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教育论
第三十四章 训练
训练、劝勉、鼓励、恒久忍耐
 
  儿童首先需要学习的教训之一就是顺从。在他成长到明白事理之前,就要教导他顺从。要温柔耐心地帮助他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防止以后意志与权威的冲突。这些冲突会造成儿童对父母和教师的疏远和敌意,往往导致他抵制人间和上帝的一切权威。{Ed 287.1}
 
  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自治。要培养他自力更生和克己自制。儿童一到懂事的时候,他的理智就要用在顺从的一边。他所受的一切教育,都要说明顺从是公正合理的。要帮助他认识到凡事都有规则;悖逆至终会导致灾难和痛苦。当上帝说“你不可”的时候,祂是凭着爱心警告我们悖逆的后果,要救我们脱离伤害和损失。{Ed 287.2}
 
  要帮助儿童看出父母和教师是上帝的代表,他们既顺从上帝,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定的规则也是属于上帝的。儿童要顺从父母和教师。父母和教师则要顺从上帝。{Ed 287.3}
 
  父母和教师要研究如何指导儿童成长,而不要用过度的控制来阻碍它。过分约束与毫无约束一样有害。强迫儿童服从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儿童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强迫也许可以得到外表的服从,但结果却使许多儿童悖逆的决心更大。即使父母和教师实现了他们所希望的控制,结果对于儿童却同样有害。管教智力成熟的人与训练不会说话的牲畜不同。对于牲畜,只须教它顺服主人就行了。主人就是它的思想、判断和意志。有时人用这种方法训练儿童,结果把他们培养成机器人。他们的思想、意志和良心都受别人控制。上帝的旨意不是要人受这样的控制。凡削弱或摧残个性的人,个人必须承担后果不良的责任。儿童在权威之下,也许会表现得像训练有素的士兵,然而一旦约束中止,品格上就必显出缺乏力量和刚强。青年人既没有学会自制,除了父母和教师的要求之外,就不知道其他的约束了。一旦失去了管束,他就不知道怎样运用他的自由,往往沦落到自我放纵,导致灭亡。{Ed 288.1}
 
  有些学生的意志比其他学生更难降服,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使他的要求易于顺从。意志要受到指导和陶冶,不应被忽视或压制。要保持意志的力量;因为在人生的战争中需要它。{Ed 288.2}
 
  要让每一个儿童明白意志的真正力量。要引导他看出这个恩赐包含多么重大的责任!意志是人本性中控制的力量,是决定或选择的能力。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都有选择正义的能力。在人生的一切经验中,上帝对我们说:“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书24:15)。每一个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意志归依上帝的旨意,选择顺从祂,并藉着与神圣的能力联络而使自己站在不能被迫作恶的立场上。每一个青年、每一个儿童都能藉着上帝的帮助,造就正直的品格,度有益的人生。{Ed 289.1}
 
  凡根据这种指示训练儿童自制的父母或教师,是最有效和永久成功的。在浅薄的人看来,他的工作似乎没有最大的成果,在价值上比不上那些以绝对的权威控制儿童思想意志的人。但经过若干年之后,更好的训练方法就会显示出结果来。{Ed 289.2}
 
  智慧的教育者在对待学生的时候,必设法鼓励他们的信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信任青少年对他们是有好处的。许多人,甚至小孩子,也很看重名誉,希望得到信任和尊重。这是他们的权利。不应让他们觉得自己出入必须受到监视。怀疑会令人气馁,造成所欲防止的祸害。与学生接触的教师,不会不断地监视学生,似乎他们有什么可疑的罪恶,反而会看出那不安之心的活动,设法施加影响抵制罪恶。要使青年人觉得自己受到了信任。几乎没有人不愿意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Ed 289.3}
 
  根据这个原则,要求胜过命令。凡这样接到要求的人,有机会证明自己是忠于正义原则的。他的顺从是出于自愿,而不是因为强迫。{Ed 290.1}
 
  管理学校的规则,应尽可能代表学校的声音。要把涉及这些规则的每一条原则告诉学生,使他明白其公正性。这样,他就会觉得有责任确保顺从他自己所协助制定的规则了。{Ed 290.2}
 
  规则不宜过多,还要慎加考虑。一经制定,就当实施。凡不可能改变的事,人心会学会认可和适应。但是姑息的可能性会引起欲望、企图和犹豫,结果便是不安、易怒和悖逆。{Ed 290.3}
 
  要说明上帝的政权是不与罪恶妥协的。家庭或学校都不可容忍悖逆的行为。凡牵挂所照顾之儿童福利的父母或教师,决不可与藐视权威、找借口规避顺从的倔强固执相妥协。对犯错的人敷衍了事,企图用好话和贿赂争得顺从,最终得非所望,这不是出于爱心,而是情感用事。{Ed 290.4}
 
  “愚妄人犯罪,以为戏耍”(箴14:9)。我们应当谨防将罪当作小事。罪在犯错者身上的势力是极可怕的。“恶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恶如绳索缠绕”(箴5:22)。听任青少年受恶习的奴役,是对他们犯下的最大罪行。{Ed 291.1}
 
  青年天性爱好自由。他们渴望自由。但要让他们明白:惟有顺从上帝的律法,才能享受这些无可估价的福气。上帝的律法是真自由的捍卫者,能指出和阻止使人堕落为奴的事;所以对于服从的人,它能抵御罪恶的权势。{Ed 291.2}
 
  诗人说:“我要自由而行,因我素来考究祢的训词。”“祢的法度是我所喜乐的,是我的谋士”(诗119:45,24)。{Ed 291.3}
 
  我们在努力纠正罪恶的时候,要谨防吹毛求疵或指责别人的倾向。持续的责难会使人惶惑,起不了改革的作用。对于许多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最敏感的人,冷漠批评的气氛是极其有害的。花朵在暴风的摧残之下是不会开放的。{Ed 291.4}
 
  一个儿童常常为某项特殊的过错而受到责备,就会把这项过错看作自己的癖性,认为是无法纠正的。这样,他就会灰心失望,而这种灰心失望往往以冷漠和骄横作为掩饰的。{Ed 291.5}
 
  只有引导犯错误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愿改正错误的时候,责备的真正目的才算达到。做到这一步以后,要向他指出赦罪和能力的泉源。要设法保护他的自尊心,并鼓起他的勇气和希望。{Ed 291.6}
 
  这是交托给人类最细致最艰难的工作,需要最缜密的机智,最敏锐的感情,对人性的熟悉,天赋的信心与忍耐,乐意工作、警醒和等待。没有什么工作比这更重要的了。{Ed 292.1}
 
  凡希望管理别人的人,必须先管好自己。对青少年感情用事,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父母或教师在失去耐心、有可能出言不慎时,要保持沉默。在沉默中有奇妙的能力。{Ed 292.2}
 
  教师必然会遇到性情乖僻、冷漠固执的学生。在对待他们的时候,他绝不可忘记自己也曾是需要管教的儿童。虽然他如今在年龄、教育和经验上占有优势,但仍经常犯错,仍需怜悯与宽容。他在训练青年的时候,要想到他所接触的人,有与他一样作恶的倾向。他们几乎每一件事都需要学习。有些人的学习要比别人困难得多。他要耐心对待迟钝的学生,不斥责他的愚笨,而要千方百计地鼓励他。对于易受感动、神经过敏的学生,他要非常温和地对待。他既感到自己的不完全,就当时常对同样与困难搏斗的人表现出同情和忍耐。{Ed 292.3}
 
  救主的规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6:31),也当作为训练青少年之人的规则。他们是上帝家里年幼的成员,与我们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对最迟钝、最年幼、最浮躁、甚至是妄行叛逆的人,都要恪守基督的规则。{Ed 292.4}
 
  这条规则能使教师尽量不公开学生的过错。他要设法避免在他人面前责罚学生。在一切纠正的方法用尽之前,他不可开除学生。但及至学生自己显然得不到什么益处,他的违抗和蔑视权威会造成学校管理的颠覆,他的影响污染了其他人的时候,就不得不开除他。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当众开除的羞辱,会导致他们铤而走险,以致毁灭。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开除不可避免,也不要当众宣布。教师要通过与父母商量配合,私下安排学生退学。{Ed 293.1}
 
  在这对于青年特别危险的时代,到处都有试探包围他们。青年容易随波逐流,所以要尽最大的努力抵制这股潮流。每一所学校都要成为受试探青年的“逃城”,使他们的愚昧在那里得到耐心与智慧的处理。凡明白自己责任的教师,必从自己内心和生活中杜绝凡阻碍他们有效处理顽梗悖逆之人的事物。他们说话必须始终以仁爱与温柔,忍耐与自制为法则。怜悯与同情要与公义相结合。在需要责备的时候,他们的话语要谦逊而不夸张。他们必须温柔地向犯错的人指出错误,帮助他改正。每一位真正的教师都要认识到,万一他错了,也要错在过宽,而不是错在过严。{Ed 293.2}
 
  许多被认为是怙恶不悛的青年,内心其实不像外表那样的顽固。许多被认为是没有希望的人,可以通过智慧的训练予以纠正。这些人往往最容易接受仁爱的感化。教师要设法赢得受试探之人的信任,发现和培养他品格上的优点。这样往往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他的错误。{Ed 294.1}
 
  神圣的教师容忍犯错之人一切的任性。祂的爱不会冷淡。祂不停地努力争取他们。祂伸出圣手,等着欢迎犯错的、叛逆的、甚至背道的人。祂同情遭亏待之儿童的无助。人类痛苦的呼声,祂决不会听不到。虽然人人在祂看来都是宝贵的,但那卤莽、乖僻和倔强的性情,最受祂的同情与爱怜,因为祂追溯因果的关系。那些最容易受试探犯错误的人,祂最牵挂。{Ed 294.2}
 
  每一位父母和教师都应具备救主的性情,将受苦受难受试探之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来5:2)。耶稣对待我们,远超过我们所配得的。祂怎样对待我们,我们也当照样对待他人。父母或教师的做法如果不像救主在同样的境况中所做的那样,就不算是合理的。{Ed 294.3}
 
应付生活的训练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训练之外,人人都要应付生活的严格训练。如何聪明地应付这种训练,是要向每一个青少年说明的功课。上帝固然爱我们,为我们的幸福而努力,况且祂的律法若始终被人遵守,我们就绝不会知道何为苦难。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因着犯罪的结果,痛苦、烦恼和重担就临到每一个人。我们如果教导青少年勇敢地面对这些烦恼和重担,就能使他们终身获益。我们虽然要同情他们,但不可因此而养成他们的自怜之心。他们需要得到激励和加强,而不是削弱。{Ed 295.1}
 
  要教导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阅兵场,而是战场。人人都如精兵,蒙召忍受艰难。他们当刚强作大丈夫。要教导他们:品格的真正考验,在于是否愿意担负重担,赴汤蹈火,从事需要做的工作,纵使这种工作不能带来属世的奖赏或酬劳。{Ed 295.2}
 
  对待考验的正确方法,不是设法躲避,而是将它改变。这种做法适应于早期和后期的一切训练。疏忽儿童的早期训练,加强了他们的不良倾向,使他们以后更难教育,并使训练成了痛苦的过程。训练对于低劣的本性一定是痛苦的,因它与本性的愿望和倾向相抵触。但在更高的喜乐中,这种痛苦就不足介意了。{Ed 295.3}
 
  要教导青少年明白,每一个错误,每一次过失,每一件困难,一经克服,就成了达到更高尚更美好境地的踏脚石。凡不枉此生的人,都是藉着这种经验成功的。
 
  “伟人攀临之高峰,
   原不能一蹴而登;
   在同伴沉睡之夜,
   他们却奋力上进!”
 
  “保持良善戒骄盈,
   战胜随时的不幸;
   斩绝百般的欲情,
   仍驾着风尘上升。”
 
  “一切平凡的事情,
周而复始天天临,
不管是欢乐怨愤,
   皆使人级级高升。”——朗费罗《奥古斯丁之梯》{Ed 296.1}
 
  “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我们放弃自私的愿望和倾向,就是放弃无价值而暂时的东西,来换取宝贵而永恒的东西。这不是牺牲,而是无穷的利益。{Ed 296.2}
 
  “求得更好”乃是教育的口号,也是一切真实生活的法则。基督不论要我们放弃什么,祂总是赐下更好的东西来代替。青年人往往喜欢一些表面上并不坏,却不符合最高利益的事物、追求和娱乐。这些东西会使我们的生活偏离最高尚的目标。专横的方法或直接的指责或许不能使这些青年放弃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要引导他们关注比炫耀、野心或放纵更好的事物。要使他们与更真实的美、更高尚的原则和更高贵的人生接触。要引导他们仰望那位“全然可爱”的主。人一旦注视祂,生活就有了中心。青年的热忱、慷慨献身和激情,就有了真正的对象。责任变为欢悦,牺牲变为快乐。尊荣基督,效法祂的样榜样,为祂作工,成了人生的最高愿望和最大喜乐。{Ed 296.3}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5:14)。{Ed 297.1}
目录
收藏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