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条诫命 告诉我们孝顺父母的意义。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会影响自己品德的发展,也可使自己蒙福。
第五条诫命——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20:12
艾伦妮(Eleni
Gatzoyiannis)生在希腊,内战发生时她被,迫离开家园(1946—1949)当敌人员占据她的家以建立总部时,她让他们拥有它。当敌人要她为小区改造计划工作和征召她的长女从军时,她没有拒绝。她仍盼望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相信有一天所有的事都会恢复正常。
然而那时,敌人宣布,他们将带走她六岁及八岁的孩子,去另一个国家接受敌人的改造训练。在她内心深处,她知道绝不可任他们这样做,并着手计划逃跑。她知道如果她试着带他们穿越防线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他们的叔叔可以帮助他们,不过他们几乎不可能成功。但是她精准地推论着,如果两个孩子沿着路一起走,应该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凌晨曙光乍现之际,她带着两个孩子尽全力往前走。之后给他们一个热情地拥抱,然后她驱使他们前进。那时两个男孩回头看到的最后一个景象,就是他们的母亲仍在远处向他们招手。
当敌人为这两个男孩来到她面前,她试着拖延他们,但不久后就真相大白。反叛军领袖将她拘禁在她自己房子内的地下室并且折磨她,然后带她到果园,让她站在准备就位开枪的小队前。那些看到这一幕的人提到,当子弹射出前的剎那间,她伸出双手喊叫着:“我的孩子!我的孩子!”
人都可以了解,为什么这位勇敢母亲的故事,震撼数百万人的心。它触动了我们的心弦,因为亲子关系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都一样。当情势所逼的时候,艾伦妮做了所有天下母亲都会做的事情。大部分的父母愿意为他们的孩子丧命是无庸置疑的。
第五条诫命处理从内心底部发展出最具影响力的关系——谈论到的是孩子。很好的理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结婚,许多人甚至没有小孩,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扮演儿子或女儿的角色。和父母亲的关系,或是缺乏这样的关系,都会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影响我们变好或是变坏。这正是第五条诫命所要告诉我们的。它是有关态度和关系的一条诫命。
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生在哪一个家庭。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亲,或是想要依据自己心中所认定的想法来改变父母。圣经的一个作者谈到,我们的父母“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
(来12:10)。他们可能用了高明的技巧管教我们;或是用许多错误和出纰漏的方法管教我们——就像大部分的我们,两种方式都用过。他们所做的或没做的,都无可避免地对我们有影响;我们必须郑重其事地说:“我们对他们的付出所持的态度对我们的影响,更甚于他们选择用那一种方法管教我们。”这正是这一条诫命所提出的,亲子关系成功的关键就在这里。这一条诫命重心是在那影响我们最早与最多的关系上,而且对这种关系,我们有选择的权力。虽然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或是改变他们,然而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却决定在我们的手上。
多年来我担任基督教大学纪律委员会的职务。有一天,一位与人有肢体冲突的学生坐在我们桌子的对面。纪律委员会对他犯错的细节不感兴趣,比较在意的是他会不会被逐出校门,答案似乎很明显。他很愤怒地看着我们,双手交叉在他的前胸。接下来的面谈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我们所说的和问他的问题,都遭到他怒言相向。不久之后,纪律委员会的会员开始摇头并互相对看。
几分钟过后,很明显地毫无进展,我说:“保罗,我想知道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即使是问你很简单的问题,你都怒气冲冲。怎么回事?你想要说什么?”
他没有回答,但是他将愤怒的眼光转向我。我看到他不断松开咬紧的下巴。过了片刻,我继续问他:“我想或许你把自己想成跟我们是敌对的关系,仿佛你和纪律委员会是对立的,我们要和你开战。这是你的感受吗?
听了这些,他的眼神似乎变得柔和一些,但是他仍然沉默,直到我说:“保罗,你和父亲的关系如何?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也是这样吗?所以你把这样的情绪带到这里,是吗?”
那时,他第一次低下头,脸上的表情陷入沉思.最后他终于轻轻地说:“没错,就是这样。”
保罗出去后,会受到伤害或是使他父亲没面子吗?我想也许他会。他绝对有力量这么做。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总是被事情的结果所论断,而非被我们的作为或我们的无为所论断。在亲子关系上更是如此。没有人能像我们所爱的人那样伤害我们,这也是真的。
但是,不需要花很多功夫就可以了解,被保罗态度影响最深的人是他自己。因着他未解决的忿怒情绪,他的现在和未来都岌岌可危。那天我们所努力的和接下来的辅导都不成功,面谈不久后,他跳下附近的悬崖。
保罗的案例清楚地显示,我们对父母的感受——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就是当我们想到他们时,在我们内心所激起的深度反应,这会深刻地形成我们对待所有权威的态度,也多多少少影响我们对其它人的态度。同样,它也会影响我们与上帝的关系。
第五条诫命中的这个原则,是我们能否在学校、工作和婚姻成功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圣经中第一次提到婚姻,它形容“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创2:24),所以在某些方面,圣经视婚姻为一种转移,并且就某个意义而言,是延续我们原先与父母的关系。与原生父母间尚未解决的问题,会导致婚姻的触礁,同时也会在生命的其它层面出现重大问题。这是为什么第五条诫命提到,假如我们尊敬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生命将会是“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一一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20:12)。这意味着与父母亲的健康关系,是一切良好关系、心灵平安、生活成功的基础。
十诫似乎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前四条诫命着重我们跟上帝的关系,其它的六条诫命教导我们如何和其它人相处。第一条诫命告诉我们,要敬拜我们在天上的父,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这第一条诫命,则要求我们要尊敬我们的父母。
尊敬跟敬拜一样是一种内心的态度。所指的不是对父母亲某一种特定的行动或行为,而是我们选择跟他们相处的方法。
使徒保罗告诉我们,第五条诫命需要孩子去“听从父母”(弗6:1)。当某些人,包含有些父母亲,听到“听从”这个字,他们马上会联想到控制。他们以一种方式诠释这样的控制行为,认为就像控制机械的开阀或开关一样。从尊敬态度而来的“听从”是一种明智的回应,是积极表达爱和尊敬,而非自动屈服于权威。
请注意有智慧的人是如何强调这个观念:“我儿,要谨守你父亲的诫命,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要常系在你心上,挂在你项上。你行走,它必引导你:你躺卧,它必保守你;你睡醒,它必与你谈论。”(箴6:20-22)请留意他描述的是一种态度。没有尊敬态度的听从是一种苦工。事实上,是奴役。
尊敬我们的父母意味着,我们想要藉由我们良好的行为让他们看起来很好,让他们顺利地帮助我们成功。第五条诫命告诉我们,脱下拳击手套和不好的口气,听他们的建议,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说话,找一些方法向他们表达感谢和尊敬。我们再次听到智者的话:“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23:25)
尊敬的原则并没有改变,但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会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定。大学毕业不久后,我有幸认识了亨利·巴契(Henry
Baasch)。他于1885年生于德国汉堡,是一位经验丰富、有幽默感和智慧的人。
有一天他告诉我:“你是你父亲的儿子吗?”
“嗯,是的,我想我是。”我回答他,但是不确定他的意思。
他说:“我假设你是。”“你才二十一岁,不是吗?不要担心,这一切都会改变的。一开始你的父亲是你的父亲;之后他就变成你的儿子。你知道吗?这件事已发生在我身上。现在我的儿子是我的父亲。他告诉我该做什么事,而我必须听他的。”
尊敬的原则,对五岁或是十四岁的人而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十四岁的就不会跟二十五岁的人一样。父母亲的缺点和软弱也随着年纪而改变。尊敬他们的方式也随之具有不同的风貌。父母或是孩子不能认同和接受这些情境的转变,就注定会造成问题。但是当关系良好时,在人生的晚年,我们就更可以体会大卫王所说之话的意涵:“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他们在城门口和仇敌说话的时候,必不至于羞愧。”(诗127:3-5)
当然,甚至父母亲离世后,也不会中止我们尊敬他们的义务。我们所做的和我们如何过活,仍然可以使他们很有体面,让人怀念。藉由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表达出对他们风范和对他们付出的感谢。
第五条诫命的重点,在于责任最后的归属是在子女,而不是在父母身上。
对我们大部分的人而言,父母亲对我们的影响,比世上其它人都来得重要,这是千真万确的。不论是谁当了父母,都承担着责任。但是第五条诫命强调的是孩子对亲子关系的态度,因为最终它会造成最大的差异。我们的父母可以管教我们,他们可以辅导我们,他们可以立下很好的典范,他们可以为我们哭泣或是为我们祷告。但是有一件事情是他们没法改变的,他们没有办法将决定权从我们身上夺去。我们带给他们最大的尊敬,不是藉由我们所说的话,或是放在墓前的花束,而是成为一个我们应该成为的人。这样的掌控权是在我们的手上。
我毕生奉献于教学,而最令我感到开心的成果之一,乃是我有非常多的年轻朋友们,他们绝对不会吝于释出善意帮
助需要的人。如果某一个清晨,我想要将车从车道中推出,我会等到其中一些年轻朋友们来到我这里。我呼喊他们的名字,然后接着问:“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可以帮我推一把?”你认为他们会拒绝我吗?当然他们没有。
之后当他们帮我推到一个街口,我看他们已经累了,就说:“好了,我很感谢你们的帮忙,已经推得够远了。”当他们离开之后,我就会看看,是不是还可以找到其它人来帮忙。
这个伎俩也许没办法用很多次,不久后会有人问我:“你到底要把它推到哪里?你需要我们帮你把它推到加油站或是修车厂?”
在那个时刻,我必须告诉他们实话。“喔,并不是这样,我要去蒙特利,你知道最近的油价已经涨到多少钱了吗?”.
你想我的计划会成功吗?
如同我说的,我认识很多真的很棒的年轻人。他们有好心肠,而且总是随时准备好开玩笑或开心的玩。他们的生命中,当有人在对的方向推他们一把时,他们不会反抗或是拒绝。他们会往对的方向前行一下,不久后又停下来玩一会儿,然后等待一些人给他们更进一步的建议。
现在,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们都需要一些好的建议和鼓励的话语。在适当时机,有益的精神鼓励可以让我们再次出发。也许有时候这包含了某些指正和责难,但是迟早——最好是很快,我们可以开始启动自己的引擎。没有人会帮我把车推到蒙特利,也没有人可以推你进天堂。
看看你是否可以想象以下的场景:有一个女人到达天堂的门口,而且尝试着在不被引起注意的情况下偷溜进去。
看门人说:“等一下,妳要往哪里去?”
“谁,我吗?”她似乎非常的紧张。“嗯,我读到经文的这个部分,它说假如我洗净自己的衣服,用基督的宝血使它们纯净,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也能从门进城(启22:14)。所以这就是我做的,我洗了衣服,然后来到这里”
“但是,我注意到在妳的袍子下面藏着东西。那是什么东西?”
这时,那个女人变得更加紧张,看起来快要哭了。“那个是……,嗯……,是我想要随身带来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
终于她的眼泪掉下来。“主,他是我孩子中的一个。我非常希望他可以跟我一起来。拜托你,我可以带他一起进来吗?”
现在,如果你想起这个场景只觉得好笑,那么你并没有真正明白,有多少父母渴望他们的孩子得到最宝贵的东西,他们的喜乐和平安跟这事紧紧相连结。
但不会是这样,先知以西结做了一个活生生的比较。他说即使是挪亚、但以理和乔布至今仍活着,凭他们的信心,他们也只能救他们自己不能救别人(结14:20)。就是这样!因为信心是不能转移的。
我们有时会说上帝并没有孙子。没错,他没有侄女或是侄子,没有姻亲或是其它亲戚。他什么都没有,他只有子民。这代表的是我们不可能藉由别人的信心,建立跟上帝的关系,或是把他们放在衣摆后面带进天堂。我们的父母也许是好人,即使是如此,我们应该感恩,并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境遇。但是我们必须做一些超越仅是钦佩父母的事。我们必须自己做决定,并且自己接受耶稣为我们的救主。要建立我们跟上帝的关系,我们必须自己进入祷告和信心的灵修中,自己亲身经历“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多3:5)。
这是为什么第五条诫命是写给孩子而非写给父母的,因为那正是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之前所说的,没有一个会减少或是降低父母亲的责任,或是为他们辩解,好像他们在如何处理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什么责任。孩子对父母亲的态度,是像铜板的正反两面,因为亲子间的互动是深深互相影响的。当使徒保罗提到第五条诫命时,他说得很清楚,孩子尊敬父母的责任,跟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弗6:1-4;西3:20、21)。
我们已经注意到,孩子对父母亲的尊敬,是一种爱和尊重的态度,而非对威权的自动顺服。对父母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导和典范是我可以给孩子的?什么样的互动模式是我可以加强的,以便促进这种反应?我如何鼓励我的孩子可以有这样智慧的响应?
高压手段和处罚的管教当然不会是答案。没有理智和没有自主意志的顺服,也不是“尊敬”的表现。
如果我们想要看到孩子拥有来自于他们理性、智慧、善意的反应,当然尽可能越小越好,越常越好(在某些案例中,此我们戚到舒服的时间更早或是更常发生)。我们必须开始去获得更高的能力,记得我们的目标不是去控制,而是去鼓励尊敬的态度。
获得我们孩子的情感,并不表示要放弃父母亲应有的威权。但是很快地,我们会让他们尽可能在很多方面自己做选择。我们需要帮他们寻找一些机会,让他们可以做合理的选择。当然我们不可能去问一个两岁的小孩:“你想要一些柳橙汁还是一杯啤酒?”但是如果我们找到一些机会,甚至创造一些机会,训练孩子开始去做选择,“你想要你的柳橙汁放在蓝色的杯子里,还是有花朵的杯子里?”在告诉他们“不”之前,或是说“你必须按照我的方法来做之前”,我们得先问问自己:“这真的很重要吗?”“这样做有什么害处呢?”
几年前,大众心理学开厂了一个“沟通分析”的潮流。
“P-A-C”三个字母代表的是父母——成人——小孩(parent-adult-child),这构成理论的基础部分。这观念提到,在两个个体之间,每一次互动都出现在这三种层次中的一个层次。“父母”指正、教导、命令和斥责孩子.。
“把衣服捡起来放到衣柜中”。当然,那是指“父母”的介入干预。对这些话必然且适当的响应是“小孩”,或是来自“小孩”的反应:“喔,妈,我真的必须这么做吗?”也许小孩会回答:“好的,妈,我会照做。”
“A”是“成人”的反应,认为其它人是明智的、乐于做对的事情、且能够做出对的决定。对于成人的介入,其
自然响应也会是成人的反应。这里我们所谈到的原则,是指越早越好,越常越好,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孩子学习成人对成人的沟通模式。
当我的儿子戴维八岁的时候,每天早上他必须赶上八点半的校车。我发现叫他准时起床是很困难的事,而且似乎愈来愈严重。每天早上我走进他的房间,然后叫他:“大卫,该起床了。”
他的答复,你可以听到“嗯嗯————————————。”
几分钟后,我又说:“大卫!我说你该起床了。你听到了吗?”
“嗯嗯——————”
又过了一会儿,现在我完全被激怒了,大喊着:“你现在赶快滚出被窝!你再不起来,就来不及了!”
当我试着帮他脱去睡衣换上学校制服时,戴维微开他的眼睛,然后才开始移动。
我读过“P-A-C”理论,但很明显的,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效果。
最后有天早上,我走进戴维的房间,然后大声地对他说:“戴维!”
“是的?”
“你该什么时候起床啊?”
这时他睁开蓝色的眼睛,很严肃地看着我。“我不知道,现在几点了?”
“六点四十五分。”
他说:“好的,好的,”然后马上坐起来,开始脱掉他的睡衣。
我希望我可以声称,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但是经验并没有强化这条原则:帮助我们的孩子变成有责任感的成人。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们责任,让他们越早并越常对所做的决定负责。
我的工作是负责将戴维准时送到学校,借着这么做,我将主权从他的手中拿过来。借着把责任回归到戴维身上,我帮助他面对真实世界的生活。我帮助他遵行第五条诫命,特别是荣誉感,因为这可以操练自由意志,以理性决定那能与父母亲建立良好关系,进而面对生命中其它人的态度。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有时容许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在某些例子中,让他们因错误决定而自食其果,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当孩子变得更成熟,懂得如何去判断时,他们就会懂得自治,并对自己负责任。(注1)
我不记得妈妈第一次亲我的时候。那必定是在我还是小婴孩的时候,因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她确实常亲我。我不记得她第一次亲我的时候,却依稀记得最后一个来自妈妈的吻。
时间过得很快,而每一段人际关系都会有压力和紧绷的时候。这一点并不恐怖或是丢脸,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心中有尊敬的最高原则,爱就会被彰显。之后当压力威胁我们的时候,也许它会导致痛苦或是悲痛,那时我们应该想一想亲人的最后之吻,因为那个吻的确会再回到我们身上。当你最后一次跟你父母亲道别时,你会想要记起什么吗?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当他的父亲年迈时,通常年老的人心智不太清楚。然而,当他父亲的生曰来临时,我的朋友决定打电话给他。“爸,生曰快乐。”他说,“愿上帝赐福给你”。
那一天,他父亲的神智似乎恢复,因为他立即说:“不,孩子。福分是给你的。愿上帝赐福给你,因为你总是这么尊敬我”。两个月后,我的朋友为他父亲举行丧礼。对他而言,当他想起他父亲对他说的话语,是多么大的安慰啊!
我曾经参加一些令人感伤的丧礼,但是从未见过有什么比永久分开时感到后悔,更令人痛苦和感伤的。
所以,当你还有机会,当你还可以做一些事,让事情变得不一样的时候,想一想:想想那最后之吻,因为它的确将不会再回来。
尊敬你的父母亲,那么,你在世上的时日不只会长久,也能获得更多的满足、平安、喜乐和成功。
注1:“允许儿童有时间做选择,通常对个人而言是不方便的,如果他们的选择跟个人的偏好恰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令人感到很沮丧。如果在紧要关头有任何自私的或是敏感的骄傲存在,对大部分的父母而言,以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孩子的行为是很难做到的”对独裁者而言,独裁至少看起来是比较有效率。然而,在品德上的影响是阻止理性判断的发展并造成怨恨,而阻碍了真正利他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