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同他又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写在额上。

2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像众水的声音和大雷的声音,并且我所听见的好像弹琴的所弹的琴声。

3他们在宝座前,并在四活物和众长老前唱歌,彷佛是新歌;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

4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他们原是童身。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他们是从人间买来的,作初熟的果子归与 神和羔羊。

5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来,他们是没有瑕疵的。

6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

7他大声说:“应当敬畏 神,将荣耀归给他,因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

8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

9又有第三位天使接着他们,大声说:“若有人拜兽和兽像,在额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记,

10这人也必喝 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 神忿怒的杯中纯一不杂。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

11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它名之印记的,昼夜不得安宁。”

12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 神诫命和耶稣真道的。

13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14我又观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

15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

16那坐在云上的,就把镰刀扔在地上;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

17又有一位天使从天上的殿中出来,他也拿着快镰刀。

18又有一位天使从祭坛中出来,是有权柄管火的,向拿着快镰刀的大声喊着说:“伸出快镰刀来!收取地上葡萄树的果子,因为葡萄熟透了。”

19那天使就把镰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丢在 神忿怒的大酒榨中。

20那酒榨踹在城外,就有血从酒榨里流出来,高到马的嚼环,远有六百里。

提要:1 羔羊与十四万四千人站在锡安山上。6 一位天使传福音。8 巴比伦的倾倒。15 地上的收割,及镰刀扔在地上。20 酿酒和上帝忿怒的酒榨。


1. 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同祂又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祂的名和祂父的名写在额上。

【本会注释】

我又观看。 或“我看见。”

羔羊。 有古卷在“羔羊”前加定冠词。若是这样,无疑就是指启 5:6 所提到的羔羊(见该节注释)。关于定冠词指代前面所提到过的人或事,见 但 7:13 注释;参 启 1:13 注释。

锡安山。 见 诗 48:2 的注释。启 14:1–5 与 启 13:11–18 关系密切。这里描述十四万四千人与羔羊同在锡安山上,说明他们已经战胜了兽和兽像。早些时候,约翰曾看到他们经历受严峻的考验。他也看到他们遭受经济制裁并被定死罪。但在最黑暗的时辰,他们得到了拯救,永远摆脱了地上的纷争。

十四万四千。 关于这群人的身份,见 启 7:4 注释。

祂的名,和祂父的名。 启 7:3称这十四万四千人“在额上”受了印记。所以上帝的名与上帝的印记有着紧密的联系。约翰在异象中所看到的印记显然包含了圣父和圣子的名号。古时的印包含着证明身份的名字。关于这些印章上的文字,见 启 7:2 注释。就十四万四千人而言,这些名字代表了一:主权——十四万四千人属于上帝;二: 品格——十四万四千人完全反映耶稣的形象。参 启 13:17 的注释,在该节里,兽的印记和兽的名字也是紧密联系的。

在额上。 参额上的兽的印记(见 启 13:16 注释)。


2.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像众水的声音和大雷的声音,并且我所听见的好像弹琴的所弹的琴声。

【本会提要】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 有人认为这里的弹琴者和歌唱者不是十四万四千人,而是天使。天使歌声中的信息只有十四万四千人能够明白。然而启 15:2,3 清楚地描写这十四万四千人手中拿琴并在唱歌,因此有人认为 启 14:2 的弹琴唱歌者就是这十四万四千人。

众水的声音。 见 启 1:15 注释。

大雷的声音。 这里的雷声和其他地方一样,与上帝的临格有关(见 伯37:4;诗 29;启 4:5;6:1)。

好像弹琴的所弹的琴声。 也许他并没有看见弹琴,因此他才说“好像”。关于古代的琴,见《SDA圣经注释》卷 三第 34–36 页。


3. 他们在宝座前,并在四活物和众长老前唱歌,彷佛是新歌;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

【本会注释】

他们在宝座前。 这个宝座是前面出现过的(启 4:2)。

在四活物…前。 见 启 4:6 注释。

众长老。 见 启 4:4 注释。

唱歌。 该动词采用历史现在时(见 启 13:11 注释)。

买来的。启 3:18;18:11 译为“买。”参 “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上帝”(启 5:9),“从人间买来的”(启 14:4)。参 罗 3:24;林前 6:20 注释。

没有人能学这歌。得救乃是个人的经验,只有那些亲历者才能领会其意义。他们经历了善恶之争最后阶段的磨难。这首诗歌是对他们的经验全面而宝贵的总结。


4. 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他们原是童身。羔羊无论往那里去,他们都跟随祂。他们是从人间买来的,作初熟的果子归与上帝和羔羊。

【本会注释】

沾染。 molunoμ。如污染“良心”(林前8:7)或衣服 (启 3:4)。这里无疑是象征性的,寓指为不正当的关系所玷污(见 下面“童身” 的注释)。原文动词的时态是指特定时间或时期的行为, 无疑指妇女所代表的宗教团体联合起来(见 下面的“妇女”的注释),逼迫圣徒放弃效忠上帝及其诫命,加入他们的组织(见启 16:14;17:2,6注释)。任何屈服均属“沾染”。圣徒们现在胜利地站在锡安山上。他们的忠心得到了称赞。

妇女。 圣经常常用妇女来代表教会。纯洁的妇女代表真教会,堕落的妇女代表背道的教会(见 启 12:1 注释)。在 启 17:1–5 中(见该节注释),堕落的妇女及其女儿们代表罗马教会和步其后尘的各背道的教会。先知在这里无疑指这些教会(见以上“沾染”的注释)。

童身。 parthenoi。既可指男人,也可指女人。从希腊原文和“未曾沾染妇女”的说法来看,在本节是指男人。由于整段都是比喻性的,故究竟是指男人还是女人的贞洁并不重要。否则它就会与其他有关嫁娶吩咐的经文相矛盾了(见林前 7:1–5 注释)。圣徒在这里被称为童身,因为他们要么远离巴比伦,要么不再与她有任何牵连(见 启 18:4 注释)。在撒但最后消灭企图圣徒,巴比伦及其女儿们完全成为撒但的代理时,这些人拒绝与他们有任何联系 (见 启 13:15 注释)。虽然他们原来属于现在联合起来的各宗教团体,但他们没有与撒但所纠集的宗教联盟发生任何关系。

跟随祂。 似乎是指十四万四千人所享有的某些特权。有关的细节并没有启示。我们只能凭猜测。参 启 7:14–17 注释。

买来的。 见 第 3 节注释。

初熟的果子。 aparcheμ。与动词aparchomai (“[在献祭时] 为先的,”“奉献初熟的果子”)有关。古代以色列人将初熟的果子作为个人(申 26:1–11)和民族的奉献(利 23:10,17)呈于上主。奉献初熟的果子就是承认上帝赐人丰收的慈爱。民族的奉献还有象征的意义(见 林前 15:20 注释)。

“初熟的果子”用于十四万四千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 作为丰收的第一批果实或丰收的保证。这十四万四千人是与兽和兽像的大斗争中得胜的人(见 启 14:1 注释)。在这场斗争中,他们被拯救出来,现在安全地站在上帝的宝座前。“这些从地上,从活人当中升天的,被算成是“归于上帝和羔羊”的初熟的果子” (《善恶之争》 第649页)。

二. 只代表“礼物”或“奉献”。七十士译本的aparcheμ 常常译自希伯来词 terumah?(“奉献”,“礼物”)。在出 25:2,3中, terumah 用来指以色列人为建造圣幕而进行的捐献。terumah 还常常指“举祭” (见 民 5:9,七十士译本为 aparcheμ)。古代的文献表明, aparcheμ 通常用来指献给女神的祭,与时间无关。 aparcheμ 是希伯来词 terumah 的希腊文翻译,也不带任何时间性。

因此这十四万四千人既可理解为大丰收中“初熟的果子,”也可理解为献给上帝的礼物。


5. 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来;他们是没有瑕疵的。

【本会注释】

察不出。 该希腊文动词的形式暗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里。那时的审查证明十四万四千人是没有瑕疵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未犯过错。但是靠着上帝的恩典,他们已经克服了品德上的任何缺点。

谎言。耶稣基督的福音能把有罪的人变成没有谎言,没有虚伪,没有欺骗和罪孽的人。

没有瑕疵。见弗 1:4 注释;参 《天路》第69页;《给传道人的证言》第 506 页)。


6.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

【本会注释】

我又看见。 开始了一个新的场景。这个异象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 1-5 节的异象所代表的事件之前。

另有一位。有的文本没有“另”字。前面已经提到过许多天使(启 1:1,20;5:2;7:1等),因此说“另”字没有必要。

天使。 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异象。该天使代表上帝的圣徒从事传扬永远福音的工作,尤其在“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之时(第 7 节),带有本节所提到那些特征。当然会有天使帮助人传扬福音,但这不是本节的主要意思。

飞在空中。 启 8:13 的天使也是飞在空中的,说明了天使工作和信息的普世性。这项工作将发展壮大,直至所有的人都听见和看到。

永远的。见 太 25:41注释。圣经在别处提到“荣耀”的福音(林后 4:4;提前 1:11),但只有这里把“永远的”与上帝恩典的福音联系起来。能救人的只有一种福音。只要还有人可以得救,它就继续传扬。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福音。

福音。见 可 1:1 注释。

传给。 原文为“传好消息。”这里指传福音(见上文注释)。参该词用于罗 1:15;10:15。

住在地上的人。 如下文所示,这里所看到的是福音的普世传扬。

各国。 该词和以下的词语强调了福音信息的普世性。

各族。 或“各部族。”


7. 他大声说:“应当敬畏上帝,将荣耀归给祂!因祂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

【本会注释】

他大声说。 第一位和第三位天使的信息都是“大声”宣告的(第 9 节)。“大声”表明福音信息将传给所有人听。它还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敬畏。这里不是指要人畏惧上帝,而是要人以敬畏的心亲近上帝。它表达了绝对忠于上帝,完全顺服祂旨意的观念(见 申 4:10 注释)。

上帝。 敬畏上帝的信息特别适用于这位天使传扬信息的时期,因为人们正把实利主义、享乐主义和自己的许多其他发明奉为神明。

荣耀。 见 罗 3:23 注释。这里无疑是指“荣誉,”“赞美,”“尊敬。”参 诗 115:1;赛 42:12;彼后 3:18;犹 25。

审判。 原文为 krisis 。与 krima(“判决”)不同(见启 17:1 注释)。安息日复临派的解经家认为这里所提到的审判始于1844年。这是地上圣所的洁净仪式所预表的(见 但 8:14 注释)。本节所指的,不是基督复临时按各人的行为所执行的判决,因为三位天使的信息(启 14:6–12)是在基督复临之前传开的(第 14 节)。此外,有关审判的信息还伴随着悔改的呼吁和警告,表明恩典的时期还没有结束。人们仍有机会归向上帝,逃避将来的忿怒。历史上,威廉米勒耳和他的同工们在 1831 年到 1844 年所传的有关 2300 日在 1844 年结束的信息,可以被视为第一位天使信息的开始(F. D.尼科尔,《半夜呼声》,284页)。 但这个信息要一直传扬到恩典时期的结束。

时候。 不是指具体的时间。参 “时候” 在 约 4:21,23;5:25,28;启 14:15 中的用法。本节“审判的时候” 可能是泛指的,不一定指审判开始的具体时间。因此可以说第一位天使信息的传扬是在1844年前的一段时间,尽管当时审判的实际工作尚未开始(见 下文“审判”的注释)。

敬拜。敬拜上帝与拜兽(启13:8,12)和兽像(第 15 节)是完全不同的。在迫近的危机中,地上的居民将象古时三位希伯来青年一样面临抉:要敬拜真神还是要敬拜假神(但 3)。第一位天使的信息是要预备人在危机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并站立得稳。

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 宇宙的创造主是唯一真正的崇拜对象。没有任何人或天使配受敬拜。这是上帝独有的特权。创造是区别真神和假神的特性之一(耶 10:11,12)。在第一位天使信息开始传扬的那几年中,由于进化论的迅速传播,呼吁人敬拜上帝为创造主显得特别适时。呼吁人敬拜天上的上帝为创造万物之主,也暗示要人注意上帝创造大工的标志—主的安息日 (见 出 20:8–11 注释)。如果人类能按上帝起初的旨意遵守安息日,就能效的地抵制无神论与进化论(见 徒 14:15;《先祖与先知》 第336页)。安息日将成为最后危机中争论的焦点(见 启 13:16 注释)。


8.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

【本会注释】

第二位天使。 有古卷为“另有一位天使”。

接着。 akoloutheoμ“相伴”,“跟随”。(见 太 19:27,28;可 1:18,该词指与耶稣相伴)。在本节中两种意思都有。从时间上看,第二位天使接在第一位天使之后。第一位天使传扬信息的时候,有第二位天使加入。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位天使的信息是与第一位天使的信息相伴的。

。 第一位和第三位天使的信息是“大声”宣讲的(第 7,9 节)。有关巴比伦倾倒的信息以后还将“大声喊着”传扬出去(参 启 18:1,2 的注释)。

叫万民。 这里描述了背道的普遍性。人的法律将取代上帝的律法。国家将普遍采用武力来贯彻宗教的条令(见启 13:8 注释;参《证言》卷 六第 18,19,395 页;《证言》卷 七第 141 页)。

。 象征接受巴比伦的假道和方针。“叫万民喝”暗示采用强迫的手段。宗教团体将向政府施加压力来实施他们的条令。

邪淫。 象征教会与世界,或教会与政府之间不正当的关系。教会应当与主联姻。但她却谋求政府的支持,离开她合法的配偶。她因这种新的关系而犯下了属灵的奸淫。参 结 16:15;雅 4:4注释。

大怒之酒。 这个表号可能源于耶 25:15。耶利米蒙指示去“接… 忿怒的酒,使…各国的民喝。” 但忿怒不是巴比伦给万民喝酒的目的。她声称喝她的酒就会给万民带来平安(见 启 13:12 注释)。然而喝她酒的结果却是上帝的忿怒倾降在人身上。

有人认为“大怒”的希腊文(thumos)可理解为“情欲”,因此这句话可译为:“叫万民喝她情欲之酒。” 但在《启示录》的其他地方,thumos 似乎都有“忿怒”的意思。故本节似乎也一样。

巴比伦。 古代的巴比伦在约翰的时代早已沦为废墟(见 赛 13:19 注释)。就像《启示录》中的其他许多词语一样,该词的意义(见 徒 3:16 注释)可以依据旧约时代古巴比伦城的状况来理解 (《SDA圣经注释》卷七第 867–869 页;见 赛 47:1;耶25:12;50:1;结. 26:13;启 16:12,16 注释;参《启示录》第 18 章补充注释)。启 17:5 中的“奥秘哉,巴比伦”特别说明了这个名称是象征性的(见 罗 11:25;启 1:20;17:5 注释;参 启 16:12 注释)。

在巴比伦语中,BabDilu (巴别,或巴比伦)意为“众神之门,”但希伯来人故意将该词与 balal (意为“混乱”)连系在一起(见 创 11:9 注释)。巴比伦的统治者称他们的城为众神的“门” 是因为他们认为该城是他们的神与人交往,管理地上事务的地方(见 士 9:35;得 4:1;王上 22:10;耶 22:3 注释)。因此,该名称似乎反映了巴比伦国王的主张,说自己是奉神的授权统治世界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 157 页;《先祖与先知》 第119 页;见 创 11:4 注释)。

巴比伦是宁录建造的(见 创 10:10;11:1–9 注释)。从一开始,该城就是不信真神,违背祂旨意的象征(见 创 11:4–9 注释)。城中的塔是背道的纪念碑,是悖逆上帝的堡垒。先知以赛亚寓称路锡甫为巴比伦之王(见 赛 14:4,12–14 注释)。实际上,撒但似乎想要让巴比伦成为实施他反叛计划的中心和代理,以确保对人类的控制,就象上帝定意要用耶路撒冷来完成祂的救赎大工一样(见《SDA圣经注释》 卷 四第 26–30 页)。 因此在整个旧约时代,两座城成了世界上善与恶两大势力的象征。巴比伦的建造者们希望建立完全摆脱上帝的政权。要不是上帝的直接干预,他们会将义人从地上赶尽杀绝(《先祖与先知》 第123页;参 但 4:17 注释)。 因此,上帝认为应该摧毁他们的塔,并将造塔的人分散到世界各地去 (见 创 11:7,8 注释)。巴比伦有过一段暂时的辉煌,然后就是一千年的败落,并且臣服于异族(见《SDA圣经注释》卷 一第 136,137 页;《SDA圣经注释》卷 二第 92 页;见 赛 13:1;但 2:37 注释)。

尼布甲尼撒二世重建巴比伦之后,它成为古代世界的奇观之一(见 但 4 章补充注释)。他计划使他的国家成为普世的永恒国度(见 但 3:1;4:30 注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新巴比伦帝国的辉煌和权势是空前的(见《SDA圣经注释》卷 二,第 92–94 页;见 但 2:37,38;4:30 注释)。但巴比伦帝国也变得傲慢而残暴起来(见 《教育论》 第176页)。它征服了上帝的子民,威胁着要挫败上帝对于以色列民族的旨意。经过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上帝使尼布甲尼撒降卑,制伏了他的意志(见《SDA圣经注释》 卷 四,第 751,752 页)。 但他的继任者们却不肯在上帝面前自卑(见 但 5:18–22)。巴比伦国终于在上帝的天平上显出了亏欠,以至神圣的守望者宣告了它统治的结束(见 但 5:26–28 注释)。后来巴比伦成为波斯帝国的首都之一,部分遭到了薛西斯的破坏(见《SDA圣经注释》卷 三,第 459,460 页)。在以后的几百年中,该城逐渐湮没无闻。到了在一世纪末,它基本上就不存在了(见 赛 13:19;启 18:21 注释)。

自从古巴比伦败落以来,撒但一直试图通过世俗的国家来控制世界。要不是上帝的再三干预,他的计划早就可能成功了(见 但 2:39–43 的注释)。他最成功的一次尝试无疑是要藉着中世纪背道的罗马教来推翻教会(见《SDA圣经注释》 卷 四,第 837 页;见 但 7:25 注释)。但上帝的干预阻止了撒但对祂旨意最终实现的每一次威胁(见 启 12:5,8,16)。各国一直未能“彼此相合”(见 但 2:43 注释)。罪恶的本质就是倾向分争的。但到了末时,撒但将被允许获得表面上的短暂成功(见 启 16:13,14,16;17:12–14 注释)。

到了将近第一世纪末时,基督徒显然就已经用巴比伦来寓指罗马帝国和罗马城了(见 彼前 5:13 注释)。那时,风光一时的巴比伦古城已几成废墟,沦为无人居住的荒凉之地。它形象地预示了奥秘之巴比伦迫近的厄运。在罗马的铁蹄之下,犹太人再次流落他乡(见《SDA圣经注释》 卷 五,第 69–80 页;《SDA圣经注释》卷六,第 87 页),就象他们在巴比伦的统治下一样。而基督徒也在罗马的手中一再遭遇局部性的逼迫(见《SDA圣经注释》卷 六,第 61,83,84,87 页)。 因此对于犹太人和基督徒来说,称罗马帝国为巴比伦最恰当的。

在基督教的最初几个世纪里,犹太和基督教文学作品经常用巴比伦来代表罗马城和罗马帝国。例如,约写于公元125年的犹太伪经《西卜林神谕集》(,见《SDA圣经注释》 卷 五,第 89 页)第 五 卷中有一段预言提到了罗马的厄运,与《启示录》对奥秘之巴比伦厄运的描述极为相似。作者称罗马沉溺于“巫术,”放纵“邪淫”的“罪恶之城,”怀藏着“残忍与不敬虔之心,”使“许多忠心的希伯来圣徒”因她而“丧命。”作者预言了她最终的荒凉:“你将坐在河边守寡。 … 但你曾说,我是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将我毁灭。但现在上帝 … 将毁灭你和你所有的”(第 37–74 节;查尔斯,《旧约次经与伪经》,卷 二, 第 400 页;参 启 18:5–8)。还有一卷写于约公元一世纪或二世纪的伪经 《巴录 二书》也和《启示录》一样,称罗马为巴比伦 (启 11:1;查尔斯,《旧约次经与伪经》,卷 二,第 486 页,)。《犹太教米德拉西》的作者在诠释 《所罗门之歌》1:6时说:“他们称罗马为巴比伦”(Soncino 编著, 第 60 页)。 生活在二世纪末的基督教教父德尔图良特别指出,说启示文学中,巴比伦代表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驳斥马西翁》第3 章 第13 段;《反驳犹太人》 第 9 章;又见 伊里奈乌斯《驳斥异端》 卷26, 第 1 章)。 生活在初世纪的犹太人还称罗马为以东(见 《犹太教米德拉西》 中 《所罗门之歌》1:6 注释,第 60 页;又见 《塔穆德》80页)。

世俗的巴比伦和奥秘的巴比伦就这样素来被视为上帝真理和上帝子民的宿敌。就象《启示录》一样,巴比伦代表从远古到末时一切背道的宗教组织及其领导(见 启 17:5;18:24 注释)。把《旧约》中许多详细描述世俗巴比伦罪恶和厄运的段落,同《启示录》描述奥秘之巴比伦的段落相比较,就会发现运用这个表号是十分恰当的(见 赛 47:1;耶 25:12;50:1;启 16:12–21;17;18 注释;见《启示录》第 18 章补充注释)。 仔细阅读这些段落,会使我们认识到,熟悉《旧约》中关于世俗巴比伦的描述,将之作为理解《新约》中奥秘之巴比伦段落的背景,乃是至关重要的。

大城。 整部《启示录》都用“大”字来形容巴比伦(见 启 16:19;17:5,18;18:2,10,21 注释)。

倾倒了,倾倒了。 有的古卷省略了第二个“倾到了。” 本节似乎与赛 21:9 遥相呼应。七十士译本的赛 21:9 也有两种读法,一种有两次“倾倒了,”另一种只有一次“倾倒了。” 希伯来文原文是两次。重复是为了强调这个信息。“巴比伦”是一个广义的词汇。约翰用它来代表一切偏离真理的宗教团体和运动。所以我们应该把“倾倒”理解为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

巴比伦倾倒了的预言,应验在末世基督教普遍离开纯正福音的时候(参 启 14:4 的注释)。这个信息最早是由复临运动在1844年夏天传出的,应用在拒绝第一位天使有关审判之信息的各教会(见 第 7 节的注释)。随着末日的迫近,这个信息的适用范围将要扩大,最后完全应验在撒但领导下的各宗教团体的联合上(见 启 13:12–14;17:12–14 注释)。启 18:2–4 的信息宣告了巴比伦的完全崩溃,并呼召分散在巴比伦各宗教团体中的上帝子民从其中出来。


9. 又有第三位天使接着他们,大声说:“若有人拜兽和兽像,在额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记,

【本会注释】

第三位天使。 参 第 6,8 节。

接着。 见 第 8 节注释。

大声。 见 第 7,8 注释。

。见 第 7 节注释。

。 就是启 13:1–10 所描述的兽(见该处注释)。第二个兽叫人拜头一个兽(见启 13:12 注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警告的完全生效,尚有待于头一个兽死伤医好(见 启 13:3 注释),兽像形成(见启 13:14 注释),兽的印记成为焦点的时候(见启 13: 16 注释)。第三位天使信息尽管今日已在传扬,但它的警告是与将来有关的。这个警告将使人认识与越演越烈的斗争相关的问题,好让他们作出明智的选择。

和兽像。 见 启 13:14 注释。连词“和”把拜兽的人和拜兽像的人等同起来,并进一步把这些敬拜者与受兽印记的人等同起来。兽和兽像在目标方针和要人受兽印记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拜兽的就是拜兽像,和兽的印记。

印记。 见 启 13:16 注释。


10. 这人也必喝上帝大怒的酒;此酒斟在上帝忿怒的杯中纯一不杂。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

【本会注释】

大怒的酒。凡喝了巴比伦邪淫大怒之酒的人(第 8 节)将喝上帝大怒的酒。警告一清二楚,无容置疑。

斟在。 直译为“掺杂在。”该酒没有掺水。请将本节与 诗 75:8 相对照。该处的酒显然掺了香料使其更加醉人。

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七大灾和恶人在一千年后的毁灭都将发生在地上。但后者发生时,圣徒已来到地上。基督将与祂的子民同在。那里无疑还有许多天使。

在火与硫磺之中。这个表号显然出自 赛 34:9,10 (见该节注释)。参 创 19:24,在所多玛和俄摩拉毁灭时提到火与硫磺。

受痛苦。希腊文为 basanizoμ。“痛苦”,“折磨”。参该词用于 太 8:6,29;14:24 (译为“摇撼”)和彼后 2:8 。最后的七灾将倾降在拜兽和兽像之人的身上(启 16:2)。此外,拜兽的人还将在第二次复活时复活接受惩罚(启 20:5,11–15)。这里没有说明是指哪一阶段的惩罚。可能两个阶段都包括在内了。两者都很痛苦。第一次是在耶稣在天上显现时让他们死亡(见 启 19:19–21 注释)。第二次是永远的死亡(见 启 20:14 注释)。


11. 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他名之印记的,昼夜不得安宁。”

【本会注释】

直到永永远远. 希腊文为 eis aioμnas aioμnoμn ,与 eis ton aioμna (见 太 21:19;可 3:29;路 1:55等), eis tous aioμnas (路 1:33;罗 1:25;11:36),和形容词 aioμnios(太 18:8;19:16,29;25:41,46 等)的意义相同。像 aioμnios (见 太 25:41 注释)一样,eis ton aioμna 和 eis tous aioμnas 等不一定指永远存在。但有人要问,既然上述短语有时确实表示永恒,为什么不能视eis aioμnas aioμnoμn为强调永恒呢?

这个短语在其他地方以 eis tous aioμnas toμn aioμnoμn 的形式出现,意为“世世代代,” 均用于上帝或基督,表示永远存在。但这是引申义,而不是本义。是与它所修饰的对象有关的。这个短语本身的含义只是许多世代而已。

以下是这个词组在本节的可能含义。本节的题材是拜兽的人在火与硫磺中所受的痛苦。人在这种境况下肯定是很短暂的。因此如果采用 eis ton aioμna,可能是指很短暂的惩罚。但若采用eis aioμnas aioμnoμn,则强调痛苦将持续一段时间,当然不是无休止的,因为其他经文告诉我们,恶人的最后命运将是灭绝(见 太 10:28;启 20:14)。

烟往上冒,直到永远的表号无疑出自 赛 34:10对以东荒凉的描写。古时的先知并没有看见火在无休止地燃烧,因为在焚烧以后,先知虽然说“烟气永远上腾,”但以东将会荒废,成为野兽的居所(第 10–15 节)。这个表号象征完全的毁灭 。见玛. 4:1 注释。

拜兽。 重新列举 (参 第 9 节)无疑是为了强调。第三位天使已经发出了最可怕的警告。地上的居民如果没有躲避所警告的危险,那将是不可原谅的。他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识破兽,兽像和兽印记的本质,了解他的阴谋诡计。

昼夜。 就是在白天或晚上的任何时间里,痛苦都将持续。

安宁。“停止”,“休息”。惩罚的时间,是到死亡为止。惩罚决不轻松。


12. 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

【本会注释】

圣徒。见 罗 1:7 注释。

忍耐。见 罗 5:3 注释。译为“持续地忍耐”可能更加合适。上下文使人注意到与兽和兽像所进行的可怕斗争。人们将千方百计强迫余民加入第二个兽发起的运动,甚至使用经济制裁和死亡的威胁的手段(启 13:11–17)。同时撒但还将行使各样“不义的诡诈”(帖后. 2:10;参 太 24:24),让人误以为是上帝的能力彰显在这场运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忠心的余民将忍耐到底,持守正直。他们的忍耐特别值得称赞。

守上帝诫命。 在如此的背景下,这句话特别有意义。世界落入了撒但的圈套,将向兽和兽像屈膝,执行其命令(见 启 13:8 注释)。但圣徒将拒绝服从它的命令。他们遵守的是上帝的诫命。冲突的焦点将是十诫中的第四条。基督徒普遍认同其他九条诫命是应该遵守的。但早在基督教的初期,人们就开始放弃第七日的安息日,代之以第一日作为每周敬拜的日子(见 但 7:25 注释)。今天遵守星期日的基督徒们寻找各样理由来为他们遵守第一日以代替原先第七日的安息日辩护。有人说十条诫命已经随着《旧约》的律法作废了。有人说第四诫里的时间因素属于仪文律法,只要遵守七日中的某一天就算尽了我们道德的义务。罗马教早就宣称自己凭着上帝的权威可以转移日子的神圣性质。最近几十年来,有人开始借助基督和使徒的权威。但所有这些观点都找不到圣经的根据,是不会被以圣经为信仰唯一依据的人们所接受的。当属灵的巴比伦迫使政府凭着法律的手段强制人遵守星期日,并惩罚异议人士时,危机就来临了。这就是 启 13:12–17 (见该处注释,特别是第 12,16 节注释)所预言的时期。在这黑暗的时辰,那些持守圣经的人将拒绝放弃遵守真安息日。预言已经指出了忠心之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就是:遵守上帝的诫命和耶稣的真道。

耶稣的真道。 或“信仰耶稣。”两种译法都符合希腊原文。但人们喜欢后一种译法。关于这两种译法的区别,以及信心对基督徒经验的重要性,见 罗 3:22 注释。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代表了基督徒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上帝的诫命是上帝品德的写真,体现了公义的神圣标准,是上帝要人达到,但因人犯罪而无法达到的。“原来体贴肉体的,… 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 8:7)。人类尽最大的努力仍亏缺上帝的荣耀(见 罗 3:23 的注释)。但耶稣来帮助人恢复上帝的形象。祂来向人显示圣父的品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祂宏扬了道德律法。藉着祂的能力,人类得以遵守上帝的命令(见 罗 8:3,4 注释),反映上帝的形象。

余民教会就是这样尊重和遵守上帝的诫命,不是出于律法主义的心态,而是住在真信徒心中之上帝和基督品格的启示(加 2:20)。


13.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本会注释】

声音。 没有说是什么声音。但显然不是第三位天使的声音(第. 9–12 节)。

你要写下。 见 启 1:11 注释。

从今以后. 无疑指三位天使传扬信息的时期,包括兽和兽像横行霸道,实施经济制裁,通过死刑法令亡的时候(见 启 13:12–17 注释)。在这段时期中死去的忠心者将安息片时直到忿怒过去。然后他们将享受义人普遍复活之前的特别复活(见 但 12:2 注释)。

在主里面。 有福的不是所有的死人,而是那些“在主里面”死了的人。他们在生前一心信靠耶稣(见 林前 15:18;帖前 4:16 注释)。

死的人有福了。 这是《启示录》所谓的七福之一(见 太 5:3 注释)。其他六福在 启 1:3;16:15;19:9;20:6;22:7,14中。

圣灵。 见 启 1:4 注释。

劳苦。 “疲倦”,“辛劳” 。参该词用于林后 6:5;11:23,27;帖前 1:3 。死亡使人放下了今生一切的劳苦。

作工。这是一个泛指的词。与上面的“劳苦”( 见上面的注释)不同。

随着他们。 这个词组有两种解释:一,根据希腊文直译为“伴随他们。”有人认为约翰在这里是指卸下今生的重担,继续来生的活动。当然,从死亡到复活的这段时间,一切活动都将止息,因为这时的人处在无意识的静止状态(见 诗 146:4;林后 5:1–3 注释)。但天国的活动是快乐的(见 《教育论》 第 35 章,301–309页)。 二,也有人把“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解释为义人死后所留下的影响力。


14. 我又观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著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著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

【本会注释】

一片白云。 第 14–20 节是描述基督再来的象征性异象,必须运用解释象征性异象的原则(见 结 1:10注释)。关于云在基督再来时的意义,见徒 1:9–11 注释;参 太 24:30;路 21:27;启 1:7。三位天使信息的性质,以及紧随其后基督的再来,说明三天使信息是上帝给世人的最后警告(见 启 18:1–4 注释)。

人子。 见 启 1:13 注释。

冠冕。 stephanos 。“花冠,”“王冠。”这里指胜利的冠冕(参启 12:3 注释)。金冠冕与“荆棘冠冕(stephanos)”是完全不同的 (太 27:29)。

快镰刀。 这里把耶稣描写为收割庄稼者(第 15,16 节)。


15. 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

【本会注释】

又有一位天使。 不是三位在基督复临前夕传达警告的天使(第 6,8,9 节)。

殿。见 启 3:12 注释。前面预言的画面中曾出现上帝的殿(见 启 11:1,2,19)。 值得注意的是,约翰经常提到前面异象中出现过的事物,而且场景基本上是一样的。如启 4:6 里所出现的四活物,在以后的异象中又一再出现(见启 7:11;14:3;15:7;19:4)。

收割。 第 15–20 节描绘了末日的大收成,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个是在第 16,17 节中。第二个是在第 18–20 节中。 第一次是指义人的召集,以“庄稼已经熟透”为表号。第二次是指恶人的报应,以“葡萄熟透了”为表号。

熟透了。 xeμraino。指庄稼的成熟。


16. 那坐在云上的,就把镰刀扔在地上,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

【本会注释】

被收割了。 指义人的招聚(参 太 13:30;路 3:17)。


17. 又有一位天使从天上的殿中出来,他也拿着快镰刀。

【本会注释】

又有一位天使。 参 第 15 节。

殿。 见 第 15 节注释 。

镰刀。 参第 15 节。


18. 又有一位天使从祭坛中出来,是有权柄管火的,向拿著快镰刀的大声喊着说:“伸出快镰刀来,收取地上葡萄树的果子,因为葡萄熟透了!”

【本会注释】

祭坛。 可能就是 启 8:3,5;9:13 所出现过的那个祭坛。

权柄管火。 这位天使有权柄管火的原因不详。或许火象征着复仇。参“管众水的天使”(启 16:5)。

喊着说。 参第 15 节。

葡萄树的果子。 两次收割的比喻源于古代巴勒斯坦农耕的周期。其中有两次收割,一次是收割庄稼,一次是收获葡萄 (见《SDA圣经注释》卷 二,第 109,110 页)。这里葡萄的收割代表了把恶人集中起来消灭。


19. 那天使就把镰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丢在上帝忿怒的大酒酢中。

【本会注释】

上帝忿怒。 可能特指最后的七灾(启 15:1)。

酒榨。 酒的颜色像血,用于此表号十分贴切。这个表号可能源于 赛 63:1–6 (见该处注释)。


20. 那酒酢踹在城外,就有血从酒酢里流出来,高到马的嚼环,远有六百里。

【本会注释】

踹。 古代的酒榨要用人的脚踹(见 赛 63:2,3 注释)。

城外。 这里的画面可能源于《旧约》预言中描写上帝的敌人在耶路撒冷城外遭到毁灭的场景(见 珥 3:12,13 注释)。

高到马的嚼环。 比喻恶人将完全消灭。《以诺书》中有相似的描述:“在那些日子,父子将在一处受到击打。兄弟将一同坠入死亡直到血流成河。… 马将在罪人的血中行走,血要漫到马的胸前,马车将被淹没在血泊之中”(《以诺书》 100:1–3;查尔斯,《旧约次经与伪经》卷二, 第271页)。

远有六百里。约三百公里(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 50 页)。这个数字迄今没有满意的解释。杰罗姆认为这是暗示巴勒斯坦的宽度。但这纯属猜测,无助于本节的理解。这里的主要意思是上帝教会的敌人终将完全覆灭。因此教会可以展望到将来从仇敌手中得蒙完全而彻底的拯救,在上帝的国里的欢庆胜利。

一、卷名

从伊里奈乌(约130-202)起,好几位教父的著作,以及现存最早的希腊文抄本,都称该卷书为《约翰的启示录》。后来中世纪的抄本则称之为“神学家和传道者约翰启示录”和“神学家圣约翰启示录”。在希腊原文中,“启示”有“揭示”的意思,在宗教文学中,特别指揭示未来的事。启示文学是两约之间和基督教初期的典型的犹太文学形式,早期教会某些作家也采用这些形式(见下面“主题”部分)。


二、作者

《启示录》的作者多次的自称为“约翰”(启1:1,4,9;启21:2;启22:8)。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为“约哈难”,是一个常用名,在旧约后期的作品、后典以及约瑟弗斯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这说明作者是一个犹太人。

许多证据表明约翰是作者的真名,而不象许多犹太人和早期基督教启示文学那样采用假名。首先,《启示录》的作者自称为约翰,并不想确立自己在教会中的什么地位。有许多犹太人和基督教的启示文学,托名于希伯来的先祖与先知,以及基督教的使徒。如果《启示录》也是托名的,那么作者就会特地称自己为使徒。可是作者只说自己是“你们的弟兄”约翰(启1:9;参彼得对保罗的称呼,彼后3:15),表明他说的是真名。作者的名字显然为众教会所熟悉,只要提到名字就足以证明他的身份,证实他所记异象的可靠性。

再则,在预言的恩赐十分活跃的时候,似乎没有托名的习惯,在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在两约之间的时期,犹太人中没有公认的先知,宗教作家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广泛的认可,就觉得需要托名于古代有名的人物。当时显然没有真先知替上帝说话,象旧约时代那样。但是随着基督教的诞生,预言的恩赐又活跃起来了。第一世纪的教会不需要托名的做法。基督徒们坚信他们的使徒和先知是直接为上帝说话的。但到了第二世纪,基督徒中间先知的功能败坏了声誉,乃至于最后消失以后,托名于各位使徒的作品开始出现。根据以上的事实,可以确认,出于第一世纪的《启示录》不是托名之作,而是真名为约翰的人所著。

这一位约翰是谁呢?新约中有好几位约翰。有施洗约翰,西庇太的儿子约翰,有大祭司亚拿的亲戚约翰,称为马可的约翰。《启示录》的作者显然不会是施先约翰,因为他在耶稣被钉以前已经去世了,也不会是亚拿的亲戚约翰,因为没有迹象表明他已成为一名基督徒。同样也没有什么证据证明约翰马可是《启示录》的作者。因为《马可福音》的风格,用语和文体和《启示录》大不相同。也没有证据表明早期教会有什么人真的曾把《启示录》与马可联系起来。

通过排除法,剩下考虑的只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兄弟约翰了。他不仅是十二门徒之一,而且是列在耶稣最亲密的人中。早期基督教的传统说法几乎一致认为《启示录》为使徒约翰所著。事实上,三世纪中叶以前的每一位基督教作者,凡是有作品流传下来并提到《启示录》的,都认为《启示录》是使徒约翰所写的。这些作者包括罗马的殉道者查士丁(约100-165年;《与特里风谈话录》81),里昂的伊里奈乌斯(约130-202;《反异端论》20,11),迦太基的德尔图良(约160-240,《驳斥异端》36),罗马的希波律图(死于约235年,《论基督和敌基督》36),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死于约220;《谁是得救的富人?》42页)。上述见证说明早期教会普遍坚信使徒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此外,还有若干早期基督教传说把约翰的晚年同以弗所联系在一起。所以伊里奈乌斯(同上卷三3,4)说他在年轻时见过上了年纪的士每拿的波利卡普,他“与许多见过基督的人谈过话”,包括约翰。约翰定居在以弗所直到图拉真的时代(98-117年)。波利卡普(130-约200年)是以弗所的监督,系他家第八位担任基督教监督的人。他见证说,约翰“曾依傍在主怀中,……他安息在以弗所”(《致维克多及罗马教会论守逾越节问题》ANF卷八774页)。上述说法与约翰写信给以弗所及亚细亚其他教会的事实是一致的(启1:4,11)。

在这段时期唯一与使徒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看法相左的见证来自早期基督教的教父巴比亚斯(死于约163年)。巴比亚斯的著作已失传,所剩下的只是其他以后的作者引言中的残篇。有两段与约翰的死有关。一份文稿来自七、八世纪,似乎是赛德的菲利普(五世纪所著《编年史》的节录,其中说:“巴比亚斯在他的第二卷书中说,圣约翰和他的兄弟雅各是被犹太人杀害的。”(R.H.查尔斯《启示录》注释卷一46页)。还有一份乔治亚斯?哈马图拉斯《编年史》的文稿(约860年)称:“希拉波立监督巴比亚斯在《耶稣言论二书》中为此作见证,说约翰和他兄弟雅各是被犹太人杀害的,明显应验了基督对于他们的预言”(希腊语见H.B.斯威特《约翰启示录》175页)。

初一看来,上述引文似乎说明,一位生活在一世纪末,二世纪初以弗所附近的基督教负责人,见证约翰和他兄弟雅各很早就被犹太人杀害了,所以无法在尼罗和图密善时代写《启示录》。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启示录》写于这段时期。但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引文有几个问题。第一份来自牛津文稿的引文称约翰为“神学家”,说明中世纪的抄录者已对文字进行了修改,因为现存八世纪以前的圣经抄本不采用这个称呼,巴比亚斯也不可能用它。第二份乔论亚斯?哈马图拉斯的引文只见之于作者的一份文稿,作者的其他文稿只说约翰是安然去世,却显然没有引用巴比亚斯的话。所以很难了解巴比亚斯关于约翰的死说了些什么。如果他确实写过约翰象雅各一样被犹太人杀害的话,也决不意味着他们是在同时或在相近的时间里死的。《启示录》本身说明在写作的时候犹太人仍在给基督徒制造麻烦,如果约翰真的为道殉身了,那也是犹太人的阴谋所造成的结果。

巴比亚斯的第三处引文由教会历史学家尤西比乌所记录(340年):“我毫不犹疑地接受我从众长老那里听来并牢记在心的解释,因为我深信其真实性。……但是如果有什么从众长老以后的人来,我就要查考众长老所说过的话:安得烈、彼得、腓力、多马、雅各、约翰、马太和主的其他门徒说过什么话呢?阿里斯钦和长老约翰以及主的门徒们说什么呢?因为我认为书中的资料对我的帮助没有亲耳听到的话那么大”(《教会史》卷三39.3,4 Loeb版卷一291,293页)。

上面这段话引起许多猜测。尤西比乌的解释是,在第一世纪末亚西亚有两个约翰:使徒约翰和长老约翰。尤西比乌认为后一个约翰是巴比亚斯所认识的,他是《启示录》的作者,而使徒约翰则是约翰福音的作者。

但是巴比亚斯的话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正如德国新约学者泽安(《新约导言》二版卷二451-453页)所指出的:巴比亚斯的话并没有真的对使徒和长老加以区别。巴比亚斯所说要“查考众长老所说过的话”,而后马上列出使徒的名字;他提到“长老约翰”时,随即称他为“主的门徒”之一。他所提到两组人的真正区别在于动词“说过”和“说”。这暗示着第一组人是在巴比亚斯的时代之前活着并作见证的耶稣门徒,第二组人在巴比亚斯时代仍然活着,可以向他们请教。如果我们接受伊里奈乌的见证,那么使徒约翰就包括在上述两组名单之内,因而可以设想提到两次。

尤西比乌试图从巴比亚斯的话中得出两个约翰的结论,可以理解为他是受了亚历山大主教戴奥尼西乌斯著作的影响(公元265年,见《教会史》卷七24,25)。戴奥尼西乌斯为了对付那些按字面解释千禧年的基督徒,就写了一篇《论应许》的文章,设法用学术论据证明《启示录》不是使徒约翰所写,而是另一位同名人所写的。戴奥尼西乌斯是第一位怀疑《启示录》不是使徒所著的基督教教父,他的论据仍被那些赞同他观点的学者视为经典。

戴奥尼西乌斯的批评主要针对《约翰福音》和《启示录》在语言上的明显差异。两本书所用的词汇有显著不同;一些在一卷书中特别常用的词在另一卷中却不常见。以下的例子特别引人注目:kosmos(世界)在《约翰福音》中出现79次,在《启示录》中只有3次;aletheia(真理)在《约翰福音》里出现25次,在《启示录》里没有出现;phos(光)在《约翰福音》里出现22次,在《启示录》里出现3次;agapao(爱)在《约翰福音》里出现37次,在《启示录》里出现4次;pisteuo(相信)在《约翰福音》里出现100次,在《启示录》里没有出现;alla(但是)在《约翰福音》里出现100次,在《启示录》只出现13次;enopion(在……以前)在《约翰福音》里只出现一次,在《启示录》里有36次;emos(我的)在《约翰福音》里出现42次,在《启示录》里只有一次。称基督为“羔羊”,在《约翰福音》里用了ammos一词,在《启示录》里用了arnion一词,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羔羊”。“耶路撒冷”一词在《约翰福音》里拼为 Hierosoluma,在《启示录》中拼为 Hierousalem。

戴奥尼西乌斯还指出,《约翰福音》中的希腊语准确而地道,《启示录》的希腊语中有些篇章不合常规,无法用准确的希腊语法和句法来解释。这些批评意见大大影响了东部教会对《启示录》是否为使徒所著,从而对其正典地位的看法。尤西比乌不仅详细记录了戴奥尼西乌斯的论据,而且设法用上面所引巴比亚斯的话进一步予以证实。同样,有关《启示录》的正典地位,他写道:“在约翰的著作中,除了《约翰福音》以外,他的第一封书信已为人所接受。古代和现代都没有人争论。但是其他两封信就有争议。至于《启示录》,到目前为止,持两种不同意见的人很多”(《教会史》卷三24.17,18.Loeb版卷一255,257页)。

虽然戴奥尼西乌斯所提出有两个约翰的证据似乎很有力,但在作出判断之前还得考虑其他几个事实。戴奥尼西乌斯和尤西比乌的观点主要依据两点──前者是《约翰福音》和《启示录》的语言差异,后者是巴比亚斯模棱两可的引语。虽然无法证明巴比亚斯不是指两位不同的约翰,但即使用他的见证作为否认《启示录》为约翰所写的证据,他的话仍要与众多教父的见证相矛盾。在这方面特别重要的是伊里奈乌斯的话,因为他与约翰和巴比亚斯同时代的人波利卡普有过个人的接触。他似乎只知道一位使徒约翰,明说就是这位约翰写了《启示录》。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相当有把握地下结论说,巴比亚斯模棱两可的话不能用作存在两位约翰的有力证据。

《约翰福音》和《启示录》语言上的差异是明显的。虽然两卷书题材和风格明显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用词的差异,但在使用alla,enopion和emos这一类词时一般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不管题材和文学形式怎样,同一位作者通常会下意识地使用或不使用这一类的词。鉴于《约翰福音》和《启示录》在用这些词时存在那么大的差别,初看来,似乎很难把它们看为同一位作者的著作。

但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约翰不是这两卷书的作者。两部书的写作环境有可能造成这样的差异。在《启示录》中,约翰宣称自己见到异象时是“为上帝的道,并为给耶稣作见证。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启1:9)。既然被流放,他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写作能力写成《启示录》。怪不得《启示录》的语言不那么标准。闪米特语的表达方式有时会透过希腊语表现出来。这种情况很符合我们所了解的《启示录》的写作环境。此外,先知显然是边见异象边记录下来,为了异象的完整性,他可能故意不作校订(见10:4)。

在另一方面,早期基督教传说《约翰福音》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写成的。公元170年左右写于罗马的穆拉托里残篇──离约翰的门徒波利卡普访问罗马仅几十年──记载:

“《约翰福音》是门徒之一约翰所写。门徒和监督们鼓励他,他就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一同禁食三天。我们中间不论谁看到什么都要互相告诉。’那天夜里,使徒安得烈得蒙指示,要约翰完全用自己的名义写,而其他的人都参与修订。”

这个故事显然有虚构成份,例如约翰写《约翰福音》时安得烈等使徒在场,但里面可能还有一点真实性,暗示约翰在写福音书时有人帮助。十世纪的一份文稿中保留着一段据说是巴比亚斯的话,里面也有这样的意思:

“《约翰福音》显然写于《启示录》之后,是约翰写给亚细亚各教会的。巴比亚斯是约翰所爱的门徒,那时在教会中担任希拉波立监督,在约翰的口授下写了约翰福音。他在最后五卷书中详细叙述……”

上面两段引文的细节虽然无法证实,但是却强烈地暗示了在第二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约翰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之下写《约翰福音》的。从这个很早的传说看来,《约翰福音》结尾的话,“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启21:24),似乎是约翰的助手们证实这份记录真实性的宣誓书。如果这种再创作的证据是确实的,那就不准解释《启示录》和《约翰福音》语言和文学上的差异了。因为《启示录》是他一个人在拔摩岛上写成的,而《约翰福音》则是在以弗所一位或数位同道帮助下写的。

除了上面的证据之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启示录》和《约翰福音》在文学上的一些相似之处,暗示它们出于同一位作者,《启示录》讲到“生命的水”(启21:6;启22:17)。《约翰福音》讲到“活水”(启4:10;启7:38)。《启示录》邀请说:“口渴的人也当来”(启22:17)。《约翰福音》宣布:“人若渴了,可以……来”(约7:37)。opsis(脸,外貌,面貌)一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约翰的著作中(约7:24;约11:49;启1:16)。下面这些词语也是这样:terein ton logon(遵守我的道;约8:51,52,55;约14:23,24;约15:20;约17:6;约壹2:5;启3:8,10;启22:7,9),onoma auto(他的名字,约1:6;启1:1;启22:8)。除了直接引用《旧约》的表号之外,只有《启示录》和《约翰福音》把基督比作羔羊(约1:29,36;启5:6;以及其他28处)。所以虽然有着反对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证据,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看法视使徒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论据是合理而又有力的。本注释采纳传统的观点,请参阅《使徒行述》578-585页。


三、历史背景

现代学者对于《启示录》的写作年代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较早的尼禄(公元54-68年)或苇斯巴芗(公元69-79年)时代,有人认为是较晚的图密善(公元81-96年)统治的后期。

一般说来,那些认为《启示录》写于较早年代的学者,把给七教会的书信中所提到的迫害说成是基督徒在尼禄(64年)治下,可能接着在苇斯巴芗治下所受的苦,尽管不清楚苇斯巴芗迫害教会的程度如何。他们认为《启示录》所描绘的混乱世界反映了从尼禄后期到苇斯巴芗前期搅挠着罗马城的种种动乱。他们说那只受了死伤又医好的兽,以及那“先前有,如今没有,将要从无底坑上来的”兽(启17:8)代表尼禄,他死以后,人们传说有朝一日他还会东山再起。同样,他们把666(启13:18)这个数字看作是尼禄皇帝的记号(用希伯来辅音字母拼写:Nrwn Qsr加起来总值是666)。这些证据使得一些杰出的学者把《启示录》的著作年代定在一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

这种推测表面上看是依据历史事件,实际上则是依据对《启示录》某些语句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是主观的,并不为过去许多有才华的学者所接受,本注释也不接受。本注释认为《启示录》的应用超出暂时和局部的范围。任何有关《启示录》写作年代的证据都必须至少首先以其他的证据和推定为依据。

早期基督教的作家几乎一致认为《启示录》写于图密善统治时期。伊里奈乌斯据称曾通过波利卡普与约翰有个人的联系。他说,《启示录》“问世并不久,差不多是在我们这一时代里,在图密善统治的末期”(《教会史》卷五30.3)。维克多利努(死于约303年)说:“约翰说这些话时,他正在拔摩岛上,被图密善皇帝判处在矿井作工。在那里他见了启示录的异象。”(《启示录注解》,《前尼西亚教父著作》卷七353)。尤西比乌(《教会史》卷三20.8,9)记载约翰被图密善流放到拔摩岛上。当他的继位者内尔瓦释放那些被图密善不公正地放逐的人时(公元96-98),使徒回到了以弗所。

根据这些早期基督徒的见证,本注释认为《启示录》写于图密善统治时代,公元96年左右。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罗马帝国在图密善统治时与基督徒有关系的一些情况。在这个皇帝统治之下,皇帝崇拜的问题首次成为基督徒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在罗马亚细亚行省,就是七教会的书信首先传达的地方。

皇帝崇拜在近东地带甚至亚历山大大帝以前就已流行。亚历山大被神化了。他的继位者也被神化了。当罗马人征服东方以后,他们的将军和总督往往被奉为神明。特别是在亚细亚行省,罗马人为数众多,常为罗马女神──帝国精神的化身──建造庙宇。女神崇拜和皇帝崇拜结合在一起。公元前195年,在士每拿盖起了一个庙宇。公元前29年,奥古斯都批准在以弗所建造一所神庙用来崇拜罗马女神和裘里斯?凯撒,在别迦摩建造一所神庙用来崇拜罗马女神和他自己。这是第一次对活着的皇帝进行崇拜。奥古斯都并不倡导对他的崇拜,但考虑到当地人民的愿望,他无疑认为从政治角度来看,这种崇拜是一个聪明的措施。慢慢地在这些礼拜中,罗马女神的崇拜变得次要了,而皇帝的崇拜则显得突出了。皇帝的崇拜并不代替当地神明的崇拜,而是加进去作为维护帝国统一的一种手段。皇帝崇拜的仪式与爱国仪式常常不容易区分。虽然元老院曾正式神化一些死去的皇帝,但活着皇帝的崇拜在罗马并不倡导。

盖尤斯?卡利古拉(公元37-41年)是第一个倡导崇拜他自己的皇帝。他迫害不肯拜他的犹太人,如果当时基督徒影响更大而引起他注意的话,他无疑也会把怒气迁向基督徒。他的继位者们对这个问题较为宽容,没有迫害不服从者。

下一个发旨崇拜自己的皇帝就是图密善(公元81-96年)。当时基督教尚未得到罗马政府法律上的承认,但即使是这样的宗教,只要不触犯法律,罗马人就不会加以迫害。基督教恰恰抵触了这一点。图密善热衷于在百姓心中确立他为神的主张,就强迫百姓崇拜他。苏埃托尼乌斯记载他以各地长官的名义发了一封通函,开头是“我们的主和神如此吩咐”(图密善卷八2.Loeb版苏埃托尼乌斯卷二367页)。

罗马历史学家狄奥一段有趣的文字似乎对这次迫害有所揭露(《罗马史》卷六十七14.1-3;Loeb版卷八349页):

“同一年(公元95年),图密善杀害了执政官弗拉维乌斯?克莱门特和其他许多的人,并殃及他妻子弗拉维娅?图密提拉,尽管克莱门特是皇帝的表兄弟,图密提拉也是皇帝的亲戚。指控他们的罪名是不信神,许多其他皈依犹太人信仰方式的人就是根据这个罪名处罚的。有的被处死,其他的人至少被剥夺财产。图密维拉只是被流放到潘达提里亚。”

咋一看来,这段文字似乎记录了犹太人所受的迫害(根据犹太历史学家H.格雷茨所记,图密善的表兄弟皈依了犹太教,见《犹太人的历史》卷二,387-389页)。学者们推测弗拉维乌斯?克莱门特和他的妻子实际上是为信仰基督教而受惩罚。从一位不很熟悉基督教的异教历史学家的立场上看,用“犹太人的信仰方式”来描述基督教比较合乎逻辑,所谓“不信神”就是指基督徒不肯崇拜皇帝。尤西比乌(《教会史》卷三18.4)显然没有弄清楚图密提拉和克莱门特的关系,说图密善流放了克莱门特的外甥女,名叫弗拉维娅?图密提拉,因为她是基督徒。两处所指的可能是一个人,说明迫害甚至波及皇室成员。

这种因拒绝拜皇帝神像而引起的迫害无疑成了约翰被流放到拔摩岛,从而撰写《启示录》的直接原因。除了约翰之外,十二个门徒中的其他人显然都已离世。而他则被流放在拔摩海岛之上。基督教已进入了第二代。大部分认识主的人现在都在坟墓里。教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外部威胁,需要耶稣基督新的启示。所以赐给约翰的异象满足了当时代的特殊需要。通过这些异象,天国向受苦的教会敞开了,那些不肯屈服于皇帝淫威的基督徒们,再次得到保证:他们的主现在升到天上,站在上帝的宝座旁,其威严和能力要远远胜过任何要他们敬拜的地上君王。


四、主题

本卷一开始就宣布自己是一种启示(启1:1),要揭示以耶稣基督的胜利告终的将来奥秘。两个多世纪以来,启示文学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犹太宗教文学形式。事实上,已知最早的启示作品《但以理书》写于公元前六世纪被掳巴比伦的时期。400年以后,马加比战争再次给犹太人带来政治独立以后,人民中期待建立新犹太王国的弥赛亚理想十分强烈,导致了一批启示文学的诞生,这些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但以理书》的文学形式和表号。以后的一个世纪中,罗马人的征服粉碎了犹太人企图通过哈斯蒙王朝建立弥赛亚国度的希望,结果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指望反而更加强烈了。他们期待着有一位弥赛亚兴起推翻罗马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和公元一世纪,这样的盼望继续为更多的启示文学提供了创作动机。

怪不得上帝在新约圣经中放进一部启示文学,展示了基督教对导致和开创弥赛亚国度种种事件的看法。因为新约圣经即使不是全部,也是绝大部分由犹太人所写的,写作的对象是一个宗教背景主要为犹太教的教会。上帝在藉着先知所赐给人类的信息中,用人类的语言和祂原来传信的对象所熟悉的文学形式表达了祂的旨意。

虽然启示文学是一种预言,但是在几个重要方面同圣经的其他预言,如《以赛亚书》、《以西结书》、《耶利米书》以及小先知书的预言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启示文学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最重要的有:

1、启示文学的更大范围。预言大部分是涉及与以色列历史有关的国内和国际问题,以及她本可享有的荣耀。启示文学则以更大的宇宙为舞台,其中心题旨是以上帝和基督为一方,以撒但为另一方的大斗争。

2、启示文学以异象和异梦为依据。启示文学的作者记录了他“被圣灵感动”时看见的异梦和异象。他常常被带到遥远的地方,看见庄严宏伟的场面。这种场面无法用人的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在那里他与天使交谈。虽然这样的经历在其他先知身上也常有,但在启示文学中特别突出。实际上,它们构成了《但以理书》启示文学部分内容以及《启示录》的全部内容。

3、启示文学使用表号。一般说来,预言中的表号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如窖匠和泥土(耶18:1-10);轭(耶27:2)和砖(结1:1,2)。而启示文学中的表号几乎都是实际生活中从未见过的生物,如多头的兽,飞在空中的天使,说话行事带有智能的动物。同样,在一般的预言中,时间出现得较少,而且一般是一年算一年(见耶29:10),但在《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中,时间经常出现,而且通常是一日顶一年。

4、启示文学的语体。许多预言都是诗体,而启示文学(包括正典以外的启示文学)几乎都采用散文体,只是偶然插进诗体,尤其是遇到颂赞诗歌时(见启4:11;启5:9,10;启11:17,18;启15:3,4;启18:2-24;启19:1,2,6-8)。

从上面四点来看,要正确地解释启示文学,就必须考虑到它典型的文学结构和神学侧重点。其信息的中心是善恶大斗争的题目,特别是这个世界灾难性的结局和新世界的建立。所有这一切都是用高度象征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些语言往往不大容易准确地解释。文学的语言有时无法表现天上事物的细节。在有些方面,启示文学的象征性语言与比喻相似,解释时要采用同样的方法。

《启示录》是耶稣基督的启示,为要在地上造就一班子民反映祂无瑕疵的品格,引导祂的教会经过历史的变迁直到祂永恒的旨意实现。为了达到启示的目的,《启示录》比圣经中任何一卷都更加充分的揭示那分隔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的帷幕,“我们可以从前后上下以及正面反面看出,在有关人类的利益,权力和情感的一切事务中,都有那完全慈爱之主的能力在默默耐心地实行着合乎祂旨意的计划”(《教育论》173页)。

《启示录》由四个部分,或者说由四条预言的线索组成:1、七教会(启1-3章);2、七印(启4-8:1);3、七号筒(启8:2-11章)4、善恶之争最后的事件(启12-22章)。

鉴于这卷书的语言常常是高度寓意化的,我们必须弄清受灵感作者的目的,以及这卷书传达给原来读者的本意。否则要解释其中的表号和信息,就可能只反映出个人的见解。原来的读者是讲希腊语的基督徒。他们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把《旧约》的正典看作是上帝所启示的话(见徒24:14;提后3:16,17)。他们希望根据古代的启示来解释新的启示。所以以下的见解和原则有助于本卷书的解释。

“《启示录》乃是圣经各卷的综合和总结。”在特殊的意义上说,“它也是《但以理书》的补编”(《使徒行述》585页)。《但以理书》中的许多封闭的内容在《启示录》中都揭开了,所以两卷书应该一起研究。《启示录》引证或间接引证了旧约圣经三十九卷中的二十八卷。根据一位权威人士的统计,《启示录》有505处明引或暗引了旧约圣经,其中325处引自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特别是《但以理书》。在小先知书中,引用撒迦利亚,约珥,阿摩斯和何西阿的著作最多。在五经中引用《出埃及记》最多。在诗歌中引用《诗篇》最多。《启示录》的一些内容还可以从新约圣经的《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哥林多前后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帖撒罗尼迦前书》中找到类似说法。关于约翰如何借用旧约圣经的语言和表号,请看耶25:11;50:1;结26:13。从他引用的情况来看,他是直接从希伯来语旧约中翻译,但有时受了七十士译本和一个稍后的希腊译本的影响。

要了解这些《旧约》的引文在《启示录》中的意义,首先得弄清这些引文的历史背景。要研究约翰引用这些内容时的上文和下文,弄清它们原来的意思,特别是人名、地名,以及事物和大小事件。由于《启示录》中的许多表号在当时的犹太启示文学中是常见的,所以这些文学有时对弄清这些表号的意思有帮助。熟悉当时罗马帝国历史的人还会发现,约翰的语言常常描述了罗马帝国以及在它统治下教会的经历。所以,研究罗马当时的历史会有助于弄清一些本来不大清楚的段落。最后,考虑到当时的文化背景,还得注意当时的思想表达的方式。

在确定约翰所见一连串异象的意义时,必须记住:《启示录》的赐下是为了引导、安慰和坚固教会,不仅是约翰的时代,而且包括全部新约时期,直到世界的末日(见《使徒行述》581,585页)。《启示录》揭示教会的历史,提出了重要的教训,不仅仅为使徒时代的教会,而且为今后世代的基督徒,以及那些生活在世界历史末叶的人,使他们能够知道所面临的危险和斗争(见《使徒行述》583,584页)。例如七教会的名称就代表各个不同时期的教会。以弗所教会成了使徒时代整个教会的表号,但传给这个教会的信息记录下来是为了鼓励各个世代的信徒(《使徒行述》578,585页)。

由此可见,以弗所教会的特征和给这个教会的勉言特别适合于该教会的需要。同样,它也适合于使徒时代整个基督教会的需要,所以简而言之,它代表教会那段时期的历史经验。把它记录下来是为了启发和鼓舞各个时代的信徒,因为同样的原则适用于相似的环境。由此类推,给其他教会的信息也是这样。

由于四条主要预言线索的重心都放在地球历史的最后几幕,《启示录》的信息对于今日的教会有着特别的意义。

圣经的预言有时可能不止应验一次,所以有些预言会有近期的应验和远期的应验两次,此外有一些原则在所有的时候都是适用的。“必须记住,上帝的应许和警告都是有条件的。”(《怀氏文稿》1883年4号)

有些预言原定较早应验,由于教会未能珍惜自己的特权和机会而推迟了。


五、纲要

(一)前言 启1:1-3

(二)给七教会的信 启1:4-3:22

1、问候 启1:4-8

2、序言 基督的形象 启1:9-20

3、致以弗所 启2:1-7

4、致士每拿 启2:8-11

5、致别迦摩 启2:12-17

6、致推雅推喇 启2:18-29

7、致撒狄 启3:1-6

8、致非拉铁非 启3:7-13

9、致老底嘉 启3:14-22

(三)上帝的宝座和带有七印的书 启4:1-8:1

1、天上的宝座 启4:1-11

2、羔羊的胜利 启5:1-14

3、头六个印 启6:1-17

1)第一印:白马 启6:1,2

2)第二印:红马 启6:3,4

3)第三印:黑马 启6:5,6

4)第四印:灰马 启6:7,8

5)第五印:殉道者的呼声 启6:9-11

6)第六印:上帝愤怒的日子 启6:12-17

4、十四万四千人盖印 启7:1-8

5、无数的人群 启7:9-17

6、第七印:斗争结束 启8:1

(四)上帝的审判:七号筒 启8:2-11:19

1、序言 启8:2-6

2、头六个号筒 启8:7-9:21

1)第一号筒:火,雹子,血 启8:7

2)第二号筒:烧着的山 启8:8,9

3)第三号筒:落下的星 启8:10,11

4)第四号筒:太阳,月亮和星星被击打 启8:12,13

5)第五号筒:蝗灾 启9:1-12

6)第六号筒:伯拉大河的使者 启9:13-21

3、拿着小书卷的天使 启10:1-11

4、测量圣殿 启11:1,2

5、两个见证人 启11:3-14

6、第七号筒:上帝的胜利 启11:15-19

(五)最后的一场斗争 启12:1-20:15

1、撒但与余民争战 启12:1-13:14

1)斗争的背景 启12:1-16

2)撒但宣战 启12:17

3)豹状兽 启13:1-10

4)两角兽 启13:11-14

2、最后一场斗争的内容 启13:15-14:20

1)撒但给上帝子民的最后通谍:兽像和兽的印记 启13:15-18

2)十四万四千人胜过兽、兽像和兽的印记 启14:1-5

3)上帝给地上居民的最后通谍:三位天使的信息 启14:6-12

4)拒绝上帝最后呼吁之人的下场 启14:13-20

3、最后的七灾:上帝对恶人的判决 启15:1-17:18

1)对上帝公义的肯定 启15:1-4

2)为上帝的愤怒作准备 启15:5-16:1

3)最后的七灾 启16:2-21

4)大巴比伦的罪状 启17:1-18

4、罪恶的消灭 启18:1-20:15

1)对上帝慈怜的肯定:最后呼吁离开巴比伦 启18:1-4

2)敌对宗教组织的结局:巴比伦的败落 启18:5-24

3)基督加冕为万王之王 启19:1-10

4)基督再来,征服世界 启19:11-21

5)一千年,罪恶和罪人的消灭 启20:1-15

(六)新世界和其中的居民 启21:1-22:5

1、新耶路撒冷 启21:1-27

2、生命河和生命树 启22:1,2

3、圣徒永远作王 启22:3-5

(七)结语:勉励和邀请 启22:6-21

1、接受这卷书和其中的信息 启22:6-10

2、呼吁为基督再来作准备 启22:11-21

和合本启14:1 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同他又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写在额上。

拼音版启14:1 Wǒ yòu guānkàn, jiàn gāoyáng zhàn zaì Xīānshān, tóng tā yòu yǒu shí sì wàn sì qiā rén, dōu yǒu tāde míng, hé tā fù de míng, xie zaì é shàng.

吕振中启14:1 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上,同他在一起的有十四万四千人、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写在他们额上。

新译本启14:1 我又观看,见羊羔站在锡安山上,跟他在一起的还有十四万四千人。他们的额上都写着他的名和他父的名。

现代译启14:1 我再看,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上,跟他一起的有十四万四千人;他们的额上都写着他和他父亲的名字。

当代译启14:1 啊!我又看到羔羊站在锡安山上,和他在一起的有十四万四千人,额上都有他和他父的名字。

思高本启14:1 以後,我看见羔羊站在熙雍山上, 同他在一起的,还有十四万四千人,他们的额上都刻着羔羊的名号和他父的名号。

文理本启14:1 我又见羔立于锡安山、偕之者十四万四千人、咸有其名、与其父之名书于额、

修订本启14:1 我又观看,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和他在一起的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亲的名写在额上。

KJV 英启14:1 And I looked, and, lo, a Lamb stood on the mount Sion, and with him an hundred forty and four thousand, having his Father's name written in their foreheads.

NIV 英启14:1 Then I looked, and there before me was the Lamb, standing on Mount Zion, and with him 144,000 who had his name and his Father's name written on their foreheads.

和合本启14:2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像众水的声音和大雷的声音,并且我所听见的好像弹琴的所弹的琴声。

拼音版启14:2 Wǒ tīngjian cóng tiān shàng yǒu shēngyīn, xiàng zhòng shuǐ de shēngyīn, hé dà léi de shēngyīn. bìngqie wǒ suǒ tīngjian de hǎoxiàng tán qín de suǒ tán de qín shēng.

吕振中启14:2 我听见有声音从天上来、像众水的声音、又像大雷的声音;我所听见的声音又像琴师用弦琴所弹的声音。

新译本启14:2 我听见有声音从天上来,好像众水的声音,好像大雷的声音;我所听见的声音,又像琴师弹奏的琴声。

现代译启14:2 我听见有声音从天上来,好像大瀑布的吼声,也像雷轰。我所听见的这声音又像竖琴师弹奏的琴声。

当代译启14:2 我又听见有声音从天上传来,像百川澎湃,雷霆万钧,又像竖琴合奏的声音。

思高本启14:2 我听见一个声音来自天上,好像大水的声音,又好像巨雷的声音;我所听见的那声音,也好像弹琴者在自己的琴上所弹的声音。

文理本启14:2 我闻自天有声、如众水声、如大雷声、又如鼓琴者鼓其琴、

修订本启14:2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像众水的声音和大雷的声音,我所听见的声音好像琴师所弹的琴声。

KJV 英启14:2 And I heard a voice from heaven, as the voice of many waters, and as the voice of a great thunder: and I heard the voice of harpers harping with their harps:

NIV 英启14:2 And I heard a sound from heaven like the roar of rushing waters and like a loud peal of thunder. The sound I heard was like that of harpists playing their harps.

和合本启14:3 他们在宝座前,并在四活物和众长老前唱歌,仿佛是新歌;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

拼音版启14:3 Tāmen zaì bǎozuò qián, bìng zaì sì huó wù hé zhòng zhǎnglǎo qián chàng gē, fǎngfú shì xīn gē. chúle cóng dì shàng mǎi lái de nà shí sì wàn sì qiā rén yǐwaì, méiyǒu rén néng xué zhè gē.

吕振中启14:3 他们在宝座前、在四活物和长老们面前直唱新的歌;这歌除了从地上买出来的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得来。

新译本启14:3 他们在宝座前,在四个活物和众长老面前唱新歌;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

现代译启14:3 他们站在宝座和四个活物以及长老们前面,唱了一首新歌;这首歌只有从地上被救赎的十四万四千人会唱。

当代译启14:3 他们在宝座、四活物并二十四长老面前唱歌,是一首新歌。这歌除了那从地上拯救出来的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得会。

思高本启14:3 他们在宝座前,在那四个活物和长老前唱的歌,似乎是一首新歌;除了那些从地上赎回来的十四万四千人外,谁也不能学会那歌。

文理本启14:3 众歌新诗于座前、及四生物长老前、其歌无能学之者、惟蒙赎出乎地之十四万四千人而已、

修订本启14:3 他们在宝座前,和在四活物及众长老前唱新歌,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

KJV 英启14:3 And they sung as it were a new song before the throne, and before the four beasts, and the elders: and no man could learn that song but the hundred and forty and four thousand, which were redeemed from the earth.

NIV 英启14:3 And they sang a new song before the throne and before the four living creatures and the elders. No one could learn the song except the 144,000 who had been redeemed from the earth.

和合本启14:4 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他们原是童身。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他们是从人间买来的,作初熟的果子归与 神和羔羊。

拼音版启14:4 Zhèxie rén wèicéng zhānrǎn fùnǚ, tāmen yuán shì tóng shēn. gāoyáng wúlùn wǎng nàli qù, tāmen dōu gēnsuí tā. tāmen shì cóng rénjiān mǎi lái de, zuò chū shú de guǒzi guīyǔ shén hé gāoyáng.

吕振中启14:4 这些人是没有同妇女在一起而玷染污秽的;他们是童身。这些人是无论羔羊往哪里去、都跟从羔羊的。这些人是从人间买出来、做初熟果子献与上帝和羔羊的。

新译本启14:4 这些人没有跟妇女在一起而使自己玷污,他们原是童身的。羊羔无论到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这些人是从世人中买来的,作初熟的果子归给 神和羊羔。

现代译启14:4 这些人都是没有亲近过女人的童男。羔羊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那里。他们是从人类中被赎出来,首先用来献给上帝和羔羊的。

当代译启14:4 他们都是忠贞不贰,在灵性上保持童贞的;无论羔羊往哪里去,他们都紧随不舍。我们是从众人中被赎出,作为献给羔羊和上帝的初熟的果实。

思高本启14:4 这些人没有与女人有过沾染,仍是童身;羔羊无论到那里去,他们常随着羔羊。 这些人是从人类中赎回来,献给天主和羔羊当作初熟之果的;

文理本启14:4 彼犹处子、不浼于色、羔之所往、则皆从之、此乃于众中蒙赎、为初实之果、献于上帝及羔者、

修订本启14:4 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他们原是童身。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他们是从人间买来的,作为初熟的果子归给上帝和羔羊。

KJV 英启14:4 These are they which were not defiled with women; for they are virgins. These are they which follow the Lamb whithersoever he goeth. These were redeemed from among men, being the firstfruits unto God and to the Lamb.

NIV 英启14:4 These are those who did not defile themselves with women, for they kept themselves pure. They follow the Lamb wherever he goes. They were purchased from among men and offered as firstfruits to God and the Lamb.

和合本启14:5 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来,他们是没有瑕疵的。

拼音版启14:5 Zaì tāmen kǒu zhōng chá bù chū huǎng yán lái. tāmen shì méiyǒu xiácī de.

吕振中启14:5 在他们口中找不着谎言;他们是无瑕无疵的。

新译本启14:5 在他们口中找不着谎言;他们是没有瑕疵的。

现代译启14:5 他们从不撒谎,是没有玷污的。

当代译启14:5 他们绝不说谎,纯洁无瑕。

思高本启14:5 他们口中没有出过谎言,他们身上也没有瑕疵。

文理本启14:5 其口无诳、亦无瑕疵也、○

修订本启14:5 在他们口中找不出谎言,他们是没有瑕疵的。

KJV 英启14:5 And in their mouth was found no guile: for they are without fault before the throne of God.

NIV 英启14:5 No lie was found in their mouths; they are blameless.

和合本启14:6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

拼音版启14:6 Wǒ yòu kànjian Lìng yī wèi tiānshǐ fēi zaì kōng zhōng, yǒu yǒngyuǎn de Fúyin yào chuán gei zhù zaì dì shàng de rén, jiù shì gè guó gè zú gè fāng gè mín.

吕振中启14:6 我看见另有一位天使在天顶点上飞着,有永世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传给各邦国、各族派、各种语言的人、和各民族。

新译本启14:6 我又看见另一位天使在高空飞翔,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邦国、各支派、各方言、各民族的人。

现代译启14:6 我又看见另一个天使在空中飞着;他有永恒的福音要向世上各国家、各部落、各民族,和说各种语言的人宣布。

当代译启14:6 我看见另有一位天使在空中飞翔,将永远的福音传给地上的各国、各族、各方、各民。

思高本启14:6 随後,我看见另一 位天使,飞翔於天空中,拿着永恒的福音,要传报给住在地上的人,给各邦国、各支派、各异语和各民族,

文理本启14:6 我又见使者飞于中天、有永存之福音、宣诸宅地之人、亦于诸国诸族诸方诸民、

修订本启14:6 我又看见另一位天使在空中飞翔,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邦国、各支派、各语言、各民族。

KJV 英启14:6 And I saw another angel fly in the midst of heaven, having the everlasting gospel to preach unto them that dwell on the earth, and to every nation, and kindred, and tongue, and people,

NIV 英启14:6 Then I saw another angel flying in midair, and he had the eternal gospel to proclaim to those who live on the earth--to every nation, tribe, language and people.

和合本启14:7 他大声说:“应当敬畏 神,将荣耀归给他,因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

拼音版启14:7 Tā dàshēng shuō, yīngdāng jìngwèi shén, jiāng róngyào guī gei tā. yīn Tāshī xíng shenpàn de shíhou yǐjing dào le. yīngdāng jìngbaì nà chuàngzào tiāndì hǎi hé zhòng shuǐ quányuán de.

吕振中启14:7 他大声说∶「应当敬畏上帝,将荣耀献与他,因为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到了;应当敬拜那造天地海和众水之泉源的。」

新译本启14:7 他大声说:“应当敬畏 神,把荣耀归给他!因为他审判的时候到了,应当敬拜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那一位!”

现代译启14:7 他大声说:「要敬畏上帝,颂赞他的伟大!因为他审判人类的时候到了。要敬拜那位创造天、地、海,和一切泉源的主!」

当代译启14:7 他大声说:“当敬畏上帝,归荣耀与他,他审判的时候到了。要敬拜那造天、地、海和一切水源的。”

思高本启14:7 大声喊说:「你们要敬畏天主,光荣他,因为他审判的时辰到了;你们要钦崇造成天地、海洋和水泉的上主。 」

文理本启14:7 乃大声曰、宜畏上帝而荣归之、盖其鞫时至矣、亦宜拜造天地海及水源者、○

修订本启14:7 他大声说:"要敬畏上帝,把荣耀归给他,因为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要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水源的主。"

KJV 英启14:7 Saying with a loud voice, Fear God, and give glory to him; for the hour of his judgment is come: and worship him that made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sea, and the fountains of waters.

NIV 英启14:7 He said in a loud voice, "Fear God and give him glory, because the hour of his judgment has come. Worship him who made the heavens, the earth, the sea and the springs of water."

和合本启14:8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

拼音版启14:8 Yòu yǒu dì èr wèi tiānshǐ, jiē zhe shuō, jiào wàn mín hē xié yín dà nù zhī jiǔ de Bābǐlún dà chéng qīng dǎo le, qīng dǎo le.

吕振中启14:8 另有一位第二位天使跟着说∶「倾覆了,倾覆了,大巴比伦,那曾叫列国喝她猛烈淫乱之酒的!」

新译本启14:8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倾倒了!大巴比伦倾倒了!它曾经叫列国喝它淫乱烈怒的酒。”

现代译启14:8 第二个天使跟着说:「倒塌了!大巴比伦倒塌了!因为她拿那淫荡的烈酒给万民喝。」

当代译启14:8 又有另一位天使接着说:“巴比伦大城倾覆了!倾覆了!因为她曾引诱列国喝她的邪淫烈酒。”

思高本启14:8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伟大的巴比伦陷落了!那曾使万民喝她那荒淫烈酒的巴比伦陷落了!」

文理本启14:8 又有第二使者从之曰、倾矣乎、倾矣乎、大巴比伦、使万国饮其淫乱干怒之酒者也、○

修订本启14:8 另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倾覆了!那曾叫列国喝淫乱、烈怒之酒的大巴比伦倾覆了!"

KJV 英启14:8 And there followed another angel, saying, Babylon is fallen, is fallen, that great city, because she made all nations drink of the wine of the wrath of her fornication.

NIV 英启14:8 A second angel followed and said, "Fallen! Fallen is Babylon the Great, which made all the nations drink the maddening wine of her adulteries."

和合本启14:9 又有第三位天使接着他们,大声说:“若有人拜兽和兽像,在额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记,

拼音版启14:9 Yòu yǒu dì sān wèi tiānshǐ, jiē zhe tāmen, dàshēng shuō, ruò yǒu rén baì shòu hé shòu xiàng, zaì é shàng, huò zaì shǒu shàng, shòu le yìn jì,

吕振中启14:9 另有一位第三位天使跟着他们,大声地说∶「人若拜兽和兽的像,受印记在额上或手上,

新译本启14:9 又有第三位天使接着他们大声说:“如果有人拜兽和兽像,又在自己的额上或手上受了记号,

现代译启14:9 第叁个天使跟着前两个天使大声说:「谁敬拜那兽和兽像,在额上或手上受了印记的,

当代译启14:9 又有第叁位天使接着高呼:“一切敬拜怪兽和它的像,在手或额上有兽印的,

思高本启14:9 又有第叁位天使也随他们之後,大声喊说:「谁若朝拜了那兽和它的像,并在自己的额上,或在自己的手上,接受了它的印号,

文理本启14:9 又有第三使者从之、大声曰、如有拜兽与其像、及受印志于额、或于手者、

修订本启14:9 另有第三位天使接着他们,大声说:"若有人拜那只兽和兽像,在额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记,

KJV 英启14:9 And the third angel followed them, saying with a loud voice, If any man worship the beast and his image, and receive his mark in his forehead, or in his hand,

NIV 英启14:9 A third angel followed them and said in a loud voice: "If anyone worships the beast and his image and receives his mark on the forehead or on the hand,

和合本启14:10 这人也必喝 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 神忿怒的杯中纯一不杂。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

拼音版启14:10 Zhè rén ye bì hē shén dà nù de jiǔ, cǐ jiǔ zhēn zaì shén fèn nù de bēi zhōng chún yī bù zá. tā yào zaì shèng tiānshǐ hé gāoyáng miànqián, zaì huǒ yǔ liúhuáng zhī zhōng shòu tòngkǔ.

吕振中启14:10 就必须喝上帝震怒的酒,那在他义怒杯中调好了而不参杂的。那人必须在圣天使们面前和羔羊面前、在火跟硫磺之中受苦痛。

新译本启14:10 他就必定喝 神烈怒的酒:这酒是斟在 神震怒的杯中,纯一不杂的。他必定在众天使和羊羔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

现代译启14:10 就得喝上帝的烈酒;这酒是未经冲淡、倒在他义愤的杯中的!他们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受烈火和硫磺的酷刑。

当代译启14:10 都要喝上帝震怒的烈酒,就是他“怒杯”所盛的、纯一不杂的烈酒。他们要在神圣的天使和羔羊面前,受火和硫磺熏炙的痛苦;

思高本启14:10 就必要喝天主愤怒的酒,即那注在他愤怒之杯的纯酒;必在圣天使面前和羔羊面前,遭受烈火与硫磺的酷刑。

文理本启14:10 则必饮上帝恚怒之酒、纯然无杂、酌于恚怒之杯者、又将于圣使及羔前、受火与硫之痛苦、

修订本启14:10 他也必喝上帝烈怒的酒;这酒是斟在上帝愤怒的杯中的纯酒。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

KJV 英启14:10 The same shall drink of the wine of the wrath of God, which is poured out without mixture into the cup of his indignation; and he shall be tormented with fire and brimston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holy angels, an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Lamb:

NIV 英启14:10 he, too, will drink of the wine of God's fury, which has been poured full strength into the cup of his wrath. He will be tormented with burning sulfur in the presence of the holy angels and of the Lamb.

和合本启14:11 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它名之印记的,昼夜不得安宁。”

拼音版启14:11 Tā shòu tòngkǔ de yān wàng shàng mào, zhídào yǒng yǒngyuǎn yuǎn. nàxiē baì shòu hé shòu xiàng shòu tā míng zhī yìn jì de, zhòuyè bùdé ān níng.

吕振中启14:11 他们受苦痛的烟往上冒、世世无穷;那些拜兽和兽像的、跟那受他名字的印记的、昼夜都得不着歇息。」

新译本启14:11 他们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的,以及接受牠名字的记号的人,日夜得不到安息。”

现代译启14:11 那折磨他们的烟永远不停地往上冒。那些敬拜那兽和兽像,以及额上有它名号的印记的,日夜不得安宁。」

当代译启14:11 他们受煎熬时所发出的烟不断地往上冒,日以继夜,永无休止。那些拜兽和兽像又受了兽名印记的人,昼夜不得安宁。

思高本启14:11 他们受刑的烟向上直冒,至於万世无穷;那些朝拜了兽和兽像的,以及凡接受了它名字的印号的,日夜得不到安息。」

文理本启14:11 其痛苦之烟上腾、以至世世、凡拜兽与其像、及受其名之印志者、昼夜无憩息也、

修订本启14:11 使他们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了它名字的印记的人,昼夜不得安宁。"

KJV 英启14:11 And the smoke of their torment ascendeth up for ever and ever: and they have no rest day nor night, who worship the beast and his image, and whosoever receiveth the mark of his name.

NIV 英启14:11 And the smoke of their torment rises for ever and ever. There is no rest day or night for those who worship the beast and his image, or for anyone who receives the mark of his name."

和合本启14:12 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 神诫命和耶稣真道的。

拼音版启14:12 Shèngtú de rennaì jiù zaì cǐ. tāmen shì shǒu shén jièméng, hé Yēsū zhēn dào de.

吕振中启14:12 这里就是需要圣徒坚忍的地方∶──那些执守上帝的诫命又坚守信仰耶稣、的圣徒。

新译本启14:12 在这里,那些遵守 神的命令和耶稣的信仰的圣徒,要有忍耐。

现代译启14:12 因此,那些服从上帝命令、忠於耶稣的上帝子民需要有耐心。

当代译启14:12 但这时正是持守上帝诫命和坚信耶稣的圣徒们表现坚忍的好机会。”

思高本启14:12 圣徒的恒心,就是在遵守天主的诫命,坚持对耶稣的信德。

文理本启14:12 诸圣徒之忍在此矣、是乃守上帝之诫、及耶稣之道者也、○

修订本启14:12 在此,遵守上帝命令和坚信耶稣真道的圣徒要有耐心。

KJV 英启14:12 Here is the patience of the saints: here are they that keep the commandments of God, and the faith of Jesus.

NIV 英启14:12 This calls for patient endurance on the part of the saints who obey God's commandments and remain faithful to Jesus.

和合本启14:13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拼音版启14:13 Wǒ tīngjian cóng tiān shàng yǒu shēngyīn shuō, nǐ yào xie xià, cóng jīn yǐhòu, zaì zhǔ lǐmiàn ér sǐ de rén yǒu fú le. Shènglíng shuō, shì de, tāmen xī le zìjǐ de laókǔ, zuò gōng de guǒ xiào ye suí zhe tāmen.

吕振中启14:13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来;『在主里面死去的人有福阿!』」圣灵说∶「从今以后(或译∶的的确确地)、他们歇了他们的劳苦而得安息;他们所作的工就永跟着他们。」

新译本启14:13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来!从今以后,那在主里死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脱离自己的劳苦,得享安息了,他们的作为也随着他们。”

现代译启14:13 我又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从今以后,为主而死的人有福了!你要把这话写下来。」圣灵回答:「不错!他们将结束劳苦,享受安息,因为工作的成果一定随着他们。」

当代译启14:13 我更听见天上有声音对我说:“你将这些话写下来:从今以后,那些为主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对!他们歇了辛劳,得享安息。他们工作的善果必永远随着他们。’”

思高本启14:13 以後,我听见有声音从天上说:「你写下:『从今而後,凡在主内死去的,是有福的!』的确,圣神说,让他们劳苦之後安息罢,因为他们的功行常随着他们。」

文理本启14:13 我闻自天有声曰、书之、今而后、宗主而死者福矣、圣神曰、然、彼息诸劳、而诸行亦随之、○

修订本启14:13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死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要从自己的劳苦中得安息,因为工作的成果永随着他们。"

KJV 英启14:13 And I heard a voice from heaven saying unto me, Write, Blessed are the dead which die in the Lord from henceforth: Yea, saith the Spirit, that they may rest from their labours; and their works do follow them.

NIV 英启14:13 Then I heard a voice from heaven say, "Write: Blessed are the dead who die in the Lord from now on." "Yes," says the Spirit, "they will rest from their labor, for their deeds will follow them."

和合本启14:14 我又观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快镰刀。

拼音版启14:14 Wǒ yòu guānkàn, jiàn yǒu yī piàn bái yún, yún shàng zuò zhe yī wèi hǎoxiàng Rénzǐ, tóu shàng daì zhe jīn guānmiǎn, shǒu lǐ ná zhe kuaì lián dāo.

吕振中启14:14 我又观看,见有一朵白云,云上坐着的仿佛是人子;他头上戴着金的华冠,手中执有快利的镰刀。

新译本启14:14 我又观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的,头上戴着金冠,手里拿着锋利的镰刀。

现代译启14:14 我再看,看见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彷佛人子的,头上戴着金冠,手里拿着锋利的镰刀。

当代译启14:14 我再观看,见有一朵白云,载着一位好像是人子耶稣的。他头戴着金冠,手里拿着锋利的镰刀。

思高本启14:14 以後,我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相似人子的一位,头戴金冠,手拿一把锐利的镰刀。

文理本启14:14 我又见白云、乘之者有若人子、首冠金冕、手执利镰、

修订本启14:14 我又观看,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好像是人子的,头上戴着金冠冕,手里拿着锋利的镰刀。

KJV 英启14:14 And I looked, and behold a white cloud, and upon the cloud one sat like unto the Son of man, having on his head a golden crown, and in his hand a sharp sickle.

NIV 英启14:14 I looked, and there before me was a white cloud, and seated on the cloud was one "like a son of man" with a crown of gold on his head and a sharp sickle in his hand.

和合本启14:15 又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

拼音版启14:15 Yòu yǒu yī wèi tiānshǐ cóng diàn zhōng chūlai, xiàng nà zuò zaì yún shàng de dàshēng hǎn zhe shuō, shēn chū nǐde lián dāo lái shōugē. yīnwei shōugē de shíhou yǐjing dào le, dì shàng de zhuāngjia yǐjing shú tòu le.

吕振中启14:15 另有一位天使从殿堂中出来,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送出你的镰刀去收割吧,因为收割的时候到了,因为地上的庄稼熟透了。」

新译本启14:15 有另一位天使从圣所出来,对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呼喊:“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吧!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

现代译启14:15 另外有一个天使从圣殿出来,向坐在云上的那位高声呼喊:「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农作物成熟了!用你的镰刀收割吧!」

当代译启14:15 有一位天使从殿中出来,扬声向坐在云上的那位说:“挥动你的镰刀收割吧!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可以收割了”

思高本启14:15 有另一位天使从殿 出来,高声向坐在云上的那位喊道:「伸出你的镰刀收割罢,因为收割的时期已到,地上的庄稼已成熟了。」

文理本启14:15 又有使者自殿而出、大声谓乘云者曰、发尔镰而刈、盖其时已至、地之穑熟已久矣、

修订本启14:15 另有一位天使从圣所出来,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伸出你的镰刀来收割吧,因为收割的时候已经到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了。"

KJV 英启14:15 And another angel came out of the temple, crying with a loud voice to him that sat on the cloud, Thrust in thy sickle, and reap: for the time is come for thee to reap; for the harvest of the earth is ripe.

NIV 英启14:15 Then another angel came out of the temple and called in a loud voice to him who was sitting on the cloud, "Take your sickle and reap, because the time to reap has come, for the harvest of the earth is ripe."

和合本启14:16 那坐在云上的,就把镰刀扔在地上;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

拼音版启14:16 Nà zuò zaì yún shàng de, jiù bǎ lián dāo rēng zaì dì shàng. dì shàng de zhuāngjia jiù beì shōugē le.

吕振中启14:16 那坐在云上的一出动他的镰刀到地上,地就被收割了。

新译本启14:16 于是那坐在云上的向地上挥动镰刀,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

现代译启14:16 於是坐在云上的那位向地面挥动镰刀,地上的农作物就被收割了。

当代译启14:16 於是,坐在云上的那位便将镰刀向大地挥动,把所有的庄稼都收割了。

思高本启14:16 坐在云上的那位就向地上伸出镰刀,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

文理本启14:16 乘云者投其镰于地、而穑刈矣、

修订本启14:16 于是那坐在云上的把镰刀向地上挥去,地上的庄稼就收割了。

KJV 英启14:16 And he that sat on the cloud thrust in his sickle on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was reaped.

NIV 英启14:16 So he who was seated on the cloud swung his sickle over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was harvested.

和合本启14:17 又有一位天使从天上的殿中出来,他也拿着快镰刀。

拼音版启14:17 Yòu yǒu yī wèi tiānshǐ cóng tiān shàng de diàn zhōng chūlai, tā ye ná zhe kuaì lián dāo.

吕振中启14:17 另有一位天使从天上的殿堂中出来,他也执有一把快利的镰刀。

新译本启14:17 又有另一位天使从天上的圣所出来,他也拿着一把锋利的镰刀。

现代译启14:17 我又看见另一个天使从天上的圣殿出来;他也有一把锋利的镰刀。

当代译启14:17 有一位天使,手里也是拿着锋利的镰刀,从天上的殿出来。

思高本启14:17 有另一位天使从天上的殿 出来,也拿着一把锐利的镰刀。

文理本启14:17 又有使者出自在天之殿、亦执利镰、

修订本启14:17 另有一位天使从天上的圣所出来,他也拿着锋利的镰刀。

KJV 英启14:17 And another angel came out of the temple which is in heaven, he also having a sharp sickle.

NIV 英启14:17 Another angel came out of the temple in heaven, and he too had a sharp sickle.

和合本启14:18 又有一位天使从祭坛中出来,是有权柄管火的,向拿着快镰刀的大声喊着说:“伸出快镰刀来!收取地上葡萄树的果子,因为葡萄熟透了。”

拼音版启14:18 Yòu yǒu yī wèi tiānshǐ cóng jìtán zhōng chūlai, shì yǒu quánbǐng guǎn huǒ de, xiàng ná zhe kuaì lián dāo de dàshēng hǎn zhe shuō, shēn chū kuaì lián dāo lái shōu qǔ dì shàng pútàoshù de guǒzi. yīnwei pútào shú tòu le.

吕振中启14:18 另有一位天使从祭坛上出来,是有权柄掌管火的;他向那执有快利镰刀的大声呼喊说∶「送出你快利的镰刀、去收采地上葡萄树累累的果子吧,因为它的葡萄成熟了。」

新译本启14:18 接着,又有一位天使从祭坛那里出来,是有权柄掌管火的;他向那拿着锋利镰刀的天使大声说:“伸出你锋利的镰刀来,收取地上葡萄树累累的果子吧!因为葡萄已经熟透了。”

现代译启14:18 接着,又有一个管理火的天使从祭坛那里出来,向那拿着锋利镰刀的天使高声呼喊:「用你的镰刀割取地上的葡萄,因为葡萄已经熟了!」

当代译启14:18 又有另一位掌管烈火的天使从祭坛来,向手拿镰刀的天使呼唤说:“挥动你锋利的镰刀,收采地上葡萄树累累的果实吧!它们已经熟透了。”

思高本启14:18 又有一位掌管火的天使,从祭坛那里出来,高声向那拿着锐利镰刀的喊说:「伸出你锐利的镰刀,收割地上葡萄园的葡萄罢,因为葡萄已成熟了。」

文理本启14:18 又有使者自坛而出、掌火之权、大声谓执利镰者曰、发尔镰、收葡萄树之果、盖已熟矣、

修订本启14:18 另有一位天使从祭坛出来,是有权柄管火的,向那拿着锋利镰刀的大声喊着说:"伸出锋利的镰刀来,收取地上葡萄树的果子,因为葡萄熟透了。"

KJV 英启14:18 And another angel came out from the altar, which had power over fire; and cried with a loud cry to him that had the sharp sickle, saying, Thrust in thy sharp sickle, and gather the clusters of the vine of the earth; for her grapes are fully ripe.

NIV 英启14:18 Still another angel, who had charge of the fire, came from the altar and called in a loud voice to him who had the sharp sickle, "Take your sharp sickle and gather the clusters of grapes from the earth's vine, because its grapes are ripe."

和合本启14:19 那天使就把镰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丢在 神忿怒的大酒榨中。

拼音版启14:19 Nà tiānshǐ jiù bǎ lián dāo rēng zaì dì shǎng, shōu qǔ le dì shǎng de pútào, diū zaì shén fèn nù de dà jiǔ zhà zhōng.

吕振中启14:19 那天使出动他的镰刀在地上,收采了地上的葡萄树,出动在上帝震怒之大酒醋中。

新译本启14:19 于是,那天使向地上挥动镰刀,收取了地上的葡萄,把葡萄扔在 神烈怒的大压酒池里。

现代译启14:19 於是那天使向地面挥动镰刀,割下地上的葡萄,把它扔在上帝烈怒的大榨酒池里。

当代译启14:19 於是,那天使挥动镰刀,收割了地上一串串的葡萄,抛到储存上帝愤怒的酒醡中。

思高本启14:19 那天使就向地上伸出了镰刀,收割了地上的葡萄,把葡萄扔到天主义怒的大 酒池内。

文理本启14:19 使者遂投其镰于地、而收地之葡萄、投入上帝恚怒之大醡、

修订本启14:19 那天使就把镰刀向地上挥去,收取了地上的葡萄,扔进上帝愤怒的大醡酒池里。

KJV 英启14:19 And the angel thrust in his sickle into the earth, and gathered the vine of the earth, and cast it into the great winepress of the wrath of God.

NIV 英启14:19 The angel swung his sickle on the earth, gathered its grapes and threw them into the great winepress of God's wrath.

和合本启14:20 那酒榨踹在城外,就有血从酒榨里流出来,高到马的嚼环,远有六百里。

拼音版启14:20 Nà jiǔ zhà chuaì zaì chéng waì, jiù yǒu xie cóng jiǔ zhà lǐ liú chūlai, gāo dào mǎ de jiaóhuán, yuǎn yǒu liù bǎi lǐ.

吕振中启14:20 那酒醋在城外被踹着,有血从酒醋中流出;涨到马嚼环那么高,流到六百里(希腊文∶一千六百斯他丢)那么远。

新译本启14:20 那压酒池在城外被踹踏,就有血从压酒池流出来,涨到马的嚼环那么高,流到三百公里(“三百公里”原文作“一千六百司他町”)那么远。

现代译启14:20 葡萄在城外的榨酒池里被踩踏,就有血从榨酒池涌流出来,淹没了叁百公里,深约两公尺。

当代译启14:20 葡萄在城外被醡,却有血从酒醡中涌出,涨至马嘴那般高,流到二百哩那麽远。

思高本启14:20 那在城外的 酒池受到践踏,遂有血由 酒池中流出,直到马嚼环那麽深,一千六百「斯塔狄」那麽远。

文理本启14:20 其醡见践于邑外、血自醡出、高至马勒、长约六百里、

修订本启14:20 那醡酒池在城外被踹踏,有血从醡酒池里流出来,涨到马的嚼环那么高,约有一千六百斯他迪那么远。

KJV 英启14:20 And the winepress was trodden without the city, and blood came out of the winepress, even unto the horse bridles, by the space of a thousand and six hundred furlongs.

NIV 英启14:20 They were trampled in the winepress outside the city, and blood flowed out of the press, rising as high as the horses' bridles for a distance of 1,600 stadia.

 

回目录
切换多版
注释
概论
切换音频
收藏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