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拿但业

根据经文:约1:45-51

    金句:“愿一切寻求你的,因你高兴欢喜,愿那些喜爱你救恩的,常说当尊耶和华为大。”—诗40:16

    (一)约旦河的初闻(约1:29)

    施洗约翰的工作震动了犹太全国民众的心,他指着拿撒勒耶稣所发的见证很多的人都听见。我们有理由相信,拿但业直接或间接听过这句话,并可能看见过耶稣。约翰的见证很清楚肯定,这位耶稣就是大家所等候的弥赛亚,他来要除掉世人的罪孽。但拿但业看这位耶稣外表是那么平常,那么卑微,心中不禁难以相信。他有点失望了,难道要救以色列民族的竟是他么?

    上帝使人悔改,有时看来似乎是突然之间,如保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看见天上的光;埃提阿伯太监听了腓利所传的福音。其实,心里上的准备是长期的,是不断积累后才结出的果子。保罗在逼迫教会时目睹司提反被害的事,当时虽站在对立的一方,可印象却抹不掉,司提反爱仇敌,为砍死他的人求赦免,面容焕发的平安是永久的感动。埃提阿伯太监每次上耶路撒冷所接触的信仰、寻求真理的热情,也是今日遇见腓利的原因。

    拿但业耳闻目睹有关耶稣的事,正是为以后的蒙恩铺设道路。

    (二)隐秘处的呼求(约1:48)

    虽然拿但业没有马上接受耶稣,但他也没有轻率的拒绝耶稣,他知道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必须审慎地加以考虑,否则会有失去救恩的危险。于是,拿但业在每天祷告的地方——无花果树下面向上帝呼求,求上帝指示他能有正确的选择。免得个人的成见使判断错误,这隐秘处的灵交被上天所看重。使拿但业在寻求跟从主的道路上有正确的开始。

    人对真理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受感情、环境、心情等各方面的影响。一旦接受了某种信仰后,往往便视为绝对正确,可能采取排外精神,认为其他一切都是错误的。我们喜欢与要好的朋友取同一观点。爱热闹的人喜欢到人多的教堂里去,说这么多的人才说明真理有功效。如果自己在人少的教会里,就坚持说得救的人本是少的。穷人说财主不能进天国,富人说穷人不能蒙福。各自以感情代替真理。其实真理并不是以人多人少为转移,也不能被某种教义或遗传所影响。我们的眼光或许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以圣经并主耶稣为我们的向导与标准。

    (三)不掩饰的怀疑(约1:43-44)

    拿但业有一位好朋友名叫腓利,他在听到耶稣的呼召后跟从了主。腓力作了主的门徒后立时找到好朋友拿但业,兴奋地告诉他自己已遇见弥赛亚了:“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但拿但业一听见耶稣是拿撒勒出身的,立时心中起了偏见,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拿但业毫不掩饰自己的怀疑,有什么说什么。拿但业对拿撒勒城的情况很熟悉很了解。他的家乡在迦拿(约21:2),与拿撒勒相聚只有14公里。犹太人鄙视拿撒勒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拿撒勒有罗马驻军,二是拿撒勒人在宗教和道德上的普遍败落比其他地方更甚。正因为如此,拿但业认定人们长期渴望的救世主根本不可能从这种环境中出来,拿撒勒城无论如何与神圣的事物不会沾边。

    心存疑问是求知者的必须,对真理有不懂、有疑问是进步的开始。信心并不是盲从,基督绝不会剥夺我们思考的功能。他创造我们的大脑是全世界最精密的电子计算机也比不上的,有整个银河系内恒星那么多的神经元(150亿个)。这个脑子供我们思索、分析、考虑而用的,他的任务不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繁忙事物,也要思考精神境界中的事。

    我们的大脑不要只照着别人的大脑去思考,否则就会如犹太人接受遗传一样,在真理上滞步不前。拿但业也曾受这种逻辑的影响,所以他会以出身来评断是非。认为既然是弥赛亚就不应当在拿撒勒这个穷山村生长,可喜的是拿但业没有将这个错误的推理闷在心里,而是表露出来,才使之得到及时的纠正。

    (四)决定性的会面(约1:46)

    腓力无法解决拿但业的疑问,他只有一个方法,便对拿但业说:“你来看。”腓力被主所吸引,他有认识接受主的真实凭据,可是难以向拿但业表述。他更无法以语言来说服拿但业放弃偏见,但腓力有把握,只要拿但业本人亲自见到耶稣,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对于真诚寻求的人,主绝不会隐藏自己,这个方法是所有上帝仆人引人归主时应当采用的方法,只要你所带领的人能亲自见到主,什么疑问都会解决:正如示巴女王见到所罗门,用难解的话试问所罗门时,所罗门没有一句不能答的一样(见王上10章)。拿但业的可贵就在于不坚持自己的成见。他没有受怀疑的支配而形成一个固定的看法。假如他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有正确的见解,就不会动身去见耶稣了,也就可能失去认识真理、得到永生的良机。智慧人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必然是谦卑、客观地加以考究,只有愚昧人才固执己见。

    我们不应听人介绍耶稣就认为对耶稣有了很全面的了解,必须去见他,亲自与救主碰面。有人信了主,不知道如何与救主说话,不知道主向我们说了些什么。遇到有需要,只能请别人代他问上帝,向主求。别人碰见了弥赛亚,他可从来没有碰见过。这种信仰是很不稳固的。我们必须亲自研究上帝的话,亲自祷告,亲自去见主。这样,才能对主有真实的了解。

    (五)驳不倒的凭据(约1:47-48)

    救主一下子就看透拿但业的心思意念,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我们或者不理解,拿但业是存着对主的怀疑和少许偏见而来的,为什么救主却称他是没有诡诈的真以色列人呢?耶稣在为见到拿但业之前就已经认识他,他深知每个人心中的景况,他明白我们的真相。虚伪的人无法因伪装隐瞒自己,忠诚的人会让主感到无比的喜悦,寻求的人会触动主的慈心。因为拿但业的到来是存着追求真理的诚心,他没有虚饰自己的观点,一旦他认清楚了,就能一丝不苟的相信。救主知道他在无花果树下的祈求是非常恳切的,没有一点含糊,只想早日寻见弥赛亚。他以后跟从弥赛亚也较其他门徒少有私心杂念方面的表现,是忠诚的门徒之一。

    拿但业听到主的评语,深感困惑:“你从哪里知道我呢?”他们从未谋面,怎么会如此了解呢?耶稣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主的心在寻索一切寻求者的灵魂。每当一颗渴慕寻求者的心燃起火热的祈愿时,我们的主便敏捷感知。无论其方法是多么简单,地址是多么隐蔽,主都会应允垂听。

    如果我们都作一个像拿但业那样的门徒,作一个真以色列人,除去虚假的成份——假信、假仁、假义、假冒伪善,必能蒙主悦纳。

    (六)献全身的降服(约1:49-51)

    当耶稣将他在隐秘处的祷告指出来以后,拿但业立时诚心诚意地服在救主脚前说:“拉比,你是上帝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他不再需要其他什么证据了,这位外表平凡的拿撒勒人已向他显明是听人祷告的主,满足人心灵需求的主。还有什么比这内在的凭据更好呢。

    耶稣基督乘机向拿但业更深地启示自己,主要拿但业明白他来到世上的目的和带来的伟大救赎。他不但是上帝的儿子,是以色列的王,不但能显明一切奥秘的事,纠察人的心肠肺腑,明白如无花果树底下隐秘处的心声,他更是雅各异象中的天梯,使信的人藉着他恢复与天父的交通。

    从这一天开始,拿但业一直作为一位坚定静默的门徒跟在救主身边。他被列为十二使徒之一(有称巴多罗买),他没有像彼得那样急躁,也没有像多马那样的小信、疑惑。他没有什么感情的冲动,也没有未经考虑的发言。可是他保持了真以色列民的本色,所以能与众弟兄们容易相处。他灵程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况。救主升天后,拿但业传扬主道奋不顾身。据说传道到印度一带,以后为主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