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获得控制 第六条诫命

——第六条诫命 要求我们 要爱我们的仇敌,不要以亚报恶。

第六条诫命:不可杀人。——出埃及记2013

砰!砰!砰!突然之间出现三、四支枪……男孩们跳进河里——其中两个人受伤——当他们游向水流,沿着河岸的人射杀他们,然后唱着:“杀死他们,杀死他们!”真是令我作呕……我真希望那晚我并没有在岸上看到这样的事。(注1

这是哈克芬恩(Huck Finn)描述因为家庭的宿怨,两个十几岁男孩遭到杀害的一段话。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当马克吐温在1884年写这篇小说时,那时世仇恩怨的确常在美国南方的州发生,特别是靠近阿帕拉契(Appalachia)的地方,那里敌对的部族总是不断争战,直到二十世纪为止。(注2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有一个人物是这么解释的:“有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起冲突并杀死他,这被杀者的其它兄弟们杀死杀他的人;之后,两方的其它兄弟彼此互杀;后来连远亲都加入互杀的行列。逐渐的,每一个人都被杀死,就再也没有宿怨了。但是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花了非常久的时间。”(注3

最有名的血腥决斗是哈特菲尔德(Hatfields)和麦科伊(McCoys)两个家族之间的战争,这两个家族分别居住在肯塔基州和西维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宿怨的起源是很模糊的,根据一些资料,问题的来源起因是在1878年对两只尖背野猪的所有权之争端。在那残暴的时刻,数个由50多人组成的武装团体展开搜捕行动,跨越交界线突击对方。最后一场屠杀发生在1890年代中期,结果两个家族的人死伤惨重。

你知道为什么我喜欢用这个描述当作第六条诫命的开场白吗?因为它跟我所做过的事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根本从来没有想过要这么做。我一点也不觉得有罪恶感。事实上,活到现在,甚至没有任何一次爬越过树林去找人寻仇。

嗯……好的,也许的确有一些像那样的事浮现在我心头。当我前几天去沃尔玛(WaMart)大卖场的时候,我从来没见过停车场停了这么多车。我前后来来回回找了好久,终于在某一排的最后,发现一个位子,然后往前开去。但是……你知道发生什么事?当我开到那里时,突然出现一个家伙占据了这个停车位!

哈!我告诉你……有几秒钟的时间,我想象我是人猿泰山,然后跳过去把他宰了。当然,我并没有这么做。所以那次就不能算了,不是吗?

藏在内心的老虎

我们家里有一只小猫,比任何东西都来得可爱和友善。当你坐下的时候,祂就会靠过来用祂的胡须在你身上磨蹭,向你撒娇,然后扬起祂那小小的“马达屁股”不断地摇摆。如果你有一只这么可爱的小宠物,你就会知道那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让我问你一个问题:猫和老虎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你知道真正的答案吗?那就是尺寸大小。

不要开玩笑了。你的猫或是我的猫,那可爱迷人的小东西,很聪明,也有如老虎般的直觉,如同冷血动物的直觉。如果我们的尺寸比较小,它的尺寸比较大,它也会为了同一个原因对我们感到有兴趣,那时它看待我们就如同它看待后面长廊上的麻雀。

当耶稣提到第六条诫命时,祂说:“你的大小一点也不重要。如果你认为你是一只老虎,你就是老虎。”

以下是祂真实的文字叙述: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521-22)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当别人激怒你,如果你没办法掌管控制好你的感觉和行为,你和哈特菲尔德、麦科伊两个家族之间的差异,只是尺寸的大小。因为如果你跟他们处在同一个时空中,你的做法会跟他们一样。

完美的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解决人类问题的完美方案是:假如其它人对我们很好,我们也会对他们很好。但是耶稣说:“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547)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可以善待曾经伤害你的人吗?你可以爱这些冤枉你的人吗?

这并非易事。事实上,有些人认为耶稣对第六条诫命的教导,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人并不能全然顺服,只有那些独自住在山上的圣者可以做到。我曾经听过有关这个观点的讨论,大部分的人说,耶稣在这个议题的教导,没有办法真正应用在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

唯一的方式

我完全不同意上述的说法。至少有三个重要的理由,可以说明耶稣的智慧不是空洞的幻想——它是唯一可行又合理的生活方式。

1、       它是破除暴力连环效应的唯一方式

耶稣的计划是最好的,因为它是终结骨牌效应,和永无止尽报复行为的唯一选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灾难形成的方式,因为暴力没有办法用更多的暴力来消除。(注4)那可是花了哈特菲尔德、麦科伊两个家族20年的时间才了解的道理。同样地,对于以色列人和巴基斯坦人之间,则花了更久的时间。

我们惊叹为什么那些人要花这么久的时间去了解!这个原则不单只适用于家族宿怨和自杀队伍,同时也适用于“微小的争端”上——言语的挖苦和猛烈抨击,这些都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必须去做一个明确的决定,以破除这样的恶性循环,消除他们的骄傲,并且宽容过错。耶稣告诉祂的跟随者必须成为那样的人。(注5

我的一个朋友是婚姻谘商师,提到一些致命性的争端,起因于极微小的事:

“要不是你这么捣乱,你就可以帮我找到钥匙。”

 “别告诉我你又弄丢了!

就是这样,他们就没完没了!没有人愿意打破这样的连锁反应,所以情况不断加剧地失去控制。使徒雅各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布曾仔细想过这样的问题,于是他写下:“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35)

“被动攻击”的行为,例如冷战、背叛,或是板起脸孔,都和尖叫一样会弄巧成拙。不论是什么形式,不友善或是卑鄙的行为,只会造成更多类似的结果。

2、获得控制的唯一方式

第二部分,当我们用愤怒、敌意和报复的欲望来回应丑恶时,我们是把自我控制权交给别人。我们等于让他们成为操控我们的按钮,并因此决定我们的感受、态度和反应。耶稣要从残暴专横的行为中释放我们,并把自主权和一颗平安的心灵还给我们。

直到我们坚决这么做之前,我们只能算是“反应”不能算是“行动”。(相对于“积极主动的行为”)反应只是我们无力地置身在那些对我们残忍又自私的人之控制下。耶稣的方法是使我们对其它人说:“你没办法逼迫我去憎恨。我拒绝让你苦毒我的生命。我不愿意让我的生活被愤怒所吞噬。”

在大部分的例子中,反应行为是权力战争中的一种武器,这样的权力之争通常是想要控制其它人。我常藉由丑化你、回避你、保留爱,以便处罚你,因为你做了我不喜欢的事,我要迫使你按照我要的方式做事。

基督徒积极的行为和他们所实行的界线设定,跟仇恨及报复一点关系都没有,更逞论支配了。他们并不是要控制其它人,而是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不是要宣告独立,而是要自主。独立的意思是脱离群众,而这种独立的行为,可能就是一种反应行为的模式。自主则是认同互相依赖的价值。它并没有拒绝我们可以彼此帮助及彼此服事的关系,但是它要求尊重上帝所给我们的权力,去掌管我们自己的生活。

基督徒关系中的积极表现,指的不只是停止仇恨,它还要求我们要以爱取代恨。耶稣说: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627-28)(注6

当使徒保罗开始讲述这个主题时,他立刻将它化为实际的行动:

“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将炭火堆在他的头上。”(1220)

去爱我们的仇敌和对不友善的的人行好事,就是积极行为中最好及最高贵的表现。这让我们立于有力量的地位,因为它意指我们拒绝跟他们玩游戏,降低自己到他们的层次。我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其它人所控制。

3.负责任行为的唯一方式

我们必须不让仇敌决定我们的态度和行为,耶稣再次提醒我们应负的责任。如果我们对愤怒的人生气,丑化不和善的人,那是我们自己决定这么做的,因为选择的力量在我们手上。

我们喜欢藉由责难别人,来为自己的反应行为辩护。因为如果我们将过错转移出去,会让我们自己好受些。“我这么做是因为隔壁房间的那个家伙”,“我容易沮丧是因为我像我的祖母(这就是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坏脾气)”,或是其它的例子。

我认识的一个人身陷家族的纷争中,且毁了许多人的性命。以前我曾佩服他是一个基督徒的领袖,我不懂他现在怎么会被绊倒。当我问他时,他说:“你必须知道他们对我们所做的。”自从亚当怪夏娃之后(312),人们已经获得这个答案了。

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亲或是他们如何养育我们。在大多数的情况中,我们也不能选择我们的伙伴。生活的环境让我们聚在一起,我们与他们紧扣在一起。藉由我们对自己行为负责任,耶稣要我们有责任感,停止将矛头指向别人来为自己的坏行为辩护。

使一切不再一样的字

金科玉律中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字,那就是“因此”,它是让一切都不再一样的字。为什么呢?因为它使我们与那点亮金科玉律的力量泉源连结在一起,并且使这个金科玉律真实可行。

当然,你会记得金科玉律是这样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了712)

金科玉律告诉我们应该要做的事,但是在金科玉律之前的那几行字告诉我们原因:“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711)因此,“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了712)

我们为什么要对其它人好呢?因为上帝先对我们好。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呢?因为上帝已经先爱我们了(55)。使徒说:“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313)我们真的能够真诚地饶恕那些伤害我们、背叛我们、欺骗我们的人吗?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已常被上帝饶恕了。我们怎么可以拒绝去饶恕别人呢?(注7

基督徒有时候会用这个词组“因信称义”,这就是这里所谈论的。这复杂深远的术语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上帝藉由耶稣基督,为我们打开饶恕的大门,所以虽然我们不配,但我们可以被上帝饶恕。藉由这样的礼物,上帝也倾注其它恩惠在我们身上。当我们终于了解并接受这样的事实时,喜乐就会满溢在我们心中,而我们会有“出人意外的平安”(47)。

这并不单是一个理论或只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们所检视的是完全可行的,这使我们可以真正饶恕伤害我们的人,对他们好而没有任何自私的动机,单纯去爱他们而没有任何隐藏的计划。

二十一世纪有一本畅销书是:卡耐基所写的《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8)。这是一本依据自私与操控原则为基础的人类关系手册,它传达的讯息是:要对别人好、恭维他们、让他们觉得舒服,因为你这么做了,他们就会给你想要的,并帮助你在人生中获得成功。这样的方式教我们能期望最好的是:部分地隐藏或伪装我们天然的自私行为,在表面装饰一层应有的礼仪。

直到有人真正伤害我们,那时这些心理学的策略就都失效了,充其量我们很快会变回那只老虎。

当我们非常了解我们所得到的饶恕时,真正的饶恕才有可能。当我们看自己是一个被饶恕的罪人,心中对伤害我们的人所存有的傲慢自大将会消失。然后我们开始认知到这些伤害我们的人,乃是生命中的过客,他们是如同我们一样的个体,在邪恶的势力中挣扎。只有那时,怜悯才会取代憎恨,才会有真正的饶恕。这就是最好的方法。爱是来自上帝的礼物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

真爱是神圣的礼物,这礼物唯独从上帝而来。

1Samuel Clemens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New YorkHarper&Row1884)P153

2World Book Encyclopedia(2001)v0l.7p81

3Clemensp.144

4"以眼还眼只是使整个世界变得更盲目.——甘地(Gandhi)

5:“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539)“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唳,触动怒气。” (151)

6:同马太福音538-44

7:“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以弗所书432)饶恕意味不再憎恨,不再有愤怒和想报复的欲望;那并不意味我们必须继续和其它人有更亲密的关系,假如这样行会让我们陷入危险的话。

8:卡耐基着《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People) ,有些中译本的译名是《怎么赢取朋友和影响人》(New York:Simon adn Schuster1936)

□ 本书版权所有---罗伦·华德 著 甄婉青 译

中国安息日会网站心雨文字工作组

HuSay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