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返回

信仰危机与中国特色信仰教育构建

作者:王健 | 发布时间:2011-05-19

【摘要】信仰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我教育、道德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学生信仰教育,是使他们形成科学信仰、化解信仰危机的关键所在。


    信仰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

    随著时代的变迁,信仰危机的问题开始凸现。一些人失去生活的方向,浑浑噩噩;一些人见财起意,不惜铤而走险;一些人转而寻求宗教的庇护;甚至一些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来看,信仰危机的实质不是人们没有追求,而是人们缺乏明确的、稳定的、正确的追求,即科学信仰。今天追逐这种思潮,过一阶段又追逐另一种思潮;或者是虽然有信仰,但它却是错误的。对整个社会来讲,就是社会主流信仰受到了非主流信仰的威胁,其主导地位正在逐渐被削弱。

    信仰危机的产生有著深刻背景。首先是国际局势的影响:一方面苏东剧变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遭到质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西方思潮的冲击,一些敌对势力甚至有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我们展开一场信仰争夺战;在国内,由社会转型引发的信仰多元化挑战著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不正之风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威信。这些是造成信仰危机的外部原因。导致信仰危机的内在原因:一是人们没有认识到科学信仰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对科学信仰的自觉主动的追求;二是对主流信仰缺乏深刻认识,不能将其作为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一旦有风吹草动,马上见异思迁。信仰危机的后果是严重的,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迷失前进的方向。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正处于信仰形成的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信仰教育,使其确立科学信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构建中国特色的信仰教育内容是化解信仰危机的关键

    信仰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到信仰教育的效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信仰应该有著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刻的科学内涵。只有立足本国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信仰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教育内容是化解信仰危机的关键所在。

    自我教育。由于信仰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如果信仰教育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打动人的心灵,是得不到认同的。我们以往的信仰教育只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导致信仰内容仅仅停留在外界的理论层面上,很难转化为一般人内心的坚定追求,难以形成真正的信仰。只有激起学生对信仰内容的强烈渴望,信仰教育才有可能取得实效,而自我教育则是通向信仰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展开的教育,“自我”是被作为教育的对象。但在信仰教育中的“自我”是被作为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去认识自身、把握自身。因为人首先是以“自我”形式存在的,只有当“自我”这一个体得到发展完善的时候,生命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育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就成为了信仰教育的起点。

    每个人一旦开始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便首先应该去关注人生的基本问题,诸如“我是谁?”“人为什么要活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只有当这些问题都弄明白了,人的行动才会有明确的方向,行为才会有动力,生命才会有意义。

    通常,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困惑,由此也会进行一定的思考,但仅有这种不经意的思考显然是不够的,并不能从根源上使他们从这些问题的困扰中摆脱出来。只有对其进行“自我”教育,使其对人生的基本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才能得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信仰形成发展的过程正是存在于人认识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因此,信仰教育首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自我教育中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最初的和最容易感觉到的教育成果,表现在人开始思考自身。如果没有引导人观察自身和深思熟虑个人命运的话,最精细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会落空。”一

    自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我”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的重要性,才会有追求高尚人生的渴望和动力,才会激起对信仰内容的兴趣,对其进行信仰教育才有效果。

    道德信仰教育。道德作为一种调节人与自我以及与其他各种关系的社会规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与别的学科不同,它是关于生活的学问,道德生活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随时都在接受著道德的调整,但是道德并不仅仅体现为规范、束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人实现自我超越。人们正是在对道德追求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展现出人之为人的卓越风范。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二正是因为拥有了道德,人才能够成为万物之尊。相反,如果没有了道德的内在支撑,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他们中有的人甚至还会危害社会,走上自我毁灭与毁灭他人的道路。

    中华民族有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一系列有著深刻内涵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道德的力量,使得中华民族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它一度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冷落,使得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度出现了混乱。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是中国人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世界文明中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该成为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

    道德信仰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道德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道德的敬仰和追求。没有对道德的信仰,纵然掌握再多的道德知识也是枉然。因此将道德信仰教育纳入信仰教育,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它必然成为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传统的信仰教育只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忽略了它对个人的关注,难以使人产生亲切感。实际上马克思同样非常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他毕生追求的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如果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对其排斥而代之以认同。

    就现阶段而言,应该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现实的信仰目标,来指引我们的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体现,又是我们当代人或者下一代人经过艰苦努力就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果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拉近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层面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却没有占据应有的明显优势。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统一学生思想,使其坚定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信仰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信仰教育内容中,自我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自我教育是信仰的启蒙教育,道德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自我教育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信仰教育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但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上的信仰,不是人生信仰的全部内容,不能代替其他人生信仰。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基础,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实践是很难理解把握的。在信仰教育中,如果没有自我教育和道德信仰的教育内容作为基础,单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很困难的,很难保证其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虽然一个属于西方文明,一个属于东方文明,但二者在很多方面有著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我国,古人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它与共产主义理想有著非常相似的内涵。而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又与共产主义道德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著异曲同工之妙。道德信仰的形成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此外,二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以真善美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真善美,在对二者的追求过程中都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得到美好的享受。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真善美的历史,这种对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正可以成为马克思“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的很好诠释。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道德信仰都是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共同信仰的统一,但二者又各有其侧重点。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侧重于社会共同信仰,而道德信仰则更倾向于个人人生信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作者为河北省张家口教育学院副教授)

    注释

     一[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67页。

    二荀子:《荀子·王制》

      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