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3章
提要:1 约书亚来到约旦河。2 官长吩咐百姓准备过河。7 耶和华鼓励约书亚。9 约书亚鼓励百姓。14 约旦河水分开。
1 约书亚清早起来,和以色列众人都离开什亭,来到约但河,就住在那里,等候过河。
【本会注释】
约书亚清早起来。约书亚无法安睡,因为上帝重要的工作等着他去做。他顾不上自己的安逸。作为领袖,他必须为手下的官长树立一个好榜样。上帝的工作要求我们把最好的献上。凡要为上帝成就大事的人也必须“早起”。
清早。是指探子回来后的次日早晨(见书2:23,24)。
离开。在出埃及以后的第四十年十一月一日,以色列人来到什亭,驻扎了两个多月(申1:3)。他们约书亚率领下的第一次行军,只有七英里的路程,但由于牲畜和孩子,他们可能走了将近一整天。
住在那里。直译是“过夜”,临时宿营。可能住了三天,为过约旦河做最后的准备(2,5节)。
2 过了三天,官长走遍营中,
【本会注释】
三天结束以后,约书亚差遣官长走遍营中再次宣告。根据书4:19,以色列人是在正月(亚比月)初十日过约旦河的。这是出埃及以后的第四十一年。因此这次宣告应该是在正月初九之前(书3:5)。初九是他们离开什亭到约旦河边的第三天(第2节)。根据东方历法的计算(见本册注释136页),他们到达约旦河是正月初七日,即正月初六探子回到什亭(书2:22,23;3:1节)的第二天。探子是在进入耶利哥(书2:2,16,22,23)后第三天回来的,所以他们可能是正月初四被约书亚派遣的。根据《先祖与先知》483页的记载,书1:10,11的命令是在探子回来后才发布的,可能是正月初七的早晨(3:1节)。所以第二章关于探子的记叙先于书1:10,11的命令。因此书1:10,11的命令是在初七或初八发出的。书3:2-5的命令则是在正月初九发布的。
3 吩咐百姓说:“你们看见耶和华你们上帝的约柜,又见祭司利未人抬着,就要离开所住的地方,跟着约柜去。
【本会注释】
约柜。迄今为止一直有云柱和火柱给以色列人带路,但现在不再有了。原先在营地当中(民2:17)的约柜,现在要在前面引路。约柜是他们宗教的中心和上帝同在的标志。虽然没有了云柱,上帝依然与他们同在。约柜里安放着上帝神圣不变的律法,上面是施恩座,提醒他们上帝的慈爱,忍耐,宽恕和恩典。上帝实际上是在他们开国之初就对他们说,你们要以我的品格,我的公义和我的慈爱作为指导,让我公义的标准——十条诫命──告诉你们如何生活,用我的恩典帮助你们顺从。只要他们遵守这些原则,他们就是安全的。
祭司利未人。或“利未族的祭司”。抬约柜的通常是哥辖的子孙(民4:15)。犹太拉比说,在其他场合约柜只搬动了三次:当他们围着耶利哥行军时,当大卫逃避押沙龙,撒督和亚比亚把约柜运回耶路撒冷时(撒下15:29),当它运进所罗门的圣殿时。在约旦河,祭司作为我们中保和大祭司基督的代表,必须走在前面带路。
跟着约柜。与平时不一样(民2:17),这次约柜要在前面带路。从前他们离开西奈山时候,约柜曾在前头行了三天(民10:33)。现在又一特殊时刻来到了。为要让他们记住,是上帝带领他们进入迦南征战的,就让祂临格的标志行在前面。同样,祂也应许引导我们。正如以色列人跟随上帝公义和慈爱的象征──约柜,我们也有特权随从。在旅程的终点,我们将获得荣耀和不朽的永生(罗2:7,8),被接到天上的迦南(太25:21,34)。
4 只是你们和约柜相离要量二千肘,不可与约柜相近,使你们知道所当走的路,因为这条路你们向来没有走过。”
【本会注释】
和约柜相离。除了抬约柜的祭司以外,不需要其他卫兵。百姓和约柜的间隔要使更多的人看见约旦河水向两边分开。其效果要超过大群人跟着约柜。同时这也强调了对约柜和律法的尊敬。如果以色列人不愿意遵守十诫,就不能进入迦南。如果我们要进入天上的迦南,也必须靠着上帝恩典而顺从。
两千肘。大约0.8公里。
所当走的路。由于不再有云柱,约柜必须让大家都看清楚。如果百姓挤得太近,就会忽视约柜的神圣性质。他们刚刚失去云柱的引导。天意经常引导我们进入陌生的道路和新的环境。我们也必须注视着约柜,随从上帝的带领。
5 约书亚吩咐百姓说:“你们要自洁,因为明天耶和华必在你们中间行奇事。”
【本会注释】
你们要自洁。约书亚在这里所指的方式,可能就是上帝在西奈山要求百姓所做的(见出19:10注释)。他们要沐浴,洗衣,避免一切使他们分心的事,以致不关注即将为他们施行的大奇迹。上帝当然会加福于他们的准备工作。人必须始终与上帝配合,作成自己得救的工夫(腓2:12)。如果我们在准备进入天上迦南的时候,希望得到上帝的祝福和引导,就必须“自洁”,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上帝,让祂洁净我们,使我们成为圣洁。以色列人进入地上的迦南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要进入天上的迦南呢?
奇事。该词源于动词“区分”。上帝经常施行“奇事”以证明祂是真神。这些“奇事”是为以色列人做的,其目的是要把以色列人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使他们成为祂特别眷顾的对象。只要他们先遵从“自洁”的命令,上帝就会为他们施行任何“奇事”。
6 约书亚又吩咐祭司说:“你们抬起约柜,在百姓前头过去。”于是他们抬起约柜,在百姓前头走。
【本会注释】
这一段插叙说明他们顺从上帝的命令,“抬起约柜”。7-13节的指示是在向约旦河进军以前发出的。
7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从今日起,我必使你在以色列众人眼前尊大,使他们知道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
【本会注释】
过约旦河对于约书亚来说,就像西奈山颁布律法对于摩西来说一样,“叫百姓在我与你说话的时候可以听见,也可以永远信你了”(出19:9)。他们都是先与上帝建立关系,才在百姓面前得到高举的。属世的荣誉往往与品格无关,但来自上帝的尊荣则见证上帝的品格在人心中。
8 你要吩咐抬约柜的祭司说:‘你们到了约但河的水边上,就要在约但河水里站住。’”
【本会注释】
在一年的这个季节里,河水要溢过两岸(第15节)。祭司须进入岸边的浅水。当河水停止流动的时候,他们要走到河中间,停在那里,直到以色列人全部过去。河水断流了。从约柜所在之处直到死海,整个河床都干了。这一段有数英里长,足以让众多的百姓带着牛羊迅速通过(见第16节注释)。
9 约书亚对以色列人说:“你们近前来,听耶和华你们上帝的话。”
【本会注释】
百姓一定处在热切的期待之中。他们知道将要有不寻常的事发生(第5节)。官长已经吩咐百姓要跟随约柜(第3节),但没有说约柜要带他们到哪里去。约书亚已经命令全营的百姓自洁(第5节)。现在他召呼他们前来接受上帝给他的进一步的指示。他详细告诉百姓即将发生的事。百姓听了以后,就与他更加亲密了。这说明约书亚是一个英明能干的领袖。因为了解内情的百姓会更加理性地跟从他们的领袖。
10,11 约书亚说:“看哪,普天下主的约柜必在你们前头过去,到约但河里,因此你们就知道在你们中间有永生上帝;并且他必在你们面前赶出迦南人、赫人、希未人、比利洗人、革迦撒人、亚摩利人、耶布斯人。
【本会注释】
永生上帝。他们即将目睹的上帝大能的非凡显示,将证明他们的上帝是“永生”的真神。
亚摩利人。亚摩利人属巴勒斯坦的早期居民。在约书亚的时代,他们占据着死海以西的山区,以及以色列人从西宏和噩手中夺取的外约旦地区。他们的亲族迦南人主要居住在腓尼基和耶路撒冷以南及以北的山区。根据代上1:13-15,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和希未人都是迦南的子孙(见本注释卷一270页)。以小亚细亚为中心的赫梯帝国控制着南至巴勒斯坦的城邦。公元前1500年-2000年之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发生了一场民族的大迁徙。喜克索人的势力侵入巴勒斯坦,甚至远达埃及。有人认为正是这场迁徙使大批的赫人,希未人,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比利洗人和其他非闪米特部落向南进入巴勒斯坦。这些民族分散在巴勒斯坦各地,有时很难界定。这六七个民族在《旧约》前几卷经常提到,往往与驱逐他们的应许联系在一起。
12 你们现在要从以色列支派中拣选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
13 等到抬普天下主耶和华约柜的祭司把脚站在约但河水里,约但河的水,就是从上往下流的水,必然断绝,立起成垒。”
【本会注释】
等到。抬着约柜的祭司要踏入水中,以表明他们对上帝的信心。上帝一直呼召祂的子民不但要面对困难,而且要他们遵照祂的命令,凭着信心勇敢地前进,相信祂一定会开路。祂已经应许要将水分开并克服一切障碍(赛43:2)。
主耶和华。或“耶和华”。
从上往下流的水,必然断绝。剩下的水,将流向死海,使河床露出来。从红海中开路的神迹,现在要重现了,证明上帝有能力完成祂所开始的拯救祂子民的工作(见来12:2)。为什么上帝要让以色列人等到约旦河涨水的时候再过去呢?提前一个月或推迟一个月,河水都不会这么汹涌。以色列人又在什亭住了两个月。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更加彰显上帝的能力(见出9:16;林后12:9注释)。二,耶利哥人想不到他们会在这时过河,所以不会在岸边设防。恐惧中耶利哥人本来是会加强了约旦河渡口的防御,以利于抵抗以色列人的。他们清楚地记得四十年前以色列人过红海的事,以致他们的心都消化了(书2:9,10)。如今这一神迹的再现将大大震撼耶利哥人。对于上帝来说,约旦河水量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14 百姓离开帐棚要过约但河的时候,抬约柜的祭司乃在百姓的前头。
【本会注释】
抬约柜。见第3节。
15 他们到了约但河,脚一入水(原来约但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涨过两岸),
【本会注释】
不是收小麦,而是收大麦。据路1:22和撒下21:9,大麦成熟要早一些。据书4:19,以色列人在正月初十过约旦河,十四日守逾越节(书5:10)。根据约瑟弗斯的记载,他们在正月十五日献了初熟的庄稼(利23:10,11)──一捆大麦。在炎热的约旦河谷,春季的收成很早;同时最近的冬雨和山上融化的积雪使河流涨水。据出9:31,33,大麦和亚麻是同时成熟的。喇合在屋顶晾晒亚麻,证实了先前有关大麦收成的记载,说明《圣经》是可靠的第一手记录。
16 那从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极远之地、撒拉但旁的亚当城那里停住,立起成垒;那往亚拉巴的海,就是盐海,下流的水全然断绝。于是百姓在耶利哥的对面过去了。
【本会注释】
在亚当城那里。马所拉学者改为“从亚当城”。原因不明。七十士译本没有提到“亚当城”。原文似乎指水在亚当城那里立起成垒,远离过河的地点。亚当城就是现在的泰勒达米亚。附近是达米亚渡口,还留有一座罗马时代桥梁的遗迹。约旦河谷在这里十分狭窄,两岸的岩石几乎相连,离以色列人过河之处大约有32公里,所以约柜两边有足够的空间让民众过去。关于河水干涸的奇迹,见本册注释41页。
撒拉但。位于约旦河谷。有人认为它靠近伯善(王上4:12)。有人认为它靠近疏割(王上7:46)。有人说它是耶罗波安的出生地洗利达(王上11:26)。也有人说它是亚当城(阿达姆)以北18公里的泰勒赛迪耶。
盐海。直译是“亚拉巴海”,即“死海”。亚拉巴是约旦河谷的低地,向南延伸到亚喀巴湾。
耶利哥的对面。以色列全营从一个地点过河是难乎其难的。他们本可以利用数英里长的约旦河床通过。抬约柜的祭司显然是正对着耶利哥过河的。百姓则从约柜两边经过。如果迦南人能料想到这样过河的话,他们很可能会设法把守约旦河渡口的。他们确信以色列人的营地在河对岸。这种过河的方式完全出于他们的意料。
17 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在约但河中的干地上站定,以色列众人都从干地上过去,直到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
约书亚记4章
提要:1 拣选十二个人从约旦河中取了十二块石头作为纪念。9 将另外十二块石头立在约旦河中。10,19 百姓过河。14 上帝尊荣约书亚。20 将十二块石头立在吉甲。
1 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耶和华就对约书亚说:
【本会注释】
上帝可能是通过祭司以利亚撒向约书亚下达这些指示的,因为约书亚被委以这个重任时,上帝也命令以利亚撒为他求问耶和华。约书亚和全体以色列人都要遵以利亚撒的命出入(民27:21)。
2 “你从民中要拣选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
【本会注释】
这些人已被选中担任这项工作(书3:12节)。书4:4只是认定一下先前的挑选。
3 吩咐他们说:‘你们从这里,从约但河中、祭司脚站定的地方,取十二块石头带过去,放在你们今夜要住宿的地方。’”
【本会注释】
从这里取出石头立作纪念,是为了给人留下生动的印象,使他们想起上帝曾光荣地为他们所显示的大能。
4 于是,约书亚将他从以色列人中所预备的那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都召了来。
【本会注释】
指书3:12所记载的任命。每个支派挑选一人,每人取一块石头(见第6节)。
5 对他们说:“你们下约但河中,过到耶和华你们上帝的约柜前头,按着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数目,每人取一块石头扛在肩上。
6 这些石头在你们中间可以作为证据。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你们说:‘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
【本会注释】
上帝了解祂的子民,知道如果不设法让他们把这件大事牢记心中,他们很快就会忘记祂的伟大拯救。不能让子孙后代忘记上帝的引导。即使在今天,“我们对于未来也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除非我们忘记上帝带领我们所走过的路,以及祂在历史中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怀氏传略》196页)。十二块石头,十二个支派,代表所有的以色列人。有两处纪念:一处立在河中,另外十二块从河中取出的石头,立在他们踏上应许之地后第一个安营的地方。上帝权能的这些标志将成为以色列人成功结束旷野生活的纪念。旷野中的抱怨,叛逆和失望都经过去了。在红海,以色列人“受洗归了摩西”(林前10:2)。在这里,他们可以说受洗归了约书亚。上帝要通过祂大能的这些展示,坚定百姓对于所任命之领袖的信心(书3:7;4:14)。
7 你们就对他们说:‘这是因为约但河的水在耶和华的约柜前断绝;约柜过约但河的时候,约但河的水就断绝了。这些石头要作以色列人永远的纪念。’”
8 以色列人就照约书亚所吩咐的,按着以色列人支派的数目,从约但河中取了十二块石头,都遵耶和华所吩咐约书亚的行了。他们把石头带过去,到他们所住宿的地方,就放在那里。
9 约书亚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约但河中,在抬约柜的祭司脚站立的地方;直到今日,那石头还在那里。
【本会注释】
在约旦河中。有文本为“从约旦河中”。但“在约旦河中”较符合原文。
直到今日。见本卷序言。
10 抬约柜的祭司站在约但河中,等到耶和华晓谕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事办完了,是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于是百姓急速过去了。
【本会注释】
百姓也许担心河水随时会回流。也有人可能认为无谓的耽延会招致上帝的不悦。更有人急于踏上迦南的土地。有人是看别人这么快也就莫名其妙地跟了上去。
11 众百姓尽都过了河,耶和华的约 柜和祭司就在百姓面前过去。
12 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都照摩西所吩咐他们的,带着兵器在以色列人前头过去。
13 约有四万人都准备打仗,在耶和华面前过去,到耶利哥的平原,等候上阵。
【本会注释】
约有四万人。上一次人口统计时(民26章)可以从军的人数是:流便支派43,730人(第7节);迦得支派40,500人(第18节);玛拿西支派52,700人(第34节),其半数正好是26,350人。两个半支派的全部兵力是110,580人,留下一半多保护家人和财产,这并不违背他们对摩西的承诺。
准备打仗。在书1:14中译为“带着兵器”。
14 当那日,耶和华使约书亚在以色列众人眼前尊大。在他平生的日子,百姓敬畏他,象从前敬畏摩西一样。
【本会注释】
这使约书亚赢得百姓的敬重,就像分开红海使摩西得到敬重一样(出14:31)。
15 耶和华晓谕约书亚说:
16 “你吩咐抬法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
【本会注释】
法。一般指摩西放在约柜里的十诫(出25:21;申10:2;见出25:16)。上帝强调律法是祂与祂子民立约的基础。祂希望把这部律法写在他们的心上。
17 约书亚就吩咐祭司说:“你们从约但河里上来。”
18 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脚掌刚落旱地,约但河的水就流到原处,仍旧涨过两岸。
19 正月初十日,百姓从约但河里上来,就在吉甲,在耶利哥的东边安营。
【本会注释】
正月初十。即逾越节前的第四天。这是挑选逾越节羔羊的日子(出12:3,6)。
吉甲。见书5:9注释。
20 他们从约但河中取来的那十二块石头,约书亚就立在吉甲,
【本会注释】
可能先建一个适当高度的石座或土堆,再把石头立上面。石头的大小可以让一个男人扛在肩膀上走上这段距离。这种尺寸的石头,如果不放在底座上,很难引人注目。
21 对以色列人说:“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他们的父亲说:‘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
22 你们就告诉他们说:‘以色列人曾走干地过这约但河;
【本会注释】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不可轻易忘记今日所见的奇迹(书3:5)。祂定意要让这件“奇事”(诗111:4)永远在他们的脑海中记忆犹新,以帮助他们保持对祂的效忠。四十年前的同一个月他们过了红海。现在是春季(见书3:15),河水又深又急,上帝挡住河水使他们安全通过。孩子的询问(书4:21)使父母有机会述说上帝在旷野里曾如何耐心地对待以色列人。约书亚对当时父母的劝告,也给现代的父母树立了效法的榜样。
23 因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在你们前面使约但河的水干了,等着你们过来,就如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从前在我们前面使红海干了,等着我们过来一样,
24 要使地上万民都知道,耶和华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们永远敬畏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上帝希望使祂为以色列人所做的事成为全人类的课本。以色列人不可自私地偏留有关真神和祂拯救大能的知识。他们要通过对儿女的正确教育(第22节),使这些知识代代相传,直到传遍世界。随着以色列人口和影响的增长,全地的人很快就会学到有关真神的知识,并将荣耀归给祂。但他们失败了。于是基督就把这个任务交给祂的门徒(太28:19,20)。这“和好的道理”已经“托付了我们”(林后5:19)。我们不可以失败。
以赛亚书9章
提要:1 因基督的国度和祂的降生,痛苦之中将有大喜乐。8 惩罚以色列是因为他们的骄傲,13 伪善,18 和执迷不悟。
1 但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从前上帝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
【本会注释】
幽暗。原文的赛9:1为赛8:23。赛9:1-7与赛8章描写极端悲惨和黑暗画面的最后几节有密切的关系。在以赛亚的日子里,亚述的军队给以色列最北的两个支派──西布伦和拿弗他利,带来悲惨和“黑暗”(赛9:2)。以赛亚意识到这样的遭遇是属灵的黑暗所造成的,就以预言的目光,展望那将驱散人心灵黑暗(约1:4-9;8:12;9:5)的“大光”(第2、6、7节)。饱受苦难的地区将会看到荣耀和光明的显示。这是一幅弥赛亚带着祂生命和希望的信息降世的画面。在黑暗笼罩的世界里(见《历代愿望》第34、35页),公义的日头将要升起,其光线有医治之能(玛4:2)。
西布伦地。在以赛亚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以色列正处深重的灾难之中,特别是北部和东部的边界地区,因为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侵入了国土,占领了“基低斯、夏琐、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将这些地方的居民都掳到亚述去了”(王下15:29)。
这沿海的路。古代道路的名称都是有意义的(见民21:22;申1:2;见民20:17;申2:27注释)。有人把“这沿海的路”认定为从大马士革和外约旦,经加利利通往地中海的著名商路(见可2:14注释)。也有人把这条路认定为沿着海岸向北方通往推罗和西顿的道路。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王下15:29所提到的基低斯在加利利,是一个座逃城(书20:7;21:32)。在所罗门的时代,加利利地区扩展到推罗境内(王上9:11)。“加利利”意为“圆圈”。在新约时代,加利利的疆域比原来更大。她的人口比较复杂,只有少数人犹太人,所以被称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这个地区与外部世界相连,是藉着通往北方的大马士革,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推罗、小亚细亚和欧洲,南方的撒玛利亚、犹大和埃及的道路。在这个容易接触世界的地区,耶稣度过了为人类服务的大量时间。
得着荣耀。直译是“分量更重”,这里可能指更受重视和尊敬。第2节“黑暗”与“大光”之间的对应,似乎要求第1节也要有“痛苦”和“荣耀”的对应。
2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本会注释】
突然有大光照耀住在浓密黑暗中的加利利居民(见约1:4-9)。先知所想到的是弥赛亚的来临。这句话应验于基督开始在加利利公开传道的时候(见太4:12-16注释)。从公元前723或722年十个支派被掳的时候起,加利利实际上是处在黑暗之中,受制于外国的势力,没有祭司和先知的服务,直到弥赛亚来临。
3 你使这国民繁多,加增他们的喜乐;他们在你面前欢喜,好象收割的欢喜,象人分掳物那样的快乐。
【本会注释】
加增他们的喜乐。KJV版为“不加增喜乐”。在二十份希伯来语手稿,以及原文的旁注,亚兰语文本和塔古姆语里,均为lo(“他们”),而不是lo'(“不”)。这似乎更适应于上下文。先知描绘了一幅更加光明和快乐的画面:弥赛亚来到祂的子民中间,给他们带来平安与喜乐。他们的人数增加(见赛26:15;结36:10,11),快乐也增加了。
收割的欢喜。即收获季节里劳动者的欢乐。这是农田里一年里最快乐的日子。希伯来人在秋天里守住棚节。这是一个快乐和感恩的节日(见尼8:17)。他们快乐是因为知道上帝与他们同在(腓3:1;4:4)。基督来向人类宣布平安与喜乐(赛61:3;路2:13,14)。
4 因为他们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并欺压他们人的棍,你都已经折断,好象在米甸的日子一样。
【本会注释】
他们所负的重轭。基督来,是要打破罪的束缚,解脱人身上罪孽和忧虑的重担(赛61:1,2;见路4:18,19;太11:28-30注释)。
米甸的日子。在士师时代,以色列经常受到异族的沉重压迫,后来藉着一位民族英雄的兴起而得到解救(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45-50页)。基甸曾以小胜多,取得了光荣的胜利,摧毁了米甸人的势力,解放了他的同胞(士7:19-25)。
5 战士在乱杀之间所穿戴的盔甲,并那滚在血中的衣服,都必作为可烧的,当作火柴。
【本会注释】
这里描述战争,流血,喧哗,骚乱,死亡,最后的胜利和战争废墟的燃烧。善恶势力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在哈米吉多顿大战中达到了高潮。那是弥赛亚永恒统治的前奏(启16:14,16;19:11-19;又见诗46:6-9;76:2,3;赛63:1-6;结38:21,22;39:9;珥3:11,16;亚9:9,10;亚14:13)。
6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本会注释】
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以赛亚用一个有关伟大和平之君的醒目预言,结束他对将来和平时代的描写。靠着人的努力,和平永远不可能在这个世界里实现。以赛亚所描写地上将来的国王,将凭着公义和圣洁执政。以赛亚所作的描述,不可能属于地上的任何统治者。
在宇宙中只有一位完全符合这里的描述。那就是基督。圣经里没有其他地方,能像这里描述人类的救主和将来的君王那样,表现了如此崇高的意念,美丽的词语和强烈的情感。以赛亚在写这些话的时候,确已见过有关上帝荣耀的异像。和其他《旧约》作家一样,有上帝按手在他身上,有天使在指导着他的笔。诗110篇描写基督为将来的王,“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诗2篇描写祂用铁杖打摔列国。诗45篇描写祂威严地乘车前进。
政权。基督将要统治整个天地(见但2:44,45;太25:31;28:18;路1:32,33;林前15:25,参照诗110:1;腓2:10;启11:15)。
奇妙、策士。即“奇妙的策士”(见赛11:2,3;25:1;28:29)。这个名字体现了智慧、仁慈和体谅。这个名字会引起宇宙天地一切受造者的快乐,崇敬和赞美(见腓2:9-11;启5:12,13)。
全能的上帝。圣子耶稣和圣父都是上帝。祂与圣父从亘古就是合而为一的(见诗90:2;箴8:22-30;弥5:2;约1:1;14:9,11;《历代愿望》第19页)。
永在的父。正如圣父是永在的,基督也是永在的。以赛亚称基督为父。因为从特殊的意义上来说,祂是全人类的父亲,是人类的世界的创造主(约1:3;弗3:9;西1:16;来1:2;参照创1:26)。没有什么其他的词能比“父”更加充分地表达耶稣对祂儿女的关爱了。基督执政的时候,对祂的子民将如同一位父亲(赛22:21,22;参启3:7)。
和平的君。见亚9:9,10;弗2:14。和平只能随公义而来(赛32:17,18)。耶稣是公义之君(耶23:5,6;33:15,16)。祂把自己的义分赐给人。祂降临世界带来和平(路2:14;约14:27;另见腓4:7)。
7 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本会注释】
祂的政权。但以理曾预言基督的国度将粉碎地上的列国,“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但2:44;参启11:15)。天使加百列宣告“祂的国也没有穷尽”(路1:33)。
大卫的宝座。大卫是基督的预表。藉着基督,大卫的宝座将永远坚立(创49:10;撒下7:11-13;诗89:3,4,29,36;132:11,12;耶23:5;33:17;路1:32;见申18:15;代上28:7;太1:1注释)。
以公平公义。直译是“藉着公平和公义”(见赛11:4,5;16:5)。
热心。上帝为什么要做这一切呢?祂是受到圣洁热情的感动,爱心的激励。祂是爱,不能静止不动。当祂想到人类迷失在罪中的时候,就开始祂恩典和荣耀的工作。没有什么比爱更强大的力量,也没有什么比爱能感动人作出更的牺牲或更勇敢的服务。基督包容一切的爱心,促使祂以无私的精神,“公平公义”的服务进行统治。
8 主使一言入于雅各家,落于以色列家。
【本会注释】
使一言入于雅各。上下文(第9-17节)表明,以下的信息是针对“雅各”的,预言了上帝的惩罚。本节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延续到赛10:4为止,包含了上帝对以色列的斥责。在荣耀中统治之王的异像结束了。先知把注意力转到了当前的局势。时间与前面的章节是一样的,因为亚兰的利汛还活着(第11节)。这个信息一定是在利汛死亡的公元前735年和732年之间发出的。
落于以色列家。雅各和以色列在第8节中都有提到。赛9:8到10:4的信息主要针对通常称为“以法莲”或“撒玛利亚”的十个悖逆的支派(赛9:9,21)。本章14节里的“以色列”几乎可以肯定是指北方的王国。但第8节的“以色列”是指北方的以色列,雅各是指犹大吗?若是这样,上帝就是通过犹大向以色列传递了了这个信息。然而从广义上说,以赛亚经常用雅各和以色列来代表所有上帝的选民(见赛10:20-22;27:6;29:23;40:27;41:8,14;43:1,22,28;44:5;46:3;48:1,12;49:6)。在北方王国最终覆灭以后,这两个词一般都指犹大。
9 这众百姓,就是以法莲和撒玛利亚的居民,都要知道;他们凭骄傲自大的心说:
【本会注释】
以法莲。上帝已经保证,以法莲和亚兰进攻犹大的计划不会取得成功(赛7:4-7)。他们已遭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以色列的比加仍决心继续进攻犹大。
骄傲自大的心。比加傲慢地拒绝了以赛亚所传的警告,坚决实施他进攻亚哈斯的计划。
10 砖墙塌了,我们却要凿石头建筑;桑树砍了,我们却要换香柏树。
【本会注释】
以赛亚在这里指比加以前的挫折和他弥补过去损失的计划(见赛7:1)。就像砖墙倒塌以后,比加要用石头代替砖块来重建。“桑树”已经砍伐(见路17:6;19:4注释),比加却要用更加昂贵和耐久的香柏树来代替(见王上10:27)。他在表现自己的顽梗,和公开蔑视上天的旨意。
11 因此,耶和华要高举利汛的敌人来攻击以色列,并要激动以色列的仇敌。
【本会注释】
上帝要派遣利汛的仇敌亚述人来攻击以色列。见王下15:29关于提革拉-毗列色对比加所采取的措施。
12 东有亚兰人,西有非利士人;他们张口要吞吃以色列。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本会注释】
亚兰人。这一次,亚兰与以法莲结盟攻击犹大(赛7:1,2)。但是上帝应许使亚兰人转而攻击他们的宿敌以色列。东方国家的同盟是很脆弱的。今天的朋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亚兰人将从北面和东面攻击以色列,非利士人将从南面和西面攻击他们。希伯来人是以面朝东方来确定方向的(见创29:1;出3:1;民3:23注释)。所以亚兰人“在前”,非利士人“在后”。
仍伸不缩。参出7:19;8:5等和赛5:25。该词用来表示其他的惩罚。上帝已经惩罚过以色列,但祂的手仍伸不缩,好象还要惩罚这个民族。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占领了以色列的大片领土,但没有毁灭她。将来摧毁这个国家的,是将来撒缦以色五世的围攻。
13 这百姓还没有归向击打他们的主,也没有寻求万军之耶和华。
【本会注释】
没有归向。上帝曾降下祂的惩罚,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促使百姓悔改。但他们没有接受上帝责备的信息,继续顽梗作恶,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击打。参赛1:5,6注释。
14 因此,耶和华一日之间必从以色列中剪除头与尾,棕枝与芦苇,
【本会注释】
从以色列中剪除。由于以色列不悔改,上帝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惩罚,剪除他们的“头与尾”(见第13节注释)。国家将完全毁灭。那些把国家引入歧途的人受到了特别的惩罚(见第16节)。
棕枝与芦苇。雄伟的“棕枝”是可能指国家的贵族和官长。“芦苇”可能指假谦卑(赛58:5),或根据赛9:14,15,指假先知。
15 长老和尊贵人就是头,以谎言教人的先知就是尾。
【本会注释】
长老。见赛3:2,3。在国家的主要领袖中有首领,法官,民政和军事长官。对这种人的惩罚将特别严厉。
以谎言教人的。国家中最可恶的阶层是那些负有属灵领导责任,却把百姓引到错谬和愚昧道路上的人。以赛亚在斥责的信息中没有放过他们(赛28:7;29:9,10)。
16 因为,引导这百姓的使他们走错了路;被引导的都必败亡。
【本会注释】
国家一定要有领袖。但领袖有时会引人走错路。许多国家遭受厄运,就是因为其领袖领错了路。想要做领导,就要认真考虑作为领导的重大责任。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他的引导和他所树立的榜样。以色列的失败是因为她的领导人把百姓领到了错路之上。
17 所以,主必不喜悦他们的少年人,也不怜恤他们的孤儿寡妇;因为,各人是亵渎的,是行恶的,并且各人的口都说愚妄的话。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本会注释】
不喜悦。死海古卷1QIsa 是“不怜悯”,似乎更符合上下文。
亵渎的。见太6:2;7:5;23:3,13。以色列败亡的时候,百姓已完全把自己交给了罪恶。他们虽自称信奉宗教,却公开依恋罪孽。所有的阶层都被卷入,所以不论老幼都要接受惩罚。当罪恶越过了一定的界限时,公义就要求降下刑罚。
18 邪恶象火焚烧,烧灭荆棘和蒺藜,在稠密的树林中着起来,就成为烟柱,旋转上腾。
【本会注释】
这里形象地描述了犯罪的最后结果。罪恶只会伤害人,不会医治人。邪恶象火焚烧,留下灰烬和荒芜。它不会修理或建造。荆棘和蒺藜,只会产生破坏,象征百姓中所泛滥的罪孽(见赛5:6;7:23-25;10:17;27:4;32:13)。国土如果长满荆棘和蒺藜,就会排挤森林中的好树。罪恶也会如火焚烧自己。罪恶会遭到惩罚的。事实上它的惩罚是自惹的(见赛33:11,12;耶21:14;珥1:19,20;来6:8)。如此,土地就会得到洁净,好让青翠的新树茁壮成长(见彼后3:10-13)。
19 因万军之耶和华的烈怒,地都烧遍;百姓成为火柴;无人怜爱弟兄。
【本会注释】
地都烧遍。见第1、2节注释。先知看见了混乱的场面。人们茫然不知所措,全地充满黑暗。愤怒,悲痛,仇恨,邪恶,残暴和冤屈,撕扯着人的心,燃起他们的仇恨,使他们与邻居为敌。罪恶的最终结果就是这样:“人都要用刀剑杀害弟兄”(结38:21),“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亚14:13)。
20 有人右边抢夺,仍受饥饿,左边吞吃,仍不饱足;各人吃自己膀臂上的肉。
【本会注释】
这是贪婪和腐败的最后结果。自私最终要耗尽自己。不关心邻居福利的人,实际上是在危害自己的最高利益。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果不让邻居也得到幸福,人就不可能完全幸福和兴旺。靠压榨同胞发财的人,是在自取败亡。当各国彼此攻击,追求自私的利益时,他们正在犯下最大的蠢行,因为他们是在毁灭自己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如过去人们因贪欲和纠纷自相残杀,国家相互摧毁,如今的世界也正在制造自己的毁灭。
21 玛拿西吞吃(或作:攻击;下同)以法莲;以法莲吞吃玛拿西,又一同攻击犹大。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本会注释】
玛拿西吞吃(或作:攻击;下同)以法莲。这两个支派是弟兄,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当以法莲和玛拿西相互为敌的时候,他们就必然同归于尽。而当这两个支派联合起来攻击他们的兄弟犹大时,就注定他们的末日来到了。没有一个国家像以赛亚时代的北方王国那样,长期经历这么多的罪恶,贪欲和流血。
仍伸不缩。下一章继续本章的思路,进一步列举上帝伸手要惩罚的罪恶。
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
提要:1.保罗继续描述基督再来施行审判的事。16.若干忠告。23.信函的结束。
1 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
【本会注释】
时候、日期。见徒1:7注释。保罗已认真解释了“睡了的人”(帖前4:13),提醒信徒基督复临时所发生事件的顺序。但基于下面的原因,他不想讨论末日的时间问题。
不用写信给你们。帖撒罗尼迦信徒已得到使徒的充分指教(参帖前2:11,13;3:4;见帖前4:1,2注释)。有关“时候”和“日期”,他已向他们提供了一切必要的信息。
2 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象夜间的贼一样。
【本会注释】
明明晓得。“准确地了解”。并不是说帖撒罗尼迦信徒已经知道有关“主的日子”的全部详情,而是说他们已充分了解基督来临的突然性。由此可见,使徒曾向他们传达了主有关这个话题的教导(太24:32-44)。现在只须提醒他们这方面的认识,加深他们的印象就行了。
主的日子。见徒2:20注释。使徒经常提到“主的日子”或类似的说法,如“那日子”等(帖前5:4;罗2:16;林前1:8;5:5;林后1:14;帖后1:10;2:2)。这里“主的日子”是指基督复临。
来到。原文动词的形式强调主回来的确定性。
夜间。四福音经常把基督的来临同夜间联系在一起(太24:43;25:6;可13:35;路12:35-38;17:34)。早期的教会按字面理解这些话语,认定主的回来是在夜间。哲罗姆提到犹太人的一个传统说法,即依据在出埃及时第一个逾越节中主是半夜来临的事实,推断弥赛亚是在半夜降临的。他认为复活节前的祝祷仪式要延续到半夜,以期待基督的来临,这种所谓“使徒的传统”即源于犹太人的上述传统说法(哲罗姆论太25:6)。使徒在本章4-6节中也用了“夜间“的说法。
贼。参基督在太24:43;路12:39,40中的话语。参彼后3:10;启3:3;16:15。使徒用贼的比喻来强调基督复临的不可预见性,从而警告他的读者要随时准备主的来临。
3 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
【本会注释】
人正说。保罗没有说这里的“人”是谁。但根据下文可以得知他是指不信的人(4-6节)。虽然使徒没有指出世人说这些话的时间,但从下文可以得知那是在基督复临的前夕。
平安稳妥。指内在的平静和外在的安全。那些没有为主的来临作准备的人说出这样的话,表明他们心理十分满足。但这种平静是没有理由的,因为灾难就在眼前。不信的人应该向基督徒学习,警觉地为末日的大事作好准备。圣经教导说,基督复临的前夕,是一个到处有灾难的时期(见路21:25,26注释)。见下文“灾祸”和“忽然”的解释。
灾祸。olethios.“毁灭”,“死亡”。源于动词ollumi(“毁灭”)。“灾祸忽然”暗示“主的日子”将给不信的世界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忽然。aiphnidios.“出乎意外的”。该词在《新约》中仅出现在这里和路21:34。
临到。ephistemi.特指“突然出现”(路2:9;20:1;24:4;徒6:12等;参徒12:7注释)。
如同产难。生育不能算意外的事,但难产却是突然临到的。保罗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末日灾难的突然性。
绝不能逃脱。如同妇女躲不过孩子的出生一样。使徒强调毁灭将不可避免地临到那些拒绝救主的人。保罗在写信给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时候(帖前5:3),心里似乎想到了基督自己的话语。
4 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象贼一样。
【本会注释】
弟兄们。保罗现在将信徒与第3节中所比喻的不信者进行对比。
在黑暗里。即无知之中,间接地指在罪恶中。在《新约》里,“黑暗”常用来指属灵的贫困和堕落状态(太4:16;6:23;约3:19;徒26:18;罗13:12)。基督徒不再处于那种状态(帖前5:5;约壹2:8-10)。
那日子。就是“主的日子”。
临到。hatalambano。见约1:5注释。这里表示“抓住”。上帝有见识的儿女在祂圣言亮光的指引下,不会被卷入末日的毁灭之中。他们可以为那将要临到世界及其居民的事件作好充分的准备。
5 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
【本会注释】
你们都是。这句话解释第4节所说基督徒“不在黑暗里”的意思。保罗大度地把帖撒罗尼迦所有的信徒都包括在内,尽管他很了解其中有一些是软弱的(14,15节)。
光明之子。基督徒是上帝的儿女(约壹3:2),而上帝就是光(约1:9),所以基督徒因与众光之父(雅1:17)的关系而成为光明之子。另外,福音也带来了光明(林后4:4;彼前2:9)。所以凡遵循福音而生活的人就是住在光明之中(见路16:8;约12:36注释)。
白昼之子。就是“白天的儿子”。
我们不是。注意这里从“你们”转到了“我们”。使徒把自己和他的同工与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包括在一起。他表达了理想,相信它会鼓舞最软弱的人达到身为真正“光明之子”的崇高标准。
6 所以我们不要睡觉象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
【本会注释】
我们不要睡觉。或“我们不要继续睡觉。” “光明之子”如果睡着了,就失去了优势。“睡觉”意为不关心基督快来,患上了一种昏睡症,以致基督徒无法为最后的事件作好准备(参太25:5)。保罗劝朋友们不要陷入这种属灵的懒惰之中,而是要警醒(参可13:35-37;路21:34-36;弗5:14-16)。
别人。就是黑暗之子。他们不注意那些预示主再来的威严而荣耀的事件。
警醒。gregoreo.参第10节注释。四福音经常用“警醒”来表示属灵上的警觉(参太24:42;可3:33,34;路12:37)。
谨守。nepho.“不喝酒”,“清醒”。保罗不是真的说帖撒罗尼迦信徒喝醉酒(参彼前1:13;4:7;5:8)。他是劝基督徒鉴于那大日临近,要稳健,节制和安静。
7 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
【本会注释】
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将“光明之子”与“属黑夜”(第5节)的人进行对比。
8 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本会注释】
但我们。与第7节所描写的人进行对比。
谨守。重申第7节的观点。
信和爱。信心和爱心是公义的组成部分。信心就是积极持住基督所赐给信徒的公义。爱心是上帝品格的伟大特征(约壹4:8),由上帝的灵浇灌在我们心中(罗5:5)。使徒曾嘱咐帖撒罗尼迦信徒实践这些品质(帖前1:3)。他在这里劝勉他们和所有的基督徒要更充分地运用这些品质,作为抵挡罪恶的可靠保障。
护心镜。见弗6:14“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注释
头盔。见弗6:17“救恩的头盔”注释。保罗在这里把“得救的盼望”比作头盔。这说明得救的最后阶段尚在将来(见太24:13;来9:28;彼前3:5注释)。
戴上。基督徒既然需要“戴上”一些品质,就说明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保罗在这里嘱咐基督徒要穿戴属灵的军装,暗示战争在进行之中;基督徒需要做好防护来对付进攻(见弗6:11,12注释)。关于基督徒的全副军装,详见罗13:12,14;林后10:4;弗:13-17注释。
9 因为上帝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本会注释】
因为上帝。保罗把他对于上帝旨意的理解作为得救盼望的依据(第8节)。
预定。tithemi.参太24:51;路12:46;提后1:11;来1:2;彼前2:8。该词涉及上帝对待人类始终不渝的仁慈旨意(见约3:16,17;彼后1:9注释)。
受刑。orge。“愤怒”(见罗1:18注释)。
借着我们主。救恩是上帝的恩赐。但它像上帝对人类的一切福惠一样,是藉着耶稣基督赐予的(参罗6:23注释)。
得救。保罗方才从反面表达了上帝的旨意,现在则予以正面的阐述。上帝愿意人人都得救(见上面“预定”注释;见赛55:1;约7:37;启22:17)。祂藉着祂儿子的恩赐,使救恩得以实现。
10 祂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祂同活。
【本会注释】
祂替我们死。见罗5:8;林前5:3注释。这里说明主牺牲的特别目的就是使信徒“都与祂同活”。
醒着。gregoreo.见第6节注释。
睡着。见帖前4:13注释。保罗现在回到帖前4:13-18这段论述开始时的话题,即把已故基督徒的状况与基督复临时活着的信徒进行比较。他在本节中向读者保证,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他们最后都将“与祂同活”,也就是与基督同活(参帖前4:14-17注释)。
11 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本会注释】
彼此。见帖前4:18。保罗指出,鼓励灰心者不单是传道人的事。所有的基督徒都有安慰同道的责任。
劝慰。参帖前4:18的类似话语。
建立。oikodomeo.见徒9:31注释。通过用基督再来和圣徒承受之荣耀等崇高的话题互相劝勉,教友们就会彼此促进属灵方面的勇气(参玛3:16-18;徒20:32注释)。
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使徒随时愿意表扬信徒所做的任何好事。他不但鼓励他们要继续行善,而且要好上加好(参帖前3:12注释)。保罗用这样的劝勉结束了他从帖前4:13开始的话题
12 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本会注释】
弟兄们。这句话与第11节是连贯的。
劝。erotao.见腓4:3;帖前4:1注释。保罗不希望帖撒罗尼迦弟兄之间的关爱会削弱他们对于教会职员的尊重。
敬重。或“认识”。见帖前4:4注释。
劳苦。jopiao.见腓2:16;帖前1:3注释。保罗通常在他所建立的教会中选立长老(徒14:23)。新的职员可能经验不足,或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为教会服务的人应该得到敬重。他们的辛劳应该得到纪念和承认(见林前16:15-18;来13:7)。所以教会职员更有责任作属上帝的人。
治理。proistemi.见罗12:8注释。
劝戒。noutheteo.或“警告”,“放在心上”(见徒20:31注释;参林前4:14;帖后3:15注释)。该词来自nous(“心”)和tithemi(“放”)。保罗认识到他羊群的软弱,以及教会的职员可能需要坚定地引导教会的成员。
13 又因他们所做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你们也要彼此和睦。
【本会注释】
又因他们所做的工。基督的教会绝不可崇拜人,但要适当鼓励尊重那些担任圣职的人。
用爱心。以免帖撒罗尼迦信徒尊重他们长老的属灵动机受到怀疑。
格外。huperekperrissos.“非常”,“特别”。
尊重。hegeomai.“估计”。见腓2:3注释。
和睦。这句劝勉的话暗示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团结出现了裂痕。职员和平信徒的意见可能产生了分歧,因为他用了“在你们中间”。教会里不可以纷争结党,一些人拥护一位工人为他们属灵的领导,其他人则拥护另一个人,像哥林多教会后来所发生的那样(见林前1:12;3:4-6;4:6;参罗12:18;14:19)。
14 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
【本会注释】
我们又劝弟兄们。parakaleo.见太5:4注释。
警戒。noutheteo.见12节“劝戒”注释。
不守规矩的人。ataktoi.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于本节。其相关的动词atakteo出现在帖后3:7中;相关的副词ataktos出现在帖后3:11中(见该节注释)。
勉励。paramutheomai.“鼓励”,“鼓舞”。
灰心的人。oligopsuchoi.或“懦弱”,“心地狭窄”的人。这些人可能为死者过分悲伤(帖前4:13-18),或对基督再来的时间觉得没有把握(帖前5:1-11)。他们应该得到安慰,而不是指责。基督徒应当对胆怯而有需要的人说鼓励和安慰的话(来12:12,13;参加6:2)。
扶助。antechomai.“关心”,“关注”,“帮助”。那些保罗所希望得到扶助的软弱者可能正在受到罪恶的试探(帖前4:3-7)。这些人需要属灵的支持,而不是非难,使他们不至于被试探所胜。
忍耐。makrothumeo.意为“长久忍耐”,“不轻易发怒”,“有耐心”。参林前13:4。在基督徒心中的上帝之爱会指引他耐心对待教内教外所有的人。
15 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本会注释】
你们要谨慎。原文动词意为“警惕”,“看守”。
以恶报恶。这是人的本性。但基督徒要与众不同。基督不许人以恶报恶。祂要祂的门徒以德报怨(见太5:38-48注释;参罗12:17注释)。
彼此。互相。
追求。dioko. 保罗告戒帖撒罗尼迦信徒不要以恶报恶,而要在任何环境下追求良善。他知道追求良善的人是没有时间作恶的。
16 要常常喜乐,
【本会注释】
原文强调“常常”。保罗高度重视喜乐的能力(见腓3:1;4:4;注释;参林后6:10)。不论是拥有现在的良善,还是预见将来的幸福,基督徒都有充分的理由快乐。他的罪既已得到赦免,就问心无愧了。他的心充满了平安。他知道对于他来说,“万事互相效力”(见罗8:28)。他为什么还要垂头丧气呢?那些经常发怨言的人是没有真正信仰的(《服务真诠》251页)。
17 不住地祷告,
【本会注释】
原文强调“不住地”(见16节注释)。基督徒的人生应贯穿着不间断的祈祷。他不可中断与上天的联络(见路18:1注释)。保罗“昼夜作工”(帖前2:9),但他也“昼夜”祈祷(帖前3:10)。他众多的活动并没有排斥掉他的祈祷。他始终维系着与他天父的联络。我们也应该这样。请参见耶稣祈祷的人生(见可3:13注释)。
18 凡事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本会注释】
凡事。就是在任何环境下,不论遇到喜乐还是悲伤的事(见腓4:6;西:4:2注释)。这里向我们保证,即使发生了表面上对我们不利的事情,也会与我们有益,因为上帝不会让我们为有害于我们的事情谢恩的(《服务真诠》255页)。但以理在知道国王的法令会夺去他性命时感恩(但6:10)。保罗自己也曾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感恩的典范(见徒27:20,35)。感恩应成为基督徒的法则;藉着它来促进健康和喜乐(《服务真诠》251页)。
因为这是。不仅要谢恩,而且要不断地喜乐和祈祷(16,17节)。
在基督耶稣里。上帝的旨意表现在基督耶稣身上。凡希望为自己的生命而探明上帝旨意的人应该研究基督的生平,认识上帝要基督徒所效法的最高典范。拿撒勒人耶稣的身上所展示快乐,祈祷和感恩的榜样是宇宙间无处可觅的。
上帝……的旨意。上帝关注祂儿女的整个人生。但祂特别关心他们的属灵状况。祂希望基督徒快乐,祈祷和感恩。我们如果不培养这些特性,就是没有遵行上帝的旨意。
19 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
【本会注释】
消灭。sbennumi.“扑灭”,“压制”。该词在太12:20;可9:44-48;弗6:16;来11:34中指灭火,在太25:8中指灯灭。圣灵既然与火联系在一起,用sbennumi一词就特别合适。帖撒罗尼迦信徒可能冷落了他们中运用属灵恩赐之人的热情(见林前12:1;14:1注释)。保罗充满激情地劝戒教会不要扑灭在他们中间燃烧的属灵火焰,以免排斥了圣灵。但他说这样的话,绝不是认可那些给圣灵带来羞辱的狂热表现。他所说的只是圣灵所指导的行为。
20 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本会注释】
藐视。exoutheneo.“看不起”,“不当回事”。
先知的讲论。见林前12:10;弗4:11注释。从19与20节之间的密切联系来看,先知的讲论是帖撒罗尼迦教会中属灵恩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教会对基督再来的关注(帖前1:10;2:19;3:13;4:13-18;5:1-11),更加重了预言恩赐的分量。使徒时代的教会曾有过一些真先知(见徒11:28;15:32;21:8-11)。
21 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
【本会注释】
凡事。尤其是圣灵的表现(19,20节)。上帝已经设立了判断先知真伪的一定标准:一,真先知不但在言语上,而且在生活上表现基督(约壹4:1-3)。他会承认基督的神性(约壹2:22,23)。二,他的教训必须符合圣经的教导(见徒17:11;加1:8,9)。三,他的教训必须结出好的果实(太7:18-20)。
察验。dokimazo.见帖前2:4注释。要小心辨别真伪(见《使徒行述》263页)。
善美的。既属灵恩赐中善美的。
要持守。信徒不仅要查验属灵的恩赐,他们在辨别出真伪善恶之后,还要抵制一切的试探,把善的坚持下来。
22 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做。
【本会注释】
各样的。“形式”,“外部表现”,“种类”。保罗在谈到“善美的”事时(21节)用的是单数。因为他认为“善”是圣灵的一颗果实。但他看到邪恶有许多表现。他要信徒警惕邪恶的多种伪装。有人认为本节是禁止做那些在一些旁观者看来是错,但实质上是对的事。这在某种情况下是合适的。但这不是保罗的意思,因为存在许多例外的情况。如耶稣在安息日治病(约5:2-16等),与税利、吏和罪人一同吃饭(太9:10-13)。在有偏见的犹太领袖看来,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但尽管有人抱着偏见,耶稣还是做了这些事情,将之视为祂正义事业的一部分。然而祂完全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坏事。
禁戒不做。opechomai.见帖前4:3注释。
23 愿赐平安的上帝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本会注释】
赐平安的上帝。保罗从本节起以祈祷的形式开始他书信的最后部分。他已经树立了崇高的标准(12-22节),但他承认如果没有上帝的帮助,无人能达到这标准,所以他最后向读者指出了上帝的大能。“赐平安的上帝”表明平安是上帝的特征。祂是一切真平安的根源(参罗15:33;16:20;林后13:11;来13:20,21;参腓4:7注释)。上帝一直设法恢复祂与悖逆人类之间的和平(见林后5:18,19注释)。
全然。holoteles.“完全”,“全面”。源于holos(“完全”)和telos(“目的”)。路德把holoteles译为“彻底地”。真正的成圣是涉及全身的。人是不可能部分成圣,而让不让生命的某些部分保持圣洁的。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必须服从上帝圣灵洁净的能力。
成圣。hagiazo.见太6:9;约17:17;林前7:14注释。
我主耶稣基督。关于救主的名称,见太1:1;腓2:5注释。
降临。parousia.见帖前3:13;4:15注释。
灵与魂与身子。保罗并不是在研究人的性质。他只是确认信徒身上没有一个部分是不被上帝成圣的能力所触及的。圣经一般把人分为肉体和灵魂两个部分(见太10:28;罗8:10;林前5:3;7:34注释)。在致帖撒罗尼迦的书信中,保罗把这些观念结合起来,强调人身上没有什么部位是被排除在成圣的影响之外的。从保罗的划分中可以看出特殊的意义。“灵”(见路8:55注释)可以理解为人类心智中高级的天赋;上帝能藉着祂的灵与之交流(见罗8:16注释)。通过圣灵的运行,人的心灵得到更新,从而变成上帝的形象(见罗12:1,2)。
“魂”(psuche,见太10:28注释)在与“灵”区别时,可以被理解为人天性中藉着本能表达情感和愿望的部分。这一部分也能成圣。藉着圣灵的运行,人的心得与上帝的心和谐一致。成圣的理智就会抑制低级的本能。原来可能悖逆上帝的欲望,将顺从上帝的旨意。谦卑的基督徒就这样能达到圣洁的程度,以致顺从上帝就成了他自己的愿望。他乐意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律法在他心里(见诗40:8;来8:10;参《天路》312页;《历代愿望》668页)。
“体”(soma)显然是指人的血肉之躯,可受高级的或低级的本能所支配。当成圣的心灵作主的时候,身体就不会滥用。健康也增进了。身体成了基督徒积极侍奉上帝的器皿。成圣若不包括身体就是不完全的。我们的身体是上帝的殿,应该保持圣洁,好在身子上荣耀上帝(林前6:19,20)。
保守。tereo.参犹1。
完全。holokleros.“各部分都完全”。源于holos(“完全”)和kleros(“部分”)。该形容词可修饰名词“灵与魂与身子”,也可修饰“保守”,意为“完全得蒙保守。”
无可指摘。amemptos。见腓2:15;帖前2:10;3:13注释。成圣的人将得蒙上帝的保守,在主来临的大日得以无瑕无疵地呈献与主(参犹24注释)。
24 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祂必成就这事。
【本会注释】
那召你们的。见罗8:30注释。上帝对个人的宣召是一系列神圣活动的第一步,其最终目标就是使他们得荣耀。
本是信实的。参林前1:9;10:13;帖后3:3;提后2:13;来10:23。
必成就这事。就是使他们成圣并保守他们(23节)。全能的上帝是不会失败的。
25 请弟兄们为我们祷告。
【本会注释】
保罗不断地为信徒祈祷(帖前1:2,3;5:23)。他现在请他们为他个人和他的同工祷告(参罗15:30;林后1:11;弗6:18,19;西4:3)。他的要求中没有自私的成分,因为他只求他蒙召宣扬的福音得以广为传播(帖后3:1)。传道人和平信徒需要互相代祷,祈求福音信息能毫无阻碍地传到地极(《证言》卷五718页)。
26 与众弟兄亲嘴问安,务要圣洁。
【本会注释】
众弟兄。虽有一些弟兄软弱,但保罗出于深深的弟兄之爱,仍希望把大家都包括在他的问候之中。
问安。aspazomi.太5:47;可9:15;罗16:3。6等。
亲嘴……务要圣洁。特别是在东方,亲嘴是在问候时表达爱意和友谊的一种常见方式(见路7:45;徒20:37)。圣洁的吻和爱心的吻(彼前5:14)是基督徒感情的标志。早期的基督徒在圣餐时似乎都亲嘴问候(殉道者查士丁《第一辩论文》65页)。后来的著作说明这种亲嘴不是针对异性的(《使徒法典》ii.57;viii.11)
27 我指着主嘱咐你们,要把这信念给众弟兄听。
【本会注释】
我指着。horkizo.参可5:7;徒19:13。使用这个强调词(参申6:13)暗示有些帖撒罗尼迦的领袖不愿意这封书信向全体信徒宣读,或者有些信徒不愿意听(参帖后3:14)。
主。保罗向最先收到这封书信的人施加个人和宗教方面的压力。他暗示这封信中含有灵感的信息,是所有帖撒罗尼迦的信徒所急需的。
念给众弟兄听。指在聚集的基督徒面前宣读。有的文本为“圣洁的弟兄”。
28 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同在!
【本会注释】
相似的祝愿辞见罗16:20;林前16:23。使徒的基督教真理藉着这封书信发扬光大。他在书信的开头(帖前1:1)和结束都祝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与信徒同在。
有文本最后还有“阿门”。历史证据表明本书信写于哥林多(见《帖撒罗尼迦前书》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