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数记27章
提要:1 西罗非哈的女儿们请求得到产业。6 分配产业的律例。12 摩西知道自己要死,就请求指定一位继承者。18 任命约书亚继承摩西。
1 属约瑟的儿子玛拿西的各族,有玛拿西的玄孙,玛吉的曾孙,基列的孙子,希弗的儿子西罗非哈的女儿,名叫玛拉、挪阿、曷拉、密迦、得撒。她们前来,
【本会注释】
西罗非哈的女儿。在民26:33中首次提到。这里再次提到是与产业分配的律例有关(见书17:3)。
约瑟的儿子。西罗非哈的女儿们把她们的家系追溯到约瑟,寻求从她们先祖所爱慕和希望安葬的地方获得一份产业(创50:25)。
玛拉。哈摩利吉的女儿(代上7:18)。
挪阿。参一地名挪阿(书19:13)。
曷拉。书15:6提到一个名叫伯曷拉的城镇。
密迦。另一个密迦是哈兰的女儿,拿鹤的妻子(创11:27-29)。
得撒。也是地名。巴沙及其继承者在位时是以色列国的首都(王上15:21)。当城镇名同时也是人名时,我们很自然推测它与这个人或其后代有某种联系。他们要么是该城的建造者,要么是该城的拥有者。
2 站在会幕门口,在摩西和祭司以利亚撒,并众首领与全会众面前,说:
【本会注释】
摩西、以利亚撒和众首领显然习惯于在会幕门口组成一个评审团(出18:25,26)。这意味着必要时摩西可以很方便地到上帝面前求教。
3 “我们的父亲死在旷野。他不与可拉同党聚集攻击耶和华,是在自己罪中死的;他也没有儿子。
【本会注释】
我们的父亲死在。也许姊妹们拟了一份诉状要在评审团前宣读。她们首先提醒大家注意到她们的父亲包括在民26:64,65所提到的人中间,就是出埃及时已经满20岁的人。
不与……同党。她们的父亲西罗非哈是玛拿西人。说他们当时没有与可拉同党,说明各支派都有人参加那次叛乱。由于她们的父亲没有在那次激怒上帝(民16:11),女儿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一份产业。
是在自己罪中死的。就是人人都有的个人孽罪,而不是公然蔑视上帝或故意的疏忽。儿女决不能为父亲的过错承担责任(民16:27-30;结18:20)。
他也没有儿子。女儿是合法的子女,应该分得一份产业。参没有儿子的押沙龙的事例(撒下18:18)。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她们家族的名分和谱系就会消失。即或她们结婚生子延续她们家族的名分,她们也没有财产可以传给儿子们。
4 为什么因我们的父亲没有儿子就把他的名从他族中除掉呢?求你们在我们父亲的弟兄中分给我们产业。”
【本会注释】
她们请求能同玛拿西的其他后代一起承受土地。这样,她们父亲的名字就能延续下去──她们的一个儿子取了母亲之祖父希弗的名字(第1节)。这样的通则后来被采纳了(申25:6)。
5 于是,摩西将她们的案件呈到耶和华面前。
【本会注释】
所召集的评审团所作的决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摩西又不愿独自作决定。他就把这件事提交给上帝,就象他多次得到的吩咐那样(出25:22;民7:89)。
6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7 “西罗非哈的女儿说得有理。你定要在她们父亲的弟兄中,把地分给她们为业;要将她们父亲的产业归给她们。
【本会注释】
说得有理。耶和华认可了西罗非哈女儿们的理由。进入迦南地之后,这个案子再次提起(书17:3-6)。
分给她们。希伯来语是阳性,指将来的子孙。女儿们被视为她们预期之儿子的代表。
她们父亲的产业。女儿们代替了已故的父亲,继承了他那一部分产业。在分配迦南土地的时候,她们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得到了她们父亲的分额(书17:2,3)。
8 你也要晓谕以色列人说:‘人若死了没有儿子,就要把他的产业归给他的女儿。
【本会注释】
这个案件被当作一个案例,并拟订了一个正式的法规以应付将来类似的情况。
9 他若没有女儿,就要把他的产业给他的弟兄。
【本会注释】
第9-11节是针对依据西罗非哈女儿案例的继承法所作的正式修正声明。弟兄之间财产的纠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路12:13)。
10 他若没有弟兄,就要把他的产业给他父亲的弟兄。
11 他父亲若没有弟兄,就要把他的产业给他族中最近的亲属,他便要得为业。’这要作以色列人的律例典章,是照耶和华吩咐摩西的。”
12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上这亚巴琳山,观看我所赐给以色列人的地。
【本会注释】
亚巴琳。原文`Abarim是复数形式,可能指摩押高原西侧的山脉。毗斯迦是亚巴琳的另一个名称,或指山脉的北部(申3:27;34:1)。尼波山是北部的一个山峰(申32:49;34:1)。亚巴琳源于动词“越过”,名词的意思是“浅滩”,指适合涉过小河的地方。故此这些山被命名为`Abarim(“浅滩”),因为这些山位于许多浅滩之间,可以涉过约但河,对岸就是耶利哥城(参民21:11)。
观看……的地。他从尼波山上可以俯视迦南的全景(申3:17;34:1-4)。摩西已知道自己进不了应许之地(民20:12)。观望迦南的特权是对他祷告的回答(申3:24-27)。
13 看了以后,你也必归到你列祖(原文作本民)那里,象你哥哥亚伦一样。
【本会注释】
归到你本民。见创15:15;25:8注释。尼波山附近只是他临时的安葬处。
象……亚伦一样。上帝曾在何珥山上对摩西和亚伦说过(民20:23,24)。
14 因为你们在寻的旷野,当会众争闹的时候,违背了我的命,没有在涌水之地、会众眼前尊我为圣。”(这水就是寻的旷野加低斯米利巴水。)
【本会注释】
参民20:1,12,24。民20:8-13所记录摩西和亚伦的罪在这里被称为“违背”。
15 摩西对耶和华说:
【本会注释】
摩西作为领袖的伟大人格,表现在他的忘我和开始为上帝的子民考虑上。
16 “愿耶和华万人之灵的上帝,立一个人治理会众,
【本会注释】
愿耶和华。参民16:21。上帝完全了解所有人的心思和性情,并能评估一个人服务的资格。
治理会众。继承摩西所要卸下的职务和权力。
17 可以在他们面前出入,也可以引导他们,免得耶和华的会众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
【本会注释】
“出入”指生活的日常经历(申28:26;31:2)。“引导他们”出入暗示牧人与羊群的关系(约10:3-9)。关于羊群没有牧人,见王上22:17;结34:5;亚10:2;13:7;太9:36;可6:34。
18 耶和华对摩西说:“嫩的儿子约书亚是心中有圣灵的;你将他领来,按手在他头上,
【本会注释】
约书亚,……你将他领来。约书亚一直紧跟摩西(出24:13),熟悉他的管理方式。
是心中有圣灵的(见第16节)。这里指精力充沛,敬畏上帝,并且受圣灵所控制,因为只有圣灵才能使人胜任上帝的圣工。
按手。一种祝福(创48:14)和分别为圣(民8:10)的礼节。这种礼节伴随着圣灵的引导和智慧(申34:9)。在基督教会中,按手礼有祝福,任命圣职和教训的权柄这三方面的意义(徒6:6;13:3;提后1:6)。
19 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亚撒和全会众面前,嘱咐他,
【本会注释】
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亚撒……面前。以利亚撒只是作为证人参与这个仪式。
全会众面前。这个仪式要尽可能公开,使百姓不至对约书亚的权威有任何怀疑。
嘱咐他。见申31:7,8,14,15,23。
20 又将你的尊荣给他几分,使以色列全会众都听从他。
【本会注释】
将你的尊荣给他几分。“尊荣”的原文经常指君王的威严和权柄。摩西应立刻着手将他的一些职责和权柄移交给约书亚,使他可以与摩西同时管理。
听从他。使百姓能开始承认并且服从约书亚的权威。
21 他要站在祭司以利亚撒面前;以利亚撒要凭乌陵的判断,在耶和华面前为他求问。他和以色列全会众都要遵以利亚撒的命出入。”
【本会注释】
在祭司以利亚撒面前。约书亚的权柄在某些方面显然比摩西的小一些。摩西直接接受上帝的指导,而约书亚则要去找大祭司作为他和上帝之间的中介。大祭司还要去求问乌陵(出28:30;利8:8)。
遵以利亚撒的命。就是大祭司的吩咐。约书亚领导百姓,但他要受大祭司的指导。
22 于是摩西照耶和华所吩咐的将约书亚领来,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亚撒和全会众面前,
23 按手在他头上,嘱咐他,是照耶和华藉摩西所说的话。
【本会注释】
摩西急于使约书亚得到充分的智慧和指导,就像他自己一样。约书亚要成为羊群的牧人,给百姓带来安息和平安。
箴言19章
1 行为纯正的贫穷人胜过乖谬愚妄的富足人。
【本会注释】
“贫穷然而诚实”这句话可能来自本节箴言。参箴28:6。在KJV版中,“富足人”为“愚妄人”。参箴17:20。
2 心无知识的,乃为不善;脚步急快的,难免犯罪。
【本会注释】
无知和匆促是出错甚至犯罪的普遍原因。至于其他的不良行为,见箴17:26;18:5;20:23;24:23。
3 人的愚昧倾败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华。
4 财物使朋友增多;但穷人朋友远离。
【本会注释】
见箴14:20注释。
5 作假见证的,必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终不能逃脱。
【本会注释】
作假见证的人即使今生逃脱了惩罚,也躲不开来生的报应。他们要被关在城外(启21:8)。每一句闲言恶语将来不知悔改的人都会回想起来,使他信服对他判决的公正(见出20:16;太12:36;《先知与君王》第252页)。第9节的内容几乎与本节几乎一样。
6 好施散的,有多人求他的恩情;爱送礼的,人都为他的朋友。
【本会注释】
好施散的。英文KJV版为“王子”。王子一般都有钱有势,大家都想讨好他们。
送礼。见箴18:16注释。
7 贫穷人,弟兄都恨他;何况他的朋友,更远离他!他用言语追随,他们却走了。
【本会注释】
如果一个穷人连亲兄弟都不愿意见到他,怕他求助于他们,又怎么能指责他的朋友们远离他呢?唯一的例外就是比兄弟更亲密的那种朋友(箴18:24)。
本节是箴言中少有的分成三个部分的句子之一。有人认为它原来可能是由两个分为两部分的句子所组成。七十士译本的译文较长。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其准确性,但它暗示原文可能比现在的马所拉文本更长。本节七十士译本为:“厌恶穷兄弟的人必远离友情。良好的悟性将就近那些认识它的人,明智的人将得到它。多行不义的人将恶贯满盈;口吐恶言的人将无法逃脱”。
8 得着智慧的,爱惜生命;保守聪明的,必得好处。
【本会注释】
智慧。直译是“心”。心在古代被视为智慧的所在。
9 作假见证的,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也必灭亡。
【本会注释】
见第5节注释。
10 愚昧人宴乐度日是不合宜的;何况仆人管辖王子呢?
【本会注释】
宴乐(ta`anug)。“美味”,“奢侈”。愚昧人无法抵御奢华生活腐败的影响。仆人掌权肯定会滋生骄傲(见传10:6,7)。
11 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不轻易发怒。参箴14:29;15:18;16:32;雅1:19。
【本会注释】
宽恕。有人认为表现出铁面无私就能获得荣耀。然而分享上帝荣耀的,是那些为了争取犯错者而迅速地宽恕他人的人。
12 王的忿怒好象狮子吼叫;他的恩典却如草上的甘露。
【本会注释】
参箴16:14;20:2。
13 愚昧的儿子是父亲的祸患;妻子的争吵如雨连连滴漏。
【本会注释】
祸患(hawwoth)。“灭顶之灾”,“毁灭”。参箴10:1;15:20;17:21,25。
连连滴漏。屋顶漏水在东方是很常见的,长期漏水会使住户十分烦恼,就像面对唠叨不休的女人一样(见箴27:15)。
14 房屋钱财是祖宗所遗留的;惟有贤慧的妻是耶和华所赐的。
【本会注释】
贤惠的妻子是上帝特别的恩赐(见箴18:22)。
15 懒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饥饿。
沉睡(tardemah)。如同用亚当的肋骨造夏娃时亚当的状态(创2:21)。Tardemah还用于创15:12;撒上26:12;伯4:13;33:15;赛29:10。懒惰对人的感官有一种所催眠作用,使人昏昏欲睡。等待这种人的命运就是饥饿(见箴10:4;12:24;20:13;23:21)。
16 谨守诫命的,保全生命;轻忽己路的,必致死亡。
【本会注释】
参箴16:17。
17 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
【本会注释】
怜悯穷人,而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无耻地忽略穷人,是上帝启示以色列人的证据。怜悯穷人就等于借给上帝,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观念。这和基督的话是一致的。祂宣布服侍穷人就是服侍祂(太25:40;参箴11:24;28:27)。
18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本会注释】
直译是“不要起意杀死他”。中世纪的犹太人解释说,与其为儿子的永远沦丧而哭泣,倒不如让儿子因受管教而哭泣。直译是警告说,愤怒下的惩罚可能会杀害儿子,或者是警告父亲不要忽视管教,免得他灭亡。在以色列,逆子要带到长老那里受审,必要时要被处死(申21:18-21)。
及早惩戒是有好处的。到了青年养成了作恶的习惯,就不易纠正了。父母们往往拖延惩戒,直至孩子们长大,才发现他们已经养成习惯,很难破除了(见箴13:24;23:13)。
19 暴怒的人必受刑罚;你若救他,必须再救。
【本会注释】
对于一个无法控制怒火的人,以前学过的教训已不起作用,在头脑发热时全置之脑后了。如果你劝说当局原谅他的过错,说他已经接受了教训,你就会发现自己错了。他很可能会把怒气撒在你身上,说你干涉他的事情。
20 你要听劝教,受训诲,使你终久有智慧。
【本会注释】
离开了圣灵改变人心的能力,成年人就会像少年人那样幼稚。学习智慧要趁着年青。童年的无知和任性有时得到谅解和宽恕。但长大后若变本加厉,就令人厌恶和生气了。
21 人心多有计谋;惟有耶和华的筹算才能立定。
【本会注释】
罪人和堕落的天使可能发明无数的办法,想防止上帝实施祂永恒的旨意。但上帝的计划终必实现。宇宙终将清除罪恶和恶人。上帝希望祂的仆人让自己的计划顺应天意(箴16:9;赛46:10;雅1:17;《证言》卷七第298页)。
22 施行仁慈的,令人爱慕;穷人强如说谎言的。
【本会注释】
前半句的原文含意不明。有人认为是指善有善报。尽力行善的穷人,虽然做得不多,也要强过言而无信的人(见箴3:27,28)。七十士译本为“仁慈是人所结的果实。穷人强过说谎的富人。”
23 敬畏耶和华的,得着生命;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祸患。
【本会注释】
有人认为宗教妨碍了今生的健康与幸福。为了所应许的将来幸福,就得牺牲眼前的快乐。其实真正“敬畏上帝”并不是这样(见《先祖与先知》第600页)。顺从上帝的律法会赋予人充沛的精力。这种精力不应该因放纵罪中之乐或烦心的挂虑而削弱(见《证言》卷六第225页)。忧虑的基督徒只是半个基督徒。上帝的仆人如果把一切的挂虑都卸给主(彼前5:7),凡事靠祂的能力而行,就能确信所有的天使决不允许不利于他最终利益的事发生在他身上(见罗8:28)。
24 懒惰人放手在盘子里,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
【本会注释】
在盘子里。直译是,“在盘子里”。KJV版是“在胸里”,所依据的是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和一些中世纪犹太教注释家的解释。这个比喻源于古时吃饭共用一个盘子的习惯。懒惰人用手去抓食物,无疑拿的是最好的一块。所罗门讽刺懒惰人连把食物放到口里懒得去做(见箴26:15)。
25 鞭打亵慢人,愚蒙人必长见识;责备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识。
【本会注释】
亵慢人顽固不化,即使受到惩罚也无济于事。但愚蒙人还不是无药可救。他们会接受警告,学会谨慎。明哲人无须责打,或观看别人受惩罚。稍加责备,他就明白(见提前5:20)。
26 虐待父亲、撵出母亲的,是贻羞致辱之子。
【本会注释】
驱逐母亲,或造成父母贫困,无家可归(见箴10:5;17:2)。
27 我儿,不可听了教训而又偏离知识的言语。
28 匪徒作见证戏笑公平;恶人的口吞下罪孽。
【本会注释】
戏笑公平。他不愿意主持公道,并作伪证帮助朋友,伤害无辜。他不在意上帝的律法对这种行为的谴责(出20:16;利5:1)。
吞下罪孽。参伯15:16;20:12;罗1:32。
29 刑罚是为亵慢人预备的;鞭打是为愚昧人的背预备的。
【本会注释】
喜爱不义和伤害无辜,是逃不掉惩罚的。有报应等待着恶人准备。
腓立比书3章
提要:1.保罗警告他们要当心传割礼的假师傅,4.说明他自己比他们有更大的理由依靠律法的义;7.但他视之为有损,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12.他承认自己的不完美。15.劝他们也要存这样的心,17.效法他,18.拒绝属肉体的基督徒的方法。
1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你们要靠主喜乐。我把这话再写给你们,于我并不为难,于你们却是妥当。
【本会注释】
我还有话说。loipon.直译为“剩下的”,意思是“最后”或“进一步”(见林后13:11;弗6:10;帖前4:1;帖后3:1等类似用语)。有人认为保罗在准备结束他的信函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于是就从腓3:2起开始讲述。也有人认为使徒是结束了一个话题,开始了另一个话题;信函的真正结尾自然是腓4:20-23。
你们要靠主喜乐。靠主喜乐是整封书信的基调之一(见《腓利比书》序言)。保罗所嘱咐腓利比信徒的喜乐是从主那里来的,并只有通过与祂交往才能得到(参腓4:4)。
这话。有些注释家认为这是指保罗以前写给腓利比信徒的信函。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指本书信的话题,如1:27-30所暗示纠纷的苗头;现在他予以具体的讲述(腓3:2,18,19)。
为难。okneros.“懒惰”,“厌烦”。保罗的意思是,只要对朋友有好处,他都不会感到为难的。他在罗马那么多的试炼和挂虑已经够他应付的了。但他个人的困难绝不妨碍他对别人需要的关注。
妥当。保罗的劝勉是为了他们的安全。他发出警告是因为他们处在危险之中。
2 应当防备犬类,防备作恶的,防备妄自行割的。
【本会注释】
防备犬类。“犬类”指一班人。重复“防备”是为了强调。保罗这三句话似乎是指同一类人。他指出了他对手活动的三方面特征。东方的犬类大都是无主的,在街市和郊野游荡。在摩西律法中,它们算为不洁净的(参利11:2-7注释);称人为犬乃是极大的藐视(撒前17:43;王下8:13)。犹太人视外邦人为犬类(见太7:6;15:26注释)。外邦人也这样看犹太人。该词专指那些厚颜无耻,歹毒粗鲁,心怀不满,搬弄是非的人。保罗所指的可能是那班自称为基督徒,但又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SDA圣经注释》卷六30-33页;参腓1:16注释)。他们的纠缠和权谋使他们获得了“犬类”的称呼。虽然他没有详细描写这些麻烦制造者,但他们的许多特征可以从他在腓3:3-13的正面描述中推导出来。
作恶的。指那些“行事诡诈”(林后11:13)的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
妄自行割的。Katatome. 贬称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他们声称外邦人要行割礼转为犹太人以后才能成为基督徒。这种犹太式的割礼不但有害,把过时的犹太教制度强加于他们,而且也是毫无意义的自残行为。他们这个警告是针对外邦人的。因为犹太人不需要这样的劝勉。
3 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上帝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
【本会注释】
受割礼的。指受割礼的人。他的结论是:“我们基督徒是受了割礼的人”。保罗并没有说:“受了割礼的基督徒是我们,而不是其他犹太人”。他是对外邦人说的。所以他的意思是:“要当心那些想给你们行割礼的人。因为我们是受了割礼的人,是基督徒,靠圣灵而不靠肉体敬拜上帝”。这与保罗的其他言论相符。他认为真正的割礼乃是属灵的;不出于肉体,是藉着除去罪恶而出于心灵的,是外邦人可以在基督里接受的(罗2:25-29;西2:11,13)。外邦人是靠恩得救的。虽然他们蒙召时没有受割礼,但他们不再是“以色列国民以外”(弗2:8-13,19)。关于外邦基督徒与以色列圣约,应许和预言的关系,见《SDA圣经注释》卷四35,36页。
我们。原文是强调的。保罗把自己和腓利比信徒,与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进行对比。
上帝。有文本为“靠上帝的灵敬拜”。
灵。见约4:23,24注释。真受割礼的人在灵里敬拜上帝,不满足于人的礼仪和传统。保罗说,我们基督徒不仅要真受割礼,也要真敬拜。
敬拜。Latreuo.“侍奉”,特指侍奉上帝(见太4:10;见罗1:25注释)。
夸口。kauchaomai.“夸耀”(见罗5:2注释)。
不靠着。不依靠。
肉体。保罗所警告提防的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十分信赖自己的血统和争取得救的行为。关于保罗对“肉体”的解释,见腓3:4-6;见林后11:28;加6:13,14注释。他认为肉体是与灵相争的。
4 其实,我也可以靠肉体;若是别人想他可以靠肉体,我更可以靠着了。
【本会注释】
除了信靠基督之外,他还拥有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所追求的优势。他现在认为他这种肉身的优势对于得救而言是毫无价值的。当上帝选择特殊的见证人来抨击依靠遗传的特权得救的观念时,祂所拣选的人不但拥有以色列所可能引以为豪的一切特征,而且强烈意识到这种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罗的见证就有了真正的力量。他声称出生和教育的任何优势都不能给人带来平安,使人蒙上帝悦纳。
5 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
【本会注释】
我第八天受割礼。保罗不是后来皈依犹太教,成人后才受割礼的。他生来就是犹太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履行了圣约的仪式(见创17:11,12;利12:3;路2:21注释)。
以色列族。指雅各的后裔。
便雅悯支派。保罗所属的支派出了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撒上9:1,2)在军队中 ,他们占据荣誉的位置(士5:14;何5:8)。在王国分裂时期,便雅悯是唯一与犹太结盟的支派(王上12:21)。保罗的名字可能与便雅悯籍的国王扫罗相同。
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可能他暗示他的祖先中没有与异族通婚的。他是一个讲希伯来语的犹太人。关于“希伯来”一词,见徒6:1注释。关于保罗的祖先,见《SDA圣经注释》卷六208-219页。
就。kata.“关于”,“就……而言”。
律法。保罗无疑是指摩西的律法(见罗2:12注释)。严格遵守这部法典是忠实的法利赛人的显著特点。
法利赛人。保罗出身于便雅悯支派,父母是希伯来人,他接受希伯来的教育,这是身不由己的。但他现在列举他个人的决定。他选择作一个法利赛人(见徒22:3;23:6)。保罗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基督以前,没有一个犹太教信徒比他更加为律法主义大发热心(见林后11:12;加1:14注释)。
6 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
【本会注释】
热心。zelos.见约2:17;罗10:2注释。保罗不是一般的法利赛人。他充满精力和热情,积极推行他这个教派的原则,迫害他所认定的异端分子,自以为是在侍奉上帝(见徒8:1,3;9:1;22:4;26:10,11)。
律法上的。为保罗所指的“义”下定义(见罗10:3,4注释)。在腓3:9中,保罗称“因律法而得的义”为“自己”的义,将之与“因信上帝而来的义”进行比较。见加2:21;3:21注释。
义。见太5:6,20;路1:6注释;参腓3:9注释。
无可指摘的。即因着严格遵守律法,在他同信仰者的眼中无可指摘。保罗没有疏忽他认为律法所规定的责任。他过着严格正直的生活。没有人能指责他违背律法。他悔改以前是一个模范的青年人,绝没有一般青年所常犯的罪恶放纵。他的确曾称自己为“罪魁”(提前1:15),“不配称为使徒“(林前15:9),但他从来没有说自己早年的生活是为非作歹,罪迹斑斑的。后来他遇见了基督,认识到他无法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救恩。
7 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
【本会注释】
只是。保罗强调他以前的立场与他成为基督徒以后所接受的立场之间的对比。
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即视第5和第6节所列先天与后天的优势为有益的。保罗从来没有贬低他过去的有利条件。单从人的眼光来看,他认为那些都是光荣而有益的。希腊语的kerde是复数形式的,译为“有益的”。
因基督。因着基督和祂的宗教,保罗把他所有天然的优势都视为没有价值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的基督徒都奉命要作出同样的放弃。凡像保罗那样高兴而全心全意地这样做的人是有福的。
当作。hegeomai.见腓2:3注释。基督的放弃与保罗的放弃形成了对照。
有损的。zemia.“帐本的借方”(罗伯特逊)。原文是单数,而“有益的”则是复数。各种“有益的”事物都因基督而视为一种“损失”。
8 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本会注释】
不但如此。或“毫无疑问”。保罗找不出什么话语可以充分强调他的信念。第8节是第7节的扩展。
万事。在第7节中,保罗说他把先前以为有益的都当作有损的。他在本节中进一步宣称将万事当作有损的。他准备不但放弃前面所提到的事物,而且放弃他所能想象出来的所有事物。即使他拥有一切的荣华富贵,也乐意为认识基督而予以放弃。
当作。与第7节的“当作”同一词根,但采用现在时,说明保罗继续评估他以前的得失。
以。“为了”,“因为”。因着个人认识基督的无比价值,其他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的了。
我主基督耶稣。这个称呼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它说明使徒与救主之间有着亲密的个人交往。保罗在这封信函里所提到耶稣的称呼有:基督(18次),耶稣基督(9次),基督耶稣(8次),主耶稣基督(3次),主耶稣(1次),耶稣(1次),救主(1次),还有几次为“主”。
至宝。保罗知道个人认识基督的价值胜过其他的一切成就。
丢弃万事。zemioo.“损害”,“罚款”。原文是过去时,可能指保罗悔改之时。因跟随耶稣基督,他丧失了一切先天的优势。
看作。虽然过去有损失,我依然这样看待。
粪土。skubala.“废物”。指人和动物的粪便或从桌子上抛弃的食物。后一种意思特别适合于本节。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自认为是天父餐桌上的宾客。他们认为外邦的基督徒就像犬类抢夺他们桌子上掉下来的食物。但保罗改变了这种形象。他认为真正的基督徒正在享受宴席,而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则像犬类(第2节),抢夺保罗所自愿放弃的生为希伯来人的特权。
得着。kerdos.与名词kerdos(“收获”)相关。该词在第7节是复数形式。保罗渴望得到基督,好让基督完全得到他。他愿望之强烈反映在7,8节中三次使用“有损的”。他得着基督乃是最大的“收获”。
9 并且得以在祂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上帝而来的义,
【本会注释】
得以。有人因为是在指末日。但据上下文是指今生。
在祂里面。就是与基督联合(见约15:4-9;林后5:17;加2:20注释)。
自己……的义。见第6节注释。严格地说,人是没有公义的(见罗3:12注释),但保罗是用这句话描述自己的品行。
因律法而得。即基于遵行律法的义。保罗指出这种义是无用的。遵行律法不能洁净人心中的罪污,并提供抵制罪恶的能力。只有通过上帝的恩典改变人心,人才能真正遵守律法(见罗3:31注释)。
有信基督的义。见罗3:22注释。关于因信耶稣基督而来的义,见罗3:22注释。
因信。即依靠信心。人只有信靠耶稣,才能得到来自上帝的义。上帝已藉着基督把祂的义展现出来。
上帝而来的。说明公义的源头乃是上帝。参罗1:17注释。
10 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
【本会注释】
认识。这句话与第8节密切相关。第8节说个人认识基督乃是最大的收获。保罗为了获得这种认识而放弃了万物。他知道获得这种深刻认识的唯一途径就是藉着与祂联合(第9节)。
祂复活的大能。保罗不但希望了解基督复活的大能,而且希望这种能力运作在他心中。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保罗度效法基督的人生。所以他实际上是表达了在他生命中有战胜罪恶之能力的愿望,正如基督拥有这种能力一样。这种能力最终将表现在保罗起死复生的时候。见罗4:25;6:4-11注释。这种曾使耶稣起死复生的能力,是让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复生,并按上帝的形象对他进行再造所必需的。
一同。koinonia.见徒2:42;罗15:16腓1:5注释。这里指一同经历。
受苦。凡与基督联合(第9节),并亲身体验祂复活大能的人,必然与基督同受苦难(见太10:17-24;20:22,23;林前1:5;西1:1:24;彼4:13注释)。这种受苦不单是理论上和道义上的,而且是完全真实的(参提后3:12)。凡是过基督生活的人必然遭遇基督所受到的一些耻辱(约15:18-21;17:14)。保罗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见徒9:16注释)。但他没有畏缩不前。反之,他认为苦难会使他与救主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关于使徒苦难的部分记录(林后11:23-27)显示了他与主同受苦难到了何等的程度。.
效法。保罗希望在凡事上效法他的主,甚至像祂那样死去。这种效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通过保罗的日常生活。保罗效法基督的柔和谦卑,祂无私的爱和献身和祂为人类的罪而痛苦。为了效法基督的精神,他真可以说:“我是天天冒死”(林前15:31);“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加2:20)。保罗的自制和克己有力地见证了救主受死的功效(见林后4:10注释)。二,若有必要,他愿意受死。最后他真的以殉身表明他效法基督。他的殉道就在不久的将来。他曾长期面对死亡的威胁,现在他也绝不退缩(见徒20:22-24)。
11 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
【本会注释】
或者。保罗始终认识到基督徒有背离信仰的可能性(林前10:12;加3:3;5:4)。他现在谦卑地承认自己也有这样的危险(参林前9:27注释)。
得以。hatantao.“来到”(徒16:1;27:12)。引申为“得以”(弗4:13)。
从死里复活。保罗预见自己有份于义人的复活(见帖前4:13-18;林前15:51-57;见启20:5,6注释)。但他并没有低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上帝方面和他自己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12 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所以得着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
【本会注释】
这不是说。即我并不据此认为(参腓4:11,17)。
得着了。lambano(参林前9:24“得奖赏”)。保罗所指的是迄今为止他的全部基督徒经验。他承认自己还没有完全实现在腓3:9,10中所表达的圣洁愿望。他希望因此而消除影响腓利比信徒团结的属灵骄傲(腓2:2-4)。
已经完全了。保罗指的是他过去的经验,而不是他目前的状况。他说自己还没有达到上帝和他自己所希望达到的完美程度。他仍然处在作成自己得救工夫的过程之中(见腓2:12注释)。
追求。保罗可能指的是14节所提到的赛跑。
或者可以得着。表达的是目标,而不是疑惑。
所要我。指基督在带领保罗悔改时所定的目标(徒9:15,16;26:16-18)。
得的。katalambano.原文前面是kao(“也”),暗示保罗不仅追求,而且得到了。
13 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
【本会注释】
弟兄们。保罗用这样称呼是要引起读者的注意。他重提前面几节所已经表达的论据。
以为。logizomai(见罗3:28注释),通常与推论相联系。保罗强调他依据上帝在他前面所树立的标准,对自己属灵状况的估计。
自己已经得着了。见12节注释。
我只有一件事。下文将对此作出说明。保罗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主宣召他的宗旨。他没有分心,没有一方面追求今生的财富和荣誉,一方面又追求得救和将来的冠冕。他属灵造诣的高深和他传道工作的成功,全在于他立志的单纯。
忘记。指心不在焉,而不是遗忘。
背后。保罗知道过去的胜利不论多么辉煌,都不足以保证现在和将来的安全。
努力。epekteino.这个比喻源于赛跑。赛跑时人必须身体前倾,手足伸出。比喻生动地描写了保罗一心一意奔走基督在他前面所指示的道路,根本没有时间好奇而令人遗憾地回头观望。
面前的。保罗没有列举他心中所想到的事。这些事已经包括在他的推论和14节的隐喻中。对于赛跑的人来说,唯一关注的目标就是到达标竿。保罗的属灵赛程也是这样。他所注目的是永生和承受将来产业的目标。基督徒看明这个目标就会忠实而愉快奔跑前面的道路(来12:1,2)。
14 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本会注释】
标竿。skopos.“目标”,与动词skopeo(“窥视”,“侦察”,“远望”)相关(见腓2:4注释)。在《新约》中skopos只出现在本节。在七十士译本里skopos指“箭靶子”(伯16:12;哀3:12)。
直跑。dioko.在12节里译为“追求”。在本节也可以这样理解。保罗的眼睛盯着目标,不看别的东西。他知道胜利者必须心中时刻想着目标和奖赏。赛手不可因掌声和倒彩而分心。他不可松懈,不可倒下,不可停顿,一直往前跑到终点。
在基督耶稣里。上帝的呼召体现在祂儿子的生命中。耶稣的榜样是对信徒的不断鼓励(来12:1,2)。
从上面召。即从天上来的。这个呼召不仅在保罗悔改时临到他,而且以后不段地萦绕在他耳际。上帝不断地呼召基督徒举目向天看。
奖赏。brabeion.“公开比赛中胜利者的奖赏”。在地上的比赛中,冠军只有一位。但在基督徒的比赛中,人人都有胜利和得奖的机会
15 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总要存这样的心;若在什么事上存别样的心,上帝也必以此指示你们。
【本会注释】
所以我们中间。使徒现在把话题从他自己的基督徒生涯转到他的腓利比朋友身上。他机智地自己也包括在勉励的对象之中。
完全。teleioi.“成熟”(见太5:48注释),与nepioi(“孩子”)相对比(林前13:11;弗4:13,14;来5:13,14),指基督徒思想的成熟。这里所表达的观点与腓3:12保罗所说自己并不“完全”的话并不矛盾。本节的“完全”是相对意义的。见太5:48注释。
存这样的心。保罗呼吁所有成熟的基督徒与他抱有一样的基督徒成长观。他劝他们继续努力以达到得奖的目标。
存别样的心。即他们的看法,特别是有关“完全”的看法如果与保罗不一致。使徒并没有要求别人的思维方式与他完全一样。他能宽容不同的看法,深信主会指教真诚的信徒。
指示。apokalupto.“揭开”。保罗深信,如果一个成熟的基督徒没有认识到需要忘记背后,努力达到完全的话,上帝一定会指示他的。当我们认真参加基督徒的赛跑时,上帝会向我们指出教义和做法方面的错误(约16:13;参弗1:17)。
16 然而,我们到了什么地步,就当照着什么地步行。
【本会注释】
到了什么地步。保罗实际上是在说:要总结过去基督徒生命成长的经验,将来继续这样追求。基督徒生长的方法是不变的。不幸有许多基督徒在开始走基督徒道路的时候走得很快,后来走累了,就不再抱有开初的那种精神。他们陶醉于过去的经验,没有去争取新的胜利,获得新的进步。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使得他们心不在焉。昨天的胜利是不够今天所用的。基督徒必须不断地前进。
就当照着什么地步行。“走同样的道路”,“遵照同样的规则”。就是要继续前进。这是出于爱心的劝勉和警告的一部分,如果接受了,就会阻止谬道侵入败坏腓利比教会。
17 弟兄们,你们要一同效法我,也当留意看那些照我们榜样行的人。
【本会注释】
一同效法我。保罗曾就他信徒的心志问题对他们进行劝勉。现在他又提出他自己的生活作为他们效法的榜样。他知道自己随从上帝的旨意已经走出过去,并追求摆在面前的事物。他也知道自己需要继续满腔热情地前进,不可放弃曾给他的基督徒生命的成长带来这么多帮助的方法。所以他有义务鼓励他的腓利比信徒效法他。但他不可以让他们的视线从基督转移到他的身上,而是要以自己的基督徒生活把他们引导到基督面前(参林前4:16;帖前1:6)。
留意看。skopeo.见腓2:4注释。
那些照我们榜样行的人。虽然基督是我们在凡事上唯一的典范,但别人的经验也能鼓励或伤害我们。在教会里有一些人努力按照保罗所描写的方式来生活。他们完全不依靠肉体,一心追求天上的奖赏。本节勉励人效仿这些活着的人。这种效法会给人以鼓舞,并不涉及个人崇拜(参约8:39)。敬虔之人的榜样会激励我们更亲密地与上帝同行(参林前4:16;《教育论》146页)。
我们。就是保罗,提摩太,以巴弗提和其他腓利比信徒所认识的基督教工人。
榜样。tupos.见罗5:14注释。
18 因为有许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我屡次告诉你们,现在又流泪的告诉你们:
【本会注释】
许多人行事。关于18和19节所描写之人的身份,有各种说法:1,指坚持犹太教礼仪的人(见第2节注释);2,指离道的自称基督徒者(参罗16:17,18);3,指对信徒产生危害影响的背道者。
十字架的仇敌。如果这些人公开反对十字架,否认基督的赎罪牺牲,他们对于教会的危害就不会那么大。他们似乎自称是救主的门徒。但他们的生活却表明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福音的大能。他们专以地上的事为念(19节)。“与世俗为友就是与上帝为敌”(雅4:4)。道德沦丧只能是与十字架为敌的。因为基督受死是为了使我们圣洁。
我屡次告诉你们。在保罗第一次访问腓利比的时候(徒16:12),或通过信件,或在后来可能对他们的访问时。
流泪。这句充满深情的话说明保罗对背道的基督徒的关怀超过了对外邦堕落的人。他对这些的爱使他流泪。
19 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
【本会注释】
他们的结局。这些“十字架的仇敌”必将走向最后的灭亡。
沉沦。apoleia(见约17:12注释),常指丧失永生。
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为肉体的食欲所左右。他们自夸享有自由,却滥用了这种自由(参罗16:18;彼后2:12,13,19)。他们活着不是为了荣耀上帝,而是为了放纵和满足肉体的欲望。
羞辱。他们所夸耀的自由变成了耻辱。
专以地上的事为念。他们把地上的事放在属灵的事之上。这是十字架仇敌的特征之一。娱乐,财富和虚荣已经俘虏了许多人的心,妨碍了他们在属灵上成长,使他们成为基督十字架的仇敌。
20 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
【本会注释】
我们却是。保罗现在把真正基督徒的心志与18,19节所描写世俗之徒的观念进行对比。他强调基督徒虽然生活在世上,他们却是天国的公民(参弗2:19;西3:3;约壹3:2)。
天上的。基督徒要经常想到自己是天国的公民。归属感会赋予人以忠诚的心。他不论住在哪里,都要在行为表现上无愧于他光荣的公民身份。对于我们在天上生活的思念,将引导我们在地上的生活。我们所期待在来生所体验的纯洁,谦卑和温柔,可以表现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我们的行动应证明自己是天国的公民。我们与别人的交往应使天国对他们产生吸引力。
国民。politeuma(参腓1:27)。
等候。apekdechomai(见罗8:19注释),表达了等候的人殷切的期待。Apekdechomai经常与基督复临的有福盼望联系在一起(参罗8:19,23,25;加5:5;来9:28)。凡期待祂来临的人将要为此作准备(参约壹1:3注释)。他们会觉得地上的事是无足轻重的,因为这个世界的历史即将结束。他们盼望天上的生活,时刻期待主的显现。
主耶稣基督。见腓2:5注释。
21 祂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
【本会注释】
那能叫。基督保证把我们卑贱的身体改变成与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乃是靠着祂治理一切受造之物的大能。
万有。见论前15:27,28注释。人类身体和品格的改变乃是基督统治权柄的表现。祂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各种受造之物都归服于祂神圣的统治。
归服。hupotasso.见林前15:27注释。
大能。energeia.在这里指超自然的能力(参腓2:13注释)。
我们这卑贱的身体。与圣徒在来生所要拥有的荣耀身体形成对比。
改变形状。metaschematizo(见林前4:6注释;参林后11:13-15)。源于meta(“依照”)和schema(“形状”),既保留原来的意思,也暗示赎民的身体将有急剧的变化。
祂自己荣耀的身体。因为祂已经得了荣耀。参复活的圣徒所将拥有是“属灵身体”(见路24:39;林前15:42-49注释;见约20:17,25,27;《历代愿望》928页)。赎民不仅将拥有基督的品格,还将拥有不朽的身体,与耶稣复活以后所拥有的身体相似(见林前15:51-53注释)。这种改变完成了保罗所想念的救赎工作。基督徒就与他的主完全相似了。
相似。保罗在第10节中说明基督徒的生活必须与基督的生活相似。他现在指出他们的身体最终也要变得与基督相似。
腓立比书4章
提要:1.特殊的劝勉。4.一般的劝勉。10.表示他很高兴他们慷慨帮助处于囚禁中的他,不仅满足了他个人的需要,更显示上帝的恩在他们心中。19.结束的祈祷和问候。
1 我所亲爱、所想念的弟兄们,你们就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我亲爱的弟兄,你们应当靠主站立得稳。
【本会注释】
我所亲爱、所想念的弟兄们。保罗的原著是没有分章的。他总结了3:20,21的勉言,劝信徒要坚定信仰。他似乎找不出更合适和话语来表达他对腓利比信徒的爱意,就把深情的话语汇集在一起,强调“亲爱”二字。他重复了腓1:7中的意思,说他很想见他们。
喜乐。使徒为腓利比信徒而高兴。保罗在说到帖撒罗尼迦信徒时也用了同样的话(帖前2:19)。
冠冕。steko(见腓1:27注释)。指胜利者的花冠,而不是王冠(见太27:29;启12:3注释)。腓利比信徒是保罗胜利的冠冕,证明他没有白跑(腓2:16)。
靠主。这是保罗常用的说法,大约用了40来次(罗16:2,8,11-13,22等)。见罗8:1对相应的词语“在基督耶稣里”的注释)。
站立得稳。steko(见腓1:27注释)。鉴于腓3:20和1节所描述的光荣前景,保罗鼓励腓利比信徒要站立得稳,嘱咐他们要与天国的公民身份相称。。
2 我劝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
【本会注释】
劝。parakaleo(见太5:4注释)。保罗分别劝勉两位教会的成员,可能暗示他们都有错。但在这件事上,保罗并没有说明谁是谁非。今天,当教会的成员发生矛盾时,每一个人都要设法与对方和好,不要等对方先采取主动(见太18:15注释)。
友阿爹。意为“前程似锦”。友阿爹和循都基都是希腊女性的名字。关于马其顿教会中妇女的杰出作用,见徒16:13;17:4,12注释。
循都基。Suntuche,源于suntungchano(“会见”),故可能意为“快乐相识”。
同心。友阿爹和循都基可能意见有分歧,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整体教会而言,这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在一个和平有秩的团契中,任何小问题都可能带来困扰。所以保罗引用他在书信前面的教训(见腓2:2注释),再次提出了“在主里”的观念。如果每一个人都与基督同心,他们就会彼此和谐。与基督在属灵上的联合是治疗教会弊病的良方。
3 我也求你这真实同负一轭的,帮助这两个女人,因为她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还有革利免,并其余和我一同做工的,他们的名字都在生命册上。
【本会注释】
我也求。erotao,在《新约》中常有“劝”的意思(参太15:23;可7:26;路7:3等)。
真实同负一轭的。gnesios suzugos.有的注释家认为这是暗指保罗的一位助手。他们提出了几个可能的人选。也有人认为suzugos是一个男性的人名,故把它译为Syzygus(西基格斯)。他们认为保罗在这里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是在说:“西基格斯,名副其实的同负一轭者”。这种解释有圣经和古典文献的依据。那时在专有名词上运用双关手法是很常见的(参提后1:16的“阿尼色弗”和门10的“阿尼西母”)。
帮助。保罗希望他能帮助这些妇女和好。
劳苦。sunathleo(见腓1:27注释)。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忠心的妇女曾经给予保罗的积极帮助。她们现在产生了不和。没有什么事比教友间的争吵更能危害基督教的事业了。
革利免。Klemes,据说意思是“温柔”。没有什么合理的依据证明他就是著名的罗马主教革利免(约于公元90-99年)。他似乎是腓利比教会的普通成员,但很活跃。原文结构把他与帮助保罗的“这两个女人”相联系,而没有表明他是与“同负一轭”者一起做和睦工作的。
一同做工的。参腓2:25。腓利比信徒是优秀的传道者。他们为保罗的传道工作提供了许多同工。
生命册。在古时自由的城邦均有一本记录所有享受公民权利之人的名册(参赛4:3;结13:9注释)。保罗在这里指的是天上的册子。里面记载着天国公民的名字(见出32:32;但7:10;12:1;路10:20;启3:5注释)。在这本册子里一定还记载着保罗在信所没有提到的其他同工的名字。
4 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
【本会注释】
常常。上帝是始终如一的(见玛3:6;来13:8;雅1:17注释)。祂的慈爱,祂的看顾和祂的权能在顺境和逆境中都是不变的。基督赐给人内心的平安,不受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因此以基督为中心的心能享有长久的喜乐。
喜乐。见腓3:1注释。保罗不厌其烦地重申表现圣洁的喜乐乃是基督徒的主要责任和特权之一。
我再说。使徒重复他的勉言,仿佛预见到在逆境失去喜乐的一切不良状况。
5 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
【本会注释】
叫众人知道。基督徒的忍耐不仅要表现对待同道上,也要表现在对待非信徒上。
谦让的心。eoieikes.指温柔,谦卑,忍耐,宽容,与骄傲自满,追求私利相反。相关的epieikeia在林后10:1中译为“谦卑”。
主已经近了。可与林前16:22的Maranatha(“主必要来”)相对照(见该节注释)。主的临近似乎是基督徒的口令,不但指祂在日常生活中的同在,也是指祂复临的前景。见《罗马书》第13章补充注释。
6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
【本会注释】
一无。这句话消除了一切不信忧虑的借口。凡是有关基督徒平安的事情,不论大小,上帝都不会予以忽视。祂知道我们的需要,希望我们得到对我们有益处的一切福气。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来承担本来可以交托给祂的挂虑呢?
挂虑。merimnao(见太6:25注释)。保罗劝人不要忧虑。那些在人生的困难中依赖自己的人免不了有这样的忧虑。我们可以因草率和粗心而沉湎于忧虑之中,也可以超脱这种忧虑,“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祂顾念你们”(彼前5:7)。一想到主快来临,我们就会摆脱一切世俗的忧虑,以谦让的心态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见太6:33;彼前5:7注释。
只要。说明基督徒不必为今生的事务忧虑。藉着祈祷,他可以把一切需要都告诉上帝。
凡事。前面的“一无”相对照。
祷告、祈求。这两个词在弗6:18;提前2:1;5:5中也用在一起。祷告似乎是泛指的,而祈求则是特指的(见腓1:4注释)。
感谢。祈祷中必须有感谢,永不可缺乏。感谢会使我们想起过去的恩典,从而预备我们领受更大的福气。保罗自己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不断感恩的榜样(见腓1:3注释)。
告诉。不只是告诉上帝我们的需要。因为我们在求告以前祂已经知道了这一切(见太6:8注释;见《善恶之争》525页)。。
7 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本会注释】
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指“上帝所赐的平安”或“来自上帝的平安”,同“与上帝和好”不是一个概念(罗5:1),但这是“与上帝和好”所带来的结果。保罗说明这样的平安将赐给那些时常祈祷的人(腓4:6)。基督徒也许不能与所有的人和好(来12:14;见罗12:18注释),但这不影响他内心接受来自上帝的平安。这样的平安有赖于对上帝的信心和亲身体验祂的能力和眷顾。它来自感受祂的时常同在,并能产生孩子般的信靠和敬爱。见约14:27;罗1:7;5:1;西3:15;帖后3:16注释。
出人。huperecho.“超越”。
意。nous.有好几层意思:1,理解力,理解;2,推理;3,判断力;4,思维方式,思想,情感。nous在《新约》中出现24次。保罗在本节的意思可能是:1,上帝的平安超越我们的思维能力,以克服忧虑;2,上帝的平安超越我们的最高想象力。第二层意思可能性大一些,因为这符合保罗喜欢用这样的口吻表述重要话题的习惯(参弗3:20)。只有亲身体验这种平安的人才能完全理解这层意思。
在基督耶稣里。意为上帝的平安将保守信徒与基督联合,或上帝的平安将保守“在基督耶稣里”的人。关于保罗运用“在基督里”一词,参腓1:1;2:1;见罗8:1注释。
保守。上帝的平安就像卫兵一样,保守着情感和思维抵制忧虑。
心怀。《新约》中的“心”是指思想,意愿和情感的所在(见太5:8,28;12:34;罗1:21注释)。
意念。noemata.思想,宗旨,心理活动。
8 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
【本会注释】
我还有未尽的话。
我还有未尽的话。见腓3:1注释。保罗在这里总结了他对于腓利比教会的勉言。
凡是真实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真实。圣经的真实观源于对上帝和基督本性的认识。祂们是一切真实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讲,“凡是真实的”是指一切在道德上和属灵上真实的事情,是与“真理”(约14:6)之主联合的结果。
可敬的。semna.指值得尊敬的事物。
公义的。dikaia.其单数是dakaios(见太1:19注释),指纯洁,谦恭,无可指责的事。
清洁的。虽然包括两性关系的清洁,但不限于这个方面。因为在基督徒的心中,应该还存有其他方面的清洁。例如他应该在欲望,理想和动机方面清洁(见太5:8注释)。
可爱的。即友善的,惹人喜爱的。
有美名的。euphema.指有良好的名声,是一切与基督徒的理想相符合的事物。
若有什么。参2:1注释。指一切理想的品质,故一一予以列举。
德行。arete.有多方面的意思。但本节主要指优秀的品德。
称赞。epainos.满意,赞扬。
思念。logizomai(见腓3:13注释),就是要思索这些美德,使之在你们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基督徒品格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思考。所以保罗总结了思维活动的进程。我们不要去考虑与别人的差别,专注于自己每天的需要,而是要积极思考美好的品德。
9 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上帝就必与你们同在。
【本会注释】
所学习的。指信徒从保罗的教导中所学到的。
所听见的,所看见的。教师的生活和他的教导是一样重要的。保罗认识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所以他有充分的把握让读者效法他的榜样。
这些事。保罗从思考转到行为,想腓利比信徒指出他自己的生活。他住在他们中间时,乃是第8节所说美德的范例。
去行。prasso.保罗鼓励他的信徒实行他在他们中间所表现的美德。
赐平安的上帝。上帝是平安的根源和赐予者。祂与那些思想和行为都清洁的人同居,并把祂的平安带给他们(见腓4:7;罗15:33注释)。
10 我靠主大大的喜乐,因为你们思念我的心如今又发生;你们向来就思念我,只是没有机会。
【本会注释】
我靠主大大的喜乐。如果保罗在这里运用了希腊书信的过去不定式(见腓2:25注释),他就是在实行他对教会的劝勉(腓4:4)。他自己也高兴,正如他吩咐他们所作的那样。
你们思念我的心。保罗想到了腓利比信徒设法减轻他先是在哥林多(15节),后是在罗马所受试炼的慎密计划(腓2:25;4:18)。。
发生。anathllo.“长出”,“重新变绿”,意为树木在冬天过后长出新枝,寓指停顿以后重新活动。保罗并没有责怪朋友们疏忽的意思,因为他知道早些时候他们不可能帮助他。
思念。保罗知道,虽然环境不允许教会给予他实际的帮助,但是教友们仍一直希望改善他的状况。
没有机会。障碍不是很大。腓利比信徒只是暂时没有机会把礼物带给使徒。
11 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
【本会注释】
缺乏。husteresis(见可12:44注释)。说明了保罗的心态。他虽然遭到了囚禁,却没有利用自己的苦难来博取同情。
无论在什么景况。保罗在任何环境中都知足。这种心态与追求更高属灵经验的理想并不矛盾(腓3:12-14)。如果我们能像上帝那样看到未来,我们就会认识到各种经历都是我们所必需的(《历代愿望》第224,225页)。
知足。autarkes.“满足”,“不在乎外部环境”。保罗的满足是凭着基督所赐的新生命,因为不是保罗在应付环境,而是住在他里面的基督在应付(见加2:20;腓4:13;提后1:12注释)。
我已经学会了。保罗已经学到了教训,并不断地予以运用。这个教训可能是在他悔改的时候学到的。因为他以后在不同境遇中的反应,证明他相信所临到的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的许可(见罗8:28;林前0:13;林后12:7-9)。
12 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
【本会注释】
处卑贱。保罗所指的是肉身方面的匮缺,而不是属灵上的贫乏。
处丰富。保罗的心态十分稳定,不受任何环境所影响。
或饱足。chortazo.原指喂饱动物。这里指让人吃饱。
或饥饿。见林后11:27注释。
或缺乏。hustereo(见罗3:23注释)。
随事随在。就是在任何环境下。
得了秘诀。mueo.原指在所谓神秘宗教的秘密仪式中指教人(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91页〉。可译为“了解秘密”(RSV版)。
13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本会注释】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有文本在这句话后面还有“基督”。保罗认识到基督是他力量的源泉。他自己没有任何值得夸口的。所需要做的事情都是靠着基督所赐的能力来做的。只要基督徒忠实地服从上帝的命令,上帝就会为他们工作的成功负责(《天路》333,363页;《证言》卷八16页)。在基督里有完成任务,抵制试探,无怨无恨地忍受苦难的力量。在祂里面有帮助我们每日成长的恩典,有鼓舞我们参加无数战斗,从事献身服务的勇气。
凡事都能做。ischuo.“有能力”,“能够”。
14 然而,你们和我同受患难原是美事。
【本会注释】
同受。sugkoinoneo.源于sun(“在一起”)和koinoneo(“成为分享者”,见罗12:13注释)。保罗珍视他腓立比朋友的同情和友谊,胜似他们的捐赠。他认为捐赠是他们爱心的证据。
美事。保罗没有抱怨自己的命运,也可以不用腓立比信徒的捐赠,但他仍要表扬腓立比信徒对他的慷慨帮助。使徒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他承认他们的捐献对于双方来水都是福气。
15 腓立比人哪,你们也知道我初传福音离了马其顿的时候,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
【本会注释】
初传福音。无疑指保罗第一次在腓立比工作的时候。
离了马其顿。指保罗匆匆离开庇哩亚的时候(见突17:13,14注释)。
授受的事。指保罗接受腓立比教会的奉献。
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sugkoinoneo(“供给”,见14节注释)。保罗一般都拒绝馈赠,宁可自食其力(见凸18:3;20:34;林前4:12注释)。但他在哥林多同意接受马其顿弟兄的捐赠(林后11:9)。他对帖撒罗尼迦教会所说的话(帖前2:9;帖后3:8)排除了部分捐献来自帖撒罗尼迦的说法。从《腓立比书》中我们得知,他只收到腓立比的捐献。使徒似乎因此而特别重视他的腓立比朋友。
16 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的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
【本会注释】
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保罗回忆腓立比信徒在他被迫逃离马其顿以前就已经帮助他。他离开腓立比不久,仍在下一站帖撒罗尼迦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帮助他了。
一次两次的。他们的慷慨不是昙花一现的。他们接二连三地接济他们所敬爱的使徒。
供给我的需用。满足我的所需。
17 我并不求什么馈送,所求的就是你们的果子渐渐增多,归在你们的账上。
【本会提要】
所求的。保罗不求更多的礼物,也没有轻看腓立比信徒以前的善行。他所关心的是更高的属灵造诣。
果子。保罗渴望看到腓立比信徒在基督的恩典中成长,结出更多圣灵的果实。
增多。“丰富”。
归在你们的账上。保罗认为基督徒的善行会丰富他们今生的生活,并在最后的审判显示人生的本质时提供有利于他们的记录。
18 但我样样都有,并且有余。我已经充足,因我从以巴弗提受了你们的馈送,当作极美的香气,为上帝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
【本会注释】
我样样都有。见太6:2;腓4:12注释。
我已经充足。保罗想到那些帮助他的人。
以巴弗提。见腓2:25注释。
当作极美的香气。《旧约》里也用同样的话来描述奉献给上帝,蒙祂悦纳的祭物(见创8:21;利1:9,13,17)。保罗用这个引喻指腓立比教会送给他的礼物。参弗5:2。
所喜悦的。euarestos.参罗12:1。
祭物。指通过以巴弗提所带来的捐赠。这是乐意的奉献,是出于对上帝和对人的感激的爱(参来13:16)。凡出于爱心善待别人,就如奉献给上帝的,蒙祂悦纳的祭物。
19 我的上帝必照祂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本会注释】
我的上帝。保罗把这些礼物当作是献给他所侍奉的上帝的。他实际上是在说:“上帝必接纳你们的捐赠作为奉献给祂的。你们供给我的需求。祂也必供给你们的一切需求”。上帝不会偏留任何好东西不给义人的(见诗84:11)。祂为挪亚和他一家在洪水中提供了逃生之路(创7:1),保存了在旷野飘流以色列民(申29:5)。
荣耀。有人认为“荣耀”是指“丰富”,因为“丰富”储藏在天国的“荣耀”中。有人把“荣耀”与“充足”联系起来,暗示来生的报赏。第二种理解限制了上帝的作为,因为上帝完全能满足基督徒今生和来生的需要。
丰富。这种“丰富”是无限的(诗24:1;50:10-12;该2:8),足以补偿腓立比信徒对保罗的帮助。
在基督耶稣里。或“藉着与基督耶稣的个人联系。上帝的恩慈都是藉着基督赐给人类的;凡与救主联络的人都能享受。见林后1:20;弗2:4-7注释。
都充足。上帝会满足基督徒的一切需求。祂差遣乌鸦供应流亡中的以利亚(王上17:6),保存了火窑中三位年轻人的性命(但3:27),差派天使作为服役之灵为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服务(来1:14)。到了末日基督复临的前夕,局面会更加严峻,但上帝儿女的饮食是会得到保障的(见赛33:16注释)。凡侍奉上帝的人不必担心祂会抛弃他们。凡先求上帝国度的人必额外得到一切所需要的东西(见太6:33注释)。
20 愿荣耀归给我们的父上帝,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本会注释】
荣耀。关于“荣耀”的意义,见罗3:23注释。关于荣耀颂,见罗3:23;加1:5注释。
我们的父上帝。保罗在19节说到“我的上帝”。但现在他把腓利比信徒包括在这个大家庭之中,鼓励他们一同赞美上帝。
直到永永远远。见启14:11注释。
21 请问在基督耶稣里的各位圣徒安。在我这里的众弟兄都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请问……安。aspazomai(见罗16:3;帖前5:26注释)。
在基督耶稣里。既能修饰“问安”(参罗16:22;林前16:19),也能修饰“圣徒”,如腓1:1。
各位圣徒。保罗希望向所有的腓利比信徒问安。关于“圣徒”,见罗1:6注释。
众弟兄都问你们安。保罗称与他在一起的人为“弟兄”,尽管除了提摩太以外,他们的想法与他并不一致(腓2:20,21)。从《歌罗西书》(西4:10-15)和《腓利门书》)(23,24节)中可以看到在他被囚的不同阶段与他同在的一些人员名单。我们不知道这时究竟有多少人与他在一起。
22 众圣徒都问你们安。在凯撒家里的人特特地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众圣徒。指罗马教会的一般成员,以别于“众弟兄”(21节)。
凯撒家里的人。“家里”(oikia)指皇帝宫廷的随从人员。在保罗被囚的尼禄时代(见《SDA圣经注释》卷六83,84页),宫廷的人员无疑是很多的。本节表明宫廷中一些仆从,包括自由民和奴隶,已经成为基督徒(《使徒行述》463页)。他们特别希望问候腓利比信徒。尼禄的一些随从成为基督徒,表明福音的工作在最艰险最恶劣的环境中取得了成果(《使徒行述》465,466页)。。
特特地。或“专门”。
23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们心里!
【本会注释】
主耶稣基督的恩。见加6:18注释。
常在你们心里。或“常与你们同在”(参加6:18)。有的文本最后还有“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