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中华圣工史(上.下册)
一.出版事业

第三章


各部门、各机构


一出版事业

1·时兆出版社

1903年,米勒耳医师、施列民医师,和他们的夫人,以及两位女护士艾克瑞和辛普生到了中国河南。他们先在罗山工作,后又改至上蔡。他们在上蔡开设了一个小小的印刷所,出版了一种小小的刊物,名为「福音宣报」。米勒耳医师担任主编和发行人,并且带著假办,穿著中式衣服亲自操作。唯一的印刷工人王文田,后来担任时兆报馆印刷厂的厂长多年。

「福音宣报」后来改名为「时兆月报」。当时还发行了一些小册子,劝世文和诗歌等以供佈道之用。这间只有一架手摇印刷机的小小印刷所,一度迁到信阳。米勒耳医师曾经写下这一段经歷说:「当我们决定到中国去的时候,就想要带一架印刷机去,我打算拜访芝加哥的几家印刷厂,看看是否能够得到什麼资助,我拜访的第二家印刷厂,经理答应给我们一台军用简便印刷机,可印12x6时大小纸张,外加一副英文铅字,而且还装箱託运到中国汉口交付。」

米医师他们於1903年11月3日抵达河南新蔡县。第二年正月就到汉口去运回装备,包括印刷机在内,虽然这并不是一架大印刷机,仍旧使他们用两星期才把它从二十哩外的火车站运回家裡。后来又搬到上蔡,决定在那裡建立印刷所。但是拆箱装配机器以后,发现还缺少墨滚和墨盘,经过多次试验,最后用锡纸裹在一根粗铁棒周围,当作墨滚;又用一块涂锌铁皮钉在木板上,作成了很好用的墨盘。但是最后排印的时候又发现从日本购买的三千铅字不够用,因此不得不叫人雕刻木头字来补缺,就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开始印刷单张劝世文。以后又用手工装订了出版的「福音宣报 和一些书籍,成为当时在中国销售最广的基督教书刊。

1907年年鑑上列出了中国印刷所,出版中文刊物「福音宣报」,主编是米勒耳,每户一期,每期十六页,全年售价二角五分,地址中国河南信阳。

1908年中国印刷所的出版委员会为:米勒耳、安得纯、施列民、和禄门、汉谨思。主编仍为米勒耳。同年「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印刷所,迁到上海东餘杭路 626 号。经理兼主编仍是米勒耳,厂长罗伯慈,书记汉谨思,司库文司勒,副编施列民、鄢尔布。

1909年印刷所搬到河南北路600号。「福音宣报」改名为「时兆月报,每期二十页,全年售价三角五分。

1911年改名「时兆报馆」,迁到河南北路宝兴里 731号。由华东区会会长施列民任经理兼主编,嘉华达任厂长兼司库,郭子颖和康盛德任副编。「时兆月报」分别以文理和白话两种版本出版。规定售价全年五角,购五本以上者每本三分半,购廿五本以上者每本三分。美国、加拿大经销指定由「太平洋报馆」代办。

1912年迁至上海寧国路25 号新建厂房,司库改由吴德华担任,郭子颖调回福建,改由席宝琳和康盛德担任副编。

1913年由亚属总会会长鲍特耳为「时兆报馆」董事会主席。有李创错为副编。

1915年起设置一个出版委员会,成员有安理纯、恩帝孙夫人、施列民、康盛德及「时兆月报」编辑。

1916年韩德顺任经理。

1917年董事会主席改由当年亚属总会会长傅尔吞担任。又设置一个管理委员会,由舒雅各任主席,韩德顺任书记。出版委员主席舒雅各。另设两个审读委员会一为白话,一为文理,都由施列民为主席,委员中有一个本国弟兄郭尔康。时兆月报主编舒雅各,「行传录」(后改称「末世牧声」)主编夏楼,亚属总会展望主编蒯思乐夫人。

1918年董事会主席及管理委员会主席都是伊文思。出版委员会主席夏恩乐。审读委员会主席施列民。「时兆月报」主编夏恩乐。

1920年戈而定出任经理。戴礼乐任厂长。傅理文任「时兆月报」主编及出版委员会、美术委员会、审读委员会主席,蒯思乐为副编,左天民为助编。「行传录 主编傅理文,副编左天民。

1921年傅理文离职,由副编及助编负责编辑事务。

1922年韩德顺回来担任经理兼厂长。苏清心担任主编,斐以文及左天民为副编。

1923年怀特担任厂长。这时「时兆月报」全年定价美金一元,每月一本,每本三十二页,单出一种浅文言本,主副编仍旧。「末世牧声」全年定价美金六角,每半月一本,每本三十二页,主编斐以文,副编苏清心,左天民。「安息日学良助」全年定价美金二角五分,每月一本,每本三十二页,主编梁思德,副编夏威尔,李博。

1925年苏醒在「时兆报馆」担任中国基督教育助编。又增出一种「儿童良友」月刊,每本二十四页,全年定价美金二角,由苏清心主编,宓德芬和顏淑斌担任助编。这时审读委员会主席为苏清心,委员有斐以文、刘彭年、左天民、李创猫、史约翰、夏威尔。

1931年「中华总会」成立,「时兆月报」的创办人米勒耳医师担任会长。时兆报馆发展迅速;时兆月报主编李宝贵,副编徐华,斐以文;「末世牧声主编斐以文,副编李宝贵、梅晋良、助编葛肇谔;安息日学良助主编孟恩德,助编刘瑶年、斐以文、吴德夫人、葛肇夸;「中国基督教育」主编梁思德,助编史约翰、夏威尔、李宝贵、斐以文、叶崑冈、孟恩德。「中华总会展望」主编蒯思乐。

1932年曾道纯参加时兆报馆担任「末世牧声」助编。

1934年王文田被正式任命为厂长。司库也第一次由本国人陈道震担任。徐华与李宝贵共同担任「时兆月报」主编。审读委员会也增加了许多中国弟兄:有刘彭年、梅晋良、刘梦如、葛肇谬、邹沛新、陈镜湖、徐华、焦文理、沉绪成。

1935年调韩尚理为「末世牧声」主编。又新成立书籍编辑部,以韩尚理为主编,梅晋良、徐华为副编。

1936年许好威由「中华三育研究社」调来担任经理。新任中华总会会长季富德为董事会主席。「时兆报馆办公楼拆除重建。贾寿志赴「美国太平洋报馆」学习工厂管理及先进技术。

1937年罗威代替史约翰担任中华总会书报部干事,史约翰调任「时兆报馆」书籍主编,「时兆月报」主编及「末世牧声」副编。单英民调任「时兆月报副编。鄢惠英为「安息日学良助」助编。贾寿志自美回国,协助厂务。这一年「时兆月报」订户已超过十万。七七事变以后,风闻日军将攻打上海,「中华总会」及「时兆报馆」遂租赁大世界寧商总会第二层楼为两单位职工及家属避难之用。不料8月13日下午,大世界遭到轰炸,报馆职工家属亲友有三人死亡,数人受伤。因此报馆当局决定当晚由经理许好威与司库陈道震发款给外地工人返乡,部份行政人员及编辑人员则迁至香港,假皇后大道中京都大饭店办公,继续编辑出版「时兆月报」与「末世牧声」,委託私商印刷厂代印,发行邮寄全国各地。

当时「时兆月报 编辑为单英民;「末世牧声 编辑葛肇、蔡书神;校对蒋文泉,翻译夏咏华,美术徐则达,发行生汪松涛。

1938年11月底迁回上海寧国路。

1938年「中华总会会长柏仁生为董事会主席。

1939年巴文宝为董事会主席。李承璋为代经理兼司库。贾寿志厂长,陆续召回工人重行开工。这一年时兆报馆办公新楼落成。「时兆月报」主编史约翰、徐华;副编单英民。「末世牧声」主编史觉伦,副编徐华、葛肇谔、史约翰、梁思德。书籍主编史约翰,副编徐华,葛肇谬。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兆报馆」被封,职工大部份被遣散故里。当时寧国路506号「中华总会」办公大楼,515 号「时兆报馆」办公大楼及工厂,以及458弄内「远东中学」均被日军佔用,工厂印刷机器及器材被迁移。少数「中华总会」办公人员及「时兆报馆 编辑和发行人员,迁到寧国路458弄50号继续工作。印刷任务委託许昌路华文印刷厂代印。如此维持到1942年年底,经费和纸张日趋困难,上海的编辑印刷逐告停顿,由「重庆时兆报馆」继续担任文字佈道之重任。

19 42年重庆临时中华总会成立,由罗威担任会长,爱培尔担任书记兼司库。决定在重庆建立「时兆报馆」,编辑部设在大溪沟「中华总会」内,由蔡书神担任「末世牧声」主编,苏醒担任「时兆月报」主编,曹灵从为翻译及助编。工厂设在磁器口松堡,利用原「华西三育研究社」印刷部,增建厂房,添置器材,扩建而成。柯百理担任经理,杨忠培担任副经理,汪先桐担任司库,王文田担任厂长。又从上海调吴孝真、汪松涛、申斯达、刘鸿远,郭清洲等前来担任各部领工及技术工作。工人则除少数长工外,均由中三社学生以半工担任。

第二年改由简墨士任经理,增聘「中三社」毕业生参加工作,如冯照英管理电机,鄢宝英担任经理秘书,李明道担任厂长秘书,洪声璜担任会计员,黄和平担任材料员,李仁义担任校对等。「时兆月报」重庆版第一期只印五千份,以后逐渐增加,曾达五万餘份。每年暑期,「中三社」学生有数十人参加短期文字佈道工作,足跡遍及后方各省市乡镇,为「时兆月报」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驻守上海的「时兆报馆」全人,遂与佔用寧国路本会房產的日海军司令部交涉,索回「时兆报馆」钥匙,以及各种机器调发清单,向各厂分别讨回。重庆印刷的「时兆月报,由於纸张油墨及印刷机的关系,印刷质素未能令人满意。最后一期的封面由上海印好运来,当时适値沉绪成牧师由上海返回重庆,随身携带数万份道林纸精印的「时兆月报」封面。半路幸逢美军炮艇顺路送到目的地,及时装订寄发订户。

「重庆时兆报馆 宣告结束,职工及家属分批撤回上海,印刷厂移交「三育神学院上海方面则由厂长贾寿志负责,召回以前解散的印刷厂职工,恢复印刷工作。此时许衍谨为代经理,汪先桐为司库,洪声璜为会计员;编辑部方面,徐华为总编辑,编辑有蒋文泉、徐则达、史约翰、单英民、苏醒。

1947年全球总会派来大批西教士:「中华总会」会长柏仁生兼任「时兆报馆」董事会主席,新委席尔为经理。并从美国带来摺页机、三面切书刀、全张自动印报机,长臂钉杂誌等新式机件,充实了报馆的设备。同时并在上海寧国路458弄内添建职工住宅。

「时兆报馆」对外销售的出版物,除了「时兆月报」以外,还有各种书籍。例如到新疆作文字佈道的先烈曾湘甫、白金盐,当年销售的书就有「世界的希望」和「延年盆寿」两本精装书。「延年益寿」为施列民医师用文言文书写,畅销多年。后来为米勒耳医师用白话文书写的「健康生活」所取代。至於平装本的小书则多至不胜枚举,其中畅销的有戴乐尔著,梅晋良译的「慈母心」,刘瑶年译的「我们来讲故事」,以及「圣经垄奇,「纸烟与你,和后期顾长声译的「原子弹与世界末日」与「歷史的末页等。

对内的出版物,除了「末世牧声和「安息日学学课」,「安息日学良助,和「圣工季刊」等定期刊物以外,还有各年级学生的圣经课本如「耶稣的生平、「基督传」、「圣道纲要」等,总会书报干事史约翰写了一本「书报推销法,用为各学校九年级的教材,以培养新的文字佈道事。教会崇拜用的「讚美诗」也由「时兆报馆」印刷发行,旧版为215首,1937年出版的新版为288首。中华总会教育部曾编写了一本「少年团团员手册,也在三十年代由报馆出版发行。

至於怀师母的著作,前后翻译出版的有「拾级就主、]「万事元始]「传道良助、]「证言卷九、]「教育论、]「服务真詮,]等。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佈道单张小册,由著名佈道家姜从光、孟昭义等牧师编写,印刷出版存库,供各地教会选用。

「时兆报馆 早年书刊美工由宓肇基担任。中期继任者黄耀初擅长工笔画,因此当时书刊插图以线条细腻和形象肖真见长。1936年徐则达继任美工,风格变为以西洋画法为主,根据书刊插图要求选用油书、水彩、水粉、炭粉、铅笔等各画种。印刷製版方面,也兼用铜锌版和三色胶印,使得「时兆月报」和各种书刊的封面和插页,更加绚丽多彩。但在「重庆时兆报馆 时期,印刷条件较差,「时兆月报」幸得柯百理和简墨士经理向「美国驻华大使馆」,商借到新闻塑料印版若干,用为每期封面及封底,倒也甚受欢迎。

「时兆报馆」编辑部自成系统,由总编辑负责,下有「时兆月报」编辑、「末世牧声」编辑、书籍编辑、翻译、美术编辑、校对、图书室管理员。经理之下,有司库及会计员,书库管理员,书刊营业部,发报部,装运部。厂长之下,则有纸库、铅版部、排字部、印刷部、装钉部。各区会设有书刊发行所,负责将各地教会及书报员交来订单及款项交付给「时兆报馆。外国凡华侨居住较多的地方,也常有订单送来。

书刊营业部计算价格开列账单,由书库提出书本交装运部打包或装箱,送邮局或托运公司寄出。期刊订单先由发报部将姓名住址印好全年的封袋,按月抽出应寄送的封袋,交装运部装袋寄送。「时兆报馆 有道奇车一辆,经常满载真理书报,从寧国路开往市内「上海邮政总局」交寄书刊。

19 48年李素良来「时兆报馆」担任司库。同年「中华总会」为应付时局变化,开始準备撤退事宜。1949年在香港英皇道395号设立「时兆报馆」香港办事处,席尔为总经理,狄思白为经理兼司库、林尧喜、蔡书神、彭柱为编辑,计划出版「香港版时兆月报」。上海方面,总经理仍为席尔,经理为徐华,副经理兼司库为李素良。总编辑徐华,美术徐则达,「末世牧声」蒋文泉,「时兆月报 单英民,书籍顾长声,翻译金昌钦、沉斌仁、校对刘汉祥、汪松涛、图书管理员林建英。

58.jpg

不同年代的时兆出版社

AA.jpg

福音宣报     后改名为时兆月报

60.jpg

行傅录      后改名为末世牧声

61.jpg

河南上蔡    弥勒耳和印刷所


2·重庆时兆报馆厂务概况

汪松涛  王文田


自从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上海时兆报馆」被敌人封闭,真理书报来源即告断绝,因此大后方同道在精神方面失去连繫,为增加同道灵性并报告各处教会圣工之消息起见,中华总会於1942年7月首先将「末世牧声」在重庆复刊,由爱培尔主编,「西三社印刷部」承印,按期分发各地教会,全球总会为复兴书报工作,特电拨互款作为报馆基金,中华总会於敬领之餘,即计划进行事宜,乃於10月1日接收西三社印刷部,一面增建厂房,添置设备,一面继续各种刊物之发行。

本馆组织如下:

董事会 行政会

经理室:人事 定单 探购 交通船 伙食团 内外事务等

会计室:账务  出纳  营业供应  材料核算工号等

编辑室:时兆月报  末世牧声  学课  季刊 校对等

工务处:排字部  铅版组  镇字组  印刷组  装订组  切纸组  电机组 修理组

联络各部工作之进行

发行部:定户编次 收发印刷零件  签送发行 封发邮袋等

从以上组织看来,虽然馆址不大,而各部门组织则无不应有尽有,正所谓:「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也。」本馆员工人数约有七十餘位,其中五分之三是三育神学院及西三社学生,五分之一是长工,五分之一是职员。学生每日上下午换班工作,报馆员工及学生合作精神甚佳,同心协力以文字宣传福音,工作学生包括全国各地,他们对於印刷方面,都受相当之训练,报馆亦获得彼等之帮助,并表现互助之精神,在下谨向学校当局表示谢意。

三年内计增加建筑物如下;员工住宅四座,电机房一幢发行部一幢,铅版机一幢,涛字机一幢,烧胶,木工及木炭房一幢。

三年内计添置设备如下:对开印刷机两部,一号圆盘机一部,新五号铜模一副,老五号铜模一副,镇字机一架,新老五号字盒各一副,铅版机一部,纸型机一架,饱字机一架,切铅条刀一架,印地名手摇机一架,修理组用具全套,动力引擎两部,马达一部,新式木炭炉一个。

自从有发电机装置以后,日间供给厂内动力印刷刊物,而夜晚则使松堡全山大放光明。未有电灯以前,学校的学生面对油灯、蜡烛或电石灯读书自修,这对於青年学生的目力大有妨碍,而且室内空气亦被油灯所污,自有电灯以后,学生自修及各家庭无不称便,此乃本馆之小小贡献也。

回想当年,时兆月报重庆版复刊号第一期只印五千份,以后逐渐增加,本馆在社会方面,博得好评,盖本馆具有四十年之悠久歷史,为宣传真理之喉舌,销路日增,曾达五万餘份,后因战区扩大,以致邮路被阻,而仍能保持三万餘份,同人等甚为感奋。

过去三年在苏牧师、蔡教士二位主编「时兆月报」与「末世牧声」,表面上是唱双簧,实在内裡唱独脚戏,委实煞费苦心,又有柯经理简经理两位惨淡经营,尤以简牧师年来之努力,劳苦功高,值得钦佩!再有汪会计出任财政,在此物价日涨夜大声中,本馆之经济无虞缺乏,一方亦总会之週转,一方由汪会计之能开源节流之所致,还有上海报馆老同事如吴孝真、黄耀初、刘鸿远、郭清洲、申斯达等几位先生都担任本馆各部重要职务,驾轻就熟,为报馆贡献大。冯照英先生管理电机,李仁义先生充任校对,洪声璜与黄和平二位女士分任账务及材料供应,无不克尽厥职,可谓人与事打成一片,所抱歉者,因印刷机多系土製,又用土纸,桐油及烟灰油墨,因此出品方面也有些土头土脑而未能令人满意,但在大后方印刷方面,本馆力求改进,本馆之设备及出品在抗战时期与外界比较,并不算落后也。

排字部与装钉部设在楼上,夏日炎炎,火伞高张,在彼工作之人员,如处蒸笼,尤以装钉部之女同学,无不热得头昏脑涨,多呼吃不消也,而仍勉强工作,吃苦之精神,得未曾有。

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本馆各部之设备,虽略具规模,但都因陋就简,多系代替品,如木条代铅条,验水代火油,浆糊代铜丝···真是不胜其代也。

末了,本馆过去三年能有今日之成绩,应当感谢上帝之赐福,以及诸位同道之襄助也,而今报馆复员伊始,设备方面,已蒙全球总会概允,一律现代化,愿上帝赐福上海时兆报馆,多刊真理书报,犹如秋日落叶,遍佈中华大地每个角落,完成以文字宣传三天使警告之伟大使命,是所至涛。(原载1946年第七期末世牧声)

重庆时兆报馆在松堡所完成的歷史任务,由本文可见一斑。「重庆时兆报馆,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基干,(如原西三社社长柯百理担任经理,事务主任杨忠培担任副经理,工厂主任王文田担任厂长,美术教师黄耀初担任绘图)再从上海调来管理和技术人才,以中三社学生为基本工人(半工半读),招收少数长工,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创办、发展、结束复员三个时期,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参与了报馆的劳动,很多同学在暑假出外做文字佈道工作,获得奖学金支付学费,报馆和学校相依为命,紧密团结,互相支持,度过万难,胜利后先后迁回上海和桥头,相信在「忆松堡」登载此文,一定会唤起同学们的更多回忆。

1950年香港办事处结束,徐华任「中华总会」会长,李素良担任总经理,调庚崑麟为司库。同年夏,「中华总会」盐於「时兆报馆」工人对经理李素良,厂长贾寿志意见甚多,改委沉绪成为经理,汪松涛为厂长,以冀平息工人情绪。但实际上控诉革新已成定局,任何改良均无济於事。「中华总会」结束后,「时兆报馆」由工人管理委员会管理,至1953年为「华东新闻出版事业局」接管。(编者按)

62.jpg

1950年  时兆报馆同仁欢送思约翰及罗威夫妇

前排为:单英民、庚崑麟、李素良夫妇、史约翰夫妇、罗威夫妇、贾寿志夫妇、江杨涛、宗希凤

目录
收藏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