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52.水流消磨石头 | |
水流消磨石头——岩石风化、土壤生成及其被侵蚀
水流消磨石头,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尘土(伯14:19) 俗话说:“滴水穿石”,这是人们生活常见的事儿,屋檐滴水,可把它下面地上的石头滴穿,至少滴成一个窟窿。当然这不是经过一朝一夕,或一年半载就可以看到的事,而是要经历很多年才形成的。同样的,从前城镇街道是铺石板的,经年累月行人踩踏消磨而非常光滑;如今的钢筋水泥路,天天经受汽车的重压与震动,以及日夜温差,寒暑往来而热胀冷缩各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十几年后水泥路面就会出现不少裂缝以及许多坑坑洼洼。 同样的,山地石头常年出露地表,经受日晒、风吹、雨打、水冲以及昼夜温差与寒暑往来而热胀冷缩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会使岩石破裂,进而破碎成大小不等的碎石块,进而粉碎成粗细不一的砂粒,这就是物理风化作用;加之植物在风化物孔隙以及岩石裂隙之中扎根,随之有大量微生物繁殖与活动其中,从而加剧风化作用、这就是说加入了生物风化作用;再者,岩石经与水和空气等发生化学反应,原有的成分被溶解,有的生成新的化合物,这就是化学风化作用,比如组成花岗岩的长石,经化学风化而变成高岭土,这在高温高湿的南地区是一种很常见的风化作用。通常所说的岩石风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岩石受风化作用的地带存在于地表附近一定的范围内,风化带的深度因地而异,也因岩石种类不同而异。一般说来,岩石成分单一的,如石英砂岩,就不易受风化;岩石成分复杂的,如花岗岩,则较易受风化。 岩石受风化而变得疏松,当下雨尤其是下暴雨时,形成地表径流就会把疏松得砂土冲刷掉,这正如三千五百年前约伯所说的:“流水消磨石头”。因为在各种风化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最为明显可见。约伯还说:“所流溢的,洗去地上尘土。”有的英文版圣经“尘土”用“dust”,也有的版本用“soil”(即土壤),这两种表达都符合科学。“dust”侧重表示岩石风化所形成达的“沙尘”,“soil”侧重于由岩石风化所形成的“土壤”。现在我们知道,岩石风化后可以变成土壤。 约伯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就知道此现象。 岩石受风化后是如何变成土壤的呢?我们要先看看土壤的剖面结构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我们到山区去,沿着公路,观察路旁开挖出露的边坡,或且去采石场,观察开挖出露的陡坎,从地表向下可以看到:植物覆盖之下是疏松的土层,土层之下是坚硬的岩层;在许多地方,土层于岩层之间存在一个过度带,即岩石风化带,由破碎的岩石与与沙土组成,其下面是基岩。 山地的自然土壤多是本地岩石经风化形成的,所以称岩石为土壤母岩。岩石变成土壤不仅要经风化作用,还要有地形、气候、生物以及人类活动(主要是生产活动)等因素参与综合作用,而且土壤形成都是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参见本系列文章第4篇“种子撒在好土里……”) 简而言之,土壤被水流冲刷掉就是土壤受侵蚀。尤其是下暴雨形成地表迳流而冲刷地面,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此外也与地面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坡度有关。我们到山地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植被覆盖愈密的,尤其是具有乔灌草三层保护伞的地面,土壤受侵蚀就很轻微,土壤保存得完好,土层也深厚。而裸露的地表,土壤受侵蚀就严重,表土层往往被冲刷掉,只剩下砂土与石块,甚至露出基岩。根据观察研究,地面植被覆盖达到50%-70%,土壤侵蚀就为轻度与微度。再者,地形坡度大的地方,土壤受侵蚀就比较严重,坡度大于45度的陡坡地就不宜耕种,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过去有一时期片面提倡“以粮为纲”,人们盲目地毁林开荒,甚至在陡坡耕种,结果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这样广种薄收,得不赏失,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尽管后来停止了如此愚蠢得“战天斗地”运动,但是土壤受侵蚀是不可逆的,其后果不仅有害于现代,也有害于子孙后代。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因为重新形成土壤是千百年的事。 约伯以“水流消磨石头,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尘土。”来比喻上帝使人肉体衰亡之过程同样不可逆转。他说:“你攻击人常常得胜,使他去世;你改变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伯14:20)古今中外,有多少人指望使自己“青春永驻”,甚至“返老还童”,但是神照样灭绝人的如此奢望,如同水流消磨石头,也如地上的尘土被冲刷,土壤被侵蚀一样,统统都不可逆转。 合神心意的大卫,在他祷告诗中求告主说:“求你宽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力量复原。”(诗39:13)由此可见,大卫肯定自己必跟世人一样要走那去而不返之路,他只求主宽容,使他在此前可以力量复原。要力量复原作什么呢?他说:“神啊!我到年老发白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弃我,等我将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将你的大能指示后世的人。”(诗71:18)大卫这种指望是合神旨意的,所以主就叫他如愿以偿。若是把这种“力量复原”的比喻为“返老还童”,那是就属灵生命而言,并非肉体上的“返老还童”。 |
|
|
□ 本书版权所有---诚 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