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数记34章
1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2 “你吩咐以色列人说:‘你们到了迦南地,就是归你们为业的迦南四境之地,
3 南角要从寻的旷野,贴着以东的边界;南界要从盐海东头起,
4 绕到亚克拉滨坡的南边,接连到寻,直通到加低斯巴尼亚的南边,又通到哈萨亚达,接连到押们,
5 从押们转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为止。
6 西边要以大海为界,这就是你们的西界。
7 北界要从大海起,划到何珥山;
8 从何珥山划到哈马口,通到西达达,
9 又通到西斐仑,直到哈萨以难。这要作你们的北界。
10 你们要从哈萨以难划到示番为东界。
11 这界要从示番下到亚延东边的利比拉,又要达到基尼烈湖的东边;
12 这界要下到约旦河,通到盐海为止。这四围的边界以内,要作你们的地。’”
13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说:“这地就是耶和华吩咐拈阄给九个半支派承受为业的。
14 因为吕便支派和迦得支派按着宗族受了产业;玛拿西半个支派也受了产业。
15 这两个半支派已经在耶利哥对面、约旦河东向日出之地受了产业。”
16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17 “要给你们分地为业之人的名字,是祭司以利亚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
18 又要从每支派中选一个首领帮助他们。
19 这些人的名字:犹大支派,有耶孚尼的儿子迦勒;
20 西缅支派有亚米忽的儿子示母利;
21 便雅悯支派有基斯伦的儿子以利达;
22 但支派有一个首领,约利的儿子布基;
23 约瑟的子孙玛拿西支派有一个首领,以弗的儿子汉聂;
24 以法莲支派有一个首领,拾弗但的儿子基母利;
25 西布伦支派有一个首领,帕纳的儿子以利撒番;
26 以萨迦支派有一个首领,阿散的儿子帕铁;
27 亚设支派有一个首领,示罗米的儿子亚希忽;
28 拿弗他利支派有一个首领,亚米忽的儿子比大黑。”
29 这些人就是耶和华所吩咐,在迦南地把产业分给以色列人的。
箴言25章
1以下也是所罗门的箴言,是犹大王希西家的人所誊录的。
2将事隐秘,乃 神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
3天之高,地之厚,君王之心也测不透。
4除去银子的渣滓,就有银子出来,银匠能以作器皿;
5除去王面前的恶人,国位就靠公义坚立。
6不要在王面前妄自尊大,不要在大人的位上站立。
7宁可有人说:请你上来,强如在你觐见的王子面前叫你退下。
8不要冒失出去与人争竞,免得至终被他羞辱,你就不知道怎样行了。
9你与邻舍争讼,要与他一人辩论,不可泄漏人的密事,
10恐怕听见的人骂你,你的臭名就难以脱离。
11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12智慧人的劝戒,在顺从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环和精金的妆饰。
13忠信的使者,叫差他的人心里舒畅,就如在收割时,有冰雪的凉气。
14空夸赠送礼物的,好像无雨的风云。
15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
16你得了蜜吗?只可吃够而已,恐怕你过饱就呕吐出来。
17你的脚要少进邻舍的家,恐怕他厌烦你,恨恶你。
18作假见证陷害邻舍的,就是大槌,是利刀,是快箭。
19患难时倚靠不忠诚的人,好像破坏的牙,错骨缝的脚。
20对伤心的人唱歌,就如冷天脱衣服,又如碱上倒醋。
21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饭吃,若渴了,就给他水喝;
22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耶和华也必赏赐你。
23北风生雨,谗谤人的舌头也生怒容。
24宁可住在房顶的角上,不在宽阔的房屋与争吵的妇人同住。
25有好消息从远方来,就如拿凉水给口渴的人喝。
26义人在恶人面前退缩,好象趟浑之泉,弄浊之井。
27吃蜜过多是不好的,考究自己的荣耀也是可厌的。
28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
1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
2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
3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
4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
5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
6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
7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
8你们上去过节吧!我现在不上去过这节,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
9耶稣说了这话,仍旧住在加利利。
10但他弟兄上去以后,他也上去过节,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
11正在节期,犹太人寻找耶稣说:“他在哪里?”
12众人为他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
13只是没有人明明地讲论他,因为怕犹太人。
14到了节期,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
15犹太人就希奇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
16耶稣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
17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 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18人凭着自己说,是求自己的荣耀;惟有求那差他来者的荣耀,这人是真的,在他心里没有不义。
19摩西岂不是传律法给你们吗?你们却没有一个人守律法。为什么想要杀我呢?”
20众人回答说:“你是被鬼附着了!谁想要杀你?”
21耶稣说:“我做了一件事,你们都以为希奇。
22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其实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起的),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
23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吗?
24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
25耶路撒冷人中有的说:“这不是他们想要杀的人吗?
26你看他还明明地讲道,他们也不向他说什么,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基督吗?
27然而我们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只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
28那时,耶稣在殿里教训人,大声说:“你们也知道我,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你们不认识他,
29我却认识他,因为我是从他来的,他也是差了我来。”
30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
31但众人中间有好些信他的,说:“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
32法利赛人听见众人为耶稣这样纷纷议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打发差役去捉拿他。
33于是耶稣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
34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
35犹太人就彼此对问说:“这人要往哪里去,叫我们找不着呢?难道他要往散住希腊中的犹太人那里去教训希腊人吗?
36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37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38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
39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
40众人听见这话,有的说:“这真是那先知。”
41有的说:“这是基督。”但也有的说:“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
42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
43于是众人因着耶稣起了纷争。
44其中有人要捉拿他,只是无人下手。
45差役回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他们对差役说:“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
46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
47法利赛人说:“你们也受了迷惑吗?
48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
49但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
50内中有尼哥德慕,就是从前去见耶稣的,对他们说:
51“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
52他们回答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
民数记34章
提要:1 迦南的边界。16 负责分地之人的名字。
1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本会注释】
与上帝晓谕摩西有关定居迦南之事的地点相同(民33:50),因为从那以后他们还没有移动过。
2 “你吩咐以色列人说:你们到了迦南地,就是归你们为业的迦南四境之地,
【本会注释】
就是进入约旦河和地中海之间(见民32:32;书22:11,32)。
3 南角要从寻的旷野,贴着以东的边界;南界要从盐海东头起,
【本会注释】
南角。直译是“南边”。
盐海。就是死海,东部和南部边界的交汇处。在结47:18中,先知称之为“东海”(又见创14:3;申3:17;4:49)。
4 绕到亚克拉滨坡的南边,接连到寻,直通到加低斯巴尼亚的南边,又通到哈萨亚达,接连到押们,
【本会注释】
绕到。就是边界线向西南方向绕。
亚克拉滨坡。就是“蝎子的通道”,暗示附近的蝎子很多(见书15:3;士1:36)。一般被认定为撒法道(Naqb es-Safa),是一条从亚拉巴朝西北方向的通道,有24公里长。
寻。寻的旷野可能就是因该地而得名的。该地只在这里和书15:3中提到。
加低斯巴尼亚的南边。见民13:17,32注释。
哈萨亚达。参书15:3该地的缩略名称亚达珥,而希斯伦则是另一个地方。哈萨亚达已被认定为库迪拉废墟(Khirbet el-Qudeirat)。
押们。尚未认定。有些注释家认为是现在的科塞米泉(`Ain el-Qoseimeh)。
5 从押们转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为止。
【本会注释】
转。指朝更西方向。
埃及小河。不是尼罗河,而是阿里施河(Wadi el-`Arih)。成为以色列的西部边界,直到在迦萨以南约80公里处流入地中海。这将是以色列人与埃及的边界。
6 “西边要以大海为界;这就是你们的西界。
【本会注释】
大海。指地中海。
7 “北界要从大海起,划到何珥山,
【本会注释】
何珥山。不是以东边界的何珥山(民20:22;33:38)。那是亚伦逝世的地方。这座山的位置不详;有些注释家认为它是黎巴努斯山或黎巴嫩山的一个支脉。
8 从何珥山划到哈马口,通到西达达,
【本会注释】
哈马口。或者是俄隆提斯河谷,或者是该河谷位于哈马西南110公里的黎威(Lebweh)。“口”字的原文指某个地方的入口,而不是指哈马本身。当一个人从南面前往哈马时,黎威或俄隆提斯河谷都可以被称为“哈马口”。
9 又通到西斐仑,直到哈萨以难。这要作你们的北界。
【本会注释】
西斐仑。无法确定其现在的地理位置。有人认为是结47:16中西伯莲的不同拼法。
哈萨以难。标志着北部边界的顶端,系边界的东北角(见结47:17;48:1)。目前被认定为盖尔亚坦(Qaryatein)。该希伯来语地名意为“泉水之庭”,可能是指一处封闭的泉水。
10 “你们要从哈萨以难划到示番为东界。
【本会注释】
示番。地理位置不详。标志着东部边界的南端。
11 这界要从示番下到亚延东边的利比拉,又要达到基尼烈湖的东边。
【本会注释】
利比拉。肯定在约旦河附近,但具体位置不详。
亚延。直译为“泉”。但由于没有其他地名与它合用,故无法确定亚延的位置。
基尼烈湖。就是加利利海。基尼烈湖,该地名可能来自书19:35所提到的地方(又见申3:17)。“边”指加利利海东北边的山坡。译为“坡”较好。
12 这界要下到约但河,通到盐海为止。这四围的边界以内,要作你们的地。”
【本会注释】
这界。就是东部边界。
13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说:“这地就是耶和华吩咐拈阄给九个半支派承受为业的;
【本会注释】
九个半支派。两个半支派定居在约旦河东(见第14,15节)。
14 因为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按着宗族受了产业,玛拿西半个支派也受了产业。
15 这两个半支派已经在耶利哥对面、约但河东、向日出之地受了产业。”
【本会注释】
约旦河东。或译为“约旦河那边”。
16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17 “要给你们分地为业之人的名字是祭司以利亚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
【本会注释】
指定负责人员。他们所作的决定将受到尊重(见民26:54,55)。注意以利亚撒和约书亚要在帐幕门口,在上帝面前监督土地的划分(书18:6,8,10;19:51)。
18 又要从每支派中选一个首领帮助他们。
【本会注释】
有受人尊敬的权威人士与大祭司撒以利亚和军队统帅约书亚配合。这样就确保了领土划分的公平和公正。
19 这些人的名字:犹大支派有耶孚尼的儿子迦勒。
20 西缅支派有亚米忽的儿子示母利。
【本会注释】
示母利。就是撒母耳(见撒上1:20;代上7:2)。
亚米忽。见民1:10。
21 便雅悯支派有基斯伦的儿子以利达。
【本会注释】
以利达。民11:26为伊利达。
22 但支派有一个首领,约利的儿子布基。
【本会注释】
布基。见拉7:4;代上25:4,13为布基雅。
23 约瑟的子孙玛拿西支派有一个首领,以弗的儿子汉聂。
【本会注释】
汉聂。见代上7:39。
24 以法莲支派有一个首领,拾弗但的儿子基母利。
【本会注释】
基母利。其他地方也有这个名字,但指的是别人(创22:21;代上27:17)。
25 西布伦支派有一个首领,帕纳的儿子以利撒番。
【本会注释】
以利撒番。见民3:30。
26 以萨迦支派有一个首领,阿散的儿子帕铁。
【本会注释】
帕铁。见撒下3:15。
圣经有关分给各支派的土地的准确记录,突出体现了从事上帝圣工所需要的条理性。不可以碰运气;凡事都必须精心策划和实施。
27 亚设支派有一个首领,示罗米的儿子亚希忽。
28 拿弗他利支派有一个首领,亚米忽的儿子比大黑。”
29 这些人就是耶和华所吩咐、在迦南地把产业分给以色列人的。
箴言25章
提要:1 关于君王,8 避免争吵和其他事的缘由。
1 以下也是所罗门的箴言,是犹大王希西家的人所誊录的。
【本会注释】
誊录的。原指“移动”,后来指“抄写”。这些箴言显然是从其他作品或文集中抄录的,或源于一些口头材料。在协助抄写的人中,可能有先知以赛亚,书记舍伯那和史官约亚(王下18:18;参代下26:22)。
2 将事隐秘乃上帝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
【本会注释】
上帝的荣耀。上帝的无限乃是祂的荣耀。所以祂的许多事要向人被罪遮暗的有限心灵隐藏(申29:29)。我们现在所无法充分理解的圣经奥秘,证明圣经是上帝的话语。
君王的荣耀(kabod)。“荣耀”的原文与上半句相同。
将事察清。一个统治者必须确保让最卑微的人能得到他们应得的公正,才能使他的臣民满意。他的荣耀就让百姓了解他已查明重大事件的全部细节,并按严格的公正予以解决。
3 天之高,地之厚,君王之心也测不透。
【本会注释】
天。大气层的厚度是可以测定的。但星空的高度则无法确定。高倍数的新型望远镜虽能观察很远的距离,却不能测定星空的界限。所以天的高度是无法测度的。每一个新的发明都证明还有更远的距离需要探索。
地。正如人类无法进入太遥远的外层空间,他们对地球内部的探测也十分有限。利用声波的探测和对地震的研究,确已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但对于地球核心部分物质的了解仍与所罗门的时代一样缺乏。
测不透。正如我们无法测透天之高和地之厚,人们也无法测透君王的心。就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即使是自以为靠奉承讨国王欢心的侍臣,也从来不知道自己何时会被另一个人所取代。
4 除去银子的渣滓就有银子出来,银匠能以做器皿。
【本会注释】
银匠。“熔炼者”。关于除去杂质,见诗12:6;结22:20;玛3:3。
5 除去王面前的恶人,国位就靠公义坚立。
【本会注释】
除去银子的杂质,会使银子美丽而坚固。同样,除去宫廷中奉承国王,引诱他犯罪的恶人,也会使国家提高威望,得到巩固。统治者自己应该负起责任识别和去除不称职的人。这样的净化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和百姓的幸福。
6 不要在王面前妄自尊大;不要在大人的位上站立。
【本会注释】
参路14:7-11。
7 宁可有人说:“请你上来”,强如在你觐见的王子面前叫你退下。
【本会注释】
哈曼曾竭力想使自己在波斯宫廷拥有大权。他以为自己会得到尊荣,就迫不及待地询问国王喜欢的是谁(斯6:6-11)。但令他大失面子的是,国王命令他把荣誉加给他所恨的人。这个人从不寻求自己的荣誉,却因忠心的服务而得到国王的提拔。那些急于在宫廷中爬上高位,却眼见别人当众受宠的人,将会懊恼至极(见路14:7-11)。
8 不要冒失出去与人争竞,免得至终被他羞辱,你就不知道怎样行了。
【本会注释】
这是警告人不要贸然诉讼,因为在理的一方不一定能保证官司会打赢,而且人对自己案情的判断也不一定准确。
9 你与邻舍争讼,要与他一人辩论,不可曳漏人的密事,
【本会注释】
参太18:15。在发生矛盾的时候,首先要悄悄找到对方与他沟通。即使对方的过错显然多一些,但你也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你承认自己小小的过错,往往会促使对方认识更大的过错,结果双方就和解了。一般人的做法是在见到对方以前就把事情弄得满城风雨,使和解几乎不可能实现。
10 恐怕听见的人骂你,你的臭名就难以脱离。
【本会注释】
别人看见你背信弃义的行为就会骂你。七十士译本增加了一段:“视你如同死亡。善意和友谊会使人自由,所以你要保持它们,以免受到责备,并要平和地关注你的道路。
11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本会注释】
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说话,需要很高明的技巧,就如金苹果放在银网子里。
12 智慧人的劝戒,在顺从的人耳中,好象金耳环和精金的妆饰。
【本会注释】
耳环(nezem)。鼻环(见赛3:21;见创24:22注释)或耳环(出32:2,3)。这里可能指与金颈链相匹配的耳环。所罗门拥有富丽堂皇的住宅,和大量贵重的珠宝。顺从的耳朵接受智者的责备,就像佩带珠宝,使优良的品格更加优美。
13 忠信的使者叫差他的人心里舒畅,就如在收割时有冰雪的凉气。
【本会注释】
冰雪的凉气。这里显然不是指秋收时下雪,因为这时降雪很讨厌的,(箴26:1),可能会给农作物带来灾难。“冰雪的凉气”指的是冰凉的饮料,在秋收炎热的日子里是很受人欢迎的。在机械冷藏的技术发明以前,利用冰雪冷藏是有雪地带的富人所享有的特权。
忠信的使者。参箴10:26;13:17。在电讯发达的今天,很难理解即使是强大的国王也十分依赖他们的使节。使节奉派外出,全权负责处理事务,可能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14 空夸赠送礼物的,好象无雨的风云。
【本会注释】
风云往往是降雨的前兆(见王上18:45)。在干旱季节,空中的云彩不降雨,人们会有受骗的感觉。就像人承诺送礼,却没有兑现一样。有些人老是承诺要为朋友和熟人做大事,但从来不打算实现。这种行为的后果要比单单不给所承诺的礼物严重得多。言而无信会影响人的整个品格,甚至会削弱人对上帝的的信心。
15 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
【本会注释】
恒常忍耐。在对手面前能镇定耐心地阐述事实,进行论辩,往往能改变国王或法官的主意。一个人所申述的案情如果没有马上被人接受就急噪发怒,那是非常不智的。有些律师就是要设法让对手生气,自己却保持镇静,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迥然不同的态度会给法官带来重大的影响。
折断骨头。温文尔雅,以理服人的说话方式超过武力的效果。直接的攻击只能使对方更加固执,但温柔感人的说话,往往会使对方的敌意如冰雪在阳光底下那样融化。
16 你得了蜜吗?只可吃够而已,恐怕你过饱就呕吐出来。
【本会注释】
参箴24:13;25:27。本节主要不是讨论具体的饮食,而是用饮食的原则来阐述箴25:17的格言。任何东西,即使是好的,如果过量了,也会带来坏处。就连不断寻求属灵训诲的人,如果不把所得到的分给别人,也会因过度而失衡。
17 你的脚要少进邻舍的家,恐怕他厌烦你,恨恶你。
【本会注释】
按照容易出错之人的价值观,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访问的次数太多就不大受欢迎了。走得太近往往会导致轻视,除非家庭关系的纽带把人的心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相互之间亲密的爱,过多的社交在新鲜感过去以后,就回变得乏味,厌倦,甚至是讨厌。
18 作假见证陷害邻舍的,就是大槌,是利刀,是快箭。
【本会注释】
本节用三种武器比喻假见证对朋友的伤害。大槌在战场上可以打碎人的骨骼,使人血肉模糊。有时对人名誉的攻击也会使人身败名裂。尖刻的话语会造成很深的伤痕,如同利刀伤人,甚至置人于死地。但诽谤者最喜欢用的武器是快箭。远处射来的箭,会穿透心脏,摧毁意志。箭手隐藏自己的敌意,常常把自己伪装成朋友。这样的攻击既违背了第九诫,也违背了第六诫(出20:13,16;见《先祖与先知》第308页)。
19 患难时倚靠不忠诚的人,好象破坏的牙,错骨缝的脚。
【本会注释】
本节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在患难时依靠不忠诚朋友的危险。错位的脚骨和断裂的牙齿是无法立时复原的。但人可以马上不再信任明显不可靠的朋友(见赛36:6)。
20 对伤心的人唱歌,就如冷天脱衣服,又如碱上倒醋。
【本会注释】
脱。不是脱别人的衣服,而是脱自己的。在寒冷的冬天脱下暖和的衣服招惹疾病乃是愚蠢的。
碱。不是硝石(硝酸钠),而是用于清洗的泡碱,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耶2:22)。在泡碱里倒醋既愚蠢又浪费。因为醋和泡碱这两种化合物相互反应,会中和成为盐。七十士译本把“碱”译为“疮”或“伤口”。那就需要改动原文的一个辅音,用neteq来代替neter。
正如脱掉衣服是愚蠢之举,会导致生病,把醋和碱混合是浪费之举,会惹人生气,对伤心的人唱欢乐的歌也是这样。聪明的人生来就知道,与忧虑的人开玩笑,劝他们振作起来,放弃自己的悲伤,却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改变造成困难的条件,这样做是很愚蠢的。
21 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饭吃;若渴了,就给他水喝;
【本会注释】
参王下6:19-23;箴24:17,18;太5:44。
22 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耶和华也必赏赐你。
【本会注释】
这个比喻有好几种解释。有人认为炭火象征仇敌所感受的耻辱和懊悔,是无辜的一方对他的报应。但是我们不能想象上帝赞赏复仇。祂说复仇是属于祂的事(来10:30),吩咐我们要爱仇敌,不论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太5:44;雅5:6-8)。不论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它最有可能是指要善待仇敌,即使这样做会提供他进一步伤害我们的机会。
我们善待仇敌,当他们真有与我们和解的意思时就去寻找他们,这也就是把悔悟和伤心的火堆在他的头上,好烧尽一切恶意,与我们成为好友和上帝的同工。
23 北风生雨,谗谤人的舌头也生怒容。
【本会注释】
生(chil)。“卷”,“舞”或“缠”。该词在赛51:2里指撒拉“生养”以色列人,在诗90:2指上帝“生出”地球。虽然巴勒斯坦的好天气来自北方(伯37:22),北风也会带来雨水。
按照英文KJV版的译法,后半句的意思是怒容产生报复的威胁,使诽谤者住口。更有可能是怒容使人用“隐藏的舌头”说话。或颠倒语序变成“诽谤生怒气。”
24 宁可住在房顶的角上,不在宽阔的房屋与争吵的妇人同住。
【本会注释】
参箴21:9。
25 有好消息从远方来,就如拿凉水给口渴的人喝。
【本会注释】
在通讯落后的年代,出门远行的人很少有消息传回来。只有通过回来的人所带来的消息,才知道他是否活着,任务有没有完成。
正如远方的消息使听见的人心中快乐,从属灵的意义上说,先知所传天国的佳音,也给我们在行走阴郁的世路时带来鼓舞。藉着他们:
“我们听说了光明圣洁之地;
听到了,就满心快乐”。
26 义人在恶人面前退缩,好象趟浑之泉,弄浊之井。
【本会注释】
义人应成为水泉,一直流到永生(箴10:11;约4:14);但是如果他在不信者和仇敌面前不主持正义,坚持真理,他就成为用脏脚趟浑弄脏的水。没有人愿意喝这样的水,因为根本不好喝。既有上帝应许始终支持他(赛51:12;太28:20),信徒如果因道德的懦弱而放弃自己的立场,那就是一种耻辱。
27 吃蜜过多是不好的;考究自己的荣耀也是可厌的。
【本会注释】
本节的译文很难保留大多数箴言所拥有的对应特征。翻译家和注释家提出了不同的译文,尽力接近原文前后两个分句的对应。前半句的语言比较清楚,为后半句作了铺垫。希伯来语的“荣耀”kabod 也有“荣誉”的意思,许多人把这句话译为“藐视荣誉的就是荣誉”;但是这不符合前半句对于“过多”的警告。也有人译为“寻求荣誉会带来困难”,或“寻找荣誉会有负担”,源于kabod 的另一个词义:“重量”。
有一种译文符合“过多”的警告:“寻找重物的乃是重担”。这是警告过度的学习。吃蜜是有益的。学习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过度,福气就会变为负担(见传12:12)。但我们无法确定原来的含义。
28 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象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
【本会注释】
没有城墙的城市是四面受敌的(见尼2:13)。同样,一个不能克制自己情感和欲望的人肯定会屈服于诱惑。罪恶的诱饵从外而来,愤怒的言行由内而生。
约翰福音7章
提要:1 耶稣责备他弟兄的野心和大胆: 10 从加利利起身上去过住棚节: 14 在殿里教训人。40 众人起了纷争。45 法利赛人恼怒差役没有拿住耶稣并责备尼哥底母为耶稣辩护。
耶稣的兄弟不信
约7:1 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
【本会注释】
这事以后。这个短语在约翰福音中很常见(3:22;5:1,14;等等)。它表示从一个叙述到另一个叙述的转换,并不说明中间相隔时间的长短。
游行。希腊文词语peripateō,直译是“到处走动”,比喻义是“生活”,“居住”,“度过自己的时光”等等。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字面上的意义又有比喻义。
犹太。即,犹太地,用以和加利利,撒玛利亚,比哩亚,以土买相区别。
杀他。见约5:18节。第5章记载的在公会前的讯问大约发生在6:1至7:1节记载之事的一年之前。那次讯问之后不久耶稣就退往加利利去了(见太4:12节注释),并在大约一年之后发出了生命的粮的教训(约第6章),这也标志着他在加利利传道工作的终结。这时“逾越节近了”(约6:4),但“不愿在犹太游行”(约7:1)暗示着耶稣没有参加即将到来的逾越节(参见《历》第四十二章)。
约7:2 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
【本会注释】
住棚节。[赴住棚节的秘密旅行,约7:2-13。见“比哩亚早期的传道”;“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主耶稣的传道生涯”。]这个节期开始于提斯利月十五日(利23:34)。从逾越节到住棚节大约有六个月。住棚节持续七天,以色列人在这七天中住在树枝搭建的帐篷里,纪念他们出埃及时曾住在帐篷中(利23:40-42;参见尼8:16)。除此之外第八日也要守为圣“安息(译者按:英文RSV版是:a complete rest──完全的歇息,并不是sabbath──安息日)”(利23:39)。除酵节、收割节(五旬节)和住棚节并称为以色列人的三大节期,犹太人所有的男丁“一年三次”要上到耶和华的面前(出23:14;申16:16)。约瑟夫说“希伯来人尤其看重住棚节,将其尊为神圣”(Antiquities viii. 4. 1 [100])。住棚节是一个感恩的节期,为要纪念民族得拯救,并在收获结束的时候欢喜快乐(利23:42,43;申16:13-16)。
约7:3 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
【本会注释】
耶稣的弟兄。关于耶稣弟兄的讨论见太1:18,25;12:46节注释;参见《历》第四十九章。他们还没有信他(约7:5;见徒1:14节的怀爱伦补充注释)。
离开。耶稣的“弟兄”对他很失望。他们不能理解耶稣的做事方式,希奇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声望。他们想的是,如果耶稣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们自然能得到荣耀和利益。现在门徒中有好些离去的(约6:66),耶稣的这些弟兄或许寄望他能在都城耶路撒冷──国家的信仰中心──展示他的权能,借此重得失去的声望。
你的门徒。耶稣在犹太地的传道没有结出多少果实,尽管如此,他在那里仍有好些门徒(见太4:12;约3:22节注释)。实际上,耶稣离开犹太地正是因为他的声望在那里的民中引起了骚动(约4:1-3)。
约7:4 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
【本会注释】
显明给世人。耶稣的弟兄希望他向聚集在耶路撒冷过节的民众公开显现,并向他们彰显他大能的神迹。在那里他们希望首领们能查验耶稣的主张,如果公会证实了他神迹的真实性并相信他确实是弥赛亚,借着这欢乐的节期,耶稣的弟兄期待着他能在大卫的城里被立为王。可以将耶稣弟兄们的关心和马利亚在娶亲筵席上的态度作一比较,马利亚那次就希望耶稣能向聚集的众人证明自己就是上帝所拣选的那位(约2:3,4)。
约7:5 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
【本会注释】
他的弟兄……信。他们相信耶稣能行神迹,因为他们都亲眼见过。即便是现在他们还是希望他能上耶路撒冷去,使那里聚集的民众看到他的神迹就深深折服。但尽管曾亲眼见过神迹他们还是怀疑和不信。因为耶稣没有满足他们的心愿他们就开始怀疑他先前所行的。他们认为耶稣过于谦卑和内敛,于是就试图给他一些他们认为他所需要的鼓励。
约7:6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
【本会注释】
时候。希腊文词语kairos,“成功的时刻”(见可1:15节注释)。
还没有到。将这里和耶稣对他母亲所说的话作一比较(约2:4)。耶稣的弟兄所提的也许是出于好意,但耶稣却知道怎么做是最好的。对于耶稣来说,他的一生每件事情都有定期,都是出于上帝神圣的旨意,要在合适的时候完成预先既定的目标(见路2:49;约2:4节注释)。
常是方便的。耶稣的弟兄们和所有严谨的犹太人一样,定期参加国家的节日,他们选择起程去耶路撒冷的日子常常随自己的方便而定。
约7:7 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
【本会注释】
世人。耶稣的弟兄们要求他将自己显给世人看(第4节),但他却提醒他们“世人”恨他(参见约15:18)。他们的建议(见第3,4节注释)是错误的。如果耶稣照他们的建议去做,他不会得到他们所期望的拥护。此外,他们的感情和利益与这个世界上的人相同,世界不会恨他们,因为世界必爱属自己的(约15:19)。
指证他们所作的事。人们都不喜欢自己的恶行暴露出来。该隐杀亚伯,“因为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约一3:12)。“凡作恶的便恨光”(约3:20)。
你们。这个代词在希腊原文中是被强调的。
约7:8 你们上去过节吧,我现在不上去过这节,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
【本会注释】
还。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对于这个词是否属于原始的福音文稿还存在分歧。
没有满。见第6节注释。
约7:9 耶稣说了这话,仍旧住在加利利。
【本会注释】
仍旧。这个词是翻译者后加的。经上没有指出耶稣在加利利待了多长时间。他在住棚节过到一半的时候到了耶路撒冷(第14节)。
耶稣过住棚节
约7:10 但他弟兄上去以后,他也上去过节,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
【本会注释】
暗去的。这个短语暗示耶稣并没有走人们常走的路线,而是选择了一条经由撒玛利亚地区客旅不常走的路线(参见《历》第四十九章)。
约7:11 正在节期,犹太人寻找耶稣,说:“他在哪里?”
【本会注释】
犹太人。约翰使用“犹太人”这个表达通常是指国家的官方代表,而不是指普通百姓(第12,25节)。他们对于耶稣是否会在住棚节上出现相当的不确定。上一次逾越节耶稣就没有参加(见约6:1;7:1节注释)。
他在哪里。直译是“那个人在哪里?”“那个人”,希腊文ekeinos,贬义。
约7:12 众人为他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
【本会注释】
众人。这些人是从不同地区来的朝圣者,包括那些在加利利吃饼得饱并想拥立耶稣为王的五千人(约6:1-15)。当耶稣使他们的努力归于徒然之后,他们就开始议论抱怨(第41节)。显然,他们在住棚节上还是继续发怨言,这种情绪也影响到其他的人。这里似乎是指一种私下的、隐秘的议论,而不是公开的抱怨。“他是好人”这句话肯定不是抱怨。
好。希腊文词语agathos,这个“好”是从道德角度来说的。耶稣曾说只有上帝是“良善的(好)”(见太19:17节注释)。民众中有些人已经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并为自己所信的辩护,尽管是在暗地里(约7:13)。
迷惑。希腊文动词planaō,“使误入歧途”,“使犯错”。犹太的领袖们将耶稣说成是“诱惑人的”(太27:63)。
约7:13 只是没有人明明的讲论他,因为怕犹太人。
【本会注释】
因为怕犹太人。和约19:38;20:19节作一比较。
约7:14 到了节期,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
【本会注释】
上殿里去教训人。约7:14-52。见“比哩亚早期的传道”。
到了节期。既然这个节期一直持续到第八天,那时间到了一半应该大概就是第四天(参见第2,37节注释)。
约7:15 犹太人就希奇,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
【本会注释】
希奇。直译是“不断地希奇”。
书。希腊文grammata。这个词指,字母表中的单个符号(路23:38),信件(徒28:21),书或文章作品(约5:47),“[圣]经”(提后3:15)或学问、知识,不论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这里的意思显然是指学问和知识。令人感到惊奇的并不是耶稣能读会写,而是他的学问为何如此渊博,竟能讲出这么一篇深邃的道理来。他们知道耶稣未曾在拉比学校中受训。以犹太人的眼光来看,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仅要师从成名的拉比,还要与这教师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并要服侍他。圣经自学成材对于犹太人来说也并非罕见,但他们认为这样一种教育远逊于拉比学校中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见《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otah22a,第109,110页。
约7:16 耶稣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
【本会注释】
教训。希腊文名词didachē,“教训”,由动词didaskō,“教训”而来。后者在新约中出现了97次,一直被翻译成“教训”。
不是我自己的。耶稣否认了他是凭自己教训人,并同时宣称这教训的来源远远超过拉比学校。上帝是他的教师。
那差我来者。这是一个约翰福音中很常用的短语(见约4:34;5:30;6:38;见约3:17节注释)。
约7:17 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上帝,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本会注释】
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或,“愿意遵着他的旨意行”。一个人真诚地渴望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就会启发他,使他能够正确地评估别人的主张。领受光的一个前提就是,寻求真理的人必须愿意跟从那已启示之亮光的带领。关于如何查明圣经中上帝旨意的评论见结22:28节注释。
在信仰中如何确定“什么是真理”是人们经常抱怨的一件事情。他们指出基督徒的信仰原则中有很多存在出入的地方,因此说他们不能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成千上万的人将自己没有能力发现真理作为借口,于是就成了毫无信仰的人。
约7:18 人凭着自己说,是求自己的荣耀;惟有求那差他来者的荣耀,这人是真的,在他心里没有不义。
【本会注释】
荣耀。希腊文doxa,这里的意思是,“荣誉”,“名声”,“声望”。自命不凡的教师以他们的学识自夸并寻求人的尊荣。上天不喜悦人的骄傲和自恃(见太6:2,5,16)。品格上有这种倾向的人不是真正的教师。
真的。希腊文词语alēthēs,用在这里形容人格,“真实的”,“可靠的”,“诚实的”。这个词用来形容耶稣(太22:16;可12:14;约7:18)和上帝(约3:33;8:26;罗3:4),除了在林后6:8节中它不被用来形容人类。Alēthēs和后面的“没有不义”是并列的。这句话中所列之对比的意思是,那些骄傲、自恃、对自己的重要性估计过高的教师们是不真实的、不诚实的以及不义的。
约7:19 摩西岂不是传律法给你们吗?你们却没有一个人守律法。为什么想要杀我呢?”
【本会注释】
摩西岂不是……吗。这句话在希腊原文中是一个反问句,暗含着肯定的答案。基督的听众,只要他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是提给他们的。上帝的律法通过摩西传给以色列人(利1:1,2;4:1,2;等等;参见约1:17)。百姓极其尊重摩西,并且承认要忠实于他。这里的“律法”指的是摩西五经中的教训。
你们却没有一个人。耶稣的话,立论在于第17节。上帝的旨意已经包含在摩西五经之中,但是犹太人却不遵守这旨意。因此他们也就不能判断耶稣的教训到底是不是来自天上。
杀我。见约5:16,18;见太20:18节注释。顺从上帝旨意的标志在于一个人是否存在个人的偏见以及他顺从的态度如何。很多人只满足于表面上的顺从,而太少有人去从基督那里获得他完全的义。
约7:20 众人回答说:“你是被鬼附着了!谁想要杀你?”
【本会注释】
鬼。希腊文daimonion,“恶魔”。将这里和太9:34;11:18节中的控告作一比较。
约7:21 耶稣说:“我做了一件事,你们都以为希奇。
【本会注释】
一件事。即十八个月前耶稣上次访问耶路撒冷时在安息日治好瘫子那件事(第5章;参见《历》第四十九章)。
约7:22 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其实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起的),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
【本会注释】
割礼。关于这个命令见利12:3。
从祖先起的。割礼并非起自摩西。它在亚伯拉罕的时候就已作为立约的记号出现了(创17:10-14;参见罗4:11)。
在安息日。根据米示孥,犹太人在安息日可以做任何与割礼有关的事(安息日18. 3,《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641页)。拉比约斯说,“割礼是一条伟大的训诫,它的重要性超过了[严格的]安息日”(米示孥Nedarim 3. 11,《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93页)
约7:23 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吗?
【本会注释】
免得违背。拉比以利以谢(大约公元90年)的话可以反映出基督时代犹太人领袖的思想,他说,“为什么割礼能够凌驾于安息日之上呢?因为,如果一个人将割礼推后,过了指定的时间,那他就有可能被剪除。……如果他能因自己身体上的一处而不顾安息日,那当他[处于死亡的危险]时他为什么不能将安息日弃置一边呢?”(妥瑟夫塔安息日15. 16,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二第488页)。
全然好了。割礼只涉及人身体上的一处,而耶稣治好的却是一个人。下面这段起自公元100年的《他勒目》上的话也许可以反映早期的思想:“割礼只涉及身体248个部分的一处,它都能使人不守安息日,那如果要[救]一个人整个的生命,那岂不是更能不遵守安息日了吗?”(Yoma 85b,第421页)。如果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犹太人允许人在安息日去医治他;但如果不是急症,治疗就得推迟(见约5:16节注释)。毕士大池边那个人显然不属于急症的范围。他已经等待了三十八年,拖后一天得痊愈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因此,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耶稣就得被定罪了。但是,犹太人的推断并不符合逻辑。如果他们允许割礼凌驾于安息日之上,那他们更应该允许耶稣在安息日医治这个瘫子。但实际上,他们经常违犯安息日,因为每个安息日都有割礼要实施,而耶稣却只因“一件事”而被责难(约7:21)。
约7:24 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
【本会注释】
不可……断定是非。这里翻译为“不要论断”更好一些。即,去除自己以貌取人的习惯。
外貌。将这里和申16:18-20;撒上16:7节作一比较。
公平。公平的判断可以使犹太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耶稣在安息日所做仁慈的行为并没有违犯安息日的律法。犹太人的遗传律法给安息日加上了许多条款,使其在某一方面可以被突破。比如说,有严格的律法规定禁止人在安息日负重,但那些在安息日急需运输的人仍旧有办法可以合法地在安息日里做成这件事。下面这段米示孥中的话表明了他们的办法:“在安息日,一个人不论用左手还是右手,无论在他的膝上还是肩上携带[物品],都算违法,因为只有哥辖的子孙才可以这样做。但如果他换一种方式,用脚,口,肘,耳,头发,腰带,衣摆,鞋,用这些来携带东西就不算为违法,因为他没有像人[通常那样]携带[物品]”(安息日10. 3,《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39,440页)。
这是基督吗?
约7:25 耶路撒冷人中有的说:“这不是他们想要杀的人吗?
【本会注释】
耶路撒冷。这里指的耶路撒冷人是与那些来自加利利和巴勒斯坦其他偏远地区的人相对来说的。
这不是……的人吗。希腊文的这种反问形式暗含着提问者所期待的是肯定的回答。
约7:26 你看他还明明的讲道,他们也不向他说什么,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基督吗?
【本会注释】
他们也不……说什么。这真是一件怪事。耶稣放胆公开宣讲,而犹太领袖却保持静默。百姓得出一种可能的原因:领袖们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已经确定耶稣就是弥赛亚。
知道。即,他们认识到了他是弥赛亚吗?但是百姓想错了,犹太人的领袖们现在和从前一样,他们一直都决意要杀害耶稣。
约7:27 然而,我们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只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
【本会注释】
这个人。他们知道耶稣属世的父母。他们曾说,“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太13:55)。然而,他们似乎忘了他出生在伯利恒(约7:42)。
基督来的时候。关于基督这个称号意思就是弥赛亚见太1:1节注释;参见约1:41。“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这句话一定不要理解成犹太人不知道基督是大卫的后裔,对于这个事实他们是很清楚的(太22:42)。同样,犹太人也不是不知道弥赛亚在哪出生,因为当希律询问大祭司和文士基督的降生地时,他们回答,“在犹太的伯利恒”(太2:4,5)。这里提到的可能是一种当时关于弥赛亚的流行的说法,这种说法在犹太人泰弗的话中反映出来:“哪怕基督真的降生了并且就存在于世上,但在以利亚来膏他、使他向万民显现之前,他连自己也不知道,也没有能力”(Justin Martyr,与泰弗的对话8)。
约7:28 那时,耶稣在殿里教训人,大声说:“你们也知道我,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你们不认识他,
【本会注释】
你们也知道我。耶稣并不否认关于他世上父母的事实,也不停止讨论神学上的问题。他向他们指明他们对上帝的无知,并再次宣称他不是凭自己的权柄来的(见第15,16节注释)。人们认识他的外表,但他更希望他们能认识到他的神性和他作为上帝儿子的身份。
真的。希腊文alēthinos(见约1:9)。
你们不认识他。犹太人对于天父品格的认识极其扭曲。数百年的顽梗和背叛已使他们不能清楚地认识上帝──一位有恩慈、有怜悯的父亲。他们认为他残酷、苛刻,在很多方面和他们异教邻邦所崇拜的假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上帝正是要通过基督纠正他们这种错误的观念。当人注视上帝所差来的这一位时,他们就能知道天父是什么样的了(见约1:18节注释)。耶稣宣称,“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14:9)。犹太人拒绝了耶稣就是拒绝了天父向他们的启示并在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中继续误解上帝。
约7:29 我却认识他;因为我是从他来的,他也是差了我来。”
【本会注释】
我却认识他。关于父与子之间亲密关系的讨论见约1:1,18节注释。
约7:30 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
【本会注释】
他们就想要。这里翻译为“他们开始想要”更合适一些。
还没有到。见第6节注释。
约7:31 但众人中间有好些信他的,说:“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
【本会注释】
众人。百姓和那些想要寻索耶稣性命的官长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神迹……更多吗。这个希腊文中的结构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下面一种翻译更能说明问题:“他所行的神迹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关于神迹的讨论见第208,209页。
祭司长差人捉拿耶稣
约7:32 法利赛人听见众人为耶稣这样纷纷议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打发差役去捉拿他。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这部分人尤其敌视耶稣,现在他们又牵头召开议会。而祭司大部分都是撒都该人。关于公会见第67页。
议论。希腊文词语gogguzō,这里显然是指一种含蓄的讨论或争论,而不是抱怨(见第12节)。
差役。这些人可能是圣殿中的差役。
约7:33 于是耶稣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
【本会注释】
不多的时候。从现在的住棚节到来年春天耶稣被钉的逾越节只有大概六个月的时间了。他已经在世上服侍了三年的时间,现在还剩下半年了。
约7:34 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
【本会注释】
你们要找我。这里似乎是在指将来的审判,那时人要为他们曾经拒绝耶稣而哀哭切齿并要寻找救恩,但时间已经太晚了(见耶8:20;摩8:11,12;太7:21-23;25:11,12;路13:25-30)。
约7:35 犹太人就彼此对问说:“这人要往哪里去,叫我们找不着呢?难道他要往散住希利尼中的犹太人那里去教训希利尼人吗?
【本会注释】
散住。希腊文词语diaspora,“分散”。Diaspora是个专用词,指犹太人在大流亡后分散到全世界。
希利尼人。这个词经常用于代指信仰异教的外国(罗1:16;2:9;等等)。这里可能是指希腊化的犹太人。
约7:36 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本会注释】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犹太人理解不了这话中深奥的含义,即使彼得也没能理解耶稣话中的意思(约13:37)。
活水的江河
约7:37 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本会注释】
末日。关于这一日是第七日还是第八日尚存在分歧。人们怀疑怎么能把“末日”这个名称用在第八日上。住棚节持续七天(利23:34),第八日是一个“圣会”(利23:36)。如果耶稣的话是指刚刚发生的水祭仪式(见下面注释;参见《历》第四十九章),那么这“末日”就应该是第七日,因为在耶稣的时代这样的典礼只在节期的头七天举行(见米示孥Sukkah 4,1,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93,226页)。
人若渴了。耶稣的话显然是指在节期的七天之中举行的水祭仪式。米示孥这样描述这种仪式:“这种水祭如何[进行]呢?用一个容积三罗革[译者按:一罗革约合0.3升]金瓶从西罗亚池打水。当他们到达水门时要发出teki`ah[长长的声调],teru`ah[响亮的声调],再次发出teki`ah[长长的声调]。[之后祭司]上到[祭坛]的高处,转向左边,那里有两只银碗。一只在西边,用以盛水,另一只在东边,用来盛酒”(Sukkah 4. 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26页)。根据《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ukkah 48b,第227页),前面那三次角声指的是圣经中的话,“所以,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赛12:3)。这个仪式紧跟着早晨的燔祭(妥瑟夫塔Sukkah 3. 16,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卷二第800页),并与一个献饮的仪式连在一起。那两个碗碗底有口,下面各与一个通道连接。口的大小以让水和酒大致同时排干为宜(米示孥Sukkah 4. 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26页;《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ukkah 48b,第229页;参见《历》第四十九章)。
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百姓连续七天亲历水祭的仪式并参加其他一些节期的活动,但却没有什么能满足他们对属灵生命的渴望。可是在众人中站着一位,他是生命的源头,能用活水满足所有人真正的需要。
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可以证明,他们在基督里找到了满足。他们在他里面得到的超过他们所期待的。他们尝了他所赐的安宁,疑惑和惧怕全都烟消云散。他的恩典供应他们的缺乏,他的力量满足他们日常的需要。他们依靠自己经常失望,但他从不令他们失望。
约7:38 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
【本会注释】
信我的人。这里的正文是可以点上标点的,有的古代权威版本将这句话与第37节中的动词“喝”连在一起,前后应该是这样:“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让信我的人喝”。如果这句话反映的是预期的关系,那么下句话中的“他[的]”是指基督,而不是指信的人。然而,有证据支持英文KJV版、英文RSV版的标点,希腊诸多教父也支持这种说法。据此,这个“他[的]”指的是相信基督的人,他们成为了属灵福气的源头(见下面关于“活水的江河”注释)。古代希腊圣经手稿没有标点,现在看到的标点是后来编辑的人加上去的。关于错误标点的例子见路23:43节注释;参见约4:35,36节注释。
就如经上所说。这里指的是圣经中哪段具体的章节还不清楚。这个短语可能是指上下文的意思。可以将这里和以下几节经文作一比较:箴18:4;赛12:3;44:3;55:1;58:11;结47:1;亚14:8。
腹中。希腊文词语koilia用在这里比喻一个人内心的部分。
活水的江河。人只有与基督保持活泼的交通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属灵影响的中心。在他里面有生命的力量,借着信心的激励,流出一条活水的江河,把生命和清新带给别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当真理满足了他的心,他是不能将这种影响隐藏起来的。他期待着将这些真理分赠给其他寻求属灵活水的人。在他里面形成的活水的江河会充盈满溢,无可阻挡(见约4:14节注释)。
约7:39 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
【本会注释】
圣灵。这一节是约翰解释性的插入语,用来阐明并强调上一节的思想。约翰的福音写于这件事发生后的六十年左右,后来他亲眼见到了圣灵降在门徒中的积极作用。
还没有赐下。见徒1:4,5,8节;徒2:1-4节。
尚未得着荣耀。这里是指耶稣的死和复活(见约12:16,23,24)。
群众因耶稣而纷争
约7:40 众人听见这话,有的说:“这真是那先知。”
【本会注释】
先知。见申18:15;约1:21节注释。百姓虽认为耶稣就是那“先知”但却没有肯定地认为他就是弥赛亚。
约7:41 有的说:“这是基督。”但也有的说:“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
【本会注释】
基督。基督就是弥赛亚(见太1:1节注释)。
从加利利出来的。比较约1:46节。他们的争论是基于外表。耶稣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加利利度过,他的传道基本上也限定在这一地区。这些人熟悉弥5:2节的预言(见约7:42),但显然,他们忽视了赛9:1,2节的意义。
约7:42 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
【本会注释】
大卫的后裔。见撒下7:12,13节注释。
伯利恒。见弥5:2节注释。
大卫本乡。见撒上16:1节注释。
约7:43 于是众人因着耶稣起了纷争。
【本会注释】
起了纷争。将这里和约9:16;10:19节作一比较。
约7:44 其中有人要捉拿他,只是无人下手。
【本会注释】
要捉拿。这里希腊文也可以翻译为,“希望捉拿”。群众中的一些人此时准备采取行动,至少他们在支持或怂恿那些困惑发狂的国家官员来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拿他,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见第6节注释)。
犹太领袖的不信
约7:45 差役回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他们对差役说;“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
【本会注释】
没有带他来。见第32节。毫无疑问,公会成员对于他们逮捕耶稣计划的失败显然是相当愤怒的。
约7:46 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象他这样说话的!”
【本会注释】
像他这样。见太7:29节注释。关于我们主公开讲话时的具体方式我们只能有一个大概的想象。他的动作和发音、姿态和语调,所被看见、所被听见的,无不令人欣赏。无须怀疑,我们的主演讲的方式一定是与众不同、引人入胜的。他的讲话一定与犹太人诵读律法书有很大的不同,也一定与官长和百姓日常所熟悉的方式迥异。
约7:47 法利赛人说:“你们也受了迷惑吗?
【本会注释】
你们也受了迷惑吗。希腊文中这句话的重点在“你们”上。“你们”所指的人不包括在百姓当中(第40,41节)。根据本节的叙述,法利赛人没有询问差役耶稣讲了些什么。就他们而言,耶稣就是迷惑百姓的(见太27:63;参见约7:12)。
约7:48 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
【本会注释】
官长。即,官方,公会的成员以及其他的官员。人缺乏圣经的根据就只能依靠武力和权威来弥补他们的不足了。反抗的人经常要用血来确定自己的见证。将来邪恶的政权还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压制真理(启第13章)。
约7:49 但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
【本会注释】
不明白……的百姓。古代,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经常称普通百姓为──直译是──“泥土中的百姓”,希伯来文是`amme ha'ares(单数为`am ha'ares,亚兰文是`amma' de'ar`a')。见第55页;见52节注释。
约7:50 内中有尼哥底母,就是从前去见耶稣的,对他们说:
【本会注释】
尼哥底母。关于他本人见约3:1节注释。原先他夜间去寻访耶稣,现在他白日为他说话。尼哥底母的话是对那些人最好的回答,刚才他们还说,“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第48节)。
约7:51 “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
【本会注释】
不先听本人的口供。关于这里所提出的原则见申1:16,17;17:2-7;19:15节。尼哥底母根据法律,要求他们公正合理地对待耶稣。后来耶稣被捕并被定成死罪的时候,犹太法律体系中的很多原则都被破坏了(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2)
约7:52 他们回答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
【本会注释】
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官长们用这个问题来回避尼哥底母的问题,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法利赛人暗示尼哥底母和那些同情耶稣的加利利人串通一气。他们对没有怎么受过教育的加利利犹太人的蔑视反映出他们狭隘的偏见和嫉妒(见49节注释)。
出过。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显示这里应该作“曾经出过”。这样一种读法突出了他们思想的混乱和矛盾,他们的这种总结是不能成立的。先知约拿(王下14:25)就是迦特希弗人,迦特希弗是下加利利西布伦的一座城(见卷四第995页)。先知那鸿的家乡伊勒歌斯也在加利利(见鸿1:1节注释)。拉比以利亚撒(大约公元90年)的见证也指出了法利赛人这种说法的错误:“‘以色列没有一个支派不曾出过先知’”(《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ukkah 27b,第121页)。如果这里的“出过”使用一般现在时,那它就是指的将来,的确,加利利将来再没出过一个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