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文:创12:10-20
金句:“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15:5
一、下去
在伯特利过了一段时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亚伯兰移动他的帐棚,向南地搬迁。不久,发生了饥荒。水、草成了问题,影响放牧,粮食也没有了,亚伯兰必须想办法过这段困难时期。我们可以推想,亚伯兰这时的灵性经受了一次冲击,他的信心有点松驰了,因环境的影响,他的心灵似乎被一片乌云遮盖。当他的脚刚踏入迦南地时,他就惊奇地发现,原来这里并不是一块无人居住的地方,其上却早已住着迦南人。上帝是洞察人心思意念的主,便马上向亚伯兰显现,重申他自己的应许:“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见创12:6-7)。意思也就是打消亚伯兰的顾虑。但这时,他所居住不久的地方又发生了饥荒,这就使他的眼目不免向后回顾。把大河那边的温饱,安定的生活与今日的艰难作一番对比。于是,乌云越来越浓。他在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缺少祈祷,而多用脑筋。圣经记载亚伯兰“下埃及”来表明亚伯兰的道路,同时也象征他的灵性也在向下滑动。
二、计谋
亚伯兰作了决定,他带着全家到邻近的埃及避荒去。而埃及是当时最富有的地方。“将近埃及”,他心里越来越为自己的道路和安全担心。因为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应付环境,尤其安全是首要问题。人还没有进入埃及,亚伯兰的心早就被那未知的环境所吓倒。他失去了内心的平安,失去了昔日的信靠,而失去信靠的心就如同大海中的孤帆,没有依靠,无所寄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亚伯兰终于得出了一条“巧计”,便与撒莱协商。我们从亚伯兰的巧计中可以看到,这个惊险的故事都是亚伯兰一手设计的,他自己要作这场戏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他估计法老会怎么作,叫撒拉怎么回答,回答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最终为的使自己得平安。
三、降格
亚伯兰这时候的中心是自己。他不惜失去妻子的贞操和安全,只要自己有安全。他竟然在妻子面前苦苦求恳,使用动人的言辞来感动妻子的心,求得她的同意,亚伯兰在撒莱面前的这番话,短短几句,便用了七个“你”字和四人“我”字,却完全没有提到上帝。他只有一个希望,只要妻子肯听从他的安排去撒谎,才能绝境逢生,所以说了一番与他身份很不相称的话:“求你说,你是我的妹子”。不向上帝求却向妻子求,“使我因你得平安,”不明白是上帝赐下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他甚至于连自己的性命也必须依赖妻子的撒谎。这是多么可怜的情景。
人是软弱的,没有一点可以值得骄傲的地方,失去与基督的亲密联络,人的本性就会显露,自私的意念就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势,支配言行。
四、中计
圣经说:“惧怕人的,陷入网罗”(箴29:25)。亚伯兰正好陷入自己所惧怕的网罗,事情都按着他所惧怕所顾虑的发展着,埃及人看见撒莱,就到法老面前夸奖她的美貌,当他得知撒莱是亚伯兰的妹子时,便把她接进王宫里去,法老将许多财物——“牛羊、骆驼、公驴、仆婢”赐给亚伯兰。这时候的亚伯兰或者正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得意,庆幸自己早作准备,以诺言来应付法老,否则今日必遇杀害,谁知他正中了自己的巧计,中了撒但的计谋。
撒但企图用这件事来破坏上帝拣选亚伯兰的旨意。如果不是上帝施行拯救,上帝选民的历史就要重写,亚伯兰也就不能成为以色列民属灵的祖先。
在因信称义的道路上,是主的创始,主的成终,得救的路也就是每日依靠,每日仰望的生活。亚伯兰的软弱并不希奇,他像一切蒙恩得救的人一样,都是由于上帝永远之爱的保守和拯救而成为圣徒的,“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凭着肉体得了什么呢?倘若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就有可夸的,只是在上帝面前并无可夸”(罗4:1-2),“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林前1:31)
五、羞耻
上帝为了撒莱的缘故降大灾与法老和他的全家,这是什么灾经上没有记载,但可以估计,这些灾是接二连三很明显与接撒莱入宫有关。这使法老警惕起来,检查遭灾的原因,从撒莱口中得知她原来是有夫之妇,于是便将亚伯兰召来,对他重重的责备:“你这向我作的是什么事呢?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她是你的妻子?为什么说,她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她娶来作我的妻子?现在你的妻子在这里,可以带她走吧!”
这是多么羞耻的事,一位信主的人被不信的人责备,当面揭出他的弄虚作假、撒谎欺骗,真使亚伯兰无地自容。自作聪明所得的结果原来就是这样可怜。
人的本性里都有着诡诈、自私的成份,那就是我们的羞耻。人若不时刻披戴基督的义袍,自己的羞耻就会露出来,多少信徒在退后的光景中遭受别人的议论,被未信的人责备、讥笑,这是多么羞辱主啊。
耶稣是罪人的惟一帮助和力量之源。离开他,则一切进步的梦想和道德上的努力都归徒然。离了主,人决不能有高超的品格和真实的人生,因为生命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基督。
亚伯兰真意料不到,法老王并不是他小算盘所计算的那样暴虐和不讲道义的人,如果真像他所猜想的,这时候的他必因欺骗法老,害得他家中遇灾而被杀,但上帝保守他,化险为夷,转危为泰。
六、上来
信仰不是一门理论,有人以为能把圣经读几遍,记得一些故事,讲得出一番道理来就是一位不错的信徒了。其实信仰是个人的信心经历和经验。主的恩要去尝,才能尝出滋味来(诗34:8);主的路要去走,才能留下脚踪(诗85:13,歌1:8,罗10:15)。亚伯兰在下埃及时的这段软弱经历,给他的教训是一生一世的,一位有经历的基督徒会是谦卑的,也是儆醒的。失败使人感觉到肉体的无能,失败也使人感觉到对主的依赖。所以基督徒是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接受基督。自夸的人是高抬自我,放纵自我,结果死在自我里。谦卑的人是否定自我,治服自我,活在基督里。保罗是一位大蒙光照的人,他以前的自我感觉很好:“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腓3:5,6)。但认识基督以后,他却说:“我奔跑,不像不定向的;我斗拳,不象打空气的。我是攻克已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9:26-27)。通过埃及地的失败和软弱,亚伯兰懂得迦南地的宝贵,正如失去基督的人再度转回到基督里一样,他要回来了。按着他下去的路线,他又回到迦南地,再由迦南地转回到伯特利来,圣经说:“就是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也就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
我们能否像亚伯兰一样,失去的,重新得着了;离开了,再能回来;在“从前”、“起先”的居留地那里,“又在那里求告”主的名!
亚伯兰这时求告赦免,求主饶恕他的软弱,求主加给他能力,使他以后能过得胜的生活。第一次踏入迦南地,他在示剑筑坛时就希望自己在迦南人中能活出一种与世人“分开”——分别为圣的生活,可是不多几时,他失败了。可他深信上帝的恩典是够我们用的,所以再回到主面前,低下头来,求主接纳,伸出手来,求主施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