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撒玛利亚妇人

根据经文:约4:4-42

    金句:“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4:14

    (一)基督爱罪人(约4:4-9)

    舍己的爱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的,也不会找不到爱的对象。救主虽然因行路极其困乏,又渴又饿,但他却在寻找一颗因罪的负担而极其困乏、又饥又渴的心灵。主耶稣从犹太地往加利利去,如照犹太人憎恨撒玛利亚人的习惯,宁可绕远道而不经过撒玛利亚。但主耶稣走直道,在撒玛利亚地经过,并坐在昔日雅各从示剑人购得那片土地上的一口井旁(参创33:18-19)。期待着今日的工作,期待今日的收获。意料之中,一位撒玛利亚妇人来井旁打水,主耶稣立时思索着启发这颗心灵的方法,他用一种爱的机智,先向她求一点帮助,而没有说自己要帮助她,只有信任才能引出信任,救主的爱都是伴随着智慧一起运用的。

    救主向妇人求水喝,使妇人非常惊奇。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是世仇民族,彼此没有来往,积怨很深,是有历史的原因的。所罗门以后,国家分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北国以色列定都撒玛利亚,为了使百姓不上耶路撒冷过宗教的生活。在基利心山上自建殿宇,自立敬拜仪式,虽然当时殿宇已不复存在,但他们仍在原址附近敬拜。这是受犹大人憎恨的原因之一。北国后被亚述所灭。许多以色列人被掳到亚述后被他们同化,而外邦人也不断流入他们中间,留下来的以色列人与他们之间通婚,生下来的混血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民族,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不洁净的、背叛国家和民族的种类,鄙视地称他们为撒玛利亚人。犹太人出于仇恨,绝对不向撒玛利亚人求帮助,就是一口食物,一杯冷水也不接受。但救主绝不承认这种人为的界限,全人类都是他爱的,天国的门是最大的门,也是最小的门。大,是因没有种族、地位、贵贱之分,它是向全世界每个人开着的。小,是因它要求进去的人放下一切属自己的义及一切属罪的包袱,背起十架来跟从主。

    (二)基督赐活水(约4:10-13)

    救主见景生情,便将话题引到活水上来,这位干渴的客旅拥有全人类所需求的活水。只要你求他,就必得到。主耶稣对妇人说:“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赐……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主耶稣认定,雅各井里的水如同人对世界的追求一样,世界的水泉不能解心灵的渴,喝了又要再渴。人心是一个无法填满的空洞,欲望没有满足的地步。虽然因得到某一件东西会一时快乐,紧接着又是新的、更大的欲望、更大的苦恼。无法保持这短暂的快乐,喝了还要再渴。

    押沙龙相貌俊美,毫无瑕疵,办事精明,大家爱戴,身为王子,地位高贵,应该满足了吧,但他成为权位欲的牺牲品,葬身在乱石堆中。哈曼身为一国宰相,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王宠爱,臣宰俯伏,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活安定,应该满足了吧,但他成为虚荣欲的牺牲品,挂在自己做的木架上。罗得的妻子有许多牛、羊、牲畜,家庭丰富,生活安定,应该满足了吧,但她成为金钱欲的牺牲品,烧死在所多玛城外。救主深知我们的痛苦,他要把我们的痛苦忧患除去,赐活水的甘泉代替世上的不足。

    基督就是世界的需要,是“万国所羡慕的”。他所赐的活水就是他无穷的恩典,能洁净、振作、医治、兴奋人的心灵。他的爱是全人类的满足。有了这甘甜美善的爱,今生的富贵、荣华、安逸都不足以动心。主耶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

    (三)基督有永生(约4:14)

    人是不肯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主义和人生观的,虽然圣经上留下了诸如押沙龙、哈曼、罗得妻子、巴兰、可拉、底马等拜金主义者拜者的结局为警戒,世界上正义的舆论也认为这是甚可鄙的,倡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可是人的现状证明是经不起这些虚伪之物引诱的。撒旦一直故伎重演,继续提出万国荣华的幻景,使许多基督徒乖乖地做了俘虏,向撒旦屈膝,结果导致永死。

    救主把远超这一切的永生送到”摩西不要法老王的王冠和权杖,撒该放弃了财产的享受,保罗辞掉了议员的职位,为了得着基督。这种因基督爱的居住而涌流出来的喜乐和平安,会从我们心中流给别人,并流到永生。为基督徒者,不要在别人身上寻永生,在教派里寻永生,要在救主身上寻永生。不要在世上寻快乐,在钱财里寻快乐,要在救主里寻快乐。这个快乐才能长久,才是永生。人的心中若有基督居住,他里面就有幸福的泉源——直涌到永生。这泉源中有足够的恩惠应付人生的一切需要。

    (四)基督除罪恶(约4:15-18)

    妇人对救主的话产生很大的兴趣,她渴望救主能将活水赐给她。救主提出一个条件,先要她认识自己罪恶的本相。对她说:“你去叫你的丈夫也到这里来。”妇人一听这话,想回避、搪塞,她不敢正视现实,马上说:“我没有丈夫”。她以为这是最好的方法,可以免去许多麻烦。谁知主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妇人惊粟不已,她发现有一只神秘的手在打开自己一生的秘密,连最深层的隐秘事都暴露无遗。她承认这是事实,她发现人生的需要,这正是雅各井里的水所无法满足的。有五个或六个丈夫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心中的罪欲是行为的根源。

    天地的遥远距离,不能使我们与主隔开,高贵卑贱之差也不能拦阻主爱我们。只有罪能使我们与主疏远离开,有罪就没有真喜乐。这妇人想在人间的情爱中寻快乐,结果一次比一次更痛苦,有五个丈夫仍然不快乐。救主叫她先从那段败坏的路上转回,来接受他所赐的生命活水。

    (五)基督里事奉(约4:19-26)

    妇人还想转移话题,她自作聪明,想与耶稣讨论一个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争论不休的神学问题来掩盖心灵的幽暗面:“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们是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该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救主并没有因妇人再三回避的态度而放弃,他的爱永不放弃,主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救主谈到事奉上帝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灵和诚实。心灵相对肉体,诚实相对虚伪。我们可以造个华丽的会堂;可以奉献一些钱;可以抽一天时间来会堂坐坐;可以为教派大发热心;如果不是以心灵来敬拜上帝是拜不着的。这些热心不起造就品格的作用。我们可以口显爱情,心却远离上帝。我们可以假冒为善,如同演戏。有时在人前假装,在上帝面前也假装。那种信仰只能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但却欺骗不了上帝。鉴察人心的上帝是一位灵,没有用心灵来接触。是接触不到他的。如果没有心灵和诚实,在耶路撒冷难道能拜得到上帝?妇人如果不诚实面对人生,在何处拜得到上帝?

    (六)基督的喜乐(约4:27-42)

    妇人兴奋极了,她的一切难题都解决了。(1)、罪的问题解决了,她有新生的希望。(2)、事奉的问题解决了,不在乎地点、民族、仪文,只要心灵和诚实。(3)、长久等待的弥赛亚碰见了。他是全人类的希望,妇人连水罐都忘了拿,立时进城去,告诉人这一大好消息,并将自己平生中最阴暗的都对众人说出来,证明主耶稣是弥赛亚。许多人因她的见证跟着她来见耶稣,这位妇人是第一位——悔改就结出福音果子的信徒,并且人数特别多,让主心得安慰和满足。撒玛利亚人还请耶稣住了两天,听见主道的不少人,悔改相信了。

    这件事使救主很快乐,他忍饥受渴,因乏劳累,如赚得人相信他,他将忘记一切,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