奉献的结果。见西3:25从反面表达同一个真理。

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参该词组用于林前12:13;加3:28;西3:11。上帝的恩典是一视同仁的,因为“上帝是不偏待人”(徒10:34)。祂的审判是公正的(诗98:9)。大家能平等地成为上帝的仆人,固然给为奴的带来安慰,但大家能平等地从上帝那里得到天国的赏赐,则给他们带来的更大的安慰。

得主的赏赐。参太25:21。圣经里有许多赏赐的应许(太5:12;16:27;路6:35;罗2:6-10;来10:35;启22:12等)。


9 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祂并不偏待人。

【本会注释】

作主人的。这里表明基督教会中还有奴隶主存在。他们悔改以后,遵循自己的属灵认识而生活,且具有基督徒的责任感。腓利门无疑就是这样的人(见《腓利门书》注释)。保罗在说到主人的责任时,并没有谴责他们,而是像对待奴仆一样,提出了那最终将消除奴隶制度弊端的原则(见申14:26)。

一理。这是保罗对黄金之律的解说。保罗劝仆人应当如何对待主人;主人也当以同样的精神对待仆人。没有一个主人抱怨说,保罗对仆人的劝勉会鼓励他们背叛。使徒强调仆人要忠心尽责,因为上帝的圣目注视着他们。主人的也要这样。他们要重视仆人的利益。善待仆人也就是侍奉上帝(参西4:1注释)。虽然保罗的主要讲论奴隶社会,但他所说的话也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雇主和雇员的关系。

不要威吓。希伯来人曾获得有关对待仆人的特别指示(利25:39-43;申15:12-14;耶34:14)。基督徒在基督耶稣里面得到上帝有关人际关系的指示更多,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更高。威吓暗示恐惧和武力,而福音则是采用爱的方式。威吓通常以残酷开始,所以必须完全消除。对于任何管理人来说,用爱心而不用强权武力行使权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不是说他不应该得到正当的服务,而是说他必须本着自制和基督徒的仁爱实施警戒和惩处。尊重别人的人格是人悔改的首要凭证之一。

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有文本为“你们的主”。不管主人和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悬殊,他们所效忠的乃是同一位主。这个事实应当影响主人对待仆人的态度。因为任何不公正的行为都要受到惩罚;凡同有一位主的人都是同作仆人的。

偏待人。prosōpolēpsia,“看外貌”(见罗2:11注释;参西3:25)。上帝不会受外表的等级或地位所影响。


10 我还有末了的话:你们要靠着主,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

【本会注释】

我还有。有的文本在这一节开头还有“我的弟兄们”。参腓3:1;4:8;帖后3:1。保罗接着要对《以弗所书》进行归纳。他已经阐述了众人合一的神学和属灵基础,并就这种合一在教会,家庭与社会中的实际运作发表了指示。现在他要回答人们自然会提出来的问题:实行这样的信仰是否可能?人如何能获得这些美德呢?

靠着主。这个主题词以不同的形式在《以弗所书》中出现了约30次(见弗1:1注释)。这是胜利的诀窍。我们必须住在祂里面,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力量(约15:4-7)。祂的恩典是够我们所用的(林后12:9)。

大能大力。保罗接着描绘邪恶的大军纠集在一起攻击教会。双方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敌人占据了一切的优势。所以教会必须凭着信心,获得全能之主的资源。


11 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

【本会注释】

穿戴。保罗经常使用“穿戴”的比喻(罗13:12,14;林前15:53,54;林后5:3;加3:27;西3:10;帖前5:8)。这里指信徒要穿上防身的军装。

全副军装。panoplia,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弗6:13和路11:22。赛59:16,17与保罗的观念相似。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保罗引喻的出处。也有人指出他对罗马士兵军装的了解,是因为他曾与罗马士兵锁在一起长达数年。这里的军装是上帝的,因为祂提供了其中的每一件特殊的装备(弗6:14-17)。保罗要求我们穿上军装,英勇战斗。制造军装的主保证了它的质量。

就能。只有穿戴上帝的军装,我们才能“抵挡”。

魔鬼。diabolos(见弗4:27注释)。如果我们只与人作战,对军装的需求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所面对的,是魔鬼的战略与诡诈。基督所受的试探表明了魔鬼狡计的高明。它总是针对人类最软弱之处(太4:1-11;参:林后2:11;弗2:2;4:27;彼前2:11;5:8)。对付公开的敌人,要比对付狡计容易得多。上帝的军装就是用来抵挡狡计的,否则基督徒战士就会遭到毁灭。

诡计。methodeiai,“技巧”,“欺骗”。


12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原文作“摔跤”;下同),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本会注释】

属血气。直译为“肉和血”,又见来2:14。这与太16:17;林前15:50;加1:16中的吩咐不同。保罗并不是说基督徒在人间没有敌人。事实上教会一直在恶人手中受苦。他是指那些在智力和恶计上都比人类更加高明的生灵和权势,就是公然叛逆上帝,攻击上帝子民的撒但军队。基督与撒但之间的斗争不是局部的或地球范围的,而是涉及整个宇宙,把上帝的宇宙全都包括在内。

争战。整句直译为“我们不是与血肉争战”

执政的、掌权的。见罗8:38注释;弗1:21;参:弗3:10;西2:15。

管辖这幽暗世界的。有文本为“管辖这世界黑暗的”。见罗8:38注释。保罗显然是指在世上行使一定权力的邪灵。参约12:31;14:30;16:11称撒但为“世界的王”。《启示录》的作者也十分清楚的魔鬼的位格(启2:10;12:10)。

天空。见弗1:3注释。有文本没有“天空”。

属灵气的恶魔。或“邪恶的属灵大军”。


13 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

【本会注释】

所以。就是由于弗6:12所描述战争的性质。

拿起。上帝全副的军装可供使用。保罗劝基督徒要穿上军装。部队在进入战场之前必须有充分的装备,照样,基督徒在与魔鬼交战前也必须准备好各样属灵的防御装备,否则他一定会被打败。

全副军装。见11节注释。装备不足的士兵可能要为他的草率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带着虚假的安全感出去。敌人一定会找到他未加防护的部位。基督徒在许多方面都容易受到攻击。他通常认为是自己最坚强的地方,在试探之下往往会显得最软弱。正如一条锁链不比它最薄弱的环节更加结实,基督徒也不比自己品格中最软弱的地方更加坚强。我们会遭遇形形色色的敌人,身上又存在各种各样的肉体软弱,因此只有全副的军装才能对付。

磨难的日子。有人认为这是指教会与邪恶势力所作的最后斗争。原文的定冠词似乎有利于这种解释。也有人认为“磨难的日子”泛指战斗特别激烈的日子。

成就了一切。可能指已经好了一切战争准备。有人认为这是指基督徒在战争尽力。信靠上帝绝不会剥夺人充分运用上帝所赐才能的特权。如果没有上帝的军装和大能,就不会赢得战争,但是人如果不与上帝配合,也不会赢得战争(见《山边宝训》142页)。

站立。基督徒如果依靠上帝的恩典已经尽到了努力,他就可以放心了。


14 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

【本会注释】

所以要站稳。所列军装的顺序可能代表罗马士兵穿戴的顺序,因此本段的观念具有逻辑的程序。这个比喻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文字之一中辉煌的高潮。

真理。原文不加冠词,表示抽象概念。这里的真理不但指个人的正直。它是是指上帝的真理住在人心里,并且实行出来。参该词在林前5:8;林后7:14;11:10;腓1:18和弗5:9中的类似用法。法利赛人的伪善招惹了耶稣的谴责(太23章)。德和智方面的真理和正直如果不在宗教领域里推广,那要在什么地方推广呢?

束腰。用腰带把士兵的服装束起来,免得妨碍行动。

公义。有人认为这是指遮盖上帝子民的基督之义。也有人认为是指基督徒个人对原则的忠诚。两者对于战争的胜利都是很重要的;保罗或许都有想到。关于“公义”的定义,见罗1:17注释。

护心镜。参赛59:17和帖前5:8。正如胸甲保护士兵的心脏那样,公义也保守信徒的生命和属灵生命的“重要器官”。


15 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

【本会注释】

平安的福音。在赛52:7和罗10:15中,“脚”和宣扬“平安的福音”是紧密结合的,表示行动和传好消息。但本节似乎是指基督徒的战斗中站稳立场。因此这里主要不是指福音的传播,而是指福音存在基督徒的心中。战士在属灵的战争中能够立稳立场,这是多么美好和鼓舞人心的想法。他已经与上帝相和(罗5:1)。尤其是福音带来了人不必死亡的好消息,这对于正在同无情的仇敌短兵相接的战士来说是很快乐的消息。他坚立在对于道成肉身,被钉,复活和升天之基督的认识之上。这是福音的核心和平安的理由。

预备。在保罗的比喻中,鞋子显然是为了让穿的人站稳,而不是奔跑。因此这幅画面与赛52:7不同。

穿在脚上。罗马士兵的腿部包着腿甲,脚上穿着便鞋,在行走崎岖的道路时不致受到妨碍。要抵挡攻击,他们就必须站稳脚跟。


16 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

【本会注释】

此外。有文本为“总之”。

信德。就是信心。“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壹5:4)。这是主动的信心,就像举起藤牌挡住火箭一样。它也有放身的作用,因为它依靠上帝的拯救。在各种试探的攻击下,信德使人恢复信心,继续战斗。“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来11:6)。

藤牌。罗马的藤牌是椭圆形的大藤牌,用木头包着皮制成,约大1.2米长,0.76米宽,足以保护全身。

灭尽。信心挡住了试探之箭,不让它们变为人心中的罪恶。我们要抵挡仇敌的试探和一切攻击,不让它们碰到属灵身体容易受伤的部位。

恶者。就是来犯敌军的魁首魔鬼。

火箭。古代的箭有时带有纤维和沥青等易燃物质,点燃箭头后,使射中的目标着火。这就像临到上帝子民火一般的试炼。它们可以表现为恐惧,失望,急燥,不圣洁的念头,嫉妒,怒气或其它品格的弱点。但是信靠上帝,如举起藤牌,能挡住它们,扑灭火焰,使之落地,不会伤人。


17 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

【本会注释】

救恩。帖前5:8称“得救的盼望”为“头盔”。得救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见罗8:24注释)。

头盔。头部需要特别的保护,因为它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是意志与智慧的所在。

圣灵的宝剑。盔甲的其余部分都是为了防身,只有宝剑既为防身,也为进攻。

道。rhēma,说出的来的话语(见弗5:26注释)。“上帝的道”不限于当时所存在的经文。在写《以弗所书》的时候,新约圣经正在逐步形成。基督徒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能在一切环境中冲锋陷阵。


18 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警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

【本会注释】

靠着圣灵。见罗8:26,27注释。即使我们怀着最美好的愿望,祷告时依然会表现出我们缺乏判断力,心藏偏见,完全不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有益处的。在回顾过去的时候,很少有人不会为圣灵改动了他们的祷告而感谢上帝。圣灵知道人的心愿,就将它以上帝能够应允的形式呈献给上帝。时间往往证明我们的有些祈祷是非常愚昧的。我们会为自己没有得到所求的一些东西心怀感激!

随时祷告。参“不住地祷告”(帖前5:17)的嘱咐。祷告不算另一种武器。它是穿着全副军装参加战斗时的精神和态度。保罗劝人经常保持祷告的心境,把祷告作为与上帝交往的持续态度(见路18:1;腓4:6;来4:16)。

多方祷告和祈求。祷告和祈求在腓4:6和提前2:1;5:5中也是并列的。腓4:6在祷告之外加上祈求和感谢。感恩和祈求是大多数祷告最重要的两个内容。

警醒。见太24:42注释。参太26:41。

不倦。不倦地祷告,不是指固执己见而让上帝改变主意,像一个不住恳求的孩子终于从不太情愿的父母那里得到所要的东西那样。其实不倦的祷告所表明的,是祈求者愿意给上帝机会为他作在其他情况下不会作的事情(见路18:1-8注释)。

为众圣徒。圣徒要通过祷告和交往互相支持。“在基督里”(见弗1:1注释)的人是不可能不分担圣徒共同的苦难,用祷告来支持他们的(见彼前5:9)。被囚禁在罗马的年迈使徒,在考虑他即将提出的要求时(弗6:19),也许更急迫地想到了圣徒间的交往。


19 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

【本会注释】

为我。这位勇士以感人的口吻提到自己的需要,说明了他的谦卑,和他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的信任。他需要别人的代祷,也经常表达出这种需求(罗15:30;林后1:11;腓1:19;西4:3等)。

得着。保罗和别人一样需要上天的恩赐(见林前12:8注释)。

口才。logos,直译为“话语”,“信息”(见太10:19,20;约1:1;林前12:8)。

放胆开口。见弗3:12注释。耶稣曾“开口”带着权威宣布祂国度的原则(太5:2)。保罗也希望得到同样的能力。他需要勇气,因为他的信息遭到一些人嘲笑和憎恨。

奥秘。这是《以弗所书》中第六次使用该词(弗1:9;3:3,4,9;5:32;见弗1:9注释)。保罗指的是上帝的恩典,曾经对外邦人隐藏,但现在显明出来了(见提前3:16)。


20 (我为这福音的奥秘作了带锁链的使者),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

【本会注释】

我为这福音。就是为了福音的缘故。

带锁链的。无疑指把囚犯的右手铐在士兵左手上的习俗。在时允许犯人留宿在监狱外面。彼得显然就曾睡在两个士兵中间,同时与两个人铐在一起(徒12:6),关于保罗也有过类似的记录(徒21:33)。

使者。presbeuō(见林后5:20注释)。

放胆讲论。见第19节注释。


21 今有所亲爱、忠心侍奉主的兄弟推基古,他要把我的事情,并我的景况如何全告诉你们,叫你们知道。

【本会注释】

侍奉主的。diakonos,“侍者”,“仆人”或“执事”,但这里不会指专职的执事(见弗3:7注释;参可9:35注释)。

推基古。在徒20:4;西4:7;提后4:12;多3:12中也提到了他。他是亚细亚省人(徒20:4)、可能是以弗所人。使徒似乎很信任他,把最重要的责任托付给他,直到最后。他们两人的感情很深。在保罗最后苦难而辉煌的日子里,推基古一直“忠心侍奉”着。保罗在第二次被囚时仍派推基古前往以弗所(提后4:12)。

我的事情。他认为书信的读者会希望更多地了解他被囚的情况(参:西4:7)。


22 我特意打发他到你们那里去,好叫你们知道我们的光景,又叫他安慰你们的心。

【本会注释】

打发。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994页;参西4:8注释。

我们的光景。保罗在弗6:21中谈到了自己的情况。本节把他在罗马的基督徒同道也包括在内。

安慰。保罗知道读者非常担心他的安危,他希望消除他们过度的忧虑,告诉他们基督徒可以喜乐地忍受苦难。


23 愿平安、仁爱、信心、从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归与弟兄们!

【本会注释】

平安。在这句祝福语中,使徒想到了他开篇祈祷中的词语(见弗1:2注释)。

仁爱、信心。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爱,与信心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从上帝而来的,藉着圣灵浇灌在我们心中(罗5:5)。

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见弗1:2注释;参提后1:2;多1:4。

弟兄们。即,信徒聚集成为“基督身体”的团契(弗4:12)。


24 并愿所有诚心爱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人都蒙恩惠!

【本会注释】

诚心。直译为“不朽”(参:林前15:42)。保罗在书信的最后要人关注永恒的现实。

恩惠。这是保罗典型的署名方式(见林后13:14;加6:18等)。

有文本最后还加上“阿门”,符合作者与读者的情感。

有的文本在24节后面还加上后记:“写于罗马,由推基古送往以弗所。”这在早期的圣经文本中是没有的,不属于这部灵感著作的最初文字。


以弗所书6章

提要:1 儿女对父母的责任,5 仆人对主人的责任。10 我们的人生是一场战斗,12 不但与肉体和血气争战,而且与属灵的仇敌争战。13 基督徒的全副军装,18 如何使用。21 推荐推基古。


1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本会注释】

作儿女的。使徒从夫妻自然转到儿女身上(见西3:20)。

在主里。修饰“听从”,而不是“父母”,这就规定儿女在属灵范围内,应当根据原则而不是根据需要来听从父母。“在主里听从”指的是来自是“在基督里”的顺从(见弗1:1注释),也说明了人间任何要求的限度,即便是父母对儿女的要求。父母的要求应当符合上帝的旨意(徒5:29)。父母要为对儿女任何道德上的误导承担责任。父母必须尊重儿女正在觉悟的良心。只有这样,儿女才能“在主里”顺服。

听从。该词比妻子对丈夫的“顺服”(弗5:22)更为有力,表示另一种关系。在整部圣经,违背父母被视为是最严重的罪行之一(参罗1:30;提后3:2)。儿女听从父母是应当的。在所有的生物中,婴儿是最无助的,需要多年完全倚赖父母的仁慈和关爱。如果儿女不顺从,家庭生活就失去了秩序,因为孩子还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听从父母的儿女肯定不会听从上帝,因为他不知道基督徒的成长必须有规矩和约束。现代人不喜欢“听从”一词,视之为“辖制。”他们要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惊人增长而承担责任。

理所当然的。这是听从的主要原因和充分理由。听从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上帝有这样的吩咐,父母有这样的权利,并且符合儿女的利益。西3:20说,听从父母是“主所喜悦的”。人际关系和自然界都需要律法的维持,否则会造成混乱。顺从父母的合理要求是是理所当然的。缺乏父母管束的家庭历史,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2 ,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本会注释】

孝敬。见出20:12注释。这里所说的孝敬不是情感上的尊重,而是实际的顺从。基督对这条原则的解释见太15:4-8。孝敬可以视为产生顺从的态度,是针对父母双方的,不可重此轻彼。孝敬有多种表达方式,包括青年人对老年人的小小关照,对父母话语和判断的信任,对家庭名誉和完整性的忠诚。

使你得福。申5:16所记载的第五条诫命是这句话的依据,尽管保罗并没有逐字引用那条应许。儿女学会顺从父母会更加快乐。众人学会顺从上帝也会更快乐。

长寿。第五条诫命“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原来显然是指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而言的。保罗在本节把这条应许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所有的人身上。生命是上帝的恩赐(徒17:25);长寿是上帝的福气。在世上得到上帝祝福的生命持有永生的应许。

众所周知,包括顺从在内的完美的家庭生活,有助于社会和民族的健康。听从基督徒的父母意味着节制,勤劳,自律和其他所有带来身体和属灵健康的美德。保罗既陈述一个自然的法则,也是宣布上帝赐给顺从之人的特别福气。基督徒家庭中不应存在削弱生命的恶习。

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听从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况且它是上帝的明确旨意。这是十诫中第一条特别带应许的诫命。在这一点上,它的确是独特的。第二条诫命带给遵守全部诫命之人的应许(出20:6)比较笼统,但这里应许听从父母的人特别的福气。


4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本会注释】

作父亲的。可能泛指父母。但是教育的责任一般首先落在父亲身上。父亲比母亲通常更需要遵循这样的劝勉。如果母亲纵容孩子,父亲就要严厉一些。

不要惹。既然儿女的顺从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就需要从另一面进行劝导。《歌罗西书》的类似章节为这个劝戒提供了理由:“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3:21)。现今父母权威的衰落,有时是因为他们对儿女不公正,刺激性,甚至是野蛮的要求所造成的,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要求。儿女往往被视为家中捣乱的人。儿女不满的另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一些父母反复无常、自相矛盾的要求。父母虽然用强迫的方式获得了表面上的顺从,却牺牲了儿女的孝敬和尊重。

主的。要让儿女在敬畏上帝中长大,父母的“教训”和“警戒”就必须从主而来,并得到主的认可。父母在小孩面前要为上帝而站立。这是父母最严肃的责任。

教训。paideia,在来12:5-11中指“主的管教”,能“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参其动词形式paideuō在林前11:32;林后6:9的用法。主的管教和训诲是祂慈爱的表现(启3:19)。父母的管教也一样。

警戒。nouthesia,意为警告形式的训诲,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林前10:11和多3:10。其相应的动词noutheteō出现在罗15:14;西1:28和帖后3:15等处。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有警戒的成分。儿女做对的时候,警戒可以起鼓励的作用;他们做错的时候,警戒可以起告诫的作用。

一些教育家认真地提出,要让孩子自己来确立他的宗教信仰,因为在他还不能独立思考的时候就把信仰强加于他是有失公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宗教观念的。如果父母或监护人不以真理教导孩子,就会有别人教导他们谬道了。在这件事上是不能中立的。

养育。ektrephō(见弗5:29注释)。


5 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象听从基督一般。

【本会注释】

仆人。douloi,“奴隶”(见罗1:1注释)。保罗经常用“仆人”来表示他与基督的关系,并就罗马帝国所普遍存在的奴隶现象提出劝勉(见林前7:21,22;西3:22-25;提前6:1,2;《腓利门书》;彼前2:18-25)。奴隶制在古代世界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在异教徒中,也存在于早期教会的基督徒中间。圣经虽然没有特别谴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但《旧约》和《新约》所体现的原则最终将铲除来奴隶制度(见申14:26;林前7:20-24;《腓利门书》注释)。

惧怕战兢。这是典型的保罗用语(参林前2:3;林后7:15;腓2:12),意为非常关注和热心。用该词是在上帝面前宣布一项严肃职责之时。奴隶有责任千方百计地讨主人的欢心。他们并不因基督教而解除对他们合法主人的义务,反而对自己的职责有更深的。

诚实。haplotēs(见罗12:8注释)。在履行对奴隶主的义务时,还要追求讨基督喜悦的目标。口是心非者只求在外表上讨好,尽可能逃避正当的服侍。奴隶很可能受到诱惑辩护说,既然他受奴役是不公正的,他就有权在必要时用欺骗的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利。为正义而行义才是基督徒的高尚原则。

听从。通过遵从保罗关于如何处理与主人关系的教导,罗马帝国中许多基督徒奴隶对上层的奴隶主阶级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大批奴隶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形成了布道的团体,使全社会都感受到他们的力量。当奴隶和奴隶主成为真正的弟兄时,就不可避免会引发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了。

肉身的。该词还出现在西3:22,对他们与主人肉身的隶属关系和他们对基督属灵上的隶属关系加以区别。人间的奴隶制可以束缚人的肉身,却绝不能制服人的心灵。保罗在这里顺便提到了人间奴隶制的局限性。奴隶制虽然能奴役人的肉身,却无法支配心灵。

好像听从基督一般。仆人应该把服侍主人视为服侍基督的一部分。


6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象是讨人喜欢的,要象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上帝的旨意。

【本会注释】

眼前事奉。该词其他地方只在西3:22出现。奴仆很容易受到诱惑只在眼前事奉主人,就是只在主人或雇主监督时才服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样的事奉都会败坏工人的品格,同时违背了主诚实正直的命令(参代下16:9)。

讨人喜欢。而不是讨基督喜欢(见加1:10;帖前2:3,4)。世上的主人可能会只因眼前的事奉而喜悦,因为他不明真相。但是基督徒同时也是为那位准确无误地监察人心动机的主服务。讨人喜欢的愿望并没有错。这也是基督徒努力要尽的义务。但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讨人喜欢,往往采用谄媚和欺骗的手段,是任何有自尊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所不齿的。

基督的仆人。见罗1:1注释。

上帝的旨意。我们遵行上帝的旨意,只要“从心里作”(参西3:23),那么最卑微的工作也是高尚的。


7 甘心侍奉,好象服侍主,不象服侍人。

【本会注释】

甘心。可能指比“诚实的心”更为高尚的服务。那些真正关心主人和主人事务的仆人,已经摆脱了他的重担,接近自由人的地位。当一个奴仆蒙召为上帝服务时,他的确“就是主所释放的人”(见林前7:22注释)。这样的原则蕴含在基督的福音里,最终会摧毁奴隶制度,同时也给多世纪中身为奴隶的基督徒带来安慰。只要出于甘心,人与人之间的任何间隔几乎都可以被拆除。

服侍主。蒙上帝引领的信念,是过丰富人生最强大的动力,就象人知道自己的努力蒙上帝所接纳一样。殉道者抱着这样的信念面对火刑柱。奴仆也因此而忍受自己的冤屈。但是殉道者的勇气和奴隶的忍耐,并不能弥补逼迫者或奴隶主的罪行。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罪而向上帝交帐。


8 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

【本会注释】

晓得。奴仆可以得到保证:他的生活和行为都受到天意的关注;别人所得到的赏赐,他也能够得到。属灵的伟大把握乃是全体信徒的产业。

各人所行。善事得赏赐是仆人“甘心”和奉献的结果。见西3:25从反面表达同一个真理。

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参该词组用于林前12:13;加3:28;西3:11。上帝的恩典是一视同仁的,因为“上帝是不偏待人”(徒10:34)。祂的审判是公正的(诗98:9)。大家能平等地成为上帝的仆人,固然给为奴的带来安慰,但大家能平等地从上帝那里得到天国的赏赐,则给他们带来的更大的安慰。

得主的赏赐。参太25:21。圣经里有许多赏赐的应许(太5:12;16:27;路6:35;罗2:6-10;来10:35;启22:12等)。


9 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祂并不偏待人。

【本会注释】

作主人的。这里表明基督教会中还有奴隶主存在。他们悔改以后,遵循自己的属灵认识而生活,且具有基督徒的责任感。腓利门无疑就是这样的人(见《腓利门书》注释)。保罗在说到主人的责任时,并没有谴责他们,而是像对待奴仆一样,提出了那最终将消除奴隶制度弊端的原则(见申14:26)。

一理。这是保罗对黄金之律的解说。保罗劝仆人应当如何对待主人;主人也当以同样的精神对待仆人。没有一个主人抱怨说,保罗对仆人的劝勉会鼓励他们背叛。使徒强调仆人要忠心尽责,因为上帝的圣目注视着他们。主人的也要这样。他们要重视仆人的利益。善待仆人也就是侍奉上帝(参西4:1注释)。虽然保罗的主要讲论奴隶社会,但他所说的话也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雇主和雇员的关系。

不要威吓。希伯来人曾获得有关对待仆人的特别指示(利25:39-43;申15:12-14;耶34:14)。基督徒在基督耶稣里面得到上帝有关人际关系的指示更多,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更高。威吓暗示恐惧和武力,而福音则是采用爱的方式。威吓通常以残酷开始,所以必须完全消除。对于任何管理人来说,用爱心而不用强权武力行使权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不是说他不应该得到正当的服务,而是说他必须本着自制和基督徒的仁爱实施警戒和惩处。尊重别人的人格是人悔改的首要凭证之一。

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有文本为“你们的主”。不管主人和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悬殊,他们所效忠的乃是同一位主。这个事实应当影响主人对待仆人的态度。因为任何不公正的行为都要受到惩罚;凡同有一位主的人都是同作仆人的。

偏待人。prosōpolēpsia,“看外貌”(见罗2:11注释;参西3:25)。上帝不会受外表的等级或地位所影响。


10 我还有末了的话:你们要靠着主,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

【本会注释】

我还有。有的文本在这一节开头还有“我的弟兄们”。参腓3:1;4:8;帖后3:1。保罗接着要对《以弗所书》进行归纳。他已经阐述了众人合一的神学和属灵基础,并就这种合一在教会,家庭与社会中的实际运作发表了指示。现在他要回答人们自然会提出来的问题:实行这样的信仰是否可能?人如何能获得这些美德呢?

靠着主。这个主题词以不同的形式在《以弗所书》中出现了约30次(见弗1:1注释)。这是胜利的诀窍。我们必须住在祂里面,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力量(约15:4-7)。祂的恩典是够我们所用的(林后12:9)。

大能大力。保罗接着描绘邪恶的大军纠集在一起攻击教会。双方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敌人占据了一切的优势。所以教会必须凭着信心,获得全能之主的资源。


11 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

【本会注释】

穿戴。保罗经常使用“穿戴”的比喻(罗13:12,14;林前15:53,54;林后5:3;加3:27;西3:10;帖前5:8)。这里指信徒要穿上防身的军装。

全副军装。panoplia,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弗6:13和路11:22。赛59:16,17与保罗的观念相似。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保罗引喻的出处。也有人指出他对罗马士兵军装的了解,是因为他曾与罗马士兵锁在一起长达数年。这里的军装是上帝的,因为祂提供了其中的每一件特殊的装备(弗6:14-17)。保罗要求我们穿上军装,英勇战斗。制造军装的主保证了它的质量。

就能。只有穿戴上帝的军装,我们才能“抵挡”。

魔鬼。diabolos(见弗4:27注释)。如果我们只与人作战,对军装的需求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所面对的,是魔鬼的战略与诡诈。基督所受的试探表明了魔鬼狡计的高明。它总是针对人类最软弱之处(太4:1-11;参:林后2:11;弗2:2;4:27;彼前2:11;5:8)。对付公开的敌人,要比对付狡计容易得多。上帝的军装就是用来抵挡狡计的,否则基督徒战士就会遭到毁灭。

诡计。methodeiai,“技巧”,“欺骗”。


12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原文作“摔跤”;下同),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本会注释】

属血气。直译为“肉和血”,又见来2:14。这与太16:17;林前15:50;加1:16中的吩咐不同。保罗并不是说基督徒在人间没有敌人。事实上教会一直在恶人手中受苦。他是指那些在智力和恶计上都比人类更加高明的生灵和权势,就是公然叛逆上帝,攻击上帝子民的撒但军队。基督与撒但之间的斗争不是局部的或地球范围的,而是涉及整个宇宙,把上帝的宇宙全都包括在内。

争战。整句直译为“我们不是与血肉争战”

执政的、掌权的。见罗8:38注释;弗1:21;参:弗3:10;西2:15。

管辖这幽暗世界的。有文本为“管辖这世界黑暗的”。见罗8:38注释。保罗显然是指在世上行使一定权力的邪灵。参约12:31;14:30;16:11称撒但为“世界的王”。《启示录》的作者也十分清楚的魔鬼的位格(启2:10;12:10)。

天空。见弗1:3注释。有文本没有“天空”。

属灵气的恶魔。或“邪恶的属灵大军”。


13 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

【本会注释】

所以。就是由于弗6:12所描述战争的性质。

拿起。上帝全副的军装可供使用。保罗劝基督徒要穿上军装。部队在进入战场之前必须有充分的装备,照样,基督徒在与魔鬼交战前也必须准备好各样属灵的防御装备,否则他一定会被打败。

全副军装。见11节注释。装备不足的士兵可能要为他的草率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带着虚假的安全感出去。敌人一定会找到他未加防护的部位。基督徒在许多方面都容易受到攻击。他通常认为是自己最坚强的地方,在试探之下往往会显得最软弱。正如一条锁链不比它最薄弱的环节更加结实,基督徒也不比自己品格中最软弱的地方更加坚强。我们会遭遇形形色色的敌人,身上又存在各种各样的肉体软弱,因此只有全副的军装才能对付。

磨难的日子。有人认为这是指教会与邪恶势力所作的最后斗争。原文的定冠词似乎有利于这种解释。也有人认为“磨难的日子”泛指战斗特别激烈的日子。

成就了一切。可能指已经好了一切战争准备。有人认为这是指基督徒在战争尽力。信靠上帝绝不会剥夺人充分运用上帝所赐才能的特权。如果没有上帝的军装和大能,就不会赢得战争,但是人如果不与上帝配合,也不会赢得战争(见《山边宝训》142页)。

站立。基督徒如果依靠上帝的恩典已经尽到了努力,他就可以放心了。


14 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

【本会注释】

所以要站稳。所列军装的顺序可能代表罗马士兵穿戴的顺序,因此本段的观念具有逻辑的程序。这个比喻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文字之一中辉煌的高潮。

真理。原文不加冠词,表示抽象概念。这里的真理不但指个人的正直。它是是指上帝的真理住在人心里,并且实行出来。参该词在林前5:8;林后7:14;11:10;腓1:18和弗5:9中的类似用法。法利赛人的伪善招惹了耶稣的谴责(太23章)。德和智方面的真理和正直如果不在宗教领域里推广,那要在什么地方推广呢?

束腰。用腰带把士兵的服装束起来,免得妨碍行动。

公义。有人认为这是指遮盖上帝子民的基督之义。也有人认为是指基督徒个人对原则的忠诚。两者对于战争的胜利都是很重要的;保罗或许都有想到。关于“公义”的定义,见罗1:17注释。

护心镜。参赛59:17和帖前5:8。正如胸甲保护士兵的心脏那样,公义也保守信徒的生命和属灵生命的“重要器官”。


15 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

【本会注释】

平安的福音。在赛52:7和罗10:15中,“脚”和宣扬“平安的福音”是紧密结合的,表示行动和传好消息。但本节似乎是指基督徒的战斗中站稳立场。因此这里主要不是指福音的传播,而是指福音存在基督徒的心中。战士在属灵的战争中能够立稳立场,这是多么美好和鼓舞人心的想法。他已经与上帝相和(罗5:1)。尤其是福音带来了人不必死亡的好消息,这对于正在同无情的仇敌短兵相接的战士来说是很快乐的消息。他坚立在对于道成肉身,被钉,复活和升天之基督的认识之上。这是福音的核心和平安的理由。

预备。在保罗的比喻中,鞋子显然是为了让穿的人站稳,而不是奔跑。因此这幅画面与赛52:7不同。

穿在脚上。罗马士兵的腿部包着腿甲,脚上穿着便鞋,在行走崎岖的道路时不致受到妨碍。要抵挡攻击,他们就必须站稳脚跟。


16 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

【本会注释】

此外。有文本为“总之”。

信德。就是信心。“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壹5:4)。这是主动的信心,就像举起藤牌挡住火箭一样。它也有放身的作用,因为它依靠上帝的拯救。在各种试探的攻击下,信德使人恢复信心,继续战斗。“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来11:6)。

藤牌。罗马的藤牌是椭圆形的大藤牌,用木头包着皮制成,约大1.2米长,0.76米宽,足以保护全身。

灭尽。信心挡住了试探之箭,不让它们变为人心中的罪恶。我们要抵挡仇敌的试探和一切攻击,不让它们碰到属灵身体容易受伤的部位。

恶者。就是来犯敌军的魁首魔鬼。

火箭。古代的箭有时带有纤维和沥青等易燃物质,点燃箭头后,使射中的目标着火。这就像临到上帝子民火一般的试炼。它们可以表现为恐惧,失望,急燥,不圣洁的念头,嫉妒,怒气或其它品格的弱点。但是信靠上帝,如举起藤牌,能挡住它们,扑灭火焰,使之落地,不会伤人。


17 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

【本会注释】

救恩。帖前5:8称“得救的盼望”为“头盔”。得救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见罗8:24注释)。

头盔。头部需要特别的保护,因为它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是意志与智慧的所在。

圣灵的宝剑。盔甲的其余部分都是为了防身,只有宝剑既为防身,也为进攻。

道。rhēma,说出的来的话语(见弗5:26注释)。“上帝的道”不限于当时所存在的经文。在写《以弗所书》的时候,新约圣经正在逐步形成。基督徒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能在一切环境中冲锋陷阵。


18 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警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

【本会注释】

靠着圣灵。见罗8:26,27注释。即使我们怀着最美好的愿望,祷告时依然会表现出我们缺乏判断力,心藏偏见,完全不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有益处的。在回顾过去的时候,很少有人不会为圣灵改动了他们的祷告而感谢上帝。圣灵知道人的心愿,就将它以上帝能够应允的形式呈献给上帝。时间往往证明我们的有些祈祷是非常愚昧的。我们会为自己没有得到所求的一些东西心怀感激!

随时祷告。参“不住地祷告”(帖前5:17)的嘱咐。祷告不算另一种武器。它是穿着全副军装参加战斗时的精神和态度。保罗劝人经常保持祷告的心境,把祷告作为与上帝交往的持续态度(见路18:1;腓4:6;来4:16)。

多方祷告和祈求。祷告和祈求在腓4:6和提前2:1;5:5中也是并列的。腓4:6在祷告之外加上祈求和感谢。感恩和祈求是大多数祷告最重要的两个内容。

警醒。见太24:42注释。参太26:41。

不倦。不倦地祷告,不是指固执己见而让上帝改变主意,像一个不住恳求的孩子终于从不太情愿的父母那里得到所要的东西那样。其实不倦的祷告所表明的,是祈求者愿意给上帝机会为他作在其他情况下不会作的事情(见路18:1-8注释)。

为众圣徒。圣徒要通过祷告和交往互相支持。“在基督里”(见弗1:1注释)的人是不可能不分担圣徒共同的苦难,用祷告来支持他们的(见彼前5:9)。被囚禁在罗马的年迈使徒,在考虑他即将提出的要求时(弗6:19),也许更急迫地想到了圣徒间的交往。


19 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

【本会注释】

为我。这位勇士以感人的口吻提到自己的需要,说明了他的谦卑,和他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的信任。他需要别人的代祷,也经常表达出这种需求(罗15:30;林后1:11;腓1:19;西4:3等)。

得着。保罗和别人一样需要上天的恩赐(见林前12:8注释)。

口才。logos,直译为“话语”,“信息”(见太10:19,20;约1:1;林前12:8)。

放胆开口。见弗3:12注释。耶稣曾“开口”带着权威宣布祂国度的原则(太5:2)。保罗也希望得到同样的能力。他需要勇气,因为他的信息遭到一些人嘲笑和憎恨。

奥秘。这是《以弗所书》中第六次使用该词(弗1:9;3:3,4,9;5:32;见弗1:9注释)。保罗指的是上帝的恩典,曾经对外邦人隐藏,但现在显明出来了(见提前3:16)。


20 (我为这福音的奥秘作了带锁链的使者),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

【本会注释】

我为这福音。就是为了福音的缘故。

带锁链的。无疑指把囚犯的右手铐在士兵左手上的习俗。在时允许犯人留宿在监狱外面。彼得显然就曾睡在两个士兵中间,同时与两个人铐在一起(徒12:6),关于保罗也有过类似的记录(徒21:33)。

使者。presbeuō(见林后5:20注释)。

放胆讲论。见第19节注释。


21 今有所亲爱、忠心侍奉主的兄弟推基古,他要把我的事情,并我的景况如何全告诉你们,叫你们知道。

【本会注释】

侍奉主的。diakonos,“侍者”,“仆人”或“执事”,但这里不会指专职的执事(见弗3:7注释;参可9:35注释)。

推基古。在徒20:4;西4:7;提后4:12;多3:12中也提到了他。他是亚细亚省人(徒20:4)、可能是以弗所人。使徒似乎很信任他,把最重要的责任托付给他,直到最后。他们两人的感情很深。在保罗最后苦难而辉煌的日子里,推基古一直“忠心侍奉”着。保罗在第二次被囚时仍派推基古前往以弗所(提后4:12)。

我的事情。他认为书信的读者会希望更多地了解他被囚的情况(参:西4:7)。


22 我特意打发他到你们那里去,好叫你们知道我们的光景,又叫他安慰你们的心。

【本会注释】

打发。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994页;参西4:8注释。

我们的光景。保罗在弗6:21中谈到了自己的情况。本节把他在罗马的基督徒同道也包括在内。

安慰。保罗知道读者非常担心他的安危,他希望消除他们过度的忧虑,告诉他们基督徒可以喜乐地忍受苦难。


23 愿平安、仁爱、信心、从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归与弟兄们!

【本会注释】

平安。在这句祝福语中,使徒想到了他开篇祈祷中的词语(见弗1:2注释)。

仁爱、信心。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爱,与信心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从上帝而来的,藉着圣灵浇灌在我们心中(罗5:5)。

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见弗1:2注释;参提后1:2;多1:4。

弟兄们。即,信徒聚集成为“基督身体”的团契(弗4:12)。


24 并愿所有诚心爱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人都蒙恩惠!

【本会注释】

诚心。直译为“不朽”(参:林前15:42)。保罗在书信的最后要人关注永恒的现实。

恩惠。这是保罗典型的署名方式(见林后13:14;加6:18等)。

有文本最后还加上“阿门”,符合作者与读者的情感。

有的文本在24节后面还加上后记:“写于罗马,由推基古送往以弗所。”这在早期的圣经文本中是没有的,不属于这部灵感著作的最初文字。

 

目录
注释
切换音频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