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中华圣工史(上.下册)
九.海外华人圣工

1·新加坡华文教会

张永和

1.本会圣工初入星洲(新加坡)

根据本会远东历史,圣工进入新加坡是在1904年,由澳洲联合会G.E.Jones 牧师前来开发。最先租赁店屋为佈道所,到1909年才在庇能路建筑教堂,由英文教会、华文教会、和巫文教会共用这建筑聚会。

1932年教友人数为332人。世界第二次大战后,英、巫文教会先后迁出,另建新教堂;而华文教会则继续留到1957年年底,才迁入汤申路的新教堂聚会。

2.购地建堂献给教会

约在1953年,华文教会首席长老李创猫,将自己在汤申路一块二万多平方迟的地產献给教会,为建筑华文教堂之用。但等待数年,未闻上级机关有建堂计划,就和他夫人共商,决意独资建筑一间可容五、六百席位的教堂,奉献给教会。他们对於教育工作亦极具热心,所以在教堂的底层,预备教室六间,办公室两间,以供开办学校之用。

座堂煌壮丽矗立於汤申路的教堂,终於在1957年中完成,全体教友热心捐献堂内一切设备,就在是年底迁入聚会。

1958年1月18日举行一个隆重的献堂典礼,本会在新加坡的各教会,都各派代表参加盛会。

据李创锚长老自述,他建筑这座教堂,完全依靠信心,因开工的时候,并没有储备足够的建筑费,但他相信天父上帝必赐福他所经营的几个商业机构,能够按期支付建筑费用。果然天父上帝嘉许他的信心,应允他诚心的祈涛,每到要付款的时候,都有足够的款项付给建筑公司,这实在是感人的见证。

3.倡导设班训练传道

在1952年间,华文教会领袖,盐於华文传道人才,无法再从中国大陆聘用,就倡议在新加坡本会的东南亚联合学院,附设华人传道训练班,所需经费、筹募基金应付。开会商议后,推举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陈镜湖老牧师为劝募主任。陈牧师慨然允诺,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各处华文教会,募得基金数万元。

经东南亚联合会批准开办这传道训练班后,就在1954年1月开学。委派张永和牧师为主任,并获得南洋时兆报馆主编蔡书神牧师,东南亚联合学院事务主任陈道震牧师分担教学。传道的课程分为三年,学生毕业后,由联会内各区会聘用。

计自1954-1960年期间,共有二十餘位青年男女接受训练,毕业后受聘於各处教会服务有十二人。多年以后,有六位受封牧职、三位任女传道一位接长一所中学、一位专责文字佈道干事、一位献身文字佈道工作。

4. 创辨中学服务社会

1957年在汤申路新教堂未启用之前,教会召开执行委员会,讨论如何利用教堂底层开办学校。经过数次会议之后,决定开办中学一所,命名「三育」,以符本会办学的宗旨。后经星马区会及东南亚联合会批准,即组织董事会,由星马区会会长陈道震牧师任董事会主席。

在新加坡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后,校董会先后委派蔡书神、张永和牧师为筹备委员会主席,并拨款一万二千元为开办费。因校长人选,一时不易解决,委派笔者暂行兼任,於1958年1月6日开学,报名学生至为踢跃。由於师资和校舍等的限制,只开中一四班,共收学生167人,全工及兼职教师有9位。

开学以后,工作顺利进行,同年九月从台湾邀请杨忠培教士接任校长。杨教士本其多年办学经验,驾轻就熟,校务发展甚速,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1968年年底,杨校长再被「台湾三育神学院,召回担任事务主任之职。校长遗缺,遂请王侯春牧师接掌。王侯春校长到任后,尽力推进各部工作,1970年增办高中文科,后又增办高中商科。三育中学自开办迄今,瞬已二十多年,其间虽经无数困难波折,但蒙主赐福,不但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设备日臻完善,而且先后建筑数幢新校舍,而毕业学生参加政府各级考试,亦有良好成绩。这一切的成就,都是依靠天父上帝的引导和学校全体教职员密切合作的结果。

5.爱护老人设院收容

华人教会有不少年老教友,有的儿女远去他处谋生,乏人照顾;而社区中也有不少无依无靠的老者。所以教会在1980年特於大芭党政府住宅区,设立一间老人之家,收容会内外之老人约二十位。免费供给食宿,并有宗教及各种康乐活动,教友们轮流担任探访、查经、及内部义务工作。住宿老人获得无限安慰和鼓励;而教会亦获得社会人士普遍的讚许。至於经费的来源,是由教友们按月认捐和多加会的补助维持。

6. 多加会员致力慈善

多加会是华文教会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当新加坡各教会迁出庇能路后,教堂改为教会多加会专用,致力社会救济工作。每週定期施送粮食、衣服给贫苦的家庭。嗣后庇能路地產,为政府收回,多加会就迁入汤申路,专心致力给会内贫苦教友的救济工作,并每年协助教会与学校举办义卖会,筹款补助三育中学及教会慈善事工。

47.jpg

中国学生书报员(在新加坡受训)

48.jpg

陈道震全家

49.jpg


2·新加坡华文教会暨三育中学

王侯春

1.前言

被邀撰写新加坡华文教会史,首先想到华人佔新加坡共和国总人口 260 万的77%,本会目前在新加坡教友人数约2,500 人,而华人教友约 95%。本地教会共七间,五间用英文讲道,以讲英语的教友为主;二间用华文证道,以讲华语的教友为主。而本文则著重与中华总会有关系的新加坡华文教会与新加坡三育中学的发展史。

2.本会圣工在新加坡的舆起

1888年本会自养文字佈道士拉路(Abram LA Rue)抵达香港后,也曾远道来新加坡从事文字佈道,这是本会三天使信息在新加坡的萌芽阶段。

1909年本会澳洲联合会派遣琼斯牧师夫妇(Pastor & Mrs. Griffiths F.Jones)来新成立佈道所,有文字佈道士盖维德(Robert A.Caldwell)同行,不久戴维士(Davis)也奉派抵新加坡开办诊所。

1905年位於庇能路5号(Penang Road)的第一所教堂建立,安息日聚会教友约50人;此后该堂渐分成以英文、华文及马来文为媒介语言会友,每逢安息日轮流聚会。

1912年戴德模牧师(Francis A.Detamore)接替琼斯,自美来新主持圣工,成立了马来亚联合会(MalaysianUnion Mission)。

1918年购入实龙岗路上段(Upper Serangom Road)之大片土地约有六亩,作为开办教堂、监院、思校,报馆及联合会办公大楼之用。上述本会各机构之主要行政人员均以英文为媒介语,从事佈道及公文往来;以后逐渐形成今日之「东南亚联合会」(SoutheastAsia Union Mission)「东南亚联合学院」(Southeast Asia Union College),「阳伯纪念医院」( Youngberg AdventistHospital)「南洋时兆报馆」(SoutheastAsia Publishing House)「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复临中学」(Seventh-Day AdventistSchool)以及五间英文教会及二间华文教会。最近15年来,由於政府大力提倡华语运动,所以许多华人职工,与教友都能讲相当流利的华语。

3.华文教会的成立与发展

(1)李创锚长老(Elder C.M.Lee)

出生於中国广东,1902年抵新加坡时仅17岁。

1905年因病求诊於本会新成立之诊所,因此得闻福音,受洗入会,即奉派到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及泰国从事文字佈道。

1909年回中国,应聘於本会上海时兆报馆为编辑,时仅廿四岁。

1911年他与曾德顺女士成婚,於1914年重回新加坡,奉委新加坡华文教会传道士,后因健康辞职。

1916年携妻赴东马古晋开设照相馆,并出售照相器材,且以信徒身份协助开发圣工;1921年回新加坡经商致富。

第二次大战期间,本会信徒在日军统治下歷经沧桑,饱受折磨。当时领导教会在新马圣工的是陈镜湖牧师,李长老从旁协助,功不可没。大战终止后,聚会人数增多,英文教会,巫文教会先后另闢教堂迁出庇能路之教堂;华文教会则仍留原址聚会,直至1957年才迁入汤申路(Thomas Road)的新堂。

1953年李创锚任华文教会首席长老时已有意另建新堂,故奉献个人私產,希望远东总会(Far Eastern Division)在其奉献之土地上建筑教堂,供信徒聚会。歷经数年之久仍未见远东总会付诸行动。

1956年初就决心独资兴建一座可容纳550席位的教堂。由於他对基督教育之热忱,所以在建堂之初,就已拟定在教堂底层开闢教室六间及办公室二间为开办华文学校之用。这座富丽堂皇的教堂终於在1957年完成。全体教友热心捐献金钱负担堂内一切设备。

1958年1月18日举行了一个隆重的献堂典礼,本会在新加坡各机构,各教会均派代表参与盛会。新加坡三育中学也正式成立。三育中学之建立与华文教会之关系可说是唇齿相依,容后详叙。

(2)倡导设班训练传道

1952年华文教会领袖盐於华文传道人才已无法再从中国大陆聘用,就倡议在新加坡本会的「东南亚联合学院」附设华文传道训练班,所需经费由筹募基金应付,并推举德高望重的陈镜湖牧师为筹募基金会主席,在南洋各地筹款达数万元。

1954年1月「东南亚联合学院」华文传道训练班成立。当时委派张永和牧师为训练班主任,并且得到南洋时兆报馆主编蔡书神牧师,东南亚联合学院事务主任陈道震牧师,分担教学工作,传道课程共分三年,毕业生由东南亚联合会之各区会聘用。

自1954年至1960年期间共有二十多位青年男女接受训练,毕业后聘用於各地教会的青年男女共有 12人。多年以后,有6位受封牧师,3位任女传道,1位任文字佈道。

(3)爱护老人设院收容

盐於社区内及教会中有许多无依老人急待援助,所以华文教会於1980年在大巴黛(Toapayoh)政府住宅区开

办一间老人院,名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老人之家」,收容约 20 位老人提供住食及医药照顾;教友们也轮流访问,查经及义务服务,使老人们得到安慰,并获得政府及社区善心人士的资助。

1994年在政府福利部及社会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先后完成了多项扩建工程;堂主任袁福基牧师及教会长老执事们也都出钱出力,贡献良多。

4.新加坡三育中学之创立及其发展

(1)创立阶段

李创错长老於1957年独资兴建

一座新教堂,在圣堂楼下设有教室六间。华文教会因盐於我会在新加坡已经有英文中小学及训练学院,而华文学校尚未开办,所以提议创立华文中学,命名三育中学,并请马来亚区会及东南亚联合会批准。

学校1957年成立,校董会成立后,正式向政府教育部申请註册,旋蒙教育部批准。於是积极著手进行筹备开学事宜,并聘请张永和牧师兼任校长一职。

1958年1月该中学正式开课。初时学生人数仅有167名,教职员9位。

1958年9月,马来亚区会聘请杨忠培教士由台湾前来主持校政。杨教士接任后校务渐进。

1962年马来亚区会因经济困难,乃商请华文教会负责接办。华文教会接办后,随即进行筹募基金,以充实学校经费。

自1963年起,每年举行义卖会以筹募基金来补助学校的常年经费,使学校基础得以稳固。

(2)发展阶段

1969年杨忠培校长调回台湾,董事会由香港另聘王侯春牧师前来主持校政。该校董事会因盐於新加坡各华文高级中学学额有限,该校於1970年起增办高级中学,并蒙政府批准。

该校於1970年开始,入学人数增多,董事会议决兴建新课室大楼一座,并成立募捐委员会进行筹募建校基金,承蒙教友、学生家长及社会贤达之热心支持,慷慨捐助,新校舍经於1974年中动工兴建,并在1975年初竣工。十年后於1985年又完成第二座课室大楼。

1994年又大力添购教学设备及全部课室装置冷气设施,教学环境大加改良。

自1969年至1994年学校不断发展,现简述一般教学状况如下:

教师方面:该校教师或在国内或在国外接受教育,均拥有大学学位,少数具有硕士学位,全部教师都取得政府教育部认可之教学资格。

教学媒介:为配合政府教育政策,自1984年起改为统一源流,即以英语为第一语文,华文为第二语文,除华文一科外其他各科都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

学生人数:每年註册人数平均为350人。

教学目标:强调基督化教学之博爱精神,注重灵、智、体,三育之均衡发展,故名「三育」。

(3)教学课程

初中(中一至中四):

协助在校学生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会考(普通水準)目标为取得其证书,升入高中或初级学院继续深造。

高中(高一至高三):协助在校学生参加新加坡剑桥高等教育证书会考(高级水準),并取得证书,升入大专学府深造或就业。

该校之创办与发展,探取自力更生之方针,但也基於下列两种重要因素,才能不断发展:

一·为上帝之赐福与引导。

二·为华文教会与学校之良好合作。此后亦将赖此相关因素,继续谋求学校之更大发展。

王校长於主持校政26年后,於1 994年年底退休。

3·东马华人圣工

黄有诚


1881年,英国北婆公司(BritishNorth Borneo Company)统治北婆罗洲至1942年日本南侵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重返北婆罗洲,以致成为英殖民地。之后,马来亚独立,和北婆罗洲组成马来西亚国,成为东马来西亚。

本会华人圣工在英属北婆罗洲(今东马来西亚),始自从海南岛到旧都山打根传道的韩立中教士,和古旭明传道士一起克勤克力地传扬永远的福音。1938年韩教士前往马来亚霹震州怡保埠旅游,遇上当时在那裡派书的黄达三牧师,介绍他到山打根教书。后来,黄达三牧师到首都亚庇埠去传道,发展那边的华人教会工作。到日治时代,教会被怀疑窝藏反动份子,黄达三牧师被日军拉去严刑逼供,吃尽苦头。

韩立中教士於19 47年不幸患病不治,安息主怀。那时,山打根教会已有四十多位教友。

1948年,黄达三牧师从亚庇调回山打根担任堂主任,到了1952年黄达三牧师和越南堤岸华人教会堂主任何韦如牧师相对调。何牧师一到山打根,便展开公眾佈道工作。何牧师国学造指深,四书五经通,圣经研究精谋;佈道论点有据,演译活泼有力,扣人心弦,赢得多人信服真理,归信主耶稣基督。山打根圣工,更上一层楼。

在这同期,和何韦如牧师在华南三育研究社共事多年的社长梁庆燊牧师负责亚庇教会,以学者风范循循善诱与人谈道,旁徵博引宣讲基督,以另一种方式带引人归主,促进亚庇埠华人教会圣工;兴建教堂在小山坡上,成为该地的地标。

何韦如、梁庆燊二位牧师,不但善於传道,还深得教友的敬爱。

1958年,何韦如牧师应各地邀请开佈道会,又要牧会;过度劳累,以致不幸患上肝癌不治谢世。笔者在何牧师临终前,恰逢与何牧师引领归主的陈光来牧师,趁假期之便到该地派书,看到他病重咬著乾菜根忍痛的情况,频频在他床边握住他的手为他涛告。虽然彼此初相识,却一见如故,心心相契;由衷敬佩这位本会教育界拿师、福音佈道老将。可惜我得赶回新加坡学校上课,只有将他和何师母交给眷顾我们的主耶稣。回到学校没几天,何韦如牧师在主裡安息了,全体全会为他的离开伤心难过。

万想不到,几个月毕业后,竟然派笔者到山打根接续何韦如牧师心血牧养起来的教会。

笔者在北婆罗洲的三年,除了积极牧会外,也追随前人的作法到处举行佈道会,兼顾山打根和亚庇间的古达教会。其时,有何韦如师母住在那裡,就近帮忙探访、查经与领会。每年有一个月时间,协助东南亚联合会家庭佈道部干事,在北婆罗洲区会属下的北婆罗洲、砂胜越、汶莱各大城市小市镇从事善工运动。藉此接触华侨社会人士。是一个难得的经验。

笔者到山打根时,梁庆燊牧师已调往沙胜越负责古晋教会,亚庇教会乃由朱运发牧师负责。每次善工运动时间,或区会年议会时,我们三位老少同工,都有机会相聚。笔者常藉著这难得一聚的时间,向梁庆牧师请教,确实得益良多。

在离开山打根的那年,笔者积极带著教友筹建新堂,将旧堂下方一块小空地扩宽犁平,教堂图测也请人画好,钱也筹得七七八八;正要动工之际,天父上帝却要笔者作远行,只有含泪挥别初出道服务的佈道区。

兹简略介绍该区各堂歷任堂主任如下:

山打根教会:古旭明、韩立中、黄达三、

何韦如、黄有诚、陈光来、

林天恩、陈炳煌

亚庇教会:黄达三、梁庆燊、朱运发、

黄有诚、蔡书神、陈光来、

翁伟光、蔡瑞光、李勋章、

及其他。

古达教会:黄达三、何韦如、黄有诚、

陈光来、及其他。

随著岁月前进,新人辈出,昔日的北婆罗洲区会,一分为二,成为沙巴区会(Sabah Mission)和沙胜越区会(SarawakMission)。如今在这两块广大的福音禾场上,除了山打根、古达、亚庇、古晋教会外;在斗湖、米里、马鲁地,都有华人教会,其他地方则有我们的工作。

50.jpg

51.jpg

52.jpg

45A.jpg


4·笨珍华文教会

李锦洪

笨珍教会,是由一群年轻人组成。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反对、大骂,甚至逼迫的情况中出来的,所以他们珍惜他们所争取的信仰,继续忠心热心事奉主,并参加教会一切活动,如:前锋会、青年团契、挨家挨户的佈道、北干那那的新工及幼稚园的教育工作。在上帝的照顾及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笨珍教会继往开来,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笨珍是一个小市镇,位於马来亚的南端,离新加坡约有四十哩路。教会在这裡拥有一块六万平方迟的土地,为什麼这个小教会能有一块这麼大的土地呢?是政府给的吗?不是,乃是由二位热心教会的长老出钱出力;以及募捐来的。

1951年、先由李强初长老在新加坡接受本会信息,搬来笨珍后,对教会非常热心。一方面开牙科诊所,另一方面协助教会传道。由於那时还没有教堂,聚会暂时在他的家中举行。陈镜湖牧师不定时的到他们那裡鼓励并和他们研究学课,有时还主持圣餐礼,於是三天使信息就传到了笨珍小市镇。

后来有朱克生长老一家;蓝启鸿弟兄一家参加;张章良夫妇也热心加入教会;陈景成及吴健明弟兄,亦先后受洗加入,其他的弟兄姊妹亦陆续受洗归入主的羊圈。笨珍教会就这样渐渐茁壮起来。

从1953至1961年,都是在李强初长老的家中聚会,由於缺乏驻堂传道人,故新加坡中文堂牧师,及神学院最后一年的神学生,都曾先后轮流去主持讲道聚会,计有:张永和牧师、林天恩牧师、吴胜德牧师、黄有诚牧师、及邹潭水弟兄、笨珍教会之能增长,他们功不可没。

1961年李强初长老及蓝启鸿先生,宽购现今教会的用地,旋即动土兴建教堂及牧师楼,同年建竣,聚会得以在新教堂举行,由於欠账未清,故延至1964年8月1日,才正式举行隆重且庄严的献堂典礼。新加坡教会、联会及区会的牧师都来加上本地的兄姊,有一百五十多人。

李嗣贵牧师夫妇,曾於1962年来此举行佈道大会,信而受洗的人很多。

新堂建成后,首先请得退休的康克典牧师来驻堂传道,二年后他移居美国;继由新加坡中文堂李斌祥牧师,每星期来一次主持讲道聚会,使圣工得以继续维持。

到1968年由「香港华南三育书院,毕业的符运明牧师来此服务。那时教会的情况更上一层楼,诗班有廿多位青年人,聚会成人亦有七八十位,教会在渐渐长进。但好景不常,符运明牧师於1971年被调到越南传道,当地教会与区会因人事调动而產生误会,闹得很不愉快,大约有七年之久教会与区会互不往来,影响教会很深。

邱荣西教士及谭永青牧师来后,大力提倡青年团契与前锋会,邀请不少青少年人来参加。后因马来亚政府不准他再进来讲道,才被迫中断(因他是新加坡公民)。

到1977年,由连焕平牧师(后改名连冠统)接任,李强初长老力促连牧师兴建幼稚园。於是连牧师除筹募兴建幼稚园外,且积极恢复前锋会的活动。

笨珍三育幼稚园於1980年4月正式开办,第一批学生只有八位。同年六月,连牧师「功成身退,全家移居美国。区会紧急从檀城调派李锦洪牧师前来,接续教会及幼稚园的工作。「三育幼稚园」在李薛桂兰师母及三位老师的通力合作,以及主的赐福下,每年都有稳定的进展。学生有45位,学费也由起初的11元增加到22元。

李牧师除了继续维持前锋会之外,还恢复了青年团契的活动及家庭礼拜。并向离笨珍市十二英哩的北干那那地区开发新工。作挨家挨户的传福音,租了一间独立式的房子,笨珍圣工从此大大向前推进。作为传福音的聚会所。

自李强初长老安息主怀后不久,朱克生长老全家及移居美国,蓝启鸿弟兄全家搬到巴株峇辖,还有几位老前辈因事务缠身,没有常来参加聚会。教堂看来只有一群年轻人。安息日聚会约有四五十人(包括儿童)。李彭恩加师母,年已75岁,仍然宝刀未老,不减当年热心;忠心事主,可作信徒良好榜样。可喜的是这群年轻人,都很踊跃参加圣工,尤其是薛坚茂、梁有财、陈中枢、罗健福、黄全麒及洪美琴等,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热心圣工的好青年。

愿上帝施洪恩给各方各处的教会,并将得救的人加给教会,使教会茁壮,把福音传扬到地极,主名得荣耀,继任者为涂思维教士。


5·古晋教会

蔡玉花


古晋市为马来西亚砂胜越州首府,人口约为十五万,华人居首。该市位於砂胜越河畔。在廿世纪初叶,周围已有大量华籍移民,种植胡椒、硕我、可可与咖啡为生。

1919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华籍传道人曾添喜,南来古晋探访他在此地定居的三位已婚女儿。曾氏其时年已五十上下。这一次南行,并未奉教会差派来此,纯属欲与女儿团叙,準备定居古晋,终老天年。

曾氏抵晋后不久,即开始义务传讲福音,他乃是最早将三天使信息带入砂州者。曾氏本身是客家人,所以传道对象也是客家人。其中成绩最显著者,是距河口四哩遥之一群客籍兴安农民。

据一位老姐妹回忆说:她小时候,曾目睹他为农民洗条伤口,不嫌航髅。他的三位女儿,并热心传道,教导不识字之农妇,熟诵讚美诗。他们亦殷勤款待在他们家中聚会的慕道友。因著他们父女的爱心与热心,感动了很多农家,纷纷转离偶像,敬拜创天地万物之真神。

起初,安息日聚会在河畔市场租来的店屋二楼。那时没有巴士(公共汽车)或的士(计程车)等交通工具。住在四哩外的教友仍需步行赴会。会后再步行回家。先辈们爱主事神的热心,真要令今日后辈们汗顏呢!

1923年以四哩兴安农民为核心的教友,置地於大石路三哩,盖建礼拜堂。曾氏建堂劳苦功高,不久受封立牧师圣职。

1926年,先辈们在教堂隔邻开办真光学校。自始至今,教会与学校关系密切。合力推动圣工。

先辈建堂后五十年,为了配合教友人数增多,圣工发展。教会议决拆除旧礼拜堂,在原址建新礼拜堂。

该堂於1978年4月1日,正式行奉献之礼。

战前古晋教会乃纯属客语教会,驻堂牧师皆客籍人,教友亦然。可惜的是,客语聚会人数日减,英语聚会已成为今日教会的主流。

(赴英语聚会者,都是受英文教育之华裔子弟,也有少部份受英文教育之原住民。)根据所得资料,本堂歷任堂主任依序列下,用作后辈怀念景仰!

曾添喜 1919-1925

曾绍嗣 1926-1931

张化明 1933-1935

朱运发 1948-1956

梁庆燊 1958-1959

张仲伟 1960-1966

D.F. Aldridge 1967-1968

黄哲宽 1970-1973

沉佐杰 1974-1975

马志平 1976-1977

梁雅安 1978-

为了解决言语不通的问题,区会执委会选派蔡玉花兼古晋中文堂主任,於是客语信徒就在1980年,与英语信徒分堂聚会,但经济上仍旧合成一体,后来古晋中文堂宣告自立。教友人数五十多位,都很热心支持教会圣工,推动华文教会之工作,愿主恩助引导!多结善果,荣归主名!


6·曼谷华人教会

    陈光来  黄有诚


泰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寺庙林立。据说全国有将近两万间寺庙,单单首都曼谷就有三百多间,可见其迷信是多麼浓厚。泰国的贩毒、走私活动、枪械买卖、色情勾当,远近皆知。

1907年高得威牧师(R. A.Caldwell),首次把三天使的信息传入暹罗王国(泰国以前的称谓)。他发现这个国家,是佛教的大本营,曾拟在此开展圣工。

数年之后,本会在新加坡「马来书院」,派遣几位学生文字佈道士,到泰国从事文字佈道工作,其中一位就是彭应熙牧师。那时,在泰国只有推销中文书籍,在曼谷有许多华人,向彭牧师订阅在中国上海印行的中文时兆。

那个时期,要使人订阅中文时兆,或购买本会书籍极为困难,因为出版刊物者和文字佈道士,对这个国家都感到非常陌生。有一天彭牧师在极灰心时,他毫无目标地漫步街头。此时,圣灵引导他走近一家商店,他看到店内有位妇女正在阅读圣经。询问之下,使他又惊又喜,原来这一家是本会信徒,他们是从广东汕头到此居住。这位妇女马上请她丈夫陈添喜与他相见,并且款待他。

陈添喜是一位建筑营造商人。当他听到他所遭遇的困难后,立即叫他把所有收据本带来,然后每一页盖上商店的印章,做为保证。结果,彭牧师在那一年暑假工作非常成功。

新加坡区会办事处,获知这件事以后,就继续与这一家人保持联繫。陈添喜先生的商店,成为本会信徒第一处聚会的地方,这是本会在曼谷华人教会的开始,也是在泰国本会圣工的肇始。

第一位到泰国的美国国外佈道士,是罗威牧师。他是在1918年11月到达曼谷,过不久由普鲁士(A.A.Bruce)接任,后来由雷兹(A.P. Ritz)接替。罗威牧师和白莱德(Pratt)牧师,因为所学的是华语,故他们俩位主要的工作对象,乃是曼谷的华人。以汕头来的王盛德长老,使用中国方言,向华人传讲基督复临的信息。不久,本会曼谷华人教会组织成立,在四坡耶路的戌巷赁租一所木屋,作为聚会之场所。

当上帝的圣工继续推展时,教友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木屋已经无法容纳聚会的会眾。於1933年向朱拉隆功大学租得一块地,建立一所钢筋水泥的建筑物,这是本会首次在泰国的较长久性的建筑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泰国只有这地方圣工照常进行。这个教堂的建筑很稳固,我们足足使用了卅年,没做什麼改变。

1958年、曼谷市政府下令,在这区域的建筑物需要拆除,并按都市计划重建。这个通知带给教会极大的难题。然而在上帝的引领下,许多困难和阻碍解决了。在神圣的感言之下,大家热烈响应吗?很乐意地捐助建堂基金,从头至尾,大家合作无间。更有进者,远东分会,曼谷疗养院、华籍友人、泰国朋友、及远方美国朋友,都向我们伸出援手。

新堂终於按照计划兴建完工,并且在1969年1月25日(安息日)上午十时举行献堂礼,用以荣耀讚美上帝的圣名。当时,信徒在此重新奉献身心,服事上帝。福音的真光,将继续光照此地的华人,以及整个泰国,直到复临的荣耀大日来到。

曼谷华人教会,潮洲人居多,其次是客家人;有些教友很有钱,有些则相当穷困。我们一视同仁,同样礼待。大家相处在快乐的气氛中,同心合意地侍奉上帝。

在牧养中,不忘培灵,也不忘佈道;先后举行无数次的培灵会和佈道会,都很成功,不但奋兴了教会,也激发了教友的热心与团结。更帮助眾多儿女及亲友受洗归主,也引领不少人离暗皈信主耶稣,加入主的餘民教会。

1973 至 1977年为了强化教会,使教会生气活泼;一开始便注重青年事工,不但加强青年团契活动;也组织起前锋会,教授青少年各种技艺,带他们去参观染布厂、冰泣淋厂、报社;.......还带他们去旅 行、去露营;.....还有其他属灵活动,诸如:探访、与人分享福音、协助佈道会、与人查经等等。

青年事工最帮得上忙的青年计有:王明暉、蚁巴颂、李德鸿、李德声、刘道荣、陈曼丽、陈妙恩、黄超杰等等,带著同年龄与较小的少年,一起参加各种各样会内会外活动;一起搭帐棚追星夜宿,一起围火堆唱游,一起踏著细沙嬉水,一起促膝谈心,一起与人分享信道守道经验,讲述上帝赐予他们的恩典与福气。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善!

教会每星期五晚上,安排在不同的教友家中举行「家庭团契」聚会;不分贫富,不计远近,只要是教友,总被安排到。由堂主任、长老、执事、资深信徒们轮流主持讲席,青少年则负责特别诗。来参加聚会者,不但是教友,还有他们的亲友。聚会场地,形形色色都有,或客厅、或凉台、办公室、店铺、楼房、甚至门前花园。大家围在一起唱诗、喜告、欣赏特别诗、听精警的讲道、分享动人的见証。如此形式迎接圣安息日,是多麼欢愉呀!

1981年,教会青年人,第一次将「攀登雅各梯」晨鐘课,翻成泰语,让泰国信徒和受泰文教育者可以使用。为了响应教会目标八五计划,该堂青年团安息日学分校,在乡村举行聚会难民营做医药服务,使教会的工作,扩张到远近地区。

在该堂先后服务的传道牧师计有:官威良、黄达三、陈光大、丘九尚、黄有诚、陈光来。

54.jpg

曼谷教会


7·越南华人圣工

黄有诚


越南华人圣工,早在1915年由华南联合会派杨天赐书报员前往尝试开发新工,可惜抵达西贡后不得居留扫兴而归。

1920年,华南联合会另派陈镜湖牧师前往,这次陈牧师先到北圻之海防、河内、南定、宜安一带,继而中圻、南圻工作。到了西贡,遇到由厦门去的郑秋霖先生,那时郑老先生,在西贡阮太学街办学,每安息日带著家人一起守安息。陈牧师常和他们在一起敬拜上帝,也招得一些慕道友,后因陈牧师不常在西贡,这班慕道友乏人领导,日久便逐渐星散。

1938年本会汕头老教友陈景辉先生率家人去越南经商,与广州区会教友吴景初先生等相遇,大家商量后决定在陈先生家——富丘那边,暂设聚会所。同年、华南联合会另派陈镜湖牧师来越南推广书报工作,与陈景辉先生等相遇,经一番慰勉之后,陈景辉先生等更发热心、竭力为主作见证。

1940年,李居明先生为书报工作前来西贡,大家商议之下,乃请李世光先生由香港来开佈道会,结果有十五位受洗加入教会。从此本会在越南华侨方面的工作得以日益进展。

1941年10月26日,乃正式成立教会於堤岸。大家在上帝恩典之下,精诚合作,到1942年,为贯澈本会各方工作并进方针,租得洪庞大道201-205号,一连五间屋,作为教堂、產房、学校的新址。

后来,由於受浸加入教会的教友,堆加甚多,地方不敷应用,故商议另建圣殿,以供崇事敬拜真神上帝。在各教友热心奉献,以及东南亚联合会、越南区会补助之下,结果在1950年2月17日新会堂便告落成。

从此,圣工更大大的展开,不久教会小学跟著开办,又成立预言之声函授学校,同时又有福音的广播节目,以及卫生讲座,幸福家庭讲座等节目,在越南国家电台播出,拥有数十万听眾。

自1938年至1990年,先后在本堂服务的牧师计有:

郭安寧先生

洪声世教士

何韦如牧师

黄达三牧师

陈光大牧师

黄有诚牧师

符运明牧师

利国铿牧师

梁志涛先生

他们秉承爱主的心,竭力耕耘、不辞劳苦,付出不少血汗,奠下福音的基础。

有诚有幸於1965年7月中,承接堤岸华人教会牧职,其时局势不稳,示威游行、暗杀、爆炸···无日不有初到这种漫天烽火·杀气腾腾的国家,要不是天父上帝赐予格外的胆量,可不容易面对这种生活局面。

为了教友的灵性,除了在个人与公眾面前牧养外,还经常举行佈道会、音乐会、联谊会、圣诞节庆祝晚会、新年团拜,以及分赠信仰运动,分支安息日学,郊外活动,日光乐队等;每位教友都踽跃参加各种佈道活动。主将得救的人频频加给教会;使教会兴旺起来。除了会务,牧养教会外,我们设法开拓传道门径,主办函授学校,负责空中福音广播节目与家庭讲座,又经常向外举行佈道会。在越南的五年,虽然辛苦,但也是在传道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缅想的一段时光,看到上帝复兴了教会,一手带领了将近八十人受洗归主,天父也造就了有诚,何等感恩颂讚!

1970年中离开越南前积极筹备复办三育小学,全由本人带领归主的教友当教职员,年底符运明牧师一家抵步。

符牧师负责驻堂牧师,符师母(黄有群)出掌学校校长,一直到1975年沦陷前离开,其间付出不少血汗与心机,把会务进一步扩展,学校也办得有声有色。

越南沦陷,教友多数移居他国。留下的教友一直到1990年,这十五年间全由利国鑑牧师(移居美国后按立)主持大局,现在则由后进梁志涛传道士继承薪火,带领一班教友信奉真神上帝,等候救主耶稣荣耀的复临!

55.jpg

56.jpg

越南教会


8·福音传到柬埔寨

黄有诚


柬埔寨(高棉)於六十年代是一个中立的佛教国家,人口约有五六百万。一方面美国出钱替他们修建城市各主要道路,另一方面苏联支助盖房子,左右逢缘到处挖地兴建,大兴土木,一条条大路,一栋栋楼宇建筑起来。

本会圣工进入这块土地始自193 0年,由费毕克牧师(Elder Fred Pickett)在南越向高棉人传福音。由於当时法国政权不让他进入高棉,而始终未进入高棉国土。

后来罗宾兹牧师(Robert Bentz)夫妇进入首都金边,罗师母开设產科诊所,罗牧师则开办小型训练学校,直到世界第二次大战撤离该国。

战后,许多中国信徒从中国及其他地方移居至高棉。

1950年,越南西贡堂主任何韦如牧师被邀请到该地开佈道会,带著从事文字佈道工作的陈镇弟兄到该地,租下地方準备展开工作,谁知局势动乱,时有爆炸,结果佈道会开不成,留下陈镇弟兄,维持那边的圣工。

聚会所先后迁徒多次,搬到德士波街,柠檬冷街以及居理降街。

东南亚联合会於19 57年邀请倪罗福(Ralph E.Neall)担任高棉区主任,向当地政府正式立案,筹建区会宿舍与教堂。

在这同时刚从东南亚神学院毕业的江自明牧师带著新婚太太加入开新工的行列,专向中国人传道,后因签证问题不得不离开。

教会便安排有诚从北婆罗洲(沙巴)的山打根到高棉,负责金边教会。教堂新建,座落在施哈诺王子别墅对面,可容纳一百五十个人,但当时有三个传道同工区主任和菲籍杜多牧师(M. G.Tortal)学语言,準备为柬埔寨人传道,以及十九位教友(华人),每安息日聚会则有四五十人。

教友多是生意人,其中一位从曼谷移居到该地的林忠喜长老还开设塑胶厂,给教会很大的支持。

有诚为了推展圣工,除了牧会之外,还办函授学校,与人查经,辅导文字佈道事工,以及向外募捐等。

倪牧师回国休假一年回来,有诚向他建议:以目前的情况,金边用不著三个传道人,让诚去开新工,理由是无论是接触人或运用方言,总比他们方便得多。於是,诚一家便到百多公里外的磅通城开新工。

这地方没有教友,也没有熟人。我们只有到处分发单张小册,招函授生,设法找机会与人作朋友;遇上青年人,若有兴趣学英文,就邀他们回家替他们补习,从中向他们讲道理;要是遇上需要帮助的人,就伸出援手。

有一位慕道友,他的太太月经来个不停,以致身体非常虚弱,偏偏家贫,无法请医生。当有诚见到她时,直觉告诉有诚,她因流血过多,缺少维他命,就买了多种维他命送她,请她早晚服食,结果情况大有进步,逐渐有精神,心情开朗。后来,还帮忙付医药费找医生诊治,她痊癮了,夫妇非常感激我们,最后受洗加入了教会。

在磅通开新工正有头绪时,高棉的政局有了很大的改变;本来是中立,后来偏左,最后竟排右,一切宗教团体社

团,不是左倾的,一概不分青红皂白,都视为右派。本会向来政教分明,毫不涉及政治,却认为我们是属於美国教会,一定是右派,我们就在他们反美抗右声中,遭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毋罔之灾,无法再传道下去,迫使我们退出磅通,1964年6月1日便先离开高棉。当时,我们只打算作暂时避避困扰,谁知竟再没有机会回金边了。

往后的年日、高棉政变、赤柬当权、血洗柬国、生灵涂炭、教友远走高飞、移居他乡。

1992年,东南亚联合会重整旗鼓、重回高棉、圣工随著大跃进,据一九九五年统计:有超过2,000信徒。相信其中必有华族信徒。

57.jpg

9·北美华人圣工概览

杨健生


北美华裔居民近已渐增至三百万人,但教会人数和增长率却远远追不上。全北美本会华人教友不足二千人,多数为来自远东移民,且多为教友子弟。在本地区因听道而受洗归者不多,如何增强佈道力量,多结善果,实为本会北美华人首要议题。

(1)本会在北美有正式教会组织始於三藩市。福建福音先锋郭子颖牧师之子郭先生一家及黄起场夫人一家,(她是鄢尔布夫人之邻居,当她迁居后有客家地区佈道士那基理夫人,她是罗威牧师之姊。接续为黄夫人及其三子查经,黄夫人是第一位在美受洗之华裔教友),后有曾在华南任佈道士之Annofsky牧师主持查经班,高哲儒牧师及史约翰牧师亦曾参加为中国人之工作,不久黄如愚长老由中国抵加州。在黄夫人领导下,旋於 Hyde 街购置一大屋作教堂,在1950年组织第一间北美华人教会,梁惠舟为第一任牧师,在建永久教堂时,由黄如愚,陈秀轩长老领导,张仲伟为牧师,陈俊先生慷慨捐款项半数。现有教友约一百五十人。

(2)在罗省有黄子克医生,黄素壁女士及林陈壁贞女士为先锋,在唐人街工作,后在怀氏纪念堂聚会。1960年陈湖生牧师开了一次佈道大会,有十一位受洗,后聚会地点数迁,当1961年组成教会时,每週聚会人数在六十人至一百人之间。1966年购入现址(现副堂)不久便感地方不够用,要建新堂,结果在1986年迁入新厦,在刘大同牧师任堂主任时教友人数渐增,超过五百人,现分中英语两堂崇拜聚会。

(3)不久在罗马琳达之弟兄姊妹也感觉要组成教会,由罗省转往者有好几家,先1974年於李再德家中开始聚会,后林应南、周荣照、罗佳士、梁藉恩等人提倡募款建堂,何汉从任牧师,由陈俊博士捐助一半费用。1982年新堂建成,现教友数约350人。

(4)1973年杨健生赴纽约探亲,和徐泓一同召集二十五位教友及三育校友举行华语崇拜,先在教友吴曼家中,后租用本会西班牙语教会聚会,陈之恩为领袖。至曾冠鸿牧师到达,积极寻竟可供崇拜场所,先购入一店铺式地方。1987成立教会,后由利国铿牧师,刘恩康及李茂旺长老领导,购建永远会址。至1999年迁入,所费由陈俊基金会捐助六十万元,现教友约九十人。

(5)温哥华教会於1979年2月由黄燊权,李织良、彭世宏,杨建石在1979年发起及组织。教会创会教友61人。1982年献堂,由陈俊博士捐助一半费用,现教友约135人。

(6)夏威夷华人虽眾,但教友不多,且流动性大,青年人不久便移居大陆。在1985年由顏荣哲牧师及区会会长 Arakaki 组织安息日学中文班,为中央教会之一部份,现教友约30人。

(7)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城市,华人甚眾,本会教友渐多时在1973年由宣尚忠医生及刘宗邦先生鼓励,教会开始华语安息日学。至1982年张振邦牧师,陈维信,司徒日洛,刘宗邦,鄢郁兴等发起组织教会,(后张牧师回香港)在1990组成。又在梁雅安牧师,李清长老,宣尚忠医生领导下,在1998年建堂,费用由陈俊基金会捐助五十万加币,李嘉诚先生捐八十万元加币。现教友约110人。

(8)南湾(Los Alto)教会位於加州硅谷,该地华人不少。教会於1985由陈剑昌,张翰良妇,津伯祥妇,吕俊明牧师发起,现与Sunyvale 教会教友共用前太平洋报馆的教会旧址,地址面积颇大,但尚无礼堂,现正考虑出售原有地段,另购或建造新堂,教友人数约150人。

(9)首都华人教会之发起在1987年,由杨健生及沉斌仁召集约四十位华人教友聚会,会中一致赞成成立华人教会,先借史拉果教会地方举行安息日学,由徐哲士为领袖,几年后开始华语崇拜聚会。199 4年购得礼堂成立佈道所,由杨健生任首席长老,翌年,正式成立教会。焦洪涛为牧师,徐哲士医生为首席长老,现约有教友110人。

(10)东湾教友(屋嵛、阿拉米达)由王振英、黄有祥、姜莹文、罗木华、连伯祥等人发起。稍后有:李明道、罗加宠、李恩典等加入。1988年成立,由罗加宠医生为牧师,现借一教堂聚会,教友约70人。

(11)天普教会由梁家寅、顏荣哲,刘大同,陈广德倡议组织。集罗省教会及各处转来教友而成,与原天普教友共用一堂,英文堂仍旧,中文另开一堂。因附近居民三分之二为华人,不难想像不久该教堂必华人日多,最后成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华人教会。现佈道多向中国来之知识份子,教友约40人。

(12)波士顿华人工作之始是数年前,由杨健生及曾永盛召集。大西洋大学(AUC)学生及其他青年十多位在曾家聚会,以后於利国铿牧师协助下,於1990年代初成立佈道所,但不久教友四散,只剩几人。在市区老人如钟惠波牧师夫妇,蔡树文夫人等皆因体弱,不能前来赴会。而有几位年青人又不热心,故一直未见好转。最近曾敏惊已从大西洋大学神学系毕业,在城中教会 Boston Temple 任副堂主任,现有十多二十位参加华语安息日学及查经班,希望不久能成立佈道所。

(13)圣地牙哥圣工由吴国英、屠洪美玲、吕俊明发起,起初在教友家聚会,后租用教会,最近与附近一英文教会合併使用,(英文 SDA 教会一度曾有超过二百教友,但现只有二十多人)罗马琳达教友大力支持这一工作,每年捐出万餘元,希望不久能自养自立,现经常赴会华人约20-30人。

(14)安德烈大学(AndrewsUniversity)中从香港、台湾、东南亚、中国而来说华语学生不少。1992年由黄兆坚、包拿、沉佐杰、李锦洪、萧希圣等博士班学生发起,组成一佈道所,近来每月只有一次安息日聚会,因会员(都是学生)流动性很大,很难发展,更无法生根。

(15)肺立曼Freemont地方华人由罗木华博士领导。多年来每週举行崇拜,现有50人左右。

五年前各教会成立北美华人教会咨议会,以协调若干工作,首四年由杨健生任主席。然而各教会,有些自顾不暇,有些无意合作,故只能作最简单工作,如共同印刷单张小册等。该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帐棚大会。2002年刘大同被选为主席。

如大家努力合作,北美可发展新工地方不少:如芝加哥、达拉斯(德州)休士顿(德州)波德兰(俄利岗州)西雅图,弟顿(俄亥俄州)阿兰他,贝克士裴(加州)等地均有教友居住,可资发展。如能筹得经济支持,成立一佈道队,各处散播种子,不久北美将有三十间或更多教会成立。

2002年北美华人教会及佈道所表列於下:


教会

地址

电话

传真

教友约数

1

Capital 首都

810W. University Blvd.,SilverSpring,M.D.

20901

(301)754-0606 110


110

2

East Bay

东湾

1515 Verdi St., Alameda.CA94587

(510)523-4672

(650)756-1182

 (650)756-1182

70

3

Freemont腓立曼

33780HeartlandCt..Union City, CA 94587

(510)471-9793

  (510)471-0607

 50

4

Hawaii 夏威夷

2313 Nuuanu Ave. Honolulu.Hawaii 69817

 (808)524-1352


30

5

LomaLinda罗马琳达

25665 Van Leuven St.,Loma Linda, CA92354

 (909) 824-0274

(909)824-0274350

350

6

Los Altos南湾

2100 Woods Lane

Los AltosCA94024

(650)961-9758

(650) 961-9758150

 

150

7

LosAngeles洛杉磯

3000 W.Ramona Blvd.. Alhambra,CA91803

(626)284-3433

(626)284-9256550

550

8

Ncw York纽约

760641Avenuc,Elmhurst. NY 11373

(718)205-8618

  (718)205-8618

80

9

San Diego山地牙哥

4125 Hathaway St., San Diego, CA92111

(858)569-6735


20

10

SanFrancisco 三藩市

7777 Geary Blvd.,San Francisco, CA 94121

(415)387-5222

  (415)387-3835

150

11

Temple City天普市

9664 E. Broadway, Temple City, CA 91740

(818)2865437


40

12

Toronto多伦多

3988 Midland Ave., Scarborough, Ont. MIV 4S8 Canada

(416)321-0344


110

13

Vancouver温哥华

5880OakSt.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V6M 2V9 Canada

 (604)263-0214


140

 

14

Boston Temple

波士顿

105 Jersey St. Boston,MA 02215

(617)536-5022

(617)424-8933

20

15

Andrews U.安德烈大学

Berrien Springs MI 49104



20

 


目录
收藏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