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 良善的撒玛利亚人

根据经文:路10:25-37

    金句:“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已。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7-40

    (一)律法师谈律法(路10:25-29)

    主耶稣在犹太地的工作和教训引起全社会的震动,他的讲道不像拉比那样教条,而是生动具体,切合生活实际。尤其对天国方面的训诲更令人耳目一新。他开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他对尼哥底母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3:3),他把小孩子领来站在门徒中间,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18:2-3)。主耶稣关于进天国的条件似乎和文士们的教训有很大不同,所以青年财主的官带这个问题来求教主耶稣,询问如何才能得永生。这位律法师不只一次听过主的教训,以他的一贯说教,得永生就当遵守律法,主耶稣的教导似乎很少提到律法,与传统的信仰不协调,所以他今天以挑战般的口气起来试探耶稣:“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问题,言下之意,像我这么一位精通律法又传授律法,遵行律法的人还要作什么事,才合格呢?表面很客气,实质是试探,是对耶稣平时的讲道提出挑战。

    耶稣并没有如律法师所想像的不提律法,而是很肯定的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律法师确实很精通律法,他不是一条一条地背诵,而是把律法的总纲述说了一番(见申6:5;利19:8;可12:29-31)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主耶稣的回答在律法师听来犹如一声惊雷,第一点使律法师吃惊的是主耶稣并没有否定律法作为衡量人品德的尺度;并且十分肯定,这与他平时对耶稣教训的误解发生矛盾,试探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更使他吃惊的是耶稣竟说他还没有得到永生,而是要照律法的精神去行才能得到,如果主耶稣这句话不是当面对他说,他真不会认为是指着他,既然主耶稣认为我还没有行律法,到底还缺哪方面?爱上帝吗?我想没问题,爱邻舍吗?这个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什么样的人可称为邻舍?隔壁吗?同村人吗?同教堂的人吗?犹太民族吗?于是,“那要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二)当祭司犯律法(路10:29-31)

    由于律法师以狭隘的民族观念看问题,如同今日有人以狭隘的教派观念看问题一样,与我信仰不同的都不是上帝的真儿女。于是,律法师把问题引向有关谁是邻舍的辩论。作为回答,救主说了一件不久前发生的事实。

    “有一个人从那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去,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进入我们视野的现在是三个人,强盗的行为害人利已,不择手段,他绝对不会被认为是这个人的邻舍,就算是同族,同村、甚至住在隔壁,也算不上是真邻舍,他的行为不是爱而是害。祭司是代表百姓在上帝面前侍奉的,比众人更接近上帝,在属灵上应该更高,更表现上帝的品格。但是不幸,他虽然十分明白律法的要求,可是面对受伤需要救助的人,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人将会带来的麻烦,如何逃避责任。这祭司给人看见的只是一件洁白的外衣,里面是冷酷与无情。在生命上只是一具僵尸,毫无恻隐之心。中国的孟子论及做人的条件中有一句话:“无恻隐之人,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如果没有恻隐之心,连人都称不上,还有何用?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回去向上帝献上感恩和赞美,在圣殿中自表虔诚献上祭物。他的理由很多:首先这个落在强盗手中的人肯定是咎由自取,上帝是公义的,难道不会救无辜的人吗?强盗抢掠财物,伤及行人他也必受上帝公义的报应。我并没有犯任何一条诫命,贪心杀人与我都无关。他更可以向上帝感恩,因为他也经过这危险之地却平平安安,显明上帝的保佑,上帝真是我的保护者。他不知道,见死不救实际上已犯了杀人的罪。仗义与灵的不同就在这里。

    (三)利未人无律法(路10:32)

    利未人是参与圣殿崇事的人。他们特别分别出来归向上帝的一班人。但可怜的是这一班犹太民族的宗教领袖们都是这样硬心无知。这个利未人,也像祭司一样,假装没有看见受伤的同胞,心中却以属灵的忙碌为借口来原谅自己,也可能认为这个倒在路旁的人必是罪有应得。如果祭司和利未人认为自己比人更懂律法,有资格将律法教训大家,这将是对信仰的莫大污辱。这就如犯罪的人叫别人不要犯罪,不守律法的人教导别人如何行律法一样,同样是对纯正信仰的亵渎。这等人自己讲律法,实际无律法。

    (四)撒玛利亚人讲律法(路10:33-35)

    “惟有一个撒玛利来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与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要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发难题的律法师和在场的犹太人听了之后,应该自觉羞耻、无地自容。这个被他们视为污秽民族者,真理上的仇敌,不与他们来往的人,却动了慈心来拯救一位一贯藐视他的人。如果他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犹太人不但不会救一个被打伤的撒玛利亚人,而且会恶狠狠地将唾沫吐在他脸上,咒骂他几句而离开。耶稣不能无事实根据而编这么一个情节,否则犹太人会拿石头打死耶稣,说他故意美化撒玛利亚人,丑化祭司和利未人。耶稣所讲的是刚发生不久的一件事实,并且人人皆知,所以他们听后哑口无言,律法师直到这时候,还不愿从口中说出撒玛利亚人这名称,而是说:“是怜悯他的。”

    虽然,受伤者不是他的亲戚,也没有律法的本分要他这样行,但他里面的慈心发动。这慈心是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和劳苦的。因他心中有爱,已实践了律法的一切要求。这个因爱的动机而作的一切是不求报赏的。耶稣对律法师说:“你去照样行吧!”这就是律法的总纲,律法的真精神,这就是得永生者的行为。

    基督的爱就是这样,他不讲条件不讲理由的爱我们这些与他为敌的人,爱是他唯一的目的和与动机。

    (五)爱心成全律法(路10:36)

    这位撒玛利亚人,以实际的行动证明他是遵行律法的。无论犹太人怎样视他,上帝却尊重他,犹太人千百年来为律法而发的夸夸其谈,和撒玛利亚人的爱心若放在天平上比较,实在轻如鸿毛,毫无价值。嘴唇是不会成全律法的,别人不讲,我们讲上千遍万遍,还是不能成全律法。别人要看我们的实际有没有律法。只有基督才能成全律法(太5:17)。基督来,爱心就生发,律法也成全了。强盗以受伤者为抢掠的对象,祭司和利未人以受伤者为麻烦的人逃避之,店主以受伤都为照顾的对象,但收取一定的报酬,惟有这撒玛利亚人是受伤者的真邻舍,凡以信为本的都是亚伯拉罕的真后裔。

    (六)我们如何守律法(路10:37)

    律法师的偏见虽然很严重,但不能不承认事实。救主为他指明了路:“你去照样行吧!”

    这句话今日正是对我们说的,在现在的世代中,那些自称拥有真理亮光的人往往如律法师一般把某些真理作为讨论的课题,研究一番便以为比别人有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真理。并借此看别人如犹太人看撒玛利亚人一般,将自己列入圣洁的族类,把别人归入灭亡的一群。但这些能说不能行的人,通过这件事就当记取主的吩咐:“你去照样行吧!”要行在生活中而不在口头上。所以比起那些被我们藐视的“撒玛利亚人”更有本分要遵行律法。既然律法的总纲是爱,没有爱的人如何能守律法,实践爱的本分呢?所以耶稣到我们的生命中作王掌权,他的生命就是爱,耶稣来了就能在我们的人生中表现爱的精神。我们就会去爱一切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人。基督将律法成全在我们的生命中,因信就坚固了律法(罗3:31)。“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义”(罗10:4)。我们要住在基督里,让基督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活着就是基督,有爱的人生就实践了律法的要求。“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罗13:8)基督冒着生命的危险来救我们,他所显示的爱岂不胜过一切的爱吗?但愿我们能看到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深入其精意中。否则,势必重蹈法利赛人与律法师的老路,把重担搁在别人肩上,自己一个指头也不动。惜哉,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