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学:正确研究并解释怀著

释经学定义:源自希腊文,意即“解释。”释经学是正确解释灵感著作的科学。以下释经原则对于理解怀爱伦著作至关重要。应当注意的是其中大多数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圣经研究。[1]

I.带着一颗敞开的心和祷告的灵来到读怀著,意在寻求上帝的信息与旨意。这是学习灵感书卷的首要原则。

  A. 光照是圣灵的工作,好让我们的心思向上帝的启示敞开。没有圣灵的光照我们将无法得到上帝努力想要告诉我们的。 

  B. 灵感书卷所提供的不止是单纯的信息。上帝赐下它们是为了让我们与耶稣联合并带给我们得救的信心。没有一颗祷告及对上帝敞开的心,我们就不会被上帝所定意给我们的信息所改变。 

II. 研究证言时要结合其写作背景。不要因为只言片语似乎表达了一个特定的观点就接受它们为真理。

  A.     查考上下文背景。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从圣经中寻求指引,他决定采用随意打开圣经,用手指圣经经文的方式来寻求上帝的旨意。第一次,他指到了这节经文,“犹大。。。出去吊死了。”太 27:5。他开始心慌了,于是决定再试试,又指到了另一节经文:“你去照样行吧。”路10:37。这下子,他更郁闷了,他想再试试,于是又指到另一节经文:“你所作的快做吧。”约 13:27。当然,这不是一个从圣经中寻求主旨意的正确方式。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它无视上下文。无视圣经经文的上下文来“引用经文证明观点”(Proof texts)的方式往往是把圣经当枪使。

  B.查考更大的经文背景。如果你读怀爱伦的任何一封信,手稿或小册子,要注意它的整体内容。如果你读她一本书,就要读整章来明白全书内在的联系。

  C.现在有无以计数的由个人编辑的怀爱伦语录,而这些往往都没有提供正确的上下文背景及更大的经文背景。 

III.研究一个课题时,必须要读整个怀爱伦著作库对相关课题的讨论,这样才会获得平衡正确的观点。 

  A.这一点在 启 1:10 中有充分的说明:“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那些带着他们自己的私意,不仔细读圣经的人就会因为这节经文而下结论,说因为星期日被称为主日,因此约翰在这里所说的就是他在星期日见了异象。但是更广泛的读经就会发现耶稣,主,曾声称他自己是安息日的主,而整本圣经中没有一处宣称星期日是圣日。“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因此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12:8; 可 2:27, 28; 路6:5。 

  B.在圣经中,死亡被描写成为毫无意识的,但圣经中也有一些经文似乎在暗示相反的信息。然而,一旦人注意到经文的背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C.借着阅读怀著的整个著作库,你就能决定她对那些问题的主要观点了。可能会有一些证言跟其余的证言不相符合,但是当你研究历史背景和上下文背景后,这类矛盾就会消失。采用她著作的电子版数据库,这是就特定课题查考她著作库的最好方式。

IV.将她的证言放在它们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必须注意给证言的时间和地点。

  A.保罗书信是应用这一原则的绝好例子。在保罗书信中,必须知道他的写作时间及地点。保罗所针对的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和情形。其中包括以下例子:

    1.妇女在教会里蒙头(林前 11:2-13)。

    2.祭过偶像的肉(林前 8:4-13)。

    3.罗马奴隶与腓力门。

  B.这一原则最适合具体的证言。怀爱伦的《历代之争》五部丛书及其它书籍,诸如《喜乐的泉源》, 《教育论》, 《服务真诠》, 《基督比喻实训》这些书都可以较普遍地应用在生活中。怀爱伦写道:“关于证言,什么都不应该被忽略,什么都不应该被撇弃。但是必须要考虑写作的时间和地点。”[2] 

  C.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地了解证言的背景信息。具体的证言和勉言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必须要去了解它们,否则就会制造混乱。  

V.根据证言的特定背景,寻找证言背后的原则。 

    A.怀爱伦有关自行车的证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在十九世纪末,美国人开始热衷于一个新鲜玩意儿。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可以采用一个比走路更快,比乘马车更容易的方式到她们想去的地方。自行车一上市,就成为富人的玩偶。许多并不富有的人也加入了这一新的潮流中去。早期自行车的价格是在100美金到150美金之间,甚至更高。那时,一套西装的价格是15美金,一顿饭只要2毛5分钱。往往,整个家庭的总收入都被用在了购买自行车上,好让全家人人人一辆自行车。骑自行车成了全国人们所热衷的运动。[3] 

      2.凯勒格医生(Dr. Kellogg)是战溪(Battle Creek)第一位购买自行车的人,紧接着,其他医生,护士,疗养院工人,甚至安息日会的牧师们也都人手一辆自行车了。许多穷人和学生也感到压力,即便是借钱也要赶时髦买自行车。战溪学院的操场上从早到晚,几乎都是练习骑自行车的人。[4] 

      3.但是在1894年,在购买自行车热潮的高峰期,怀爱伦从澳大利亚写了一封勉言,当时的她正在艰难地筹集布道经费:“我被带到了战溪。街道上到处都是自行车,是我们的人在骑。在天上有位见证人在看着我们的人民沉溺于自我满足的私欲中。。。她们的钱本该投到国外布道事工上去。。。战溪充满了对自行车的迷恋与疯狂。”[5] 

      4.五年内,自行车的价格降低到了25美金一辆,再过几年,又降到10个美金。一辆好的二手自行车不到10美金就可以买到。到1899年为止,全美平均每12个人拥有一辆自行车。 

      5.怀爱伦并不是反对自行车本身。她自己办公室的工人后来也在她晚年时买了自行车。她反对的是偶像崇拜、迷恋、骄傲、不负责任的管家职责,及极端主义。 

      6.怀爱伦给过相似的证言,是有关照片、流行服装,和新的饮食选择。她还给过有关“戏院”和属世娱乐的证言。小时候的我,作为安息日会的信徒,因为她的证言,是不会进电影院的。人们对怀爱伦所说的“戏院”其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会的。但是有许多人,一方面买了电视,把电影院带回家里,同时,他们却忽略了这一证言的原则,以为自己还在遵循那一“证言。”年轻人看到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就感到失望。今天同样的原则可以适用到因特网、电子游戏、DVD和其它现代娱乐项目中去。

      7.在自行车事件上,怀爱伦直接引用了圣经原则来针对战溪的自行车狂热。在给伊万斯(I. H. Evans)写信时,她引用了太 25:21, 23; 太 4:14, 16; 加  6:7; 路 9:23,来讨论对才干的使用和管家的职责、责任,及舍弃自我。[6] 因此,她将以异象为基础的原则与圣经原则综合起来,给战溪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在自行车狂热问题上作出了指导。怀爱伦不总是直接引用圣经来建立原则,但这一次,她这样做了。 

    B.那些超越时间的原则。耶稣在福山宝训中应用了律法的原则(太 5:20-22, 27, 28)。 

VI.地区性的勉言与经验往往存在其特定的适用性,不应该被普遍化。

    A.当你在读诸如《历代之争》、《服务真诠》、《教育论》等“重要著作”之外的著作时,要特别注意普遍性和特定的适用性,比如她个人的书信或小册子或因某个特定情形而写的手稿。 

    B.这一原则对圣经和怀著都很适用。前面所提到的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经文需要采用这一原则,比如,林前 11:2-16 (男人不需要蒙头,女人需要蒙头), 还有 提前 6:1, 2 和腓力门书(对奴隶和奴隶主的勉言)。

    C.还应当意识到怀爱伦经常以讲道说教的方式来使用圣经。她有时针对一个人引用一段经文,而这种引用方式跟经文的上下文背景毫不相关。重要的是要避免将解经式的结论建立在以此种圣经使用方式而发出的证言上。

VII.怀著不是圣经的最终注释

    A.怀爱伦不一定会给圣经经文一个最终的解经式的结论。她经常提供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勉言,是她根据圣经原则而得来的,而不一定是她通过解经而得到的。

    B.她的目的是对圣经作一些补充说明,而不是为了提供最终的解经上的意思。比如对但以理8章及加拉太书中的律法的解释,特别是 加 3:24, 25(不包括在本提纲中)。

      1.20世纪初期,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中对于但8:11-13 中的“每日”(tami,中文和合本翻译为“常献”)的解释存在着重大分歧。威廉米勒耳和早期守安息日的复临信徒认为小角或教皇制度或异教罗马除掉了“每日常献的祭”。相关的经文是 帖后 2:7。米勒耳认为该节经文定义了被除掉的是什么,是神圣罗马帝国把异教罗马帝国给替代了。怀爱伦似乎支持这一观点。她写道:

然后,我看到有关“每日”(但 8:12)的异象,知道“燔祭”一词是因人的智慧而补充上去的,该词本身并不在原文里面。上帝将正确的解释给了那些宣讲审判时候到了的这群人。在1844年前,合一还存在的时候,几乎人人都赞成“每日”的正确理解;但自从1844年以来,混乱就开始了。其它的观点也产生了,黑暗和混乱接踵而来。1844年以后,将不会再有任何时日作为信徒的试炼了,以后也不会。[7]

      2.必须理解的是米勒耳的观点更多的是对过去应验派(preterist)观点的一种负面反应,因为过去应验派认为“每日”的被除掉已经在安提阿库斯(Antiochus Epiphanes)事件上得到了应验,而且2300日实际上就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的2300日。那些支持安提阿库斯观点的在英文翻译中会添加“燔祭”一词,指安提阿库斯所污秽的犹太圣殿中早晚的献祭。米勒耳和怀爱伦都赞成历史解经主义者(historicist)的解释,并认为这2300日应该被解释成2300年。

      3.1844年之后还有一个观点受到了较多关注。该观点认为“每日”的复兴是耶路撒冷犹太圣殿的复兴,及其每日献祭的重新开始。

      4.在20世纪早期,许多复临信徒开始认为“每日”指的是耶稣在天上的事奉,而不是指异教主义。在但以理书中,这一新观点认为“天象之君”指耶稣,圣所指天上的圣所。因此罗马天主教用地上祭司职分代替耶稣的祭司职分、弥撒、玛丽亚和圣徒崇拜等篡夺了耶稣工作职分。今天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徒一般都持该观点。

      5.一些安息日会信徒在二十世纪早期反对这一新观点,因为怀爱伦曾经支持过老观点,认为“每日”所指的是异教主义。当人们问及时,怀爱伦不愿意让她的著作成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裁判。她这样写道:“我有话要对我四方八面的弟兄姊妹们说。我要求不要把我的著作当作解决此类有争议问题的主要论据。我请求汉斯克(Haskell)长老,拉夫博柔(Loughborough)长老,史密斯(Smith)长老及本会其他领军弟兄们,不要引用我的著作来支持他们就“每日”问题所持的观点。。。。我现在要求我的牧师弟兄们不要把我的著作用来当作他们就这一问题争论时的依据。因为对于他们所讨论的问题,我没有得到丝毫指示,我也不认为有为此问题争论的必要。”[8]

      6.然后,怀爱伦在她的信中继续说这一问题不应当被夸大成为“试炼信仰的问题。”接下来,她采用了一个文字游戏来说明她认为许多人并没有真正悔改,她们对“每日”问题的态度就证明了这一点。她写道:“我们的弟兄们应当明白自我应当被谦卑下来,令其在圣灵的掌控之下。主呼召我们当中的那些拥有伟大亮光的人每日(怀师母自己采用的斜体字)悔改。”[9] 

VIII.要意识到在她的证言中,怀爱伦有时会游离与上帝最终的旨意与反应和实际生活中不完美的情形之间。

    A.怀爱伦敦促战溪学院(Battle Creek College)不要建在战溪市中心。她的证言没有被听取,而战溪学院最终被建在了战溪疗养院的对面。在城外其实是有地可用的,后来被用作了集市。关于学校当如何操作,她写下了带有相当理想主义色彩的证言。当她的证言没有被听取时,她便开始以更缓和的口气来让这本来已经不太完美的局面变得尽可能不那么糟糕。后来,当她到了澳大利亚后,在她的带领下,在阿旺戴尔(Avondale)建造了一所理想的模范学校。

    B.有关这一问题的另一个例子是怀爱伦关于小孩上小学的年龄问题。她写到:“在孩子满8岁或0岁之前,父母应当成为她们子女的唯一老师。”[10] 这是可以找到的最为清楚不过的相关证言了。1902年,教会为稍大点的孩子们办了一所学校,就在加州的圣赫勒那(St. Helena, California),跟怀爱伦的家在一条路上。一些安息日会家庭的父母或因为忙,或因为粗心,对他们的小孩疏于管教,在当地惹了许多麻烦。一位老师,裴撒拉(Sarah Peck)决定为这些无人看管的孩子们建立一所学校,好让他们的生活有规有矩。这一举动让某些人深感不快 ,因为他们认为裴撒拉没有遵循上帝给怀爱伦的证言。这一问题被提到了学校的董事会上。董事会因此事意见分歧,不能达成统一。值得庆幸的是上帝的信使就在山下的榆园(Elmshaven)住。校董事会请求见怀爱伦,并得到了同意。你可以在《证言选萃》(Selected Messages)卷三中读到这一故事。[11] 结果,怀爱伦支持裴撒拉,并说:“母亲们应该能够在孩子们小时候智慧地教导他们。如果每个母亲都有能力这样做,并花时间教她们的孩子们学习孩提时应该明白的道理,那么所有的小孩子都该呆在家里接受家教直到满了8岁或10岁。”[12]  她继续说,“但是当我听到反对的意见说小孩子们不该在10岁以前上学时,我就想告诉你们,当时主赐下亮光的时候,并没有一所守安息日的学校,因此主才会说不要让孩子们上学,直到她们能受教为止。他们应当在家里被教导,这样她们上学时就会知道正确的礼仪,而不会偏离正道。在普通学校里流行的邪恶是超出人想象的。这就是此证言的来历。而对于那些认为‘怎么啦,怀姊妹已经这样说过啦,怀姊妹已经那样说过啦,因此 ,我们要严格遵照’这之类的说法我深感不安。上帝希望我们有常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情况会改变事物间的关系。”[13]

    C.在饮食方面,怀爱伦很清楚素食是上帝定的理想饮食,[14] 但是在素食主义背后的原则却是最佳状态的健康。因此,她能够从实际出发来告诉那些不知道怎样烹饪健康饮食的人说,吃大量的牛奶与糖比吃洁净的肉更糟糕。 

      1.“在密西根州的芒特卡姆(Montcalm County, Michigan)发生了一件事,是我想提出来的。这人是位高贵的人。他身长6尺,相貌堂堂。我被叫去探望病中的他。此前,我曾就他的生活方式跟他谈过话。‘我不喜欢你的眼神。’我说。他当时食用大量的糖。我问他为什么吃这么多。他说他已经不吃肉了,但不知道该用什么来代替肉,糖也一样。他的食物不能让他有满足感,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妻子不知道该怎样烧菜。”[15]

      2.“我经常作弟兄姊妹们的座上宾,看到她们使用大量的牛奶和糖。这些东西阻碍身体系统,损害消化器官,并影响人的大脑。任何影响身体之积极运作的,都直接影响大脑。上帝赐给我的亮光,告诉我大量的糖比肉食更有害。”[16]

      3. 她进一步写道:“大量的牛奶与糖同食是有害的。它们将脏东西带进身体系统。从动物身上挤出来的奶不总是健康的。它们或许带有疾病。一只奶牛或许在早上看起来还健康,但到了晚上就死了。但是它其实是在早上就已经生病了,因此,它的牛奶也带病菌,但人却不知道。动物界已经疾病斑斑了。肉类都感染了疾病。如果我们知道动物是全然健康的话,我就会建议人吃肉,而不是大量的牛奶与糖。”[17]

    D.怀爱伦认为在不太理想的情形下,要根据特定的时候,特定的地区来应用这些原则。“在一个有大量好牛奶与水果的地方,就没有任何吃肉的借口,没有必要为了满足我们的一般需要而夺取上帝所造之物的生命。某些生病或存在某种衰竭的人最好吃些肉,但必须是新鲜和健康的动物肉。在当今的时代,食用新鲜肉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宁可不吃一点肉,也不要食用有病的动物肉。当我无法获得食物时,我有时会吃点肉;但我越来越害怕吃肉了。”[18]

      1.使用成圣的常识。怀爱伦反对极端主义。[19] 

        a.基督教是建立在上帝的启示之基础上,但却是借助成圣的理性来生活的。“理性的王者能力”应当产生功效 (MH 130; ML 70; MYP 134; PK 489)

        b.基督教是“一个讲理性的宗教,并且我们也该根据常识去思考,并避免极端。缺乏理性的人总是会走极端” 《属灵的恩赐》卷4(4SG)英文版第 41页。

        c.极端分子给教会带来动乱(《教会证言》卷1;1T 212);她们让基督徒的本分变成重担(《证言选萃》卷2;2SM 319);他们树立错误的准则,然后强求每个人都去遵循它(《教会证言》卷2;2T 375);撒旦使用她们去对抗圣灵的工作(《善恶之争》;GC 8)。.

        d.怀爱伦很中庸。“选择中庸之道,避免一切极端”(CD 211, Lt. 57, 1886年);“基督徒应当跟从基督,并在她们的穿着上遵循上帝的道。他们应当。。。避免极端(《证言选萃》卷2;2SM 476, 477);“在这一切的事上,都有一个中间的平衡点。噢,但愿我们都能极其智慧地找到那一点,并持守它。”(《教会证言》卷1; 1T 425);凡跟从基督榜样的人都不会是极端主义者”(《传道良助》; GW 317)。每一种邪恶都是持守美德超过了限度以至于极端造成的 :“正是因为将合法的事情执行到了极端的地步才使其成为了严重的罪行”(《教会证言》卷4;4T 505)。

IX.总是要将证言与救恩的伟大主题与中心问题相连,而不是太过注重那些特别具体的证言。

    A.怀爱伦写道说她最喜爱的主题是上帝的爱:“星期天晚上,我讲述了我最爱的主题,‘上帝的爱,’给一班专心听道的人。”[20] 巧的是,怀爱伦也提到这也是耶稣所喜爱的主题。她写道:“基督最喜爱的主题就是上帝父母般的爱与丰盛的恩典。”[21] 

    B.一个简单的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把你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花在主要题目上,你另外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花在次要题目上。比方说,如果你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一片森林中的一两棵树上,你很快就会不知道它们跟森林中其他树木的关系了。 

    C.有些人花了多年的时间来研究末后时代细微末节的时间顺序表,并往往得出一些稀里糊涂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总是把圣经中更为重要的有关末世的主要预言弄得模糊不清。

    D.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健康改良及其他生活方式的问题上,诸如装饰品、崇拜及音乐形式上。

X.我们需要按照怀爱伦的写作目的来读怀爱伦著作,而不要牵强附会地使用她的著作。

    A.怀爱伦有关地球的年龄为6000年以及基督复临的证言就是很好的例子。[22] 她曾写道:“将近6000年来。。。”一些人因此下结论说地球必定是将近6000年的年龄,并采用这一根据来热衷于计算基督复临的时日。但是怀爱伦也曾写道说,“六千多年以来。。。”[23] 在另一处她又说到,“人类六千多年来持续不断地犯罪已经导致了疾病、痛苦及死亡。”[24] 这些证言清楚地表明她所极力争辩的是地球相对短的年龄而并不是在把6000年作为计算耶稣复临之时日的证据。 

    B.曾经有多次,人们把某个特定事件的发生解释成怀爱伦所作的一般性预言的应验。一个例子是她所发出的有关纽约高层建筑着火的预言,这一预言被人们用在了9.11事件中世贸大楼的被毁。[25] 怀爱伦写道:“一次,在纽约,我在晚上被叫去看那一幢幢高耸如云的大楼。这些高楼被保证说是防火的,人们修建这些高楼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他们自己和建造者。. . . .  在我面前显现的第二个场景是火警。人们看着这些高耸的,本应该是防火的大楼说:‘它们是绝对安全的。’但这些大楼却像是沥青所造的一样瞬息间就灰飞烟灭。灭火器也无法阻止它们的燃烧。”[26] 我们对这段证言的理解必须是温和的,而不应该认为它就是对某件特别事件的具体预言。怀爱伦也曾写道:“对于将要发生在纽约的事情,我没有得到特别具体的亮光。我只是知道有一天,那些高层建筑将被上帝的大能所摧毁。”[27]

XI.要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在意思上的变化.

    A.怀爱伦最晚期的著作距今也有90多年了。她早期的著作距今也有150多年了。其间,语言的意思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古英文词汇以及19世纪的习惯用语不时出现在怀爱伦的著作中。她在书中使用许多词语,比如“gay”(现在的意思是“男同性恋者”),当时的意思是“欢喜”或“愉快。”她也用过“intercourse”(现在的意思是“性交”),当时的意思是“交流”或“社交中的思想与感受的交流。”当怀爱伦写道:“为年轻人工作是人所能做的nicest 的工作。”[28] 她用的“nice”(现在的意思是“美好”和“安舒”的意思)一词跟现在的意思大不一样。在十九世纪早期的字典中,该词的意思是“表现出精致或优雅”和“难于取悦或满足。”[29] 她的祷告往往是古英文风格,充满了“thee”(你),“thou”(你),和“thine”(你的),并且每次她在提到人类时,都用男性词。

    B.她的语言风格是19世纪的风格。这导致了怀爱伦遗产托管委员会及其他人近年来出版适应当代的怀著灵修本,并将她书中那些男性词汇改成中性。这些适应当代的或被诠释过的怀著将现代风格或语言注入了怀爱伦的思想中。这类书包括《喜乐的泉源》[30],节选自《教育论》的《真正的教育》(True Education),[31] 节选自《服务真诠》的《健康与治疗事工》,[32] 节选自《历代愿望》的《弥赛亚》(Messiah),[33] 以及为青年成人预备的诠释本《被分别出来的呼召》(A Call to Stand Apart)。[34] 无性别歧视的灵修本有《得胜的基督》(Christ Triumphant)[35] 和《学像耶稣》(To Be Like Jesus)。[36] 适应当代的或被诠释过的怀著将不会替代怀著原著。十九世纪古英文写成的怀著原著将永远作为我们查考怀著的原始资料与权威。

XII.正确使用怀著的汇编本。

    A.多年来,怀著的汇编本主要是为了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在怀爱伦还没有为某个重要问题作出综合性的论述之前,它们能提供临时性的帮助,来解答某些问题。怀爱伦生前是如此,去世后仍然如此。在她生前,就有汇编本出现,直到她就某个重要问题作出了详尽的论述为止。比如:

        a.《健康的生活》(Healthful Living)是在1890年代被大卫宝森(David Paulson)汇编出来的,一直使用到1905年怀爱伦把她的书《服务真诠》写出来为止。《服务真诠》出版之后,《健康的生活》就被允许绝版了。[37]

        b.相似的,1890年代出版的《基督徒的教育》也在1903年《教育论》出现后被替代而绝版了。[38]

      2.在怀爱伦去世后,把那些未曾出版过的怀著资料汇编起来出版也很有帮助。多年来因为隐私问题,她许多的证言背景都没有被公布出来。今天,怀著中提到的大多数案例都已成为“过去”,那些被涉及之人的孙辈们也几乎都去世了。 

        a.1915年后,怀爱伦已经不在了,没有可能预备资料了。从此之后,怀怀爱伦遗产托管委员会的人就开始出版针对不同问题的怀著汇编,但同时他们还要保守那些曾经接受过证言之人的隐私。

        b.这类的汇编继续出版到1980年代,至此所有未曾出版的怀氏书信与手稿都面世了。

        c.到1990年代,怀爱伦委员会制定了计划出版怀爱伦所有的书信与手稿。 

        d.第一卷有注解的书信和手稿(资料所涉及的年代到1859年止)被定在2008年由评阅选报出版社和太平洋出版社出版。 

      3.自1990年以来怀爱伦遗产托管委员会出版的汇编本都是按照题目来组织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灵修,而不是增加新的怀著资料。 

    B.如果缺乏上下文背景和历史背景的话,汇编本就会制造许多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发生在一位叫布里森(W. L. Brisbin)的澳大利亚老弟兄身上的故事。

      1.布里森自己汇编了一本她认为很不错的有关健康改良的怀著汇编本,然后他将这本汇编寄给怀爱伦,请她评审。怀爱伦甚至拒绝给他回信。于是他写信追问他的汇编本有什么问题。怀威廉(W. C. White)替他妈妈作了以下回复:“怀姊妹坚持认为,一定要把证言联系起来读才能正确理解它们。她说上帝没有明令她写箴言。还有,她感到,人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地节选她的小段证言,然后把它们汇编起来的做法是对真理的事业有害的,因为他们所作的只是将她就一个问题所发表的最强烈的证言这里一段那里一句地拼凑起来,而忽略另一些说明性的段落,将关于同一问题的其它证言收集在一起对于平衡而完整地理解她的见解是最为基本的。”[39]

      2.在怀威廉写给布里森的书信中,他还表示,即便是大卫宝森的《健康生活》汇编本也引起了怀爱伦的不安。他写道:“当《健康生活》这本书被宝森博士出版后,怀姊妹说她不希望自己有关健康改良的教导被以这种片段的方式出版。但因为关注此题目的弟兄们的催促,这一本汇编经过精心准备面世了,因为当时大家极其需要这方面的书。所以,她同意这本书的出版。但她很高兴自己后来能专门针对这一题目出版一本书《服务真诠》来代替这本汇编本。她希望我们的人将会接受这本书为最能代表她对健康改良诸多问题之教导的最完满的论述。”[40]

    C.当我们提及汇编本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怀爱伦本人或她的文字助理曾将她写过的证言汇编到一起整合成新的著作。在汇编的过程中,她们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扩充或删减。仔细搜索电子版的怀著就能证明这一事实。[41] 

XIII.两大一般性的结论

    A.在学习怀著时,必须应用准确的释经学原则,否则就会误解或滥用她的著作。

    B.本提纲所提到的大多数释经原则都同样适用于圣经的解释。

--------------------------------------------------------------------------------

[1]Helpful treatment on Ellen White and Hermeneutics include:  George Knight, Reading Ellen White:  How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her Writings (Hagerstown:  Review and Herald, 1997); Herbert E. Douglass, Messenger of the Lord:  The Prophetic Ministry of Ellen G. White (Nampa, ID:  Pacific Press, 1998), 372-407; [Roger Coon], Working Notes on Hermeneutics, Prophetic Studies Series 1 (Silver Spring, MD:  Ellen G. White Estate).

[2]Ellen G. White, The Writing and Sending out of the Testimonies (Mountain View, CA:  Pacific Press, [1906]), 25.

[3]Frank Tripp, “When All the World Went Wheeling,” Reader’s Digest, December 1951, 121-123.

[4]C. F. Wilcox, May 16, 1894.

[5]Ellen G. White, July 20, 1894, Letter 23c, 1894. 

[6]Ellen G. White, July 20, 1893, Letter 23b, 1894.

[7]Ellen G. White, Early Writings, 74, 75.

[8]Ellen G. White, “Our Attitude Toward Doctrinal Controversy,” Ms. 11 (July 31), 1910.

[9]Ibid.

[10]Ellen G. White, Testimonies for the Church, vol. 3, 137.

[11]Ellen G. White, Selected Message from the Writings of Ellen G. White, vol. 3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1980) 214-226.

[12]Ibid., 214, 215.

[13]Ibid., 216, 217.

[14]Ellen G. White, Ministry of Healing (Mountain View, CA:  Pacific Press, 1942), 311-317.

[15]Ellen G. White, Testimonies for the Church, vol. 2, 369.

[16]Ibid., 369, 370.

[17]Ibid., 369

[18]Ellen G. White, Christian Temperance and Bible Hygiene, 117, 118.

[19][Coon], Working Notes on Hermeneutics, 1997), 4-8.

[20]Ellen G. White, “The New Zealand Camp Meeting,” Review and Herald, June 6, 1893, 353, 354.

[21]Ellen G. White, Christ’s Object Lesson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1941), 40.  See also idem, Testimonies for the Church, vol. 6, 55.

[22]Ellen G. White, Great Controversy, 512, 552.

[23]Ellen G. White, “How to Meet Temptations,” Signs of the Times, September 29, 1887, 593.

[24]Ellen G. White, Christian Temperance and Bible Hygiene, 154.

[25]See http://www.egwtext.whiteestate.org/conflicts.html.

[26]Ellen G. White, Testimonies for the Church, vol. 9, 12, 13.

[27]Ellen G. White, “Notes of Travel, No. 3:  The Judgments of God on Our Cities,” Review and Herald, July 5, 1906, 7.

[28]Ellen G. White, 3T 132.  See also Education, 292.

[29]Noah Webster and William A. Wheeler,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mpany, 1867).

[30]Ellen G. White, Steps to Jesus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1981).

[31]Ellen G. White, True Education (Nampa, ID:  Pacific Press, 2000).

[32]Ellen G. White,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Healing (Nampa, ID:  Pacific Press, 2004).

[33]Jerry D. Thomas, Messiah:  A Contemporary Adaptation of the Classic Work on Jesus’ Life, Desire of Ages (Nampa, ID:  Pacific Press, 2002).

[34]Ellen G. White, A Call to Stand Apart (Hagerstown, MD:  Review and Herald, 2002).

[35]Ellen G. White, Christ Triumphant (Hagerstown, MD:  Review and Herald, 1999).

[36]Ellen G. White, To Be Like Jesus (Hagerstown, MD:  Review and Herald, 2004).

[37]Ellen G. White, Instruction Relat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Healthful Living (Battle Creek, MI:  Medical Missionary Board, 1897); idem, Ministry of Healing (Washington D.C.:  Review and Herald, 1905).

[38]Ellen G. White, Christian Education (Battle Creek, MI:  International Tract Society, 1894); idem, Education (Mountain View, CA:  Pacific Press, 1903).

[39]W. C. White to W. L. Brisbin, October 10, 1911;  see Knight, Reading Ellen White, 85-87

[40]W. C. White to W. L. Brisbin, October 10, 1911.

[41]See Norma J. Collins, “Compilations—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Not,” December 2001.  White Estate shelf document adapted from an earlier document by Arthur L. White. 

 

 

□ 本书版权所有---马霖博士 译:刘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