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记上6章
1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后四百八十年,所罗门作以色列王第四年西弗月,就是二月,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
2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殿,长六十肘,宽二十肘,高三十肘。
3殿前的廊子长二十肘,与殿的宽窄一样,阔十肘。
4又为殿做了严紧的窗棂。
5靠着殿墙,围着外殿内殿,造了三层旁屋。
6下层宽五肘,中层宽六肘,上层宽七肘。殿外旁屋的梁木,搁在殿墙坎上,免得插入殿墙。
7建殿是用山中凿成的石头。建殿的时候,锤子、斧子和别样铁器的响声都没有听见。
8在殿右边当中的旁屋有门,门内有旋螺的楼梯,可以上到第二层,从第二层可以上到第三层。
9所罗门建殿,安置香柏木的栋梁,又用香柏木板遮盖。
10靠着殿所造的旁屋,每层高五肘,香柏木的栋梁,搁在殿墙坎上。
11耶和华的话临到所罗门说:
12“论到你所建的这殿,你若遵行我的律例,谨守我的典章,遵从我的一切诫命,我必向你应验我所应许你父亲大卫的话。
13我必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并不丢弃我民以色列。”
14所罗门建造殿宇,
15殿里面用香柏木板贴墙,从地到棚顶,都用木板遮蔽,又用松木板铺地。
16内殿,就是至圣所,长二十肘,从地到棚顶,用香柏木板遮蔽(注:或作“隔断”)。
17内殿前的外殿,长四十肘。
18殿里一点石头都不显露,一概用香柏木遮蔽,上面刻着野瓜和初开的花。
19殿里预备了内殿,好安放耶和华的约柜。
20内殿长二十肘,宽二十肘,高二十肘,墙面都贴上精金。又用香柏木做坛,包上精金。
21所罗门用精金贴了殿内的墙,又用金链子挂在内殿前门扇,用金包裹。
22全殿都贴上金子,直到贴完,内殿前的坛也都用金包裹。
23他用橄榄木做两个基路伯,各高十肘,安在内殿。
24这一个基路伯有两个翅膀,各长五肘,从这翅膀尖到那翅膀尖,共有十肘;
25那一个基路伯的两个翅膀也是十肘,两个基路伯的尺寸、形像都是一样。
26这基路伯高十肘,那基路伯也是如此。
27他将两个基路伯安在内殿里。基路伯的翅膀是张开的,这基路伯的一个翅膀挨着这边的墙,那基路伯的一个翅膀挨着那边的墙,里边的两个翅膀,在殿中间彼此相接。
28又用金子包裹二基路伯。
29内殿外殿周围的墙上,都刻着基路伯、棕树和初开的花。
30内殿、外殿的地板都贴上金子。
31又用橄榄木制造内殿的门扇、门楣、门框,门口有墙的五分之一。
32在橄榄木做的两门扇上,刻着基路伯、棕树和初开的花,都贴上金子。
33又用橄榄木制造外殿的门框,门口有墙的四分之一。
34用松木做门两扇:这扇分两扇,是摺叠的;那扇分两扇,也是摺叠的。
35上面刻着基路伯、棕树和初开的花,都用金子贴了。
36他又用凿成的石头三层,香柏木一层,建筑内院。
37所罗门在位第四年西弗月,立了耶和华殿的根基。
38到十一年布勒月,就是八月,殿和一切属殿的都按着样式造成。他建殿的工夫共有七年。
耶利米32章
1犹大王西底家第十年,就是尼布甲尼撒十八年,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
2那时,巴比伦王的军队围困耶路撒冷,先知耶利米囚在护卫兵的院内,在犹大王的宫中。
3因为犹大王西底家已将他囚禁说:“你为什么预言说:‘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将这城交在巴比伦王的手中,他必攻取这城。
4犹大王西底家必不能逃脱迦勒底人的手,定要交在巴比伦王的手中,要口对口彼此说话,眼对眼彼此相看。
5巴比伦王必将西底家带到巴比伦,西底家必住在那里,直到我眷顾他的时候。你们虽与迦勒底人争战,却不顺利。这是耶和华说的。’”
6耶利米说:“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7‘你叔叔沙龙的儿子哈拿篾必来见你,说:我在亚拿突的那块地,求你买来,因你买这地是合乎赎回之理。’
8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果然照耶和华的话,来到护卫兵的院内,对我说:‘我在便雅悯境内亚拿突的那块地,求你买来,因你买来是合乎承受之理,是你当赎的,你为自己买来吧!’我耶利米就知道这是耶和华的话。
9我便向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买了亚拿突的那块地,平了十七舍客勒银子给他。
10我在契上画押,将契封缄,又请见证人来,并用天平将银子平给他。
11我便将照例按规所立的买契,就是封缄的那一张和敞着的那一张,
12当着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和画押作见证的人,并坐在护卫兵院内的一切犹大人眼前,交给玛西雅的孙子尼利亚的儿子巴录。
13当着他们众人眼前,我嘱咐巴录说:
14‘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要将这封缄的和敞着的两张契放在瓦器里,可以存留多日。
15因为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将来在这地必有人再买房屋、田地和葡萄园。’
16我将买契交给尼利亚的儿子巴录以后,便祷告耶和华说:
17主耶和华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膀臂创造天地,在你没有难成的事。
18你施慈爱与千万人,又将父亲的罪孽报应在他后世子孙的怀中,是至大全能的 神,万军之耶和华是你的名。
19谋事有大略,行事有大能,注目观看世人一切的举动,为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
20在埃及地显 神迹奇事,直到今日在以色列和别人中间也是如此,使自己得了名声,正如今日一样。
21用神迹奇事和大能的手并伸出来的膀臂与大可畏的事,领你的百姓以色列出了埃及。
22将这地赐给他们,就是你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赐给他们流奶与蜜之地。
23他们进入这地得了为业,却不听从你的话,也不遵行你的律法。你一切所吩咐他们行的,他们一无所行,因此你使这一切的灾祸临到他们。
24看哪!敌人已经来到,筑垒要攻取这城;城也因刀剑、饥荒、瘟疫交在攻城的迦勒底人手中。你所说的话都成就了,你也看见了。
25主耶和华啊,你对我说:‘要用银子为自己买那块地,又请证人。’其实这城已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了。”
26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27“我是耶和华,是凡有血气者的 神,岂有我难成的事吗?
28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将这城交付迦勒底人的手和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他必攻取这城。
29攻城的迦勒底人必来放火焚烧这城和其中的房屋。在这房屋上,人曾向巴力烧香,向别神浇奠,惹我发怒。
30以色列人和犹大人,自从幼年以来,专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以色列人尽以手所做的惹我发怒。这是耶和华说的。
31这城自从建造的那日,直到今日,常惹我的怒气和忿怒,使我将这城从我面前除掉。
32是因以色列人和犹大人一切的邪恶,就是他们和他们的君王、首领、祭司、先知,并犹大的众人,以及耶路撒冷的居民所行的,惹我发怒。
33他们以背向我,不以面向我。我虽从早起来教训他们,他们却不听从,不受教训,
34竟把可憎之物设立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污秽了这殿。
35他们在欣嫩子谷建筑巴力的邱坛,好使自己的儿女经火归摩洛,他们行这可憎的事,使犹大陷在罪里。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36现在论到这城,就是你们所说‘已经因刀剑、饥荒、瘟疫交在巴比伦王手中’的,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
37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使他们安然居住。
38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 神。
39我要使他们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们永远敬畏我,使他们和他们后世的子孙得福乐。
40又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必随着他们施恩,并不离开他们,且使他们有敬畏我的心,不离开我。
41我必欢喜施恩与他们,要尽心尽意、诚诚实实将他们栽于此地。
42因为耶和华如此说:我怎样使这一切大祸临到这百姓,我也要照样使我所应许他们的一切福乐都临到他们。
43你们说:‘这地是荒凉、无人民、无牲畜,是交付迦勒底人手之地。’日后在这境内必有人置买田地。
44在便雅悯地、耶路撒冷四围的各处、犹大的城邑、山地的城邑、高原的城邑并南地的城邑,人必用银子买田地,在契上画押,将契封缄,请出见证人,因为我必使被掳的人归回。这是耶和华说的。”
马可福音6章
1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
2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甚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
3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注:“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
4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5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
6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
7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8并且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
9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褂子。”
10又对他们说:“你们无论到何处,进了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
11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12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13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14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就说:“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由他里面发出来。”
15但别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
16希律听见却说:“是我所斩的约翰,他复活了。”
17先是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差人去拿住约翰,锁在监里;因为希律已经娶了那妇人。
18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19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
20因为希律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所以敬畏他,保护他,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注:有古卷作“游移不定”),并且乐意听他。
21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
22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
23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
24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
25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
26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
27随即差一个护卫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护卫兵就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28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就给她母亲。
29约翰的门徒听见了,就来把他的尸首领去,葬在坟墓里。
30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
31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32他们就坐船,暗暗地往旷野地方去。
33众人看见他们去,有许多认识他们的,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里,比他们先赶到了。
34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35天已经晚了,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
36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
37耶稣回答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
38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他们知道了,就说:“五个饼,两条鱼。”
39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地坐在青草地上。
40众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41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42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
43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44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45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46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
47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
48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
49但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
50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51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
52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53既渡过去,来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54一下船,众人认得是耶稣,
55就跑遍那一带地方,听见他在何处,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里。
56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穗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列王记上6章
提要:1 圣殿的建造。5 屋。11 上帝对这殿的应许。15 殿的棚顶和内部装饰。23 基路伯。31 门。36 内院。37 建殿的时间。
所罗门建造圣殿
王上6:1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后四百八十年,所罗门作以色列王第四年西弗月,就是二月,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
【本会注释】
四百八十年。这一节将所罗门登基第四年定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第480年。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希伯来纪年从所罗门回溯到摩西甚至更早时期的基础。其它所有日期准确性都取决于所罗门登基第四年这个日期的准确性。我们没有必要将480年看作一个整数或是12代人,也不能认为它涵盖整个士师年代,是除了外族侵略和统治(130页)之外所有士师年限的相加,这都是不正确的。本注释将所罗门四年看作准确的第480年,是以出埃及为第一年的(就像摩西计算旷野流浪的40年一样;见卷一187页)。
如何确定所罗门第四年就是出埃及第480年呢?根据上面143-144页所列的纪年方法以及同时期亚述的纪年(第159页),所罗门统治第40年和他最后在位的日子(11:42节)可以确定是主前931/30年。(这可能是犹太历法的年代,开始于七月;见116页)那么他登基第四年就应该是主前967/66年,二月是西弗月(后来叫作以亚月),在主前966年的春天。
如果是这样,这第480年的第二个月在主前966年,那么它的第一年的二月就是主前1445年。这是出埃及后的那月(见卷一187页;关于1445年的计算,见卷一191,192页;卷二134,135页)。本注释旧约日期的计算根据的就是所罗门登基第四年西弗月的纪年──包括开始的一年,出埃及后的第480年,也就是主前966年。
我们应该注意“四百八十年”这个编年细节,它在这里是正式地确切地提出的,没有犹豫和保留,也没有前后的误差。不仅有所罗门的年代和出埃及的纪元,连确切的月份都给出了。这明显是精确的纪年,就像王下18:9,10节和耶25:1节一样。
英文LXX版中480这个数字换成了440,而约瑟夫将这个数字定为592或612(Antiquities viii. 3. 1;xx. 10 1);但他们两个版本的说法与《列王纪》有较大出入。约瑟夫精心研究的数字把年代大大推迟了,这明显是错误的,而希伯来文献的年代稍早,比较可信。约瑟夫研究的年代前后矛盾数字错误,他也为此倍受谴责,他的数据不能作为可靠编年体系的依据。
西弗月。这是早期希伯来历史中对第二个月份的称呼。在大流亡之后,二月一般叫做以亚。这里和第六章三十八节中稀少并充满古风的月份的名称证明了这卷书成书的年代非常早。
开工建造。所罗门决定建造圣殿不是出于野心和自私,或者单单是出于自己父亲的希望和意愿。激励所罗门的不是个人的雄心和对荣耀、伟大的热爱,而是实现上天的旨意。现在确实已经到了为耶和华建造居所的时候,所罗门将自己全部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不论是以色列国内还是周围的邻国,这都是一个和平安宁的时期。这也是一个繁荣富足的时期,可以保证所罗门有充足的资金和材料。国内的人民也愿意并有能力建造上帝的圣殿。
在代下第3和4章中记有关于圣殿建造的叙述,但《列王纪》中的记述却更古老更完全。《历代志下》的叙述和《列王纪》中的基本细节全部一致。尽管前者的记述有些简单,但它含有一些补充的细节。
除了圣经的叙述之外,我们还有约瑟夫关于所罗门圣殿的描写(Antiquities viii. 3. 1-9)。这些记述,虽然详细,却不足以全部完全采信。基督教文学对于圣殿的细节没有什么重要的补充,因为从所罗门的时代开始耶路撒冷就一直遭受彻底和反复不断的破坏,以至于这方面没有作出什么研究。
王上6:2 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殿,长六十肘,宽二十肘,高三十肘。
【本会注释】
长。经过对圣殿和会幕的仔细比较,发现圣殿的尺寸是按照会幕的比例建造的,但前者比后者整整大了两倍。因此圣殿的长度是60肘,是会幕长度的两倍(出26:16,18)。如果一肘的长度是17 1/2英寸,那么圣殿应该是87 1/2英尺(26.7米)长,29英尺(8.9米)宽,43英尺(13.3米)高。
旷野的会幕是严格按照摩西“在山上”领受的样式建造的(出25:9,40)。圣殿要仿照古老的风格,那么它就应该和会幕的样式是一样的。此外,大卫传给所罗门关于建造圣殿的细节都是圣灵启示给他的(《祖知》第七十三章)。
王上6:3 殿前的廊子长二十肘,与殿的宽窄一样,阔十肘;
【本会注释】
廊子。在圣殿的前部有一条29英尺(8.9米)长的走廊,它的长度和圣殿的宽度一样,而它的宽度为14英尺(4.5米)。《列王纪》没有给出走廊的高度,但代下3:4节记载的高度为120肘,即175英尺(53.4米)。这个高度和古代任何已知建筑物的高度都不符,也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失调,外观看上去非常奇特。很多英文LXX版和叙利亚版圣经手稿的记载都是“二十肘。”在希伯来文中,每提到一个尺寸都要重复“肘”这个量词,代下3:4节中这个工作很显然是被忽略了。希伯来文中“肘,” 'ammah这个词,和“一百,” me'ah非常接近,因此,“高肘二十肘”就被写成了“高一百二十肘。”
王上6:4 又为殿做了严紧的窗棂。
【本会注释】
严紧的窗棂。希伯来的学者现在仍旧不明白这一节的具体意思。很多人认为这样固定的窗棂是特意设计的,其他人相信边页的说法是正确的,“窗户宽的在里,窄的在外。”这种类型的窗户在外部的墙上只是一个裂口,但墙内部却是宽阔的,就像古代城堡的窗户一样。这些窗户建在墙的高处,在5-8节所描述的旁屋之上。
王上6:5 靠着殿墙,围着外殿内殿,造了三层旁屋;
【本会注释】
造了……旁屋。圣殿外面西、北、南三边建造了一系列用于服务的房屋。它们与圣殿的主体结构没有关系,因此就不被认为是圣殿主体地基的一部分。在这些“旁屋”的整个描述中作者有意在说明这些屋子不是圣殿主体的一部分,只是另外建造的。这些房屋无疑是为祭司和其他在圣殿服务之人建造的。
外殿内殿。旁屋是沿着建筑物整个长度建造的,紧邻着“圣殿,”前部的圣所,以及后部的“会幕,”至圣所。
王上6:6 下层宽五肘,中层宽六肘,上层宽七肘。殿外旁屋的梁木搁在殿墙坎上,免得插入殿墙。
【本会注释】
中层。在高五肘的地方有高一肘的部分进入到圣殿的墙里。在这层的顶上放着第二层的大梁。因此这层就要比第一层宽一肘。
上层。在第二层的天花板上又有进入圣殿墙壁的一段凹陷,这就使得第三层的宽度有7肘,10英尺2 1/2英寸(3.1米)。
搁在殿墙坎上。三层旁屋都有大梁。为了保证殿宇的神圣,同时又能保证外部房屋的牢固,圣殿的外墙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坑坎或凹陷来放置旁边房屋的大梁和构成天花板的部分。这些阶梯共有三层,每层深一肘。因此圣殿的外墙底部的厚度就有三肘,比它的顶部要厚。旁屋的墙是直角的,没有台阶,这种结构使得最底层的房屋最窄,五肘或七英尺。这也是它的高度(第10节)。
免得插入殿墙。通过刚才殿墙的描述我们知道外面房屋的大梁不用插入圣殿的墙中,只要简单的搭在墙的坑坎中就好了。如此这些外面世俗的房屋和圣殿本身就没有一点关系了。
王上6:7 建殿是用山中凿成的石头。建殿的时候,槌子、斧子,和别样铁器的响声都没有听见。
【本会注释】
凿成的石头。为了使建殿的现场尽量安静,所有的石头都在采石场按照它们的需要凿成合适的尺寸,到时候只需把它们安放在圣殿合适的位置上就好了。这个惊人的准备需要大量的劳力和心血以及非常的技巧,无疑这是出于敬畏上帝的缘故。因为它将来用于服侍上帝的神圣意义,尽管只是建造过程,人们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王上6:8 在殿右边当中的旁屋有门,门内有旋螺的楼梯,可以上到第二层,从第二层可以上到第三层。
【本会注释】
第二层。一些人理解为底层旁屋中间的那一面。英文LXX版和Targums作“底层房屋。”这似乎意味着整个底层只有一个门,开在圣殿的南面。它在中间还是在靠近走廊的前部不清楚,但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外边的旁屋到圣殿里没有直接的入口。
旋螺的楼梯。这种样式的楼梯不常见,但考古学家的研究显示在古代东方有很多这种结构的例子。这些楼梯似乎是在旁边的建筑中,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它可能就要占用其中一个旁屋的空间了。
王上6:9 所罗门建殿,安置香柏木的栋梁,又用香柏木板遮盖。
【本会注释】
所罗门建殿(直译为:将其完成)。第14节重复了这个表达,第38节有个类似的陈述。本节无疑是说,除去外部建筑,圣殿本身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了。但这只是外壳部分的完工,还要进行内部施工(15-22节)。
用……遮盖。即,加上屋顶。用香柏木板盖在香柏木的栋梁上。我们不清楚这是一个平坦的屋顶还是有斜坡的。决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古代东方常见的平顶,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山型屋顶。
王上6:10 靠着殿所造的旁屋,每层高五肘,香柏木的栋梁搁在殿墙坎上。
【本会注释】
造的旁屋。圣殿的主体部分先建造完毕,之后就是旁边房屋的建设。
五肘。旁屋共三层,每层高五肘,那么它的总体高度就是十五肘。因为圣殿的高度是二十肘,所以墙上的窗户(第4节)到旁屋屋顶还有五肘的距离。这些窗户为圣殿提供阳光的光线和流通的空气。
耶和华的约
王上6:11 耶和华的话临到所罗门说:
【本会注释】
耶和华的话。在描述建造的过程中插入一句简短的耶和华论及这殿的应许。这个信息明显是在所罗门建造圣殿的过程中临到他的。我们不晓得这条信息是如何临到所罗门的。在基遍耶和华于梦中向所罗门显现(3:5)。圣殿落成之后耶和华再次以同样的方式向他显现,宣布警告和祝福(9:2-9)。这道信息可能也是通过梦传给他的,但也有可能是通过先知告诉他的。
这个时候耶和华的话临到他,原因之一就是要提醒他不断牢记自己对于上天神圣的责任。即使一个人已经开始为上帝工作,并且正在实践他的命令成就他的计划,但这个人仍有可能忘记不断重新献身的必要性。他所采取的一些步骤仍有可能使他失去神圣的祝福,这种危险是一直存在的。耶和华的信息一次又一次地临到他的百姓,就是要提醒他们坚持基本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因为这些原则是他们永远昌盛,平安与幸福的唯一保证。
王上6:12 “论到你所建的这殿,你若遵行我的律例,谨守我的典章,遵从我的一切诫命,我必向你应验我所应许你父亲大卫的话。
【本会注释】
你若遵行。耶和华对他百姓应许或警告所要做的事都是有条件的(耶18:7-10;26:13)。人所有的行为,或善或恶,都与因果的基本规律不断联系互相作用着,决不能轻易扭转。人遵守上帝的律法是自己的好处,因为这些律法的设立就是为了保证人和这个世界的益处。上帝的诫命决不是蛮横专断的规条。它永远为我们指出一条正确的蒙福的道路。违犯这些律法只能带来祸患和忧伤。
公义是一个人平安,蒙福,昌盛的基础(箴11:5,19;12:28;赛32:17,18)。有一个事实简单而又残酷,“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并且,“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5)。众先知一遍又一遍地将这条原则陈明在人的面前,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顺从耶和华的诫命带来生命和赐福,反之则是不幸与死亡(出15:26;利26:2-33;申28:1-68;赛1:19,20;耶7:3-7;但9:10-14)。历代各国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享受平安与福气就要完全顺从公义圣洁的律法。这是上帝的律法,是生命的律法。
王上6:13 我必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并不丢弃我民以色列。”
【本会注释】
住在……中间。上帝反复表明他愿意靠近自己的百姓(出29:45;利26:12;赛41:10,13)。在这种友谊中上帝的百姓找到了他们最大的平安和喜乐(赛12:3-6;番3:14,15;亚2:10)。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属灵的,既如此被造,他的灵魂就需要并渴望上帝的同在(诗42:1,2,5;63:1,8)。人一生下来就需要上帝的友谊,并且只有在这种友谊中人才达到自己最完全的发展,找到自己最大的快乐。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能平静人内心的这种呼求并满足灵魂的这种干渴。
殿内的设备
王上6:14 所罗门建造殿宇。
王上6:15 殿里面用香柏木板贴墙,从地到棚顶都用木板遮蔽,又用松木板铺地。
【本会注释】
香柏木板。古代东方国家的记录中经常提到香柏树和柏树的芬芳和持久,它们被用作建造庙宇和宫殿。
王上6:16 内殿,就是至圣所,长二十肘,从地到棚顶用香柏木板遮蔽(或作:隔断)。
【本会注释】
内殿。这是指圣殿的最里面一层,即,至圣所。从后墙算起长二十肘,所罗门用香柏木板从地板到顶棚建了一个隔断。
王上6:17 内殿前的外殿,长四十肘。
【本会注释】
外殿。这是指圣所,圣殿里重要的一间,是祭司进行日常侍奉的地方。这个空间长四十肘。
王上6:18 殿里一点石头都不显露,一概用香柏木遮蔽;上面刻着野瓜和初开的花。
【本会注释】
野瓜。这是建筑物中的一种装饰,样式模仿的是田野中的一些植物。王下4:39节也翻译成了野瓜。
王上6:19 殿里预备了内殿,好安放耶和华的约柜。
【本会注释】
约柜。圣殿中最重要的一样器具就是存有上帝法版的约柜(出34:1,4,10,27,28)。根据摩西的指示,约柜要放在“幔子内,”古老会幕的至圣所中(出26:33)。现在它也被安置在所罗门建造圣殿相应的地方。
王上6:20 内殿长二十肘,宽二十肘,高二十肘,墙面都贴上精金;又用香柏木做坛,包上精金。
【本会注释】
二十肘。至圣所是一个立方体,长、宽、高都是二十肘,内部的墙面都贴上了精金。
坛,包上精金。英文LXX版这一节最后一从句是,“他在会幕的前面做坛,包上精金。”这里是强调祭坛在圣所内,在隔开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前(出30:6;40:26)。
王上6:21 所罗门用精金贴了殿内的墙,又用金链子挂在内殿前门扇,用金包裹。
王上6:22 全殿都贴上金子,直到贴完;内殿前的坛,也都用金包裹。
【本会注释】
全殿都贴上。他不仅将圣所和至圣所的内部用精金包裹,也将殿前走廊(代下3:4)的内部贴上精金。旁屋就不包括在内了,因为它们不属于圣殿的一部分。
造两个基路伯
王上6:23 他用橄榄木做两个基路伯,各高十肘,安在内殿。
【本会注释】
两个基路伯。出于对基路伯的尊重,建造遵循了会幕的样式(出37:6-9),但有一些修改。原来的基路伯是纯金的。但所罗门圣殿中的尺寸要大并且是用木头造的,外面包上精金。基路伯的翅膀是完全展开的,四支翅膀,每支五肘长(第24节),正好是圣殿的宽度(第27节)。
王上6:24 这一个基路伯有两个翅膀,各长五肘,从这翅膀尖到那翅膀尖共有十肘;
王上6:25 那一个基路伯的两个翅膀也是十肘,两个基路伯的尺寸、形像都是一样。
王上6:26 这基路伯高十肘,那基路伯也是如此。
王上6:27 他将两个基路伯安在内殿里;基路伯的翅膀是张开的,这基路伯的一个翅膀挨着这边的墙,那基路伯的一个翅膀挨着那边的墙,里边的两个翅膀在殿中间彼此相接;
王上6:28 又用金子包裹二基路伯。
殿的装饰
王上6:29 内殿、外殿周围的墙上都刻着基路伯、棕树,和初开的花。
王上6:30 内殿、外殿的地板都贴上金子。
王上6:31 又用橄榄木制造内殿的门扇、门楣、门框;门口有墙的五分之一。
【本会注释】
门。这些是指从圣所到至圣所的门。
五分之一。这似乎是指门楣是墙宽度的五分之一,门框是墙高度的五分之一。这就使入口的大小有四肘见方,大约是六英尺。因此,每扇门就是高六英尺,宽三英尺。
王上6:32 在橄榄木做的两门扇上刻着基路伯、棕树,和初开的花,都贴上金子。
【本会注释】
贴上金子。希西家后来“将殿门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给了侵略犹大(王下18:16)的亚述王西拿基立。在亚述的整个历史中,记载都说殿门主要用铜包裹,也有些银子和金子,立在殿里或宫中。撒缦以色三世时著名的把拉瓦铜门是英国博物馆最珍贵的收藏。
王上6:33 又用橄榄木制造外殿的门框,门口有墙的四分之一。
【本会注释】
外殿的门。这是由走廊进入至圣所的外门。
四分之一。这些门高五肘,大约七英尺。
王上6:34 用松木做门两扇。这扇分两扇,是摺叠的;那扇分两扇;也是摺叠的。
【本会注释】
折叠的。每扇门都有两部分,两部分可以折叠在一起。
王上6:35 上面刻着基路伯、棕树,和初开的花,都用金子贴了。
王上6:36 他又用凿成的石头三层、香柏木一层建筑内院。
【本会注释】
内院。这可能是指耶36:10节中的“上院。”古老帐幕的院子长一百肘,宽五十肘(出27:9-13,18)。既然所有的尺寸都增大两倍,那么所罗门圣殿的院子应该是长二百肘,宽一百肘,或者是长二百九十二英尺(89米),宽一百四十六英尺(44.5米)。对于外院没有提供什么信息,但根据内院可以推测一下外院。王下21:5和23:12节提到有“两院。”这“两院”被描述为“祭司院”和“大院”(代下4:9)。
三层。有些人认为这里的意思是指内院的地板用石头铺了三层,再铺上一层香柏木板,形成一个高出来的平台。其他人则认为这是指用三层石头建造的围墙,上面装上木板。后一种解释更可信一些,因为在长久的使用中一层木制的地板很难保证不坏。
王上6:37 所罗门在位第四年西弗月,立了耶和华殿的根基。
王上6:38 到十一年布勒月,就是八月,殿和一切属殿的都按着样式造成。他建殿的工夫共有七年。
【本会注释】
布勒月。这是早期希伯来人历法中八月的名称,开始于公历十月中旬。“布勒”的意思是下雨,这里可能强调它所代表的月份是雨季。大流亡之后这个名称改为玛希什文(Marheshvan),后来简称为希什文(Heshvan)。所罗门统治期间,圣殿的开工建造以及落成期间这些带有古风的关于年代和月份的词语的运用充分说明了这卷文献的权威性。
耶利米32章
提要:1 耶利米因说预言而被西底家下狱,6 买哈拿篾的田地。13 巴录必须保存买契,作为百姓回归的证据。16 耶利米在祈祷中向上帝倾诉。26 上帝因他们的罪而确定他们被掳,36 并应许让他们蒙恩回归。
1 犹大王西底家第十年,就是尼布甲尼撒十八年,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
【本会注释】
第十年。约在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最后一次被围攻的中期(见耶52:4注释)。尼布甲尼撒第18年等于西底家第10年,这是《旧约》中最有价值的年代数据之一(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160页)。
尼布甲尼撒。见耶21:2;但1:1注释。
2 那时巴比伦王的军队围困耶路撒冷,先知耶利米囚在护卫兵的院内,在犹大王的宫中;
【本会注释】
西底家的背叛政策引发了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当时犹大国王因耶利米一再预言失败而生气(见第3-5节;耶34:2,3;38:20-23),就把先知 “囚在护卫兵的院内”](见尼3:25)。实际上尼布甲尼撒开始围攻耶路撒冷是在西底家的执政第9年(见耶39:1注释),但因埃及军队的逼近,他被迫暂时放弃围攻(见耶37:5,11)。从围攻开始(见耶39:1),到巴比伦人暂时撤军,耶利米在城里是自由的(见耶37:4注释)。先知回到亚拿突以后,他的仇敌歪曲他的动机(见耶37:11,14个),致使耶利米下狱,“囚在文士约拿单的房屋中”(耶37:15)。应耶利米的请求,国王把他转到 “护卫兵的院内,乃是在犹大国王的殿中”。可能是为了随时可以与先知商讨围城的可能结局(见耶37:20,21)。
3 因为犹大王西底家已将他囚禁,说:“你为什么预言说,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将这城交在巴比伦王的手中,他必攻取这城。
【本会注释】
值得注意的是,3-5节所引述的预言是耶利米较早发出的,被西底家作为囚禁他的理由。给西底家的这个信息记录在耶34:2,3中。
4 犹大王西底家必不能逃脱迦勒底人的手,定要交在巴比伦王的手中,要口对口彼此说话,眼对眼彼此相看。
【本会注释】
鉴于以西结的预言,这一点很重要(见结12:13注释)。尼布甲尼撒剜了“西底家的眼睛”(见耶39:7),所以巴比伦征服者愤怒而恐怖的脸是犹大国王在地上所见到的最后景象之一(见耶52:10,11;参王下25:6,7)。
5 巴比伦王必将西底家带到巴比伦;西底家必住在那里,直到我眷顾他的时候。你们虽与迦勒底人争战,却不顺利。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西底家必住在那里。西底家双目失明,在巴比伦的监狱里悲惨地度过了他的余生(见耶52:11)。当以未米罗达从监狱中释放约雅斤的时候,没有提到西底家(见耶52:31),似乎说明那时他已经死亡。
眷顾。见诗8:4;59:5注释。
6 耶利米说:“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7 ‘你叔叔沙龙的儿子哈拿篾必来见你,说:我在亚拿突的那块地,求你买来;因你买这地是合乎赎回之理。’”
【本会注释】
哈拿篾。圣经只提到他是先知的第一个堂兄弟(见第8,9节)。由于直到“禧年”土地才可以出售,近亲就首先享有“合乎赎回之理”的机会(耶32:7;见利25:23-25;得3:12;4:1-6注释)。
那块地,求你买来。耶利米购买亚拿突的土地,提供了一个无法辩驳的证据,说明他相信上帝的信息。虽然以色列人要被俘虏,但他们终将回到自己的故土(见第44节)。在罗马历史上与此相似的是,当迦太基的征服者汉尼拔,沿着台伯河上向罗马首都进军的时候,该城的爱国市民就以当时市场的全价买下了土地(见李维《罗马史》 xxvi.11)。
8 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果然照耶和华的话来到护卫兵的院内,对我说:“我在便雅悯境内、亚拿突的那块地,求你买来;因你买来是合乎承受之理,是你当赎的。你为自己买来吧!”我耶利米就知道这是耶和华的话。
【本会注释】
哈拿篾的那块土地可能已落到围攻耶路撒冷的军队手中(见第2节注释)。这就足以促使哈拿篾卖掉这块地了。此外,哈拿篾可能觉得,耶利米既然劝人顺从尼布甲尼撒,迦勒底人就很可能会保护先知和他的利益。
9 我便向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买了亚拿突的那块地,平了十七舍客勒银子给他。
【本会注释】
十七舍客勒银子。按巴比伦的价值,这笔钱可以购买一头牛,或者九只绵羊或山羊(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69页)。
10 我在契上画押,将契封缄,又请见证人来,并用天平将银子平给他。
【本会注释】
契。即转让的契约。“封缄”是为了防止任何未经授权的变更。一切都严格按司法程序办理,以加强该实例的分量。
平给。或“支付”。古时的金钱是多用锭块而少用货币,所以需要“平”(见创23:16;亚11:12)。
11 我便将照例按规所立的买契,就是封缄的那一张和敞着的那一张,
【本会注释】
“封缄的”可能是“买契”的原件,“敞着的”可能是副本。或“封缄的”文件可能含有与“见证的人”无关的细节(见第10,11节)。
12 当着我叔叔的儿子哈拿篾和画押作见证的人,并坐在护卫兵院内的一切犹大人眼前,交给玛西雅的孙子尼利亚的儿子巴录。
【本会注释】
巴录。关于这个重要文士的历史,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343页。
一切犹大人。说明耶利米没有被囚禁得很严密,而是在护卫兵的院内(见第2节)。他在许多证人面前所行的这个实例,很快就会传遍全城。藉着这个表面上愚蠢的举动,先知强调他预言的确定性。虽然百姓会被巴比伦人俘虏,但定会回到自己的故乡(见第15节)。
13 当着他们众人眼前,我嘱咐巴录说:
14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要将这封缄的和敞着的两张契放在瓦器里,可以存留多日。
【本会注释】
瓦器。古人常常把最宝贵的东西放在瓦器里(见林后4:7),因为瓦器比木器更能防潮防腐。著名的死海古卷就是保存在这种瓦器里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1-34页)。
可以存留多日。警告被掳者不要指望很快会返回故乡。
15 因为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将来在这地必有人再买房屋、田地,和葡萄园。”
【本会注释】
先知从来不想从这笔交易中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不再年轻。他也预言过被掳的时间将持续70年。但先知用表号向百姓展现从被掳之地回归的光荣盼望。
16 我将买契交给尼利亚的儿子巴录以后,便祷告耶和华说:
【本会注释】
耶利米现在开始了圣经记录中为上帝的子民所献最恳切的祈求(见拉9:5-15;赛37:16-20;但9:3-19)。
17 “主耶和华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膀臂创造天地,在你没有难成的事。
【本会注释】
先知谦卑恳切的祈求是依据上帝的全知全能(见创18:14;耶32:27)。
18 你施慈爱与千万人,又将父亲的罪孽报应在他后世子孙的怀中,是至大全能的上帝,万军之耶和华是你的名。
【本会注释】
慈爱(chesed)。“上帝的爱”(见诗36篇补充注释)。本节展示上帝律法的二个原则:上帝的慈爱恩典,和祂的公义(见出20:6;34:6,7;诗85:10;诗89:14)。
万军之耶和华。见耶7:3注释。
19 谋事有大略,行事有大能,注目观看世人一切的举动,为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
【本会注释】
谋事有大略。这句颂辞和上述“至大全能的上帝”,与以赛亚有关基督的一个伟大预言相似(见赛9:6)。
照各人所行的。见耶17:10;太16:27;林后5:10。
20 在埃及地显神迹奇事,直到今日在以色列和别人中间也是如此,使自己得了名声,正如今日一样。
【本会注释】
直到今日。要么指上帝在埃及拯救祂子民时所施行的“神迹奇事”, 在耶利米时代百姓的心中仍记忆犹新,要么指“神迹奇事”从埃及起一直行到现在。
和别人中间。泛指全人类。
21 用神迹奇事和大能的手,并伸出来的膀臂与大可畏的事,领你的百姓以色列出了埃及。
22 将这地赐给他们,就是你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赐给他们流奶与蜜之地。
23 他们进入这地得了为业,却不听从你的话,也不遵行你的律法;你一切所吩咐他们行的,他们一无所行,因此你使这一切的灾祸临到他们。
24 看哪,敌人已经来到,筑垒要攻取这城;城也因刀剑、饥荒、瘟疫交在攻城的迦勒底人手中。你所说的话都成就了,你也看见了。
【本会注释】
筑垒。即用于攻城的土堆(见耶6:6注释)。正如耶利米所预言的,巴比伦人当时已开始围攻耶路撒冷。注定遭劫的市民可以看见外面高高的攻城工事。以色列人无法逃脱“刀剑、饥荒、瘟疫”的痛苦。
25 主耶和华啊,你对我说:要用银子为自己买那块地,又请见证人。其实这城已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了。”
【本会注释】
这句话似乎带有疑问的语气。面对巴比伦进攻犹大和耶路撒冷,先知很难理解上帝为什么吩咐他“要用银子为自己买那块地,又请见证人”。
26 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27 “我是耶和华,是凡有血气者的上帝,岂有我难成的事吗?
【本会注释】
上帝要加强耶利米的信心,使他下决心服从上帝的吩咐购买那块土地(见第17节)。
28 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将这城交付迦勒底人的手和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他必攻取这城。
【本会注释】
尼布甲尼撒。见耶21:2;但1:1注释。
29 攻城的迦勒底人必来放火焚烧这城和其中的房屋。在这房屋上,人曾向巴力烧香,向别神浇奠,惹我发怒。
【本会注释】
见耶19:13注释。耶路撒冷的居民在“曾向巴力烧香,向别神浇奠”的地方目睹上帝的惩罚和报应。他们偶像崇拜的“香”并没有升上天堂。反之,飘向天空的是燃烧废墟的烟,作为百姓犯罪的见证。
30 以色列人和犹大人自从幼年以来,专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以色列人尽以手所做的惹我发怒。这是耶和华说的。
31 这城自从建造的那日直到今日,常惹我的怒气和忿怒,使我将这城从我面前除掉;
【本会注释】
在大卫占领之前,耶路撒冷原属耶布斯人(撒下5:6-10),后来改建扩大了。但犹大国王的偶像崇拜使她屡成愤怒的对象。
32 是因以色列人和犹大人一切的邪恶,就是他们和他们的君王、首领、祭司、先知,并犹大的众人,以及耶路撒冷的居民所行的,惹我发怒。
【本会注释】
祭司、先知。再次把属灵的领袖区分出来(见耶2:8注释),与国家的首领和百姓并列。
33 他们以背向我,不以面向我;我虽从早起来教训他们,他们却不听从,不受教训,
【本会注释】
背向。表示轻视和厌恶(见耶2:27;7:24;18:17)。
从早起来。见耶7:13注释。
34 竟把可憎之物设立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污秽了这殿。
【本会注释】
可憎之物。本和下一节所提到的偶像崇拜可憎之物,曾为亚哈斯所设立(代下28委托:1-4),经希西家清除了圣殿中的这些陋习以后(代下29),又为玛拿西所重犯(王下21:1-9;代下33:1-9)。后来约西亚努力根除偶像崇拜(王下22;23;代下34:25),但显然偶像崇拜在他死后又死灰复燃。
称为我名下的。见耶7:10,11,14,30;见申28:10注释。
35 他们在欣嫩子谷建筑巴力的邱坛,好使自己的儿女经火归摩洛;他们行这可憎的事,使犹大陷在罪里,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本会注释】
邱坛。偶像崇拜的场所(见王下17:9-11;代下31:1)。
欣嫩。见耶7:29,31;19:2注释。
36 现在论到这城,就是你们所说、已经因刀剑、饥荒、瘟疫交在巴比伦王手中的,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
37 “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使他们安然居住。
【本会注释】
见耶29:10,11注释。关于这些应许实现的条件,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34页。
38 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在第38-40节中上帝重复了祂新“约”的应许(耶31:31-34)。
39 我要使他们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们永远敬畏我,使他们和他们后世的子孙得福乐,
40 又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必随着他们施恩,并不离开他们,且使他们有敬畏我的心,不离开我。
41 我必欢喜施恩与他们,要尽心尽意、诚诚实实将他们栽于此地。
【本会注释】
比喻长治久安。
42 “因为耶和华如此说:我怎样使这一切大祸临到这百姓,我也要照样使我所应许他们的一切福乐都临到他们。
【本会注释】
大祸。见耶11:11注释。
43 你们说,这地是荒凉、无人民、无牲畜,是交付迦勒底人手之地。日后在这境内,必有人置买田地。
【本会注释】
必有人置买田地。绝望的以色列人觉得巴比伦人将永远剥夺他们的土地。但上帝保证他们的后裔将重新占有犹大。耶利米购买亚拿突的土地,是预言对这个保证的确认(见第15节注释)。
无人民,无牲畜。被包围的耶路撒冷的居民,看见了迦勒底人给他们心爱的犹大地所带来的荒芜。他们用这些话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耶利米有关土地荒芜的预言(耶4:25;见耶4:20,23注释),已经在百姓眼前应验了。
44 在便雅悯地、耶路撒冷四围的各处、犹大的城邑、山地的城邑、高原的城邑,并南地的城邑,人必用银子买田地,在契上画押,将契封缄,请出见证人,因为我必使被掳的人归回。这是耶和华说的。”
【本会注释】
南地。本节的地理特征描绘了犹大著名的地区(见书15)。特别提到它似乎是排除原先属于北方以色列王国的土地。
被掳的人。惟恐人不理解这个实例的意义,上帝宣布被掳者回归是确定无疑的。上帝关于被掳预言的应验,证实了回归的应许必然实现。
马可福音6章
提要:1 基督被同乡的人蔑视。7 他给十二使徒权柄赶鬼。14 对基督的种种看法。27 施洗约翰被砍头,29 并被埋葬了。30 使徒们传道归来。34 五饼二鱼的神迹。48 基督在海面上行走:53 治好了凡摸他的人。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可6:1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
【本会注释】
他离开那里。[在拿撒勒的第二次被拒,可6:1-6=太13:54-58。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基督生平梗概”。] 根据马太的记述,耶稣第二次被拿撒勒人拒绝发生在海边布道之后,可是没有说是多久之后(见太13:53,54;参《历》第二十四章)。马太将耶稣在拿撒勒第二次被拒与施洗约翰的死紧密联系在一起(见太13:53至14:12)。马可将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与施洗约翰的死联系在一起(见可6:1-30;参《历》第三十八章)。施洗约翰的死必是在开始这次旅行布道前后不久发生的,因为正是十二使徒在加利利的第三次旅行布道工作使得希律认为施洗约翰复活了(见14节注释)。所以这最后一次访问拿撒勒(见《历》二十四章)可能发生在公元30-31年冬季。
自己的家乡。关于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第一次访问拿撒勒的大概时间,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显然以两次访问为基础,福音的记录才能和谐一致。对于这第二次访问,马太和马可都没有提到拿撒勒的名字,但是由于耶稣在拿撒勒长大的事实,这里提到的耶稣“自己的家乡”无疑是指拿撒勒(见路4:16;参路2:51),当时他住在那里,开始从事他毕生的工作(见可1:9),那里也是他父母的家乡(见路2:1-5)。在离开拿撒勒开始从事他的传道以后,耶稣没有再访拿撒勒,直到他开始其加利利传道工作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8个月左右(见路4:16注释),大概从公元27年秋天到公元29年春天(见太4:12注释)。在加利利的传道总体上从公元29年春持续到公元30年春。所以这第二次即最后一次访问拿撒勒发生在这段时间结束的时候(参《历》第二十四章)。
可6:2 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
【本会注释】
安息日。与前次访问一样(路4:16)。
在会堂里。与前次的场合一样(见路4:16注释)。关于犹太会堂及其崇祀的描述,见本卷注释第56,57页。
甚希奇。显然,对拿撒勒人来说,一个曾住在他们中间的人是上帝儿子,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这人。直译是:“这[家伙]”,一种常常表示轻视的表达方式。
这是什么智慧呢。见赛11:2,3;50:4注释。犹太领袖和拿撒勒市民似乎都有否认耶稣具有无限高超之智能、聪明和智慧的想法。总而言之,这太明显了;实际上,那就是他们所烦恼不安的。
何等的异能。见第208页。拿撒勒人不能否认耶稣所行的伟大神迹,也不能否认他的智慧。无论是他的教导还是他所行的神迹,他们都被迫承认“他所做的事都好”(可7:37)。
可6:3 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
【本会注释】
那木匠。马太福音读作:“木匠的儿子”(太13:55)。虽然在希伯来惯用语和亚兰文用法中,“木匠的儿子”这种说法不过是“木匠”的委婉的说法,但是似乎没有理由怀疑约瑟曾从事木匠行业,而且耶稣在开始其毕生的工作之前,从事的也是木匠行业(参《历》第十一章)。这确实是新约圣经中关于从耶稣在孩童时期访问圣殿到他受洗这段时期,侧面提到耶稣生活的少数几处经文之一(见路2:51,52注释)。
马利亚的儿子。耶稣在这里被提到是“马利亚的儿子”而不是“约瑟的儿子”强有力地暗示了约瑟已经去世(参《历》第十一章)。关于约瑟作为耶稣的“父亲”,见太1:21;路2:33注释。
雅各的长兄。关于耶稣的兄弟们,见太1:18,25;12:46注释。许多人曾把这个雅各和亚勒腓的儿子雅各相混淆,大多是由于早期教父们断章取义的资料,或是他们自己根据加1:19和2:9作出的推断。在耶稣的弟兄们悔改归正后(见徒1:14;参约7:5),唯一明确地提及这个雅各的经文是在加1:19,可能还有犹1。不应把“主的兄弟”雅各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相混淆(见可3:18注释)。
犹大。可能就是《犹大书》的作者,因为他被确定为雅各的“兄弟”,在新约圣经中,只有这个犹大有这种确定的身份证明(见犹1;见可3:18注释)。
他妹妹们。复数形式表明至少有两个,也可能有更多个。
因他跌倒。希腊文是skandalizō,直译是:“被绊倒”(见太5:29注释)。
可6:4 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本会注释】
先知。见创20:7;申18:15注释。
没有不被人尊敬。基督的话似乎是一个大家通常都知道的谚语。如果耶稣自己的兄弟们都不相信他是弥赛亚(见约7:5),还怎么能指望他从前的乡邻们信他呢?
本地。拿撒勒人对他很熟悉(见路2:52注释)。他与他们所有的日常接触都证明他品格的完美,这是他们所憎恨的,因为这使他们处于一种与他们相反令他们不快的亮光之中。在他的模范品格中,他们看不到有什么特别吸引他们的地方,他们也不赏识或考虑那完美的品格在达到他们的生活目标方面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
亲属。甚至就在一年以后,他的兄弟们还没有开始信他(见约7:5注释),虽然在他死并复活后他们悔改归正了(见徒1:14注释)。
可6:5 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
【本会注释】
不得行什么异能。耶稣受到了阻碍,并不是由于在他这方面有任何能力上的缺乏,而是由于这里的百姓缺乏信心(见太13:58)。
几个病人。显然,治好的是较小的疾病。但却没有耶稣曾在别处行过的那种显著的神迹。
可6:6 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
【本会注释】
他诧异。几个月前,耶稣曾“诧异”于那个百夫长的信心(见太8:10)。
他往……去了。可能是十二使徒在加利利各城市乡村旅行传道的同时,马可在提到十二使徒之前记载了耶稣个人的福音传道活动(见7节),而马太却以倒序记载了这些事(见太11:1)。
耶稣差遣十二门徒
可6:7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本会注释】
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第三次加利利巡游,可6:7-13=太9:36 to 11:1=路9:1-6。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关于这十二个门徒最初的蒙召与任命,见可3:13-19注释。
两个两个地。见可3:14注释。
权柄。希腊文是exousia,“权威”(见可2:10;路1:35注释)。
可6:8 并且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
【本会注释】
钱包。直译是:“腰带”(见太10:9注释)。
可6: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褂子”,
【本会注释】
褂子。直译是:“长罩衫”,或,多半是“衬衫”(见太10:10注释)。
可6:10 又对他们说:“你们无论到何处,进了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
可6:11 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注释。原文中(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11节余后的部分。
可6:12 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本会注释】
叫人悔改。这是约翰(太3:2)和耶稣(见可1:15)都曾经传过的信息。这十二个使徒既为身体提供医治,又为心灵提供医治。
可6:13 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本会注释】
用油抹了。在古巴勒斯坦,橄榄油一般被用作药物治疗(参路10:34),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油作为药物的实际用法可以为其此时和后来在基督教会中象征性的用法提供根据。用油抹作为一种出于信心的行动只在这里和雅5:14中提到过。
施洗约翰的死
可6:14 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就说:“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由他里面发出来。”
【本会注释】
希律王。[施洗约翰的殉道,可6:14-29=太14:1,2,6-12=路9:7-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马太提到的是希律安提帕,大希律的儿子,靠罗马的权力在加利利和比哩亚作王的统治者(见太2:22;路3:1)。但马太(太14:1)和路加提到的都是希律安提帕的官衔:“小君主”(见路3:1注释)。他只是罗马指定的“王”,而且“王”这种称呼只是一种礼貌上的惠允。他在其父大希律死后,于公元前4年到公元39年统治其领土。他母亲是马尔塔斯,一个撒玛利亚人,她也是亚基老的母亲(见太2:22注释)。他的官邸可能在提比哩亚,是他在加利利海西南海岸建造的一座城,以那时在位的该撒提庇留的名字命名。见本卷注释第64页;“哈斯摩年家族和希律家族”和“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听见了。十二使徒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期间做成的广泛工作显然足以唤起人们对耶稣及其工作的普遍关注,并且激起了希律王的恐惧,以为耶稣是约翰从死里复活了。尽管前两次福音布道的旅行都只是一组人从乡村走到乡村,现在却有七组了。显然有报告从四面八方传到了希律王那里,显示了福音的迅速扩张。尽管耶稣从前在当局看来可能不过是一个由闲杂人等伴随着的孤独的巡回传教士,但现在他显然表现出了一种远为广大的活动。希律王不得不听见他了。
施洗约翰复活了。似乎是迷信与有罪良心的结合导致希律作出了这种结论。
异能。见本卷注释第208页注释。约翰没有行过任何神迹(约10:41)。
可6:15 但别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正象先知中的一位。”
【本会注释】
别人说。见可8:27,28;路9:19。
以利亚。关于以利亚回来的旧约预言,见赛40:3-5;玛3:1;4:5,6注释。
是先知,像先知中的一位。依照这些谣言,耶稣要么是古先知中的一位复活了,要么像他们中的一位。就连在耶路撒冷的领袖们都不顾约翰没有行过一件神迹的事实(约10:41),而接受了他可能是一位先知的想法(见约1:19-27注释),更不要说一般的百姓了(见太14:5;21:26)。
可6:16 希律听见却说:“是我所斩的约翰,他复活了。”
【本会注释】
是约翰。见14节注释。
可6:17 先是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差人去拿住约翰,锁在监里,因为希律已经娶了那妇人。
【本会注释】
锁在监里。见路3:19,20注释。约翰可能曾被锁在玛卡琉斯(Machaerus)的城堡里(见路3:20注释),从公元29年逾越节之前(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到接下来的冬天,不到一年的时间。
希罗底。见路3:19注释。她最初嫁给了腓力(见下文),后来因偏爱希律安提帕而与他离婚了。在希律这方面,他与亚拉巴王阿里塔的女儿离婚了。所以希律和希罗底各自都有一个配偶在世。作为希律与他的前妻离婚的结果,他前妻的父亲阿里塔向希律发动了一次战争并击败了他。这次的失败被犹太人看作是临到希律的一次神圣的审判,因为他与希罗底结合是不合理的(约瑟夫《犹太掌故》xviii. 5. 1,2)。
他兄弟的妻子。不是腓力王(见路3:1,19注释),而是大希律的另一个儿子,由马利亚娜二世(Mariamne II)所生。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第二个儿子,由玛尔塔斯所生,因此与这个腓力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希罗底是大希律的孙女,其父是大希律的另一个妻子马利亚娜一世(Mariamne I)所生的儿子。希罗底先前曾嫁给她父亲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后来成了她半个叔叔安提帕的配偶。见“哈斯摩年家族和希律家族”。
可6:18 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本会注释】
约翰曾说。无疑希律曾亲自听过约翰讲道,并一度似乎愿意屈服于悔改的呼召(见20节;《历》第二十二章)。
是不合理的。摩西律法严厉禁止希律和希罗底之间的这种婚姻(利18:16;20:21),并且,据约瑟夫所说,犹太人十分不赞同这一结合(《犹太掌故》xviii. 5. 4)。
可6:19 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
【本会注释】
怀恨他。希腊文的字面意义是:“心里记恨他”,几乎与现代的说法“对他梗梗于怀”恰好符合。希罗底憎恨约翰并等待时机好杀害他。既知道约翰曾对希律安提帕的心发挥过影响(见20节注释),所以希罗底可能担心希律王有可能照约翰的建议与她离婚(参《历》第二十二章)。
可6:20 因为希律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所以敬畏他,保护他,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有古卷作:游移不定),并且乐意听他。
【本会注释】
义人。或“一个正义的人”。约翰像他的父母,他们“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见路1:6注释)。
敬畏他保护他。希腊文是suntēreō,“保护[一件东西免于毁灭或丧失]”。希律阻止过希罗底完成其处死这位先知的邪恶计划(见19节)。他完全有意释放约翰,当他感到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会这么做(见《历》第二十二章)。
多照着行。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他极其困惑”,这与路9:7的话类似。
乐意听他。约翰的信息带有神圣的凭证,要是没有希罗底的影响,希律原可能公开出来支持约翰。
可6: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
【本会注释】
有一天,恰巧是。即,对于好报复的希罗底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可以反对希律保护约翰并最终释放约翰的意图(见20节注释)。希罗底的计划无疑是精心制定了的。
摆设晚餐。或“摆设筵席”。可能是在玛卡琉斯(Machaerus)城堡的宫殿里(见17,27节注释)。
大臣。这些人显然是在政府各部门位居高职的人。
千夫长。希腊文是chiliarchoi,“千人的长官”,即,希律军队的“官长”们。在政治和军事首领之外,希律无疑也邀请了社会和商业生活中别的显要人物,“加利利作首领的”。
可6:22 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
【本会注释】
女儿。这是撒罗米,希罗底在早先的婚姻中所生的女儿(见17节注释)。
希罗底。也可译作:“希罗底自己”。马可在这里所强调的事实乃是希罗底打发她亲生的女儿去跳舞,而不是一个职业舞者。就算按照希律自己宫庭的标准,有身份的年经女子也不会参加这种骄奢淫逸的舞会。从任何一种观点来看,这种行为也是极其不适当的。撒罗米只不过是她母亲要除掉约翰的阴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
跳舞。希罗底充分地算计出了撒罗米诱人的美貌必会使希律和他的宾客们神魂颠倒。
同席的人。即,他的宾客(见21节注释)。
可6:23 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
【本会注释】
起誓。希律当着其所有宾客的面断然起了誓。显然他的头脑被享有王家公主为他和他的宾客们取乐这种空前的尊荣彻底弄晕了。撒罗米是哈斯摩年王室的希罗底和马利亚娜一世[Mariamne I](见17节注释;见本卷注释第64页)的后代,出自著名的犹太祭司和君主家系。
我国的一半。在夸张的比喻中,这代表高度的慷慨(见斯5:3;7:2)。
可6:24 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
【本会注释】
她就出去。撒罗米所说的话显然是“被她母亲唆使”的(太14:8),意思是在她求之前,而不是在她跳舞之前。当撒罗米在希律及其宾客面前跳舞时,一点儿也不知道她母亲险恶的计划。她只是成了其嗜杀的母亲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可以求什么呢。也可译作:“我该为自己求什么呢?”如果撒罗米总是知道求什么,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她也就不必离开王的面前了。
可6:25 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
【本会注释】
急忙。受了希罗底的催促,撒罗米显然急忙向希律提出了这个致命的要求,唯恐他甚至在酒醉的状态,也会反省其虚荣的应许并改变主意。希罗底坚决主张立即行动可能暗示希律倾向于犹豫不定,或者暗示人们都知道他非常敬佩约翰,或者两者都有。
立时。希腊文是exautēs,“立刻”,“马上”或“即刻”。在古英语中,“立时”的意思是“立即”。
盘子。即,“大浅盘”。英文词“charger”在这里所使用的意义上已经是一个作废的词了。
可6:26 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
【本会注释】
甚忧愁。即使在酒醉的状态里,希律也敏锐地感到了自己对约翰的责任(见20节注释)。但是希罗底已经在他醉酒的软弱时刻抓住了他,他感到没有能力去做他所知道是正确的事。要不是因为酒的作用,希律可能会拒绝给出死刑的命令。见太4:3注释。
又因同席的人。对希律来说,似乎完全不可能违背自己在尊贵客人们(见21节注释)面前公开发出的誓言(见23节注释)。
推辞。即,拒绝或否认她的请求。
可6:27 随即差一个护卫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护卫兵就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本会注释】
随即。依照约瑟夫所说(《犹太掌故》xviii. 5. 2),约翰是被监禁在玛卡琉斯(Machaerus)的城堡里(见路3:19,20注释)。约翰被斩首的迅速完成,几乎可以使我们确定这次的生日宴会是在距监牢不远的地方举行的。
斩了约翰。希律敬畏约翰(20节),怕百姓(太14:5),还怕希罗底。他是恐惧的奴隶,虽然这些恐惧是彼此矛盾的。出于迷信,希律在约翰死后比约翰活着时更怕他(见可6:14,16,20)。
可6:28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就给她母亲。
【本会注释】
给她母亲。撒罗米用不着这个恐怖的礼物。但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能令她嗜杀的母亲满足了。大约九年以后,在公元39年,希律安提帕在希罗底的伴随下,因追求皇家的尊严被流放了(约瑟夫《犹太掌故》卷十八. 7;Jos. War卷二. 9. 6 [183])。
可6:29 约翰的门徒听见了,就来把他的尸首领去,葬在坟墓里。
【本会注释】
门徒们听见了。显然他们并没有与他同在城堡里,但可能就在附近,在他们可以不时看望他并能趁机帮助他的地方。后来,约翰的门徒们来到耶稣那里,报告了所发生的事(见太14:12),可能要么是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之前不久,要么是在那次布道期间(见可6:1注释)。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可6:30 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
【本会注释】
使徒们。[使五千人吃饱,可6:30-44=太14:13-21=路9:10-17=约6:1-14。主要注释在: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马可只在本节经文使用了“使徒”这个词(见太10:2;可3:14注释)。可能马可和路加(路9:10)都有意在这里用“使徒”这个词,强调他们现在被派出去自担风险教导并医治的新责任。
聚集。即,当他们从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回来的时候(见太9:36注释)。他们可能已经分别了数周,在公元29-30年冬季的时候,现在已是公元30年早春了,距逾越节为时不远了(见约6:4;参《历》第三十九、四十一章)。这次的团聚无疑是在预先安排好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
将一切全告诉他。耶稣曾派这十二个人两个两个地出去,好使他们有机会应用他们先前在他自己的传道中所遵守的诸原则。现在他们详细汇报了在他们旅行期间所发生的事。
可6:31 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本会注释】
你们来。这十二个人特别需要放松和指导。甚至耶稣也感到需要暂时离开从黎明到深夜都拥挤着他的人群,因为无论他到哪里他们都追随着他。门徒们与耶稣退到伯赛大朱莉亚斯附近地区休息和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是耶稣生平中──在受洗和荣入圣城之间──唯一一件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的事件。
旷野地方。即,人迹罕至,孤独,或偏远的地方(见太3:1;路1:80注释)。为这次从加利利繁忙的大道退出所选择的地点是在伯赛大朱莉亚斯附近(见路9:10),在加利利海的北端,这个地点的东边是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处,所以在希律腓力的领土内(见太11:21注释)。伯赛大朱莉亚斯所位于的小平原是El Batiha,是传统上认为使五千人吃饱的地点。
歇一歇。无论人的职业是什么,偶而的休息不仅带来放松,而且赋予新的精力。
连吃饭也没有工夫。与几个月前的情况一样(见可3:20)。
可6:32 他们就坐船,暗暗的往旷野地方去。
【本会注释】
旷野地方。见31节注释。
暗暗地。他们尽力不引人注意地逃离迦百农。
可6:33 众人看见他们去,有许多认识他们的,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里,比他们先赶到了。
【本会注释】
众人看见他们。尽管他们小心防范,有些人还是显然注意到了他们离开并且看到了他们启程渡海的方向。
步行到那里。从迦百农到伯赛大朱莉亚斯所位于的以El Batiha闻名的平原(见31节注释),约有4英里(6.4公里)。渡海的直线路程约有3英里(5公里)。
可6:3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本会注释】
耶稣出来。虽然那些已经步行来到的人知道那只船着陆的大致位置,但他们显然不知道确切地点。耶稣暂时独自与他的门徒们在山坡上(见约6:3;参5节注释)。他们共同讨论了在加利利各城镇和乡村旅行传道时遭遇的难题,耶稣给了他们纠正过去的错误所需要的建议,并预备他们在将来的日子作更有效的传道(见《历》第三十八、三十九章)。
怜悯他们。耶稣自愿离开了山坡上的退隐地点,他和他的门徒们曾在那里共渡了一段时光,现在恩慈地出来欢迎百姓了(参路9:11)。
开口教训。依照希腊文的意思,耶稣持续教训百姓。
可6:35 天已经晚了,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
【本会注释】
天已经晚了。路加说的是“日头快要平西”(路9:12),直译是:“弯曲”,“弯成弓形”或“倾斜”(见12节注释)。这是在下午3点左右到日落之间。这个记录暗示耶稣、他的门徒们、以及百姓一整天都既没有吃东西也没有休息。
野地。见31节注释。
天已经晚了。这里所用的希腊词实际上与35节中前面译为“天已经晚了”的希腊词是一样的。
可6:36 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
【本会注释】
请叫众人散开。门徒们看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叫众人散开。但耶稣的“怜悯”(见34节)既延伸到了他们属灵的福利,也延伸到了他们身体的康乐。
饼。即,一般而言的食物,任何可吃的东西(直译是:“他们所要吃的”)。
没什么可吃的。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这句,然而,这句显然是上下文中所暗示的意思。
可6:37 耶稣回答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
【本会注释】
你们给他们吃吧。在希腊文中,侧重于代名词“你们”,好像耶稣说的是:“你们给他们吃。”上帝的每一个命令都暗示着执行这命令所需要的能力。从人的观点来看,在步行的距离之内并在黄昏前想要找到食物满足这么一大群人的需要是荒谬可笑的。耶稣在这里对门徒们提出的要求显然与他早先吩咐白天在清澈的海水里捕鱼一样愚蠢(见路5:5注释)。要是他们能反省耶稣那时有意要他们学习的教训的话,他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想起早先那一次的经验。上帝总是藉着人作工,满足他们的同胞在身体和灵性上的需要。这个原则在福音的委托中乃是基本原则。
二十两银子。即,200罗马便士(见本卷注释第49页)。即使在现代,一个普通劳动者200天的平均工资也会被认为不足以购买要供应那么一大群人一餐所需要的食物,即使每个人只分一点儿也不够。
可6:38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他们知道了,就说:“五个饼,两条鱼。”
【本会注释】
有多少饼。耶稣曾对腓力说过关于向群众提供食物的问题(见约6:5,6;参约1:43)。与彼得和安得烈一样,腓力也是伯赛大人,并且因为那座城距在这值得纪念的一日所发生之事的地点只有短途距离,所以如果有人会知道在哪里能获得食物的话,那大概就是腓力了。腓力是真诚的,但信心却是迟钝的,这是在他作为门徒与耶稣同在的时候不只一次显明了的(见约14:8-12;参《历》第三十章)。基督问腓力这个问题,无疑是要给他一个机会,为要加强他的信心(见约6:5,6注释)。实际上,是腓力宣称就是买200罗马便士的食物也不够需要供应的量(见约6:7)。
但可能是更具有实干性情的安得烈听了基督的话,去找可能找到的食物(见约6:8,9)。腓力的迟疑和安得烈的积极肯干,凭信迈出脚步,形成了显著的对比。
可以去看看。耶稣“原知道自己要怎样行”(见约6:6)。但是,在差遣十二使徒时,他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所面对的问题,并发现解决方案。
他们说。安得烈发现了一个孩童为自己带来的简单午餐,并把这消息告诉了耶稣(见约6:8,9)。
五个饼,两条鱼。这五个“饼”是用大麦粉做成的(约6:9),形状可能是圆平的。大麦比小麦便宜多了,并且是穷人的主食。鱼可能是干的,可以现成食用的,在东方地区,古代和现代的情况往往都是这样。它们作为一种开胃食品与饼同食。
可6:39 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
【本会注释】
坐在。希腊文是anaklinō,“躺下”或“斜倚”。这是就餐时常用的姿势,至少上层社会的人是这样(见可2:15注释)。
一帮一帮的。耶稣叫百姓一帮一帮地坐下,暗示他要他们像在各自家里的餐桌旁就位一样安排自己,每桌有一个位置敞开,允许门徒们进来服务每帮人,有点像仆人在家里做的一样。
青草。只有马可提到了这个事实。由于事实上巴勒斯坦地区从五月到九月降雨很少(见卷二,第110页),青草只在冬天或春天生长。现在是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所以是青草长的最好的时候(见约6:4)。因而马可的记述得到了约翰完美的补充。见马太福音第15章的附注。
可6:40 众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本会注释】
一排一排的。39节特别提到众人是按“帮”组织的,而这里提到的是各帮彼此之间排列的顺序。在每组中各人的安排,以及在每组本身的安排中,都是秩序井然的。
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为要使所有人都能目睹这个神迹,更好地赏识其重要意义,有次序的安排这么一大群人乃是必要的,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容易地得到他们即将领受的“从天上……来的粮”。
可6:41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本会注释】
祝福。希腊文是eulogeō,“赞美”或“恳请祝福”。约翰使用的词是eucharisteō,“感谢”,“给出感谢”(约6:11)。基督给出感谢的方式似乎有某种特征(见太15:36;26:26)──某种门徒们日日与他同在时目睹过的特征。在以马忤斯,耶稣在“擘饼的时候被他们认出来了”(路24:35)。另请注意,耶稣每次都是先把饼拿在手中才为之献上感谢。但是“祝福”的本质部分在于承认那食物是上帝的一份恩赐,并为之感谢他。
擘开。直译是:“彻底地擘开”或“擘成碎片”。
饼。见38节注释。
给。直译是:“继续给”。上下文暗示这神迹发生于饼在耶稣手里的时候,在擘饼的动作和将它分发给门徒之间。除非为要满足真正的需要,耶稣从不行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9页)。只要有需要,在他手中的食物就不断增多(参王上17:16;王下4:4-6)。
摆在面前。伺候饭食的一个常用语。十二使徒每个人都带着自己装满了神迹的饼的篮子(见43节注释),并且伺候了许多“一帮一帮”,“一排一排”地坐在草地上的百姓(见40节注释)。门徒们带着空篮子回到基督身边,为得更多的饼,每次他们回来,他都不断分发给他们饼和鱼。整体的秩序井然,门徒的侍奉,以及饼和鱼经久不停的供应,使得男人、女人和孩童在短时间内都得到了饱足,并且有剩余。
两条鱼。见38节注释。
可6:42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
【本会注释】
他们都吃。在犹太人中,弥赛亚王国的喜乐常常被描绘在筵席的比喻中(见路13:29;14:15注释),可以想像,当这么一大批群众吃着以如此神奇的方式提供给他们的食物的时候,有些人的思想肯定转到了弥赛亚的前景。在他们吃饼和鱼的同一天,百性曾得出结论说耶稣是将要来到世上的“那先知”(见约6:14注释;参申18:15;太11:3;约4:25)。这不可否认的神迹促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得出结论说:耶稣必是众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见路24:27;约1:45),那将要来的以色列的王(见赛9:6,7;见路1:32,33注释)。他们企图在这个地点就给他加冕为王(见约6:15)。他既能使死人复活,治愈病人,并为群众提供食物,显然就有能力拯救以色列脱离罗马的奴役。在他的领导之下,以色列的军队必会天下无敌,那些渴望一位政治的弥赛亚之人最喜爱的盼望就必实现了(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使五千人吃饱是加利利传道之最大的神迹,是被大批人亲眼目睹了的一个神迹,并且是一个不管是在基督的时代还是在我们的时代,怀疑论者都无法解释的一个神迹。这次神迹使在加利利的传道突然达到了一个顶峰(见路2:49注释)。请比较一年前医好毕士大池边那个人的事(见约5注释),那件事给早期在犹大的传道带来了一个结束。
吃饱了。奇迹般增多的饼──这一神迹的真实性的证据──分发给了那大批群众中的每个人,不是以极小的数量,而是以能完全满足食欲的数量。这种丰盛证实了耶稣无限的能力。只有当所有人的需要都满足了的时候,供应才停止了。耶稣既关心那些到他那里之人灵性上的需要,也关心他们身体上的需要。但是这样提供的对身体需要的满足,目的是要把人们领向他们无穷的、更重要的灵性上的需要,并且领向生命的粮,作为满足那些需要的手段(见约6:26-51)。
所提供的食物种类乃是渔夫和农夫的简单食物,证明主是反对奢华的。提供的方式证明了人类所有的需要都靠赖上帝的能力。食物的充裕证明了上帝无限的资源,并且他能提供给我们“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把零碎收拾起来证明上帝的任何祝福都不可浪费。门徒们参与分发食物证明上天的祝福藉着那些乐意与全能者合作的人为媒介才能使人得到。门徒们只不过是祝福的通道;他们在能给予之前,必须先接受。
使五千人吃饱的事是唯一一个被四部福音书作者都记录了的神迹,这个事实标志着它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关于这个神迹与那个使四千人吃饱的神迹之间的比较,见马太福音第15章的附注。
可6:43 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本会注释】
篮子。希腊文是kophinos,通常是柳条制的小篮子,当犹太人旅行经过以别的方式不容易得到食物的地区时,常常带着这种小篮子,并且特别是要避免向外邦人买食物(见41节注释)。在可8:8中提到的那种篮子希腊文是spuris,一种大的柳条筐,用来携带各种东西,例如给一群人的食物,工匠的一套工具等等。保罗是在一个spuris(筐子)里被缒下了大马士革的城墙。后来,耶稣(在希腊文中)谨慎地对使五千人吃饱所用的那种篮子(见太16:9;可8:19),希腊文是kophinos,和使四千人吃饱所用的那种筐子(见太16:10;可8:20),希腊文是spuris,之间作了区分。
碎饼碎鱼。希腊文是klasma,直译是:“那被折断的”;因此是:“碎片”或“一小片”。上下文说明这些“碎片”并不是吃剩的残渣,而是门徒们起先分给各组的部分,但是发现超过了那组的需要(见41节注释),所以是没吃过的。在从起初那五个饼中“擘”下来的意义上,它们被称为“零碎”(见41节注释)。
可6:44 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本会注释】
男人。希腊文是andres,“成年男子”,即“男人”,和女人形成对比,而不是希腊文anthrōpoi,“人类”,即,“人”,和动物形成对比(见可2:27注释)。所以就很清楚了,“除了妇女孩子”(见太14:21),有五千男人在场。可以保守地估计有同样数目的妇女孩子在场,总人数就会超过一万人了。
耶稣在海上行走
可6:45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本会注释】
随即。[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可6:45-56=太14:22-36=约6:15-24。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
先渡到伯赛大去。即,“在他以先渡到伯赛大去”。
可6:46 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
【本会注释】
辞别了他们。或:“与他们道别”。希腊文的表达方式用的是一个表示有礼貌的告辞的常用词。
可6: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
【本会注释】
到了晚上。见太14:23注释。
可6:48 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
可6:49 但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
可6:50 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可6:51 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
【本会注释】
十分惊奇。即,极度惊愕。
可6:52 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本会注释】
不明白。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刚才所见证的神迹上,而在他们自己的失望上,因为耶稣没有允许他自己被加冕为王(见42节注释)。
愚顽。见出4:21注释。门徒们的心没能明白五饼二鱼这个神迹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心仍是“愚顽”。
治好革尼撒勒的病人
可6:53 既渡过去,来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可6:54 一下船,众人认得是耶稣,
可6:55 就跑遍那一带地方,听见他在何处,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里。
【本会注释】
褥子。见可2:4注释。
可6:56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本会注释】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这种陈述似乎暗示一段时间的跨度,要么是前述几周的经验总结,要么是在使五千人吃饱后几天或几周发生之事的总结。使五千人吃饱发生在逾越节前不久(见约6:4;参《历》第三十九、四十一章)。那么,显然这段经文更可能指耶稣在使五千人吃饱和他启程去叙利非尼基之间所做的服务。
街市上。直译是:“市场”,在城镇和乡村的街道上(见太11:16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