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2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 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

3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 神。

4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5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

6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7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 神,他要作我的儿子。

8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

9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灾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

10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 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11城中有 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12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

13东边有三门,北边有三门,南边有三门,西边有三门。

14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15对我说话的,拿着金苇子当尺,要量那城和城门、城墙。

16城是四方的,长宽一样。天使用苇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长、宽、高都是一样;

17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18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

19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三是绿玛瑙,第四是绿宝石,

20第五是红玛瑙,第六是红宝石,第七是黄璧玺,第八是水苍玉,第九是红璧玺,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玛瑙,第十二是紫晶。

21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22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 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

23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24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与那城。

25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

26人必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归与那城。

27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提要:1 新天新地。10 详细描写天上的耶路撒冷。23 她不需要太阳。上帝的荣耀是她的光。24 地上的君王将他们的荣耀归于她。


1.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本会注释】

。 希腊文为 kainos,指品质的“新”,与陈旧相对应。本节的两个“新”均译自 kainos 。在《新约》中,Neos 也译为“新”(太 9:17;林前 5:7;西 3:10;),指的是时间上的“新”。 约翰可能用 kainos来强调,新天新地是用经过洁净的旧物质来再造的,因此在质量上是新的,与以前的不一样。所以新天新地是对已有物质的重新建造,而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参 彼后3:13。

已经过去了。 即相对于原先污损的状态。当世界从创造主的手中出来时,祂曾宣布说“甚好”(创 1:31)。但它因受罪恶的毁损,不能存留到永恒。

海也不再有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海将不再存在于新造的世界中。有人认为这里的“海”象征多民,多国和多方 (参 启 17:15)。但如果是这样,天和地也是象征性的了。其实约翰在这里只是强调天,地和海都将不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那个样子了(参 《先祖与先知》第44页)。


2.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

【本会注释】

圣城。 古代的耶路撒冷包括圣殿在内。上帝在那里向祂的子民显现(王上 8:10,11;代下 5:13,14;7:2,3),就象祂在旷野的会幕门口所行的那样 (出 29:43–46;40:34–38)。该城原被称为“圣” 的(但 9:24;太 27:53),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上帝的子民在属灵上退化堕落,后来耶稣竟宣布它为“贼窝” (太 21:13),并预言了它的毁灭(太 22:7;路 21:20)。 现在上帝应许将有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约翰称之为“新耶路撒冷。”

新。 指品质上的“新”(见 第 1 节注释)。参 加 4:26;来 11:10;12:22;13:14。

由上帝那里。 上帝是创创者,是根源。

从天。 圣城是从天而降的(参 启 3:12;21:10)。

而降。 在异象中,约翰看见圣城正从天而降(参 《先祖与先知》 第 62页)。

预备好了。 译文暗示准备工作是从过去开始,现已完成。这座城市完全预备好了(参《善恶之争》第645,648页)。

新妇。 本节把圣城比作新娘(见 启 19:7 注释)。

装饰。 kosmeoμ,“整理,”“布置,”“打扮。”英语中的“化妆,”(“cosmetics”), 源于该词。 原文的动词形式表明装饰是从过去开始的,现已完成。

丈夫。 就是羔羊基督(启 19:7)。


3.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大声音。 未能确认发声者。大概不是上帝,因为这里用第三人称来称呼上帝。

帐幕。 skeμneμ,“帐篷,” “棚子,” “小房间。” 其动词形式 skeμnooμ,(“支搭帐篷,” “居住” )出现在 约 1:14中:“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见该节注释)。上帝的临格在神权时期曾藉着施恩座上的荣光显示出来,后来又藉着耶稣降世为人,住在世人中间表现出来。现在从天上来的大声音强调了新造和上帝亲自与祂子民人同居的奇妙事实。

与人。 本节两次出现“他们” ,两次出现“与” ,强调上帝永远与人同在,住在他们中间的奇妙事实。

同在。 skeμnooμ (见 上面 “帐幕”注释)。请将本节与结 37:27进行对照。以西结所描述的是可能性,而约翰所描述的则是必然性。


4. 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本会注释】

一切眼泪。 直译为“每一滴眼泪。” 见 启 7:17;参 赛 25:8;65:19。

死亡。 约翰所说的“死亡”是犯罪的结果。约翰实际上是在说,“我们所了解和恐惧的死亡,将要消灭。” 参保罗所说:“死被得胜吞灭”(林前 15:54);“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第 26 节)。

悲哀。 如丧失亲人之悲痛。悲哀的根源将被完全铲除。参 赛 35:10。

哭号。 kraugeμ,“喊叫,”“叫嚷,”“哭喊。”在将来的美地,再也没有理由哭号。

疼痛。 人生许多的不幸和痛苦都源于精神的痛苦。在那美丽的新世界,痛苦将完全消除。

以前的事。 即现在的状况都将过去。新天地里将没有任何咒诅的痕迹(启 22:3)。


5. 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

【本会注释】

坐宝座的。 没有说明身份(参 启 20:11 注释)。 启 4:2 (见该节注释)描写圣父坐在宝座上。本节可能也指圣父。有人以 太 25:31 为据,认为“坐宝座的”是耶稣基督。

看哪。 说话者提醒人注意即将揭示的重大事件。

一切。 不再有任何诅咒(参 启 22:3)。

更新。 见 第 1 节注释。

写上。 见 启 1:11 注释。约翰在异象中多次奉命把所看见的写下来(启 1:19;2:1;14:13等)。

可信的,是真实的。 上帝的话语和应许都是值得信任的,因此也是可靠的(见 启 22:6)。


6. 祂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本会注释】

都成了。 有古卷为,“我已成了阿拉法和俄梅戛。”上帝藉着祂的圣先知所应许的,祂公义的子民曾企望的,都将成为事实。约翰的预先看见使他得到了应许最后实现的保证。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 见 启 1:8 注释。

生命。 指永生的应许(林前 15:53)。

。 参 约 4:14;启 7:17;22:17。

白白。 即“免费的。” 永生的恩赐是“不用银钱,不用价值” (赛 55:1)。

口渴的人。真信徒不想聚敛属世的财富或物质。他渴望深饮于上帝属灵的富泉。


7. 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上帝,他要作我的儿子。

【本会注释】

得胜的。 原文意为“不断得胜者”。基督徒靠着圣灵的能力过得胜的生活(见 约壹 2:1 注释)。他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他的属灵状况(参 启 2:7,11,17,26;3:5,12,21)。

这些。就是《启示录》中的应许,特别是本章所提到的应许。

他的上帝 … 我的儿子。 参 创 17:7;撒下 7:14。这里反映了亲密的家庭关系。蒙恩得救的罪人将被接到上帝的家中,与上帝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就象他从来没有犯过罪一样。未曾堕落之诸世界的生灵与上帝和基督的关系,不可能有赎民那么亲密。见 《历代愿望》第25,26页。


8. 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著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

【本会注释】

唯有。 这里表现出强烈的对比。

胆怯的。“怯懦的,” “胆小的。” 形容怯懦或毫无根据的胆怯。参该词用于 太 8:26;可 4:40 ;其相关的动词用于 约 14:27 ;其相关的抽象名词用于 提后 1:7 。在上述经文中,胆怯均为基本的含义。由于胆怯和道德上的懦弱,许多人未能在基督徒的战争中得胜,在试炼的时候放弃了信仰。参 太 24:13。

不信的。 就是缺乏信心,不保持忠心的人。他们没有信靠上帝到底,所以证明为不值得信任的。

可憎的。 bdelussoμ,““弄脏,”“厌恶,” 相关动词为 bdeoμ(“发出臭味”)。其名词形式为 bdelugma ,出现在 路 16:15;启 17:4,5;21:27中。

杀人的。 包括历代逼迫和杀害上帝忠心儿女的人。

淫乱的。 “私通者” ,见 林前 5:9,10等。 该词的阴性形式在太 21:31,32;路 15:30 中译为“妓女。” 参 弗 5:3,5 注释。

行邪术的。 其词根的基本含义是魔术,邪术和巫术,以及使用药物产生迷幻的状态。古代邪术的现代形式是招魂术。

拜偶像的。 指外邦人和参加异教活动的基督徒。参 林前 5:10;6:9;10:7注释。

说谎话的。包括传假道的人。见 出 20:16 注释;见 《先祖与先知》第 309页。

第二次的死。 见 启 20:6 注释。


9. 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灾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

【本会注释】

七位天使中,有一位。 执掌七灾的天使中有一位已向约翰展示了大淫妇所受的惩罚(见 启 17:1)。现在他们中的一位(有人认为是同一位天使)把约翰的注意力引到新耶路撒冷,就是永恒国度的中心和所在地。值得注意的是,先由掌管七灾的天使之一位将奥秘之巴比伦向先知展示,现在又由他们中的一位将新耶路撒冷向他展现。在历史上,古巴比伦是耶路撒冷的宿敌。它们象征善恶斗争中的两方。一方由堕落的女子来代表(启 17:5),另一方由贞洁的女子来代表(启 19:7;21:2)。

羔羊的妻。 见 启 19:7 注释;参 启 21:2。


10. 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本会注释】

被圣灵感动。 就是被带到异象之中 (见 启 1:10 注释;参 结 8:3;但 8:2 注释)。

到一座高大的。 约翰在异象中被带到一座大山上,居高临下,观看城中的详情(参 结 40:2 注释)。

从天而降。 参 第 2 节。


11. 城中有上帝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本会注释】

上帝的荣耀. 可能指上帝永远与祂的子民同在。荣光象征祂的临格,将永不离开新耶路撒冷。参 出 40:34;王上 8:11。

光辉。“发光体。” 该词出现在 腓 2:15 中:“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城里的“光辉”就是前面注释所提到的上帝“荣耀”(见 启 21:23)。

碧玉。见 启 4:3 注释。本节可直译为:“有上帝的荣耀,她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闪闪发光。”

明如水晶。意为“闪光,”“发光。”


12. 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

【本会注释】

高大的墙。 古时建造高大的城墙,是为了防御敌人。约翰的描写有一部分源于以西结对所见之城的描述(见 结 48:35 注释)。这是一座有城墙和城门的古城,是使徒所熟悉的。圣灵选择了约翰所熟悉的事物将永恒之城的荣耀启示给他。人的语言和描写手法不可能充分表达天城的荣美。要注意理解预言异象中画面与真实状况之间的差异(见 结 1:10;40:1 注释)。

十二个门。 参 以西结所描写的城(结 48:31–34)。

十二位天使。 新耶路撒冷有天使守卫。

十二个支派。 见 结 48:31–34。关于按支派来清点属灵的以色列人, 见 启 7:4 注释。


13. 东边有三门、北边有三门、南边有三门、西边有三门。

【本会注释】

东边有三门。 以西结所列的顺序是北,东,南,西 (结 48:31–34)。 约翰所列的顺序是东,北,西。这种差异无疑没有什么意义。


14. 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本会注释】

十二根基。 “十二”的数字在第 12-14节中出现了五次。关于“十二”的意义, 见 启 7:4 注释。

十二使徒。 新约教会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的(弗 2:20)。


15. 对我说话的,拿著金苇子当尺,要量那城和城门城墙。

【本会注释】

苇子。 参 结 40:3;启 11:1。这里测量的举动及其结果无疑都是为了证明天家的宽敞(参 约 14:2 注释)。


16. 城是四方的,长宽一样。天使用苇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长、宽、高都是一样;

【本会注释】

四方的。 这里蕴含着均衡之美。关于各种四方的事物, 见 出 27:1;28:16;30:2;39:9;代下 3:8;结 41:21;43:16;45:2;48:20。

四千里。 约2,218 公里(见《SDA圣经注释》卷五50页)。没有说这是指城的周长还是边长。关于丈量城池周长的习俗, 见 《阿里斯提塔俄斯书信》 105 节。

一样。 对于该城的尺寸,有多种解释。很难想象一座城会高达四千里。有人虽然不否认该城的真实性,但认为这里的尺寸和城墙的尺寸一样,是“天使的尺寸”(见 第 17 节注释),不可能是人间的度量。也有人指出该城的尺寸与犹太人著作的描述相似。《米德拉什》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耶路撒冷)的长、宽、高有何出处呢?它越高越宽。结 41:7。有教导说,雅各以利以亚曾说:耶路撒冷终将高升,上达荣耀的宝座,并将对上帝说:‘这地方我居住太窄,求你给我地方居住!’赛 49:20”(Pesiqtha 143a,引自斯特拉克和 比勒贝克《新约注释》卷 三 第 849 页)。

还有人认为本节的“一样” (isos)是“均衡”的意思。他们相信长和宽可能是一样的,但高度将会与长和宽成均衡的比例。虽然很难从圣经或古典文献中找到该种解释的根据,但也不无可能。另一种解释保留 isos 的普通含义,但认为hupsos(高)不仅指“高度”,也有“高部,”“顶部”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约翰的意思就是城墙顶部的长度同城墙底部是一样的。

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这座城的精确比例或尺寸,但可以肯定天城的荣耀将远远超过人最美妙的想象。任何人都不必担心,因为有足够的地方为所有愿意住在其中的人预备。因为在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约 14:2)。


17. 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本会注释】

量了城墙。 在《新约》时期,一肘约等于44.5 厘米(见《SDA圣经注释》 卷 五,第 50 页),144 肘约为64 米。约翰没有说这个尺寸代表城墙的高度。有人猜测是指城墙的厚度。

天使的。含义不明确。有人据此认为不能武断地将人的度量标准用于新耶路撒冷。无论尺寸如何,我们都可确信这座城是十分完美的。当圣徒们看见圣城时,就会明白约翰所说尺寸的意义了。


18. 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

【本会注释】

碧玉。 见 启 4:3 注释。

精金。 城的建筑看上去像玻璃那样透明。它美丽的光芒无疑会随着照射在上面的光线而变化。


19. 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三是绿玛瑙;第四是绿宝石;

【本会注释】

宝石。 城墙的根基用十二种宝石装饰的。其中不是每一种都能确认为现代的宝石,也无法通过与同大祭司胸牌上的宝石(出 28:17–20)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古代的资料和现代的学者都无法完全对这些宝石进行确认。现把他们的一些看法罗列如下。

修饰。参 第 2 节注释。

碧玉。 见 启 4:3 注释。

蓝宝石。 可能是青金石,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高硬度天蓝色宝石。

绿玛瑙。 类属不明。英文RSV版为“玛瑙。”有人认为是一种绿色的宝石。

绿宝石。 据认为是一种浅绿色的宝石。


20. 第五是红玛瑙;第六是红宝石;第七是黄璧玺;第八是水苍玉;第九是红璧玺;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玛瑙;第十二是紫晶。

【本会注释】

红玛瑙。 可能是缟玛瑙。白底,带红色和褐色条纹。

红宝石。 据认为是一种红色的宝石。英文RSV版译为“红玉髓,”。

黄碧玺。直译为“金色的石头。”一种未能确定类属的黄色石头。

水苍玉。 据认为是一种深绿色的宝石。

红碧玺。 据认为是稍带透明的黄色石头。古人用作印章和宝石。有人认为这是指金色的贵橄榄石。

翡翠。 现代的翡翠是苹果绿色的透明宝石。不知道这里的翡翠是否就是现代的翡翠。

紫玛瑙。 可能是一种紫色的宝石。有人认为这里的紫玛瑙就是现代的蓝宝石。

紫晶。 据认为是一种紫色的宝石。


21. 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本会注释】

一颗珍珠。 这么大的珍珠是人所无法想象的。


22. 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上帝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

【本会注释】

殿。 希腊文为 naos,表示圣殿时,指的是圣所与至圣所,不包括外院和其它建筑物。希腊文hieron 则包括整个圣殿,见 路 2:46;启 3:12 注释。

地上的圣所是上帝居所的象征。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赶出了伊甸园,离开了上帝的圣面。当罪恶铲除以后,教会将重新在上帝的面前居住。这时就不再需要任何建筑物来象征上帝的居所了。


23. 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上帝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本会注释】

那城不需要发光体。上帝临格的荣光已足够明亮的了(参 赛 60:19,20)。在上帝的计划中,属于物质的东西不是不可缺少的。在祂面前,这一切都抱愧蒙羞(参 赛 24:23)。受造的光在上帝临格的非受造荣光面前黯然失色。


24. 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与那城。

【本会注释】

列国。 指来自“各国,各族,各民,各方”的赎民(启 7:9;参 赛 60:3,5)。

君王。 这幅画面来自《旧约》(见 赛 60:11)。


25. 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

【本会注释】

无疑是因为第23节所提到的原因(参 亚 14:7)。

26. 人必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归与那城。

【本会注释】

列国。参 第 24 节。


27. 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本会注释】

凡不洁净的. 无疑引自 赛 52:1。 约翰对圣城的描写,有许多都引自《旧约》先知对耶路撒冷可能达到之荣耀境界的描写。约翰正在描述该城将来的状况(见 结 48:35 注释)。

行可憎。 见 第 8 节注释。

虚谎。 见 第 8 节注释。

生命册。 见 腓 4:3 注释。

一、卷名

从伊里奈乌(约130-202)起,好几位教父的著作,以及现存最早的希腊文抄本,都称该卷书为《约翰的启示录》。后来中世纪的抄本则称之为“神学家和传道者约翰启示录”和“神学家圣约翰启示录”。在希腊原文中,“启示”有“揭示”的意思,在宗教文学中,特别指揭示未来的事。启示文学是两约之间和基督教初期的典型的犹太文学形式,早期教会某些作家也采用这些形式(见下面“主题”部分)。


二、作者

《启示录》的作者多次的自称为“约翰”(启1:1,4,9;启21:2;启22:8)。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为“约哈难”,是一个常用名,在旧约后期的作品、后典以及约瑟弗斯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这说明作者是一个犹太人。

许多证据表明约翰是作者的真名,而不象许多犹太人和早期基督教启示文学那样采用假名。首先,《启示录》的作者自称为约翰,并不想确立自己在教会中的什么地位。有许多犹太人和基督教的启示文学,托名于希伯来的先祖与先知,以及基督教的使徒。如果《启示录》也是托名的,那么作者就会特地称自己为使徒。可是作者只说自己是“你们的弟兄”约翰(启1:9;参彼得对保罗的称呼,彼后3:15),表明他说的是真名。作者的名字显然为众教会所熟悉,只要提到名字就足以证明他的身份,证实他所记异象的可靠性。

再则,在预言的恩赐十分活跃的时候,似乎没有托名的习惯,在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在两约之间的时期,犹太人中没有公认的先知,宗教作家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广泛的认可,就觉得需要托名于古代有名的人物。当时显然没有真先知替上帝说话,象旧约时代那样。但是随着基督教的诞生,预言的恩赐又活跃起来了。第一世纪的教会不需要托名的做法。基督徒们坚信他们的使徒和先知是直接为上帝说话的。但到了第二世纪,基督徒中间先知的功能败坏了声誉,乃至于最后消失以后,托名于各位使徒的作品开始出现。根据以上的事实,可以确认,出于第一世纪的《启示录》不是托名之作,而是真名为约翰的人所著。

这一位约翰是谁呢?新约中有好几位约翰。有施洗约翰,西庇太的儿子约翰,有大祭司亚拿的亲戚约翰,称为马可的约翰。《启示录》的作者显然不会是施先约翰,因为他在耶稣被钉以前已经去世了,也不会是亚拿的亲戚约翰,因为没有迹象表明他已成为一名基督徒。同样也没有什么证据证明约翰马可是《启示录》的作者。因为《马可福音》的风格,用语和文体和《启示录》大不相同。也没有证据表明早期教会有什么人真的曾把《启示录》与马可联系起来。

通过排除法,剩下考虑的只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兄弟约翰了。他不仅是十二门徒之一,而且是列在耶稣最亲密的人中。早期基督教的传统说法几乎一致认为《启示录》为使徒约翰所著。事实上,三世纪中叶以前的每一位基督教作者,凡是有作品流传下来并提到《启示录》的,都认为《启示录》是使徒约翰所写的。这些作者包括罗马的殉道者查士丁(约100-165年;《与特里风谈话录》81),里昂的伊里奈乌斯(约130-202;《反异端论》20,11),迦太基的德尔图良(约160-240,《驳斥异端》36),罗马的希波律图(死于约235年,《论基督和敌基督》36),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死于约220;《谁是得救的富人?》42页)。上述见证说明早期教会普遍坚信使徒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此外,还有若干早期基督教传说把约翰的晚年同以弗所联系在一起。所以伊里奈乌斯(同上卷三3,4)说他在年轻时见过上了年纪的士每拿的波利卡普,他“与许多见过基督的人谈过话”,包括约翰。约翰定居在以弗所直到图拉真的时代(98-117年)。波利卡普(130-约200年)是以弗所的监督,系他家第八位担任基督教监督的人。他见证说,约翰“曾依傍在主怀中,……他安息在以弗所”(《致维克多及罗马教会论守逾越节问题》ANF卷八774页)。上述说法与约翰写信给以弗所及亚细亚其他教会的事实是一致的(启1:4,11)。

在这段时期唯一与使徒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看法相左的见证来自早期基督教的教父巴比亚斯(死于约163年)。巴比亚斯的著作已失传,所剩下的只是其他以后的作者引言中的残篇。有两段与约翰的死有关。一份文稿来自七、八世纪,似乎是赛德的菲利普(五世纪所著《编年史》的节录,其中说:“巴比亚斯在他的第二卷书中说,圣约翰和他的兄弟雅各是被犹太人杀害的。”(R.H.查尔斯《启示录》注释卷一46页)。还有一份乔治亚斯?哈马图拉斯《编年史》的文稿(约860年)称:“希拉波立监督巴比亚斯在《耶稣言论二书》中为此作见证,说约翰和他兄弟雅各是被犹太人杀害的,明显应验了基督对于他们的预言”(希腊语见H.B.斯威特《约翰启示录》175页)。

初一看来,上述引文似乎说明,一位生活在一世纪末,二世纪初以弗所附近的基督教负责人,见证约翰和他兄弟雅各很早就被犹太人杀害了,所以无法在尼罗和图密善时代写《启示录》。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启示录》写于这段时期。但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引文有几个问题。第一份来自牛津文稿的引文称约翰为“神学家”,说明中世纪的抄录者已对文字进行了修改,因为现存八世纪以前的圣经抄本不采用这个称呼,巴比亚斯也不可能用它。第二份乔论亚斯?哈马图拉斯的引文只见之于作者的一份文稿,作者的其他文稿只说约翰是安然去世,却显然没有引用巴比亚斯的话。所以很难了解巴比亚斯关于约翰的死说了些什么。如果他确实写过约翰象雅各一样被犹太人杀害的话,也决不意味着他们是在同时或在相近的时间里死的。《启示录》本身说明在写作的时候犹太人仍在给基督徒制造麻烦,如果约翰真的为道殉身了,那也是犹太人的阴谋所造成的结果。

巴比亚斯的第三处引文由教会历史学家尤西比乌所记录(340年):“我毫不犹疑地接受我从众长老那里听来并牢记在心的解释,因为我深信其真实性。……但是如果有什么从众长老以后的人来,我就要查考众长老所说过的话:安得烈、彼得、腓力、多马、雅各、约翰、马太和主的其他门徒说过什么话呢?阿里斯钦和长老约翰以及主的门徒们说什么呢?因为我认为书中的资料对我的帮助没有亲耳听到的话那么大”(《教会史》卷三39.3,4 Loeb版卷一291,293页)。

上面这段话引起许多猜测。尤西比乌的解释是,在第一世纪末亚西亚有两个约翰:使徒约翰和长老约翰。尤西比乌认为后一个约翰是巴比亚斯所认识的,他是《启示录》的作者,而使徒约翰则是约翰福音的作者。

但是巴比亚斯的话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正如德国新约学者泽安(《新约导言》二版卷二451-453页)所指出的:巴比亚斯的话并没有真的对使徒和长老加以区别。巴比亚斯所说要“查考众长老所说过的话”,而后马上列出使徒的名字;他提到“长老约翰”时,随即称他为“主的门徒”之一。他所提到两组人的真正区别在于动词“说过”和“说”。这暗示着第一组人是在巴比亚斯的时代之前活着并作见证的耶稣门徒,第二组人在巴比亚斯时代仍然活着,可以向他们请教。如果我们接受伊里奈乌的见证,那么使徒约翰就包括在上述两组名单之内,因而可以设想提到两次。

尤西比乌试图从巴比亚斯的话中得出两个约翰的结论,可以理解为他是受了亚历山大主教戴奥尼西乌斯著作的影响(公元265年,见《教会史》卷七24,25)。戴奥尼西乌斯为了对付那些按字面解释千禧年的基督徒,就写了一篇《论应许》的文章,设法用学术论据证明《启示录》不是使徒约翰所写,而是另一位同名人所写的。戴奥尼西乌斯是第一位怀疑《启示录》不是使徒所著的基督教教父,他的论据仍被那些赞同他观点的学者视为经典。

戴奥尼西乌斯的批评主要针对《约翰福音》和《启示录》在语言上的明显差异。两本书所用的词汇有显著不同;一些在一卷书中特别常用的词在另一卷中却不常见。以下的例子特别引人注目:kosmos(世界)在《约翰福音》中出现79次,在《启示录》中只有3次;aletheia(真理)在《约翰福音》里出现25次,在《启示录》里没有出现;phos(光)在《约翰福音》里出现22次,在《启示录》里出现3次;agapao(爱)在《约翰福音》里出现37次,在《启示录》里出现4次;pisteuo(相信)在《约翰福音》里出现100次,在《启示录》里没有出现;alla(但是)在《约翰福音》里出现100次,在《启示录》只出现13次;enopion(在……以前)在《约翰福音》里只出现一次,在《启示录》里有36次;emos(我的)在《约翰福音》里出现42次,在《启示录》里只有一次。称基督为“羔羊”,在《约翰福音》里用了ammos一词,在《启示录》里用了arnion一词,两个词的意思都是“羔羊”。“耶路撒冷”一词在《约翰福音》里拼为 Hierosoluma,在《启示录》中拼为 Hierousalem。

戴奥尼西乌斯还指出,《约翰福音》中的希腊语准确而地道,《启示录》的希腊语中有些篇章不合常规,无法用准确的希腊语法和句法来解释。这些批评意见大大影响了东部教会对《启示录》是否为使徒所著,从而对其正典地位的看法。尤西比乌不仅详细记录了戴奥尼西乌斯的论据,而且设法用上面所引巴比亚斯的话进一步予以证实。同样,有关《启示录》的正典地位,他写道:“在约翰的著作中,除了《约翰福音》以外,他的第一封书信已为人所接受。古代和现代都没有人争论。但是其他两封信就有争议。至于《启示录》,到目前为止,持两种不同意见的人很多”(《教会史》卷三24.17,18.Loeb版卷一255,257页)。

虽然戴奥尼西乌斯所提出有两个约翰的证据似乎很有力,但在作出判断之前还得考虑其他几个事实。戴奥尼西乌斯和尤西比乌的观点主要依据两点──前者是《约翰福音》和《启示录》的语言差异,后者是巴比亚斯模棱两可的引语。虽然无法证明巴比亚斯不是指两位不同的约翰,但即使用他的见证作为否认《启示录》为约翰所写的证据,他的话仍要与众多教父的见证相矛盾。在这方面特别重要的是伊里奈乌斯的话,因为他与约翰和巴比亚斯同时代的人波利卡普有过个人的接触。他似乎只知道一位使徒约翰,明说就是这位约翰写了《启示录》。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相当有把握地下结论说,巴比亚斯模棱两可的话不能用作存在两位约翰的有力证据。

《约翰福音》和《启示录》语言上的差异是明显的。虽然两卷书题材和风格明显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用词的差异,但在使用alla,enopion和emos这一类词时一般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不管题材和文学形式怎样,同一位作者通常会下意识地使用或不使用这一类的词。鉴于《约翰福音》和《启示录》在用这些词时存在那么大的差别,初看来,似乎很难把它们看为同一位作者的著作。

但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约翰不是这两卷书的作者。两部书的写作环境有可能造成这样的差异。在《启示录》中,约翰宣称自己见到异象时是“为上帝的道,并为给耶稣作见证。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启1:9)。既然被流放,他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写作能力写成《启示录》。怪不得《启示录》的语言不那么标准。闪米特语的表达方式有时会透过希腊语表现出来。这种情况很符合我们所了解的《启示录》的写作环境。此外,先知显然是边见异象边记录下来,为了异象的完整性,他可能故意不作校订(见10:4)。

在另一方面,早期基督教传说《约翰福音》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写成的。公元170年左右写于罗马的穆拉托里残篇──离约翰的门徒波利卡普访问罗马仅几十年──记载:

“《约翰福音》是门徒之一约翰所写。门徒和监督们鼓励他,他就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一同禁食三天。我们中间不论谁看到什么都要互相告诉。’那天夜里,使徒安得烈得蒙指示,要约翰完全用自己的名义写,而其他的人都参与修订。”

这个故事显然有虚构成份,例如约翰写《约翰福音》时安得烈等使徒在场,但里面可能还有一点真实性,暗示约翰在写福音书时有人帮助。十世纪的一份文稿中保留着一段据说是巴比亚斯的话,里面也有这样的意思:

“《约翰福音》显然写于《启示录》之后,是约翰写给亚细亚各教会的。巴比亚斯是约翰所爱的门徒,那时在教会中担任希拉波立监督,在约翰的口授下写了约翰福音。他在最后五卷书中详细叙述……”

上面两段引文的细节虽然无法证实,但是却强烈地暗示了在第二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约翰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之下写《约翰福音》的。从这个很早的传说看来,《约翰福音》结尾的话,“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启21:24),似乎是约翰的助手们证实这份记录真实性的宣誓书。如果这种再创作的证据是确实的,那就不准解释《启示录》和《约翰福音》语言和文学上的差异了。因为《启示录》是他一个人在拔摩岛上写成的,而《约翰福音》则是在以弗所一位或数位同道帮助下写的。

除了上面的证据之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启示录》和《约翰福音》在文学上的一些相似之处,暗示它们出于同一位作者,《启示录》讲到“生命的水”(启21:6;启22:17)。《约翰福音》讲到“活水”(启4:10;启7:38)。《启示录》邀请说:“口渴的人也当来”(启22:17)。《约翰福音》宣布:“人若渴了,可以……来”(约7:37)。opsis(脸,外貌,面貌)一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约翰的著作中(约7:24;约11:49;启1:16)。下面这些词语也是这样:terein ton logon(遵守我的道;约8:51,52,55;约14:23,24;约15:20;约17:6;约壹2:5;启3:8,10;启22:7,9),onoma auto(他的名字,约1:6;启1:1;启22:8)。除了直接引用《旧约》的表号之外,只有《启示录》和《约翰福音》把基督比作羔羊(约1:29,36;启5:6;以及其他28处)。所以虽然有着反对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证据,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看法视使徒约翰为《启示录》作者的论据是合理而又有力的。本注释采纳传统的观点,请参阅《使徒行述》578-585页。


三、历史背景

现代学者对于《启示录》的写作年代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较早的尼禄(公元54-68年)或苇斯巴芗(公元69-79年)时代,有人认为是较晚的图密善(公元81-96年)统治的后期。

一般说来,那些认为《启示录》写于较早年代的学者,把给七教会的书信中所提到的迫害说成是基督徒在尼禄(64年)治下,可能接着在苇斯巴芗治下所受的苦,尽管不清楚苇斯巴芗迫害教会的程度如何。他们认为《启示录》所描绘的混乱世界反映了从尼禄后期到苇斯巴芗前期搅挠着罗马城的种种动乱。他们说那只受了死伤又医好的兽,以及那“先前有,如今没有,将要从无底坑上来的”兽(启17:8)代表尼禄,他死以后,人们传说有朝一日他还会东山再起。同样,他们把666(启13:18)这个数字看作是尼禄皇帝的记号(用希伯来辅音字母拼写:Nrwn Qsr加起来总值是666)。这些证据使得一些杰出的学者把《启示录》的著作年代定在一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

这种推测表面上看是依据历史事件,实际上则是依据对《启示录》某些语句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是主观的,并不为过去许多有才华的学者所接受,本注释也不接受。本注释认为《启示录》的应用超出暂时和局部的范围。任何有关《启示录》写作年代的证据都必须至少首先以其他的证据和推定为依据。

早期基督教的作家几乎一致认为《启示录》写于图密善统治时期。伊里奈乌斯据称曾通过波利卡普与约翰有个人的联系。他说,《启示录》“问世并不久,差不多是在我们这一时代里,在图密善统治的末期”(《教会史》卷五30.3)。维克多利努(死于约303年)说:“约翰说这些话时,他正在拔摩岛上,被图密善皇帝判处在矿井作工。在那里他见了启示录的异象。”(《启示录注解》,《前尼西亚教父著作》卷七353)。尤西比乌(《教会史》卷三20.8,9)记载约翰被图密善流放到拔摩岛上。当他的继位者内尔瓦释放那些被图密善不公正地放逐的人时(公元96-98),使徒回到了以弗所。

根据这些早期基督徒的见证,本注释认为《启示录》写于图密善统治时代,公元96年左右。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罗马帝国在图密善统治时与基督徒有关系的一些情况。在这个皇帝统治之下,皇帝崇拜的问题首次成为基督徒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在罗马亚细亚行省,就是七教会的书信首先传达的地方。

皇帝崇拜在近东地带甚至亚历山大大帝以前就已流行。亚历山大被神化了。他的继位者也被神化了。当罗马人征服东方以后,他们的将军和总督往往被奉为神明。特别是在亚细亚行省,罗马人为数众多,常为罗马女神──帝国精神的化身──建造庙宇。女神崇拜和皇帝崇拜结合在一起。公元前195年,在士每拿盖起了一个庙宇。公元前29年,奥古斯都批准在以弗所建造一所神庙用来崇拜罗马女神和裘里斯?凯撒,在别迦摩建造一所神庙用来崇拜罗马女神和他自己。这是第一次对活着的皇帝进行崇拜。奥古斯都并不倡导对他的崇拜,但考虑到当地人民的愿望,他无疑认为从政治角度来看,这种崇拜是一个聪明的措施。慢慢地在这些礼拜中,罗马女神的崇拜变得次要了,而皇帝的崇拜则显得突出了。皇帝的崇拜并不代替当地神明的崇拜,而是加进去作为维护帝国统一的一种手段。皇帝崇拜的仪式与爱国仪式常常不容易区分。虽然元老院曾正式神化一些死去的皇帝,但活着皇帝的崇拜在罗马并不倡导。

盖尤斯?卡利古拉(公元37-41年)是第一个倡导崇拜他自己的皇帝。他迫害不肯拜他的犹太人,如果当时基督徒影响更大而引起他注意的话,他无疑也会把怒气迁向基督徒。他的继位者们对这个问题较为宽容,没有迫害不服从者。

下一个发旨崇拜自己的皇帝就是图密善(公元81-96年)。当时基督教尚未得到罗马政府法律上的承认,但即使是这样的宗教,只要不触犯法律,罗马人就不会加以迫害。基督教恰恰抵触了这一点。图密善热衷于在百姓心中确立他为神的主张,就强迫百姓崇拜他。苏埃托尼乌斯记载他以各地长官的名义发了一封通函,开头是“我们的主和神如此吩咐”(图密善卷八2.Loeb版苏埃托尼乌斯卷二367页)。

罗马历史学家狄奥一段有趣的文字似乎对这次迫害有所揭露(《罗马史》卷六十七14.1-3;Loeb版卷八349页):

“同一年(公元95年),图密善杀害了执政官弗拉维乌斯?克莱门特和其他许多的人,并殃及他妻子弗拉维娅?图密提拉,尽管克莱门特是皇帝的表兄弟,图密提拉也是皇帝的亲戚。指控他们的罪名是不信神,许多其他皈依犹太人信仰方式的人就是根据这个罪名处罚的。有的被处死,其他的人至少被剥夺财产。图密维拉只是被流放到潘达提里亚。”

咋一看来,这段文字似乎记录了犹太人所受的迫害(根据犹太历史学家H.格雷茨所记,图密善的表兄弟皈依了犹太教,见《犹太人的历史》卷二,387-389页)。学者们推测弗拉维乌斯?克莱门特和他的妻子实际上是为信仰基督教而受惩罚。从一位不很熟悉基督教的异教历史学家的立场上看,用“犹太人的信仰方式”来描述基督教比较合乎逻辑,所谓“不信神”就是指基督徒不肯崇拜皇帝。尤西比乌(《教会史》卷三18.4)显然没有弄清楚图密提拉和克莱门特的关系,说图密善流放了克莱门特的外甥女,名叫弗拉维娅?图密提拉,因为她是基督徒。两处所指的可能是一个人,说明迫害甚至波及皇室成员。

这种因拒绝拜皇帝神像而引起的迫害无疑成了约翰被流放到拔摩岛,从而撰写《启示录》的直接原因。除了约翰之外,十二个门徒中的其他人显然都已离世。而他则被流放在拔摩海岛之上。基督教已进入了第二代。大部分认识主的人现在都在坟墓里。教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外部威胁,需要耶稣基督新的启示。所以赐给约翰的异象满足了当时代的特殊需要。通过这些异象,天国向受苦的教会敞开了,那些不肯屈服于皇帝淫威的基督徒们,再次得到保证:他们的主现在升到天上,站在上帝的宝座旁,其威严和能力要远远胜过任何要他们敬拜的地上君王。


四、主题

本卷一开始就宣布自己是一种启示(启1:1),要揭示以耶稣基督的胜利告终的将来奥秘。两个多世纪以来,启示文学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犹太宗教文学形式。事实上,已知最早的启示作品《但以理书》写于公元前六世纪被掳巴比伦的时期。400年以后,马加比战争再次给犹太人带来政治独立以后,人民中期待建立新犹太王国的弥赛亚理想十分强烈,导致了一批启示文学的诞生,这些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但以理书》的文学形式和表号。以后的一个世纪中,罗马人的征服粉碎了犹太人企图通过哈斯蒙王朝建立弥赛亚国度的希望,结果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指望反而更加强烈了。他们期待着有一位弥赛亚兴起推翻罗马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和公元一世纪,这样的盼望继续为更多的启示文学提供了创作动机。

怪不得上帝在新约圣经中放进一部启示文学,展示了基督教对导致和开创弥赛亚国度种种事件的看法。因为新约圣经即使不是全部,也是绝大部分由犹太人所写的,写作的对象是一个宗教背景主要为犹太教的教会。上帝在藉着先知所赐给人类的信息中,用人类的语言和祂原来传信的对象所熟悉的文学形式表达了祂的旨意。

虽然启示文学是一种预言,但是在几个重要方面同圣经的其他预言,如《以赛亚书》、《以西结书》、《耶利米书》以及小先知书的预言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启示文学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最重要的有:

1、启示文学的更大范围。预言大部分是涉及与以色列历史有关的国内和国际问题,以及她本可享有的荣耀。启示文学则以更大的宇宙为舞台,其中心题旨是以上帝和基督为一方,以撒但为另一方的大斗争。

2、启示文学以异象和异梦为依据。启示文学的作者记录了他“被圣灵感动”时看见的异梦和异象。他常常被带到遥远的地方,看见庄严宏伟的场面。这种场面无法用人的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在那里他与天使交谈。虽然这样的经历在其他先知身上也常有,但在启示文学中特别突出。实际上,它们构成了《但以理书》启示文学部分内容以及《启示录》的全部内容。

3、启示文学使用表号。一般说来,预言中的表号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如窖匠和泥土(耶18:1-10);轭(耶27:2)和砖(结1:1,2)。而启示文学中的表号几乎都是实际生活中从未见过的生物,如多头的兽,飞在空中的天使,说话行事带有智能的动物。同样,在一般的预言中,时间出现得较少,而且一般是一年算一年(见耶29:10),但在《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中,时间经常出现,而且通常是一日顶一年。

4、启示文学的语体。许多预言都是诗体,而启示文学(包括正典以外的启示文学)几乎都采用散文体,只是偶然插进诗体,尤其是遇到颂赞诗歌时(见启4:11;启5:9,10;启11:17,18;启15:3,4;启18:2-24;启19:1,2,6-8)。

从上面四点来看,要正确地解释启示文学,就必须考虑到它典型的文学结构和神学侧重点。其信息的中心是善恶大斗争的题目,特别是这个世界灾难性的结局和新世界的建立。所有这一切都是用高度象征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些语言往往不大容易准确地解释。文学的语言有时无法表现天上事物的细节。在有些方面,启示文学的象征性语言与比喻相似,解释时要采用同样的方法。

《启示录》是耶稣基督的启示,为要在地上造就一班子民反映祂无瑕疵的品格,引导祂的教会经过历史的变迁直到祂永恒的旨意实现。为了达到启示的目的,《启示录》比圣经中任何一卷都更加充分的揭示那分隔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的帷幕,“我们可以从前后上下以及正面反面看出,在有关人类的利益,权力和情感的一切事务中,都有那完全慈爱之主的能力在默默耐心地实行着合乎祂旨意的计划”(《教育论》173页)。

《启示录》由四个部分,或者说由四条预言的线索组成:1、七教会(启1-3章);2、七印(启4-8:1);3、七号筒(启8:2-11章)4、善恶之争最后的事件(启12-22章)。

鉴于这卷书的语言常常是高度寓意化的,我们必须弄清受灵感作者的目的,以及这卷书传达给原来读者的本意。否则要解释其中的表号和信息,就可能只反映出个人的见解。原来的读者是讲希腊语的基督徒。他们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把《旧约》的正典看作是上帝所启示的话(见徒24:14;提后3:16,17)。他们希望根据古代的启示来解释新的启示。所以以下的见解和原则有助于本卷书的解释。

“《启示录》乃是圣经各卷的综合和总结。”在特殊的意义上说,“它也是《但以理书》的补编”(《使徒行述》585页)。《但以理书》中的许多封闭的内容在《启示录》中都揭开了,所以两卷书应该一起研究。《启示录》引证或间接引证了旧约圣经三十九卷中的二十八卷。根据一位权威人士的统计,《启示录》有505处明引或暗引了旧约圣经,其中325处引自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特别是《但以理书》。在小先知书中,引用撒迦利亚,约珥,阿摩斯和何西阿的著作最多。在五经中引用《出埃及记》最多。在诗歌中引用《诗篇》最多。《启示录》的一些内容还可以从新约圣经的《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哥林多前后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帖撒罗尼迦前书》中找到类似说法。关于约翰如何借用旧约圣经的语言和表号,请看耶25:11;50:1;结26:13。从他引用的情况来看,他是直接从希伯来语旧约中翻译,但有时受了七十士译本和一个稍后的希腊译本的影响。

要了解这些《旧约》的引文在《启示录》中的意义,首先得弄清这些引文的历史背景。要研究约翰引用这些内容时的上文和下文,弄清它们原来的意思,特别是人名、地名,以及事物和大小事件。由于《启示录》中的许多表号在当时的犹太启示文学中是常见的,所以这些文学有时对弄清这些表号的意思有帮助。熟悉当时罗马帝国历史的人还会发现,约翰的语言常常描述了罗马帝国以及在它统治下教会的经历。所以,研究罗马当时的历史会有助于弄清一些本来不大清楚的段落。最后,考虑到当时的文化背景,还得注意当时的思想表达的方式。

在确定约翰所见一连串异象的意义时,必须记住:《启示录》的赐下是为了引导、安慰和坚固教会,不仅是约翰的时代,而且包括全部新约时期,直到世界的末日(见《使徒行述》581,585页)。《启示录》揭示教会的历史,提出了重要的教训,不仅仅为使徒时代的教会,而且为今后世代的基督徒,以及那些生活在世界历史末叶的人,使他们能够知道所面临的危险和斗争(见《使徒行述》583,584页)。例如七教会的名称就代表各个不同时期的教会。以弗所教会成了使徒时代整个教会的表号,但传给这个教会的信息记录下来是为了鼓励各个世代的信徒(《使徒行述》578,585页)。

由此可见,以弗所教会的特征和给这个教会的勉言特别适合于该教会的需要。同样,它也适合于使徒时代整个基督教会的需要,所以简而言之,它代表教会那段时期的历史经验。把它记录下来是为了启发和鼓舞各个时代的信徒,因为同样的原则适用于相似的环境。由此类推,给其他教会的信息也是这样。

由于四条主要预言线索的重心都放在地球历史的最后几幕,《启示录》的信息对于今日的教会有着特别的意义。

圣经的预言有时可能不止应验一次,所以有些预言会有近期的应验和远期的应验两次,此外有一些原则在所有的时候都是适用的。“必须记住,上帝的应许和警告都是有条件的。”(《怀氏文稿》1883年4号)

有些预言原定较早应验,由于教会未能珍惜自己的特权和机会而推迟了。


五、纲要

(一)前言 启1:1-3

(二)给七教会的信 启1:4-3:22

1、问候 启1:4-8

2、序言 基督的形象 启1:9-20

3、致以弗所 启2:1-7

4、致士每拿 启2:8-11

5、致别迦摩 启2:12-17

6、致推雅推喇 启2:18-29

7、致撒狄 启3:1-6

8、致非拉铁非 启3:7-13

9、致老底嘉 启3:14-22

(三)上帝的宝座和带有七印的书 启4:1-8:1

1、天上的宝座 启4:1-11

2、羔羊的胜利 启5:1-14

3、头六个印 启6:1-17

1)第一印:白马 启6:1,2

2)第二印:红马 启6:3,4

3)第三印:黑马 启6:5,6

4)第四印:灰马 启6:7,8

5)第五印:殉道者的呼声 启6:9-11

6)第六印:上帝愤怒的日子 启6:12-17

4、十四万四千人盖印 启7:1-8

5、无数的人群 启7:9-17

6、第七印:斗争结束 启8:1

(四)上帝的审判:七号筒 启8:2-11:19

1、序言 启8:2-6

2、头六个号筒 启8:7-9:21

1)第一号筒:火,雹子,血 启8:7

2)第二号筒:烧着的山 启8:8,9

3)第三号筒:落下的星 启8:10,11

4)第四号筒:太阳,月亮和星星被击打 启8:12,13

5)第五号筒:蝗灾 启9:1-12

6)第六号筒:伯拉大河的使者 启9:13-21

3、拿着小书卷的天使 启10:1-11

4、测量圣殿 启11:1,2

5、两个见证人 启11:3-14

6、第七号筒:上帝的胜利 启11:15-19

(五)最后的一场斗争 启12:1-20:15

1、撒但与余民争战 启12:1-13:14

1)斗争的背景 启12:1-16

2)撒但宣战 启12:17

3)豹状兽 启13:1-10

4)两角兽 启13:11-14

2、最后一场斗争的内容 启13:15-14:20

1)撒但给上帝子民的最后通谍:兽像和兽的印记 启13:15-18

2)十四万四千人胜过兽、兽像和兽的印记 启14:1-5

3)上帝给地上居民的最后通谍:三位天使的信息 启14:6-12

4)拒绝上帝最后呼吁之人的下场 启14:13-20

3、最后的七灾:上帝对恶人的判决 启15:1-17:18

1)对上帝公义的肯定 启15:1-4

2)为上帝的愤怒作准备 启15:5-16:1

3)最后的七灾 启16:2-21

4)大巴比伦的罪状 启17:1-18

4、罪恶的消灭 启18:1-20:15

1)对上帝慈怜的肯定:最后呼吁离开巴比伦 启18:1-4

2)敌对宗教组织的结局:巴比伦的败落 启18:5-24

3)基督加冕为万王之王 启19:1-10

4)基督再来,征服世界 启19:11-21

5)一千年,罪恶和罪人的消灭 启20:1-15

(六)新世界和其中的居民 启21:1-22:5

1、新耶路撒冷 启21:1-27

2、生命河和生命树 启22:1,2

3、圣徒永远作王 启22:3-5

(七)结语:勉励和邀请 启22:6-21

1、接受这卷书和其中的信息 启22:6-10

2、呼吁为基督再来作准备 启22:11-21

和合本启21:1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拼音版启21:1 Wǒ yòu kànjian yī gè xīn tiān xīn dì. yīnwei xiānqián de tiāndì yǐjing guò qù le. hǎi ye bú zaì yòu le.

吕振中启21:1 我看见有新的天和新的地;因为先前的天先前的地、已经过去;海也不再有了。

新译本启21:1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都过去了,海也再没有了。

现代译启21:1 接着,我看见一个新天新地。那先前的天和地不见了,海也消失了。

当代译启21:1 我看见一个“新天”和“新地”。以前的天地已经消逝了,海洋也不再存在了。

思高本启21:1 随後,我看见了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与先前的地已不见了,海也没有了。

文理本启21:1 我又见天地一新、盖前之天地已逝、海亦不复有矣、

修订本启21:1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和先前的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KJV 英启21:1 And I saw a new heaven and a new earth: for the first heaven and the first earth were passed away; and there was no more sea.

NIV 英启21:1 Then I saw a new heaven and a new earth, for the first heaven and the first earth had passed away, and there was no longer any sea.

和合本启21:2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 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

拼音版启21:2 Wǒ yòu kànjian shèng chéng xīn Yēlùsǎleng yóu shén nàli cóng tiān ér jiàng, yùbeì hǎo le, jiù rú xīn fù zhuàng shì zhengqí, denghòu zhàngfu.

吕振中启21:2 我看见圣城、新的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上降下来,预备好了、像新妇妆饰齐整、等候着丈夫。

新译本启21:2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从天上由 神那里降下来,预备好了,好像打扮整齐等候丈夫的新娘。

现代译启21:2 我又看见圣城,就是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上降下来,像打扮好了的新娘来迎接她的丈夫。

当代译启21:2 我约翰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上降下,像新娘一样,妆饰整齐,等待着新郎。

思高本启21:2 我看见那新耶路撒冷圣城,从天上由天主那里降下,就如一位装饰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

文理本启21:2 又见圣邑新耶路撒冷、由上帝自天而降、如新妇妆饰、特备以待其夫、

修订本启21:2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娘打扮整齐,等候丈夫。

KJV 英启21:2 And I John saw the holy city, new Jerusalem, coming down from God out of heaven, prepared as a bride adorned for her husband.

NIV 英启21:2 I saw the Holy City, the new Jerusalem, coming down out of heaven from God, prepared as a bride beautifully dressed for her husband.

和合本启21:3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 神。

拼音版启21:3 Wǒ tīngjian yòu dàshēng yīn cóng bǎozuò chūlai shuō, kàn nǎ, shén de zhàngmù zaì rénjiān. tā yào yǔ rén tóng zhù, tāmen yào zuò tāde zǐmín, shén yào qīnzì yǔ tāmen tóng zaì, zuò tāmende shén.

吕振中启21:3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间发出,说∶「看哪,上帝荣现之幕所在人中间;他必与人同住;他们必做他的子民;上帝必亲自与他们同在,(有古卷加∶做他们的上帝)

新译本启21:3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那里发出来,说:“看哪!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要作他们的 神。

现代译启21:3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上发出,说:「上帝的家在人间了!他要和人住在一起,而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跟他们同在,要作他们的上帝。

当代译启21:3 我听见从宝座中传来大声音说:“看啊!上帝在人间设立住所,要长久与人同住。他们要成为他的子民;他也要作他们的上帝,与他们同在。

思高本启21:3 我听见由 宝座那里有一巨大声音说:「这就是天主与人同在的帐幕,他要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要作他的人民,他亲自要『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天主;

文理本启21:3 我闻大声自座而出云、上帝之幕在于人间、将与之同居、彼将为其民、上帝必偕之、为其上帝、

修订本启21:3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 "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 他要和他们同住, 他们要作他的子民。 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

KJV 英启21:3 And I heard a great voice out of heaven saying, Behold, the tabernacle of God is with men, and he will dwell with them, and they shall be his people, and God himself shall be with them, and be their God.

NIV 英启21:3 And I heard a loud voice from the throne saying, "Now the dwelling of God is with men, and he will live with them. They will be his people, and God himself will be with them and be their God.

和合本启21:4 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拼音版启21:4 Shén yào cā qù tāmen yīqiè de yǎnleì. bú zaì yǒu sǐwáng, ye bú zaì yǒu bēiāi, kū haó, téngtòng, yīnwei yǐqián de shì dōu guò qù le.

吕振中启21:4 他必擦去他们眼上一切的眼泪;必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恸哭号或疼痛;因为先前的事都过去了。」

新译本启21:4 他要抹去他们的一切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痛苦,因为先前的事都过去了。”

现代译启21:4 他要擦乾他们每一滴眼泪;不再有死亡,也没有悲伤、哭泣,或痛苦。以往的事都已经过去了。」

当代译启21:4 他要擦乾他们的眼泪。城中再没有死亡、忧伤、哭泣和痛苦。旧的都已经成为过去了。”

思高本启21:4 他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後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因为先前的都已过去了。 」

文理本启21:4 且尽拭其泪、死不复有、哀也、哭也、苦也、亦不复有、盖前事已逝矣、

修订本启21:4 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不再有死亡, 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痛苦, 因为先前的事都过去了。"

KJV 英启21:4 And God shall wipe away all tears from their eyes; and there shall be no more death, neither sorrow, nor crying, neither shall there be any more pain: for the former things are passed away.

NIV 英启21:4 He will wipe every tear from their eyes. There will be no more death or mourning or crying or pain, for the old order of things has passed away."

和合本启21:5 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

拼音版启21:5 Zuò bǎozuò de shuō, kàn nǎ, wǒ jiāng yīqiè dōu gēng xīn le. yòu shuō, nǐ yào xie shàng. yīn zhèxie huà shì kè xìn de, shì zhēn shí de.

吕振中启21:5 坐宝座的说∶「看哪,我正使一切都彻底创新呢。」[又说∶「你要写下来,因为这些话是可信可靠真实的话。」]

新译本启21:5 坐在宝座上的那一位说:“看哪,我把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下来,因为这些话是可信的、真实的。”

现代译启21:5 这时候,坐在宝座上的那位说:「看哪,我更新一切!」他又说:「要写下来,因为这些话是真实可靠的。」

当代译启21:5 坐在宝座上的那位对我说:“看!我已经将一切事物更新了。你要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因为这一切话都是真实可信的。

思高本启21:5 那位坐在宝座上的说:「看,我已更新了一切。」又说:「你写下来!因为这些话都是可信而真实的。」

文理本启21:5 居于座者曰、我更新万有、又曰、书之、此言信且真也、

修订本启21:5 那位坐在宝座上的说:"看哪,我把一切都更新了!"他又说:"你要写下来,因为这些话是可信靠的,是真实的。"

KJV 英启21:5 And he that sat upon the throne said, Behold, I make all things new. And he said unto me, Write: for these words are true and faithful.

NIV 英启21:5 He who was seated on the throne said, "I am making everything new!" Then he said, "Write this down, for these words are trustworthy and true."

和合本启21:6 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拼音版启21:6 Tā yòu duì wǒ shuō, dōu chéng le. wǒ shì a lā fǎ, wǒ shì é méi jiá, wǒ shì chū, wǒ shì zhōng. wǒ yào jiāng shēngmìng quán de shuǐ báibái cìgei nà kǒu ke de rén hē.

吕振中启21:6 他对我说∶「成了。我是阿拉法,是俄梅戛(此二音译词乃希腊字母首末二字);是起初,是末终。我必将生命水之泉源白白分给口渴的人。

新译本启21:6 他又对我说:“成了!我是阿拉法,是俄梅格;我是创始的,也是成终的。我要把生命的泉水,白白赐给口渴的人喝。

现代译启21:6 他又对我说:「成了!我是阿尔法和亚米茄,是开始和终结。我要把生命的泉水白白地赐给口渴的人喝。

当代译启21:6 一切都完成了!我是阿拉法,亚米加。我是始,又是终。我要将生命的泉水白白赐给口渴的人。

思高本启21:6 他又给我说:「已完成了!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元始和终末。我要把生命的水白白地赐给口渴的人喝。

文理本启21:6 又谓我曰、悉成矣、我乃始与终、本与末、凡渴者、将以维生之水源予之、而无费也、

修订本启21:6 他又对我说:"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开始,我是终结。我要把生命的泉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KJV 英启21:6 And he said unto me, It is done. I am Alpha and Omega,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I will give unto him that is athirst of the fountain of the water of life freely.

NIV 英启21:6 He said to me: "It is done. I am the Alpha and the Omega,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To him who is thirsty I will give to drink without cost from the spring of the water of life.

和合本启21:7 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 神,他要作我的儿子。

拼音版启21:7 Déshèng de, bì chéngshòu zhèxie wéi yè. wǒ yào zuò tāde shén, tā yào zuò wǒde érzi.

吕振中启21:7 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以为业∶我必做他的上帝,他必做我的儿子。

新译本启21:7 得胜的,必要承受这些福分。我要作他的 神,他要作我的儿子。

现代译启21:7 得胜的人可以领受这些,就是:我要作他的上帝;他要作我的儿子。

当代译启21:7 凡是胜利的都会承受这一切福分,我要作他的上帝,他也要作我的儿子。

思高本启21:7 胜利者必要承受这些福分:我要作他的天主,他要作我的儿子。

文理本启21:7 获胜者将承此、我为彼之上帝、彼为我子、

修订本启21:7 得胜的要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上帝,他要作我的儿子。

KJV 英启21:7 He that overcometh shall inherit all things; and I will be his God, and he shall be my son.

NIV 英启21:7 He who overcomes will inherit all this, and I will be his God and he will be my son.

和合本启21:8 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

拼音版启21:8 Wéiyǒu dǎnqiè de, bú xìn de, kè zēng de, shārén de, yínluàn de, xíng xiéshù de, baì ǒuxiàng de, hé yīqiè shuōhuǎng huà de, tāmende fèn jiù zaì shāo zhe liúhuáng de huǒ hú lǐ. zhè shì dì èr cì de sǐ.

吕振中启21:8 惟独那些胆怯的、没有信心的、可憎的、杀人的、做男倡或嫖妓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假话的人,他们的分儿是在那有火跟硫磺烧着的湖里∶就是第二次的死。」

新译本启21:8 只是那些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所有说谎的人,他们的分是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就是第二次的死。”

现代译启21:8 但是那些胆怯、背信、腐败、杀人、淫乱、行邪术、拜偶像,和说谎的人,有火和硫磺燃烧着的湖在等着他们;那就是第二次的死。」

当代译启21:8 至於那些胆怯的,没有信心的,行为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神像和说谎的,都逃不过入硫磺火湖的结局,这就是第二次的死。”

思高本启21:8 可是,为那些怯懦的、失信的、可耻的、杀人的、奸淫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以及一切撒谎的人,他们的地方是在烈火与硫磺燃烧着的坑中:这就是第二次死亡。 」

文理本启21:8 但畏怯、不信、可憎、凶杀、淫乱、巫术、拜像、及凡言诳之人、其分乃在焚火与硫之湖、此即二次之死也、○

修订本启21:8 至于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人,他们将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有份;这是第二次的死。"

KJV 英启21:8 But the fearful, and unbelieving, and the abominable, and murderers, and whoremongers, and sorcerers, and idolaters, and all liars, shall have their part in the lake which burneth with fire and brimstone: which is the second death.

NIV 英启21:8 But the cowardly, the unbelieving, the vile, the murderers, the sexually immoral, those who practice magic arts, the idolaters and all liars--their place will be in the fiery lake of burning sulfur. This is the second death."

和合本启21:9 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灾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

拼音版启21:9 Ná zhe qī gè jīn wǎn, chéng mǎn mòhòu qī zāi de qī wèi tiānshǐ zhōng, yǒu yī wèi lái duì wǒ shuō, nǐ dào zhèlǐ lái, wǒ yào jiāng xīn fù, jiù shì gāoyáng de qī, zhǐ gei nǐ kàn.

吕振中启21:9 那执有七碗、满盛着末后七灾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同我说话,说∶「你来,我将新妇、羔羊的妻子、指给你看。」

新译本启21:9 拿着七个盛满着末后七灾的碗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走来对我说:“你来!我要把新娘,就是羊羔的妻子,指示你。”

现代译启21:9 那拿着七个碗,盛满着末后七种灾难的七个天使当中,有一个过来对我说:「你来,我要让你看见新娘,就是羔羊的妻。」

当代译启21:9 拿着那七个盛满最后七种灾祸之碗的其中一位天使对我说:“随我来,让我将新娘——羔羊的妻子——指给你看。”

思高本启21:9 那拿着七个满盛最後七种灾祸盂的七位天使,其中有一位来告诉我说:「你来!我要把羔羊的净配新娘指给你看。」

文理本启21:9 手执七盂、满盛七末灾之七使、其一就而语我曰、来、我将示尔以新妇、即羔之妻也、

修订本启21:9 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种灾祸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来,我要给你看新娘,就是羔羊的妻子。"

KJV 英启21:9 And there came unto me one of the seven angels which had the seven vials full of the seven last plagues, and talked with me, saying, Come hither, I will shew thee the bride, the Lamb's wife.

NIV 英启21:9 One of the seven angels who had the seven bowls full of the seven last plagues came and said to me, "Come, I will show you the bride, the wife of the Lamb."

和合本启21:10 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 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拼音版启21:10 Wǒ beì Shènglíng gǎndòng, tiānshǐ jiù daì wǒ dào yī zuò gāo dà de shān, jiāng nà yóu shén nàli cóng tiān ér jiàng de shèng chéng Yēlùsǎleng zhǐshì wǒ.

吕振中启21:10 我就在灵境中;他把我带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将圣城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上降下来的、指给我看。

新译本启21:10 我在灵里被那天使带到一座高大的山上,他把从天上由 神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现代译启21:10 圣灵支配着我;天使把我带到高山的顶峰上去,让我看见由上帝那里,从天上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

当代译启21:10 在灵境中,他带着我上到一座高山,将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新耶路撒冷指给我看。

思高本启21:10 天使就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带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将那从天上,由天主那里降下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给我看。

文理本启21:10 我遂感于圣神、被携至一大且高之山、示我以圣邑耶路撒冷、由上帝自天而降、

修订本启21:10 我在圣灵感动下,天使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给我看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

KJV 英启21:10 And he carried me away in the spirit to a great and high mountain, and shewed me that great city, the holy Jerusalem, descending out of heaven from God,

NIV 英启21:10 And he carried me away in the Spirit to a mountain great and high, and showed me the Holy City, Jerusalem, coming down out of heaven from God.

和合本启21:11 城中有 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拼音版启21:11 Chéng zhōng yǒu shén de róngyào. chéng de guāng huī rútóng jí guì de bǎoshí, hǎoxiàng bìyù, míng rú shuǐ jīng.

吕振中启21:11 那城有上帝的荣耀∶她发光之体仿佛顶贵重的宝石、像碧玉石、明如水晶。

新译本启21:11 这城有 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好像极贵的宝石,又像晶莹的碧玉。

现代译启21:11 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耀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

当代译启21:11 她充满上帝的荣光,像贵重的宝石一样璀璨,像碧玉般晶莹;

思高本启21:11 这圣城具有天主的光荣;城的光辉,好似极贵重的宝石,像水晶那麽明亮的苍玉;

文理本启21:11 有上帝之荣、其光似至宝之石、有若碧玉、明如水晶、

修订本启21:11 这城有上帝的荣耀,它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

KJV 英启21:11 Having the glory of God: and her light was like unto a stone most precious, even like a jasper stone, clear as crystal;

NIV 英启21:11 It shone with the glory of God, and its brilliance was like that of a very precious jewel, like a jasper, clear as crystal.

和合本启21:12 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

拼音版启21:12 Yǒu gāo dà de qiáng. yǒu shí èr gè mén, mén shàng yǒu shí èr wèi tiānshǐ. mén shàng yòu xie zhe Yǐsèliè shí èr gè zhīpaì de míngzi.

吕振中启21:12 有墙既大又高;有十二个大门,有十二位天使在大门旁;又有名字写在上头,就是以色列儿子十二支派的名∶

新译本启21:12 有高大的城墙,有十二个门,门口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写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

现代译启21:12 有高大的城墙,城墙有十二个门,由十二个天使把守卫,门上写着以色列十二支族的名字。

当代译启21:12 城墙既高且阔,有十二个城门,东、南、西、北,每面叁个,每个城门都有一位天使把守着。门上写着以色列十二族的名字。

思高本启21:12 城墙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门,守门的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写着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

文理本启21:12 有垣大而且高、十有二门、门有十二使者、上书以色列十二支之名、

修订本启21:12 它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人十二个支派的名字。

KJV 英启21:12 And had a wall great and high, and had twelve gates, and at the gates twelve angels, and names written thereon, which are the names of the twelve tribes of the children of Israel:

NIV 英启21:12 It had a great, high wall with twelve gates, and with twelve angels at the gates. On the gates were written the names of the twelve tribes of Israel.

和合本启21:13 东边有三门,北边有三门,南边有三门,西边有三门。

拼音版启21:13 Dōngbiān yǒu sān mén. beibiān yǒu sān mén. nánbiān yǒu sān mén. xībiān yǒu sān mén.

吕振中启21:13 东边有三个大门,北边有三个大门,南边有三个大门,西边有三个大门。

新译本启21:13 东边有三个门,南边有三个门,西边有三个门,北边有三个门。

现代译启21:13 每一边各有叁个门;东边叁个,西边叁个,南边叁个,北边叁个。

当代译启21:13 城墙既高且阔,有十二个城门,东、南、西、北,每面叁个,每个城门都有一位天使把守着。门上写着以色列十二族的名字。

思高本启21:13 东面叁门,北面叁门,南面叁门,西面叁门。

文理本启21:13 南北东西、各有三门、

修订本启21:13 东边有三个门,北边有三个门,南边有三个门,西边有三个门。

KJV 英启21:13 On the east three gates; on the north three gates; on the south three gates; and on the west three gates.

NIV 英启21:13 There were three gates on the east, three on the north, three on the south and three on the west.

和合本启21:14 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拼音版启21:14 Chéngqiáng yǒu shí èr gēnjī, gēnJīshàng yǒu gāoyáng shí èr shǐtú de míngzi.

吕振中启21:14 城的墙有十二个根基,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十二个名字在上头。

新译本启21:14 城墙有十二座根基,根基上有羊羔的十二使徒的名字。

现代译启21:14 城墙建立在十二块基石上,基石上写着羔羊的十二个使徒的名字。

当代译启21:14 全座城共有十二块基石,上面刻有羔羊十二位使徒的名字。

思高本启21:14 城墙有十二座基石,上面刻着羔羊的十二位宗徒的十二个名字。

文理本启21:14 邑垣十有二基、上书十二使徒之名、即羔之使徒也、

修订本启21:14 城墙有十二个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KJV 英启21:14 And the wall of the city had twelve foundations, and in them the names of the twelve apostles of the Lamb.

NIV 英启21:14 The wall of the city had twelve foundations, and on them were the names of the twelve apostles of the Lamb.

和合本启21:15 对我说话的,拿着金苇子当尺,要量那城和城门、城墙。

拼音版启21:15 Duì wǒ shuōhuà de ná zhe jīn weizi dàng chǐ, yào liáng nà chéng, hé chéng mén chéngqiáng.

吕振中启21:15 那同我说话的执有一根金苇子当做量尺,要量那城和城门城墙。

新译本启21:15 那对我说话的天使拿着一根金的芦苇,要量那城、城门和城墙。

现代译启21:15 对我说话的那天使拿着一根金的量尺要量那城和那城的门与墙。

当代译启21:15 那和我说话的天使拿了一根金苇秆当作量尺,要量度圣城、城墙和城门。

思高本启21:15 同我谈话的那位天使拿着金芦苇测量尺,要测量那城、城门和城墙。

文理本启21:15 与我言者执金苇为度、以度其邑与门与垣、

修订本启21:15 那对我说话的天使拿着金的芦苇当尺,要量那城、城门和城墙。

KJV 英启21:15 And he that talked with me had a golden reed to measure the city, and the gates thereof, and the wall thereof.

NIV 英启21:15 The angel who talked with me had a measuring rod of gold to measure the city, its gates and its walls.

和合本启21:16 城是四方的,长宽一样。天使用苇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长、宽、高都是一样;

拼音版启21:16 Chéng de sìfāng de, cháng kuān yíyàng. tiānshǐ yòng weizi liáng nà chéng, gòng yǒu sì qiā lǐ. cháng kuān gāo dōu shì yíyàng.

吕振中启21:16 城是四方的,长宽都一样。天使用苇子量那城∶有四千里(希腊文∶一万二千斯他丢);长宽高都相等;

新译本启21:16 城是四方的,长宽都一样。天使用芦苇量那城,共有二千四百公里(“二千四百公里”原文作“一万二千司他町”),城的长、宽、高都一样;

现代译启21:16 城是四方的,长宽相等;天使用尺量那城:共两千四百公里,长、宽、高相等。

当代译启21:16 圣城是正方形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天使用苇尺量度那城,约有二千四百五十公里长、宽、高都是一样。

思高本启21:16 城是四方形的,长宽相同。天使用芦苇测量尺测量了那城,共计一万二千「斯塔狄,」长、宽、高都相等;

文理本启21:16 邑形四方、长广相等、以苇度之、得四千里、长广及高相同、

修订本启21:16 城是四方的,长宽一样。天使用芦苇量那城,共有一万二千斯他迪,长、宽、高都是一样。

KJV 英启21:16 And the city lieth foursquare, and the length is as large as the breadth: and he measured the city with the reed, twelve thousand furlongs. The length and the breadth and the height of it are equal.

NIV 英启21:16 The city was laid out like a square, as long as it was wide. He measured the city with the rod and found it to be 12,000 stadia in length, and as wide and high as it is long.

和合本启21:17 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拼音版启21:17 Yòu liáng le chéngqiáng, àn zhe rén de chǐcùn, jiù shì tiānshǐ de chǐcùn, gòng yǒu yī bǎi sì shí sì zhǒu.

吕振中启21:17 又量了城墙、有一百四十四肘(一肘约有一尺半)、按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

新译本启21:17 又量了城墙,约有六十公尺(“六十公尺”原文作“一百四十四肘”)。天使用的标准,就是人量度的标准。

现代译启21:17 天使按照人的尺寸标准来量城墙,高〔或译:厚〕有六十公尺。

当代译启21:17 他又量度了城墙,按人的尺度,也就是用天使的尺度来算,是一百四十四肘(一肘约半公尺)。

思高本启21:17 又测量了城墙,有一百四十四肘;天使用的,是人的尺寸。

文理本启21:17 度垣得一百四十四肘、使者之度、乃人之度也、

修订本启21:17 他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KJV 英启21:17 And he measured the wall thereof, an hundred and forty and four cubits,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 of a man, that is, of the angel.

NIV 英启21:17 He measured its wall and it was 144 cubits thick, by man's measurement, which the angel was using.

和合本启21:18 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

拼音版启21:18 Qiáng shì bìyù zào de. chéng shì jīng jīn de, rútóng míngjìng de bō li.

吕振中启21:18 城墙嵌着碧玉,城又是净金的,仿佛净玻璃。

新译本启21:18 城墙是用碧玉做的,城是用明净像玻璃的纯金做的。

现代译启21:18 城墙是用碧玉造的,而城本身是用明净像玻璃的纯金造的。

当代译启21:18 城墙是用碧玉砌成的,而城的本身是用纯黄金所造,跟玻璃一样明净;

思高本启21:18 城墙是用水苍玉建造的,城是纯金的,好像明净的玻璃。

文理本启21:18 垣筑以碧玉、邑为澄金、其澄若玻璃焉、

修订本启21:18 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纯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

KJV 英启21:18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wall of it was of jasper: and the city was pure gold, like unto clear glass.

NIV 英启21:18 The wall was made of jasper, and the city of pure gold, as pure as glass.

和合本启21:19 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三是绿玛瑙,第四是绿宝石,

拼音版启21:19 Chéngqiáng de gēnjī shì yòng gèyàng bǎoshí xiūshì de. dì yī gēnjī shì bìyù. dì èr shì lánbǎoshí. dì sān shì lù mǎnǎo. dì sì shì lǜbǎoshí.

吕振中启21:19 城墙的根基用各样宝石为妆饰∶第一个根基是碧玉,第二蓝宝石(或译∶青玉),第三玛瑙(或译∶玉髓),第四绿宝石,

新译本启21:19 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装饰的:第一座根基是碧玉,第二座是蓝宝石,第三座是玛瑙,第四座是绿宝石,

现代译启21:19 城墙的基石用各种宝石装饰:第一块基石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叁是玛瑙,第四是绿宝石,

当代译启21:19 十二块基石也用各种宝石装饰:第一块基石是碧玉,第二块是蓝宝石,第叁块是绿玛瑙,第四块是绿宝石,

思高本启21:19 城墙的基石,是用各种宝石装饰的:第一座基石是水苍玉,第二座是蓝玉,第叁座是玉髓,第四座是翡翠,

文理本启21:19 邑垣之基、饰以各种宝石、一碧玉、二蓝玉、三苍玉、四青玉、

修订本启21:19 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第一个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三是绿玛瑙,第四是绿宝石,

KJV 英启21:19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wall of the city were garnished with all manner of precious stones. The first foundation was jasper; the second, sapphire; the third, a chalcedony; the fourth, an emerald;

NIV 英启21:19 The foundations of the city walls were decorated with every kind of precious stone. The first foundation was jasper, the second sapphire, the third chalcedony, the fourth emerald,

和合本启21:20 第五是红玛瑙,第六是红宝石,第七是黄璧玺,第八是水苍玉,第九是红璧玺,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玛瑙,第十二是紫晶。

拼音版启21:20 Dì wǔ shì hóngmǎnǎo. dì liù shì hóngbǎoshí. dì qī shì huáng bì xǐ. dì bā shì shuǐ cāng yù. dì jiǔ shì hóng bì xǐ. dì shí shì fei cuì. dì shí yī shì zǐ mǎnǎo. dì shí èr shì zǐ jīng.

吕振中启21:20 第五条纹玛瑙,第六肉红玉髓,第七黄璧玺,第八水苍玉,第九黄玉,第十翡翠,第十一风信子石,第十二紫晶。

新译本启21:20 第五座是红玛瑙,第六座是红宝石,第七座是黄璧玺,第八座是水苍玉,第九座是红璧玺,第十座是翡翠,第十一座是紫玛瑙,第十二座是紫晶。

现代译启21:20 第五是纹玛瑙,第六是红玉髓,第七是黄贵橄榄石,第八是绿柱石,第九是黄玉,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青玉,第十二是紫晶。

当代译启21:20 第五块是红玛瑙,第六块是红宝石,第七块是橄榄石,第八块是水苍玉,第九块是黄宝石,第十块是翡翠,第十一块是紫玛瑙,第十二块是紫晶。

思高本启21:20 第五座是赤玛瑙,第六座是斑玛瑙,第七座是橄榄石,第八座是绿柱石,第九座是黄玉,第十座是绿玉,第十一座是紫玉,第十二座是紫晶 。

文理本启21:20 五红玉、六玛瑙、七黄玉、八水苍玉、九淡黄玉、十翡翠玉、十一赤玉、十二紫玉、

修订本启21:20 第五是红玛瑙,第六是红宝石,第七是黄璧玺,第八是水苍玉,第九是红璧玺,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玛瑙,第十二是紫晶。

KJV 英启21:20 The fifth, sardonyx; the sixth, sardius; the seventh, chrysolyte; the eighth, beryl; the ninth, a topaz; the tenth, a chrysoprasus; the eleventh, a jacinth; the twelfth, an amethyst.

NIV 英启21:20 the fifth sardonyx, the sixth carnelian, the seventh chrysolite, the eighth beryl, the ninth topaz, the tenth chrysoprase, the eleventh jacinth, and the twelfth amethyst.

和合本启21:21 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拼音版启21:21 Shí èr gè mén shì shí èr kē zhēnzhū. mei mén shì yī kē zhēnzhū. chéng neì de jiēdào shì jīng jīn, hǎoxiàng míng tòu de bō li.

吕振中启21:21 十二个大门是十二颗珍珠∶每一个大门是用一颗珍珠造的。城内的街道是净金的,像透明的玻璃。

新译本启21:21 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一个门是用一颗珍珠做的。城里的街道是纯金的,好像透明的玻璃。

现代译启21:21 那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一个门用一颗珍珠造成。城里的街道是纯金的,像玻璃一样的透明。

当代译启21:21 十二个城门每一扇都是用一颗大珍珠造成的。城中的街道以纯金铺成,好像透明的玻璃一样。

思高本启21:21 十二座门是十二种珍珠,每一座门是由一种珍珠造的;城中的街道是纯金的,好似透明的玻璃。

文理本启21:21 十二门乃十二珠、门各一珠、邑衢为澄金、明澈如玻璃、

修订本启21:21 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一个门是一颗珍珠造的。城内的街道是纯金的,好像透明的玻璃。

KJV 英启21:21 And the twelve gates were twelve pearls: every several gate was of one pearl: and the street of the city was pure gold, as it were transparent glass.

NIV 英启21:21 The twelve gates were twelve pearls, each gate made of a single pearl. The great street of the city was of pure gold, like transparent glass.

和合本启21:22 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 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

拼音版启21:22 Wǒ wèi jiàn chéng neì yǒu diàn, yīn zhǔ shén quánnéng zhe, hé gāoyáng, wéi chéng de diàn.

吕振中启21:22 我没看见城里有殿堂;因为主上帝全能者和羔羊就是城的殿堂。

新译本启21:22 我没有看见城里有圣所,因为主全能的 神和羊羔就是城的圣所。

现代译启21:22 我没有看见城里有圣殿,因为主—全能的上帝和羔羊就是这城的圣殿。

当代译启21:22 城中没有圣殿,因为全能的主上帝和羔羊就是圣城的殿。

思高本启21:22 在城内我没有看见圣殿,因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圣殿。

文理本启21:22 我不见邑中有殿、盖主上帝全能者及羔为其殿也、

修订本启21:22 我没有看见城内有殿,因主-全能者上帝和羔羊就是城的殿。

KJV 英启21:22 And I saw no temple therein: for the Lord God Almighty and the Lamb are the temple of it.

NIV 英启21:22 I did not see a temple in the city, because the Lord God Almighty and the Lamb are its temple.

和合本启21:23 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拼音版启21:23 Nà chéng neì yòu búyòng rì yuèguāng zhào. yīn yǒu shén de róngyào guāng zhào. yòu yǒu gāoyáng wéi chéng de dēng.

吕振中启21:23 那城不需要日头或月亮照耀她;因为有上帝的荣耀做她的光;羔羊就是她的灯。

新译本启21:23 这城不需要日月照明,因为有 神的荣耀照明,而羊羔就是城的灯。

现代译启21:23 这城不需要太阳或月亮的光;因为有上帝的荣光照耀着,而羔羊就是这城的灯。

当代译启21:23 圣城里不需要太阳和月亮的光照耀,因为上帝的荣光已充满了她,羔羊也成为她的灯。

思高本启21:23 那城也不需要太阳和月亮 光照,因为有天主的光荣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灯。

文理本启21:23 邑不需日月之照、盖上帝之荣烛之、其灯乃羔也、

修订本启21:23 那城内不用日月光照,因为有上帝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KJV 英启21:23 And the city had no need of the sun, neither of the moon, to shine in it: for the glory of God did lighten it, and the Lamb is the light thereof.

NIV 英启21:23 The city does not need the sun or the moon to shine on it, for the glory of God gives it light, and the Lamb is its lamp.

和合本启21:24 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与那城。

拼音版启21:24 Liè guó yào zaì chéng de guāng lǐ xíng zǒu. dì shàng de jūnwáng bì jiāng zìjǐ de róngyào guīyǔ nà chéng.

吕振中启21:24 列国必靠着她的光而行;地上的君王必将他们的光荣带进城。

新译本启21:24 列国要借着城的光行走,地上的众王要把他们的荣华带到这城来。

现代译启21:24 世上各国都要藉着这光行走;地上的君王要把他们的荣华带到这城来。

当代译启21:24 万民要在这光中行走,地上的君王也要将他们的光采带进这城。

思高本启21:24 万民都要藉着她的光行走,世上的君王也要把自己的光荣带到她内。

文理本启21:24 列邦将藉其光而行、世上诸王、以其荣归之、

修订本启21:24 列国要藉着城的光行走;地上的君王要把自己的荣耀带给那城。

KJV 英启21:24 And the nations of them which are saved shall walk in the light of it: and the kings of the earth do bring their glory and honour into it.

NIV 英启21:24 The nations will walk by its light, and the kings of the earth will bring their splendor into it.

和合本启21:25 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

拼音版启21:25 Chéng mén báizhòu zǒng bù guānbì. zaì nàli yuán méiyǒu hēi yè.

吕振中启21:25 那城的门白昼必总不关,[那里原没有黑夜]。

新译本启21:25 城门白天决不关闭。在那里并没有黑夜。

现代译启21:25 城门要整天开着,永不关闭,因为那里没有黑夜。

当代译启21:25 城门整天都开着,在那里并没有黑夜。

思高本启21:25 她的门白日总不关闭,因为那里已没有黑夜。

文理本启21:25 其门白昼不闭、于彼盖无夜也、

修订本启21:25 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没有黑夜。

KJV 英启21:25 And the gates of it shall not be shut at all by day: for there shall be no night there.

NIV 英启21:25 On no day will its gates ever be shut, for there will be no night there.

和合本启21:26 人必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归与那城。

拼音版启21:26 Rén bì jiāng liè guó de róngyào zūnguì guīyǔ nà chéng.

吕振中启21:26 人必将列国的光荣和尊贵带进城;

新译本启21:26 列国的荣华尊贵都被带到这城。

现代译启21:26 列国都要把尊贵荣耀带到这城。

当代译启21:26 列国的荣耀和尊贵都要被带进城去。

思高本启21:26 万民都要把自己的光荣 和财富运到她内。

文理本启21:26 人将以列邦之荣与尊归之、

修订本启21:26 人要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带给那城。

KJV 英启21:26 And they shall bring the glory and honour of the nations into it.

NIV 英启21:26 The glory and honor of the nations will be brought into it.

和合本启21:27 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拼音版启21:27 Fán bù jiéjìng de, bìng nà xíng ke zēng yǔ xū huǎng zhī shì de, zǒng bùdé jìn nà chéng. zhǐyǒu míngzi xie zaì gāoyáng shēngmìng cè shàng de cái de jìn qù.

吕振中启21:27 一切俗污之物、和行可憎行虚谎的人、决不得以进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人才得进去。

新译本启21:27 所有不洁净的、行可憎的和说谎的,决不可以进入这城。只有名字记在羊羔生命册上的才可以进去。

现代译启21:27 但是,那不洁净、行为可憎或撒谎的,都不能进去;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可以进去。

当代译启21:27 所有污秽的、作恶事的、撒谎的,都不得进入这城。惟有名字记录在羔羊的生命册上的,才有资格进去。

思高本启21:27 凡不洁净、行可耻的事及撒谎的,绝对不得进入她内;只有那些记载在羔羊生命册上的, 得进入。

文理本启21:27 凡不洁可憎及诳者、决不得入、惟录于羔之维生书者入焉、

修订本启21:27 凡不洁净的,和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人,都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KJV 英启21:27 And there shall in no wise enter into it any thing that defileth, neither whatsoever worketh abomination, or maketh a lie: but they which are written in the Lamb's book of life.

NIV 英启21:27 Nothing impure will ever enter it, nor will anyone who does what is shameful or deceitful, but only those whose names are written in the Lamb's book of life.

 

回目录
切换多版
注释
概论
切换音频
收藏
  • 账号登录