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称义,一生的工作;成圣,一时的工作

称义,一生的工作
成圣,一时的工作

    我知道,对于称义和成圣的主题,我的标题颠倒了人通常的看法,但那并不意味着我是错的。当我在全球总会的年会上讲本书的这个论题时,一些“弟兄”控告我,说我本人并不相信我这个标题上所说的。但其实我真是全盘相信的。
    本章会深入地考査救恩的过程是如何影响我们每日生活的。救恩的过程在我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被称义和被成圣意味着什么?此外,当我们说已经得救时,这些术语具有什么意义呢?
    我的论题听上去可能相当平淡无奇,但这个论题在整个教会的历史中都是争论的焦点。荷兰的加尔文宗信徒波宼沃(G.C.Berkouwer)写道,“在这场论战中,一方指控另一方使称义被成圣同化掉,而另一方反唇相讥,谴责他们因过分强调称义,而将成圣丢弃了。”有关这两个论题相对的重要性而起的战争,在基督教会中有两千年了,并且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复临信徒们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丝毫不在最具活力的战斗者之下。如今这个论题处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内部矛盾的最前沿。在这个论题上的分歧正在把教会内部不同派别引向不同的方向。
    稍后我会就称义与成圣之间的关系发表许多议论,但现在我要就我的结论给你一个小小的预览,从新约圣经的角度来讲,有关称义与成圣的相对重要性的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新约圣经所描述的一个人被拯救的主要特征,是比称义或成圣都更大的。当然,如果我是魔鬼,我若能使基督徒间的主要论战是关于两方面经验之相对重要性的,我就会非常开心,别忘了,如果我是魔鬼,我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确定人根本就没有这两方面的经验。

当你就近耶稣时会发生什么?
    当我说称义是人一生的工作时,我的意思是什么?我的意思不是说最初的称义不是立即发生的。怀爱伦曾说称义是一时的工作,她是正确的。称义是上帝法律意义上的宣布,那些已经接受基督的牺牲作为他们的替代之人,就不再处于违背律法的定罪之下。称义是一个法律上的宣告,是全然出于恩典的,是人百分之一百不配得的。罪人   ——就是你和我——是反叛上帝的,所以,根据罗马书6:23,除了永远的死亡,我们什么都不配得。新约圣经十分清楚地显示,罪人不能做什么使自己变成配得饶恕的。被违背了的律法只能定人的罪。律法本身没有任何饶恕的功效。但除了定罪之外,律法还向罪人指出了解决方案。律法把我们指向耶稣基督和祂的宝血,为叫我们蒙赦免得洁净。
    人称义完全是本乎恩典。恩典就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人不配得的帮助恩宠。因此,称义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没有称义,人不仅仅是部分地失丧,而是全然地失丧。根据保罗,每一个人藉着运用信心(这也是上帝的礼物/恩赐之一),都有可能接受上帝的称义之恩。保罗在以弗所书2章中很好地概括了这个过程:“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十九世纪著名的布道家慕迪(D.L.Moody)说:“如果任何人进入天国是由于他做了什么事,那么我们将永远听他喋喋不休地自夸。”因为罪的性质和上帝的恩典,得救的人中将没有任何人有机会自夸。
    信就是抓住恩典——不配得的上帝在基督里的赦免。信就是抓住我们所不配得的。其效果是立即的,我们不再处于定罪之下,而是在天上的册子上被算为义。但我想说的要点是,称义是一生的工作。立即的或最初的称义不是这一问题的全部。最初的称义是必须的,重要的,但问题是基督徒会继续犯罪,因此,他们需要持续的称义。
    汉斯拉朗戴尔(Hans LaRondelle)正确地提出,我们需要“每日在基督里因信称义,无论我们是有意识地犯了罪还是不知不觉做错了。”每日的称义与基督为我们的行为在天上圣所进行的工作密切相关。在希伯来书中我们读到:“凡靠着他进到上帝面前的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7:25)。在罗马书中基督是“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罗8:34)。约翰写道:“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约一2:1)。
    一些学者更喜欢把正在进行的称义理解为“持续的赦免”,因为当他们悔改归主并在最初称义那一刻,他们在上帝面前的身份就被改变了。一天又一天,基督持续地为祂地上的弟兄姊妹们履行着中保的工作,在天上的施恩座前不断地宣布他们为义。
这让我们看到成圣是一时的工作。为了理解成圣是一时的工作,我们需要看一看当一个人最初被称义时,发生了什么。当你一开始就近基督时会发生什么?
    圣经将几件事与最初那一刻的称义联系起来。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被钉死或向旧的生活方式死去。钉死是一个残忍的术语,暗示以自我为中心之生命的死亡,这生命是以自爱或罪为核心的。耶稣告诉祂的门徒,“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4,25)。
    十字架乃是叫人死亡的工具,它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就像不忠实的妻子,或唠叨的丈夫。十字架是死亡的工具。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effer)说:“当基督呼召一个人时,祂乃是吩咐这个人来死。”
当我们在信心中就近上帝,请求赦免和称义的恩典,将上帝放回到我们生命的中心取代我们的自我时,自我的钉死就会发生。钉十字架是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死去,是自我生命的死去。当我们向上帝交出自己的生命之时,死亡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经为我们个人的被钉做好了预备。
在自我被钉死的那一刻,圣经告诉我们还有一些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称义的基督徒也是重生了的,在上帝律法的基础上以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复活。他们曾经恨恶的,现在却喜爱了,反之亦然。在新约圣经中描述基督徒乃是新造的人(林后5:17),他们活在生命的更新中,保罗将这个过程描写为心意的更新变化(罗12:2)。变化这个词的希腊文是与“蜕变”一词有关的。如果你熟悉生物学,你就知道生物学家们使用这个词来描绘一只难看的毛毛虫变成一只飞舞的美丽蝴蝶的过程。这样,一个只会爬的生物藉着蜕变的神迹成为会飞的了。蜕变表明一种根本的、全部的改变,除非人熟谙其中之道,否则会根本意识不到那原来是同一个生命。
    基督徒的生活也是如此。基督徒的生命是把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之罪恶原则的生命钉死,并在以他人为中心之爱的律法的新生命中复活。
与最初的称义同时发生的第三件事乃是悔改。悔改可以被视为就近基督的消极一面。如果信心被看作是转向基督,那么悔改则是同时转离罪。当人在信心中转向基督时,他们在同一时刻悔改或转离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旧生活。另一个描述同样经验的词是转意归主。
    与最初的称义同时发生的第四件事乃是收纳——进入上帝的家中。很久以来都有人宣称,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但那不是圣经的教导。圣经教导说,只有那些与上帝有立约关系的人才是上帝的孩子。当我们接受上帝父亲的身份和主的身份时,我们就成了上帝的孩子。约翰写道:“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上帝生的”(约1:12,13)。当人接受耶稣的那一刻,他或她就被收纳进入了立约的家庭。这些新基督徒不仅与上帝和好,也与上帝的旨意和方式和解了。正是在收纳中,我们才有了得救的保证。在收纳中,我们有了耶稣里的安全。
    基督徒现在是上帝伟大立约家庭的成员,且会一直持有这个身份,除非后来他们选择过一种反叛上帝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会一直在上帝的家里,除非他们选择罪作为他们生命的原则。上帝不会因为我们有瞬间的、意外的、或疏忽的罪过,而让我们进进和出出救恩,进进和出出他的家。不!我们被立约的祝福所遮盖,我们已经在上帝的家里了。我们有一位在上的中保去解决那些非反叛之罪的罪。约翰一书论及罪时将之分为至于死的和不至于死的罪。我们将在第五章研究这个问题。
    我的要点是:所有选择留在上帝伟大立约家庭里不再过一种反叛上帝之生活的人,都有他们当前的得救保证。他们在耶稣里是安全的。

对成圣的更深理解
    除了自我钉死、新生、悔改、及收纳,在最初称义的那一刻至少还有一件事情发生:成圣,或者可以称为“最初的”成圣。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圣就是一时的工作。当我们认识到成圣的意思是“为着神圣的用途被分别出来”的时候,这一点就变得很清楚了。旷野中的会幕,连祭司和器具一起都被称为圣了,都是为着神圣的用途被分别出来了,都是奉献给上帝了。同样,在新约圣经中的圣徒就是被称为圣的人,是为着神圣的用途被分别出来的人,是奉献给上帝的人。这样,保罗甚至可以把相当令人厌恶的哥林多教会的教友称为圣徒。
    我仍然记得,当我第一次试图宣讲圣经中称义和成圣的不同时,我变得多么困惑。那是在旧金山中央教会的祷告会上,我借助《库登圣经词汇索引》的帮助,伴随着成圣是一生的工作的假设,开始了这个论题。当我读到使徒行传26:18,哥林多前书1:2;以及希伯来书10:10时,这些经文都讲成圣是一个完成了的事实,一个在基督徒生命中过去的事件,我大感困窘。在希伯来书中及其他的一些经文中我们读到,我们“就得以成圣”。当我意识到圣经常将成圣视为一个顷刻间过去的事件时,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才发现有关成圣的圣经概念,我们伶牙俐齿的复临信徒理解得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认识到,为了说明所有的事实,我需要将成圣视为一个至少有三重含义的过程。
    第一,当我们来到基督跟前被称为义的时候,我们也被称为圣了。当我们成为基督徒时,不仅接受立即的赦免和称义,而且成了奉献给上帝,为着神圣的用途被分别出来的人了。我们成了圣民当中的一部分,成了有君尊的祭司。
    不幸的是,你可能已经发现,为着神圣的用途立即被分别出来,并没有使我们立即成为神圣的和全然圣洁的。我们仍然活在同样的身体里,仍然有旧的习惯模式——习惯模式是整个一生的年岁建立起来的。我们已经重生并为着神圣的用途被分别出来,但我们在圣洁中并不是成熟的(“成熟”这个词也是圣经中“完全”这个词)。
    我记得几年以前,我在安德烈大学教授哲学课程的时候。那个季度我有一个来自阿拉伯的学生,他的政府派他来攻读教育行政管理的博士学位。我讲了宗教在事务安排中的地位之后,我的伊斯兰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我想买一本圣经,你能到书店帮我挑选一本吗?”不用说,我们很快就开始着手这次重要的购买。
    大约三周以后,他又来到我的办公室,说:“上星期天发生了一件最奇怪的事,我第一次去了一间基督教会,那是一间浸信会的教会,他们做了件奇怪的事。他们把一个人浸到水底下,当这个人出来之后,他们说这人是个‘新造的人’了。”我的学生注意到,受洗的人不是一个“新造的人”,而是同一个人。他想要知道他所目击之事的意义。当然,那是査经学习的一个开始。我的要点是,我们重生了,也受洗了,但不意味着我们是全然不同了,或是在基督里成熟了。
    这就带我们到了成圣的第二个层面。如果“最初的”成圣使我们为着神圣的用途被分别出来,那么“渐进的”成圣就是圣经作者们所谈到的“在恩典中成长”。最初的成圣是立即的,渐进的成圣是一生的工作。
    成圣的第三个层面应该被认为是“最后的”成圣,或得荣耀。当然,那是在基督二次再来时所发生的事情,当号筒末次吹响的那一刻,基督徒要改变。(林前15:51,52)

在恩典中成长意味什么?
    同时,就像我在认识中成长,我有了几个关于成圣的结论。首先(这一点再强调都不过分),我们需要远离我称之为“列清单式”的成圣。我们常常视成圣为下述的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列表。对一些基督徒而言,成圣生活的本质是不在两餐之间吃东西的问题,或不穿某种类型衣服的问题。对他们而言,基督徒生活退化到了僵硬地随从清规戒律的程度,这很像古时的法利赛人所行的。
    与列清单的方法紧密相联的是法利赛人的另一个嗜好——消极看待成圣的生活。那就是人藉着他们的回避或不作为,而成为“圣洁”。对许多人而言,基督徒的生活是通过“不让自己干坏事来做好人”的办法度过的。
    所有度成圣生活之错误方法的核心,都是试图把公义的生活分解成容易处理的行为板块。这种方法直接关系到我们之前所讨论的罪和律法的细微化。这种方法与“列清单式”一结合,就生出了一些条款,诸如饮食改良和一个人外在的穿戴等等,集中在关于基督徒生活方式的讨论中。这种类型的“成圣”有着卓越的历史传统,它就是法利赛式犹太教的核心。
    将成圣行为化和以消极的方法面对问题的“好处”在于他们把标准降低到了一个靠外在行为来完美持守各种律法、规条、典章的地步。然而,耶稣在福山宝训中却针对行为化展开了抨击。祂阐述了律法更深的原则及统一性。当祂对祂的听众说他们的义必须超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时,乃是将他们引到一个比将义细微化和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列表所提供的标准更高的标准。基督教从罪性的角度来描述救恩,而非仅仅从罪恶行为的角度。根据圣经,成圣的本质乃是一个全然转变的心灵所导致的一种改变的生活,其中包括我们看待自己、邻舍,及上帝的方式。渐进的成圣是一个过程,其间把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转变成为爱上帝和邻舍的人。
    成圣就是基督徒变得愈来愈有爱心的过程。这就是成圣的全部意思所在。那些使我们与成圣相混淆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乃是到达目标的方法,而非目标本身。
    比如说,健康改良是对成圣有帮助的。毕竟,当我生病的时候,必须和我生活在一起的人就会发现,我不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实际上,我会时常不高兴、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在我感觉不好的时候还会表现得很低劣。上帝希望我成为快乐和可爱的人,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健康改良是一个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本身。我们的教会如此心爱地保持着的良好生活方式,只是达到美好目标的方法。可悲的是,我们常常把它们当成了目标,把品格同生活方式混为一谈。我们把成圣同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列表混为一谈。它们之间确有联系,但它们不等同。
    我们要分析与成圣相关的第二项,就是新约圣经猛烈抨击的行为——某种类型的行为。新约圣经特别反对三种类型的行为:
    1、肉体的行为(罗8:3〜10),那是有罪人性的外在工作。
    2、律法的行为(罗3:28;加2:16;弗2:9),那是为赚取救恩而行出来的。
    3、死的行为(来6:1),那是跟上帝无关的人行出来的,没有恩典的能力。
    但新约圣经并没有反对所有的行为。与那些没有指望的行为相对立的是信心的行为。在新约圣经中信心的行为和其他类型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不同。
保罗赞许在爱中的信心的行为(加5:6),他命令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人要有“信心所作的工夫(行为),爱心所受的劳苦”(帖前1:3)。他工作的一部分乃是要呼召外邦人在“信心中顺服”(罗1:5;16:26)。
    耶稣也很明白地说,有“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比如在马太福音第7章,他讲到在最后审判中遭到拒绝一些人。他们奉耶稣的名做出了许多大有能力的行为,但同一处圣经中,耶稣却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22)。保罗澄清了“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之间的区别,他说:“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14:23)。
    以律法为本的行为,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行出来,试图获得上帝恩宠和救恩的行为。另一方面,信心的行为是因蒙耶稣拯救而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是被圣灵的能力赋予了活力的行为,被天父的爱塑造和软化了的行为。
    正确理解行为与称义(恢复与上帝的正常关系),行为与新生,及行为与最初的成圣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个得救了的人不会为了得救而工作正如一棵树不会因为想证明它是活的而结果子一样。一棵树结果子,因为它是活的;一个得救的人有好的行为,因为他或她在基督里是活的。
    马丁路德对此有正确的见解,在关于罗马书的文章前言中,他写道,“信心是一个有生命的、繁忙的、活跃的、强大的东西,所以它不可能没有不断的好行为……把行为和信心分开是不可能的,就像把光和热从火中分开来一样的不可能。”
    我们需要在渐进的成圣关系中明白的第三个要点,就是人的努力所处的地位。有一些基督徒作家似乎暗示“耶稣做了所有的一切”。我曾经就相信耶稣做了所有的一切,但我很快发现,如果我早晨一直躺在床上,便会一事无成。我曾经教导人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是保持完全地降服上帝。虽然仍然相信这种思路有些道理,但我还是认为它没能适当表达圣经在这一问题上的语言的丰富,也未能适当表达每日的基督徒经验。圣经的字里行间和故事中其实暗示了人的努力。
    新约圣经充满了关于行为的词语。圣经描述一个圣徒并不是躺在安逸的床上被带到天国去的。圣经也没有教导人努力的功效可以与上帝授予的能力分开来。耶稣说:“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15:5)。圣经所描述的是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合作。因此,保罗说:“我也为此劳苦,照着祂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西1:29),“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同样,当以色列百姓准备好要过红海的时候,摩西对他们说:“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耶和华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作声。”好,你可能会想,这就是上帝做了所有的一切。但接下来的经文说上帝命令百姓“往前走”(出14:13〜15)。上帝开了路,但祂没有运送人。他们穿过海床的干地是他们自己的努力。
    在我们与上帝的同行中既有被动的成分也有主动的成分。首先是降服,然后是在灵里被授予能力后的行动,它要求人的努力与合作。也许最清楚地显示上帝的工作和人的努力之间交互作用的经文,是保罗对腓立比教会的警告:“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2:12,13)。简言之,人的努力是重要的和必需的,然而,努力不会导致救恩,乃是从救恩而出的,是救恩的结果。

救恩的统一
    我们谈论在基督徒经验中的称义,却没有同时谈论成圣,这样的谈论毫无意义——绝对的毫无意义。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同样地,考虑基督徒经验中的成圣,却没有同时想到称义,也是毫无用处。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 二者都是一时的工作。
    • 二者都是一生的工作。
    • 二者都是靠上帝的恩典。
    我们常常试图在上帝伟大的救恩行动的各方面设置距离。
    詹姆斯丹尼(James Denny),二十世纪早期主要的神学家,论到这一点时写道:“主要的问题不是称义和成圣之间的区别,而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救恩的这两个方面是“人对基督不可分割的和包含一切的回应。”十六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清晰地看见了这个真理,因此,加尔文写道:“基督若不同时使一个人成圣,祂就不使这个人称义……若你没有成为基督圣洁的共享者,你就不能拥有基督,因为祂不能被分割。”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为了抽象的神学讨论的目的,称义和成圣可以被分开,但不是在基督徒生命当中。保罗在罗马书中的确给称义和成圣分了先后顺序。在最初的几章中他讨论称义,随后的几章则是成圣。在理论性的讨论中可以这样分割,但当一个人在经历中接受耶稣的那一刻,被称义的同时也被成圣了。一个人只是被称义或只是被成圣的说法,不是圣经的说法。被称义的人也是被成圣的人,并且一个真正被成圣的人也是被称义的人。
    圣经谈论的更多的是基督教信仰的意义,而不太在意关于称义和成圣之间细微区别。圣经不是一本系统神学。新约圣经也不辩论成圣是否比称义更为重要,或是否它们之间有先后顺序。从新约圣经的观点看,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人是否与耶稣基督建立起信的关系。这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罪就是打破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而信则是进入并保持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有了信在耶稣里就安全了。
    一个人要么“在亚当里”要么“在基督里”(林前15:22;罗5:12〜21),对此保罗尤其清楚。那些“在基督里”的人就是被称义,被称圣,并且正在逐渐成圣和完全的人。“在基督里”是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短语在保罗书信中出现了164次,其中11次是在以弗所书开头一段伟大的经文中。

审判者站在你这边
    “在基督里”的观点把我们带到审判的论题上。一旦人接受圣经的教训——上帝的子民已经得救且有“永生(永远的生命)”(约3:36;5:24),就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自然地产生出来。如果我们已经在基督里被拯救,如果我们在祂里面是安全的,为什么上帝需要一个最后的审判?
现在,审判并不总是一个受欢迎的主题。不信之人的对这一主题的厌恶并不难理解,但如果基督徒因该主题而心烦或害怕,就说明他们对上帝的品格和审判的性质缺乏认识。
    圣经中的审判者不是与我们对立的:
    • 审判者差遣了救主。
    • 审判者使和解成为可能。
    • 审判者爱我们,赐下祂的独生子。
    作为我们的审判者,上帝是站在我们这边的,明白这一点很重要。祂不是与我们对立的,甚至不是中立的,祂差遣祂的儿子,是因为祂爱我们且希望尽可能多地拯救人。祂会拯救所有在祂的国度中感到快乐的人。这样,对基督徒而言,审判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
    上帝的审判目的是要通过确认信徒“在基督里”,而成为他们的辩护者。保罗写道:“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8:1)“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有上帝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基督“现今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没有什么可以使那些“在基督里”的人与上帝的爱分开(罗8:31〜39)。基督徒可以平安快乐地看待最后审判的一幕。基督徒已经有了保证,因为他们在耶稣里是安全的。“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约3:36)。
    审判乃是上帝对我们说“是”,因为我们已经对基督说“是”。审判是上帝说:“是,这个人已经接受我的儿子在他或她的心里,伟大之爱的原则也已经内化在他或她里面了。”那些在他们心里有上帝之爱的人将会得救。这样,从某个意思上讲,审判是为圣徒伸冤。
    • 好消息是:审判者上帝乃是偏向我们的。
    • 好消息是:所有在基督里的人经得救了,并且要在万物的结局之时得到伸冤和更充分的拯救。
    • 好消息是:所有爱耶稣基督,并与祂保持信的关系之人有得救的保证。
    • 好消息是:基督徒在耶稣里是安全的。


思考重点
1、用20分钟解释:当一个人亲近耶稣时会发生什么。用一两句话列举并描述你的大纲。
2、“称义”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词。请用特定的语言定义这个词,并解释称义如何能既是一时的工作,又是一生的工作。
3、“成圣”是另一个重要的,常常被误解的词。请用最基本的一句话定义成圣。简要描述成圣的三个层面。“渐进的成圣”的本质是什么?
4、如果“行为”不能救我们,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行为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跟救恩有什么关系?“善行”和“恶行”之间的不同是什么?
5、被动的义和主动的义有什么不同?
6、“审判是好消息”这句话当如何理解?

□ 本书版权所有---乔治奈特(George R. Knight) 译 杨正 校 刘忆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HuSay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