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在床上做梦,见了脑中的异象,就记录这梦,述说其中的大意。

2但以理说:“我夜里见异象,看见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之上。

3有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形状各有不同,

4头一个像狮子,有鹰的翅膀。我正观看的时候,兽的翅膀被拔去,兽从地上得立起来,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

5又有一兽如熊,就是第二兽,旁跨而坐,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有吩咐这兽的说:‘起来吞吃多肉。’

6此后我观看,又有一兽如豹,背上有鸟的四个翅膀;这兽有四个头,又得了权柄。

7其后,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第四兽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这兽与前三兽大不相同,头有十角。

8我正观看这些角,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这角前,连根被它拔出来。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

9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

10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11那时我观看,见那兽因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被杀,身体损坏,扔在火中焚烧。

12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仍存留,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13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14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15至于我但以理,我的灵在我里面愁烦,我脑中的异象使我惊惶。

16我就近一位侍立者,问他这一切的真情。他就告诉我,将那事的讲解给我说明:

17‘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18然而,至高者的圣民,必要得国享受,直到永永远远。’

19那时我愿知道第四兽的真情,它为何与那三兽的真情大不相同,甚是可怕,有铁牙铜爪,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

20头有十角和那另长的一角,在这角前有三角被它打落。这角有眼,有说夸大话的口,形状强横,过于它的同类。

21我观看,见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

22直到亘古常在者来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圣民得国的时候就到了。

23那侍立者这样说:‘第四兽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国,与一切国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

24至于那十角,就是从这国中必兴起的十王,后来又兴起一王,与先前的不同,他必制伏三王。

25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

26然而,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他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

27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的国是永远的,一切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28那事至此完毕。至于我但以理,心中甚是惊惶,脸色也改变了,却将那事存记在心。”

提要: 1 但以理有关四兽的异象。9 上帝之国的异象。15 异象的解释。


1 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在床上做梦,见了脑中的异象,就记录这梦,述说其中的大意。

【本会注释】

伯沙撒元年。必须指出,但以理并没有严格按时间的顺序来安排书中的材料。《但以理书》第5,6章的事件发生在第7章以后,但作者无疑是为了保持叙史的连续性,才把《但以理书》第1-6章的史实都放在一起。关于伯沙撒在历史中的身份和地位,见第5章补充注释。

作梦。耶和华在梦中赐给但以理有关世界将来历史的画面。

《但以理书》第7章的预言所覆盖的历史基本上与《但以理书》第2章的梦相同。两章都是从先知的时代一直延伸到上帝之国的建立。尼布甲尼撒所看见的世界霸国是用金属的巨像来代表的。在但以理的异像中,它们则是用兽和角来代表的。但以理还看到了与上帝子民的经历以及上帝计划的运行有关的历史画面。第2章主要涉及政治问题。主要是为了指教尼布甲尼撒,争取他配合上帝的计划(见但2:1注释)。那个预言的主题不是上帝的子民与变幻不穷的政治局面的关系。《但以理书》第7章的预言和《但以理书》其余部分的预言,都是特为上帝的子民而赐下的,目的是让他们明白自己在上帝历代计划中的地位。圣灵预示今后事件的背景是基督与撒但之间的大斗争。预言揭露了人类的大敌消灭“圣民”的努力,并保证真理的最后胜利。

就记录。以便为将来的世代保存起来。

其中的大意。亚兰语是re'sh,意为“头”或“开始”。最早的希腊语译本是eis kephalaia logōn,意为“概要”。这句话显然是指但以理记录了梦的主要内容。埃利希将之译为“重要细节”。


2 但以理说:我夜里见异象,看见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之上。

【本会注释】

风。亚兰语是ruach,相当于希伯来语ruach,有多种含义,如“气”(耶2:24译为“风”),“气味”(伯19:17),人的“灵”(诗32:2),上帝的“灵”(诗51:12)和“风”(出10:13),还寓指空幻的事(耶5:13)。该词用在异象中时,如在本节里,似乎是代表某种形式的活动或能力,其具体形式要依据上下文来决定。例如,以西结异象中使枯骨复兴的“风”,代表上帝使死气沉沉的以色列国复兴的能力(结37:9-14)。本节刮在大海上,使四大兽或四个帝国兴起的“风”,代表了形成那段历史的外交,军事,政治等运动。

来自东南西北的“四风”无疑代表世界各地的政治活动(耶49:36;参但8:8;11:4;亚2:6;6:5,旁注)。

陡起。亚兰语为guach,意为“掀起”。该动词形式表示持续的动作。

大海。不是指具体的海域,如地中海。海在这里象征世界各国──各世代人类的“大海”(见启17:15;参赛17:12;耶46:7)。


3 有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形状各有不同:

【本会注释】

四个大兽。这个表号的意义不需要猜测。根据第17节,四个兽代表“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七十士译本,迪奥多蒂翁译本和武加大译本将“王”译为“国”。第23节明确指出第四兽就是“第四国”(第23节)。人们普遍认同这四个兽就是《但以理书》第2章的金属人像所代表的四个世界霸国。

上来。上述的世界霸国不是同时掌权,而是相继登场的。

不同。这里所提到的差异曾用不同的金属来代表(但2:38-40)。


4 头一个象狮子,有鹰的翅膀;我正观看的时候,兽的翅膀被拔去,兽从地上得立起来,用两脚站立,象人一样,又得了人心。

【本会注释】

狮子有鹰的翅膀。正是象征巴比伦。在巴比伦的艺术品上有带翅膀的狮子。常见的图案是狮子与鹰的结合。更多的是狮子带着鹰的翅膀,有时是带着鹰的爪或喙。类似的图案还有鹰带着狮子的头。带翅膀的狮子经常被描绘为与巴比伦的保护神马杜克搏斗的一种兽。关于狮和鹰的结合,见S·H·朗登《闪族神话》(“各民族的神话”,第13卷)第118,277-282页,《SDA圣经注释》本卷第106页图51(带翅膀的狮子)和第116,117页插图(狮头的鹰);见L·E·弗鲁姆《我们祖先的预言信仰》第一册第50,52页中巴比伦和亚述各种兽的组合图。

其他先知也用类似的形像来指尼布甲尼撒王(耶4:7;耶50:17,44;哀4:19;结17:3,12;哈1:8)。狮子作为百兽之王,鹰作为百鸟之王,正好代表鼎盛时期的巴比伦帝国。狮子以其力量著称。鹰则以飞行的能力和范围而闻名。尼布甲尼撒的权势不仅控制着巴比伦,而且波及地中海到波斯湾,从小亚细亚直到埃及。因此,用带着鹰翅膀的狮子来象征巴比伦的权势是很恰当的。

被拔去。狮子不能再象鹰一样飞着扑向其猎物。这无疑是指巴比伦软弱的统治者继承尼布甲尼撒为王的时候。巴比伦在这些国王的统治下失去了荣耀和权势。有人认为这也可能是指尼布甲尼撒的后期,七年时间被剥夺了权势和理智(但4:31-33)。

得立起来。狮子象人一样站立,表明狮子特性的丧失。

人心。英王理查一世的外号是“狮心王”,形容他非凡的勇气和胆量。反之,“人心”的狮子则象征懦弱和胆怯。巴比伦在日趋衰落的年岁中因富裕和奢侈而虚弱不堪,成为玛代波斯国的掠物。

有人认为“人心”指巴比伦国王丧失贪婪和凶残的动物特性,有了人性。这可以指经过屈辱之后的尼布甲尼撒,但不适合指王国的末年。


5 又有一兽如熊,就是第二兽,旁跨而坐,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有吩咐这兽的说:“起来吞吃多肉。”

【本会注释】

熊。指波斯或玛代波斯帝国,相当于大像的银胸(见但2:39注释)。正如银子比不上金子,熊至少在某些方面也比不上狮子。但熊既残酷又贪婪。这是赛13:17,18所描述玛代人的特征。

旁跨。圣经(第16节)没有解释异象的这一特征。参照但8:3,20,这似乎指该王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玛代人和波斯人。这个联合帝国征服巴比伦后过了几年,波斯人占了优势(见但2:39注释)。

三根肋骨。圣经在解释的时候没有提到这三根肋骨(第17-27节),但许多注释家认为它们指玛代波斯帝国所征服的三个主要势力──吕底亚,巴比伦和埃及(见赛41:6注释)。

有吩咐这兽的说。没有指出说话者的身份。


6 此后我观看,又有一兽如豹,背上有鸟的四个翅膀;这兽有四个头,又得了权柄。

【本会注释】

如豹。豹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以动作迅速和敏捷而著称(见哈1:8;参何13:7)。

但8:21指出接续波斯帝国的势力是“希腊”。这不是古典时期的希腊,因为那是在波斯帝国崩溃之前。《但以理书》的“希腊”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半希腊马其顿帝国(见但2:39注释)。该国开始了所谓的希腊化时期。直到亚历山大的时代,才算有了希腊帝国的“头一王”(但8:21)。他“执掌大权”,是“一个勇敢的王”(但11:3)。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6年继承了马其顿的王位。马其顿是希腊边境北部的一个半希腊国家。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已于公元前338年统一了希腊的大部分城邦。亚历山大通过镇压希腊和色雷斯的起义而证明了自己的勇气。亚历山大恢复了本国的秩序以后,就着手出征波斯帝国。这是他从他父亲那里所继承的野心。这位年轻的国王实行他计划的动机,包括个人的野心,经济扩张的需要,传播希腊文化的愿望,以及希腊人与波斯人的宿怨。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仅率三万五千人,七十他连得钱币,和仅够一个月的物资渡过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进入波斯领土。这次远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第一次是在格拉尼卡斯;次年是在伊苏斯,再次年是在推罗。亚历山大在经过巴勒斯坦时征服了加扎,然后没有受到抵抗就进入了埃及。公元前331年,他在埃及建造了亚历山大城。他宣称自己是法老的继承人。他的军队把他当作神来拥戴。当他那年再次出征时,就率军指向波斯帝国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人在底格里斯河与大萨伯河交会处以东的阿比拉附近进行抵抗。但他们的军队被打败溃散。世界最大帝国的惊人财富就向年仅25岁的年轻国王敞开了。

亚历山大对他的帝国进行了初步的组织以后,就挥师向北和向东。他于公元前329年夺取了马拉坎达,即现在土耳其斯坦的撒马尔罕。两年以后,他入侵印度的西北部。但越过印度河不久,他的军队就拒绝继续前进了。他只好屈从了他们。回到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后,亚历山大面临了组织其领土行政管理的繁重工作。他于公元前323年定都于巴比伦城。那里仍保留着尼布甲尼撒时代的辉煌。同年在一次暴饮之后,亚历山大病倒并死于疟疾。

鸟的四个翅膀。豹虽然行动迅速,但它自身的敏捷似乎仍不足以描绘亚历山大远征的惊人速度。异象中的豹长着翅膀,不止两个,而是四个,表示极快的速度。正好比喻亚历山大及其马其顿军队闪电般的速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扩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在古代,没有任何其他的军队能够如此大规模而如此成功地迅速推进。

四个头。显然相当于公山羊的四个角,代表控制亚历山大快速占领之国土的四个王国(后来减少为三个国,见但8:8,20-22注释)。但是在一段时期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将军们曾试图即使不在事实上,也是在名义上保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统一。亚历山大未能就王位的继承作出安排就去世了。他软弱无能的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以及后来他的遗腹子亚历山大,都是在这个或那个将军摄政下的傀儡国王。帝国被分为许多省份,其中最大的省份被大约六个担任总督的主要将领所控制(见《SAD圣经注释》本卷第824页地图A)。

但是中央政权,即两个傀儡国王的摄政,始终没有强大到足以把庞大的帝国统一起来。经过十二年左右的内战,各地区的控制权不断发生改变,两个国王被杀害了,安提柯成了最后一位要控制整个帝国的人,但遭到四位强大的首领结盟反对,即卡山得,利西马科斯,塞琉古和托勒密。他们决心瓜分领土。公元前306年,安提柯宣布自己(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为整个帝国的国王,是亚历山大的继承者。于是这四个盟友放弃了较低的总督称号,宣布自己为各自领地的国王(见《SAD圣经注释》本卷第824页,地图B)。

为了帝国应当在安提柯和德米特里的领导下统一,还是该由四位将领瓜分,展开的漫长而殊死的战斗,最后于公元前301年在伊普苏斯进行决战。结果安提柯被杀死,德米特里逃亡,他们的领土被瓜分。于是除了一些零星地区以外,四个独立的王国代替了亚历山大所创建但没有巩固的庞大帝国(见《SAD圣经注释》本卷第825页,地图C)。托勒密占有埃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一部分;卡山得占有马其顿,和对希腊名义上的主权;利西马科斯占有色雷斯和小亚细亚一大部分;塞琉古占有原属波斯帝国的大片土地──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叙利亚北部,美索不达米亚和东方。德米特里沦为只拥有一支海军和一些沿海城市,形不成一个王国。但他后来取代了卡山得的后代,在马其顿建立了安提柯王朝。

大约二十年以后,四国减少为三个国家,因为利西马科斯被消灭了(见《SAD圣经注释》本卷第825页,地图D)。其大部分领土被塞琉古帝国夺走,有一部分遭到高卢人所蹂躏,或分裂成独立的小城邦,其中最重要的有别迦摩。但马其顿、埃及和塞琉古帝国(有时被称为叙利亚,因为其东部地区不久就丧失了)继续为地中海东部的三大国家,直到它们逐一被罗马帝国吞并。

许多历史学家,特别删繁的教科书作者们,略过了四国的划分,只提后来长期存在的三大王国。它们要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的时代。

有人试图把别迦摩算作利西马科斯短暂王国的继承者,而设法让四个国家一直延续到罗马时期。但不管我们是说三大王国加上小得多的别迦摩,还是三个国家加上一批小城邦,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就是维持亚历山大帝国统一的最后希望破灭,分裂已成定局的时候,整个领土除了一些零星地区以外,的确如预言所说的(但8:22)分为了“四个”王国(见《SAD圣经注释》本卷第825页,地图C)。关于这些王国大致的疆界,见威利斯·博茨福德所著《希腊历史》第463页的地图;见博茨福德第454页中的讨论;W·W·塔恩《希腊文明》第二版,第6,9页。

亚历山大的帝国,即使在分裂时期,仍延续和体现了其创建者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以希腊语言,思想和文明统一起来的希腊马其顿亚细亚多民族世界。希腊世界虽然没有实现政治上的集权,但仍在亚历山大领导下一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正好用一兽多头(在但8章中为多角)来象征。关于希腊时期和罗马的崛起,见《SAD圣经注释》卷五关于两约之间历史的论文。


7 其后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第四兽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这兽与前三兽大不相同,头有十角。

【本会注释】

第四兽。参第19节。自然界中大概没有什么动物可以用来比拟这个怪售,不像前三个有兽可比。但它无疑相当于巨像的铁腿所代表的势力(见但2:40注释)。

历史证明,接续预言中第三个帝国的世界霸主就是罗马帝国。但是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无法用哪一个特殊事件作为这种变化的标志。如上所述,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301年以后分为四个(后来是三个)希腊王国(见但8:8注释)。它们逐步被罗马帝国吞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作者们对于转折点的确定有不同的意见。

到了公元前200年,当迦太基不再成为对手时(尽管它到半个多世纪以后才被消灭),罗马成了地中海西部的霸主,并开始与东方接触,后来也成了那里的主人。罗马于公元前197年打败了马其顿,把希腊城邦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罗马于公元前190年打败了安条克三世,夺取了塞琉古的领土东至陶鲁斯山脉。罗马于公元前168年在彼得纳战役消灭了马其顿王国,把它分为四个邦联,并约在同年警告安条克四世不要进攻埃及。罗马于公元前146年把马其顿吞并为一个行省,让大多数希腊城市接受马其顿总督的管辖。

如果罗马对东方的统治是从三个希腊王国的君主被罗马铲除算起的,那么公元前168年可以视为这一过程的第一步。但塞琉古和托勒密的国王仍继续在位,叙利亚至公元前63年,埃及至公元前30年。这三个王国被罗马吞并为行省的年份分别是公元前146年,64年和30年。有些历史学家强调168年,因为那时罗马征服了马其顿,单凭制止安条克四世的入侵就使埃及免于落入塞琉古王国之手。这表明罗马实际上控制了所有这三个王国,尽管她才征服了其中的一个。

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无法用一个日子来表示的。不管如何确定最重要的日子,罗马成了世界霸主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到公元前30年,罗马完全吞了亚历山大的领土,从马其顿到幼发拉底河。见《SAD圣经注释》卷五关于两约之间历史的论文。

大铁牙。这些的金属的大牙代表残忍和力量。正如野兽可怕的利牙撕碎和吞食其猎物一样,罗马也吞噬着她所征服的各国各族。有时摧毁了整座城市,如公元前146年的哥林多。再如马其顿和塞琉古等领土被划为行省。

所剩下的用脚践踏。对于没有消灭或征服的民族,罗马往往奴役他们,或把他们卖为奴隶。在毁灭的力度方面,罗马超过以前其他统治世界的国家。

十角。第24节解释为“十王”。如果第17节中的“四王”代表四国(见第3节注释),与但2章中的四个帝国相对应的话,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这“十王”理解为十国,就如公山羊的四角代表“四国”一样(但8:22)。罗马帝国不断遭到许多日耳曼部族的入侵,帝国被若干独立的国家所瓜分,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由于有二十多个蛮族入侵罗马帝国,注释家们列出了他们所建立之王国的不同名单。下面这一份比较有代表性: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苏维人,阿拉曼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赫鲁利人,伦巴第人和勃根地人。有人喜欢用匈奴人来代替阿拉曼尼人,但匈奴人很早就消失了,没有留下固定的王国。这是一个极其动荡,混乱多变的时代。有许多国家获得了独立。


8 我正观看这些角,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这角前,连根被他拔出来。这角有眼,象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

【本会注释】

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这个角开始虽小,后来却“强横,过于它的同类”(20节)。由此可见,这是指罗马的势力在罗马教会中的延续。

“从世俗罗马的废墟中崛起了罗马教会这个庞大的精神帝国”(A·约翰·弗里克《中世纪教会的兴起》,1900年,第150页)详见对第24,25节的注释。

“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教皇没有世俗的权力。但在罗马帝国瓦解、被许多蛮族王国瓜分以后,罗马教就不仅在宗教事务上独立于政府,而且也支配了世俗的事务。在查理曼(768-814年),奥托大帝(936-973年),亨利三世(1039-1056年)的统治下,政府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教会。但一般说来,在软弱的封建制度下,组织严密,统一集权,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不仅在教会事务上是独立的,而且还控制了世俗的事务”(卡尔·康拉德·埃克哈特《教皇制与世界事务》,1937年,第1页)。

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小角”既然代表罗马教,拔出三角就代表消灭三个蛮族国家。在罗马教攫取政治权力的主要障碍中,有赫鲁利人,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他们都支持罗马教的最大对手阿里乌派。

赫鲁利人是第一个统治罗马的蛮族。他们原是罗马的日耳曼辅助部队。他们发动了兵变,并于476年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年幼的罗慕洛·奥古斯都。赫鲁利人和其他雇佣军的首领是奥多亚塞,他在罗马自立为王。奥多亚塞是信奉阿里乌派的。他虽然对罗马教持宽容态度,却受到意大利人的憎恨。在东罗马帝国皇帝哲诺的怂恿下,东哥特人的首领狄奥多里克接着入侵了意大利。他在489年达到意大利,于493年接受了奥多亚塞的投降,不久以后就将他杀死了(见托马斯·霍奇金《意大利及其入侵者》卷三第180-213页)。

狄奥多里克的到来,并没有改善罗马教会的地位,而只是换了首领而已。狄奥多里克和他的在意大利称王的前任一样,也是强硬的阿里乌派。虽然他在自己的王国中宽容各种宗教,但罗马教的野心无法在一个宽容的体制下实现。

与此同时,汪达尔人在盖赛里克的率领下于439年夺取了迦太基,占领了北非。他们是狂热而好战的阿里乌派,对西方罗马教会的霸权构成了威胁。他们对罗马教特别不宽容,称之为异端。为了维护西方罗马教的事业,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派出了他最得力的将领贝利萨留。贝利萨留于534年彻底打败了汪达尔人。

这一胜利使意大利的东哥特人成了阻碍罗马教在西方霸权的唯一幸存的阿里乌派主要势力(见霍奇金《意大利及其入侵者》卷三第15章)。贝利萨留消灭了汪达尔人以后,又于534年开始讨伐意大利的东哥特人。虽然战争持续了二十年,帝国军队才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见奇金《意大利及其入侵者》卷五第3-66页),但决定性的行动在战争初期就展开了。从罗马被赶出去的东哥特人于537年卷土重来,把罗马围困了整整一年。但查士丁尼于538年派遣另一支军队在意大利登陆。到了三月份东哥特人放弃了围困(见霍奇金《意大利及其入侵者》卷四第73-113,210-252页;查尔斯·迪尔《剑桥中世纪史》卷二第15页“查士丁尼”)。东哥特人确实曾于540年再次进入罗马,但停留的时间很短。他们538年撤离罗马,标志着东哥特势力在实际上的结束,尽管东哥特民族还没有灭亡。妨碍小角的第三角就这样“被拔出来”了。

查士丁尼不仅把意大利和西方的部分地区与东罗马帝国暂时地重新联合起来,而且把帝国现存的法律,和他自己颁布的新法令,编集成一部统一的法典。在这部帝国法典中有两封查士丁尼的公函,具有王室法令的效力,信中他用法律的形式确认罗马主教为“所有圣教会之首”和“上帝所有圣教士之首”(《查士丁尼法典》卷一第一篇)。他还在以后的信中称赞教皇的活动纠正了异端。

虽然在533年就从法律上确认了教皇的至高地位,但只要阿里乌派的东哥特王国依然控制着罗马和意大利的大片地区,教皇显然无法使国王的法令发生效力。直到哥特人的统治被推翻以后,罗马教才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其权势。538年,罗马在西罗马帝国瓦解后首次摆脱了阿里乌派的控制。东哥特王国于该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尽管东哥特民族还存在了一段时间)。所以538年比533年更有意义。

总之,一,教皇被公认(虽然不是普遍)为西方教会的最高主教,并在西方皇帝的庇护下发挥相当大的政治影响。二,查士丁尼于533年承认了教皇的至高地位,为东西方“所有圣教会之首”。这种法律上的确认被纳入帝国法典之中(534年)。三,罗马教于538年真正摆脱了阿里乌派王国的控制。这些王国在西罗马帝国之后一直控制着罗马和意大利。从此以后,罗马教就能扩大其至高的权力。其他王国相继成为天主教国家。由于遥远的东罗马皇帝没有继续保持对意大利的控制,在以后的历史动乱中,教皇往往成为西方的主要人物。教皇获得了领土的控制权,并且最后对欧洲政治和宗教的控制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见本章补充注释)。虽然这种控制是到后来才加剧的,但转折点是在查士丁尼的时代。

有人认为值得注意的是538年就任教皇的维吉里,一年前接替了一位受哥特人影响的教皇。新教皇得以就任应归功于皇后狄奥多拉。查士丁尼视他为在帝国统治下把所有的东西方教会联合起来的人。有人指出,从维吉里开始,教皇逐渐成为教会和政治的首脑人物,有时还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查尔斯·贝蒙特和G·莫诺德《中世纪欧洲》第121页)。

在这角前。亚兰语为qodam,在《但以理书》中经常出现。“在这角前”可以被解释为“让给他”。

这角。既然十角代表罗马帝国覆灭后分裂的状况(见第7节注释),小角就肯定代表一个在它们中形成,并取代其中一些王国的势力(见但8:23注释中的引文)。

眼。通常象征智力。与大多是文盲的蛮族相比,“小角”所代表的势力有智彗,眼光和远见。

说夸大的话。见第25节注释。


9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

【本会注释】

设立。亚兰语为remah。该词还有“抛掷”的意思(但3:20;6:16,24)。七十士译本为tithēmi(“设立”,“放置”,“竖立”)。KJV版为“抛落”,其依据似乎是视宝座为属于兽的。这里所展示的画面,象征决定各国各民命运的最后大审判。

亘古常在者。是强调特性,而非身份。本章第13,22节的“亘古常在者”加了冠词。是强调身份,而非特性。“亘古常在者”是指父上帝。

他的衣服。在解释异象的表号时要十分谨慎。“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约1:18)。但以理所看见的只是上帝的一种形象,我们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情况。上帝在异象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通常与异象所要发挥的教训有关。约翰在基督复临的异象中,看见耶稣骑着白马,穿着溅了血的衣服,有利剑从祂口中出来(启19:11-15)。我们显然不会看见救主再来时如此装束或乘马。但这些特征都具有教育意义(见启19:11-15注释)。在但以理的异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衣象征纯洁,白发象征古老。但如果超越了象征的意义去猜测那“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之主的相貌(提前6:16),就是踏入了禁区(见《证言》卷八第279页)。上帝无疑是有位格的。“上帝是个灵。但衪也有位格的,因为人是按着衪的形象造的”(《证言》卷八第263页)。“任何人都不可猜测衪的本性。在这个问题上最好保持沉默”(《证言》卷八第279页)。关于异象表号的解释,见结1:10注释。


10 从他面前有火象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本会注释】

千千。他们是侍立在耶和华面前,随时听从衪吩咐的天使。天使在审判时履行重要的职责。他们担任“使者和证人”(《善恶之争》第479页)。

坐着要行审判。但以理看见了最后审判的查案和执行阶段。

在查案审判时,凡曾承认与基督联合之人的记录都要受到审查。查案不是为了让上帝或基督知情,而是为了让全宇宙的生灵都了解,使他们知道上帝接纳一些人、弃绝另一些人是有充分理由的。撒但声称所有的人都是他合法的臣民。他在上帝面前控告那些耶稣在审判时为之说话的人。耶稣却为他们的悔改和信心辩护。审判的结果是确定成为基督国度公民者的名单。这份名单包括各国,各族,各方,各民的人。约翰称住在新地球里的赎民为锝救的“列国”(启21:24)。

案卷都展开了。参启20:12。《善恶之争》第480,481页有以下的分类:一,生命册,记录着侍奉上帝之人的名字。二,纪念册,记录圣徒的善行;三,记录册,记录人的罪行。在一份有关一千年结束时审判执行阶段的异象记录中,有以下的册子:一,生命册,记录圣徒的善行。二,死亡册,记录未悔改之人罪行。三,大法典圣经,人类审判所依据的标准(《早期著作》第52页)。


11 那时我观看,见那兽因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被杀,身体损坏,扔在火中焚烧。

【本会注释】

我观看。在预言的异象中,但以理看见事情一件紧接着一件发生 。请注意在叙述各异象的时候反复出现“我观看”和“我见”。作为从一幕到另一幕的过度。

夸大话。见第25节注释。

被杀。象征那角所象征之体制或组织的结束。保罗称这个权势为“大罪人”,“沉沦之子”和“这不法的人”。说它在基督再来时要灭亡(帖后2:3-8;参启19:19-21)。


12 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仍存留,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本会注释】

巴比伦的领土归给了波斯,但巴比伦百姓的生活却在继续。同样,当马其顿征服了波斯,罗马征服了马其顿时,被征服国家的百姓并没有消灭。但随着小角权势的最终毁灭,整个世界将无人居住(见第11节注释)。


13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象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本会注释】

像人子。亚兰语为kebar 'enash。也可译为“像个人”(汉斯·鲍尔和庞都斯·利安德《圣经亚兰语语法》,哈雷,1927年,第315d页)。七十士译本为hōs huios anthrōpou(“像人子”)。

许多修订译本(见英RV版,英文RSV版等)也译为“像人子”。有人认为这种译法削弱了我们救赎主的尊严。原文的“人子”没有冠词。亚兰语和其他古代语言一样,强调特性时不用冠词,强调身份时则加冠词。先知在预言中先叙述自己看见什么,再确认其身份。故预言的事物第一次提到时不加冠词。以后提到时,就加了冠词(见第9节注释)。本章第3节的“四个大兽”没有冠词,第7节的“前三兽”则加了冠词。第9节的 “亘古常在者”没有冠词,第13,22节的“亘古常在者”则加了冠词(见第9节注释)。但8:3-8里的“公绵羊”,“两角”和“公山羊”也有这种情况。上帝的儿子被称为“人子”。祂在这段预言中再也没有这样称呼。如果再次这样称呼,肯定会加定冠词。新约中的“人子”几乎都带有定冠词。大多数的注释家都认同这个称呼是以但7:13为依据的。

译为“有人形的”可能比“人子”更好地体现原文的意思。上帝在预言的异象中特别强调祂儿子的人性(见《福山宝训》第14页)。

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时取了人的形状(约1:1-4,12,14;腓2:7;来2:14等),成为人子(见可2:10注释),从而用牢不可破的纽带将神性与人性永远结合起来(《历代愿望》第25页)。于是悔改的罪人在天父面前有了一位“像”他们的代表。祂曾在凡事上受过试探,与他们一样,所以能体谅他们的软弱(来4:15)。这是多么安慰人心啊!

到亘古常在者面前。这不可能代表基督复临,因为基督是来到“亘古常在者”面前。这里是指基督来到至圣所,为要洁净圣所(《善恶之争》第426,480页)。


14 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本会注释】

在路19:12-15中,基督被比作一个贵族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当基督在圣所担任祭司的工作结束的时候,祂虽然仍在天上,却已经从祂父那里得了国,然后祂要到地上来召集圣徒(见《善恶之争》第428页;《早期著作》第55,280页)。


15 至于我但以理,我的灵在我里面愁烦,我脑中的异象使我惊惶。

【本会注释】

愁烦。亚兰语为kerah。


16 我就近一位侍立者,问他这一切的真情。他就告诉我,将那事的讲解给我说明:

没有说明他的身份。但以理仍在异象之中。他可能是询问在审判现场的一位侍从。当我们怀着真诚的心寻求属灵的启迪时,主都会派身边的侍立者来帮助我们。天使们很愿意把真理传给人类。他们是服役的灵(来1:14),奉上帝的差遣把天上的信息带到人间(徒7:53;来2:2;启1:1)。


17 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本会注释】

四王。见第3-7节注释。


18 然而,至高者的圣民,必要得国享受,直到永永远远。

【本会注释】

得国。世上的君王和政权都会过去,至高者的国度却将永远长存。恶人的叛逆和暴政虽能肆虐一时,但不久就要完结。地球将归还给其合法的主宰。祂将与圣徒一起分享这个世界。那些长期遭受贫困和藐视的人不久将得到上帝的尊崇和高举。

直到永永远远。使用叠词是为了强调。占据复兴的地球决不是暂时的。租约永远不会到期。居民将安居在自己的住所中。“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赛65:22)。


19 那时我愿知道第四兽的真情,他为何与那三兽的真情大不相同,甚是可怕,有铁牙铜爪,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

【本会注释】

参第7节。但以理重述了前面所描写的细节。他特别注意到第四兽在外貌和行为上与前三兽迥然不同。他的疑问把焦点集中到历史上的逼迫的大势力上(见第24,25节注释)。


20 头有十角和那另长的一角,在这角前有三角被他打落。这角有眼,有说夸大话的口,形状强横,过于他的同类。

【本会注释】

强横。亚兰语为rab,意为“大”。这句可直译为“其外貌要比同伴大”。这个小角虽然开始时很小,却长到了比其他的角都大。这个势力要超过所有其他地上的权势。关于本节细节的解释,见第24,25节注释。


21 我观看,见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

【本会注释】

与圣民争战。这个小角代表一种逼迫的势力。它要消灭上帝的子民(见第25节注释)。

胜了他们。在多世纪中(见第25节注释),圣徒在这股毁灭的势力面前似乎无能为力。


22 直到亘古常在者来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圣民得国的时候就到了。

【本会注释】

亘古常在者来。但以理在叙述异象中的事件。他所说亘古常在者的到来,是指出现在预言的异象中。关于这些事件的意义,见第9-14节注释。

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审判不仅对圣徒作出有利的判决,而且据保罗(林前6:2,3)和约翰(启20:4)说,他们还将在一千年里协助审判的工作(见《善恶之争》第661页)。


23 那侍立者这样说:第四兽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国,与一切国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

【本会注释】

吞吃。见第7节注释。


24 至于那十角,就是从这国中必兴起的十王,后来又兴起一王,与先前的不同;他必制伏三王。

【本会注释】

十角。关于罗马帝国的瓦解,见第7节注释。

与先前的不同。“先前”的原文是复数。先前的角是指政治上的国度。而这个独特的角所代表的势力却是政教性质的。罗马教是教皇所统治的宗教国度。其他王国则是由国王统治的政治国家。


25 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

【本会注释】

夸大的话。亚兰语为millin(单数是millah),意为“话”。“夸大的”是后加的。本章第8节和第20节“夸大的话”译自亚兰语rabreban 。Millah 在但2:5,8,10,11,15,17;4:33;5:15,26;6:12;2:23;7:1,28;2:9;3:28;4:31;5:10;7:11,25;3:22等中分别有“事情”,“话语”,“命令”之意。

向。亚兰语为lesad。Sad 意为是“旁边”。Lesad 可理解为“针对”,暗示小角与至高者分庭抗礼,要与上帝同等(见对帖后2:4节的注释;参赛14:12-14)。

宗教文献中有许多罗马教傲慢亵渎的言论。以下典型的例子引自一位十八世纪的罗马教学者所编著的大百科全书:

“教皇非常尊严和崇高。他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如同上帝,是上帝的代理。……

“教皇戴着三重冠冕,作为天,地和阴间之王。……

“教皇如同上帝在地上,是基督忠实信徒的唯一元首,列王的领袖,拥有充足的权能,受全能上帝的委托,不仅管理地上国度,而且管理天上的国度。……

“教皇具有很大的权柄和能力,甚至可以修改,说明或解释上帝的律法。……

“教皇能够修改上帝的律法,因为他的权力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上帝。他作为上帝在地上的代理,拥有最充大的权力可以捆绑和释放他的羊。

“凡主上帝自己和救赎主能做的事,祂的代理也能做,只要他不做与信仰相违之事”(译自卢修斯·费拉里斯“教皇II”,《公共藏书》卷六第25-29页)。

折磨。前面已经说到:“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第21节)。“折磨”是指持续无情的迫害。罗马教承认自己它曾实施过迫害,并辩解说这样作是合法运用了基督授予她的权力。下文引自《罗马教百科全书》:

“英诺森四世在教皇通谕《彻底铲除异端》(1252年)中说:‘当主教或其代表,或宗教裁判把那些判决犯有异端之罪的人交给政府时,城市的大法官应立即关押他们,并最多在五日内,执行对他们的判决。’……世俗法规的意思是无容置疑的。因为下令烧死不肯悔改之异端分子的条例是从帝王的宪法(Commissis nobis和Inconsutibilem tunicam)引用到教皇的教令中的。上述教皇的通谕《彻底铲除异端》以后就成了宗教裁判所的基本文件,经几任教皇的更新或补充,如亚历山大四世(1254-1261年),克雷芒四世(1265-1268年),尼古拉四世(1288-1292年),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年)等。世俗的当局必须执行教皇的命令,把不肯悔改的异端分子处以火刑,否则就会被开除教籍”(约瑟·布洛泽《宗教裁判所》卷八第34页)。

想。亚兰语为sebar,意思是“想要”,“打算”,“力求”。这里指蓄意的企图(见《善恶之争》第446页)。

节期。亚兰语为zimnin(单数是zeman),表示固定的时间,如但3:7,8;4:36;6:10,13;或表示一段时间,如但2:16;7:12。“改变节期”的含义可参考但2:21。该节中“改变”和“时候”这两个亚兰语词也是放在一起的。然而但以理把改变节期的权利归与上帝。上帝掌握着列国的命运。祂“废王、立王”(但2:21)。“在人间种种利益,权势和情感的变化和冲突之中或之上,有无限慈悲之主的媒介,在默默而耐心地执行祂旨意的计划”(《教育论》第173页)。“圣徒得国的时候”(亚兰语为zeman)也是上帝所决定的(但7:22)。小角改变节期的努力,说明他蓄意要攫取上帝指导人类历史进程的权利。

律法。亚兰语为dath,兼指人间的法律(但2:9,13,15;6:8,12,15)和上帝的律法(拉7:12,14,21,25,26)。在本节中显然是指上帝的律法,因为人间的律法是可以由掌权的人随意改变的。这种改变不大可能成为预言的主题。至于罗马教有没有竭力改变上帝的律法,我们可以从早期基督教的大背道中找到答案。那时教会引进了许多违背圣经所启示上帝旨意的教义和礼仪。最大胆的改变就是在每周敬拜的日子上。背道的教会公开承认自己引进了星期日的崇拜,并宣称自己有权作这样的改变(见《善恶之争》第446页)。一份为教士准备的权威性教理问答说:“但上帝的教会(即背道的教会)凭着她的智慧把安息日的纪念转移到了‘主日’”(《特伦托大公会议教理问答》,多诺万译本,1829年版,第358页)。这本教理问答是奉这次大公会议的命令编写,在教皇庇护五世的赞助下出版的。

在整个新约圣经的时代,基督徒都遵守每周的第七日为安息日(见徒17:2注释)。从安息日转到星期日的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开始于公元150年之前的某一个时候,延续了大约三个世纪。历史上第一次由自称为基督徒者提到遵守星期日的是《巴拿巴书》(第15章)和殉道者查斯丁的《第一护教论》(第67章)。这两部著作写于约公元150年,均反对遵守安息日而提倡守星期日。第一次正式称星期日为“主日”的是将近二世纪末的次经《彼得福音》和亚历山大的克雷芒革利免(《杂录》第14节)。

犹太人在巴科奇巴的领导下于公元132-135年发动起义之前,罗马帝国承认犹太教是合法的宗教,并认为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个宗派。但由于这场起义,犹太人和犹太教均遭到了质疑。为了避免随之而来的逼迫,基督徒就千方百计地表明自己不是犹太人。在此后三个世纪里,不断有基督教的作家称遵守安息日是“效法犹太人”,加上在犹太人起义之前历史上根本没有提基督徒守星期日为圣日,说明基督徒开始把安息日的神圣性转移到每周第一日是在公元135-150年间。

但是遵守星期日并没有马上取代遵守安息日,而是作为遵守安息日的补充。基督教在几百年时间里两天都遵守。例如在三世纪初,德尔图良说基督没有废除安息日。稍后的次经《使徒法典》(ii.36)劝基督徒要“遵守安息日和主日”。

到了第四世纪初,星期日取得了明显超过安息日的优势。当时最著名的教会史学家优西比乌斯在他的《诗篇92篇注释》中写道:“遵守安息日的所有本分,我们均已转移到主日了。这些本分更适合属于主日,因为它具有优先的地位并排在首位,比犹太人的安息日更值得尊敬。”

罗马教会第一次倡导星期日的正式行动是在四世纪在老底嘉会议上采取的。这次会议所通过的教规第29条称:“基督徒不应效法犹太人在星期六(安息日)休息,而应该在那日作工。但他们要特别尊敬主日。身为基督徒,他们要尽可能不在那日作工。但如果他们被发现效法犹太人,就将与基督隔绝。”这次会议对安息日的敬拜做了规定,但把它定为工作日。值得注意的是,教会第一次遵守星期日的规定,是以避免效法犹太人作为不守安息日的理由的。此外,严厉禁止遵守安息日说明当时仍有许多人在安息日“效法犹太人”。第四、五世纪的作者一再告诫他们的基督徒同道要反对这种做法。例如克里索斯托在大约公元400年说,许多人仍以犹太人的方式遵守安息日,效法犹太人。

当时的文献还表明,主要是亚历山大和罗马的教会在倡导遵守星期日。大约在公元440年,教会历史学家苏格拉底写道:“虽然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教会都在遵守每周的圣安息日,但亚历山大和罗马的基督徒却根据某种古代的遗传而停止了这种做法”(《教会史》第22节)。约在此时,索佐门写道:“君士坦丁堡和几乎各地的人都在每周的第一日和安息日聚会。罗马或亚历山大的人则从来没有这样做。”

所以有三点事实是清楚的:一,基督徒把星期日视为神圣的观念,源于他们不愿意被当作与犹太人一样,从而导致迫害。二,罗马的教会很早就倡导星期日。随着罗马逐渐掌权,早期的教会越来越重视星期日,结果牺牲了安息日。三,最后,罗马影响的扩大使遵守星期日成为教会的法规,就像在其他许多事上一样,如崇拜玛利亚,崇拜圣徒和天使,偶像的引进和为死者祈祷。把星期日定为圣日的基础,与罗马主教引进教会的其他不符圣经的做法是一样的。

一载、二载、半载。“载”的亚兰语为`iddan,还出现在但4:16,23,25,32。在这些章节中,`iddan 无疑指“年”(见但4:16注释)。“半”的亚兰语为pelag。

对照提到这段时期的相应预言,并参照其他经文所提到的数据,就能推算出这段时期的长短。启12:14也称这段时间为“一载二载半载”。该章第六节称这段时期为“一千二百六十天”(启12:6)。启11:2,3说,“一千二百六十年”就是“四十二个月”。所以三载半就等于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一千二百六十天。一“载”代表十二个月或三百六十天。这是指预言年。但是由三百六十天或十二个各为三十日的月所构成的预言年,不要与月份长短不一(29天或30天)的犹太教年份或一年365天的公历年份混淆起来(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111,112页)。一个预言年代表三百六十个预言日。一个预言日则代表公历中的一年。

可以如此解释这种区别:由三百六十天构成的预言年不是实数,而是象征性的。因此三百六十天也是预言性的,而不是实际的天数。根据民14:34和结4:6所阐明一日顶一年的原则,象征性预言中的一日代表一年。因此,一个预言年或“载”代表三百六十年。同样,一千二百六十日,二千三百日,或其他任何预言的天数均代表实际的年份,即由太阳所调整的四季分明的公历年。犹太历月份的天数不一致,要靠偶尔添加闰月来弥补(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104页),因此对于圣经作者和我们来说,长段的年份均是指公历年。关于一日顶一年的原则在历史中应用,见《SDA圣经注释》本卷第39-76页。

一日顶一年原则的有效性,已为若干依此推算之预言的准确应验所证实,特别是一千二百六十日和七十个七的预言。真实的三年半时间不符合有关罗马教一千二百六十日预言的要求。但如果依据一日顶一年的原则将之扩大至一千二百六十年,预言就得到了准确的应验。

1790年7月,三十名罗马教的主教来到法国革命政府的领袖面前,抗议使法国神职人员脱离教皇管辖并直接对政府负责的立法。他们问道,革命的领袖难道有权让所有的宗教都自由,“除了那曾一度至高无上,我们的祖先所虔诚维护,国家的一切法律所支持,作为国教长达一千二百年的宗教”(A·奥拉德,《基督教与法国革命》,第70页)?

小角的预言所代表的时间从公元538年开始。那时东哥特人放弃对罗马的围攻,罗马主教摆脱了阿里乌派的控制,得以自由运用查士丁尼533年法令所赋予的特权,扩大教庭的权限(见第8节注释)。整整过了一千二百六十年(1798年),拿破仑的军队在意大利的辉煌胜利,使教皇落在法国革命政府的控制下。这个政府对拿破仑说,罗马教一贯是共和国的死敌人,并说:“有一件事情对达到预定的目标更为重要,就是设法摧毁罗马教会的中枢。如果你认为可行的话,这件事就由你来做,因为在你身上结合着将军和智慧政治家的卓越品质”(《基督教与法国革命》第158页)。贝尔蒂埃遵照这些指示,并奉拿破仑之命,率领一支法国军队进入了罗马,宣布罗马教皇政治权力的结束,并把教皇掳回法国,最后他客死在法国。

1798年教皇统治的推翻,是她逐渐走向衰落的一系列事件的高潮,也标志着一千二百六十年预言时期的结束。关于教皇制的兴衰,详见本章补充注释。


26 然而,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他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

【本会注释】

见第9-11节注释。这次审判将判决取消教皇的统治。这个势力要继续与圣徒作战直到末日。然后它对圣徒的逼迫将被永远消除。它将灭亡。


27 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的国是永远的;一切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本会注释】

必赐给。这令人安慰的一瞥显示了里是对圣徒所经历动乱和逼迫的最终结果。想到这一幕,是何等的快乐啊!基督很快就要来召集祂的圣徒,接他们去享受永远的国度和赏赐。

一切掌权的。复兴的地球是义人的居所。那里没有纷争或不满。全宇宙将跳动着一个和谐的脉搏。所有得救的人都将甘心顺从上帝,并永居于祂同在的福气中。


28 那事至此完毕。至于我但以理,心中甚是惊惶,脸色也改变了,却将那事存记在心。

【本会注释】

心中。或“我的思想”。

惊惶。或“害怕”。

脸色。亚兰语为ziw,根据某些权威人士的观点,该词意为“肤色”。其他人则认为该词是指“光明”或引申为“外貌”。有关圣徒将来历史的启示使先知大为惊讶和忧愁。

《但以理书》第七章补充注释

以教皇制为顶点的大背道,经历了长达好几个世纪的缓慢发展过程。这个势力的衰落也是如此。

耶稣曾就未来警告祂的门徒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行“大神迹、大奇事”来支持他们的骗局,“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太24:4,11,24)。

保罗在圣灵的启示下曾宣布:“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徒20:29,30)。结果就发生了“离道反教的事”。他所称为“大罪人”和“不法的隐意”的权势将显露出来,抵挡真理,高抬自己超过上帝,篡夺上帝在教会的权柄(帖后2:3,4)。他警告说,这个已经发动的势力(第7节)将“照撒但的运动,行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奇事”(第9节)。它的崛起经过精心的伪装。只有那些诚心相信和爱慕真理的人,才会不上它骗局的当(第10-12节)。

在公元第一世纪结束以前,使徒约翰写道:“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壹4:1)。不久他又写道:“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约贰7)。他说这是“敌基督者的灵。你们从前听见他要来,现在已经在世上了”(约壹4:3)。

这些预言就教会里已经活动的罪恶势力提出了警告。这个势力将导致异端,分裂和大规模的背道。它一方面声称自己拥有单单属于上帝的权柄,一方面又依据撒但的原则和方法行事,最终将迷惑大多数的基督徒接受它的领导,从而控制了教会(见徒20:29,30;帖后2:3-12)。

在使徒时代,每个地方的会堂均选举其自己的职员,管理内部的事务。但圣灵看不见的运行和使徒的指导使普世的教会成为“一个身体”。各地的信徒在“一主、一信、一洗”中联合起来(见弗4:3-6)。地方教会的领袖应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徒6:3),由圣灵所拣选,授权和指导(见徒13:2),并接受教会的任命(徒6:5)和按立(徒13:3)。

当教会“离弃了”“起初的爱心”时(启2:4),就放弃了纯正的教义,个人行为的崇高标准,以及圣灵看不见的团结纽带。敬拜的时候,形式主义取代了朴实。选择领袖,越来越看重是否受欢迎和个人的权势。这些领袖先是在地方教会里权力越来越大,然后又试图把他们的权威扩大到周围的教会中去。

圣灵指导下的地方教会管理权最终让位给主教一人的独裁。每位教友都要服从他,并通过他才能得救。从此,领导阶层只考虑如何统治教会,而不是为教会服务。“最大的”也不再视自己为“众人的用人”。介于基督徒个人与他的主之间的教阶制度的观念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根据被认为是安提阿的依纳爵(约死于117年)的著作,举行宗教仪式和处理教会事务必须有主教在场。伊里纳乌斯(约死于200年)按照年龄和所主持教会的重要性,对各教会的主教加以排名。他给予使徒所建立的教会以特殊的尊荣,认为所有其他的教会都应在信仰和教义上与罗马教会保持一致。德尔图良(死于225年)教训说,主教的地位要超过地方选举的长老。

据认为西普里安(死于约258年)是罗马教教阶制度的创立者。他提倡世界上只有一个真教会。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得救。他主张是彼得建立了罗马的教会,因此罗马教会的主教应受到超过其他主教的尊荣。其意见和决定应得到贯彻。他强调了使徒直接传承的重要性,主张神职人员的祭司实权,并教训说,若没有主教的出席和同意,任何教会都不得举行宗教仪式或办理教会事务。

使罗马主教获得支配地位、最终获得无上地位的因素有:一,作为帝国的首都和文明世界的主要城市,罗马是普世教会总部的自然所在地。二,罗马教会是西方唯一自称具有使徒渊源的教会,所以罗马的主教自然被认为超越其他的主教。罗马在公元100年之前就已拥有尊荣的地位。三,君士坦丁把政治首都从罗马迁到君士坦丁堡(330年),使罗马主教相对摆脱了帝国的控制。此后,皇帝就专门支持罗马主教的主张,反对其他主教的主张。四,部分原因是查士丁尼皇帝强烈支持罗马主教,借着帝国的谕旨承认他超越东西方各教会的无上地位,从而增进他的利益。这个谕旨直到538年东哥特人对罗马的控制被粉碎之后才完全生效。五,罗马教会成功地抵制各种所谓的异端运动,特别是诺斯替主义和孟他努斯主义,使自己有了正统的崇高声望。其他地方的派系争端也经常请罗马的主教来为进行裁决。六,神学争端削弱和分裂了东方的教会,使罗马教会可以更专心地解决较为实际的问题,并乘机扩张自己的权威。七,屡次阻止和削弱了蛮族对罗马的进攻,提高了教皇的政治威望。教皇经常在世俗领导缺席的情况下行使罗马世俗政府的职能。八,伊斯兰教的入侵阻碍了东方的教会,从而消除了罗马唯一重要的对手。九,入侵西罗马的蛮族大部分在名义上皈依了基督教。他们的入侵使教皇摆脱了帝国的控制。十,随着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的皈依基督教(496年),教皇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有效地促使其他蛮族部落皈依基督教。

君士坦丁大帝(死于337年)自称接受基督教以后,把政府和教会联合起来,使教会从属于政府,成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管理的改组,成了罗马教会的管理和天主教教阶制度的模式。大约在343年,撒尔底迦会议授权罗马主教管辖各城市的主教或大主教。教皇英诺森一世(死于417年)自称有权管辖整个基督教世界,但未能实施这种权力。

教会伟大的教父之一和中世纪神学的创立者奥古斯丁(死于430年),主张罗马的地位一贯超过众教会。他的经典著作《上帝之城》概述了天主教建立普世教会、控制普世政府的理想。这就为中世纪的教皇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奥一世(死于461年)是第一位声称彼得是首任教皇的罗马主教。他主张教皇制是从从彼得传承下来的,其最高权力直接来自耶稣基督,并将这套理论成功地应用于教皇对教会事务的管理中。利奥一世使教皇权力的理论有了最终的形式,使之成为现实。他从皇帝那里获得一道谕旨,宣布教皇的决定具有法律的效力。有了皇帝的支持,他把自己凌驾于教会的会议之上,自称有权规定教义和作出决定。他在劝说阿提拉不要进入罗马(452年)和试图阻止盖赛里克(455年)的事上所取得的成功,提高了他和教皇制的威望。利奥确实既是他子民世俗的领袖,又是他们属灵的领袖。后来教皇对世俗权力的主张大都依据《君士坦丁的捐赠》等所谓“虔诚欺诈”的伪造文件。

当法兰克的领袖克洛维约于496年接受罗马信仰的时候,大多数蛮族入侵者仍属于阿里乌派。他成了教皇强大的政治盟友,甘愿为教会而战。在十二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教皇制的“长子”法国的刀剑,一直是迫使人皈依罗马教和维护教皇权威的有效武器。

第一位中世纪教会的权贵、教皇格列高里一世(死于604年)的任职,标志着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过渡。格列高里虽然没有皇帝的头衔,却大胆地扮演了皇帝的角色。他为整个中世纪教皇的权力奠定了基础。后来教皇绝对权力的主张是从他任职之时算起的。格列高里所发起的大规模传教活动,大大增进了罗马的影响和权威。

一个多世纪之后,当伦巴第人威胁着要侵占意大利时,教皇要求法兰克国王丕平前来援助。丕平遵照教皇的要求,彻底打败了伦巴第人,并在756年将他从伦巴第人手中夺来的土地献给教皇。这一捐赠通常被称为《丕平的捐赠》,标志着教皇国家的起源和教皇世俗统治的正式开始。

从七世纪到十一世纪,教皇的权力总体来说是处于低潮。下一位伟大的教皇,可以说是最伟大的教皇之一乃是格列高里七世(死于1085年)。他宣称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而且永远不会犯错。教皇是最高法官,不受任何人审判。他的裁决是不能上诉的。唯有他能接受所有君主的效忠。唯有他可以废黜国王和皇帝。

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教皇与皇帝之间一直为争夺最高地位而进行斗争,有时一方、有时是另一方暂时占有上风。英诺森三世(死于1216年)的就任使教皇的权力达到了颠峰。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教皇制一直处于光荣的鼎盛时期。英诺森三世自称是基督的代表,行使了格列高里一个多世纪前所主张的全部权利。

英诺森三世过后一个世纪,中世纪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死于1303年)妄想象其杰出的先任那样实施统治,却未能成功。他是最后一位试图实施格列高里七世所主张,英诺森三世所坚持之普世权柄的教皇。教皇权力的衰落表现在所谓的巴比伦之囚的阶段(1309-1377年)。当时法国人强行将教廷从罗马迁至法国的阿维尼翁。教廷迁回罗马后不久,发生了罗马教的大分裂(1378-1417年)便发生了。在那段时期,至少有两位,有时甚至是三位相互作对的教皇,各自抨击其对手,开除对手的教籍,并自称是真正的教皇。结果给教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欧洲各国人民眼前丧尽脸面。在宗教改革时代以前,在罗马教内外早就有反对的声音,批判其傲慢的主张,及其对世俗和属灵权力的滥用。西欧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成长,印刷术的发明,以及许多其他因素,促成了教皇权力的逐渐丧失。到了马丁路德的时代,罗马教的权威早已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

1517九十五条论纲的发布,通常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这场运动把教皇的权力从北欧的大部分地区驱逐了出去。教廷采用异端裁判所,禁书目录和组建耶稣会的方式与宗教改革运动进行斗争。耶稣会成为罗马教铲除新教的智囊和精神力量。罗马教会与争取公民权利和宗教自由的力量进行了长达三个世纪的搏斗,节节败退。

最后到了法国大革命。罗马教在法国遭到取缔。法国是欧洲第一个支持罗马教事业的国家。在十二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她一直拥护罗马教的主张,并为之而战。教皇的原则在这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试验,结果完全失败。法国政府于1798年命令贝尔蒂埃所率在意大利执行任务的的军队俘虏了教皇。虽然教皇制得以延续,但其权力大为削弱,再也没有获得昔日的权力。1870年,教皇国被完全并入意大利联合王国。实施了一千多年的教廷世俗权力宣告结束。教皇自愿成为“梵蒂冈的囚犯,”直到其世俗的权利于1929年恢复为止。见但7:25注释。

从这份简述中可以看出,教皇势力的崛起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缓慢过程。它的衰落也是如此。一般认为前一过程是从公元100年到756年;后一过程是从大约公元1303年到1870年。教皇制从格列高里七世(1073-85年)到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年)为鼎盛期。我们显然无法明确标出其由衰到盛,或由盛到衰的具体日期。正如所有的历史过程一样,教皇制的兴衰也是逐渐演进的。

然而到了538年,教皇制已完全形成,并在所有重要的方面发挥作用。到了1798年,也就是一千二百六十年以后,它已在实际上丧失了多世纪所积累的所有权力。圣经的默示给了教皇制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时间来表现其原则,策略和宗旨。因此这两个年代应被视为预言中教皇势力的起点和终点。

一、卷名

本卷以它的主要人物但以理命名,旧约中还有其他的经卷是以其主要人物名命名的。如《约书亚书》,《撒母耳记》,《以斯帖记》,《约伯记》等,这样的卷名不一定说明该人就是作者,但有时作者就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如《但以理书》。


二、作者

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传统上都认为《但以理书》写于公元前六世纪,作者是但以理。这种传统说法的理由有下面几个:

1,书内的说法:先知但以理在许多段落中是以第一人称说话的(但8:1-7,13-19,27;但9:2-22;但10:2-5等)。他说他亲自奉上帝之命保存该书(但12:4)。有些部分他以第三人称提到自己,这并不奇怪,因为古代的作品是经常有这样的写法(见拉7:28注释)。

2,作者对历史的熟悉。只有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精通巴比伦事务的人,才能提供书中的一些历史事实。这些历史事实在公元前六世纪以后为人所淡忘,因为没有其他的古代文献将之记录下来。最近的考古又重新发现了这些事实。

3,耶稣基督的见证。耶稣基督曾引用《但以理书》的一段话,指出但以理是作者(太24:5)。对于每一个基督徒来说,这应该是有说服力的证据。

本卷圣书很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6章)主要叙史,第二部分(7-12章)主要是预言,但全书在文学上是一个整体,其理由如下:

1、书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我们可以根据圣殿的器皿怎样被掳到巴比伦的记载,了解伯沙撒在宴会上使用这些器皿的来历(但5:3;参但1:1,2)。但3:12中重述原先在2:49中描述的尼布甲尼撒的政治措施。在但9:12中提到了原来所见到的一个异象(见但8:15,16)。

2、历史部分有一个预言(第二章)同后半部分预言的主题有密切关系。第七章中对第二章中的一个题目作进一步的展开。历史部分和预言部分的联系是非常明显的。历史部分(1-6章)记载了上帝对于巴比伦国家的做法,以及这个国家在上帝计划中所起的作用。这段记载是要说明上帝对于所有国家的做法(见《教育论》175-177页)。象巴比伦一样,本书预言部分所形象展示的一个个世界帝国都得到一个机会,来认识上帝的旨意,并与之配合。每一个国家都要根据其实行上帝旨意的忠实程度来衡量。所以,预言部分所展示列国的兴衰可以根据历史部分所阐述的原则来理解,就象巴比伦的情况一样。这一事实把本书的两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为理解每个相继兴起的世界帝国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3、本卷书充分表现了文字上的统一性。大部分学派的代表均承认这一点。写作方式,总的思路,以及两种语言所采用的词语,在全书各个部分都是一致的。因此说本书某些部分是一个作者所写,其他部分是另一个作者所写,这是没有根据的。

在第一个库姆兰洞穴中所发现的数百个文稿残卷中,有三个是《但以理书》的,已由D.巴赛勒米和J.T.米利克发表在《犹大沙漠发现之一:库姆兰一号洞穴》(牛津出版社1955年,150-152页)。残片是由两个抄写人员年写,属于一份或两份书卷。其中1、2章由一人所抄,第三章由另一人所抄。

残片包括以下章节:但1:10-17;但2:2-6;但3:22-30。与马所拉文本相对照,有16处差异,但没有一处影响整段的意思,16处中有9处系拼法上的不同,各只涉及一个字母,其中有2处似乎是拼写错误;其他七处在马所拉文本中亦有不同拼法。增加了4处,二个是连同and(和),一个if(如果)前面的小品词that;有两个词各增加一个三音字母。有一个三音字母马所拉文本中有,而残片中则没有。有两个动词词尾似乎是抄写上的错误。以上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无足轻重,在翻译时一般不予理会。这有力地证明了现在所拥有的《但以理书》希伯来文本从实质上来说至少同基督的时代是一样的。

更有趣的是第二章的残片有一段中希伯来文转变为亚兰文,在最后一个希伯来词语和第一个亚兰文词语之间留下一个空白,使两种语言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处。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残片和马所拉文本一样,不含有后典中的《三童歌》。


三、历史背景

《但以理书》包括:

1、记录但以理及其朋友生平的某些历史事件。他们是被掳往巴比伦替政府工作的犹太人。

2、记录经由但以理解释的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一个预言梦,并记录了先知自己所见的几个异象,虽然这卷书是被掳巴比伦期间或稍后写成的,但其宗旨不是提供犹太人被掳的历史,也不是但以理的传记。本卷书叙述了先知兼政治家但以理及其朋友最重要的经验,并按特定的目的编排。

首先,但以理简要介绍了他为巴比伦王但任公职的原因(第一章)。但以理和其他王室成员是公元前605年最早一批被掳往巴比伦的。当时尼布甲尼撒正发动第一次对叙利亚的远征。但以理等人被挑选出来受训担任公职。他在巴比伦的头十九年就是犹大王国属于巴比伦的最后十九年。犹大最后几任国王不智的反巴比伦政策给犹太民族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灾难。

但以理是在约雅敬在位时被掳的。约雅敬对巴比伦忠实了几年以后,采纳了犹大亲埃及派的策略,发动了叛乱,结果国家遭到了军事入侵,公民失去了自由被囚掳。他的儿子和继位者约雅斤只做了三个月的国王,巴比伦的军队就卷土重来镇压叛乱。约雅斤和成千犹大的上层公民于公元前597年被掳。他的继承者西底家表面上似乎忠于巴比伦。但是他既软弱又优柔寡断,经不起埃及和他主要顾问中反巴比伦势力的长期劝说。结果尼布甲尼撒恼于巴勒斯坦的一再叛乱,决定消灭犹大王国。巴比伦军队蹂躏犹大达二年半之久,占领和摧毁了许多城市,包括耶路撒冷及其圣殿和王宫,于公元前586年掳走了大部分犹大的居民。

但以理在这多事之秋留在巴比伦。他一定眼见巴比伦的军队数次出发去进犯他的故乡,看见他们带着犹大的俘虏凯旋归来,其中有年青的约雅斤王和他的家室(王下24:10-16),后来还有盲目的西底家王(王下25:7)。在这些年间,但以理也一定注意到被掳的犹太人中间的政治动乱,导致尼布甲尼撒烧死了一些主要的煽动者。因这次动乱,耶利米写信给被掳的同胞,劝勉他们在巴比伦过平静的生活(耶29章)。

在所有这些年间,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安静并忠诚地尽自己的责任,做国家的忠臣和百姓。他们经过学术训练以后成为迦勒底人精英集团的成员,担任国王的顾问。于是但以理有了极好的机会向尼布甲尼撒解释有关将来这国的梦(但2章)。结果但以理被委以很高的职务,并似乎当了多年。这个职务使他有机会使国王熟悉天上之上帝的能力。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所事奉的就是这一位上帝。但以理担任这个官职究竟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似乎在公元前570年以前就不再担任了。有一份当时代的《宫廷和国家年鉴》是用楔形文字写的,列出了那个时候在尼布甲尼撒政府中任职的主要官员。关于尼布甲尼撒的统治时期,没有其他的宫廷和国家年鉴保存下来。事实上,当时代圣经以外的文献中,但以理的名字根本没有提到。

在上述这些文稿中没有但以理的名字是不奇怪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但以理担任公职有多久时间。《但以理书》记载了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的4件事情:

1、在尼布甲尼撒做王的头三年,包括他登基那一年在内,犹太的王室贵族接受教育(第一章)。

2、在尼布甲尼撒做王第二年,为他解梦(第二章)。

3、在没有注明的某一年中,杜拉平原上奉献金像,导致但以理三个朋友的一场经历(第三章)。

4、但以理为尼布甲尼撒解梦,宣布他将发疯7年。解梦的时间可能在王执政的最后几年(第四章)。

我们无从得知尼布甲尼撒发疯期间但以理的活动。我们也不知道在王恢复正常重登宝座以后但以理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他在以后的各位王,即阿梅马杜克(圣经里的以未米罗达),尼甲沙鲁苏尔,拉巴什马杜克和拿波尼杜执政期间是否担任公职。不过他得以眼见在那些谋杀了前任登上王位的国王们统治之下,尼布甲尼撒的强大帝国衰弱和腐败下来。他一定怀着异常的兴趣注意到东方波斯的居鲁士王慧星般地兴起,因为在预言中曾经提到一个名叫居鲁士的人将作为以色列的解放者(赛44:28;赛45:1)。在公元前553年(可能在这一年居鲁士成为玛代帝国的主宰),但以理可能看见拿波尼杜任命他的儿子伯沙撒统治巴比伦,拿波尼杜自己则出去征服阿拉伯的特马。在伯沙撒王头三年但以理见了几个伟大的异象(但7,8章)。过去他只是解释异梦而已,现在则成了历史上的大先知之一。

在公元前539年巴比伦陷落之夜,巴比伦人再次要求但以理出来工作──解释伯沙撒宴会厅上表示厄运的文字。波斯人成了巴比伦及其帝国的主人以后,新的统治者们利用了过去政治家的才能和经验。但以理再次成为国君的首席顾问。可以推定他把以赛亚的预言给王看(见《先知与君王》557页)。这些预言影响了波斯统治者签署法令结束对犹太人的流放,让他们回家重建圣殿。在但以理担任公职的后一段时间里,邪恶的同事们企图谋害他的性命,但是上帝施行奇迹进行干预,拯救了祂的仆人(但六章)。但以理在晚年,先是在玛代人大流士治下(但9章),后是在居鲁士治下(但10-12章),又见了一些重要异象。

在研究《但以理书》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第一,但以理的历史真实性。自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利(233-约304年)对但以理的历史真实性首次提出重大的疑问以来,《但以理书》一直受到批评家的攻击,起先是偶然性的,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成了持续性的,结果,今天大部分的基督教学者认为《但以理书》是公元前二世纪马加比起义时期一位不知名作家的作品。

这些学者提出两条主要的理由来证明《但以理书》是写于以后的年代:

1、他们认为有一些预言指的是安条克四世(约公元前175-163)。在他们看来,大部分的预言,至少是那些已经准确应验了的预言,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写的,故他们声称但以理的预言是在安条克四世统治的时代以后写的。

2、根据他们的观点,《但以理书》的历史部分记录的有些事件与他们所了解的史实有出入。他们据此推定作者无论从时间或地点方面与实际的事件相去甚远,无法准确了解发生在400年以前公元前7世纪和6世纪的情况。

凡是相信古代受圣灵感动的先知,能准确预言将来史实的人,是不会介意上面第一条理由的。第二条理由需要认真考虑,因为他们声称《但以理书》在史实、年代和观点上有误。为此,下面简单讨论一下《但以理书》的历史可信度。

但以理所描述的某些事件今天的确无法用手头古代的材料来证实。例如尼布甲尼撒的发疯,现有古代的文献中没有一份提到此事。这位新巴比伦帝国最伟大的君王暂时性的失去理智没有被记录下来,这并不奇怪。因为当时王室挡案只记录一些可嘉的事迹的事(见但4:36注释)。又如谜一般的玛代王大流士。他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没有得到圣经以外任何一份可靠材料的证实。他的身份只是在希腊作家的著作和残存的楔形文字材料中得到暗示。

其他所谓的历史疑难问题在一百年以前曾令保守的《但以理书》注释者为难。但随着考古学提供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这些问题都已得到解决,现把其中较为重要的罗列如下:

1、所谓但1:1和耶25:1在年代上不符。学者们一般都认为《耶利米书》是可靠的历史材料。耶利米说约雅敬第四年就是尼布甲尼撒三年,但以理则说尼布甲尼撒王第一次进攻耶路撒冷是在约雅敬第三年,显然暗示尼布甲尼撒三年就是约雅敬三年。在当时代的文献被发现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古代的国王有几种计年的方法,解经家们觉得很难解释这种表面上不一致的现象,他们假定尼布甲尼撒和他父亲尼波布拉色联合执政,或者假定但以理和耶利米计年的方法不同,耶利米用犹太历,但以理用巴比伦历,从而设法解决这个难题。这两种解释都已经过时。

后来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巴比伦王和当时的犹太王一样,是按照“登记年”的体制来计年的。巴比伦王登基的那一年并不算入他在位的年份,而只算是他的“登基年”,而他在位第一年,指的是他执政的完整一年,从第二年元旦起。届时,他在一个宗教仪式中握住巴比伦神彼勒的手。

据约瑟弗斯(引用贝罗索斯)和一份巴比伦史书记载,尼布甲尼撒在父亲去世、登上王位那一年出征巴勒斯坦。这样,但以理和耶利米就完全一致了。耶利米称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一年即约雅敬第三年,但以理则是在尼布甲尼撒登基那一年,即约雅敬第三年被掳的。

2、巴比伦的伟大创建者尼布甲尼撒。据希腊历史学家记载,尼布甲尼撒在古代历史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未提到他是伟大的新巴比伦王国的创建者。凡读过古代希腊史书的人都知道这个荣誉通常归于塞米拉斯女王。她在巴比伦历史上被赋与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过去一百年里所出土的当时代楔形文字记录完全改变了古典作家的说法,与《但以理书》的记载相符合。《但以理书》称尼布甲尼撒为“这大巴比伦”(但4:30)的创建者或重建者。楔形文字表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尼布甲尼撒重建了宫殿、庙宇、城市的殿塔,添建了新的建筑和工事,成为新巴比伦的创建者。

这种资料只能出自新巴比伦王国时代的作者。因为在希腊时代,这些情况已完全被人遗忘。《但以理书》提供这样的资料,让那些认为《但以理书》不是写于公元前6世纪,而是公元前2世纪的考据派学者们大惑不解。他们这种困惑的典型的例子是哈佛大学P.H.法伊弗的一段话:“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但以理是怎么才了解到新巴比伦是尼布甲尼撒所创建的……,如出土文物所证实的那样”(《旧约概论》,纽约1941年,758,759页)。

3、巴比伦王伯沙撒。关于现代东方学者发现伯沙撒身份的奇妙故事,见但以理第五章补充注释。圣经以外的其他古代文献没有提到伯沙撒的名字,而总是提到拿波尼度为波斯征服以前最后一个巴比伦王。这件事常被用来作为反对《但以理书》历史可信度的最有力理由之一。可是过去一百年来的发现在这方面驳倒了但以理的一切批评者,非常清楚地证实了但以理关于伯沙撒历史记载的可靠性。

第二,《但以理书》的文字像《以斯拉记》一样,一部分是用希伯来文,一部分是用亚兰文写的。有人解释说,《以斯拉记》使用两种文字可能是作者在叙史时直接采用亚兰文献,而其他地方则用他的母语希伯来文写。这种解释不适于《但以理书》。《但以理书》的亚兰文是从但2:4至第7章最后一节。

下面列举学者们关于这个问题所提供的一部分解释。在有些解释后面的括号里说明这种解释的不合理处:

1、作者为讲亚兰文的人写历史,讲希伯来语的学者写预言。(但是第二章和第七章的亚兰文就是两个大预言,说明这种看法不对)

2、两种文字说明有两位作者。(这种观点不可能正确,因为全书有十分明显的一致性,即使是许多激进的批评家也这样认为)

3、原来是用一种文字写的,或全用亚兰文,或者用希伯来文,后来有一部分译成其他文字。(这种观点没有解释为什么只翻译部分而不翻译全文的问题)

4、原书有两种文本,一个用希伯来文写,另一个用亚兰文写,以便让各等人阅读。在马加比时代的逼迫中,有一部分内容损失,于是就把两种文本不加任何改动地拼凑起来。(这种看法缺乏事实证据,推测性较强)

5、作者到了叙述迦勒底人“用亚兰的言语对王说”时改用亚兰文(但2:4),接着一直用亚兰文写。当他再次提笔时(但8:1),就恢复使用希伯来文。

最后一种看法显然是正确的,因为《但以理书》的各个部分是在不同的时间里写的。作为一个受过训练的政府官员,但以理能用不同的语言讲和写。他可能用希伯来语记叙一些史实和异象,另一些则用亚兰文写。根据这种推测,第一章是用希伯来语写,时间可能是居鲁士元年。3-6章的叙史是用亚兰文,写于不同的时间。预言大部分用希伯来语写(但8-12章)。但第七章的异象是用亚兰文写的。记述将来国度的尼布甲尼撒之梦,先是用希伯来语写,到了引用迦勒底人的话时开始用亚兰文写(但2:4),一直到这段叙述结束。

到了晚年,但以理把他的著作集成一书。他可能认为没有必要翻译某些部分以求全书在文字上的统一。他知道读者一般都懂两种文字。当时的其他著作也有这种情况。

必须进一步指出,《但以理书》中有两种文字,不能证明该书写于较晚的时候。那些把《但以理书》的写作推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人,也会遇到一个问题:一个马加比时代的希伯来作者怎么能让书的一部分用希伯来语写,而另一部分用亚兰文写呢?

的确,《但以理书》亚兰语部分的拼写特点与公元前3-4世纪西亚的亚兰语十分接近。这似乎是由于语言的现代化之故,大部分希伯来圣经经卷均有这个特点。拼写不能证明写作的时期,正如最新版本的英文圣经不能证明其写作时间是在二十世纪一样。拼写方面的特点最多只能说明最新版本问世的年代。

在死海古卷中有几份抄写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但以理书》残片,其中至少有两份保存了但以理二章中从希伯来语转为亚兰文的部分,清楚地说明但以理在当时就是双语的。


四、主题

《但以理书》可以被称为历史和预言手册。预言就是历史的预见。历史是预言的应验。预言部分能使上帝的子民用永恒的眼光看待暂时的事物,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有效的行动,为最后的危机作好准备,为相信预言的应验提供坚实的基础。

纲要中所体现《但以理书》中四条主要的预言线索,以世界历史为背景,叙述了上帝子民从但以理的时代到世界末日的经历。“幔子业已掀开,使人们从世人的利益、权势和情感所引起之千变万化的冲突的上面、幕后或其中,都可以看到那位大有慈悲之主的许多媒介,正在默然忍耐地实现祂自己旨意的训令”(《先知与君王》500页)。四条预言线索中的每一条都在“天上的上帝”另一个“永不败坏”之国时达到高潮(但2:44)。那时人子将接受永远的权柄(但7:13,14)。“攻击万君之君”的必“非因人手而灭亡。”(但8:25),上帝的子民将从压迫者手中永远得到解放(但12:1)。所以,《但以理书》提供了一座上帝所建造的桥梁,从今世的边缘通往永恒的无边之岸。像但以理那样忠心爱上帝并事奉祂的人,可以凭着信心跨过这座桥梁,从苦难动荡的今生走到平安稳妥的永生。

《但以理书》的历史部分以最动人的方式表达了历史的真哲学(见《教育论》174-184页)。这一部分成为预言部分的序言。《但以理书》提供了上帝如何对待巴比伦国的详细记录,使我们能够明白本书预言部分所讲述其他国家兴衰的意义。如果我们不明白巴比伦在上帝计划中所起作用,所体现的历史哲学,就无法充分理解在预言异象的屏幕中巴比伦以后其他国家所起的作用。

在《但以理书》的历史部份,我们看见当时的上帝仆人但以理与外邦世界的天才尼布甲尼撒面面相对,使这位国王有机会认识历史的主宰、但以理的上帝并与祂合作。尼布甲尼撒不仅是当时最强国家的君主,也是非常智慧,具有天赋之判断力的人。事实上,他是异教世界最重要的人物,“列国中大有权势的人”(结31:11)。根据上帝的计划,他登上权位发挥特殊的作用。上帝论到他说:“现在我将这些地都交给我仆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手”(耶27:6)。当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以后,他们是处在一只强有力但是不残忍的手下(按照当时的标准)。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宫廷的任务就是保证让王的意志服从上帝的旨意,以便实现上帝的目的。在戏剧性的历史关头,上帝让这两个人物碰到一起。见《SDA圣经注释》本卷569页,《以西结书》序言。

《但以理书》的前4章叙述了上帝怎样使尼布甲尼撒效忠于祂。首先,上帝需要一个人在巴比伦的宫廷中适当地阐明上天的原则和政策。于是祂拣选但以理作为自己的使者派给尼布甲尼撒。上帝怎样使当俘虏的但以理得蒙尼布甲尼撒的嘉纳,使尼布甲尼撒先是信任但以理,然后信任但以理的上帝,今日祂照样利用人来实现祂在地上的旨意。上帝能够使用但以理,是因为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有优秀品格的人,把为上帝而活作为人生主要目的的人。

但以理“立志”(但1:8)在生活上符合上帝所表显的一切旨意。首先,上帝使他在巴比伦的官员眼前“蒙恩惠,受怜悯”(但1:9)。这就为下一步作好了准备,那就是证明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身体特别好(但1:12-15)。接着他表显出超人的智慧。“上帝在各样文字学问上赐给他聪明知识”(但1:17节),结果与他们最接近的竞争者相比,“胜过十倍”(但1:20节)。就这样,但以理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了他的同伴,赢得了尼布甲尼撒的信任和尊重。

这些事情为尼布甲尼撒认识但以理的上帝预备了道路。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第二章的梦,从火窖中奇异地得救(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梦──向王充分表现了但以理之上帝的知识,权能和权威。第二章的故事证明人类知识的有限,导致尼布甲尼撒向但以理承认:“你们上帝诚然是万神之神,万王之主,又是显明奥秘事的”(但2:47)。他由衷地承认上帝的智慧不仅超过人的智慧,而且超过他自己诸神的智慧。金像和火窖的事件使尼布甲尼撒承认天上的上帝“救护依靠祂的仆人”(但3:28)。他的结论是,在他的国家里任何人都不得“谤渎”希伯来的上帝,“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但3:29)。尼布甲尼撒现在认识到天上的上帝不仅智慧而且有能力,不仅无所不知而且无所不能。第三件事──他所矜夸的智慧和能力被暂时地剥夺──使王深刻认识到,“至高者”不仅有智慧有能力,而且运用这种智慧和能力管理人间的事务(但4:32)。祂有智慧,有能力又有权威。值得注意的是,尼布甲尼撒恢复理智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赞美尊崇敬拜天上的王”,承认象他那样多年“行动骄傲的,祂能降为卑。”(但4:37)

可是尼布甲尼撒个人通过多年时间所获得的教训基本上没有给他的继位者们带来好处。巴比伦最后一位国王伯沙撒虽然明知尼布甲尼撒的事(但5:22),仍公然侮辱天上的上帝(但5:23)。巴比伦非但没有配合上帝的计划,反而“成为傲慢而残暴的压迫者”(《教育论》176页),拒绝接受上天的原则,结果造成了自己的灭亡(《教育论》177页)。这个国家被放在天平上显示了亏久(但5:25-28),于是世界的统治权转到了波斯人手里。

上帝通过把但以理从狮子坑中救出来,向波斯帝国的统治者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权威(但6:20-23;《先知与君王》557页),象过去对巴比伦的统治者一样。玛代人大流士在一份敕令中承认“活上帝”的权柄“永存无极”(但6:26),甚至“决不更改”的“玛代和波斯人的例”,也不得不服从“在人国中掌权”的“至高者”的旨意(但4:32)。但以理蒙救脱离狮坑所表现出来上帝能力奇妙的见证,给居鲁士留下良好的印象(《先知与君王》557页)。有关他在恢复耶路撒冷和圣殿中所起作用的预言(赛44:26;赛45:13)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心就大受感动,立志要完成上天所交派与他的使命”(《先知与君王》557页)。

《但以理书》就是这样体现出一些原则。按照这些原则,上帝的智慧、能力和权威通过各国的历史表显出来,以最后实现祂的旨意。“上帝高举巴比伦,为要使它能成全祂的旨意”(《教育论》175页)。它有一段考验的时期,可是它“失败了,于是它的荣耀消失了,权势离去了,领土被别人所占领”(《教育论》177页)。

《但以理书》的四个异象都同从但以理的时代起直到上帝建立永恒的国度,地上善与恶的斗争有关系。由于撒但要利用地上的大国尽力阻碍上帝的计划,毁灭上帝的子民,这些异象就介绍了那些撒但活动最猖獗的国家。

第一个异象主要涉及政治上的变动(第二章),其主要目的是告诉尼布甲尼撒,他作为巴比伦的统治者所起的作用,以及“将来必有的事”(但2:29)。

第二个异象是第一个异象的补充(第七章),侧重上帝的子民在第一个异象所提到的势力统治之下的经历,预报了圣徒最后的胜利和上帝对圣徒之仇敌的审判(但7:14,18,26,27)。

第三个异象(第八、九章)补充了第二个异象,主要讲撒但消灭宗教和上帝子民的企图。

第四个异象(但10-12章)总结了前面的异象,更加详细地叙述异象的内容。它扩大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异象的主题,侧重在“本国之民日后必遭遇的事,因为这异象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但10:14),“是指着大争战”(但10:1)。但11:2-39所述的史纲要延续到“后来的日子”(但10:14)和“末了”(但11:40)。

《但以理书》的预言与《启示录》的预言有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启示录》阐述了与但以理一样的题目,不过侧重于作为上帝选民的基督教会所起的作用。所以在《但以理书》中不太清楚的细节往往通过与《启示录》对照就明朗了。但以理奉命封闭关于末日的预言直到末时(《善恶的斗争》356页)。但通过殷勤的研究,其中含义的“知识就必增长”(但12:4)。虽然《但以理书》中有关末日的那一部分预言是封闭的(但12:4;《使徒行述》585页),约翰却奉命“不可封了这书上的预言,因为日期近了”(启22:10)。所以,为了更清楚地理解《但以理书》中不大易解的部分,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启示录》,以求驱散阴影。


五、纲要

(一)历史部分 但1:1-6:28

A、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受教育 但1:1-21

1、第一批从犹大带往巴比伦的俘虏 但1:1-2

2、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被挑选出来接受训练为国王服务 但1:3-7

3、但以理获准遵守自己的律法 但1:8-16

4、教育的成功,被接受为王服务 但1:17-21

B、尼布甲尼撒的大像之梦 但2:1-49

1、尼布甲尼撒因梦而烦乱 但2:1-11

2、下令处死哲士,后又撤消命令 但2:12-16

3、但以理得到启示,表示感恩 但2:17-23

4、但以理向国王述梦 但2:24-35

5、但以理解梦 但2:36-45

6、尼布甲尼撒承认上帝的伟大 但2:46-49

C、但以理的朋友们在火窖中得救 但3:1-30

1、尼布甲尼撒立金象,要人敬拜 但3:1-7

2、三位忠心的希伯来人拒绝敬拜 但3:8-18

3、上帝在火窖里施行拯救 但3:19-25

4、尼布甲尼撒的承认和敕令,三位希伯来人得到提升 但3:26-30

D、尼布甲尼撒的第二个梦,降卑和恢复 但4:1-37

1、尼布甲尼撒承认上帝的知识和能力 但4:1-9

2、述梦 但4:10-18

3、但以理解释梦 但4:19-27

4、尼布甲尼撒的降卑和恢复 但4:28-36

5、尼布甲尼撒赞美天上的上帝 但4:37

E、伯沙撒的宴会和王国的灭亡 但5:1-31

1、伯沙撒亵渎圣殿的器皿 但5:1-4

2、墙上神秘的字 但5:5-12

3、但以理解释这些字 但5:13-18

4、但以理接受荣誉,巴比伦亡国 但5:29-31

F、但以理从狮坑中得救 但6:1-28

1、但以理的提升和受到同事妒忌 但6:1-5

2、大利乌下令限制祷告 但6:6-9

3、但以理违令被判罪 但6:10-17

4、但以理得救,控告者受惩罚 但6:18-24

5、公开承认但以理之上帝的伟大 但6:25-28

(二)预言部分 但7:1─12:13

A、但以理的第二个预言信息 但7:1-28

1、4个兽和小角 但7:1-8

2、人子的审判和永远作王 但7:9-14

3、天使解释异象 但7:15-27

4、但以理的感受 但7:28

B、但以理第三个预言信息 但8:1─9:27

1、公绵羊,公山羊和角 但8:1-8

2、小角及其恶行 但8:9-12

3、有关圣所洁净的定时性预言 但8:13-14

4、加百列解释异象的第一部分 但8:15-26

5、但以理见异象后生病 但8:27

6、但以理祈求复兴,承认他百姓的罪 但9:1-19

7、加百列解释异象的剩下部分 但9:20-27

C、但以理第四个预言信息 但10:1-12:13

1、但以理禁食 但10:1-3

2、“有一人”的出现,以及对但以理的影响 但10:4-10

3、那个“人”对但以理开头的谈话 但10:11-11:1

4、有关将来事件的异象 但11:2-12:3

5、“奇异的事”应验的时间,对但以理个人的应许 但12:4-13

和合本但7:1 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在床上做梦,见了脑中的异象,就记录这梦,述说其中的大意。

拼音版但7:1 Bābǐlún wáng bǎi shā sǎ yuán nián, Dànyǐlǐ zaì chuáng shang zuòmèng, jiàn le nǎo zhōng de yìxiàng, jiù jìlù zhè mèng, shùshuō qízhōng de dà yì.

吕振中但7:1 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作了一个梦、看见了他在床上他脑中所见的异象,就把那梦记录下来,述说那事的大要。

新译本但7:1 巴比伦王伯沙撒第一年,但以理躺在床上时,他作了一个梦,脑海中出现了异象;他就把那梦记录下来,把事情的重点述说出来。

现代译但7:1 在伯沙撒作巴比伦王的第一年,有一个晚上,我—但以理做了一个梦,看见一个异象。我把那天晚上所看见的记录下来:有一阵风从四面八方吹来,袭击海面;

当代译但7:1 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做了一个梦,见到了异象,便记录下来。

思高本但7:1 巴比伦王贝尔沙匝元年,达尼尔睡在床上,作了一梦,在脑海 见了一些异象;他遂写下那梦,记述了这事的始末。

文理本但7:1 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得梦、在床见异象、遂书其梦、述其大略、

修订本但7:1 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在床上做梦,脑中看见异象,就记录这梦,述说其中的大意。

KJV 英但7:1 In the first year of Belshazzar king of Babylon Daniel had a dream and visions of his head upon his bed: then he wrote the dream, and told the sum of the matters.

NIV 英但7:1 In the first year of Belshazzar king of Babylon, Daniel had a dream, and visions passed through his mind as he was lying on his bed. He wrote down the substance of his dream.

和合本但7:2 但以理说:“我夜里见异象,看见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之上。

拼音版但7:2 Dànyǐlǐ shuō, wǒ yè lǐ jiàn yìxiàng, kànjian tiān de sì fēng dǒu qǐ, guā zaì dà hǎi zhī shang.

吕振中但7:2 但以理应时地说∶「我夜里异象中在观看着,看见天上四面的风陡然风起、吹在大海之上。

新译本但7:2 但以理说:“在夜间的异象中,我看见天的四风,搅动大海。

现代译但7:2 在伯沙撒作巴比伦王的第一年,有一个晚上,我—但以理做了一个梦,看见一个异象。我把那天晚上所看见的记录下来:有一阵风从四面八方吹来,袭击海面;

当代译但7:2 我在梦中看见烈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掀起大海的巨浪;

思高本但7:2 达尼尔说道:我夜间见了一个异象:看见天上忽然起了四股巨风,震 了大海,

文理本但7:2 曰、我夜见异象、天之四风骤起、与大海相搏、

修订本但7:2 但以理说: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看哪,天上四风,突然刮在大海之上。

KJV 英但7:2 Daniel spake and said, I saw in my vision by night, and, behold, the four winds of the heaven strove upon the great sea.

NIV 英但7:2 Daniel said: "In my vision at night I looked, and there before me were the four winds of heaven churning up the great sea.

和合本但7:3 有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形状各有不同,

拼音版但7:3 Yǒu sì gè dà shòu cóng hǎi zhōng shang lái, xíngzhuàng gè yǒu bù tóng,

吕振中但7:3 有四只大兽从海中上来,彼此各不相同。

新译本但7:3 “有四只巨兽从海中上来,形状各不相同。

现代译但7:3 又有形状不同的四头巨兽从海里上来。

当代译但7:3 接着,四只庞然巨兽从海中上来,各有不同的形状。

思高本但7:3 遂有四种巨兽从海中出来,各有不同的形状:

文理本但7:3 有四巨兽、自海而出、其状各殊、

修订本但7:3 有四只巨兽从海里上来,它们各不相同:

KJV 英但7:3 And four great beasts came up from the sea, diverse one from another.

NIV 英但7:3 Four great beasts, each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came up out of the sea.

和合本但7:4 头一个像狮子,有鹰的翅膀。我正观看的时候,兽的翅膀被拔去,兽从地上得立起来,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

拼音版但7:4 Tóu yī gè xiàng shīzi, yǒu yīng de chìbǎng. wǒ zhēng guānkàn de shíhou, shòu de chìbǎng beì bá qù, shòu cóng dì shang dé lì qǐlai, yòng liǎng jiǎo zhàn lì, xiàng rén yíyàng, yòu dé le rén xīn.

吕振中但7:4 头一只像狮子,有鹰的翅膀。我直观看,看见它的翅膀被拔去,它从地上被扶起,须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有人的心给了它。

新译本但7:4 第一只兽像狮子,却有鹰的翅膀。我一直在观看,看见牠的翅膀被拔去,牠从地上被举起来,两脚像人一样直立在地上;又有人的心给了牠。

现代译但7:4 第一头巨兽像狮子,但是有老鹰的翅膀。我正观看的时候,它的翅膀被撕掉了;它被扶起来,两脚站在地上,像人一样;它有人的头脑。

当代译但7:4 头一只像狮子,但有鹰的翅膀,我观看的时候,它的翅膀被拔去了,以致不能再飞,只能像人类一样用双脚站在地上,甚至得了像人一样的头脑。

思高本但7:4 第一个相似狮子,具有鹰的翅膀;我观看,直至看见它的翅膀被拔去,由地上被举起来,两脚直立像一个人,且给了它一颗人心。

文理本但7:4 其一若狮、有鹰之翼、我视之、见其翼被拔、厥兽被举而起、立以二足如人、且得畀以人心、

修订本但7:4 头一个像狮子,有鹰的翅膀;我正观看的时候,它的翅膀被拔去,它从地上被扶起来,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还给了它人的心。

KJV 英但7:4 The first was like a lion, and had eagle's wings: I beheld till the wings thereof were plucked, and it was lifted up from the earth, and made stand upon the feet as a man, and a man's heart was given to it.

NIV 英但7:4 "The first was like a lion, and it had the wings of an eagle. I watched until its wings were torn off and it was lifted from the ground so that it stood on two feet like a man, and the heart of a man was given to it.

和合本但7:5 又有一兽如熊,就是第二兽,旁跨而坐,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有吩咐这兽的说:‘起来吞吃多肉。’

拼音版但7:5 Yòu yǒu yī shòu rú xióng, jiù shì dì èr shòu, páng kuà ér zuò, kǒu chǐ neì xián zhe sān gēn leì gú. yǒu fēnfu zhè shòu de shuō, qǐlai tūn chī duō ròu.

吕振中但7:5 另一只兽、是第二只,好像熊。它身体的一边挺起着;口中才着三根肋骨在牙齿间;有吩咐这兽的话这样说∶『起来吞吃许多的肉。』

新译本但7:5 我又看见另一只兽,就是第二只兽;牠和熊相似,挺起一边的身躯,口中的牙齿衔着三根肋骨。有人这样对牠说:‘起来,吃多量的肉吧!’

现代译但7:5 第二头巨兽像熊,用两只后腿站立;它的牙齿咬着叁根肋骨。有声音对它说:「吃吧,尽量地吃肉!」

当代译但7:5 第二只兽像熊,正高举着它的爪准备进击,口内衔着叁根肋骨,有声音对它说:“起来,吞噬我的子民。”

思高本但7:5 又看见另一个兽,就是第二个,相似熊,半身侧立,口内牙齿间衔着叁根肋骨;有人吩咐它说:「起来,大量吞食肉罢!」

文理本但7:5 其次之兽若熊、半身侧立、其口齿间、衔三胁骨、有谓之曰、起、吞噬多肉、

修订本但7:5 看哪,另有一兽如熊,就是第二兽,半身侧立,口里的牙齿中有三根獠牙。有人吩咐这兽说:"起来,吞吃许多的肉。"

KJV 英但7:5 And behold another beast, a second, like to a bear, and it raised up itself on one side, and it had three ribs in the mouth of it between the teeth of it: and they said thus unto it, Arise, devour much flesh.

NIV 英但7:5 "And there before me was a second beast, which looked like a bear. It was raised up on one of its sides, and it had three ribs in its mouth between its teeth. It was told, 'Get up and eat your fill of flesh!'

和合本但7:6 此后我观看,又有一兽如豹,背上有鸟的四个翅膀;这兽有四个头,又得了权柄。

拼音版但7:6 Cǐ hòu wǒ guānkàn, yòu yǒu yī shòu rú bào, bēi shang yǒu niǎo de sì gè chìbǎng. zhè shòu yǒu sì gè tóu, yòu dé le quánbǐng.

吕振中但7:6 此后我观看,就看见另有一只兽像豹,背上有鸟翅膀四个;这兽有四个头;又有权柄给了它。

新译本但7:6 此后,我继续观看,看见另一只兽像豹,背上有鸟的四个翅膀;这兽有四个头,又有权柄给了牠。

现代译但7:6 我正观看的时候,另一头巨兽出现。它像豹,背上有四个翅膀,像鸟的翅膀,又有四个头,看来十分威武。

当代译但7:6 第叁只兽像豹,背上却有鸟的翅膀,这兽有四个头,还有统治所有人类的大权。

思高本但7:6 後来我又观看,看见另有一兽,相似豹子,有四个头,背上有四只鸟的翅膀,且赐给了它统治权。

文理本但7:6 厥后、又见一兽若豹、背有四鸟翼、兽亦有四首、得赐以权、

修订本但7:6 其后,我观看,看哪,另有一兽如豹,背上有四个鸟的翅膀;这兽有四个头,还给了它权柄。

KJV 英但7:6 After this I beheld, and lo another, like a leopard, which had upon the back of it four wings of a fowl; the beast had also four heads; and dominion was given to it.

NIV 英但7:6 "After that, I looked, and there before me was another beast, one that looked like a leopard. And on its back it had four wings like those of a bird. This beast had four heads, and it was given authority to rule.

和合本但7:7 其后,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第四兽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这兽与前三兽大不相同,头有十角。

拼音版但7:7 Qí hòu wǒ zaì yè jiān de yìxiàng zhōng guānkàn, jiàn dì sì shòu shén shì kepà, jíqí qiángzhuàng, dà yǒulì liáng, yǒu dà tie yá, tūn chī jiaó suì, suǒ shèngxia de yòng jiǎo jiàntà. zhè shòu yǔ qián sān shòu dà bú xiāngtóng, tóu yǒu shí jiǎo.

吕振中但7:7 此后我夜间异象中在观看着,看见第四只兽可怕可惧,非常强壮;它有大鉄牙,吞吃嚼碎;剩下的用脚去踹。这兽跟以前所有的兽大不相同;它有十个角。

新译本但7:7 后来,我在夜间的异象中继续观看,看见有第四只兽,非常恐怖,十分可怕,极其强壮。牠有大铁牙;牠吞吃咬碎,又把剩余的用脚践踏;这兽和前面的各兽都不相同;牠有十个角。

现代译但7:7 我正观看的时候,第四头巨兽出现了。它强壮可怕,令人恐怖。它用大铁牙咬碎猎物,然后用脚践踏。它和前叁头巨兽不一样,有十个角。

当代译但7:7 梦中我正在观看的时候,又见第四只兽从海中上来,形状恐怖,身驱硕壮,用大铁牙撕裂猎物吞吃,剩下的便用脚践踏;这兽比其他叁只更凶猛,有十只角。

思高本但7:7 此後,我在夜间的神视中观看,看见第四个兽,非常可怕,极其凶猛,有巨大的铁牙,吞噬咬碎,又把剩馀的用脚践踏;它与以前各兽不同,尚有十只角。

文理本但7:7 此后于夜间异象中、我见其四之兽、可畏可惧、极强有力、亦有铁牙甚巨、吞噬碎裂、足践所余、与前诸兽迥异、首有十角、

修订本但7:7 其后,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看哪,第四兽可怕可惧,极其强壮,有大铁牙,吞吃嚼碎,剩下的用脚践踏。这兽与前面所有的兽不同,它有十只角。

KJV 英但7:7 After this I saw in the night visions, and behold a fourth beast, dreadful and terrible, and strong exceedingly; and it had great iron teeth: it devoured and brake in pieces, and stamped the residue with the feet of it: and it was diverse from all the beasts that were before it; and it had ten horns.

NIV 英但7:7 "After that, in my vision at night I looked, and there before me was a fourth beast--terrifying and frightening and very powerful. It had large iron teeth; it crushed and devoured its victims and trampled underfoot whatever was left. It was different from all the former beasts, and it had ten horns.

和合本但7:8 我正观看这些角,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这角前,连根被它拔出来。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

拼音版但7:8 Wǒ zhēng guānkàn zhèxie jiǎo, jiàn qízhōng yòu zhǎng qǐ yī gè xiǎo jiǎo. xiānqián de jiǎo zhōng yǒu sān jiǎo zaì zhè jiǎo qián, lián gēn beì tā bá chūlai. zhè jiǎo yǒu yǎn, xiàng rén de yǎn, yǒu kǒu shuō kuā dà de huà.

吕振中但7:8 我正在观赏这些角,忽见它们之间又长起另一个角来,是小小的;先前的角之中有三个在这小角之前连根都被拔出来;看哪,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着夸大的话呢。

新译本但7:8 我正在究察这些角的时候,看见角的中间长出另一个小角来。在这小角前面,有三个先前的角连根被拔起来。这小角有眼,像人的眼,又有一张说夸大话的嘴。

现代译但7:8 我正在观察这些角的时候,角中间长出另一个小角;这小角把原有十角的叁个拔掉。这小角有人的眼睛和一张说夸大话的嘴巴。

当代译但7:8 正当我观看它的角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小角从其中长出来,它先前的十只角中,有叁只角被这小角在后面连根拔出,从而代替了它们的位置;这小角有人的眼睛,也有一张满口自夸的嘴。

思高本但7:8 我定睛注视这些角时,看见在那些角中又生出另一只小角,在这小角前面,以前的角中有叁只角竟被连根拔除;看,小角上还有眼睛,相似人的眼睛,有一个夸大的口。

文理本但7:8 我思维其角时、见一小角生于其中、前角中之三角、为小角所拔、小角有目若人、有口出言夸大、

修订本但7:8 我正思考这些角的时候,看哪,其中又长出另一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只角在它面前连根被拔出。看哪,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

KJV 英但7:8 I considered the horns, and, behold, there came up among them another little horn, before whom there were three of the first horns plucked up by the roots: and, behold, in this horn were eyes like the eyes of man, and a mouth speaking great things.

NIV 英但7:8 "While I was thinking about the horns, there before me was another horn, a little one, which came up among them; and three of the first horns were uprooted before it. This horn had eyes like the eyes of a man and a mouth that spoke boastfully.

和合本但7:9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

拼音版但7:9 Wǒ guānkàn, jiàn yǒu bǎozuò shèlì, shang tóu zuò zhe gèn gǔ cháng zaì zhe. tāde yīfu jiébái rú xue, tóufa rú chún jìng de yáng maó. bǎozuò nǎi huǒyàn, qí lún nǎi lièhuǒ.

吕振中但7:9 我正在观看,就看见有些宝座设立着,有一位寿高年迈者就席坐着;他的衣服衣服皎白如雪,他的头发如纯净的羊毛;他的宝座乃是火焰;其轮子是烧着的烈火。

新译本但7:9 “我一直在观看,看见有些宝座安放好了,万古常存者就坐上去;他的衣服洁白如雪,他的头发纯净像羊毛。他的宝座是火焰,宝座的轮子是烈火。

现代译但7:9 我正观看的时候,看见几个放置在那里的宝座。那位万古永存者坐在其中的一个宝座上。他的衣服像雪一样洁白,头发像纯白的羊毛。他的宝座是火焰,安置在炽热的火轮上面。

当代译但7:9 我继续看下去,见到一个宝座,上面坐着那位万古常存者,就是全能的上帝,他要施行审判。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好像纯净的羊毛。他的宝座好像火焰,轮子如同烈火。

思高本但7:9 我观望,直到安置了宝座,上面坐着一位万古常存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他的头发洁白如羊毛,他的宝座好似火 ,宝座的轮子如同烈火。

文理本但7:9 我视之、见有座设立、一年高者坐焉、衣皓如雪、发洁若纯粹之羊毛、火炎其座、烈焰其轮、

修订本但7:9 我正观看的时候, 有宝座设立, 上面坐着亘古常在者。 他的衣服洁白如雪, 头发如纯净的羊毛。 宝座是火焰, 其轮为烈火。

KJV 英但7:9 I beheld till the thrones were cast down, and the Ancient of days did sit, whose garment was white as snow, and the hair of his head like the pure wool: his throne was like the fiery flame, and his wheels as burning fire.

NIV 英但7:9 "As I looked, "thrones were set in place, and the Ancient of Days took his seat. His clothing was as white as snow; the hair of his head was white like wool. His throne was flaming with fire, and its wheels were all ablaze.

和合本但7:10 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拼音版但7:10 Cóng tā miànqián yǒu huǒ, xiàng hé fāchū. shìfèng tāde yǒu qiā qiā, zaì tā miànqián shì lì de yǒu wàn wàn. tā zuò zhe yào xíng shenpàn, àn juǎn dōu zhǎn kāi le.

吕振中但7:10 有火河发出,从宝座前面流出来;伺候他的有千千,侍立在他面前的有万万;审判者坐着要开庭,案卷都展开着。

新译本但7:10 有火像河涌出,烈火从他面前冒出;事奉他的有千千,侍立在他面前的有万万。审判已经开始,案卷都展开了。

现代译但7:10 宝座冒出烈火,像一条畅流的河。千万人在宝座前服事他;亿万人侍立在他面前。他宣布开庭,翻开了案卷。

当代译但7:10 有一道大河从他面前涌出,千万的天使在服事他,无数的人都站在他面前。那小角继续说着狂言,直至上帝坐下来翻阅案卷,开始审判为止。

思高本但7:10 一道火河涌出,从他面前流下,有千万服事他的,有亿兆侍立在他面前的,审判者已坐堂,案卷已展开。

文理本但7:10 火川出于其前、服役者千千、侍立者万万、鞫事已备、书卷悉展、

修订本但7:10 有火如河涌出, 从他面前流出来; 事奉他的有千千, 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 他坐着要行审判, 案卷都展开了。

KJV 英但7:10 A fiery stream issued and came forth from before him: thousand thousands ministered unto him, and ten thousand times ten thousand stood before him: the judgment was set, and the books were opened.

NIV 英但7:10 A river of fire was flowing, coming out from before him.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attended him; ten thousand times ten thousand stood before him. The court was seated, and the books were opened.

和合本但7:11 那时我观看,见那兽因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被杀,身体损坏,扔在火中焚烧。

拼音版但7:11 Nàshí wǒ guānkàn, jiàn nà shòu yīn xiǎo jiǎo shuō kuā dàhuà de shēngyīn beì shā, shēntǐ súnhuaì, rēng zaì huǒ zhōng fùnshāo.

吕振中但7:11 那时、因那小角说着夸大之话的声音,我就观看,看见那兽被杀,它的身体被毁坏,交给火烧。

新译本但7:11 “那时,因那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我继续观看,看见那兽被杀,尸体被毁,扔在烈火中。

现代译但7:11 我正观看的时候,还听见那个小角在说夸大的话。当我注目观看时,第四头巨兽被杀了,尸体被丢进火焰中烧掉了。

当代译但7:11 我看见最凶猛的第四兽被杀,身体被火焚烧;因为它轻视全能的上帝,它的小角说夸大的话。

思高本但7:11 那时,我因那只角说出大话而注意观望,一直观望到那兽被杀,它的尸体被撕毁,被投入火内。

文理本但7:11 其时我因小角出言夸大、则注目而视、迨至其兽见杀、其身被毁、为火所焚、

修订本但7:11 于是我观看,因这角说夸大的话,我正观看的时候,那兽被杀,身体被毁,扔在火中焚烧。

KJV 英但7:11 I beheld then because of the voice of the great words which the horn spake: I beheld even till the beast was slain, and his body destroyed, and given to the burning flame.

NIV 英但7:11 "Then I continued to watch because of the boastful words the horn was speaking. I kept looking until the beast was slain and its body destroyed and thrown into the blazing fire.

和合本但7:12 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仍存留,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拼音版但7:12 Qíyú de shòu, quánbǐng dōu beì duó qù, shēngmìng què réng cún liú, zhídào suǒ déng de shíhou hé rìqī.

吕振中但7:12 其余的兽、它们的权柄都被夺去,它们的寿命却仍延长、到所定的时候及时期。

新译本但7:12 至于其余的三兽,牠们的权柄都被夺去,牠们的生命却得着延长,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现代译但7:12 至於其馀叁头巨兽,它们的权柄被剥夺了,但被准许再活一段时间。

当代译但7:12 至於其他叁兽,它们的权柄也被夺去,但生命却得以存留片时,直到所定的时候为止。

思高本但7:12 至於其馀的兽,他们的统治权被剥夺;至於它们的寿命,也被注定直到某一个时候和期限。

文理本但7:12 所余之兽、其权被夺、惟延其生、以待时期、

修订本但7:12 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得以延续,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KJV 英但7:12 As concerning the rest of the beasts, they had their dominion taken away: yet their lives were prolonged for a season and time.

NIV 英但7:12 (The other beasts had been stripped of their authority, but were allowed to live for a period of time.)

和合本但7:13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拼音版但7:13 Wǒ zaì yè jiān de yìxiàng zhōng guānkàn, jiàn yǒu yī wèi xiàng Rénzǐ de, jià zhe tiān yún ér lái, beì lǐng dào gèn gǔ cháng zaì zhe miànqián,

吕振中但7:13 我夜间异象中在观看着,另有一位像人的,驾着天云而来,到那寿高年迈者那里,被引晋到他面前。

新译本但7:13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继续观看,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到万古常存者那里,被引领到他面前,

现代译但7:13 在晚间的异象中,我看见有一位彷佛像人子的,驾着云来。他被引到那万古永存者面前,

当代译但7:13 之后,我又看见一个人乘着云彩而来,要到万古常存者那儿去。

思高本但7:13 我仍在夜间的神视中观望;看见一位相似人子者,乘着天上的云彩而来,走向万古常存者,遂即被引到他面前。

文理本但7:13 我于夜间异象中、又见一人若人子者、乘天云而来、诣年高者、被引至于其前、

修订本但7:13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 看哪,有一位像人子的, 驾着天上的云而来, 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KJV 英但7:13 I saw in the night visions, and, behold, one like the Son of man came with the clouds of heaven, and came to the Ancient of days, and they brought him near before him.

NIV 英但7:13 "In my vision at night I looked, and there before me was one like a son of man, coming with the clouds of heaven. He approached the Ancient of Days and was led into his presence.

和合本但7:14 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拼音版但7:14 Dé le quánbǐng, róngyào, guódù, shǐ gè fāng, gè guó, gè zú de rén dōu shìfèng tā. tāde quánbǐng shì yǒngyuǎn de, bùnéng feì qù. tāde guó bì bú baìhuaì.

吕振中但7:14 受得了权柄、尊荣和国度,使各族之民、列国之民、各种方言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权柄,不能过去,他的国度是个永不被灭的。

新译本但7:14 得了权柄、尊荣和国度;各国、各族和说各种语言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权柄,是不能废去的;他的国度是永不毁灭的。

现代译但7:14 接受了权威、光荣,和王权,好使各国、各族、说各种语言的人都服事他。他的统治将永远长存;他的主权永无穷尽。

当代译但7:14 在那里,他得了世上所有的政权和荣耀,所有的人都顺服、遵从他。他的政权直到永远,他的国永不灭亡。

思高本但7:14 他便赐给似人子者统治权、尊荣和国度,各民族、各邦国及各异语人民都要侍奉他;他的王权是永远的王权,永存不替,他的国度永不灭亡。

文理本但7:14 乃锡以权、与荣与国、使诸民诸国、诸方言咸事之、其权恒存弗替、其国永不见灭、○

修订本但7:14 他得了权柄、荣耀、国度, 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 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 他的国度必不败坏。

KJV 英但7:14 And there was given him dominion, and glory, and a kingdom, that all people, nations, and languages, should serve him: his dominion is an everlasting dominion, which shall not pass away, and his kingdom that which shall not be destroyed.

NIV 英但7:14 He was given authority, glory and sovereign power; all peoples, nations and men of every language worshiped him. His dominion is an everlasting dominion that will not pass away, and his kingdom is one that will never be destroyed.

和合本但7:15 至于我但以理,我的灵在我里面愁烦,我脑中的异象使我惊惶。

拼音版但7:15 Zhìyú wǒ Dànyǐlǐ, wǒde líng zaì wǒ lǐmiàn chóu fán, wǒ nǎo zhōng de yìxiàng shǐ wǒ jīng huáng.

吕振中但7:15 我但以理呢、我的灵在它的鞘子里愁苦;我脑中所见的异象使我惊惶。

新译本但7:15 “至于我但以理,我的灵在我里面忧伤,我脑海中出现的异象使我惊惶。

现代译但7:15 我所看见的异象使我忧虑,非常不安。

当代译但7:15 我因着所见的一切异象感到十分恐惧,

思高本但7:15 我达尼尔,因此心中忧愁,我所见的异象使我烦乱,

文理本但7:15 我但以理心忧于中、所见之异象、令我烦扰、

修订本但7:15 至于我-但以理,我的灵在我里面忧伤,我脑中的异象使我惊惶。

KJV 英但7:15 I Daniel was grieved in my spirit in the midst of my body, and the visions of my head troubled me.

NIV 英但7:15 "I, Daniel, was troubled in spirit, and the visions that passed through my mind disturbed me.

和合本但7:16 我就近一位侍立者,问他这一切的真情。他就告诉我,将那事的讲解给我说明:

拼音版但7:16 Wǒ jiù jìn yī wèi shì lì zhe, wèn tā zhè yīqiè de zhēn qíng. tā jiù gàosu wǒ, jiāng nà shì de jiǎngjie gei wǒ shuō míng.

吕振中但7:16 我走近侍立者之中的一位,问他这一切事实是什么;他就告诉我,将其解析讲明、给我知道∶

新译本但7:16 于是我走近其中一位侍立者,问他有关这一切事的实情;他就告诉我,使我知道这些事的意思,他说:

现代译但7:16 我走到一个侍从面前,请他为我解释这一切。於是他为我解释这异象。

当代译但7:16 便走近那站在宝座旁边的人,问他们这些事的意思。他们告诉我说:

思高本但7:16 我遂走近一位侍者,问他关於这一切事的实情;他便告诉了我,使我知道这些事的意义说:「

文理本但7:16 我乃就一侍者、询诸事之实、彼以之告我、为我解其义曰、

修订本但7:16 我走近其中一位侍立者,问他这一切的实情。他就告诉我,使我知道这事的解释:

KJV 英但7:16 I came near unto one of them that stood by, and asked him the truth of all this. So he told me, and made me know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ings.

NIV 英但7:16 I approached one of those standing there and asked him the true meaning of all this. "So he told me and gave m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things:

和合本但7:17 ‘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拼音版但7:17 Zhè sì gè dà shòu jiù shì sì wáng jiāngyào zaì shìshang xīngqǐ.

吕振中但7:17 『这四只大兽、就是四个王、必从地上起来。

新译本但7:17 ‘这四只巨兽就是将要在世上兴起的四个王。

现代译但7:17 他说:「这四头巨兽是指将在世界上兴起的四个帝国。

当代译但7:17 “这四只庞然巨兽是代表四个将要兴起的君王,

思高本但7:17 这四个巨兽就是将在世界上兴起的四个君王;

文理本但7:17 此四巨兽即四王、将出于世者、

修订本但7:17 这四只巨兽就是将要在世上兴起的四个王。

KJV 英但7:17 These great beasts, which are four, are four kings, which shall arise out of the earth.

NIV 英但7:17 'The four great beasts are four kingdoms that will rise from the earth.

和合本但7:18 然而,至高者的圣民,必要得国享受,直到永永远远。’

拼音版但7:18 Ránér, zhìgāo zhe de shèng mín, bìyào dé guó xiǎngshòu, zhídào yǒng yǒngyuǎn yuǎn.

吕振中但7:18 然而至高者之圣民必领受国度、拥有国度、直到永永远远。』

新译本但7:18 但至高者的圣民必要得国,拥有这国,直到永永远远。’

现代译但7:18 但是至尊上帝的子民将接受王权,拥有这王权,直到永永远远。」

当代译但7:18 可是,至高者的圣民将要承受国位、执掌政权,直到永远。”

思高本但7:18 但至高者的圣民要承受王国,永远占有,直至万世万代。」

文理本但7:18 惟至上者之圣民、必承其国、以为己有、永世靡暨、

修订本但7:18 然而,至高者的众圣者必要得到这国度,并且拥有它,直到永远,永永远远。

KJV 英但7:18 But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shall take the kingdom, and possess the kingdom for ever, even for ever and ever.

NIV 英但7:18 But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will receive the kingdom and will possess it forever--yes, for ever and ever.'

和合本但7:19 那时我愿知道第四兽的真情,它为何与那三兽的真情大不相同,甚是可怕,有铁牙铜爪,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

拼音版但7:19 Nàshí wǒ yuàn zhīdào dì sì shòu de zhēn qíng, tā wèihé yǔ nà sān shòu de zhēn qíng dà bù xiāngtóng, shén shì kepà, yǒu tie yá tóng zhuǎ, tūn chī jiaó suì, suǒ shèngxia de yòng jiǎo jiàntà.

吕振中但7:19 那时我愿确实知道第四只兽的事∶它怎样跟那三只兽大不相同;怎样非常可怕;有鉄牙铜爪,吞吃嚼碎,而剩下的又用脚去踹;

新译本但7:19 那时我想知道有关第四只兽的实情,牠和其他三兽不相同,十分恐怖,有铁牙铜爪;牠吞吃咬碎,又把剩余的用脚践踏。

现代译但7:19 我想更清楚知道第四头巨兽的事,因为这头可怕的兽跟其他叁兽不同。它用铜爪铁齿咬碎猎物,然后用脚践踏。

当代译但7:19 然而,我还想知道关於第四兽的事,这兽凶猛异常,有铁牙铜爪,能把人撕碎,又将剩下的用脚践踏,置他们於死地。

思高本但7:19 当时我又想知道有关那第四个兽的实情,因为它与众不同,非常可怕,它的牙是铁的,爪是铜的,吞噬咬碎,又把剩馀的用脚践踏。

文理本但7:19 我欲知第四兽之实、以其异于他兽、甚可畏惧、其牙为铁、其爪为铜、吞噬碎裂、足践所余、

修订本但7:19 于是我想要更清楚知道第四兽的实情,它与一切的兽不同,甚是可怕,有铁牙铜爪,吞吃嚼碎,剩下的用脚践踏;

KJV 英但7:19 Then I would know the truth of the fourth beast, which was diverse from all the others, exceeding dreadful, whose teeth were of iron, and his nails of brass; which devoured, brake in pieces, and stamped the residue with his feet;

NIV 英但7:19 "Then I wanted to know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fourth beast,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s and most terrifying, with its iron teeth and bronze claws--the beast that crushed and devoured its victims and trampled underfoot whatever was left.

和合本但7:20 头有十角和那另长的一角,在这角前有三角被它打落。这角有眼,有说夸大话的口,形状强横,过于它的同类。

拼音版但7:20 Tóu yǒu shí jiǎo hé nà Lìng zhǎng de yī jiǎo, zaì zhè jiǎo qián yǒu sān jiǎo beì tā dá luō. zhè jiǎo yǒu yǎn, yǒu shuō kuā dàhuà de kǒu, xíngzhuàng qiáng héng, guòyú tā de tóng leì.

吕振中但7:20 我又愿认清它头上的十角、和那另长起来的一个角;在这个角前面怎样有三个角被它打落;这角怎样有眼、有口、能说夸大的话;其形状怎样强猛、过于它的同类。

新译本但7:20 我又想知道有关牠头上的十角,和那另长出来的小角,以及那三个在这小角前面倒下的角的实情。这小角有眼,有说夸大话的嘴;牠的形状比牠的同类更威猛。

现代译但7:20 我也想知道它头上的十个角和后来才长出来、拔掉另外叁个角的那小角是甚麽意思。那小角有眼睛和说大话的嘴巴,显得比其他的角更可怕。

当代译但7:20 此外,我又问及十只角和后来的一只小角,这小角毁灭了十角中的叁角,它有眼,又有口说自夸的话,而且比其他的角都强。

思高本但7:20 我又愿意知道它头上的那十只角及生於其中的那另一只角,即那只使叁只角堕於它前的角,这角还有眼睛,有夸大的口,并且它的形状比其馀的角都大。

文理本但7:20 又欲知其首之十角、及生于其中之一角、使三角坠于其前者、是角有目、有口出言夸大、其状大于他角、

修订本但7:20 头上有十只角和那另长出的一角,三只角在这角面前掉落;这角有眼,有口说夸大的话,形状比它的同类更强。

KJV 英但7:20 And of the ten horns that were in his head, and of the other which came up, and before whom three fell; even of that horn that had eyes, and a mouth that spake very great things, whose look was more stout than his fellows.

NIV 英但7:20 I also wanted to know about the ten horns on its head and about the other horn that came up, before which three of them fell--the horn that looked more imposing than the others and that had eyes and a mouth that spoke boastfully.

和合本但7:21 我观看,见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

拼音版但7:21 Wǒ guānkàn, jiàn zhè jiǎo yǔ shèng mín zhēng zhàn, shēng le tāmen.

吕振中但7:21 我在观看,就看见这角同圣民接战,竟胜了他们,

新译本但7:21 我继续观看,看见这小角和圣民争战,战胜了他们,

现代译但7:21 我正观看的时候,那小角跟上帝的子民打起仗来征服了他们。

当代译但7:21 我见这小角与上帝的民争战,并且节节胜利,

思高本但7:21 我观看,看见这只角正在与圣民交战,竟战胜了他们,

文理本但7:21 我视之、见斯角与圣民战而获胜、

修订本但7:21 我观看,这角与众圣者争战,胜了他们,

KJV 英但7:21 I beheld, and the same horn made war with the saints, and prevailed against them;

NIV 英但7:21 As I watched, this horn was waging war against the saints and defeating them,

和合本但7:22 直到亘古常在者来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圣民得国的时候就到了。

拼音版但7:22 Zhídào gèn gǔ cháng zaì zhe lái gei zhìgāo zhe de shèng mín shēnyuān, shèng mín dé guó de shíhou jiù dào le.

吕振中但7:22 直到寿高年迈者来临,至高者之圣民得伸雪,那时圣民拥有国度的时候就到了。

新译本但7:22 直到万古常存者来到,为至高者的圣民伸张正义;圣民拥有国度的时候就到了。

现代译但7:22 后来,那万古永存者来到,为至尊上帝的子民伸冤〔或译:授与……审判的特权〕。上帝子民接受王权的时候终於到了。

当代译但7:22 直到那位万古常存者来到,才为至高者的圣民施行审判,替他们伸冤,又将全世界的国权都赐给他们。

思高本但7:22 直到万古常存者降来,为至高者的圣民伸冤,於是期限到了,而众圣民取得了国权。

文理本但7:22 迨年高者至、为至上者之圣民伸冤、圣民得国之期已届、

修订本但7:22 直到亘古常在者来到,为至高者的众圣者伸冤,众圣者得到国度的时候就到了。

KJV 英但7:22 Until the Ancient of days came, and judgment was given to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and the time came that the saints possessed the kingdom.

NIV 英但7:22 until the Ancient of Days came and pronounced judgment in favor of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and the time came when they possessed the kingdom.

和合本但7:23 那侍立者这样说:‘第四兽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国,与一切国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

拼音版但7:23 Nà shì lì zhe zhèyàng shuō, dì sì shòu jiù shì shìshang bì yǒude dì sì guó, yǔ yīqiè guó dà bù xiāngtóng, bì tūn chī quán dì, bìngqie jiàntà jiaó suì.

吕振中但7:23 「那侍立者这么说∶『第四只兽就是地上必有之第四个国,跟所有的国大不相同。它必吞吃全地,践踏它,嚼碎它。

新译本但7:23 “那位侍立者这样说:‘那第四只兽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国,和其他各国都不相同;牠必吞吃全地,践踏咬碎全地。

现代译但7:23 那位侍从又对我解释说:「那第四头巨兽是指将在世界上兴起的第四个帝国。它跟其他的帝国不同,它要并吞全世界,蹂躏、粉碎全地。

当代译但7:23 站在宝座旁边的那位就告诉我说:“第四只兽就是将来要统治世界的第四个强国,它比其他的统治者更凶暴、更残忍,不但吞灭全世界,并将其上所有的东西都毁灭净尽。

思高本但7:23 侍者告诉我说:「这第四个兽就是将在世界上兴起的地四个国,她与其他各国不同,她要并吞、蹂躏且粉碎天下。

文理本但7:23 侍者曰、第四兽、即在世之第四国、异于诸国、将吞噬天下、践而碎之、

修订本但7:23 那侍立者这样说: 第四兽就是世上要兴起的第四国, 与其他各国不同, 它要并吞全地, 并且践踏嚼碎。

KJV 英但7:23 Thus he said, The fourth beast shall be the fourth kingdom upon earth, which shall be diverse from all kingdoms, and shall devour the whole earth, and shall tread it down, and break it in pieces.

NIV 英但7:23 "He gave me this explanation: 'The fourth beast is a fourth kingdom that will appear on earth. It will be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 kingdoms and will devour the whole earth, trampling it down and crushing it.

和合本但7:24 至于那十角,就是从这国中必兴起的十王,后来又兴起一王,与先前的不同,他必制伏三王。

拼音版但7:24 Zhìyú nà shí jiǎo, jiù shì cóng zhè guó zhōng bì xīngqǐ de shí wáng, hòulái yòu xīngqǐ yī wáng, yǔ xiānqián de bù tóng. tā bì zhìfú sān wáng.

吕振中但7:24 至于那十个角呢、从这国中必有十个王起来;此后必另有个王起来;跟先前所有的王都不相同;他必将三个王制伏住。

新译本但7:24 至于那十角,就是从这国中将要兴起的十个王,在他们以后,必有另一个王兴起,和先前的王都不相同;他必制伏三个王。

现代译但7:24 那十个角是指相继统治帝国的十个君王。后来另一个王起来,跟以前的王不同;他要推翻叁个王。

当代译但7:24 十角就是它国度中要兴起的十王,但后来另有一王要兴起,比这十王更凶暴,并且消灭其中的叁位。

思高本但7:24 至於那十只角,即指将由此国而兴起的十个君王;他们以後,将兴起另一位君王,他与以前者不同,他要制胜叁个君王,

文理本但7:24 其十角即十王、将由此国而兴、其后有一王起、异于前者、将服三王、

修订本但7:24 至于那十只角,就是从这国中兴起的十个王; 后来又兴起另一王, 与先前的不相同, 他要制伏三个王。

KJV 英但7:24 And the ten horns out of this kingdom are ten kings that shall arise: and another shall rise after them; and he shall be diverse from the first, and he shall subdue three kings.

NIV 英但7:24 The ten horns are ten kings who will come from this kingdom. After them another king will arise, different from the earlier ones; he will subdue three kings.

和合本但7:25 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

拼音版但7:25 Tā bì xiàng zhìgāo zhe shuō kuā dà de huà, bì zhé mó zhìgāo zhe de shèng mín, bì xiǎng gǎibiàn jiéqī hé lǜfǎ. shèng mín Bìjiāofù tā shǒu yī zǎi, èr zǎi, bàn zǎi.

吕振中但7:25 他必说话顶撞至高者;必折磨至高者之圣民;想要改变节期和礼节规矩;圣民必被交付于他的手、一个时期、两个时期、半个时期。

新译本但7:25 他必说话,敌挡至高者;他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又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在他的手中,一载、二载、半载(“一载、二载、半载”或译:“一个时期、多个时期、半个时期”)。

现代译但7:25 他要口出狂言,敌对至尊的上帝,并且迫害上帝的子民。他图谋更改他们的宗教法律和节期。上帝的子民将受他统治叁年半。

当代译但7:25 它必敌对至高的上帝,逼迫圣民,歪曲律法、道德和节令。上帝的圣民在他手中受尽蹂躏叁年半。

思高本但7:25 他要说亵渎至高者的话,企图消灭至高者的圣民,擅自改变节庆和法律;圣民将被交在他手中,直到一段时期,另两段时期和半段时期;

文理本但7:25 彼出言逆至上者、销磨其圣民、意欲改易节期法律、圣民将付于其手、历一载二载半载、

修订本但7:25 他说话抵挡至高者, 折磨至高者的众圣者, 又改变节期和律法。 众圣者要交在他手中一年、两年、又半年。

KJV 英但7:25 And he shall speak great words against the most High, and shall wear out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and think to change times and laws: and they shall be given into his hand until a time and times and the dividing of time.

NIV 英但7:25 He will speak against the Most High and oppress his saints and try to change the set times and the laws. The saints will be handed over to him for a time, times and half a time.

和合本但7:26 然而,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他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

拼音版但7:26 Ránér, shenpàn zhe bì zuò zhe xíng shenpàn. tāde quánbǐng bì beì duó qù, huǐhuaì, mièjué, yīzhí dàodǐ.

吕振中但7:26 然而审判者必坐堂审判;他的权柄必被夺去,被毁坏、被灭绝、一直到底。

新译本但7:26 但审判要开始,他的权柄必被夺去,他必被毁坏灭绝,直到永远。

现代译但7:26 然后,天上的审判者要开庭审判,剥夺他的治权,彻底消灭他。

当代译但7:26 然后,那万古常存者必要来到施行审判,伸张正义,夺去这暴君的政权,将他的国彻底毁灭。

思高本但7:26 然後审判者要坐堂,夺去他的统治权,将他永远消灭,

文理本但7:26 鞫事已备、必夺其权、毁之灭之、至于终极、

修订本但7:26 然而,他坐着要行审判; 他的权柄要被夺去, 毁坏,灭绝,一直到底。

KJV 英但7:26 But the judgment shall sit, and they shall take away his dominion, to consume and to destroy it unto the end.

NIV 英但7:26 "'But the court will sit, and his power will be taken away and completely destroyed forever.

和合本但7:27 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的国是永远的,一切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拼音版但7:27 Guódù, quánbǐng, hé tiān xià zhū guó de dà quán bì cìgei zhìgāo zhe de shèng mín. tāde guó shì yǒngyuǎn de. yīqiè zhǎngquán de dōu bì shìfèng tā, shùncóng tā.

吕振中但7:27 国度、权柄,和普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圣者之民;他的国是永远的国;所有掌权的都必事奉他,听从他。』

新译本但7:27 那时,国度、权柄,和普天之下万国的大权,都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的国是永远的国;所有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现代译但7:27 至尊上帝的子民将接收世界各国的大权;他们的王权永无穷尽,而世界所有的统治者都要服事他们、顺服他们。」

当代译但7:27 这样,天下各国并人类一切的政权、尊荣都必赐给上帝的子民,他们的国度必永无穷尽,直到永远。一切掌权的统治者都要事奉他们,顺从他们。”

思高本但7:27 将王国的统治权和天下万邦的尊威,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的国是永远的国,一切邦国都要服事他,顺从他。

文理本但7:27 惟国与权、及天下万邦之尊显、必咸畀于至上者之圣民、其国为永久之国、凡秉权者、必服事顺从之、

修订本但7:27 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 必赐给至高者的众圣民。 他的国是永远的国, 所有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KJV 英但7:27 And the kingdom and dominion, and the greatness of the kingdom under the whole heaven, shall be given to the people of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whose kingdom is an everlasting kingdom, and all dominions shall serve and obey him.

NIV 英但7:27 Then the sovereignty, power and greatness of the kingdoms under the whole heaven will be handed over to the saints, the people of the Most High. His kingdom will be an everlasting kingdom, and all rulers will worship and obey him.'

和合本但7:28 那事至此完毕。至于我但以理,心中甚是惊惶,脸色也改变了,却将那事存记在心。”

拼音版但7:28 Nà shì zhì cǐ wánbì. zhìyú wǒ Dànyǐlǐ, xīn zhōng shén shì jīng huáng, liǎnsè ye gǎibiàn le, què jiāng nà shì cún jì zaì xīn.

吕振中但7:28 「那事到这里就了结。我但以理呢、心里一想就惊惶,气色也突变;然而那事、我总存记于心(亚兰经文至为止)。」

新译本但7:28 这事到此完毕。我但以理心中十分惊惶,脸色也变了,但我把这事存放在心里。”

现代译但7:28 这事到此为止。至於我—但以理,我非常害怕,脸色变白。我把这些事都存在心里。

当代译但7:28 这就是梦的结束,我但以理醒过来时心中十分害怕,面色变得灰白,但我没有将所梦见的告诉任何人。

思高本但7:28 此事叙述至此结束,我达尼尔心中十分烦乱,面色都改变了,但我仍将此事存在心中。

文理本但7:28 其言至此而竟、我但以理中怀烦扰、容色改变、惟存此事于心、

修订本但7:28 这事到此结束。我-但以理因这些念头甚是惊惶,脸色也变了,却将这事记在心里。

KJV 英但7:28 Hitherto is the end of the matter. As for me Daniel, my cogitations much troubled me, and my countenance changed in me: but I kept the matter in my heart.

NIV 英但7:28 "This is the end of the matter. I, Daniel, was deeply troubled by my thoughts, and my face turned pale, but I kept the matter to myself."

 

回目录
切换多版
注释
概论
切换音频
收藏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