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

2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它捆绑一千年,

3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

4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 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它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5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6在头一次复活有分的有福了、圣洁了!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他们必作 神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7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从监牢里被释放,

8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注:“方”原文作“角”),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

9他们上来遍满了全地,围住圣徒的营与蒙爱的城,就有火从天降下,烧灭了他们。

10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11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

12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

13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14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15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提要:2 撒但被捆绑一千年。6 第一次复活。这一次复活的人有福了。7 撒但被释放。8 歌革和玛各。10 魔鬼被扔在了硫磺火湖里。12 最后普遍的复活。


1. 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

【本会注释】

我又看见。 启 20 章所描写的事件发生在 启 19 的事件之后。

降下。 约翰所看到的天使还没有到地上。他但正在下降。

手里。 可能是说链条是从天使手中垂下来的。

无底坑。Abussos(见 启 9:1 注释)。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异象。无底坑不在地下的深处,也不在什么宇宙的缝隙中。.约翰是在描述展现在他惊奇之眼幕前的预言画面。他在异象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坑。但将龙关在坑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说明撒但的行动将会暂时受到制止。把他关起来的目的很清楚的:“使他不再迷惑列国”(启 20:3)。

上下文及其他经文表明撒但的行动将会暂时停止,因为地球在基督复临之后将完全荒凉。根据 启 19:19–21, 恶人在基督复临时要被杀灭 (见 该处注释)。同时义人要“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帖前 4:17)。保罗的话表明基督复临时不会在地上建立祂的国度;否则祂为什么要把圣徒带离地球呢?基督地上之国将建立在一千年之后,新耶路撒冷从天降下之时(启 21:1–3)。约 14:1–3 进一步表明耶稣在复临时会把圣徒从地上带走。祂安慰祂的门徒不要因祂的离开而忧伤,并告诉他们祂是到他父家里去为他们预备住处的。然后祂还要回来带他们去与祂同住。参 约 13:36;17:24。祂为他们所预备的住处无疑是新耶路撒冷,要等到一千年后降才到地上来(见 启 21:1–3 注释)。

被提空中与主相遇的,有基督复临时复活的已死义人,和活着“变化”升天的义人(林前 15:51;帖前 4:16,17)。因此复活的圣徒包括历代以来所有地上的圣徒。复活有两种,一种是“复活得生,”一种是“复活定罪”(约 5:29;徒 24:15)。在复活的时候,“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祂的声音,就出来” (约 5:28,29)。有人坚持认为“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帖前 4:16)只包括死去的基督徒,而不包括旧约时代的圣徒。但上述经文表明所有的义人都要在义人复活时复活。“在基督里死了的人”不排除旧约时代的圣徒,因为他们是怀着对弥赛亚的盼望离世的。他们的复活全靠基督的复活,因为“在基督里众人都要复活”(林前 15:22)。义人的复活还被称为“头一次的复活”(启 20:5,6)。

一些人不明白上帝给古以色列的应许是以顺服为条件的,因此对一千年道理了理解十分混乱。人们提出了许多奇怪的理论,要将这些古代的应许硬套在《新约》所描绘的末世画面中。但这不是《新约》作者的原意。他们在上帝圣灵的感动下,看到了有关末世事件的连贯画面。他们指出,如果犹太民族接受了上帝为他们所定的旨意,那些应许将会实现有他们身上。但结果这些应许却应验在新约的教会了。他们说明了犹太人在新约时代的真正地位。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身份。耶稣的比喻清楚地说明,当犹太民族拒绝基督之后,“上帝的国”要从他们手中夺去,交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见 太 21:43 注释)。现在犹太人与上帝的关系与外邦人是同等的(见 罗 11 节注释)。关于犹太人在圣经预言中的作用,以及有关他们之预言的有条件性,详 见 《SDA圣经注释》卷 四,第 25–38 页。考察了所有的证据,证明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在一千年的事件中,并不担任特殊的角色。作为个人,历代以来凡接受耶稣基督的犹太人都将得救成为基督教会的一员。他们和别的圣徒一样,将在第一次复活时复活并变化升天。但凡顽固拒绝弥赛亚的人,必与第二次复活上有份(见 启 20:5 注释)。

把所有圣徒带到天上并击杀一切恶人(见 上文),将使得地球完全荒凉。况且经过最后的七灾,自然界发生了可怕的动荡(见 启 16:18–21 注释)。地球表面满目苍痍,横尸遍野(见 启 19:17–21 注释)。用 abussos 来象征一千年中撒但被拘禁的荒凉地球是非常贴切的。在创 1:2的七十士译本中, abussos 译自希伯来文的 tehom(“深渊”)。该词形容第一天创造时地球表面的样子:“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钥匙。 天使手里拿着钥匙,说明上天完全掌控着人间的事务。龙逃脱不了被扔进无底坑。

链子。 象征约束。这里不是预言真的用链条捆绑撒但。


2. 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他捆绑一千年,

【本会注释】

捉住。“紧紧抓住。”

龙,就是古蛇,又叫撒但。 与 启 12:9的称呼一样(见 该节注释)。

捆绑。 龙被捆绑象征撒但的活动受到了限制。恶人在基督复临时被杀灭了。义人被带到了天上。撒但和他的恶使者将被拘禁在荒凉的地上。世上再也没有一个人供撒但迷惑。这就是捆绑的意思(见 第 1 节注释)。

一千年。 有的解经家认为这是预言性的时间,相当于 360,000 年。他们的依据是本章所有的描述都是象征性的,所以时间也应按象征意义来解释。也有人指出,这里的预言既有象征性,又有现实性,因此不一定按象征意义来理解。本注释认为这里的一千年是真实的。


3. 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他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他。

【本会注释】

无底坑。 见 第 1 节注释。

用印封上。关于古代印封的作用, 见 启 7:2 注释。可把这里的印与耶稣坟墓上的印相比(太 27:66)。印封表示在指定的时期内,撒但将有效地受到拘禁。

迷惑列国。 撒但迷惑的工作将因地球居民的灭绝而停止。再也没有人让他迷惑了(见 第 1 节注释)。

必须。 希腊文是 dei。Dei 指出于道德和伦理上的需要。“必须”是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

暂时。 至于这个“暂时”有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足以让撒但把复活的恶人组织起来对新耶路撒冷发动进攻。

释放。 与基督复临时捆绑撒但的情况相反。撒但得以再次迷惑人类,与他们一起对抗上帝。地上居民的灭绝使曾他无法进行迷惑的工作。他的释放就是让地上重新有人。一千年结束时,恶人将要复活(见 第 5 节注释)。这些新复活的人将要听从撒但的欺骗,与耶和华进行最后的较量。


4. 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上帝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他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本会注释】

几个宝座。 象征君王(启 13:2)或法官(太 19:28)行使职权。

坐在上面。 或“就座。”

审判。 希腊文为 krima “判决,”裁决,” “作出的决定。” 这里的krima 似乎指作出判决的权威。本段不是指作出对义人有利的判决。圣徒坐在宝座上,表明判决将由他们来宣布。本节无疑源于 但 7:22 “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原文为‘审判’)”。在《但以理书》的七十士译本中,“审判” 为 krisis,而西奥多的希腊文译本则为 krima。

约翰在这里所指的审判工作无疑就是保罗所说:“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吗?… 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吗?”(林前 6:2,3)。审判的工作肯定要涉及仔细审查恶人的案卷,好让每一个人都认明上帝消灭恶人的公正的(见 《历代愿望》 第58页)。见 《善恶之争》 第660,661页。

给耶稣作见证。 或“耶稣的见证” (见 启 1:2,9 注释),这里指为耶稣所作的见证。

上帝之道。 见 启 1:2,9 注释。

被斩。 希腊文为 pelekizoμ,直译为,“用斧头砍掉,”特别指“被砍头。”该词源于 pelekus(“斧头”)。古罗马通常用斧头来执行死刑。后来用剑代替斧头。

灵魂。 见 启 6:9;参 诗 16:10 注释。

没有拜过。 换一句话说,他们接受了第三位天使的警告(启 14:9–12),虽然遭遇经济制裁和死亡的威胁,仍拒绝向兽所代表的势力屈服(见 启 13:15–17 注释)。本节只提到了两种圣徒:殉道者和胜过兽的人。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他们在一千年执掌王权,因为上文已经指出,所有死了的义人(不只是殉道者)都与第一次复活有份(见 启 20:1 注释;参 但 12:2 注释)。把殉道者们和胜过兽的人特别指出来,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受苦最深的人。见本章补充注释 2。

复活了。 原文可译为“活着,”或“复活。”上下文似乎倾向于后者,否则“这是第一次的复活”的宣告 (第 5 节)就没有合适的先行词了。然而得胜兽的人大多数在基督复临前夕还活着。他们中即使不是全部,但也是大部分都不需要复活(见 第 1 节注释)。因此有人认为该把这句话译为“他们开始活着,与基督一同作王。”

与基督。 与基督一同作王是在天上,而不是像许多解经家所说的在地上(见 第 2 节注释;见 本章补充注释注 2)。

一同作王。 有人问,既然恶人都消灭了,圣徒还针对谁作王呢?前面说他们“与基督一同作王”。在第七位天使吹号时,“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启 11:15)。但以理说到“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见 启 18:3)。现在的局面已经完全变了。

恶人确已死亡(见 启 20:2 注释),但他们要在一千年结束时复活(见 第 5 节注释)。他们仿佛被拘禁起来等待惩罚,而圣徒则在协助量刑的工作。恶人复活之后,他们将彻底失败,接受惩罚,从此完全消亡(见 启 14:10;20:9 注释)。

一千年。 见 第 2 节注释。


5. 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到那一千年完了。)

【本会注释】

这是头一次的复活。 就是第 4 节所提到的复活 (见 该节注释)。

其余的死人. 显然是指死了的恶人,就是历代不信而死的人,和基督复临时被击杀的恶人。因为所有死了的义人都在第一次复活时复活了。所以“其余的死人” 肯定是指死了的恶人(见 第 2 节注释)。

有的文本没有“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但大多数文本有这句话。然而第二次复活的道理不是单依据这一句话。本章全文均暗示有第二次的复活。既然各国的人要与撒但一同进攻圣城(第 9 节),他们就必须复活。“第二次复活”源于圣经提到了两次复活(约 5:28,29;徒 24:15)。义人的复活被称为“第一次的复活”(见 启 20:2,4 注释)。

“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是一句插叙。“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则与第 4 节直接相连。

关于第 5 节的文本, 见 本章补充注释 1。

还没有复活。 见 第 4 节注释。

完了。 或“结束。”


6. 在头一次复活有分的有福了,圣洁了!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他们必作上帝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本会注释】

有福了。见 太 5:3 注释。

圣洁了。见 罗 1:7 注释)。

第二次的死。 就是恶人在一千年结束时复活之后的死亡(第 14 节;启 21:8)。第一次的死是临到众人的(林前 15:22;来 9:27)。所有的人,包括义人和恶人都要从那次死亡里复活(约 5:28,29)。义人从的坟墓里复活得永生 (林前 15:52–55)。恶人复活接受刑罚并遭永远的死亡(启 20:9;21:8)。上帝要把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太 10:28)。这就意味着彻底灭绝。“第二次的死”是与恶人永远受折磨的理论针锋相对的(见 太 25:41 注释)。

权柄。 “权威。”第二次的死与赎民无关。

上帝。 就是与上帝一起。照样,这里的“基督”也是指与基督一起。

祭司。 见 启 1:6 注释;参 赛 61:6。

作王。 见 第 4 节注释;见 本章补充注释 2。


7.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从监牢里被释放,

【本会注释】

监牢。 就是“无底坑,”即基督复临时变为荒凉的地球。撒但被拘禁在其上达一千年(见 第 1 节注释)。然后他将获得释放去把复活的恶人组织起来,在最终毁灭之前对上帝发发动最后的进攻。

被释放。 拘禁是圣徒被提升天、活着的恶人被击杀的结果(见 第 2 节注释)。恶人的复活意味着撒但得到释放。因为他又有了实施骗术,进行迷惑的对象。


8. 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原文作角))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

【本会注释】

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 他们代表第二次复活中起来的各世代没有得救的人。关于《旧约》预言中的“歌革”和“玛各”,及其在本节中的含义 ,见 结 38:1,2 注释。

叫他们聚集争战。 原文的“争战”前有定冠词,强调一场特别的战争,就是上帝同叛军之间的最后一战。见《善恶之争》第663–665页。

海沙。 即不计其数 (参 创 22:17)。这支军队是由创世以来所有未得救的人组成的。


9. 他们上来遍满了全地,围住圣徒的营与蒙爱的城,就有火从天降下,烧灭了他们。

【本会注释】

遍满了地。 参 哈 1:6 的类似说法。恶人在撒但的率领下向着义人的军营进军。

围住。 就是“包围。”

。 希腊文为 paremboleμ,由 para(“旁边” )和 ballo(“安置”)构成,指战时(来 11:34)的军营或堡垒(徒 21:34,37),和驻营的人 (来 13:11,13)。这里的 paremboleμ 指新耶路撒冷。

与蒙爱的城。 就是新耶路撒冷 (启 21:10)。一些学者将圣徒的军营与圣城区别开来。但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在围城时圣徒是在圣城里面(见《早期著作》 第 292,293 页)。“蒙爱的城”被围住,说明该城已经降到地上。但这件事记在启 21:1,9,10中。一千年结束后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基督,圣徒和圣城的降落。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极其简短,但综观上下文,事件的顺序就一目了然了。

。 无疑指真正的火。火是毁灭的工具。

烧灭了。 原文动词是完成式。恶人被消灭了。他们遭受了“第二次的死”(见 第 6 节注释)。这里从未暗示恶人将在地狱的永火里受无尽的折磨(参 犹 7)。


10.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本会注释】

火湖。 见 启 19:20 注释。这里的火湖就是地球表面被变成了火海,将恶人烧毁,同时还洁净了地球。

受痛苦。 原文动词是复数形式的。其主语是魔鬼,兽和假先知。要注意兽和假先知并不按字面上理解,而是象征性的。

直到永永远远。见 启 14:11 注释。


11.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祂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

【本会注释】

宝座。 象征权柄,就是实施审判的权柄。宝座是“白色的,”可能象征判决的纯洁和公正。“大”可能代表决定的重大。

坐在上面的。 没有说明身份。

圣经提到坐着行审判的是基督 (罗 14:10) 和圣父 (来 12:23)。在 启 4:2,8,9;5:1,7,13;6:16;7:10,15;19:4;21:5 中,是圣父坐在宝座上担任神圣的审判官。两位的工作是密切配合的(见 约 10:30 注释)。一位所作出的决定就等于是另一位作出决定。本节无疑指基督在实施审判(见《善恶之争》 第 666页)。

逃避。 说明坐宝座者的绝对权力和今世的短暂性(诗 102:25,26;104:29,30;赛 51:6;可 13:31;彼后 3:10)。一个全新的永恒秩序,将会建立起来(启 21:1–5)。


12.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著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

【本会注释】

死了的人。 显然指第二次复活中起来的人(见 第 5,7 节注释)。

无论大小。 这一次面对上帝时,身份地位将毫无意义。许多在世上身居高位的人活着的时候逃过了对他们恶行的报应。但在这一次上帝的最后清算中,他们将在劫难逃。

案卷。 里面保留着生活的记录。对恶人的判决决非出于武断,偏见或不公。关于这些案卷的类别, 见 但 7:10 注释。

另有一卷。 即“还有一卷书。”

生命册。 见 腓 4:3 注释;参 路 10:20 注释。

照他们所行的。 见 罗 2:6 注释。证据将对所有的人公开,供人评判。


13. 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本会注释】

海 … 死亡 … 阴间。 这些词语说明了第 12 节所暗示第二次复活的普遍性。无人能逃脱得了在坐宝座的上帝面前受审。 启 1:18;6:8 也同时提到了死亡和阴间。关于“阴间”的定义, 见 太 11:23 注释。


14. 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本会注释】

死亡和阴间。这里把死亡和阴间拟人化了。它们的被扔进火湖,象征死亡和死人居所的结束。他们与新世界无份,只属于这个世界。死亡是需要消灭的最后一个敌人(林前 15:26,53–55)。

火湖。 见 第 10 节注释。

第二次的死。 见 第 6 节注释。


15. 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本会注释】

若有人。 只有忠心的人,名字才会留在生命册上。那些没有忍耐到底的人,名字将会被删掉(启 3:5)。许多人的名字从来没有记在生命册上,因为登记在册的,都是生前承认过信奉基督的人(见 路 10:20 注释)。

火湖。 见 第 10 节注释。 参 太 25:41,46;启 21:8。


第二十章 补充注释

注 1

启 20:5 出现了文本问题。有些古卷里没有“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因此有人对该句话的真伪提出了质疑。以下是有关这句话的文本证据:

《启示录》有六种主要的安色尔(uncial,大字体)文本:一. 三世纪的切斯特贝蒂纸莎草文本(Chester Beatty Papyri) ,代号为 P,是现有最古老的《启示录》抄本,以及若干纸莎草碎片;二. 四世纪的西奈文本(Sinaiticus),代号为a ;三. 五世纪的亚历山大文本(Alexandrinus),代号为 A;四. 五世纪的以法莲文本(Ephraemi Rescriptus),代号为 C;五. 九或十世纪的发里安努斯文本(Porfirianus),其代号为 P ;以及 六. 有时代号为 B 的梵蒂冈文本。但它有别于四世纪代号为 B 的梵蒂冈古卷(Codex Vaticanus)。梵蒂冈古卷的《启示录》已经遗失,所以只好用一些八世纪的文本来填补,如代号为 Vatican gr. 2066,046,或 a 1070 的文本。

除了安色尔文本之外,还有一批较晚的小字体(minuscules)文本。

但要注意这些古卷都是残缺的。某些页数已经遗失,还有一些的页面残缺不堪。有时是整段整段的缺失。如刚才提到的四世纪梵蒂冈古卷中,整卷《启示录》均已遗失。切斯特贝蒂纸莎草文本中的《启示录》也只剩下了 启 9:10 到 17:2 ,而且剩下的有些页面中还缺失了几行字。在这些重要的安色尔古卷中,根本没有 启 20:5。以法莲文本(C)和颇发里安努斯文本(P)的情况也差不多。C 卷中缺失整个 启 20 章;P 卷中遗失了第 20 章的前 9 节。有些小字体文本里也没有《启示录》的这个部分。

五世纪的伯西托本从来就没有《彼得后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犹大书》和《启示录》,因为叙利亚教会不承认这些经卷为正典。从 1627 年起,伯西托本纳入《启示录》纳入,其文字来自一个被称为“哈克莱本”(Harkleian)的后期叙利亚文本。

因此必须根据剩下为数不多的文本来确定启 20:5的真伪。事实上,《启示录》的古代文本要比四福音,《使徒行传》或保罗书信少很多。

在含有启 20 章的文本中,西奈古卷(a),一些小体字文卷和叙利亚文本中均没有“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这句话,但在亚历山大古卷(A) 和 046 古卷,以及大多数小体字文卷里却能找得到。决定该节经文真伪的过程太复杂了,这里无法细说。但根据现有证据,学者们一般都认为这节经文是真的,所以在大部分译本里都有。有些译者将这句话加了括弧,但并不一定表示他们对这节经文的真实性有怀疑,而只是将之视为插叙。

有人指出,如果将这句话删掉,整段文字会更加连贯。但不能依据这种考虑来否认某段文字的真实性。每一位作者都有权在流畅的思路中安排插叙。

这节有争议的经文与上下文并无不合,因为它的意思正是上下文所暗示的,特别将它与其它相关的经文结合起来研究时。圣经里提到了两次大复活—义人的复活和恶人的复活 (见 约 5:28,29;徒 24:15)。圣经清楚地指出,义人复活是在基督复临之时(见 帖前 4:13–17)。启 20:4 中的话是针对“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的那些人。而 “这是头一次的复活” (第 5 节)就正好与第 4 节在逻辑上衔接。作者在说“头一次”复活的时候,暗示还有“第二次。”因为恶人在基督复临时都被击杀了 (启 19:21),并且他们在一千年之后要攻打圣城 (启 20:8,9),所以他们必须复活。故上下文清楚地暗示在一千年结束时有第二次的复活。

注 2

“一千年”的说法在圣经里只出现在 启 20 章。这不是圣经专门用语,在 启 20 章 第 1–7 节中共出现六次。注释家们对“一千年”有不同的见解。

本文旨在为安息日复临信徒的立场提供圣经的依据,说明为什么复临信徒认为一些其他理论是没有圣经根据的。

基督复临在“一千年”之前。——从启19 章和 20 章的连贯叙述可以看出,基督复临是在“一千年”之前。启 19:11–21 用表号描述了基督的复临。启 20 章继续 启 19 章的叙述。 启 20 章所讨论的是一千年期间的事件。事件的关联性表明两章叙述的连贯性。龙,兽和假先知(启 16:13)是反对基督的工作,聚集地上众王在基督复临前夕争战的三大势力。根据 启 19:19,当“那兽,和地上的君王,并他们的众军,都聚集,”要在基督复临时与祂作战时,兽和假先知就被抓住,活活扔进硫磺火湖里 (第 20,21 节)。启 20 章继续描写这三合一势力中的第三位——龙的命运。它也被抓住,扔进无底坑里,被拘禁 一千 年。

任何有关“一千年”的定义和描述必须依据 启 19 章和 20 章所提供“一千年”道理的框架,因为这是圣经中唯一讨论这一道理的经文。

基督的敌人在祂复临时被击杀。——当兽和假先知被扔进火湖时 (启 19:20),他们“其余的”(第 21 节)随从者,都被基督的剑所击杀。他们是君王,将军,壮士,“一切自主的为奴的”(第 18 节)。他们在第六印的时候也曾被提到,说当天空象书卷被卷起,大小山岭和海岛都移位时,他们寻求逃避羔羊的面(启 6:14–17)。这些经文显然是描写同一件令地动山摇的事件,那就是基督复临。

有多少人属于“其余的”死亡者呢(启 19:21)? 根据 启 13:8,在基督复临时,世上只有两种人:“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的人,都要拜它(兽)。”因此,当“其余的被…剑杀” 的时候(启 19:21),除了那些不屈从兽,也就是名字记在生命册上的人之外(启 13:8),地上显然没有幸存者了。在提到这些人作王一千年之前(启 20:4),约翰讲述了第三个大敌,就是龙将开始受到报应(第 1–3 节)。

死了的义人要在基督复临时复活。——圣经提到两次复活,一次是义人复活,一次是不义之人的复活。它们相隔一千年 (见 启 20:1,4,5 注释)。不存在一次人人都有份的复活,因为每一次复活均只涉及一等人(腓 3:11;参 路 14:14;20:35)。有经文说义人“在祂(基督)来的时候,是…属基督的。”(林前 15:23)。有人认为 启 20:4 是专指殉道的基督徒。但经过与其他经文的对比,表明所有义人,包括旧约时代的圣徒(见 罗 4:3;林前 15:18 注释),以及活着见主,得享永生的义人(林前 15:51–54),都会在基督复临时与基督一同升到天上(见 帖前 4:16,17 注释)。

没有合理的经文依据,可以将那些经受了兽的逼迫而“有福了,圣洁了”的义人,与 帖前 4 章和 林前 15 章所提到得永生的圣徒区别开来。

基督复临的完整性。——圣经中多处提到基督复临为一个完整的事件。那时祂将聚集祂的圣徒,并消灭迫害他们的人。现将主要经文归纳如下:

一. 太 24:29–31。基督要在“灾难”过去之后,“驾着天上的云,”在众目睽睽之下复临。耶稣将差遣祂的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祂的选民”招聚在一起。

二. 林前 15:23,51–53。“那些属基督的” ,就是复活的义人和活着的义人,“在祂来的时候”,即“号筒吹响”的时候将获得永生。

三. 帖前 4:15–17。主必亲自降临,“有上帝的号吹响”,让“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复活,与那些“活着还存留的人”一同被提升天。他们将“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要和主永远同在。”

四. 帖后 1:6–8。当基督“同祂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惩罚那些“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 时,教会将会摆脱逼迫得享“平安”。

五. 帖后 2:1–3,8。在“离道反教”,“不法的人(敌基督者)”被主用“口中的气灭绝,” “用降临的荣光废掉他”之后,帖撒罗尼迦信徒所不太理解的“到祂(基督)那里聚集”才会发生

六. 启 1:7。祂再来时将“驾云降临。”“众目”都能看到。

七. 启 14:14–20。基督再来时,将收割两种庄稼——义人和不义之人。

八. 启 19:11到 20:6。基督被描述为一位战士,在天军的簇拥下降临。祂要将逼迫人的“兽” 和“假先知”扔进火湖里,用祂“口中的剑”将祂其余的敌人全部击杀。有一位天使把撒但捆绑起来。忠心的人——复活的义人与活着见主的义人——都将得到赏赐。他们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这些经文都把主的光荣复临描写成一个完整的,看得见的事件,说明第一,主的光荣复临将会聚集地上得永生的圣徒与祂同在,让他们住在祂为他们所预备的天上“住处”(约 14:2,3);第二,末世代的逼迫者和所有不义之人,要被祂降临的荣光所击杀。

显然在一千年开始的时候,一些人被提到天上享永生,其他人则死在荒凉的地球上。杳无人烟的地球使撒但受了拘禁(见 启 20:1,2 注释)。他无法再接触赎民,也不能再迷惑属他自己的人,直到他们在“一千年”(第 5 节)结束的时候复活。

地上千禧年的错误依据。——有人认为一千年是地上一个充满了公义,和平与繁荣的时期。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因为他们将《旧约》中以色列国复兴及国度的预言,按字义或象征意义用在“一千年”上。前千禧年主义者(Premillennialists)按字面将这些预言应用于基督复临之后,认为到那时地上将建立一个教会或犹太的千年属世国度。后千禧年主义者(Postmillennialists)将这些预言解释为基督复临之前教会有一段黄金时代。第三种人被称为非千禧年主义者(Amillennialists)。他们认为《旧约》对古代以色列国度的描写,只是寓指教会在传播福音时所取得的胜利。

以上三种观点的错误有两点:一, 它们均不符合 启 19:11 至 20:15 所列出的细节。这段经文是全部圣经中阐述“一千年”道理的主要经文,说明在这一千年中,地上将没有人烟(见 上文;参 启 20:1 注释)。因此,一千年不可能是地上公义,和平和繁荣的时期。二,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对《旧约》预言性质的错误理解上。

例如许多前千禧年主义者认为,这些有关国度的预言都应按字面来理解,不折不扣地应验在肉身的以色列人,也就是犹太人身上(关于“以色列人”代表任何支派的犹太人 ,见 徒 1:6 注释)。这一错误的信念导致了未来主义(Futurism,见《SDA圣经注释》卷七 第 129 页)的信仰体系。未来主义认为基督教会不是赐给以色列民族之应许的继承者。他们认为基督教时代只不过是穿插在预言之中、填补历史空白的。古代有关以色列民族的预言,到将来必字字句句地应验(参《SDA圣经注释》卷七第 129 页)。

这个学派的解经家们将《启示录》的大部分预言应用到犹太人身上,并相信这些预言将在他们所说的“末时”应验。他们期待《旧约》中有关以色列国度的预言将在千禧年实现。他们将圣史分成几个时期,而“教会时代”不过是一个过渡的恩典时期,介于过去的犹太律法时期和将来的犹太律法时期之间。这种划分在逻辑上要求有一个“艰难前的被提升天”(见 帖前 4:17 的注释),好把基督教会的圣徒在犹太人的“大艰难时期”之前从地球上接走。这些解经家们还认为,在大艰难时期以后,当基督出现在云端的时候,幸存的犹太人将接受祂,然后与幸存下来的“列国”一道,进入千禧年。但他们仍会死亡,生活在部分修复的地球上。根据这种观点,此时犹太人不仅将享受物质上的繁荣和长寿,恢复大卫的国,还将恢复圣殿,“纪念性”祭祀制度,律法,安息日,属世的统治,用基督的“铁杖” 管理对那些起先顺从,后来背叛的民族——这一切都是在属世的千年国度里。而基督教的圣徒则享受永生,与基督一同作王。

以下解释《旧约》预言的原则,是那些认为《旧约》国度的预言是专为将来的犹太人保留的人所忽略的 (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 25–38 页;见 申 18:15 的注释)。

一. 给古代以色列的应许是条件性的。 上帝说,“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出 19:5;参 申 7;8;27–30;耶 18:6–10;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 34 页)。

二. 以色列民族没有满足这些条件,因此失去了国度和应许。当大卫的子孙基督到来时,犹太民族拒绝了她的王,因此失去了国度(见 太 21:43 注释;参 启 20:1 注释)。

三. “属灵的以色列人”基督教会是这些应许的继承者。肉身犹太人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上帝的话落了空”(罗 9:6)。当以色列民族象枯干的枝条从亚伯拉罕的真树干上剪除时,接受弥赛亚的犹太忠心余民就成了真正的以色列人(见 罗 11:5 注释)。除了这些犹太籍的基督徒之外,还加上了外邦的基督徒。他们被移植到原来的树干上。因此现在这棵树上所长的是亚伯拉罕属灵的子孙(加 3:16,26–29),就是基督教会。

保罗说“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 11:26)。但他明确地指出:“以色列全家”并不意味着都是犹太人(见 该节注释)。他排除了仅仅是“肉身所生的儿女,”只包括了那些“应许的儿女”(罗 9:6–8),还加上接受了基督属灵真割礼的外邦人(罗 2:26,28,29;西 2:11;见 罗 11:25,26;腓 3:3 注释)。他特别强调:靠基督恩典得救的非犹太人,不“在以色列国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 ,不是“外人,”和“客旅” ,而“是与圣徒同国”(弗 2:8–22)。在属灵的以色列中,“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 “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加 3:28)。

保罗将国度的应许应用到“一切后嗣”,就是犹太和外邦基督徒身上(见 罗 4:13,16 注释)。彼得几乎全文引用了《旧约》有关国度的关键经文(出 19:5,6)。这段应许给予以色列以选、圣洁的国民和“祭司的国度” 的资格。但彼得将之直接应用在非犹太基督徒身上。这说明他视基督教会继承了不顺从的以色列曾经拥有的特殊地位 (见 彼前 2:5–10 注释)。约翰两次使用了似乎源于《出埃及记》的字句:“成为国民,作…祭司”(见 启 1:6;5:10 注释),说明他也将国度的应许应用在了教会身上——不只是将来得胜的教会,也包括在小亚细亚的基督徒。关于《新约》所载使徒在圣灵的感动下将赐给以色列的应许和预言应用到使徒时期教会的其他例子 ,见 徒 2:16–21;13:47;15:13–17。

四. 原该按字义应验的预言,可以按灵意应验在今日“属灵的以色列”身上,还可以超越今世,应验在来生。《新约》的引用表明,原先按字句赐给古代以色列人的预言,在基督教时代的新形势下,可以按灵意应用于基督教会,并最终应验在没有死亡的永恒国度。

一、卷名

从伊里奈乌(约130-202)起,好几位教父的著作,以及现存最早的希腊文抄本,都称该卷书为《约翰的启示录》。后来中世纪的抄本则称之为“神学家和传道者约翰启示录”和“神学家圣约翰启示录”。在希腊原文中,“启示”有“揭示”的意思,在宗教文学中,特别指揭示未来的事。启示文学是两约之间和基督教初期的典型的犹太文学形式,早期教会某些作家也采用这些形式(见下面“主题”部分)。


二、作者

《启示录》的作者多次的自称为“约翰”(启1:1,4,9;启21:2;启22:8)。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为“约哈难”,是一个常用名,在旧约后期的作品、后典以及约瑟弗斯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这说明作者是一个犹太人。

许多证据表明约翰是作者的真名,而不象许多犹太人和早期基督教启示文学那样采用假名。首先,《启示录》的作者自称为约翰,并不想确立自己在教会中的什么地位。有许多犹太人和基督教的启示文学,托名于希伯来的先祖与先知,以及基督教的使徒。如果《启示录》也是托名的,那么作者就会特地称自己为使徒。可是作者只说自己是“你们的弟兄”约翰(启1:9;参彼得对保罗的称呼,彼后3:15),表明他说的是真名。作者的名字显然为众教会所熟悉,只要提到名字就足以证明他的身份,证实他所记异象的可靠性。

再则,在预言的恩赐十分活跃的时候,似乎没有托名的习惯,在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在两约之间的时期,犹太人中没有公认的先知,宗教作家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广泛的认可,就觉得需要托名于古代有名的人物。当时显然没有真先知替上帝说话,象旧约时代那样。但是随着基督教的诞生,预言的恩赐又活跃起来了。第一世纪的教会不需要托名的做法。基督徒们坚信他们的使徒和先知是直接为上帝说话的。但到了第二世纪,基督徒中间先知的功能败坏了声誉,乃至于最后消失以后,托名于各位使徒的作品开始出现。根据以上的事实,可以确认,出于第一世纪的《启示录》不是托名之作,而是真名为约翰的人所著。

这一位约翰是谁呢?新约中有好几位约翰。有施洗约翰,西庇太的儿子约翰,有大祭司亚拿的亲戚约翰,称为马可的约翰。《启示录》的作者显然不会是施先约翰,因为他在耶稣被钉以前已经去世了,也不会是亚拿的亲戚约翰,因为没有迹象表明他已成为一名基督徒。同样也没有什么证据证明约翰马可是《启示录》的作者。因为《马可福音》的风格,用语和文体和《启示录》大不相同。也没有证据表明早期教会有什么人真的曾把《启示录》与马可联系起来。

通过排除法,剩下考虑的只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兄弟约翰了。他不仅是十二门徒之一,而且是列在耶稣最亲密的人中。早期基督教的传统说法几乎一致认为《启示录》为使徒约翰所著。事实上,三世纪中叶以前的每一位基督教作者,凡是有作品流传下来并提到《启示录》的,都认为《启示录》是使徒约翰所写的。这些作者包括罗马的殉道者查士丁(约100-165年;《与特里风谈话录》81),里昂的伊里奈乌斯(约130-202;《反异端论》20,11),迦太基的德尔图良(约160-240,《驳斥异端》36),罗马的希波律图(死于约235年,《论基督和敌基督》36),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死于约220;《谁是得救的富人?》42页)。上述见证说明早期教会普遍坚信使徒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此外,还有若干早期基督教传说把约翰的晚年同以弗所联系在一起。所以伊里奈乌斯(同上卷三3,4)说他在年轻时见过上了年纪的士每拿的波利卡普,他“与许多见过基督的人谈过话”,包括约翰。约翰定居在以弗所直到图拉真的时代(98-117年)。波利卡普(130-约200年)是以弗所的监督,系他家第八位担任基督教监督的人。他见证说,约翰“曾依傍在主怀中,……他安息在以弗所”(《致维克多及罗马教会论守逾越节问题》ANF卷八774页)。上述说法与约翰写信给以弗所及亚细亚其他教会的事实是一致的(启1:4,11)。

在这段时期唯一与使徒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看法相左的见证来自早期基督教的教父巴比亚斯(死于约163年)。巴比亚斯的著作已失传,所剩下的只是其他以后的作者引言中的残篇。有两段与约翰的死有关。一份文稿来自七、八世纪,似乎是赛德的菲利普(五世纪所著《编年史》的节录,其中说:“巴比亚斯在他的第二卷书中说,圣约翰和他的兄弟雅各是被犹太人杀害的。”(R.H.查尔斯《启示录》注释卷一46页)。还有一份乔治亚斯?哈马图拉斯《编年史》的文稿(约860年)称:“希拉波立监督巴比亚斯在《耶稣言论二书》中为此作见证,说约翰和他兄弟雅各是被犹太人杀害的,明显应验了基督对于他们的预言”(希腊语见H.B.斯威特《约翰启示录》175页)。

初一看来,上述引文似乎说明,一位生活在一世纪末,二世纪初以弗所附近的基督教负责人,见证约翰和他兄弟雅各很早就被犹太人杀害了,所以无法在尼罗和图密善时代写《启示录》。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启示录》写于这段时期。但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引文有几个问题。第一份来自牛津文稿的引文称约翰为“神学家”,说明中世纪的抄录者已对文字进行了修改,因为现存八世纪以前的圣经抄本不采用这个称呼,巴比亚斯也不可能用它。第二份乔论亚斯?哈马图拉斯的引文只见之于作者的一份文稿,作者的其他文稿只说约翰是安然去世,却显然没有引用巴比亚斯的话。所以很难了解巴比亚斯关于约翰的死说了些什么。如果他确实写过约翰象雅各一样被犹太人杀害的话,也决不意味着他们是在同时或在相近的时间里死的。《启示录》本身说明在写作的时候犹太人仍在给基督徒制造麻烦,如果约翰真的为道殉身了,那也是犹太人的阴谋所造成的结果。

巴比亚斯的第三处引文由教会历史学家尤西比乌所记录(340年):“我毫不犹疑地接受我从众长老那里听来并牢记在心的解释,因为我深信其真实性。……但是如果有什么从众长老以后的人来,我就要查考众长老所说过的话:安得烈、彼得、腓力、多马、雅各、约翰、马太和主的其他门徒说过什么话呢?阿里斯钦和长老约翰以及主的门徒们说什么呢?因为我认为书中的资料对我的帮助没有亲耳听到的话那么大”(《教会史》卷三39.3,4 Loeb版卷一291,293页)。

上面这段话引起许多猜测。尤西比乌的解释是,在第一世纪末亚西亚有两个约翰:使徒约翰和长老约翰。尤西比乌认为后一个约翰是巴比亚斯所认识的,他是《启示录》的作者,而使徒约翰则是约翰福音的作者。

但是巴比亚斯的话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正如德国新约学者泽安(《新约导言》二版卷二451-453页)所指出的:巴比亚斯的话并没有真的对使徒和长老加以区别。巴比亚斯所说要“查考众长老所说过的话”,而后马上列出使徒的名字;他提到“长老约翰”时,随即称他为“主的门徒”之一。他所提到两组人的真正区别在于动词“说过”和“说”。这暗示着第一组人是在巴比亚斯的时代之前活着并作见证的耶稣门徒,第二组人在巴比亚斯时代仍然活着,可以向他们请教。如果我们接受伊里奈乌的见证,那么使徒约翰就包括在上述两组名单之内,因而可以设想提到两次。

尤西比乌试图从巴比亚斯的话中得出两个约翰的结论,可以理解为他是受了亚历山大主教戴奥尼西乌斯著作的影响(公元265年,见《教会史》卷七24,25)。戴奥尼西乌斯为了对付那些按字面解释千禧年的基督徒,就写了一篇《论应许》的文章,设法用学术论据证明《启示录》不是使徒约翰所写,而是另一位同名人所写的。戴奥尼西乌斯是第一位怀疑《启示录》不是使徒所著的基督教教父,他的论据仍被那些赞同他观点的学者视为经典。

戴奥尼西乌斯的批评主要针对《约翰福音》和《启示录》在语言上的明显差异。两本书所用的词汇有显著不同;一些在一卷书中特别常用的词在另一卷中却不常见。以下的例子特别引人注目:kosmos(世界)在《约翰福音》中出现79次,在《启示录》中只有3次;aletheia(真理)在《约翰福音》里出现25次,在《启示录》里没有出现;phos(光)在《约翰福音》里出现22次,在《启示录》里出现3次;agapao(爱)在《约翰福音》里出现37次,在《启示录》里出现4次;pisteuo(相信)在《约翰福音》里出现100次,在《启示录》里没有出现;alla(但是)在《约翰福音》里出现100次,在《启示录》只出现13次;enopion(在……以前)在《约翰福音》里只出现一次,在《启示录》里有36次;emos(我的)在《约翰福音》里出现42次,在《启示录》里只有一次。称基督为“羔羊”,在《约翰福音》里用了ammos一词,在《启示录》里用了arnion一词,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羔羊”。“耶路撒冷”一词在《约翰福音》里拼为 Hierosoluma,在《启示录》中拼为 Hierousalem。

戴奥尼西乌斯还指出,《约翰福音》中的希腊语准确而地道,《启示录》的希腊语中有些篇章不合常规,无法用准确的希腊语法和句法来解释。这些批评意见大大影响了东部教会对《启示录》是否为使徒所著,从而对其正典地位的看法。尤西比乌不仅详细记录了戴奥尼西乌斯的论据,而且设法用上面所引巴比亚斯的话进一步予以证实。同样,有关《启示录》的正典地位,他写道:“在约翰的著作中,除了《约翰福音》以外,他的第一封书信已为人所接受。古代和现代都没有人争论。但是其他两封信就有争议。至于《启示录》,到目前为止,持两种不同意见的人很多”(《教会史》卷三24.17,18.Loeb版卷一255,257页)。

虽然戴奥尼西乌斯所提出有两个约翰的证据似乎很有力,但在作出判断之前还得考虑其他几个事实。戴奥尼西乌斯和尤西比乌的观点主要依据两点──前者是《约翰福音》和《启示录》的语言差异,后者是巴比亚斯模棱两可的引语。虽然无法证明巴比亚斯不是指两位不同的约翰,但即使用他的见证作为否认《启示录》为约翰所写的证据,他的话仍要与众多教父的见证相矛盾。在这方面特别重要的是伊里奈乌斯的话,因为他与约翰和巴比亚斯同时代的人波利卡普有过个人的接触。他似乎只知道一位使徒约翰,明说就是这位约翰写了《启示录》。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相当有把握地下结论说,巴比亚斯模棱两可的话不能用作存在两位约翰的有力证据。

《约翰福音》和《启示录》语言上的差异是明显的。虽然两卷书题材和风格明显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用词的差异,但在使用alla,enopion和emos这一类词时一般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不管题材和文学形式怎样,同一位作者通常会下意识地使用或不使用这一类的词。鉴于《约翰福音》和《启示录》在用这些词时存在那么大的差别,初看来,似乎很难把它们看为同一位作者的著作。

但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约翰不是这两卷书的作者。两部书的写作环境有可能造成这样的差异。在《启示录》中,约翰宣称自己见到异象时是“为上帝的道,并为给耶稣作见证。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启1:9)。既然被流放,他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写作能力写成《启示录》。怪不得《启示录》的语言不那么标准。闪米特语的表达方式有时会透过希腊语表现出来。这种情况很符合我们所了解的《启示录》的写作环境。此外,先知显然是边见异象边记录下来,为了异象的完整性,他可能故意不作校订(见10:4)。

在另一方面,早期基督教传说《约翰福音》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写成的。公元170年左右写于罗马的穆拉托里残篇──离约翰的门徒波利卡普访问罗马仅几十年──记载:

“《约翰福音》是门徒之一约翰所写。门徒和监督们鼓励他,他就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一同禁食三天。我们中间不论谁看到什么都要互相告诉。’那天夜里,使徒安得烈得蒙指示,要约翰完全用自己的名义写,而其他的人都参与修订。”

这个故事显然有虚构成份,例如约翰写《约翰福音》时安得烈等使徒在场,但里面可能还有一点真实性,暗示约翰在写福音书时有人帮助。十世纪的一份文稿中保留着一段据说是巴比亚斯的话,里面也有这样的意思:

“《约翰福音》显然写于《启示录》之后,是约翰写给亚细亚各教会的。巴比亚斯是约翰所爱的门徒,那时在教会中担任希拉波立监督,在约翰的口授下写了约翰福音。他在最后五卷书中详细叙述……”

上面两段引文的细节虽然无法证实,但是却强烈地暗示了在第二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约翰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之下写《约翰福音》的。从这个很早的传说看来,《约翰福音》结尾的话,“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启21:24),似乎是约翰的助手们证实这份记录真实性的宣誓书。如果这种再创作的证据是确实的,那就不准解释《启示录》和《约翰福音》语言和文学上的差异了。因为《启示录》是他一个人在拔摩岛上写成的,而《约翰福音》则是在以弗所一位或数位同道帮助下写的。

除了上面的证据之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启示录》和《约翰福音》在文学上的一些相似之处,暗示它们出于同一位作者,《启示录》讲到“生命的水”(启21:6;启22:17)。《约翰福音》讲到“活水”(启4:10;启7:38)。《启示录》邀请说:“口渴的人也当来”(启22:17)。《约翰福音》宣布:“人若渴了,可以……来”(约7:37)。opsis(脸,外貌,面貌)一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约翰的著作中(约7:24;约11:49;启1:16)。下面这些词语也是这样:terein ton logon(遵守我的道;约8:51,52,55;约14:23,24;约15:20;约17:6;约壹2:5;启3:8,10;启22:7,9),onoma auto(他的名字,约1:6;启1:1;启22:8)。除了直接引用《旧约》的表号之外,只有《启示录》和《约翰福音》把基督比作羔羊(约1:29,36;启5:6;以及其他28处)。所以虽然有着反对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证据,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看法视使徒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论据是合理而又有力的。本注释采纳传统的观点,请参阅《使徒行述》578-585页。


三、历史背景

现代学者对于《启示录》的写作年代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较早的尼禄(公元54-68年)或苇斯巴芗(公元69-79年)时代,有人认为是较晚的图密善(公元81-96年)统治的后期。

一般说来,那些认为《启示录》写于较早年代的学者,把给七教会的书信中所提到的迫害说成是基督徒在尼禄(64年)治下,可能接着在苇斯巴芗治下所受的苦,尽管不清楚苇斯巴芗迫害教会的程度如何。他们认为《启示录》所描绘的混乱世界反映了从尼禄后期到苇斯巴芗前期搅挠着罗马城的种种动乱。他们说那只受了死伤又医好的兽,以及那“先前有,如今没有,将要从无底坑上来的”兽(启17:8)代表尼禄,他死以后,人们传说有朝一日他还会东山再起。同样,他们把666(启13:18)这个数字看作是尼禄皇帝的记号(用希伯来辅音字母拼写:Nrwn Qsr加起来总值是666)。这些证据使得一些杰出的学者把《启示录》的著作年代定在一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

这种推测表面上看是依据历史事件,实际上则是依据对《启示录》某些语句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是主观的,并不为过去许多有才华的学者所接受,本注释也不接受。本注释认为《启示录》的应用超出暂时和局部的范围。任何有关《启示录》写作年代的证据都必须至少首先以其他的证据和推定为依据。

早期基督教的作家几乎一致认为《启示录》写于图密善统治时期。伊里奈乌斯据称曾通过波利卡普与约翰有个人的联系。他说,《启示录》“问世并不久,差不多是在我们这一时代里,在图密善统治的末期”(《教会史》卷五30.3)。维克多利努(死于约303年)说:“约翰说这些话时,他正在拔摩岛上,被图密善皇帝判处在矿井作工。在那里他见了启示录的异象。”(《启示录注解》,《前尼西亚教父著作》卷七353)。尤西比乌(《教会史》卷三20.8,9)记载约翰被图密善流放到拔摩岛上。当他的继位者内尔瓦释放那些被图密善不公正地放逐的人时(公元96-98),使徒回到了以弗所。

根据这些早期基督徒的见证,本注释认为《启示录》写于图密善统治时代,公元96年左右。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罗马帝国在图密善统治时与基督徒有关系的一些情况。在这个皇帝统治之下,皇帝崇拜的问题首次成为基督徒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在罗马亚细亚行省,就是七教会的书信首先传达的地方。

皇帝崇拜在近东地带甚至亚历山大大帝以前就已流行。亚历山大被神化了。他的继位者也被神化了。当罗马人征服东方以后,他们的将军和总督往往被奉为神明。特别是在亚细亚行省,罗马人为数众多,常为罗马女神──帝国精神的化身──建造庙宇。女神崇拜和皇帝崇拜结合在一起。公元前195年,在士每拿盖起了一个庙宇。公元前29年,奥古斯都批准在以弗所建造一所神庙用来崇拜罗马女神和裘里斯?凯撒,在别迦摩建造一所神庙用来崇拜罗马女神和他自己。这是第一次对活着的皇帝进行崇拜。奥古斯都并不倡导对他的崇拜,但考虑到当地人民的愿望,他无疑认为从政治角度来看,这种崇拜是一个聪明的措施。慢慢地在这些礼拜中,罗马女神的崇拜变得次要了,而皇帝的崇拜则显得突出了。皇帝的崇拜并不代替当地神明的崇拜,而是加进去作为维护帝国统一的一种手段。皇帝崇拜的仪式与爱国仪式常常不容易区分。虽然元老院曾正式神化一些死去的皇帝,但活着皇帝的崇拜在罗马并不倡导。

盖尤斯?卡利古拉(公元37-41年)是第一个倡导崇拜他自己的皇帝。他迫害不肯拜他的犹太人,如果当时基督徒影响更大而引起他注意的话,他无疑也会把怒气迁向基督徒。他的继位者们对这个问题较为宽容,没有迫害不服从者。

下一个发旨崇拜自己的皇帝就是图密善(公元81-96年)。当时基督教尚未得到罗马政府法律上的承认,但即使是这样的宗教,只要不触犯法律,罗马人就不会加以迫害。基督教恰恰抵触了这一点。图密善热衷于在百姓心中确立他为神的主张,就强迫百姓崇拜他。苏埃托尼乌斯记载他以各地长官的名义发了一封通函,开头是“我们的主和神如此吩咐”(图密善卷八2.Loeb版苏埃托尼乌斯卷二367页)。

罗马历史学家狄奥一段有趣的文字似乎对这次迫害有所揭露(《罗马史》卷六十七14.1-3;Loeb版卷八349页):

“同一年(公元95年),图密善杀害了执政官弗拉维乌斯?克莱门特和其他许多的人,并殃及他妻子弗拉维娅?图密提拉,尽管克莱门特是皇帝的表兄弟,图密提拉也是皇帝的亲戚。指控他们的罪名是不信神,许多其他皈依犹太人信仰方式的人就是根据这个罪名处罚的。有的被处死,其他的人至少被剥夺财产。图密维拉只是被流放到潘达提里亚。”

咋一看来,这段文字似乎记录了犹太人所受的迫害(根据犹太历史学家H.格雷茨所记,图密善的表兄弟皈依了犹太教,见《犹太人的历史》卷二,387-389页)。学者们推测弗拉维乌斯?克莱门特和他的妻子实际上是为信仰基督教而受惩罚。从一位不很熟悉基督教的异教历史学家的立场上看,用“犹太人的信仰方式”来描述基督教比较合乎逻辑,所谓“不信神”就是指基督徒不肯崇拜皇帝。尤西比乌(《教会史》卷三18.4)显然没有弄清楚图密提拉和克莱门特的关系,说图密善流放了克莱门特的外甥女,名叫弗拉维娅?图密提拉,因为她是基督徒。两处所指的可能是一个人,说明迫害甚至波及皇室成员。

这种因拒绝拜皇帝神像而引起的迫害无疑成了约翰被流放到拔摩岛,从而撰写《启示录》的直接原因。除了约翰之外,十二个门徒中的其他人显然都已离世。而他则被流放在拔摩海岛之上。基督教已进入了第二代。大部分认识主的人现在都在坟墓里。教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外部威胁,需要耶稣基督新的启示。所以赐给约翰的异象满足了当时代的特殊需要。通过这些异象,天国向受苦的教会敞开了,那些不肯屈服于皇帝淫威的基督徒们,再次得到保证:他们的主现在升到天上,站在上帝的宝座旁,其威严和能力要远远胜过任何要他们敬拜的地上君王。


四、主题

本卷一开始就宣布自己是一种启示(启1:1),要揭示以耶稣基督的胜利告终的将来奥秘。两个多世纪以来,启示文学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犹太宗教文学形式。事实上,已知最早的启示作品《但以理书》写于公元前六世纪被掳巴比伦的时期。400年以后,马加比战争再次给犹太人带来政治独立以后,人民中期待建立新犹太王国的弥赛亚理想十分强烈,导致了一批启示文学的诞生,这些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但以理书》的文学形式和表号。以后的一个世纪中,罗马人的征服粉碎了犹太人企图通过哈斯蒙王朝建立弥赛亚国度的希望,结果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指望反而更加强烈了。他们期待着有一位弥赛亚兴起推翻罗马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和公元一世纪,这样的盼望继续为更多的启示文学提供了创作动机。

怪不得上帝在新约圣经中放进一部启示文学,展示了基督教对导致和开创弥赛亚国度种种事件的看法。因为新约圣经即使不是全部,也是绝大部分由犹太人所写的,写作的对象是一个宗教背景主要为犹太教的教会。上帝在藉着先知所赐给人类的信息中,用人类的语言和祂原来传信的对象所熟悉的文学形式表达了祂的旨意。

虽然启示文学是一种预言,但是在几个重要方面同圣经的其他预言,如《以赛亚书》、《以西结书》、《耶利米书》以及小先知书的预言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启示文学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最重要的有:

1、启示文学的更大范围。预言大部分是涉及与以色列历史有关的国内和国际问题,以及她本可享有的荣耀。启示文学则以更大的宇宙为舞台,其中心题旨是以上帝和基督为一方,以撒但为另一方的大斗争。

2、启示文学以异象和异梦为依据。启示文学的作者记录了他“被圣灵感动”时看见的异梦和异象。他常常被带到遥远的地方,看见庄严宏伟的场面。这种场面无法用人的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在那里他与天使交谈。虽然这样的经历在其他先知身上也常有,但在启示文学中特别突出。实际上,它们构成了《但以理书》启示文学部分内容以及《启示录》的全部内容。

3、启示文学使用表号。一般说来,预言中的表号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如窖匠和泥土(耶18:1-10);轭(耶27:2)和砖(结1:1,2)。而启示文学中的表号几乎都是实际生活中从未见过的生物,如多头的兽,飞在空中的天使,说话行事带有智能的动物。同样,在一般的预言中,时间出现得较少,而且一般是一年算一年(见耶29:10),但在《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中,时间经常出现,而且通常是一日顶一年。

4、启示文学的语体。许多预言都是诗体,而启示文学(包括正典以外的启示文学)几乎都采用散文体,只是偶然插进诗体,尤其是遇到颂赞诗歌时(见启4:11;启5:9,10;启11:17,18;启15:3,4;启18:2-24;启19:1,2,6-8)。

从上面四点来看,要正确地解释启示文学,就必须考虑到它典型的文学结构和神学侧重点。其信息的中心是善恶大斗争的题目,特别是这个世界灾难性的结局和新世界的建立。所有这一切都是用高度象征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些语言往往不大容易准确地解释。文学的语言有时无法表现天上事物的细节。在有些方面,启示文学的象征性语言与比喻相似,解释时要采用同样的方法。

《启示录》是耶稣基督的启示,为要在地上造就一班子民反映祂无瑕疵的品格,引导祂的教会经过历史的变迁直到祂永恒的旨意实现。为了达到启示的目的,《启示录》比圣经中任何一卷都更加充分的揭示那分隔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的帷幕,“我们可以从前后上下以及正面反面看出,在有关人类的利益,权力和情感的一切事务中,都有那完全慈爱之主的能力在默默耐心地实行着合乎祂旨意的计划”(《教育论》173页)。

《启示录》由四个部分,或者说由四条预言的线索组成:1、七教会(启1-3章);2、七印(启4-8:1);3、七号筒(启8:2-11章)4、善恶之争最后的事件(启12-22章)。

鉴于这卷书的语言常常是高度寓意化的,我们必须弄清受灵感作者的目的,以及这卷书传达给原来读者的本意。否则要解释其中的表号和信息,就可能只反映出个人的见解。原来的读者是讲希腊语的基督徒。他们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把《旧约》的正典看作是上帝所启示的话(见徒24:14;提后3:16,17)。他们希望根据古代的启示来解释新的启示。所以以下的见解和原则有助于本卷书的解释。

“《启示录》乃是圣经各卷的综合和总结。”在特殊的意义上说,“它也是《但以理书》的补编”(《使徒行述》585页)。《但以理书》中的许多封闭的内容在《启示录》中都揭开了,所以两卷书应该一起研究。《启示录》引证或间接引证了旧约圣经三十九卷中的二十八卷。根据一位权威人士的统计,《启示录》有505处明引或暗引了旧约圣经,其中325处引自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特别是《但以理书》。在小先知书中,引用撒迦利亚,约珥,阿摩斯和何西阿的著作最多。在五经中引用《出埃及记》最多。在诗歌中引用《诗篇》最多。《启示录》的一些内容还可以从新约圣经的《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哥林多前后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帖撒罗尼迦前书》中找到类似说法。关于约翰如何借用旧约圣经的语言和表号,请看耶25:11;50:1;结26:13。从他引用的情况来看,他是直接从希伯来语旧约中翻译,但有时受了七十士译本和一个稍后的希腊译本的影响。

要了解这些《旧约》的引文在《启示录》中的意义,首先得弄清这些引文的历史背景。要研究约翰引用这些内容时的上文和下文,弄清它们原来的意思,特别是人名、地名,以及事物和大小事件。由于《启示录》中的许多表号在当时的犹太启示文学中是常见的,所以这些文学有时对弄清这些表号的意思有帮助。熟悉当时罗马帝国历史的人还会发现,约翰的语言常常描述了罗马帝国以及在它统治下教会的经历。所以,研究罗马当时的历史会有助于弄清一些本来不大清楚的段落。最后,考虑到当时的文化背景,还得注意当时的思想表达的方式。

在确定约翰所见一连串异象的意义时,必须记住:《启示录》的赐下是为了引导、安慰和坚固教会,不仅是约翰的时代,而且包括全部新约时期,直到世界的末日(见《使徒行述》581,585页)。《启示录》揭示教会的历史,提出了重要的教训,不仅仅为使徒时代的教会,而且为今后世代的基督徒,以及那些生活在世界历史末叶的人,使他们能够知道所面临的危险和斗争(见《使徒行述》583,584页)。例如七教会的名称就代表各个不同时期的教会。以弗所教会成了使徒时代整个教会的表号,但传给这个教会的信息记录下来是为了鼓励各个世代的信徒(《使徒行述》578,585页)。

由此可见,以弗所教会的特征和给这个教会的勉言特别适合于该教会的需要。同样,它也适合于使徒时代整个基督教会的需要,所以简而言之,它代表教会那段时期的历史经验。把它记录下来是为了启发和鼓舞各个时代的信徒,因为同样的原则适用于相似的环境。由此类推,给其他教会的信息也是这样。

由于四条主要预言线索的重心都放在地球历史的最后几幕,《启示录》的信息对于今日的教会有着特别的意义。

圣经的预言有时可能不止应验一次,所以有些预言会有近期的应验和远期的应验两次,此外有一些原则在所有的时候都是适用的。“必须记住,上帝的应许和警告都是有条件的。”(《怀氏文稿》1883年4号)

有些预言原定较早应验,由于教会未能珍惜自己的特权和机会而推迟了。


五、纲要

(一)前言 启1:1-3

(二)给七教会的信 启1:4-3:22

1、问候 启1:4-8

2、序言 基督的形象 启1:9-20

3、致以弗所 启2:1-7

4、致士每拿 启2:8-11

5、致别迦摩 启2:12-17

6、致推雅推喇 启2:18-29

7、致撒狄 启3:1-6

8、致非拉铁非 启3:7-13

9、致老底嘉 启3:14-22

(三)上帝的宝座和带有七印的书 启4:1-8:1

1、天上的宝座 启4:1-11

2、羔羊的胜利 启5:1-14

3、头六个印 启6:1-17

1)第一印:白马 启6:1,2

2)第二印:红马 启6:3,4

3)第三印:黑马 启6:5,6

4)第四印:灰马 启6:7,8

5)第五印:殉道者的呼声 启6:9-11

6)第六印:上帝愤怒的日子 启6:12-17

4、十四万四千人盖印 启7:1-8

5、无数的人群 启7:9-17

6、第七印:斗争结束 启8:1

(四)上帝的审判:七号筒 启8:2-11:19

1、序言 启8:2-6

2、头六个号筒 启8:7-9:21

1)第一号筒:火,雹子,血 启8:7

2)第二号筒:烧着的山 启8:8,9

3)第三号筒:落下的星 启8:10,11

4)第四号筒:太阳,月亮和星星被击打 启8:12,13

5)第五号筒:蝗灾 启9:1-12

6)第六号筒:伯拉大河的使者 启9:13-21

3、拿着小书卷的天使 启10:1-11

4、测量圣殿 启11:1,2

5、两个见证人 启11:3-14

6、第七号筒:上帝的胜利 启11:15-19

(五)最后的一场斗争 启12:1-20:15

1、撒但与余民争战 启12:1-13:14

1)斗争的背景 启12:1-16

2)撒但宣战 启12:17

3)豹状兽 启13:1-10

4)两角兽 启13:11-14

2、最后一场斗争的内容 启13:15-14:20

1)撒但给上帝子民的最后通谍:兽像和兽的印记 启13:15-18

2)十四万四千人胜过兽、兽像和兽的印记 启14:1-5

3)上帝给地上居民的最后通谍:三位天使的信息 启14:6-12

4)拒绝上帝最后呼吁之人的下场 启14:13-20

3、最后的七灾:上帝对恶人的判决 启15:1-17:18

1)对上帝公义的肯定 启15:1-4

2)为上帝的愤怒作准备 启15:5-16:1

3)最后的七灾 启16:2-21

4)大巴比伦的罪状 启17:1-18

4、罪恶的消灭 启18:1-20:15

1)对上帝慈怜的肯定:最后呼吁离开巴比伦 启18:1-4

2)敌对宗教组织的结局:巴比伦的败落 启18:5-24

3)基督加冕为万王之王 启19:1-10

4)基督再来,征服世界 启19:11-21

5)一千年,罪恶和罪人的消灭 启20:1-15

(六)新世界和其中的居民 启21:1-22:5

1、新耶路撒冷 启21:1-27

2、生命河和生命树 启22:1,2

3、圣徒永远作王 启22:3-5

(七)结语:勉励和邀请 启22:6-21

1、接受这卷书和其中的信息 启22:6-10

2、呼吁为基督再来作准备 启22:11-21

和合本启20:1 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

拼音版启20:1 Wǒ yòu kànjian yī wèi tiānshǐ cóng tiān jiàng xià, shǒu lǐ ná zhe wúdǐkēng de yàoshi, hé yī tiaó dà liànzi.

吕振中启20:1 我看见有一位天使从天上降下来,手里执有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

新译本启20:1 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上降下来,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锁炼。

现代译启20:1 然后,我看见一个天使从天上下来,手里拿着无底深渊的钥匙和一条粗大的链子。

当代译启20:1 我看见一位天使从天而降,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锁链。

思高本启20:1 以後,我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持深渊的钥匙和一条大锁链。

文理本启20:1 我又见一使自天而降、手有深渊之钥与大链、

修订本启20:1 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铁链。

KJV 英启20:1 And I saw an angel come down from heaven, having the key of the bottomless pit and a great chain in his hand.

NIV 英启20:1 And I saw an angel coming down out of heaven, having the key to the Abyss and holding in his hand a great chain.

和合本启20:2 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它捆绑一千年,

拼音版启20:2 Tā zhuō zhù nà lóng, jiù shì gǔ shé, yòu jiào móguǐ, ye jiào Sādàn, bǎ tā kúnbǎng yī qiā nián,

吕振中启20:2 他捉住了那龙、那古蛇、就是魔鬼、撒但,把他捆绑了一千年,

新译本启20:2 他捉住了那龙,那古蛇,就是魔鬼,撒但,把牠捆绑了一千年。

现代译启20:2 他捉住了那条戾龙,就是那古蛇,是魔鬼,又叫撒但,把它捆绑一千年。

当代译启20:2 他抓住那巨龙,就是那古蛇——魔鬼撒但,将它锁起一千年,

思高本启20:2 他捉住了那龙,那古蛇,就是魔鬼--撒殚,把它困起来,共一千年之久;

文理本启20:2 遂执龙、即老蛇、亦为魔为撒但者、缚之以至千年、

修订本启20:2 他抓住那龙,那古蛇,就是魔鬼、撒但,把它捆绑了一千年,

KJV 英启20:2 And he laid hold on the dragon, that old serpent, which is the Devil, and Satan, and bound him a thousand years,

NIV 英启20:2 He seized the dragon, that ancient serpent, who is the devil, or Satan, and bound him for a thousand years.

和合本启20:3 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

拼音版启20:3 Rēng zaì wúdǐkēng lǐ, jiāng wúdǐkēng guānbì, yòng yìn fēng shàng, shǐ tā bùdé zaì míhuò liè guó, deng dào nà yī qiā nián wán le. yǐhòu bìxū zànshí shìfàng tā.

吕振中启20:3 丢在无底坑里,关起来,又在他上边盖印封着,使他不能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此后必须暂时被释放。

新译本启20:3 天使把牠抛在无底坑里,关起来,封上印,使牠不能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牠。

现代译启20:3 天使把它扔进无底深渊去,关闭起来,加上封印,使它不再去迷惑列国,直到过了这一千年。期限过后,它要暂时被释放。

当代译启20:3 禁锢在无底坑里,并加上封印,使它不能再欺骗各国的人。一千年期满后,它会暂被开释一段短短的时间。

思高本启20:3 将它抛到深渊 ,关起来,加上封条,免得它再迷惑万民,直到满了一千年,此後应该释放它一个短时辰。

文理本启20:3 投之于渊、闭而加印其上、使不再惑列邦、迨千年后、必暂释之、○

修订本启20:3 扔在无底坑里,把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满了。这些事以后,它必须暂时被释放。

KJV 英启20:3 And cast him into the bottomless pit, and shut him up, and set a seal upon him, that he should deceive the nations no more, till the thousand years should be fulfilled: and after that he must be loosed a little season.

NIV 英启20:3 He threw him into the Abyss, and locked and sealed it over him, to keep him from deceiving the nations anymore until the thousand years were ended. After that, he must be set free for a short time.

和合本启20:4 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 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它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拼音版启20:4 Wǒ yòu kànjian jǐ gè bǎozuò, ye yǒu zuò zaì shàngmian de, bìng yǒu shenpàn de quánbǐng cìgei tāmen. wǒ yòu kànjian nàxiē yīnwei gei Yēsū zuò jiànzhèng, bìng wèi shén zhī dào beì zhǎn zhe de línghún, hé nà méiyǒu baì guò shòu xiàng, ye méiyǒu zaì é shàng hé shǒu shàng shòu guò tā yìn jì zhī rén de línghún, tāmen dōu fùhuó le, yǔ Jīdū yītóng zuò wáng yī qiā nián.

吕振中启20:4 我又看见有座位(与『宝座』一词同字),并有坐在上面的;有审判权赐给他们。我看见那些舍生为耶稣作见证、为上帝之道被斩首者的灵魂、那些没有拜过兽或兽像、没有受过印记在额上和手上的人∶他们都活了过来,与基督一同掌王权一千年。

新译本启20:4 我又看见一些宝座,有人坐在上面,他们得了审判的权柄。我也看见那些因为替耶稣作见证,并且因为 神的道而被斩首的人的灵魂。他们没有拜过兽或兽像,也没有在额上或手上受过兽的记号。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现代译启20:4 我又看见一些宝座;那些坐在上面的人都得到审判的权。我也看见了那些因承认耶稣所启示的真理和上帝的道而被杀害的人的灵魂。他们没有拜过那兽或兽像,额上或手上也没有那兽的名号。他们都复活了,跟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当代译启20:4 我看见几个宝座,上面坐着有权柄审判的。我又看见那些为基督作见证和为上帝的道被斩首者的灵魂,又见那不肯拜兽和兽像,不肯在额上或手上受兽印而被杀之人的灵魂。他们都一同复活,与基督同掌王权一千年。

思高本启20:4 我又看见一些宝座,有些人在上面坐着,赐给了他们审判的权柄,他们就是那些为给耶稣作证,并为了天主的话被斩首之人的灵魂;还有那些没有朝拜那兽,也没有朝拜兽像,并在自己的额上或手上也没有接受它印号的人,都活了过来,同基督一起为王一千年。

文理本启20:4 我又见诸座、居其上者、得权以鞫、又见因耶稣之证、及上帝之道、而被斩者之灵、与未拜兽及其像、未受其印志于额于手者、彼皆得生、与基督共王千年、

修订本启20:4 我又看见一些宝座,坐在上面的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上帝之道被斩首的人的灵魂,和没有拜过那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打过它印记的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KJV 英启20:4 And I saw thrones, and they sat upon them, and judgment was given unto them: and I saw the souls of them that were beheaded for the witness of Jesus, and for the word of God, and which had not worshipped the beast, neither his image, neither had received his mark upon their foreheads, or in their hands; and they lived and reigned with Christ a thousand years.

NIV 英启20:4 I saw thrones on which were seated those who had been given authority to judge. And I saw the souls of those who had been beheaded because of their testimony for Jesus and because of the word of God. They had not worshiped the beast or his image and had not received his mark on their foreheads or their hands. They came to life and reigned with Christ a thousand years.

和合本启20:5 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拼音版启20:5 Zhè shì tóu yī cì de fùhuó. qíyú de sǐ rén hái méiyǒu fùhuó, zhí deng nà yī qiā nián wán le.

吕振中启20:5 其余的死人等到那一千年完了才得以活过来。这是头一次的复活。

新译本启20:5 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等到那一千年完了。这是头一次的复活。

现代译启20:5 (其馀死了的人要等这一千年满了才复活。)这是头一次的复活。

当代译启20:5 这是第一次的复活。其馀已死的人要等到那一千年过去,才会复活。

思高本启20:5 这是第一次复活。 其馀的死者没有活过来,直到那一千年满了。

文理本启20:5 此乃第一复起也、其余死者尚未得生、迨届千年焉、

修订本启20:5 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满了。

KJV 英启20:5 But the rest of the dead lived not again until the thousand years were finished. This is the first resurrection.

NIV 英启20:5 (The rest of the dead did not come to life until the thousand years were ended.) This is the first resurrection.

和合本启20:6 在头一次复活有分的有福了、圣洁了!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他们必作 神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拼音版启20:6 Zaì tóu yī cì fùhuó yǒu fèn de, yǒu fú le, shèngjié le. dì èr cì de sǐ zaì tāmen shēnshang méiyǒu quánbǐng. tāmen bì zuò shén hé Jīdū de jìsī, bìng yào yǔ Jīdū yītóng zuò wáng yī qiā nián.

吕振中启20:6 在头一次的复活有分的是有福的,是圣别了!第二次的死没有权柄辖制这些人;他们必做上帝和基督的祭司,与他一同掌王权一千年。

新译本启20:6 在头一次复活有分的人是有福的、圣洁的,第二次的死没有能力辖制他们。他们还要作 神和基督的祭司,与他一同作王一千年。

现代译启20:6 那得以包括在头一次复活中的人是圣洁有福的。第二次的死无权辖制他们;他们要作上帝和基督的祭司,要跟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当代译启20:6 第一批复活的人是有福的,也是圣洁的,因为他们不在第二次死亡的权力范围之内。他们必作上帝的祭司和基督的祭司,并与他共掌王权一千年。

思高本启20:6 於第一次复活有分的人是有福的,是圣洁的。第二次的死亡对这些人无能为力;他们将作天主和基督的司祭,并同他一起为王一千年。

文理本启20:6 与于第一复起者、福且圣矣、二次之死无权于彼、将为上帝及基督之祭司、与基督共王千年、○

修订本启20:6 在头一次复活有份的有福了,圣洁了!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但他们要作上帝和基督的祭司,也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KJV 英启20:6 Blessed and holy is he that hath part in the first resurrection: on such the second death hath no power, but they shall be priests of God and of Christ, and shall reign with him a thousand years.

NIV 英启20:6 Blessed and holy are those who have part in the first resurrection. The second death has no power over them, but they will be priests of God and of Christ and will reign with him for a thousand years.

和合本启20:7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从监牢里被释放,

拼音版启20:7 Nà yī qiā nián wán le, Sādàn bì cóng jiàn laó lǐ beì shìfàng,

吕振中启20:7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就会被释放、出了监牢。

新译本启20:7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就要从监牢里被释放出来。

现代译启20:7 一千年以后,撒但要从囚禁中被释放出来;

当代译启20:7 那一千年过后,撒但就会从狱中被释放。

思高本启20:7 及至一千年满了,撒殚就要从监牢 被释放出来。

文理本启20:7 既届千年、撒但将释于囹圄、

修订本启20:7 那一千年满了,撒但会从监牢里被释放,

KJV 英启20:7 And when the thousand years are expired, Satan shall be loosed out of his prison,

NIV 英启20:7 When the thousand years are over, Satan will be released from his prison

和合本启20:8 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方”原文作“角”),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

拼音版启20:8 Chūlai yào míhuò dì shàng sìfāng de liè guó, ( fāng yuánwén zuò jiǎo ) jiù shì Gēgé hé Mǎgè, jiào tāmen jùjí zhēng zhàn. tāmende rén shù duō rú hǎi shā.

吕振中启20:8 他必出来,迷惑全地四角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聚集他们去赴战;他们的数目像海沙。

新译本启20:8 他要出来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就是高革和玛高革,使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好像海边的沙那么多。

现代译启20:8 他要去迷惑地上四方的国家,就是歌革和玛各。撒但要把他们集合起来,出去打仗;他们的人数像海滩上的沙那麽多。

当代译启20:8 他会再度欺骗四方的邦国,就是歌革和玛各,他召集他们所有的军队准备应战,他们的数目多得像海边的沙。

思高本启20:8 他一出来便去迷惑地上四极的万民,就是哥格和玛哥格;他聚集他们准备作战,他们的数目有如海滨的沙粒。

文理本启20:8 出惑在地四极之邦、即歌革与玛各也、且集之以战、其数如海沙焉、

修订本启20:8 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使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

KJV 英启20:8 And shall go out to deceive the nations which are in the four quarters of the earth, Gog and Magog, to gather them together to battle: the number of whom is as the sand of the sea.

NIV 英启20:8 and will go out to deceive the nations i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Gog and Magog--to gather them for battle. In number they are like the sand on the seashore.

和合本启20:9 他们上来遍满了全地,围住圣徒的营与蒙爱的城,就有火从天降下,烧灭了他们。

拼音版启20:9 Tāmen shàng lái biàn mǎn le quán dì, wéi zhù shèngtú de yíng, yǔ mēng aì de chéng. jiù yǒu huǒ cóng tiān shàng jiàng xià, shāo miè le tāmen.

吕振中启20:9 他们上来,布满了广袤大地,围住了圣徒的营和那蒙爱的城。就有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

新译本启20:9 他们上来遍满了全地,围住了圣徒的营和那蒙爱的城,就有火从天上降下来,毁灭了他们。

现代译启20:9 他们遍满全地,围困上帝子民的营和他所爱的城。但是有火从天上〔有些古卷加:上帝那里〕降下,吞灭了他们。

当代译启20:9 他们倾巢而出,布满大地,将圣徒的阵营和被宠爱的城团团围住。那时就有烈火从天而降,将他们烧灭净尽。

思高本启20:9 於是他们上到那广大的地区,围困了众圣徒的营幕和蒙爱的城邑;但是有火自天上,从天主那里降下,吞灭了他们。

文理本启20:9 遂游行地上、围圣徒之营、与蒙爱之邑、有火降自天而灭之、

修订本启20:9 他们上来布满了全地,围住圣徒的营与蒙爱的城,就有火从天降下,烧灭了他们。

KJV 英启20:9 And they went up on the breadth of the earth, and compassed the camp of the saints about, and the beloved city: and fire came down from God out of heaven, and devoured them.

NIV 英启20:9 They marched across the breadth of the earth and surrounded the camp of God's people, the city he loves. But fire came down from heaven and devoured them.

和合本启20:10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拼音版启20:10 Nà míhuò tāmende móguǐ, beì rēng zaì liúhuáng de huǒ hú lǐ, jiù shì shòu hé jiǎ xiānzhī suǒ zaì de dìfang. tāmen bì zhòuyè shòu tòngkǔ, zhídào yǒng yǒngyuǎn yuǎn.

吕振中启20:10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就被丢在火跟硫磺的湖里、兽和假神言人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苦痛,世世代代、永不停息。

新译本启20:10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抛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现代译启20:10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到火与硫磺的湖里去;那只兽和假先知早已在那地方了。在那里,他们要日夜受折磨,永不休止。

当代译启20:10 那欺骗他们的魔鬼要跟怪兽及假先知遭遇同一命运,被抛进硫磺火湖中,在那里昼夜不停地永远受着痛苦!

思高本启20:10 迷惑他们的魔鬼,也被投入那烈火与硫磺的坑中,就是那兽和那位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要日夜受苦,至於无穷之世。

文理本启20:10 惑之之魔、被投于火与硫之湖、兽及伪先知亦在焉、昼夜痛苦、以至世世、○

修订本启20:10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进硫磺的火湖里,就是那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会昼夜受折磨,直到永永远远。

KJV 英启20:10 And the devil that deceived them was cast into the lake of fire and brimstone, where the beast and the false prophet are, and shall be tormented day and night for ever and ever.

NIV 英启20:10 And the devil, who deceived them, was thrown into the lake of burning sulfur, where the beast and the false prophet had been thrown. They will be tormented day and night for ever and ever.

和合本启20:11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

拼音版启20:11 Wǒ yòu kànjian yī gè bái sè de dà bǎozuò, yǔ zuò zaì shàngmian de. cóng tā miànqián tiāndì dōu taóbì, zaì ye wú ke jiàn zhī chù le.

吕振中启20:11 我看见有一个白色的大宝座和那坐在上面的;地和天从他面前逃避了;再也找不着其位置了。

新译本启20:11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和坐在上面的那位。天地都从他面前逃避,再也看不见了。

现代译启20:11 接着,我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和坐在上面的那位。天和地都从他面前逃避,再也看不见了。

当代译启20:11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和一位坐在上面的。天地都逃避而消失了。

思高本启20:11 以後,我看见了一个洁白的大宝座,和坐於其上的那位;地和天都从他面前消失不见了,再也找不到它们的地方了。

文理本启20:11 我又见一座大而且白、及居其上者、地与天自其前而遁、不得其所、

修订本启20:11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和那坐在上面的;天和地都从他面前逃避,再也找不到它们的位置了。

KJV 英启20:11 And I saw a great white throne, and him that sat on it, from whose face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 fled away; and there was found no place for them.

NIV 英启20:11 Then I saw a great white throne and him who was seated on it. Earth and sky fled from his presence, and there was no place for them.

和合本启20:12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

拼音版启20:12 Wǒ yòu kànjian sǐ le de rén, wúlùn dà xiǎo, dōu zhàn zaì bǎozuò qián. àn juàn zhǎn kāi le. bìngqie Lìng yǒu yī juàn zhǎn kāi, jiù shì shēngmìng cè. sǐ le de rén dōu píng zhe zhèxie àn juàn suǒ jìzǎi de, zhào tāmen suǒ xíng de shòu shenpàn.

吕振中启20:12 我看见死了的人、大的小的、都站在宝座前∶案卷都展开了。另有一卷是生命册、也展开了。死了的人、都从这些案卷所记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

新译本启20:12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都展开了,还有另一卷,就是生命册,也展开了。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着他们所行的受审判。

现代译启20:12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尊贵卑微,都站在宝座前。案卷都展开了;另外有一本生命册也展开了。死了的人都是照着他们的行为,根据这些案卷所记录的,接受审判。

当代译启20:12 所有死了的人,不论尊卑老少,都站在宝座前面。那里有许多本打开了的册子,跟着又打开另一册,就是生命册。各人都要按着册子上他行为的记录受审。

思高本启20:12 我又看见死过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就展开了;还有另一本书,即生命册也展开了,死过的人都按那案卷上所记录的,照他们的行为受了审判。

文理本启20:12 我见死者、尊与卑均立座前、诸书遂展、又有他书展焉、即维生之书也、死者依其行、如书所载而被鞫、

修订本启20:12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都展开了,并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

KJV 英启20:12 And I saw the dead, small and great, stand before God; and the books were opened: and another book was opened, which is the book of life: and the dead were judged out of those things which were written in the books, according to their works.

NIV 英启20:12 And I saw the dead, great and small, standing before the throne, and books were opened. Another book was opened, which is the book of life. The dead were judged according to what they had done as recorded in the books.

和合本启20:13 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拼音版启20:13 Yúshì hǎi jiāo chū qízhōng de sǐ rén. sǐwáng hé yīnjiān ye jiāo chū qízhōng de sǐ rén. tāmen dōu zhào gèrén suǒ xíng de shòu shenpàn.

吕振中启20:13 于是海便交出了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了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新译本启20:13 于是海把其中的死人交出来,死亡和阴间也把其中的死人交出来,他们都照着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现代译启20:13 於是,海把死人交出来;死亡和阴间也把所拘禁的死人交出来。这些人都照着他们的行为接受审判。

当代译启20:13 海洋、死亡和阴间都交出藏在它们里面的死人,使他们按着行为接受审判。

思高本启20:13 海洋把其中的死者交出,死亡和阴府都把其中的死者交出,人人都按照自己的行为受了审判。

文理本启20:13 海及死与阴府、亦出其中之死者、各依其行而被鞫、

修订本启20:13 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KJV 英启20:13 And the sea gave up the dead which were in it; and death and hell delivered up the dead which were in them: and they were judged every man according to their works.

NIV 英启20:13 The sea gave up the dead that were in it, and death and Hades gave up the dead that were in them, and each person was judged according to what he had done.

和合本启20:14 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拼音版启20:14 Sǐwáng hé yīnjiān ye beì rēng zaì huǒ hú lǐ. zhè huǒ hú jiù shì dì èr cì de sǐ.

吕振中启20:14 然后死亡和阴间也被丢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新译本启20:14 死亡和阴间也被抛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现代译启20:14 死亡和阴间也被扔进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当代译启20:14 跟着,死亡和阴间也被抛到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思高本启20:14 然後死亡和阴府也被投入火坑,这火坑就是第二次死亡。15. 凡是没有记载在生命册上的人,就被投入火坑中。

文理本启20:14 死与阴府亦见投于火湖、即二次之死也、

修订本启20:14 死亡和阴间也被扔进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KJV 英启20:14 And death and hell were cast into the lake of fire. This is the second death.

NIV 英启20:14 Then death and Hades were thrown into the lake of fire. The lake of fire is the second death.

和合本启20:15 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拼音版启20:15 Ruò yǒu rén míngzi méiyǒu jì zaì shēngmìng cè shàng, tā jiù beì rēng zaì huǒ hú lǐ.

吕振中启20:15 若有人在生命册上没被记名的、就被丢在火湖里。

新译本启20:15 凡是名字没有记在生命册上的,他就被抛在火湖里。

现代译启20:15 凡是名字没有记录在生命册上的,都被扔进火湖里。

当代译启20:15 凡是名字没有记在生命册上的,就要一并被抛到火湖里去。

思高本启20:15 天使又对我说:「你看见那淫妇所统治的水,是指诸民族、群众、邦国和异语人民。

文理本启20:15 凡未录于维生之书者、则见投于火湖焉、

修订本启20:15 凡名字没有记在生命册上的人,就被扔进火湖里。

KJV 英启20:15 And whosoever was not found written in the book of life was cast into the lake of fire.

NIV 英启20:15 If anyone's name was not found written in the book of life, he was thrown into the lake of fire.

 

回目录
切换多版
注释
概论
切换音频
收藏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